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意识的形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保意识的形成

篇1

关键词:实验操作 创新实验 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51-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化学教师要在化学实验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要遵循保护法的要求,保护环境,避免实验室污染,因此,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该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1 规范实验操作,学生初具环保常识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操作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初级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的重点、是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过程。社会学家班杜拉曾指出:“学生的个性品质是在观察过程和模仿过程中完善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导演”,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教师又是“演员”,给学生以活的形象,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如果不注意操作时药品的用量或实验操作随意,乱放药品,不仅造成药品污染,还造成药品浪费,这些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又如,有些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总是以玩的思想去做实验,糊乱添加药品,不按正确步骤做实验,这样不仅完成不了实验,而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规范实验操作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关键。

2 创新常规实验,提高学生环保认识

某些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做实验的教师和学生的身体有一定的危害,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等缺点,通过对实验的进一步改变创新,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一些危害。例如上册第三单元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实验中要用到氨水,氨水易挥发出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人吸入一定量的氨气会造成对呼吸道产生一定的伤害,我在2013年12月代表学校参加中山市第一届初中化学创新实验大赛时,将该实验装置进一步改进,利用自制的橡胶塞将一个矿泉水瓶和一支小试管连接成封闭式的实验装置,该实验只取用了少量的氨水,而且现象非常明显,该实验由开放式转变为封闭式,以减少氨气对师生的伤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化学实验要力求减少试剂,获取最佳效果,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我们在初中的实验教学都是验证实验,只要能够证明相应的实验就可以了,因此,我们使用药时候要懂得节约。例如,我们在做酸碱溶液对酸碱指示剂作用时,取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时,可只取1~2 mL的量。又如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分组实验时,取用的稀盐酸和稀疏酸,也只需要少量就可以了。在灌输环保知识时可以结合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排放废气污染空气而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实例,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环保认识。

3 正确处理废物,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一个化学实验可以说就是一污染源,特别是对于学校而言,化学实验室是最大的污染源,在化学试验中要让学生不仅不要浪费,而且有的废弃物是可以变为宝物。如我们学校化学科组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明确规定,实验员在准备实验时必须在学生实验台上放好贴好标签装废物的大烧杯,任课教师在实验中必须要求学生实验后不能将药品随意倾倒,应将实验中的废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中,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用品对环境的污染,如果在实验中分别把废酸、废碱都收集起来,既减少了对下水道的腐蚀,又能减少对河流的污染,甚至某些药品又能充分回收利用。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可回收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残留固体(含有二氧化锰),可以用于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的残余物可以通过溶解过滤的方法回收利用,也可以用于花草、树木的营养肥料;又如我们科组在第八单元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中明确规定金属铁片和铜片必须回收,硝酸银溶液的用量也明确规定为2 mL以内。另外在演示实验中不忘在这方面留下示范,安排学生有目的回收实验药品,鼓励学生学会利用废物,处理废物,引导学生不可因事小而不为,这样做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行为,教师持之以恒,必有成效,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4 综合实验教学,达成实验环保共识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中最使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环节。我们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与加强环境意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自我动手中构思、设计环保装置,让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做实验的时候,不可避免会遇到操作性复杂一些的实验,教材上实验装置连接的仪器也比较多,首要缺点就是其气密性不好控制,还会延长实验时间,产生不必要的副产物。这时,可以对原有的装置进行改进,使这些实验复杂操作变得简单,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如在第七单元燃烧条件的学习中,让学生知道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白烟是有毒的,所以设计实验时可考虑改变装置,以减少白烟对人的伤害,我在教学中利用了封闭式的实验装置,利用水将实验中五氧化二磷白烟吸收掉,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在环保意识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为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化学实验与化学知识的结合,更应注重环保知识的教育,将化学知识、化学实验与环保知识充分结合起来,把实际生产中防潮、治污的化学方法利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去,利用化学实验研讨实际生产中的三废防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环保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化学实验中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完全可以采取封闭体系进行,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污染空气,危害师生健康,或者对实验中产生的以及实验后残留的有毒物质进行适当处理,消除危害。通过结合科学的实验教学,让师生达成实验要环保的共识。

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十分可行的。它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化学知识,了解环保知识,使之相互渗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2

关键词:自然环境;环保;化学教育;责任

雾霾作为一种新的非自然天气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自然环境给人类又一次敲响了警钟,环保意识的增强迫在眉睫。《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化学和环保教育密切相关,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有密切联系。所以,在化学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环保意识尤为重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使学生对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正确认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关心自然环境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在化学教学中传递环保意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充分利用化学教学各环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形成环保意识

化学教材中,化学知识与环保密不可分,如何把这些内容与环保意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做到适时、适当,是个难题。在讲相关联内容时,首先讲清该知识点,然后及时将环保意识教育加进去。在选择内容时,化学教材的内容要与所传递的环保意识要紧密结合,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如通过《硫、硫酸》一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产生、转化、危害以及酸雨、硫酸盐颗粒物的形成过程及危害;在氮族元素学习时,抓住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产生与危害;就钢铁的生产,结合教材讲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危害。利用这些知识点旨在形成学生环保意识,不宜过多阐述,话多生厌,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现阶段他们最关心的,他们对未知知识充满渴求。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方式传递更多环保知识,比如让学生了解植物、绿化在环保过程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大多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例如吊兰能吸收氮氧化物和甲醛气体等,在新房放置吊兰能减少新房装修对人体的污染;月季、玫瑰、丁香能吸收二氧化硫,使得居室内空气清新,同时伴有淡淡的花香;多数仙人掌和多肉植物都能有效地减少电脑等电器的电磁辐射。这些拓展的知识点在课本没有出现,在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中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因为当学生接受了这些知识,会马上实践,也很容易实现。理论本身就是为实践服务的,只有学以致用,形成的环保意识才更加强烈。

