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压力 身心健康 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老年人身心压力的原因还远远不止这些方面。那么,老年患者所承受的身心压力又将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老年患者又将如何面对压力,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呢?
1 压力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压力与健康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长期的研究老年群体的逐步增加,老年人所面临的压力以及这些压力对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正逐渐凸显出来。原因主要是由于机体功能的衰退,加上工作、生活 、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尤其是由于离退休而引起的角色地位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孤独与寂寞,遭遇挫折时的自卑和无价值感,亲人离世时的丧失感以及疾病带来的恐惧感等。当然,导致证明,当个体遇到任何压力源时都会采用各种方式去应对,其目的是适应它,如果适应成功,就会保持或恢复其内环境的稳定;如果适应不成功,则会产生各种身心反应,甚至疾病,而疾病又将成为新的压力源,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高强度的压力是疾病的诱因或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压力与躯体疾患 有学者指出,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中有50% ~ 70%的疾病与压力有关,而压力导致的某些生理疾病可能有致命的危险,例如:冠心病、 原发性高血压、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糖尿病、 支气管哮喘、癌症等。压力还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力,容易感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等。
1.2 压力与心理障碍 高强度的压力可使青少年出现心理发展障碍,人格发展异常,甚至出现发展危机,导致不良行为及精神障碍;可以打破成年人的心理平衡,出现心理功能失调,如神经症、滥用药物或吸毒,严重者可发生精神崩溃,如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对老年人而言,过度的压力会增加老年人的孤独感,导致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
1.3 压力与社会文化障碍 过度的压力会改变一个人正常的社会文化角色,个人期望水平及社会功能,甚至可以改变个体对社会或人类的看法,成为一个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人。[1]
2 老年人面临的压力
步入老年期后,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到衰退阶段,导致身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同时,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和一些生活事件的发生,也导致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2]这就使得老年人必须面对如下压力:
2.1 社会角色的转变 老年人离退休以后,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生活的群体,由于个体差异,社会适应良好者,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不良者,由于生活的重心由工作变为家庭琐事,社会交往日益减少,子女各自忙碌,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使得他们非常不习惯不适应,易产生孤独寂寞,对生活厌倦。
2.2 衰老与疾病 离开工作岗位以后,他们有的机体衰退严重,记忆力减退,精力不足;有的疾病缠身,遇事感觉力不从心,对自身以外的人或事不再注意。这使得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无助、自卑与没有价值。
2.3 遭遇挫折 老年人如果遭遇到不幸的生活事件,不仅会留下心灵创伤,还会加速老年人的衰老和死亡,如丧偶、丧子、再婚、家庭不和睦、经济困窘等。靠儿女赡养的老年人则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加之部分儿女态度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老年人的自尊心使他们缺乏安全感。
2.4 其他 如文化差异,自然灾害,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也可导致心理失衡,影响身体健康。
3 压力对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因素是心身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个体对生活事件的主观认知和评价引起个体的情绪变化,可导致个体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而易患疾病。
3.1 孤独与寂寞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到家里,生活和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交往日益减少,加上子女追求自己的自由和生活方式,不愿与老人住在一起,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空虚、伤感、孤独、寂寞,失去配偶或子女者孤独感更加严重,这会降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大门。
3.2 恐惧多疑 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病或老化性疾病,他们闲暇时间过多,过分关注自身健康,敏感多疑,恶性联想,再加上子女们都忙于工作或小家庭,对他们关心不够,产生焦虑和不安,这种不安会导致食欲不振、失眠、高血压等。
