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水产养殖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搞好水产养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搞好水产养殖

篇1

1、水产养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苗种供应不足经过多年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吉首市的水产养殖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苗种供应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市本地苗种差异较大、规格不一而且品种不全,我市大部分养殖户的鱼苗鱼种大多从外地购买,由于本地苗种质量差,而外地苗种成本高,同时由于经过了运输,增加了鱼苗的成活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养殖户的养殖风险。因此,本地优质鱼苗鱼种的稀缺制约了的我市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1.2、鱼病频繁发生、养殖户经济损失严重近年来,在我市水产养殖中,鱼类发病现象普遍、发病率高、死亡快,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前两年,河溪水库每年死亡斑点叉尾鮰10多万斤,部分养殖户损失惨重,甚至破产。鱼病发生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是近年我市鱼病发生的主要特征,由于检测手段的落后,鱼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使得我市部分水产养殖户损失严重。

1.3、水产品养殖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市在河溪水库进行网箱试养鳜鱼、鲟鱼、翘嘴鲌等,但是总体上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少,如龟鳖类、虾蟹类、黄鳝、泥鳅、蚌类、黄颡鱼等其它水产品只有零星养殖,大部分还存在空白。水产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我市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

1.4、传统养殖方式稳步发展,设施渔业相对落后近年来,稻田、池塘、水库养鱼等传统养殖在我市稳步提高,近3年来我市矮寨镇稻田养鱼每年都以1%的速度增长,池塘、山塘、水库养鱼稳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水域养殖生态环境的变化,水域环境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逐渐降低,这在我市河溪库区表现的最为明显;这就对我市以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水体生产力、发展设施渔业是是我市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市在矮寨开始进行大鲵的工厂化养殖实践,但是总的来说设施渔业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1.5、渔业资源增殖缓慢,监管不到位,水产品供求矛盾显著2008年末,我市总人口增加到29.12万人,对水产品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大,水产品供应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再加上我市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基本上是出口,这就加大了我市水产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然而目前我市自然水域鱼类资源衰退严重,水产品的增殖放流及改良方面投入不足,我市从1998年至今仅在峒河流域进行了三次人工放流,同时由于对鱼类这一可更新生物资源的增殖规律缺乏正确认识,由于我市境内溪河纵横,水环境条件特殊,渔业资源保护需投入大量的的人力物力,滥捕、电鱼、炸鱼、药鱼的现象时常发生,仅2009年我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就接到滥捕、电鱼等举报电话123起,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自然增殖渔获水产品逐年降低,这使得我市渔业自然增殖的速度减缓。另外,由于市的水域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而我市对水库水质、水库水质的调查研究及水环境改良等方面的工作投入严重不足,水产养殖户进行养殖没有可靠的依据。对于水产品的养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何合理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业,必须坚强水产养殖业监管方面的工作。总之,加强渔业资源增殖和水环境监管方面的工作对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业意义深远。

1.6、水产品加工及服务落后随着网箱养殖的快速发展,我市水产品产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水产品销售促进了我市渔业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金凤凰公司的片片鱼年加工能力1200吨,达到了年产值4800万元,有效的解决了我州斑点叉尾鮰的销售问题,促进了我州渔业产业化的发展;石家冲农贸市场有水产品经营户54家,年销售各种水产品2300吨。但是其它水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业发展特别落后;其它类型的水产品大多是以鲜活产品进行销售,或者个体户自行加工,无证生产,技术含量低,在这对我市的加工水产品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我市还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水产品市场,没有市场作为载体,水产品交易不畅,信息封闭,大量的渔货只是进行简单处理便进行销售;再次,水产养殖技术方面的服务落后,特别是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服务还没有发展起来。总之,要大力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业务,必须解决我市水产品加工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2、水产养殖发展对策

2.1、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快水产业的增长保持现代水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一是进一步加强水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水产养殖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实用技术的推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产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三是是加大科普力度,通过讲课、宣传、办培训班、印发资料、办点示范等向广大养殖户传授、推广科学适用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户科学管理水平。

2.2、加强鱼苗鱼种繁育基地建设我市原有的鱼苗鱼种场没有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主要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仪器设备欠缺、人员缺失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因此做好鱼苗鱼种场的选址工作,改造或更新鱼苗孵化设备设施,进行鱼苗鱼种场项目建设,加大中低鱼苗鱼种特别是优良品种的和外来品种的繁育能力,以满足全市水产养殖户对养殖鱼类优良品种的需求对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2.3、加强预防,搞好水环境保护如何解决好鱼病频繁发生这一难题是搞好今后我市水产养殖业的一个重要手段。鱼类是变温动物,由于鱼类生活条件的特殊性,对于控制鱼病的发生,应采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在养殖的过程中在鱼病防治的过程种要合理用药、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库区周边乡镇要搞好其辖区范围内的水环境保护,禁止工业三废、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质排入水体,同时做好水质的监测工作,掌握好水体环境变化情况,搞好水环境保护和治理。

2.4、合理规划,树立典型目前,我市传统渔业的发展面临资源、市场、机制、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另外由于水域养殖生态环境的变化,水域环境生态环境的自然增殖能力逐渐衰退;经济的发展对水产养殖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保障养殖户增产、增收;针对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具体情况,首先,要合理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加强设施渔业的投入力度,提高渔业生产力;其次,要树立典型,稳定我市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同时加强养殖过程中最新科技手段的投入,加大虹鳟、大鲵、黄鳝、中华鳖名优特水产品养殖上的投入,特别是黄石洞水库虹鳟的养殖和矮寨风景区大鲵的工厂化养殖,以点带面,逐步调整水产品结构和实现水产养殖的现代化,促进我市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进程。

2.5、提高认识,建立渔业资源保护机制为有效的增加渔业资源增值的力度,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在放流的过程中通过新闻媒体参与报道,使峒河流域增殖放流通过电视、报刊、电台等媒体进行宣传,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强市民对渔业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打造吉首生态旅游城市,实现人在岸上走,鱼在水中游的美景,让渔业保护和增殖与古城旅游有机结合;其次,要完善渔业资源保护机制,制定渔业资源相关的分区、分段管理、环境影响评估等制度,各区、段建立“护渔小分队”,做好禁渔期的渔业资源保护工作。要重视人工增殖放流,对放流的进行影响进行跟踪和评估,形成鱼苗鱼种增殖的长效机制。

2.6、培育龙头企业,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机制要加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问题,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体。首先,要搞好水产品的加工服务方面的发展,要培育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培育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再次,通过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签订购销合同,由企业提供苗种,养殖户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养殖,待达到商品规格,再以约定的价格卖给企业等形式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业。逐步实现我市水产养殖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机制发展我市水产养殖业。

篇2

[关键词] 池塘养鱼 鱼病 病原

[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33-02

鱼类的无公害防治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随着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池塘养鱼鱼病发病频繁,给淡水养殖造成严重危害,同时还影响了人类的健康。显然加强鱼类养殖的绿色环保与无公害化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水域环境的恶化,新的病害不断涌现,有的已成暴发性趋势。因此,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查,使之成为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基础。

一、引起鱼类发病的主要原因

鱼病的发生是受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的。当池塘鱼类的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就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因子的变化,容易造成疾病的发生;反之当外界环境因子的变化,如温度、PH值及盐度等的突变会使机体的应激反应加强而易患疾病;当养殖管理不当,如密度过大、投饵量不足或过度、管理力度不到位造成缺氧等等,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或鱼类死亡现象;当水中大量的致病微生物的繁衍,直接寄生于鱼体上,引起机体的生理紊乱,免疫力下降或营养不良,使鱼类发病等。

1.非正常的环境因素引起

养殖水域的温度、盐度、溶氧量、酸碱度、光照等理化因素的变动或水域污染等,超越了养殖鱼类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就能致病。

2.池塘老化清塘不彻底

池塘是鱼类的生存环境,也是一切病原体的滋生场所,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诱发鱼类疾病的重要条件。大量的研究与生产实践证明,池塘淤泥增多、底质恶化是造成整个养殖水体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

