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篇1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引言:当前,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成熟,云计算已经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各个领域中广受好评。究其原因,在于云计算技术具备众多技术无法企及的一些特征与优势。 本文中概述了云计算技术的有关理论知识,且重点讨论了云计算技术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有机结合策略,进而给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程度带来有效的提高。

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共享程度低。由于每个行业与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

性,且我国也并未出台有关的规章制度来具体解释资源共享水平的相关标准,导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企业的部门间也因为并不存在录属关系,没有交集地方,使得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上并未形成一种平稳、健康的合作体制,再加上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有效地沟通,导致很多部门的资源建设有着明显的重复性。

即便有些部门及行业系统已经创设了信息资源系统,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但仍然因为各个业务以及各个部门间的信息系统建设都不统一,而造成共享障碍。这重点可以体现在,双方的建设的进度不同,采取的建设技术及标准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其基本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而建设的信息资源,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仍有很大空间。

(二)信息化差异大。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可以说已获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行业、产业、业务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就无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差异,即出现了“信息鸿沟”。当前,这一道鸿沟仍然并未获得有效解决,且正在不断的加大,已然变为阻碍人们视线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阻滞因素。整体来说,现如今,我国无论是什么行业中的每个部门,其所展开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封闭。所以,信息产品也就有着相对的技术差异与困难,很多部门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所实施的信息资源建设,因而需求之间也都必然存在差距[1]。

二、应用云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

(一)保证接口的一致性。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相关部门依然还在研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标准。相对来说,正是因为在建设、数据安全、服务质量这三个层面匮乏一致性的标准,也就进一步制约了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与普及。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了信息资源实现整合、共享以及云计算服务。因此,无论是云共享、亦或是云计算,都一定要创设统一的接口及技术标准,再利用该接口实现共享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云计算还是云共享,其需要的资金也必须要有明确的配置制度。

(二)建立管理中心,明确共享规则。要达到资源信息云共享,还可建设与之相契合的部门来展开云资源信息共享的专项管理。换言之,建立的这一管理中心能够具体的协调有关部门、产业于,利用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当然,一旦成立了管理中心就必须要制定一个云共享的规则。这个共享规则必须要涵盖几个层面:第一,云资源的效益人员怎样保护利益,每个投资系统间的利益怎样进行安排;第二,信息资源共享阶段,出现权限设定和出现冲突的协调规则,云计算的付费规则。第三,云计算管理中心的一个决定性权只便是设计云共享的规范的技术标准,一齐制定一致的数据资源接口,消灭互联网共享的阻碍[2]。

(三)以公共资源为起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把能够公开的信息资源实施共享,自目前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状况而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所操控的信息资源已经超过百分之八十。例如,公安、气象、交通等信息。倘若,人们可以把这些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这一种类的经济主体得以自由。进而,对信息产品实施再设计、研制,以及业务销售,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所以,政府先行、公共信息资源优先共享就成为其最重要的突破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云计算背景下的信息产品,其力求在更加自由的云环境中,实现共享云资源,进而给更加广大的用户给予更丰富的信息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贡献。尽管现阶段我国的云计算技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仍然不太成熟,但只要积极都思考,研究出最为贴近于事实的构想,通过云计算高效的运算处理能力,在今后必然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云计算 信息资源共享 管理模式

1 云计算的含义阐释

在计算机系统中,通常为了简化系统处理的过程,一般都是采用将系统分为两个过程来处理,即预处理过程和功能实现过程。所谓的预处理过程就是对系统中的各种功能进行分解和抽象,得到可以预先处理的,在系统的执行过程中可以直接应用系统预处理过程对策结果来完成系统的特定功能,基于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简化系统。云计算就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实现对计算过程的简化。云计算包括两个过程,即计算的云化过程和云的计算过程。计算的运化过程是云的计算过程的基础,计算的云化能够生成计算的云规则,云的计算过程就是利用这些计算的云规则是喜爱那云计算。这一模式运行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户在网络连接下所形成的计算机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调度,通过构建一个计算资源池以有效满足现代用户的数据需求,而正是这种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对于当下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

2 云技术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2.1 云技术的内涵

所谓的云技术是一种具备大量且可扩充的与IT相关能力的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云技术可以细化为云计算和云服务两大部分。云计算更侧重于IT方面,通过虚拟化和自动化技术,创造出更多计算机运算资源。而云服务则是利用虚拟的形式,将信息技术包括运算、储存以及宽带,以服务的形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云技术的重要性,主要在基于云服务本身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的研发上。云技术主要提供三种服务模式: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以及架构即服务。所谓的软件即服务就是指服务提供商提供给用户随机的并且是完整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都存放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中,用户需要通过网络来使用程序,但不能对程序进行调整,只能做些外观以及工作流程上的微小变化。而平台即服务是指服务提供商提供给用户一个构建。部署以及管理的平台,也就是架构与软件系统,用户在该系统中可以实现编写和研发新程序,平台即服务能够让程序开发者得以整合自家的应用程序,节约软硬件维护的成本和管理成本。对于架构即服务而言提供基本的运算与储存能力的租用服务,IT基础架构变成一种服务,客户不需要管理底层的云端基础架构,就可以实现对操作系统的掌控,以及储存和部署网络应用程序的功能,还能选择网络组建。

