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创新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始步入“后道德水平”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道德意识发展阶段并初步编织自己的理想。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与生活经验的限制,如果任由他们思想自由发展的话则很容易陷入歧途,因此他们的思想意识的发展还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和监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针对小学生年龄阶段的道德发展特点编排了一系列科学而完整的思想建设体系。在这个思想体系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对他们形成良好品质,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培养独立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教师对学生思想建设的过程。要想把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做好,简单的说教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教师积极钻研创新教法,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高效。
一、情境教学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思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坚决摒弃照本宣科、简单说教的教学方法。实现情感教学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情感体验。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可以学习品德社会的知识,还可以深入领悟知识背后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价值。
例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们就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不可能对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带来的恶果有很深刻了解。这个时候,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带来恶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体验、感悟。相信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自然会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对于他们接下来的交通规则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合作探究教学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对课程的实践性做出了规定。关于这一课程性质,《标准》有明确阐述:“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发现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自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上学到知识,内化自己的品德修养。
例如在教学《社会呼唤诚信》一课前,我特地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有关讲诚信和不讲诚信的小故事,让学生把这些课外学习的成果带到课堂上展示。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习小组甚至把一些故事以课本剧形式表演出来,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表演,感染了班上的每一个同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有了课前教学的充分蓄势,同学们对讲诚信和不讲诚信正反两个方面行为和结果都有了深刻认识。因此,接下来的学习也就顺当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延伸教学法
课堂40分钟的教学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只靠每周几堂课是不行的,特别是相较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而言就显得更加不够了。所以,较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技巧甚至是能力等东西很好地运用到课外的学习中,做好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把课堂内外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才能得到有效拓展,学习的兴趣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成果才能得到保证。
篇2
【关键词】双汇;物流;创新发展
一、双汇物流仓储中心概况
双汇集团是一家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双汇物流是集团运营的基础,其仓储中心是其重要支柱。双汇物流公司所实现的主要功能是货物的“集散”,将生产部门生产的货物进行储存,再根据客户的订单将货物分拣出库,最终配送给每个客户。在整个过程中货物存储时间短,流通速度快,订单处理速度要求高,这就决定了双汇物流核心环节即分拣作业,分拣区的规划决定着整个仓储中心的作业能力。
双汇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多数依旧采用人工拣选、装货等,工作效率不高;双汇物流的技术与管理缺乏标准,信息化程度低,特别是周转库内的工作多数依靠人工经验,具有较大盲目性。
作为一家4A级物流公司,双汇物流是双汇集团的基础,其承担着双汇集团所有的物流工作。因此,双汇物流需要拥有急速物流运作体系作为企业的支撑。所以双汇物流的仓储中心在双汇集团作业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双汇集团对客户做出的“一日产、两日检、三日送,五日达”的承诺,对双汇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双汇仓储中心不合理现象分析
双汇物流周转库前出入库通道长约230米。工人总是要拖着液压车上的货物,在出入库通道上来回走动很长的距离,光是在通道上运输就要占近一个小时。这一问题大大降低了出入库的效率。同时,由于出入库通道宽只有7米,而托盘的宽为1米,当人员、车辆的移动过多时,会造成通道的堵塞,降低作业效率。双R物流按照货物种类对仓库内部进行了简单的货位分区,并使用摘果式人工拣选方式。但随着订单量和单个订单货物种类越来越多,出货量越来越大,此方式分拣效率低、出错率高的弊端逐渐凸显。双汇物流在装货时普遍采用人工码货,由于车厢内部空间的狭小,只有一到两名工人参与装货。需要4小时的时间装货,在一辆车的整个作业流程中占很大比重。
三、双汇仓储中心优化方案设计
当一辆货车进入仓储中心时,我们需要根据它的所有订单所包含的品种及其数量,搜索出当前空闲的停车位中,最适合这一辆车的停车位,以使这些订单的所有的入库(或出库)作业在出入库通道上行驶的总路程最短。考虑到在实际操作中,一辆车的订单数据可能较多,在车辆进入仓储中心时再录入会降低效率。经调研得知,双汇物流的ERP系统中已有所有订单信息。因此本程序采用文件输入输出的方式,可直接读取从ERP中导出的订单数据。使用穷举算法模拟该车辆停放在每一个空闲车位时的作业情况,并计算出相应的总路程,找出最小值后,以其对应的停车位作为最优解。首先我们使用随机数生成了停车位状态的数据。数据状态比较杂乱无序,由此可见,随机数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企业现实停车位选择的情况。之后我们生成了15辆车及其订单数据,对优化前后的停车位选择进行了模拟。假设这十五辆车依次进入仓储中心,根据数据计算得出,这一批次15辆货车所有货物的平均移动距离降低了26.87%。
(一)基于PCBEIQ分析的分拣策略的设计
通过对订单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以P出货占60.8%,共3800托盘,即箱;剩下的都以C出货,占39.2%,总计196000箱;以P出货的订单,可采用PP(叉车搬运)。
依据EQ分析,得知各订单订货量差别较大,规划时可将订单分类,少数而量大的订单可作重点管理,相关拣货设备的使用亦可分级。根据EN分析,看出各订单品项数差别相对较大,制定分拣策略时,可考虑分级分拣。品项数量分布趋于两极化,应结合ABC分类分析。规划时可将产品分类以划分储区。A类货品应列为重点处理对象,在储位方面应结合IK分析做决定,如果其出货频率也相应较高的话,就应选固定储位,否则可考虑弹性储位;A类商品出货频率较高,故采用固定储位。A类产品出库量大,应采用以托盘为单位的连续作业和大量搬运,使用叉车搬运最为有效,保管时可在靠近出入库处直接堆放;B类产品库存期比A类商品长,需加强日常管理,先进先出,C类商品库存量较少,但B,C两类商品分拣难度较A类商品大一些,出货量较少,出货品种增多,采用传送带播种式分拣能显著提高分拣效率。
(二)分拣策略的设计
我们决定对现有九个仓库统一进行分区,分为PP模式分拣区,CC模式分拣区,传送带播种式分拣区,根据出货量的大小,各分拣区的数量比例为5∶2∶2。
PP模式分拣区,单品种整托盘出货,不需要分拣,仓库只需要叉车搬运,满足先进先出原则。CC模式分拣区,此模式分拣区针对上文以C出货中A类产品,出货量大,但是不满一托盘,本区分拣压力较小,叉车搬运结合人工简单分拣。传送带播种式分拣区,这里针对以C出货中的B.C类产品,由于出货种类多,出货量大,因此分拣压力较大,传统的摘果式分拣效率太低,不能满足需求,且与订单越来越小,种类越来越多的趋势不相适应,故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对原有仓库进行升级改造,采用播种式分拣。
主传送带的走向与原巷道的走向相同,辅传送带垂直于主传送带。设计传送带的宽度为r=0.5m,设主传送带的高度为2.5m,辅传送带高度为0.75m,主辅传送带之间设置螺旋上升的传送带连接。形成5个出货口。相比于方案一,方案二虽然储货面积减少了15.1%,但是单次作业平均行驶路程下降了60%。同时,考虑到周转库的自身功能定位,周转功能应当更被看重。所以应当采用双行道线路设计。多对多模式,即,在传送带首端多名工人拣货,每位工人只负责一块区域内的几个品种,包括所有订单对这几个品种的需求;在传送带末端多名工人复核集货,每位工人只负责一个订单,包括这一订单的所有品种。电子显示标签设于辅传送带末端,面向货位,每个货位设置一个。
(三)优化前后数据对比与分析
通过Flexsim仿真实验模拟,我们得出以下数据:我们将优化前后模型分别运行10800s(3h).得出如下对比:A、三小时内输出的满载托盘总数提高了23.4%;B、平均每托盘满载所需处理时间减少了23.3%;由AB综合得出,X库的分拣效率提高了23.35%;三小时内X库工人搬运量增长了22.62%工人搬运总量优化前后增长了22.62%;空闲率增加了60.53%情况下,搬运总量不减反增;三小时内X库单位时间处理订单数增长了23.42%;优化后叉车使用时长减少了91%,叉车数减少了15辆。
四、设计新型概念车,变革装货方式
首先,设计新型运输货架。货架由钢柱组成,可伸缩调节高度,可组合分割。货架下层摆放托盘,上层堆放散货。能够适应多品类货物的集并运输其次,拓宽原有月台,并在月台上安装液压导轨。当需要装货时,在车厢内也铺设可拆卸液压导轨,并使勺榈脊煜嗔接。在一辆货车驶达双汇物流仓储中心之前,提前数小时开始处理其订单。订单上的货物出库后全部运送到指定月台,按一定规则组装。车辆到达后,通过液压导轨将整个的货物移动到车厢内。
五、总结
本论文研究和设计的优化方案对双汇物流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一方面,基于双汇物流现有业务量,可以大幅提高周转效率,控制成本。另一方面,根据高层提出趋势分析,双汇物流的订单将越来越细化,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该企业会越来越细化物流运作的各个流程,所以本方案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极具参考价值。本方案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双汇物流问题改进有重大影响,同时对国内其他类似企业的物流问题优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指导老师:韦道菊)
参考文献:
[1]吴灼亮,武佩剑.基于Flexsim的自动分拣系统设计实验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2011(09)
[2]李倩.基于Flexsim的自动分拣系统仿真与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6)
[3]纪寿文,曹新磊,吴兴华.基于Flexsim的仓库系统仿真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09(10)
