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金融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金融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网络金融;会计信息;问题;对策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创新加速了网络金融的出现和普及,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方式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与网络金融相结合,财务信息也越来越受到网络金融环境的影响,其安全性也越来越与网络金融环境息息相关。在此时代大背景下,本文对网络金融环境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主要就网络金融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受到网络金融环境的影响

(一)网络金融环境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好处

1.网络金融建设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电子化

网络金融是会计信息系统收集、加工、管理系统,这个平台可以让事业单位对财务信息实现更加清晰、快捷的管理,可以通过网络金融对单位的各种财务事务进行处理,网络金融环境突破了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管理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会计业务工作无纸化操作和会计工作计算机化使会计信息管理者的工作更加高效、轻松。

2.减少会计工作成本,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部分事业单位会计财务工作量大,会计科目多,会计财务工作繁重,需要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人力重复工作导致人力资源浪费,网络金融的出现可以减少人力工作负担,减少人力资源成本。除此之外,网络金融服务可以随时提供单位会计金融资料查询,随时随地输出输入财务报表,工作快捷方便,网络金融系统也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深入、细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二)网络金融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风险

1.网络信息系统操作风险

部分会计人员对于网络的应用不熟悉,会计人员对网上支付、网上查询、公务卡报销、网银、财政会计拨款等网络操作很不熟练。特别是遇到网络异常情况发生的时候,工作人员不知如何处理,很容易造成金融信息风险。网络金融环境下,会计财务信息大部分工作交给网络计算机完成,原来需要签名盖章的地方变成了输入密码和口令,但是这些密码和口令比手工签字和盖章更容易被破解,这样对于公司财务机密的安全性有较大的影响,给公司会计信息安全带来很大风险。

2.计算机网络风险

网络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化越来越广泛,意味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将被置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环境由于其特有的开放、分享性特点,网络环境具有不安全性特点,复杂环境下,很容易受到网络不安全环境的影响,网络许多不安全因素给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带来很大安全隐患。从财务会计信息存储形式来看,会计财务信息大部分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信息很容易被修改、删除、隐藏和伪造。除此之外,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合配置,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运行安全。

二、网络金融环境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计算机管理力度

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服务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安全管理,确保会计软件、财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有效,保障会计操作金融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要建立运行稳定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做好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保障合适安全的网络系统,在计算机上设置防火墙,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等防范措施非常有必要。除此之外,还要购买安全正确的计算机配置,确保计算机配置正确,保证计算机运行无误。

(二)建立明确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规章制度

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一套能保证工作人员工作正常高效运营的系统机制。工作人员之间的工作能相互监督制约,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财务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权责,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工作重要内容,如会计档案管理,口令密码管理等,让工作人员能在授权范围内清晰明确高效的行使权力。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会计财务工作受到网络金融环境的影响,其工作内容形式都有了很大变化,这对事业单位会计财务工作有好处也有坏处。本文主要阐述事业单位如何结合网络金融环境对会计财务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上,利用网络金融系统给会计工作带来的有利之处,改变网络金融系统给会计工作带来的不利之处,让网络金融环境更好的为单位会计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岳森. 网络金融环境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相关问题及对策浅析[J]. 交通财会,2014(10).

[2]何欢欢. 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李燕. 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选择;应用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某一法学理论,解释某一法律条款,往往需要对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以便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案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只有恰当地选择和分析具体典型案例,并把案例和有关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以案说法,以法释案的目的。因此,如何选择和应用案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

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典型案例

案例要具体不少教师给学生举例子,习惯于用甲乙丙丁或某某某代表案例中的当事人。如甲公司在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诋毁乙公司的产品,甲此举为不正当竞争;某企业因亏损严重,无力自救,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等等。这些案例让学生听起来好像是教师为说明他要讲的问题而特意编出来的,而且如果案例中当事人过多,会使学生思路混乱,分不清彼此,有碍于对整个案情的理解。所以,在不妨碍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举一些具体真实的例子,会更有说服力,并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相关问题的理解。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知道很多经济案件,只不过了解得不够深入,他们希望教师能科学而有条理地对这些案件作出解析。此时,教师若在课堂上引入此类学生略知一二而又急于深知的案例去迎合学生的需求,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要生动经济法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如果课堂上进行纯理论讲述,或者虽引入案例,但案例枯燥难懂,就会使学生学之无味,课堂气氛难免低沉;如果根据授课内容不失时机地举出一两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效果则明显不同。譬如讲商标法,可以一些驰名商标侵权案为例向学生作精彩的分析;再如,在合同法中,讲到合同的订立时,可以理发、买衣服等学生切身体会过的事情为例来说明要约和承诺是合同订立程序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当然,根据授课需要,教师可把这些例子描述得绘声绘色。生动的案例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从而轻松地上好每一节课。

根据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深浅,精析或简析案例

在高职院校中,经济法课的授课时间通常为一个学期,但各班开设此门课程的时间先后往往不一致:有的班级第一学年开,有的第二学年开,还有最后一学期才开的。经济法与会计、审计、金融、税收等经济专业课联系非常密切。学生对经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对有关经济法理论的理解。所以,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深浅,对案例进行精析或简析。