2.2 云技术的特点

云计算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提供了最为可靠的数据储存环境。普通电脑如果系统崩溃或者是受到网络病毒入侵,整个电脑所包含的数据都可能受到影响,但是对于云来说,一台用户电脑的崩溃是不会影响到云里边数据的储存的,这种优势主要归功于云能够自动的备份存储的数据,加上云具有严密的访问权限,这就可以确保你数据的储存安全。云计算对用户的移动客户端的配置要求比较低,用户不必要为了使用云而刻意更换更加高配置的客户端设备,云技术中的程序都在云里运行,而不是在用户的设备中,因此对于用户客户端关于软件的处理和运行能力没有过多的要求。再者说云计算能够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因为对于硬件和软件而言,都是由云计算技术的提供者来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因此不需要再进行二次维护。云计算能够轻松的实现不同系统设备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保证了云中数据能够实现更为广泛的传递。

3 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模式探究

根据云计算功能的特点,云计算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够实现动态分配以及服务的交付等。云计算环境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借助于云计算的 Paas、SaaS、IaaS 三种服务方式,在平台构建、内容构建、服务构建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混合型共享模式。

3.1 平台的构建

云计算下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主要是建立在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的,围绕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原则,尽可能的拓宽信息资源的共享渠道,努力构建低成本、高标准、智能化以及拓展性强的现代化服务平台,云计算下的平台构建应该根据数据类型划分为:公共云、私有云以及公共私有混合云三种类型。其中公共云主要是由服务商提供,主要是为各种类型的软件设施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环境。而私有云是由用户应用系统、用户应用平台以及服务商提供的系统共同组成,与公共平台实现交互和分布式资源共享服务等。而混合云主要是为了实现不同操作系统或者是平台间的资源共享提供自由的环境,有利于资源的高度集成。

3.2 内容的构建

内容的构建要根据云的类型来制定,公共云为平台的内容构建,对于区域资源共享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云的内容主要是应用软件,为混合云平台以及私有云平台提供软件支持。私有云的内容是基于公共云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符合用户个性化要求的内容,主要是对一些比价重要的常规数据进行备份,构建本地应用数据库,通过在公共平台上进行整合从而进一步拓展资源利用的渠道。对于混合云来说,集群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行业平台和地区平台,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为主,地区平台以横向资源共享为主,行业平台则是以纵向资源整合为主。

3.3 服务的构建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范围内信息资源共享的云服务管理,要围绕着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来建设,最大程度的规范本地信息资源的建设,利用公共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等多种平台来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利用各个平台的交互使用实现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

4 结束语

在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以网路计算机技术为平台的云计算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这为社会各领域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在网络计算机技术云计算构建的平台上,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料都会得到极大的丰富与完善,这也将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化建设资源,使得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与云计算应用形成良好的循环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钱杨,代君,廖小艳.面向信息资源管理的云计算性能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2,(4):53-56.

[2]张健.云计算概念和影响力解析[J].电信网技术,2012,(1):15-18.

[3]赵红,徐华洋.Alisa 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11(4):53-57.

作者简介

李金凤(1977-)女,山东省广饶县人,硕士研究生, 讲师,现在东营职业学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软件开发、数据库设计。

篇3

[关键词]政务信息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56-02

一、政务信息资源的概念

政务信息资源是指行政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政务信息资源,以及各机关单位管理的政务信息资源等。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指行政机关间因履行政务职能过程中提供和获取电子化政务信息资源的行为。

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国家对信息共享的要求

国家在2004年已经明确提出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通过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力度,大力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突出建设集约化、应用平台化、服务整体化,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政务信息资源、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大力推动信息共享和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三大工作方向和具体内容。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标准也已出台,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过去几年,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协同共享步履艰难。在现行体制下,受利益分配关系的驱使,许多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共享意识落后,本位主义严重,存在既得利益保护思想。信息资源产品重复、不足与闲置并存,造成资源浪费。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办法,未形成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开发利用的态势。

二是分散建设问题严重。个别部门对电子政务缺乏全局观念,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不仅造成重复投资、资源浪费,而且继续形成“信息孤岛”和业务分割,影响了一体化政府和一站式服务目标的实现。

三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我市主要政府部门政府网站、主要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大多采取单独部署方式,设备利用效率不高,管理和运维成本高等问题日益突出。

四是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缺乏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与协调机构来有效地管理、规划和协调。无法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作战。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资源垄断、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工作难以开展,无法实现应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是信息安全存在隐患。信息安全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政府信息资源是重要的国家资产,政府信息安全涉及保密性、专用性、完整性。在电子政务环境下,随着政府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因境外敌对势力不法监控监控、网络犯罪、黑客攻击、利用主体范围的扩大等问题而引发的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三、建设统一平台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建设一套标准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平台、一个完整的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一套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一套长效的运行保障机制,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强有力的支撑,提升部门间协同办公水平,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全面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一是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按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要求,建立一套更高标准的、满足部门各种共享应用交换信息资源要求的技术平台,支持现有的多种主流平台接入,面向不同的应用提供数据服务,总体框架设计要符合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能真正实现“一个平台、多种应用,多种应用、一点接入”。