2.1池底恶化,导致“氧债”增加。引起鱼发病。

2.2水体有毒物质大大增加。对鱼类有很大的毒害作用,重则引起中毒死亡和泛塘。

2.3PH失衡。在淤泥较多的池塘中,淤泥中有机物在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发酵产生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造成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一系列变化。

2.4有害细菌大量繁殖。水体环境及鱼体内外存在着一些致病微生物,其致病力随着环境不良因素的增加而增强。

2.5清塘不彻底。池塘环境直接影响鱼种的健康,一定要加以清整,经过清整可以消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改良底质和水质,增加水体容量和加固池堤,减少漏渗。

3.水域污染水质富营养化

3.1随着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放养密度大,投入大量的饲料。使水域环境不能保持在水体的负载力之内,造成水域环境超负荷,引起鱼类发病。

3.2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与养殖技术的提高不同步。为确保养的比较效益,大幅度提高集约化程度,养殖生产的素质、技术并不高,一旦发生养殖鱼病,只能依靠药物治疗,加重了养殖环境的压力,容易引发鱼病。

3.3有些地方的养鱼户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养殖方式,向池塘里投入大量的有机肥,造成水体变老,进而影响鱼类健康。如当池塘水体呈现深绿、墨绿、蓝绿等颜色时,在下风口水面上出现由微囊藻、铜绿微囊藻等形成翠绿色的“水华”,引发鱼类泛池等。

4.苗种质量低鱼类本身先天的或遗传的缺陷

4.1有些苗种场被经济利益所驱动,只追求苗种的产量,使苗种质量得不到保证。“良种不良、原种不原”使种质的抗病性下降,发病率增高。

4.2缺乏有效的检疫和管理,使不健康的苗种、带病毒的苗种在生产上大量的使用,种质检测机构标准少,质量难以保证。

4.3随着种苗培育和养殖生产趋向工厂化、集约化,苗种生产和养殖生产单位对各种药品的依赖性日益提高。育苗、养殖生产单位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用药量。

5.用药不科学

在养殖生产中一些养鱼户用药比较混乱,为了防治病害,生产中普遍滥用药,造成抗病能力下降,一旦环境变化,极易发生鱼病。

5.1任意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直接造成鱼类发病。

5.2频繁换药。

5.3低剂量长期、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致使产生耐药菌株。

5.4盲目用药,不能做到对症下药。从而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

6.饲料的选择不当

在生产中一些养殖业主为了加快养殖速度,在饲料中添加大剂量的促生长剂和片面追求高蛋白饲料。这不仅增加了水体中氮的含量,同时也增加了鱼类肝脏的负担。

7.管理不善营养不良

有的鱼户素质较低,养殖技术落后,人放天养的观念还没有改变,那种听天由命的放养观点,以为它是神仙鱼,它自己会解决一切。凭经验养殖,靠兴趣管理。加之,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或操作不小心,使鱼类身体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各种病原微生物就浸入伤口而致病。

鱼病防治是搞好池塘高产稳产的首要条件,如何科学地切断池塘养殖鱼病传播的途径,对防止鱼病蔓延、减少生产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鱼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1.鱼体本身所带的病原体所致

池塘所放养的鱼种,本身常常带有大量的病原。

2.环境因素所致

池塘的环境因素比较复杂,是鱼类病原体主要滋生的场地和传播源。

3.人为因素所致

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饲养管理不当。

3.2操作不当。

3.3使用不洁用具。养鱼用的工具常常是鱼病传播的媒介,特别是在发病鱼池使用过的工具,未经消毒处理就在其他鱼池使用,常将病原体带入其他鱼池,有爆发鱼病的危险。

三、防治策略

1.加强池塘清整严格控制和消灭病原体确保渔业健康养殖

1.1设计和建筑养鱼场时应符合防病条件。一是选择良好的水源条件;二是科学地建设进、排水系统;三是彻底清塘消毒。彻底清塘是改善池塘环境条件,清除敌害,消来病原体的有效措施。它包括清整池塘和药物清塘。四是死鱼病妥善处理。病死鱼尸体不能乱丢,要及时烧毁或深埋处理,防止病原体传播。

1.2鱼病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健康养殖理念。着重在改善环境和增强抗病力上下功夫。

1.3积极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测报人员的法规意识和业务素质。

2.控制水质富营养化改善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

水是鱼类不可缺少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水域环境是鱼正常生长和减少鱼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优良的水源条件,应具备水量充足、清洁、不带病源及有毒有害物质,并不受自然因素及人工污染的影响,水的理化特性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2.1控制养殖规模。

2.2对养殖水域规定“禁养期”。

2.3立足现实,加强水产养殖用水管理。

3.加强苗种生产管理培育健康优质苗种

苗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多培养一些抗逆抗病、优质高产的良种。

4.规范使用渔药综合防治鱼病

4.1科学用药,加大绿色水产药物的开发力度。一是选择正规、信誉度高的渔药厂家的药物。二是治疗用药一般一个疗程为5~7天。三是内服、外用的同类作用药物要不同种类交替使用。四是使用有益菌类来调节水质、预防疾病。做好药物预防,采取鱼体消毒、铒料消毒、食场消毒、工具消毒和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等工作。

4.2提倡生态渔业和对病害的生态防治。一是采用多品种综合养殖。二是利用水质调节。三是采用免疫预防。采取群众基础工自动免疫,增强鱼类的免疫机制;采取鱼类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的免疫预防方法。四是利用微生态制剂防治,充分利用光合细菌在预防鱼病中的积极作用。

4.3提倡中草药防治病害。

5.使用健康饲料大力开发绿色环保饲料

使用健康的饲料对于提高水产品质量、减少病害、防止环境污染有重要作用。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绿色环保型饲料。

6.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

6.1改进饲养管理方法。改进饲养管理,发挥鱼体内在作用,提高抗病能力是预防鱼病的根本措施之一。具体措施包括:提早放养,提早开食;合理混养,适宜密度;放养同一来源鱼种;加强日常管理,做好“四定”、“四看”投饵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的吃食情况和活动情况;注意细心操作,防止鱼体受伤。

6.2采取人工免疫。

6.3降低应激反应。

7.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无公害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

7.1建立和完善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法规体系。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规划和行业标准,使水产养殖有法可依。

7.2加强无公害水产养殖管理队伍建设。

总之,鱼类发生疾病是病原、养殖环境条件和鱼类自身的免疫机制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采用综合防治措施,科学地选用渔药和饲料,改善和控制养殖水体的环境条件,大力倡导健康养殖,对预防鱼类的疾病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战文斌,水产动物病害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 蔡熙元,上海水产学校,农业出版,1991.

篇3

【关键词】 水环境化学 水产专业 教学改革 实践

水环境化学是研究各类天然水体化学组成,分析方法,水体中各类物质的来源、存在形式、迁移转化过程和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不同学科对水环境化学的侧重点不同,作为水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着力于突出其在水产生物增养殖方面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色,它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又要为学生将来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水产专业的水环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是依靠多学科渗透和交叉发展起来的,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等学科的知识。针对水产专业学生缺乏基础化学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较短的时间内,如何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真正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的相关知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 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毋容置疑,课堂教学依然是理论知识学习的一个最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学科最新动态的集中讲解和介绍,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现行的教学计划中,课堂教学时间大大缩短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养殖水环境化学的理论知识,是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1、讲好绪论课,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

在学习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教学适应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水产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主动性的现状,积极主动地去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潜能的发挥。通过分析和与学生交谈,我们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原因是不十分了解该课程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不明白水环境化学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为了使学生比较好地了解学习水环境化学课程目的,我们在绪论中加强了课程介绍部分的内容,着重介绍水环境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水环境化学与养殖的密切关系;课程在专业知识构架中的作用;水环境化学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课程学习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让学生充分明确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转变教育观念,尝试赏识教育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

