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管理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域管理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河流;生态;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目前水利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一、河流生态
定义: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在生态学中,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区内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在生境各个要素中,水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淡水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水生态系统,即河流生态系统,另一类是静水生态系统,主要指湖泊、水库生态系统。两者都应包括周边的淡水湿地。河流生态系统是指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是陆地和海洋联系的纽带,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特点 :
①调控性。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同种生物种群间、异种生物种群间在数量上的调控,保持着一种协调关系。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也是淡水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的一种。在外界干扰条件下,通过自我修复,保持水体的洁净。由于具有这种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我净化功能,才使淡水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②整体性。生物群落一旦形成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不能被分割而孤立存在;如果硬性分开,那么分解的要素就不具备整体性的特点和功能。在一个淡水域中,各类生物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了食物链结构。
③统一性。这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有什么样的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生物群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二、水利工程
现在的水利工程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
1.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2.生态水利工程发展
人们对水的开发利用大致经历过五个阶段:
①防洪建设阶段。人类开始在水域周边定居之后就必须进行防洪建设,一般是堤防、城墙、城区排水系统等,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防洪建设水平。
②供水建设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水的供需矛盾就日益突出,这时各种引水、配水等供水系统的建设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经济越发展,要求供水能力和保障率越高。
③水资源保护阶段。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域的污染将造成重大社会问题。因而水资源保护、改善水域水质等水环境建设将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④景观建设阶段。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会对水域周边的景观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以水域空间管理,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娱乐空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将首先在城市周边地区得到发展。
三、河流生态系统与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有积极作用,通过调节水量丰枯,可以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同时也改善了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及调节生态用水。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也有不利影响,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其后果是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下降。具体表现在:
1.使生境多样性发生了改变。
2.使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降低。
人们容易看到水利工程在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给人们带来的直接、有形的利益,却往往忽视水域生态系统为人类带来的利益,更难于看到因水利工程改变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对人类的利益造成的长远的隐形的损害。
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
对于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技术。未来的水利工程既要具有直接功效的供水、防洪、发电、航运工程,还要有利于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生态工程。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合理设计。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性原则。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2.空间异质性原则。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3.自我恢复原则。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4.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结语:生态水利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我们要依靠完整的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对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进行阶段性的评估。使得水利工程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我们还要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做到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当代社会水利工程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遵守相应的设计原则,要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只有这样建设的水利工程才可以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做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谈广鸣,李奔.河流管理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 水利技术创新; 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水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水利工程发挥效益的前提和保障,是水利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高水利管理的技术含量,利用先进的水利技术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 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发展,尽管技术不断更新完善,但是我国的水利施工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在施工的关键性技术上有所突破,才能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进一步提升我国水利施工的速度和规模。
