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新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进行新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创新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搞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语文兴趣,激发自主参与
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自愿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语文课,愿意和老师成为合作伙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形成兴致勃勃、乐意学习的心态,唤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愿望。同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学会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展示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将学生从“被动状态”唤醒,并领入“主动状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语文艺术的海洋里学会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展示。现代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是融为一体的,正如专家所言,诗歌虽然短小,但并不好教,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如:教学《金色花》和《纸船——寄母亲》时,我用动画配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聆听、感受体验并大声诵读诗歌,待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意境有了整体感悟之后,就鼓励学生分小组各自说话发言,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疑难、带着自信走向同学,走向老师,养成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自主探究习惯。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同坐交流、群体交流解决难点,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经过一番认真的自学和准备后,学生纷纷发言:诗中表现了孩子顽皮、好动;表现了小孩活泼、风趣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孩子的亲密无间;家庭的温馨快乐……对于学生的踊跃发言,我及时给予了鼓励和表扬。面对课堂上营造的浓厚学习气氛,我及时引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艺术殿堂,共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第一遍我放录音,让学生合上书、闭上眼静静倾听诵读;第二遍时用电子琴按原谱弹奏《小猫钓鱼》这首歌,让学生用自己聪明的耳朵来听辨、感受歌曲,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然后让学生跟着伴奏音乐轻声演唱《小猫钓鱼》这首歌,再次感受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和小猫钓鱼的全过程。待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后,我又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演唱歌曲,进行想象,你们还能用其它什么方式来表现小孩活泼、风趣的样子和风趣过程呢?”大家抢着回答:“老师,加上表演动作会更形象;可以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表现。”于是我就鼓励学生自由结合,讨论表演方案,学生的合作热情空前高涨,各小组讨论的非常热烈,根据大家的想象设计,我赞成大家分角色表演微型语文情景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表演才能。这一下同学们都乐坏了,每个小组编排一个微型语文情景剧。有的学演妈妈,有的演宝宝,有的扮小鸟、蜻蜓、蝴蝶,有的扮小鱼、大鱼,还有的担任剧情解说员。为了让大家表演得更形象,各小组还分头制作了简易的小鸟、鱼、蝴蝶、蜻蜓头饰,我也以耐心慈祥的妈妈的扮演者加入了表演的行列。就这样,一个又一个不同表演风格的微型语文情景剧在孩子们的欢歌笑语中一一上演,就连一些平时不爱说不爱动、甚至有些调皮的孩子都积极投入了精彩的展示之中。
三、引导自主创编,体会成功喜悦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
篇2
1.营造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2.创设新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3.创新教育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具有独立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的观察、想象力。这些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并将它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去,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及物质条件。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形成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4.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5.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已》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6.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篇3
关键词:如何提高 作文教学 整体水平
大家知道,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始终是教学中的老大难。要改变作文教学这一现状,实现培养学生既会作文,又会"做人"的终极目的。我认为要在强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还要不断的拓展空间,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一、发挥阅读优势,以读促写
阅读教学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即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写作特点等,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态度为主动地学习吸收,获得更多的写作知识,以促进写作。
首先,要利用解题,指导学生审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想写作好作文,要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分析作者怎样立意、怎样紧扣题目来写的,通过分析解题,得出结论;审题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学会了解题目,并从中学习审题的方法。了解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写作技巧。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段落关系以及开头、结尾的写法和方法的运用等,从中学习表达的技巧。"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学生对阅读课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从而不断地提高作文能力。
二、指导写好日记,以练促教
要想提高写日记的能力,少不了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中的美是要靠我们去发现的,虽然日记记录的是平淡的生活,但是平淡的生活中有其不平淡之处,生活中的美和有意义的事情有很多,就看我们怎样去发现它。如果写日记每天记吃饭之类的琐事,当然没什么意义,只有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让我们的笔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同学们的日记才有意义。只有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了不断的思考,才不会记流水账,才不会照抄照搬;学生对做事做人只有勤动脑、勤思考,才能得出自己的看法,写出的日记才有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开阔视野,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知识,谈自己对事情的观点,每次写日记哪怕是三言两语也不要人云亦云,写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三、加强写作训练,以"度"促优
