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篇1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前言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也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是来源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生态学的交叉,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是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叉学科(傅伯杰等,2001)。在过去的20年来, 景观生态在理论、方法论和应用上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在我国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地理科学、农林等相关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如何针对其学科自身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特点,开展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探索,让学生切实理解其抽象的理论体系,掌握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技术方法,是景观生态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结合笔者两年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面向其学科自身研究热点和需求,探讨适应新时期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研究型教学创新模式。

1.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

2001和2003 年,来自全球十几位著名世界景观生态学家应邀围绕着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相继召开了题为“21 世纪景观生态学十大论题”的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异质景观中的能量、物质和生物流过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过程和效应;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尺度推绎;景观生态学方法论的创新;将景观指数与生态过程相结合, 并发展能反映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综合景观指数;把人类和人类活动整合到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景观数据的获得和准确度评价(Wu and Hobbs,2002)。

由此可见,新世纪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突出理论体系的交叉性和前沿性,注重景观结构和过程的关系理解,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景观结构中人文过程的关注;强调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对数学模型和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的需求提升;注重实践和应用,关注大尺度景观生态规划实践。因此,传统的偏重单纯知识讲授的“输灌型”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景观生态学的教学需求,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行为中的主动性、科研型、互动性和实践性。

2.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对策

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以景观生态学学科热点为导向,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体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题研究和研讨、案例分析、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以及教学方法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转变:

1)共性知识体系嫁接个性专业需求

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立足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又要着眼于各个专业发展的需求。共性知识体系是指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基础性,构建以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和规划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体系框架。个性专业需求则强调突出专业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做出调整,注重景观生态学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定位,以及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衔接。

2)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主体的转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老师为教学主体,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对于景观生态学这门相对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很难在教学中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表达观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3)研究专题和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研究专题教学方法创新突出景观生态学科的前沿性,针对理论知识框架体系下的核心和热点命题,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命题和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趋势的把握,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打破理论学习的单一观点,让学生培养自己学术观点。

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是为了增强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型,强调景观生态规划和社会服务需求的结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智力潜能、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方法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

3.研究型多元化教学方式设计

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研究型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讲授教学、研究案例分析、研究专题研讨以及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创新,综合应用,具体内容为:

1)多媒体讲授教学:以课本为载体,系统讲授景观生态学概述、理论、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体系,注重知识体系框架的建设和核心概念的讲授。

2)研究和规划案例分析:理论部分,以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科研前沿和热点为对象,结合教师自身科研课题方向或其他科研项目素材,选取1-2个研究命题,讲授相关研究案例和论文,树立学生景观生态学的科研意识,通过科研问题的探讨来理解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实践教学部分,以景观生态规划的实际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的解读和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实际方案中总结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加深对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理解。

3)研究专题研讨:提前布置相关研究综述类的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的方式,总结和归纳相关教学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安排4个学时左右,让学生汇报研究综述并展开课堂专题讨论。该教学形式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形成自己对相关理论点的理解和认识。

4)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在系统介绍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规划概述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提供给学生实际的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命题,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整个课程设计分为选题和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划报告编制、小组项目答辩三个阶段,整个过程教师将提供资料和技术支持以及全程的项目辅导。该教学形式一方面将营造实际的规划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项目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项目中资料分析、团队协作以及汇报答辩等综合素质。

4.研究型教学重点内容设计

目前,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生态学、地理学、林学、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环境科学、资源和土地开发利用等相关本科专业或研究生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基于目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相关著作,结合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综合考虑不同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主体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功能、景观动态、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概述以及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等七个部分(邬建国,2007;郭晋平和周志翔,2007)。

1)绪论

绪论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系统了解景观生态学科概况、理论体系框架并对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形成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教学内容包括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体系,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景观生态学不同学派特点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程和研究趋势。教学形式包括多媒体讲授、研究和规划案例分析以及研究专题研讨。其中,针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趋势等内容,将以研究专题研讨的方式,通过对近20年的景观生态学的科研论文题目和摘要的专题研讨,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相关知识点。而对于景观生态规划部分,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和视频教学形式,展现实际的规划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实际规划工作的内容,并发现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2)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双重视角了解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重点掌握理论框架中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复合种群理论、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等共性理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理论和景观生态学问题的结合,如岛屿生物地理学和自然保护区规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握理论的实际应用切入点。

3)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

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是揭示景观生态过程和优化景观功能的基础。该部分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结构模型;斑块的起源、分类、面积和形状生态学意义;廊道起源、廊道结构特征、廊道分类;基质的判定、孔隙度和边界形状;网络结构要素、分类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突出景观指数相关研究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流程和工具。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专题研讨相结合,对于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教学,以景观格局分析专题研究为主,选取某一类景观类型(如城市绿地景观),让学生自己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开展实际景观格局的评价,注重景观指数生态学意义的理解以及格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如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应用等。

4)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过程、景观生态流以及景观功能等基本概念及区别;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和媒介物、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形式和运动格局;分析景观结构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认识景观生产、生态、美学和文化等多维度的功能;掌握景观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工具。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可选取国内外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功能和价值评价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功能评价的视角、方法和技术(如CITYGREEN,I-tree等)。

5)景观动态

景观动态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景观变化的特点和判定,干扰和景观变化的关系;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以及变化的生态效应;了解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方法。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将突出景观格局变化的动态模拟,分别介绍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和SLUETH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城市景观变化模拟中的应用。

6)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的教学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系统介绍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主要流程和内容、相关技术方法等。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在讲授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2-3个典型景观生态规划案例,让学生体会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的区别和联系,总结景观生态规划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特点。

7)景观生态规划实践

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教学既是景观生态学实践教学的主体,也是前期理论和方法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该部分将以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选取城市景观、郊区景观、城市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流域和湖泊、森林公园、典型生态脆弱区等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命题,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查询资料、创新设计、文本编制等综合能力,注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运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提供相关命题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素材,并从命题选择、方案指导、技术支撑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支持和解答。

5.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21世纪应用生态学领域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其学科的前沿性和应用性一方面使得这么课程充满了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其教学过程也充满了挑战。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探讨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创新思路,然而对于该学科的教师来说,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切实把握和讲授相关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不断加强该学科研究前沿的学习,并持续完善自身在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实现景观生态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Wu J, Hobbs R. Key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landscape eco logy: An idiosyncratic synthesis. Landscape Ecology , 2002, 17: 355~365.

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 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spac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and ecology is a good combination. In recent years,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are the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This paper, from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e formation of the relevant content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how to use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guid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is discusse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及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景观的等级结构特征;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反馈关系以及景观异质性的维持与管理。

一、景观生态学概念

随着人们对大尺度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 土地镶嵌体被作为研究对象, 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一些独特的一般性规律, 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学科。该学科的特色是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的关系和变化, 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的空间扩散等。这一切又进一步奠定和巩固了它在环境科学中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地位。现在它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学体系中一个年轻而活跃的分支, 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 其理论和方法主要来自于现代生态学和地理科学的发展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层次,关键是理解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关系。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十分广泛,最突出的包括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自然保护区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是指反映地形地貌景色的图象,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们放眼所映获的自然景色。而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指几十km2至几百km2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称为区域。狭义景观和区域可统称为宏观景观。广义景观则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显然,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其空间尺度则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而且它突出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这一概念越来越广泛地为生态学家所关注和采用。因此,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一是景观结构:既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二是景观功能:既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是景观动态:既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很广,而且常常涉及到不同组织层次的格局和过程。比如,景观结构特征与生理生态过程、生物个体行为、种群动态、以及生态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作用都属于景观生态学观察、研究的范畴。

三、景观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现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真正以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规划设计的成功项目还很少, 很多都是打着生态的招牌却很少见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用景观尺度和景观格局分析现状的多, 而进行规划前的分析少, 对规划设计成的项目预期效果分析更是少之又少。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 西方发达国家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的规划、管理,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景观建筑的规划设计。

很多人把绿色与生态等同起来,认为生态的景观不过是多种点树,甚至认为搞园林就是种树的。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席卷全球的生态浪潮让西方的设计师看到了景观生态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不断探索生态的设计,逐步形成了两大生态理念:生态恢复与促进,生态补偿与适应。西方的生态理念和手法传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中国近年来也在探索生态设计的新路子。