一、我国水利管理的技术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和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从传统的手工劳动实现了机械化,富裕的农业劳动力涌向城市。剩余的农业人口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只注重了发展生产,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淡漠,在改革过程中,这种自发的对农村环境保护受到影响的价值取向,由于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重视。 近些年来在农村水利工程方面出现了污染现象“面广、点多、污染来源复杂”的特点,当然农村这种污染状况也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在城市的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城市中的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宝贵的水资源与人类衍生的依靠关系,使他们的保护意识淡薄,尤其是没有注意到城市的发展中,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致使2012 年 7 月 13 日的大雨使一些城市, 例如南京也会使马路变成“大江”,使南京大学的校园变成“海河”大学。这些现象的出现, 其实也不仅是今年暴雨才暴露出的问题, 尤其是大城市,高楼林立,人口急速的膨胀,使城镇的排水管网不堪重负,只要有大雨,一般的城市总会出现内涝问题 ,给城市交通 、城市建设和城市人民的生活带来影响和损失。 同时,对于城市排水问题的污染问题更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由于环境监察部门对生态环境监管不够到位, 使一些企业出现了大量工业废水超标排放问题,同时再加上城市人口剧增,加大了城市生活污水直排的数量, 由于污水的数量已经极大地超过了自然的平衡能力,导致部分江河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要改变这一现实问题, 必须依靠水利管理部门积极主动争取各级财政对水利管理的资金投入, 抓好安全管理, 利用科学发展,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管理、水利技术管理以及水利信息管理的水利科技创新手段,来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和水土资源的优势,努力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坚持以水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水利工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使水利科技创新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为社会主义的水利建设做出贡献。
二、水利技术创新技术的应用问题分析
水利技术创新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提供防汛预案,水资源应急预案包括提供雨情、水情、和洪水预报。但目前水利信息化还存在功能上的不足,还不能提供行政决策服务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 为了满足水利管理部门这方面的需求,需要在信息系统中加入防汛预案,提供洪水的预警。 例如当洪水达到一定的预警级别时,这样的系统就能够给出相应的预警方案,根据方案,领导就会通过会议做出相应的调度决策。而在决策之前系统就可以对放洪量的数量做出计算,可以得到泄洪后对下游的影响得到模拟结果。这样的系统也能够将水利信息完全掌控。为了让用户更快捷地了解到水利信息情况并拿出相应举措,掌上 GIS 资讯系统是重要的支撑。 “掌上 GIS 资讯系统”可以运行在智能手机之上,智能手机提供无线电话、短信、电话簿等功能,“掌上GIS 资讯系统”还能够提供全面的行业资料查阅、电子地图、空间定位、实时信息浏览查询等功能,两者有机结合,基于“掌上GIS 资讯系统”提供的及时、充分的水利信息,项目领导、相关的负责人可以快速地进行决策。
三、RTK 技术的应用对水利管理影响问题分析
RTK 是一种先进的实时动态差分法。 这是一种最新的 GPS测量方法,传统的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在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 RTK 却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 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 GPS 应用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水利工程放样、水利地形测图,各种水利工程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水利工程作业的效率。 RTK技术相比于GPS 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高精度的 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 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的精度。水利工程在RTK 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 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需要的时间不足1s。RTK 技术应用在水利工程中, 它们可以改变传统的大地测量、工程控制测量的方式,传统的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测量的方法,不仅费工费时,还要求点间通视,精度分布又不均匀,其精度计算又需后期完成,就是采用常规的 GPS 静态测量、快速静态方法,在测定过程中也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如果测定完成后,再经过处理后如果发现精度不合要求,还必须返测,只有采用RTK 来进行控制测量,能够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如果点位精度要求满足了,测定就可以停止观测了,重要的是当时就可以掌握观测质量如何,可以极大的提高作业效率。利用RTK 进行水利工程测量还不受天气、地形、通视等条件的限制。
四、结语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保障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需求。 水是生命的源泉, 当今的时代世界性的缺水已经是人所共知的问题,但如何解决世界性的缺水问题却是摆在世人面前的难题,这就要求水利的科学知识结构要与时俱进,利用高科技手段来解决水资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没我们面临的是高科技时代,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求水利管理部门的干部和职工必须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对自己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高科技时代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要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加快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改进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高科技设备,熟悉高科技仪器,利用高科技仪器,通过强化适应水利工作管理手段,提高水利管理工作的技术含量。总之,在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我们都会看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而没有强调安全第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是何等的重要。因此,不断提升水利施工技术水平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水质 给水处理 技术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苊,离开了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较无法进行。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给水系统成为保证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水量和水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与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的短缺、污染、水质和水压的下降相互矛盾,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建设进程,所以为了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针对当前水处理行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加强给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使给水处理技术得以更快的发展,从而保证城市建设的正常进行。
1 给水处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水资源短缺与水源污染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问题,但对于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我国的水资源呈不均匀分布的状况,部分地区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长距离的建设引水工程,来保证饮用水的供应。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工业的发展速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导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不断的增加,但我国在对污水处理技术上还存在着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导致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即被排入水域当中,严重的污染了水体,使水的致突变活性阳性率不断增高, 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速度,使我国地面水源很难达到饮用的标准。同时使水体更富于营养化,导致水中氨氮的含量在不断的升高,另外水中藻类的增加,不仅影响到了水处理的效果,同时所产生的藻毒素也严重的危及饮用水的安全,影响人们身体的健康和水的口感。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水厂的技术水平仍处于较落后的状态,传统的处理工艺主要适合用于未受过污染的水,对于目前的水质,传统的处理工艺无法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彻底的清除,残留的这些有机物严重危及人们身体的健康,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何有效的清除饮用水中的有机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氯化消毒副产物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给水处理中采用氯化消毒,此种消毒办法不仅经济、有效,还易于管理,同时还可以防止水管网内细菌的繁殖,保证了水质的质量。但是随着水质污染的加剧,近些年来,由于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增加,这样采用氯化消毒时氯则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直接反应,生成一系列的卤代有机副产物,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目前在卤代有机副产物中挥发性三卤甲烷和难挥发性卤乙酸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还有许多其他的氯化消毒副产物,严重威胁着人们身体的健康。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很严重,这样地表面一些腐植性的物质随水土流入水体中,从而使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这样就使氯化消毒过程中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氯,同时对水处理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想的目标,卤代有机物的数量也在大量的增加,严重影响到了水质的质量和饮用水的安全,所以当前如何控制与消除卤代有机副产物已成为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
