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

篇1

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较高的师德修养,才能做到对学生言传身教。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按照规范来要求自己,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情绪稳定、待人和善、理解并尊重学生、不偏不倚,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3]相反的,如果老师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教学活动中,乱发脾气,会影响师生间的关系,降低教学效果。

(二)营造健康和谐的课堂环境

第一,建立师生、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保证体育课堂有效进行的核心。教学不仅仅是体现师生关系的活动,也是促进同学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如果课堂的气氛较好,师生间和同学间的关系融洽,相互间的配合和合作就会更加顺利,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由于体育活动中人与人的互动和交流更多,对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更大的作用。第二,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布置体育教学场地以及选择教学计划。体育课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其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有时会对学生造成一些干扰。因此,应在上课前对教学场地进行合理布置,将道具整齐摆放,显得美观、大方。例如,可以将仰卧起坐,或者其他垫子摆放成花朵的形状,这样的话,学生一到达活动场地,就会产生新奇的感受并且心情愉快,对即将开始的活动产生很大的兴趣,期盼赶快开始上课。

(三)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突出心理教育的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兴趣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动力。在体育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4列横队式的刻板教学,可以采用如表演、多媒体、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如在开设篮球课时,抛弃以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观看NBA的精彩片段,使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极大兴趣,并对精彩的篮球动作产生尝试的渴望,再通过老师对基本动作和要点的讲解,开始篮球课的学习,这样,教学效果会大大提升。

(四)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等不同,其心理状况也不同,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这也是整个教育工作中必须要遵循的方针。第一,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不喜爱活动的学生,应进行细心辅导和适当鼓励,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引领他们找到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优势。体育教学形式多样,学生一定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例如,在排球课上,体育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自由练习时,总是坐在一旁,毫无兴趣。经过老师主动、热心地与他交流,该学生告诉老师因为他比较瘦弱,所以对篮球、排球、足球这些激烈的球类活动都提不起兴趣。在以后的体育课中,老师对这名学生的状况都十分留意,一次学做广播操时,这名学生表现地很好,于是老师特意地对其细心指导,在全校的广播体操比赛中,他代表所在班级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从此其在体育课上表现的都很积极。第二,对于那些具有不良情绪的学生,应通过相应的锻炼方式予以缓解。一些非常内向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闷在心里,情绪长期压抑不能释放,导致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体育教师应主动对对这些学生的家庭、学习等情况进行了解,然后采用合理的活动方式进行正确引导以缓解他们的情绪。对那些胆小的学生,进行开导性的练习,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自信心。

(五)结语

篇2

一、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懂得音乐心理学知识

人们进行音乐活动,无论是欣赏、表演还是创作,其基本过程都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人们在音乐活动中,首先涉及到的是听觉和动觉,接着便是发展丰富的想象并对音乐作出情感反应。人们由感知客观音响到对音乐作出主观的反应,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果。目前,许多有关音乐心理学的原理已被发现并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了解音乐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将会使音乐教学更符合人对音乐的认知和情感过程,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懂得音乐学习的心理学原理

音乐歌唱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其中,有关学习的心理学原理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学习是基本的,因为教学要以学为基础,教的理论依赖于学的需要。因而,懂得音乐学习的规律,掌握音乐学习的理论,是成功进行音乐教学的必要条件。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面对这种改变,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懂得当代有关学习的理论并将之与音乐教学实际相联系,对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运用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需要懂得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采取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的音乐教学才能为教学对象接受;教学的效果也才会更为有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了解每个教学对象的音乐才能水平,根据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进行恰当的指导,以使每个儿童的音乐才能水平得到提高。

二、音乐歌唱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的实际运用

(一)营造良好的歌唱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宽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进入歌曲的情感世界。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激励者。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朋友。我积极转变观念,实实在在地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地成为“孩子王”,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课堂氛围民主,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园地。

(二)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源于生活,音乐源于生活。她不能高高在上,成为“高雅”人士的专利。对于小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景的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这样,他们才能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进一步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激活主体意识。譬如唱歌的方法,怎么学?这就需要我们动脑筋,最管用的方法就是“生活化”。把“吸气”比喻成“闻花香”,“呼气”比喻成“吹草花”;把唱歌的嘴型比喻成“鸡蛋一样竖起来放”;把舌头的放松形容成“小狗吐舌头”,学生很愉快地就会了。唱歌方法学了有什么用?除了可以保护嗓子,唱歌好听外,还有一点,我觉得可以让学生明白:他们在语文课中朗读课文时,在平时的说话演讲中,用唱歌的发声法(特别是气息控制方法),会发出动听的声音。

