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意识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责任意识

篇1

关键词 责任 淡薄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责任是指作为社会人,所必须对他人、对社会、对家庭、对自然等必须承担的基本法律义务和履行的道德要求。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忧那思(H.JonaS)曾指出,“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问题”,“深刻的自我责任意识是一切的根基,它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意义。” 在这个追逐名利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生在世,追求的不只有金钱、荣誉、地位、享乐,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起作为社会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按照客体的不同,责任可以分为对自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责任。根据这三种责任,本文认为当代社会主要存在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意识淡薄、对社会的责任心缺失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不强这三种主要问题。

1 当代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

1.1 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意识淡薄

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体现了人必须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全球人口的剧增、经济目标过度重视等,导致对自然界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人类最终走向的将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充分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意识过于淡薄。恩格斯曾说过:“人类对自然界的所有破坏,自然界将一一给予惩罚。”因此,我们应该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心存感激和敬畏,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形态,从情感层面、理性层面和制度层面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规律,明智利用资源,保护好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2 人们的社会责任心缺失

做为社会人,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即“社会责任心”。社会责任心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指有胜任能力的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态度。然而,目前我国出现的“瘦肉精”、“毒奶粉”、“苏丹红”等各种有害食品充斥着市场,社会责任的丧失、价值取向的失衡和道德底线的沦丧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伤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企业作为“社会人”,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坚守高尚道德,做良心事业,做道德产品,这样才能立足市场,长远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为社会的整体发展尽到责任。

1.3 人们的家庭责任意识不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情感之园”,家庭的存在和发展也依赖于家庭成员承担家庭责任,如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老人、兄弟之间相互协助、亲友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等。对家庭负责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对家庭负责,具有家庭责任心。但是,从全国各地的媒体和网络曝光的情况来看,现在很多人的家庭责任意识不强。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履行的责任。作为社会人,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关爱亲人,尽一切努力去为父母争光,为家庭争得荣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履行和担负起家庭责任。

2 当代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社会责任制的不健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人们对责任抱有一丝侥幸,或者害怕去履行责任。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破窗效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心态,导致人们想办法去逃避责任和害怕履行责任。

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一些人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使得其价值观念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而且,物欲横流的社会和纸醉金迷的生活使得人们不再相信责任,更不想去履行责任。对物质的追求占据了其思想观念,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蒙蔽了其双眼,最终导致了现实生活中责任意识的淡化、缺失、模糊以及责任关系的错位。

从文化层面上分析,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文化的冲击,加之国家过度重视学历教育,最终使得人们的责任意识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有些人将个人利益建立于集体利益之上,倡导自我责任优先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政府或者组织将个体作为“异己”产物,假借集体利益,随意践踏个人权益;只顾倡导去履行社会责任,而忽视个体权益。例如,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各种强拆事件,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很好的例证。

3 当代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的形式应实行“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首先,家庭教育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养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其次,学校责任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信念和责任品质,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得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最后,社会作为后期的责任教育,应给人们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宣扬生活中的先进事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并培养人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进而形成人们自觉履行责任的社会氛围,达到责任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3.2 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与责任是辩证统一的。要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保障机制,为那些承担了社会责任但是同时也承担了不良后果的人,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使得人们都有后期保障,这样人们的责任意识自然会不断提高。同时,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社会激励来激发人们的责任意识,起到社会带动效应。

3.3 建立责任制度

责任制度是指明文规定社会主体的责、权、利的规章制度。责任制度一方面既划分了责、权、利之间的不同,这无疑对责任的实现具有外在的制度约束力,保证了责任的实现;另一方面,又把责、权、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社会主体的责任感,有助于责任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要讲责任心,也要讲责任制:要有履责要求,也要有责任追究。只有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意识 现状 因素 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复杂多样,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责任意识的淡薄。有调查显示,总体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偏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对社会责任的认可程度不高,从分析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加强。在给大学生发放的社会责任意识调查问卷中得出了这样几个结论: (1)在理想最求上,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

(2)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

(3)在思想观念上,重自我现实轻社会责任。

(4)社会公德弱化。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因素

1.自身原因

当代大学生以基本进入90后,没有像老一辈人的经历,缺乏危机意识。阅历少,缺乏自身约束力,不能有效抵挡社会网络上的不良诱惑。大学生就像在象牙塔生活的一群孩子。

2.家庭原因

家庭作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第一所学校,对其初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是既要子女有个美好的未来又要光耀门楣,并且对家族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然而这种教育理念导致了子女的早期形成的价值观偏离社会价值。