3.3 抑郁 离退休以后,由于生活太闲,住房太高,户外活动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信息不灵,致使体质虚弱,性情孤僻、急躁,难与人相处。这可导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及冠心病,还可引起脑缺氧。也有的老人因疾病的困扰,经济的困窘,生活中的不幸,以及不被重视和理解,产生自卑和无价值感,导致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丧失生活意义而自杀。
3.4 焦虑 由于文化差异,社会阅历不同,子女对老人的观点并不是完全赞同,致使他们失落和沮丧。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使他们牵挂。他们常常怀念过去的某些日子,家里的旧物品,已故的友人,回忆自己的一生。老年人如果经常生活在怀念之中,会变得保守、固执,缺乏冷静和宽容,引起焦虑和烦恼。这会导致头痛、头昏、食欲不振等。[3,4]
4 护理: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4.1 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正确认识离退休,树立正确生死观,进入老年并不是就意味着坐等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因此,老年人应做到合理安排好退休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起居有时。
4.2 合理运动,劳逸适度: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学习运动,劳逸适度。把胡思乱想和抱怨的时间用来运动学习,对平衡心理,缓解压力有很大帮助。
4.3 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主动参与社会,对各种事情充满热情,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4 陶冶情操,知足常乐:积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舞蹈、气功、书法、太极拳等。对任何事情不做非分之想,不报很高的期望值,不苛求自己或别人。
4.5 广交朋友,善待自己 :多结交朋友,开阔视野,学会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老年人的经历相似,如有不愉快,互相倾诉,互相安慰,可减轻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要缓解老年患者的压力,使其在身心愉悦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延年益寿,需要在社区中大规模开展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选择正确的健康行为,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参加适当的健身运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应激事件,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等。
参考资料
[1] 万丽红,压力学说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6-83
[2] 陈先华,社区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社区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3-136
篇2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问题 健康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24-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急速推进,老年人口基数庞大。随之而来,老年人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老年期,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并常常面临社会角色的改变、疾病、丧偶等生活事件,老年人必须努力面对和适应这些事件。如果适应不良,常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损害老年人的健康,降低生命质量[1]。为此,本文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从症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旨在为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指导提供参考。
1 老年人易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生理各方面的功能的衰退,加上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人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明显增多,老年人更加依赖家人及身边的朋友。因而造成了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再加上一些生活变故,如丧偶,生活拮据,一些疾病的侵害,使老年人在心理上无法很好的适应,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焦虑
由于老年人身理功能逐渐退化,一些疾病的困扰,加上一些生活变故,使老年人变得十分的焦虑。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惊慌,整天提心吊胆,对生活琐事及其敏感。
2.2 抑郁
由于生理功能退化及一些疾病带来的生活质量减退,加上生活环境影响,使老年人内心抑郁。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有的甚至有轻生的念头[2]。早期表现为心情低落,高度警觉,有疑病症状。严重抑郁症的老人有自杀行为,需要家人高度警觉。
2.3 孤独
有些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发生改变,生活中一些困难增多或身体原因导致的行动不方便,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3]。表现为孤独寂寞,有抑郁情绪,偷偷哭泣等。
2.4 健忘
由于机体功能的减退,老年人的记忆力也逐渐的减退。表现为近期的记忆力减退,时常忘记近期所发生的事,对于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时常记不起来,可能会经常找不到东西,或重复讲相同的话。
