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学知识

篇1

关键词:食品 微生物学检验 质量安全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of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food hygiene

Xing zeng wei1, You yong lai2, Liu ying3, Liang shao ming4

(1 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 Conghua Entry - 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3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Foshan; 4 Yaneng Bioscience (shenzhen) Co.,Ltd.)

Abstract: In this paper, how to enhance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is discuss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esult based on the following factors. These factors include analysts, laboratory environment,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culture and key reagent, sampling and pretreatment, analysis process, result and report, laboratory inside and outside and so on.

Key words: Food;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quality safety; quality control

随着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进出口食品数量日益增加,国内外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日趋重视。通过加强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及时地反应出产品的卫生状况,及早发现微生物的污染,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微生物危害,进一步用于监管部门监督生产,保证食品安全,对防止卫生不合格的食品进出口、保护消费者健康、维护“中国制造”的声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同时也便于实验室及时发现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解决问题,为量值溯源、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见证,帮助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提高检测水平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CNAS)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明确规定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的有效性[2]。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就质量控制活动也作出明确的规定[3]。虽然国家标准和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对食品卫生微生物学部分在方法、步骤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检验中还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如果忽视这些因素,很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从而无法正确判断产品的卫生状况,如何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是日常检验中必须实施的工作即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本文从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环境和设施的质量控制、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培养基与关键试剂的质量控制、抽样与样品处理的质量控制、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内外部的质量控制等方面,讨论如何加强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1、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人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观察事物要细致,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体健康、无不良的卫生习惯[4]。实验室管理者应对各岗位人员进行授权,对从事微生物检验人员要求其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经历应能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具备较强的“无菌”意识,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技术,对报告进行审核和签发的技术管理者要求必须精通微生物学的全面知识。

检验人员应参加岗前培训,包括检测技术培训、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培训等,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平时还应经常参加各类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及时了解微生物检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检验人员应掌握国家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基本的计量学知识、计量标准、计量法令和法规以及有关的质量保证体系知识,能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参加各类比对试验和盲样测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考核,实验室也应指定专人对检测人员的工作实施适当而且有效的监督,确保这些人员能依据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要求胜任其担任的工作,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2、环境和设施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室的设计原则应减少潜在的对检验人员的危害和对被检样品的污染。检验室布局宜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检验区与办公区分开,洗涤室、培养室、消毒间、无菌室应分开,无菌室的人流通道与物流通道应分开,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并有明显的标识,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工作应按要求配置二级生物安全检验室(BSL-2),确保所有检测环境都有利于其工作的正确进行。

微生物检验室应备有紫外灯、自动感应洗手消毒装置或脚踩式洗手消毒设施,有条件的无菌室应配置风淋装置,配有缓冲间,最好设置推拉门,以防止空气震荡太大。检验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应穿戴已灭菌的工作衣、帽、口罩,在检验任务未完成前不得随便进出无菌室。

定期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并监控消毒效果,无菌室采用紫外灯灭菌或其他有效的方法,超净工作台需提前半小时开机,当环境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停止检测工作直到环境恢复到满足要求为止。

微生物检验室应制定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必须每天坚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检验结束及时清理余物,做好所用工器具和台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实验废弃物应及时清理,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必须通过高压消毒或其他认可的方法处理,达到生物学安全后,方可运出实验室。

3、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中常用到的仪器设备有高压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等,仪器设备应建立使用维护保养操作规程。仪器设备使用人应依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做好登记。如果温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或对设备的正确性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室应定时监控这类设备的运行温度,并做好记录。高压灭菌器应使用相应指示条监控设备的灭菌效果并做好记录。仪器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其良好工作状态。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等设备还应定期清洁并充分杀菌,以防杂菌污染影响结果的判断。

计量器具如电子天平、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压力表、培养箱与冰箱的温度计等应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计量部门进行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计量器具校准或检定应建立档案以备溯源。对某些使用非常频繁或性能不够稳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有影响的仪器设备,使用者应定期按仪器设备的相关规定进行期间核查或校准。对于贵重仪器和设备,在使用前应加以检查,使用后要登记,要作到定期维护,以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5]。

仪器设备的状态应正确对其标识,防止使用有故障的仪器设备。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应按规定存放在指定的区域并标识,与非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加以区别。经生物污染后的仪器设备应标识以防误用。

4、培养基和关键试剂的质量控制

4.1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用的培养基、染色液、指示剂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4789.28-2003规定的方法进行配制[6],各种试剂纯度应在分析纯级以上。制备培养基必须在玻璃容器、搪瓷缸或铝锅中进行,不宜采用铜或铁器皿,否则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配制时应按国标规定的配方和顺序添加,使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避免使用自来水,配制完毕还应按国标规定调整pH值,一般用1mol/L的盐酸或氢氧化钠进行调节,避免使用浓酸/碱以免破坏培养基成分,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及时杀菌并尽快使用,使用不完的,如无特殊需求,可室温或低温2-8℃保存,如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期可延长,有长菌、产酸、产气等被污染迹象或干裂现象的则不能再使用。

新购入的培养基或每批新配制好的培养基在使用前,应用参考菌株做验证试验和无菌培养。验证试验是指按不同的培养基接种相应的参考菌株,观察菌株在此培养基上的生长、菌落形态、生化、动力学、溶血等特征,看特征现象是否明显,据此判断培养基是否符合要求。无菌培养是指将已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的培养箱培养48h(对于细菌培养基)或放入28℃的培养箱中培养5-7天(对于细菌培养基以外的其他培养基如霉菌用培养基),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目前,微生物检验中普遍采用的是成品干粉培养基,采购这些干粉培养基应注意:(1)干粉培养基必须是专业正规厂家生产,产品质量必须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购买时应索取相应的资质证明和检验报告。(2)干粉易受潮结块变性,保存应符合相关要求。为保证干粉培养基质量指标,在实际使用时尽量缩短开盖时间,加强包装的密封性能,一般干性培养基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如冰箱的冷藏室保存,对于易受潮的品种,启用后宜放入干燥器中保存并尽快短时间内使用完毕,由于配制水分不同或启用次数增加,干粉培养基的pH值可能会有所变化,最后应随时略加调整。(3)购入商品化即用型培养基应注意:为保证培养基的质量,生产时一般采用真空包装,购入时应对其外观检查,检查包装袋是否破损漏气,培养基是否开裂、平皿有无破碎、血平板有否溶血、有否冰冻、倾注是否均匀、有否过多的气泡等,清晰度和有无污染也需要检查,还要向厂家索取相应的资质证明和检验验证报告,使用时可不必对培养基进行大量的验证工作,但应保证其储存条件。