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农民希望庄稼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学生认真学习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却往往不同。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生学习不认真时,许多教师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教学对象改变时,教师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呢?时展到今天,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已显得刻不容缓。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每个大学生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大学的。赏识学生是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但是分寸应当适度,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尤其是不可片面。学生的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只是负责教书的观念,强调育人,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加强师生互动,加强沟通。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和质疑,积极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解释或解决方法,注意营造自由活泼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引导,以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施教,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对话,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共同享受教学快乐。

3、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水环境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尝试使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把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相辅相承,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比如制作成集声音、视频、动画、文字、图表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大大减少了课堂板书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增加教学内容和信息量,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记,课后背的模式,形成讲、看、思、温、考这一多元化的教学过程。在学校的支持下,现在我们已经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延伸到互联网上,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发挥计算机、通讯及网络技术的优势,进行网上教学、答疑、讨论、布置批改作业等,网络教学的实现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实现了师生沟通,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二 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满足时代需要

现在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像以前那样,多年重复同样的内容,讲稿十年如一日。尤其对于像水环境化学这样的新学科,更应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站在水环境化学的前沿,密切关注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参考资料,掌握最新的知识,符合时代要求。

1、改革教材内容

教材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水产养殖门类品种多,受地域自然条件的影响,各地对专业教材的要求不尽相同。统编专业教材内容多。有些内容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多有重复,当地需要的某些内容,教材中还没有涉及。以前我校水产专业使用的是本校陈佳荣主编的《水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版本比较陈旧,随着雷衍之主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的面世,我们及时对教材进行了更换。依据教学活动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为核心的教学观念,结合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删减、增补、简化合并的办法,增强教材的适应性,并通过广泛搜集科技信息,把最新的相关知识及时地补充到教学中,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使学生在立足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更加关注水环境化学的最新发展,为以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将基础化学知识的补充融入到各有关章节的讲述之中

学习水环境化学需要一定的化学基础,要求学习者最好具备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的有关知识,这恰恰是水产专业学生所欠缺的,这也是该课程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在课程初期集中补充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效果不佳,通过探索,我们采取将基础化学知识的补充融入到各有关章节机理形成的讲述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把资源、环保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

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最根本的是从教育抓起。学校教育理应反映这一时代信息。从社会需求和学生毕业流向看,水产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将直接参与农村的一线生产,他们环境意识的高低,将对改善农村环境状况起到重大作用,直接影响着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保法的实施情况。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不断将现在世界的热点―环境污染的有关知识以及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以专题的形式穿插于有关章节中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环保教育。实验证明,这样做,不仅可达环境教育之目的,还使课堂教学内容有所更新,提高学习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三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水环境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对养殖水化学实验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通过实验教学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水产养殖科学研究、养殖水质调控与管理等工作提供必要的养殖水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通过多年实践,选择与水产养殖密切相关的主要水质指标,如碱度、总硬度、钙和镁、溶解氧、化学耗氧量、亚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开展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动手操作、书面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团结协作、严谨求实、锐意进取等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我们不断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操作性与实用性强的实验以及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提炼、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置,教师则处于为实验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主体是实验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作为实验教学主体的学生,必须在继承传统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作为主导的实验教师,必须在搞好实验教学的引导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达到知识丰富、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

实验总结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每次实验学生都要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将实验过程写出报告,教师认真进行讲评和总结,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改进意见,从而巩固已取得的实验效果。

由于实验内容充实、符合实际生产需要。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激发了学习热情,实验效果较好。

四 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结合科研课题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主导,任何教师决不能脱离科学研究而单纯地搞教学工作。教师积极参加科研、科技服务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巩固了所学知识,创新、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以科研促进教学,加大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纳与传授,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己讲课的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科研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使教师熟悉国内外有关领域的研究动态,掌握多种研究方法和先进仪器的使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从而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1、科研为教学服务,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效果的转化

既能搞好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性教学是对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能够真正吸引学生,能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唯一的途径就是进行科研。但科研水平的提高,并不等于教学质量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保证,这需要一个转化过程。所以必须强化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意识,重视科研成果向教学效果转化。我们一直重视科研成果和生产经验向教学转化,力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讲课深入浅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为使教学能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水产企业找例子,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并在教学中用找到的例子讲述概念,这样贴近实际,通俗易懂,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结合科研课题,拓宽学生知识面,将指导延伸到生产、毕业实习

养殖水化学课程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对后续课程的影响较大,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深入掌握及应用。近年来我们在科研中,吸纳学习刻苦认真、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入课题研究组,一些项目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具有一定难度,这部分学生不但能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消化,而且使一些不熟悉的东西在运用、学习中得到拓宽,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我们主动到实习点,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指导教师一起解决相关的难题。参加课题研究的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中遇到水环境化学方面的难题,也能主动与我们商讨解决办法。将教学延伸服务到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中,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结语

实践证明,以上种种的改革措施的采取,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水环境化学》的兴趣有显著的成效,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教学改革是一项渐进的系统工程,我们的探索和实践仍在继续。

参考文献

[1]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9-13.

篇4

托起村民致富梦的女强人

说话做事干脆利落,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泼辣的性格中透着一丝锐气。作为白手起家带富家乡的创业精英,龙窑村会员小组副组长、村妇女主任杨璐兰有着别样的人生故事。

和许多普通女性一样,45岁的杨璐兰在平凡的生活中扮演着妻子、母亲的角色,演奏着柴米油盐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缠的事。命运女神并不对她垂顾。因大女儿智障,杨璐兰生了二胎,做木工的爱人从四楼坠伤,家里日子过得结结巴巴,捉襟见肘。然而倔强的杨璐兰硬是坚信穷不生根,富不天生。谁说女子不如男?2009年春天,村里有40亩鱼塘发包,杨璐兰当机筹资10万元,一次性买断塘面30年经营权。从此,在做好村组工作的同时,杨璐兰没日没夜地扑在水产养殖上。

她到兴化大营养殖区拜师学艺取真经,请来养殖高手现场指导当师傅,边干边学苦攻科学养殖关。一番摸爬滚打下来,杨璐兰竟然成了得心应手的水产养殖行家。2009年小试锋芒,杨璐兰掘了第一桶金,当年赚回了投资成本还有盈余。村民看到杨璐兰搞水产养殖生财有道,心里都热了。杨璐兰走家串户,热情地为大家提供市场行情和科学养殖的经验。2010年,她带动23户村民,发展养殖水面1570亩。杨璐兰趁热打铁,自家投入110万元,又扩大养殖水面120亩,三年内实现了由淡水鱼纯养到鱼蟹混养再到鱼虾蟹混养的“三级跳”。2012年,杨璐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一举获利80万元,普通农家女惹得城里人把眼珠子都凸出来了。

作为村会员小组副组长,杨璐兰的梦想很具体,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在龙窑村,杨璐兰热心帮带村民致富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她是乡亲们有口皆碑的“好大姐”。全村现有水产养殖户51个,养殖水面达2670亩。养殖户们提起杨璐兰,没有不把她当成家里人的。不管谁家养殖上需要帮一把,杨璐兰二话不说,总是不折不扣去尽力。村民邵荣发曾因经营不善负债数十万元。在他举步维艰、一筹莫展的时候,杨璐兰主动登门做工作,帮助他筹措资金,2010年发展养猪100多头,开发10亩鱼塘养虾。邵荣发养殖过程中遇到难处,杨璐兰总是不请自到,比自家的事还要上心。说来真是奇迹,短短三年,邵荣发还清巨债一身轻。他逢人便说:“不是杨璐兰,我一辈子也跳不出债圈,过不上舒心的好日子。”

女大学生当起现代“养猪王”

文文静静,说话轻声慢语,似乎仍未褪去文质彬彬的大学生气质,这是笔者对陈晔的第一印象。第一眼看去,她与笔者想象中的华泰生猪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的形象相去甚远。然而,她就是一位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女大学生创业新星,是一个年饲养生猪3万多头,带动全村208户农户走上规模养殖之路的现代“养猪王”。