如:杭州为了建成一条长五公里的湖滨西湖景观带,南线景区整合工程搬迁了西湖边上百余户住户和十几家单位,拆除不符合景观要求的建筑三万多平方米,新增绿地七万多平方米。对原有构筑物的保留和再生利用,修建亲水栈桥保护原有水生植物,开渠成岛,保护古树等等,这些做法都是生态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不能单纯的讲某个景观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也不能讲某个景观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更不能认为绿色的等同于生态的。如何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而又不乏现代,如何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而又能体现民族特色,如何设计信息时代人们想要的生态型景观,才是我们要从理论往实际探寻的道路。

在道路工程建设中景观设计要考虑,它与周围的环境是具有连续性的。在修建后,会形成廊道,破坏原来的景观要素结构。由于道路工程的修建会降低景观生态学功能的稳定性,道路工程明显可以看作是对景观结构的干扰。其一,它会改变景观要素结构,对物种运动形成造成障碍物。其二,它会影响本底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公路、铁路等通常在空间上是连续的,相对较直,常有人为干扰。因此,他们常把种群隔绝为符合种群,主要是耐干扰种活动的通道,是侵蚀、沉积、外来种入侵以及人类对基地干扰的源端。所以在道路工程修建前,就应当进行在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结构功能。

道路工程修建后,形成的廊道既是景观结构中的镶嵌体,它镶嵌于整体景观中,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镶嵌的特征是对象被聚集,形成清楚的边界,连续空间发生中断和突变。道路工程形成后,在所经之处就会形成一道很独特的景观,一些道路工程中较为宏伟的桥梁,也逐渐成为当地的奇观。一条公路或者铁路通过某个城市或者山村,本身就会是一道风景。道路工程的修建,其弯曲度,通直度的设计,自然有其技术和经济效果,但是也应当把景观效果纳入其中。一方面,道路中公路、铁路桥梁等是否能与周围的景观合适地融合,能否满足其美学规律,能否创造出爽心悦目的环境形象,对这些要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在道路中,也要注意道路这个小狭长缀块本身的景观环境,在道路中高速行驶的道路工具如汽车和列车中的人,视眼狭小,道路的生态绿化也显得非常重要。

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研究范畴,既强调空间格局分析,又考虑生态关联,有助于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尺度上的综合分析、评价与管理,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景观设计应进一步整合景观生态学的思想与理论,深入对景观尺度和景观格局规划设计项目效果分析, 掌握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与过程、异质性、尺度推绎、临界阈值、边界及流的交互作用等主题丰富了生态学的内容。景观生态学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异质性在生态学中何时是重要的,严格验证它的概念框架的普遍性,强调从机理上深入理解格局与过程间的相互关系并加强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陈勇.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 1999 , 12 (6) : 28- 311.

[2] 傅伯杰.陈利顶, 马克明, 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篇3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优势度

Abstract: a real estate 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he basic idea and principle of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project evaluation, propose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problems and taking measures,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for the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project the.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dominance

中图分类号:Q1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前言

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实施《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9-1997)以前,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很少有涉及生态影响的评价内容,随着全国生态形势的日益严重,生态破坏范围不断加大,加强生态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设项目开发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载体是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景观有三个重要元素——拼块、廊道和模地。拼块是一个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区域,其大小、形状、类型、边缘与相邻的拼块有很大的差别。廊道和模地是拼块的特殊类型,因为形状、面积、连通程度的特点而具有特殊的作用。廊道是指两拼块间狭长地带,呈带状,是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重要通道,如公路上预留的生物通道是廊道,河流是水生生物的廊道等。模地是景观内具有背景地域特性的拼块,在很大程度上对景观的性质、动态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一定地理单元内一定时间阶段生态系统类群的格局、特点、综合资源状况、相互间物、能交流等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为干预下的演替趋势揭示其总体体效应对人类社会的现实与潜在影响的学科。

2 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空间异质性、层次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突破了传统生态学的概念框架。异质性既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又是它的方法论的基点和核心。生态系统是相对同质的系统,而景观则是异质性的。景观结构中结构单元中拼块、廊道和模地等是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成分。这些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使得景观产生特定规律的物流、能流、物种流,通过这些“流”对体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发生影响,导致了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空间结构分析是景观异质化分析的基本方法。景观格局的变化包括自然环境、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在景观的三大组分中,模地是景观的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判定模地的标准是:相对面积要大,连通程度要高,具有动态控制功能。目前,人们多采用传统生态学中计算植被重要值的方法来确定某一拼块类型在景观中的优势,也称优势度值。优势度值由3个参数来确定,即密度(Rd)、频率(Rf)、景观比例(Lp)。这三个参数对模地判定中的前二个标准有较好的反映,对第三个标准的表达则不够明确。但依据景观模地的判定步骤可以认为:当前二个标准判定较明确时,则可以认定其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的,即是我们寻找的模地。

3 实例分析

3.1 项目现状概况

下面就以某房地产建设项目为例简要说明该方法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某房地产项目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属于已征用土地,征用前为农田、苗圃、居住等混杂区域,现状为建筑用地。由于征用的时间较长,目前为荒地,植被为自然生长的杂草以及即将搬迁的苗圃,覆盖率约20~40%。项目的东、南、西三侧均是城市建设规划用地,现已进行拆迁、平整场地,其所占用土地的性质和状况与项目基本相同。该区域正处在动态变化中正在从旧有的受人工和自然双重作用的农村生态体系向新的完全由人工控制的城市生态体系过渡,旧的生态系统正在受到全面的破坏,新的生态系统尚未建立。因此目前该地区基本无完整、稳定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其具体体现是人员杂乱、外来人员和临时人员多、临时建筑多、运输车辆多,原本的地表形态和植被将全面破坏,扬尘和施工噪声影响大,各项生态要素均严重地受到人为干扰,生态环境质量较低。当然这个时期较短,也是新旧过渡的必然经历。

3.2 项目景观优势度值及分析

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建设项目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景观格局见表1。

表1建设项目规划区景观格局

根据表1项目景观格局情况,计算出拟建项目区域内有关景观优势度值,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目景观优势度指数值

从表2数据可看到,景观中建筑物拼块的优势度值最大,说明拟建项目的建筑密度较大,且分散较广,在规划区域内占微弱优势;其次为绿地,优势度值为47.1,这一拼块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其优势度值仍然相对较高,是区域内主要的景观元素;道路和停车场的优势度值为35.3,说明交通条件较好;运动场的优势度仅为1.9,表明该房地产项目的配套运动场所不够完善,有待加强。但从总体看,因为是人工建造的居住小区,其功能以居住为主,且绿地率达到44%,从功能区分类的角度来说,其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良好范畴。

4 结语

本文以某房地产项目为实例,采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通过对建设项目景观优势度的定量分析,可以了解建设项目的土地利用情况,并对建设项目的生态质量作出评价,为此类项目的生态评价提供了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 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S].

[2] 许慧,王家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环境出版社,1993.

[3]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9(1):42-52.

篇4

景观是指在特定地域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在平方公里尺度上的镶嵌体。景观生态学简单的说就是把景观(即镶嵌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组成景观的结构单位可以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可以认为景观都是由这三种元素组成。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也可以将其看作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同时也是联系各斑块的桥梁;基质是在景观中最广泛和最有连续性的元素类型,对景观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2 景观生态学分析内涵 

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区域部分的绿地系统规划更主要的是基于生态方面的规划与控制;而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则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在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思考同时也必须对现有的所有相关规划作整理以确定可用用地。 

2.1 绿地斑块 

城区景观中一切非线性的绿地,根据其类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城区绿地斑块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易接触到的类型,其功能、规模、布局对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有最重要的影响。 

2.2 绿地廊道 

城区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绿地,河流两侧自然林带、道路两侧绿化带等都可视作绿地廊道。 

2.3 基质 

城区景观中的基质是指城区中城市绿地以外的区域,主要是人工的元素,包括建筑论文、道路、广场等组成。 

2.4 其他非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分析工作 

城区绿地的规划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在现状分析的时候应该同时对现有已编制的控规、地块征用批准情况、具备改造可能的地块、相关政策等各方面相关规划、计划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分析出可能调整为绿地的“准绿地地块”,为合理规划做好前期准备。 

3 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许多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对于创造一个高品质的可持续性的生态城市是至关重要的。该文所分析的蒲吕组团城市设计项目,在其中的绿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着重应用了相关的设计手法。 

