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监管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修复监管

篇1

人工浮岛技术是以浮岛为载体,在其上种植具有景观效用和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根部吸收、吸附、化感作用和根际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吸收、分解和富集水中N、P营养元素和有机物,缓解水体营养化程度,抑制藻类生长,净化水质,最终收获植物体,从而彻底移除污染物质。生态浮岛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而且具有景观价值和经济效益,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吴伟等研究了人工浮岛水面覆盖率对人工浮岛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人工浮岛水面覆盖率为20%时处理效果最好,对TN、NH4+-N、NO2--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39.4%、51.2%、49.7%和65.0%。覆盖率过小处理效果不明显,过大易造成水体出现缺氧现象,以致水体发黑发臭。

2生态修复技术实践

以邯郸市某公园为实验地点,距进水口200米处,进行了人工浮岛原位修复再生水景观水体的研究。2013年5月1日~2013年12月15日,考察了人工浮岛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人工浮岛在夏秋季节(7~10月)对COD、NH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0.4%~43.6%、6.4%~16.2%、7.2%~17.6%、15.6%~40.1%,冬季(11~12月)分别为12.6%~12.9%、5.1%~5.4%、6.4%~6.8%、9.5%~12.3%。可见,人工浮岛在夏秋季节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要明显高于冬季。人工浮岛在夏秋季节对COD、NH4+-N、TN去除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温度较高,植物生长茂盛,根系发达,且微生物数量较多,活性较高,对水体中污染物代谢较快,去除效果较好;11月以后,天气转凉,温度逐渐降低,植物生长缓慢且微生物活性也降低,以致去除效果下降。人工浮岛对TP的去除主要依靠填料的吸收作用。人工浮岛在夏秋季节对TP去除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浮岛填料沸石、陶粒中富含的Ca2+可与水体中的磷发生沉淀反应,通过沉淀形式将水体中磷去除。冬季,填料对TP的吸附逐渐趋于饱和,且原先已吸附在基质表面的磷发生解析现象又重新释放入水体,造成去除率降低。

3结论

篇2

关键词:兰坪县澜沧江流域;现状;问题;成因

由于自然、人为及历史的原因,兰坪县森林资源的分布不均、数量不多加之分布大量的陡坡耕地,在雨季易产生活性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荒漠化速度加快,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乡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兰坪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0 km2,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372 km2的0.6%,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208t/km.a,随着大电大路工程的推进,使原本生态脆弱、恶化的山区小流域又承受了新的压力。兰坪县澜沧江流域地处干热河谷区,气候既热又干,植被种类少覆盖率低和分布不均匀。自然灾害又多样性,如洪水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历河道防洪标准低及洪水泛滥等各种地质灾害。

1.兰坪县澜沧江流域存在主要问题

1.1流域生态脆弱

兰坪县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高山峡谷区,又是湄公河的上游――复杂的地质构造,陡峭的山体和众多的河流,造成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兰坪县澜沧江干热河谷区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域,由于气候的原因其植被分布、植物群落和植物生态系统发展和演替比较漫长和不易,自身的恢复、更新、再生能力较弱,一经破坏将难以恢复和再生,加剧植被、植物群落和植物生态系统的脆弱。因此兰坪县生态脆弱核心区集中分布在兰坪县澜沧江流域河谷的干热河谷地带。

1.2流域森林资源数量和分布有待提高

根据兰坪县200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全县土地总面积437238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37638.3hm2,占总面积的77.22%;非林业用地面积99599.7hm2,占总面积22.78%。

兰坪县属于澜沧江干热河谷区。全县土地面积437238hm2,干热河谷地区4个乡镇土地总面积23167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2.99%。沿江4个乡(镇)林业用地面积175673.3hm2,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52.03%。全县森林覆盖率66.32%,而沿江4个乡镇平均森林覆盖率61.84%。

兰坪县境内河西乡、通甸镇、啦井镇和金顶镇4个乡(镇)属于山区,土地总面积201316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7.01%。4个山区乡(镇)林业用地面积235922hm2,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3.78%。4个山区乡(镇)平均森林覆盖率70.9%。

1.3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兰坪县地处澜沧江流域,增内大小河流均属澜沧江水系。由于受澜沧江及一、二级支流的切割,山高谷深,加之土层瘠薄,降雨量集中在雨季,农业人口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1.4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

澜沧江流域水电站梯级密布,水电站及其配套项目建设施工给澜沧江流域沿岸地形地貌和植被及其生态环境造成大破坏和损坏。兰坪县澜沧江流域内正在修建黄登水电站、大华桥水电站和苗尾水电站,3座水电站水库淹没总面积3940hm2,总库容23.71亿m3,给兰坪县境内澜沧江流域沿岸地形地貌和植被及其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和损坏。

2.兰坪县澜沧江流域主要成因

造成兰坪县澜沧江流域生态退化、自然环境脆弱的原因除生态本底脆弱外,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是直接成因。主要表现在:

2.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资源单位产出效率较低,生产环节能耗和水耗较高,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下,社会交易率低而交易成本较高。境内的选冶企业大都属粗加工型,原料消耗高。随着中小水电和矿山开发进程的加快,造成兰坪县澜沧江流域部分河流水质状况恶化,重金属污染严重,治理成本不断攀升。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和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三废”排放超标,“三同时”制度不能得到很好落实。

2.2监测与监管能力低下

生态监管机制由于部门分割、协调不力,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同时,由于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不完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特别是生态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落后,生态脆弱区基线不清,资源环境信息不畅,难以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2.3环保宣传和文教事业严重滞后

重发展轻保护思想普遍,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个别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违法采矿、超标排放十分普遍,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许多民众环保观念淡漠,消费观念陈旧,缺乏主动参与和积极维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资源掠夺性开展和浪费使用不能有效遏制。

2.4资金投入不足阻碍生态建设的全面推动

兰坪县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农业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收入远远低于支出,大多数农民还在温饱线上。由于投资不足,造林单位面积投资偏低,一般情况下只有苗木费而无其它营造林费,澜沧江流域生态治理进展缓慢。

3.兰坪县澜沧江流域生态修复对策

根据兰坪县位于澜沧江流域生态修复对象的实际情况,结合生态修复类型、方式和培育目标,修复育林的对策是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人工造林是生态修复主要技术,而低效林改造是生态修复辅助技术。

3.1树种规划原则

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树种为辅;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特色鲜明、效益良好、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兰坪县实际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结合林种基本要求和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树种规划。

(1)经济林树种主要是核桃、漆树、四月桃、依主梨、青刺果、花椒等。(2)薪炭林树种主要是清香木、麻栎、青冈栎、桉树、云南松、合欢等。(3)水源涵养林树种主要是云南松、核桃、漆树、麻栎、青冈栎、桉树、墨西哥柏、合欢、清香木、尖叶木樨和竹子等。(4)护路林树种主要是云南松、山合欢、银合欢、金合欢、墨西哥柏、麻栎、青冈、青冈栎、凤凰木、铁刀木(黑心木),台湾相思、大叶相思、马占相思、黑荆树、木棉树、锥栎等到。

3.2按修复方式进行树种规划:

(1)人工造林树种主要是云南松、核桃、漆树、花椒、四月桃、依主梨、青刺果、兰桉、柠檬桉、山合欢、银合欢、金合欢、墨西哥柏、清香木、尖叶木樨榄等。(2)低产低效林改造树种主要是核桃、漆树、车桑子等树种。

3.3按森林培育类型进行权利规划:

(1)乔木林类型:主要是云南松、核桃、漆树、麻栎、桉树、四月桃、依主梨等乔木林培育类型。(2)灌木林类型:主要是马桑、苦刺、木豆、清香木、马鹿花、山黄麻、尖叶木樨榄、黄连木、青刺尖等灌木林培育类型。(3)乔灌木林类型:主要是云南松、漆树、清香木、尖叶木樨榄、麻栎等乔木树种与车桑子等灌木树种组合的乔灌木林培育类型。

3.4按立地类型进行树种规划

(1)干热河谷区(海拔≤1550m)树种:山合欢、银合欢、清香木、尖叶木樨榄、苦刺、牛筋条、凤凰木、铁刀木(黑心木)、辣木、台湾相思、大叶相思、马占相思等。(2)山区(海拔≥1550m)树种:云南松、核桃、漆树、花椒、四月桃、依主梨、麻栎、青冈栎、细叶桉、大叶桉、大叶千斤拔、黑荆树等。(在1700~2000m海拔带,核桃种植以漾濞大泡系列)。

篇3

【关键词】东鱼河;水源置换;水环境;水生态

1东鱼河济宁段现状

东鱼河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了解决南四湖湖西地区洪涝灾害而开挖的一条大型防洪排涝河道。干流起源于菏泽市东明县刘楼村,向东流经牡丹区、曹县、定陶区、成武县、单县、济宁市金乡县、鱼台县等8个县(区),于济宁市鱼台县西姚村北入昭阳湖,全长174km。针对东鱼河济宁渔业用水区水质不达标、岸线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且存在违法建筑和违法活动、排污(水)口众多且排污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低、城乡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河道生态防护体系不完善、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按照《山东省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鲁厅字〔2017〕14号)要求,济宁市立足东鱼河区域、流域的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自2018年全面落实水资源保护、河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执法监管等六大任务,东鱼河水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水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水生态系统实现了良性循环。

2综合整治重点任务与对策措施

根据《东鱼河综合整治方案》(2018.05),东鱼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周期为2018—2020年。到2020年,使东鱼河水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2.1水资源保护

