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

关键词:自能读书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能读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呢?

一、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活动时间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首要条件。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教师必须由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那么,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留多少时间给学生,多少时间给教师呢?我认为,教师活动时间不得多于30%,学生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0%,要让学生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参与尽可能多的活动,获得尽可能多的实效。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曾指出,“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的能力。

(一)利用“学习要求”,培养自能读书能力

可在课前,让学生读,明白学习任务,也可在课后,作为检测,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如运用旁批、注释等方法,可教学生把旁批标上序号,便于查询。

(二)把握“预习”,培养自能读书能力

一般说,每篇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和课文的重点、难点。我要求学生根据课前、课后问题进行预习,养成带着问题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预习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思考回答课后问题,理清写作线索,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其思想感情。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能读书能力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重点地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部分内容,扶放结合,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1.围绕教学目标,确定训练要点

如教《五彩池》一课,我根据教学目标,抓住一个“更”字,和“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重点句为训练重点,围绕目标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抓重点进行学习来突破难点的能力。

2.准确理解教材,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教师应该准确地理解教材,指导学生有重点地开展自主学习,抓重点进行品味,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从内容领悟中心,揭示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教《鸟的天堂》一课,我引导学生对“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叫、飞、扑”等词语、句子推敲、品析。使学生不但理解词句的含义,还学会了抓重点词句读书理解文章的学习方法。

3.挖掘创新教育要素,训练创新学习能力

许多课文中往往没有明显地写出人物的思想变化和事情的经过,我就根据教材特点,启发学生合理想象,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自主学习素质。教《我的战友》一课,课文通过描述的外表来体现他的内心活动,我就根据他的外表,引导学生去想象体会的内心活动。

三、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我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我不同的想法。记得我教《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怎么能确定是母爱呢?因为课文始终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我微笑回答;“你读得真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讨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四、提倡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善学

篇2

一、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有了兴趣,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在讲新课文时,一定要创设好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二泉映月》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同时可以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让学生视听结合,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一来,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一定会被调动起来。

2.激情诵读,生成兴趣

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反复朗读,用读课文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生成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乡愁》这首诗时,我采用了“激情诵读”的方式,用语音、语调去传情,让学生用真情去领悟文章的内涵,达到一种“知情合一”的境界,同时我采用了教师范读的方法,用浓浓的思乡之情去诱发学生的感情。另外,运用男生朗读、女生朗读或学生齐读,用“多读激思”的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如阅读、做练习、归纳等等,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学习各类文章。

如《飞吧,你飞吧》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看人物的特点,通过分析动作抓住人物的特点,最后再通过心理描写找出人物的形象特点,最后归纳出:小萝卜头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思想感情。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1.给学生讲清楚自学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深刻了解自学既有利于现在的学业又有利于学生自身以后的发展。

2.做好自学跟踪督查工作

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自学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再进行检查、讨论,对于那些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他们务必认真完成相关自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

篇3

一、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并能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会使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能让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浏览全文,说出段落大意;划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课上和其他同学一起解决。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也变得更主动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二、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学生踊跃参与,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因此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在课上,教师要给学生们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时,不要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学生能讲的,要尽量让学生讲。如果是学生能动的,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动。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让学生们互设情景,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在讨论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们的思维,为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题目,层层递进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根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例如:在教Great people时,我把题目设计的一个比一个难,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设计题目时,我们可抓住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我设计了以下几个True or False的问题:

A. Neil Armstrong was born in the 1940s.

B. He flew in an aero plane when he was six.

C. The Gemini 8 mission is all about star signs.

D. Gemini 8 landed in the USA.

E. Neil Armstrong received his student pilot’s license when he was 15.

F. Neil Armstrong successfully brought the spacecraft down into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when Gemini 8 was out of control.

G. Ask students to scan the first three paragraphs and underline the new words. Encourage them to explain the words to the class in English.