[4]徐林华.基于Flexsim的仓储物流系统仿真与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
[5]胡波.基于电子标签的烟草物流分拣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2
[6]段春辉,赵景波,李梦婷.仓储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11(11)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思想
衣、食、住、行是人们得基本日常生活,每一样的比重都很大,建筑物关系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住,因此防范建筑物火灾是现在的重中之重。从古至今的建筑设计中防火是首要的条件之一,尤其是以木材为主的古代建筑。现代建筑虽然是混凝土或是钢筋为主的高楼大厦,但是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此文根据已有的建筑设计文献,从建筑发展等多个角度研究分析建筑防火设计的思想转变,并试图找到全新的建筑防火设计,这既是思想的回归也是创新研究。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建筑防火设计的发展是人们思维转变的发展的历程。
一、古今建筑防火设计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梁、斗、柱层层叠叠搭筑而成。尽管这些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留下了辉宏的一笔,但是其易燃、助燃的缺憾,始终难以克服天灾人祸带来的巨大危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历代的工匠们都在建筑防火设计上大下功夫,体现出朴素的防火设计思想和匠心独具的东方艺术理念。
20世纪初,近代建筑的防火设计体系已初具模型。这种防火体系是一种由指令性条文而建立起来的建筑防洪规范化设计体系。一般而言,设计者只需依从规定的设计参数进行设计,便可以达到安全防火的要求。换句话说,设计师便成了既定规范的执行者,所有的防火设计全是“车间流水线生产”,没有丝毫的新意,对建筑的多样性和艺术性造成了沉重打击。
二、建筑防火设计的创新遇到的难题及应对措施
实际上,每一个建筑物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这是建筑设计师的思维理念不同决定的。因此建筑的基本用途也是最先考虑的原因,设计师们根据建筑的最终使用情况对建筑进行设计,因此设计出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2.1建筑防火设计的创新困境
2.1.1设计和使用功能设计内部存在着矛盾
现在,很多大型建筑都对防火设计有着严格的要求,并且将建筑的防火区分称几个部位,可是由于空间过于庞大不利于设计的整体效果,所以现在的防火分隔物只有防火墙和防火卷帘。过于单一的防火分隔物不能在所有的场合都起到很好的防火隔离作用,并且其功能单一,不具备灵活性。
2.1.2设计的总体不和谐
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很重视住房的设计,对居住地要追求舒适的环境。为了迎合人们的需求,建筑商会对居民居住楼区建设大量的绿化面积,可是这些植被在防火设计上会阻碍防火设计的功能作用,有些甚至为火势蔓延推波助澜。
2.1.3技术问题
即使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目前为止很多的技术手段仍然是人类所不能达到的,建筑设计的防火设计也存在着技术问题。怎么解决这种问题也是建筑设计发展的首要难题。技术不达标会造成防火设计成为一场空,没有实际的效用,一旦发生火灾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转移,对整个社会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2.2解决策略
2.2.1引入新的防火理念
目前,在国际上流行一种名为性能化消防的设计。所谓性能化消防设计,是指借助消防安全工程学的方法和 手段,在对具体建筑物的火灾风险、火灾发展状况以及主动和被动防火措施的实际效果进行个案评估的基础上, 确定该建筑所需要的消防措施的设计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当设计师进行复杂的消防创新设计时,都会考虑采用性能化消防设计。这种消防设计不仅灵活可变通,而且涉及范围广,顾及面大,更有利于防火安全。
2.2.2完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在对人员密集型的大型购物中心及商业步行街进行消防设计时,应该对所有的空间进行统一划分,防火区与疏散、隔离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界定。不能以美观为理由,以牺牲防火安全规范为代价对建筑进行设计。也不能在消防材料上偷工减料。只有在满足消防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对各个区域进行美化设计,以灵活的设计来展现不同的文化理念。
2.2.3落实日常管理和人员培训制度
在生活中,消防设施损坏、弃置随处可见,居民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管理人员不曾履行其管理职责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对消防安全的忽视,引起了一起又一起悲剧的发生。因此,对日常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居民安全用火用电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制定自救紧急预案的同时,还应当定期的对线路、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定期对居民组织疏散逃生演练,争取在火灾中减少人员伤亡,甚至杜绝火灾悲剧的发生。
2.2.4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装备
在不同的建筑形态下,应当采用不同的消防装备。例如:大型石油库应采用远程灭火方案,使用大流量消防水炮最为适宜;公路隧道内,应配备有灵活移动的消防摩托和排烟消防车等等。借助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我们不仅可以减少人员伤亡,还能够灵活的对火灾进行控制,提高救火效率。当然,其建筑体本身的防火性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各种形态的建筑体中,我们也可以采用新型高科技建筑设计材料。例如:在大型商业建筑的“中庭”、“内天井”等区域推广自动可开启天窗;在超高层建筑、地下建筑中推广新型防火材料的应用等等。
2.2.5增加建筑防火设计的科研研究
只有不断的研究,不断地创新才能进步,止步不前是一项事物的灭亡的前兆。针对建筑防火设计的研究更是重要的难以攻克的课题。应由有关部门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建筑防火设计进行创新研究,每一项新的技术的研究都是困难并长期的,因此要详细谨慎的进行研究,如对不同类型的建筑也要有不同的解决火灾的方法等设计策略。
三、结束语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人类是最具有的生命体,因为人类懂得思考,懂得创新。建筑防火设计的思想回归与创新的实质是人类对事物的认知的思想循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长期又艰难的任务。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以前的建筑防火设计理念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科技含量,是一种建筑保护措施。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建筑设计的防火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思维设计,包含着科技的理念。现在新型的建筑防火设计是性能化防火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上的回归,回归于古代的防火设计但是又不同于古代的防火设计。算得上是一种继承式的发展。不仅将古代的防火设计的精华运用之中,有将现代的高科技运用其中。适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地增加,那么对生活的基本条件的追求也正逐步的增加,建筑的防火设计要有人性化,满足现代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戴超.中国木构古建筑消防技术保护体系初探[D];同济大学;2007年
[2] 邢君.木及砖木结构古建筑防火初探[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3] 任文堂. 论城市公共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安全体系建设[J]. 安全. 2003(06)
篇4
P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培育方法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在理论上具有高度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中更要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志愿服务推广中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益,能够充分体现志愿服务精神。大学生党员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志愿服务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和作用。因此,必须积极推广志愿服务工作,将其上升到教学计划中,并制订合理的开展方案,同时要为其配置相应的指导老师,加强志愿服务推广。这不仅能丰富大学生党员的课余生活,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营造校园内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还使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自觉参与到志愿服务推广活动中,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加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提高自我政治思想觉悟、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在志愿服务管理中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成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大学生的身影。这是因为大学生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是基于志愿服务推广活动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但是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大缺陷,不仅无法适应当前种类较多、规模较大的志愿服务需求,而且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注重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此,为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就必须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加志愿管理活动的参与度。