二、利用化学实验增强环保意识

当前,要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进行环保教育,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的生成,其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环境污染物。化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的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氯气制取和性质实验中的余氯、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有臭味的溴蒸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直接影响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散失到空气中就造成大气污染。在这些实验中传递环保意识显得非常重要,并且感同身受,从而提高学生接受环保教育的自觉性。在实验中,教育学生要做到:①设法改进实验仪器装置,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争取达到无污染的状态。②妥善处理好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力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验完毕,废弃物要集中到指定的容器中,能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③节约试剂,倡导进行微型实验,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三、开展多样的活动宣传环保

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将环保变成自觉行为。比如“植树节”“环保日”“禁烟日”等到来时,开展各种渗透环保教育的化学专题讲座。例如《森林与环境保护》《吸烟与健康》《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与酸雨》《新能源与人类》《绿色化学与绿色食品》《土壤酸碱度测定与土壤污染》《白色污染与废旧塑料的开发利用》等内容,都是环保教育的极好题材。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像上街宣传废旧电池的危害并收集废旧电池。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的环保意识变成自觉行为。

四、结合身边的环境,将保护大自然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雾霾天气,是近些年出现的非自然天气。所谓的霾,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 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针对身边的环境出现的这种现象,结合化学内容,我们可以给学生分析其原因,并指出其危害: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霾会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心理健康、影响交通安全、影响区域气候。所以,提倡平时出行时,尽量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走路;看到肆意排放废弃物的现象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向有关部门反映。当这种意识深入学生的头脑中,环保就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希望每个学生从自身做起,将保护大自然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在化学教学中传递环保意识还有很多途径和方法。其实,很多学科都可以进行环保意识教育。教师要将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向学生不断传递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最终变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环保若从小抓起,让人人树立环保意识,并把环保当做自觉行为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才能经常看到蓝天白云,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篇3

一、加强学校地理文化建设

地理园、地理室、地理墙报等地理文化建设以及地理标本、地理资料、图片、化石等的陈列,都能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都能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裁育。它们创造一种浓郁的环保意识地理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环保意识的良好环境。

二、保质保量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学校地理教学是为学生培养环保意识打好基础的重要环节。没有地理文化知识,学生不可能深刻理解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能提高环保意识。地理教材中很多章节明确讲述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保质保量完成地理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挖掘教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动有趣的地理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例如,成立环境调查小组,组织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研讨会,撰写小论文、编写新闻稿、手抄报等活动,有计划地给学生创造学习地理知识和提高环保意识的良好机会。

四、结合野外综合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利用地理学科野外综合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把有教育意义和作用的实例介绍给学生。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水污染或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绿化美化较好的生活小区、生态破坏出现的沙漠化、石漠化或水土流失区域等。让学生深入社会和自然,亲身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五、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一般较善于模仿。首先教师必须时时注重自己的行为,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乱丢果皮纸屑、节约用水等;其次对学生中出现的利于环保的事例及时表扬,不良习惯及时批评纠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4

【关键词】民众;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事情,与民众的参与程度息息相关,提升民众对于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实施的战略之一,民众对于有机环保意识的提升的关键在于对环保制度以及行为的参与。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民众参与机制的完善,大力培育民众的有机环保意识,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加强和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的重要意义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相当完善,各种城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飞跃以及人均GDP的增长,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们对于有机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数据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排放的烟尘在两千万吨以上,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二氧化硫作为一种有毒气体,其排放量更是接近一千五百多万吨。在能源转型时期,一些清洁燃料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煤炭等一些不可再生的能源仍然是主要能源之一,在煤炭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纵观环境保护的形式,其严峻程度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不能提升全民众的环保意识,那么生态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废气、废水以及废渣的排放会给我们的社会主义生存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升民众的有机环保意识不仅仅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更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提高民众的有机环保意识的措施

(一)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在2007年的中国公民环保指数中,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得分为42.1,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程度得分为44.7分,满分为100分制,规定是60分合格。由此可见,我国环境保护的三项重要指标均不合格,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容乐观。为此,政府不妨将提升民众的有机环保意识作为己任,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在宣传活动中,建议政府和媒体相互合作,借助互联网、报刊以及电视新闻等途径,加大环保问题的宣传教育,真正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再通过环保行动体现出来。此外,还需要做好环保信息的交流工作,尤其是对于新科技的技术传播,如清洁燃料的推荐,包括现在正处于广泛研究中的太阳能技术。最后,可以在社区中发放环保购物袋组织环保专题活动,通过宣传的形式,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

(二)积极发展环保团体。积极发展环保团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环保团体可以说是社区中的中坚力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该代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相信在此基础上,环保活动的展开会更加顺畅。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环保团体可以为环保宣传做好一定的基础工作,但是,真正的环保大团体仍然是千千万万的民众。环保团体的建立应该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可以以群众为基础,在优先发展党员干部的前提下,再将环保团体进一步扩大,最后扩展为民众环保团体。在西方国家,民众参与制度对于企业以及组织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工会。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环保团体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较小,为此,政府不妨加大民间环保团体的经济投资,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统一协调起来,最终做到环境和经济的共同进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合理引进环保设施与设备。民众环保意识不强的一大重要因素还在于其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们置身于一个平常的环境,只要自身没有受到较大的干扰,就不会想到为环境保护问题做出一定的贡献。为此,为了给民众创造环境保护的意识,可以从其周围的环境入手,主要突出表现为为民众引进环保设施和相应的设备,从而促进其环保意识的形成。如在我们的周围,可以设置废水治理设施、废气治理设施、废渣治理设施、粉尘治理设施、噪声治理设施和放射性治理设施以及其相应的标语,养成人们环保一时的习惯。此外,公共场所中的环保设施更能够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效应,包括垃圾的分类对方以及盛装垃圾的回收桶等。

