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社会责任 第三方审验
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如中海油渤海漏油事件)、产品安全(如双汇瘦肉精事件)、员工权益受损等事件的频频曝光,企业社会责任逐步深入到公众、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视野,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关乎公司生存与竞争力的话题和评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不仅企业开始积极行动,中国政府关于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层次也逐步提高。与此相适应,社会责任披露也渐行渐近。1999年,壳牌(中国)率先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紧随其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企业健康安全环境报告。此后,福特汽车、宝钢股份、东芝(中国)、江西移动也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在早期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外国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外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对中国企业无形中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开始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信息提出了规范和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中国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活动进行引导性规范。2008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2008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应根据所处行业及自身经营特点,形成符合公司实际的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及工作机制。上交所《通知》与深交所《指引》的内容并无实质性差别,但是上交所的《通知》对部分公司具有强制性,并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做出了具体规定,明确每股社会贡献值包含的内容和计算方式,但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一般内容则没有具体要求。相关监管部门的引导性规范文件虽对大部分公司不具有强制性,但无疑会对上市公司和央企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
总之,中国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识和实践与经济全球化、中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大背景有关。由于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国际社会责任标准和披露指南的外部压力和中国相关制度规范的约束等诸多因素,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日渐完善。本文拟以中国上市公司2010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分析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规律,针对社会责任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
最近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它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影响,就在于促使企业环境报告、安全卫生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绩效报告的不断发展。宋献中(1992)提出了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包括简单、中级和高级三种模式,简单模式包括陈述性反映,中级模式包括独立报告,高级模式包括社会收益表、社会-经济营运表、综合社会效益-成本模型、增值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等。赵文娟(1998)认为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模式宜由简到繁,由粗到细;在初级阶段采用简单模式,逐步采用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等较复杂方式披露。阳秋林(2005)认为中国企业应当编制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对外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的社会责任报告。沈洪涛(2007)在对目前国际上广为接受的三种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即GRI(全球报告行动)的G3报告框架、SAI(国际社会责任)的SA8000标准和ISEA(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的AA1000系列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的借鉴思路。陈政(2007)选取了深交所20家专门2006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社会责任报告是公司传递社会责任信息的有效途径,政策指引对报告披露具有良好的引导推动作用,公司实力是践行并报告社会责任的基础。宋献中(2009)以2005-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已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研究样本,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中国的社会责任报告形式纷杂,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较差,缺乏定量披露,定性披露存在内容散乱、逻辑混乱、语言修饰过度等严重问题,且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
总体而言,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集中于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形式和参考指标体系的研究;鉴于社会责任报告样本数量的不足,实证性研究从近两年才日渐兴起,相关研究成果相对局限。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试图揭示其报告披露的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的建议。
样本选择与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的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来源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主页,巨潮咨询网、和讯等网站。剔除了部分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和数据不完整的社会责任报告,本文获得429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深交所172家,上交所257家。
(二)统计分析
1.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字数(见表1)。报告文字的长短从侧面反映了不同上市公司对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的不同认识。在429家上市公司中,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字数最多的为建设银行,约53000字;披露字数最少的为万通地产,不足1000字;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字数统计为7788字左右。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字数统计情况分析,多数单位报告字数在3000到8000字之间,占60.84%;从平均值来看,社会责任报告字数低于平均水平的共294份。68.53%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字数达不到平均水平,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多数流于形式,所包含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质内容较少;多数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识较差,处于被动响应监管部门号召的状态。
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见表2)。按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13个行业均有上市公司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制造业比例最高,达到51.75%。比例最低的为传播与文化产业,只有0.47%。所有行业均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表明企业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的意识有所加强。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公司占报告公司数绝大多数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中国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另外,制造业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属于社会责任敏感企业;随着社会和时代进步,也使企业不得不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报告。
3.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上市公司的地区、所属交易所和企业性质分布。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京津、广东、福建和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其他地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较少(见表3)。表明全国各地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意识并不均衡。上交所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有257家,占所有报告公司数的59.91%,而中国有51.74%的上市公司在上交所挂牌。这表明在上交所挂牌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更高。比较来看,说明全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意识已有普遍提高,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从独立来看,深交所公司独立数量为168份,独立率为97.6%;上交所为9份,独立率为3.5%,这与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规则直接相关。有292家国有资本控股的上市公司了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占所有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的68.07%,而中国国有资本控股的上市公司数量有863家,只占中国上市公司总数的51.13%。这表明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更高,国资委颁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发挥了一定作用。