在科学的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中,培养大学生党员的集体意识,以高效的管理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使得大学生党员在参与志愿服务管理活动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三、在建立志愿服务体系中加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学校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制订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方法,也能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学校应成立相关的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等,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推广,提升大学生党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党员应注重对制度的理解,遵守校规校纪以及指导老师的要求;学校通过建立志愿服务体系,加强与专业社会志愿服务团体的联系,建立相应的志愿服务基地,可长期为志愿服务基地输送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四、拓展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服务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是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学校必须加强与社会志愿服务团体的联系,积极拓展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项目范围的扩大,能够有效地契合大学生党员的优势,提高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学生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拓展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五、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制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虽然较为庞大,但缺乏有效、科学的志愿服务培训制度,这是影响大学生志愿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制度是创新培育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这可以通过建立高校志愿服务课程体系,达到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目的。在课程的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注重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同时提高志愿服务资源的利用率,帮助大学生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六、结语
综上,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才能为大学生党员提供较为良好的学习空间,才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妨害公务犯罪的防控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社区管理创新探析 试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城市宗教工作新思路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不诉帮教机制初探 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心理建设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社团组织发展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高校平安文化建设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政务微博实践探索 主题: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城市智能建设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新路径 浅析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的对策 法学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社会治理创新视野下的社会救助 创新社会管理视野下的婚外情研究 能动司法视野下的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论创新社会管理视野下的律师文化建设 信息化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群众工作视野下的社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行政法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论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视野下的财产公示制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例如企业内部集资建房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家琛:《刑法(分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刘宪权、卢勤忠:《金融犯罪理论专题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毛玲玲:《金融犯罪的新态势和刑法应对》,载《法学》,2009年第7期。
[4][德]哈塞莫尔:《面对各种新型犯罪的刑法》,冯军译,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编《明德刑法学名家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张维迎:《作为激励机制的法律》,载《信息、信任与法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6]刘燕:《发现金融监管的制度逻辑》,载《法学家》2004年第三期。
[7]曹莉薇:《金融犯罪的刑法学思考》,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提交。
[8]周文天:《资金链断裂频现 温州急救中小企业》,新华网2011年10月10日,http:///fortune/2011-10/10/c_122134550.htm。
[9]李祎征:《对民间集资行为的法律监管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提交。
[10]陈鹏:《非法集资法律规制透析》,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提交。
篇6
关键词 创新方法实训 翻转课堂 混合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55
"Innovative Methods Training" Blended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The Flipped Classroom
YU Huiling[1], YANG Chao[2], ZHOU Tingting[1], ZHANG Chunming[2], SUN Yi[2]
([1]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2] Tianjin Ope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91)
Abst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age is coming characterized by large data, the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ies are emerging. Flipped classroom and "network + face to face" blended teaching,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e innovative methods training are the deep learning course of the nature of practical skill train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he blended teaching based on flipped classroom of online courses and offline classroom and social practice, help students to grasp and use the innovative methods skillfully, promot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ve methods effectively.
Key words innovative methods training; flipped Classroom; blended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①“创新方法实训”是天津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其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养、创新能力、发明专利水平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了《创新方法专题》。2014年6月,《简明创新方法教程》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心学苑”网络平台开设《简明创新方法》。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②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创新方法实训”进行了“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1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网络+面授”的二元混合式教学形式,把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也纳入其中,称之为三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实训”共36学时,分配为:在线课程(21学时)+线下课堂(12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1 线下课堂教学环境、在线网络教学环境与社会实践基地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需要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等特别支持。只有社会实践基地、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与在线网络教学环境具备,“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图1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
1.2 教学准备
“创新方法实训”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 学生) 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要分别完成对在线课程(21学时)、线下课堂(12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的教学设计与准备工作。教学准备分为三个部分:(1)在线课程教学准备。主要是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如: PPT 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2)线下课堂教学准备。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是主角。线下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对线下教学活动的各种设计来促进学生熟练操作创新方法,完成实际的创新任务。(3)社会实践教学准备。主要是通过完成真实的创新任务来建构创新方法知识与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和善于创新,亲证创新方法的价值与作用。
1.3 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和关键点,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创新方法实训”课程,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获得关于创新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线下课堂”就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指导,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强化,解决实际运用创新方法的问题, 组织实训活动,增强创新方法实战的经验,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强调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创新方法的理论与实践,解决社会、企业等的创新问题,增强实际创新能力。