1)规范取水口监督管理。针对金乡县2处5万亩以上中型灌区、小型灌区、8处分散小泵站灌区及鱼台县20处分散小泵站灌区未取得取水审批的问题,依据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取水许可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水资字〔2016〕29号),完成石佛灌区、曹庄灌区及8处分散小泵站灌区取水许可审批,规范管理取水许可,强化农业用水监管,不新增非法取水口。2)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针对鱼台县3处已审批或登记的排污口未设置标志牌等问题,依据《山东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关于切实做好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鲁水资字〔2017〕23号),按照入河排污口标志牌样式和统一要求,设立入河排污口标志牌,实行入河排污口标志管理和动态监管。3)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山东省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将限制纳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完善入河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制定分年度的水功能区纳污总量削减方案,并纳入年度考核。

2.2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依据山东省水利厅等10部门《关于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的意见》(鲁水管字〔2017〕15号)完成河道及其上所建的水库、堤防、水闸等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划界,埋设界碑界桩,政府公告形成电子化和数据化成果,与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同步协调。结合岸线利用管理规划,严格实施岸线用途管制。

2.3水污染防治

1)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积极推进沿河乡镇驻地及周边社区污水管网铺设,基本实现沿河形成径流的生活污水全收集,消除生活污水直排现象;集中连片村庄、城镇周边村庄以及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污水、垃圾处置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型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加强生活污水较集中排放点附近的沟、渠、塘等改造,推进人工湿地、氧化塘等建设与管理维护,充分发挥其水质净化能力,持续改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针对农业农药化肥有效利用率低、农业废弃物未得到妥善处理等问题,依据《济宁市水污染防治控制单元达标方案》(济政办字〔2016〕230号),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2.4水环境治理

依据《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济政字〔2017〕99号),将城镇周围的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垃圾处置体系,远离城镇的社区、集中连片村庄因地制宜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鼓励就地资源化,实现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规范化、常态化管理。

2.5水生态修复

针对滩地受人为干扰严重以及生态功能基本丧失等问题,加快实施退耕还滩、退养还滩工程;积极推进滩地种植结构、方式改革。针对河道防护林、缓冲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有条件的河段建设河岸防护林带,退耕还滩区域建设植被缓冲带。

2.6执法监管

1)完善水环境动态监管体系。依据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鲁厅字〔2017〕14号),落实河道管护责任人,建立河管员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结合信息平台建设,搭建“一河一档”动态监管框架体系。将河管员现场巡查与信息平台动态监控系统有机结合,实现线上、线下双重监管,基本实现动态监管全覆盖和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测的全覆盖。2)形成多部门协调共同监管机制。建立河道执法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实现河道联合执法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相关门共同参与的定式,建立完善、快速、高效的联合执法机制。

3整治成效

济宁市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坚持水岸同治、源头截污、综合防治,全力推进东鱼河济宁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东鱼河济宁渔业用水区水质年度达标率为75%,较2016年提升66.7%。通过深入实施水污染综合防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控害,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3%,种植业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农药使用总量较2016年下降1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积极推进水生态治理修复,建成鱼台县王庙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净化工程,年净化污水20.5万t。依法取缔沿河小型污染企业,工业废污水预处理后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并加大中水回用力度,达标中水回用于农田灌溉,东鱼河济宁段主要控制断面西姚断面水质逐步改善,2020年总体达到III类水水质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鲁厅字〔2017〕14号).

[2]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Z].2016.

[3]山东省河长制办公室.东鱼河综合整治方案[Z].2018.

篇4

如何科学应对水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挑战,把握其发展趋势,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观念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空前提高,盲目向自然索取,不尊重自然规律,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长期忽略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成为社会多数人的共识,由此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严重恶化。我国的大气、水和土壤都受到严重的污染,生物栖息环境被破坏,物种大量消失,生态系统趋于崩溃。尽管国内外生态环境方面的有识之士在不断呼吁,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在短期内还不能得到根本遏制,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有根本改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改变社会的发展观念,尽快形成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并加大社会的监督力量是成败的关键。

体制的挑战。在社会还没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之时,在生态文明建设还没有成为社会自觉行动之时,建立完善的法规体制约束经济社会的发展,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监督和执法力量不足,生态红线还没有划定,一些地区、行业和企业为追求各自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屡屡发生。尽快形成严密的社会监管制度、有力的奖惩制度、有效的生态修复和补偿制度是当务之急。

技术经济的挑战。生态环境的破坏容易,修复难。对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生物栖息环境的改善,对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对生态系统的操纵,都需要认真调查和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保护和修复技术。无论是研究也好,修复也好,都是非常花钱的事情。净化1立方米水要几元钱,处理1立方米的污染土要几百甚至上千元,解决大气污染也要巨大投资。钱从哪里来?建立稳定的、合理的资金渠道才能实现目标,避免纸上谈兵。

篇5

摘要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发展模式粗放并缺乏有效环境监管,导致工业污染场地数量多、潜在环境风险高,管理形势十分严峻。相比于水、大气污染防治而言,工业场地污染防治面临着认识与能力不足、法规标准缺乏、责任难落实、资金无保障等诸多困境。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工业场地污染防治存在的困境,在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污染场地管理的历史经验和我国部分地方省市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基于“防新增、明已有、治突出、控长远、净开发”策略的综合污染场地风险防控体系的路线图构想,并设计提出具体实施且亟需开展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 工业场地;污染防治;土壤修复;风险防控

工业污染场地是指经过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工业场地。工业污染场地主要是由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及三废排放的长期累积、废水废液偷排、漏排、固体废物的不规范堆存处置以及突发环境事故造成的。相对于大气、水的污染防治而言,场地污染防治在我国是一新兴领域,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法规、管理规则、责任、资金、技术等一系列问题,亟待开展顶层设计,系统地开展场地污染防一控一治工作,切实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我国工业场地污染现状

废弃工业场地数量巨大,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以及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等工作的部署实施,大量工业场地被废弃或用于商业开发。据不完全统计,2001-2014年,全国有十多万家企业关停或搬迁,遗留下大量重污染的搬迁企业场地,相当一部分属于污染场地。2014年4月《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在调查的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 9%,主要污染物为锌、汞、铅、铬、砷和多环芳烃。

工业污染场地环境危害突出,治理修复难度大

工业污染场地危害集中表现在危害人居安全、危害职业安全、污染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稳定四个方面。工业污染场地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同时也影响了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和城镇化建设,已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导火索。近年来陆续出现了关停搬迁企业场地再开发时施工工人中毒、兰州自来水污染、关停搬迁企业原址新开发小区业主集中抗议等一系列危害公众健康、饮用水安全及社会稳定性的事件。与此同时,一些污染物在土壤中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很难自行消除,且具有累积性和不可逆性。若不及时采取风险防控或治理修复行动,随着时间推移,存在场地污染范围扩大、变深的风险,将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未来的治理成本也将逐年增加。

我国工业污染场地管理面临的困局

目前工业污染场地带来的看不见或潜藏的风险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加强污染场地管理势在必行。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面临诸多难题。

工作基础薄弱

我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对于污染场地问题的严重性、风险防范的紧迫性及任务的艰巨性普遍认识不足。现有环境管理制度及日常环境监管中对场地风险防范考虑不足,缺乏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及相应的配套措施;企业缺乏场地主体责任意识,日常生产中缺乏场地污染防范措施,存在超标排放、偷排漏排、固体废物堆存处置不规范等现象;公众对场地危害认识不足,难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我国污染场地还处于底数不清、状况不明阶段,管理部门对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类别、污染程度、扩散范围、治理状况、开发再利用情况等都缺乏了解,大体呈现开发一块管一块的被动应对状态,工作基础薄弱。耗时5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限于财力只能对大尺度的士壤污染状况有所反映,对于个案性很强的场地污染获取的信息有限。

基本制度缺失

我国至今尚未有一部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项法律法规,场地管理相关规定文件多为意见、通知,且条文多为原则性、粗线条式的描述,法律强制力不够。环境管理部门缺乏管理依据和管理手段,监管受限。

污染场地管理的基本制度缺乏上位法支撑,场地污染的责任判定体系未细化,责任追究缺乏操作性;污染场地底数不清,缺乏污染场地档案备案及清单动态管理制度;缺乏可持续的资金筹集机制,无法保障场地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工作的开展。

监管不明,产业发展无序

在污染场地管理方面,监管主体、监管层级和各自监管责任不明确,污染场地流转、再开发缺乏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地方污染场地再开发管理实践中,环保、规划或国土部门是污染场地监管主体的情况均存在,管理部门多元但缺乏有效的联合监管机制;在管理层级上,省级、市级甚至县级环保部门负责场地治理修复监管的情况也都存在,监管水平差异明显。场地管理与环评、环保验收等现有制度缺乏有效衔接,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在场地修复行业管理方面,缺乏对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资质和信用的管理,缺乏适用的技术、设备、药剂,加之起步阶段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的不健全,行业呈现大企业恶性竞争,小企业能力不足,从业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乱象,治理修复变身污染搬家工程,严重影响了环境修复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技术支撑薄弱

20 14年7月起5项场地系列环保标准开始实施,调查、评估、监测和修复方案编制等过程有了原则性指导,仍然缺乏风险筛选值、修复验收、修复环境监理、长期管理、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导则等技术文件,污染场地技术标准还未形成体系,尚不足以支撑场地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实际工作的开展。