二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要求,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平台,采用元数据技术,实现全市范围的政务信息资源发现、定位与共享,实现信息资源资产化管理。

三是城市公共数据库建设。建成市统一、准确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大基础数据库,为各类具体应用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服务。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逐步建立城市综合运营指挥管理、信息惠民、综合治税、社会信用、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市民卡等主题应用服务数据库。

四是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对城市公共数据库进行统一的、规范化与智能化管理。同时,基于该平台,为全市各项政务协同应用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

面向全市所有部门提供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服务(如信息检索、信息展示、信息订阅与推送、应用服务接口、部门远程业务规则配置等),提供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快速与准确的核查、检索服务。

根据《国家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基于市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全面遵循国家《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及《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等相关标准、要求。

四、建立适应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是从战略的高度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共享使用的办法。要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就要改变目前各自为政的现状,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首先,成立政务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实施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统筹兼顾,统一规划,从全局出发,重点规划设计政府部门协同工作的内容和流程,打破信息资源“部门割据”“条块分割”的局面,解决政务信息资源为各个部门所有、各个部门垄断的问题,真正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其次,各部门通过政务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建立业务协作合作关系,实现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

政务信息资源实行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基础性的数据库集中建设,各部门共享;业务性数据库分布建设,各部门根据履行职责需要条件共享。基础数据采集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保证“一数一源,一源多用”。

五、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建设

为规范和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推动政务公开,支持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建设,降低行政成本,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应制定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相配套的相关制度和办法。

(一)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加强信息共享的统筹管理,使信息共享的监督和协调更加有效;明确行政机关有获取共享信息的权利和提供共享信息的义务,强化信息共享职责;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明确信息共享的途径和用途,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在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二)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制度

对已实施共享各部门信息共享情况定期进行统计、汇总、公示,进一步规范和督促各部门按时交换。

(三)规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申请工作流程

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申请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审批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协议书。

针对共享需求受理、共享审批、交换协议等方面按照工作流程要求严格执行,并建立档案制度,确保获取、提供和使用的信息有据可查。

(四)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安全管理

为加强安全管理,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安全管理制度和政务信息资源安全保密承诺书。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2]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国标(GBT21062-2007).

篇4

内控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主要手段,这一管理模式容易受到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在对物资运输、采购等成本预算上很难控制。而在项目进行中,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监管不严,不合理的工程进度安排等容易造成物资短缺或者浪费。总之,在工程项目施工前后,物资管理都存在供应问题和管理不善问题。并且,在物资核算上,多数企业缺少预见性,这对物资的合理采购具有一定影响。

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中信息资源规划的作用

信息资源规划是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重要基础。如何将企业分散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和规划的核心内容,通过集成化的、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企业物资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整理,构建物资管理的业务流程标准和与各个业务环节相匹配的数据标准,其具体作用体现为以下几点:

(1)明确企业物资管理业务流程,促进施工涉及单位的业务联系,满足其业务需求。通过信息资源规划,还可以建立更加合理的业务流程,满足投资、施工、监理等各个单位的需求。从而实施有计划、有原则的项目开发物资管理,确保企业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通过对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数据建模,建立规范化数据结构,为改造和建立高档次的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实现物资管理业务流程与管理机制的优化,将物资管理转化为信息管理,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业务的科技化。另外,信息资源规划有助于企业实现物资管理创新。

3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3.1项目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分析过程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流程之一,其主要作用为帮助企业设置合理的业务流程,将原有的物资管理转化为高效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其过程为分析物资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并明确企业物资管理的目的,将管理责任下发到人,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掌握物资管理信息技术,实现对物资管理业务流程的分析,展示其分析结果,以为物资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3.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数据流分析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主要采用“实体—关系”这一数据分析方法。随着企业管理的进步,这一方法得到简化。将用户视图等同于外部数据流是这一方法简化的主要手段,基于这一理论,管理人员将视图分析及其规范化作为主要管理方案。而对于用户视图,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所有管理人员以及项目执行人员在物资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报表、单据和账单等。数据流分析有助于反映管理人员的观念,对数据实体的判断能力,是将物资管理转化为信息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信息调研主要针对的对象。通过数据流分析,的管理人员和绘制信息数据的分级流程图,通常可分为一级和二级。其中,一级数据流程图将物资管理作为核心,建立物资管理与其他部门的数据连接,通过一级图还应为管理者提供清晰的数据流定义和识别方式。从而结合用户视图的记录数与生存期,实现其数据管理的量化。而二级数据流程图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和表达物资管理所涉及的业务流程之间的数据存储与传递。即将业务转化为数据存储,从而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流程。根据企业物资管理现状和项目规模,还可考虑绘制三级数据流程图,最终完成物资管理的数据流分析。

3.3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

3.3.1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数据模型

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中,管理人员通常利用数据模型进行数据库的构建。具体流程为通过构建数据模型表达组成数据库的基本表,并分析每个表的数据结构。在具体分析数据模型时,要将传统的实体关系分析方法和数据流程图中的用户视图分析结合起来。在设计数据库的表结构时,要将其进行分解、并规范化至三范式。

