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

篇1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三农发展新目标任务有哪些亮点重点

主要有四大亮点重点:

一是首次明确提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的目标,凸显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把农民增收放到首要位置的新考量。

二是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出位置,凸显了新时期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新态度。

三是提出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以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为抓手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凸显了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走在全国前列的新谋略。

四是全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把促进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的步伐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凸显了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路子的新导向。

“十二五”规划提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总体要求,为实现这一新要求,在战略上有什么创新之举

根据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提升的新阶段,规划提出了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联动推进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方略。具体来说,

一是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创造基础条件。

二是要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的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差距。

三是要形成公共财政进一步向农业投入和农村民生倾斜的机制,提高公共财政和土地出让金用于三农的比重。

四是要形成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机制,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产业的集约发展、集群发展。

五是要形成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机制,使绿色城镇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

“十二五”规划对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什么样的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

“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是要解决好现代农业在哪里发展、由谁来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纲要提出了以粮食功能区域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建设载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以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整体推进农业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能人创业和生态创优为战略举措,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新思路。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把“农业两区”建设与构建以集约化家庭经营和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相匹配,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和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为导向,使“农业两区”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探索出一条具中国特色、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十二五”规划为美丽乡村建设描绘了什么样的前景,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十二五”规划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加以统筹规划是一大创新亮点。规划把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作为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抓手,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心灵美、社会和谐服务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要求,把中心村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农村也能共享幸福民生。为此,规划提出了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与工作举措,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篇2

一、规划引领,政府引导。

着眼长远,充分规划。大多数乡镇通过规划引领创建美丽乡村。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张家乡主抓《打造“美丽张家・生态家园”总体规划》,狠抓农村危房改造、整村推进、农村公路三项建设;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晋档升级年、干部作风转变年、计划生育精细化管理年、环境卫生整治四项活动;实现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四个方面的新突破,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镇。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实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着力打造特色乡村。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汤沟镇直梗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规划引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三方面作用,重点开展环境净化、村庄绿化、房屋美化、夜间亮化、村庄绿化、公共设施配套化六项工作。贵州省贵阳市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美丽乡村”创建,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区(市、县)按照1:1配套资金,市直各部委办局、人民团体、新闻单位和市管企业定点结对帮扶示范村。

二、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主导产业,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此举足以提升乡村的内在经济实力,壮大集体经济。如走“一村一品”的路子,很多乡村已经起步。浙江省安吉具有的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还有的村发展蚕桑、白茶、高山蔬菜、笋竹、有机绿色农产品、特色畜禽和现代家庭工业等特色产业,全县已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湾镇鲁村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围绕农业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三、综合整治土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山西省长治市通过产业园区化支撑“美丽乡村”创建,重点建设了长治县振兴新区现代农业园区、潞城辛安泉新农村连片示范区等11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共涉及138个村、8.6万农业人口和13.32万亩耕地。浙江温州实施农业招商引资“千项百亿”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让农田不仅能生产粮食,还能借助生态、农耕文化传承、休闲观光、养生等多种功能发展二产、三产。

四、依托项目带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实施“美丽乡村”创建。福建长汀县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着力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现代农林业发展、农村管理创新等工程,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此外,该县还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作为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奖惩制度,每年拿出5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专项用于奖励先进乡镇。贵州省锦屏县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浙江省温州市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上规模、多模式地集聚改造农房,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江苏省金坛市先后投入5亿多元改造县级公路,建设“风情农路”。金坛交通部门对全市乡村公路进行通盘设计,将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同时着力体现地域文化,如创建“农家风情路”、“红色文化路”、“水乡生态路”和“茅山旅游路”。

五、建设生态环境,推进绿色有机农业。

开展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山西省长治市通过园林化把生态美丽导入乡村,积极开展自然生态农村园林化实践。江苏省东海县在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基础上,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实施城乡统筹、区域一体的生态建设模式,把今年确立为“项目突破和生态创建年”。东海县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温泉生态旅游业、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向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标准农业、设施农业要效益,为农村生态“减压”。

六、提升农村环境,推行清洁生产。

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乡村品位。如修建垃圾池、垃圾房和垃圾坝;改造重点路段,补植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修建文化广场。辽宁省政府年初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村内道路要有硬化,道路两侧要有排水边沟,路边屋旁要有树木、垃圾收集池、保洁员和村规民约;乡(镇)要有垃圾、污水、养殖粪便处理等设施;建立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有经费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常态化管理。广西也是通过“清洁乡村”打造“美丽广西”,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一是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二是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圈、栏)污水排放;三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七、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生产生活质量。

新疆广大农村通过利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了农村传统生活用能方式向清洁、绿色用能方式的变革,以此勾勒“美丽乡村”画卷。新疆各地实践总结出了“十大农村沼气生态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将沼气与畜牧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相结合,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废弃秸秆、生活污水等生产沼气,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沼肥,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农田有机质水平,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