1.4 综合评价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中,综合评价是落脚点,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创新方法实训”综合评价由老师、同伴以及学生自己共同完成。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2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实施框架
“创新方法实训”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线下课堂实施、在线课程实施和社会实践实施,涉及“教”(教师)与“学”(学生)两个方面。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实施框架,如表1所示。
2.1 线下课堂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线下课堂”与“面授”不同,强调的不再是创新方法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翻转课堂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颠倒安排的理念真正付诸实践。“线下课堂”实施分为“线下课堂教师教学”和“线下课堂学生学习”两部分。“线下课堂教师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视频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在线测试反馈等设计课堂任务。主要解决学生学习与实践创新方法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惑,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方法。“线下课堂学生学习”是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提出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答疑解惑;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实训活动、实践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等。
2.2 在线课程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在线课程”实施包括:“教师在线课程教学”和“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两部分。“教师在线课程教学”主要涉及整理学习资源、确定学生在线学习的目标、任务和步骤,整合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设计教学活动,监控与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活动、进行个别化指导,对学生上传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等等。教师需要提前将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设计内容发到平台上供学生学习。在平台上教师作业要求、开展在线讨论,并及时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另外,在平台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查阅其他在线资源与信息。“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主要是学生接收在线学习目标与任务,进行在线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在线测试,学生完成测试后,按照教师在平台上的作业要求,进行在线小组学习与交流,上传提交作业后,也可以进行拓展学习。学生接收作业评价结果,并进行修改。
2.3 社会实践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以创新方法理论知识的实践为主。不但在“在线课程”、“线下课堂”中设计创新方法的实践、实战内容,而且更有“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
为了支持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较好地控制学生学习过程,“创新方法实训”课程的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设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这种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有三个特点:其一,按照每教学周一个单元教学模块的时间线索,循序渐进的方式混合交叉排列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等三类单元教学模块。学生只要按教学周进行的时间顺序,一步步完成各单元教学模块的学习、实践活动,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各项创新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任务。其二,每个类别单元学习模块的学习、实训活动相对一致。在线单元学习模块分别从:热身吧、学习吧、测试吧、创新吧、拓展吧五个方面进行在线课程的自主学习。线下单元学习模块包括:总结反馈与疑难解答、实训、实践(创新五分钟与摔不破的鸡蛋)、总结评选、作业互评等,教师进行线下课堂的面对面教学。其三,社会实践单元教学模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创新方法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领悟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共十二个教学模块,如表2所示。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习、实践活动为线索”,强调在网络的支持下,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在线形式的教学模块设计是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重点。它包括:热身吧、学习吧、测试吧、创新吧、拓展吧等五个功能区。学生在规定教学周的一周之内自定上课时间进行在线课程学习,必须依次进行五个功能区的学习,按照要求完成测试和上传作业。学习中遇到问题,利用论坛等与同伴和教师交流。
4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综合评价设计
“创新方法实训”重要围绕学生完成创新任务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其评价的内容涉及在线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表现、线下课堂学习表现、(社会)实践学习表现、终结性考核作业表现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在线课程学习、线下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等的表现。“创新方法实训”综合评价包括: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在线课程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学习成绩与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即:学生总成绩 = 线下课堂学习成绩20%+在线课程学习成绩35%+(社会)实践成绩15%+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30%。
(1)线下课堂学习成绩: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出勤、提问、学习与实训活动表现打分。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出勤+提问+学习+实训活动表现。(2)在线学课程习成绩:主要由平台和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表现给出成绩。在线课程学习成绩=学习论坛活动成绩+学习测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其他。(3)(社会)实践成绩:(社会)实践学习成绩=创新五分钟成绩+摔不破的鸡蛋成绩+社会实践报告成绩。(4)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终结性考核作业要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结合学生互评结果给出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为了综合评价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精确化,给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专门设计如表3“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矩阵表”。
“创新方法实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终结性考核作业,包括:(1)我的创新箴言(字数不限)。(2)四个创新方案(可以自行设计表格,也可以下载本课程的“创新方案登记表”);也可以用一个创新方法访谈报告或大型案例分析报告,代替一个创新方案。(3)创意画报一张。(4)修课感言(字数不限,主要书写学习、实践创新方法的收获等)。
“创新方法实训”第十二周是线下课堂,也是最后一次课,一项主要教学设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互评。参与作业互评人员除了本班师生以外,还可有家长、专家、其他学校师生等。表4就是“创新方法实训”课程使用的“终结性考核作业学生互评表”。
“创新方法实训”作业互评为匿名评价,参评者自选至少6份其他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线下课堂的作业互评过程可以是:首先,参评者仔细阅览每份作业,填写“互评表”。其次,将填写完成的“互评表”附在所评作业后,传递给另一位参评者。如此每位参评者要评价6位同学的作业。最后,全部作业互评结束后,进行互评结果反馈,每位学生可以看到6份左右的“互评表”,认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教师参考“互评表”给出每位学生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
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③“创新方法实训”是专门为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实践、实用性很强的创新教育通识课程。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设法增多学生创新方法实训,反复训练达到熟练,强化创新方法的实践、实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刚好将学生实训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延伸。“线下课堂”、“在线课程”和“社会实践基地”都成了学生学习、践行创新方法的场所。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并进行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①“创新方法实训”是天津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其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养、创新能力、发明专利水平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了《创新方法专题》。2014年6月,《简明创新方法教程》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心学苑”网络平台开设《简明创新方法》。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②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创新方法实训”进行了“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1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网络+面授”的二元混合式教学形式,把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也纳入其中,称之为三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实训”共36学时,分配为:在线课程(21学时)+线下课堂(12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1 线下课堂教学环境、在线网络教学环境与社会实践基地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需要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等特别支持。只有社会实践基地、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与在线网络教学环境具备,“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图1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