(四)加强小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的概念最早在《生态文化论》一文中提出,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体现。从理论上来说,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是人们价值观转变到根本体现。在此过程中,生态文化的内涵被进一步提升,不仅仅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含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加强小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相适应。小区中可以统一规划绿地面积,针对目前小区中将公共绿地据为己有并种植蔬菜的行为,相关部门可以依法取缔该种现象。需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定期开展文物的盘查工作,做好档案的更新与管理工作,做到备案及时,查案便捷。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建立文物保护的数据资料库,要求全民众参与,共同探讨文物保护措施。对于文物保护的控制地段,必须做好永久性保护标志。

三、结语

环境污染的源头有很多,来自于各行各业包括工业生产,农业废气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有害于环境的行为,环境保护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提升全民众的有机环保意识,必须从各个关口入手,建立有力的环境保护制度,并且落实于实际行动中,以此来规范管理者和民众的行为,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加深环保意向,真正为环境保护提供一个全民参与的平台,呼吁全民众共同参与到有机环境的保护中来。

参考文献

[1] 华清玫.民众现代环保意识的培养[J].新教育,2011年Z1期.

[2] 杨昌斌.关于如何因地制宜渗透有机环保环境教育的对策研究[J].生物工程,2010年06期.

篇5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民众;环保意识;培养途径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水土污染、气候变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物种灭绝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的洪涝灾害以及“非典”、“H1N1流感”等异常病毒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工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必然引起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必将影响或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幸福。因此,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唯一出路,而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即3R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生态工业园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已成为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因此,作为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民众,参与环保就显得更具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力量之外,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低是要因。公众作为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公众的参与,环保事业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外经验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质量得以长久维持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庞大社会力量。在生态工业园区中,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弥补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历程漫长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担任主要管理者,负责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各项环保事务。这种政府主导型环保制度往往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强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事环保、干预环保,政府几乎要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部责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抑制了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公众的环保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果在生态工业园区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那么整个园区的生产与排污将会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双重监督,园区生活环境也会时刻受到民众的关注和爱护,从而弥补了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促使制造污染的企业、集体或个人走人环保轨道。与此同时,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环保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进而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园区民众全员环保树立榜样,有利于扩大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其优越性是以往任何工业园区所无法比拟的,已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工业园的“发展终结”。在这样的园区里,民众整体素质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环保意识强,能够为周边城区的居民树立环保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熏陶周边居民,坚定他们参与环保的意志和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环保的兴趣和速度,进而促使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民众自觉环保养成环保习惯,有利于提升园区形象和节约资源

社会不断的发展会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工业园中,民众的自觉环保行为,也是园区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园区成熟的标志之一。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事物,它要经历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和影响,才能日趋完善。同样。民众环保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引导和时间的沉淀。然而,一旦民众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环保,形成环保风气与时尚,那么整个园区的形象必将得到质的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节约也必将得到明显的加强。

二、在生态工业园区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途径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园向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保护环境是它的必备功能,也是生态工业园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而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社区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各种层面的力量,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环保。在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环保经验,对生态工业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作初步探讨。

(一)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园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环保的宣传教育。《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指出:“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与”。然而,“2007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表明: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三项指标均不及格,这说明中国公众对环保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很不理想,迫切需要加强与提高。目前,在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行为方面,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新闻媒体传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具体到生态工业园中,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宣讲生态工业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能。其次要加强生态工业园区的信息交流及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网站、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生态工业及园区环境建设的标准与要求、环保知识与操作。最后还要精心制作和发放环保资料,组织各项环保专题活动,让公众充分认识环保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系列宣传与教育,园区民众的环保意识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充分发挥园区环保组织作用,提高民众环保参与程度

从2005年至2008年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可以看出:公众普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在环境意识上具有强烈的依赖政府倾向。然而,客观要求表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保事业除依靠政府行为之外,还需要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效,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环保组织是联系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信息桥梁,是环境的爱护者、监督者和保卫者,也是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补充。环保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如德国政府常常因为环保组

织的抗议而不得不放弃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国内也有许多高污染项目因环保组织的反对而被迫停止或迁移。因此,在生态工业园里有必要成立各种形式的环保组织或环保团队,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让其高效的服务于政府和大众。环保组织提倡保护环境、抵制污染和防止破坏生态平衡,其组织的功能和目标有利于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往往能够影响和团结公众、凝聚公众力量,并加以引导和带动,进而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程度。

(三)引进环保设施与设备,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

客观因素对环保意识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各类环保设备的配置可以有效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场所安装的环保设施和设备,会给路过的人群产生视觉“冲击”,触发环保感性认识。进而形成潜意识里的环保观念。当然,生态工业园区的环保质量和水平也首先反映在环保硬件上,环保硬件为园区民众实施环保行为提供便利,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和机会。可以说。环保设施与设备的引进,不仅是提高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更是民众养成环保习惯的物质保障。在发达国家的环保体系中,环保设施的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如德国政府不但注重公共环保设施的投入。而且还采取措施鼓励家庭购置环保用具。现在每个德国家庭里通常有五个环保桶。分别用来存放包装物、废纸、玻璃、植物和不能回收的垃圾。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和环保工具的使用,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变得根深蒂固。