八、城乡统筹创建,连片联动推进。

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县、乡或镇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大规模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业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发展。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以乡镇为单位,着力发展整村推进,全面改造提升,并突出示范引领特点,实现县级“美丽乡村”目标。通过“点”上的重点突破,带动“面”上的重点提升,逐步形成有特色、成规模的“美丽乡村”大格局。

九、实施循环经济。推动村美民富。

甘肃省泾川县党原乡高丰村按照“玉米-猪-沼-果”的发展模式鼓起了农民腰包,也美化了村庄环境。此模式实现了“种植玉米不花化肥钱、养猪养牛不垫圈、做饭照明不用柴和电、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产业链上的循环经济已成为泾川农民增收、泾川乡村美丽的主渠道。

十、围绕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

篇3

让“蓬莱仙界”景区成为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不能忘的景区;使都拉-牛场“七公里一线”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美、游客欢、百姓富的好地方;使白云现代农业园区成为省级重点示范园……这是贵阳市白云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打造白云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暨贵阳首届农业嘉年华动员大会再一次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

白云区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计划从都拉乡(贵阳综保区)开始至牛场乡“七公里一线”范围内,实施农业功能设施提升、产业扩量提质、产业大道建设等“九大工程”。同时,按照“六位一体”和“三新四生”的理念进行整体升级。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雏形初具

都市现代农业是城乡融合、高度集约、高智能化、多功能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其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经济效益好,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近年来,白云区始终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贵阳都市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贵阳山地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区核心区,白云区都市现代农业起步早、标准高、基础条件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已具雏形。

2014年,白云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保持良好局面,延续了近年来的好形势。农业稳定快速增长,全区一产农业增加值达到4.46亿元,增长20%,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园区加快建设,新建蓬莱农耕文化馆、神农广场和高位水池,入驻园区企业15家,完成投资5.09亿元。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旅游景区获得“全省十大样板示范农业园区”、“全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称号。农村面貌持续改善,投资3.49亿元加大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建设,建成牛场村、上水村等7个小康寨,蓬莱寨、大山村阿所田组等7个市(区)级“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全区56个行政村基本建立了实体经济组织,培育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村有18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总数达53家,覆盖28个行政村。农村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0045亩,加快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蓬莱仙界大景区呼之欲出

根据规划,在以蓬莱仙界大景区为核心的都市现代农业升级打造中,白云区将按照“九大篇章、九大要素、两镇三寨、六位一体、三新四生”的思路和布局,彻底改造都拉集镇到牛场集镇“七公里一线”20平方公里范围。

“九大篇章”,即“都拉垂柳、佛田春韵、金银滩・布依人家、珠瑙驿栈、阿所大营、蘑菇世界、神农庄园、荷塘月色、古镇记忆”。其中,荷塘月色是核心区,主要包含荷塘、薰衣草、向日葵、油菜花、层层梯田、百草园、三味书屋、婚庆系列、健身步道九大要素。“两镇三寨”是牛场小集镇、蓬莱小镇、大坝寨、蓬莱寨、平山寨;“六位一体”是智慧农业、安全食品、电商平台、田园村落、生态体验、文化传承;“三新四生”是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生意。

蓬莱仙界大景区目前谋划实施的项目共13类64个。其中,新建项目50个,续建项目12个,改建项目2个,总投资16.55亿元。涉及基础设施项目的,统筹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建设;涉及其它产业项目的,通过招商引资共同参与建设。2014年12月,白云区农业嘉年华招商推介会举行,吸引近百家相关企业参加。贵州农业科技中心、贵州名特优农产品展示中心、生态酒店等在内的首批18个项目签约入驻,涉及农业技术研发、农业配套设施、生物资源利用、休闲旅游等多个方面,投资总额达11.45亿元。

农业嘉年华助力大景区建设

农业嘉年华,是以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为背景,以狂欢活动作为载体的一种农业休闲体验模式,是一项集观赏、购物、美食、招商、休闲、健身、养生、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活动,将嘉年华的娱乐方式融入农业节庆活动中,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发展方式、运行模式等。贵阳首届农业嘉年华将于今年下半年在白云区都拉集镇到牛场集镇产业大道“七公里一线”举行;举办内容为“一活动、两展、一会”,即举办城乡居民丰收欢乐庆活动、全省精深加工名特优农产品展销展览、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展览、大数据时代都市农业发展研讨会。

贵阳农业嘉年华将为白云区建设好蓬莱仙界大景区提供助推力,白云区也将实施“产业扩量提质、产业大道建设、小集镇改造提升、水利建设、村庄整治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发掘、农家农事农趣、促农增收”九大工程,着力在都拉至牛场一线形成贵阳市最高水平、全省一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农展会、大数据农业新展台、城乡居民休闲花园”。