这7个题目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文章中涉及的所有事情,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们掌握知识,让学生们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迫使学生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

四、训练技巧,激发兴趣

为了检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训练。要让他们在阅读中,抓文章的大意,抓特殊的细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推断隐含的意义和辨认语段过渡。这类训练应提炼训练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掌握某项阅读技巧。英语阅读教学要通过有计划的活动,让学生拓宽知识面,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1.阅读前,让学生明确训练目的及要求,做一些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如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给出必要的生词词义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2.阅读过程中(While-reading)教师要提出阅读任务并介绍阅读方法,注意观察学生有无不良的阅读行为;3.阅读后(Post-reading)的活动很多,如可以通过提问训练学生,直接从文章中找出段落的主体句,逐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性思维的能力,或做多项选择题、正误判断题、Yes/No和Wh-问题等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背景介绍,加深理解

在以往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阅读课文本身的讲解,甚至细化了每个句子,每个单词的掌握,而忽视了对于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其实如果能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那么教师可以分主题在每个学期中,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外国背景文化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把阅读题材分类,分成风俗、礼仪、饮食、教育等等,向学生大致讲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情况。也可以在讲到相关内容时,渗透一些背景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背景。

篇4

从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中可以看出,阅读的比分逐渐增大,阅读分量也逐年加重,阅读材料也逐年变难。正如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事,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学习阶段教学的重点。

为了培养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大力度对职高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具体是:

一、利用课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教材的限制,特别是受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对待知识于能力的关系处理不当。许多教师把阅读课作为教授语法句型的途径,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动脑筋太少,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难以得到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碳素、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的运用,从中体会到学习乐趣。

结合目前国内的教学环境和职高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在 教学中采用“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巩固”五步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较有帮助的。下面以职高英语教材I am not a patient为例,课设计一下具体操作。

第一步:提问。要求学生自己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why “I am not a patient and who is the real patient?几个基础稍好的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I came here to get some medicine for my father. 然后,等待更多的学生找到之后,教师说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我们稍后讨论,给他们留下一个悬念。

第二步:阅读。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仔细阅读每一段落,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并针对课文设计出几个是非判断题:

1、All the people in the waiting room looked sad.

2、Billy were telling the patients some interesting stories.

3、Billy didn’t say anything because the doctor didn’t give him any chance.

当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第二次阅读后,让他们猜测这几个句子是否正确。

第三步:思考。在阅读全文后,可以又让学生提出几个难懂的句子,全班一起讨论,教师也趁机讲解一些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心思想,坐着的观点、态度和文章的含义所在。同时让她们更好地思考上面提出的几个问题,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第三步:复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及培养阅读能力的同事加强对口语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段或全文进行复述的方法,并给学生提供主题句,以便让学生复述时进行参考的主题词活主题句:look sad ,except Billy, jump up, Before Billy could answer a word, try to sit up, but …..

第五步:巩固。这一步是复习巩固课文内容及课文难点、语法等。如将文章改编成完型填空,或将课文缩写后让学生填上关键词或语言点。还可以让他们完成课文后面的阅读理解题目,以此达到完全消化课文内容的目的。

“五步“阅读法体现在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这几个步骤的教与学,改变论文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依赖老师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利用课外读物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仅以课文为材料来提高阅读能力是有限的,加上现行的课文教学篇目少,且阅读课教学担任着语言知识教学的任务,课文生词较多,不适用于留长阅读的训练。那么,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用来弥补课本上面的阅读材料的不足。这要求教师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或指点。教师应帮助他们精心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如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幽默小品、日常生活、科普文章等思想性强、趣味性强的阅读材料。还可以帮助他们介绍一些简易的英汉对照读物,如“书虫“系列等。这样,让他们从较短的读物开始,逐渐过渡到难度较大的文章。日复一日,每天坚持阅读,他们的阅读兴趣自然就会得以提高。阅读能力也就自然增强。

三、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职高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太差,一开始让他们进行英语文章的阅读是,进行耐心的指导,让他们渐渐地学会阅读,一旦他们有了一点点兴趣后,给他们指出了一些不正确的阅读方法,再给他们讲述一些有用的、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

篇5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口语训练 文本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其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然后才能展开其他的教学活动。这种对话,表现之一就是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交流。开口说,才能深入想。下面,以《雨霖铃》的教学实例来分析一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开得了口,开得好口的!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请吧,我已为你打好鼓点

清秋时节,日暮黄昏,京都城外,长亭古道,阵雨初歇,寒蝉凄切。季节,时间,地点,情境,一切故事的要素都齐全,凄凉的情境等凄苦的人儿在背景后面慢慢切入。

这在诗词中叫作情境铺设。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首先要叫学生开口讲话。但高师预科段的学生不同于小学初中的学生,进入了心理紧锁期,怕丢丑又怕别人说自己爱出风头,所以大多不高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但心里又有一定的表现欲。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开口讲话,铺设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教师做到位,营造一个让大家敢说想说不说不行的氛围,就不存在丢不丢丑出不出风头的问题,怕说心理得到抑制,表现欲望得到张扬,开道锣鼓打好,主角自然可以“粉墨登场”!那么,这个鼓点怎么打呢?