从功能定位上来看,蒲吕组团是未来铜梁区东部的城市副中心,是城市东部的公共服务中心和邻近工业园区重要的居住配套区。规划区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居住人口近5万人。项目用地靠山临河,自然环境优越,但又处于城市的东门户,被高速公路和工业厂房围绕,是典型的山水型新型城区。如何处理好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自然生态的保护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了该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充分分析现状城市景观基质的基础上,规划重点把自然山水中的绿地板块和绿地廊道进行了强化和优化,塑造了一个结合基质机理和自然机理的绿地开敞空间系统,并将城区休闲人流有意识地引导入该系统中去,从而塑造出一个山水相融,活力开放的现代化生态城市中心区形象。规划具体涉及的景观生态学设计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优化整合现状斑块 

3.1.1 扩大斑块面积 

一般来说,斑块中能量和矿物营养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大斑块比小斑块拥有更多的动植物和更完整的食物链,其生态价值也更高。在规划中,应将相邻的各个小斑块尽量整合为较少数量的大斑块,例如:可以将相邻但相对独立的、现状较分散的自然生态林地规划整合为一个较大的生态林地,扩大斑块面积,提高生态价值。 

3.1.2 优化斑块边界形状 

斑块的边界形状一般都不是平滑的,而是弯曲凹凸的,具有最小周长面积比的形状(例如:圆形)不利于能量与物质的交换,相反周长面积比越大越有利。在规划中,应尽可能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扩大周长面积比。 

理论上,最佳斑块形状应该具有多种生态学效益,通常与“太空船”形态类似,即具有一个近圆形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图1)在规划中,结合周边用地状况与地块划分,在易于管理的前提下,应该有意识的将规划绿地(绿地斑块)形状与最佳斑块形状靠拢,即在核心区域外争加边界长度和边缘突出部分。在蒲吕组团规划中,在滨河桥头、城市干道两端、大小水系两侧规划了比较集中的城市公园绿地,并通过城市道路绿化带形成了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其中优化的绿化斑块在景观生态系统作用重大。 

3.2 拓展和新建生态廊道 

3.2.1 拓展廊道宽度 

廊道宽度与其能够发挥的功能紧密相关,根据研究,12 m是一个关键值,廊道宽度在3~12 m时,物种多样性较低;如果廊道宽度大于12 m,则有内部种开始出现,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根据研究,廊道宽度在12~600 m宽度范围内,其生态学意义可分4级定义。(如表1) 

在蒲吕组团规划中,有意识地建立了沿着河道和垂直河道对应山体的绿色廊道系统。特别是在河道两侧控制了12~60 m宽窄不一的绿廊,这有着不可小觑的生态景观意义。一般来说,结合国家相关规范,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可以提出以下廊道规划思路:(1)城市绿地中沿道路景观绿地、绿地通廊等较窄的绿地廊道应尽量大于12 m;(2)沿重要交通设施廊道的绿地(例如:铁路、高速公路等防护林地),以及次级河流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规划应不小于30 m,尽量大于60 m,使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3)重要河流(如该规划中长江、乌江)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以及主要山体廊道,在非城市规划建成区部分应超过100 m,并尽可能的拓宽,创造自然化、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如图2,图3) 

3.2.2 新建生态廊道与踏脚石原理的应用 

踏脚石原理简单来说,即是在斑块间没有廊道或难以靠廊道连接的地方,加设一行踏脚石(小斑块)来增加景观连接度,并可增加内部种在斑块间的运动。换而言之,踏脚石原理就是通过连续的小斑块达成廊道的作用。在旧城区中,由于建设现状和改造难度的原因,要想在绿地结构上形成联系各主要斑块的生态廊道往往非常困难,这种情形下可以有意识将“踏脚石”以街头绿地、小游园的形式布置,替代廊道的作用,形成联系度较好的绿地网络结构。 

4 结语 

通过对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蒲吕组团规划城市设计规划中的应用分析,可以总结出,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主要应用于3个方面。 

在规划目标上:(1)区域层次以区域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基础上,建立优化的空间结构和模式;(2)城区层次上,通过优化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斑块、廊道)而调整或构建良好的景观生态结构,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规划分析上,应用“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帮助分析,区域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是较为宏观和大规模的生态因子,城区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则是由平常所及的绿地、道路绿化等因子所组成。在规划手法上,区域层次主要着眼于构建宏观的、结构上的景观生态系统;(3)城区层次主要着手于绿地系统的构建和具体斑块、廊道的处理,例如:在绿地斑块、廊道控制上引入景观生态学的佳斑块形状理论、踏脚石原理等应用理论,优化和创造良好的形态,增加景观要素的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GIS; 园林; 景观; 应用

中图分类号: 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力量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GIS技术在近年来已经被普遍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人们一般都认为它是一个决策系统,而且非常强大和灵活。在30年内GIS技术为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其在资源调研、环境检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农业、渔业、各类统计等各项工作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GIS技术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

一 GIS的定义和应用

1、GIS又被称为地理信息系统,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简写形式。GIS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下的一种信息管理系统,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GIS技术对计算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软、硬件上,据此对数据进行处理,有储存、查询和分析以及输出等,数据处理的结果可被当做帮助用户进行决策的最有力综合性依据。因为GIS技术包含的内容太多,涉及的面太广从而为其准确概念的提出创造了不小难度。当前我国主要从4个角度出发给出GIS概念,分别为功能性角度、应用性角度、工具性角度、数据库角度。第一种定义,GIS系统主要用于地理数据处理,包括收集、存储、检测、操作、分析以及显示等;第二种定义,按照GIS系统所处的领域为其进行分类性定义,土地类、城市类、规划类、空间决策类等各种信息系统;第三种定义主要参照GIS系统的工具性。GIS系统主要是对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储存、查询、变换以及显示等,所以其工具性较强,该类定义主要强调了其工具性;第四种定义主要考虑其数据库基础。GIS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处理,包括储存、分析等,该数据系统能有效形成空间次序,并自发组成操作性集合,以便更好的处理数据。GIS系统实行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其核心是数据库和地图可视化以及空间分析等技术。

2、GIS系统的应用面。

GIS系统基本是由数据构成,该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数据进行处理与组织,GIS系统建设时要将处理数据作为其关键环节。

(1)收集与录入。随着科学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业务操作都趋向高度自动化、高度人性化,信息系统收集与录入信息的操作也不断被简化、自动化。录入形式也在不断改进,相关软件和质检措施能在数据录入时准确找出其误差并加以控制,从而为录入数据的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2)储存与管理。GIS系统存储的数据量非常大,在管理中为了使数据呈现一致性和稳定性,并能实现共享。存储时一般采用将光介质、磁介质相结合的方式,并使用数据库对其进行处理归纳。

(3)查询和检索以及统计。在使用查询功能时,由于数据量过多,数据库需将查询者所需信息进行整合,并使用多维技术对其核查与分解,以便动态化对信息进行查询和检索以及统计。

(4)多变的输出形式。数据经检索与分析后可使用多种形式将结果输出,例如绘图机与打印机等设施,同时也能应用软件拷贝设施,例如磁带机和可擦式光盘等,并在便利的基础上对结果的准确性有所保障。

二、GIS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GIS应用与城市园林景观中,可以提供友好的用户体验,能够进行操作、编辑、查询、统计输出等,应用广泛,作用明显。

1GIS系统被使用到园林普查中

目前社会发展呈现高度信息化与数字化趋势,城市建设也提倡走森林化道路,在此大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化迫切需要安装一套信息系统有效完成城市绿化。GIS系统以其分层功能倍受青睐,分层后系统监控画面直观,数据库能有效对应地理位置,管理更加简单。数据和监控位置的的高度对应,能准确反映该地的绿化现状,从而确定准确措施。其中GIS系统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构建数据库上。

城市绿化信息管理系统属于地理信息系统,是GIS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技术的整合,主要应用在城市生态环境绿化上。建立城市绿化数据库,就是完成对相关空间地理数据的采集、录入、存储以及管理。一般程序为:探讨数据库设计方案可行性、对信息进行提取和数字化处理、数据库建成以及绑定等。

GIS数据库与一般的数据库在设计上有所不同,GIS数据库不仅是按照类型的不同各项绿化数据进行分类,如土地类和植被类以及绿化指标等,还要使用空间数据库将各类数据组织在一起,数据间的关系既有链接又有交叉,同时要保证交叉关系下的数据间进行合理链接,因此GIS数据库方案在设计上具有更高的挑战难度。创建GIS绿化数据库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通常数据组织形式有树形、网状、关系型、混合型,由于城市绿化数据的过于复杂,GIS数据库常选用混合型;第二,各种数据信息之间进行相互交叉,形成交叉点并根据关键字的不同进行分类检搜,这一功能的实现前提是,关键字的设计必须具有合理性,各个空间区域的关键字不能发生重复,并且要做到使用一个关键字就能将和它有关系的全部空间位置信息以及属性相互连接,从而使用混合型结构完成数据的组织过程。