4.2 关键试剂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用的相关试剂纯度也要求在分析纯(AR)级以上,在利用药品、试剂配制染色液、缓冲液及其他试剂时应注意:按要求选取溶剂,用带塞的试剂瓶盛装,易分解的试剂宜用棕色瓶,挥发性的试剂瓶口应予密封,如发现溶液有变质现象,应停止使用,标准溶液应定期标定。实验室内保存的试剂应定期进行清点,陈旧或损坏的试剂应弃去,注意保存试剂的使用有效期以及最佳保存方式。染色液配制后,必须选用适当的参考菌株作阳性及阴性对照来鉴定染色液的性能。

致病菌鉴定分型使用到的生化诊断试剂和血清应从正规生物试剂厂家购买,使用时应注意试剂及血清的有效期,使用前用相应的参考菌株做确证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过期血清和变混浊的血清不应继续使用。血清一般保存在普通冰箱的冷藏室内,切忌冻结,使用时应尽量短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以免污染。

试验用参考菌株必须从认可的菌种收集途径获得,购入时应索取相应的证明材料。参考菌株必须保存于带锁冰箱中,双人双锁制度,确保菌株安全。购买的菌株必须用验证合格的培养基做确认试验,按购买的菌株不同形态(干粉、冻存管),在肉汤或血平板上复苏、鉴定后使用。参考菌株应于规定时间内传代并进行确认,注意菌株有无污染和变异,如发现污染和变异时,应及时更换。

5、抽样和样品的质量控制

整批食品的微生物学卫生状况是通过对样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来评价的,因此,抽样十分重要。抽样时应注意如下问题[7]:(1)抽样工具和容器宜选用耐消毒灭菌的材料,如玻璃、不锈钢、牛皮纸等,使用之前应进行认真清洗、干燥和灭菌处理,但不能用消毒剂消毒,样品中不得加入防腐剂,以免影响结果的正确性。抽样可使用一次性无菌样品袋采集。(2)在严格无菌操作的条件下,按国标GB4789.1-2008均匀而准确地抽样,及时封口,使样品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3)每件样品封口后,贴上标签,做好记录(如样品名称、采样地点、时间、数量、抽样或送检单位及姓名,及卫生状况等)。采集后的样品应及时送检,如果样品是冷藏食品,应保持冷链送检。(4)抽样数量不能少于全部检验需要量的3倍,以供检验、复检、备查。

微生物检验室在收到送检单和样品后,接样人应认真核对登记并注明样品的检测状态,确保样品的相关信息完整并符合检验要求。微生物检验室应按检验要求及时准备条件、组织力量进行检验。送检的样品如无法及时检验,微生物检验室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防止样品中目标微生物因客观条件的干扰而发生变化。一般样品宜保持在0-5℃的冰箱中,对于冷冻食品应保持在冷冻状态,直到检验为止,冷冻样品应尽快放在冷藏的温度下解冻。从容器中取出样品、称取样品及预处理均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污染。

检验后样品的保存,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应按规定执行,保存期满后按有关规定处理样品。对检出致病菌的样品要经过无害化处理,一般采用高压灭菌,确保样品中致病菌不会传播扩散。

6、检验的质量控制

检验方法一般采用国家标准和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如果样品送检时客户制定了其他的检验方法,则需利用参考菌株对检验方法做确证试验。除按国家标准方法对所需检验项目进行检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应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在定量检验时样品一般采用重量法或体积法称量,但两者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比重不等于1的样品,lmL和1g的样品检验结果绝不会相等。一般固态的样品宜用重量法,液体样品宜用体积法。但对于黏性液体(如调味酱),如用体积法,会粘附一定量的样品在吸管上,因此此类样品最好用重量法。(2)如样品需用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最好用均质器或组织捣碎机制成均匀的菌悬液。(3)如样品含油脂成分较高,直接使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不能制成均匀的菌悬液,可在配制生理盐水时加入少量适当的乳化剂一同灭菌,这样当样品稀释时就易制成均匀的菌悬液。(4)样品稀释时,常会滞留少量样品在吸管壁内外,应多加注意。吸管插入样品或稀释液中应深浅一致,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吸入液体后,应沿管壁慢慢注入递增的稀释液中,特别注意此时吸管尖端切不可碰到稀释液中。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一支灭菌吸管。(5)在培养基倾注入检样、菌悬液时,注意培养基温度宜在45℃-50℃之间,并使培养基与检样、菌悬液充分混合。(6)微生物培养时,应根据微生物生产的特性选择正确的培养温度和时间。(7)应用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如果在空白对照中检出细菌,则可认为培养基质量存在问题或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污染情况。另外,采用参考菌株作阳性对照,观察培养基的质量情况。(8)整个检验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9)及时检查结果,做好原始数据记录。

7、结果报告的质量控制

7.1 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去除不必要的误差,获得准确的数据,处理某些检测项目数据时还应考虑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如菌落总数;

7.2 编制检验报告要求:主题明确——符合检样要求和分析目的;内容准确——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应准确无误;文字简明——文字、表格简洁明了,表达适当;书写清楚——菌类名称(学名)、有关数字及其它文字说明必须书写清楚。

7.3 检验结果应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报告:(1)定量检测如在100以内,按“四舍五入”的原则修约,按二位有效数字报告,大于100 时,以N×10n 表示,N 为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的两位有效数字;(2)对定性检测的报告,应用汉字“25g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菌”或标准要求的其它方式表示。(3)在做大肠菌群检验时如最低稀释度为100(即在3支双料LST肉汤管中每支接种10 -1样品匀液10mL),查标准中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检索表时应将表内数字相应降低10倍报告成MPN/g,或将表内降低10倍的MPN值乘100报告成MPN/100g。如最低稀释度为10 -1,结果只能按检索表报告成MPN/g,而不能将查检索表得到的MPN/g数值直接乘100报告成MPN/100g,因为细菌在样品中是非正态分布,而非线性分布[8-9]。