第一,创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激发内在需求。现代语文观要求我们,教学中要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否则你的强势灌输不能真正达成内化而起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首先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跟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创设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氛围,让学生放松上课的紧张心态,减小精神压力,而处于一种自由自然的状态,他一直是课堂的主角,上课的进程就是他思维的过程,他的发言也会成为一种自然而成的状态,是一种欲望的达成,而不仅仅只是为了给老师一个答案。

第二,适当增加外在压力促进内在欲望。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很能鼓励课堂发言的,但发言的人次总是很有限度,外向的能说的一直在说,内向的拙于言辞的一直不说,所以适当在评分机制上给学生一点压力――把课堂发言记载作平时成绩,也是能够促进学生发言欲望的。大家都发言了,又会形成一种竞争机制,平时不说的学生会争取机会说,不能说的他会挑选简单一些的给自己一个机会,能说的又会激发起挑战欲,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专挑难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激发内在欲望,加紧外在压力,内外推进,想不说都难啊。就如一架翘翘板,你在这边只要力用得准,到点到位,那头自然就会翘起。只要你说,就不怕不会说,万事熟能生巧。

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们无语,你怎么可能无语

“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几度科场失意,由此更留恋于秦楼楚馆,柳陌花巷,广交烟花女子,偎红倚翠。在这里,他找到了人生的寄托,感情,成了他的精神慰藉。但这回,他要离开汴京另谋出路。红粉知己前来送行,无疑生离死别,此时,“执手相看”,心内成灰,眼中流血,口里却无语。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众所周知,思维的形成先于语言的形成,之后形成的语言又会反方向地影响思维,那么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必要前提应该是优化思维,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反过来促进思维的优化,从而能够完成基础教育的最重要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雨霖铃》的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背景介绍能帮助学生虚拟情境,设身处地,体会感情,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联想、想象、情感共鸣等等丰富情感;而精心的的问题设计则能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通过判断、推理、类比等对当时的情境作较为理性的思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显然描写的是两人分别在即的缠绵情状,满眼泪花,无言相对,谁都能理解,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当时的情境是一般教法。但是,如此做法无疑放弃了一次绝佳的思维磨练,口语培训的机会。本人在领会“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如何借景抒情期间穿插了背景介绍,其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相爱挚深的一对情人,面临生离死别,应该有千言万语,为什么眼前的一对竟然是‘无语’?”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对于类似的感情或经历过或设想过或阅读过,他们的答案出人意料的敏捷、丰富和深刻:

已经哭到喉咙哑了,说不出来话来了。

骤雨初歇,兰舟催发,他们来不及多说,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多看对方一眼。

他们只希望记住彼此的容颜,好使今后有个念想。

他们要在自己的心中默默地为对方祝福。

……

在这里我打断了学生的发言,提了一个进一步的要求,要求把语句说精炼一点。果然,学生报上来的全是精炼好句:

千言万语无从说

兰舟催发不及说

众人面前难以说

悲伤过度无法说

心心相印不必说

……

再换一个要求,抒彩一些的表达:

从相识相知相爱走到现在,点点滴滴,足以汇成江海,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说尽心中的情愫,不如不说啊!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毕竟不可能实现,柳永我给不起任何承诺,所以选择沉默,只想在此给这份感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说多了又如何呢?日后回忆起来,只能徒留遗憾,与其怅惘,不如什么也别说,只记得最初那些美好的相知相守吧?