2011年初,毕业于淮海工学院环境艺术系的陈晔,在人生的坐标图上,为自己画上了关键的一点。她放弃生活待遇优厚的白领岗位,放弃富二代的优裕生活,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陈晔说,并不是一时心热冲动,农村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农村创业照样大有可为。经过反复调查和深思熟虑,陈晔在父亲的帮助和市镇领导支持下,与省农科院和大丰市农委、市畜牧兽医站的专家们“攀亲结缘”,在龙窑村创建了华泰万头生猪养殖场。

一切都从零开始。小陈正是用自己的学识与能力、责任与担当,一步一个脚印地圆着她的现代“养猪梦”。从千方百计筹资1000多万元,几经周折在龙窑村征地110亩,到终于打下施工第一桩。2011年7月,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养猪场破土而出。13幢高标准猪舍、化验室、兽医室、消毒室、仓储以及办公设施等一应俱全。创业难,女子创业更不易。在筹建猪场的160个日日夜夜里,在苦攻科学养殖技术关的艰辛跋涉日子里,陈晔几乎没有吃过一顿舒心饭,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人累瘦了,脸晒黑了,这个执着的女孩为了她的创业梦,简直是在拼命。

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养殖业的根本出路。在养殖专家精心指导下,陈晔打破传统养殖模式,建成了从良种培育、饲料营养、疫病防治到生态化养殖的产业链。她带领技术人员潜心攻关,在省内独创培育出杂交新品“巴本精品黑猪”,因肉品好、生长快,在市场上十分抢手。2011年下半年所进的150头种猪,当年产崽猪近2000头,选育二元母猪600头。

陈晔十分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放大生态养殖优势,不断提升万头猪场的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当问及占地110亩的猪场竟没有一点腥臭味的秘诀时,陈晔说,这是实施“零排放”,猪、沼、鱼、粮(蔬、果)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的结果。为培育精品瘦肉型黑猪,陈晔想出了开辟牧草园的创意,让成群结队的小猪在草坪上奔跑戏耍,欢快生长。这种生态猪出栏时价格高出市场三成,仍然供不应求。“猪―沼―鱼―粮”生态养殖体系,促使“繁育优质品种―高效生态养殖―绿色食品”的现代循环农业产业链不断趋于完善,推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2012年,合作社被江苏省农委评定为江苏省畜禽养殖六项创建示范试验场。

目前,华泰生猪专业合作社成员已由当初的56户增加到208户,饲养量达3万多头。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大棚蔬菜250亩,水稻种植400亩,带动水面养殖1000亩,饲养鸡鸭1万多羽、山羊1000多只。合作社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统一经营服务,把生猪养殖培育成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12年,合作社208户参股者年纯利5万~10万元。仅此一项,使“盐城养殖第一村”龙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创业两年不寻常,惊人一跃咋实现?陈晔深知这一切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离不开生她养她的这片老区热土。因此,如何带领周边群众致富成为她的强烈愿望。为带领合作社成员和全村养殖户搞好科学养殖,陈晔坚持每个季度都组织他们参加学习培训。她精心编印了《生猪饲料配比》《生猪疾病防控》《精品良种培育》以及《生态循环养殖》等资料,人手一册,分发给大家。为养殖户提供良种苗猪、垫资供应饲料,陈晔出手大方,每批次垫资都在数十万元。为村里养殖户无私提供技术服务,陈晔是有求必应,有请必到。2013年2月的一天傍晚,陈晔连续接到了三位养殖户打来的求助电话。她立即带领技术人员逐一上门帮助解难,一直忙到凌晨4点才返回。陈晔说:每当看见养殖户们纯真的笑脸,就感到这是对自己的最高褒奖。

鸡场圆她青

马尾短辫,笑容亲切,脸上写满了70后的神采飞扬,言谈中又添了几分成熟淡定。在很多人眼里,女大学生季明芳的选择并不明智――2005年放弃盐城市轻纺局机关工作岗位,回到西团家乡当起“鸡倌”。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是傻到家的举动。然而,今年35岁的季明芳却觉得实现人生抱负的抉择“很对”。既能自主创业,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又能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

2005年初,季明芳主动辞去了同龄人羡慕眼红的“金饭碗”,确定了回乡养鸡的创业方向。在镇村领导的支持下,和有着多年蛋鸡养殖经验的父母一拍即合。当年4月,季明芳建起饲养蛋鸡1.3万羽的规模养殖场。她苦学苦钻加苦干,很快把自己练就成名副其实的养鸡“百事通”,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大学生“鸡倌”。

篇5

一、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围绕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渔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向,把加快发展渔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效益渔农业的重点突破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改投入力度,促进了渔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已发展成为全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11年底,全县拥有各类渔农产品加工企业100余家,其中水产品加工企业90余家,纯农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水产品加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特色和规模,行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水产品加工量6.4万吨,实现工业产值776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28.2%。纯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实现产值200万元。

㈡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几年来,渔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技改投入,提高装备、工艺和技术水平,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到2011年底,全县现有100余家渔农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4家,年产值1000-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7家,500-1000万元之间的企业6家。目前,有1家企业被列入省"五个一批"企业,1家企业列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企业列入县重点骨干企业。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企业17家,其中水产有限公司和水产公司获得美国FDA认证,另有8家企业获得韩日注册。

㈢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为适应市场和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水产品加工从传统的冻、活鲜、干品逐步向小包装、熟制品等精深加工转化,开发了蟹肉罐头、鱼糜等精加工水产食品,全县基本形成了冻小黄鱼、冻虾仁、冻切割蟹、方头鱼、蟹肉罐头等品种繁多的水产品系列,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升,使水产品逐步摆脱了产品结构单一的格局。纯农产品加工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加工的产品主要有银杏、茶叶、桂花、花生、柃木、粉丝、香干、硬糕等产品,为纯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㈣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

目前,全县渔农产品外销市场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及美国、欧盟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实现出口商品供货额39000万元,占全县出口创汇总额的63.9%。内销市场也不断拓展,产品遍及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和周边其他地区。

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相对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全县100余家渔农产品加工业中,除等少数企业外,多数都是规模以下企业,加工设备简单,工艺技术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精深加工水平低,高附加值和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是规划和调控力度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多,行业无序竞争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多数企业仍以渔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产品结构类同,为争夺市场,企业间互相压价,导致效益低下。

三是加工原料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由于渔业资源逐步衰退、农产品加工原料季节性生产等原因,造成渔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难以保证,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尤其是纯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总量偏小,受加工原料制约更加明显。

四是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融资难度较大。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刚完成经营初期的资本积累,在进行厂房、设备等改造后,流动资金普遍不足,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企业的规模扩展。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全县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强渔农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大力扶持渔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渔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建成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㈠水产品加工业。在巩固经济鱼类传统加工优势的同时,重点要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一是利用入世后通过引进国外水产品加工的先进设备,努力提高经济鱼类的精深加工水平,开发生产小包装风味食品。二是加快低值水产品的加工增值。要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低值水产品资源,眼睛向内,着重开发海鲜速食产品系列,如鱼肉丸子、美味鱼排、鱼酱、鱼香肠等,打出自己的品牌,争取进入超市销售,以提高其附加值。三是加大海洋药物开发力度。加强与海洋研究所、高等院校、食品研究单位等科研院所联络,综合开发利用各类水产品,研制抗癌、抗衰老、益智保健等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海洋药物产品。四是全面启动贝类净化项目。突破贝类净化中性试验技术难点,发挥我县滩涂面积广、宜养贝类品种多的优势,抓住国际市场对净化贝类需求旺的契机,努力培植,使我县成为全省最大的净化贝类出口基地。

㈡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我县具有海岛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物种资源条件,拥有为数不少的区域特色农产品,但目前部分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低,缺乏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存在进行产业化开发的较大潜力。根据目前市场上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状况,发挥区域优势,重点发展银杏食品、有机茶、獐系列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

㈢饲料加工业。随着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为饲料加工业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十五"期间,重点扶持1-2家饲料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低值鱼类和贝壳类废弃物,开发富含钙质、动物蛋白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形成规模,创立品牌。在满足我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外地市场。