场地调查评估技术力量薄弱,行业从业人员经验少,专业素质有待加强:缺乏技术、经济可行、成熟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现有科研成果与管理、应用脱节,治理修复设施和药剂国产化率低,修复技术筛选体系未建立,缺乏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示范工程,现有的技术支撑难以满足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工作全面开展需求。

责任难落实,修复资金无保障

责任难以界定,尤其难以追溯历史污染者,是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境。现有的污染防治法规体系中,对于界定场地污染者尤其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场地污染者,污染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以及修复过程和结果的法律责任认定问题均无明确规定,再加上我国企业多经历产权变更或改制重组,“谁污染,谁治理”在污染场地管理中很难落地。

污染场地的治理修复需要全面考虑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治理,耗资巨大。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尚不能保障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经费筹措,缺乏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对于一些高地价的城市,高昂的场地修复费用被消化在土地流转的费用中,由地方政府、开发商和购房者共同埋单。对于低地价、历史遗留的无主场地,这种方式将难以适用。

场地污染综合防治的路线图构建

场地污染防治总体思路设想

工业场地污染防治核心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新建、在产和退出角度严防工业企业新增场地污染;二是保障污染场地再开发的环境安全;三是控制已有且暂不开发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优先开展位于环境敏感区场地的污染阻隔和治理修复。

基于以上考虑,提出以下工业场地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的总体设想(图1):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改善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和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为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城镇布局为契机,坚持一个核心,用好两个抓手,围绕三条主线,强化四重保障,落实五项策略。即:以构建一个综合的污染场地风险防控体系为核心,以落实责任体系和社会监督为两个抓手,以在产场地、闲置场地和再开发场地环境管理为三条主线,以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创新市场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大信息公开为四重保障,以“防新增、明已有、治突出、控长远、净开发”为策略,逐步实现工业企业场地污染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历史遗留的高风险污染场地和环境敏感地区场地污染得到初步控制,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环境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防一管一治统筹,扭转我国场地污染被动应对的局面。

具体实施建议

加强场地污染防治工作需标本兼治,分轻重缓急推进。立足于“防新增、明已有、治突出、控长远、净开发”的基本策略,建议从以下五方面逐步推进工作,落实场地污染综合防治体系。

一是建章立制,推进管理体系构建。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编制,实现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上的突破,加快责任界定及终身追究、资金筹集、场地流转强制调查评估、多部门联合监管、污染场地档案、修复环境监理、第三方验收、修复场地后期管理、场地信息备案及信息公开等基本制度建设,初步建立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框架体系和基本法规制度。

二是排查摸底,锁定优先管控对象。筛选易造成场地污染的高风险行业类别,以其为重点排查对象,针对在产及拟搬迁企业场地和已关停、搬迁、破产企业场地,分类、分步开展场地环境污染状况排查;形成潜在污染场地清单,构建污染场地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场地环境风险初步评估建立污染场地优先管理名录,对环境风险较大的场地集中资源优先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三是着眼预防,加强在产企业监管。严格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皮革制品、造纸、石油煤炭、化工医药、化纤橡塑、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电力等高风险行业在产企业的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包含污染预防、事故应急和风险评估的场地污染预防预警体系。监督落实已有环保政策要求,排查环境风险源,加强在产企业监管,防范新增场地污染。

四是试点示范,促进行业能力建设。选择有基础、有意愿、有成效的地区,开展污染场地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和治理修复示范工程,建立相关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提升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能力;开展污染场地调查评估、治理修复、修复监理、修复验收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从业单位及从业者专业素质,推动社会主导的行业规范化管理工作;提出有利于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的相关金融、税费、价格等经济政策,促进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国产化技术、设备、药剂的研发推广,推动场地修复行业发展。

五是重点启动铬渣、POPs及位于环境敏感区的场地风险防控工作。针对环境隐患大,影响群众健康的历史遗留铬渣场地、POPs场地和位于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污染场地优先启动风险管控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减少铬渣、POPs等环境隐患大场地的产生和加重;针对当前不同规划用途、不同风险程度的场地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用于最迫切需要风险管理和修复的场地;土壤、地下水统筹考虑,开展治理修复示范工程,以试点先行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环境隐患大的污染场地的风险防控工作;实施铬渣、POPs等环境隐患大的场地治理修复后的后期风险管理,有效保障环境安全。

主要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污染场地术语(HJ 682-2014)[S].2014.

[2]谢剑,李发生,中国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J].环境保护.2012 (2-3):15-20.[3]骆永明,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 (3):1-6.

[4]姜林,钟茂生,张丽娜,等.基于风险的中国污染场地管理体系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36 (8):1-10.

[5]周友亚,颜增光,郭观林,等,污染场地国家分类管理模式与方法[J],环境保护.2007 (10):32-35.

[6]余勤飞,侯红,白中科,等.中国污染场地国家分类体系框架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3 (12):228-234.

[7]李发生,张俊丽,姜林,等,新型城镇化应高度关注污染场地再利用风险管控[J].环境保护,2013 (7):38-40.

[8]骆永明. 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预防、控制和修复策略[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1(12):27-31.

[9]余立风,丁琼,程天金,等.发达国家如何做污染场地环境监管[J].环境保护,2012 (2-3):28-30.

[10]王佳,张亚平,戴喆秦,等.污染场地风险等级评估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13 (7):55-56.

[11]陈梦舫,我国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重金属修复技术综述[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 (5):327-333。

篇6

【关键词】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

引言

水生态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近年来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很多地方出现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水生态堪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也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正致力于从源头上改变水生态环境恶化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政府、企业在科学观念与技术的指导下,进行水生态的修复与治理,推进民生水利的发展。新疆奎屯河流域是新疆绿洲生态区,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河流流域附近人口增多,出现大型的工业基地,并且成为当地大型的农产品厂区。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断提高,过多水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的水生态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当地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资源锐减,生态用水量减少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的对策,促进河流域水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1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的现状

1.1新疆奎屯河流域自然生态

新疆奎屯河流域是准噶尔盆地南部边缘的一片绿洲生态区,该地区的生态降水量较少,由于该地区温度较高,水资源的蒸发量较大,地表径流较小,因此水生态比较脆弱。

1.2新疆奎屯河流域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政府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力度,西部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区,尤其是新疆奎屯河流域作为“金三角”地区存在,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环。新疆奎屯河流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渐成为新疆的经济核心地带,当地充分利用绿洲生态区的特点,大力发展工业与农业,重视交通建设,成为当地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当地农业、工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还有大量人员的进驻也同样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进一步加大了当地水生态的紧张。

2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水生态。绿洲生态区内的林区面积超过700万亩,主要作用是阻挡风沙,对于新疆奎屯河流域来说,一直是作为生命保护线的角色存在的。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绿洲的开发,人员的增多,当地的农耕面积不断扩大,不仅占用一部分的林地面积,同时林地每年的水资源灌溉量不断增长;随着经济发展,上游的工业区等地区用水量不断增长,由此造成下游的水量锐减,胡林区得不到充足的供养水源,胡林区的面积进一步减少,当地的自然植被减少,逐渐沙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2.2当地水结构应用不合理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农业、工业的用水需求,一般都是遵循“优先用水”的原则,在工业、农业、林业的用水分配上不合理,其中根据新疆奎屯河流域的主要用水量进行分析,农、工、林的用水量占比为9∶6∶2,其中农业用水量远远超过新疆当地的农业用水标准,一方面主要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农耕面积不断增加,用水量增加,当地水结构不能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2.3地下水开采过量

根据实际数据显示,地下水开采量远远超过当地地下水的开采标准,尤其是在一些局部地区,开采量严重超标,导致地表层出现下沉。

2.4当地水资源的沙化、盐渍化严重

由于水流域下游地势比较平坦,加之当地林区逐渐退化,土地沙化严重,泥土在水流的严重冲刷下,大量沉积在下游。另外,由于地下水开采严重,地下水严重缺乏,以及不合理的农田灌溉,造成土地盐渍化,农田的质量较差,所需的水资源大量渗漏。

3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对策

在当地的水生态资源环境建设中,随着“三条红线”指标的下达,在实际的水生态保护中,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水资源的使用,要将工农业的使用水量与林地水量合理分配,保证胡林区绿地植被的基本生长需求;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保障胡林区林地建设,进行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保护;同时也要建立、完善水文化体系,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促进水生态完整。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中,根据不同的河段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在水生态治理中应用水生态修复技术,科学进行治理。

3.1加快水生态修复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应用在现代水生态治理中的一项主要技术,主要是修复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现象,可以在实际的水资源的生态治理中,应用生物处理技术,进行水污染的分解,尤其是能够将水中的一些富余物质分解,有利于实现新疆奎屯河流域的水污染的有效治理。

3.2构建水资源管理体系

在实际水生态建设中,主张构建水资源管理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加强水资源利用情况的监管。例如:在当地工业区的用水中,减少污水排放;在实际的工业用水中,注意使用节水措施,减少工业用水量,同时对水量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严禁水浪费;在农业用水中,尽量使用节水灌溉的方式进行农田灌溉,减少水量的浪费,同时还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3优化水资源配置

根据当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优化水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合理安排工、农、民、林等用水,根据流域地表水的特点,建立输水、调蓄、配水的平衡关系网;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情况,将当地水资源与外界水资源构成整体,在用水总量的范围内分配用水;加强渠道防渗改造,将旧的渠道进行改造,减少渠道的渗漏率;在林地水资源的利用上,注意地下潜水的补给,促使林区生长水量需求得到满足,有效缓减林地退化,合理控制用水,保证植物的多样化。

3.4优化生态水资源配置

生态环境用水主要是针对甘家湖自然保护区用水来说的。在该自然保护区,要注意将地下水位恢复到合适的水位,满足植被(灌木、乔木等)的用水需求。水资源能够维护林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促进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实现,在进行地下水位的恢复时,应进行准确的计算,不仅要考虑潜水含水层,还要考虑当地的地表径流的蒸发量,经过计算进行水位恢复。

3.5减少耕地

根据当地的实际水生态,减少耕地面积,使用需水量较少的物种代替;同时还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将一些农田还原为林区,或者使用灌溉水量较少的农作物进行替代,增加高效节水灌溉的面积,建设标准化农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耕地主要是指流域附近的耕地,减少耕地,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土地沙化、泥土流失。

4结语

在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修复中,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重视水文化的建设,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实施宏观调控的原则,要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在水资源总量中进行合理配置。坚持合理分配的原则,注意调节农、共、林、民用水量的合理分配,注意补充林地水量,发挥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实现水资源灌溉农业的前提下,合理建设农田,减少灌溉面积,有效实施节水措施;在水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将水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向当地政府、企业传递,增强当地人民的生态意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水生态建设,提高新疆奎屯河流域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鑫宗,骆娴,黄文科,等.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2):87.