1.3 病毒及致病微生物的去除或灭活
传统的氯消毒不仅有会产生一定量的氯化消毒副产物,同时在常规的处理工艺当中,氯虽然能有效的灭活细菌,但氯还无法有效的杀灭病毒,只有当水的浊度降到较低水平时,氯才能有效的杀灭病毒,但通常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饮用水的浊度都无法降到能保证氯杀灭病毒的标准,所以这些没有被消灭的病毒则对人体的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当前的处理工艺中应着力于研究消毒工艺,强化混凝与过滤工艺,有效的降低饮用水的致病微生物,从而保证饮用水的安全。
1.4 给水管网输送过程中水质的污染
自来水都需要经过管网才能输送到千家万户,但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腐蚀性,从而导致细菌滋生,使水质受到较大的影响。
2 给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发展对策
2.1 饮用水除微污染技术
我国现行处理工艺的功能主要是除浊、灭活细菌及致病微生物, 以保证饮用者免生疾病或防止流行病爆发。 我国水源的水质不但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 而且天然有机物浓度和浊度也较高, 水质成分较复杂。加之我国采用的常规处理工艺的设计负荷较高, 处理后水质也较差。这就决定了要结合我国的国情, 根据我国的经济情况与水质特点等具体条件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我国目前饮用水源污染的特点是受污染面较广、局部污染已较严重。因此, 从战略上可从两个不同层次发展我国的饮用水除污染技术: 一是发展适合于我国水厂、易于推广应用的经济型除微污染技术, 从现有的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某些关键环节人手, 使之具备除污染功能; 二是发展高级处理技术, 重点放在对局部重污染水源的源水进行处理或用于水质要求较高的情况。近期在高锰酸钾除污染技术、高效多功能复合净水剂的研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2 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
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危害较大, 特别在我国源水中有机物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更应该引起较高度的重视。控制与消除氯化消毒副产物一般有几种途径: 一种是用非氯氧化剂取代预氯化, 减少氯与水中有机物的作用机会; 二是在氯化前尽量去除或减少腐植酸、富里酸及其它氯仿前质; 再者是彻底改变消毒方式, 用非氯氧化剂如臭氧、二氧化氯或紫外线照射等其它消毒方式。由于氯最经济, 并在管网中能保持一定余量, 目前仍被作为主要消毒剂。所以在我国可将重点放在前两种措施控制氯化副产物生成量。
2.3 传统水处理工艺的强化
在满足水质、水量、技术经济合理和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 提高给水处理设施的效率, 提高负荷,以求降低设备建设投资。研究高效混合器, 使药剂与水充分混合, 促使胶体脱稳完全。研究高效多功能混凝剂与助凝剂,强化水的脱稳与水的絮凝环节。进一步深人研究高效的反应与沉淀设备, 提高絮体间的碰撞效率, 提高有效能耗。研究高效沉淀(气浮)设备, 提高絮体分离效率。改进滤料性能、发展高效强化过滤技术,提高滤层含污能力、除微污染能力, 充分发挥过滤工艺对水质的屏障作用。
2.4 节药、节能、节水的给水技术
水中有机物可使水中胶体的稳定性成倍地增加。我国的地面水源中的有机物浓度和水中浊度普遍偏高, 因此我国水处理过程中的药耗也明显偏高。所以, 发展节药技术、降低药耗是今后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此外, 我国水厂自动化程度较低、供水耗能较大, 缺乏优化调度系统, 能量浪费现象严重。降低制水成本是‘吸经济型” 优质给水的重要内容, 并且对能源短缺的我国也是一个贡献。节水是指节约水厂自用水量, 它不仅包含节药、节能的成分, 也是对水资源的节约。由于我国用水量不断增加, 而水资源有限, 研究节水技术有很重要的意义。
篇4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grout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bring convenience for future construction.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grout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灌浆施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1.灌浆施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作用水利水电枢纽担负着提供人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水源等多重功能, 并具有重要的防洪抗灾作用。我国的水利水电枢纽类型多、分布广,且以中小型为主、工程质量参差不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行,目前国内适合用于建设河坝、水库的地基已经越来越少, 必须通过地基加固处理技术使其达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稳定性要求,同时,工程建筑物的老化也带来了严重的渗透问题,如不及时进行防渗处理,轻则降低水利水电枢纽的运行效益,重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工程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2.不同工程条件下采取不同的灌浆方法灌浆施工的方法很多,应根据不同工程特点加以选择,以坝体、坝基等的防渗处理为例, 常见的灌浆方法包括适用与土坝或宽心坝坝体的劈裂式灌浆,适用于卵砾石层的防渗帷幕灌浆,以及对地质条件、机械设备要求较高的高压喷射灌浆等。而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基处理中,则应针对不同地基采用相应的措施:(1)对于正在冒水的地基应根据冒水量和冒水是否集中等条件进行判断, 冒水量大的应在裂隙相交处钻若干深孔及浅孔,埋入孔口管将水引出,以麻刀、棉纱等封堵裂缝后以砂浆填槽,先用低压对浅孔灌浆,浆凝后再用高压对深孔灌浆;对冒水量小的,可通过U形槽以速凝砂浆对裂隙进行灌浆处理。(2)对于存在大吸浆量情况的地基,通常采取降压或自流式灌浆,在砂浆中加入速凝剂并提高其浓度,同时限制其注入率,或采取间歇方式关键,待凝一段时间后扫孔、复灌, 复灌时争取在设计压力下结束灌浆。(3)针对特大漏水通道有水流作用或倾角较陡的大孔洞可使用稠水泥浆冲灌粗砂与砾石,或以浓浆冲灌级配粒料,在中途将缝隙堵住;而无水流作用或倾角较缓的裂隙,则可采用定量灌浆的方式,灌注混合浆液或稳定浆液。(4)在岩溶地段,地基应根据有无填充物进行处理。有填充物的情况下,可采用将带孔眼的钢管插入溶洞内的方法, 以高压灌浆设备将水泥浆射入人造孔壁中,并籍高压水泥浆的劈裂作用,使水泥浆以条带状向土体中穿插,纵横交错形成网格包裹;在无填充物时,可直接回填高流态混凝土或扩大灌浆孔孔径, 向孔内投入干净碎石后再灌入水泥砂浆。
二、灌浆施工技术要点分析1.钻孔施工灌浆孔一般用回转式钻机钻成,钻孔较浅的(小于10m)也可采用风钻或架钻的方式。灌浆技术的孔钻施工中一般要注意几个问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水利工程的安全和质量。首先是关于孔斜率要求,由于一般的水利工程要求钻孔垂直,因此在在进行灌浆孔钻孔施工的时候,一般要求孔壁和直孔正直均匀。这样可以使灌浆塞易于卡紧,而且在灌浆时不会产生返浆。特别要注意帷幕深孔,当孔距较近时,尤其要注意测斜。其次是钻孔顺序,在进行灌浆施工时, 不论帷幕灌浆或固结灌浆孔的施工技术方法都必须坚持正确的钻孔顺序,通常要先进行一序孔灌浆,然后再依次进行第二和第三序孔,这样后序孔就可以作前序孔的检查孔,减少施工误差。然后再进行压水试验监测吸水率,只要吸水率达到设计要求,就能减少后序孔的灌浆。2.灌浆方式选择灌浆的方式有纯压灌浆和循环灌浆。纯压灌浆:这种灌浆方式是指单纯的将泥浆加压灌入成孔中,没有循环过程。这种方式应用在裂隙较大的岩层,以及孔深较浅的情况下,孔深通常不超过12m。主要利用的是浓度较高的泥浆进行灌注,这就产生了一个负面的影响,浓度过高的泥浆不容易渗透到较细小的裂隙中,这样就会影响灌注所期望达到的设计标准,控制渗漏的效果会下降。循环灌浆:这种方式主要有孔口循环和孔内循环,通常情况下泥浆杂孔口循环的即为孔口循环,也可看做是一种纯压循环。而孔内循环则是在内外两个导管之间进行循环,并返回到孔外。循环灌注的优势是在灌注中泥浆在孔中能够形成流动,从而减小了颗粒沉淀,提高了灌浆的比例。3.灌浆顺序控制灌注的顺序可以分为:一次性灌注;上而下分段灌注;下而上分段灌注。一次性灌注:即将孔一次钻至设计深度,在沿着钻孔进行整体灌注。这种方法往往应用于孔深10m以下的工程,同时岩层的裂隙而且透水的情况不严重。否则应采用分段灌注。上而下的灌注:这种方法是采用较高的灌注压力,以此来达到提高灌注质量的目的,从而减少施工所产生的不必要的事故。同时,在岩层倾角发育明显或者岩层破碎情况明确的区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在施工中应首选这种方式完成灌注 。当钻孔深度到达3-5m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冲水和灌浆,当灌浆凝固后再进行下一步施工。因此这种方法耗时较长,主要是需要多次钻进和钻机迁移。下而上的灌注:这种方法和自上而下的灌注相比较,成孔而一次钻进到设计标准,然后进行分段灌浆,顺序为自下而上,每段长度为3-5m,在灌注的同时将每段灌浆通过分段塞孔的方式进行分隔,下段施工完成后方可进行上段施工。这样的方式可以节约时间,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效率。
