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饮酒与酒文化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饮酒与酒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研讨会收到论文133篇,分设“主旨发言”与“专题研讨”。冯明洋、乔建中、赵宋光、谢嘉幸、蔡际洲、杨民康、杜亚雄、田可文、田耀农等专家参会并做了主旨发言。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宋飞对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发起源由、目的、意义等内容进行了阐释,认为″通过区域这一视角来解释某一民族、地区、音乐及人在其中的文化行为,将有更加宏观和整体性的视野,更有利于人们从文化中理解音乐、学习音乐、表演音乐″。冯明洋《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导论》提出岭南区域音乐研究选题应以“多元一体论、核心价值论、文化趋向论”为基础理论。乔建中以《心得与检讨:中国音乐地理研究30弁言》为题,分享了中国音乐地理研究三十年耕耘历程,阐释了中国音乐地理学研究中所应追求的学术、应用、文学目标。谢嘉幸《区域音乐研究:地方性知识与全球化视野――以北京传统音乐节与太极传统音乐奖为例》论证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所具有的“地方性知识与全球化视野”特性。
分会场围绕以下议题展开专题研讨。
一、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教育研究
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问题》采用“文化区”的划分方法运用于高校课程中国传统音乐“音乐风格区”内容的教学设计;李莉《区域音乐史研究与地区高校“音乐史”专业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史专业为例》提出本地区高校音乐史课程中,将以“广西地区音乐史研究”与“音乐史专业教学”结合,完成地区高校区域音乐教育教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代表们还就地方本土音乐如何纳入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体系、高等音乐院校如何培养“非遗”文化人才、建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地方音乐研究机构”的重要意义等问题进行有益探讨。
二、区域传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
田耀农《区域音乐文化视野下的雅乐与雅乐的传承》以雅乐为研究对象,提出区域音乐文化的核心思想:音乐是文化的基本形态,文化种类的分布既有条状的跨越和交叉,又有块状的区域和地域;音乐的分布同样有条状的跨越、交叉和块状的区域、地域。杨玉成《“潮尔―呼麦”体系的基本模式及其表现形式――兼谈蒙古族呼麦的保护》、马达《谢导秀与当代岭南派古琴的传承与发展》等,均以传统音乐传承中的音乐现象、文化现象研究为切入点,关注区域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特征、文化特质、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参会代表还以无锡昆曲、广东音乐、南通地域音乐、商丘四平调、广西西江流域传统音乐、江西赣南于都客家唢呐等各地域传统音乐文化为研究对象,做了较为深入的学术梳理与分析工作。该议题全面呈现了我国区域音乐文化传统特点,并就全球化语境中地域音乐文化认同出现的危机及重构等问题展开讨论。
三、区域音乐研究理论与方法
冯明洋《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导论》提出大文化视野的区域音乐研究,应立足本土,放眼周边,联系整体,固元守本。杨民康《论云南与周边跨界族群音乐的文化圈―文化层特征――以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为例》提倡和奉行将文化圈―文化层分析观念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范畴纳入跨界族群区域音乐研究的总体学术框架中。李敬民《论区域音乐研究的实证方法运用――以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的实证研究为例》呈现了西方实证性研究模式运用于区域音乐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高彩荣《陕州梆子是外来剧种吗?――兼谈行政区划与文化分区的错位》、张曦《“潮州音乐”还是“潮汕音乐”》均从名称、文献梳理和地理因素三个方面,对民间音乐本土身份问题进行了辨析。周凯模、吴迪、张曦、蒋燮《议题:阐释岭南音乐的方法讨论》将作为地方性知识的岭南音乐,从活态传统、物质文化、行为方式、表达形态的四个表层问题切入,从各自的研究方向,尝试回答选择何种方式来解读岭南音乐,为区域音乐研究理论与方法构建更为广阔的讨论平台。
四、区域音乐个案研究
杜亚雄《宁夏回族民歌特色音调的解析和研究》根据作者多年在宁夏及整个西北地区进行田野和案头工作的经验,采用旋律分类法进行归类和解析,认为宁夏回族民歌音调分为两个较大类别。哈斯巴特尔《杭锦旗短调民歌音乐形态分析》宏观地把握和归纳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总体特征,通过杭锦旗短调民歌旋律结构及不同版本所具有的形态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对地域和区域两者之间的音乐风格差异和变融进行系统的梳理。何丽丽《〈金瓶梅〉与柳子戏关系考》、仲立斌《解析粤剧、粤曲中粤乐“唱腔化”的现象――从〈平湖秋月〉在粤剧、粤曲中的运用谈起》、袁环《长三角及周边地区滩簧声腔考辨》等均以文化区域为视角,考证与辨析戏曲声腔系统、曲牌发展的亲缘关系,呈现文化地域视角下传统音乐在旋律、板式、唱腔、形态、历史等方面的流变脉络,解析音乐文化现象内涵,探究传统的形成、流传与发展踪迹。
五、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
刘富琳《福建南词概述》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田野与案头研究方法,走访艺人,搜集南词音乐,了解南词的表演方式、乐器和传承谱系,对福建南词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对南词的乐种属性进行了分析。陈雅先《景观生态学视野下原生态潮州大锣鼓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借鉴景观生态学原理解析当下潮州大锣鼓声音景观结构、民间音乐活动声音景观格局,探求有益于原生态传统音乐生存的声音环境。黄蕴兰《柳城壮欢音乐美学特点探析》以音乐美学为理论基础,通过不同地区的壮欢音乐比较,探析柳城壮欢音乐特点。雷嘉彦、杨娇娇《新疆乌恰县柯尔克孜族“婚嫁歌”的现代转型与文化适应》探讨柯尔克孜族在面对当代多样文化的冲突背景下维持传统的自我调适,阐释“婚嫁歌”的现代变迁及其在文化脉络中的意义。潘妍娜《传统音乐文化空间的建构、维持与变迁――当代广州粤曲茶座的调查与研究》、刘泽梅《广东汉乐、汉剧文化价值研究》、黄燕《梅州客家竹板歌的多元文化因素及其融合特征》、许璐《鄂州牌子锣变迁的文化阐释》、曾华宏《泉州北管的地域文化特征》均从物质空间与文化结构变迁、社会认同的改变等多元视角,审视文化空间视域中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变迁。
结 语
研讨会呈现以下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新进展:
其一,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全球化视野。田可文提出“把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特色的音乐文化放在同一认知平台上,以不怀偏见的态度进行研究,这是当今音乐文化研究整体观的充分体现”。冯明洋论证了“壮侗语族之方言及其歌乐文化自古都具有跨区跨国性,与东南亚、南洋诸岛及环太平洋文化都有渊源关系”。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取向更多地是源于不同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传统的差异性。相对于西方音乐学研究者更注重于研究异于本土音乐的其他音乐文化,我国学者则更多关注本土或本地域文化。参会学者在研究中展现出兼收并蓄的全球化区域音乐研究视野,提升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高度。