2、巧妙设计发声练习,使之趣味化。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幼稚的心灵却很有爱心,他们对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是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更是关怀备至。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条富有趣味性的发声练习曲。

2/4 3 5 | 6 6 5 | 1 2 3 4 |5- | 3 6 |5 3 2 |5 4 3 2 |1-||

小 猫 爱吃 鱼 yu 小 猫 爱吃 鱼 yu

学习前,我用课件出示小猫图片,指出小猫可爱之处。它全身雪白的毛,亮闪闪的眼睛,引起学生对小花猫的兴趣。再问学生,小猫最爱吃什么?学生肯定会答,小猫爱吃鱼。那我们就一同来喂小猫吃鱼。这样就自然地把学生引到发声练习的教学中来。接着我范唱,要求学生注意老师的口型,听老师的声音,不然小花猫吃不到鱼。通过两三遍范唱,学生们也能唱出曲子,而且基本上能掌握“yu”的口型,从而达到发声练习的教学效果。

3、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即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县里、镇里举办的文艺演出,向社会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成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镇区举办的各项活动。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请进来,即指组织学生观看精彩文艺节目的录相。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了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

在教材中,有抒发英雄情的《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有抒发自然情的《春天在哪里》;有抒发爱国情的《祖国祖国我爱你》;有抒发生活情的《我们多么幸福》;有抒发动物情的《我有一只小羊羔》;有抒发乡情的《思乡曲》等。在指导学生声情并茂演唱的同时,挖掘教材的蕴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延伸至他们今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认识、理解。音乐课虽然结束了,但留在学生心目中的这份真挚情感是永远也抹不掉的。

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辅导;挫折教育;积极心理暗示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当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时思想就会混乱,行为表现就会偏激、怪异甚至荒诞。一旦出现了心理偏差,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人是不健康的。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这应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重视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生思想比较复杂,容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自尊心很强,经常为一些小事闹矛盾;做事朝三暮四,处理事情往往缺乏理智,容易走极端;很多学生虽然也能明辨是非,但有时为了争一口气,把好勇斗狠、哥们义气误认是勇敢等。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我们做好心理辅导。

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辅导,把心理辅导纳入常规的教学工作当中去。同时构建心理辅导咨询室,培养专门的人员参与辅导工作。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上拜金思想、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不断地影响青少年学生,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完全没有是非观念,喜欢花天酒地的生活,有些人从心里面就想着如何一夜暴富,如何争相效仿“凤姐”之流依靠“另类”而窜红……社会的不正之风,使学生精神受到污染,出现了畸形心理。我们要减少社会不良思想对学生的腐蚀,除了要求全社会行动起来关心、支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出淤泥而不染”。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很多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很可能是因为生活一帆风顺,缺少心理砺练,一旦出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无以招架。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领会生活当中困难、挫折是在所难免,人生之路就是遍布荆棘。并且教导学生要正确地面对挫折,当面临挫折不要悲观失望,也不能逃避,应勇敢地对待,从容地接受挑战。教师可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把自己战胜困难的亲身经历讲给学生听,这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困难。。

四、循序渐进,不断地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任务。教师要不厌其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发现学生有进步了,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给予表扬,让他有成功感。平时开展工作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要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对人的心理健康非常有利。积极的心理暗示确实能调节人的心理,使人的心理机能出现良性反应。教师如能不断给学生输入“你能行”、“你很棒”、“你很可爱”、“你有进步”等积极信号,学生接受这些信号也会在潜意识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自己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五、积极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

不要让学生出现问题之后才去找家长,平时就应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思想活动等及时地向家长反映。学校教育不应只是教师的责任,只有家长甚至全社会的共同配合才能做好。教师要有责任心平时可通过电话、校讯通与家长联系,也可以直接家访开展工作,相信通过这样的方法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一些问题学生,老师、家长都应尊重他,不歧视,平等对待,共同商量对策及时引导与教育。比如某个学生喜欢逃课,教师不应在潜意思中就认定他是坏学生,简单地通知家长就可以了,应该不厌其烦地与家长联系,共同找出学生逃课的原因,洞悉学生的心理,采取可行的措施进行教育,千万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样学生会非常反感,往往会起到反效果。为了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做到学校、家长齐抓共管。