3.社会原因

(1)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仍存在不足之处。

(2)互联网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带来了新问题。

(3)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就业以及自身价机制实现造成冲击

(4)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的责任感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社会丑恶现象和正气不足的社会现象,社会责任感缺失。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

责任意识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经历中逐步教育和培养出来的。所以当代大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个人共同付出努力。我们可以先从自身做起。

第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了民主、民生、公正、和谐等方方面面的内涵,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时代性、人民性、先进性。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就必须在大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旗帜鲜明地教育当代大学生应当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弘扬什么,尤其应当让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牢记并且贯彻总书记的八荣八耻思想。八荣八耻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重要内涵之一,一个牢记八荣八耻并按照其要求去做的大学生,也就必然是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第二,要多以身边的富于社会责任感的正面典型事迹感染学生。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无数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先进人物。比如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退休后,没有忙于享受,而是扛起锄头,义务种树,将无数荒山变成了茂密青葱的森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众所周知,我国森林覆盖率并不高,但试想,如果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在校大学生,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参与义务植树,爱护森林,则何愁祖国大地山不青,水不绿? 在当代中国,像杨善洲这样的同志远不止一个,在其他各行各业,都有着无数富于社会责任感的杨善洲,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地奉献着,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榜样。正如有人指出的“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感染出来的”。大学生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时期,可塑性大,正应当趁这个时期以先进人物的高尚事迹来感染,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和净化,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动员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教育与培养形成的。其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宣传、义务助残献爱心、义务献血、帮助灾区重建、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管理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有机会更清楚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从而更加准确清楚地认识自我,让社会与自我、主体与客体之间更加协调,从而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四,多参加感恩教育。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离不开老师的教导,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怀,以及他人无私的帮助。应当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传统的民族,一句古话说得好:“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中国历史也留下过无数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感人故事。但可惜在我们社会的许多人那里,也包括许多当代大学生那里,感恩之心日益淡漠。据报道,湖北襄樊市五名贫困大学生就曾因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感恩之心而被取消受资助的资格。更有甚者,某高校有些大学生因为父母没有钱供他们挥霍,竟然和父母断绝来往。这样的故事听来让人倍感寒心,难道这就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吗?常言道: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很难想像,一个连感恩都不知道的大学生如何回报社会树立起对国家、人民和时代的强烈责任感?因此,作为大学生要多参加感恩教育,决不能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成为不知感恩的冷漠一代。

总之,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我们是否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一定要努力让新一代大学生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

参考文献:

[1]范永胜.《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探讨》[D].佳木斯大学,2012年4月

[2]王朝辉、陈永华.《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2月第5卷第1期

作者简介:

篇3

或许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办社会”的弊端影响太深,国有企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不应该卸下的社会职能也被卸下,卸下包袱的企业其社会责任普遍匮乏,致使国有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所作所为与其经济实力远不相称。

事实上,国有企业改革是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明确政府与企业的责任,而不是放弃社会责任。改制之后的国有企业仍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过这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不是政府行为,而是真正的企业行为。进入21世纪以来,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把社会责任上升为公司战略,视其为公司核心业务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昭示着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传统的成本、质量、服务的竞争,而且已经发展到道德标准、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竞争。

管理学家古德帕斯特指出,企业必须既要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还要实现必须的社会利益,二者不可偏废,“既不能造成没有伦理学的企业,也不能造成没有企业的伦理学”。

现状与根源

近年来,当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千方百计地为员工创造福利,增加那些本可以不必有的社会成本时,国有企业正在加速改制,剥离社会职能、卸下包袱。如中石化、中石油两公司上市时,都以减员增效为卖点,向投资者承诺庞大的裁员计划以增加利润。

近年来,国内重大矿难事故频繁发生,其中不乏国有大中型煤矿,他们对员工的生命安全置若罔闻。如2004年10月河南郑州大平煤矿事故、2004年11月陕西铜川陈家山煤矿事故、2005年2月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事故以及2005年11月黑龙江省七台河东风煤矿事故。