(四)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催生和巩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生态文化的概念,中国社科院余谋昌教授在著作《生态文化论》中阐明: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就是说。生态文化所倡导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这与构建环保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在生态工业园中,生态文化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导向。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以及倡导绿色的生活行为。由此可见,通过园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树立公众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培养公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消费理念,实现“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然而,从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于受到园区生态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会逐渐的被动的产生,井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加强和巩固。如日本政府利用生态文化理念促进国人环保意识,使得民众环保意识大大加强。

(五)制定园区环保制度与奖惩机制,强化民众环保行为

环境污染来自各行各业,环境保护也因此困难重重。为实现生态工业园区环保工作的有序和高效,需要制定各种环保制度,以便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公众的环保行为。园区环保制度通常包括环保机构制度、环保组织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环境状况公布制度、环境纠纷处理制度、环境问题论坛制度以及环保监督与决策制度等。环保制度是实现园区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园区民众在环保制度的制约下,环保意识会不断提高。环保行为也会不断规范。此外,由于环保奖惩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公众环保参与面窄、积极性差、形式单一。所以还要建立园区环保奖惩机制,以便调动民众环保积极性、强化环保行为。在日本,环保奖惩机制的运用显得比较普遍和成功。日本政府规定:扔垃圾要付费,且不能超过规定重量。如超重就要被罚款,超重越多罚款越多;反之,垃圾越少则奖励越多。此举使得日本国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大增。环保行为得到明显强化。

篇6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生物教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内容,通过认真研读生物教材,紧扣教材中生态环保教育因素,学习环境概念、环境发展概念、环境污染和治理、人口问题、环境恶化和改善、环境政策法规、环境道德和价值等,在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基础上,我们对生物教材中生态环境知识形成最基本的认知,了解生态环保问题,对生态环保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其次接触到的是课堂讲授,生物课堂是我们学习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主场所和阵地,也是我们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和态度的主战场.老师将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环保教育知识点整合后,以生态德育教育为教学切入点,渗透生态环保教学,具体如出生率和死亡、细胞生活环境、光合作用等,这些都教会我们怎样利用生态环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通过学习这些基本原理,了解到生态环境内容,进一步加深自己对生态环保的认知,强化对生态环保的态度.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再次接触到的是生物实验,在生物实验中也涉及到很多生态环保知识,加上我们能够自己亲身参与和体验实验操作,更加深了自己对实验的认知,加深了自己对生态环保重要性的重视.可以说,在生物实验全过程,都渗透着生态环保意识.在生物实验前,为了更好的顺利操作实施,我们需要预习实验内容,把握其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构建生态环保意识,注意在实验中节约使用材料和保护环境;在生物实验中,虽然我们都标注了操作中注意事项,但是很多时候仍存在操作失误,需要老师及时纠正和指导,尤其是错误操作带来的生态环保问题,我们印象深刻,也加深了我们对生态环保问题的认识.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中,操作中因方法不当,导致有丙酮、苯等毒气蔓延在空气,老师及时帮助我们修正实验方案,控制实验操作,避免严重事态发生;在生物实验后,老师也要求我们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注意实验后剩余材料的处理,老师告诉我们如果直接将这些剩余的材料倒入下水道,很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我们慢慢学会在实验后,将剩余材料分类处理,将废液废渣回收利用,避免、减轻、消除带来的环境污染.在生物实验全过程,老师向我们宣传生态环保教育,我们直观了解生态环保重要性和做法,也切实减少生物实验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让我们从生态环保意识上升至新境界,将生态环保意识外化为生态环保行为.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可以接触到的还有课外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我们通过阅读课外资料,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生态环保知识,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可以和实际生活中的状态相联系,深化生态环保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也更愿意阅读课外资料,因其内容比教材更丰富、趣味.我们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将生态环保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如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老师也举办相应的主题知识讲座,组织课外植树活动等实践,生态环保教育融入到课外活动,大大激发了我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锻炼了我们生态环保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生态环保意识.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最后接触的是社会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性,我们在接受生态环保理论教育后,老师让我们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真正外化为行为.我们组建“环保志愿小组”,在校园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开展生态环保活动,如我们创办了环保手抄报、环保生态墙,倡导在校园内践行生态环保行动,在全校范围内捡垃圾、分类垃圾,改善校园环境;组织小组参与社会生态环保实践,对学校周边的工厂、社区、河流进行调研,观察和记录考察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动态记录区域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数据,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深度调查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观察当地河流环境变化.通过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生态环境接触,更加激发我们生态环保的热情,深化生态环保意识.