1.2 教学准备
“创新方法实训”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 学生) 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要分别完成对在线课程(21学时)、线下课堂(12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的教学设计与准备工作。教学准备分为三个部分:(1)在线课程教学准备。主要是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如: PPT 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2)线下课堂教学准备。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是主角。线下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对线下教学活动的各种设计来促进学生熟练操作创新方法,完成实际的创新任务。(3)社会实践教学准备。主要是通过完成真实的创新任务来建构创新方法知识与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和善于创新,亲证创新方法的价值与作用。
1.3 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和关键点,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创新方法实训”课程,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获得关于创新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线下课堂”就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指导,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强化,解决实际运用创新方法的问题, 组织实训活动,增强创新方法实战的经验,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强调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创新方法的理论与实践,解决社会、企业等的创新问题,增强实际创新能力。
1.4 综合评价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中,综合评价是落脚点,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创新方法实训”综合评价由老师、同伴以及学生自己共同完成。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2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实施框架
“创新方法实训”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线下课堂实施、在线课程实施和社会实践实施,涉及“教”(教师)与“学”(学生)两个方面。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实施框架,如表1所示。
2.1 线下课堂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线下课堂”与“面授”不同,强调的不再是创新方法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翻转课堂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颠倒安排的理念真正付诸实践。“线下课堂”实施分为“线下课堂教师教学”和“线下课堂学生学习”两部分。“线下课堂教师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视频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在线测试反馈等设计课堂任务。主要解决学生学习与实践创新方法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惑,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方法。“线下课堂学生学习”是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提出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答疑解惑;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实训活动、实践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等。
2.2 在线课程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在线课程”实施包括:“教师在线课程教学”和“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两部分。“教师在线课程教学”主要涉及整理学习资源、确定学生在线学习的目标、任务和步骤,整合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设计教学活动,监控与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活动、进行个别化指导,对学生上传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等等。教师需要提前将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设计内容发到平台上供学生学习。在平台上教师作业要求、开展在线讨论,并及时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另外,在平台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查阅其他在线资源与信息。“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主要是学生接收在线学习目标与任务,进行在线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在线测试,学生完成测试后,按照教师在平台上的作业要求,进行在线小组学习与交流,上传提交作业后,也可以进行拓展学习。学生接收作业评价结果,并进行修改。
2.3 社会实践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以创新方法理论知识的实践为主。不但在“在线课程”、“线下课堂”中设计创新方法的实践、实战内容,而且更有“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
为了支持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较好地控制学生学习过程,“创新方法实训”课程的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设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这种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有三个特点:其一,按照每教学周一个单元教学模块的时间线索,循序渐进的方式混合交叉排列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等三类单元教学模块。学生只要按教学周进行的时间顺序,一步步完成各单元教学模块的学习、实践活动,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各项创新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任务。其二,每个类别单元学习模块的学习、实训活动相对一致。在线单元学习模块分别从:热身吧、学习吧、测试吧、创新吧、拓展吧五个方面进行在线课程的自主学习。线下单元学习模块包括:总结反馈与疑难解答、实训、实践(创新五分钟与摔不破的鸡蛋)、总结评选、作业互评等,教师进行线下课堂的面对面教学。其三,社会实践单元教学模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创新方法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领悟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共十二个教学模块,如表2所示。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习、实践活动为线索”,强调在网络的支持下,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在线形式的教学模块设计是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重点。它包括:热身吧、学习吧、测试吧、创新吧、拓展吧等五个功能区。学生在规定教学周的一周之内自定上课时间进行在线课程学习,必须依次进行五个功能区的学习,按照要求完成测试和上传作业。学习中遇到问题,利用论坛等与同伴和教师交流。
4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综合评价设计
“创新方法实训”重要围绕学生完成创新任务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其评价的内容涉及在线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表现、线下课堂学习表现、(社会)实践学习表现、终结性考核作业表现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在线课程学习、线下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等的表现。“创新方法实训”综合评价包括: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在线课程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学习成绩与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即:学生总成绩 = 线下课堂学习成绩20%+在线课程学习成绩35%+(社会)实践成绩15%+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30%。
(1)线下课堂学习成绩: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出勤、提问、学习与实训活动表现打分。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出勤+提问+学习+实训活动表现。(2)在线学课程习成绩:主要由平台和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表现给出成绩。在线课程学习成绩=学习论坛活动成绩+学习测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其他。(3)(社会)实践成绩:(社会)实践学习成绩=创新五分钟成绩+摔不破的鸡蛋成绩+社会实践报告成绩。(4)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终结性考核作业要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结合学生互评结果给出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为了综合评价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精确化,给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专门设计如表3“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矩阵表”。
“创新方法实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终结性考核作业,包括:(1)我的创新箴言(字数不限)。(2)四个创新方案(可以自行设计表格,也可以下载本课程的“创新方案登记表”);也可以用一个创新方法访谈报告或大型案例分析报告,代替一个创新方案。(3)创意画报一张。(4)修课感言(字数不限,主要书写学习、实践创新方法的收获等)。
“创新方法实训”第十二周是线下课堂,也是最后一次课,一项主要教学设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互评。参与作业互评人员除了本班师生以外,还可有家长、专家、其他学校师生等。表4就是“创新方法实训”课程使用的“终结性考核作业学生互评表”。