以此为契机,白云区将利用在该区域新建设的4万平方米贵州名特优农产品展销展示中心,集中宣传、展示全省“一村一品”、“一区一业”、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贵州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成果。其中除了引进全省各区(市、县)特色优势精深加工农产品品牌企业以外,将适当引进世界和全国各地的名、特、优、新产品。

篇4

一、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在“优、特、高、深”四个方面下功夫。优,就是要把品种、品质、品牌往优质上调。优化产业结构,宜粮则粮,宜牧则牧。特,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把产业往特色上调,提高土地产出率。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重点发展甜粘玉米、芦笋等“十大特色产业”。继续把休闲农业作为吉林市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示范县,5个国家级示范点,10个国家标准美丽乡村,30个国家星级企业。高,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向科技要生产力。重点建设万昌、孤店子2个以水稻为主的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以玉米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按29项现代农业指标体系逐项抓好落实。强化全程机械化、高光效、航化作业、节水等先进技术集成推广与应用。深,就是要延伸产业链条,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抓住资本跨界的机遇,搞好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招商。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

二、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农业+互联网”上下功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发展“五大”水利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在提高科技水平上,在万昌先导区开展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探索“农业综合服务站+农业服务超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新模式,破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粳稻贡米等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启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在发展“农业+互联网”上,打造智慧“三农”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应用,提高精准农业的水平和农产品增值空间。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取得新进展

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经营模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下功夫。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上,加大土地确权力度,促进规模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由25%提高到30%以上,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交易中心建设试点。在经营模式创新上,总结推广龙潭“农户+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模式,创新各具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扩大土地收益权抵押贷款和经营权抵押贷款规模,年内力争达到3亿元以上。总结中粮、磐石吉高物流“粮食银行”试点经验,推广“粮食银行”新模式。

四、构建农村人居环境保障体系,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在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清收还林上下功夫。在农村环境整治上,开展全市“六清”行动,重点推广磐石市“永红村”模式。从明年起,探索乡镇集中处理垃圾的新模式。在农村厕所革命上,把“小厕所、大民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推进,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更加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在清收还林上,要坚定不移完成任务,确保停得下、还得上、活得好。

五、构建农民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在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

篇5

总体看来,建设美丽乡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要以农业产业为支撑。注重发挥农业产业的基础性作用,结合“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培育主导产业,依托农业发展休闲、教育、健康、医疗、养老产业,充分释放农业自身活力,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持久支撑,形成可持续机制。涉县当前发展的农村观光旅游业的路子是对的,但是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规模经营、产业融合在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中的引领作用。

要以农村文化为根基。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对于城镇居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要注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体现农村风貌、彰显农村特色,使农村更“像农村”,让城里人来了之后有得看、有得吃、有得玩、有得带、有得住、有得体验,与城镇文明良性互补、协调发展。涉县作为女娲故里和129师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将我们的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

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更注重自下而上、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由农民群众立足当地资源条件,与有关部门、外部专家共同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实现一村一专门规划。通过制定实施体现农民意愿的规划,挖掘地独特优势和价值,实现农民认同、农民参与,让农民真正受益、需求得到满足、发自内心爱护建设成果,不能单纯由外部力量包办代替。

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关键。树立大基础设施观念,不仅要加强传统的水电路气房建设,也要注重改造厕所、升级生产生活废弃物收集处理设施,还要推进农机停放点、停车场、宽带、无线网络、移动网络、导航信息、金融医疗文化服务网点建设。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让本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更便捷更舒适,让外来游客找得到、来得了、留得下,不仅自己体验,还能与家人朋友随时分享互动。

篇6

近九成是山地,极端相对高差近1600m,这样的土地又如何重新焕发生机?

站在新起点,立足新常态,谋划新发展。“十二五”以来,__立足生态本底,抓住乌蒙山区扶贫连片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总取向,围绕以林竹为主导,优质茶叶、优质猕猴桃、林下养殖和大鲵养殖为重点的“一主两优三特色”农业农村工作思路,扩规模、调结构、强素质、兴产业,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山区农业迈步现代化。

农业发展“__模式”成绩显著:随着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2015年,__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073元、增长11%,增速居全市第5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探索向纵深推进:2015年11月,乐山市首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进驻__,项目的实施将为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解决农村买难、卖难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加快扶贫攻坚注入“新动力”。