篇7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次性的物品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使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都使用一次性物品,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使用一次性物品了。殊不知,一次性物品的消费却是现代社会中的一把“双刃剑”,是物质富足、方便快捷的象征,同时充当着把资源变成垃圾的“加速器”。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于美术活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审美性等特点,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便于他们的倾诉和表达,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环保教育可以通过直观的物质材料的运用和直观形象的表达来实现,而美术作品可以使幼儿达到环保行为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把环保教育和美工区活动进行有效整合的研究,以美工区活动为载体对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幼儿美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幼儿的社会环保意识。

二、概念界定

美工区活动是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重要场所。在美工区中提供的材料种类决定着幼儿对材料的改造能力,在美工区中提供一次性材料,幼儿在对一次性材料改造的过程中,形成幼儿的“自我成长”。通过对一次性材料的再改造,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减少一次性材料的消耗,减轻对一次性材料垃圾处理的负担。为了更全面地加强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以区域活动为切入口,着手开展“一次性材料在美工区利用的探究活动”。环保教育可以通过直观的物质材料的运用和直观形象的表达来实现。

三、研究价值

1.研究班在接受对一次性材料的改造的多种美术活动后,其美术素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要优于非研究班的幼儿;

2. 以美术活动为载体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和环保理念的培养,能使幼儿对环保行为的感悟更深;

3.幼儿投入美工活动的次数越多,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越强,创造力、想象力发展的更好。

4.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师美术素养和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

四、研究目标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幼儿对一次性材料的初步探索,正确认识一次性材料。一次性材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材料,我们将多渠道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变废为宝活动,萌发幼儿环保意识。

2.知道一次性材料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危害,从而能减少对一次性材料的消耗。由点及面,由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的形式将环保理念宣传出去。

3.通过对一次性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再利用,使幼儿发现一次性材料的再利用价值。

4.幼儿在对一次性材料制作的过程中,任意享受创造活动的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五、预期研究成果

(一)促进了幼儿的三个“环保”。

1.提高了幼儿的环保知识。在环保绘画、环保美工、环境欣赏、环保作品展等活动的开展中,幼儿逐步形成了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也在逐渐掌握了大量的环保基础知识,例如全球的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沙漠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他们知道环境保护应该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2.增强了幼儿变废为宝的环保能力。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形式,将环保教育与美术教育活动相结合,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品,充实到美工区域活动中去,开展丰富多样的变废为宝活动。幼儿通过美术活动的形式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有效增强了变废为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形成了幼儿自觉的环保行为。通过和环境、社区、材料、作品的交互作用,幼儿的朦胧环保意识逐步形成了一种自觉的环保行为。生活中能够主动保持环境、减少噪音、节约用水……幼儿还通过自己去影响家长,要求他们不要随地吐痰、扔烟头、用一次性餐具等。他们还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节约资源,幼儿的环保行为已经初步形成。

(二)形成了环保教育活动的三大“模块”。

在实践研究中,通过教学活动形成“节日渗透”、“领域渗透”、“主题渗透”三大模块,逐步形成了以美术教育为基本形式的园本环保课程的雏形。

1.节日渗透: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纪念日到来之际,组织形式多样的美术专题教育活动,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强化幼儿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觉悟。如“世界环境日”的废旧物品制作活动、“爱鸟周”的画展宣传活动、“世界地球日”主题的画展活动等,收到普遍的教育效果。

2.领域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把环保教学有机渗透到绘画、手工、欣赏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墙饰布置中,甚至渗透到其他综合领域中去。老师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进行举手之劳的有目的有意义环境教育渗透。

3.主题渗透:主题活动的内容比较连贯,有的知识点还可以链接起来,环保意识容易留下痕迹。用网页的形式做成资料包、框架:主题的来源、主题的教育目标预设、主题网络、主题探究周计划日计划的预设、主题可利用资源、活动观察与反思、教材资料超市等项目内容。教师组织活动更加具有连贯性和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提高了教师的三种“能力”。

1.教师的环保知识迅速拓展。幼儿环保意识的提高与教师的环保知识、对环保认识和环保态度以及环保教育水平有重要关系。课题组教师对自己高要求、高标准,研究中不断加强环保知识学习,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研究中我们教师一方面不断努力学习,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注意自己的行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幼儿,从而也迅速提高了自己的环保知识。

2.教师的环保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方面还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只有具备了现代的环境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我们搭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教玩具制作活动等活动,使教师的环保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环保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篇8

一、充分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其环保意识

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环境保护素材,只要我们老师能充分挖掘,就不难发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案例。如在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中介绍燃烧含硫火柴的实验时,就可以向学生强调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空气中二氧化硫的70%来源于工业燃煤,12%来源于工业燃油,其余来源于生活燃煤。它既可以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又可以导致水质酸化形成酸雨,使农作物、森林、草原枯死,腐蚀建筑物和文物,使鱼类绝迹。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因为二氧化硫的污染而导致4天死亡4000人,后来的3个月中又有8000人死亡”。通过这一重大污染悲剧,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之一。最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减少和防治二氧化硫的污染。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无硫火柴知识的理解。除此以外,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知识,采取渗透和扩展的方式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环保知识,结合第二章“空气的成分、二氧化碳、水资源”、第四章“化石燃料”、第五章钢铁的冶炼以及第九章酸雨的形成等介绍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就抓住契机对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完善实验教学设计,努力通过对比实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其环保意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不必多提。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方法,更要联系生活实际,与环保相结合,力求通过完善的实验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例如指导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炼铁时,实验教学设计中就可以增加一氧化碳气体造成人体中毒的经典案例介绍,并对整套实验装置有无尾气处理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务必加上尾气处理装置,防止没反应的一氧化碳气体直接排出污染空气造成安全事故”这一结论。进而有效拓展,在做有毒有害气体或其他物质的实验时,务必进行尾气或废弃物处理,防止污染环境。这样,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环保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中还要不断改进化学实验,提倡微型实验。在微型实验中,由于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都很少,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可降低到最低程度。微型实验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中的减量原则(即减少药品用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微型实验仪器的制作、环保实验、实验的无害化研究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如徐州师范大学化学系王锦化高级实验师改进研制的《氨喷泉微型实验》,“以2mL圆底烧瓶代替500mL圆底烧瓶进行实验,将氨气的用量降为常规实验的1/250”,就能取得鲜明的实验效果。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临污染现场,亲身感受污染的危害,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其环保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化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方面更具有亲临性和感染性。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组织学生到附近典型的污染工厂参观考察,调查污染工厂附近百姓的生活情况与身体健康情况,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从而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其环保意识。当笔者从新闻中获悉附近一造纸厂乱排污水造成河水污染,使下游百姓所养鱼苗大面积遭殃后,立即组织学生前往调查分析。当学生看到漂浮在水面上成片的死鱼时,有的落下了眼泪。有的学生当场表示,今后在日常生活中,切实牢记环保使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平时所学化学知识用到实处,为环境保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样,把被动的说教一下子变成了学生主动的行动,让笔者喜出望外。