六、尊重、信任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辅导方式

要教育好学生必需尊重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心理辅导时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讲道理,耐心教育。与学生交谈应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心理话讲出来,同时要信任学生,对心理有阻碍的学生要与他们心与心真情交流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相信他们能纠正不良心理状态。我们可采取直接对话、提问、信箱留言、专题讲座等方式,给学生正确的心理引导。

中学生的心理辅导任务重、难度大,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疾患。

参考文献:

1.史小力《普通教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03

2.甘华鸣《给孩子的礼物》,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5-08

3.方仁工《与青少年朋友握手》,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01

4.徐匡一《被赞美长大的孩子被责备变小的孩子》,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01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4

篇4

关键词:教育 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 心理素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作为21世纪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但是,步入青春期的高中生,正处于心理矛盾最多的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挫,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教学内容就兼备了这两者——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

在英语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应试能力。学生健康的心理,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 以身作则,起好示范作用

高中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自主性,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力还很大。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基本的日常用语和名言警句的使用开始来引导学生。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礼貌的日常用语来问候学生。如How are you, everyone? Yesterday, you all did well in my class. 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 其次,要善用、巧用名言警句,在适当的时候名言警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生意志消沉的时候,我们可以说Difficult circumstances serve as a textbook of life for people. 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 I feel strongly that I can make it. 这些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句子,能够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培养健康的心理。

二、 用活教材,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过程,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更是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文化素养的过程。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这套教材的重点之一。

例如,在高一课本的第一单元School life的学习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崭新的校园生活,要让学生适应新的校园环境,正确处理新同学之间的关系。在Growing pains中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忧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要自己调节好自己,处理好身边的关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上,课文内容隐含的道理是:我们不要对父母任性和无礼,这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在模块七的Unit 3 The world online中,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互联网。网络可以开阔视野,充实大脑,还可以对外交流。但是网络也是虚拟的世界,存在许多陷阱。比如,不健康的网站会让学生把持不住,会让学生深陷其中;网络还充满攻击性,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说出我们想说的话,却不用顾及后果,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会让我们养成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法律规定未满18岁未成年不准进入网吧有其一定的道理。

由此可见,牛津英语的教材中有大量的心理健康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把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做人,体会到学习和做人的乐趣,增加他们的受挫折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

三、 优化方法,关爱学生,因生制宜

首先,教师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情境。把真实的的生活带入课堂,把语言融入背景中,这种真实、自然的手段让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接受,不会反感英语,为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一步。

其次,教师要注重营造活跃课堂。加强教学活动性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可以开展小组竞赛、角色表演等活动,学生不但可以学习语言,还可以培养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再次,要关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同时也学会关心他人,为困难中的他人提供帮助,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课程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实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或淡化心理健康教育,将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极大削弱人才发展的竞争力。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应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员工乃至家庭、社会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健全管理评估机制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起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活动开展及成效考核等作为评估各学校该方面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依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的建设情况,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情况,活动课程的开设,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农村中小学应尽量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学校任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派具有教学经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责任心强的非专业教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学习与考察,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当然,农村中小学还可以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专家、教授到学校来做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其次,农村中小学还可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材料,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培训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再次,农村中小学应依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硬、软件方面的优势,从实际出发,广泛开展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从而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开发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学校、地方、科研机构以及教师的力量,积极开发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学校自身教育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交流合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构建学校与社会、家庭“三教合一”的教育网络。学校教育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要勇于担当主力军的重任,在创新自身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向社会、家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构架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开展。

首先,农村的中小学校内要形成一股合力。学校从管理者、教师到服务者都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每一所学校都要创设和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社会的影响力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因此,应把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支撑系统。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之能对孩子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掌握正确的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学校还应与当地密切联系,争取地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体育场所,让学生远离不良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环境,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古人云:“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传统阅读教学正是规范地按照这样的古训授给学生知识.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教师多致力于“讲清讲明”,学生多致力于“听懂听会”。这样的教学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今。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它依据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创新和主动精神为宗旨,以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智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所以,仅仅教给学生一定知识,已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授人以渔”才是学校教育应发挥的社会职能。

二、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创新能力系统中动力因素的核心是求知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由于小学生知识面有限,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因此,我们要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唤起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课前可以“预习提示”为主线布置预习提纲.为学生创造方法上的条件。阅读课文有相当一部分是绘景状物的。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蕴含着人文地理、自然常识、科学知识?? 可以针对不同知识,布置学生或动手试一试,或观看影视录像,或收集资料介绍,或调查了解。在上课过程中要做到“四让”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展开讨论,争辩、评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教师应循循善诱,给孩子们自由天地,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四、采用开放型的阅读教学形式