2.5 其他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除这几点之外,还有自卑,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
3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3.1 身心衰老
此时的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已经趋于衰退状态,所能做的事情也比较少,大多已经退休,已不能再从事喜爱的工作。但是他们大多都不谙于过清闲的日子,渴望继续工作,老有所为,但是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胜任,久而久之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
3.2 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家庭人际关系
由于退休等原因,使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但是老年人却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渴望继续从事工作,因而带来了一些心理上的变化。再者,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也从工作单位变为了家庭,生活群体从同为了家人,老年人几乎每天与家人相处,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家人对老人的态度对老年人的身心都产生了影响。
3.3 经济状况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了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保障,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人身心的健康[4]。
3.4 疾病的影响
老年人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力差,易患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老年人心理健康护理
4.1 心理调适
指导老年人学会应付和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促进心理健康[4]。让老年人正确的认识身心衰老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是正常的现象,应该以正常心态去面对。应该知足常乐,做事应该量力而行。
4.2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人际关系
老年人心情愉悦相对心理疾病产生的机会就会减少,因此,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家,应该处理好家人与老年人的关系,作为家人应该多体贴,关爱老年人,让老年人能够感受到家人的爱,不要让老年人感觉自己是多余的。作为老年人自己应该多与朋友交往,多交新朋友,多与朋友谈谈心,心理有什么事要懂得对身边的人诉说不要自己一个人承担,这样能使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4.3 丰富业余生活,勤锻炼
老年人应该继续学习,勤记忆,多用脑,多参加一些公共活动,例如练太极,跑步,跳广场舞等。这样做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让老年人的生活和内心不再孤单,还有利于老年人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身体抵抗力,延缓机体功能的减退。
4.4 饮食指导
老年人饮食需清淡,食盐摄入过多易患高血压,脂肪摄入过多易患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应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多吃禽肉和豆类,少吃红肉。平时都吃些蔬菜水果,对于食盐应该严格限制。烟酒也应得到控制。
5 结语
如今的中国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对家庭带来了负担,也是对社会的严峻的考验,因此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而对老年人心理方面的护理则是重中之重,心理的健康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影响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作为家人,应该多体贴老年人,多关心他们,让他们内心有依托,不感到孤独,在生活中时刻关注老年人的变化,这样做有助于界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而关注的内容包括老年人认知是否正常,情绪是否健康,关系是否融洽,环境是否适应,行为是否正常,人格是否健全。而作为社会,时应该多开展一些健康教育,教会老年人如何调适情绪,如何养生,远离疾病,要懂得自我保健,让老年人心情愉悦,对生活满意。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59-67.
[2] 颜廷健.社会转型期老年人自杀现象研究[J].人口研究,2003(5).
篇3
1 全面收集患者信息,为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中,临床药师在第一时间通过查阅病历、药学查房、与患者交流等途径收集患者信息,除患者的性别、出生日期、身高、体质量等基本信息外,还要搜集患者的食物药物过敏情况、用药史等详细信息。临床药师运用其丰富的药学知识和药物治疗经验,在获得患者用药史情况时往往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系统的信息。美国麻省大学医疗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药师干预前患者自己填写用药史组只有78%的患者填写,而药师询问填写用药史组则100%记录了用药史。美围圣路克医院进行的调查表明,急诊中单独由药师获得患者用药史、过敏史和免疫接种史信息情况为1 096,375 和252 个,比单独由医护人员获得的这3 项信息(分别为817,350 和45 个)更加全面和完整。全面收集患者信息,对于制定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常罹患多种疾病且常为慢性病,合并多种药物的情况十分常见,用药史是重要的参考信息,关系到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例如:某患者,男性,95 岁,临床药师通过其陪护人员了解到该患者曾经在某次住院治疗过程中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出现过癫痫发作的不良反应。然而医师并未了解到这一信息,并在后续进行的抗感染治疗中为患者开具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临床药师则根据之前获得的信息,建议医师使用同类药物美罗培南或帕尼培南替代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因这2 种药物引发癫痫发作不良反应的几率显著低于亚胺培南。医师接受临床药师的建议,最终选用美罗培南,从而降低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2 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估,提出合理用药意见