其二,学科渗透引领新的理论研究突破口。学科间的差异性与交融性能引发对同一命题的多角度关注,并产生有意义的论题。杨民康提出将“‘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和‘跨族群―地域音乐比较研究’,视为理论和实践上互补、互渗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蔡际洲运用音乐学、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地理空间上把对象分为若干单元,并对不同区域内的代表乐种与音乐体裁进行描述”。学科渗透使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拥有不同视角,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多角度研究逐渐形成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特点。
其三,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离不开浸入式田野工作。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本质上是以田野研究为基础、以比较研究为原则的。杜亚雄、靳宗伟根据多年在宁夏及整个西北地区进行田野工作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采用匈牙利音乐学家巴托克的旋律分类法进行归类和解析,对宁夏回族民歌音调进行分类、分析?熏进而追溯来源。通过田野研究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寻找新视域,并因此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其四,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取向。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并非将生产学术知识作为首要目标,而应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有所担当。乔建中阐述了“构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教学体系的初步设想”强调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应深入社会开展田野工作,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并在社会与学校传承体系中有所作为和建树。
篇2
为什么说酒祸酒害的增长率远远多于酒类生产和消费的增长率呢?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喝酒的人越来越多,人均喝酒的数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法制观念的松弛、道德观念的淡漠,以及法制、法规的不健全等原因,造成豪饮者、酗酒者大量增加,饮酒低龄化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酗酒闹事、酒后驾驶、肇事逃逸、酒后杀人等事故,几乎处处都在发生,时时都在发生。
对于上述现象,政府部门也好,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也好,也有不少单位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午间不许饮酒,执行公务不许饮酒等等,了各式各样的禁酒令。但是,由于这些禁酒令只是治标不治本,往往流于形式,等于虚设,只起到出了事故时搪塞上级部门追究的挡风墙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那就是弘扬和普及健康、科学、文明、高雅的酒文化理念。
当今社会出于各种目的,以各种形式表述的酒文化理念五花八门,比比皆是。但是,我们归结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酒文化,一种是对社会对个人有害的酒文化。前者十分弱小,后者十分强大。我们要谋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和谐,必须大力倡导和普及前者,反对和摒弃后者。
那么,有益的酒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那就是无论酿酒、售酒、饮酒要依据健康、科学、文明、高雅的原则。
所说健康,是指无论从酒类酿造的方式方法,酒类中所含对人体有益有害成分的设置和检测,以及人们饮酒的方式方法和数量,都应当对于人类身心健康有利有益而不是有损有害。
从酒类生产的角度来说,无论是酒品的立意、工艺、命名、包装、装潢、宣传内容方式等都完全符合人类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原则。目前在我国来说,绝大多数的酒品是符合上述原则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酒品或立意格调低下,或命名浅薄荒诞,或包装装潢粗鄙简陋,或广告宣传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语言、方式不当,更严重的是有些酒类中对人体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甚至有的滥用名牌商标贩售假酒,个别不法分子用对人体极端有害的原料勾兑毒酒危害人民。
从饮用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是指饮用的数量和方法。例如,中国古代人讲究微醺,即所谓“酒饮微醉,花看未朵”,应该说微熏既是饮酒达到的最佳境界,也是人们饮酒数量的一个限度。如果饮酒超过微醺的限度甚至喝得酩酊大醉,就有害人体健康,会对脑、肝、肾、心脏、胃产生危害作用。如果经常喝醉,就会形成酒精依赖,那样就会不由自主地长期酗酒,就会更加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所说的科学是指发酵、酿制、勾兑、化验、检测、灌装、储存,甚至包装装潢、防伪技术等都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同时,从未来社会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酒类必须运用高科技手段向达到“酒韵浓郁、药功神奇”的更高目标迈进。饮酒温度、数量,酒类的选择与酒肴的匹配以及饮用者年龄、性别、体重,与季节、酒种、酒质、酒度等方面的选择与匹配都形成科学的程式化和数据化。
所说的文明,是指酒类生产程序和饮酒环境以及酒风酒德均符合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和前进的文明标准。
所说的高雅,从生产方面来说包装装潢要不断改进,跟上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步伐。酒类包装装潢无论是在高星级酒店、餐厅还是在高档装饰的家庭都能令人赏心悦目。
鸡尾酒讲究的是色、香、味,意境高雅,试想,如果在现代文明社会环境下再注入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富有诗情画意的高雅饮酒方式和饮酒环境,该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啊。何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一定会有许多更新更好更高雅的创意,一定会使酿酒、饮酒成为人类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高度统一的美好行为。
那么,怎样弘扬和普及健康、科学、文明、高雅的酒文化理念呢?
我以为,首先要在业内传播酒文化理念,发展酒文化理论。我所说的业内是指酒厂、餐厅、宾馆、酒店、酒类销售企业的负责人和员工。因为,在这个范围内普及酒文化理念,能直接影响到酒类设计、酿造、化验、检测、包装装潢、广告宣传、品鉴饮用等方方面面。在这个范围内,普及酒文化理念会直接影响到酒类产品的格局、格调,销售的数量、质量,以及饮酒者的爱好、习惯、兴趣。
其次,在全社会传播酒文化理念。通过传媒向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普通公民传播健康、科学、文明、高雅的酒文化理念。使他们认识到,懂得不懂得酒文化理念对自身、对家庭、对子女亲友、对社会的益害利弊至关重要。越是喜欢饮酒的人越应该牢固掌握正确的酒文化理念,排除扭曲的有害的酒观和酒文化观。为此,各类传媒应担负起重任,不断用优秀的理论文章以及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向社会传播,以形成持续不断的舆论。
再次,就是教育体系的传播与培育人才十分重要。