3.3.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体系结构模型

体系结构模型是将业务模型同数据模型相结合所得到的结果,其主要用来体现企业项目业务流程、并表现业务活动同相关数据之间的联系。通常采用C-U矩阵的方式表达。这一结构模型的构建,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项目业务同项目数之间的创建与使用关系,了解数据资源的使用权限。每个表对应一个业务过程,在企业物资管理中,多个环节都可应用这一数据体系结构。

4结论

篇5

【关键词】员工;家庭关系;心理资本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员工的心理资本是组织提高绩效、获得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来源。而组织要有效的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就必须从其影响因素着手。相关的研究表明,家庭关系是影响员工心理资本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家庭关系角度来探索员工心理资本的开发,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家庭关系怎样具体影响心理资本的研究却很少,这也就无法为从家庭视角的心理资本开发提供参考。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通过分析家庭关系对每一个要素产生的作用,从理论层面探讨家庭关系对心理资本产生的具体影响。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及内容

心理资本简称PCA(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的内容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坚韧性四个方面。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胜任特定岗位或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信心程度;希望是指一种基于(目标导向的活力)和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成功感的积极动机状态;乐观与个体归因有关,持有乐观心态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归于内因,而把失败归于外因;坚韧性是指个体从逆境(失败、冲突、灾难等)中能够迅速恢复的能力。

二、家庭关系的概念与作用

1.家庭关系的概念。家庭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家庭关系依据主体为标准可以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家庭关系网络。

2.家庭关系的作用。家庭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当其和谐美好时,能给家庭成员提供归属、爱和关怀,能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支持家庭成员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应对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是家庭成员可以恢复和疗愈自我的最重要的支持性人际关系。但当其中有任何一种关系不和谐,充满紧张、冲突甚至战争时,它又是极具破坏性的。关系越亲密其伤害性越大。它会给家庭成员带来压力、紧张、伤害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占用其心理资源,分散其注意力,使其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减弱,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导致其不能有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家庭关系对心理资本的影响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企业的员工作为人,并非是孤立的存在于工作关系之中的。大部分员工每天都在家庭与工作关系中穿梭,家庭关系与工作关系对于员工而言其实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连续整体。同时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工业时代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家庭关系与工作关系彼此渗透,联系更加密切。也因此家庭关系对员工工作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家庭关系对员工工作的影响,最明显的是体现在员工的组织绩效上,其发生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员工的心理资本。家庭关系通过作用于心理资本各要素的影响因素,实现对心理资本的影响。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家庭关系对员工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或替代经验以及情绪唤醒和言语劝说等因素。家庭关系通过作用这些因素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首先,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是证明员工在家庭关系的经营上颇为成功的经验,这种经验的持续性与稳定性能增强员工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其次,和谐的家庭关系,能够给员工带来较高的满意感和幸福感,能够使其长期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一种情绪唤醒水平较低的弥漫性愉悦心境,这将有利于员工维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因为班杜拉的研究中已经揭示,较高的情绪唤醒水平,会占用人的其他心理资源,使其成绩降低,进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最后,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由于成员之间彼此理解,相互信赖,从而使沟通将更加顺畅。此时言语的劝说对员工而言也将是更易接受和更强有力的,员工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能够接受家人的劝慰,也更能从家人劝慰中去相信自己的力量,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当家庭关系不和谐,充满紧张和冲突,并且伴随时间较长时,员工的自我效能感通常会降低。首先处在长期冲突的家庭关系中的员工,会更多的体验到一种经营家庭关系失败的无力感,这会导致其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其次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冲突、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时,员工会有较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使员工其他心理资源的有效使用受阻,工作绩效降低,并随之对自己能否胜任特定岗位或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信心降低。此外,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家庭成员不是彼此信任和接纳的,更多的情况下是冲突和对立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言语的劝说对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影响会非常有限,甚至家庭成员会在冲突中,说出一些极具侮辱和嘲笑性的话语,使员工的人格和自尊受到极大伤害,产生对自我的否定和怀疑,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2.家庭关系对员工乐观态度的影响。乐观是一个与个体的未来定向密切相关的概念。其理论的核心是个人对未来事件的积极期望,相信事件的好结果更有可能发生。Gregory和Schweizer等人对乐观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乐观与其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家庭关系往往是一个人社会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员工提供这种社会支持。因为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能够给员工心理上提供一种安全感,会让他感觉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家庭中的成员都会理解、支持和帮助他,所以事件无论怎样发生,都不会对他有本质上的威胁。同时由于自己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有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事件往往也会在努力之下,往好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景下,员工自然更容易对事件做出积极的解释和期待。即使在工作中再次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他也能够乐观的去面对。与之相反,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充满紧张和冲突,那么它能够为员工提供的支持就很少,并且由于这种家庭关系本身就是不安全的,因此要为他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也就更加困难。而一旦一个人觉得心理上不够安全,他就会在很多事情上体验到威胁,这样他也就很难会乐观的看待他所遇到的事情。家庭关系的和谐度也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方面,当员工生活满意度高时,他会体验到更多的愉悦心境以及自己所拥有的社会支持。而当一个人心里感到安全而又很愉悦时,他更容易对事件做出积极的解释和预测,因为此时世界在他眼中更多的都是美好,所以他自然更容易保持乐观的态度。反之当员工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时,让他乐观的去看待所发生的事件则会很困难。