患者信息收集完成后,临床药师会对患者当前治疗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和确定患者使用的所有药物,判断老年患者是否存在多重用药现象,明确每种药物的任何潜在不良反应,判断药物是否都有明确的用药指征、是否运用与治疗手段等效的药物来治疗相同的疾病、所用药物之间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是否使用了正确的药物剂量、是否用其他药物来治疗某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等。在明确了上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列出有针对性的药学监护点,必要时提出更加合理的用药方案。比如,消除那些没有明确治疗效果、目的及适应证的药物;避免使用一种药物来治疗另一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尽可能简化给药方案,如果必要,推荐药物从最低剂量开始,再慢慢增加剂量。临床药师运用专业知识,同时查阅各种资料,除常见的药品说明书、药学工具书、治疗指南等,还会参考国外的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指导工具,如美国老年医学会最新的2012 版老年患者不适当用药(Beers 标准)、欧洲常用的老年人不适当处方筛查工具和老年人处方遗漏筛查工具( STOPPSTART 标准)等。例如:某患者,女性,82 岁,主因肺部感染入院,临床药师在检查其用药情况后发现,该患者因失眠,长期应用艾司唑仑和佐匹克隆。在Beers 标准(2012 版)中提示,对于苯二氮艹卓类短效和速效药物,会增加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谵妄、跌倒和骨折等风险,应避免使用任何类型苯二氮艹卓类治疗失眠、烦躁或谵妄。而对于佐匹克隆,因其增加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谵妄、跌倒和骨折等风险且很少能缩短入睡时间及延长睡眠时间,Beers 标准(2012 版)也提示老年患者应避免长期使用(不得超过90 d)。基于上述原因,临床药师向医师建议,停止该患者使用艾司唑仑,且佐匹克隆疗程不得超过90 d。相当数量的老年人会出现睡眠障碍,权衡应用镇静催眠药物的风险和获益,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节才是更适合老年患者改善睡眠的途径。
3 参与多学科查房及会诊,提供药学服务
通过多学科查房及会诊,各专业的医护人员会结合本专业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全面掌握,临床药师也对患者的诊疗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多学科会诊中,各专业人员提出本专业意见,多专业共同交流探讨,实现各专业理论、技术和经验的融合,以期为每一位老年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在使病患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效控制医疗资源的浪费,使得社会和病患获益最大化。临床药师在这一过程中综合各专业人员意见,将用药建议合理化,最终为患者制定用药方案并实施。例如:某患者,男性,76 岁,因慢性咳嗽、咳痰、喘憋30 年,加重4 h 伴头晕头痛入院。口服羧甲司坦口服液、乙酰半胱氨酸胶囊、桉柠蒎肠溶软胶囊,静滴盐酸氨溴索进行止咳化痰治疗。临床药师在多学科会诊中提出患者使用4 种祛痰药,应减少品种,但医师称这4 种化痰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临床药师则提出,虽然这4 种化痰药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相似之处,文献检索结果显示,有多项研究指出盐酸氨溴索在化痰治疗方面优于传统化痰药羧甲司坦,仅1 项研究表明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的化痰作用优于盐酸氨溴索及羧甲司坦等同类药物[11],且未检索到联合应用4 种化痰药物的相关报道。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多重用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且加重老年患者的肝肾负担,浪费医疗资源,且获益不明确。最终和医师商议为患者调整用药方案,暂停口服的3 种化痰药,仅保留盐酸氨溴索静滴,后续根据其治疗情况再行调整。
4 药物治疗过程中,全程药物监护
用药方案开始实施后,临床药师会全程参与管理药物治疗过程,提供药学监护服务。从处方医嘱正确性、药品正确使用、患者用药依从性等多方面进行监护。
4.1 解决药物使用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举例
例如,丙氨酰谷氨酰胺在使用时需要和氨基酸注射液充分混合,临床中有时未注意到该细节而将2 种药物通过Y 型输液器输注,临床药师发现后立即和临床沟通,提示必须将2 种药物混匀后再进行静脉滴注。一些存在配伍禁忌的药物,虽然医嘱中并未开在同一输液组中,但是在临床使用中可能连续点滴的2 组输液中存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临床药师会提示医师和护士,应该在点滴这样的2 组液体中间使用可配伍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进行冲管。多数缓控释的特殊剂型药物,需整粒服用不得粉碎,如果给鼻饲的老年患者开具了这类药物,临床药师就会提醒医师为将处方调整为普通剂型的药物。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一些具有特殊装置的药物,如呼吸系统疾病需要使用的气雾剂、粉吸入剂等,操作过程相对复杂,此时就需要临床药师细致、耐心地教会老人如何正确使用,从而保证药物疗效。例如:某患者,男性,68 岁,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医师开具处方为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思力华),临床药师会为患者讲解药物的使用方法,从药物胶囊的安装、刺穿,到完全呼气、吸入药物,再到吸入装置的清洁,每一步骤都详细地为患者讲解示范,并确保老年患者能够正确使用,为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提供保障。