由于长期以来,对酿酒和饮酒的扭曲,认识不能统一,由于相当一部分人把饮酒看成堕落的表现,因此妨碍了青少年从小就树立正确的酒观和酒文化观。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中学就安排酒文化课,大学设酒文化专业和酒文化系。逐步设立酒文化学院,从基础理论、酿造、市场营销、包装装潢、新闻广告传播和国际酒文化交流六个方面培养酒文化专业人才。同时,还可以不断举办中、短期培训班,对酒类生产企业、酒类营销企业以及宾馆、酒店、餐厅的员工,甚至政府外事接待部门的官员进行培训。
篇3
关键词:中国酒文化;高职生;醉酒原因;应对措施
高职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一份子,渴望尽快融入社会,于是越来越多地开始饮酒。但由于其心智还不够成熟,导致醉酒事件频发,造成不良后果。如酒后打架闹事,扰乱校园治安;醉酒驾驶,酿成大祸;酒后乱性等。因此,深入研究高职生醉酒原因,为高职院校提供解决策略,减少高职生伤害,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生醉酒的原因
(一)中国酒文化的影响
1、对中国酒文化的曲解
酒是中华民族发酵与酿造工业的伟大结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如《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左转》中有“酒以成礼”,以及《礼记》中有“酒者可以养老也”的记载等。既然以酒相待,则是待客之道,盛情难却,饮至不醉不归。
“沏茶要浅,斟酒要满”[1]。酒是一味良好的溶剂,在古代,人们常常向酒中投毒来毒害他人性命。为了表示友好和坦诚,倒酒时要倒满,在碰杯的时候相互之间会勾兑入对方的酒,要是有一方起了歹心,双方都会中毒。如果没有倒满,碰杯时酒是不会溢出的。于是,也就形成了倒酒要满这一沿用至今的规矩。而某些高职生却认为,给对方倒满酒是对对方的热情和尊敬。
2、劝酒文化[2]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在聚餐或宴席上,主人往往非常热情,推杯换盏,一杯一杯地给宾客斟酒,生怕客人没喝好。这就让人误以为“喝好”就等于“喝晕”,甚至“喝倒”。想尽千方百计劝对方多喝,如用语言上的刺激,“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不把这杯喝下去就是不给我面子”等。
(二)中国哲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2]
中国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体观念在中医学中表演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届的统一性,即“天人合一”“景中生情、情中生景、触景生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因此,古人饮酒作诗,借题发挥,创造了繁荣的酒诗文化。如今的某些高职生也以酒壮胆,借酒表白现象屡屡介是。
(三)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刺激
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A同学为例。某晚A同学约B、C、D同学外出吃自助火锅,22时许在校门口下车,呕吐不止。保安见状迅速通知值班老师E,值班教师E和系领导立刻电话通知到A的辅导员F。F迅速令B、C、D乘学校安排的车送A至医院醒酒。醒酒过程中,F问B、C、D事情的原委,他们一致认为A心情不好,一个人喝闷酒,也没跟他们说明原因。经过通宵的抢救,A醒过来,并不好意思地说明了醉酒原因:感情问题。
本案例中,A还有主动饮酒期望、性格内向、对醉酒危害认识不足、一醉解千愁等因素。
(四)遗传因素
每一个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数量和活性是由先天决定的,因此体内缺少以上两种酶或者活性不足的话很容易醉酒。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G同学为例。在一次同学聚会上,G喝了同学带过来的自家酿的红提子酒,甜甜的,酒精度不高,当饮料喝,刚开始没有任何反应。过了一段时间,突然说头晕,最后醉倒。送医院后测定其体内乙醛脱氢酶指标显阴性,酒精是因为代谢不出去而慢慢堆积导致醉酒。
本案例中,G缺乏对酒和自身生理条件的认识。
二、应对高职生醉酒的措施
(一)一分为二地看待酒和中国酒文化
1、正确认识“酒是一把双刃剑”
中医认为适量饮酒对人体大有裨益,如《别录》认为酒能“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孙思邈的《千金食治》则认为酒能“止呕哕、摩风瘙”;《本草拾遗》“酒具有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之用酒”等。
从中国哲学来看,我们讲求一个“度”,适量饮酒有益于身心,但是饮酒过量或者酗酒则既伤身又伤心。如古书中记载“饮酒莫教大醉,大醉伤神损心志”;谚语“酒要少饮,事要多知”,“过量酒勿可吃,意外财勿可领”,“酒行大补,多吃伤神”等[1]。
2、加强酒和酒文化的正面宣传教育
家庭,作为高职生的第一环境主体,要起到温情教育的作用,从小就培养孩子们正确认识酒的物质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意识;学校,作为第二环境主体,要从专业的角度阐述醉酒对身体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性,反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酒和酒文化;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环境主体,应该形成一种和谐的饮酒风气,不劝酒、不酗酒、不饮酒作乐;国家也应尽快完善管理酒和酒精饮料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酒和酒精饮料的合理使用。
(二)树立高职生正确的恋爱观
恋爱是基于两人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并相互仰慕,渴望终成眷属的一种最真挚、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任何单方面的行为都不算恋爱。
(三)做好体格检查,建立健康档案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世上并没有解酒良药[3],因此,做好学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十分必要。易醉酒体质、患有疾病等都不适宜饮酒,从生理因素上消除高职生饮酒的念头。
参考文献:
[1] 王磊,王瑶,刘海玉,盛亚飞,张晓莹,王胜男.从谚语看中日酒文化的异同性[J],酿酒科技,2015(6):103-105.
篇4
关键词:酒文化 中西 辨析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项目(YWHY12-17)阶段性成果
一、起源传说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华民族的文化飘逸着酒香。在中国,酒至迟产生于夏。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杜康造酒,正史典籍不记,却为民间普遍接受。许慎《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张华《博物志》:“杜康善造酒。”宋高承《事物纪原》:“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明谢肇《文海披沙》卷七“祭古人”条:“造酒者祭杜康。”“玉匣记”:“杜康:造酒祖师。”
西方果酒中的葡萄酒是主流酒类,多数史学家认为,人类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葡萄酒,早在七千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就开始酿造葡萄酒,公元前三、四千年埃及人已经会用葡萄酿酒。
二、传统习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记载,敬神祭祖是中华民族普遍遵行的礼法习俗,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诗经》305篇,20多篇祭祀宴会乐歌,“陈馈八篇,酿酒有衍”,“有馆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酒”字共出现63次。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中对祭祀的描写,也提及献给春神的贡品“桂酒”和“椒浆”。酒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颇高,人们酿酒以祭祀图腾、祖先或鬼神。酒使得中国无数历史和民间的美谈佳话津津乐道:曹操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贵妃醉酒……达官贵人、乡野村夫皆乐酒不疲。