三、灌浆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灌浆压力控制灌浆压力主要有两种控制方法,第一种是一次升压法,第二种是分段升压。一次性升压法适用于裂隙不甚发育、透水性不大、且岩石较坚硬和完整的情况下进行的灌浆。使用该方法进行灌浆,要尽快把它的压力升到标准压力,在标准压力下,要在浆液的累计吸浆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进浆液配合比的调配行,并逐级加浓浆液浓度,使得单位吸浆量逐渐减少,达到灌浆结束标准后为止。在遇到基础岩石渗水性严重、吸浆量大的情况使用分段升压灌浆。使用该方法进行灌浆时,要先将压力分成几个阶段,然后将压力逐渐升高到规定的标准值。在某一级压力下的灌浆过程中,如果单位吸浆量超过一定的程度,须要降低一级压力之后再继续进行灌注,不宜有太多的压力分级,通常只要将其分成两个或三个阶段就行。如果采用三级的方法,可选0.4Pl、0.7Pl、P1或0.5Pl、0.8P1、P1的压力,其中P1为规定的压力大小。
2.泥浆浓度的调整泥浆的粘稠度可以利用水和干料的比例来表示,即水泥浆的灰水比。施工中针对不同的岩层情况所形成的缝隙的大小来控制泥浆的粘稠度,情况不同粘稠度也应进行调整。因此在灌注的过程中,应根据条件的变化而调整泥浆的粘稠度。粘稠度的改变主要依据的参数是吸浆量和灌注压力。有三种情况可以作为改变泥浆粘稠度的标准:(1)灌注总量固定。也就是在同一个灌注压力下,某一级粘稠度的泥浆灌入的重量超过了设计标准,而灌注的压力和灌注中的吸浆率没有明显变化时,应当 将泥浆的浓度增加。(2)灌注速度固定的是,如在某段时间内,压力下,规定灌注泥浆的总量超过标准时就应当增加泥浆的浓度。(3)灌注的总量和吸收率为固定的时候,灌注压力固定单位吸收率高出了设计标准,此时应增加浓度,通常规定灌注总量为600-800升,但是应注意泥浆的总量超过规定参数的是,而单位吸收率下降增应当减小泥浆的粘稠度。
四、结束语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灌浆施工是一项繁琐、复杂而系统的施工技术,作为施工方,施工人员应具有娴熟的灌浆施工技能,根据不同施工地区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灌浆施工技术,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中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常用技术;存在问题;推广措施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使用日益紧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水农业的发展就无从提起。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现在我国采用过的和正在研究或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数十种之多,各种技术都各有利弊,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和理论研究经验,主要就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方面浅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1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分为:灌水方法、输水方法、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措施等四大类别。
1.1灌水方法。节水灌水方法即田间配水方法,就是如何将已送到田头的灌溉水均匀地分布到作物根系活动层中去。按灌溉水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根系活动层,灌水方法可分为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和地下灌溉。
1.2节水输水方法。我国都是用土渠将灌溉水从水源输送到田头,这样有大量的水在还没送到田头就已浪费掉了。我国现在常用的节水输水方法主要有: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两种。 渠道防渗。渠道防渗所采用的材料有很多种类,常用的有干砌块石,浆砌块石(或卵石),砼预制块、现浇砼护面、塑料薄膜、土工膜等。 管道输水。渠道输水除了渠床渗漏之外,还有水面蒸发与渠床上杂草的蒸腾。而用管道输水则可基本避免这些输水损失。对于喷灌、滴灌和微灌要求高压输水(300~1200kPa),而对于地面灌溉可用低压输水管(小于200kpa)。
1.3节水灌溉制度。主要介绍两种:一是不充分灌溉。按早期灌溉的指导思想是只要有足够的水源供应,就要给作物供应最充分的水,以使之达到尽可能高的单位面积的产量,这就是充分灌溉。这种灌溉方法可以获得最高的单位产量,但是单位水量所获得收益就不见得最高。二是水稻薄浅湿晒灌。传统的水稻灌溉一般是长期保持较深水层。有的地方还采用串灌、漫灌,水肥流失严重。最近研究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制度,取得了很好的节水效果。
1.4田间节水的辅助措施。各种灌水方法都是湿润作物根系活动层的土壤,以便于作物吸收。这样多数都要湿润表面,不可避免的就有一部分未被作物吸收而直接从土表蒸发到空中去,这一部分水基本是浪费掉了。因此为了节水许多地方曾采取各种辅助措施来减少土表蒸发。常用的方法有中耕保墒,麦杆覆盖等。中耕保墒是在每次灌后将土表耙松,这样可以切断毛细管,使表面以下土中的水分不会在毛管作用下送到表面而蒸发掉。麦杆覆盖,是将麦杆(或其他植物茎叶)切碎后铺在土表,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土表水分的蒸发。
2当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2.1工农业高速发展,用水过多,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加剧城乡用水矛盾,破坏生态平衡。
2.2建设规模过大,投资能力不足,许多灌溉工程未建成即投入生产运用;投产之后,又由于资金缺乏,设备不能正常维修养护,有效灌溉面积呈衰减趋势。
2.3建成的灌溉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单位无自,使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2.4水利院校的教育和教材内容重视水工结构的设计理论,忽视管理科学与实践。加上部分水利建设项目常以形象工程表现政绩,而对项目管理及其效果缺乏监测制度和评价指标;所以,就形成“重工程、轻管理,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效益”的社会思潮。由此可见,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需要政府加大工程续建配套的财政投入,从长远发展考虑,最根本的办法是培养具有新知识和新思维的后继人才。
3 推广节水灌溉的措施
3.1深刻理解发展节水灌溉的意义
我国人口资源庞大且发展状况不均,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居民聚集,而内陆部分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我国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生产用地较大,用水量也巨大,为各个国家之首。每年用于种植生产用水约为4000亿立方,是整个国家总用水量的四分之三,可为消耗巨大。然而有效用水仅占其中的25%~40%,浪费程度较高,而我国又属于水资源缺乏国家。因此,在农田水利中进行节水灌溉不仅可以为我国节省大量水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我国进入现代化农业时代铺平道路。
3.2推广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
⑴平整土地,设计合理的沟、畦尺寸与灌水技术参数。植物种植对地表的要求首先体现在平实程度和土壤质量。这能够保证作物种植的稳固程度以及含水量的多少,使作物生长发育保湿程度有所保证,此外需要进行储水沟、垄等的标准化设计,设计出能够合理放出水源的数据参数。这是增加用水效率和节水成效的必要手段。研究表明,在入畦单宽流量为3~5L/s时,灌水定额随畦长而变,当畦长由100米改为30米时,灌水定额减少150~204m3/hm2;当畦长30~100米时,畦单宽流量从2L/s增加到5L/s,灌水定额可降低150~225m3/hm2。对灌区进行深层渗漏的对比试验,灌水定额小于675m3/hm2,基本不发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825~990m3/hm2时,约有150m3/hm2水产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1350m3/hm2时,有一半水成为深层渗漏水。
⑵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发展局部湿润灌溉。采用新的方法,在利用传统灌溉优势的同时改变其浪费水源,作业量大而效果不好的缺陷,进行具有针对性而非整体性的模式,这种方式节约了大量操作而由于蒸发引起的总水量浪费,并给作物用水增加一个缓冲余地,避免过多或过少,大大增加水的使用效果,并且让植被根部得到温和养护,使其向下发展,对于牢固植物,促进强壮生长等有良好效果。实践证明,春小麦与春玉米套种隔畦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节水高达30%以上,增产幅度5%~10%。
⑶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沟、畦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又称波涌灌),被称为80年代地面灌水技术的一大突破。间歇放水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由于土壤孔隙会自动封闭,在土壤上层作为一个密闭的空间,水在压力的作用下流速提高,在此情况下若初始水量相等的情况下,该技术下的水流速为普通方式的1倍到十几倍,速度加快的条件下水向地下的流失量会相对减少,这样的优势体现在灌溉的均匀程度,节约用水,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⑷改进沟畦放水设施。改进沟畦放水设施,采用虹吸管(用于明渠输水)或地面移动闸门孔管(用于管道输水)放水,这种方法自动化程度较好,避免了人工由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导致的效率损失,这类器械在我国尚未大量投入使用,仅处于尝试阶段。