[2]高乾.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治理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3).

[3]魏成.试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J].中国建材科技,2015(A1):287.

[4]蔡春艳,何滨,谢勇.研究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J].大科技,2015(17).

[5]涂维.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分析[J].四川水泥,2015(1):261.

[6]本刊采编组.优秀示范工程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案例[J].中国水利,2015(22):66-69.

篇7

东城区大气污染防治2021年行动计划

序号

重点任务

工作措施

完成

时限

牵头单位

协办单位

一、空气质量目标

1

目标任务

在完成北京市目标任务基础上,全区尽最大努力巩固改善空气质量,细颗粒物(PM2.5)浓度、重污染天数力争继续下降。

年底前

区委生态文明委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成员单位

各街道PM2.5年均浓度比2020年下降1微克/立方米或以上,目标值分别为:

永外街道41微克/立方米;天坛、崇外街道40微克/立方米;前门、交道口、东华门街道39微克/立方米;体育馆路、龙潭、朝阳门街道38微克/立方米;建国门、东四、景山街道37微克/立方米;东直门、北新桥、安定门街道36微克/立方米;东花市街道34微克/立方米;和平里街道33微克/立方米。

年底前

各街道

区委生态文明委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成员单位

二、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治理行动

2

健全VOCs监管模式

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增加VOCs、O3等重点污染物监测功能,为下一步PM2.5与O3协同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充分发挥市级部门覆盖街道的VOCs高密度监测网作用,采用走航监测、热点网格监管等方式,探索建立溯源查处、快速处置的VOCs监管模式。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区科信局

各街道(地区)

3

推进低VOCs含量产品源头替代

严格落实国家胶粘剂、清洗剂、工业防护涂料、车辆涂料、油墨等产品及本市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VOCs含量限值标准。

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按标准要求建立原辅材料台账,并使用符合标准的低VOCs含量产品。

长期实施

区发改委

区科信局

区生态环境局

——

针对流通环节,市场监管部门对胶粘剂、涂料、油墨等含VOCs产品开展抽检,全年检测量不低于8组。

年底前

区市场监管局

——

4

强化建设工程等使用环节含VOCs产品监管

针对使用环节,住建、城市管理、交通等部门和单位对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中使用的胶粘剂、涂料等产品组织开展抽检,全年抽检覆盖率达到10%左右。在政府采购中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产品。

年底前

区住建委

区城管委

区财政局

——

5

加强重点行业VOCs全流程管控

对VOCs排放重点企业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行“一厂一策”制度,组织1家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精细化治理,并开展治理效果评估。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区发改委

区科信局

以工业涂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开展VOCs排放专项执法,督促指导问题企业加快原辅材料替代、强化无组织排放管理、提高“三率”(VOCs治理设施废气收集率、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水平。

长期实施

区科信局

6

推进重点企业VOCs治理

动态监控重点企业生产和排放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施整改,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试点推广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活性炭集中再生等管理模式。

年底前

区科信局

区生态环境局

区应急局

在市交通委的统筹安排下,持续推进汽修行业污染防治能力提质升级,继续推动辖区内汽修单位钣金喷漆工艺迁出,提升VOCs管控水平。

年底前

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东城分局

区生态环境局

——

7

促进成品油储运系统油气减排

充分利用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对在线监控系统报警、未稳定运行和数据不准确的加油站进行依法处理。

长期

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

夏季(6-9月)区商务局、区生态环境局督促加油站和储油库实施错峰装卸油,以及加油站出台措施鼓励夜间加油。

6-9月

区商务局

区生态环境局

——

8

加强油品质量监管检查

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销售和使用环节中影响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油品、氮氧化物还原剂、车用油品清净剂等有关产品的质量开展监督检查。依法查处销售以及运输企业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单位使用不合格燃料违法行为。

东城公安分局按照市公安局部署,组织开展清除无证无照经营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罐车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施工工地非道路移动机械违法销售油品查处力度。

区住建委督促本行业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单位使用符合标准的燃料。

年底前

区市场监管局

东城公安分局

区住建委

区商务局

区城管委

区应急局

9

强化环境精准执法和精细化监管

生态环境、公安、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依据职责,组织开展贯穿全年的环境问题执法检查;利用热点网格、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等技术,实施精准执法、联合执法、“点穴式”执法,强化行刑衔接,严厉打击各类大气违法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监管执法,严格查处无证和不按证排污行为。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东城公安分局

区城管委

区市场监管局

区委宣传部

10

VOCs总量减排

完成国家和本市减排目标要求。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区委生态文明委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成员单位

三、推进机动车结构进一步优化

11

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

按照北京市要求,加快推进新能源车的更新和使用。

年底前

区科信局

区城管委

区发改委

东城规自分局

11

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

区城管委按照市级部门要求,推进换电、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等技术应用;会同区发改委、区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按要求落实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和运营补贴政策。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发展改革委

区财政局

区科信局

东城规自分局

区城管委按要求牵头制定“控车减油”工作方案,推动辖区行业车辆用油总量下降。

鼓励新增和更新的旅游客车班线车辆为纯电动车或氢燃料电池车;严格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年版)》,禁止新设立或迁入汽柴油道路货物运输业户(含车辆);按要求实施新一轮纯电动物流配送车辆通行管理政策,年底前办理货车通行证的4.5吨以下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和冷链运输车辆除外)力争全部为纯电动车,逐步提高4.5吨以上(含)车辆使用纯电动车的比例。

年底前

区文旅局

区城管委

东城交通支队

区财政局

积极配合市交通委、市文旅局、市规自委等市级部门,研究旅游车集中停放规划布局,规划纯电动车或氢燃料电池车的巡回观光旅游巴士线路。

按照市级部门要求,区文旅局牵头研究制订加强核心区旅游大客车管理的工作方案。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文旅局

东城规自分局

——

11

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

全区新增和更新的环卫、园林绿化等行业车辆全部为纯电动、氢燃料等清洁能源车辆。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园林绿化局

区环卫中心

区财政局

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区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新增和更新车辆以及租赁车辆全部为纯电动车,按照北京市要求,所有区属公务用车辆逐步更新为纯电动车。对于相对固定线路执法执勤(不宜配备纯电动车等特殊情况除外)、通勤等新增及更新车辆力争全部选用纯电动车。

区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

区财政局

区国资委

——

12

加快高排放车淘汰

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力度,加大本区注册登记的国三排放标准汽油车的淘汰力度。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东城交通支队

各街道(地区)

13

降低重点行业车辆污染排放

在市交通委的统筹安排下,针对行驶里程超过标准规定的环保耐久性里程的辖区出租(含巡游和网约出租车)、租赁、驾校教练车以及从事运输经营的轻型汽油车,依法对未更换尾气净化装置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年底前

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东城分局

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总队三支队

——

14

强化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监管

按照市级部门的统一部署,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做好重型车安装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及联网工作;区教委、区科信局、区城管委、区商务局、区园林绿化局等行业部门督促本行业重型车安装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及联网工作。

年底前

区教委

区科信局

区城管委

区商务局区园林绿化局

——

公安交管、生态环境部门全年在辖区主要道路按要求完成重型柴油车人工检查。

公安交管部门进一步提升排放超标车辆非现场执法处罚比例。加大对超标车黑名单数据库中未办理进京通行证以及多次超标的外埠进京车执法处罚力度。

年底前

东城交通支队

区生态环境局

——

15

推进实施机动车排放检验与维修制度

对汽车维修行业开展执法检查,对不按规范或标准维修排放超标车、未按规定与交通部门联网并上传排放相关维修项目信息的维修企业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推进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闭环管理制度。

生态环境、交通、公安交管等部门加强机动车排放检验、排放达标维修、维修复检等数据信息共享。

长期实施

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东城分局

区生态环境局

区市场监管局

东城交通支队

——

16

强化机动车检测场监管

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公安交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机动车检验机构的违法行为及其他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进行累积记分。

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管理,对机动车排放检验设备供应厂商提供的检验设备及其配套程序不符合标准的,责令改正,依法暂停该设备所在检测线的运行并依法处罚,同时向市级部门报告停止该设备在本市的销售。

长期实施

区市场监管局

区生态环境局

东城交通支队

——

17

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

科技和信息化、住建、城市管理、交通、水务、园林绿化等部门组织、督促本行业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信息编码登记;禁止使用未经过信息编码登记或未如实登记信息的非道路移动机械。