“创新方法实训”作业互评为匿名评价,参评者自选至少6份其他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线下课堂的作业互评过程可以是:首先,参评者仔细阅览每份作业,填写“互评表”。其次,将填写完成的“互评表”附在所评作业后,传递给另一位参评者。如此每位参评者要评价6位同学的作业。最后,全部作业互评结束后,进行互评结果反馈,每位学生可以看到6份左右的“互评表”,认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教师参考“互评表”给出每位学生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
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③“创新方法实训”是专门为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实践、实用性很强的创新教育通识课程。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设法增多学生创新方法实训,反复训练达到熟练,强化创新方法的实践、实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刚好将学生实训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延伸。“线下课堂”、“在线课程”和“社会实践基地”都成了学生学习、践行创新方法的场所。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并进行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 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8】197号).
篇7
一、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加强创新方法工作,切实做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起点,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其次,科学方法的突破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方法和核心技术,降低对国外方法和技术的依赖,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科学工具的创新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发明创造的必要手段。科学工具是最重要的科技资源之一,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往往离不开一流的科学工具。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工具,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党的*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超前部署原始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学仪器设备等科学工具的自主研发,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工作重视相对不够,科学思维培育相对落后,科技活动仍未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自主创新成果较少,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极其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创新方法工作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
创新方法工作要强化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与体制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学习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素质教育体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逐步改变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跟踪模仿、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培养一大批掌握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创新型人才,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为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方法和工具支撑,大幅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育。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是,重点从“娃娃”抓起,不断总结完善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经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鼓励本科生、研究生投入科研工作,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一批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实验;继续推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三是,采用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等手段,促进各类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增强创新素质与技能。
加强素质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建设一批实习施训设施,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创新方法继续教育基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熟练掌握创新方法的人才保障。
(二)加强科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和应用。
着力推动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的传承。通过科学大师科普展览馆和筹建我国科学大师网上在线档案和数据库等模式,对我国当代科学大师的科学思想、科学理念进行挖掘、整理与传承。
大力开展科学方法的总结和应用。一方面,动员组织各有关学术团体、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广泛参与,按照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对各学科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归纳、总结,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与方法研究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分阶段、分学科逐步完成涵盖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学科《科学方法大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方法的广泛利用,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
积极推动一批急需科学方法的研究。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实施及一些热点问题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新兴学科、衍生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急需科学方法研究,催生一批原始创新性的重大成果。重视在科学方法研究过程中创造知识产权,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
积极开展科学难题和技术难题的征集活动。着重开展“10000个科学难题”和“10000个技术难题”征集活动,提出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明确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培养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加强科学思维,探索创新方法。
(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应用,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推进技术创新方法的引进与发展。针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大需求,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融合;推广技术成熟度预测、技术进化模式与路线、冲突解决原理、效应及标准解等TRIZ中成熟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加强技术创新方法知识库建设,研究开发出适应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软件工具和平台。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编制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教材,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试点先行的原则,择优选择部分省(市)区域和行业,以及创新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特别是推动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训,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培养创新工程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的挖掘、总结和推广工作。
推动企业形成关注创新、践行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企业职工的首创精神,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和表彰对企业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科技标兵;将学术团体资源引入企业,深化“厂会协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四)着力推进科学工具的自主创新,逐步摆脱我国科研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加强科学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鼓励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理念,开展科学仪器的新原理、新设计、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催生一批原创性科学仪器设备。
积极推进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自主研发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共性、核心关键部件,带动科学仪器设备相关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新兴领域的需求,自主研发相关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与大科学装置配套的重要科学仪器,提升现有重大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强试剂、软件模型、样品前处理设备等科学仪器辅助设备的研究开发,有效解决我国科学仪器设备配套性不足的问题。
加强科学仪器升级改造技术研究开发和二次创新。坚持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挖掘现有科学仪器设备潜能和利用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并推广应用;在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产生的科学仪器设备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化和应用研究,增强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二次创新,大幅提升国产科学仪器的产业化水平。