⑸大力发展节水保墒膜上灌。膜上灌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给作物的灌溉方法。由于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只占田间灌溉面积的1%~5%,其他面积主要依靠旁侧渗水湿润,因而膜上灌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部灌溉。膜上灌形式有开沟扶埂膜上灌、培埂膜上灌、膜孔灌、沟内膜上灌、膜缝灌、格田膜上畦灌、膜侧膜上灌等多种。膜上灌作物有棉花、蔬菜、玉米、小麦等。地膜栽培和膜上灌结合后具有节水、保肥、提高地温、抑制杂草生长和促进作物高产、优质、早熟等特点。
篇6
关键词:水利水电 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 耐久性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014-02
1 引言
目前,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非常迅速,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水利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现实中施工过程常常会出现很多可以避免的质量问题,这就要求施工单位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和管理方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影响因素多,条件十分复杂,这就导致了施工质量控制困难,管理容易出错,从而出现很多质量问题,本文对这些常常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一些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方法,对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有很大帮助。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结合工程实际特点,在特定的监督机构下来实行,但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潜在的问题,现场管理人员必须清楚这些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才能更好的对工程施工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
(1)工程管理制度不明确,个人英雄主义严重,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明确各自分工和管理制度是现场质量管理的关键,一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出现没有明确的分工,施工现场无人看管,施工工序混乱无序的情况,对工程施工的工期、质量有严重影响;此外,当设计图纸和施工实际情况不符时,出现个人经验主义,不与设计院及时沟通,只凭借自己的经验,擅自修改设计方案,导致后续工程与设计不匹配,带来严重的质量事故。
(2)施工材料不合格,材料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的基础部分,水利工程庞大的现场往往导致管理不到位或者管理人员的情况出现,导致不合格的材料进入现场,因此无法按照施工图纸要求达到施工的质量合格标准,给工程整体施工埋下隐患。
(3)现场技术指导人员不足,施工试验不到位,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而往往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人员数量不足,出现无人现场指导和管理。此外,为保证现场施工的质量,必须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定量的抽检来核定工程的质量,但是有的施工项目为了赶工期,没有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质量抽检,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3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难题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大多处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利,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且水电工程对建筑物的防渗、承压、抗冻、抗裂和地基等都有特别要求,需要采用专业的施工方法和措施,而水利水电工程包含的专业门类非常广,单项工程数量多,每一专项工程由专业队伍施工,在成本和轮转上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假如由一个总施工队伍施工,其业务素质难以达到要求,其质量控制能力难以得到保证。
(2)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存在资质不健全,挂靠情况严重,直接导致了施工现场管理力度不力,施工技术水平低下。此外,施工技术人员及工程师配置不足,缺少专业的管理班子进行现场管理,因此缺少有效的质量控制能力,造成施工组织混乱,容易出现低级的质量事故。
(3)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中,往往存在压低标价,对临时建设费用和不可预见费用的预计不够,从而导致施工队伍背着管理人员,挖空心思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想从材料上面赚取利益,给质量控制带来阻碍。
4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1)加强对人、材料、机械的控制。1)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2)必须对进场材料、构配件等严格检查,合理的分配使用和回收,做到管理有序;3)在施工中需要健全交接班制度、安全使用制度和设备检查制度,正确的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根据工艺和技术特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确保机械处在最佳的使用状态。
(2)推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三制”制度,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和监理制,只有项目法人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建设,在招投标时严格把关,从建设单位资质、业绩和施工能力全面衡量投标单位的综合素质,杜绝主体分包、层层转包现象,工程施工过程中,请有资质的专业监理人员对工程实行监督管理,严格履行合同规定。
(3)强化水利水电项目质量控制措施,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三控”方式,事前控制主要是在开工前对施工企业提交的技术方案、措施、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等进行严格审核,对施工队伍的技术人员数量和业务素质提出要求;在事中实行报验制度,对已完成的工序必须经施工队伍检查和监理单位复查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工序;事后控制是指对已经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继续进行观察和检测,对资料进行归档和组织验收。
(4)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先进的技术来推动质量管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因其复杂使质量管理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控制问题,建设施工单位必须制定先进的生产管理制度,努力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施工工艺,采用安全可靠的新材料,并将之有效的运用到施工当中去,水利工程建设者自身也需要去研究、开发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去做好质量控制管理工作。
(5)加强水电工程项目的检查工作。1)严格控制每一道施工工序,在施工前,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详细了解工程施工规范、操作流程以及质量标准等,并对每一个工序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必须对前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的审查,质检等;2)严格的制定施工质量检查制度,合理搭配值班人员,对施工工地进行不间断的值班巡查,并组织抽查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工程材料进行检查,确保工程按计划进行。
5 典型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介绍
水利工程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偏桩、断桩、桩体夹泥等质量事故,本节对一个水利工程中灌注桩断桩质量事故进行介绍并做出质量分析,其工程背景如下:
该工程为引黄工程连接段河口至扫石公路一号桥处,桥梁全长110m,分为5跨,设计跨度为20m,桥面净宽8.5m,桥梁下部结构为柱式桥墩,灌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1号桥墩右桩发生断桩质量事故,使灌注桩浇筑受阻,质量事故发生后,监理、设计和施工等单位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了断桩事故分析,制定了断桩处理方案,使灌注桩施工恢复正常。
5.2 案例分析及处理
1号桥墩右桩按摩擦端承桩设计,桩长42.61m,桩径150cm,深入基岩2.0m,混凝土设计标号为C30,受力钢筋为14 18,采用冲击钻孔、泥浆护壁,导管法浇筑混凝土。
1号墩右桩成孔后同日清孔、下钢筋笼、安设导管,经监理工程师验孔同意后浇筑混凝土,但施工人员没有及时做好现场和导管保护措施,当晚发生暴雨,使导管进水和堵塞停止灌注,发生断桩事故,经测量灌注桩长20.55m,还剩22.06m未灌注。
经过监理、施工等技术人员商议,决定在靠近1号墩右桩附近的河床面开挖集水坑用水泵排水,且坑底低于混凝土桩面,然后用5mm厚钢板做护筒,压入混凝土面以下,并将孔内水抽干净,去除混凝土表面松动的泥渣层,清理干净后清监理工程师验孔,才能浇筑,浇筑前必须在新旧混凝土接触面处铺2cm的1:1砂浆,保证接缝质量,随着混凝土上升拔出护筒,但要保证护筒始终在混凝土面以下,免得孔内进水再次形成断桩。