对于第一学年就开设经济法的班级而言,由于学生专业知识少,经济法对他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运用案例时,对案例应进行简单分析,说明有关问题即可。若联系其他课程深入分析,则会加重学生的理解负担,结果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譬如,公司法规定:企业应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针对此问题分析有关案例时,由于学生没学过会计课,只需简单解释什么是会计年度,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则不宜解释过多,以免学生越听越不明白。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情况却相反。由于此时学生已掌握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对有关案例可以精析,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以便达到融会贯通、综合提高的效果。譬如,讲公司法可联系企业管理、工业会计,讲商标法可联系市场营销,讲税法、金融法可联系审计与财政金融等。

根据案例内容,把握应用时机

课前应用对于启发性案例可在开始上课时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待有关问题讲完后再作分析。例如,讲合同法中“违约责任”一节,刚上课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案例:农民李强和果品批发市场的个体商户刘军签订了一份西瓜购销合同。合同规定6月底以前交货,李强因家中有事不能如期交货,决定7月3日办完事后交货,不料7月2日天降冰雹,西瓜被毁,终不能交货。李强要不要承担违约责任呢(提出问题)?然后向学生讲解有关违约责任的法律规定,内容讲完后,问题自然得以解决,教师稍作分析,学生即刻明白。

课中应用在授课过程中,为说明某一细节问题,可随时引入简单案例。例如,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以顾客到商店买东西有权了解所买商品的性能、用途、使用方法等事项为例来解释什么是消费者的知情权。

课后应用对于涉及整个章节相关理论的综合案例,可在本章或本节结束后引入,以便对本章节全部内容进行系统复习。例如,在合同法讲完后,可让学生对一份有错误的合同进行分析,找出错误和漏洞,并进行修改和补充,通过修改补充进一步掌握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解除以及违约责任等有关内容。

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争胜心强,当对某方面的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想跃跃欲试,展示自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讲完某一类型的法律,如公司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可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课后选择并分析案例。然后专门抽出一次课的时间,让学生到台上把自己选择的案例和分析的结果公布于众,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其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根据案例的繁简程度,把握应用方式

篇3

关键词: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08-02

伴随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在经济运行与金融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院校财会专业本科的培养中也越来越重视金融衍生工具相关课程的教学。由于培养体系、既有教学惯例等制约,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财会专业本科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是财会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知识拓展性课程,注重学生对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课程定位于基础知识的梳理与掌握,不以高难度的定价理论为重点,不以市场投资技术为特色。在实践中存在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过于强调理论性,甚至将其视同于金融专业金融工程课程的现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的课程定位,使得课程成为了一门以理论定价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一方面加大了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特别是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理论的数学要求明显高出其常用数学范围,会形成较大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以理论定价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可能会使得学生既无法与其他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又未形成对衍生工具市场较直观全面的认识。

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对金融专业而言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而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缺乏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参照金融专业金融衍生工具的教学目标,甚至直接移植金融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而对财会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不足。过高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增加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负担,极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形成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面临课程预设与实际严重脱节的困境。

2.课程衔接不够合理。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通常是学习过相关基础金融知识后的高级课程。在金融专业培养中,由于课程体系完整,在金融衍生工具内容上注意了与先修课程的衔接,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目前国内院校财会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多数作为选修课程或者在金融市场学等课程内设章节,通常前置课程设置较少。而培养体系中前置课程缺乏极易造成金融衍生工具课程衔接不合理。课程衔接不合理导致财会专业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存在困难,学习效果不良,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也难以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掌握基本原理,形成对金融衍生工具策略的深刻认识。

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由于定位和教学目标上的不明确,未能将财会专业与金融专业有效区分,直接导致在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材选用,特别教学内容设置上未能有效针对财会专业的需求。部分教学中出现选用金融工程教材作为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同金融专业的现象。其结果往往导致财会专业学生普遍感觉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学习吃力。甚至一些学生课程开始时兴趣浓郁,随着课程逐步推进学习越来越吃力,乃至出现抵触情绪。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诉求与金融专业存在较大不同,两个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财会专业的特点与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财会专业教学不宜过度强调衍生工具定价方法,特别是涉及期权定价理论部分不宜难度过高。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基本原理和策略的构建方面,引导学生建立合理衍生工具运用思维方式。

4.教学方法有待革新。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由于教学目标、课程衔接和内容设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不少教师被迫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教师费时费力的讲解并不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特别是一些教师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在教学内容中需要补充一些基础知识,而课时的限制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结果是教师辛苦、学生吃力而成效不佳。

二、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策略

1.明确专业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是引领课程教学与学生培养的纲领。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明确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在当前,金融衍生工具课程主要定位于财会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其培养目标是让财会专业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掌握基本概念与方法,理解基本的衍生工具策略。因此,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懂”而非“做”。通过课程教学与培养,使得财会专业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掌握基本方法与策略。培养的重点是让财会专业学生懂得金融衍生工具,为其今后运用衍生工具解决财务问题打好基础。