观念之变 传统向特色迈进

这几天,底堡乡龙沱村莲藕产业基地里仍是一片忙碌,藕田里几个村民正在采摘莲藕,一根根金黄脆嫩的莲藕装上货运车准备发往各地,身茎粗大的莲藕处处透露出丰收的喜悦。

两年之前,底堡乡搭乘全县发展特色农业改革试点的东风,率先在该乡36.86平方公里土地上拉开了农村改革的转型大幕。

“土地流转后,我们每亩田每年有600多元的租金,务工每个月还有两三千元的收益。” “夏天,荷花盛开时来赏花的游客很多,农家乐生意比较红火,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业主发展莲藕产业促农增收,底堡在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大潮中走在了前面,农民从传统耕种方式中解放出来。

目前,全乡500多亩莲藕基地初具规模,分布在莺歌村、五显村、龙沱村等地。按照规划,底堡乡5000亩莲藕基地打造将进一步拉伸产业链,与相距8公里的大楠镇5000亩绿蔬观光园共同“晋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园区。

“十二五”期间,__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按照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在绿色生态的经营模式下,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优质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实施“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

精心规划,换来硕果累累。成功列入部级粮油高产示范县,新改建茶园10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万亩示范区6个,改建猕猴桃基地3万亩,建成林竹、茶叶、猕猴桃、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生态水产等6大类3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3.7万农户,园区农民人均增收500余元。建成茶叶、猕猴桃、笋用林、魔芋等特色种植基地52万亩,比2010年增长30%。形成了国道213线—省道103线百万亩林竹种养并举产业带、沐溪河—马边河20万亩茶叶和生态水产产业带、大楠—底堡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

规模之变,引领农业腾飞

__打破传统发展观念,吸引城市大资本下乡盘活土地。2012年10月,__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__县建和工业园区注册成立,集魔芋种植、研究、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出口创汇高新技术企业引领__农业与国际接轨,带动农民点“魔”成金,生动演绎来自魔芋的“魔力”。

2014年,森态源出口创汇745.57万美元、内销1400万元,创下乐山农产品加工出口的冠军业绩,成为当之无愧的市场新锐。原来单纯的农作物生产,搭载森态源的接入,一脚踏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实现农业附加值增加和农民增收。

肩挑两头的森态源,“升级版”生产基地于2015年底全面竣工投产。它偌大的胃口将年吃进鲜魔芋8万吨以上。以8000元/吨市价计算,森态源将为魔芋种植户带来超过6亿元的年种植收益,分布在__及周边屏山、雷波、永善等地。大企业带来了资本,盘活了土地,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目前,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__及周边地区发展魔芋28500亩。

内育外引,一手招商引资,一手本土创业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富和乡大力发展猕猴桃特色产业,在龙头合作社“益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注册的“旭峰”商标“大旗”下,用当地所产猕猴桃经加工包装而成的“旭峰”牌系列产品,远销上海、北京等地。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带动猕猴桃种植农户达1.2万户近4.3万亩,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642万元,种植户人均纯收入达9828元。

专业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__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截至2014年底,培育了以永丰公司、一枝春茶业、黑凤凰乌骨鸡业为代表的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8家,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专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62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85%。

要种好,更要卖好。近年来,__不断更新冷链技术,延长农产品的“销售生命期”。此外,为了推动全县电子商务发展,今年8月__建成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电商孵化基地,让农民能在家门口就把自家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在发展电子商务“征途”中,乡镇“电子商务+扶贫”模式持续发力。该县富和乡引导年轻干部、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代表等,组建富和乡大学生村官创业团队,探索实施“电子商务+扶贫”工作,现已成功在淘宝开设“老农民山庄”、“长寿村”等网店和微商,销售经营呈节节攀升之势。截至目前,全乡电商共销售猕猴桃3万斤,实现销售收入40余万元,有效带动该乡19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目前,__先期与阿里巴巴合作,为山区有机产品发展搭建隐形高速路。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由县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建设“1+N”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及物流体系,即建设1个县级电商服务运营中心,N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力争最大限度覆盖有条件的行政村。

乡村之变 打造幸福美丽家园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

水泥路纵横交错,一座座川西南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一畦畦青翠欲滴的菜园长势喜人……走进__县永福镇万寿村2组新农村综合体,一幅美丽的新村画卷正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万寿村村民吴和强觉得,紧邻__竹海景区,坐享半山开阔的观景平台,农村新生活给了他莫大的前进动力:清晨,他从家门口的菜园里摘新鲜蔬菜,回家拧开水龙头淘米洗菜,一家人坐在敞亮的客厅用餐。现在的生活,方便快捷,充满“城市元素”。

新村建设,__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目标,遵循“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理念,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做到新村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让更多农民住得安心、住的放心。

以万寿村为例,新村建设后,腾出土地建起了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上千亩,产业发展焕发了新的活力:发展规模化特色农家乐4家,搭上景区旅游的便车。

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服务业,让新农村建设不再是一次盆景。桃源山居—乌蒙沐歌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樱花公园、龙门峡谷漂流、__竹海等景区景点异彩纷呈,慕名而来的游客赏玩过后纷纷树起大拇指。