那遥遥无期的分离,这萧条的景象,在这杨柳岸畔,我无法再说那句残忍的再见,你我的爱情虽然短暂,却如流星般璀璨,未来的我会永远祝福你,愿你每天快乐,没有我的陪伴,你也要坚强面对。

……

(这些书面色彩浓烈的口头表达,在课堂上引起了轻微的哄笑,但因为平时习惯了,所以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超越别人,发言特别踊跃。)

一旦形成了气氛,一旦打开话匣,青春年少的他们调动了所有的经验、情绪、想象在课堂里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气场,把课堂教学的激情全部点燃,欲罢不能,有的同学的答案带着他个人的爱情观:“爱她,就要给对方幸福,自己只不过是对方人生中的过客,何必成为牵挂呢?让对方去追求今生等待的人吧!这才是大爱!”“不想在对方面前表现得软弱让对方牵挂,他们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很坚强,让对方放心离开。”有的答案引用了流行语:“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千言万语哽咽在心,无法在爱人的肩头诉说。”有的答案特别嘻皮:“说那么多干么,不如多看两眼,多拉一会手!”“说多了你能不走吗?既然不能,说了也是白说!”

从此例可以看到,教师铺设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意境,设计好启发思维的问题,自然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进而形诸于语言表达出来。

三.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说吧,我们是你最好的听众

词人位卑禄微,羁旅无涯,在这滞浊的现实,冷漠的异乡,我灰暗的生命,你是我唯一的烛光,我精神的伤痛,你是我唯一的药方。可是从此以后,我们远隔天涯海角,纵然有多少不眠的漫漫长夜,多少孤寂的苦苦相思,多少无期的痴痴等待,“更与何人说?”此时是千头万绪难以表达,那时是千言万语无人倾听,真正是怎一个“痛”字了得?

柳永因无人倾听而痛,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教师如果一味地任由他说,而不给予评论、引导、回应,那么也会因为茫然而逐渐萎缩直至销声匿迹,或者因得不到指导而漫延无边,口头表达水平停滞不前,教学教育成为无效。

比如在理解“骤雨初歇”是如何借景抒情时,一学生说:“骤雨初歇就说明雨过天晴啊,雨过天晴,他们才能执手啊。”这种思维很表层。一个学生马上反驳:“强调雨过天晴,跟整体气氛不协调。”我马上反问:“真的不协调吗?”立即有回应:“这里强调的不是雨过后天空放亮,这跟凄苦情境的确不搭调,但骤雨之时,兰舟不能催发,骤雨初歇,就意味着分别在即了,强化了他们痛苦的来源。”(说到这里,有掌声)教师又引导:“那么能不能再从‘骤雨初歇’本身的景象来理解呢?”一学生说:“雨是凉的,秋雨就更凉,所以有凄凉之感。”另一学生说:“一阵狂风暴雨过后,落叶缤纷,残藉满地,更显萧条之感,能够很好地渲染离别的气氛。”

在这里,学生是听众,只有“听”,才能接“说”,才能对“说”;教师是听众,只有“听”,才能引导、点拨、纠正。所有的“听”都对“说”构成了激励,能够促进彼此说得更多,说得更好。

综上所述,只要教者能够循循善诱,学者一定能够说得头头是道。民主宽松的情境让“拘谨不敢言”者跃跃欲试,“木讷不善言”者侃侃而谈;适时精当的点拨让“茫然不知言”者滔滔不绝,让“无知不能言”者层层深入;耐心真诚的倾听又能促进“词不达意”者振振有词,“颠三倒四”者井井有条。如此这般,你怎么可能舍得像柳永一样选择“无语”?

参考文献:

[1]蒋成.语文课文读解理论和方法.[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7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

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方式

读史可以明智,因此,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是作为必修课程来设置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良好的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基本途径,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成绩具有很大的帮助。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历史基础史实的识记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资料中所记载的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事实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掌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学生在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如果事先掌握了一些历史知识,则不但能够在阅读的时候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而且能够在阅读的时候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例如,我们在阅读历史材料的时候往往希望掌握某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表现等,然后在这基础上去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产生的作用、经验和教训及蕴含的历史规律等,而一旦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那么,之前的知识就会在阅读的时候被迅速地调出来,从而让阅读变得更加轻松。

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

我们所阅读的历史材料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自然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形成不同的阅读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选择最适合的阅读方式。

1.目标阅读法

目标是我们开展任何活动都需要的向导,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明确的目标尤其重要。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前就事先明确通过材料想要获得什么信息,掌握哪些知识,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对阅读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有效整理,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2.提纲阅读法

一般而言,我们在阅读历史教材或者相关书籍的时候,在正文之前都会有目录,这些目录是整本书的框架,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些框架。在阅读正文之前首先熟悉这些框架,就会对整本书的知识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再进行接下来的阅读活动时,就能从全局出发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