作文训练除一般的审题、选材等基础练习外,还应进行一些"度"的训练,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首先是速度训练,有不少小学生的写作速度很慢,主要是由于写作时思想不集中,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缺乏紧迫感和时间观念等造成的,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一定字数的作文来克服惰性思维,增加紧迫感,从而加快写作速度。
其次是长度训练,有些小学生作文总是写得不具体,专写短文,进行一定的长度训练有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能力:把一般短文扩充成较长的文章;充分发挥想象力,给简单的短文添上许多细节使之具体形象。
然后是限度训练,学生作文中离题、偏题、立意不当、详略失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进行限度训练,即限定一定范围,限定主题等。如把古诗改成具体生动的记叙文,通过经常性的练习,可使学生确立中心、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大大加强。还可以根据作文的不同要求,限定大概的字数,使学生的作文篇幅既不太长,也不太短,同时还能避免产生详略失当的弊病。
最后是精度训练。小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是错字、别字、偏字、标点不当、病句、比喻不当、夸张失度等,精确度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将几段含有各种错误的短文让学生修改,指导学生:一看中心是否明确,删去与中心无关的字、句;二看布局是否合理,作适当调整;三是修改病句、错字、别字等,还要注意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改错补漏。
四、重视作文讲评,以评抓质
作文讲评是指导工作的升华,是一个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讲评可以让学生总结写作的经验,并从中发现自己写作上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教师讲评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针对教学实际,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上。教师可以选取学生中典型的作文进行讲评,通过讲评让学生认识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技巧。
其次,要注意讲评的方式。讲评的主要方式有常规讲评、重点讲评和集体讲评。在常规讲评前,教师先出示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和教师的批注认真看一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议,寻找优缺点。然后根据作文的情况,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评。
然后,教师要选准本次作文中的主要优缺点作为讲评重点。选取主要优点作讲评,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以继续提高、发展;选主要缺点作讲评,是为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分析原因,在今后的写作中努力克服。
最后,教师还可根据作文训练要求,选出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大家讨论,在共同讨论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把握重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自己的作文找差距,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黄光硕.语文教材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
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是的,我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在新课程中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高考各学科的鏖战中,经常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尽管学生知道高考语文分数的比重,但是老有意无意忽略,甚至有些同学抱着“无为而学”的态度。这给语文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语文也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这科目到了高三没有投入时间认真琢磨,是很难在考试中取得突破的。而无数的经验又告诉我们高三一年不少同学能在语文科上提高不少分数,分数差的学生可能会少一些致命的极低分,中等的同学很有希望能考出尖子生的分数,而尖子生生如果不抓紧,失去了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感觉,成绩青黄不接也是常有的事。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首先时时刻刻提醒语文学习这件事。一是确立信心,让所有的人都相信,高三语文是属于冲刺阶段,任何人在这个阶段都很有希望取得突破,语文是最有所为的科目。二是细心维护语文学习的热情,要保持他们对这个学科的良好心态,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往往互动性差,配合主动性弱。成绩提高很难,教师工作也不好做,所以不能让学生开始讨厌这个学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要维护。时不时找机会表扬一下他某方面的悟性,某次作文的亮点,以及有机会三言两语的鼓励他,激发他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还要创设具体的语文氛围。我认为高一高二语文教学可以放开些,到了高三就必须把高三的系统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模块中去。教师必须先自己做到有计划性,上课和作业的节奏适中,课内课外贯穿布置围绕语文的主题内容。每个内容教师必须先做重点强调,再课堂点拨,再适量作业,再加及时反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忽视一部分原因在于觉得语文是无序的,随意的,放弃一些是无所谓的。针对这种心理,高三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自己的安排可以有章可循,按照考点展开,每天都有要重新审视的语文考点常识。这样就不容易忽略这个科目的内容了。另外,教师统一学科学习的要求后,必须一以贯之,不能松一阵紧一阵,总之是重视战略,认真落实。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关键还在于教师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方法,在全班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如平时在班上安排一些同学在休息时间抽空讲四大名著,刚开始有些同学听,后来听的人不断增多,也可采取交流的形式,一个熟读《三国》的人开讲,围着甚众。这样我认为一方面是在普及,但是更重要的是把阅读名著的气氛带活了,很多同学听了一些发现自己差距很大,回去赶紧翻书,赶紧抽空看。然后回头看看,又觉得很多同学都在紧张语文啊,这样语文的气氛也就营造出来了。还可利用一些同学问问题来刺激提醒其他同学语文学习。比如一些同学琢磨现代文阅读,会自己做题然后来问老师,在课堂上借着表扬这些同学成绩的进步来告诉同学阅读分数提高在高三应该怎么做。
二、处理好教材和考点的关系
在高三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只是把目光盯在考点上,忽略教本,轻教材,重考点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教材不熟悉,课文内容空白,不能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不到位。从而舍本逐末,弃源追流,费时耗人效果差。实际上,教材是本,教材是源,考点命题与教材紧密相连,譬如语音题,考纲明确设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误读现象,规范现代汉语语音,推广普通话,于是教材相应地在第二册书后增设统读字字音表,四册书后设有容易读错的字附录表,以及每篇课文下对重要词语中关键字的字音注释,这些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范围。本来此题难度较低,一般的对策也是只识记正确的读音,不考虑错误音,以不变应万变,利用排除法找出答案。但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情愿回归教材,宁可多做题,做对了津津乐道,喜形于色,自以为语音过关;做错了根据答案更正,自以为语音太麻烦,基本识记的欠缺导致复习中只能就题论题,当时会做,过后遗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效果事倍功半。
三、强化训练现代文阅读
科技文阅读需要做题来熟悉题型和出题者的思维,这一点无庸置疑。而提高文学作品阅读的能力关键不在于做题,而在阅读。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一些阅读和写作能力挺强的同学,他现代文阅读的分数却不高。问题不在于他读不懂内容而在于他不懂要答多少,怎么答才是出题者所需要的答案。其实作为阅读题的文学作品,往往有不少的条条款款,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答案唯一性也说明,这其实可以算客观题。所以训练和讲评尤为重要。所以现代文阅读需要训练,但是要精训练,精讲。学生训练也必须选择符合高考要求典型题型,知道题目的基本思路和答题方法。这是一道教师自己必须认真研究琢磨总结方法然后再交给学生的题目。阅读有好几个层次,不一定阅读能力越强就越会做这种阅读。