2.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处理好课程衔接问题。作为财会专业其本身财务类专业课程较多,直接在培养方案中参照金融专业添加相关课程形成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知识体系的可行性不高。因此,要真正改进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就必须对专业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整理出各课程涉及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知识的内容,对相关知识的衔接进行分析与安排。在各相关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当强化相关知识的教学,为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建议修订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将金融衍生工具课程独立开设,并适当增加课时,以解决课程衔接问题。

3.强化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在教学的广度、深度和侧重点方面与金融专业有所区别,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现财会专业的需求。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于知识拓展课程,因此在教学广度上要有所调整。以拓展财会专业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领域为出发点,在讲解远期、期货、期权及互换等基础衍生工具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面,将可转换债券、雇员股权激励计划等隐含衍生工具特性的金融产品纳入教学范畴。一方面,可以结合实例引发学生对衍生工具应用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财会专业学生拓展知识、理解企业财务策略提供基础。在教学广度控制方面,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在教学深度方面,财会专业学生的衍生工具教学不宜过多要求。教学深度可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兴趣进行适当调整。可以结合财会专业资产价值衡量问题分析实物期权的应用问题。在教学侧重点方面,结合财会专业的特点以及我国衍生工具市场发展情况,可以将金融远期、互换、期货及期权的基本原理与策略作为重点。其中,期权是衍生工具教学的难点,结合专业需求,应侧重于期权基本原理,不宜将期权定价和组合期权的应用作为重点。

4.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在明确专业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革新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画的知识运用形象化的声音、图像媒体展示出来,从形式上将课堂丰富化。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激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实现专业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运用的结合。

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案例教学可以采用课堂案例教学与专题研讨两种形式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需求,有所选择和侧重。在具体案例选择方面,应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案例,如热销电子产品订购等案例。专题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设置一定的案例背景,提出研讨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展开专题研讨的教学方式。采用专题研讨式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路、讨论相关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研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专题研讨的具体实施情况可以分为课堂专题研讨与研究型作业展示两个基本类型。课堂专题研讨所选案例要达到“精、小和活”的要求。“精”是指选题要精确,贴合教学内容要求。“小”是选题小,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案例内容,就少数几个要点展开研讨。“活”是通过案例分析研讨达到知识活用的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是研讨进度的控制者,通过教师对研讨进程的合理调控,避免研讨的偏差或者课堂教学偏离的发生。

三、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财会专业本科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事实上是由既有专业突破传统教学体系引入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时的偏差与不顺畅而引发的,是必须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改革上要以自上而下推行。首先明确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为整体教学开展奠定基础。其次,从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层面确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的教学内容范畴,并处理好课程衔接问题。最后,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得教学内容适应财会专业需求,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实际。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方法变革,借助方法变革支撑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培养革新。

参考文献:

[1]潘成夫.金融工程案例教学的难点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203-205.

篇4

【关键词】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对策

双语教学是指上课时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非英语学科的专业课教学,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学习、思维和交流,既能掌握具体的学科知识,又能熟练使用外语,提高学生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满足我国对国际合作、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要求。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双语教学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中的讲授经验,提出针对金融专业双语教学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双语教学在金融专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实际运用英语能力较差

我国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功利性思想比较强,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并不是为了增强自身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导致在听、说、读、写能力上面,只有阅读问题的水平较强,其他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在金融专业双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双语课堂上,如果整堂课全部用英语来讲授,只有极少数外语听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听懂,大多数学生不能完全听懂或只能听懂少部分。这当然不仅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国内大多数高校学生在双语课堂上,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2.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讲授金融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师有两类,一类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另一类是金融专业课教师。高校教师在讲授《商业英语管理》、《外汇业务》、《金融英语》等金融专业双语课程时,反映备课的工作量非常大,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过去的三倍。因为对于英语专业教师来说,由于过去没有学习过相关的金融学的专业知识,在讲授金融专业双语课时,相当于从头开始学习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点,增加了备课的时间,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外语专业教师在讲授时,更加倾向于讲解具体的英文字、词和句子,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或是进行翻译,而不是去解释知识点的具体含义。这也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在进行金融专业双语教学时的不足之处。

对于金融专业课的教师,在讲授金融专业双语课程时,虽然能够准确地讲授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但在用英语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知识点的讲解,用汉语可以很准确地来进行解释,但是在用英语表达时,很难使用合适地单词、句子来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3.英文原版教材的选择较困难

笔者在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双语课程时,发现市面上比较经典的外文原版教材,只有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教授彼得S.罗斯(Peter S. Rose)所著的《商业银行管理》,而且价格较贵,一本教材需要85元,大大高于国内教材的价格,如果订购,会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而且,国外教材的编排体系、所涉及的内容和国内教材差别很大。一些专业术语在国外教材中的意思和国内教材中的含义不是完全一致,导致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选择。不能脱离本国的实际情况,照搬国外教材的所有内容,需要结合本国国情,选择需要讲授的具体内容。