3.家庭关系对员工希望的影响。影响希望的因素则包括社会支持、乐观和自尊等。在这之中需要说明的是,社会支持是对乐观也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自尊则是一种自我肯定,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它受到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影响。家庭关系作为员工极其重要的社会支持,其和谐与稳定能够为员工提供各种情感资源和物质资源。这些资源的存在将会使受挫的员工找回生活的目标,使他相信自己还有能力去实现这些目标,这也就是希望。而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所带来的乐观态度将在此基础上,让员工对未来将要去实现的目标持一种更加积极的预期。同时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能够给员工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让员工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拥有较高自尊水平的员工将会更加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能实现所作出的积极预测,相信自己还有希望。所以在这三者的共同支持下,员工的希望水平将得到维持,甚至会有所提高。而不够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将会以相反的方向发生的作用,使员工的希望水平降低。

4.家庭关系对员工坚韧性的影响。坚韧性是个体在消极情境下,能够保持专注和成就动机水平,并达成目标的一系列价值观、态度、情绪和认知的综合。员工心理资本中的坚韧性,受到社会支持、外在诱因、成就动机以及团队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坚韧性也与乐观因素呈正相关,因为越乐观的个体越会为实现目标而更加努力,而越不乐观的个体越容易选择放弃。

家庭关系对坚韧性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社会支持这一因素。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将为员工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和后备保障,让员工能够在家人的鼓励与支持下,更加专注、更加勇敢地去面对所遇到的逆境。同时由于在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中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和增强的自我效能感,其成就动机的水平也不会轻易因为挫折而降低,反而更能将挫折视为一种挑战,并认识到其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再加上由于乐观所作出的积极预测,员工会更加努力,更加积极地去应对困难,克服逆境。相反不够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不但不能为员工提供支持,反而会由于较为频繁的消极情绪唤醒,削弱员工的专注度,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并影响其乐观的态度,从而影响员工应对逆境时的坚韧性,使员工不能很快地从逆境中恢复过来。

四、结论

通过对员工家庭关系与其心理资本具体影响的理论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在员工的家庭关系对其心理资本的影响中,家庭关系作为社会支持所造成的影响最大,同时心理资本各要素之间也存在一种相互的影响。但本文目前所得出的结论,仅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探索,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进行佐证,而这也是本文后续的研究方向。

参 考 文 献

[1]Fred Luthans.李超平译.心理资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3):191~215

[3]GregoryT,Hatchett,HeatherL P.Relationships among optimism,coping styles psychopathology,and counseling outcome[J].Personality and Indi

vidual Differences,2004(36):1755~1769

篇6

为促进绿色发展,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起草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公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12月29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管理,规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发展,提升行业发展水平,依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以下简称《行业规范条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

第三条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及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对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实行动态管理,相关行业协会负责协助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申请和核实

第四条申请公告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三)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中有关规定的要求;(四)企业建设项目相关手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要求;(五)企业生产及产品销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节能环保要求;(六)安全生产条件符合有关标准、规定,依法履行各项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手续。

第五条符合本办法第四条所列条件的现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可自愿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公告申请,如实填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规范企业公告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及相关报表(附后)。《申请书》应对申请企业是否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中企业布局、生产规模和管理、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消耗、工艺与装备、环境保护、产品质量与职业教育、安全生产等方面要求做出详细说明。

第六条同一个企业法人拥有多个位于不同地址的厂区或生产车间的,每个厂区或生产车间需要单独填写《申请书》,并在申请规范企业审查时同时提交。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照第四条有关要求,对申请公告企业的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并提出具体审核意见,于每年4月30日前将符合《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申请材料和审核意见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三章秃擞牍告

第八条收到申请材料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和专家,依据第四条有关要求,对各地报送的企业材料及审核意见进行复审和现场核实,确定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要求的企业名单。同一个企业法人拥有多个位于不同地址的厂区或生产车间,申请列入符合《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名单的,应当都达到第四条有关要求。

第九条经复核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要求的企业,在网站上进行公示。对公示期间有异议的企业,将组织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对无异议的企业,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告方式予以。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条进入公告名单的企业要严格按照《行业规范条件》的要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对公告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于每年4月30日前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十一条欢迎和鼓励社会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申请公告企业或已公告企业有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可向有关部门投诉或举报。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4有关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企业,报请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撤销其公告:

(一)不能保持《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二)填报相关材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三)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四)发生较大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或有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的;(五)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的。因前款规定被撤销公告的企业,经整改合格2年后方可重新提出规范企业公告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撤销企业公告的,应提前告知有关企业,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第五章附则

篇7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是可以跨时空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的共享模式。目前我国在文献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意识薄弱、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法规滞后、人才紧缺、缺乏统一标准和通用规范等问题,因此需要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加快法制建设,建设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推进文献资源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指利用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储、检索和传递,跨时空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的一种共享模式。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改变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立适应网络环境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共享意识薄弱。目前,尽管图书情报界在理论上认可了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但共享实践却不尽如人意。传统图书馆习惯于“自给自足”式的管理模式,共享意识薄弱,在馆藏建设方面,不考虑本馆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追求“大而全”的建设模式,不仅无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预期目标,而且导致了大量资源的重复浪费,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合作双赢”理念相去甚远。