4.报告内容分布。社会责任报告在详细程度、侧重点和规范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93.24%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价值观进行了简要概述;约60%的企业提及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报告中存在的差距及未来展望;社会责任报告中有企业管理层致辞和企业治理结构仅10%左右。中国并未引入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制度,但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可以提高报告的质量,上市公司可以聘用第三方审验机构对报告进行审计鉴定。只有2.80%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第三方审验,这个比例比较低;虽然仅有约5%的社会责任报告提供了国际GRI索引的详尽指标体系和报告说明(附录),显示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日渐执行国际化标准的趋势。中国的社会责任报告在报告内容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并没有统一的报告框架作为参考,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这大大降低了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5.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分布。在报告中,大多数上市公司都用不同的篇幅介绍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市公司普遍重视股东权益保护,其定量披露主要集中在公司的治理结构、经营业绩和公司股利分红方面;对于环境保护,上市公司主要是从环保投入、废弃物排放标准的执行和对循环经济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定量披露;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定量披露则主要集中在建设和谐社会,帮困扶贫、捐资助学、赈灾捐款、新农村建设、关注弱势和特殊群体、创造就业等方面。比较而言,定量披露较少的集中在债权人、消费者和供应商方面,反映出上市公司对于债权人的重视程度不如对股东的重视程度,仅有少数公司对资本结构、负债清偿情况和公司信用等级进行了定量披露。同样,对于供应商和消费者权益也只有少数企业定量披露,反映出公司对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重视程度不高。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对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统计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存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均衡现象
从对沪深429家上市公司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均衡现象,主要包括:一是行业分布不均衡。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其他行业数量较少,主要是因为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多且本身属于社会责任敏感性强的行业,这也同时说明其他行业的公司对社会责任重视不够。二是地区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报告的公司数量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较少。三是包含的内容不均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包含哪些项目在企业的意识中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有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包含了诸多项目,但有的公司则只是简单敷衍了事,社会责任报告中包含的内容寥寥无几。四是信息质量不均衡。有的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中较为详实的进行了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而有的公司简单粗陋,报告没有实质内容,披露的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五是沪深两市之间不均衡。由于相关制度规定,在独立报告方面,深交所起着一支独大的作用;但在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社会责任履行、读者反馈意见表和第三方审验等方面,上交所的企业要比深交所积极,从社会责任履行的各项指标来看,深交所的评分结果均在上交所之下,这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氛围相关。
(二)报告框架不同
报告的使用者即利益相关者阅读报告时方便,能提高阅读预期和有效性,使报告之间可比,提高决策有用性。同时,鉴于报告的编制者即企业在编制报告时降低编写成本、使报告符合社会预期等原因,组织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统一的指南框架是必要的。从本文前面的描述性分析可以知道,中国目前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由于没有统一的参考模式,横向不具有可比性,这为报告的使用者和编制者带来诸多不便。
(三)第三方审验不足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验能够帮助公司达成更广泛的战略目标。第三方审验与内部审验相比,审验机构是与被审验单位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从样本数据来看,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第三方审验的公司数量仅为上交所的12家,这说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日渐趋向于国际化标准,为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跨国对话提供了一种可能。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完善建议
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
由于上市公司在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和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中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各经济利益主体依法分享自己应得的成果。强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首先是强化企业的守法行为,在遵守国家各项法律的前提下创造利润。在公司法中应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其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是公司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和履行社会责任效果的重要信息来源。数据分析证明,国家政府部门和监管机关的强制性要求,对完善和规范企业管理和信息披露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现阶段监管机关可以考虑联合相关行业组织,结合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特点和社会责任监管重点,以行业为标准明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具体规范。同时,为了便于比较分析,监管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对不同类别社会责任披露方式提出要求,对于定量信息和需要进行比较分析的定量数据,是否可通过数据表格的形式提供辅助。
(二)引入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机制
随着利益相关方对信息真实性的期望和需求不断提高,在利益相关方看来,由第三方出具的审验报告仍是目前提高社会责任报告可信度的最佳选择。为了提高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质量,在继续发挥已有规范、指引作用的前提下,可以引入具有可操作性的第三方审验制度。
中国公司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在引入第三方审验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验证第三方审验机构是否具有出具审验说明的资质;结合企业自身和行业的特点,选择相关的验证机构时考虑其审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关的审验制度,对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社会责任的技能培训,以顺利配合独立的第三方审验人员工作。
参考文献:
1.阳秋林,黄珍文,曹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关于我国企业实行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的调查报告[J].南华大学学报,2002(4)
2.陈玉清.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3.刘长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
4.沈洪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
5.杨亚娥,刘建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7)
6.沈洪涛.国外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模式试评[J].证券市场导报,2007(8)
7.陈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解读与完善建议[J].证券市场导报,2007(8)
8.吴丹红,王章渊.我国企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解读[J].财会通讯,2009(6)
9.宋献中,李诗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统计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6)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也与日俱增。中国以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逐步被国际市场所接受,生产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但近年来兴起的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作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供应商,生产制造企业首当其冲要接受相当严格的各跨国公司所实施社会责任方面的审核。何为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追求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提倡以人为本,重视劳工保护,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与挑战,已成为生产制造型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势必会增加生产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我国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多以劳动力成本低廉为主要优势,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要求员工的教育水平达到技校或高中水平之上,有的甚至对外语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职位定义是技术工人,工作内容是监控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并可判断简单的设备故障等,当然所提供的薪资水平也高于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企业。即便如此,生产制造型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仍然会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