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农村这些最平常的事情,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了__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投资了近100万元修建农家乐,请了3人,加上自家4人还是忙不过来。”说起这来之不易的“生计”,桃居山居“漓水人家”农家乐业主王燕蓉很满足。之前,王燕蓉一家三口都在外干建筑,一年到头刨除开销也存不了几个钱,现在在家搞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有两三万元的营业额。

随着乡村旅游的升温,该县一大批农家乐纷纷涌现。目前,全县有50余家农家乐。在大力发展乡村农家乐的同时,该县通过乡村游聚拢人气,把苦笋、茶叶、甩菜等特色农产品就地卖出去,实现“__造”飞出大山,飞入大江南北。

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__“十二五”交出漂亮答卷。2011年以来,先后投入6.2亿元,完成沐舟路、新利路、沐武路等农村干线公路改造,新改建村组水泥路308公里、机耕便民道746公里、林区生产道77公里。全县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0个,富和乡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7个、新村聚居点93个、新农村综合体2个,解决了8.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由43%提高到85%。

品牌之变 农产品飞出大山

茶叶加工生产早已结束,__一枝春公司“少东家”杨洋脚步仍在匆忙。新的商标申请,茶叶苗圃管护,贫困户选种指导等一连串工作必须尽快完成,为来年春茶赶市场作准备。

近年来,通过注册“建和”、“仁厚”、“李家山”等十几个茶叶商标,公司赚到了大把的茶叶“品牌钱”。如今,坐在公司的办公室里,他只需拿起电话记下订单,就能把公司的茶叶“牌子货”销往省内外的22个“专营连锁店”,年产值超过千万元。

__,像一枝春公司这样借助商标品牌鼓起钱袋子的情形,并非个案。近年来,该县把商标品牌战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特色产品为名牌产品,走出了一条独具竹乡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

全县通过“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41个,其中无公害21个、绿色8个、有机10个、地理标志2个,建成“三品一标”生产基地42.9万亩,比重达到84.5%。__猕猴桃、__乌骨黑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一枝春”品牌系列产品获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__知名品牌”、“__名茶”称号。“旭峰”牌猕猴桃获“省级著名商标”、“消费者喜爱产品”等称号,获得__省特色农产品展览会

“__旅游纪念品金奖”、“旅游特色商品品牌”、“__公众最喜爱十大品牌”。

篇7

四川省大竹县――位于北纬30°,被誉为川东第一城,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的美誉,大竹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农业已经走上了产业融合之路。

塑造品牌,使特色农业走上产业融合之路。大竹县的特色农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他们为了巩固提升中国苎麻之乡、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中国香椿第一县的品牌价值,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了现代特色农业的附加价值。一是延长苎麻产业。大竹县自商周时期开始种植苎麻,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大竹传统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大竹县被评为“全国苎麻生产基地县”,2006年获“中国苎麻之乡”美誉,2009年“大竹苎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二是延长糯米产业链。糯米是制作醪糟的原料。大竹县醪糟制作源于汉、盛于清,享有“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的美誉。通过加快发展醪糟加工业,使糯米产业的价值进一步提升。目前大竹县的加工企业已达数十家,年综合生产能力为10万吨。三是延长香椿产业链。自2006年以来,大竹县按照“扩大种植面积、加强基地建设、坚持品牌战略、强化科技支撑”的思路发展香椿产业,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引导、项目推动、农民参与等方式,加快推动香椿的发展。目前全县香椿种植达到了10.3万亩,建成万亩优质香椿示范基地2个以及“中国香椿母本园”,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成片的规模效应和基地效应。年产鲜活椿芽2.5万吨,产值7.5亿元;人均增加收入5500元,在“十二五”期间,帮助1.1万余人实现脱贫。

培育龙头,为特色农业的产业融合构建运行机制。要让特色农业走上产业融合之路,必须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形成特色农业产业融合的运行机制。为此,大竹县坚持以农业家庭经营为基础,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以一产促二产三产,以二产三产带一产,使得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出现了协调发展的态势。一是政策扶持壮龙头。二是园区集聚增效能。大竹县积极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做强精深加工,充分发挥其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内外市场的功能优势。进而有助于降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使相关产业合作竞争,也为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利益联接创共赢。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形成利益联接和共赢机制,为此,大竹县积极推广订单农业、二次返利、土地入股等发展模式,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形成了企业增值、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多方共赢格局。在“十二五”期间,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帮助1.2万余人实现了脱贫。