三、加快发展渔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㈠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行业整体实力。

以渔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对延长产业链,提高渔农产品附加值,抗御市场风险,增加市场竞争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针对我县实际,要制订并落实鼓励扶持渔农产品生产加工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一些产品有特色、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途的加工营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植其上规模、上层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渔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尽快提高渔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扩大渔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同时,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开展"两头在外"业务,推动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业技术发展水平。

要提高渔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效益,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以渔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的产品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一是要加大技改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品的开发和设备、工艺的引进和更新上,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加速与国际接轨,提高加工能力。二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合资,充分他们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引进他们的科研成果,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新产品,进一步提高渔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三是建立和完善渔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体系。要抓紧建设全县渔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和基地、加工、流通渔农产品自我监控体系,对渔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有效的全程控制。四是加快品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按国际、国内的标准化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和创名牌工作,提高我县渔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㈢重视行业协会建设,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我国入世后,企业经营必须按国际通行做法运作,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扩大协会职能,是经济运行的必然趋势。在进一步强化水产协会职能的同时,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完善和发挥协会在信息服务、市场营销、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强同行业间的沟通和协作更好规范行业行为,避免无序竞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市场信息、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传递,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质量管理,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可集中向上级反映企业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上级重视和扶持。

㈣合理布局,营造区域性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充分利用我县渔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加强产业布局和行业管理,搞好全县农产品加工发展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促生产户,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格局,拉长产业链。三是加快特色渔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营造整体的产业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

篇6

××市农业局

总书记关于“两上趋向”的重要论断,明确阐述了“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农民增收也将发生新的变化。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农民生产经营的科技水平、规模化水平、产业化水平、适应市场的能力、竞争的水平等,最终的落脚点是效益水平。从现阶段我市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一是农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还比较大,农民增收受农产品价格和政策的影响还比较突出。入世后的农业,面对的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最终只能通过市场竞争。现阶段农民是单个的小生产者,一家一户面向市场有很多困难,发展市场农业主要靠“两腿”支撑:原创:一靠龙头企业,二靠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我市在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两条腿还明显较短,而且质量不高,支撑力不够。

二是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助推力不够。一方面科技应用的支撑条件还不成熟。如科研与推广方面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的青黄不接和“不务正业”等,另一方面科技供给没能形成聚集农民生产力要素的良好效应,从而导致农业生产中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的客观脱节。

三是资源禀赋差异的存在使农民增收空间很小。在土地资源方面,一是规模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商品率低,现金收入少;二是农业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稳定程度低;三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农民对土地资源占有不完全产权,出售权、转让处置权、风险抵押权不到位,很难成为其固定资产,难以带来其他利润,如作为银行贷款抵押品,这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与调节中失去很多获得收益的机会。在劳动力素质方面,由于素质不高,一是影响其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影响其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增收上的比较与决策能力,三是影响其创新能力。在产业链条方面。农业的产前环节属于工业,产后环节属于商业,使农民对农业产业占有的不完整性,失去了分享二三产业利润及剩余的机会,形成了产业利益获得的空洞。产业环境的不良背景严重影响着农民的增收,同时加大了农民收入对农产品供求形势与价格的依赖程度。

四是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方式难以得到快速转变。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不够,服务滞后,劳动力结构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将会逐渐显现,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速度可能趋缓,甚至出现“回流”现象,从而使我市农民增收面临很大压力。

因此,现阶段要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我市农业内部结构。

围绕龙头企业的需要和自身特色,从培育优势产品入手,扬长避短,构建农业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基地,使全市生产布局不断优化,逐步实现区城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一是继续深化农业种植结构。粮食面积稳定在115万亩左右,其中水稻60万亩、夏粮30万亩、大豆15万亩、玉米10万亩;棉花保持在20万亩左右;建设100万亩的油料生产基地,其中油菜籽70万亩,花生、芝麻等30万亩;蔬菜面积15万亩左右。

二是加强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优化品种,提高效益。稳定生猪生产,年出栏100万头;改良畜禽品种,畜禽出栏1000万只;扩大牛羊养殖,牛出栏10万头,羊出栏20万只;发展优质品种,提高肉禽市场竞争力,使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三是突破性发展水产养殖业,使其尽快发展成支柱产业。尤其是名特优新水产品要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名特优水产品放养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形成水产养殖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幅射带动作用。

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加入WTO的要求,加速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的产出率、优质率和商品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是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着重扶持金林木业、新美香、宏发集团、兴利食品、中粮祥瑞油脂等一批重点领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让这些龙头企业突出主业,搞好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组建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所从事的产业中加大投入,提高效益,全面增强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是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订单农业的市场导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发展规范化、法制化的订单农业,切实促进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三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农户为基础,根据自愿互助的原则,自下而上建立的各种民间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维护和保障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和扶持一批农村经济能人积极参与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四是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合同制、合作制和股份制,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使企业和农民形成互利互惠,兴衰与共的一体化经营实体。

五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扶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大力推进农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提高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水平;同时,抓好农产品的优质化,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企业对原料的不同需求。

三、在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上实现新突破,提升我市农产品档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品牌的创建开展标准化工作。

一是把农业标准化渗透到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从种子、种禽、种畜、种苗木及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抓起,逐步在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贮藏保鲜和批发销售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

二是围绕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围绕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分类指导,全面推进。今后两到三年内我们要根据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和我市农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相关标准的技术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切实加大宣传培训的力度,提高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的标准化意识。要在如何形成品牌,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创建名牌,扩大市场上做标准化文章。

三是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突破口抓紧抓好。坚持以点带面,建设一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示范样板基地,带动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坚持大宗农产品按无公害食品或绿色食品要求组织生产,地方名、特、珍、稀产品按有机食品要求组织生产。

四是严格投入品的管理,确保生产的产品达到质量标准,并完成产品的申报认证。抓好××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到2008年,全市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绿色食品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5亿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龙头企业采用的原料基本实现无害化,生产管理的标准化也取得突破。

四、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一是积极引进开发一批优质新品种。种植业要确保主要农作物一年推出一年新品种;畜牧水产养殖,要加大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满足农民发展养殖的需求,力争全今年养殖业的突破性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生态农业和渔业水域生态修复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型农药、兽药、肥料等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二是围绕六项优质农产品和三大农业科技工程,着力推广十大农业实用技术,即保温设施栽培技术、转基因技术、化调技术、测土配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轻型栽培技术、水果保优技术、立体养殖技术、高效种养模式技术等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提高全市农业科技水平。

三是利用多种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办各类示范样板,带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科技承包,推动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引导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是加快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原创:重点做好“放大窗口,扩展平台,延伸网络”三项工作,办好办精“××农业信息网”。及时掌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动态信息,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信息收集整理和要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准确性和权威性,要逐步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促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切实为农民当好参谋,搞好服务。

五、在农业行政执法上实现新突破,维护农业生产正常经营秩序。

一是加大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涉农单位和广大农民依法治农护农的法治观念,营造农业行政执法的良好氛围。

二是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重大案件的查处和对坑农害农的严厉打击,严格控制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杜绝或减少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保护农民和消费者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三是加强农业执法队伍自身建设,确保从严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切实贯彻执行“执法四制”。同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执法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力争农业执法再有新的突破。

六、在劳动力转移上实现新突破,减少农民促进增收。

从世界经验看,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就业比重就下降1个百分点。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能够明显影响农民收入。美国等国家的人力资本之所以在其农业生产经营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主要是得益于这些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逐步转移,结果提供了规模经营和人少地多这样一个农业人力资本的收益条件。因此今后我们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

一是要把加强宣传和制定政策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各类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务致富”、“劳务光荣”的观念,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良好舆论环境,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外出务工;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让农民工放下包袱,轻装进城。要进一步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让进城务工农民在孩子就学、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和征收税费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

二是要把自由外出与有组织输出相结合。尽管劳动力的转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积极支持农民的自由外出务工,但也要特别强调有组织的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篇7