GIS系统对地图具有,改进、漫游、缩放等功能,编辑空间数据以及属性数据也将更加便捷、科学,该系统的也具有更加强大的查询功能,只要点击想要查询单位的页面,在窗口中就会出现和该单位相关的数据库,反应其绿化现状。并且点击数据只要选中一项数据,就能得到和该单位位置相对应的区域总面积、绿化面积和覆盖面积以及各种树木数量等详尽数据,适合园林工作者使用。GIS系统能够用于园林绿化面积普查汇总、小区绿化现状、专用绿地普查、以及道路绿化等各种类型调查表中,而且各种表之间具有多对一的关系,以便用于管理人员的普查工作。

2 GIS系统被使用在景观规划中

GIS系统因为功能强大、灵活性强等特性,被应用到众多国家以及地区的数据库建立和分析以及交流中国,其应用范围不仅在城市、地区规划上,更被拓展到城市绿化景观设计中去。当代美国最富有影响力土地以及景观规划大师伊安麦克哈咯,在公元20世纪60年代时期提出了关于土地景观设计与规划适应性分析模型,该模型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土地景观规划中。该模型的核心理念要求对自然、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等实行定量分析,并参照分析结果和当地实情完成决策。GIS系统恰好迎合了这一理论。第一,GIS系统能采集到关于该地的自然、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等各项数据,并据此绘制跟项目相关联的主题图层,并使用点、线以及面等完成图层分类。设计者可以根据专业知识以及经验,按照属性的不同,准确对主题图层完成主题分级,并将其显示出来,并对经分级的主题图例进行编制处理,以便使其具有独特形式以及色彩等特征,然后使用GIS系统空间分析性能,将符合一定要求空间区域进行连接,从而形成全新的主题图层,其他属性不能发生变化。最后依据实际现状,对经过变化的规划数据进行调整,并改善分析结果,改进规划方案。

3 GIS系统被使用到景观生态学中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间格局和生态学过程以及尺度学三者间的联系与作用,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一组生态系统前提下的空间性质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关系。所以这个研究过程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处理。GIS系统的应用恰好满足了景观生态学的需求,因此其也成了研究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方法。GIS系统被使用到景观生态学后,可参照软件以及景观生态学的特征,将GIS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划分为两个类型:(1)管理类型。GIS系统在该方面的使用,有土地整理、土地利用、景观评价以及景观应用。(2)设计类型。GIS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除去上述的优化土地应用外,景观生态在设计方面要联合具体的实践以及应用经验,从而成为构成设计工程的一部分。GIS系统的空间分析性能足以适用于,景观适宜性评价以及辅助景观设计的需要;GIS具备的可视化性能可以在使用景观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模拟以及分析景观规划的结果,从而改进设计理念中的不足。目前GIS系统已经成为景观生态学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其地位堪称研究方法中的支柱。

三、结束语

GIS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收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以及应用等,其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并具有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大作用。在城市园林绿化中,GIS系统被使用在园林普查上,对地图进行操作和编辑以及查询等,适用于园林资源的各级管理者;GIS系统也能用于景观方案规划,因为其强大的功能,灵活的方式,能及时改进后续方案的不足;GIS系统也能用于景观生态学,以便收集其所需大量数据、并进行分析以及处理。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GIS系统将在各个领域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候元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11.

[2] 谷丽君.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管理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200.

篇6

【关键词】城市建设 园林绿化 景观生态学 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

二.景观生态学的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

景观生态建设是指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采取调整或构造的形式,来形成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稳定性和异质性,从而创造立足原有基础而又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形成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生态规划中,景观生态学中的区位生态学和生态区位论是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区位本来是一个竞争优势空间或最佳位置的概念,是一种富有方法论意义的空间竞争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占据在统治地位的经济地理学主流理论中。现代的生态区位论还包含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在微观方向上,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就是特殊区位论发展方向。生态区位论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系统性的将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系统学等方法统一起来,将生态规划问题的新型区位论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区位生态学是具体研究最佳生态方法、最佳生态区位、最佳生态效益、最佳生态行为的生态规划学和经济地理生态学。

从生态规划角度来说,所谓的生态区位,就是生态单元、景观组分、生活要求和经济要素等方面进行最佳生态利用组合配置;生态规划就是要根据人类利益统一的要求,按照生态规律,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产、适地适用和适地适生以及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对环境、交通、资源、技术、产业、人口、资金、效益、管理、市场等生态经济要素进行严格生态经济区位分析,综合各类资源和分析结果,来合理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整治、生产力配置、生活安排。生态规划要遵守区域原则、发展原则、生态原则、优化原则、建设原则、经济原则和持续原则等七项基本原则。在现在景观生态学中,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如何设计和发展生态区位论以及探讨区位生态学的方法和基本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

三.景观的可持续设计。

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设计理念。鉴于景观的可持续设计的发展优势,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可持续生态景观理论、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套成功的可持续设计模式还需有待未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来逐步完善和提高景观的可持续设计。

1.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由生物圈和陆圈组成的、具有生物圈和陆圈相互作用的系统。完善的生态系统能要能够保持自然水土、能对局部的气候起到调节作用,能为动物提供一个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有利于食物生产环境,能实现减缓旱涝灾害的基本功能,拥有较为洁净的环境,能满足感知需求,能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和教育场所等,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基础作用。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关系,在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时,就需要采取相关手段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景观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是多个生态系统的聚合,其可持续性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人的干扰程度大小和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之间的影响关系等等。

从物种的多样性方面来讲,一个由微生物和复杂动植物构成的生物群落,和一个复杂的能量和物质转化、循环过程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仅仅能比单一物种和简单的生态过程所构成的系统更具可持续性。在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以美化的名义将自然的河道和山野风光进行改造,并以此来取代传统的鲜花和观景树木,采用一些简单的人工群落来代替原生的较为复杂的自然群落,类似的这些现象,极大的降低了景观的可持续性。

在生态景观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既要满足人的使用目的和使用需求,又要尽量将人的干扰范围、干扰程度和强度降低到最小,这也是生态景观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生态景观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和工程技术,要尽可能不对自然系统中的其他物种和生态过程带来毒害和损害。其中较为有名的是香港湿地公园,在该公园建设中,为了避免在景观的施工期间对现有湖泊和水体受到污染,刻意设置了一个双层条板屏障,通过该屏障将游客中心和水体分隔开来,实现隔离污染的作用,该屏障在工程合约完成后才拆除。设置的屏障中的条板入到粘土层中,由于粘土本身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能够保证湖泊系统在施工完成后具有较好的完整性。

2.加强对景观材料的合理利用。

生态景观中的硬质景观,如景观设施和景观建筑在材料选择上,要尽量选用绿色环保、可以循环利用和再生的材料。在香港湿地公园中就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施工物料的选择。

在生态景观的软质景观中,如园林植物的选择上,要尽可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应用乡土树种。由于乡土树种造价较为低廉,同时通过长期和当地环境的适应和同步进化,相对于外地物种来讲,更能适应当地环境变化,并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树种的生态功能,合理选择乡土树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城市特色。

3.提高对设计的重视和管理。

为了保证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景观的可持续性,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与生态管理相结合。在景观规划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环境问题,一般都需要结合相应的景观管理手段,来解决景观规划中的问题。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要能引导变化,以便能维持重要过程和景观系统的持续良好运作。获取规划设计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能分析处理是形成景观生态化可持续规划设计策略的关键所在,在规划设计前期要需要综合考虑景观在自然、人文方面、环境等诸多因素及相关资料,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创新,加强对设计各阶段成果的审查和对设计过程的控制,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在景观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设计跟踪,做好技术监督工作,要充分发挥景观规划管理的作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可持续的景观。

四.结束语

生态规划应该遵守区域原则、生态原则、发展原则、建设原则、优化原则、持续原则、经济原则等7项基本原则。现在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合理选择施工管理手段,实时调整支配资源应用,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对于管理手段和施工方法的改进,把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作为一项重大功能,充分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为景观生态化创造永续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强,黄丽玲,俞孔坚.设计如何遵从自然――《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评介[期刊论文].城市环境设计,2007(1)期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期刊论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7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multi-value; spatial solution; eco sustainable landscape

景观(landscape)一词在英、德、俄语中颇为相似,都是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近代作为科学名词被引入地理学和生态学,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它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统一的外貌,可辩识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是其主要特征。无论在城市和乡村的区域规划中都经常面对景观的管理与设计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给予景观以如下的新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与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景观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景观规划涉及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方面,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始终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尽管景观规划脱胎于早期的风景园林设计,但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多种多样的景观类型。