6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其质量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重视,而水利工程因为其复杂性,在质量管理中面临着很多困难,这就需要质量监督机构需要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而每一个工程建设参与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质量意识,增强质量控制责任心,对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认真检查,及时将质量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为企业争取经济效益,为国家谋求最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殷建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l0(3).
[2] 吴优,王祖印,刑德龙.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2009(6).
[3] 施连功,杨义.水工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9).
篇7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锚固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6.08.129
在日常生活中,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重要的地位,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是工程质量的主要影响指标,所以要对其加以分析。这种技术主要是将水能转变为电能,然后经过变压器转化或是变电站以及输电线路传递到电网中。整个过程需要进行较好的管理,确保施工技术得到有效的利用。
1工程概况
现对某市一水电站进行分析,研究其工程施工技术。该水电站主要是混合式开放,所在区域为最低排汇基准面,坝型主要是黏土心墙堆石坝,其最大高度是27.4m。在水电站中,其工程规模是中型,等级为Ш,在主要的建筑物上,有黏土心墙堆石坝、溢洪道、引水隧洞、调压井,等等。因此,需要对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2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2.1预应力锚固技术
在水电工程中,运用预应力锚固技术能够对总体的结构进行加固。在日常的工作与养护中,通过预应力锚固技术,能够较好地缓解局部受力,降低不良事故的产生概率。预应力锚固技术与GPS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锚固施工的方向和深度,提升施工的质量,施工人员能够更好地处理岩基与工程结构。在应用预应力锚固技术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水电工程的坝形,了解其稳定性与施工强度的不同,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与协调性。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要制定施工标准,合理配备锚杆和锚固荷载,重视施工技术产生的影响。
2.2坝体填筑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坝体填筑是流程化作业的基础,施工人员确定坝体的面积时,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因素,以更好地为施工设备提供加好的环境。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条件的完善性与施工环境的好坏可以通过坝体填筑技术进行改善,尽量避免影响实际施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施工人员要选取合理的施工手段,提高坝体填筑施工的水平。
2.3坝体防渗加固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施工人员为了保证工程的实际效果,需要使用坝体防渗加固技术来增加坝体的稳固性。施工人员要分析工程中容易出现渗漏的区域和结构,例如坝肩、坝底,等等。对此,要使用合理的手段进行帷幕灌浆或是劈裂灌浆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坝体拥有较好的防渗效果,降低渗漏出现的可能性。施工人员选用劈裂灌浆,需要分析坝体基础,然后进行灌浆孔的布置。主排孔与副排孔,需要进行合理分布,首先要将主排孔布置在轴线方向,然后将副排孔布置在相距轴线1.5m处,最后要保证两个排孔能够相互交错。施工人员要采取回转的方法,通过纯压式灌浆方式进行成孔的灌浆。
2.4GIS三维动态仿真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应用GIS三维动态仿真技术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施工人员在应用这种技术的过程中,要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为施工的开展奠定较好的基础。具体内容如下:①施工人员针对不同的仿真模块要获取准确的信息,更好地进行工程施工,例如水流的几何形状以及水电工程的属性等。②施工人员获取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点之后,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从而针对不同的局面进行分析和处理,将应用的数据保存在对应的数据库中,以便工作人员查询。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施工人员除了需要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手段,还应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的各个环节能够满足施工的标准。
3.1构建完善的安全施工机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安全施工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施工人员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施工机制,确保施工顺利完成:①要从整体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环节制定一系列安全施工机制,并保证其可行性与低成本性。②施工人员要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区域彻底排查。水利水电工程涉及很多工种,有复杂的人员构成,如果施工人员的能力水平差距较大,也可能会影响施工。相关人员要对这种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③施工单位要制定应急预案,分析在安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详细的讨论,能够较好地应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工程的有序进行。
3.2注重技术管理体系的完善
在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应用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责任分配。整个过程中,要注重施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开展积极的技术交流活动,然后讨论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善技术管理体系能够为工程实施奠定较好的技术保障。施工人员要重视机械设备的监控工作,然后进行日常的维护。这能减少机械设备出现问题的概率,确保整体施工的安全性。本次水电站,建立了专门的技术档案部门,配备专人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进行试验、检修和归类,保证技术材料的完整性。
3.3加强施工机械的科学管理
在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机械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设备能否得到较好的运行,会影响工程的实施。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中,要重视设备的管理工作。施工人员要确认“两票”与“三制”工作是否得到严格落实。其中,“两票”是操作票和工作票,“三制”包括设备缺陷管理制、交接班制以及巡回检查制。这个过程有较多内容,要进行仔细的排查和检验。施工人员要重视施工设备的使用,严格管理施工设备,了解不同设备的特点和仪表使用的方法,降低错误操作的概率。最后,施工人员要认真分析设备出现的故障,然后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通过有效的方案进行排查和解决。
3.4提高施工人员施工水平
在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所以施工单位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较好的基础。具体有以下几项措施:①在施工前,施工人员要做好技术的交底工作,然后明确不同阶段的重点,进行人员分配,充分挖掘施工人员的内在技术潜能。②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在开始施工前,组织施工人员积极参与培训课程,邀请知名的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施工要点讲述,让施工人员明确施工中注意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在施工中,施工人员要拥有足够的讨论和思考时间,并交换意见,较好的协调,共同进步。③要完善考核机制,确保水利水电工程能够顺利实施。
4结束语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施工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质量。施工人员要明确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然后在适当的环境使用,保证其发挥最好的效果。施工技术的管理措施,能够更好地完善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盛忠.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措施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01):111-112.