   一、建设新农村要把“富民”摆在第一位

   **市作为全国贫困县市,倍受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怀,我市农村还相当落后,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差距不小。因此,建设新农村要把“富民”摆在第一位。而“富民”的关键在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从**市现实情况看,要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抓住烟叶、茶叶、畜牧、林果、中药材、特色蔬菜等六类产业不放松,实践证明,它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比如芭蕉乡,茶叶已成为其主要经济支柱,茶叶产值占了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农民现金收入80%以上来源于茶叶。可以说,在这些乡镇的不少地方已经初显新农村的雏形。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拓展“富民”渠道,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颁布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到**来开发,实现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收入结构多元化。要大力发展项目农业、产业农业、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外向型农业,注重标准化、组织化建设,努力实现由数量外延式调整向质量内涵式调整转变,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向农业的深度要收入,使农民过上宽裕殷实生活。

   二、建设新农村要实施科教先行战略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村”的提法,这表明许多地方已经认识到科教的重要性。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一个显著特点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因为新农村需要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农村生活;需要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的品德;需要不断提升农民的精神文明素养。如果不是坚持协调发展,不抓好科教这个战略问题,实现新农村的目标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建设新农村,需要抓好科教战略。

篇8

一、发展现代农业刻不容缓

(一)从增加农民收入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历史必然性。“三农”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增收。“十一五”时期,我市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广大农民从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中得到了许多实惠,但由于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农业基础薄弱的基本市情仍未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仍然突出。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7%、96%。分析农民收入构成情况,财产性收入仅占2%,靠盘活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受到区位限制且来源渠道狭窄;转移性收入仅占9%,靠惠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我市与全国、全省水平都一样且落实的已经比较到位;工资性收入占54%,眼下虽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随着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务质量要求的提高,部分年龄偏大且无技能的农民工必然出现“回流”现象,靠劳务输出增加工资性收入,输出规模不会有太大增长;家庭经营性收入占35%(其中第一产业占30%,二、三产业占5%),一产效益低、总量小但增收空间大。面对国家宏观政策走势,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目标,靠一家一户小规模的传统农业无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难以担当挖掘家庭经营增收潜力重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特色高效产业,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从实施移民搬迁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现实紧迫性。按照全省总体规划,未来十年我市将要完成22万户88万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其中“十二五”末要完成11万户45万人,今年2.2万户8.8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已经启动,这既是跨越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也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浩大工程,同时也随之带来农村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布局,“人向哪里去”与“钱从哪里来”相伴而生、密不可分。怎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成为摆在各级面前的紧迫任务。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依靠龙头企业引领,发挥生产示范、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农业功能拓展等“五大功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才能确保农民不因搬迁而失业、不因转移而减收,真正让搬迁农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

(三)从发挥资源优势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实践可行性。发展现代农业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的过程,发达地区能够率先实现,落后地区也能有所作为,只是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技术路线各有千秋、发展水平高低差异。虽然经济总量还不大、农业基础条件差,但全市农业正在加速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拉近了市场距离,全市60万亩水田发展高效鲜活农产品正当其时。西部缺水,陕西缺水,而水资源极为丰富。水电开发项目的陆续建成,全市将形成30万亩优质水面,为发展水产养殖开辟了新的空间。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使60万亩左右河沟溪流丰富洁净的冷水资源发展大鲵特养变为现实。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稳步上扬的林果产品市场,为全市700多万亩宜林山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来了动力,的“青山绿水”将变成“金山银山”。富硒资源独特,主打富硒品牌,做强富硒产业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清醒认识农业资源新优势,因势利导,集中突破,发展现代农业前景广阔。

二、现代农业初具雏型

近年来,我市对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有益尝试,面对土地零散实际,先从推进土地流转入手,继而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全面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总体处于探索路径、培育典型、示范引导的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截止2010年底,全市生猪出栏271万头,实现产值35亿元;设施蔬菜4万亩,蔬菜产量108万吨,实现产值18.8亿元;水产品总量1.8万吨,实现产值5.1亿元;茶园面积39万亩,茶叶产量8480吨,实现产值9.3亿元;优质魔芋示范基地10万亩,鲜芋总产32万吨,实现产值7.9亿元;烤烟、蚕桑、药材、果品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72家,其中11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单生产、产品收购、产品代销等方式,直接带动26.69万农户,户均增收3407元;阳晨牧业、秦东和明珠魔芋、巴山丝绢等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已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09个,入社社员3.5万户,带动农户6.2万户,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和11%。

(二)农业园区蓬勃兴起。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征决定了现代农业的立体性,分散零碎为主的土地分布决定了现代农业规模的限制性。随着土地流转的纵深推进,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地已经开始注重把创办农业园区作为农业要素聚集的新载体。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已建连片规模10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100余个,其中月河川道产业带上星罗棋布着大小51个园区,成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大平台,区域现代农业的孵化器。

(三)科技支撑有所增强。传统农业靠经验,现代农业靠科技。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基地建设上从品种改良入手,大力推广适用增效技术,生猪良种普及率达45%;产品加工上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入手,有针对性进行技术改造。茶叶通过引进加工机械,带动了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农村沼气“四大”服务体系,实现整市推进。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6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8万亩,国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3个,紫阳富硒茶、镇坪腊肉、宁陕香菇、白河木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证书,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四)典型示范亮点频现。现代农业是贯穿于农业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抓点示范、突破难点是其基本方法。在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倾斜扶持引导下,聚焦高效农业、水产养殖、特色林业三大优势产业的现代农业典型不断涌现。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历经多年不懈努力,不仅锻造出了“阳晨精神”,而且已成为陕西最大、西北一流、全国知名的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研发生产、生物质能源开发、生态农业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地址先后扩张为4处共占地544亩,拥有美国原种猪500头,基础母猪4080头,商品猪3.68万头,年产饲料20万吨,吸收周边地区养殖会员258户,总资产达2.5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利润1100万元,不仅代表着畜牧业现代化的最高水平,而且成为拉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投资主流,堪称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石泉明星社区,年出栏生猪5万头,彰显出我市规模化板块式现代农业模式极具生命力和复制性。陕西嘉晟实业有限公司,在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投资兴办1200多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已流转土地500亩,投资620万元,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4000m;,钢骨架双层大棚23760m;,蔬菜分检中心800m;,即将建设蔬菜储藏保鲜中心,园区全面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600多万元,带地土地转出户户均增收过万元,成为工商资本反哺农业的践行者之一。汉水兄弟水产有限责任公司,由6位大学生创办,从发展名贵鱼类起步,又建设占地500亩的全市最大特种鱼繁殖基地,2010年发展网箱150口,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网箱400多口,安置返乡农民工20多名,年纯收入30多万元,今年繁育鱼苗可实现产值800余万元,昭示着大学生在现代农业中的生力军作用。

今年上半年,各县区认真贯彻落实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着力构建立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明确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包抓的领导、地块、任务,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采取得力措施,扎实向前推进。上半年,全市新流转土地5.5万亩,夏粮总产33.18万吨、油菜籽产量9.74万吨,分别增长2.5%和4.4%;生猪存栏216.41万头,出栏136.66万头,分别增长12.56%和18.89%;茶叶产量6089吨、蔬菜产量41.44万吨,分别增长3%和12.6%;发展网箱2万口,大水面产鱼1000吨,大鲵特养3万尾;发放蚕种16万张,同比下降9万张;蚕茧产量7392吨,同比下降19.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90元,同比增长25%。月河川道现代农业示范带的方案制定、班子组建、政策调研等基础工作基本完成,即将启动实施。涉及7个村、1.5万亩土地,以富硒设施蔬菜、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的汉滨区阳晨现代农业示范园已于6月上旬开工建设,汉滨区兴盛土地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挂牌成立,标志现代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三、五措并举给力现代农业

“十二五”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要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按照“规划引领、园区承载、政策驱动、市场主体”的基本路径,以亩均纯收入川坝10000元、浅丘5000元、中高山3000元以上为效益目标,着力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循环型立体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达到50%左右,筑牢农民增收的产业根基。