景观规划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模型,从景观分化到景观综合,从局部分析到整体优化,从传统美学到生态美学,从常规方法到现代化技术的过程,在景观开发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针对四种人类活动方式、强度不同的景观类型,探讨景观规划的特点及其应用。

1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的开拓者F.L.Olmsted于1863年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概念,将生态思想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使自然与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他所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至今仍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典范。其后D.S.Crowe将景观规划定义为从事创造性保护的工作,既要最佳利用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其美景度和丰厚度。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与C.A.Smyser所著的《自然的设计》两书曾广为流传,是我国读者所熟悉的。在书中详细讨论和介绍了将生态规划应用于城市环境空间设计的案例[2]。

目前在美国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内容更加拓宽,包括了景观设计、小区规划、土地发展规划、城市设计、区域景观规划、生态规划和设计以及景观人文设计等内容。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注重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

②保护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

③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生态多样性;

④合理安排城市空间结构,增加生态多样性;

⑤发挥景观的视觉多样性;

⑥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城市文化的相互促进;

⑦以绿色空间体系为中心的绿化、美化与净化;

⑧环境管理与生态工程相结合。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景观规划是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城市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规划制定城市布局形态,从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进行远景规划,规定“不许建设用地”。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在居住环境的优化设计中有以下一些注意要点:①通过生态调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限定应保全的地区,指定需保护地段,勾画开发区的轮廓;②土地开发要考虑水源、大气、生物、噪声和侵蚀等环境问题;③建立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使城镇内部有均匀的绿地或旷地分布;④使城市具有紧凑的空间结构,在城市核心之间分隔以有自然风景的活动区;⑤尽可能把市区的文化娱乐设施转移至城郊或卫星城;⑥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如工厂和住宅商业楼的混杂;⑦使住宅离开交通干道,至少使建筑正面离开街道,以减少噪声干扰;⑧在道路终端周围或庭院设计住宅群,将住宅从面向热闹的街道转向面对安静的庭院或休闲活动空间;⑨居住小区应避免单调划一,努力提供方便舒适、多种多样和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所[24,26~30]。

J.O.Simonds总结了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经验,如道路选线要考虑人的视觉、感觉,展现主要的远景并形成框景,建立和美化城市的交通大门,美化公路走廊,建立一系列了望点,消除视觉污染,限制路旁招牌,通过道路断面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与造林绿化,调整和创造新的景观,打开朝向河流和山峦的视窗。

在城市规划中通常要进行景观控制,包括主要景观的特殊控制,主要道路和街景控制,中心广场和步行林萌道的控制等,重点控制建筑物的体量、轮廓、色彩和绿化、小品等内容。近年来钱学森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设想,可以认为这是景观规划理论中东西文化有机结合的新发展。他提出城市应与园林山水相结合,可以考虑把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保护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以发扬中国传统的城市文化。他还提出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要重视城市环境质量,环境景观多样性与多层次选择的可能性。

2 农村景观规划

农业景观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农业前景观、原始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从根本上讲,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维持的内稳定系统,人地矛盾尚不突出,人们未意识到农村合理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农村景观规划更无从谈起。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巨大的人口压力,大量人工辅助能流的导入,使现代农业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导致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的镶嵌分布。

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使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业景观异质性,土地利用向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同时又通过土壤流失、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及盐碱化对农业景观变化产生影响。农村各产业的蓬勃兴起,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条件下,各业相互竞争,物质、能量、信息在各景观要素间流动和传递,不断改变区域内农业景观格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得小尺度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已不能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想的农村景观规划应能体现出农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个层次的功能。传统农业仅仅体现了第一个层次的功能,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第一个层次功能外,将越来越强调后两个层次功能。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资源状况的差异,农村景观规划的目的也各有侧重。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高,自然资源条件也相对优越,其农业景观规划较注重生态保护及美学观光价值,如高强度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与陆地表面覆盖物空间异质性关系,农田树篱结构变化对鸟类多样性影响,促进哺乳类和鸟类自由运动与水土流失调节的景观设计[3,4]。对应于旅游业中人们“重返乡村”和“亲近自然”的情结,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等构成相应的观光农业和农业示范观光的资源基础。

Forman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出一种最佳生态土地组合的乡村景观规划模型,包括以下七种景观生态属性--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植被斑块与廊道;通过集中使用土地以确保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引导和设计自然斑块以廊道或碎部形式分散渗入人为活动控制的建筑地段或农耕地段;沿自然植被斑块和农田斑块的边缘,按距离建筑区的远近布设若干分散的居住处所;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和建筑斑块之间可增加些农业小斑块。显然,这种规划原则的出发点是管理景观中存在着多种组分,包含较大比重的自然植被斑块,可以通过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确立景观的异质性来实现生态保护,以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持和视觉多样性的扩展[5]。

这种景观模式是根据美国和欧洲的农村情况,融合生态知识与文化背景的一种创新,有人称之为可能景观设计(possible landscape designing)。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在长时期高度利用土地之下,农村景观中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人口承载力又要维护生存环境。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31]。从空间布局而言,这类地区的景观规划应贯彻以下原则:

①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

②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

③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

④在工程建设区要节约工程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

3 园林风景区的景观规划

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原理是风景园林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与理论基础。一个优美的、吸引力强的风景区通常都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由地文景观、水文景观、森林景观、天象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风景资源景观要素,通过适当的安排与组合,赋予其相应的文化内涵,以发挥其旅游价值,可供人们进行游览、探险、康体休闲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自然的文化概念有别于生态功能的科学概念,景观外貌可反映其文化价值,而文化习俗也强烈地影响着居住地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空间格局;人类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评价直接作用于景观,同时也受景观的影响。关于景观美学质量的量度,人类行为过程模式研究认为,人类偏爱含有植被覆盖和水域特征,并具有视野穿透性的景观[32]。

信息处理理论则认为,人类偏爱可供探索复杂性和神秘性的景观,有秩序的、连贯的、可理解的和易辨别的景观[6]。 美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以使用简洁明快的乔木-草坪搭配为特色,纽约中央公园设计的绿草坪(Greensward)方案是其代表作。为了满足各方面游人的娱乐需要,提供度周末和节假日的优美环境,以及方便周到的道路和设计配置,充分考虑自然美和环境效益,各项活动和服务设施尽可能溶化在自然环境中。城市森林的规划则以生态学为基础,并有景观构图;树木以当地树种为主,有教育意义,为群众所喜爱。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历史悠久,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以下这些命题既是生态美学的要义,同时渗透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思考:

①多样性与独特性,千姿百态与独领;

②开阔度与纵深感,一览无余与曲径通幽;

③观赏主体与时空变换,有时万绿丛中一点红更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④观赏客体(游客)的环境感应,所谓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环境氛围作用于人体的综合感受;

⑤造型与景观,包括形态、线条、色彩、质感;

⑥层次与系列,规整与随意,井然有序与别有洞天;

⑦生机与活力,万物钟灵秀,生生不己;

⑧节奏与变幻,流畅与含蓄;

⑨逻辑和意境,采取象征方法突出生境、画境和意境;

⑩景观季相变化的时序美,草木催春与秋色斑斓。

在具体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机--少盖房子多留绿地,以使景物充满生机,景点应以绿色生态系统为主,而不要以亭、台、楼、廊为主;②野趣--设计要有野趣,力求接近自然。自然景观的韵味往往比雕琢的几何图案更具魅力;③和谐--要使人工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协调;④格调--注意发挥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包括建筑物的格调、材料和应用于造园的生物种;⑤容量--精心设计以增加景观的容量;以小见大。 近年来,一些原本以科学原则为指导的植物园、树木园也考虑扩大其功能,从而提出建立生态景观园的构想。这类园林应注意以生态仿真作为设计基础,即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外貌和结构、功能关系,并取得高于自然的观赏效果;以植物工程为主要手段,在植物配置方式上务必与环境相协调;在景观的规模与尺度上创造出有代表性的自然风物,有别于一般的风景园林。

4 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规划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然而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原理、方法仍很不完善。70年代中期,Diamond依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提出了一套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据此形成的自然保护区圈层结构(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或实验区)的功能区划模式成为现代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基础[7、8]。