四、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新课标
篇5
回顾我们的语文教学,曾经经历过几十年的痛苦挣扎。从上学时过分强调突出思想政治性;到从教时,又片面强调突出语文知识、能力体系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则倡导语文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兼顾;迈入新世纪,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推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教学苦苦追寻的本义。这个统一是灵与肉的相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合体,是“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的统一。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体现去实现它呢?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的根本宗旨揭示出语文教学本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直接载体。理解和运用既关涉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关涉理解和运用的人,也就是开展人与文本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落足于言为心声的对话,讲究心神交往、用心沟通。为此,语文教学的实践,不是日常所指的平面语言文字,而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正如朱光潜先生说“语文的精彩妥帖,心理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合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显然是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深刻诠释。
新课程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要求教师构建活教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让教材处于鲜活的状态,发出智慧与生命的光芒。作为教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得从钻研教材出发,开展与教材的对话。那么,一个语文教师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钻研教材:
一、相识
走进教材,初读文本,领会教材内涵,整体了解文本内容与呈现方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下简称《生》)先用事例后阐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句式与实词的运用。
二、相处
再读文本,研读文本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难点在何处?《生》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核心,第二自然段又是主体与核心之经典。面对困境与挫折的看法,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历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再从个人经受磨难讲到国家的处境,阐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必先”的体验是难点,是解读的关键,是桥梁,是纽带,是心力暴发的按钮。
三、相知
再读文本,内容是如何组织与整合的,其顺序与结构含义?《生》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方法,使文章读起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第一段用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6位名人的事例,把他们放在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名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第二段使用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人从内心从品性从肉体从行为从精神,字字句句精当有力,因果明了。第三段以点带面,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的写法,堪称经典,具有深刻的启迪。第四段水道渠成,自然生成观点。
四、相思
再读文本,文本对师生意味着什么?向师生提出了什么要求?从文本中来到现实生活去,应该树立正确的困苦观,面对困难与厄境,我们不能惧怕,正面对待,积极迎接,战胜困境往往以进步作回报;面对舒适与顺境,我们不能迷惑,而应该居安思危,才能保持进步。“生”与“死”的含义无不在生活体验中得到不断的诠释与丰厚。另一方面,说理思想缜密,表述严谨鲜活。因此,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以学生为主,以体验为主,以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
五、相悦
篇6
一、凸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情感教学渗透
在我们的各学科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可以说,学生就是构成教学活动丰富而又复杂情感现象的源点。和教师一样,学生的内心也有情感,但是,他们与教师也有着不同,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部分,同时,还是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没有真正成熟的个体。他们的情感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随着他们学习知识的范围不断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提高,高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呈多样性,教育者应充分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其次,他们具有强烈的情感意识;高中生的内心情感是极其强烈的,一旦将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出来,他们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情感力量。另外,他们的情感不够稳定;很容易从一个不良的极端走向另一个不良的极端。所以,教育者应全面掌握好学生的情感变化,适当给予调整与控制。在语文情感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而且他们还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JP+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他们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情感形成通常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教育者应根据这种情况,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可感的教学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视觉等方式直接对课文中所具有的内涵有充分的了解,进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的方式产生情感体验。教育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与文本内容相符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其次,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播放与课文音调相同的音乐作为教学课堂的背景,这样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带动下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从而产生情感;另外,为了让文本中的情境真实展现在学生面前,教育者可以指导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功能和丰富的知识,这样能进一步带动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心智,让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
三、课堂上加强合作竞争,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