建立标准,为特色农业的产业融合凝聚驱动力。在特色农业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中,标准化和信息化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为此,大竹县严格按照田区、业区、景区、社区“四区”合一的要求,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综合示范区、乡村旅游体验示范区、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一是狠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国家一流,丘区样板”的目标定位,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狠抓万亩农田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建设。大竹县连续三年推动三轮3万亩农田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建设,同步实现“山水林田路、机电气园房”综合治理和水网、路网、田网、林网“四网”建设,累计建成农田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6.64万亩。三是狠抓乡村旅游体验示范区建设。依托庙坝镇长乐村、寨峰村、五桂村等幸福美丽新村,突出“五乐”主题,加快建设精品乡村旅游体验示范区,逐步形成“秦王桃+果醋深加工+乡村旅游”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四是狠抓农村信息化和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统筹有线、无线技术手段,推动宽带进村入户,提升信息网络的覆盖面和普及率,大力实施电子商务人才培训计划。

责编/ 潘丽莉 宋睿宸(见习) 美编/李智 于珊

篇8

关键词: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述评

党的十召开以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也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农业部办公厅于2013年2月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使全国范围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式开始。“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分为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部分二十个目标。创建活动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一.“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义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因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便是落实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首先将农村的发展建设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威胁的今天,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从这一方面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也确有其必要意义。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需要

创建“美丽乡村”活动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局限。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形势,农村的经济如何得到良好发展,是一个亟需考虑的问题。而“美丽乡村”活动的一个主要建设目标就是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进而打造具有高效率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农业部进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文明,为人民的生活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此外,“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还能够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物质方面极大丰富,从而保障农村人民的生活得到物质方面的有效保障,加之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改善当前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对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内容与效果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原则

在“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过程中,秉持相关原则,从根本上保障“美丽乡村”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实现。基于此,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时将以人为本,强化主体;生态优先,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等作为基本原则,活动开展过程中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制定不同的目标,并在同时发挥一些“美丽乡村”的典型建设模式的榜样作用,推动整个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目标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建设目标包括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而经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农村地区的产业形态、生产形式、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活的环境与基础条件方面、人民权益的维护方面以及乡风民俗的传承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这些目标设置也比较符合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适宜农村地区的建设基础与发展水平,对“美丽乡村”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有效方向指导。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点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确定一些重点内容,这对整体的创建活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中,组织乡村试点、创建发展典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利用科学技术保障创建活动的开展都是农业部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内容,如此使试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评选出了一些建设典范,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并有效推进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促使农村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故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多选择的工作内容重点对整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结

总之,“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以及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为当前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式。“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当前农村建设中的总体目标,为人们构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发展了农业生产,也传承并发扬了生态文化,这一积极的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 学习与实践. 2014(06)

篇9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造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大农业标准化种养作用与效益的宣传和推广农业标准化种养实施经验,推广高效成熟绿色立体养殖模式。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农展会、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经贸活动以及名优农产品评选,提高资源农产品整体知名度。目前我县以优质谷、红提、西红柿、猕猴桃、辣椒、茶叶、食用菌、百合、中草药等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及以竹狸、生态猪、生态牛、黑鸡等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已初具规模。例如特色产业“三木”药材种植面积22.8万亩,白芨、重楼等特色作物1.95万亩(其中:高山优质茶叶0.5万亩、百合种植0.3万亩、白芨0.6万亩,重楼0.2万亩,玉竹0.35万亩)。二是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药材、肉牛肉羊、  生猪七大种养业,以及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个新兴产业加大示范创建力度,促进大宗农产品品牌化、特色农产品高端化。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创建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1家、市级1县、县级4家、乡级26家,示范区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等举措,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标杆作用,有力示范带动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一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农业农村设施进一步完善。2019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983.13万元,共分29个项目点,新建渠道38.96千米、拦水坝1座,项目建成后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恢复灌溉面积600亩。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166.2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粮食产量426吨、水果279吨、红柿25吨。2019年生态乡村示范建设工作, 12个村屯道路硬化道路20000多米,14个村屯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1900余户、11000余人。二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目前已发放宣传资料15600张,悬挂宣传标语451条,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次数868次。清理积存和散落的垃圾累计20939吨,清理河塘沟渠累计21.3公里,清理废弃秸秆农膜及露天堆放农业废弃物累计462.3吨,集中开展大扫除、大清洁的户数5153户,农村受益群众人数58775人。财政资金投入32万元,自筹资金408万元。将在24个自然村做无害化厕所600座,6个村整村推进无害化厕所,结合新农村生态(幸福乡村)示范建设点,建设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建一座集市公共厕所,10座300户以上的村屯公共厕所。三是全力统筹抓好田园综合体项目。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举全县之力推进园综合体建设,引进全国第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区域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结合我县中峰镇独具的红提产业,旅游业态,乡村特色,佛教文化等量身定制资水丹霞田园综合体。目前县财政落实300万元设计规划资金,整合3000万元资金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0万元资金发展产业。