“座上客常有,樽中酒不空”。自杜康造酒传说始,中国就是饮者的乐土,酒属于世俗大众,与人的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中国人的各种节日宴会,酒都必不可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醉酒忘世”,高兴时“举杯欢庆”,朋友欢聚时“把酒言欢”,得意时“举杯畅饮”,失意时“借酒消愁”,结盟时“歃血饮酒”,概莫道出中国文人“有酒且长歌”的诗意,渗透着诗情醉意的翩然韵致。重大节日、交际庆典活动中,酒的应景助兴也是片刻不可或缺,林林总总,热闹非凡,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
酒文化极富民族特色,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赋予其不同意象。西方酒文化一开始就和宗教牢牢联系在一起,葡萄酒是神造产物,圣经中有接近300节经文包含“酒”字,至少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就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欧洲,每年三月都要在雅典举行“大酒神节”,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狄奥尼索斯唱“酒神赞歌”祈祷丰收和庆祝丰收,“酒在流,泡沫溅飞,到处都抛撒着玫瑰……”
三、品鉴追求
“百礼之会,非酒不行”。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儒家讲究“酒德”、“酒礼”,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中国古代“酒德”指饮酒者要有德行,包括量力而饮、节制有度、饮酒不能强劝等,皆因中国人信奉“中庸”哲学,主张过犹不及,意图达到《易经》思想“和”、“中”和“天人合一”。 孔子饮酒讲究三不乱之一即谓“惟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饮酒可不限量,以不醉为好。“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好酒不纵酒,贪杯而有度,纵然“一醉方休”,依旧含蓄内敛,陶醉,不及西方标准的醉。
对于西方人来说,酒为圣血,耶稣救世精神的化身,基督教认为一醉方能与上帝通灵,得到上帝的佑护。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就是从酒神狄俄索斯祭祀无节制的狂欢暴饮沉醉中衍生出来的。西方人喝酒主要是追求快乐,无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奥妙,“借酒”,“饮必求醉”,狂饮只求一醉,进入“死亡的预兆――深沉的睡眠中”。狄奥尼索斯酒神文化是世俗的、如痴如醉的、狂欢暴饮的,是情绪的放纵,人性的原始欲望,是与上帝的通灵,是对人性真我的崇高褒扬和追寻。
四、精神内涵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中国“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感性主观思维,酒是媒介,承载人赋予的意义,为人服务。酒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理想、调节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就提出:“屈原不馕酾曹,取困于楚。”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关系型人情社会,喝酒世俗功利的,关系礼节、面子和人际,家事、私事乃至国事、公事都往往在奥妙无穷和玄机深刻的酒桌上敲定。否则,嗜酒如李白,自是“酒中仙”也落得“月下独酌我独酌,对影成三人”的寂寥。正是中国人独特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赋予酒文化种种价值,承载着丰富复杂的文化蕴含,于中国酒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中国酒俗古而有之,凡俗人物的日常生活取代了大场面,人们见到更多的不再是历史的链条、规律,而是人性的复杂的表现,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改造的嬗变和传承。民国时期知名国学研究大师、古代文化史专家柳诒徵就提出:“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
酒对西方人来说,有一种神秘感。4世纪初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正式公开承认基督教,在弥撒中需要用葡萄酒,促成了葡萄树的大量栽种。“地理大发现”年代,即15世纪到17世纪,最终直到法国大革命以后,传教士不知疲倦的播撒,才使拯救世界的圣血葡萄酒从神世界俗世化,并被赋予种种美好寓意,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浪漫意境,以“葡萄”作为酒的代称,代表着味觉,人们充分享受味觉快乐,共享和平,用“葡萄”和“酒”来暗喻刻骨铭心的爱情。欧洲的18世纪,葡萄酒还被当做增进人际友情的圣物,当时的画家也喜欢在画布上呈现手持葡萄串的爱神,寓意“丰收与和平”。
西方思维“以物为本”,注重科学、理性,尊重事物本质。这种理性思维也在酒文化的嬗变中逐渐崭露――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涉及葡萄酒的法典,也可算一佐证。酒神神话衍生的西方酒文化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思想,逐渐发展成为共存、博爱、交流以及共商与欢乐交织气氛的同义语,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朋友相伴,美酒增趣,享受品味酒中风味的变化,是更纯粹的品酒文化,正如葡萄酒的一句不朽的谚语“Drink less but better”(饮少些,但要好)。酒于西方人更是充满魅力和生命的神圣艺术品,酒的不同特点、性质和味道都受到充分尊重。尊重自己的存在,同时也尊重别人的存在,喝酒自由,能喝则喝,不能喝则不喝,不劝酒、不划拳,西方人喝情绪,只在某些特定场合共同举杯庆祝健康、成功、友谊等,不需要像中国人喝酒那样敬来敬去。
五、总结
酒文化不如庙堂文化庄严与明快,多姿多彩却歧义丛生,貌似混沌却意味深长,中西方的酒俗文化都是同样的酣畅空灵,酒醉神通,历史的隐秘的思维模式与复杂的发展轨迹造就了中西方酒文化上的差异。中国酒文化香醇,醇馥幽郁,含蓄内敛,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融合;西方酒文化浓烈,激烈狂放,清爽随性,在狂歌醉舞中感受生命本我,忘情、投入,与上帝、世界融为一体,得到轻松自由的精神享受。
篇5
“蜀中自古多美酒”。至少在3000多年前,蜀人就能造酒了。举世闻名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和成都市十二桥古蜀文化遗址、彭县竹瓦街商周窖藏、新都马家战国早期墓葬等都、都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四川各地出土的战国青铜壶、汉代画像砖等古代工艺品上的图像画面,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幅古代蜀人酿酒、沽酒、豪饮、欢宴的情景。1975年,成都西郊土桥曾家包东汉墓葬出土的石刻“酿酒”画像,刻画了酿酒作坊中投曲酿酒的场面,排列整齐的酿酒大陶缸有五个之多,右边有人赶着牛车正运粮而来,应是“地主庄园内酿酒的写照”。又如新都出土的酿酒画像砖,画面上不仅刻画了一妇一男在酒舍中酿酒卖酒的情形,还表现了两位酤酒者一人挑着两坛酒,另一人推着独轮车满载而去。还有彭县出土的“酒肆”画像砖与“羊尊酒肆”画像砖,同样表现了店主于酒肆内卖酒与酤酒者肩挑车载而去的热闹情景。此外,成都、广汉、新都等地出土的“市井”画像砖与“市集”画像砖。画面中亦有卖酒酤酒的情景。成都地区还出土了不少表现宴饮内容的画像,如郫县出土石棺上的“宴客乐舞杂技图”、成都羊子山一号汉墓出土画像砖上的“宴集图”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四川社会各阶层的饮酒生活习俗。巴蜀地区发现的为数众多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上有不少酿酒、卖酒内容的图案,凤凰山西汉木椁墓还出土了两件表面写有“甘酒“字样的陶罐。据文献记载,这个时期的名酒有“巴乡清”、“酴酒”、“清酉票酒”、“郫筒酒”、“甘酒”等品种,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才子佳人,当垆卖酒”的故事千古流传,当时人称“朝酤成都酒,暝数河间钱”,“成都酒”享誉天下。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巴蜀酒文化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剑南之烧春”、“生春酒”、“锦江春”等蜀地佳酿成为进献朝廷的贡品,宋代成都酒业苛税数目更是位居全国之冠。“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歌从雍门学,酒是蜀城烧”,诗人们饱含激情的浓墨蘸写,是对巴蜀酒文化高度发达的形象写照。