7.4 检验报告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复核,并依照相关标准对送检样品给出进行全面准确报告,必要时给出评价和合理的解释。有关人员核实签字后,加盖检验单位印章,经授权签字人签发生效。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既有法律依据又有学术依据。

8、实验室内外部的质量控制

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实验室应定期举行内部质量控制,除了上述提及的质量控制因素外,还应举行如人员比对、仪器比对、重复试验、盲样测试等方式的质量控制。还应参加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包括参加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间比对试验等。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可在国内外范围进行,有能力的微生物实验室应力争参加国际间质量控制活动,建立良好的检验声誉。

总之,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涉及面甚广,目前尚无统一规范,除了本文提及的因素外,日常仍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要使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日臻完善,仍需广大检验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游勇来,陈文,张广侠.出口调味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与鉴定[J].检验检疫科学,2008,18(3):21-22.

[2] 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

[3] CNAS-CL09: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S].

[4] 王福林.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职业与健康,2007,23(18):1609-1610.

[5] 李志勇,谢钧宪,许龙岩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检验检疫科学,2004,14(4):5-9.

[6] GB/T 4789.28-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国家标准[S].

[7] GB 4789.1-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

[8] SN0169-92.出口食品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检验方法.商检行业标准[S].

[9] GB 4789.3-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国家标准[S].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Q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22-02

微生物学是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掌握微生物实验技能,使其能在相关企业从事产品检验、质量控制及技术管理等工作。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为普通验证性实验,实验之间缺乏系统性及延续性。实验过程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基本技能得不到系统的训练和提高[1]。因此,笔者结合高职院校微生物学教学特点,总结了高职院校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1 改革现有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方法

1.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前的多媒体手段多用于理论教学,随着各学校硬件及软件设备的不断提高,将多媒体手段用于实验教学,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借助动画、PPT课件、视频和显微投影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将微观的、描述性的、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如,将人类肉眼无法直接可见的微生物世界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利用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接种、纯种分离等实验步骤,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师的实验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直观简洁,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极大地提高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2]。

1.2 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验准备工作一般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仪器与耗材的准备、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该种做法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思路,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的准备工作学习到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等,能让其更加充分了解药剂的特性,还能让其在进行正式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操作得心应手。因此,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的各个步骤中去,对其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会遇到学生对实验准备时间的安排问题。因此,应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3]。

2 实行理论和实践课的一体化教学

2.1 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目前,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验证性实验比重太大,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太小,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应适当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4]。此外,还可以利用科研课题的热点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了解最前沿的科研动向。如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用一定的篇幅讲述国内外微生物研究现状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有机结合实验课与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通过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让学生去校外企业实训生物技术。由教师带着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并进行讲解,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专业知识,使学生对微生物课程的课本知识得到巩固,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5]。如到酒厂,了解微生物发酵的工艺和设备;到检测中心,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原理和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做实验时也有更高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将来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

2.3 实验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

国家从 2000年7月1日起,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全社会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人才结构。为进一步贯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国家对食品检验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凡从事技术工种的人员必须经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合格,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就业[6]。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技能,学校应以国际、国家(或行业、企业)制定的食品标准和法规为依据,将培养技能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上微生物实验课的同时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工种考证的培训。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要求,做到走出校门即能上岗。

3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实验教师队伍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效果[7]。目前部分高校仍“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技术人员评职称困难,工资待遇也相对较低,造成实验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相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应加强并重视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作为微生物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也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探索最佳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同时,应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发挥实验室在教学中的优势,培养出技能强、知识足、动手能力过硬、创新能力好的优质人才[8]。

4 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传统的考核方法是课程结束后,对理论知识进行书面考试,实验课只是结合平时表现与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总评成绩,不再进行综合考核。这势必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实验的不良现象发生,少数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较差,这违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微生物课程实验比例偏多的特点,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实验教学与质量的反馈,又能直接地反馈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应该包括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时成绩考核应该包括到课情况、实验态度、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过程的掌握、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完成等几个方面;期末考核可根据不同课程性质,选择采用口试、笔试、动手操作或模拟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通过完善实验考核制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内容和实验方法,真正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彻到实验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9-12]。

5 参考文献

[1] 刘进球.浅谈高职院的实验实践教学[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94-96.

[2] 许秀平.谈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2):85-87.

[3] 蔺宏.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11-12.

[4] 杨国良,高瑞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5,28(1):62-65.

[5] 乌凤岐,徐德志.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5,7(3):27-28.

[6] 黄夏.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8):171-172.

[7] 赵朝晖,梁敏华.关于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几点看法[J].广州化工,2007,35(3):86-87.

[8] 刘胜贵.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147-149.

[9] 陈其国.高职院校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6(31):85.

[10] 吕玉珍,韦林洪.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论[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4):92-94.

篇3

近二十年来,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作用日益显现,这为高等学校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调整、转型和更新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的学科式教学中,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反馈存在微生物课程枯燥难学的问题,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从事与微生物有关的生产与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科学研究等相关的工作。为了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目标,广大教育者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实践。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距离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仍然较远。因此,实施食品微生物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我校乃至整个高职院校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 有效教学模式的内涵

有效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计划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在某个具体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 对高职食品微生物课堂效率、教学模式现状的分析

食品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各种发酵食品的生产,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的控制。各高职高专院校广泛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专业教学改革。但是,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低下,难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

1.教学设计、环节设计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理念的正确指导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职院校的食品微生物专业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理念缺乏,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食品微生物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微生物基础知识进行微生物发酵及微生物检测的实际操作技能。例如食品微生物检测就是食品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那么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有效教学设计就必须围绕微生物检测,把这一方向作为岗位职业能力需要来进行。

2.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导致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高职教育改革,对教学时数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很多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得不压缩教学时间,以追求课堂高效性。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的听讲和记录,造成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主体意识及提出问题及时反馈等意识不佳。