1、求活――注意信息交流多向性。课堂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主渠道。在这些交往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而充分的信息与人际交流,能促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有些问题,教师可抓住要害,来个小题大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教师灵活地应用“三论”能够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求异――允许答案结论多元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全面了吗?为什么? 对他的理解你有什么看法?”等,把学生推进思维的“漩涡”。如在教《草船借箭》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质量。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分析;学生培养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就是进行创新教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主要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进行拓展,为课堂教学营造比较宽松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开展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只有在比较宽松的语文课堂上思维才可以更加的活跃,创新思维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语文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的进行表扬和鼓励,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态度亲切,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和老师交流中的温暖,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获得认知满足的同时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情感满足。另外是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要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同时通过鼓励和微笑等使得师生的关系更为融洽,使得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教学的主体作用,主动的获取知识,促进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创新型的素材吗,比如震荡人心的安塞腰鼓、巧夺天工的“核舟”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在长久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中出精品,同时也是对学生开展教育的最好的教材,初中语文的课文很多都包含了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创新精神必然会给学生的心灵产生一定的震撼。另外教材中也歌颂了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物,比如徐霞客等,这些人的品质也在会给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老师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教育意识,充分的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得学生的创新意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强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创新空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因此素质教育更加的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更加的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够突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首先在教学中药尽力的扩大教材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教材的开放性。比如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收集写作的素材,从自身的经历引发学做的思路。所以作为老师要给学生营造比较广阔的发挥学习自主性的空间,给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联系生活开展学习,以便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尽可能的放开手脚,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回答的怎样,都要对学生的勇气进行鼓励。在教学中老师只有给学生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初中语文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也才可以迸发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四、加强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老师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听课、查阅工具书、记笔记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在从预习到复习的各个环节给学生做出科学的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向课本和权威进行挑战。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老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之外,还必须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要不断的钻研、不断的充电学习,吸收新的思想和知识,研究更好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转变原有的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注重研究学习和体验学习,以便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时展的需要。

五、小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环境,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桂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16)

[2]周学君.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9(22)

[3]刘双龙.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 心理素质 锻炼策略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评判的基本标准,而初中阶段是锻炼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作为唯一在户外进行的教学活动,初中体育教学应如何结合体育教学的灵活性、竞赛性和交往性等特点,锻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良性的竞争意识、顽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控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初中体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解析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青春期,调查表明,这一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生理和心理发展速度的不均衡现象,由于自身阅历有限,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他们的思想和认识往往与实际脱轨,在心理素质上大多呈现明显弱势,如羞怯、敏感、冲动、焦虑、自卑等倾向①。

随着情感的日益丰富,人际交往的不断深入,这一时期的学生在个性心理发展上也呈现出显著特点。

首先,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其思想意识重心逐渐从客观世界返回主观世界,内心世界不断丰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听不进周围人的意见和不同观点,对他人的态度表现得十分敏感,表现出极端性或偏执性,容易产生压抑、孤独、逆反、烦躁等负面的情绪体验。

其次,逆反心理严重。初中生随着生理和心理发育出现不平衡性,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识和自尊心不断增强,当他们的想法或行为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很容易产生反抗心理及偏激的想法和行为。

再次,较易产生消极心理。步入初中阶段,初中生将在短时间内面临许多新鲜事物,并产生多方面的需求,当自身经验和能力不足、或受到外界的阻力、或愿望不切实际时,就会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学生面临的挫折失败较多,从而易受到打击,陷入矛盾、困惑之中②。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

体育学科是初中教学中唯一在户外进行教学的学科,它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又不必面临其他学科那样紧张的考试压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体育教学中的游戏、竞技等有趣的活动,有效锻炼学生自信、向上、乐观等积极的心理素质。

1.在体育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如今的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正所谓优胜劣汰,若不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绝大部分的体育项目都体现出竞争性的显著特点。在初中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如游戏赛、竞技赛、等级赛、让分赛等,在比赛中增强学生的竞争观念,培养不屈的竞争意识,锻炼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同时在比赛之后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胜不骄、败不馁,保持积极的竞争意识。除此以外,教师可在成绩考核中适当引入激励法则,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更上层楼,勇攀高峰。

2.激励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激发人们勇于迎接挑战、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的现实功能,是实现自我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能够锻炼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小组赛来组织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小组间的竞争性,激发集体凝聚力,促进成员团结合作,不畏困难力争荣誉的勇气和自信心。同时,对于有进步和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在竞争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