明清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位于“天府之国”中心地区的成都,因粮食丰收而大量余粮,为了将余粮转化为商品,除粮食大批外运销售之外,余粮加工转化为烤酒原料成为粮食商品化的重要途径。在此种背景之下,加之蜀都历来饮酒之风盛行,酒业生产获得巨大发展,酒肆遍布全城,酒类交易量极大。不仅成都自产酒销量大,外地名酒如泸州老窖、绵竹大曲、江津白干酒等在成都亦大量行销。
在四川考古发现的四川历代与酿酒、饮酒题材相关的文物极为丰富,在各个名酒所在地发现的酿酒遗址、老窖池、各种酒文物,更是充分反映了四川名酒的悠久历史文化与丰富内涵。水井街酒坊遗址的考古发现,再一次证明了四川悠久的酿酒历史和好饮风尚。
1998年,四川全兴集团对位于成都市老东门大桥外水井街的曲酒生产车间进行改造时,发现地下埋藏有古代酿酒作坊。1999年三四月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院的专家组成了专项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科学、系统的考古挖掘,证实此处是国内罕见的大型酒坊遗址。其历史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水井街酒坊遗址已发现的面积约1700平方米,发掘面积280平方米。2000 年,水井街酒坊遗址的考古发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水井街酒坊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井街酒坊遗址的考古发掘在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研究上获得了重大的收获,填补了我国古代酒坊遗址、酿酒工艺等方面的考古空白,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研究内容。发掘的遗迹现象有晾堂3座,年代分属明代、清代和现代,酒窖8口,炉灶4 座、灰坑4个和路基、木柱、酿酒设备基座等。
水井街酒坊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瓦片和瓷片,据考古专家以器物学说断代,部分是唐宋时期的瓷片,明清时期最多。瓷片、碗底留有很多大明年造、永乐年制、乾隆年制、天号陈、兴、王等等落款。并且还出土了大量陶瓷酒器、器型有碗、盘、钵、盆、杯、碟、勺、灯盏、缶、罐、壶、缸等。一般以餐饮、茶具为主。酒杯从大到小,数十个型号。大有茶缸口径,小有牛眼酒杯。这些瓷片品种繁多,器型复杂。连续几百年至千年的跨度,反映出该遗址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
水井街酒坊遗址是迄今为止出土发掘规模最大的酒坊遗址。在出土瓷片和酒器中,篆有“锦江春”字样的青花瓷片和青花“牛眼杯”特别引人注目。
宋代张名臣《酒名记》载:“成都府:忠臣堂、玉髓、锦江春、浣花堂”。“锦江春”在宋代已为成都名酒,产于成都市东门濯锦江畔。“锦江”因地近锦江、水源于锦江而名,而“春”则是酒名标志。其命名特征与宋代坡所考证“唐人名酒多以‘春’的特征相吻合,“锦江春”作为酒名当源于唐代。而水井街酒坊考古中发掘出篆有“锦江春”字号的瓷片,佐证了“锦江春”曾产于此地。“锦江春”应为水井街酒坊历史上生产的酒名。
唐代、前后蜀、宋代、元明清时期的成都,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居全国之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都的酒文化亦高度发达,饮酒之风冠绝天下,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酒文化之都。
而青花“牛眼杯“无疑是蜀风酒韵的再现。它正是当初用于品茗水井坊酒的酒具。这个小杯宛如牛眼,极其袖珍,且朴素不华、落落大方。
古时饮酒,追求酒与意境的完美融合,或诗或画,或琴或瑟,讲求饮而有法,能“以酒成德、以酒成欢、以酒成礼、以酒成道”,注重曲水流觞的酒趣相通和酒意相承。
篇6
MT的相关介绍文章称:“科学验证,MT有益健康——正确、适度饮用MT酒的人,不仅不会导致肝纤维化并继发肝硬化,反而有护肝的保健作用。这一结论已获得了由国内9名著名肝病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肯定。”在MT酒的企业网站上,也有喝MT酒有益健康的宣传。这种“健康概念”业已被MT推向海外,今年4月,该酒在墨尔本举行的新闻会上说:在中国国内,MT酒经过科学实验证明、诸多专家鉴定,有益于抗肝纤维化。
对此,专家们认为,适量饮酒对扩张血管有一定的作用,并对血液粘度有一定的改善,但并不能笼统地讲“喝酒有益于健康”,且酒精对肝脏有损伤,这在国际学术界早有定论,有一系列的科学数据作为支撑。
“这种商业化的炒作是不科学的!”
“给学术留点尊严,可以吗?”
“洋相出到国外去了!”
“在读者中会引起混乱,对民间则造成误导。”
诸如此类的专家评论,不胜枚举。
关于学术层面的争论暂且不表,从品牌营销层面来看,“白酒能保肝护肝”,这种挑战常识的概念,已经引发了同类企业的纷纷跟进,诸多酒厂竞相展开类似的“研究”和宣传,一股“喝酒有益健康”的概念炒作风在国内白酒市场猛刮。
依笔者所见,“护肝概念”之所以得到大多白酒企业的追捧和跟风,折射出在目前白酒市场不太景气的整体背景下,厂家的无奈和技穷。也就是说,这些厂家都把“护肝概念”当作一剂市场良药来看,当作一剂救命良方来看。
国内白酒的营销向来都以战术层面见长、见多,诸如广告战、促销战、产品开发战、出产地名战、渠道战、文化战等等,如今又冒出个一窝蜂的“健康战”,此类恶性竞争引出的问题本质在于:广大白酒企业依然是以销售带品牌,而不是以品牌拉销售。
长此以往,中国的白酒业将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将会对行业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到那时,这些所谓的“良药”可就真的成了“痛悔药”了。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酒文化的国家,白酒一直在我国酒类消费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白酒行业的发展有喜有忧,不容乐观。虽然其消费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继续增长,但与啤酒、葡萄酒消费热潮相比,白酒占酒类消费的比例逐渐下降,白酒行业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境地,竞争环境更加复杂,竞争形势更为严峻。
那么,我国的白酒行业当前的主要问题在哪?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四大病症。
产品创新的“短视症”
由于纯粮酿造酒仍然是当前消费的主流,所以不少企业到目前为止,仍然采取勾兑方式生产白酒。勾兑作为一种白酒生产工艺无可厚非,但从整个国际白酒行业发展的高度看,采用液态发酵利用串香勾兑液态酒,因为具有降低成本和节粮优势已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吊在“勾兑”这个大树上的国内白酒品牌暴露出来的本质问题,是对产品创新研发投入的不足。众所周知,我国白酒历史源远流长,香型丰富,有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凤香、豉香、芝麻香、兼香型等。而当前市场,多数企业追求规模产量,盲目采用工业化手段,使各种酒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更多的小企业利益驱使,粗制仿效,不少严谨的产品开发程序和生产工艺被打乱、破坏,更导致“假酒”、“毒酒”的泛滥。
许多白酒品牌,往往是一把菜刀打天下,只要某一种产品卖得好,就立即仿而效之,不管是产品、还是包装,甚至是名字,几乎是一模一样。其后果就是,短短20年,我国的白酒几乎已经变成浓香型酒的一统天下了。
而现代市场对个性化、多样化产品的需求,对我国的白酒企业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战得过就好活,战不过就死悄,只图营销环节玩花样,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计。