(三)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一是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部分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达到特色风貌提升,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的总体要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农村风貌管控,传承发扬乡村优秀历史文化。二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继续推进“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实现农村清洁厨房普及率60%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人畜混居改造完成率达100%。三是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扫尾工作。健全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工作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县县直单位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推进重大政策、重大行动和重要工作,协调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难点问题。并制定督促检查工作年度计划和阶段性安排,不定期开展督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培育农业品牌,抓好示范区建设。通过抓有机农业政策落地、抓“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抓标准化生产、抓质量安全体系、抓电商及订单销售模式等五大内容,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推进有机农业全覆盖,确保到2020年全县累计建成各级园示范区(园、点)102个、其中自治核心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区3个,县级示范区3个、乡级示范园19个,村级示范点78个。

(三)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借力“互联网+”发展,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有文化的“二代”农民、有技能的“两后生”返乡从事涉农行业创新创业,支持优秀农业技术科技人员参与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大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的新农民。目前共开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310余期,培训农民2.4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受益人数达5.8万余人次。

三、存在问题

(一)在培育带动型的龙头企业方面,我县农产品外销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头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二)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我县新型经营主体实力弱,成立的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实力薄弱,带动能力有限,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

(三)在培育扶贫产业方面,我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县,贫困村大多地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目标。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美丽资源”乡村建设四个阶段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民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工作思路

1.规划先行,做好三个规划。一是县发改部门牵头做好全县的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统筹全县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二是规划做好农村建设规划,确保农业、水利、住建等各项建设有序推进。三是农业部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2.示范引领,做好示范区域建设。一是打造资江沿线示范区域。以绕资源县城水为基础,以山水相依、碧水蓝天为主题发展资江休闲旅游产业,把资江沿线的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以支部为龙头,以文明村创建和乡规民约制定为抓手,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好人家、好人好事评选,着力打造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示范区。二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及其他现代农业产业,打造产业兴旺示范片。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抓好人才培育,建立技术人才库。着力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方面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等人才回农村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快农村人才的培养,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篇10

近日,据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主持召开的“我在海南有农庄”专题会议,获悉海南省将“我在海南有农庄”行动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培育农业新业态,结合扶贫和开发,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和全域旅游,打造海南自己的“王牌”产业。

三亚凤凰谷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顺应海南旅游市场,有效利用海南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加大力度开发凤梨产业、花卉产业和旅游产业,科学合理地规划景区,深度融合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链接景区的构建和农庄的建设,创建自然真实的“旅游境区”。

一、“我在海南有农庄”之凤凰谷发展定位

在距离三亚市凤凰国际机场12公里、市区8公里的国营立才农场南岛片区,在群山环抱的美丽村落间,海南华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辖区内丰富的胶林、峡谷、温泉、田园、水库和热带雨林等自然资源,依托农垦文化和黎苗风情,聘请南山和呀喏达专业团队规划建设兰海仙谷、哒迪欧雨林大峡谷、野生动物世界、世界热带农业博览园、海英温泉度假村、南岛野奢世界、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等“五点两面”项目,预计总投资28.3亿元,总规划45407.47亩。目前一期项目――兰海仙谷正在紧张建设中,该项目总占地4822.54亩,现已形成规模约1300亩。

凤凰谷在大规模地投资建设景区的过程中,仍不忘带动当地村民发家致富,与附近的抱前村签订合作协议,给予村民股份,加强他们对景区建设的参与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在保障农民不失地、不失收的同时,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将扶贫工作融入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之中,始终坚持“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发展定位,叠加美丽乡村和全域旅游效应,打造拥有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景观环境、优雅文化环境、优质服务环境和富有农庄特色、农庄文化、农庄气息的“旅游境区”。

二、“我在海南有农庄”之凤凰谷发展模式

海南省热带土地面积为5302万亩,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4],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其6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80%的土地在农村,近40%的GDP来源于农业。据2015年农科院调查显示,海南总耕地面积约1000万亩,其中以水稻、甘蔗等为代表的传统作物种植面积几乎达到了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但是由于传统作物的农民收益非常稀薄,多属低效益产品,如何创新农业产品,另辟蹊径,将单一的传统农业转型为与其他产业相互叠加的富有特色的现代农业是各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难题。在这种殷切需求下,形式各异、各具特色的“我在海南有农庄”项目在海南全省范围内启动了。

海南省文昌市已率先运用“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在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方面提供多种私人订制服务,打造田园综合体,创建休闲农业新业态,使游客不仅可以直接到场游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认养果木、家禽,增强对农庄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参与度,加强在农庄旅游生活的满足感和归属感。