其二,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WWW.133229.cOM目前,我国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科技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系统三大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它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统筹规划。这不仅不利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系统和部门,需要建立高层次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共享协调组织,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加以保障。

其三,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约共享。随着现代信息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的知识产权概念受到强烈冲击,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以数字化的形式传输、下载、复制信息产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非常方便,如果不加约束,必将严重损害著作人的利益,从而违背“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的版权通行制度。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这将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其四,专业化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紧缺。人才问题与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成败息息相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做好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从事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人员较多,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研发的人员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影响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实施。

其五,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规范。众多成员单位的共同协作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前提,然而在现实当中,很多文献信息中心和图书馆各自为政,采用的存储、检索与数据传递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既导致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重复和浪费,又严重制约了各个信息服务部门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对策

其一,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更新观念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为此,图书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资源共享中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切实树立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将本馆的馆藏资源看成是社会的资源,将本馆看成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员,将共享看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另外,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图书馆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文献收全。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图书馆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的新型关系,才能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跳跃式发展。

其二,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要打破图书情报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献信息共享环境,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横向协调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具有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发展规划、确立统一标准及资源共享规范的权力,由它组织开展联合采购、联合编目、馆际互借,还可以在数据库加工、联合进行图书馆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协调。另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还应该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控制中心,一方面对网络建设布局实施调控,另一方面在网络内部确立明确的共享关系。

其三,加快法制建设,寻求均衡发展。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图书馆法》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献复制、计算机检索、本馆资源的保护和加密、用户隐私权不被侵犯以及文献信息资源不被窃取和篡改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公共借阅”。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部分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条例,但其远远不能适应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确保文献资源共享活动顺利进行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代表了用户的利益,而知识产权则代表了创作者或投资人的利益。如果过分保护知识产权,就会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反之,如果不限制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又必然给知识产权人的权益造成侵害。因此,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应按照市场规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期限和保护方式作出合理的规定,便于科技知识的扩散和传播,使各国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总之,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应该兼顾知识产权人、传播者、网络提供者和用户利益之间的平衡。

篇8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主体

所谓策略,包括计策、谋略、计划、主意、办法等多种涵义,是人们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指南,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状况。不同策略经常会在实践结果面前呈现优与劣、成与败的鲜明对比。要搞好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必须选择正确的共享策略。本文拟对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重要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体系。

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定位

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目标。早在18世纪,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图书馆已在书目共享上形成共识,渐后延伸到流通领域,出现了馆际互借等简单的文献信息共享活动。但是,截止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之间可资共享的信息资源、促进共享的手段及实际共享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总的来说,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处在渐进的量变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中,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作为二者结合形式的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广范应用于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工作,使信息资源共享活动进入了全面的质变阶段。它突破了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图书馆事业走进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时代[1](P3)。传统的共享策略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呈现狭窄、单一的特点。现代共享策略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呈现多元一体化的特点,即深刻认识诸多具体发展定位在实现共享现代化上的一致性。

1.网络化趋向

网络化泛指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集成和各区域、专业网络的互联,是共享信息传播渠道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关键。一般来说,网络化建设应注意分阶段、上规模、升层次,在完成“物理网”和“网络化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要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特别是本土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进一步搞好网络信息提供服务和增值服务。要让各使用单元都加入各级共享网络中,成为共建者和共享者,同时尽快结束过去各使用单元彼此的分散和封闭,转向集中开放的状态。

2.智能化趋向

智能化泛指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及提供使用过程具有高度集成性、极大便捷性和更多功能性,是信息资源共享主体的人本要求,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重要指标。从信息资源构成形式上看,智能化就是从印刷型为主逐步转向数字型为主。从信息资源构成内容上看,智能化就是从稀少、简单、枯燥逐步转向丰富、个性、适用。从信息资源的功能来看,就是从提供学习及拓展知识为主逐步转向培养创新能力及满足主体多方面的需求为主。智能化建设应处理好信息供给能力与用户满意程度的关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最大多数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信息资源共享的精神深入人心。

3.制度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以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高效利用。而搞好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包括微观、中观、宏观层次的优化了的信息管理(广义上的信息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基础。要搞好信息共享管理,必须重视信息共享制度体系建设。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规范、规定、条约、宣言、声明等成文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的职责、运行机制、发展规划等配套制度。一般认为,制度化及其实现是信息共享稳步发展的基本保证。

4.产业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依赖有效的行政管理,还需要信息产业的强大市场推动。信息产业对于信息共享活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为适应社会的复杂需求,它将千方百计地开发信息资源,能为信息共享活动广开“信源”;其次,它的多样化发展能培育出日益发达的信息市场,有利于建立日益高级的信息传播系统,从而解决共享信息的交易和传播问题;第三,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能使信息商品的个别价格总体下降,有利于人们的普遍消费。第四,国家信息产业政策能调控信息产业的投资、技术、劳动、均衡等管理方式以及完善信息市场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等等方面,将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总之,产业化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5.专业化趋向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信息总体构成越来越复杂。它客观要求受过专业训练的专门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图书馆员等)按照专业技术标准从事一系列信息共享工作,尽可能优良地满足社会各领域的信息需求。人才是兴业之本。大力推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等系列权威考试制度将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专业人员稀缺的必然选择。