营销手段的“迷魂症”
白酒品牌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行业营销秩序的混乱。
为了争取销量,广告战、促销战、价格战已成为白酒企业惯用的伎俩,而且是节庆旺季和销售淡季均不放过,比如“开瓶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普遍存在,为短期内占有市场不断让利给经销商,或类似“秦池酒”般自寻死路的广告轰炸等等,这些都使得大多白酒企业不断陷入新的促销大战中不能自拔,因为终端销售门槛的提高而加重营销负担。
有些企业给逼急了,为了促销甚至“非诚信”经营,业内皆知的“造祖”现象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你的“窖”好,我的“池”更棒,令人晕头转向。
在广告轰炸失去魅力时,“通路为王”成为白酒营销的主题,很多企业围绕着通路设计营销模式,极度关注中间商,对中间商过分依赖和献媚,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消费者身上,从真正关心消费者、体贴消费者的角度来设计营销队伍,建立营销网络,拓展市场空间,从而实现积极诱导消费的终极目标。
很多白酒企业老总们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正是因为他们的身不由己,导致价格战、促销战、广告战等你来我往,难有尽头,而基本上荒废了营销网络、品牌管理和品牌维护。
地方市场的“自恋症”
地方保护是白酒业秩序混乱、不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的重要原因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白酒企业一直是一些地方的财政支柱,有的地方甚至流传,“要当好县长,先办好酒厂”。在“投资小、见效快”的利益驱动下,一些地方不断新建、扩建白酒项目,造成酒厂数量多但规模小,产品供过于求。一些地方为了保证地产酒的销量甚至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入,或是对外来品种收费;有的地方为了提高本地酒的竞争力,则采用返还消费税的办法。此种种做法,严重阻碍了全国性市场的形成,造成了经营环境的严重不公平。
据商务部2004上半年完成的一项对22个省市所做的调查显示:其中9个省市反映酒类产品受到过地区封锁。地方保护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酒类企业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酒类品牌在全国的正常流通,破坏了正常有益的竞争。我国省际、市际、县际间的地方保护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全形成,而非市场经济已经屡屡成为欧盟、北美等对我反倾销指控的由头,有识之士早已发出“要市场经济,还是要地方保护主义”的强烈呼吁。
地方保护主义也导致我国白酒行业区域市场发展很不平衡。据国家统计局(销售收入为2004年1~7月累计数据)显示:传统白酒的原料是粮食、大麦,所以白酒企业多分布于粮食大省,有利的地域因素促进白酒行业的发展。四川是一个酒业大省,有“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和“沱牌”等知名的酒业品牌;另外贵州的“茅台”、湖南的“湘酒鬼”、安徽的“古井贡”、山西的“杏花村”汾酒、山东的“兰陵”和“景芝”、江苏的“洋河”与“双沟”等也是白酒行业中久负盛誉的老字号。
针对地方保护主义,笔者也曾专门撰文《“四制”酒类市场地方保护主义》。
品牌运营的“缺钙症”
人缺钙就长不高,品牌也一样。
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大企业多采用“靠中低档产品来抢占市场份额,高档产品创市场品牌”的营销策略,即是以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大多数的需求,在市场中树立起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以高档产品的包装、价格等形象来提升企业品牌美誉度。
这几年,尽管白酒每年的总销量在下降,但名酒厂家的销量每年却在增长,这里面包括如茅台、五粮液等全国性品牌,以及众多的地方名酒。
低价白酒的消费每年都在萎缩,这除了跟国家在2001年度出台的白酒调税政策有关外,很大程度上与这部分消费群体改喝啤酒有关系,但在正式的宴请场合,真正能体现档次的还非高档品牌白酒莫属。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务活动日益增多,虽然在节假日时是礼品酒的消费高峰,但日常商务、礼品用酒仍不可避免。作为礼品、商务用酒的大部分高档品牌酒淡旺季区分已经不明显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刺激了更多的厂家奔赴“高档品牌”的战场。
但并非所有的白酒品牌都能成为“高档”,这就使很多白酒厂家欲罢不能却又力不从心。
既然品牌有全国性和区域性之分,那么我国将近4万家白酒企业所推出的品牌全部都去做全国性品牌是不现实的、不经济的。这也意味着大量的品牌能在区域性品牌争夺战中打出漂亮的胜仗。但这里需要强调一个目标:不作全国性品牌也要作地方品牌老大。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白酒竞争中分得一杯美羹。
白酒行业的新增长点
结合以上的行业、市场、品牌、营销等分析来看,笔者以为今后白酒行业的新的增长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酒。
在白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白酒品牌的核心战略就是做精、做深、做厚。发扬特色内涵,发扬品位文化。这从世界级白酒品牌来看都是有着充分的借鉴的。况且,在市场的全球化浪潮里,中国白酒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就必须要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重视白酒品牌的地域文化,所谓“品牌背后是文化”,即是这个道理。
我国的酒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和浓郁,如川酒文化、鲁酒文化、晋酒文化、豫酒文化、黔酒文化、湘酒文化、京酒文化等等,都有着一大批国内乃至国外的消费追随者。
五粮液麾下之所以能够集合五粮春、五粮神、五湖液、四海春、川酒王、六百岁、京酒、金六福等数十个“子品牌”,正是因为“五粮液”这个大品牌很好地将地方酒文化和特色酒文化进行了融合,而且使酒文化产生了创新增殖的效果。
第二,低度酒。
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市场产生,“低度”、“多味”将成为白酒新的增值亮点,白酒低度化也日趋明显。
根据酒精度,白酒分为高度酒、降度酒和低度酒。高度酒的酒精度在50度以上,降度酒在40-50度,低度酒在40度以下。据统计,“八五”期间全国白酒酒精度平均降低了10%,低度白酒和降度白酒比例已上升到80%以上,高度酒的比例不足20%。目前开发的低酸、低酯、低甲醇、低杂醇油的净爽类白酒和为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而利用苹果、山楂等水果作原料开发的新风格、新口味的水果发酵蒸馏白酒,成为白酒业发展的增长点。这些新的品种适应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与世界上烈性酒的发展趋势吻合,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
举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韩国的真露,其成功正是因为抓住了中国白酒市场低度酒空白。
第三,特色酒。
特色酒与水果酒、保健酒等还不能混为一谈。主要在于原料的“另类”。
比如,牛栏山酒厂用甜桔杆酿出的“绿色酒”,就是牛栏山酒厂面对市场需求,成功开发出的以甜桔杆为原料的绿色佳酿,并打出了“绿色酒”招牌。
为此,牛栏山酒厂专门在顺义种植了上千亩甜桔杆,并用潮白河天然水源灌溉。据悉,以新原料酿造的北京醇、二锅头不仅保持原有的口感和醇香特色,而且在绿色选料和节约粮食方面走出新路,该科研成果已申请了国家专利,并且通过了绿色认证。
再如,五粮液养生白酒“溢五嘉”。
五粮液集团精心打造的“溢五嘉”酒,是国内首次利用现代高科技术对传统酿酒技术进行改造,将刺五加、枸杞功能因子巧妙融入五粮浓香酿制工序中,保留了五粮液系列酒特有的口感和劲道,同时最大程度的发挥刺五加、枸杞的养生功能。
“溢五嘉”酒也打破了常规白酒与保健酒、药酒之间的界限,寓养生于饮酒之中,旨在应对目前中国白酒市场良莠不及的情况,独树新帜,根据长期以来困扰消费者的“饮酒伤身”的潜在心理,引领健康饮酒的潮流,创建中国白酒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养生白酒”招牌。
篇7
定论?还是可能?