4.2 提高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
老年人理解能力有限、记忆力减退、视力不佳、听力减弱,或者药物标记不清楚、药品容器难于开启,又缺乏照护人员的监督,或由于老年患者同时应用多种药物,品种越多,依从性就越差。依从性差必然导致药物疗效降低,使病情加重、恶化。对此,临床药师协同多学科团队的其他人员通过简化给药方案、制作用药提醒标签、定期对老年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督查来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孙艳萍等[12]研究表明,临床药师可通过个体化的用药指导,提高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及治疗达标率。
4.3 实施治疗药物监测
临床药师在药学监护过程中会密切关注药物治疗效果,与医师协商调整用药方案优化治疗。对于一些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不良反应强的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此为依据进行用药剂量调整。笔者所在医院已开展万古霉素、丙戊酸钠、氨茶碱、地高辛等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通过老年患者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进行给药方案调整直至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于抗感染药物治疗,临床药师会结合药敏结果及细菌耐药情况进行治疗评估,从而调整治疗方案,实现治疗方案最优化。
除了关注治疗效果,临床药师会密切注意患者可能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退化或衰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比如,老年人大脑质量减轻、大脑血流量减少、高级神经功能减退,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特别敏感,所以当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紊乱时首先要排除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同样,老年患者对抗凝血药物、利尿药、抗高血压药等的敏感性也增高,在应用这些药物时需密切关注其是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另外,由于中药制剂的安全性评价资料有限,很多中药制剂的说明书中关于不良反应的信息为尚不明确。临床药师在担负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的同时,也可以把相关信息提供给医师。2014 年,该院共报告了4 例药物性肝损伤,均怀疑与丹鹿通督片有关。临床药师及时将这一信息向临床医师通报,提醒医师在开具该药时要提高警惕,尤其是老年患者、肝功异常患者。
4.4 关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与食物间的相互作用
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临床药师会不断评估患者所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食物可能对药物产生的影响,对患者进行指导。除了常见的西药间的相互作用,中药的影响也很常见。另外老年患者可能会同时使用保健品,或者饮用咖啡、茶、酒等,这些都可能会对治疗药物产生影响。这些指导内容往往会与多学科团队中的营养师、护理人员协作,共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例如:某患者,男性,79 岁。诊断为COPD、脑梗塞后遗症、泌尿系感染、动脉粥样硬化。入院后医师开具拉氧头孢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师又为患者开具丹红注射液进行活血化瘀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因缺乏维生素K,使用拉氧头孢会增加出血倾向。而同时应用丹红注射液会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且该药属于辅助用药。临床药师随即建议医师停用丹红注射液并获得医师认同。
5 详细记录药历
临床药师参与的多学科诊疗病例,都会详细记录药历。这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诊疗的重要档案文件,详细记录病例的情况、治疗方案确定的过程、理由,药学监护的信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检验、检查等结果。通过对药历的总结分析,可不断积累用药经验,提高专业水平,为合理用药做出更大贡献。
篇4
《科学生活》:肖主任,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在2012年底已接近2亿,上海更是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除了某些老年人罹患的精神疾病之外,他们的心理问题,比如老年的认知性损害,此外老年性的抑郁状态、老年性的焦虑状态、老年性睡眠障碍等等,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我们希望肖主任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肖世富:好的。说是“心理”问题,实际上都是大脑的问题,是精神问题。
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人老了,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在衰老,心脏、骨骼以及各种器官的功能都会下降。大脑作为我们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是调节心、肝、肾等各种器官功能的神经中枢,同样会衰老,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精神问题。老年人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或者危险因素。