四、利用考试的导向作用及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考试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人才选拔和教学评价手段,对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多年来,化学与环境保护问题都是全国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问题。此类试题大多都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考查学生环保常识,如绿色奥运、绿箱子环保计划、节能减排、水质污染等等,充分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而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努力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化学老师,在平时的练习设计或测验中,也要有意识地涉及环境保护考题。如就关于在全国所有超市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的通知,要求学生谈谈对此项措施的看法,让学生参与对环保热点问题的讨论,时刻关注环保,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篇9

关键词:日本商品;包装;环保意识

日本在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上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除了本国的资源有限外,还与国民的高度自律性、国家的环保制度以及国家提倡环保教育等方面不可分离。从日本的商品包装上,可以看出他们大都使用纸质材料、纤维材料以及可降解塑料等一系列可再生、对环境污染小的包装材质,充分体现了日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商品包装

(一)商品包装的含义

商品包装从表意来看就是将商品用不同的材质包裹起来,使人们被包装吸引进而产生购买欲望[1]。商品包装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帮助产品的销售。一般将商品包装分为两类,一种是具有实体的物质化包装即通过包装纸、木箱、绢布之类的材质对产品进行包裹;另一种就是不具备实体的非物质包装即通过信息的宣传,在人们脑海中形成印象的精神类包装,如电视广告、期刊广告以及宣传单的印发等等。

对于商品包装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经过对比就会发现基本所要表达的意思还是一致的。就是说包装是使商品由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起到保护商品、增加商品审美价值以及实现产品使用价值的纽带,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种类。

(二)商品包装的功能

1.保护功能

商品包装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护功能。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除了要防止搬运过程中出现的磕碰以外,还需要对气候、环境、病虫、温度等等因素注意。因此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生产厂家会依据自身的产品特质选择包装材料,以应对运输途中的各种问题。如若瓷器类易碎商品就会尽量选择泡沫等减震类材料进行包装;若是对食品进行包装为防止霉变,则会进行真空包装。总而言之,商品包装一定要对商品具有保护意义,如果商品出现破损将不利于厂家的销售以及消费者的使用。

2.方便功能

商品包装除了具备保护功能外还具备方便的功能,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商品包装的方便属性。企业对商品进行方便式包装会提高其生产效率。生产企业一般对商品的生产都采取大批量生产模式,因此在包装的选取上大都选用适应企业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专业化的包装材质,这样会保证生产成本的降低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方便的包装会减小产品包装体积,方便运输时的装载以及空间节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现代人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合适的包装会使使用、储藏以及保管变得极为方便,也使得对垃圾的处理更加容易。

3.销售功能

良好的包装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细致化,优秀精致的产品包装会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还会使产品价值在无形中得到增长,许多消费者甚至因为包装的精巧造型,进行艺术收藏。在生活中常见的包装材料有纸质包装、金属包装、木质包装、玻璃包装、纤维制品包装、塑料包装以及复合型材料包装。如大多数蛋糕制品采用纸质包装或塑料包装、酒水饮料大都会采用玻璃包装或是金属包装等等。

二、日本人环保意识的形成根源

(一)危机意识造就的环保意识

日本国家四面环海,国土面积不大,国家资源极为匮乏。且日本处在地震灾害的多发地区,经常性的自然灾害使国家的资源运用紧张。因此日本从很久之前就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对于能源的使用处处节约[2]。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为适应国际发展潮流日本势必要运用更多的资源。由于本国资源有限,日本从他国高价购入发展资源,为国家的财政及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如此多的资源问题,使日本人将目光转向了日用品包装上,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研究以及社会推广。使国民开始接受经过回收在利用之后的商品包装。

(二)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国民性

受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日本群众对于国家的制度具有高度自律的遵守性。长期的意识传承形成了这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国民性。对于商品的包装,日本的生产商是不会只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采用不环保的材质的。他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在他们看来即使在高的经济利益,也不如国家对于环保意识的规定。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一样自觉的遵守规则,否则会自我感到羞愧。这种高度的自觉性以及不怕麻烦的精神,使得日本的商品受到极大的追捧,同时也为日本的资源紧张状况减轻一定的压力。

(三)高度集中的自律性

在日本我们可以发现,公共场合是看不到大声喧哗、随地吐痰、随意插队以及乱扔垃圾的现象。整个日本社会的国民素质是及其高的,这是由于日本人的高度自律性以及忍耐力而形成的良好社会风气。日本人自小就形成了一种不为他人添麻烦的思想,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社会不文明现象都是为别人带来麻烦的做法。如果生产或使用了非环保材质的商品包装,带来了环境污染就是为国家及他人带来麻烦。因此对于非环保材料的使用,日本人是极度具有自律性的。