酒器与酒诞生的时候,人类已经进入农耕社会,生产工具由木器、石器发展到了陶器、骨角器等等。全世界已知的最早的葡萄酒大约诞生于6000多年前的伊朗,当时是装在一种红陶罐里的。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博物馆考古学家从分析它的沉淀物中发现了一种自然界中不能自然生成的酒石酸,那是红葡萄酒中的特有成分,由此判断那时已经开始了人工酿制葡萄酒,这个红陶罐就成了全世界确知的最早的酒器。
不过,欧洲的考古学家却倾向于认为全世界最早的葡萄酒诞生于外高加索的山谷溪流地区,时间是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000年左右,玛拉尼(酒窖)和奎弗瑞(酒罐)是全世界最早的酒器。证明这一点的是,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博物馆里有一个被称为奎弗瑞的土陶酒罐,俄罗斯的考古学家们确定它的产生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甚至是公元前6000年。事实上,它那又矮又粗,大肚子的外形更像是古希腊的皮索斯和古罗马的杜里母(一种取水罐),而不像现代更细长的、类似双耳酒罐的奎弗瑞。唯一可以证明它是储存葡萄酒器具的可能性,是在它宽大的罐口两边各有一串三角形的小圆环作为装饰,这可以被解释为是一串葡萄的象征。美国的考古学家则认为,如果不能直接证明这个奎弗瑞里确实曾经装过葡萄酒,那欧洲考古学家的推断就仅仅只是一种“可能”而已,并非“定论”,因为它也完全可能是一种水器,在古代,水器与酒器是难以划分的。
水器?还是酒器?
6000多年前的人们,普遍停留在仰韶文化时期,经济贫乏,物质并不富裕,即便陶器也是很贵重的物品。我们因此宁愿相信,那时的酒器与水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即便上述已经被确认为酒器的“红陶罐”的器形,也很类似古代两河流域、土耳其斯坦地区取水用的水罐。在古埃及时期,也有过这样的阶段。从考古发掘得到的史前时代与早期王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700年)的酒瓶来判断,酒与酒器的历史可以说与埃及文明同样古老。尼罗河的洪水泛滥,带来每年一度的丰收与繁荣,红色的河水因此被视为红色的葡萄酒,中王国时代的文献中说,“当泛滥季来临,它的酒比水还多。”水器与酒器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三五千年前的中国,情形也与之类似。考古学家们虽不厌其烦地在他们的论文中把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发掘出来的三脚形的褐陶说成是“酒器”,但却无法说明这些器皿为什么就不能是“水器”,也始终没有拿出这些器皿曾经装过酒的科学证据,那些三脚陶是如此的“巨大”,数量又是如此的“众多”,以至我们始终怀疑三星堆人那时有没有那么多的“酒”需要用这些“酒器”来装。他们会不会也像古埃及人一样,把河水也想象成了美酒?历史学上总是“说有容易说无难”。这样,我们也就无法排除其中或许有少数器皿盛过“酒”,那就姑且把三星堆陶器视为一种特殊的、原始的“酒器”吧!
篇8
何为葡萄酒文化?
按著名葡萄酒专家郭松泉老师的定义,葡萄酒文化是指人类在葡萄酒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特指与葡萄酒相关的事物,如古董、著作、研究和科学、培训和教育、艺术等。
郭松泉老师还对这个定义进行了解释:葡萄酒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产酒国和饮酒国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葡萄酒文化,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进而显示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差异化。郭松泉老师的这个补充,很好地解释了葡萄酒文化的差异现象。
我们对葡萄酒的理解存在偏差
如果说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葡萄酒文化亦如此。
有人会说,我们唐朝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这样的诗句,但这并不能证明什么,我们目前整个社会对葡萄酒的理解依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
比如我们的电视台,前不久,《旅游卫视》的一个栏目做了一期葡萄酒节目,居然在葡萄酒分类的时候,把葡萄酒分成了甜、半甜、半干、干型和干邑,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居然出现在一家上星的卫视。实际上,我们在微博上看到这种类似的错误比比皆是。
有些在传播的时候,故意夸大葡萄酒的作用,好像葡萄酒能包治百病,还有一些故意神话葡萄酒,刻意制造一种神秘氛围,比如我最近看到一条微博,说优秀的葡萄酒品尝师能品出采摘葡萄的人是男还是女……
专家、媒体该如何做
葡萄酒传播?
首先包容是前提。
因为目前我们才刚刚上路,我们允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刚刚讲的旅游卫视的错误。实际上,这样一个具有较强覆盖能力的电视台来传播葡萄酒文化知识,对行业发展当然是有利的。现在很多专家也在反思,当年我们对葡萄酒加雪碧不屑一顾,现在想想,这种做法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葡萄酒的发展,而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掌握越来越全面,自然会慢慢做出改变——现在即使在二三线城市,这种现象也是越来越少了。
但现在中国不少地方喝葡萄酒的时候要“干杯”,我们是不是要把这种行为一棒子打死?
第二,遇到明显错误要指出。
不尊重事实的一些明显错误观点流传下来对行业的长期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现在还有一些专家在提到葡萄酒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说成“红酒”,这是需要注意并一定要加以改正的。
酒商如何传播酒文化
今天我们的葡萄酒经销商面临的一个事实是,消费者知识严重匮乏。尼尔森公司在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向每月至少喝一瓶葡萄酒的消费者群体做的市场调查发现,这些“优质消费群体”中其实有近70%的人不知如何辨别葡萄酒的好坏,而有超过60%的人认为,“葡萄酒年份越老,品质和档次越高”。
首先要学会使用消费者语言。
专家语言的盲目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众传播。大家可能都看过这个流传颇广的段子:山路上一辆汽车驶近,路边小和尚高举“回头是岸”横幅,大喊:施主,看这里!车内人笑骂:傻x!飞驰而去。10秒后传来惨叫坠落声。当晚小和尚对住持说:师父,是否直接写“前方桥梁已断”好些?
实际上,销售的人懂产品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要做的是让使用产品的人轻松懂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尽量使用消费者语言。段子中,“回头是岸”就是专业语言,但消费者的感受不会很深。比如我们的葡萄酒专家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用一些国外的水果香气来举例,如果听课的对象够专业,这没问题。但当我们酒商面对普通消费者的时候,我们应该和小和尚一样去思考:是否直接写“前方桥梁已断”会更好些?