首先是社会心理因素,也可统称为外因。人的衰老也表现为大脑功能的衰退,容易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老年人确实也有一些不同于青年人或中年人的特殊因素,比如他们面临退休后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发生的较大变化,社会交往急剧减少,社会经济地位也有落差。而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因为夫妻两人不可能同时离世,或迟或早要面对丧偶的问题。还有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解体,出现了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等等特殊情况。有些老人还面临人际关系的变化,过去原有的人际关系减少,需要处理某些新的家庭人际关系,比如儿女结婚了,就面临婆媳关系或翁婿关系等等。若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家庭矛盾。上面这些问题和矛盾,往往促使老人产生某些负面情绪,比如独居老人的寂寞感、孤独感,甚至造成焦虑、抑郁等,以及对疾病的担忧。
其次,老年人由于衰老,免疫力下降,容易罹患各种躯体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慢性病,对他们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因为这些病都是慢性病,长期伴随老人,还有各种各样严重的身体症状,就会影响生活质量,造成心理痛苦,特别若罹患癌症等,本身就是对老人的重大心理打击。
第三,老年人大脑的实质病变,容易出现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大脑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痴呆病(VD),我们医生所称的这三“D”都是常见的大脑疾患。相对少见的老年人大脑疾病则有:跌倒等造成脑外伤引起的疾病;外来物质造成的损害症状,如长期大量饮酒的情况下损害大脑而造成慢性酒精中毒,以及煤气中毒引起的后遗症等。另外还有由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大脑病变,比如经由性传播的梅毒、艾滋病在躯体上毒性发作会有二三十年的潜伏期,可能引起神经疾病以及脑病,常见的是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以及艾滋病痴呆等。而在此之前可能先出现心理、精神方面的症候群,比如失眠、焦虑和记忆力减退等。
特别应当指出,痴呆类的疾病,随老年人年龄的增长,每增加5岁,发病率增加一倍以上。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表来表述:
北京、上海等地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罹患痴呆病的比率也相当高。
还有一些药物的摄入也会引起老年人的大脑病变,比如激素、镇静催眠药、某些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药物以及某些抗肿瘤药物,都会使老年人发生心理行为的改变,甚至诱发心理障碍。
老年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表现
《科学生活》:肖主任,刚才您系统介绍了老年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产生的原因,有些属于客观规律不可抗拒,比如老年人本身器官包括大脑的衰老,罹患慢性病等,有些则需要老年人本身或其家属以及社会各方努力加以改善。那么,老年人的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有哪些表现呢?
肖世富:老年人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探讨。
首先是有某些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症状。可以说每个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症状,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正常,比如有点失眠,有点焦虑,有点担忧,甚至偶尔会有点幻觉等,这些我们叫做轻度的非精神病因的精神症状,但这是老年人自己能认识到和体会到,多数情况下也愿意去接受治疗。另一种就是精神病因的症状,比如幻觉、精神行为的明显紊乱等,而且此类情况下患者还认识不到,缺乏自制力,不愿意去接受治疗,甚至否认自己有这方面的问题。但处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还不会影响当事人的社会生活以及生活质量。
第二是亚临床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有一种精神方面的症状或多种症状的组合,而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一定影响,但时间比较短,可能两三天就过去了,还未达到疾病的程度。比如,有的人总觉得记忆力减退较快,但还不会严重影响工作;有几天失眠或焦虑,过后就好转了。但是,记忆力的问题继续发展,也许就变成痴呆,而帕金森病的前兆就是失眠或焦虑,后面才会发展到手抖。其实,这段时间很关键,需要早诊断,早治疗,以便减缓或推迟疾病的发展。比如痴呆的前期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老年人自己和他的家属都能感觉到,但基本生活能力没有问题,能正常生活,如果早干预,会比较有效。
最后进入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有充分的各种症状表现,二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三有一定的严重程度,其判断标准就是对患者的学习、生活有明显的影响,不能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满足了这三条,还要进行各种检查,排除了其他可能性,才能最后鉴别、确诊罹患何种精神疾病。现在的医院已经可以作各种检查,科学家们认为任何一种心理疾病都可以找到物质的原因,包括分子或基因水平的原因。
消除心理疾病的“病耻感”
《科学生活》:如果已经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当然应当依医嘱进行治疗,而不能讳疾忌医。我要问肖医生的是,那么老年人及其家属应当怎样预防或延缓他们各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发生呢?