与群落生态学途径(岛屿生物地理方法)并行的种群生态途径,如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le analysis,PVA)和碎裂种群(Metapopulation)理论80年展起来[9],由于PVA技术研究小种群的随机绝灭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最小可成活种群(MVP),使其成为目前自然保护区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10~13]。同时,人为干扰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使不少物种都以碎裂种群的形式存在,因此碎裂种群理论成为近年来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4]。

Collinge[15]认为岛屿生物地理和碎裂种群理论为生境破碎化研究提供了可资检验的假说。生态学家们据此探究生境碎片的大小、形状、隔离度、周围背景(context)及生境质量或异质性对动植物种群的维持、群落成分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 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的成熟与发展,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景观规划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优势体现在其规划思想既注重岛屿生物地理理论的格局研究,又重视PVA及碎裂种群的过程研究,致力于两种设计思想的结合。此外,景观规划不仅考虑斑块本身,还注重斑块周围环境(不同类型基质)的作用。另外,景观规划还强调从单个保护区到区域自然保护区网络等不同尺度的规划单元。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目前已提出不少有意义的保护区设计原则和框架。

Noss和Harris认为,一个全面的规划应该以生物等级各个层次的受胁成分或节点(Node)作为保护对象,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整体的保护网络,并在区域和大陆尺度上建立景观保护体系。这一规划途径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所谓景观群岛模式(ArchipelagoModel)或称综合利用模式,它包括一个绝对保护的核心区和周围缓冲区。沿核心区向外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强,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等级系统中任一层次上的某一节点。

Forman认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包括:①考虑规划区域外较广阔的空间背景;②考虑保护区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状况;③设计中要考虑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④未来5年、10年或20年内可预料的保护区面积变化是规划关键部分;⑤规划应有选择余地,其中最优方案应基于规划者明智的判断,而不涉及现实政策,这样其他可供选择的交易性(trade-off)方案才能清晰、明确。因此,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有5个要素必不可少:时空背景、整体景观、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和空间属性。

据此他还提出了一个土地规划中协调保护与开发矛盾的“空间解决途径”(spatial solution),此方案主要包括如下组成:“必要的格局”(indispensable patterns)、“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aggregatewith-outliers pattern)及“战略点”(strategic points)[5,17~19]。 最近,Poiani和Karen[20]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区域规划,提出一个新的自然保护计划框架,这个框架通过设计和保存生态区的一系列立地以保护所有现存的本地种和群落。包括关注所有物种和群落,不仅仅是稀有种,取决于生态因子的大尺度规划单元而非行政边界;生境选择及种群生存力分析等。

在应用新框架时,景观生态学许多基本原理需进一步考虑。当选择立地和分析目标物种存活时,必须考虑诸如大的植被斑块的重要性,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碎裂种群动态及生境斑块连接性等概念,这种广尺度景观生态规划框架将提高自然保护的效率和有效性。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很有创见的规划思想。

吴兆录等[21]认为,要保持足够个体需要最小种群,要保持足够种群需要最小群落,要保持足够群落需要最小景观。据此,针对用种群生存力分析MVP确定保护区面积的局限性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生物最小面积概念,包括空间最小面积、抗性最小面积和繁殖最小面积,最小景观是指能使保护对象(物种、自然遗迹、文化遗产)长久存在,或使要控制的生态过程达到理想状态的地理空间及其各成分的组合,应用生物最小面积概念,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既核心区必须大于保护对象的繁殖最小面积(PVA)或最小景观,缓冲区是维护繁殖最小面积或最小景观的一个外加部分,而缓冲区的宽度(面积)则要根据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外界干扰的类型及强度来确定,保护区的最小面积应不小于最小景观面积。 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被动强调现存濒危物种和景观元素的保护,如果把生物对景观的利用作为一个能动的生态过程--一种对景观竞争性控制过程,情形可能会很不一样。在这种假设下,通过识别关键性的景观局部和空间联系,利用物种自身对空间的探索和侵占能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景观规划途径,我国学者俞孔坚[22,23]新近提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正是这些方向上的一个积极探索。

尽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不同,但一些空间战略普遍被认为有效,这对克服人为干扰有积极作用,包括:①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②建立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③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④增加景观异质性;⑤在关键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⑥建立动物运动的踏脚石(steppingstone),以增强景观的连接性;⑦改造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景观中的硬性边界频度以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

5 结语

景观规划是景观管理的基本手段,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应用领域也很广泛,景观规划主要特点体现在规划思想上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宏观性及开放性,景观规划原理是对各种设计思想兼收并蓄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学的格局研究与生态学的过程研究相结合作为原理的核心,吸收园林及建筑美学思想,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文化人类学等因素,并强调规划设计的动态调整。 景观规划应注重规划客体的价值多重性及空间分异,人地矛盾使这两点更显突出。不少自然景观(森林、湿地等)都具有生态保护、旅游及经济开发等多重价值。同时,不少人类管理景观,如农业景观等除提供农产品外也具有生态保护及旅游观光等多种潜在价值。

但在同一时空条件下,这些价值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如何考虑规划客体的空间分异规律,寻求缓解、协调这些价值冲突的空间解决途径,使景观最大程度发挥其具有多重价值的功能及潜力,这正是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 景观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时空结合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即建立生态可持续的景观。因此,景观规划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济规划、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区域开发、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衔接与配合,生产建设、生活建设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这一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永斌 ,陈涛 .景观规划设计透视 ,肖笃宁主编 : 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1.

[2] 麦克哈格 (丙经纬译 ) .设计结合自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3] Brandt ,J .andE .Holmes ,Spatialheterogeneityin intensivelyusedagriculturallandscapes .IALE 9 5- TheFutureofOurLandscape ,ProgrammeandAbstracts ,19 9 5.

[4] Dubs ,F .andF .Burel .LandscapeandlocallevelsonbirdassemblageinhedgerownetworkinBrittany (France) ,IALE 9 5-TheFutureofOurLandscape ,ProgrammeandAbstracts ,19 9 5.

[5] Forman ,R .T .T .LandMosaics :Theecology of landscapeandregions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 19 9 5.

[6] Nassauer ,J .I .Thecultureprinciplefor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Ecology , 19 9 5,10( 4) :229 - 237.

[7] Diamond ,J .M .Theislanddilemma :lessonsof biogeographicstudiesforthedesignofnaturalre serves .BiologicalConservation , 19 75,7:129 - 146.

[8] Wilson ,E .O .EOWillis .Appliedbiogeography .In :Cody ,M .L ,J .M .Diamond (eds .) .Ecolo gyandEvolutionofCommunities .TheBeckrap PressofHarvardUniversity ,19 75. 522- 534.

[9 ] Soule'E ,M .Introduction .In :M .E .Soule' (ed) .Viablepopulationconserv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 19 87,1- 9 .

[1 0] 李义明 ,李典谟 .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进展和趋势 .生物多样性 ,19 9 4,2( 1) :1- 10.

[1 1] Simberloff ,D .S .andL .G .Abele .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conservation :strategyandlimitations .Science , 19 76,19 3:1032.

[1 2] Soule' ,M .E .andD .Simberloff .Whatdogenet icsandecologytellusaboutthedesignofnaturere serve ?BiologicalConservation , 19 86,35:19 - 40.

[1 3] Simberloff ,D .Thecontributionofpopulationand communitybiologytoconservationscience .Ann . Rer .Ecol .Syst . , 19 88,19 :473- 511.

[1 4] 张知彬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理论基础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 9 4.

[1 5] Collinge ,S .K .Ecologicalconsequencesofhabitat fragmentation :implicationsforlandscapearchitec tureandplanning .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 ,19 9 6,36:59 - 77.

[16 ] Noss ,R .H .andL .D .Harris .Nodes ,network , andMUMs :Preservingdiversityatallscales .EnviromentalManagement , 1986,10( 3) :299 -309 .

[17 ] Forman ,R .T .T .Somegeneralprinciplesoflandscapeandregionalecology .LandscapeEcol . , 19 9 5 , 10:133- 142.

[18 ] Forman ,R .T .T .andCollinge ,S .K .The“spatialsolution”toconservingbiodiversityinlandscape andregions .In :R .M .DegraafandR .I .Miller (Editions) .ConservationofFaunnalDiversityin ForestedLandscapes .ChapmanandHall.London , 19 9 6 . 1- 22.

[19 ] Forman ,R .T .T .andCollinge ,S .K .Naturecon servedinchanginglandscapeswithandwithoutspatialplanning .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 ,19 9 7 , 37 :129 - 135 .

[20] Poiani,H .andKaren .A .RegionalEcological Planning . :Wherelandscapeecologymeetsthe ground .UnitedStatesRegionalAssociationof IALE , 12THAnnualSymposium -ThePaceand PatternofLandscapeChange , 19 9 7 .