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相对应的是,石油、电信、电力、铁路等垄断企业的财大气粗,高工资、高福利,不受企业盈亏的约束,“效益好时涨工资,形势不好就涨价”,企业利润增加,人工成本快速上涨,一旦经营成本稍有提升,就凭借垄断地位把成本转嫁到公众身上。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造成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企业服务意识淡薄,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有甚者,个别企业实行垄断价格、操纵市场。如2005年8月华南地区出现“油荒”事件,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国有石油公司为加快成品油出口赚取更多的利润,而控制国内成品油资源的投放,引起整个经销环节的惜售、囤油,加剧了市场的供需矛盾。与此同时,为保证自有加油站的供应,限制对民营成品油批发零售企业的供应。作为石油产品垄断供应商,从社会期望的角度看,它们享受垄断利益,稳定市场供求是其应尽之责,但却未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

此外,国有企业尚未形成关于慈善公益的理念。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企业捐赠”课题组在对上海503个企业样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捐赠的总体水平为0.39,其中民营企业最高为0.87,三资企业次之为0.36-0.62,国有企业最低为0.2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有企业存在相对较弱的社会责任偏好。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5万户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其中3万户国有企业的利润占全部利润的一半,165户中央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这些拥有如此雄厚财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在社会公益方面的贡献与其经济实力极不相称。

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严重不足的原因何在?主要根源在于企业内外缺乏相应的监督与制约。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体地位逐渐被削弱甚至已经丧失,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的力量越来越薄弱,资本成为绝对强势。而外部,政府与社会舆论都没有形成有力的约束力量,企业违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

国企之责

目前,国有企业应慎重考虑“减员增效”,特别是国有盈利的大企业,不应该进行大规模裁员,将责任过多推向社会。如何平衡对股东的承诺与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是国有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滞后,让员工承担全部的改革风险显然不妥,由此引起失业率上升会破坏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环境,损害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最终对国有企业自身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不但不能随意裁员,还要及时做好分流人员的再就业,落实经济补偿金,公开处理职工的投诉,建立健全新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同时尝试以职工持股的形式来切实保护职工权利。

当然,保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决不仅仅是提供就业、支薪了事,还需要给员工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制定公正公开的奖惩制度,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国有企业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让员工参与公司治理,为员工的深造发展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使员工在对企业的贡献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国企尤须重视对消费者的责任。在许多垄断领域,由于国有企业是惟一的市场主体,因此强调国有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显得更为重要。有关资料表明,2005年上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99亿元,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润2988.1亿元,而其中66%的利润又是来自于中石油、中移动、中石化、中国电信、中海油、宝钢、中远集团等7家国有垄断企业。可以说,国有经济的保值增值在较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行业垄断经营的基础上。因此,社会对国有垄断性企业积聚了越来越多的不满,作为享受“垄断”权利的国有企业就必须承担起部分“稳定”社会的义务,比如弥补市场机制缺陷,负担部分“转移支付”、“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职能,遏制高工资高福利的不合理现象,解决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一些跨国巨头都成为社会责任的典范,如丰田推出混合动力汽车普瑞斯,GE正式启动“绿色创想”计划,包括可再生能源、氢燃料电池、水过滤和净化、更为清洁的飞机发动机和机车发动机等,BP和壳牌在太阳能等新能源方面的成功开发和利用等等。国有企业承担起保护环境与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具有典型的社会示范作用。为此,国有企业应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利用国际先进环保技术进行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不因急功近利而浪费能源和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为社会提供环境友好产品,不仅要寻求不破坏环境的产品,还要开发出改善环境状况的绿色产品和服务;倡导绿色消费,正确引导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改变低效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消费习惯,反对出售容易引起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产品和服务,避免奢靡消费之风争夺有限资源以及造成的资源浪费。

篇4

【关键词】育人环境 优化 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12-02

人才是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而科学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必备条件。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了主体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自觉,尤其当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能自觉地顾全大局。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状况不仅关系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是高校育人工程的当务之急,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的自然基础差别虽然极小,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忽视。就此而论,积极优化育人环境对健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 育人环境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必要条件

因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必然地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相应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正如古人所言,“近山者仁,近水者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应的环境是人成长的必备条件。

1.育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从而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