生态环境部门对在辖区使用的未经信息编码登记或者未如实登记信息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依法进行处罚。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区科信局

区住建委

区城管委

区园林绿化局

——

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编码登记状况的监督检查;区生态环境局定期将查处结果向区住建委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通报。

区住建委对使用未经信息编码登记或者不符合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报市级部门记入信用信息记录。

长期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区住建委

——

四、持续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化

18

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区发改委牵头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全区能源消费总量达到北京市考核要求。

区发改委牵头研究制定2021年节能工作要点,制定更为严格的节能标准;持续推动差别电价政策落实,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全社会自觉形成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年底前

区发改委

区城管委

19

强化供热

节能

大力推进现有供暖系统节能改造,推进供热分户计量和智能化控制,减少供暖能耗。按照市级部门统一部署试点开展热泵供暖等新技术应用。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发改委

各街道(地区)

20

加快建筑节能步伐

加快推进非节能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步伐。按照市级部门统一部署,落实超低能耗建筑与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激励政策。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新建居住建筑严格落实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891-2020),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年底前

区住建委

区财政局

区发改委

东城规自分局

区城管委

区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

21

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

财政资金向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倾斜。

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研究发展本地热泵、光伏系统。

年底前

区发改委

区城管委

区财政局

22

推进燃油锅炉改电

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辖区内燃油锅炉力争2年内全部改为电锅炉或热力供暖。

年底前

区发改委

区城管委

区生态环境局

各街道(地区)

23

巩固平原地区“无煤化”成果

按照散煤“四禁”的要求,严厉打击经营性企业非法使用、销售燃煤行为,严防散煤复烧,巩固“无煤化”成果。

供暖季前(11月

15日前)

区市场监管局

区城管委

各街道(地区)

——

五、提升城市环境精细化管控水平

24

氮氧化物总量减排

完成国家和本市减排目标要求。

年底前

区委生态文明委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成员单位

25

严控

降尘量

全区降尘量控制在5.0吨/平方公里·月以下,力争同比2020年继续下降。

年底前

区委生态文明委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成员单位

各街道(地区)降尘量控制在5.0吨/平方公里·月以内,力争同比2020年继续下降。

年底前

各街道(地区)

区园林绿化局

区住建委

区城管委

区生态环境局

26

强化裸地扬尘管控

强化园林绿地扬尘管控。研究本地适宜的生物覆盖方式,组织科学实施秋冬季园林绿地中裸露地面的生态治理,定期开展督导检查,有效管控裸地。公园建设实行分区域施工和覆盖,及时开展林下植被种植。公园及绿化用地养护工作中,避免不规范操作造成扬尘污染。

年底前

区园林绿化局

各街道(地区)

街道定期更新台账,包括裸地、“小微工程”、拆迁拆违、架空线入地工程等,按照绿色施工标准,做好扬尘精细化管理。

年底前

各街道(地区)

区住建委

区城管委

东城规自分局

27

强化道路扬尘管控

提升道路清扫保洁水平。基本实现全区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提升公共区域清扫保洁水平。拓展道路尘负荷及道路尘土残存量检测范围,及时通报考核结果,完善以道路清扫保洁效果为导向的考核体系。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环卫中心

各街道(地区)

——

28

强化施工扬尘精细化管控

区住建委做好施工工地扬尘智能化视频监管平台日常管理,实现监控信息在各行业主管部门及各街道(地区)共享。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做好本行业工地视频监控设备正确安装及管理,确保数据信号及时接入平台。各行业主管部门及街道充分利用扬尘视频监管平台,加大巡查频次,保证平台使用效能。

年底前

区住建委

区城管委

区园林绿化局

各街道(地区)

区科信局

区城管委组织实行渣土车闭环管理,用好电子监控设备等多种手段,依法严厉查处未密闭运输、道路泄漏遗撒的车辆所有人及涉事企业。严格落实《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规定》,强化扬尘管控要求。

区住建委督促施工方提前规划渣土运输路线,确保渣土车以最短线路驶离东城区;继续组织安装渣土运输车辆车牌识别与洗轮机监测功能视频监控设备,并实现与渣土车管理平通。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住建委

各街道(地区)

——

28

强化施工扬尘精细化管控

进一步强化扬尘执法检查,严厉处罚各类扬尘违法行为,处罚量在城六区前列。城管执法部门做好各类扬尘执法数据的汇总分析并及时向同级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推送,曝光扬尘违法行为,营造扬尘执法高压态势。

住建、交通、水务、园林绿化、城市管理等行业主管部门强化“门前三包”道路清扫保洁责任落实,施工工地(场站)出口两侧各100米范围避免出现明显车印及渣土遗撒点。结合扬尘问题处罚情况,采取通报、约谈、扣分、限制评优和招投标、报请市级部门降级资质等措施,强化扬尘闭环管理。

各街道(地区)加强对各类施工、拆迁拆违等项目的扬尘执法,街道对上账施工工地的月检查率要达到100%。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住建委

区园林绿化局

各街道(地区)

——

强化线性工程及“小微工程”扬尘管控,加强辖区内道路、水务、园林绿化、拆迁拆违、“占掘路”工程等工地扬尘精细化管理,推进分段施工、封闭施工等有效管控的作业方式。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住建委

区园林绿化局

各街道(地区)

东城规自分局

29

加强重点区域精细化治理

各街道粗颗粒物(TSP)浓度排名退出全市后30名。

年底前

各街道

区委生态文明委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成员单位

进一步提升辖区精细化管理水平,重点加强夜间精细化管控。

针对渣土车、柴油车、扬尘等夜间多发问题,增大执法检查力度,相关执法部门将执法力量向夜间倾斜调整。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区城管委

区住建委

东城交通支队

各街道(地区)

——

在全面创建大气污染精细化治理街道的基础上,各街道结合各自特点和需求,从机制体制建设、深度减排项目、执法力量投入等方面入手,打造“精细化治理精品街道”。

年底前

东四街道

天坛街道

朝阳门街道

北新桥街道

景山街道

崇文门外街道

体育馆路街道

前门街道

区生态环境局

30

加强扬尘精细化治理

加强扬尘管控,辖区重点区域(含背街小巷、胡同)道路尘土残存量控制在6克/平方米左右,继续探索施工工地推广密闭化施工,结合“周末卫生日”等活动组织开展屋顶清扫保洁。消除区域内裸地。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住建委

区环卫中心

各街道(地区)

——

31

加强机动车排放精细化治理

深挖移动源减排潜力,推进辖区旅游客车班线、公交、环卫、勤务、物流等行业领域使用纯电动车辆,辖区基本使用国六排放标准渣土车辆;进一步改善交通微循环,加强静态交通管理。

年底前

区文旅局

区城管委

区住建委

区生态环境局

东城交通支队

开展天坛公园周边道路交通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调整完善信号灯设置、道路标志标线、车辆违法抓拍设施,提高非现场执法效率,减少道路拥堵。

年底前

东城交通支队

区城管委

——

逐步落实胡同停车自治,合理规划胡同停车,打造不停车街区。

年底前

各街道

——

提前谋划核心区机动车低排放区相关工作措施,精细化管控机动车排放。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

32

加强餐饮油烟精细化治理

全面加强餐饮行业升级整治,开展商业楼宇油烟治理,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督促定期清洗、达标排放。

充分发挥油烟在线监控作用,及时掌握餐饮油烟净化设施使用情况,提高执法效率。

长期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各街道(地区)

33

加强烟花爆竹管控、倡导文明祭祀

落实《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全区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

长期实施

东城公安分局

区应急局

各街道(地区)

区城管委

倡导文明、绿色祭祀。从源头做好行业监管,禁止销售纸钱、冥币等用品。劝阻居民露天烧纸祭祀行为。

长期实施

区民政局

区委宣传部

区应急管理局

区城管委

区生态环境局

各街道(地区)

融媒体中心

34

加强统筹调度

充分发挥大气监测网络作用,及时通报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定期对各街道空气质量进行排名通报。

长期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

六、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35

加强区域联防联控

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分析,确保信息传输通道畅通,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做好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长期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区相关部门

36

强化空气重污染应对

落实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更新完善“一厂一策”应急减排清单,实施分类、分级差异化管理。

空气重污染期间,加强督查检查执法,督促落实“一厂一策”等各项减排措施,发挥对重污染的削峰降速作用。

长期

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区应急局

区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

 

附件2

东城区水污染防治2021年行动计划

序号

重点任务

工作措施

完成

时限

牵头部门

协办部门

一、水环境质量目标

1

目标任务

继续巩固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市级考核断面稳定达到Ⅳ类及以上,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断面。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园林绿化局

区生态环境局

区发改委

区财政局

各街道(地区)

市河湖管理处

积极改善玉河水质,制定实施水质提升项目措施,力争年底前达到Ⅲ类目标水质。

年底前

区城管委

交道口街道

景山街道

天街集团

区生态环境局

区财政局

积极改善柳荫湖水质,按时完成柳荫湖水质提升工程项目,力争年底前达到Ⅳ类目标水质。

年底前

区园林绿化局

区城管委

区生态环境局

深入研究南馆湖水环境现状,制定合理的水量调配、水处理等项目方案,力争年底前达到Ⅳ类目标水质。

年底前

区园林绿化局

区城管委

区生态环境局

区财政局

二、水资源保护

2

创建节水型社会

继续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同比下降1%左右。

年底前

区城管委

——

在创建节水型区的基础上,按照北京市逐步建立的“一年一评估,三年一复验”动态管理机制,做好节水型区复验监管迎检工作。

长期

实施

区城管委

——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达到北京市标准要求

年底前

区城管委

——

3

加强饮用水保护

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按照北京市要求,加强水源保护区专项执法和日常监管,动态清理整治水源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因地制宜完善水源保护区(水源井)封闭隔离设施和标志标识牌,提升水源地档案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长期