按照传统的逻辑思维,企业追求利润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相对立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势必会增加企业成本,所以往往认为企业盈利与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互斥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在薪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方面为员工提供有保障的福利。目前市场上的知名企业都已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他们选择合作伙伴和交易对象的重要考虑因素,生产制造型企业作为主要的供应商、代工厂,必然要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生产制造型企业在提供法律法规范围内的标准外,尽可能提供给员工更高的保障: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即时奖金政策,员工及家属的补充福利,额外的休假制度等,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吸引、保留、激励人才,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激发员工归属感和创造性,为企业赢得声誉,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增加品牌价值,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制造型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会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但从长远角度看,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强顾客的忠诚度,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使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造良好的销售业绩。对企业内部而言,对员工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投入会引起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增加,但实际上是对企业人本管理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本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的利润。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生产制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非常密切,企业社会责任含义本身就涵盖相当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企业社会责任中将员工利益作为最直接、最基础、最重要内容: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含义就是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形成良好的雇佣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产制造型企业中最主要的利润创造者是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向员工传达本企业社会责任文化,通过员工对本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以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久竞争力。
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与开发体系。生产制造型企业对各个生产流程有成体系的严格要求,初进入企业的员工,不可能马上就能掌握企业的工作流程,为了让员工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从最基本的员工入职培训到各岗位工作资格的获得,必须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与开发体系。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员工个人来看,企业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培训和开发体系,可以帮助员工充分发挥和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潜能,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路径、阶梯和方向,更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企业角度来看,建立完善的培训与开发体系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依据工作测评结果、工作流程要求和员工的兴趣为出发点,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培训与开发体系,提高员工的职业发展能力,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事故,避免降低工作效率,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不应把培训与开发仅当作一种投资,而更应结合员工各自的职业生涯设计,有计划地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提高员工对企业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员工真正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在组织内外的竞争中始终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以帮助员工实现其人生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建立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体系。员工是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财富创造者,同时企业与员工又是相关利益的矛盾体,现代劳动关系的理念已经实现了二者从“斗争”向“合作”的转变,保护劳动者利益的终极目标正是“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如何建立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体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答案是“以人为本”。目前我国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对生产流程与质量安全、员工基本权益、职业健康危害、劳动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底线要求。
生产制造型企业虽是以机器生产为主,但没有技术工人付出劳动,机械设备是无法运行的,所以生产制造型企业应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体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法律法规,在招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各个环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用工行为,健全诚信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履行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责任。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生产制造型企业发展来说是有利的,当员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自觉自愿为本企业尽职尽责时,企业自然而然减少了诸多“麻烦”,各项管理指标必然有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责任感和技术素质,达到企业与员工共同受益的双赢局面。
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薪酬福利机制体系。生产制造型企业虽然在薪酬福利的待遇上要优于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在现代企业对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实行有效的薪酬福利激励机制往往能为员工仅提供工资所不能带来的有利条件,从而使企业在对人才的招募和使用中处于优势。除了保证员工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定或行业的最低标准,企业还应依据未来的发展战略尽可能提供体现员工价值与业绩相匹配的薪资待遇,制定公正合理的工资分配政策,建立公平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购买齐备的社会保险与补充保险,提供保障员工身体健康的休假政策等,从各方面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篇3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必须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体现环境保护自身特点与规律,必须遵循法治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国情和省情的差异性决定了环境保护道路的多样性,为此,××省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要从国情、省情出发,要遵循生态演变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把发挥政府的作用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把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与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中把握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
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与框架构建
(一)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
从制度的属性来分,环境保护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约束制度组成。从制度的实施手段来分,环境保护制度分为强制性手段、选择性手段和教育手段3种。从制度的责任主体来看,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针对政府环境管理主体的环境管理制度、针对企业环境治理主体的环境治理制度和针对公众环境监督主体的环境监督制度3类。
(二)环境管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一是创立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增强环境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二是强化综合决策和协调体制,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环境管理职能。三是延伸环保机构“触角”,完善基层环境管理体制。四是完善环境管理机关的内部行政体制。
2.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供给机制
一是要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要加快环境标准制订。三是要创新有效的环境政策。四是要不断完善××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3.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有效履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强化外部监管,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建设,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环境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
(三)环境治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强制性制度建设