肖世富:这个话题很重要,但我只能总体上说一说,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需要针对性地制定对策。
首先,当然是针对上面所说老年人发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对那些危险因素和外界因素加以防范或避免。
其次,如上面所说,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许多是与躯体的慢性病相关联的,所以治疗和控制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很重要,这样罹患心理疾病或痴呆的几率会
降低。
第三,自觉增强心理素质,增强对心理疾病的抵抗能力。如何增强心理素质?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消除精神疾病的“病耻感”。现在人们谈及自己患有躯体疾病,包括癌症,都比较自如,不会不好意思。比如某人得了心脏病,甚而觉得是富贵病,潜意识中或会有点自豪感。唯独精神疾病,老年人特别怕提及,比如痴呆,往往闭口不谈。也许这个病名也有点问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颠”、“狂”、“痴”、“呆”都是贬义词。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也往往体现出对这类病的偏见,以至于我们整个社会可能都未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其实人一生罹患什么病,是躯体疾病还是精神疾病,固然与生活方式有点关系,但毕竟是随机的,谁也难以预料。实际上,从现代医学上说,虽然精神疾病不可能完全治愈,但是比起治疗感染性疾病,治疗精神病有效的比率更高。我们要认识到,现代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那些简单的疾病,比如感染性疾病,能够被治愈(当然恐怕还限于细菌性感染,病毒感染的疾病仍然有待攻克)。现在的疾病大都是慢性、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很多,恐怕大多难以达到病人“疾病断根”的要求,还容易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治疗。况且这类病往往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很难谈得上可以有效预防。同时,年龄也是关键因素,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可能高发年龄为五六十岁,而精神疾病的高发病年龄在六七十岁,这恐怕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受到人体的精密保护,不容易受损,往往到高龄时才发生衰老。然而,根据研究,这类病虽然出现症状较晚,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多在60岁以上,其实在二三十年前大脑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已经被科学家在活体大脑里观察到了。所以这类精神疾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是同类的疾病,比如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但此时冠状动脉的狭窄已经很严重了,而这一病态其实也在二三十年前就已酿成病根,只不过人们并无感觉而已。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精神疾病的多病因、易复发等等特点。
还要认识到精神疾病病程的长期性。比如痴呆类疾病,发生轻度认知损害的时间可以长达十年,发展到痴呆又是十年,加起来就是二十年的漫长时段。到了痴呆期,家人或社会的负担很重,患者不但丧失自身劳动或工作能力,还需要专人护理。而且一旦罹患精神疾病,不但本人痛苦,家属亲人在照料的同时也引发心理痛苦,所以也是一种社会问题。再加上患者可能走失,甚至肇事或者自杀,造成很高的社会负担。老年人罹患抑郁症的比率要比青少年高得多,但由于这一群体比较弱势,社会关注度小,不像某位青少年或高级白领跳楼,大家都很震惊,老年人自杀也许根本就不会报道。实际上,中国老年人的自杀率要比青少年高至少一倍,据统计,后者的自杀率为十万分之22,前者则达到十万分之46,在世界上排第四,日本排第一,而且我国农村的老年人自杀率要高于城市。
发生某些心理疾病征兆怎么办?