育人环境广阔的外延和深刻的内涵使其摆脱了理论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其作用的发挥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所以更有利于提高育人效率,减轻育人阻力。高尚的育人环境将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更深切地体会到关心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激发其感恩社会,报效社会的热情。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实质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道德感情,这是知情意的统一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既需要科学的理论教育,也需要环境的鼓励和引导。一个充满爱心和责任的环境更有助于理论教育内容的内化,从而推动大学生以一种和谐的心态去接受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构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道德环境并结合相应的道德实践,是健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必要条件。

二 优化育人环境,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要注意的问题

育人环境的意义在于更好地培育人,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为特定目标,育人环境的建设和优化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尊重教育规律

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是知、情、意相统一的过程,而且教育的对象是能够进行独立思维和具有广阔知识面的大学生,因此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必须注重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推进。即育人环境建设只有坚持以促进大学生发展为本和尊重素质培养的规律,环境的寓意才能被大学生自觉地接受和内化。

2.正确认识奉献和索取的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的崇高之处在于,当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冲突时主体能自觉地将个体利益让位于社会整体利益。社会责任意识强调的就是社会价值的优先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个人的正当利益。正确认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奉献社会的内在自觉。

3.处理好学校教育内外各环节的关系

人的某种素质的形成是一系列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论教学是人才素质形成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全部。此外,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和社会风气等都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只有整个社会,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组织都积极弘扬道德文化,否定假丑恶,大学生社会责任道德情感的形成才具有坚实的基础。

4.正确揭示多元化社会关于社会责任的内涵

社会责任是一个历史范畴,只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责任意识才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重任,形成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崇高爱国情感。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社会道德情感。

总之,由于环境对人的教育意义是得天独厚的,只有正确处理好环境教育相关的各种关系,环境的育人功能才能正确发挥。

三 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路径

环境育人的实质是用环境感染人、熏陶人,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成长为预期的人才。高校育人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包括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寓意深刻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此,优化育人环境,搭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平台就必须积极探索育人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之路。

1.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武装大学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实质是大学生关于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的文化知识,但道德修养更具有优先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任何学科都应关注的素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更有助于大学生在思想上识别庸俗,树立高尚的品格,对大学生高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教育和引导的作用。面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多样化的态势,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思想教育只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大学生才会心平气和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主旋律价值文化,它提倡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就是大学生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其必然地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2.深化校园文化内涵,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创造健康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相统一的过程,而且大学生的生活与校园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至关重要。面对各种外来的挑战,优化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以科学的文化感染人、教育人,坚决摒弃庸俗化。如以弘扬爱心帮扶为主题的道德文化,它将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爱心的力量、奉献的价值、校园的可亲和民族的伟大。在和谐与道德的校园环境中,在主题鲜明而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中更能激发大学生承担责任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所以,以感恩社会、报效祖国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将有益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内化,从而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3.净化社会风气,优化家庭文化,使育人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高校育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任何人都必然地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相应的家庭价值文化将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价值评判,尤其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成员的影响更明显。所以,基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目标,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不仅教育孩子做事,更要教育孩子做人。可以说,科学高尚的家庭文化是孕育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的肥沃土壤。其次,任何人都必然地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影响,甚至直接决定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需要在教育和制度规范上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政府职能部门必须积极加强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健全社会责任机制,从道德和法律上规范社会责任。即既要为勇于承担责任者提供保障,也要对逃避责任、无视责任者进行严惩。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起起令公众哗然的社会事件,如“小悦悦事件”以及“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等其实都体现出公众对社会责任的高度关注。所以健全的法制机制以及群众高尚的价值倾向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必要的社会环境,它将有助于深化其他教育渠道功能的发挥。

总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状况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注重从知、情、意相统一的方面,密切高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关系,协同合作,坚持道德和法律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才能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意识

前言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可以被看作是独立学院学生在承担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中的一种情感体验。积极履行自己对于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职责,是独立学院学生在社会中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但是从大学生群体的现状来看,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问题的探究,可以为我国独立学院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社会责任意识在独立学院学生成才中的作用

(一)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责任意识可以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与强化,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进行了解。在对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进行了解以后,他们可以从社会的要求入手,构建个人的行为模式。

(二)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成才活动提供一定的内在动力

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心灵和对自己的责任进行认知。这种责任意识可以让学生的成才热情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的成才活动中,责任意识的强化可以让他们的自律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对不良的情感和情绪进行有效控制以后