企业(排污者)大都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获取高额利润的有效途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要通过完善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监督企业(排污者)依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防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并转嫁给社会或其他治理主体。从预防性强制制度来看,预防性制度管理理念要从浓度控制和末端控制向总量控制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制止性强制制度来看,主要包括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强制淘汰制度、重点监管区制度等。
2.激励性制度建设
要按照“排污要成本,治污有效益”的原则,制订一套以环境经济政策为主、非正式约束制度为辅的激励机制。就目前而言,一是要通过设立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资金,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对企业实行环保信用管理;三是要结合污染减排的形势,研究提出排污交易的制度,研究和建立绿色金融、环境责任保险、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促进资本市场的绿色化进程,保障环境治理主体的“治污收益”;四是要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真正体现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等。非
正式约束制度是企业(排污者)自我规范环境行为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制度。在完善非正式约束制度方面,还应注重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标准,逐步建立企业环保社会责任认证体系,强化媒体监督功能,促进和激励企业确立社会责任的意识。
3.惩罚性制度建设
惩罚性制度应包括宏观的环境政策调控和微观的具体环境侵权行为的惩罚。要从宏观角度形成全社会推进节能减排行动的宏观调控政策,从微观角度打击违法企业(排污者)故意对他人或公共环境利益造成损害的环境侵权行为,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有效防止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
(四)环境监督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公开性制度建设
环境信息公开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将信息公开的途径、形式和程序做出详细规定,使社会公众参与既名正言顺又有章可循。
2.参与性制度建设
要进一步拓宽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环保部门依法决定相结合的环境行政民主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的内部决策规则和行政决策程序。
3.监督性制度建设
要加强社会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监督性制度建设,对环境管理主体的不作为或作为显失公正的行为,对环境治理主体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危及环境安全等行为进行社会公众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非正式制度,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改善环境为荣,破坏和污染环境为耻”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四个重点
(一)加强和改进环保规划工作
要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统筹发展规划;二是实施空间区划;三是推进专项规划;四是制订区域规划。
(二)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与管理
要根据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权限,从××省的环境特征、产业特点和环保工作需要出发,制定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及重点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标准。主要包括:积极编制××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规划。提出××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计划,建立项目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确定2009~2012年××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目录。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一是环境质量标准建设;二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三是其他环境保护标准建设。
(三)完善和创新环保政策
1.制定和完善环境管理政策
一是要全面推行规划环评;二是科学实施总量控制制度;三是严格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四是完善污染减排制度;五是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六是强化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七是继续推进重点监管区制度;八是积极推进社会公众参与制度。
2.改革和创新环境经济政策
一是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探索建立排污总量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三是规范和完善排污收费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环境财税政策;五是探索完善绿色系列政策。
3.推进和落实环境技术政策
制定和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筛选适合××省的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一批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和工程技术规范;鼓励或限制发展的环境技术、装备目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健全鼓励企业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引导机制。推广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加强引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四)完善和强化环保法规体系
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框架下,通过立足××省省情与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经验相结合,通过制定新法和修订现有法规规章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省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一是要重视环境法制基础和空白领域环保立法研究;二是多方法分层次推进人大环保立法工作;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规章的制订。
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的六大执行体系
(一)组织保障体系
要形成环境管理既统一监管又分工协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分解,落实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充实环保工作力量;要进一步明确局内各部门的制度建设任务,做到各负其责。
(二)监测预警体系
近期要重点建设和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应急预警体系、环境监测监控平台等,做到数据准确、传输及时、方法科学;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使环境管理形成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环保工作新格局,确保环境安全。
(三)技术支持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环境战略研究、环境政策和立法研究、环境应用科技和环境标准研究等方面,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研究团队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成立由知名专家组成的××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智囊团,为××省环境规划、标准、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四)设施支撑体系
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规划各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标准化进程。
(五)执法监管体系
应重点针对××省环境执法面临的问题,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健全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维护环境保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境案件移送督办机制,通过挂牌督办、事后督察、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
篇4
目前,随着国家对法制建设的日益增强,依法治企的观念也逐渐被大家所重视,依法治企处于企业内部环境不断改善,社会的需求在日益加强,依法治企的保障作用也在日益凸显。因此,在这样的依法治企大环境之下,构建一种新型的供用电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供电企业作为重要国家重要的电力能源部门,它担负着为全国的工农业生产提供电力保障,为老百姓生活提供电力支持,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而依法治企是供电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治理供电企业,规范依法治企,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依法治企观念下的供电企业管理,全面提升供电企业的整体力量,是供电企业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推进依法治企工作的重要性
2.1供电企业的特点
供电企业相比较其他类型的企业来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第一,与供电企业直接打交道的便是一个个的用电客户,直接面对着千家万户,因此,它的工作具有了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第二,管理层的底部有着明显的末端特点,在管理方面侧管理的职能需求明显;第三,供电企业是最主要的民生企业,主要服务于民众,作为一种社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效益问题,还要考虑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显著的特点都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担负起它的社会责任。
2.2依法治企是供电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目前,许多供电企业处于转型发展关键阶段,供电企业都在深化法制管理,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对企业内部的规范管理,对外遵守各种法律制度,许多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依法治企工作新格局,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逐步加强政策管理,规范管理行为,强化企业的监管力度。但是,依然有一些供电企业存在影响企业和谐的因素,一些员工甚至是管理层都没有意识到依法治企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依法治企对供电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没有从大局观念去认识依法治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依然存在实际管理中往往被忽视的现象。