所谓合作竞争,指的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与其他班级相比较,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比如说,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组内合作,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竞争。语文情感教学的主要核心就是营造出和谐、民主、合作的良好教学氛围,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情感活动之中。教育者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文中的意思,然后让他们分组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最后,教育者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选择出优秀的小组。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文中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拓宽了视野,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加了其对学习的兴趣,可谓是一举三得。
四、引导情感写作训练,激活学生写作灵感
观察生活,引感,情感作文训练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训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其写作欲望,既易操作,又见效快。文章就是表达思想,即“情以物兴”、“缘事而发”。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番话道出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亲身去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他们会捕捉到许多作文的信息。知识的掌握与积累情感的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观察生活中的某一个对象,并对此进行情感评价,必须具备一些有关那个对象的知识,否则“情感无从谈起”;二是“你读的书中某一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打动你的心,可以触发你写作的冲动,于是你拿起了笔”(王蒙语),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意完全吻合。丰富学生知识的途径有一条便是引导他们多看书、勤读报,欣赏有关电视节目,并注意积累。具备了各方面充实的积累,一旦心灵被某件新鲜事物所触动,他们立刻就能纵横联系,使自己的作文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各人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观察、阅读的角度、范围也不同,因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一致。学生以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同伴交流,能唤起同伴的情感体验,由此激活写作灵感。只要学生习作围绕一个意思,语句通顺,情真意切,便是成功,因为这毕竟还是只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们的情感之作。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4-0110-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教育者心理技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互相作用的活动过程。它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促进和发展为主。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更让其身、心两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而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上的因素和自身的因素,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心理特征,如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想象力丰富,分不清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及老一辈的溺爱,心理素质较差,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厌学、忧郁、恐惧等心理问题。再加上离婚率过高,让孩子的精神上也大受打击,更会出现偏激的现象。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懂得文明守纪,懂得礼貌待人,为此就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自己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灵的发展,自己的一言一行更直接影响着他们。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特别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争取做到言传身教。笔者就结合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让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得到发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个基本性质,二者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因此,对于语文课程的认识不是有没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而是在教学中能否自觉地将培养语文能力和培养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一句话,没有人文素养培育的语文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程。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而小学现阶段的语文教材都是由一个个板块组合而成,而一个个板块当中又有着不同类别的内容,真可谓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大多数文章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名俗、对情感的理解,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例如:《舍身炸暗堡》能让学生被他的行为感动,能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力量;学习《一只贝》,能感受那只贝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会飞的蒲公英》,能从这种植物的性格特点上,让自己从小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这些都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的感情升华。
2 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从内容上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笔者以为道德感尤为重要,能让其知道何为民族的自豪感,何为社会集体的荣誉感,何为国际主义情感……例如,笔者在讲解《长城》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长城的语句,让其体会到长城的美丽壮观。接着又让学生找出想象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这万里长城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讲解《生命的药方》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从课件中体会艾滋病人的孤独、可怜、可怕,从中体会到“艾迪”为了那份友情,无私地帮助得了艾滋病的朋友,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更让学生懂得何为真善美,培养他们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感。