[2]申建波,陆勇.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其管理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9):129-130.
[3]杨国刚,林军.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8):125-126.
篇8
近几年,笔者对规模化机插水稻的水浆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先后在仪征市大仪镇路南村、刘集镇百寿村等地针对当地中后山区不同土壤类型,如黄杂土、黄白土、淤泥土等,通过种植武运粳23、南粳5055、通粳981等品种进行规模化机插水稻大田水浆管理生产实践,采用科学的稻田节水灌溉技术指导生产实践,通过机插水稻和常规育秧人工栽插的水稻不同种植方式,在育秧、水管环节上采用不同的水浆管理方式,经多年实践总结出水稻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的水浆管理模式。
1 育秧期
在落谷前铺好软盘内底土,应保证底土LWlm.CoM
水分饱和,且喷水均匀,保持盖土后2 cm土层水分饱和不流淌,确保播完且盖种土覆盖后能很快把底土湿润。播种盖土后应及时覆膜,覆膜后盖适量稻草,用量为2 250~2 700 kg/hm2,为了保湿保温,盖草后灌1次平沟水,湿润苗床,保持膜下软盘内外土壤墒情一致,以利于防灼伤、促齐苗。揭膜前天旱时要保持盘土湿润,苗床保持软盘土层湿润不发白,可灌平沟水。播后5~7 d齐苗后要于傍晚及时揭膜,揭膜后灌平沟水以弥补水分不足;2叶前保持盘土湿润不发白,使得土壤透气且含水适宜;2~3叶时看天勤灌跑马水。为确保起秧后机插时不散盘、不粘连,移栽前3 d秧苗控水炼苗。在秧田期水浆管理还应注意几点:一是每次灌平沟水时,为防周边盘土干旱,避免缺苗或生长不平衡,要求秧床沟边洇足水分,并用泥土伏边,防止出苗时或幼苗生长期间缺水。二是盖土时底土水分不足,易造成盖籽土不返潮,如若补水,补后露籽增加或盖籽土顶端出现结盖现象。三是灌跑马水时,要求前水不干,后水不进,原则上盘土不发白不灌跑马水,防治长期水层灌溉造成烂根倒芽死苗[1]。
2 大田移栽至返青期
要求耕整栽插时水深要适度,为适应插秧机的作业性能和机插秧苗小的特点,要确保整地平整,土壤上烂下实,全田高低差不超过3 cm,施肥时做到肥料均匀撒施,机插时田间无水层或薄水层,最低处水深也不宜超过3 cm。以防止机插时水深处飘秧、倒秧,水浅处日晒伤秧,减少空插,降低漏穴率,保证足量基本苗。栽后及时灌薄水层护苗,水层深度也应根据栽插秧龄长短有所不同,秧龄短宜浅;秧龄长宜适苗体高适当加深。水层深度以不淹没全出叶的叶耳为宜。栽插时如遇高温天气或基肥施用量过大的田块,应适当加深水层,以防伤苗。机插后至活棵期忌长期深水灌溉,以免造成秧苗根系缺氧发黑,生长缓慢,叶色发黄,甚至僵苗。机插后保持田间薄水层3~4 d后应及时脱水露田2 d左右,使土壤透气增温,促进产生新根下扎和秧苗活棵。如整地质量不好,易出现全田高低落差大,低处深水难扎根,高处受旱死苗加重。生产实践中水浆管理应从全田整体出发,根据天气、秧苗情况灵活采取水管措施,促进秧苗尽早活棵、分蘖[2]。
篇9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1 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内容与任务
施工技术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的“管理”,不仅仅是“技术”本身,因此施工技术管理是源于技术而高于技术的。所谓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
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特点为:首先是对水流进行控制,并要针对季节与气象的变化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特别是在北方的寒冷地区进行施工时,冬季要对冰冻等等因素做好准备;其次由于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设计环节和施工主体需要运动到系统工程学中的相关知识,因此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筹划和安排;再次,即便是小型的水利工程,相较于其他工程来讲,工程量都是较大的,且施工单位众多,施工现场较为分散,因此系统化和整体化的进行安全管理是比较困难的,涉及到的施工对象和主体也十分繁杂,例如土石方爆破和大型机械的使用等,施工难度和对技术水平的要求都较高,另外施工的现场大部分都是开放式的,这些都是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小型水利工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视并搞好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中按照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来进行,并能够确保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和顺利完成;重视并搞好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管理工作,能够不断的提高水利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且能够提高员工和技术工的技术业务素质水平,使施工队伍能够在施工之前对于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进行处理,特别是遇到一些技术难题的时候,通过进行施工技术的有效管理,能够将质量事故隐患以及安全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能够有效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有效的确保工程能够按时完成;重视并搞好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施工人员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设备、材料的潜力,在对施工安全和质量进行保证的前提下,对工程中的各项成本进行降低,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2 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与策略
2.1 明确管理职责,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
要对技术管理工作的相关职责进行明确,使技术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一定要做到依法治企,对各项技术管理工作进行落实,对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岗位责任制进行建立健全,对各级技术管理层中人员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进行明确,组织企业中的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管理干部,定期的对现行的规范进行学习;组织小型水利企业中的员工特别是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学习、交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使企业中的技术管理水平和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的提高;发扬民主精神,对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改革和发明创造进行鼓励和支持,通过PDCA循环,使各项技术难题得到解决;通过加强小型企业内部的技术管理工作,对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进行研究与探索,使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能够得到增强,在行业中占据优势。
2.2 认真贯彻并执行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认真的贯彻并执行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做好阶段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组织企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讲,技术管理工作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施工准备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这一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主要为对施工的安全、进度和质量进行管理,是保证工程能够按时完工的基础,二是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主要为在施工过程中对实际投入的各项生产要素和作业技术的实施状态与结果进行管理,包括技术作业人员发挥技术能力的过程以及自控行为等,三是竣工验收阶段的各项技术管理工作。
2.3 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对于技术管理工作要长期的进行,水利行业中的各个企业也要不断的加强对技术管理组织的建设,且要健全技术责任制度,只有使企业中各个层次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才能与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够使施工更加顺利。施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严格按照国家和相关部门制定的规范和章程,结合小型企业的自身特点,适时的进行各项技术工作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整,使企业内部的技术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企业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定期的进行检查,并建立起长期的、完整的检查制度,对各项施工项目进行评比和总结,达到整体推进的作用和效果,使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得到良好循环的发展;适当的实行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互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技术业务人员进行选拨和培养,使职工在工作中具有激情,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3 小型水利企业进行施工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3.1 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只有建设出合格的工程,才能够保证工程能够符合合同的约定,才能够产生出经济效益,因此,施工技术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整体效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型水利企业的整体效益和信誉,甚至是企业的存亡。对水利工程的施工来讲,各个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一定要具有较好的技术管理条件和技术装备,这些都需要各个小型水利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以及技术管理组织。