2.3供电企业现状
目前,一些供电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管理太随意,管理不严的现象不时会发生,有法不依,有些领导干部还存在着不作为的现象,对出现不合理现象不能进行依法治理;还有的一些供电企业出现了营销方面管理不当,关系电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责任追究不到位,整个考核体系存在漏洞,需要不断完善,群众和社会的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一些企业内部审核和检查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整改,而且一些问题是屡查屡犯。
3.强化依法治企工作的对策
3.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法作为企业治理的根本,只有领导和员工意识到法的重要性,企业才能走上健康稳健的发展之路。一些依法治企成功的企业意识到宣传法制的重要性,开展一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行法治、案例讲解讨论,让广大员工积累法律常识,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组织一些专项培训和辅导,让广大员工懂法,并引领员工进行思考让其意识到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面对社会,可以向社会宣传与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让社会各个群体加深对供电企业的了解。
3.2强化规章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一个企业进行管理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让企业的运行更加合理和有序,运行更加规范,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来进步,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国家电网公司通用制度必须进行宣传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将制度更好执行,一些成功的企业案例中,已经将公司的制度化学习作为公司管理的常规活动,经常组织员工以领导层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采取多种学习、考核手段来进行制度的学习。
3.3完善内控体系建设
要更好的实施依法治企,必须进行合理的内控体系建设。只有实行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才可以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不断加强企业财务、审计、法律、监察等重要监督部门合作。一些成功的供电企业会不断细化公司的管理规则,加大责任问责的力度,定期公开企业内务,充分调动群众力量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对公司发生的财务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和警示。审计部门应该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实行有力的审核,加强内审力度,逐步完善相应的内审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和细分,保证部门间有相互的制约关系,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将问题进行反馈,同时能找到问题的管理部门,并将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健全企业的管理监督机制,能够做到对说发生事故的事前、事中、事后都进行全面监管,并能够对突发事件和一些风险的高发环节的进行监管,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监督体系,并能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长期的建设和规范。
3.4提高员工思想水平
要想在企业中切实推行依法治企理念,更好的进行依法治企,需要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水平,与此同时,要增强员工的技能本领。要在本单位中选拔一些具有法律知识背景的人才,这样的员工不仅具有一定的法律常识,还熟悉供电企业的供电业务,而且精通供电方面的经济政策,然后将这些选拔出的具有法律背景的员工安排到相关的法律部门和法律岗位进行学习,培养具有本行业特色的法律专家;也可以大胆从外面聘用一些专家型的人才,来指导企业的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解决相关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的水平问题,努力创建依法治企的供电企业,全面提升供电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广大员工的法制意识。
篇5
关键词:师德师风 思考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88
当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了很多超出人们道德底线的现象,但这毕竟是少数。社会民众对当前教师师德师风的现状是满意的,这说明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并且整体的发展趋势也是良好的。但是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尤其是当这些不良行为经过媒体和网络的放大效应以后,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一些错觉: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整体、严重、快速下滑。在知识信息爆炸和道德情感正被价值理性逐步消解的时代,社会民众热切期待正常道德秩序的回归,这种期待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为人师表”的教师身上,并且这种期待会显得更为迫切。正是这种对教师较高的道德期待,导致了社会不允许高校教师“犯错”,当个别老师出现个别“情况”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会自然而然地被无限放大。这种“供需”的矛盾所产生的张力正在迅速破坏着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如何消解这个张力成为当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无疑有赖于整个社会道德伦理的重建,但是在短期内寄希望于大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无疑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必须另辟新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全面和根本性提升:
1 教师自身要提升自身修养
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受体也是教师,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当前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学习重业务能力,轻道德伦理,必须改变这种局面,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并重。第一,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充分认识到一个道德败坏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要不断加强道德伦理学习,先学德,再学才,增强自己的道德焦虑感和紧迫感,提高自己的道德约束力。第二,要加强宣传。宣传的作用在于扩大影响,营造氛围,让人人关注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让个别有不良行为的教师总是感觉芒刺在背、如坐针毡,让道德良好的教师不敢“堕落”,时时警醒。如果没有“注视的眼睛”,道德的自我约束力就会涣散。第三,加强舆论引导。随着市场化转制和网络的兴趣,媒体为了收视率、订阅率和点击率,趋迎附和受众的猎奇心态,而忽视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加强对媒体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规范,充分发挥媒体在价值观重塑和道德伦理重建中的责任与道义,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舆论引导,提高教师提升自身修养的内在驱动力。
2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终身制
全面推行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强化教师岗位管理和聘任考核,打破教师实际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建立教师退出制度,考核不合格、师德师风差、学生满意度低等不符合高校教师岗位要求的教师应退出教师队伍。可以试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对没有能够竞聘上岗的教师暂时退出教师队伍,学校可以成立人才中心接纳这些暂时没有工作岗位者,给予一到二年的能力提升时间,期间如果仍然没有部门接收,第三年就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合同期满,解除聘用关系。这样通过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重道德的新型选人用人机制,让道德败坏者及时退出教师队伍。与此相对应,在高校教师聘用上,必须严把准入关。在招聘考试和试用考察中,要加大对应聘人员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考查份量,可以试行公务员招聘的考核方式,严格考试程序,一方面可以剔除个别利用裙带关系“混入”学校的人,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政治审核和道德评价,真正做到让道德败坏者进不了教师队伍。
3 建立道德评价与道德激励机制
当下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重论文数量、科研课题和教学工作,而轻教师的德育工作和学生评价,因此必须完善和优化教师考核体系:①评价内容: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与职称评定、各类荣誉评选以及薪酬挂钩,增强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考核,可以试行道德修养一票制。②评价标准:把教育效果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明确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细化评价的细则,制定具体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考核,尤其要把受教育者的评价和感受纳入评价体系。③评价主体:应尽量覆盖到与教学相关的人员,如领导、其他教师、学生以及参评教师自己。可以尝试建立一个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机构,由多个部门、多层次人员组成的小组定期巡视、测评,对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并开发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库模型,对每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总体水平进行估算。
当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需要每位高校从教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但是在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没有完善和优化的情况,这种个人自身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同时还需要外在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为提高教师素养提供相应的机会与动力,两者的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许亨洪.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商品与质量,2011,(12).
[3]田海平.论中国教育面临的伦理难题[J].河北学刊,2000,(4).