而对于学生的审美感,那是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笔者在教学中也加以教育。如在教学课文《九寨沟》时,笔者让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课件的演示,体会到九寨沟的神奇而美丽,让学生从美好的事物中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3 通过教材中的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现在的教材内容广泛,不但选入了大量优美的优秀篇章,更塑造了很多榜样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笔者注重让学生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的品格的同时,也让其把这些形象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感得到陶冶,笔者在课堂上加以渗透。例如课文《一只贝》,通过讲解这只贝的外表丑陋,体会它的可怜;再逐步升华,体会它用自己的血和肉默默地研制出一颗珍珠,体会它的可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更让他们在心里埋下一个这样的想法:只有内在的修养才是真正的美。让他们不但受到了教育,心灵得到了净化,更让他们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4 让学生永远保持一份阳光的心境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普遍溺爱,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生怕孩子受一点点的委屈。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这样的教育下,当孩子遇到一点点的困难,遇到一点点的打击,遇到一点点的挫折就退缩的真是举不胜举。更有甚者,步入极端的事例也举不胜举。为了让他们有耐挫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在教学中,笔者都会让他们以遇到挫折不气馁、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主人公为榜样,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如在学习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艰难的抉择》等文章时,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为了使学生健康地发展,首先,笔者做到疏导他们的心理,这就离不开语文教学,因为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但教给学生知识,更做到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健康心理的结合点,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其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素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再次,笔者做到听中疏导。陶行知曾说:“运用朋友的关系,彼此自由交换学识,比摆架子好得多。你要了解学生的问题,体谅学生的困难,处处都显示出你愿意帮助学生求学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大胆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虑,及时解释、引导、点拨。在这样的接触下,每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师,而且也不会去死钻牛角尖,不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做法。最后让他们在写中疏导。因为有一些学生还是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不愿意和别人面对面地去说出自己的心声,因此笔者想到了写作。而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会从正面引导和点拨学生,使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所思、所虑、所忧。又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达到“我手写我心”,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从而在作文中优化心理素质。在这样的做法下,学生的心里无处不见彩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那么就会处处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 真实性 平实性 个性化
教师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具体教学的结果,而在于实现教学的过程。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把握好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驾驭及实现手段等方面,而课堂教学设计则是重中之重。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有助于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五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何谓“堆砌型”、“放射型”?所谓“堆砌型”是指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将大量内容拼凑在一块,虽然重点繁多,内容繁杂,却毫无章法,只是简单堆砌。即使一节课下来,看似整堂课满满当当,内容充实,但学生能真正习得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落入了“哪里都是重点,哪里又都不是重点”的俗套;而所谓的“放射型”则偏重于某一教学重点,教师围绕这一重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深入,其课堂大部分内容安排都是为更好地讲解这一重点服务;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进行课堂设计,以点带面,合理地布局课堂结构,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设计时,要重视课堂结构安排,做到张弛有度,避免胡拼乱凑。
二、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课堂。教师在准备教学之前都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等,在进行课前备课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适度”这一原则,既不过分,又不缺少。笔者在执教生涯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上课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将课上得尽善尽美,完全按照自己预先的设计思路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地追求课堂效果则免不了“作秀”的嫌疑。上课不是“秀场”,并不需要尽善尽美地表演,有的时候缺憾未必就是失败,语文课堂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缺憾、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解决。我们要记住一点:有缺憾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缺憾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三、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手段越多越好。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表面上看似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作出了很大的调整,甚至在有些老师的课上结合了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像等手段,总之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全副武装。但试问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暴露出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四、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我们借鉴其他老师或者是网上名师的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例如:笔者曾经旁听过同校另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她在网上找了一个关于《曹冲称象》的教案,照搬这个教案,本以为效果会出奇地好,但结果却是学生们昏昏欲睡。深究之下,原来是该教案内容过于简单,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制滥造”,根本就不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水平,所以才会导致如此尴尬的局面。可见教师在利用网络媒体引进新知识时,要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懂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生搬硬套。
五、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境,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六、结语
总而言之,真正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淳朴、真实的,并非以上所列举的华丽、作秀、堆砌、模仿等。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不断追寻、积极探索,开辟一条最适合自身教学、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翠萍.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课堂设计初探[J].东方教育,2012(6).