3.地图阅读法

由于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地点、背景,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都会配上历史地图。而我们在阅读历史材料的时候也要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要认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记忆地图,以地图为线索来理解和识记相关的知识,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优势。例如,我在讲到“的”时,就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制作了一个动态的的路线图,然后,让学生依据地图中不同的地点把一些历史知识一一对应。这样,原本较为枯燥的知识记忆立刻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从而大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4.比较阅读法

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可能都会遇到这样一个头疼的问题,一些同类的历史事件、同时代的人物、历史事件等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很容易将这些内容混淆。例如,中国近代史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就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很多学生一学到就会混淆不清。针对此,我就引导学生对这些条约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根据条约签订时间、签订双方、条约内容、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来加以记忆,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把这些相近的条约弄混淆,从而减少阅读的盲目性。

三、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求一定的技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例如,在阅读历史材料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先认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五要素,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会有原因、经过、结果等,学生只有在了解组成历史材料的基本结构以后,才能够在阅读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四、养成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具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我们要鼓励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例如,对于课本上的一些必须准确记忆的知识、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内容要点等,用不同的标记标示出来。读完一段材料以后,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心得记下来等。这样,在阅读完材料以后,材料的脉络、重点、难点、关键词等就会一目了然,从而大大提升阅读效率。

五、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

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阅读,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例如,教师在学生阅读完一段材料以后,就这些材料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及时发现并纠正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除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外,教师也可采取让学生互问互答的形式来互相检验阅读成果,吸取他人的长处,克服他人的短处。例如,平时我常给学生举办一些读后感交流活动,鼓励学生把最近读到的有关材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经过几次实践活动证明,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还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这种读后感交流活动,我发现学生变得比以前更愿意读书、更愿意思考,从而对于很多知识的看法比以前更加深刻广泛,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

历史阅读能力是中学历史学科的三项基础能力之一,也是我们学好历史这门学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探索历史学科的首要途径,争取通过阅读来推动整个历史教学工作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朱敏.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和提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在整个中学阶段各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阅读的作用

阅读是借助感官,通过对文字或材料进行思维活动,从而提炼出其中所包含本质的思维过程。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知识更迭较快,要靠什么方法来获取知识,阅读就是一种好方法,而阅读的时候就要懂得如何去区分重点和次要的东西。

1.阅读首先具有的第一个功能就是获取知识。我们的知识获取主要靠的是间接的方式,而书籍正是这个方式的最好承接,它将祖先的生产经验进行记录,让我们得以学习,同时也对我们的知识经验进行记录和保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社会要进步,靠的还是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还要靠阅读能力的提升来实现。

2.阅读能促进技能的形成。虽然人的技能是通过实践来达成的,但离开了理论支撑,技能的形成也将成为一个空壳。

3.阅读能增长知识,拓宽视线。从本质上来说,阅读就是读者通过文本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是文本中所蕴含的让读者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于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得到其他方面的知识。而就初中生而言,拓宽阅读的范围,不但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近年的中考分析来看,课外阅读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把握材料中的信息,如何让他们根据问题去寻找答案,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教师的面前。

二、拓展阅读教学空间,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曾有人推算,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读书以“卷”为标准的话,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本材料只相当于六卷,显然要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功夫,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还应将阅读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外阅读可以有效地弥补课内阅读教学的不足。面对当前学生的“阅读危机”,我们必须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语文教学的轨道上来”,让学生博览群书,广为汲取,才能开阔视野,才有可能下笔如有神。如果课外阅读再拓展一下,还应包括学生对社会的阅读,对生活的阅读。社会、生活是一本巨大的读不完的无字书。无论是社会中的人、事、物乃至思想感情,教师都应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处处留意,就可吸取到更加丰富的营养,从而全面地触动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在无限的“阅读”中去写作、去提高。

正如有句话:“现在我们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问题研究很不够,还没有完全解开阅读与写的关系之‘迷’。”又如以前的先生们所讲:“写作是一个信息输入、加工、再输出的过程。”这其中的复杂,岂能是以上这些粗浅认识所能叙清的。不过,“应当说书读得越多,写作才能越有灵感”,我们语文教育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加强阅读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人们常说,“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者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旦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做好引领学生进入阅读领域的向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阅读,从而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第一次转变,并为下一次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兴趣的广泛性。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才能结构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需要有多种才干的通才。中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存在“偏食”的现象,各种专长的发展也明显受到自己喜厌程度的限制。要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引导学生从狭隘的阅读兴趣中解脱出来,对各类各科读物都有涉猎的愿望,广泛觅食,广开读源,学而不已。