积极推进国产科学仪器的应用。一方面,进一步研究运用政府采购、产学研结合、科技金融等政策措施,出台促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大幅度提高现有科学仪器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工作,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科学仪器的知名度。
(五)推进创新方法宣传与普及。
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重大进展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弘扬科学与创新精神,提高企业和公众对创新方法的意识,为开展创新方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创新方法工作。联合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推广创新方法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广泛深入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企业科协、工会的有利条件开展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相关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创新方法。将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方法的普及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科学方法的推广相结合,全面推动创新方法的普及。
(六)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新方法交流。通过组建创新方法相关学术团体,创办学术杂志以及举办创新方法论坛等措施,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对创新方法的重视和参与。
加强创新方法的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国外先进的创新方法的理念、模式,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相关领域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性,将创新方法作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创新方法工作的协调、咨询机构;制定推进创新方法工作的有效措施和方案,切实推动创新方法工作。
(二)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对创新方法工作的投入,为创新方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必要的财税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创新方法工作。
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创新
1.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它是建筑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条件的控制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实践途径。这种实践所产生的首创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加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科学方法论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按不同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思维型、专业型、交叉型三个方面。
1.1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强调人类思维方式作为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这里将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分为逻辑思维类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和非逻辑思维类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两大类。
1.1.1逻辑思维类创新方法的概念为: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逻辑思维的特点在这里将其具体分为,归纳式方法、演绎式方法、归纳-演绎式方法或立假说式方法等三个主要方法。归纳式方法主要是指从个别现象,经过分析、比较、上升为一般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运用归纳式方法,能使人们对不同时间、空间上的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方式上升到一般的统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演绎式方法是由一般的建筑设计方式到个别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即由某类建筑设计中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中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归纳式方法和演绎式方法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
1.1.2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各种思维要素、形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思维活动的本质。大体说来,可以把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以下几类:联想式思维方法是通过事物的相似性类比,从某一事物想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某些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过程。人们在进行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过程中瞬时的顿悟性思维方法使建筑设计创新立即得到解决。
1.2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指以建筑学本专业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研究的内容分为环境类、意象类、科技类等基本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1.2.1环境类建筑设计以建筑存在的周边环境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其又分为自然环境式方法和建筑环境式方法。
1.2.2意象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依靠建筑学所研究的形象、空间、功能等方面作为理念基础形成概念或意象,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创作想法的来源和基础,将其分为形象式方法、空间式方法和功能式方法。
1.2.3科技类创新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建筑科技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结构技术式的创新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结构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材料技术式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材料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又如短暂、动态而富于变化的树木;再如较新的材料――膨化聚苯乙烯和塑料。这些新型材料的运用都是获得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方面。设备技术方法是指通过运用建筑技术中对设备技术的革新而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1.3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便是以建筑学与其他专业相交叉的学科交叉点作为引发创新的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特点,将其归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综合类几大方面。
1.3.1自然科学类建筑设计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包括仿生学式和生态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仿生学式的创新方法就是从仿生学的几个主要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将其分为形式仿生、结构仿生、功能仿生等几个重要方面。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即研究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态学式创新方法针对生态学引入建筑学的方向的特点,将其分为结合生态环境法和引用生态技术法两个方面。
1.3.2社会科学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包括社会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有代表性的如心理学式、社会学式和策划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2.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
2.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占多数。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2.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3.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议;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结语: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大会对获得山西分赛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项目和优秀组织单位进行了表彰。
太原市科协、x城市科协、太重集团科协、汾西集团科协、晋西集团科协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获奖项目进行了展示。
省科协副巡视员谢文智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首先对获奖的项目和单位表示祝贺,同时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开展创新方法所取得的成绩工作。谢文智指出,山西省作为中国科协创新方法工作的示范省份,从2009年开始推广创新方法,并将这项工作纳入了省委省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中。8年来,通过一手抓体系建设,一手抓推广应用的“双擎驱动”推广模式,拥有了线上线下推广应用平台,构建了四级推广应用体系;通过开展多层次的培训,累计有400多家企业的1万多名技术人员了解了创新方法,培养了400多名应用学习骨干和150名一线创新工程师,解决技术难题200多项,取得专利授权59项。很多创新成果已经应用于企业的产品中,帮助企业产生了经济效益,填补了行业的空白,甚至改变了现有的生产模式。
他说,我省近期召开的“新机遇、新晋商、新发展”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启动大会上,着重强调了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以创新驱动转型、以人才支撑转型,要以科学的方法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创新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篇10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方法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中,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的首要位置。