第一,高点起步抓规划。规划是前提,园区是载体。好中求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全域规划原则,结合县区实际,把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城镇社区“三区”一体规划,一步到位,有机衔接,协调一致,避免“三区”功能错乱、相互打架、重复建设,确保各个园区持续健康发展。就农业园区而言,也要按照水、电、路、园、沼一体化的要求,科学配套基础设施。针对不同区域,推广三种产业布局模式:一是浅丘川道“猪沼园”,咬定生猪产业,实行一业为主、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其中月河川道突出发展设施果蔬、苗木花卉现代产业;浅丘重点改造茶饮、蚕桑、烤烟、黄姜等传统产业。二是中高山因地制宜发展核桃、刺槐、木本药材等经济林,林下种植魔芋,衍生发展养蜂、食用菌产业,实现林、芋、蜂、菌联动发展,提高亩均综合效益。三是大水面突出发展名贵鱼网箱养殖,冷水资源主攻仿生态养殖大鲵。同时,注重农游结合,推广生态旅游农业模式,把各种观光休闲农业作为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农村经济新业态,使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益倍增。通过完善规划,迅速形成县县有园区、镇镇有园区的强劲态势。

第二,创新体制促流转。规模是前提,流转是手段。只有土地由分散到集中、由小块变大块,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进而才能迈进现代农业的门槛。关键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集中统一供地。基本办法是:以村为单位组建土地合作社,按照农业园区用地规划,事先由土地合作社从农户手中把土地流转过来,期间农民可继续耕种,企业一经落地,合作社即可交付土地,而不是由企业同千家万户打交道,也不是等到企业入驻后再来流转土地。采取这种办法,在土地的交付使用和流转费用的兑付上多了一道中间环节,因此要着重把好三道关口:一是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做好广大农民的宣传引导工作,决不能降低规范操作标准,手续要齐全、完备;二是推广实物地租制,依据三年常产和现实生产水平,协商确定实物基数,防止土地收益贬值;三是流转费用必须及时足额兑付给土地转出户,严禁转移挪用,侵占农民利益。

第三,扶强招大壮龙头。现代农业是企业行为,依靠分散农户无从谈起,依靠专业大户也难担当。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带。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三农”,依靠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完善领导挂联、部门帮扶、财政支持等机制,市上集中持续培育10个联结基地万亩以上、带动农户万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务工能人返乡创办农业企业,力争每年新发展一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牢牢抓住东部产业升级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优选一批技术雄厚、管理先进、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落户农业园区,支持本地现有企业与引进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重组、合作。积极引导大户伸头发展一批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发挥上连龙头下连农户的中介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有机结合、合理分工的自运行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一头抓种苗基地、一头抓市场营销,标准化生产环节可由合作组织返租经营,让广大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增收。

篇9

生态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 文章作者:zhshxi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6日21:15 生态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 县(市)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其改革与发展进程如何,对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4年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成绩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加以重视,一个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即将来临。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县域经济是和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指的是以具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功能完备并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系统。中国作作为一个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一个重大关系:一方面

,没有高技术、大都市和大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没有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就不可能解决好绝大多数人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中国县域人口9.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这就是说,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可见,县域经济也就是地地道道的“民生经济”。另外,县域也是中国目前“三p”问题(pollution-污染、population-人口、poverty-贫困)的集中区域,是民生问题的集聚点。县域经济没有大发展,中国的“民生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是和中国绝大多数国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生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是发展的一个核心主题,而县域集中了中国主要的贫困人口。因此,消除贫困成为县域“民生问题”的基本主题。同时,县域经济是中国的“稳定经济”。目前中国有7亿多经济资源人口,其中3.6亿从事农业生产,1.8亿从事于农业相关产业。这就是说,县域经济发展将解决我国80%以上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问题。我国目前的基础产业大部分是和县域相关的。而且县域也是目前我国弱势群体最大的聚居地,是二元结构矛盾的突出区域,也是各种社会危机的高发区。因此,稳定问题在传统中国的县域治理中一直没有被解决。我们目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中国经济社会治理遗留下来的稳定问题,而县域“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稳定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生态经济是县域经济最根本的发展方向。目前,县域国土总面积89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93%。中国主要的山川、河流、湖泊、森林、草地、湿地等主体生态资源大都分布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维护中国的国土资源和生态基础,建立和维护城市及其城市经济发展的生态屏障。同时,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中国的生态问题将直接影响亚太地区的人居环境。因此说,中国的县域经济是最基本的生态经济,是未来中国及亚太地区清洁生产的环境基础。县域经济工业化必须强调适度工业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去那种“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分散污染的工业道路必须停止。如果山川、河流被污染了,那将是几代人的生存苦痛!因此,我们强调,县域招商引资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不能将中国的县域变为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转移污染的场所。同时,县域也应率先在全国实行“绿色gdp”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指标。 什么是生态经济?从目前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的力度来看,人们为了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对自然资源的享受程度、发现和利用新型原材料,企图改变物理环境;但是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类对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物成员的破坏性、甚至毁灭性影响,也越来越增加。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为生态经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所谓“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既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 生态经济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饮水困难。为此重点搞好三大工程:即防洪、除涝和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 (三)种植业生态工程。推广优化测土配方施肥,开辟有机肥源,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运用多种生态模式,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是进行亩中低产田的改造和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 (四)禽畜牧业生态工程。 保护和开发海拔200米以下山场,发展畜牧业养殖,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全市畜牧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大力推广适度规模养殖和立体养殖,抓好饲料的综合利用开发,处理禽畜类便的有机污染,使其无害化和资源化。主要任务是建设三大养殖基地和两个厂,即水禽基地、瘦肉型猪基地、蛋鸡肉鸡生产基地和新蛋白源厂及有机生物肥料厂,实施立体生态养殖(内地种蔬菜,水上养鸭、水下养鱼虾);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搞好“三建一改”,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 (五)渔业生态工程。合理调整结构,抓主导产品。沿江、湖泊、池塘作为重点发展区。新增精养鱼塘和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发展水库河沟放养区;发展稻田流水养殖区。 (六)林业生态工程。襄樊地处北亚势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地带,有木本植物117科272属1025种(含变种),其中原生分布归化种92科227属881种,引进树种25科45属114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珙桐;二级保护树种蓖子三尖杉、香果、杜仲、银杏、胡桃、鹅掌揪、大果青 、巴东木莲、峨嵋含笑、枰锤树、山白树、水青树;*保护树种秦岭杉、华榛、领春木、多猥实、厚朴、桢楠、黄杉、青檀、白辛、银鹊树、紫斑牡丹。其他珍稀濒危树种有铁坚杉、巴山松、毛叶连香、川桂、牛鼻栓、棣棠、常山、飞龙掌血、双盾木、檫木、青钱柳、黄果冷杉、天师栗、铁杉、青夹叶、腊梅。调查登记古、大、奇树木58种1280株,初选8个树种的优良林分布28块、976公顷,初选优良单株10种41株。引进树种中引种驯化成功并用于成片造林的主要有湿地松、火炬松和63、69、72等品种的杨树。近年来又陆续发现稀有植物南方红豆杉、野生牡丹、古桩腊梅,引起国内外重视。我们要坚持造管并举的方针,狠抓造林绿化,确保造林质量,实行经济林与用材林及薪炭林相结合,多树种与多林种短期安排和长远规划相结合,提高生态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 (七)农村环境生态工程。主要是农村能源建设、庭院生态经济建设和改厕工程。襄樊市地理位置的优越,表现在既有充沛的降水,又有众多的河流和库塘,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蕴藏量都很可观。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其中属长江水系的汉江、沮漳河两大河流流域面积为全市河流流域总面积的绝大部分。年均径流总量85亿多立方米,正常年过境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全市最主要的河流汉江,自丹江口水库坝下陈家港流入襄樊境内,经老河口、谷城、襄阳和襄樊市区,南出宜城市岛口村入钟祥市,境内汉江全长216公里,有30条支流直接汇入汉江,流域面积1735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8%。汉江水系条件与欧洲著名的莱茵河相当。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845座,堰塘88461口。水能潜力巨大,适宜发展各类中小型水电站,实现“发电--灌溉--淡水养殖”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根据“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与“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推广省柴节煤灶,兴建大中型沼气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小型风力发电装置和微型水力发电装置,开辟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充分利用庭院的有限空间,发展立体种植和养殖,提高综合效益。办好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园。 (八)绿色、有机食品经济生态工程。襄樊市类型多样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