3.通过科学设置障碍与难度,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品格

当前的初中生,成长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家长在生活和物质等方面给予了他们过多的关爱,很多时候也不忍过多苛责,造成了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弱,心理承受能力差③。具体表现为娇气、怕脏苦累、容易生病,不愿参加体育运动,害怕失败,适应力不强,受到一点打击就情绪低落,甚至丧失斗志。针对这样的学生状况,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障碍与难度,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逐渐增加难度和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使学生始终保持参与的积极性。

三、总结

总体来说,通过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锻炼的有效策略丰富多样,传统的体育精神里面蕴含了丰富的、积极的正能量,初中体育教师应最大限度地采取多样化策略,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势,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注释】

① 李会涛. 浅析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与心理素质养成的关系[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1):273-274.

② 杨茹芳. 体育教育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 当代体育科技,2012.2(30):15-16.

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13-02

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象征意义。在积极心理学的“图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家长及老师而言,将意味着积极的自我观念、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内在成长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在拥有成功的同时,也拥有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将不再象征阴郁的疾病,而是向着心灵的阳光靠近。在这样的“图式”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容易被学生、家长、老师及社会大众所悦纳,所关心,所支持。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良好的成长氛围下取得长足的发展。

一、让积极心理学的标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标准

现今,许多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有的已经列入正式课表。但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课堂参与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的课程评价标准在短时间内还未正式形成。有的学校参照实验课的评价方式,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有的学校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类,但相应的评定标准始终不是很清晰。

如果我们能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制定相应的积极心理健康指数量表,作为评定的标准,则会带来以下积极意义:

首先,让学生清晰而且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及时了解自己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参与所收到的成效,看到自己的成长;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指导教师也可以此作为参照标准,得到量化的反馈信息,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及教师的成长;

第三,家长也可以此为标准,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况,给家庭教育提供积极的参考;

第四,许多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同样的重要意义,有的已经在招生过程中加入了心理测试,但现阶段主要还是停留在“病”与“非病”的鉴别上。如果能有积极心理学指标的帮助,则可以通过相应的测量、咨询,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心理特质的学校,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外,这一指标也可以为省市区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提供参考。

二、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可以充分吸引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这一课程,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成长的需要,课程于学生而言,将是一场春天的及时雨;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带给学生充分的幸福感体验,带给学生找到幸福感的自信心,这些都会强化学生参与这一活动课程的热情,成为一份持久的心理动力,从而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教师与活动课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另外,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将是持续的、长期的,这一点对于现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相对课时较少的状况尤为重要。

例如,笔者在上《学习心理学》这一单元关于智力方面的内容时,活动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去比较各自智商的高下,而是以“多元智能”的理念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寻找自己七种智能中相对较强的那些因素,并通过恰当的途径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正确看待学习成绩的比较,自信地成长。笔者将这一课命题为“智慧是一朵七色花”,每一种颜色的花瓣代表一种智慧,如红色花瓣代表语言智能,橙色花瓣代表运动智能,黄色花瓣代表人际交往智能,绿色花瓣代表逻辑数学智能,青色花瓣代表空间智能,蓝色花瓣代表自我认知智能,紫色花瓣代表音乐智能。鼓励学生找到自己最闪亮的那个花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一花瓣变得更为鲜艳,从而带给自己灿烂的生活。让每一位学生都切实地感到,自己可以拥有这样一份灿烂。

三、用“积极”的细节打造学生积极的心理习惯

心理学将“习惯”定义为一种“动力定型”。如果我们心理工作者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导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动力定型”,那么,这一定型无疑将成为学生一笔宝贵的“心理财富”,一种不可多得的“心理资源”。以下是笔者所进行过的一些细节上的尝试:

(1)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并改善自己的情绪

中小学生的情绪特点是波动较大,自控力较弱,有的学生因此产生自责,有的学生因此影响学习,影响人际交往。笔者曾尝试在活动课的开始,请学生体验一下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请那些感觉自己心情非常愉快的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张大大的笑脸,并祝愿这张笑脸常伴身边;请那些感觉不太愉快的学生想一想是什么事导致自己不愉快,想一想能否做点什么,能让这件事有所改善,并让自己更快乐一些。笔者向学生强调,不一定得“马上并且完全”解决问题才算是成功,即使有一点点改善,也应当为自己庆贺。