篇6
[关键词]大屯公司 循环经济 节能减排
一、大屯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现状
中煤集团大屯公司主要从事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炭销售、火力发电、铝冶炼及加工、铁路运输(限管辖内的煤矿专用铁路)等业务。大屯公司紧紧围绕《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在突出煤炭主业核心地位、做强电业、延伸铝业、拓展运输服务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认真分析研究了影响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问题。
1.节能环保投入还需加大。仍需淘汰现有技术落后、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的工艺、设备和装置。
2.节能的“自觉主动”与减排的“消极被动”。从企业的生产成本考虑,煤、电、水是生产要素,直接进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环境成本,企业则可以通过不达标排放,把这部分成本外部化。因此,作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生存法则的企业,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节能的“自觉主动”与减排治污的“消极被动”并存。
3.治污成本高与利益补偿少的矛盾。节能减排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公平的原则下,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付出较为严重的经济发展代价。
4.激励政策不完善。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完善,影响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5.政策制定“硬化”与执行“软化”的矛盾。根据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税,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但与政策的完善程度相比,政策落实的程度远远不够。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以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的财税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6.基础工作薄弱。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不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二、大屯公司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公司节能减排专业组要在公司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职能分工抓好节能减排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各主要生产单位是节能减排的实施主体,设立专门的节能减排管理部门;其他单位指定专门的节能减排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2.加强各单位节能减排指标的考核与检查,实行“一票否决”制。各主要生产单位根据与公司签定的《节能减排责任书》,创新节能减排管理模式,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和任务,健全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层层分解,逐级考核,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3.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力度。公司及各单位每年编制节能减排年度专项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节能减排项目,保证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
4.开展能源审计工作。通过能源审计分析现状,摸清企业能源消费状况,管理水平,利用效率。与国内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标,找准节约潜力和差距,制定有效措施,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5.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计量、统计制度,完善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各单位加强节能减排原始记录和统计管理,加强用能计量检测,按照标准配齐、管好能源计量器具,确保节能减排统计数据准确。
6.开展节能监测和环境监测,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供依据。
7.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普及节能减排知识,提高全体员工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有计划地组织节能减排业务学习和培训,主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须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8.加快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建设速度,为煤炭行业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提供公共技术平台。
9.成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围绕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发展重点,建立产学研自主创新联盟,着重开展共性、关键性技术研发,为公司建设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标杆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大屯公司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公司先后荣获江苏省节水型企业称号,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单位,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公司检测中心取得全国煤炭行业二级节能技术服务中心资质,在2009年国家认定的500多家企业技术中心考核中,公司技术中心名列第242位,在全国煤炭生产企业名列第三。
1.创新提升,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始终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一是加大矿井采掘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与应用,探索并改进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广应用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架,科学确定采放比和放煤顺序,提高了资源回收率,二是积极推广应用系统优化改造、变频调速、智能控制、无功补偿、绿色照明、热电联产、余热发电等节能技术。三是加快落后设备淘汰步伐。四是充分应用清洁新能源。充分利用清洁资源,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
2.实施洗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在洗选生产中,主要产生煤矸石和煤泥两种废弃物。通过与劣质煤、中煤等进行掺合作为发电燃料,供给发电厂的循环硫化床锅炉燃烧,可替换优质煤。建设煤泥管道输送系统,将大屯选煤厂的煤泥通过管道,直接送到矸石电厂作为燃料。
对煤矿产生的矸石,一方面用于受采煤影响的微山湖大堤加固,提高防洪防汛能力,另一方面用于采煤塌陷地和湖堤外侧塌陷滩地治理。通过对矸石的再利用,减少了土地占用和扬尘污染。
对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直接将其用于四个矿井下注浆防灭火。
3.开展余热利用。发电厂余热的热电联产和公司中心区集中供汽供热工程投入运行和铝厂余热的利用,削减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改善了环境,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篇7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团公司创建“三化一型”大企业集团为目标,以全面提升执行力、提高效率和效益为出发点,围绕分公司中心工作,运用科学适当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把“精、细、实、严”落实到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要求:以“精”为目标,以“细”为手段,用1-2年时间,把精细化理念贯彻到运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以“精细化的规划,精细化的分析,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核算”,实现企业管理从机会型到战略型、从经验型到科学型、从定性到量化、从静态到动态、从外延式到内涵式、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变。实现分公司发展思路明晰化、组织体系科学化、绩效考核全面化,使员工执行力、服务质量大幅提高。
二、活动内容
(一)精细化管理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针对分公司当前管理现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以抓好关键环节、重点细节为着力点,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1、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突破口和基本方法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精、准、细、严。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准时,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执行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偏差。
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完善制度与规范流程、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即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岗位责任、流程、制度执行到位。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细化、量化、实证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
2、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制定并细化落实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6月底前,完成分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编制工作,并报集团公司;10月底前,根据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分公司的发展规划,对有关任务目标进行细化、落实。
二是完善细化规章制度。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修订,细化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4月底前,将现有制度汇编以及修订方案报送集团公司;6月底前,将修订后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报送集团公司审核;审核后,在分公司内网公布。
三是细分业务流程,细化产品与服务标准。要全面梳理、细化、再造业务流程,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理好业务之间的接口。根据实际,将集团公司制定的标准体系落实到管理和员工操作中去,确保执行到位。