3.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单薄,评价无法全面体现教师教学水平

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方法是采用“经验+协商”,评价标准没有针对性,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教学没有体现出差异。因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不高。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双向的,只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学生的学习行为,因而现有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仅仅评价教师的“教”,并不能全面地反映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课堂教学评价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

三 高职食品微生物课程提高课堂效率、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对策

1.项目化教学法在食品微生物有效教学模式中的实施

食品微生物课程在教学实施时,对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构,引进了项目化教学。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设置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鉴定等多个情境,让学生学会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再由简单到复杂,设置了综合检测等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熟练掌握操作各种技能。具体情境教学时将情境项目化,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练习操作技能,巩固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在愉悦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实用性的目的。

本文以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为例,介绍项目化教学法实施的过程。

第一,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大肠菌群的特性及对污染食品的危害,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国家对各类食品中大肠菌群总数的规定,进行项目引入。教师扮演食品企业的管理者,学生分成8组扮演企业的质检员,由教师向每组提供待检样品,如牛乳、肉脯、榨菜等。引进激励机制,对检测结果最准确的小组颁发优秀奖,可以在考核成绩上加分,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对项目进行制订完整的计划。拿到教师准备好的任务书后,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不同食品的采样方法和大肠菌群测定的国家标准。制订完整的计划并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小组讨论,将项目分解,可分为样品的采集,取样方案,采样稀释、接种培养发酵,分离培养,证实实验,制订出各子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分工。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评价各小组的方案,再由学生修改方案。第三,项目的具体实施。按照方案学生分组实施项目,碰到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尝试解决,教师在旁接受咨询,解答疑问。学生在实施采样时,不能正确操作,教师讲解采样的原则,并进行示范。第四,项目的评价体系构建。在此阶段由学生展示检验成果,教师总结经验,指出值得提倡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各小组对样品的检测结果报告,与教师预先试验的结果相比较,评出优秀奖并给予加分。各小组进行总结,完成项目的经验及教训,对自己及小组各成员的表现进行打分。由小组对每组成员的实施过程进行打分,最终得出本项目每个学生的分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为主、终结考核为辅的方式,每个项目实施过程均进行考核。

2.食品微生物教学中“一生一案”有效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实施

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一生一案”指的是学生在教室里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对于一些需要实践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到食品企业进行岗位上的学习和练习,有针对性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巩固和创新知识和技能。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岗位。这种“一生一案”的教学模式已在本校实行了近两年,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与现实生产的紧密结合,为公司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达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一生一案”模型的构建和实施:

第一,食品微生物教学中“一生一案”的模式系统建立。和本地区相关的发酵及食品企业合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一线工作,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巩固,甚至把生产一线作为课堂进行讲解。解决微生物的实际生产问题,进行创新研究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针对“一生一案”,对微生物的知识进行分类,以助于学生理解。一些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知识,争取让在一线的工程师在带学生深入一线的同时结合实际生产进行讲解,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产,加深知识的理解,发现现实生产中的问题,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岗位对接,如将来想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可以去企业的检测部门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创新能力。第三,“一生一案”模型实施需配备合适的教学教师指导。由于自身教育背景和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任何知识都了解得十分透彻全面。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师,共同担任“一生一案”的指导工作。学生就可以根据岗位选择指导老师。不同的教师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教学个性,他们的人格魅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篇4

人才。

关键词:药学;高职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改革;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卫生事业的进步,社会对药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医药类高职大专人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大有可为,尤其是各制药企业及各基层医疗机构中。传统的本科教学注重理论学习,不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为此,对我院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和免疫学理论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收到了初步成效,现将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旨在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背景分析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药学专业一年级的基础课,学生对大学生活还不能适应,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水平,以死记硬背为主,总希望教师能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一个题一个题地练。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很难和自己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尝试。

二、开设两周的岗位体验周

学期开始,进行两周的岗位体验周。学生到医院去,到药厂去,实际体验工作岗位。学生通过岗位体验,看到了实际的工作环境,不再把自己定位在一个高中的毕业生上,看到了药学岗位对微生物、对环境的粉尘的各种严格的要求,树立好自己的角色目标。通过岗位体验,再进入正式的理论学习的时候,往往是带着兴趣和问题的,不再觉得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比如说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对洁净度的要求,对微生物指标的要求,药品片剂对大肠杆菌的要求。学生学习这些的时候不再觉得是和自己无关的知识,而是觉得这是自己以后工作中会涉及的,会更加的专心和认真。而岗位体验周的经验不只停留在两周,学生回学校以后要一直探讨下去、去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对各门课的学习和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是有益的。

三、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个组6名同学,组内又分成3个小组。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变成了一个向导,准备好了各种学习材料,列出了各种需要探讨的问题。学生采用分组对学、小组和小组之间讨论、各大组之间交流展示的方法。对学习材料进行学习交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经过这样的学习后,学生把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化成了自己内化的知识。最后教师要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总结该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和重点。这样一来,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有教师提出的和临床及职业考试息息相关的问题,也包括学生自己感兴

趣的问题。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有了大的进步。

四、理论倾向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同时社会也需要上岗即为骨干的人才。为此,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理论必然要倾向实用。在平时的理论课教学中也要时刻灌输实用性原则。拿很多案例来说明,比如最近的恒天然奶粉实践中存在肉毒杆菌的示例,某中学食堂出现食物中毒感染的事例等。还可以让学生去搜索往年的一些大的与微生物有关的事件,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而且交流后,请学生回家的时候对家人宣传微生物和人们的关系,加强药品和食品的卫生工作宣传,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五、就业结合教学,给予压力与动力

对于现代的大学生,就业是一道人生的门槛,大家都非常重视。在课堂和课间,经常和同学们交流沟通,让教师听听同学的想法,让同学听听药学专业的最新信息,了解工作中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重要性,了解就业的压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由于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介于中职医药教育和本科医药教育之间,使医药高职高专教育较难找到准确的定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难以定夺,以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广大制药企业和基层医疗机构及社会药房,培养具备药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制药企业及基层机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从一个学习者变成一个探索者,以就业后的岗位责任和目标来要求自己,增加了对知识的适用性的认识。以上是我对我院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方法改进的一点心得。

参考文献:

[1]金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德良,程荣福.整合课程,强化实训,创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8):42-43.