凤凰谷目前正在筹建的预计于今年五一假期间开园的兰海仙谷一期项目聘请国内旅游业专业团队规划开发景区,邀请优秀农业专家担当景区顾问,引进国外先进的育苗种培技术研发培育h保有机的农产品,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打造一流旅游业和精致农业相结合的“旅游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并不是单向进行的,而是无限循环、互助共赢的。一方面,海南华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征收农民土地,在确保农民不失地、不失收的情况下,解决贫困村民就业,增加村民创收;另一方面,村民进行农业生产,创造农业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可以通过销售产生农业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为企业创造旅游经济效益。

三、“我在海南有农庄”对凤凰谷发展的助力

目前,“我在海南有农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在海南,许多丰富的旅游资源隐蔽在美丽的乡间,同时,贫困的农村既是需要帮助扶持的对象,也是发展旅游业的中坚力量。凤凰谷抓住这次机遇,将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建立企业和农民间的互助模式,增幅双方收益,对解决植根已久的“三农”问题和探索新型旅游模式都有着重要作用,“我在海南有农庄”对凤凰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助力精准扶贫,实现农企间的互助共赢

一方面,华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现已解决30岁至59岁的村民460余人的就业问题,将每人平均年收入提升到30000元,并为其缴纳五险一金,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村民通过辛勤劳动,积极为企业培育种植农产品,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作为主打品牌的兰花已销往荷兰、日本和越南等多个海外市场,供不应求。同时,企业运用管理激励机制,将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员工的福利待遇挂钩,鼓励员工多劳多得,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促进新型旅游模式的转型

凤凰谷通过“我在海南有农庄”项目,打造的并不是随着游客的审美和体验次数增多而返客量减少的传统观光旅游项目,而是一种随着游客体验度和归宿感增加而返客量持续递增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它给予游客一种认知――“凤凰谷就是我在海南的农庄,我曾伴着花香漫步在这里的小路上,我曾在这里采摘过新鲜的瓜果……这里承载着我在海南旅游的记忆”。因为这种认知,许多游客在再次踏足海南时,仍会选择走入凤凰谷,重拾昔日的美好回忆。

(三)开发综合性旅游产品,提高游客感受度

三亚凤凰谷力求打造的是一种富有浓郁乡村气息、秀丽自然生态、动情黎苗文化和休闲度假旅游的“旅游境区”,将农庄的理念渗入景区的建设中,包括:组建多条栈道,供游客垂钓野营,度过悠然自得的假期;铺设许多布满落叶和木屑乡间小道,让游客愉悦地放松身心;培育多种果树花卉,满足游客种植采摘购买的需求;展示黎锦服饰音乐,将游客带入优雅的文化之乡;建造不同风格的求婚场地,使游客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体味幸福时光。

(四)构建环保有机的生态体系,推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凤凰谷依托地势高亢和水源充足,构筑天然环保的生态体系,促进其科学可持续发展,包括:创建“鱼莲共生”产品,在九品莲花池中引入鱼苗,攻克莲花的天敌田螺,使莲花、田螺和鱼形成一个循环共生的系统;打造兰花古道,将兰花种植在槟榔树上,通过精心培育,使其在树上生根开花,形成花树共生的效果;开发徒步项目,使游客在欣赏优美风景的同时,得到身体上的锻炼,达到愉悦身心的功效;通过铺设栈道、落叶小道,减少水泥道路的建设,尽力维持景区原有的自然风貌,既健康环保,也别具特色。

四、对凤凰谷进一步打造“我在海南有农庄”的建议

“我在海南有农庄”项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持续地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植、企业的投资和农民的参与,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不断推出便民利民的农业产品和旅游产品,使景区中有农庄,农庄中有风景。

(一)完善旅游要素构建,将景区建成游客的农庄

在整个规模庞大的景区,游客很少会有机会重复自己已走过的路线,到达每个片区的概率也不尽相同,因此,应该把“吃、住、行、游、购、娱”合理贯穿其中,力求在每个旅游片区都能满足游客需求,使游客拥有如同置身于自己农庄之中的舒适感、休闲感。同时,要在每个片区建出自己的特色,推出主打产品,避免过多的同质化产品进行相互竞争,造成经济方面的损失。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信息化农庄

“我在海南有农庄”项目的出发点是运用互联网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形式,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随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替代。它的快速和便捷使得游客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全面了解景区信息,做好充足的出游准备;同时也可以通过远程操作,参与农庄的生产和打理,既有助于维系游客对农庄归属感,也便于企业对游客的出游信息进行统计,掌握其喜好和需求,为旅客出游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

(三)深挖农庄文化,提升景区科普教育意义

第一,以田园风光为特色,融合蕴含黎苗风情的农庄文化,打造一条集科普体验和农庄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原生态农庄文化产业链;第二,通过与高校间开展交流合作,建设学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互派专家教师讲学授课,深度探讨、挖掘和传播农庄文化;第三,积极开展农庄文化论坛和产品博览会,为业界专家学者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市民游客创造深入了解农庄文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