篇9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像这种态度,情感,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来说是属于只能意会的知识的传授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套用可表达性知识的教学经验。所以,开放与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阅读教学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封闭性特点提出的,它能充分发挥学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顾及学生在阅读态度上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和阅读方式的探究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所以,“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放养式” 阅读教学法就是开放性阅读教学。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开放性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小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充满着人文性与艺术性,课堂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体验知识和感受知识,以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在学生的精神处于一种十分放松和信任的状态下,他们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才能够获得解放,才会有创新的可能。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而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也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这样就能激发创新的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另作设计等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重视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在“教学建议”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有利于改进传统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违背了阅读规律。
(三)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而且因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没有任何需求,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阅读量,但即使完成了,也是事倍功半。所以,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了乐趣,才会喜欢。
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主要表现在:
1.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对于低段的儿童,在内容的选择上,可选那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这里所谓的浅就是浅显,学生能够读懂。所谓近就是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这样就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例如,我在教学《小小的船》时,一张月夜星空图,一个小姑娘做在月亮上的投影片,再配以歌曲《月亮船》,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了,学生欣赏着画面,随着乐曲朗读,学生的感情融入了美妙的夜景之中。
2.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是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如,我在教学《我应该自豪才对》《争论的故事》《半截蜡烛》时,让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通过轻松、愉快的表演,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蓝鲸》一课,学生知道了蓝鲸已濒临灭绝的境地,由此,一个课后作业产生了:为保护蓝鲸设计一条广告或一幅宣传画。一次次活动中,学生展示了个性,发挥了主体性。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平等
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要更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要转变……所有这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实现、去落实、去操作呢?这才是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请教前来培训的专家,专家告诉我们说,课改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答案,要结合教学实践去摸索寻找。想想专家的话,不错!多少年来,我们早已习惯了去执行大纲,学计划,抄写教参,应付考试,没有哪一天,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位研究者去自主地、创新地进行过教学。今天,不妨换个思路,不去想“该怎么办”,先来探寻一“下不应该怎样做吧”。看一看,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哪些教学行为、教学方式需要改变,有人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是教学理念的具体的表现,思想观点的转变是一个思想斗争的痛苦过程。
一、学生在我们眼中真的是平等的吗
课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课堂经过短暂的沉默,有学生举手了,然而老师却匆忙地让其中的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她回答得很好,得到老师的表扬,喜滋滋地坐下。这一教学环节就这样过去了,接着教师开始了下面的教学。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有差异的,当大多数学生还在思考状态时,教师就让心中的“优生”回答了问题,这样一人代替了多人思维,而其他学生是这么想的吗?却没有了发言的机会。课堂提问时,我们习惯于关注那些举手“的优生”,而忽略了没有举手的大多数。我们总是喜欢让这些“优生”来回答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已依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一位农民走进大田给玉米施肥时,他总是给那些弱苗多撒一些肥料。我们当老师的是不是也应更多地去关注、关心、关爱那“些弱苗”呢?
下面是笔者就此问题在学生中问卷调查的情况:学生们说:请把发言的机会给每一位同学;不要只叫那几个好学生回答问题;老师不应该总是叫固定的人回答问题;我同桌的学生请教问题时,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地讲解,而我问问题时,老师总是不耐烦;每次考试后,老师为什么光表扬前几名,而不表扬进步大的学生呢?从学生回答的情况看,学生是不平等的,师生是不平等的。
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平等是民主思想的具体体现“。好老师的眼中每一位学生都是好学生”。只有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得到他们的信任,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去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夸奖和表扬越多越好吗?现在,走进课堂我们看到变化最大的是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过去在课堂上,鼓励、表扬的话语极少,冷冰冰的“坐下“”、不对“”、错了”充斥课堂,学生总是在提心吊胆的状态下发言,唯恐自己的回答有什么纰漏、差错,遭到老师的讽刺、挖苦,甚至嘲弄。而现在,课堂上又变成了另一种情形,只要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不论结果如何,一律变成了“好“”太好了“”你真棒”这些鼓励、表扬的话语。我们不否认这些赞美之词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
二、夸奖和表扬真的越多越好吗
不看回答的对与错,是与否,一味地夸奖和表扬,也会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在一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声中,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下面是一次教师座谈会上的摘要。
A:在我看到课改课例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夸大其词,听起来很不舒服,明明学生朗读得不怎么样,却说学生读得很好,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其实可以用“你读得很认真,下课后继续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
B:一味地夸奖表扬孩子,使一些学生沾沾自喜,飘飘然中丢失了自我,有时还真的以为自己了不起,骄傲自满,导致不良的学风。班上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每天夸奖表扬一番,结果适得其反,其它同学渐渐疏远了她,她在学校小心谨慎惟恐犯错,心理负担沉重,成绩直线下降。本来嘛,世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
C:对学生评价的方法不是单一的,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善意的抚摸,都是交流。课改之后,我们既不能讽刺、挖苦、嘲笑学生了,也不能盲目过度地表扬学生。夸奖表扬只是评价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课堂上真正做到让学生有信心地站起来,很体面地坐下去并不容易,这也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千万不要“把棒杀”变成“捧杀”。
- 上一篇:生态功能保护修复规划
- 下一篇:心理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