[5]王锦倩,祁国明.关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5):1-2.

[6]权志博,周雪宁,王丽.临床微生物检验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初探.实用医技杂志,2007,6(10).

篇5

关键词 制药工程 设计性实验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了与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根据国家“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制药工程专业新的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对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课的课时量,而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量则大大地压缩。由于新的培养方案的实施,导致各门课程都要重新修订新的教学大纲,以适应新的培养方案。在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新的教学大纲修订的过程中重点考虑到课时量的缩减对所讲内容以及课程实验的影响,特别是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考虑到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有关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外;又要满足国家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中,对实验教学提出的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与制药工程专业特色相结合,为学生后续学习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做好铺垫,所以在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注重开设了“设计性实验”一栏。

1 设计性实验的选题依据与内容设计

所谓的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学生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加以实现的实验,所以设计性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和执行的自由度。对于设计性实验如何选题,实验内容主要体现那些方面就是教师要慎重考虑的内容。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性实验既要保证学生有能力去完成它,又要体现出设计性实验与以往所做的验证性实验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够领悟到此实验与“制药”息息相关,体现出了专业的味道。根据近几年对设计性实验的多次实践,我们确定了设计性实验的研究内容为“微生物与微生物的拮抗关系”。

1.1 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

在设计性实验开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微生物学的操作技能,如:认识了不同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和结构特点;掌握了不同类型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消毒与灭菌;无菌操作技术以及培养了学生的无菌操作概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设计性实验之前刚刚做了一个综合性大实验“土壤微生物拮抗菌的筛选”,在此实验中,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把有关微生物学的操作技能综合应用,培养了学生初步对“整体性实验”的认识,为设计性实验的顺利开设提供了保障。

1.2 内容新颖,与制药工程专业紧密结合

在“微生物与微生物的拮抗关系”这个设计性实验中,提出的实验内容是:(1)要让学生通过皿内对峙法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关系(细菌与细菌、细菌与真菌、细菌与放线菌、放线菌对放线菌、放线菌对真菌、真菌对真菌),关于菌种实验室会提供上百种菌源,学生自主选择;(2)对已知有拮抗关系的两种微生物(要求其中一种为常见的植物致病菌),要求学生通过组织法,进一步确定它们的拮抗关系;(3)对第二步筛选出来的拮抗菌进行发酵处理,用发酵液处理致病微生物,看看疗效如何。

如果学生能够顺利地将上述实验做下来,学生既深入了解了微生物与微生物的拮抗关系,又初步领悟生防菌、发酵、生物测定等等概念,为以后学习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设计性实验的实验室管理

设计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不同,设计性实验教师只提供给学生实验目的、实验内容,至于实验如何设计,要靠学生自己去设计和完成,这里面会有很多学生自己的想法要在实验中体现;实验要想顺利完成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占用很长时间的实验室;学生自己无法独自完成,要依靠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协调完成;各小组可能由于选择菌源的不同,后续的实验也不同,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来说,如何准备实验也是一个难题。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验室已经找到了很好的办法来解决以上问题,其核心是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操作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自由分组,组长负责制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组员,5至6个人为一组,选出组长一名,组长负责实验的设计与执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持续时间较长,组长要负责安排好时间,对各个组员进行分工;组长要与实验室管理者经常沟通,协调好占用实验室的时间,以免与学生的其它实验相冲突;组长就实验的进展情况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早发现、早解决,保证实验能够顺利完成。

2.2 参与准备实验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菌源的不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实验仪器、药品、材料等都会有所不同,为了保证实验能够顺利完成,要求小组成员要与实验员沟通好,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去。

2.3 操作规范统一

虽然在前面的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中一些常规的微生物学操作技能都已掌握,但是设计性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和能动性,所以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的各种规定、掌握操作规范,组间和组内协调统一,以保证实验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

3 设计性实验的成绩考核

设计性实验由于其灵活性和结果的多样性,其考核方法也与普通的实验有所不同,经过多年的探索,对于设计性实验如何考核,总结出了以下几点:(1)每组只需要上交一份实验总结报告,组长负责对实验报告进行答辩,在组长答辩过程中,组员可以协助组长回答问题;(2)教师根据答辩情况,以及该组的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团队合作、操作规范等情况对改组进行打分;(3)设计性实验的成绩占总实验成绩的30%。

4 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性实验从头至尾如:实验的设计、实验的准备、实验的实施、问题的解决、实验结果分析以及答辩,无不体现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动手能力的强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等,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全面体现。通过近几年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发现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明显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4.1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设计性实验的设计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所以学生需要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实现自己想要的实验结果。要想完成实验目的,学生需要学习很多知识,这包括向老师学习、实验管理员学习、与微生物学相关的课程学习等。这些都要求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实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改往日课堂上的沉闷气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4.2 对实验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以往的实验都是一个个验证性实验,实验在未做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实验结果,并且一个实验与另外一个实验是独立的,没有相关性。学生很难通过实验,领悟到微生物学各个知识点的相关性,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混居杂生,以及因果难连的现象。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在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4.3 具有了团队合作精神

每个人要想完成一件事情,无不存在着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实施,使学生从实际中体会到了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重要性,要想仅凭一己之力就想成就一番事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田运生,刘维华,王景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26-129.

[2] 魏彩霞,秦蓓,赵惠茹,张博,范涛,边军昌.药学、中药学专业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初探.中国药业,2012.21(18):11.

[3] 沈为民,黄杰,杨凯.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的探讨.高教论坛,2012.8:21-24.