四是以贯标为抓手,推行精细化管理。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建立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sa8000社会责任体系。在生产、办公等现场积极推广“6s”管理、流程再造、可视化管理等精细化管理方法。通过人的规范化、事的流程化、物的规格化,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保障安全,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提高员工素养和企业形象。
五是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抓好服务与生产过程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管理水平。要把“五精四细”的要求落实到管理与生产的每个环节,积极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精华,掌握管理企业的精髓,打造精品和品牌,精通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渠道,业务流程之间要做到协同精密;要细分职责岗位、细化任务目标、细化制度流程,培育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理念,全面细化业务流操作规范,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实现提升司乘人员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目标。提出1-2条体现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六是加强业务流程与管理环节的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统计分析、财务管理、设备管理、业绩考核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加大信息技术在道路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创新活动
创新活动要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管理创新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建立创新型企业。
1、理念创新。加强在发展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加强引导和鼓励。2010年要总结出1-2条有实效的创新观念。
2、管理创新。针对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从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加强发展战略、三项制度改革、管理架构、绩效考核等领域的创新力度。同时,要加强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创新工作,关注细节的改进,把创新工作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和生产工序。2010年,要选择1-2个创新课题,要见实效,出成果。
3、科技创新。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加大在管理手段、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推广与开发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3月20日前,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全面部署。充分利用网站、内部信息、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好经验、好典型,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
2、查找问题与方案
制定阶段。要全面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自查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明确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方式方法和步骤等;要确定创新课题方向、题目、内容概要和时间安排等。方案于3月15日前报集团公司。
3、活动实施阶段。4月至11月,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工作,把活动贯穿到日常管理与经营中去。活动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调度交流会,分析情况,交流经验,及时改进。
4、总结考核阶段。12月份,对“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要形成相应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科研课题、创新成果、信息化系统等成果。分公司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
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5、巩固深化阶段。2011年,要按照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要求,对活动形成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科研课题等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使活动常态化,把精细化与创新精神作为分公司的价值观,提升到企业文化的范畴。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分公司成立“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发动、组织、监督和考核等工作。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抽调精干力量并明确一个职能部门,集中开展活动。
篇8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快地区农牧区的金融改革开放步伐,引导鼓励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设服务网点或延伸金融服务。力争用两年(-年)时间,解决地区现有13个金融机构镇的金融服务问题,确保此类地区农牧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
(二)基本原则:做好金融机构镇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市场运作。按照市场导向、节约成本、审慎经营、严控风险、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金融机构镇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自觉服务“三农”意识,多渠道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放力度,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满足金融机构镇农民群众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坚持风险防范。注重健全内控制度,促进依法合规经营,强化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严密防范金融风险。四是坚持政策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增强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内在动力。
二、工作职责
为解决金融机构镇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问题,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政府部门、监管部门、人民银行、涉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应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一)政府部门
1、各地区要根据指导意见引导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县域增设服务网点或延伸金融服务,协调公安部门对提供流动服务或设立临时网点的金融机构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确保资金安全。
2、各地区要协调财政、税务等部门对在偏远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给予支持,通过减免营业用地及用房费用、对网点进行适当补贴等方式减轻银行业机构设点成本压力。
3、各地区要积极协调国土、消防、电信、通讯等相关部门对加快推进金融机构镇网点建设的金融机构开辟“绿色通道”,给予优惠和支持。
(二)监管部门
1、银监分局对于在金融机构镇申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或新设机构网点的,予以优先审核。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做到快审快批,限时办结。
2、银监分局对在金融机构镇设立的机构网点或采取流动服务方式的应加强合规性监管和监督检查。设立简易网点的机构,须经银监分局审批、获得金融许可证后才能营业,并根据营业时间,对外予以公告。采取定时定点或流动服务方式的机构,须在银监分局备案,并由银监分局出具公告,在服务地点张贴公告并取得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方能办理业务,工作人员办理业务时需出示工作证件。银监分局要严肃查处在空白网点乡镇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风险控制不到位、超业务范围经营、服务不规范等行为,并对其信贷投向加强跟踪监测。
3、银监分局要积极指导和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建立法人内控、行业自律、外部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风险防范体系,确保金融机构镇新设网点或延伸服务稳健、持续运行。
4、对撤并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实行计划管理和指标控制,乡镇机构网点原则上不予撤并。对于确需撤并的,法人机构应提前做出下一年度的乡镇机构撤并计划,于每年十一月末前,报送银监分局审核。另外在、市区内欲增设网点的涉农金融机构,原则上须首先解决一个空白网点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
5、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对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要求进行全方位改造,通过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提高支农服务水平。
6、建立空白网点乡镇金融服务情况评价考核体系。银监分局将对涉农金融机构支持空白网点乡镇金融服务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该机构业务准入、综合评价、行政许可及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人民银行
人民银行要对解决空白网点乡镇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在支付结算、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四)涉农金融机构
1、涉农金融机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采取设立简易网点、定时定点上门服务(以下简称“流动服务”)、布设ATM机或POS机等金融机具及推行农户联络员制度等方式解决空白网点的金融服务问题,流动服务每年应不少于两次。
2、涉农金融机构要始终坚持风险防范意识,在推进金融机构镇金融服务工作的同时,要从完善制度、规范操作、防范风险、落实责任和责任追究等方面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措施,严格风险管控,防范案件发生。
三、工作措施
(一)市:蓄集乡空白金融服务由市联社蓄集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州分行共同解决,市联社蓄集信用社为第一责任单位,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农业银行州分行为第二责任单位,通过流动服务方式解决。