6.全球化趋向

大至国家,小到一个图书馆,在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时,必须正视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而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纳入全球信息化的总体格局。美国学者贝克(S.K.Baker)在她编辑的《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发现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它图书馆”。面向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视野有利于促进本土信息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接轨,扩大国际信息贸易,将全面推动本国和本地的信息产业发展。

二、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

内部促进力与外部驱动力是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的结合方式即动力类型直接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进程,应被明确区分。

1.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外发展动力

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内部促进力主要包括:(1)国家引导。国家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保障公民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范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2)政府投入。各级政府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定期、持续地给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专门人才;(3)社会参与。全社会深刻认识信息资源共享对于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重大价值,以实际行动响应共享活动;(4)科技支撑。科学家们重视信息资源共享有关科技研究,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造信息资源共享的传统技术形式,不断突破技术因素对于共享活动的时空限制;(5)教育普及。各级主管部门大力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的教育工作,保证广大受教育者有能力从信息资源共享中获得切实利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有效外部动力主要包括:(1)形势发展。各行各业迅猛发展所形成新的形势,有力充实提高或解构重组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固有形态;(2)普遍需求。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强力刺激和推动着信息资源共享进程;(3)市场介入。市场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介入,有力促进着政府、企业与个体三方共建共享体制的形成;(4)科技进步。世界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着跨越式发展的条件;(5)教育进步。教育事业把信息资源共享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为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着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2.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类型

在特定条件下,信息资源共享的内部促进力和外部驱动力在推动自身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往往并不相等,或是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或是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根据一般“现代化理论”[3],近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先发内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先发内生”是指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处于领先地位,内部促进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后发外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后发外生”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处于落后地位,外部驱动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与主导作用相对应的是辅助作用,当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时,外部驱动力起辅助作用;当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时,内部促进力起辅助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区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内部促进力为主导、以外部驱动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另一种是以外部驱动力为主导、以内部促进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显然,对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应选择前一动力类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只能选择后一动力类型。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

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41-02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中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完善和推动高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对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功能的开放,增强其信息服务能力,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现高校乃至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

(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现状

高校数据库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建成了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实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服务和管理。其一,高校把馆藏图书进行了数字化的转化。许多高校把本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数目、经典文献、新到馆的书目进行了数字化的转化,减少了馆藏数目数量的过少或者是原本文献的丢失而导致的拒借现象,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多数高校在图书馆网站上建立了本校的硕博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数据库、本校教学参考书库,除此之外,还购买了光盘、视频讲堂论坛、随书光盘等。其二,高校图书馆还进行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高校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基于本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并把其进行数据化的转化。如:好多高校都建立了论文数据库如:学位论文数据库,博硕论文自建库,优秀论文数据库。

(二)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为了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我国成功地建成了CALIS(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是1998年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将高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设备结合起来,建成了以高校图书馆为基础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九五期间CALIS建设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七个地区中心(东北、华东北、华东南、西南、西北、华中、华南)和国防信息中心,发展了152个高校成员馆,其中华东南中心包括了上海地区10所高校成员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大学)。”[1]“十五”期间,完善了CALIS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建设了一批数字图书馆基地,把‘中英文图书馆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命名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现在CADAL项目建设已经普及全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让高校师生能够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因素。共享成本过大和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资源共享的主要经济因素。共享成本过大就意味着信息资源通过共享花费的成本超出图书馆本身资源利用而付出的代价,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没有办法维持下去。要降低信息资源的共享成本就必须通过完善、改进技术,建立共享机制来实现。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如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就会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

(二)技术因素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由于经济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支撑比起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技术因素是制约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因素。网络化和自动化是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各地高校图书馆网络化、自动化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落后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设施不完善,信息检索功能不全,用户界面不友好等等都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展和运行。另外,规范化、标准化也是制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管理因素

行之有效的管理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因素可以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以及运行机制三个方面理解。管理体制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受制于行政管理体制,高校图书馆都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缺乏相互联系和统一管理,严重地制约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不能用规章制度和法律手段对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得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我国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政府采取强制性的措施,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共建不平衡,因此,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价值规律对高校的信息资源进行配置,给高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持久的动力。

(四)人才因素

人是最积极的要素,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水平。图书馆人才对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向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化,这就形成了对高校图书馆人才的高素质、高标准、全方位的需求。我国高校图书馆要引进一批具备信息技术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图书专业情报知识的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检索、组织、传递能力等专业方面的素质,建设一个符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才人储备。

三、加强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举措

(一)建立经费保障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其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因此,加大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经费保障体系,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刻不容缓。首先,政府应该加大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对高校图书馆经费的拨款数额。其次,经费的配置要合理化。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要合理配置用于文献订购、网络租用、异地检索、购买服务、馆际互借和复制等各种方式获取信息的经费比例,尽量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严格程序进行管理,使经费的预算与分配最大程度地体现其公共性。”[2]最后,应运用市场机制拓宽经费的来源。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要引入市场化的机制,明确资源利用的产权关系和成员馆的权责,克服行政效率低下的缺点。