篇6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关于人的生殖与青春期生理的相关内容,本文就学生经常提出的一些有关疑问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生殖;生理知识

初中生物学教材有关于人的生殖生理的内容,但比较简略,课时也不多,加之很多教师对该部分内容的避讳,从而造成一些有关知识点的遗漏,这会造成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上的偏差。本文就学生容易误解的知识进行剖析并适当补充。

1生殖系统与泌尿系统的区别

每次上课提到泌尿系统时,很多学生都会发出腼腆的笑声,经询问才明白他们一直把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混淆成一回事。同时发现,周围很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也容易把这两者混为一体。甚至很多女生都误认为尿液、卵子、月经是从一个通道排出的。那么,两者到底有哪些区别呢?男性的泌尿系统组成: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男性的生殖系统:、附睾、阴囊、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女性的泌尿系统: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女性的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从以上描述和生殖系统的解剖图可以明白,男性的泌尿和生殖系统公用了一个尿道,且输尿管和输精管在前列腺中汇合在一起,因此,尿液和都是从尿道排出的;而女性的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完全没有公用的部分,尿液是从尿道排出;卵泡成熟后排出的卵子进入输卵管,或遇到完成受精;或未受精则卵子退化,子宫内膜崩溃脱落,形成的月经从阴道排出。所以女性的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是完全独立分开的系统。

2精囊腺和附睾功能混淆

附睾的作用为分泌某些激素、酶和特异性物质促进的成熟。同时,贮存和输送。精囊腺分泌弱碱性液体,占的70%左右,其内含有果糖和抗坏血酸,为提供营养和能源。很多学生一看到“精囊”,就误认为精囊腺是存储的地方。教师必须提醒和说明精囊腺不是存储的地方,贮存的地方为附睾。

3和卵子相遇在输卵管

射入阴道后,经过子宫颈、子宫腔游到输卵管,并在输卵管与卵子相遇,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在输卵管的蠕动下,边分裂边向子宫运行,最后在子宫着床。学生几乎都知道胎儿是在子宫中发育的,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受精卵也是在子宫中形成的,这种误解在有些不严谨的科教片中有时也会出现。因此,教师要及时提醒并正确阐述,纠正学生这种主观臆断的错误。

4月经来潮与停止时间

教材上对月经来潮的年龄、月经量和原因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一些学生误认为月经一旦来潮就会持续终生。其实月经的停止时间一般在48~49岁。月经初潮的年龄和绝经的年龄具有相关性,即初潮年龄晚,绝经的年龄也晚,反之亦然[1]。自然绝经是人走向衰老的特征,不存在绝经是好还是不好的问题。对于一些女性绝经后出现的疾病,可采用激素或非激素药物进行治疗[2]。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淞文,王军华,周红,等.2002.北京地区女性绝经年龄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北京医学,(3):177~180

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49-02目前,青少年吸毒和滥用药物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话题。据“2006年中国禁毒报告”,我国目前吸毒者多为17-35岁的青少年,约占吸毒总人数的80.00%[1];据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调查,曾经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的学生约占在校中学生7.71%,主要原因为药品知识薄弱。为了解高职学生使用和药物滥用的情况,为高职院校开展防治教育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某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知识、行为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某高职院校一年级不同专业的全体新生700人。

1.2调查方法:参考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与药物滥用认知、态度情况调查表》中的内容,自编“学生用药情况及对药物滥用态度和知识的调查问卷”,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培训的人员对抽中的学生进行统一的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和药物使用及滥用的情况、对和药物滥用的态度和知识等方面。

1.3统计分析:对资料使用EPIDATA3.0进行双次数据录入并核对,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8份,回收率96.9%。被调查者中男生133人,女生545人。最小年龄17岁,最大22岁,平均(19.43±1.04)岁。不同专业性别、平均年龄、生活居住地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学生中经常使用药物(一月内用药超过15-20天)的较少,偶尔尝试(用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不容忽视,尤其是对成瘾性物质的比例较多,具体数据,(见表1)。

表1学生用药情况

药物名称经常使用

(%)偶尔使用

(%)药物名称经常使用

(%)偶尔使用

(%)麻醉性镇痛药0.312.700.8镇静催眠药0.32.8安钠咖00.5去痛片0.824.9海洛因00.3大麻致幻剂00挥发剂01.6可卡因00.3香烟1.69.6曲马多00.3酒1.663.62.3药物使用态度、知识调查情况。学生对成瘾性物质包括香烟、酒类正确认知率为65.3%,但对的认识不全面,对吸烟、饮酒成瘾及其与药物滥用相关问题的正确认知率较低,具体数据,(见表2)。表2药物(含香烟、酒)使用正确认知率

问题同意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不知道成瘾性物质包括香烟、酒类65.317.913.13.7吸香烟会使人上瘾,一旦上瘾就很难戒掉53.123.119.74.1既使对香烟上瘾也没关系46.88.439.91.9吸香烟也是一种吸毒行为75.99.710.35.1吸毒往往是从吸香烟开始的65.410.76.017.9喝酒可以成瘾53.824.012.59.7酒成瘾比药物成瘾好治(戒)53.123.38.115.5酒成瘾的危害比成瘾的危害还大56.313.023.37.4青少年可以每天喝啤酒和果酒67.87.817.47.0酗酒也是一种吸毒行为67.83.424.93.9一旦对上瘾就很难戒掉29.618.948.23.3偶尔尝试可能上瘾34.617.827.819.8海洛因、鸦片是38.613.515.332.6大麻是46.724.823.35.2烟草和酒精是56.017.315.211.5镇静催眠药可使人成瘾75.04.57.812.7自己滥用镇静催眠药可导致中毒38.018.510.033.5吗啡是镇痛药,一旦滥用就成了29.817.436.316.5度冷丁是镇痛药,一旦滥用就成了36.719.215.024.1安定是催眠药,一旦滥用就成了54.012.79.622.7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一个人都不应当尝试吸毒29.045.023.62.4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一个人都不应当尝试吸香烟19.926.250.83.03.讨论

国外报道有关青年学生目前的尝试率为4.O%-19.8%[2],且仍在增长,而国内报道中学生尝试率为1.O%-7.8%不等[3-4]。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海洛因、鸦片、大麻等使用率低,但是尝试率为3.04%,高于何晴[5]等的报道。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大,父母家人又往往忙于自己的事,与孩子交流沟通少,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苦闷情绪。高职院校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广泛,各种娱乐场所对学生充满诱惑。高职学生在校的时间长,又有一定自由的经济支配能力,若没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的引导,因为对的认识不足,容易盲从被引诱吸食。有关调查显示,有70%的青少年吸毒者是在对无知的情况下吸食的。