(2)当挫折事件发生时,请学生想一想,这事是否有积极的一面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许多学生往往会倾诉自己遇到的挫折、困难与困惑。这时,笔者很少给予学生直接的问题指导,而往往会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想一想,这件事是否能有一点积极的意义呢?于是,本来是个别学生的困惑,经过这一问题,转化成了全体学生训练积极心态的最好的教学资源。比如,对于在期中考试中失利的学生,引导他们觉得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情绪可以让自己有更强大的心理动力来投入后面的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在期中考试中失利,至少比在高考中失利要好得多,现在还来得及将期中考试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从而在后面的考试中处于有利地位。

(3)帮助学生将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心理能量,促进自我发展

有一次去上活动课,正好学生刚经历一场难度颇大的(在学生看来是)重要的测试,学生的情绪相当低落,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在说:“老师,我们太需要你的安慰了。”“整节课都让我们‘倾诉’吧。”但我却没有直接做这件事。我让每位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瓶子,然后要求学生将所有因刚刚那场测试所带来的消极情绪“装入其中”,可以“装入”的包括:后悔(如粗心,平时花的时间不够等),担心(考试结果,父母的责问等),叹息,甚至眼泪……写完后请将瓶子封口。这时学生纷纷猜测老师可能会让他们丢了这瓶子,笔者也顺势问学生此时感觉想如何“处理”这个“瓶子”,有的学生说将它扔了,有的学生说将它埋了,有的学生说将它烧了……我将这一切处理方式归结为“摆脱”二字,并告诉学生,“有些困惑我们可以通过宣泄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但对于这样一门(刚刚考完的)主课,我们可能至少还得和它‘打交道’六年左右,即便能摆脱,能轻松,也只是一时的。另一方面,我们是否能将这‘瓶’消极情绪转化为一种能量呢?这是我今天没直接安慰大家,也没让大家通过倾诉减缓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因为老师认为这是一瓶非常有价值的‘心理能量’。让我们每个人都在瓶子旁边写一件你认为能对刚才这门考试所做的有积极改变的一件事,好吗?就让这件事成为‘转化剂’,将消极情绪转化为我们成长的能量。”一位女生在写完后与大家分享:“我愿将这瓶消极情绪转化为一瓶营养液,播下一粒种子,用营养液浇灌,来年希望它能长成一颗小树。我的英语课最大的问题是单词记忆,刚才我写的是,以后每天多背两个单词,到期末就能多背一百个了。”

总之,积极心理学为我们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完善着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这一天地也需要我们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之更深入地滋润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8.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

[3]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6. 4.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可以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花大力气激发和爱护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就有了主动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语文课而言,广泛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积累,一种沉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必急于求成,而要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设法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课外阅读上。如经常在课堂上抽取几分钟推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小小说,趣味阅读等,有时候讲到要紧处,故意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直到学生不满足于每天如此短暂的几分钟才告诉他们,老师讲的内容都在哪些书上,这就驱使他们主动参与,利用课余时间,一“读”为快,走出语文课本,迈入真正的文学世界。这样,读书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其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宽松的课堂氛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一种师生平等的新观念,树立学生自信的意识,努力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由地“呼吸”。学生任何一点富有创新的见解、观念、设想、意图、方法、做法和思路都要鼓励其表达出来,哪怕听着觉得出格、荒诞甚至可笑,也绝不允许嘲笑、讥讽和挖苦,不然,许多创新热情很可能会因为遭受打击而活力不在。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胡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当教师不理解或者不重视学生的创造时,学生就会与教师处于一种“隔阂”状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隐其学,则疾其师。”因此,要保护好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及学生的兴趣,就要多鼓励他们去发现,鼓励他们去创新。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在传统的观念中,模仿与抄袭是画等号的。其实不然,模仿是由知识的吸收积累转化为能力的必由之路,人类总是通过模仿的渠道继承祖先的知识与技能的。语文学习是在儿童牙牙学语时起步的,语文能力是在课内外大量的经常的模仿中形成的。无论是教材中的范文,还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以及课外阅读、观看、交谈,都不可避免地为学生表情达意示范。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许多教师和学生会作旧体诗或填词,起初都在于模仿。需特别指出的是,模仿是作文能力、朗诵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要忽视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但是模仿不是目的,只是创新的一个过程,一种途径。在语文学习的指导过程中,要向学生揭示从模仿到创新的规律,始于模仿,又不止于模仿。在模仿过程中要逐渐增加创新的因素,逐步达到综合吸收,融会贯通,独立创造的境界。

三、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