(四)教育理念对环保意识的重视

由于受国家资源的限制,为了提升国民的素质教育以及环保意识。日本是非常重视教育中对环保意识的培养的。日本人在入学开始就会接触环保意识的教育,在如幼儿班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幼儿学生的书包都会是一个布袋,里面放着他们一天的生活所需。这种从小开始接受环保教育的教育模式,会使日本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将环保当做一种生活习惯。

三、日本商品包装的特色

(一)“洋”“和”两式包装各显风采

透过琳琅满目的日本商品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商品包装从设计角度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洋”和“和”式两种[3]。“洋”式类型的包装,主要就是指借鉴国外先进潮流设计出的包装,这种类型的商品包装大多体现出日本人追求开放、时尚的心态。而“和”式类型的包装,则主要就是针对日本的民族精神以及传统进行设计的符合日本民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崇心理。

(二)传统出新的材料、精致的工艺和精心的设计

日本人素来以严谨著称,在产品包装上由于这种严谨的精神,也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以及良好品质。透过日本商品包装的图形搭配以及色彩的运用可以看出设计师的用心。在选材以及包装工艺上更是从自然入手,并通过现代工艺将独具日本特色的商品包装打造的精致完美。在日本的商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就连小小的牙签和棉签之类的商品,都很难发现粗制滥造的产品包装。从产品包装的各个细节都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机械制作还是手工生产,都是严谨精细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在包装材料及其相关工业上,日本人将包装工业发展的极为完善。在加工工艺中大多会运用和纸、木质、漆艺等极具现代时尚感又具备环保特性的材质。使人们在看到商品包装时产生即前卫又环保的舒适感。其次在图形和色彩设计方面,在进行包装设计时,日本商家会及时的进行社会调查根据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以及生活需要进行制作,这都是日本商品包装备受关注的原因。

(三)环保理念在包装设计和制作中处处体现

在日本受资源现状、政府制度以及国民自律性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日本上下无论是政府人员、相关组织还是民众,形成了一种全民环保的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环保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思维常态。因此日本的商品包装设计师,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时会不自觉的将这种观念融入设计中。因此进行包装设计上从选材开始无不透露着环保理念,他们大都会选取可回收利用或是无污染材质作为产品包装材料的首选。使包装工艺的发展更加的健康化,持续化、合理化。

四、从商品包装看日本的环保意识

(一)从包装材料看日本的环保意识

日本商品的包装材料大都会选取可再生或是可降解的材料制成。大多商品都是纸质包装或是木质包装,且在商品包装设计上会巧花心思的将自然、环保、绿色等理念融入其中。在日本的街头,我们会发现许多人购买的商品的包装袋、包装盒大都为纸质的材料,且上面的设计图形及色彩元素也处处透露着环保意识。日本民众对朴素、自然、处处体现回归原生态生活的环保材质的包装极为钟情。因此环保类材质的商品包装在日本处处可见[4]。包装的环保意识体现在各种商品上,尤其是在食品包装上,这种环保意识的表达更加的淋漓尽致。我们在这里以日本的一种传统食品酱菜的包装为例,来讨论日本人的环保意识在包装的体现。酱菜在日本真的是一种不大起眼的商品。但是在商品包装上,为了传递环保、绿色的理念,为了符合日本民众对产品包装的环保需求。设计师也是花费了大量心思的,对包装进行环保设计的。这主要可以从酱菜包装的选材上看,大多数酱菜包装的材料都为天然材料或是仿真材料为主,在材料运用上也会独具创意的将竹叶和树叶这些材料会尽量的将它们运用为原来的样子或是塑造成酱菜制品原材料的样子如萝卜、白菜等等。这就会使商品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原生态的、环保的、回归自然的效果,使产品的附加值在无形中也得以增加,备受日本民众的喜爱。小小的酱菜中就可以提现日本人对于环保的重视,这是值得全世界借鉴的环境保护精神。

(二)从包装设计看日本的环保意识

在商品包装的设计上也将日本人的环保意识体现的淋漓尽致。日本的包装设计师,受日本的国民性环保意识的影响,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无不将环保意识放在首位。因此在日本商品包装的细节体现中无不透露着环保精神的体现,针对不同档次的产品,也会在不同程度上的对这种意识有所体现。首先是制作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之前提到过大都会以无污染、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为主,从本质上体现环保理念。其次在制作工艺上体现,传统的手工工艺还大量的存在,人工的包装生产工艺会大大减少能源在制作过程中的消耗。尽管日本也采用机械生产工艺,但是在设备的选择上也会以低能耗、低污染的为主。最后就是包装结构设计,在包装空间的设计上,大都以最大空间利用为主,很少会见到华而不实的大型产品包装。对于包装设计,要尽可能的节省材料。在这里我们以日本超市常见的快餐类食品即便当来进行分析说明。便当这种食品由于其方便性、快捷性深受日本的上班族的喜爱。针对不同的阶层有不同档次的包装设计,但是无论是何种档次的包装都在环境保护上下了功夫。首先从经济型便当包装来看,经济型包装大都采用纸盒包装或者是仿木型纸盒进行包装,材质都可回收利用且成本较低。在包装上也都以方形的盒状为主,能够节省空间,增加实用性。其次就是高级的便当,这类便当大都利用木盒或是无毒的塑料盒。这类便当包装比较前沿,具备时尚感,会采用仿漆器工艺进行美化。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美感,这类高级的便当盒,还可以被持续使用减少了资源浪费。两种便当盒其实在环保程度上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是普通类便当所用的包装材料是利于回收的纸质产品而高级便当的材料则是再生木或是可降解塑料。