二、解决金融专业双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1.引入分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高校可以让学生参加英语分级考试,选出英语水平出众、一般、较差的学生。将英语水平出众的学生编入A班,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编入B班。具体方法如下:在进行金融专业双语教学时,对A、B班都使用英文课件进行授课。针对英语水平出众的学生,授课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用英文来讲解相关的知识点,课后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英文资料。针对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在教学时采用一半英文、一半中文的方式授课,先用英文解释相关知识点,再用中文简单解释相关内容,但是授课容量会相应降低,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教学课时。针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可暂时不开设双语课程,督促学生在业余时间增加对英语的学习,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可以编入下一年级的英语分级的A班或B班,让学生修满双语课程的学分。

2.高校要注重教师师资水平的建设

第一,大力引进具有国外学习经历的高学历教师,来对A班讲授金融专业双语课程。一般来说,当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均达到较高水平时,双语教学的效果会很明显。

第二,高校要大力培养专业教师,积极创造机会,组织教师到国外进行三到六个月的短期学习,帮助教师提升自身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用英语思维和用英语表达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

3.编写金融专业双语教材

高校可以组织外语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共同吸取英文原版教材的精华,编写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双语教材。如果暂时未能编写相关的双语教材,在教学时又确实需要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在订购教材时,可以以学生宿舍为单位,每4人共同购买一本英文原版教材,由学生轮流阅读,减少浪费,降低学生购买教材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王卫蛟.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2).

[2]丁琪.提高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J].江苏高教,2013(5).

篇5

关键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金融专业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前言

金融是目前世界范围之内,建构现代贸易结构、全球经济模式与社会市场贸易的核心产业。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驱动之下,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我国的金融产业也在原来产业链的基础之上不断发芽、成长,具备了相当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我国在金融产业领域中的竞争优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掌控自主经济发展命脉,培养高素质以及具备极强专业优势的金融专业人才是推动个国家发展必要选择。

一、相关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研究

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金融专业是我国普通学生热门关注的专业,其中,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其金融专业在部分院校当中所占比例高达75%。

虽然高等教育中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巨大,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岗位所需人才仍然无法满足需要,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内部培养出的学生,其专业性不强,综合专业性能力较高,且经验不丰富,不能满足国际与社会的需求。因此,在面对毕业等于失业以及社会需要型人才短缺等问题,我国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相结合,以及更专业性的人才[1]。

二、相关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金融型人才需求大,因此在培养策略上也倾向于广招生、多培养、高产出的模式,以此导致众多如下问题的产生:

第一,我国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确切,目标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我国对高等院校改革的步伐,一大部分的普通院校把握时代的主流需求,相继开设了金融专业,但是在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定制方面,却照搬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与教学理念,盲目的追求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实际内容应用的考量,尤其注重开设研究生教育,扩大名誉,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忽视,导致学生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显得能力薄弱,知识欠缺,最终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情况背道而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

第二,在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内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金融专业学生合适的实践基地。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办学资源上都出现了缩水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不断扩招,但学校的教育经费却没有跟上,以此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也成为了形式,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因为扩招导致生源出现多、杂、乱等问题,部分企业,尤其是先进企业出于安全性以及保密性考虑,很少或不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即使出于学校压力,表面接收学生,但在实际过程中,却不让学生接触相关业务,成为走马观花的实习[2]。

第三,在课程设置环节,部分院校对其目标定位存在偏差,以及在课程的设置山也有明显不足。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只局限于课堂内容的授课,以及老师通过经验与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际过程的应用于操作。虽有有的院校设置了相关实际操作课,但是由于相关教师主功理论教学,注重职称的文字性,而忽视了实践,其本身的实际能力无法满足课堂实际操作课的真实要求,从而误导或阻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课程的学习。

三、探析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创建新型的培养模式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模式、教学资源、课程设置等等,以下做深入分析。

第一,要深化并改进原有陈旧的课程设置,建立新模式的课程设置。金融专业,尤其是现阶段的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符合现阶段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将其作为核心目标,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具备针对性、前沿性、应用性等几个重要的原则。针对性就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专业知识有强化的认识与掌握,不仅要熟练掌握通用的基础性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之上了解更专业的技能,如银行风险管理与投资等;前沿性就是要调整整个课程的设置,金融课程要符合时代需要,吸收优秀的传统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做出更新与改进,关注国际前沿技术的应用;应用性就是指在学习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要学会如何实际操作,分析业务。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要突破原有模式,实行新型的教学方法。金融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创新性,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一般性学习很难体现其课程理念。因此,针对其独有特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让学生多发言,多思考;课下,让学生多查资料,多动手,不仅要通过网路查阅前沿技术,更要通过其他方式学会并掌握,在课堂之上展现出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印象,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记忆[3]。

最后,在相关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思考,以实现培养应用性人才。科研就是教师在带领学生的过程当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通过科研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更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与互动。此外在课程的安排上,还要注重实例的注入,只有通过实例分析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技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多的背景下,对如何更有效的培养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所做出的初步思考。

参考文献:

[1]范远江,邓晓霞.地方高校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2):97-100.