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区城管委

和平里街道

4

防止地下水污染

按要求配合市级部门开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本底值调查研究和水质监测。

长期

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区城管委

——

按照北京市要求梳理辖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定期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长期

实施

区城管委

区生态环境局

——

三、水环境治理

5

加强水系连通

按时完成龙潭东湖、龙潭中湖、龙潭西湖三湖连通项目,青年湖、柳荫湖两湖连通项目。

年底前

区园林绿化局

区城管委

6

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

加强污水管网日常监管。再生水利用量达到北京市要求。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发改委

东城规自分局

进一步梳理尚未接入管网的小区,核实排查排水去向,建立台账,逐个解决小区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加大雨污混接错接整治巡查力度,实现“动态清零”,确保不出现复排,同时加大排水宣传力度进一步规范排水行为。

年底前

区城管委

——

持续开展“清管行动”“清河行动”,科学制定清管方案,在雨季前对雨水管涵、雨污合流管涵、雨水口(雨箅子)等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清掏,提高巡查、清理频次和力度,进一步提升清理效果。

长期

实施

区城管委

——

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推进污泥产品资源化利用。增加污泥产品在园林绿化建设维护中的使用量。

长期

实施

区城管委

区园林绿化局

——

7

强化工业污染防治

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环评审批,实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强化证后监管,严厉处罚无证和不按证排放废水行为。

长期

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

8

整治入河排污口

按照入河排污口分类分级管控要求,将辖区入河排污口数据接入市级平台,动态更新入河排污口数据及工作进展,实现入河排污口“一个库”管理。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区城管委

相关街道(地区)

北京市排水集团

在对辖区入河排污口排查及完成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入河排污口整治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辖区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工作。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生态环境局

相关街道(地区)

北京市排水集团

9

实施河长制湖长制

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河湖环境问题并予以协调解决。

长期

实施

区城管委

河长制成员单位

10

强化环境执法

加强部门联合执法,以饮用水、入河排污口等为重点,开展流域专项执法,区城管委每月对各街道的水污染巡查检查情况进行排名、通报。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生态环境局

各街道(地区)

加强湖泊、河流的监管执法,严格保护水域生态空间。

年底前

区城管委

区园林绿化局

严厉打击向城市雨水管道排污及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切实减少初期雨水污染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

长期

实施

区城管委

各街道(地区)

11

严格监测评估

结合北京市覆盖到各街道的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每月对各街道地表水断面水质状况进行通报、排名。

长期

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区城管委

各街道(地区)

实施覆盖到社区的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对社区的水环境质量开展监测评价。

长期

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区城管委

各街道(地区)

四、水生态修复

12

加强空间管控

根据辖区水资源和流域禀赋,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提出“有河有水”河段数量及长度。

长期

实施

区城管委

区生态环境局

区园林绿化局

13

建立生态监管联动执法机制

加强部门协作,交换生态空间问题线索和执法信息,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长期

实施

区城管委

区生态环境局

区园林绿化局

各街道(地区)

东城规自分局

区科信局

东城公安分局

14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按照北京市要求,配合开展北京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探索建立北京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区园林绿化局

区城管委

15

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估

加强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价工作,按照北京市要求配合开展水生态调查评估工作。

长期

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区城管委

各街道(地区)

 

附件3

东城区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序号

重点任务

工作措施

完成时限

牵头部门

协办部门

一、土壤污染防治目标

1

目标任务

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辖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东城规自分局

区住建委

区城管委

区发改委

区财政局

区科信局

区应急局

区园林绿化局

二、强化土壤污染预防和保护

2

严格空间布局

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在居民区、学校、医疗等敏感用地周边,优先规划为土壤污染低风险用地。在土壤污染高风险用地周边,确需规划为上述用地的,提前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年底前

东城规自分局

 

区生态环境局

区住建委

3

严格工业企业污染预防

根据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督促高、中风险在产企业完成一轮隐患排查。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区科信局

4

强化未利用地土壤保护

结合未利用地土壤现状情况,开展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依法查处所发现涉及环境污染的倾倒垃圾、侵占使用等情形,建立风险防控管理清单,加强未利用地保护。

年底前

东城规自分局

区城管委

区生态环境局

各街道(地区)

针对未利用地的超标点位和风险防控管理清单,采取调整规划或严格控制使用等措施,研究制定未利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防控方案。

年底前

东城规自分局

区生态环境局

三、强化风险管控和修复

5

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受污染地块土地用途

辖区内建设用地受污染地块优先规划为战略留白用地,尽量避免规划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敏感用地。

年底前

东城规自分局

区生态环境局

加强“一张图”管理,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受污染地块等空间信息,推进在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等重要环节中的实际应用。土地征收、收回、收购时,按国家要求及时查询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

年底前

东城规自分局

区生态环境局

区住建委

6

强化建设用地受污染地块“入口”管理

开展2020年关停企业原址用地筛查,动态更新筛查台账。根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将高、中风险关停企业纳入筛查台账管理。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区科信局

各街道(地区)

依法督促用途变更、用地属性变化等的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其中,东城规自分局将规划用途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用地的,通过“多规合一”平台与区生态环境局进行会签;区生态环境局依法督促用途变更的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年底前

东城规自分局

区生态环境局

7

强化建设用地受污染地块“出口”管理

对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建设用地受污染地块,制定风险管控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东城规自分局

区住建委

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的地块管理,督促实施风险管控、备案修复方案,现场检查污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东城规自分局

区住建委

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督促开展效果评估和备案。对需要开展后期管理的地块,监管有关要求落实情况。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东城规自分局

区住建委

8

科学实施生态修复

配合市级主管部门完成《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编制工作。依照市级部门明确的行业生态问题评估及修复原则,开展生态问题评估及生态修复工作。

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在批复涉及生态修复的项目时,应在一个月内将批复文件抄送区生态环境局备案。在实施涉及生态修复的建设项目前,要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

年底前

东城规自分局

区园林绿化局

区城管委

区国资委

区发展改革委

区财政局

区生态环境局

四、强化保障基础

9

推进土壤环境监测

配合市级部门完成土壤环境“综合网络”监测,涉及地球化学元素调查监测、园林绿化用地监测等内容,继续优化监测点位布设,共享监测成果。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东城规自分局

区园林绿化局

各街道(地区)

10

提升危险废物收运处置

初步建成辖区小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

年底前

区卫健委

区城管委

区生态环境局

区发改委

11

强化执法监管和应急保障

通过日常监管、专项检查、联合执法等方式,切实加强监督执法,严厉打击土壤环境违法行为。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土壤应急处置能力,防控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土壤污染。

长期实施

区生态环境局

区公安分局

区应急局

各街道(地区)

配合市级部门使用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动态监测建设用地受污染地块的违法违规开工建设情况。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东城规自分局

区住建委

区园林绿化局

12

加强研究创新和从业评价

配合市级部门探索开展“环境修复+开发建设”试点项目,共同研究适合本区的运行、监督和保障机制。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东城规自分局

区住建委

各相关街道(地区)

按要求公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效果评估等报告评审通过情况。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东城规自分局

区住建委

13

提升人员管理能力水平

加强培训指导,逐步提升党政领导干部、基层管理人员、企业职工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强化辖区内群众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区园林绿化局

东城规自分局

各街道(地区)

14

严格

考核问责

将东城区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各项重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对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和存在突出问题的街道及部门开展专项督查。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相关问题线索,对不担当、不作为、失职失责等问题严肃问责。

年底前

区生态环境局

区政府办

东城规自分局

区园林绿化局

区住建委

区城管委

东城公安分局

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凡昕力”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河(湖)长制2021年上半年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上半年,我镇根据省、市、县河(湖)长制的相关要求,积极组织开展河流治理工作,推动河湖面貌持续改善,促使黄湓河和升金湖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为实现河(湖)长制体系建设全覆盖,我镇在2021年上半年多措并举,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河道基本情况

张溪镇境内共有6条主河流,分别是黄湓河、侯店河、芭茅洼河、坦埠河、五丰河和升金湖。其中黄湓河上起葛公镇大岭水库,下至黄湓闸,贯穿张溪镇20.5km,是张溪镇第一大河。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河(湖)长制落实情况

1、强化组织领导。由于人动,我镇依据河(湖)长制工作方案先对镇级河湖长进行了调整,以保证河湖长人员准确到位。镇级总河湖长,由书记、镇长担任,各水系河湖长分别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担任,主要负责境内6条主河流及各水库的整治管理工作;村级河湖长则由各水系支流流经及湖泊所在区域的支书或村主任担任,并作为属地水环境治理的第一责任人。目前,全镇共有6名镇级河湖长、42名村级河湖长。

2、完善工作机制。我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河(湖)长制工作,目前河(湖)长制工作职责等制度牌均已上墙,并设立相关档案柜进行存档。我镇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完善问责制度与激励机制,倒逼河(湖)长制落到实处。

3、开展巡河督查。我镇镇村两级河湖长已全部安装“河长通”APP,确保镇级河湖长一月巡河一次、村级河湖长一月巡河两次,并做好巡查记录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行动上常抓不懈。