(三)从包装程度看日本的环保意识

在日本的商品包装中很难看到包装过度的现象。不同的商品由于属性不同自然对包装的要求不同,如家庭常用的商品则可以采用包装简易的商品,而如果要是探望亲友等礼仪类的商品。包装过于简单就会显得很是随意,但如果过度包装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日本产品包装设计师,针对不同需求的商品进行了合理的包装设计。使产品既不会浪费资源造成污染,又不会显得过于简单随意。在本文中我们以日本的传统食品果子为例,对商品包装设计中体现的日本人环保意识进行分析。果子是日本的传统甜点,类似于中国的糯米团。这种食品是日本人进行人际交往时,重要的礼仪道具[5]。因此在包装设计上要极为讲究的,由于需求不同包装程度不同,因此在日本市场上的售价从几千日元起到几万日元不等。这是由于包装程度不同导致的。首先来说最大众化的果子包装即可用来自家实用的也可用来作为礼品,包装就较为简单了一般是用三层最内层一般用无毒的塑料进行与二层的纸盒隔离,最外层采用的则是最普遍的纸质包装,一般以日本的动漫或是传统文字及图案为主要形式。看起来较为活泼、亲近,适宜作为礼品赠送亲朋、邻里。再来说高级礼盒的包装,一般最少的为四层包装或是更多层。除了大众化的果子包装的纸质包装层外,还采用木质包装,制作礼盒也多为手工制品更为精美。值得注意的是采用的都为环保材料。

五、结语

目前全球都陷入了资源短缺与环境危机中,要想在这种国际环境中求得发展,必须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日本在环境保护工作和教育上较其他国家都好。在环保科技方面也是值得借鉴的,无论是商品包装还是其它方面的环保工作都是值得肯定的。日本社会的高文明程度,主要取决于日本人的环保意识一直存在于民众心中,在任何情况他们都会自觉的遵守环境保护原则,而不需要强制的监管,这种高度的自觉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周晓丽.商品适度与绿色包装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籍兴.论消费者心理对当代包装设计的影响[D].河北科技大学,2010.

[3]本刊编辑部.商品包装的返璞归真之路[J].印刷技术,2010(08):15-18.

篇10

【关键词】初中科学;环保意识;培养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知识,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保教育思想,所以初中科学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培养中学生环保意识的最有效载体,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环保知识,培养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养成直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1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1紧扣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充分重视环保教育知识

浙江教育出版社版的初中教材《科学》中,大部分的章节中都直接编排了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水的利用和保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空气污染与保护,保护土壤,人的健康和环境等,都是环保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讲授上述部分内容时,要认真对待,从思想上真正重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绝不能对环保教育走过场。环保教学,不仅吃透教材,同时还要善于阅读报刊、杂志、文摘以及通过网络等,收集数据、实例,以补充教材上的环保内容。在教学中尽量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利用视、听等形式向学生直观地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

1.2 挖掘教材潜在题材,全面渗透环保教育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材《科学》中,很多章节中还蕴含着许多潜在的环保教育题材。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题材,在教学时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渗透环保教育。如在讲授地形的变化时,我们可以向学生分析沙漠、戈壁等地形的形成,教育学生如果希望绿水青山常在,就应该珍惜爱护森林、草地,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社会组织的植树活动中来,还要尽可能阻止发生在身边的破坏行为。通过旁敲侧击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环保意识。

2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科学实验包括课堂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许多科学实验中蕴藏着环保教育因素,也是直接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环境保护知识贯穿其中,对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起到很大的作用。

2.1做好演示实验,示范环保教育

演示实验中,教师正确规范的操作,端正环保意识,对学生的环保知识、环保意识、环保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操作必须正确规范,注意实验中的每个环保细节,并将环保教育贯穿于整个演示实验中。

2.2改进实验,加强环境教育

2.2.1实验微型化。微型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实验, 是一种新兴的实验方法。微型实验的特点是仪器微型小巧, 所需试剂用量少, 浓度低, 反应快, 减少了燃、爆、毒、腐蚀等危险性,污染显著减少。采用微型实验,可以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很好地节省了药品、试剂,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污染,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2.2改进实验设计。一些有毒物质参加化学反应或生成的实验, 若仍沿用原来实验操作,虽能能达到实验效果,但在实验中操作较复杂, 时间长, 药品用量也较大。不仅费时费事,而且排污量较大,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长年来一直危害着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若将这类实验进行改进,不仅能使操作更合理有效,又能控制或减少排污量,提高学生相应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例如磷、硫分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可以改为:用一倒立的无底集气瓶,内装水或稀氢氧化钠溶液, 用单孔橡皮塞、导气管与制取氧气装置相连接,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硫粉或红磷( 也可以用微型燃烧匙取),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入倒立的无底集气瓶中, 产生少量的有害物质大部分溶解在液体里, 不仅现象明显, 还控制了有害物质的排放, 并且可以反复演示, 加深印象, 操作便捷, 安全可靠。

2.2.3运用多媒体模拟仿真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实验,已经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实验利用丰富逼真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虚拟的实验场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思维,完成了很多实际操作中有很多限制的实验,同时,真正达到了“零排放”“零污染”, 对实验绿色化, 对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将一些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且不易控制的化学实验采用多媒体仿真实验, 既让学生学会了实验方式,又用现代技术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