(三)为学生在成才活动中发展智力水平提供帮助

社会责任意识对大学生求知欲和事业心的发展有着―定的影响。他可以让学生在成才活动中,对自己的智力潜能进行充分的发挥。在树立了正确的责任意识以后,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会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积极探索,这就可以在对学生的创造才能进行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对他们的智力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一)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独立学院学生责任意识偏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干部的任何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学生存在着过于重视个人利益的问题。在质变和勤工俭学问题中,学生往往关注的是个人的私利,而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学生也表现出了缺乏助人为乐的品质的问题,在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区的情况下,一些学生表现出了对集体利益和别人感受缺乏关注的问题。初次以外,还有很多学生把大学看作是自己享乐的天堂,对学习内容缺乏关注。

(二)社会责任意识偏低的主要原因

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从家庭教育的因素来看,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现象会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表现出过于关注自我的现象。对人格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忽视,会让一些学生表现出“有才无德”的现象。父母的不良行为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错误的示范。从学校教育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让升学率成为了衡量中小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这一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了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和教师的绩效考评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教学的环境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会表现出重视知识教育,忽视道德教育的问题。这种畸形的教育模式也会让一些学生表现出道德水准低的问题。从学生的自身因素来看,一些学生在进入独立学院以后,“独立学院”这个称谓会让一些学生心灰意冷。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层次相对较低,学生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也会让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所缺乏。一些学生在专业技术业务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缺乏关注的问题,也会让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意识有所忽视。

三、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策略

(一)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

从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来看,人类的责任意识在社会的发展进步历程中发挥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人类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完整统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它也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终极目标。在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远期培养目标与近期培养目标之间的结合,也是独立学院所要关注的问题。在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逻辑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以后,我们可以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意识的近期目标可以氛围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而是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第三是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时代责任意识、社会公德责任意识、政治责任意识和经济、文化、民族责任意识可以被看作是责任意识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之中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提升的重要方式。对此学校可以采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强化。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学校可以将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融入到专业理论教育的各个方面之中,并要对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进行充分考虑,以便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之间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对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感进行充分了解。在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也可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区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实践教学体系之中,以“习惯养成”“纪律养成”“和“时间观念养成”为核心的养成教育的开展,可以让价值观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在学生的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独立学院需要对人文教育在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发挥,并要对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三)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进行有效引导

对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引导和学习责任意识的引导,是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引导的重要措施。在对文化知识这一基础根基进行夯实以后,学院可以通过心理品质培养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目标。学习责任意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技术长目标。它是独立学院学生走入社会的基础保障,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在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工作为核心对此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构建以后,与公众利益有关的高级责任意识就成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的主要表现。只有让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与高级学习责任层次相吻合,才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素质新要求进行充分满足。

(四)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途径进行拓展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培养工作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是学生的思想到的修养。科学化有效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构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纳缁嵩鹑我馐兜呐嘌问题来看,独立学院可以对以下几种措施进行运用,首先,独立学院可以对自身的价值观调控机制进行完善。这一机制需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看作是基本的价值导向。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可以在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篇6

【关键词】公益广告 媒体 社会责任

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我国公益广告出现的时间较晚,1986年由贵阳电视台摄制的《节约用水》是媒体播放的最早的公益广告。之后,中央电视台于1986年10月26开播《广而告之》栏目,揭开了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我国公益广告蓬勃发展,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媒体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结果。

一、公益广告与“媒体社会责任理论”的关系

追根溯源,公益广告是“媒体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物。此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是在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批评与改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媒体社会责任理论”诞生的一个前提是:自由与责任相伴而生。位于政府之下,拥有特权地位的传媒,在当今社会具有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因此传媒有义务对社会承担责任。①从更深层次看,“媒体社会责任理论”的出现,是发端于20世纪初美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上个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的出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到传媒自身的性质。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大众媒介处于垄断地位。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媒体对于国内的各类社会矛盾置若罔闻,这种状况招致了社会各界的批评与不满,广大民众强烈要求传媒积极发挥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由此,“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从内容上看,“媒体社会责任理论”涉及大众传媒的各个方面,媒体除了监督政府、提供娱乐、为经济制度服务、保障个人权利之外还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②而公益广告以其特有的内容及公益目的成为大众衡量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一个硬性标准。