4、河道综合治理。目前我镇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协助县水政执法大队,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行为。二是针对去年受洪水影响的坦埠、湖光、白石、火花、土桥、塘和、白联、六联等八个村的圩堤进行水毁修复,共修复圩内11处溃口、堵口,加高加固堤防1120m,累计完成土石方7000m3。三是坚持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一河一策”实施方案,该方案已发镇村级河湖长并要求严格执行。

(二)河湖生态治理情况:

为加快推进水资源,水环境的统筹治理,我镇组织多部门开展禁渔禁捕联合执法工作,疏堵结合,筑牢生态环境防护墙。一方面,针对破坏水流域生态环境的行为,我镇组织人员予以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大力宣传禁捕河段及保护区的重要性,提升民众环保意识,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扶持渔民再就业,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上半年3-5月份,我镇强抓河湖生态问题整改,对于市县交办的任务全面落实。3月,针对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中涉河湖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进行整改验收销号;同时针对排查整治问题,分析监管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措施,形成长效机制。4月,落实省总河长1号令,针对县级“清江清河清湖”专项行动中排查出的仙亭村下邹组左岸部分河道塌陷问题采取削坡整治、机械修复等措施并完成销号。5月,针对市河长办对河湖“清四乱”提出我镇黄湓河流域堆放垃圾、乱搭乱建等11个问题采取清理、拆除等措施,完成整改,全部对账销号。

三、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1、河道保洁难度较大。由于群众治水护河的意识不足,乱倒、乱排等现象屡有发生。同时上游流入我镇境内漂浮垃圾,水生藻类较多,加大了镇区内河道保洁的工作难度。

2、河湖监管难度较大。由于我镇区域面积大,水系发达,任务和治理措施不够细化,加之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地段、时段巡查力度不够。

3、针对镇内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生态修复的成本和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下步工作安排

1、加强宣传引导,共筑良好风气。以村为单位、村民为载体,做到全面参与,多形式、多角度进行宣传引导,提高群众爱河护河的自觉性,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推动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

2、规范督查检查,狠抓工作落实。根据县河长办相关要求,严格考察制度,推动工作落实,定期开展河(湖)长制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河(湖)长制工作稳步推进。

篇9

1.1陆水流域处于单一市级行政区划内

陆水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源出湘、鄂、赣3省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流经通城、崇阳、赤壁、嘉鱼3县1市,在武汉市上游约157km的陆溪口(洪庙)注入长江。整个流域位于北纬29°05~29°50及东经113°40~114°10之间,全部处于湖北省咸宁市境内。

1.2陆水流域水系发育、干流不长但流域面积大

陆水水系东南面以幕阜山与鄱阳湖水系修水分界,西南面与洞庭湖水系相邻,干流全长183km,流域面积3950km2。陆水水系发育,总体呈羽状分布,河长大于5km的支流有98条,比较长的有6条。地势大致为东南高,西北低,中上游多山岳、丘陵,下游多湖泊、洼地,一般高程在25~800m。

1.3河流特性相对稳定,水质有很好的潜质

1)陆水流域内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无大型控制性工程建设,河流特性相对稳定。2)流域内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植被良好,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仅0.137kg/m3,属少沙河流。古人曾以“酒旗翻野色,渔棹弄秋光”的诗句,描绘陆水河流域人水和谐的景象。3)目前流域内无大型污染性企业,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本较低。

1.4近年来水生态治理效果显著

造成赤壁市20多万人城区人口饮水告急的陆水河,经过咸宁市4县市联手治理,水质现已明显好转,干流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之后,上世纪末因企业和城镇大量排污,使陆水河水体污染严重。2004年一项环保调查结果表明:陆水河流域共有排污企业45家,年排放工业污水量达1275t,占咸宁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53%,从而导致陆水河流域污染严重。为改变过去受流域分割之限,破解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难题,2005年初,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水和谐共处”的理念,责成市环保、水利、城建等部门拟订一个长效的水污染防治方案。2007年,咸宁市政府出台了《陆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方案》。几年来,4县(市)轮流召开联席会议,商订治理对策,关闭了小炼矾厂、小造纸厂等排污企业数十家,加强旅游、餐饮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目前,整个陆水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水质不断提高。

1.5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较强

2005年元月,通城、崇阳、赤壁、嘉鱼等4县(市)政府共同签订了湖北省第一个市辖区流域的规范性文件———《保护陆水河流域协议》,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陆水流域环境保护,通报各地落实情况。

1.6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较丰富

陆水流域内除市县级水利、环保部门外,区域内还有国内水资源管理的权威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下属的几个单位,水利人才丰富。长江水利水电学校在境内办学多年,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水利人才。

1.7建设水生态文明的时机较成熟

由于流域内已建设了陆水水库、青山水库等大型控制性工程,对堤防和护岸也进行了整治,防洪压力大为减轻。可以认为陆水河已经度过了“除害”阶段,正式进入“兴利”阶段,陆水河正逐步变为咸宁市的聚宝盆。

2建设陆水水生态文明的措施

2.1存在的问题

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发展经济的压力和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较差,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①法制贯彻不够;②资源整合不够;③基础工作不足;④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科学体系。

2.2措施

根据陆水流域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建设陆水水生态文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法治水平国家关于水资源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期更推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从宏观上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实施需要基层单位和组织大量的工作和投入,将它们付诸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1)组织相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对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充分研讨,结合陆水流域的具体特点,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可追溯性。2)坚持把培育水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根据党的群众路线精神,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使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使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仅仅把水生态文明理解为“保护水生态”是不全面的,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和谐。当陆水流域内的干部甚至普通村民都具有了很高的水生态文明意识时,陆水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必定事半功倍。

2.2.2进行资源整合,完善管理机制依照陆水流域的整治方案,针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情况,参照水利部门洪水调度的模式,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作规程并严格执行。陆水流域的各管理单位互相配合,使陆水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及管理工作做到全覆盖、无死角,而且通过工作规程这种法制化的管理,采用追溯、问责等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

2.2.3加强基础工作1)加强社会监管体系和宣传体系建设。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村级监督员和宣传员努力使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基层延伸。2)增加监测点,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监控体系。整合各部门的监测点,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陆水水生态实时监控体系,是陆水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3)增设标志牌,尽量使纸面上的红线实物化,有利于流域内民众的行为规范化。4)增设宣传牌,大力宣传政策法规,将职能部门联系方式公示于众,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大家更好地参与到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2.2.4建立陆水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逐步建立起陆水流域水生态的数字模型,使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走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水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子体系:①防洪排涝体系;②水质保护体系;③水资源开发利用。结合陆水流域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如陆水流域水量充沛,从取水量指标考核不能很好地体现周边企业对陆水水生态文明的影响,但从周边企业排污影响水量指标考核反而能更客观地反映其对水生态文明的影响。相应地,将企业对生态影响相关指标与其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建立相应的数字联系,以此考核其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也将更客观。

2.2.5合理分配投入比例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应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只考虑生态系统保护,而是发展与保护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利工作,既包括工程建设等硬手段,也包括水资源管理制度、法制、监管、科技、宣传、教育等软手段。单一重视工程措施或过分强调非工程措施都不是科学的态度,要使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和谐发展,共同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性手段具有直观、见效快、对GDP贡献直接的特点,但真正能对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根本性和长期性作用的,能衡量其真正水平的还是软手段的水平。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水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水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流域区内民众的水生态文明层次等。这些水平的提高同样需要投入,而且其投入具有长期性,缓进性、反复性。

2.2.6水生态的修复步骤陆水水生态系统基础较好,但其生态修复同样要遵循以下科学的修复步骤。1)现状调查和评价。建立起水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及站点,建立长期监测和定期评价制度。2)开展专项规划,制定水环境、水生态功能的保护和修复区划,根据区划制定各级各类水域保护和修复目标和修复计划。3)从源头抓起,减少污染物质向水域的排放。4)水生态修复应该顺应自然条件和规律,应该以自然修复和生态工程修复相结合,其中前者应该为主要方式。5)水网连通与城市防洪排涝结合。6)水生态应该注意低成本维护原则,如岸边植被最好采取本地物种及低维护物种。7)由于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复杂性,应该采取适应性的修复和管理方式,广泛的公众参与必不可少。以上特别应注意做实前2项工作,切忌盲目地以上工程为目的的粗放思路。建设水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决策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在制度上同时要建立起对短期行为进行强力约束的机制。

篇10

一、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指导方针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市为主线,以污染减排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环保工作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努力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二)总体目标。通过今后三年努力,基本解决目前我市存在的环境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确保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生态市建设初见成效。

(三)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讲求实效;坚持协调共赢,优化发展;坚持统筹城乡,突出重点;坚持治旧控新,监建并举;坚持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二、工作目标

到2010年,实现以下八个方面、二十三项工作目标。

(一)污染减排工作目标

1.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年下降15.1%以上;

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年下降15%以上。

(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

3.飞云江水质继续保持目前水平;

4.温瑞塘河、环城河水质逐步改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比20*年降低10%以上,初步解决河水黑臭问题;

5.市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达7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达到30%以上;

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72%以上;

7.大力提高村庄绿化水平,村域范围内的宜林荒山绿化率达95%以上,平原村的村域范围内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0%以上,网格面积在20公顷以下。

(三)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

9.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飞行监测”达标率达80%以上;