篇6

关键词 :会计人才;国际化;复合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会计准则更深入的趋同,会计人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我们培养的会计人才的质量能否适应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如何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是会计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经济的全球化与资本市场国际化,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日益为会计服务市场所青睐。新形势下如何定位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出高素质的会计专业学生,以适应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变化的要求。刘永泽(2009)认为我们应该将“塑造国际化、高素质、应用性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为总体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中指出:“可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应该具有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性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是具有经营管理的专业背景,同时掌握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并能有效融合,综合运用的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也就是说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掌握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二、会计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1.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专业性

通过对国内外课程类型设置比例进行对比发现,国内高校取得专业学位要求的学分明显高于国外高校,国外高校“学科基础课(非会计类)”学分所占学分比重、“任意选修课”模块比重要高于国内同类高校,“专业方向课程(会计类)”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低于国内同类高校。过分注重专业课忽视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则会导致学生对会计领域不具有宏观层面的把握。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中找到联系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有效监督企业的经济运行并解决各类财务问题。目前,我们的课程设置中,金融学方面的课程内容设置的还不够充分。会计和金融是有密切联系的,增加相关金融学方面课程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我们很多会计本科和会计硕士毕业之后,也进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一个会计技能扎实的人,从事金融行业中的很多工作一样是可以胜任的。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更合理的知识结构。

2.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一些高校教学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没有能够启发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反而会制约和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的灵活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在教师的日常授课中得以体现,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后自主探索和研究的动力更是不足。在授课内容上,也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而不是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并重,案例教学、实验课程所占比重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计实践环节效果不佳

国际会计人才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术文献都提到当今会计教育应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会计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学生实习环节效果不佳,以致学生实践能力十分薄弱。高校会计专业也会开设一两门实验操作类课程,但课程多注重考核账务处理的规范性和正确性,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与真实会计实务操作往往有较大差距。实习也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但部分高校虽然将实习计入学分对学生进行考核,但因为学校通常不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与本专业相关性不是很密切,这样很难保证实习质量,部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锻炼。

三、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置方面

1.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既有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有对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会计国际化人才要求其具有高素质,除了业务素质还有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国际化意味着更复杂的经济环境,之前跨国企业出现的重大舞弊现象也说明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2.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增加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课程内容。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学生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商学类基础课程重视不够,很难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难以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应对更为复杂的职业需求。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这就意味着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学习相关管理学或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应涉猎国际经济、企业金融学、财务风险分析、衍生物市场等方面内容。

3.增加双语课程教学量。中国越来越需要既懂国内会计体系,又熟悉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会计人员在处理国际会计问题上对英语能力要求很高。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掌握专业、精准的财务英语以及熟练的英语沟通技巧,才能够从容面对国际化竞争。我们需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国际化改革。鉴于ACCA的课程和考试体系比较贴近市场需求,且在国际上享有权威地位,可以参考ACCA 全球专业资格考试课程体系,设置本科一些双语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式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教学方式上应该注重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性,将学生摆在主置,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创新能力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打破了传统上将老师作为中心,老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2.运用媒体,让学生习惯于关注国际学术前沿动态。

国际化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国际专业视野,熟知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市场运作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最新行业知识,始终站在专业、行业的前沿。媒体可以实时跟踪,感受最新专业发展动态。

3.教学方法上应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案例时,案例的选材应是灵活多样的。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增加课程论文的比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评价信息、表达观点的能力。这项能力的预先培养会使学生不论是在未来的学习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极具竞争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专业技能。会计学专业实验课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重视会计专业实验课。实验课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传统式的手工做账、账户系统和会计流程,也要学生掌握目前我国和国际上主流财务会计软件实务操作流程,以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更好的实践技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既有会计技能又通晓国际准则惯例的高级复合人才。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寻找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实习,在校外实习,感知现实经济环境,将会计理论运用于会计实务。学校安排好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课程的衔接,在理论学习中注重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摄取,在实验课和校外实习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进一步从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

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是一个必然趋势,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会计教育担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的重担。这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应该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和完善,除了各高校应该设置培养方案外,学生个人也应该以成为复合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基金项目:

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z9992012);广东千百十工程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2007.[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现状及政策[J].会计研究, 2004(2).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财务管理专业 核心课程 教学方式 考核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37-02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培养要求是学生毕业时应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与信息搜集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具有人际沟通、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并通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完成工作的基本能力,即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受到相关的专业训练,以达到上述目标。下文将具体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完成上述目标的策略。

一、重组核心课程

如果将管理学的思想运用到财务活动中,那么,财务管理就是从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两个方面对资源各构成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考评,通过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创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和价值的增值。当然,财务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借用微观金融学、管理学中一些现成的原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些原理和结论指导厂商的投资和融资决策。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涵盖金融市场、投资学与公司财务这三大领域。因而,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也应该涵盖这三大部分内容。基于此,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在以“财务管理”命名的教材中增加投资学、金融市场的相关内容,从而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些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再辅以一些独立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范围扩大,认识到财务管理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资金的流转,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发挥作用,为日后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基于财务管理发展的特性以及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特点,在该类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安排上,有必要安排两门以“财务管理”为名的课程,一门课程的内容涉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实务,包括投资、筹资与资金运营,即公司财务的相关内容;另一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应包含在财务管理学科之中的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相关的内容,名称可以是“高级财务管理”,也可以是其他,只要体现财务管理的特色即可。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财务管理的意义、目标与范畴,拓宽其视野,而不将自身局限于公司的微观范畴之内。