(二)建立人才保障体系

随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向着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对图书馆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外,还要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高的信息技术技能。这就要求通过创新各种各样的途径,建立人才保障体系来满足信息资源共享对人才的需求。首先,要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为高素质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如在工资待遇、住房标准、职务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此外,还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的学术氛围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来图书馆工作。其次,要对图书馆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高校图书馆要不停地对图书馆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其的要求。最后,要合理制定考核标准,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构建完备的机制体系,才能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按规律发展提供根本性的指导。目前我国缺乏对此问题的综合性研究,缺乏系统性共享机制体系的构建。”[3]因此,我们要创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首先,要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机制。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必须建立一个权威性的资源共享协调机构。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建立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其次,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我国应尽快出台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如图书馆法、共享法规等,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再次,统一标准,实现数据的兼容、交换、转换。制定规章,建立联机编目组织。最后,要保护知识产权。修订著作权法,明确用户的使用权限等,从而避免由知识产权而引起的争端。

(四)健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

信息资源的建设是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健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是资源共享的前提,应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实现联机共享编目,使得成员馆可以在编目上直接下载资料,实现资源的共享。馆藏数据库的建设也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工作。应整体规划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发挥各个成员馆的优势和各自的特点,建立一批专门的特色数据库,把自己馆具特色的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内容。另外,在技术上实现信息资源的检索、记录、控制、传递,严格执行编目标准和规范,实现数据格式和信息存储标准化,方便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赵丽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篇10

关键词:资源共享;大学生培养;媒介素养教育

一、资源共享与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一)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现代高校依托互联网技术将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综合整合的应用平台,是现代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源共享包括传统的图书资源共享,也包括互联网上的应用资源共享,是高校学生获得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信息窗口。基于资源共享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究能够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资源辨别观念,提高高校学生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当人们面对多重媒介传播的信息资源时,能够拥有媒介传播中的信息真实性判断能力,能够从信息资源管理中获得相应的媒介判断标准,从而对人的思维判断产生影响。基于资源共享下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究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资源判断标准,正确理解大众传播下信息资源在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资源共享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一)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

资源共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应用、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高校合理应用互联网媒体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互动交流平台,大学生能够应用互联网技术增强自身的信息资源,同时也能够应用互联网进行信息资源互动交流,例如:通过电子邮箱,QQ等多种交流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引导,不仅方便了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自我资源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媒介素养能力逐步增强。

(二)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

资源共享为现代大学生的资源应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源共享途径能够为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提供广泛的信息资源应用空间,促进大学生自身信息资源的时时更新与发展。如:表1为大学生资源共享在媒介素养中的作用调查表。表中显示:大学生应用资源共享后,在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辨别能力、创新应用方面有明显提高。

三、基于资源共享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措施

(一)资源共享环境下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资源共享是现代高校文化逐步完善发展建设的重要平台,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可以将资源共享作为信息资源平台。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电子索引和评价系统,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查询信息的概括内容,通过电子信息资源的索引指导对信息资源类型和信息真伪程度得到初步的判断,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资源进行了解,为学生信息资源应用和评价做引导,提高了学生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资源共享环境中对大学生的网络资源应资源,通过不同形式的文章内容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文化思想的引导,对学生的思想媒介素养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资源共享下的多平台协调运行,增加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

资源共享的平台建设下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可以充分应用资源共享下多重传播交流形式进行信息资源的应用。高校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资源应用中有益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大学生自身对信息资源的辨别能力,因此,高校内部开展资源共享多平台的应用也应当为大学生的网络平台提供“范围”,一方面通过“新闻网”、“人民网”等权威网站的信息资源分享,增强了高校资源共享与社会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并且能够保障信息资源传播与应用在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资源多平台共享也可以将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共享资源作为学生文化搜索和文化建设的素养引导,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传播信息资源。

(三)资源共享下建立广阔的媒介素养交流平台

现代互联网环境为高校资源的应用、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将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与互联网信息资源共享连接使用能够促进我国教育资源应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资源共享下建立广阔的媒介素养交流平台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自主辨别能力的提高,同样能够为学生媒介素养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例如:高校大学生能够应用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种资源共享手段参与到社会话题探讨中来,学生在组员共享的平台下不仅能够获得传统阅读模式的信息资源,同时也能够进行信息资源互动,将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表达出来,使资源共享下学生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资源辨别能力逐渐提高。

(四)资源共享下鼓励学生媒介素养的深层次探究

资源共享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信息资源辨别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现代互联网资源作为一种新型开发资源,大学生合理应用高校信息共享资源,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网络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能应用来自微博和网页上的信息资源对比明确网络信息的真假,提高了学生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辨别能力。资源共享推进我国现代高校媒介资源的进一步探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结论

资源共享环境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究是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资源创造和资源合理应用的重要措施,这种资源共享的措施在我国现代高校资源应用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引导我国高校教育人才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宇嫣.校园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王可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