(二)县:漠河通过行政区划变更已隶属于茶卡乡,由县联社茶卡信用社全面提供金融服务;铜普镇金融服务由县联社察汗诺信用社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年县联社察汗诺信用社迁入铜普镇后,仍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三)市:镇空白金融服务由市联社和农业银行分行共同解决,市联社为第一责任单位,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农业银行分行为第二责任单位,通过流动服务方式解决。
(四)县:乡空白金融服务由县联社察苏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县支行共同解决,县联社察苏信用社为第一责任单位,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农业银行县支行为第二责任单位,通过流动服务方式解决。沟里乡空白金融服务由县联社香日得信用社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香加乡空白金融服务由县联社香日德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县支行共同解决,县联社香日德信用社为第一责任单位,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邮政储蓄银行县支行为第二责任单位,通过流动服务方式解决。
(五)县:6个空白网点金融服务由县联社解决,县联社江河信用社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舟群乡金融服务;龙门信用社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木里镇、阳康乡金融服务;联社营业部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织合玛乡、生格乡、苏里乡金融服务。
四、工作要求
篇9
(一)区国资局的主要职责:
1.根据区政府授权,依法代表区政府对区属国有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对区属国有公司进行监管;
2.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推进国有资产优化配置,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按照有关规定代表区政府向所监管的国有公司委派监事组成监事会,负责对监事会的日常管理;
4.按一定程序对授权范围内的区属国有公司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
5.参与区属国有公司直接融资等重大决策工作,促进公司做大做强;
6.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会同区人社局对国有公司用工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区财政局的主要职责:
负责监督区属国有公司在财务会计方面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
(三)区人社局的主要职责:
1.加强对国有公司各类人员管理的力度,积极探索招才引才的有效途径,将组织配置、市场选聘、岗位竞争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公开选拔、市场选聘范围,提升公司用人的市场化、职业化程度,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最佳配置;
2.研究制定规范区属国有公司用工和薪酬管理办法,规范公司用人招聘,统一效能考核和薪酬标准,形成公司引才、留才、用才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区审计局的主要职责:
建立区属国有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规情况的年度必审制度,积极推行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五)区属国有公司主要权责:
1.依法享有经营自和其他合法权利;
2.区属国有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责,接受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机构依法实施的管理和监督,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对出资人负责;
3.区属国有公司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法治理机构,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
4.区属国有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向出资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
二、合理界定国有资产监管范围
(一)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和途径。逐步建立结构层次清晰、管理权责明确、考核体系健全的分类分级监管体系。
(二)建立健全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确保监管责任的统一和落实,按照“三统一、三结合”即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结合”履行出资人职责。
(三)进一步加强区属国有公司资金的使用监管,区国资局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会计事务所对区属国有公司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也可以委托会计事务所对区属国有公司进行财务专项检查。
三、建立健全区属国有公司监事会制度
逐步完善区属国有公司监事会制度,监事会机构和专职监事逐步到位;监事会代表区国资局对区属公司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对国资局负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对区属国有公司的财务活动及公司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四、建立健全区属国有公司重大事项审批制度
(一)区属国有公司重组、股份制改造方案、重大对外投资、抵押、担保、融资等,以及公司分立、合并、破产,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等重大事项,必须经国资局审核,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区属国有公司重大国有产权(股权)转让、资产处置必须经区国资局审批。其中,转让公司国有产权(股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区政府批准。
(三)区属国有公司依照公司法规定,对派出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股东代表、董事,须报国资局备案。
(四)区属国有公司按照区直属国有企业用工管理的关规定,规范用工行为,加强日常管理。
(五)不断完善公司国有资产、资金管理中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引导和督促排查廉政风险,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切实规范权力运行。依法加强对区属国有公司重大事项的管理,严格规范决策权限和程序,建立健全“谁决策、谁承担责任”的公司重大事项决策机制。
五、规范区属国有公司投融资工作
(一)区属国有公司应定期上报公司投融资计划,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审核,按月及时上报公司投融资情况,严格规范资金使用投向、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
(二)加强区属国有公司融资工作的协调,区属国有公司融资项目必须经过审批,融资手续必须合法合规,融资成本合理控制。
六、完善区属国有公司审计制度
(一)区属国有公司应建立健全企业内审和风险控制制度,有条件的较大的区属国有公司应该设置独立的内控机构,其余的公司可设置专职内审岗位(以下简称内控机构),配备应的内控工作人员,独立地行使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职能,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工作规章制度,强化公司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
(二)区属国有公司基建工程造价审计原则上遵循原有的规定,逐步探索由中介机构进行工程造价基建审计的办法。
七、加强区属国有公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一)区属国有公司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依法建账;财务人员要依法办理会计事务,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二)区属国有公司要依法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明确财务负责人等会计事项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建立和完善财务重要岗位人员的定期轮岗制度,建立账簿、款项和实物核查制度,保证账账符、账款符、账实符,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有效地防范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发生。
(三)区属国有公司要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对已经完工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财务决算,及时进行资产移交,保证资产纳入企业统一管理。
(四)区属国有公司应该建立健全公司资金支出审批制度,对重大资金支出,必须经董事长、财务负责人审批。
(五)区属国有公司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摸清家底,确定各项资产的实存数,通过财产清查,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篇10
1.从法律角度说,成员企业为非独立法人,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即可,没有独立闯市场风险。2.财务管理上,没有投资权限,自身生产投入由集团公司统一布局安排投入,下拨至各成员单位,没有投资风险。3.没有直接融资资格,营运资金向上级单位借入,不必担心资金链断裂。生产规模扩张或萎缩,从成员企业层面说,没有经营风险。4.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区别于独立运作核算单位,财务报告为非独立报告,会计信息不对称,没有披露风险。5.公司销售市场大部分为关联交易,虽然结算不顺,但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价格相对稳定,不必承受市场化销售压力,没有坏账和营销风险。
二、成员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风险
1.公司受制于集团的管控和部署,发展战略目标相对不易明确,导致企业或盲目生产,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2.留存收益仅限于帐面或上缴,自己没有处置权,不能自行奖励员工、安排投入,间接影响企业生产积极性,企业持续发展受到限制。3.目前集团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考核体系存在不尽人意、不规范、不完善之处,给成员企业带来相当压力或负担。企业存在生产效率低下、职责义务不对等、要求指标不能完成风险。4.公司主营收入关联交易占比较高,一旦内部市场丧失较多份额,公司或面临不能持续经营风险。5.公司国外市场收入虽然连年大幅攀升,占比增加,赢余向好,但存在施工所在国政局动荡、汇率管制、结算受制、汇率波动引起未来收入不稳定影响损益风险;境外项目工作量不稳定,或面临资产不能转回,清盘损失风险。6.关联交易结算机制、价格、管理制度缺陷影响公司科研创新能力和动力。公司存在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产出高质量产品,而没有相应附加值回报,或存在赢利能力被销蚀、投入产出低的风险。
三、成员企业风险应对措施
- 上一篇: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
- 下一篇:简述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