第二,在第一门课程即以公司财务内容为主的课程中,除传统的投资、筹资、资金运营三项内容外,企业价值评估、现金流管理、预算管理等知识也应包括在内,因为这也是与公司自身的财务活动密切相关的。除此之外,公司治理这一概念与范畴也应纳入课程内容,因为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也与财务治理密切相关,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对这一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第三,在第二门课程,即以“高级财务管理”或其他名称命名的课程中,主要内容应是与投资学或金融市场相关的知识。笔者认为,根据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的资本结构理论、以布菜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为基础的期权理论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知识,以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的投资组合管理(包括投资的国际化分散、组合业绩评价等),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相关知识(包括市场有效性、并购与重组等)。上述内容既是投资学与金融市场的相关核心知识,同时也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这些知识。当然,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性,教材内容无须太过理论化,简洁而清晰地对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即可。

二、更新教学方式

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培养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运用案例式立体教学法

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即强化现场实习、专题录像讨论、计算机模拟管理等教学环节,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具有多角度、大信息量和系统性的教学优势,有利于促使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职位上思考问题。在实施案例式立体教学法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适合的案例,并将案例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现实,但不需要特别著名或报道特别多的案例,因为这种案例报道很多,相应的分析也很多,学生很容易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对自身的判断造成影响,最好是能和一些企业合作,选取这些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案例,这可能比直接以一个著名案例来分析更有效一些。案例的呈现不一定采用文字的形式,可以实地拍摄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然后对拍摄的实际事件进行整理,附加解释说明性文字和讨论的问题,制作成财务管理案例,这样可以更为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或者如果与企业有合作,可以直接让学生深入企业去实际了解问题的发生经过,回来总结成一个案例。展示案例之后,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说明案例所涉及的财务管理理论、原理和方法,组织小组讨论。由教师划定或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彼此交流争辩,在案例分析中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如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也可以组织全班课堂讨论,先由学生摆事实、找问题、查明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再权衡分析并选择满意的对策。经过全班课堂讨论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除讨论外,还可以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实际扮演角色。针对案例中的情景,学生自行作出决策,不同的小组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决策之下各个小组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成果,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实训

在完成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后,可以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在综合实训阶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指导者,一系列的决策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在整个实训阶段结束后进行点评与反馈。综合实训可以通过 ERP 沙盘模拟实验课来进行,即通过在校内建立ERP沙盘,模拟公司经营,由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从事财务管理的专业岗位,担任CFO或财务总监,由其根据已有条件作出一系列财务决策,从而帮助模拟企业有效提高效益。

除ERP沙盘模拟实习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仿真实习。笔者所在的广东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专门针对大四学生开设一门仿真实习的课程,通过构建生产制造公司、供应商、客户公司以及相应的外部机构(包括工商局、税务局、银行、律师事务所等),高度模拟真实的市场运作,由不同专业的学生负责不同的岗位,由其接手公司及外部机构的运作,并完成企业2年的运营任务。在这种环境下,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日常资金运营作出决策,同时也需要对并购、发行上市等证券市场的运作进行了解与判断,还需要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共同承担起企业经营的任务,因此,这种仿真实习在极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能切实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

三、改善教学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成绩的考核都是以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也都是以试卷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定成绩。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完善。

首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不应局限于试卷考试,日常教学活动中组织的讨论、案例任务的解决、模拟岗位的担任与任务的完成,等等,均应计入考核内容。在案例式立体教学、情景教学以及综合实训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此时的考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所在小组对该学生的考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二是教师对学生所在小组的整体评价,比如小组最后的业绩是否好或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效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整个小组的协调性;三是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的考查,即考查该学生在整个小组或团队中承担了多少工作,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对所讨论问题或所面临的任务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思路,这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更深入的考查。综合以上方面,可以对学生作一个综合的评价,鼓励学生全面提升其实际能力。

其次,上述考核方式与试卷考核的方式相结合,共同构成对学生的总体考核。因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都是平时进行的,这时取得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而期末考试仍然可以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作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应为1∶1。由于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强调的是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应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摆在同等地位,给予同样的重视,这样也能激发学生日常学习动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有其特殊性,只有结合该专业特点,并从多方面采取策略,才能增强该专业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2]赵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09(22)

[3]王玉春.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1)

[4]任爱莲.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0(12)

[5]杨淑娥,张强.关于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2)

篇8

公共关系学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良好的组织内外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3.掌握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4.掌握策划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与企业形象、品牌、广告等相关的活动的策划能力;

5.掌握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企业形象与产品营销能力;

6.掌握危机处理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7.掌握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础知识,在活动策划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经营意识与风险意识;

8.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知识与技能;

9.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公共关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从事公众信息传播管理、公共关系协调、信息咨询、活动策划与实施及教学科研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房地产;

3 互联网/电子商务;

4 金融/投资/证券;

5 建筑/建材/工程。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办公室主任、总裁助理、销售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办公室主任;

2 总裁助理;

3 销售经理;

4 客服经理;