3.要培养学生保持阅读兴趣的浓厚性。蒲松龄有一句名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说明读书要痴读,方能有良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了,就会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4.要培养学生维持阅读兴趣的持续性。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变化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经常变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方式,使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能常保不衰。高尔基说:“每一本书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四、结论

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创新,尤其是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针对阅读和写作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关注并积极加以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阅读方法训练,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阅读写作,切实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现状;兴趣;朗读;笔记本;日记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更深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不容乐观。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让人乐观不起来!

1、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2、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

3、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二、具体措施

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农村课外阅读的开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以资共勉,互进!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还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让学生之间相互激励,使学生逐渐认识并努力多读书,并且对书籍产生热爱之情,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多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我们不妨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定期在班级内部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定期在学校展示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理解力。只有多朗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敏锐的感受,产生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训练重点。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更有助于审美教育,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三)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评述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师生通过讨论,共同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

(四)写好日记,活学活用。

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记忆办法,而日记,则教会学生运用。教师参与学生的成长日记,会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养成爱读爱写的习惯。我就喜欢静静地捧读学生的日记,时不时的写上几句,与学生通过日记做心与心的交流。而我的学生们也乐于这种纸上交流,课堂上没有理解透彻的问题、生活中不同的看法、每天不同的心情、班级里的大事小事……这些学生有亲身体会的内容都喜欢在日记里用他们最喜欢的语言来表达。现在的班里有有个叫薛菲的女生,因为在一次日记中用到了好多四年级没有学到的新词,我让她班里读了,请同学们点评,从此她的日记记的更勤了,学校竹林里的小鸟、花坛里打的第一个花苞甚至老师的新服装都走进了她的日记,而且语言越来越优美准确,读她的日记经常有许多惊喜。

(五)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能力;策略

我国每个教育阶段都涉及了朗读,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普通话是提高朗读能力的前提,大量阅读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小学生阅读量还比较欠缺,社会和学校必须对小学生的朗读加以重视。

一、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小学生的发音,忽视小学生的内心感受。小学生在朗读中,只是为了完成朗读任务去朗读,朗读目的不明确。小学生不采用普通话进项朗读,出现发音不标准现象。

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1.教师讲课要讲究层次性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自读课文。部分学生会以敷衍心态进行阅读,认为看一遍就完成任务了,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并不能提高朗读能力。

在朗读中学生要注重朗读的层次性,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主要采用以下方式:第一遍朗读是通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用笔做标记,课下自己去查阅字典,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读着不通顺的句子,学生要学会反复地读,对于比较长的句子,找出句子强调的主要意思,比如把句子拆开。第二遍细读课文,学生通过了解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去理解文章,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朗读速度。

2.创设情境

在朗读中,同学之间朗读语气大部分相同,朗读效果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要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进行朗读,在朗读期间学生要用喜欢的声音,用心去读。在阅读期间,教师对于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引导学生。比如,情景课文,学生要从情感出发进行朗读,细心地去体会和想象文章意境。小学阶段语文书设有《狼来了》这篇课文,朗读的同时学生要对课文有所感受。对于作者写的最后狼出现了,学生要运用正确的语调进行朗读,朗读中要掌握语速的快慢。朗读过程中,要表现出恐慌心理,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3.聆听他人阅读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生比较喜欢模仿。课文中有些词语比较含蓄,学生可以选择听录音,或者老师做师范。学生在聆听中可以模拟别人的表达方式,朗读能力进一步升华。比如《游子吟》,教师在给学生做精彩的示范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讲,对于教师的朗读方法要有所感想。通过体会作者的中心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在朗读期间要注重朗读方式,学生要观察教师的情感波动,学生的变化要和教师的情感相互交织,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学生在听课文的同时要去感悟课文,教师精彩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朗读课文产生欲望。通过多次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挥能力,感悟语言独有的真实含义,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做完示范朗读之后,要让学生独自进行朗读;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方式比较老师的朗读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于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去请教老师。通过对比,进一步改进学生的朗读方式。