10.基本完成浙江省*经济开发区生态化改造。

(四)农业面源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11.完成年存栏猪100头以上、存栏牛1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12.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3.8万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面积达到10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达7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提高5%;

13.提升标准农田总体地力,建立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示范区内农田土壤重污染区污染程度降低3%,中、轻污染区污染程度降低5%左右。

(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作目标

14.环境统计重点调查企业中占90%以上污染负荷的企业全面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上传率、准确率均达90%以上;

15.环境监测、监察机构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16.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六)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目标

17.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以上;

18.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平方公里,废弃矿山生态治理率达90%以上,完成国、省道边坡复绿任务,“三沿五区”视线范围内坟墓治理率达70%。

(七)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目标

19.累计新创9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

(八)环境质量目标

2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以上,市本级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质达标率在90%以上;

21.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大于292天/年;

2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

23.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

三、工作任务

(一)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1.健全完善污染减排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污染减排工作机构,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全面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加快建立以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为主,涵盖核查、预警、公告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督促企业建立污染物增量、减量、变量等“三量”台账。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减排。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深化印染、造纸、制革等行业污染整治,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决取缔各类污染环境非法场点,腾出环境容量。

3.加快治污工程建设落实减排。加快完善污水处理厂纳污管网,抓紧建设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服务范围内的旧城区、安阳新区、经济开发区排污管网,加快塘下镇、汀田镇、莘塍镇及上望街道的污水管网建设,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实际处理量在1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三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75%。加快建设飞云江沿江乡镇污水处理工程,中心镇建设污水处理厂,重点工业镇和其他乡镇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其中马屿镇于2009年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建立锅炉设置联合审批制度,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严格控制新增燃煤锅炉,“十一五”后三年规模以上用煤企业的原煤消耗量削减9%,全面实施4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设施建设,至2010年建成1-2个集中供热工程。

4.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减排。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总量控制。加大环境行政执法力度,严查违法排污行为。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安装与联网工作,建立健全在线监测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市在线监控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促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的提高。

(二)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

1.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组织实施飞云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干流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编制实施瑞平塘河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市温瑞塘河(环城河)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全面落实温瑞塘河、环城河综合整治工作任务。到2010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比20*年降低10%,初步解决河水黑臭问题。

2.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强化饮用水源地和集雨区的生态保护、绿化工作。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健全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安全预警机制,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三)深化城镇环境综合治理。

1.提高生活垃圾和其他固废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集中处置;抓紧抓好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面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全市垃圾收集处理率达95%以上。编制实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2010年前建成固体废弃物收集中心及社区回收点,大力推行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实现无害化处置。

2.加强城市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制订并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规划,2010年前建成城市机动车尾气监测体系;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在机动车销售、上牌、年检、维修、淘汰等各个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和防治措施。继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重点防治交通噪声、娱乐业噪声。

(四)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

1.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临近的行政村,要加快推进生活污水截污工程建设,实现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行政村,结合生态村创建,因地制宜建设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到2010年,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行政村达到30%以上。

2.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居清扫收集、乡镇集中待转、市转运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完善设施建设、政策措施和工作制度,确保人员、经费到位。新建、改建一批垃圾中转站,已建成的中转站确保正常运行。

3.开展“清水河道”建设和河沟池塘整治。继续对主要骨干河道、平原河网开展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生态护岸等综合治理;科学调度水资源,修复改善河道自然生态;疏浚淤积严重的河沟池塘,建立农村河沟池塘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到2010年,完成农村河沟疏浚整治任务,河沟池塘水面面积不低于现有水平。

4.大力提高村庄绿化水平。加大扶持力度,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与改造,加快实现村庄和村居周边环境绿化美化。到2010年,创建温州市级绿化示范村30个以上、省级绿化示范村15个以上,村域范围内的宜林荒山绿化率达95%以上,平原村的村域范围内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0%以上,网格面积在20公顷以下。

(五)继续推进工业企业污染防治。

1.加快解决环境污染突出问题。着重整治区域性、行业性污染,建立重点污染问题限期整治制度,着力解决一批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的环境突出问题。巩固电镀、熔炼、废塑料洗涤加工业污染整治成果,坚决取缔小制革等非法场点,建成电镀园区,完成酸洗业专项整治,开展锻压、废旧橡胶加工业的污染整治,实施餐饮业治理。

2.强化排污总量控制工作。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要求、选址和布局不合理、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从严控制新污染源。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建设项目“三同时”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严格执行和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3.继续加强环境日常监管。加强重点污染源企业日常监察工作,继续开展“瑞剑”环保专项行动。强化限期治理,采用污水处理新工艺,深化“治污再提高”工程,依法关停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加强放射源监管,强化许可制度,及时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严禁排污单位无证或超标、超总量排污。继续开展环保信用等级管理,不断完善评定程序,并将评定结果与金融信贷、产品出口、企业上市以及企业参与的各种评比评定挂钩。不断完善环境隐患排查、化解和环境投诉调处机制,防止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重大事故和。加强环境监测、监察能力水平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4.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完成重点排污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超总量排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工作,完成浙江省*经济开发区生态化改造。着力构建合理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在生产环节和资源重复利用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大对污染减排、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六)全面推进农业面源和土壤环境污染防治。

1.继续深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规定,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进畜禽业布局调整,加快推进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深度治理,建立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小区。

2.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组织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依据水体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水产养殖方式,严格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推进生态渔场(塘)建设工程,建设高效生态、有机水产养殖基地和健康养殖示范区。

3.大力开展化肥农业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励开发使用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推进秸杆综合利用,到201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4.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污染调查建档、监测和修复制度,开展土壤生态修复综合试点,加强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建设5个“沃土工程”示范区。到2010年,确保全市土地退化指数小于15。

(七)积极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1.严格控制排海污染总量。严格执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因建设项目确需调整区划的,必须从严把关,符合相关条件。探索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陆域污染源入海控制。全面清理入海排污口,严格执行持证排污制度,确保达标排放。新建入海排污口必须依法办理行政许可手续。

2.大力推行海洋生态养殖模式。统一规划近岸海域和滩涂利用,合理布局水产养殖。加强海洋保护区、渔业资源增殖区建设,严禁在自然产卵区和重要渔业水域布局污染项目,加快推行生态养殖模式。

3.严格涉海工程环境监管。完善港口、码头、船舶排放油类、化学品、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接收和处理设施,加强造船业、拆船业的环境监管。强化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可能造成海域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估。科学控制海岸和海上作业风险,有效防止船舶溢油、泄漏等污染事故发生。

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赤潮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加强重点入海污染源监测,建立重点港湾和生态脆弱区监测体系,实施重大涉海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完善赤潮监测系统,建立赤潮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海上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体系,提高应对海上环境事故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八)深入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创建工作。

1.进一步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矿业产业政策,加快调整矿业结构和布局,减少矿山数量,促进规模化开采。完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备用金制度和“以奖代补”制度,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程,最大限度减轻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加快推进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特别是露天开采矿山的边坡整治和复垦、复绿及景观修复。

2.积极开展交通干线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交通工程水土保持和弃土方治理。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到2010年,力争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交通长廊。继续开展“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全面推行生态葬法。

3.加快生态林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促进城镇、平原绿化和水系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重点公益林林分质量。到2010年,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比重达到50%以上。

4.加快推进平原承压地下水禁限采和封井工作。地下水禁限采地区要加快地表水厂和管网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区域一体化供水。加强执法检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依法及时查处违法开挖新井的行为。2010年底前,除按规定保留必要的战备井、回灌井和监测井外,全面封堵现有的承压地下水井。

5.深入开展区域性生态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活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生态创建实效,严把生态创建考核验收关。到2010年,累计新增创建9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

6.广泛开展社会化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开展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建立多层次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不断扩大公众参与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生态创建机制,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定期更新高耗能、高污染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淘汰目录,严格执行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制度。

(二)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格环境准入政策。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把环境准入关。规划确定的禁止准入区,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限制准入区,要坚持保护优先,严格限制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规模,禁止新上高污染工业项目,适度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准入区,要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确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前提下,优化布局,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优化准入区,要依据环境容量,调整优化城乡布局和产业结构,确保环境功能达标。

(三)继续强化环境法治,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坚持依法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更多地采取环保专项行动等突击性的执法方式。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保案件移送督办机制,通过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进一步加强企业环保管理,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监督生态环保工作。

(四)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提高污染集中控制能力。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标准化。深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专业性公司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切实加强运行监管,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

(五)完善监测监控体系,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强化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完善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监管网络。充分发挥自动监测监控数据在环境执法、环境统计、总量核算和环境科研等方面的作用。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提高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加大农村环境监测力度,重点加强土壤、主要农产品基地的环境质量监测。新扩建项目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施作为环保“三同时”的重要内容。

(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立环境安全预警预测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决策系统和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及信息传输系统。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建立固定污染源排查机制,强化化学品运输等流动源的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加强环境应急装备建设,不断强化应急技术储备。加强特征污染因子、饮用水源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监测装备建设,提高分析监测能力。

(七)加强环保科技建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在环保科研中的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着力提高污染治理与防治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大力培养引进环保科技人才,不断提高环保科研人员和技术成果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提升环保专业化水平。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以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制造业、环保科技咨询、环保“第三方治理”为重点,形成一批环保产业企业。完善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污染设施专业化运营。加快培育环保咨询业市场,在建设项目决策和污染治理工程实施中推行咨询报告制度。

(九)健全完善环保经济政策,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和土地等经济政策,加快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制度。把环保信用纳入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作为企业资信评价的重要依据;严格信贷环保要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机制,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