公益广告,顾名思义就是“为公共服务的广告”,是由大众传媒的,旨在增进公众对突出问题的了解,影响其对此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其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社会问题解决的广告宣传。③就内容而言,公益广告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而是以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向公众传播有益的社会观念、对受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宗旨。就作用而言,其以短小活泼的形式、司空见惯的主题、发人深省的说道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综上所述,公益广告作为宣传的一种手段,自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了社会大众评判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一个标准。

二、“媒体社会责任理论”视角下我国的公益广告

从根本上来说,公益广告的宗旨是推动公益思想、公益精神的普及并推动公众的自觉公益行动。④在我国,电视公益广告在整合社会公众力量、弘扬传统美德以及倡导合理的社会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整合社会力量

在突发事件中,通过公益广告,整合社会力量,彰显人文关怀,是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如2003年,面对“非典”疫情,中央电视台将公益广告当作宣传和战胜“非典”的媒体主战场,制作并播出了近20部抗击“非典”公益广告,引起了电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媒体再次吹响了承担社会责任的“集结号”,“汶川加油!”“我们永远在一起!”等大量振奋人心的公益广告不断在央视滚动播出,掀起了支援灾区奉献爱心的热潮。“灾难面前,我们众志成城、共度难关”,这样的信念通过公益广告传递给每一位受众,把整个社会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产生了极大的感召力,激起了全社会携手并肩、互帮互助、共克时艰的责任感。

2、弘扬传统美德

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各种文化的撞击与并存,使得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出现某种程度上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有责任重新建立一种适应新时展的道德价值体系,这时候公益广告就充当了进行伦理教育、弘扬传统美德的角色。央视曾经播放过一则有关“孝道”的公益广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告是这样的:一位年轻的妈妈在临睡前端水给年迈的母亲洗脚,她的举动被年幼的儿子看在眼里,于是在妈妈忙完回屋之后,他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一盆水过来要给妈妈洗脚。小男孩儿那天真无邪的表情、端着水摇摇晃晃的身影曾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百善孝为先”。相信看过这则广告的人都会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则广告令人过目不忘,时隔多年,仍为无数人津津乐道,其教化意义不言自明。诸如此类的广告在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传递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倡导合理行为

公益广告本质上是为公众的社会利益服务的,它所宣传的是主流价值观,提倡的是合理的社会行为。它以鲜明的立场,委婉的态度力图将一定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通过一定的创意形式传递给受众,意在教育和引导人们。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等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理应承担起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针对这些问题警示和劝诫性的公益广告。如2005年7月,许多城市出现了水电供应紧张的局面,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持经济良好发展,中央电视台及时地推出以“节约创造价值”为主题的系列公益广告,通过数字明确告诉广大观众:“只要全国空调每调低一度,将节约数十亿度电。”这样的广告意在提醒人们在物质财富不断增加、资源不断枯竭的今天注意节约是很有必要的。⑤

三、我国公益广告的完善与发展

公益广告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萌芽到繁荣、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起步较晚,媒体社会责任意识相对淡薄,在运行模式和广告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长期以来我国的公益广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的,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媒体多是因为行政命令而制作公益广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差,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我国的公益广告数量不多、质量较差、活力不足,未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另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媒体因为过度重视“市场效益”,而将公益广告作为其塑造形象的手段,属“面子工程”,从而造成公益广告与社会大众脱节,使得公益广告的地位和重要性彰显不够。

综上所述,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机制不完善,媒体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是造成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突破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的瓶颈,必须要从制度和政策法规方面进行完善,明确媒体公益广告的社会责任。首先,政府应加强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公益广告在社会教育、价值定位及舆论导向方面的作用,政府组织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多做尝试,充分调动媒体参与制作公益广告的积极性。其次,要通过法律手段建立一定的保障机制。作为“政府的耳目喉舌”的媒介机构的职能之一在于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媒介经营过程中追求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媒介机构的法律性质就应决定其必须要以社会效益为先。⑥

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自有它不可估量的特殊的社会价值。在我国,公益广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⑦因此,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关乎媒体社会责任的增进,理应引起重视并求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①[美]威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②王天定:《谁的责任、向谁负责、负什么责任―――浅议媒体社会责任的概念及特点》[J].《科学经济社会》,2007(2)