4.学生要对阅读产生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该总结学生喜爱的方式授课,可以选择在授课中加入一些游戏环节或者讲一些小故事,提高学生对于朗读的喜爱。比如《桃子》,这篇课文,朗读在注重口语表达的同时,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在讲课期间,教师可以拿一个桃子做游戏。在不同的位置,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个过程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认真地去阅读,学生通过朗读发现乐趣,以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在朗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课下学生应该主动预习课文。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提高课文的感染力。比如,描述大自然的课文,这类课文主要是赞美大自然,赞美世界,课文中存在许多感叹句,教师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由于学生的说话语速不同,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把握朗读的速度,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学生要避免读错字,吐字要清晰,把重音用语调表达出来。教师选择分角色朗读,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学生在朗读中要学会分析作者的观点,对于不重要的句子和段落,要学会省略,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学生在朗读中的时间,而且可以实现作品的自身价值。

6.鼓励学生朗读课文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教师的夸奖,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朗读好的学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有些学生朗读能力比较差,教师不要批评学生,因为小学生还是孩子;教师对朗读比较差的学生进行批评,容易导致学生失去信心,甚至对朗读产生厌倦,教师对朗读差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喜爱。小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教师语句表达要委婉,采取这种措施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而且可以逐步地提高朗读能力。

现阶段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前提,大量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朗读能力,同时普通话发音标准也会随之改善,说普通话可以解决方言困扰。随着教学制度的不断改革,我们不仅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要继承和发扬教材中朗读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杨.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愉快体育教学的实施[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07):32.

[2]陈兴隆.以读为本,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省级课题《以朗读为主的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实验报告[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0):9.

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意识;选择问题;适时追问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39-01

在学生阅读能力中,质疑问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他们才会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在质疑问难中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如何紧扣阅读教学过程,为学生的质疑问题搭建平台,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鼓励生疑,借发现问题解读文本

想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发现问题、产生疑惑是第一步。只有让学生结合文本自主产生疑问,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如何让学生生疑?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为学生发现问题、产生质疑搭建平台,使学生有产生疑问的动力。质疑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文本渗透质疑策略,使学生懂得如何质疑。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课文《珍珠鸟》,作者用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有的学生对于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理解比较肤浅,特别是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话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他们在阅读中产生不少疑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找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并画出来。不少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这只怕人的鸟能和作者相处得那么好?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以此质疑点为突破口,让学生借助导读要求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如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学生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回到文本,通过文本去解惑,并在理解过程中感受文本语言的细腻,感受“我”与珍珠鸟不一样的情感,最终体会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二、合理择疑,借提炼问题领悟文本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杂乱。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必须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通过梳理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有问题意识是前提,但并不是毫无根据地提出问题,问题必须有一定的价值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感受有价值问题的重要性,学会合理择疑,从而不断提高思维品质。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学习“渑池之会”时,结合学生爱分胜负的认知心理,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面对学生的众多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选择有利于理解文本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如有学生提出: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这个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特别是喜欢分出胜负的学生更是来了兴趣。有学生认为战成了平局,有学生认为秦王胜了,有学生认为赵王胜了。面对学生激烈的讨论,教师并不直接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再次深入课文为自己的观点找到“证据”。有学生说:“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又有学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赵王胜了秦王。”还有学生说:“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可以说,想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合理择疑的能力,才能让理解更加理性和深刻。

三、适时追疑,借追问内化文本

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有时一个质疑点并不能让学生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特别是有些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学生在理解时会有比较大的难度。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要以解决一个质疑点为结束,有时候巧妙追问能将学生引向文本的更深层次,使学生借新的质疑点去内化文本。适时追疑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从而在一次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达到对文本的真正理解。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穷人》,本文是短篇小说,描写了生活极其贫困的桑娜夫妇收留邻居西蒙家留下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扬了穷人不穷的高尚品质。本文塑造人物的内心心理是比较细腻的,这也是学生理解人物的重要载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展开想象和讨论,从而体会穷人不穷的高尚品质。如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学生根据文本回答,“她没有怎么想,可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出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品质,教师进一步追问: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深入文本,并对桑娜的内心想法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感受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细读本小说,本文有很多关于人物内心想法的描写,教师要以问题为想象切入口,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追问,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结束语

总之,质疑问难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想通过阅读课堂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疑问点,有效搭建平台让学生学会质疑和发问,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