根据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学生中,对于麻醉性镇痛药、镇静剂、去痛片的尝试率分别达到12.8%、2.8%、24.9%,这个结果已不容忽视。尤其是香烟、酒的尝试率高达9.3%、63.6%。国际上有专家将烟、酒称为软性,吸毒者和成瘾类药物滥用者大都有嗜烟、酗酒史。因此,对于吸烟、酗酒与滥用药物和违禁关系的客观认识显得尤为重要。被调查学生对成瘾性物质包括香烟、酒类;吸香烟也是一种吸毒行为;喝酒可以成瘾等问题的正确认知率为65.3%、75.9%、53.8%,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基本正确;即使对香烟上瘾也没关系;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不该吸食香烟;对酗酒也是一种吸毒行为等问题的正确认知率分别为46.8%、19.9%、26.9%,这个结果表明学生对吸食香烟、酗酒的危害认识不足,就容易被诱惑,从而去尝试,进而深陷其中。

综上,被调查的学生对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全面并欠缺,尤其需要关注尝试问题。虽然仅一次的尝试并不等价于滥用,但若未及时得到干预和正确引导,很容易发展到滥用;其次由于青少年吸烟、饮酒往往是滥用药物和违禁的第一步,非常有必要通过教育使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对烟、酒的危害,以及吸烟、酗酒与滥用药物和违禁之间的关系多一些了解。这对增加青少年学生抵御和药物滥用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态度具非常重要。因此,在高校开展禁毒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国家禁毒委员会,2006年中国禁毒报告.2006[0L].http:/news.省略/legal/2006-06/23/content4738474.Htm.

[2]卢秀琼.青少年易染原因评估及预防[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4,10(2):104-105.

[3]陶芳标,苏普玉,高茗,等.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因素结构及其人口统计学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7l-573.

篇8

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课时仅为医学类专业的一半,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仅仅讲授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放弃在药学中应用很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因为未涉及微生物学与药学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等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觉得学而无用,缺乏学习兴趣。鉴于以上原因,2006年起,我们启用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微生物学》。新教材将微生物学课程结构分成三部分,即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3]。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精简免疫学内容免疫学是在微生物学抗感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如今已远远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畴[1],与临床医学联系密切。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由于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医学类专业不同,基础医学知识的不系统,使得学生在学习免疫学时比较吃力。新教材精简了免疫学中有关临床免疫的内容,而主要向学生讲授免疫的概念及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及其组成、免疫应答及免疫诊断与防治等。通过这些基础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了解免疫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中医药对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以及利用相关知识从事药用微生物资源及产品的开发。注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药学的联系,缩减各论中病原体的介绍中药学等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将来可能主要从事药物生产、销售、药物质量管理和新药研发等工作[1],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药学的联系。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形态、结构等内容时可以联系药物的作用靶位、药物耐药性的产生、药物质量控制中微生物的检测等内容;在讲解微生物营养、代谢、生长与控制等内容时可扩展到药用微生物产品开发、微生物污染控制、微生物发酵技术等。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药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需要诊断和治疗患者,所以微生物学各论部分主要介绍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体及常见的药品污染菌[1]。例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结核分支杆菌、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而对目前发病率低或新发现的病原体仅简要介绍。各论内容的缩减符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留出更多的课时介绍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以及一些与药学密切相关的知识,这种改变无疑更适合药学专业的学生[1]。增加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学在药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应用于微生物的药用资源,微生物在制药工程中的作用,微生物对药物的污染与控制方法,微生物与中药霉变,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及中药抗微生物作用的测定方法等。这些内容的增加充分体现了专业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将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药学专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讲好绪论部分,激发学习兴趣

绪论是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4]。如果绪论课教学能联系实际,透彻说明微生物学与药学的关系,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完成好后续课程的学习。在绪论中首先要讲到的就是“为什么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微生物学?”。一提到微生物,大家会想到细菌病毒等导致人类疾病的病原体。其实,这些病原体只是微生物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那这些微生物与药学又有什么关系呢?首先,临床应用的许多重要药物本身就是微生物,如部分中药材、有益菌制剂等。其次,在许多药物的现代制药工艺中广泛应用了高效低成本的微生物发酵方法。此外,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筛选需要以病原微生物的特定分子结构为筛选靶点,还有药物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受到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需通过对微生物的监测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总之,微生物学对于中药学等药学类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篇9

关键词: 植物保护 普通微生物学 课程分析

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被评选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我校的植物保护专业不仅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而且是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了全面落实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出台了《青岛农业大学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调应用型导向、产业导向、行业导向和专业导向,让毕业生切实面向产业、行业和专业生产一线需求。

植物保护专业是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植物病源生物的诊断和识别及综合治理等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植物病源生物预测和综合治理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在科研院所、检验检疫部门及相关公司从事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2014年实施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毕业生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毕业生应该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和普通微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与知识。而且将普通微生物学位列植保专业十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中。由此可见,普通微生物学对植保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主要因为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农业生产、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1]。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本文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普通微生物学这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在我校,普通微生物学主要是针对植物保护、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烟草、园艺、茶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

在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通微生物学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课。相关先修课程包括高中时学习的《生物》,大学一年级已开设的《普通化学Ⅰ》、《有机化学Ⅲ》和《分析化学Ⅲ》。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通过高中《生物》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相关知识体系[2],对普通微生物学中关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遗传变异和微生物的生态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有所帮助。已修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微生物课程中关于渗透压、化学消毒剂、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普通微生物学中对于这些知识点的介绍可做相应删减。普通微生物学跟同时开设的《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之间相关性更大。比如,《基础生物化学》中关于代谢途径的知识点是重点讲解内容[3],因此关于微生物代谢的知识点在普通微生物学课程中可以简化讲解。《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关于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关于原核和真核微生物这部分的知识[4]。《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是普通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通过实验印证课堂内容,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及原理理解[5]。