创新方法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抓住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三个层面”,重点面向科研机构、企业、教育系统“三个对象”,积极推进技术、管理和体制的创新。特别强调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企业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点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创新方法培训。一是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生产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组织编写有针对性的创新方法培训教材,并在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创新方法师资培训,为大规模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培养师资队伍。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应用相关培训教材,对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主要研发人员进行试点培训,提高企业员工对创新方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三是结合试点培训情况,对不同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广泛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发展需求的企业创新型人才。
天冠集团是目前国内历史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乙醇生产企业,是国家520家重点企业和河南省50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全国四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厂家之一,是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主体企业。
作为一家流程型生产企业,天冠集团坚持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理念,以信誉为根,创新为本作为企业宗旨,逐步地从一家传统粮食加工企业成长为国内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的领导者。在这一过程中,天冠的成长一刻离不开创新,也时时透露着创新。
概念创新:2000年3月天冠集团率先提出了“开发推广乙醇汽油”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从而拉开了中国生物能源的序幕,既缓解了能源危机,又解决了环境污染,并将一家传统的粮食酒精企业发展成为国内生物燃料的龙头。
理念创新:2008年天冠集团建成了5 000吨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工厂,利用乙醇生产排放的废气合成高性能、高品质的绿色环保塑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解决白色污染、发展生物基材料,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管理创新:2008年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调整公司产业发展战略,突出核心产业的主导地位,附属产业剥离改制独立经营,引进集团化大统一管理,推行6S管理、ERP、六西格玛精益生产模式,销售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
方法创新:面对国际能源形式日益紧张、国际粮食价格飞涨的局势,天冠集团率先启动二代燃料乙醇研发,采用先进的预处理方法、高活力的生物催化剂、低能耗的提取浓缩装置、高效的能量综合利用体系,实现了万吨级规模纤维乙醇的产业化生产。
刘燕华部长讲过“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工具的创新与突破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源泉”,天冠集团能够成为我国生物能源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并在行业内不断地取得创新成果,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国家科技部创新示范企业,靠的就是集团决策层先进的创新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创新方法应用实践
总理指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天冠集团借助国家科技部“创新方法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的契机,依托南阳市政府争创国家创新示范城市的组织力量,引进了创新方法和知识工程的培训。通过对集团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大家熟悉并掌握了创新的方法和工具――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并将TRIZ理论中先进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创新工具运用到生产实践和管理中,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进行专业培训,做好企业试点
2010年7月,经过前期的实地考察和项目对接,科技部创新方法天冠培训班开办,40多位科研、管理骨干进行了封闭式强化培训。此次培训内容包括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工具、计算机辅助创新和六西格玛管理。通过学习,学员了解了创新的规律,激发了创造的热情和信心;突破了传统的惯性思维,学会了科学的收敛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并能够结合计算机软件系统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认知了创新规律的发展趋势,对公司产品和技术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这次培训,共收集了40多项技术难题,涵盖了集团公司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专家的指导下,采用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方法和工具,分析了各项问题的技术矛盾、物理矛盾和物场,建立了组件模型和功能模型,结合计算机辅助系统查阅了知识库和专利,寻找到了诸多的备选方案。天冠集团利用TRIZ理论已经实施且产生效益的工程技术难题9项,全部实施后每年可为天冠集团新增效益1 800余万元。
二、深入实践,建立创新团队
在培训的基础上建立了集团公司领导牵头的创新团队,将创新的知识和方法带到生产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创新的成果。以培训的学员为核心成立岗位技能创新小组,宣传创新知识,掌握创新方法,带动创新理念,40位学员成了公司创新方法推广的种子,将创新基因移植到了集团的体系中。
集团公司组织定期召开创新团队的交流会,以创新方法的应用实践和创新知识的学习为议题,并讨论CAI创新软件的应用经验。疑难问题寻求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在企业内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选派人员参加科技部的师资培训,通过内部宣讲交流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为创新方法在公司内部的全面普及建立基础。
在生产管理方面,正在建立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创新体系,通过明晰和分析企业的管理流程,运用DMAIC(六西格玛)方法实施连续的过程改善,识别和消除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和非增值作业等手段和途径,提高质量和服务、降低成本、缩短运转周期,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立足长远,建立创新的文化体系
刘燕华部长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创新也是天冠集团的企业发展之魂,作为科技部的创新方法试点示范企业,天冠集团结合流程型企业的生产特点,建立了自己的创新方法工作思路:
1.建立企业系统化技术创新体系,以TRIZ理论为核心,在CAI技术的支持下,对企业创新过程进行系统的组织和科学的管理,固化面向创新的研发流程,推动持续创新的企业文化。
2.制定企业产品技术发展战略,进行企业核心产品技术进化潜能预测,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集团创新战略分析,研究软件系统开发,建立适合生物能源行业和流程制造型企业的应用软件。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倡导自主创新,鼓励创新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解决一批企业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
4.建立创新文化氛围,组建创新团队,提倡创新知识和方法的全面普及,提高全员的创新意识;开展定期交流,实行不间断的培训和学习机制,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以点带面,最终形成良好的、系统的研发机制。
5.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适合自主创新发展需要的组织体系,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强知识工程建设,形成专业的知识库和行业标准。
6.建立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创新体系,识别和消除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和非增值作业等手段和途径,提高质量和服务、降低成本,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流程型生产企业经验探讨
作为一家流程型企业的代表,天冠集团具备流程型制造企业连续性生产的显著特点,通过创新方法的实践和应用,总结出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关注点
1、流程化管理的创新方法,生产、业务流程标准化、显性化,并建立起相应的考核管理体系。
2.产品和技术的发展预测,研发方向的定位,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善,保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4.精密生产和精益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二、实践经验
1.阶段性的成果和考核评价体系对整个项目的推动很有意义,可以加强对创新方法的认识,树立推广应用的信心。
2.坚持长期的应用非常重要,要有强制的制度保证。
3.决策层的重视和参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流程型企业的目标是将流程标准化、固定化、显性化。
三、存在困难
1.方法和工具的使用是一个长期的熟练和锻炼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提高。
2.CAI(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应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
3.当前属于难题解决阶段,全面地、深入地开展,创新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时间。
4.需要加强推广的力度和考核评价的强度,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范的方法进行推广应用,有强制性的保障。
5.流程标准化、显性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环节,目前还处于局部的、初级的方法、工具的使用,核心产品、核心技能的创新有待突破,整体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