[21] 吴兆录 ,闫海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生物最小面积概念 .生物多样性 ,19 9 6 , 4( 1) :26 - 31.

[22] YuKongjian .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andGISapplication .GeographicalInforma tionSciences , 19 9 5 , 1( 2) :1- 17 .

[23] YuKongjian .Securitypatternsandsurfacemodel in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andUrban Planning , 19 9 6 , 36 ( 5 ) :1- 17 .

[24] 王紫雯 .景观文化与景观生态学初探 .建筑学报 , 19 9 5 , ( 8 ) :34- 38 .

[25] 艾定增 .景观园林新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 9 5 .

[26] 李敏 .生态绿地空间与人居环境规划 .生态学报 ,19 9 5 , 2:34- 38 .

[27] 薛兆瑞等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承德市城市生态规划 .气象出版社 , 19 9 3.

[28] 罗桂求等 .长沙市城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研究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 9 2.

[29] 罗良镛 .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 .城市规划 , 19 9 6 , 1:35 - 41.

[30] 孟庆民等 .大城市区域景观生态 .城市规划汇刊 ,19 9 6 , 3:41- 48 .

[31] 高建华 .边缘效应对农村景观的影响及其调控 .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 9 3,12( 4) :16 - 19 .

[32] 俞孔坚 .景观敏感与阈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 , 19 9 1,10( 2) :38 - 5 1.

[33] Turner ,T .LandscapePlanning .Hutchinson Education .London . 19 8 7 .

[34] NavehandA .S .Lreberman .LandscapeEcology TheoryandApplication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19 9 5 .

篇8

1.风水景观文化底蕴丰厚

我国古人认为,风水理论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也就是自然环境的运动和变化规律,采取顺应自然、符合自然之道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就会获得人生的和谐美满与平安快乐。中国是礼仪之邦,一向讲究“和”,凡事追求吉利,生活期盼持久祥和,所以,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和”为贵,追求和谐美满。而风水理论就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理解并人为地加以控制、迎合、引导、利用,从而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保证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这是人类世代不懈追求的生存目的,也是人类生存文化的根基。因此可以说,风水景观实际上不仅具有朴素的生态思想,也是一种附带了人类环境意识和活动形态的文化景观。文化背景是景观环境形成与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表现在人文景观环境上。景观环境的形成与其所处文化背景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又反映着文化。中国的景观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风水景观文化,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特色。风水理论既是中国传统景观文化的表达,也是中国特色景观的最基本的要素及文化渊源,具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

2.中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中风水布局的生态思想

在我国诸多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的设计中,人与环境常被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建筑和环境是和谐共生、荣辱与共的,个人的兴盛与衰亡与其所处环境的风水布局密切相关,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思想。安徽歙县宏村的景观规划和人工水系,是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宏村水系由两处水源形成,即地表水与地下水。不仅在理论上遵循了中国古代的风水法则,在实际的运用中也显现了非常科学的一面。村内的月沼和村外南湖形成了“阴阳”二水,这两个水系互为补充,相互调节,使宏村的供水系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既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涝灾害,又可以保证水质洁净。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而世代居住宏村的汪氏家族,历代人丁兴旺,才人辈出,与这良好人居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二、风水思想具有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内涵

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恰恰包含了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内涵和设计原理。现代景观生态学思想强调要以自然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风水景观格局,讲究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共生共荣,实际上是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具体体现。风水理论的理想景观是“藏风纳气”,意即寻找生命之气,存续生存能量。这种有生气的居住环境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生机盎然之地。这种风水景观也可以通过利用人工造景,规划设计出水景方位、水势大小、水流方向,同时有机规划和利用居住区道路分布和走向,以达到风水学中的理想山水区位环境,使人在其中可以产生各种有益的物理、生理、心理效应,思维清晰敏捷,身心愉悦健康,创造力也格外活跃。风水理论认为,住宅室外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摹本来构建的、人为形成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将自然因子运用到人为环境之中,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居住区景观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住宅建筑、环境、道路、交通、给排水系统,是一整套的环境与场地的设计,和建筑的概念不同,和园林的概念也不能混淆。因此,运用传统的风水理论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将传统景观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有机结合,就可以营造出自然、宜人、生态的居住区景观环境,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风水理论所蕴含的生态设计思维

风水理论的本质是协调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风水理论认为,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系统为本,构建人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与发展,人们对全新的技术手段目不暇接的同时,困扰人们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近百年来,科技的进步似乎让人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日益恶化,工业与技术革命的恶果触目惊心,这一切使西方思想文化的基本观念被深刻反思,西方原有的机械自然观正逐渐向有机自然观过渡。而东方的文化理念,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世界观中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景观文化理念,被重新认识和诠释,明确了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从欧美的“都市美化运动”到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再到霍华德在《明日的城市》中所提出的“田园城市”,都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一起和谐发展的渴望。人们将目光转向秉承“有机自然观”的东方,探索中国风水文化的潜在价值。中西方设计者将风水文化及其核心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试验性的尝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美国的景观建筑师中,赖特是最早提出“有机建筑”这一思想的,他设计的“流水别墅”是表达“有机建筑”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有机建筑”源于老子的道家哲学。“道法自然”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外结合,内部与外部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即是外部,外部即是内部。简单来说,就是有机建筑本身自然地存在于环境之中。流水别墅如同从地底自然生长出来,浑然天成。建筑、空间和环境相辅相成,依照自然的启示行事即是“道”,注重各要素的联系,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万物皆有本源。在材料的选择上,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的材料,且所选材料的使用忠于其原本属性。这也体现了设计师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赖特认为:“建筑和其他自然要素一样是平等而有生命的,建筑是不能与一定的生存环境割裂而单独存在的。”这也表现出赖特对于道家“有机”与“和谐”思想的认知与追随。风水理论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问。若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评析,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取其合理成分,摒弃其糟粕,这一古老的文化理论将会重新焕发青春,对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发展也将助力非凡。

四、风水设计符合我国城市居民的文化心理特点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城市改造的进行,设计师们对风水理论也进行了一些拓展性的研究,将风水理论运用到居住区的选址及布局中。虽然现代建筑以高楼大厦居多,少有山谷围绕、河流穿越,但也可以不失章法,将传统的风水理论运用其中,达到景观宜人、居住舒适的目的。在现代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具有风水格局特点的景观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是因为,风水景观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居景观哲学,又符合人对景观环境的审美要求,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行为特点。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常引入风水理论以实现“依山傍水”的格局。例如,可将高大的建筑安置在小区的北部,以阻挡强劲的寒风;水景可人工引入,形成明堂;居住建筑常以绿地所环绕,以阻挡来自于街道及以外地区的烟尘与喧嚣。通风和采光是人们对居住建筑最基本的需求,亦是风水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居住区内的建筑可以平行布局或自然错落来实现通风和采光的需求。小区内道路的设计应曲径通幽、弯曲有情,以达到藏风纳气的效果。植物的配置方面多选择乡土树种并与外来植物相结合,可使之生长繁茂景色宜人。传承“风水”文化,继续发掘、研究风水理论,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会创造出更加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风水理论中所说的风水景观格局和形态,从本质上讲是人们追求安全需要的心理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的人性化以及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满足等观念,越来越受到景观设计者的重视,他们开始研究人们的居住喜好、行为心理以及环境的影响,并尽量通过设计来实现人与景观环境的和谐互动。由此可见,认真发掘中国的风水文化景观内涵,深入理解其景观文化思想,会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新的生气。

五、结语

篇9

关键词:景观艺术设计 价值取向 目标 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 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以生态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艺术设计 

篇10

关键词:校园景观;校园规划;景观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现阶段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不再是局限于教学区生活区等简单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高校校园逐步从原来的封闭式教学转化成具有开放的社会服务体系、生活服务体系、产业开发体系等功能的城市综合体,高校校园从传统的教学、实践、生活、锻炼等功能转向多元化、多层面的生态整合型转化[1]。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本着“环境育人”的思想,应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校园规划中,将高校校园作为自然和人文系统的复合载体和整体生态环境系统来研究,根据交往活动的不同营造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环境。高校校园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环境系统,它包含了不同的景观类型和斑块,包括校园内的自然景观,例如树林,水面等,也包括丰富的人造景观,例如道路,广场,宿舍,教学楼等。这些不同的景观类型的相互组合、联系和作用构成了整个的高校校园景观。在这样一个整体中,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景现系统[2]。