5 市场总监。

公共关系学专业主要课程

公共关系学专业课程包括传播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原理、公共关系实务与案例、广告学原理、广告策划与策略、广告设计、CI战略、企业文化、领导科学与艺术、组织行为学、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写作等。

篇9

关键词:民办高职;国际金融;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102-02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习自主能力较弱,而且学院的教学侧重于实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对象、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都不同。目前,各高校广泛适用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几乎都不适用于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笔者拟根据民办院校的实际特点,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民办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课程性质

《国际金融》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时代特点突出的应用理论课程。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金融》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商务两个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共计2学分,在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课程以外贸业务岗位的实际要求为标准设计教学目标,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本着“必需,够用”的教育理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等基本理论;掌握进出口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实际操作知识;掌握国际贸易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

教学现状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但数学、经济学基础薄弱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电视、广播、网站、报刊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学生对于国际金融事件都能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所以,当课程中碰到相关理论和事件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比较高。但是,钟山学院这类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又存在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的持久性、耐性弱等特质。特别是在《国际金融》的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和西方经济学掌握状况较差的前提下,遇到要运用前导知识理解存在困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学习兴趣就会立刻丧失殆尽。而且,国际金融本身又是一门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形成了越是困难就越是不想学的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教学目的和要求偏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应用型人才。虽然在现有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明确指出是高职高专的适用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往往都是普通本科教材的压缩,仍然强调并突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没有特别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技能特点,没有根据外贸业务岗位的实际能力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虽然现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像进出口报价、外汇风险防范这类实践内容的教学,但是正如前面所述,目前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偏重于理论,没有系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指导,加上学生理解方面的困难和教师本身实践缺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

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会了基本理论,但是不会分析现实的金融问题;学生学会了基本理论,但是不会具体操作。很简单的基础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都能听明白,但是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就是不知道用什么,更别提综合运用了。这是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基本上是纯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相距甚远。我们既没有能够与相关商业银行合作安排学生的现场实习,也没有校内的仿真模拟实验室。即使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等方法模拟金融交易环境,学生由于对前期知识掌握较差,理解存在困难,导致配合度低,效果不好。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现有的《国际金融》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的,既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到实际工作岗位挂职锻炼的培训,缺乏实践经验。加上课堂教学又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往往就形成了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学生只能处于静静听的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讲外汇汇率、进出口报价、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的防范这类知识时也都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为基础,讲不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也仅仅是教师陈述案例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时,学生的配合度低,很少有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即使在教学中广泛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但也基本上是将书本上的内容重新翻版,并没有能够通过声音、视频的形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革措施

篇10

一、引言

金融教育在各国都极受重视,但金融教育结构是否完整,不同的金融教育所传递的信息是否全面和恰当却常被忽视。中国对金融教育的发展和研究与金融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表现出了明显的时序性和“专业机构导向”。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以前是建立专才金融教育体系阶段,研究重点是能否建立起相应的专才金融教育体系,满足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中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人才需要;[1]1999年以后是宽厚基础的专业教育阶段,随着金融教育改革要面向21世纪适应金融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出,金融教育从目标到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相关研究集中在如何建设具有宽厚基础的专业教育上,目标是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培养具有较强金融实际工作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2]2007年开始是关注普及型的公众金融教育阶段,金融危机把衍生金融产品扩大和迅速传播风险的特性清晰呈现出来,[3]金融管理部门也由此意识到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国民金融素质实际上是金融稳定最坚实的基础。因此,金融管理部门包括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主着手构筑面向社会公众的普及型金融教育,以贴近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使公众认识金融,了解金融。[4]纵观金融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以培养金融机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金融教育,并初步发展了促进公众学习金融知识的普及型金融教育。上述金融教育体系存在重要的结构性缺失:金融专业技术不断向高端发展而公众基础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投资理财功能被广泛宣传而风险控制和规避功能总是轻轻带过。这种结构性缺失在经济繁荣期可能不明显,金融危机则显露并放大了结构性缺失的弊端。从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有两个问题一直被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追问,一是“金融危机把我们的钱卷到哪里去了?”二是“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能结束?”。这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知道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那么金融危机如何才能结束便是一道有解的题了。有疑问的人是普遍的,对于金融危机发生和发展的普遍不了解实际上还是反映了我们金融教育的某些结构性缺失。

二、金融危机由信用缺失肇始,由信心丧失放大

2007年危机之所以发生,是源于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繁荣的时期过度高估自己管理风险的能力,大量放贷给其实没有足够偿还能力的人,然后把贷款打包以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为信用基础发行证券,这部分证券又会和金融机构的其他资产组合在一起作为再一次发行证券的信用担保……如表1,截止2007年10月,美国的居民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以及公司债务的发放总额是123700亿美元,而在次级和中间级居民房屋抵押贷款基础上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担保债务凭证,优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高等级公司债务、高收益公司债务、担保贷款凭证达到108400亿美元。[5]整个金融界就像建了一座金字塔,只不过这座金字塔居然是倒置的,一旦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衰退,作为塔底的次级抵押贷款将无力偿还,整个金字塔的倒塌就成为必然了。这场由于次级贷款和次级债引发的危机,起初被称为次贷危机,因而认为起于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危机其影响可能也仅止于对相关次级证券的影响。初期危机属于信用危机,起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违约。