普通微生物学的后续相关课程包括《普通遗传学》、《农业植物病理学Ⅰ》、《农业植物病理学Ⅱ》、《植物化学保护Ⅰ》、《植物化学保护Ⅱ》、《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和《植保专业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设计)》等。扎实的微生物知识可以为后续理论或实践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后续课程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选择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普通微生物学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分为不同的目标层次。首先,从知识目标上,学生应该从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掌握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构造、类群、营养与代谢、生长及控制、遗传和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其次,从能力目标层次上,要求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研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具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在素质目标层次上,使学生在学习普通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将选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本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本书是一本结构严密、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和可读性强的基础课启蒙教材。本课程总计32学时,共2学分;每周2课时,每次2学时,历时8周。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及学时安排,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教材略作删减和调整,比如,把教材关于传染与免疫的内容更换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如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进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微生物化肥和微生物农药等跟植物保护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同时,在讲解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病毒等章节时,联系实际、多举例介绍该种微生物对植物的致病或保护作用。

总体上,本课程共计十章内容,具体安排是:绪论(2学时);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病毒和亚病毒因子(4学时);微生物营养和代谢(4学时);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2学时);微生物遗传和变异(4学时);微生物生态(4学时);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2学时);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4学时)。

四、学情分析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实施)规定,学生在第四学期需要修满21门课程,课内学时数超过512个学时,平均周学时数为30.4个学时,因此学生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微生物课程时,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包括微生物营养类型、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等。加之本课程教材内容多,学时少,记忆型知识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晦涩。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做笔记。但现代学生普遍对手机依赖性高,自控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跟植物和动物相比,微生物形态小,肉眼几乎不可见,较为抽象。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为核心。

在课堂上,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以PPT多媒体为主要载体,以讲授为主,PPT的呈现形式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图片、表格动画等,减少文字,并且讲解时做到先形象(图片、流程图、视频动画),后概念(文字);难点问题要结合板书讲解。知识点讲解要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结合,与教师自身经历、科研相结合,同时语言幽默生动,增强教学效果。每次上课,先以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内容,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知识连贯性。课间放些微生物相关视频、歌曲,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技能大赛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六、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分三部分:即卷面成绩占70分,平时占20分,考勤成绩占10分,满分100分。试卷分基本题型、扩展题型和提高题型,要求试题内容覆盖整个课程,难易适中。考勤主要通过不定期点名、课前提问等方式检查,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检查课堂笔记。

七、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包括多种形式:首先,学校学院组织相关领导、督导或同行随机听课,在监督的同时给出建设性意见并传授教学经验;其次,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意见、建议,教师快速、及时和高质量地反馈;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学校评教系统给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打分。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卷面情况给出详细的试卷分析,真正做到“以教评教”、“以学评教”相结合。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课程分析,我们对植保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具体授课环节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较好普通微生物学综合技能的应用型和创新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7.

[3]朱新产,高玲.基础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创新;互动式;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6-03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真菌分类学、病毒学、环境微生物学及环境生态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领域。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发展越来越迅速,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门比较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①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②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③在考核办法方面,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素质,仅以试卷、实验报告的优劣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些现象不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背景

国内外高校十分重视高素质创新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内容设计与创新、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这些教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由于地域、层次、政策等因素,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实践效能亦各有千秋,外加高等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比较死板,学生自由选择权较少,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创新素质下探究微生物教学体系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性为目的的,立足教学,从实际问题和背景出发,将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探究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

二、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对培养的学生创新素质有一定的益处。

1.一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以“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吃什么,怎样吃,怎样给微生物做饭,微生物应用价值”为主线讲解微生物基础知识,使同学们思路清晰。

2.二级内容为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形态观察。在该模块中,主要是观察微生物的形态,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在个体形态、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区别,让同学们掌握微生物革兰氏染色技术、制片技术、微生物大小的显微镜观察测量技术等。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找出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并绘图表示各个微生物的形态。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在这个模块中,以学习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为主要内容,由每个单独设立的实验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不仅掌握单个实验技能,而且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数据统一分析与整理的能力。根据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要求,我们设立了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平板菌落计数法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细菌的分解物质能力与生理生化鉴定等。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班里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查阅相关文献,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自由分组,自由设定实验方案来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完成实验并分析、进一步再处理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结果和体会。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创新性想法去设计实验,这些实验由于贴近生活,进而引起了学生的普遍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三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相关的拓展性知识,通常以学术讲座的方式介绍本学科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前沿、发展进展趋势和创新性等;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深科研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开展课程论文形式来总结国内外前沿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三、创建互动式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1.授课与自学相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包括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按照提纲思路引导性自学、自己归纳自学等几种方式,融知识传授和能力为一体。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愉快、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过程。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实验内容更加系统完整和先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并且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3.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讨论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消化,又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益,使学习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自觉研究。推演方法是教师提供讨论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分析并提出结论讨论教师总结讲评。

4.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使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教学中恰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电教教材、网络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改革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是作为一种评价微生物课程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锻炼了科研思维的能力等。我校生物科学基地班微生物学理论40学时,实验课单独设课32学时,生物技术6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针对不同班级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成绩由验证性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实验成绩(占70%)和设计性实验成绩(占30%)组成。自从采用了这种考核方式以后,学生都比较重视实验课的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大有益处。学生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收获较大,成绩评定包括文献调研、方案选择、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实验结果汇报等方面,使得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团结协作意识、思维能力、科研严谨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等。理论课的考试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闭卷考试+撰写论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综合性的考试这种综合性考试方法最好。

五、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1.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使高校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能够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效行为。建立了一个系统性强、框架清晰、与国际接轨的微生物学知识体系,提出创新素质教育下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2.促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打造了教学、科研双优的师资队伍。

3.微生物学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训练了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在创新素质、研发思维、人格品质等方面均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以上是我们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体会和做法。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建立了适应学科发展趋势的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模块实验”教学中强调实验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和评价问题的能力,达到授课内容的国际化、教学理念的前瞻化,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通过理工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了创新性能力。

参考文献:

[1]葛菁萍.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0):1537-1540.

[2]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分级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58-161.

[3]黄夏.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8):171-172.

[4]姜立春,李俊刚,阎秋洁,等.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64-66.

[5]易力,,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1):10-12.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DGY2011-15),东北林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1101411),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JGXM-HLJ-20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