2 高校校园景观生态性规划的基本要求

1)可持续性

校园景观规划强调环境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协调并利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可控的方案。同时,强调场地资源的利用、资源的循环再生,水环境的自然或人工循环、水生态的转化、分解与再生等相关问题。这种可持续的理念,会渗透到校园中的行为群体和个体(学生)的主导价值实践的理念中去。

2)景观生态的连接度

传统的校园景观,景观空间之间是相互孤立的关系,往往只能发挥单独个体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应增加校园空间的景观连通度,景观连通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度量,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体现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的联系。

3)规划弹性和景观适应性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方面应具有弹性,留有余地,对未来学校发展变化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留有选择的可能性。

4)兼顾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

A自然生态性:考虑大学校园及大区位空间,综合研究分析校园周边的城市环境条件、自然条件、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及更大尺度的景观要素。建立多层次绿化廊道完善生态网格,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生态稳定。

B人文生态环境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具有普遍性和独特性,不仅创造优美的环境景致,还要使其有意义和意境,陶冶学生情操,具有教育、休闲、体验等功能。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历史、独特的社会、地理环境和发展目标,这些都是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研究的,将历史人文资源和校本精神融入校园景观中。人文生态性环境是便于师生学习、生活、交流和满足多样性要求的校园景观,实现景中蕴美、美中育情,唤起学生正情操的回忆,成为一生的精神贮备。

3 校园景观规划生态性概念的应用

1)校区概况:

山东警察学院东校区,是由原山东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整合而成,因学校特色、定位不同以及部分项目调整,原校园规划已经不能满足警察学院建设发展的需求,需要在原规划基础上进行相应完善和调整。

2)现状生态性分析

A.植被――西侧瓦山山脉区地被覆盖良好,校区内是人工种植为主,以沿道路和河道的带状绿化为主,其余区域山石,有若干乔木、灌木、野生乡土地被呈无序自然生长状态,存在一定数量的自种农作物。

B.地形与土地利用――整个基地内部地势走向是东北低西南高,西南侧瓦山山脉成半包围之势,校园中央有一条自然河道,贯穿南北。

C.水体――河道为季节性河,渗漏型地质重,河道内无水,靠近北段中水处理站的河道内有部分存水。

D.建筑――校区内已建的办公楼、教学楼、体育场等,可为新校所用,此外,需新建实战训练馆、泅渡馆、政务办公楼等建筑,满足新校区的使用要求。

优势:贯穿校园南北的自然水系,场地西南环绕的瓦山群脉,铸就场地依山傍水的景观特质,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校园景观创造了良好的基底。

劣势:校区建址时间短,地域文化缺乏,前期建设未充分利用山体、林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缺乏地域特征。

3)规划思路和规划特点

校园的规划结构是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它由斑块、廊道和基质在空间上的组合而体现,通过三个组成要素的合理规划来最终完成整体景观结构的规划,是运用景观结构理论进行校园规划建设的有效途径。其基本目标是协调校园中人与自然要素的关系,尊重环境,同时满足校园师生基本的学习、训练、生活和科研的需要。正是这些功能的需求决定了校园斑块的类型、面积和形状,接着确定斑块的大体布局位置和相互关系,以方便总体格局的营造和廊道网络的设计。

通过对校园山体、水体等景观斑块,河道、道路、轴线廊道特性的分析,划分教学科研活动区、实训演练区、运动健身区、学生公寓区、生活居住区等功能区,将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景以及引入新的组合来优化校园景观格局,在自然格局的基础上,确立山东警察学院整个校园为“一轴两带多功能区”的规划结构。

4)景观规划格局

在规划程序和内容上,以景观构成元素分类、研究、分析与重构为出发点,以景观格局优化为框架,研究景观空间的整体格局、相对位置、连通程度、尺度大小等,发挥可持续的综合生态效益[3]。山东警察学院校园,在规划总体布局的框架下,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构建山魂水韵景观格局,从而在基本层面上引导校园向更尊重自然的方向发展。

校园的总体景观结构为“一轴-两带-六园-八景”,以主题园、“校园八景”等分布在校园功能区内,实现景观、意境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人工的设计布局改造,增加大学校园的景观多样性、异质性和稳定性。

“一轴-两带-六园-八景” 的校园总体景观格局的“一轴”:校园东西向核心轴,串联东大门―校前广场区―图书馆等公共活动区域,西面瓦山起伏的山脉为其提供了葱郁深远的背景。

“两带”:山林带、滨水带

山林带:校区西面的瓦山山脉,环抱校园,一道绿色的屏障,使校园庇荫在群山之中;

滨水带:校园东侧,贯穿校区南北的一条自然水系,联系校园的公共活动、教学科研、运动建身等功能区;

“六园”:文韬园、武略园、农耕园、康健园、春晖园、雅聚园

“八景”:瓦山叠翠、经石散聚、水印花溪、桃李报春、鉴池清照、清渠飞瀑、金石映松、鉴湖映月

4 景观规划生态性的主要特点

景观最优格局是一种理想的景观格局模式,其设计是基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其中心思想是将相似的用地集中起来,但在建成区保留一些自然廊道和小的自然斑块,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边缘也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活动斑块。山东警察学院东校区的规划设计就采用了最优格局的景观生态学原理,最优景观格局拥有一些自身的典型特征和优点,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些特征和优点入手,来探讨最优格局理论在山东警察学院校园规划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1).保有最大面积的自然斑块:山体植被斑块

本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园区土地内原有的景观生态类型,遵循最优格局原则,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规划保护了西侧植被良好的自然山体―瓦山山脉,为校区提供了最大的自然斑块。这样的景观设计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2).营建主要的自然生态廊道:河流水系廊道

贯穿校区南北的自然水系进行生态水系规划,构建最大的自然廊道,将历史人文资源和校本精神融入水系景观中,实现生态涵养、教育、休闲、体验等多重复合功能。

3)斑块、基质和廊道景观要素的有效结合

以往的绿地规划,主要考虑绿地的面积、苗木选择、场地单纯的使用方面的设计,其主要目的是美化与装饰,绿地作为单独个体发挥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绿地之间是相互孤立的关系,绿地常常仅作为孤立的个体发挥生态效益。事实上,绿地之间的整体格局、相对位置、连通程度、尺度大小等与面积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更大、更重要)的意义[3]。

在本校园的景观结构中,校园核心轴(人文)与滨水带(自然)是校园景观格局中最主要的两条廊道,代表不同的精神内涵的表达,体现了学校文武兼备、刚柔并济的办学特色,水系廊道形成校园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带,是校园生态景观的主要载体。通过不同的水体形态样式河道沿线串联了文韬园、武略园、雅聚园、春晖园等,以及“水印花溪、桃李报春、鉴池清照、清渠飞瀑、金石映松、鉴湖映月”等校园景观。

山体是景观格局中最大的斑块,校园八景和六园构成生态斑块基质,山林斑块、水系廊道带连接校园主要的生态斑块、基质,体现了斑块、廊道、基质结合的原则。景观连接度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益,利于人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并增加景观的丰富性、多样性、异质性。

4). 自然元素的尊重

在这个方案中尽量尊重原有水面形状,对其只做局部调整,优化水岸线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土方量,降低工程施工难度。结合市政管线补充水源,设计自然雨水收集系统,汇集雨水、渗透地下水;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所构成的多层次的净化系统。

河道位于山地区,部分山体被破坏,河道周边存在不少断岩和废弃石材,设计引入岩石园设计,解决现状残留的石头较多的问题;结合石头与断岩,配植岩生植物形成岩石园景观,并和如园林植物、水体、园林建筑小品、园路等园林元素,结合布置。

利用沿线的地势和地质特征,充分表现水体的形态,造就“涧、池、溪、渠、河、湖、瀑”等多样的水体形态。下游建具有湿地净化功能的景观湖,从污水的处理利用、雨水的拦截回收及湿地的过滤、吸附等方面,形成一个水质净化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环境容量,形成一个与环境相互交融、并可供观赏、具备环保教育特点的滨水景观。

在形成不同景观体验的同时,提供了人流休憩、集散的场地;以多级游路网络体系,确保了交通可达性和便捷联系,构建具备景观体验功能的慢行交通系统。

5 小结

本文探讨的校园景观规划生态性,从静态的角度出发,以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基本要素,对校园景观规划进行了阐述,分析斑块廊道的生态格局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动态过程、生态效应等理论本文没有阐述,以上理论同等重要,实现校园规划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惠英 生态型校园的规划设计初探[J] 建筑设计管理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