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受累于市场信心的丧失。次级债危机发生在美国却撼动了全球金融稳定的根基。市场参与者信心丧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不明白危机为何会发生,更不清楚情况还会坏到什么程度?在2007年10月的时候,我们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资产损失的估计主要是次级贷款和中间级别贷款,以及基于这二者的资产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务凭证。到2008年4月则不仅各种资产支持证券被估计有7200亿美元的损失,包括优质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公司贷款在内的所有贷款都受到了影响,估计会有1.8%即2250亿美元的损失了。短短6个月之后,贷款的损失翻了一番达到4250亿美元,而资产支持证券的损失已经达到证券总额的9%了。[5]美国某些地区及各国政府纷纷推出计划动用大量资金救市,而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却采取相反的行动———把资本抽出持有大量现金不敢投资。由此表明,如果能迅速重建市场信心,那么政府只要提供足够的信用保证,可能就不需要动用到计划额度的所有资金即能遏制危机的发展;如果市场信心迟迟不能重建,则市场就会像无底黑洞,源源吸去全部救市资金,看不见尽头,因为看起来巨额的救市资金和已经衍生成天量的金融市场比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政府推出庞大救市计划是一个姿态,更重要的是重建市场信心,主要是通过规则的完善、体系的修补尽快让市场恢复信心。[6]信心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坏账逐步清理出来,拿出修补的方案,市场信心恢复了,危机就结束有期了。要问危机什么时候结束,先要明白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可以说,什么时候导致危机的原因消除了,危机的结束就是可预期的。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尚如此,如果发生在国内,其境况就更不可想象。在中国资本市场,大量基础金融知识薄弱的投资者存在股市中,缺乏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判断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出,金融行为缺乏规律性。就很容易道听途说,盲目轻信,跟风行动,过度反应,放大“羊群效应”,这样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动荡。

三、金融教育完整普及才是金融稳定的基础

从上述危机的演变历程已经可以清楚看到,信心和信用是金融市场稳定和有效率的基础。市场的信用和信心建立的基础又是什么呢?它是来自于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运行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这次危机由信用风险肇始而由信心缺失放大的演变历程来看,金融业界、投资者,乃至全社会对何为信用、何为风险,为何获益、为何损失是否了解其实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清楚,金融知识的普及成为关乎金融稳定的大问题。更准确地说,是金融知识的片面推广并不利于金融稳定,金融知识的完整普及才是金融稳定的基础。实际上,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金融资产的质量和风险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基本金融知识、信用观念、金融风险意识和金融法律意识的完备程度。这就是金融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它必须把金融知识完整地而不是片面地传递给公众。那么,这部分金融教育要由谁来承担呢?通常的“金融教育”可以区分为功能和内容都不同的三个部分。#p#分页标题#e#

(1)专业性金融教育。这部分主要是各高等院校为金融体系提供专业从业人员而开设的各种金融专业教育,是为专门人员提供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属于金融教育的高端部分。

(2)普及性金融教育。这部分主要是金融监管当局为全社会公众提供的必备的基本金融知识教育,这是金融教育的低端,也是金融教育的基础。对于公众的金融教育,各国一直都很重视,也都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由官方推动的金融公共教育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金融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的基础知识,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和选择;二是进行金融法规的宣传,防止金融欺诈;三是对通货膨胀相关知识的介绍,以便货币政策能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

(3)选择性金融教育。这部分是金融机构和教育机构为满足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的要求而提供的教育。选择性金融教育应当由教育机构、金融培训机构根据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投资者的需求来提供。历次金融危机,尤其是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发生、发展的过程和金融界以及公众的反应来表明,普及性金融公共教育的不足导致了我们的公众金融知识体系(国民金融素质)存在两个缺陷,第一个缺陷是对信用体系的了解集中在中间的基础金融产品部分,忽略了两头,一头是最基本的信用货币制度,另一头则是庞大繁杂的衍生工具。第二个缺陷是公众的金融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欠缺。这两个缺陷其实反映了金融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但是这种结构性缺失却难以完全依靠政府的金融管理机构来承担。原因之一在于中央银行关注的重点是系统性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而非个体的金融风险。

对于金融教育,除了基础教育之外的教育费用应该秉承“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由有需求的投资者承担。按照这一原则,对于金融教育结构的三部分:基本的货币与信用知识;新金融工具;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应该由官方的金融监管机构来承担的,其他两部分就不应属于全民的普及性金融教育的责任,而应该是属于选择性金融教育责任。目前选择性金融教育多数由金融机构来承担,金融机构为他们的客户或潜在客户提供新金融工具的相关知识。但是由金融机构提供给投资者的金融教育虽然往往是免费的但却常常属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销,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夸大利益忽略风险,更少涉及风险管理。投资者乃至社会公众需要有中立的机构来提供这部分选择性金融教育和部分普及性金融教育,这恰恰是社区教育机构和继续教育机构能做而且应该做的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