境,使其生物资源绚丽多姿,并呈现出南北兼备的鲜明特色。就食用植物资源而言,既有亚热带型的油茶、木梓、茶叶、柑桔、等林木,又有暖温带果树,如板栗、枣、梨、苹果、桃等,还有大量的山林土特植物。拥有各类林特产品500种,常见的有300种以上,如山葡萄、猕猴桃黑白木耳、香菌等,以及稀有名贵中药天麻、黄连、当归、灵芝、党参、猴头等等。若就动物资源而言,境内动物也具有种类繁多、南北过渡性明显的特征,但更富于南方色彩。据调查统计,全市常见兽类有40多种,鸟类30多种,属于国家保护的兽类有8种,鸟类有5种。各种时令果蔬和大棚反季蔬菜。绿色和有机两大类食品的开发将遵循“先易后难、稳步发展、建立基地、开发市场”的原则,做好区域规划,确立开发品种。到2012年全市实现茶叶、蔬菜、水果、水产4大类及水稻油菜等18 个产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6个产品国际有机食品组织认证。 生态农业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它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利循环、协调发展的关系,不仅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优质、高效、低耗,而且吸收、消化和利用来自生活领域和其他产业的部分排放物,发挥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从襄樊的条件来看,有的地方可以建设大型生态农业园,但是广大农村由于人多地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建立中小型生态农业园比较可行。目前有五种生态农业园模式:一是以鱼塘为中心、周边种植花卉、蔬菜、水果的生态农业园;二是按科学方法进行动植物共育和混养的生态农业园;三是种养植和沼气池配套组合的生态农业园;四是以山林为基地、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园;五是江水、库水和河口养殖加工型生态农业园。建立生态农业园,可在加强技术和管理指导的条件下积极推广。 文章出处: 自己创作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篇10

关键词 公路工程;高速公路;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36-02

0 引言

近几年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迅速,笔者作为从事公路工作的专业人员,也经历过几条高速公路的施工管理实践。高速公路投资比较大,发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对周边环境影响深远。实施时,搞好文明施工显得不可忽视,本文就如何搞好施工现场的文明生产管理工作进行了论述。

1 文明施工概念

文明施工从概念上讲是指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要按照科学施工和现代施工的客观要求,使施工现场保持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秩序。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而组织的施工活动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在开工前建立文明施工组织机构,明确项目经理为负责人。施工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并保证落实到位。监理单位要具有和施工单位配套的机构、制度和措施。

2 文明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要求有规范的工作环境,有序的工作秩序,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确保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具体要求如下:

1)施工现场所有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都必须佩带上岗证,证上应附照片、姓名、职务岗位;

2)施工现场作业道路应保持平整,雨天不泥泞,晴天不扬尘,应设置路标;

3)施工便道应进行日常养护,保证晴雨通车,经常清扫、洒水,防止尘土飞扬,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生活、生产活动;

4)路面基层、面层及大中桥材料场地硬化应满足合同文件要求;

5)各种材料、物品分类堆放,界限分明,设置标识;各种机械、设备须在指定区域分类停置,井然有序;

6)水泥库须有防潮、防雨设施,规范标识;木工加工区域配备消防器材并设置安全防火标志;

7)钢筋应分类存放、标识,不准直接接触地面,要有防雨措施;半成品气成品一律挂牌标识(标明编号、部位、形式、数量、产地);钢模板须有防锈措施;

8)及时清理各种不规格料、包装物,并应根据监理工程师指令清除出场,暂时无法清除的应挂牌做不合格标记;

9)施工车辆和各类机械设备按照类别统一编号,规范标识。主要机械设备(沥青混合料拌和设施、摊铺机、压路机等)应配设“设备标志牌”,标出设备名称、生产厂家、出场日期、使用状况、操作人员姓名等。无机结合料、沥青混合料运输车辆出场前必须加盖吉布,保证料不外露;

10)拌合站要求标明负责人姓名及主要人员组成情况,悬挂“操作规程”和主要技术指标(配合比、拌和时间、胡落度、温度要求等);

11)拌合站内场地、生活环境整沽,道路平整通畅,散落油料及时清理;

12)各施工责任段、工序或重要构造物(桥梁、隧道、房建)应设置公告牌,主要内容为项目(工程)名称、施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旁站监理、工程数量、技术标准、伟业时间以及人力、机械等资源配备情况等;

13)各施工段路口要求设置明显的禁行、绕行标志,维持施工秩序.确保车辆、行人安全;

14)路容随工程进展及时修整,保持施工现场干净整洁,施工层次分明有序。

15)施工产品美观洁净;

16)现场进行的各项施工操作,必须按施工前的施工操作安排或相应的《规范》进行,做到层次清楚,紧张有序,杜绝违章操作和野蛮施工;

17)施工企业应具有环保部只,对施工中产生的废弃料应按要求运往指定地点进行处理存放;对易于造成环境污染的施工材料(如石灰、粉煤灰等),在运输、存放及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使之不污染或将污染降到最小程度;

18)办公室、生活区、施工现场应建立雨水排水系统,使雨水能够集中排入雨水管网,防止积水并严禁排放到周围盐池和水产养殖池;

19)施工结束后做好临时占地的恢复工作,对施工中占用的地方道路、桥梁等做好修复工作;

20)监理人员对施工企业的文明施工情况应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对不能满足文明施工要求的,要及时下令整改。

3 合理布置

把握主要概念,界定了工作内容,只是明确了目标,只有制定出切实、合理的实施计划,行动才有指南,一个好的实施计划,等于事情成功了一半。因此制定计划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技术管理措施施工,也是管理当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应结合工地的具体情况,加大技术投入,精心的组织设计。

1)在平面布置上做到合理定置,实现人与物、人与场所、物与场所、物与物之间的最佳结合。要合理且要求稳固、安全、整沽,并满足消防要求,禁止使用竹棚、石棉瓦、油毡搭建,并要按实际情况、人员的多少、材料库存量等,规划各种用房的面积,并画出施工图纸。预制场、堆料场地硬化,应划定硬化范围,说明使用什么材料进行硬化,厚度为多少;

2)在施工工艺上要符合科学、规范的要求,在措施上要满足经济、环保、安全、卫生的要求;

3)在人员方面配备上要做到精干、高效,覆盖整个作业工手中,作业层次;

4)工作深度方面要尽量做到具体、量化、便于操作。比如:对于临时建筑物、构造物包括办公用房、宿舍、食堂、仓库、卫生间、沐浴室及消防用的砂、水泥等;

5)标牌设计应规定其尺寸、内容、底色、字体及颜色等。施工场地设计原则。

4 检查评定

关于执行检查工作,负责文明施工的管理人员平时应对其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坚持目视管理,巡视检查,及时改进,定期地组织进行检查评比,这样对开展文明施工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文明施工点多面广,各施工点都有人进行经常的督促检查,不断地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及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再加上定期地进行检查评比,兑现奖罚,这是很有效的一种管理措施,在施工管理经常可以体会到,要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机构管理人员应统一认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其个人应有套考核办法,另外评定标准应制定得比较全面合理。这样每次检查都邀请现场监理及管理工程师进行,评比分值直接与各责任人的奖金及工作业绩挂钩,是很灵验的一种管理办法。

5 结论

管理工作一般都大同小异,关键是要在规划时要加大技术投入,做出切实合理的规划,然后执行时采取一些适当的激励措施进行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工招标文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