其次要学会讲故事。
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愿意听家人给我们讲故事,这是人的一个天性。我们的酒商在树品牌、传播知识的时候应该学会讲故事。
还要学会利用新媒介。
篇9
听说地处乌蒙山区的四川古蔺县,人们较少生肝病,即便是古蔺酒厂的员工,每天闻着酒、喝着酒,也少生肝病。以前一直以为是古蔺风水好的缘故,近年才发现,原来是因当地人素有用赶黄草泡水喝的习惯。
赶黄草,学名扯根菜,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是古蔺地道药材。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乌蒙山区,具有退黄疸、化湿热之功效,在苗家民间有上千年的用药史。苗人世代沿用,流传至今,称之为“神仙草”。
为了让更多的肝病患者受益于赶黄草,我国科学家以“赶黄草”为原料,经潜心研制,并引用苗族经验方制出“古蔺肝苏”系列产品。古蔺肝苏具有保肝、降酶、退黄、抗肝纤维化,以及延缓慢性肝炎肝硬化进程等作用,一上市便引起极大关注。
乙肝病毒携带者、大小三阳但DNA正常者,治疗以保护肝细胞为主,防止进一步肝纤维化和病毒突变,缓解患者的厌油、疲倦、食欲不振、胀气等症状。医生在临床上推荐使用“古蔺肝苏”,进行长期服用。
“古蔺肝苏”在临床上的卓越表现,使其在中药治疗乙肝上,获得了很高荣誉,即中国第一个原产地域保护的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国家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用药;国家出口重点推荐产品;最近又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药品牌”。坚信“古蔺肝苏”品牌,会让更多的肝病患者因“古蔺肝苏”而更自信、舒服、轻松!
如果我们把“保肝护肝”比作是一场战役的话,那么在打这场仗的时候,取胜的关键有三:一是劝君莫贪杯;二是尽可能亡羊补牢;三是注意增强肝功能。
一天,一位中年男性来到我的
诊室。他叫刘大年,今年31岁,在一家外企任销售部经理。由于工作需要,他几乎每天都要陪客户饮酒,所以特来询问是否有保肝护肝的良药。
酒与健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很多常喝酒、爱喝酒的人来说,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确实像刘大年一样想保肝护肝的话,不妨把“保肝护肝”比作是一场战役,而在打这场战役的时候,切记取胜的三点关键。
劝君莫贪杯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一世之雄曹操作诗曰:“何以忘忧,惟有杜康”;李白好酒,更是影响一代人,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酒故然有些许的保健作用,但其害处,远远大于它的好处。过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不仅伤肝损胃,诱发或加重胃炎、乙肝、肝硬化等疾病,还会导致胃癌、酒精肝、冠心病等。名医扁鹊说过:“过饮腐肠烂胃,溃体蒸骨,伤神损寿。”这绝非是危言耸听之词。
因此,要保肝护肝,戒酒限酒,首当其冲。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篇10
酒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甚至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沟通交流的媒介,酒文化也被赋予更多社会内涵。中国酒文化自有酿酒历史以来就伴随产业发展,并且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现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7]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酒文化就是以酒为核心所产生的诸多物质、技艺、精神、习俗、心理、行为等各种现象的总和。酒文化所包含的东西主要是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还包括酒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因此,酒文化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酒的原料、器具、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还包括酒的社会属性,即酒在社会活动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心理、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8]这也是酒文化涵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酒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从酒与儒家和道家文化、酒与制度文化、酒与文学艺术、酒与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酒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一种象征,酒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酒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政治教化相结合,使得中国酒文化一般沿着法制化、礼仪化方向发展,这也使得酒文化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有助于解决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饮酒习惯,以及酒类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多民族特性也使得酒文化具有各种特色,目前所谈的酒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包含各民族在内的酒文化集合体。中国酒文化是各民族的共有财富,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可持续的生命力。酒文化及其产业所涉及理论较多,不仅有上述传统文化,更有产业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各种内容。因此,要研究酒文化及其相关理论必须对相关学科和内容都有所了解,这才是研究酒文化及酒文化产业的基础。
一、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及价值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产业,根据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学术界的研究及总结,可以借鉴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
1.市场驱动型这种类型发展较为成熟的是美国。文化产业已经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其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基础,以自由主义为理念,注重文化产品生产以及销售的高度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政府所做的就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美国政府进行多种协调,这不仅包括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还包括制定各种政策、创新各种投资渠道和经营方式,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文化产业创新,追求经济发展的最高利益。
2.资源驱动型这主要存在于欧洲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一般资源产业的特征,其可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性资源,能够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较为典型的是英法两国,英国的深厚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在其深厚的文化资源基础上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培养了多样化的文化产业人才。法国也是一个文化资源深厚的国家,法国对文化产业发展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政策。文化产业资金来源不仅有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而且还有许多民间资本,与此同时政府还在税收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便利,这就使得文化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被开发,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得到各种保障。
3.政策驱动型该类型多存在于亚洲国家。日本的文化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21世纪初,日本政府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强调文化产业发展对提高本国综合国力的作用。日本政府在法律与政策的制定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在制定了法律法规政策后,更加注重政府的行政指导。韩国在上世纪末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之后,就开始强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并把其确定为韩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政府把资金大量地投入到文化及相关产业,并且在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营销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府层面的保障。各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促进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也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国际性的文化产业集团和国际文化组织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格局变动,甚至是世界文化市场变化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发展的两极分化也逐渐显现,这要求世界各国注重文化安全。现今国际文化战略竞争体系一般都具有对抗性质,这就改变了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模式,以多种形式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融合战略逐渐显现,并成为明显的特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通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链接和融合,使不同文化产业间的力量形成一种战略性质的集成。国外文化产业有着系统的理论支持,如美国的“软实力”理论、英国的“创意产业”理论等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产业革命,一个国家如何在这种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这也是酒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及其需要加以借鉴的地方。
二、我国酒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完善和有效实施,已经在世界各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有着丰富的国际经验:
首先,既要重视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也要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目前我国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采取措施来大力发展,但文化产业还没有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实现同步,因此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日韩在此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
其次,拓展文化发展的投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样化,从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有充足的资金,这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任何产业的发展和繁荣都不离开资金的大力投入,文化产业也不能违背这一客观的经济规律。要获得资金,就必须要有广泛的融资渠道,这就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投资和融资渠道。除去政府投入外,还需要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通过上市等措施进行融资,资金是酒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资金充裕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再者,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与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相符合。文化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商业运作。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跨国文化企业运用市场机制,整合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文化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有计划、有创意、有定位地向市场进行推广,从而获取经济、社会、文化等价值,这样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
第四,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文化产业具有与科技相结合的特点,从根本上来说需要高素质的、能够对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具有多项技能的多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一定要具有文化产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结构等综合性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就是有思想、有创意、懂艺术、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这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国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第五,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进行文化方面的多样交流。只有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性,也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发达国家的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只有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才能为本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从而推动本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9]这就要求我国在建设文化产业时,要更加自信和开放。
第六,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文化产业的创新不仅是文化的创新,还需要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革新文化生产及其相应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发展的活力。党的十报告强调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手段,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文化产业的创新要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创新是酒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也是酒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酒文化创新要与地方实际,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取得具体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