《科学生活》:您讲得太好了!特别是如何正确认识“人老病来磨”的各种疾病,消除精神疾病的“病耻感”非常重要。那么一旦老年人如您所说,发生心理障碍的一些临床症状,经医生诊断需要早期干预,应当在哪些方面引起注意呢?
肖世富:一旦发生你所说的情况,应当尽早求助于专业医生。我们现在可能存在一种误区,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比较多,但真正到了形成疾病的阶段,还是应当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如果只是某种心理问题,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但如果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仅仅进行心理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某些重型精神病患者,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仍然迷信心理治疗,就可能错过病情控制的最佳时机。比如有些抑郁症病人,多次自杀未遂,就从反面证明患者并未得到正规的药物治疗,因为针对抑郁症的药物效果其实相当好。
当然,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那些有潜在的心理疾病的患者也是有效的。可以进行某些比较舒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瑜伽等等;多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多与他人交谈,释放心理压力;多参加娱乐活动等。也就是多参加使人高兴的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有人喜欢听音乐,有人喜欢跳舞,有人喜欢打麻将,都促使心身愉快。我特别要提到老年人喜欢的麻将活动,虽然它是娱乐活动,但又是大脑思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增强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的过程。只要坚持适时、适量和适度,避免过分的紧张和疲劳,对大脑有益,对痴呆类疾病患者是有保护作用的。事实上,我们治疗痴呆类疾病的干预手段之一就是对他们进行认知训练、记忆训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打牌打麻将其实就是这样一种训练过程。当然,如果打牌入迷,不吃饭不睡觉,因为输赢而精神紧张,那就适得其反了。
我们还提倡老年人适量饮酒,对大脑可能有保护作用,有利于预防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等。但同样要坚持适量、适度。一般认为要注意选择酒的种类,红酒、黄酒比较合适,不推荐烈性酒,因为前者含有某种抗氧化剂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有活血化瘀的效用。但并非刻意要去饮酒,可以根据每个人原有的生活习惯来调节。至于饮食营养的均衡,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是众所周知的,就不需要我们多加强调了。
我们这一代老年人,一般来说文化程度不高,比较保守,除了“病耻感”较强之外,对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也缺乏正确认识。他们认为,治疗焦虑、抑郁或改善认知能力的药物都会损害大脑功能,特别是怕服用镇静催眠药,其实这绝对是一种误解。这些药物都经过严格、科学的验证,一般来说,平均每种药物的实验验证要经过十年时间,花费数十亿美元才能付诸临床实验,如果损害脑细胞是绝对不可能用于人体的。但凡是有效的药物总有一定的副作用,我们不能过分夸大这种副作用。早期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确实有较大的副作用,因为主要以抑制为主,服用后会有痴呆的表现,现在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了。
老年人容易陷入的另一种误区是,他们发生了心理障碍后往往多次往返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等求医,做种种检查,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总希望找出某种躯体疾病,却十分顽固地拒绝承认自己罹患的是心理或精神疾病。然而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精神疾病总会在躯体上有所表现,比如焦虑症、抑郁症会有许许多多躯体上的表现。但与真正的躯体疾病不同的是,它们没有规律,有心慌、胸闷、心悸、手脚发麻等,有各种外周神经方面的紊乱表现。一会儿心慌,老年人以为是心脏病,一会儿又气喘,他们以为是肺部疾病,一会儿脚发麻,他们以为是坐骨神经或神经系统的毛病,于是到处去检查,反正是“疑”此病“疑”那病,西医无法诊断,他们又去看中医进行调理……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家属的观察和社会的帮助很重要
《科学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年人的子女家属,特别是当父母或祖父母年事已高时,应当怎样在他们就医的决策方面发挥正确的作用呢?
肖世富:我们看到较多的情况是,子女等以尊重老人意愿为由,对老人就医不加干预,只是被动地陪着他们到处寻医问药。其实这样做,可能是害了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