3.2 水利工程要求
由于水利工程的功能要求、施工技术要求、设计要求、社会效益要求等各个方面会出现综合的变化,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使用,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未来各项水利工程项目的工程结构会越来越复杂,使用功能与综合社会功能也会变的更加特殊,各个工程的装修和外观也会发展的更加人性化,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要不断的更新技术和装备,且要注重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技术管理水平要不断的进行扩大和提高,使企业能够面对并适应市场变化中的挑战和机遇。也就是说,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装备都是较为先进的,但是小型的企业却无法与大中型的企业相比,因此,小型的水利企业要加强自身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才能够使自身的竞争力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型的水利工程施工时,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对施工技术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在进行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要针对小型企业水利工程的自身特点,笔者通过对小型企业水利工程的相关分析,提出了一些技术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技术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刘军.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4(09).
[2]赵立云,邢艳霞,董伟.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措施[J].山西建筑,2010,01(10).
[3]徐建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科技资讯,2010,05(35).
[4]张宝真.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分析和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9(27).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2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部分已建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质量有待提高,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
例如,一些大江大河的堤防工程普遍存在堤顶高程不足、堤身断面单薄、堤基渗涌严重等问题。以长江为例,1998年洪水期间,仅中下游干堤就出现险情6 100处,高水位时,每天险情300余处。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据统计,l993-l998年,全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挤损失高达10 500亿元。我国已建各类水库大坝86 000余座,病险水库占40%左右。这些病险水库有的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严重影响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惨重损失。
2.2“重建轻管”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工程建设及其效益的发挥
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在管理手段和技术方面,就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控)而言,目前的监测(控)覆盖范围及水平与我国水利工程安全和调度运行要求还很不相称,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工程安全监测和评价的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软件”上,无论是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还是除险加固安排与资金投入都需要对工程做出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
2.3水利工程建设跟不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及环境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落后于形势需要,有些大江大河至今仍无控制性水库工程,缺乏对洪水的调控手段,致使防洪处于被动局面。北方的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人民生话和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必须要有足够水资源作保证。我国修建了不少地面水库,可对资源丰富的地下水库的利用却研究的不多。我国在解决北方、西部的干旱缺水和生态恶化问题时,应结合地下水库的利用采取综台治理措施。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大都市的污水排放及处理是必须解决的环保问题,尤其是工业化大都市。
3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采用的关键技术
3.1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完善防渗体系、防渗效果检测技术,分析超深、超薄防渗墙防渗机理,开发质优价廉的新型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开发适应大变形的高抗渗塑性混凝土。
3.2堤防崩岸机理分析、预报及处理措施
崩岸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河流地质作用分析、崩岸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崩岸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研究、崩岸监测研究及预报技术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术研究、崩岸预警抢险应急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3.3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机理、堤防隐患探测技术与关键设备、病险堤坝安全评价与除险加固决策系统、堤坝渗流控制和加固关键技术、长效减压技术、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已有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
3.4水利工程监测技术
高精度、耐久、强抗干扰的小量程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智能型分布式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的光导纤维监测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长期动态观测及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研究,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大坝工作与安全性态评价专家系统,堤防安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工情与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及高坝及超高坝的关键技术:设计参数的分析,强度、变形及稳定计算分析,高速及超高速水力学研究。
3.5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的研究
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涉及结构设计的改进、材料配比的研究、施工方法的改进、温控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做好面板胶结堆石坝,集料级配及掺入料配台比的试验。做好胶结堆石料的耐久性、坝体可能的破坏形态及安全准则、坝体及其材料的动力特性、高坝坝体变形特性及对上游防渗体系的影响做好认真分析。另外水利工程抗震技术,工程地震反应及安全监测,震害调查,抗震设计,以及抗震加固技术应用。
3.6高边坡技术研究
高边坡工程力学模型破坏机理和岩石力学参数研究,高边坡研究中的岩石水力学研究,高边坡稳定分析及评价技术,高边坡加固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高边坡监测技术研究,以及高边坡反馈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3.7地下工程
复杂地质环境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岩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不均匀岩体围岩稳定力学模型及岩体力学作用研究,围岩结构关系研究,岩石力学参数确定及分析研究,强度及稳定性准则研究,应力场与渗流场的耦台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模型研究,洞室群布置优化,洞口边坡与洞室相互影响及其稳定性和变形破坏规律研究,地下洞室群施工顺序、施工技术优化,地下洞室围岩加固机理及效应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监测技术研究,隧洞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岩爆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以及围岩大变形支护材料和控制技术。
3.8新型材料及新型结构
新型材料研究涉及新型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自排水模板、各种新型防护材料、各种水上和水下修补新材料、各种土工合成新材料,以及用于灌浆的超细水泥等。
3.9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现场自动采集系统,远程传输系统的开发研制,中心站网络系统与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及信息接收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与信息服务子系统等,以及建立中央指挥站。
- 上一篇: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下一篇:计算机视觉传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