③高萍:《公益广告初探》[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④潘泽宏:《公益广告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⑤孙曲:《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社会效益》,《学习月刊》,2009(9)

⑥禹建强:《中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J].《新闻与写作》,2008(4)

⑦薄云明:《谈电视公益广告的特点与作用》,《观察与思考》,2007

篇7

【关键词】电视媒体;社会责任;政府监管

探讨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学者谢尔顿提出的企业治理概念,它强调企业追求经济的同时,还应主动承担作为社会人的责任,例如对法律、经济、政治、道德伦理、慈善等都应承担责任。

一、对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缺乏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电视媒体仍旧缺失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电视媒体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电视媒体一直都是由行政原则为主导的,虽然近年来不断改革文化体制,少数电视台进行企业化管理或者重组,但是尚未在电视媒体领域形成广泛的局面,并没有引起整个电视媒体市场的全面改革,电视媒体的管理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事实上,电视台逐渐转变成了集聚政府职能、公共事业管理职能与企业职能的组织,这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电视媒体社会责任问题的主要因素。

(二)电视媒体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电视媒体监管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直接阻碍了电视媒体的发展,其间出现的问题更导致了少量电视台与电视节目没有能力去承担社会责任的严重后果。而且大多数情况下,电视媒体监管部门都是在电视媒体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才采取相应的管理处罚措施。监管制度已经与实际的电视媒体发展严重脱节,对电视台及电视节目出现的问题缺乏基本的预见性。目前,我国的电视媒体监管制度都是临时的、较为杂乱的规定、办法,未有系统化的法律制度体系,且存在较多的法律缺陷,使得电视媒体制作节目及播放时钻法律的漏洞,不断出现近乎违法的行为。

(三)电视媒体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

我国的电视媒体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是电视媒体领域的普遍现象。不管是事业单位式的电视台,还是企业式的电视台,它们都没有适应自身独特发展的系统性的经营管理模式,仍旧在参照传统的管理方式。在没有良好的经营管理制度下,电视媒体的工作人员也缺乏统一的职业素质,对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都有少许偏差,对媒体工作也缺乏全面的认识,缺少社会责任的观念。

二、电视媒体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电视媒体在社会责任意识,改善电视媒体的经营管理。为使电视媒体能够健康的发展,树立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及改善电视媒体的经营管理是前提。从电视媒体的建设角度思考,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电视媒体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它首先应当具备的就是社会责任意识。电视媒体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媒介,其具有相对较高的导向性。这就要求各大电视台不仅加强媒体责任理论学的学习,也要相应提升媒体的道德责任感,对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进行党性教育,从而正确地发挥电视媒体的导向功能,正确的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第二,电视媒体需要加强内部的规范管理,完善内部审查制度。电视媒体应当将节目制作与播放达到严苛的标准,并进行严格的持续操作。创造性的制作节目,拍摄受观众喜爱,符合社会主流观念,具有良好的导向性的节目。播放节目前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内部审查,重重把关,杜绝出现任何错误报道,危害群众心理健康的内容。将电视媒体内部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加快建立电视媒体的内部审查制度。

第三,电视台需要不断加强电视媒体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将电视媒体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升,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二)积极响应政府的舆论引导。政府对推动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国家广电总局及各地的政府文化管理机构等,都应当积极的做好电视媒体监管工作,为电视媒体领域树立科学发展观,使电视媒体将社会责任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需加强对电视媒体的监管。例如,对电视台播放低俗等不良信息的行为应加大惩处力度,发挥警示作用,从而完善政府的电视媒体监管制度,为电视媒体社会责任制定最低标准。电视媒介需要积极响应政府和上级机关的舆论引导,依靠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形成良好的风气。另外,可以多与兄弟单位交流,例如,积极开展电视媒体的相关交流会,让电视媒体负责人之间相互研究、讨论。多元化的组织电视媒体工作人员的培训活动等。促进电视媒体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在电视媒体自身建设发展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建立与完善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评价制度。为电视媒体在实践中更有效的承担社会责任,需要在电视媒体企业内部建立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评价制度,并逐步将其完善。目前,除了联合国签订的企业应对经济、环境等承担社会责任的全球协议外,一些国际组织也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而对于我国的电视媒体,笔者认为应当借鉴国外的相关评价制度,制定出符合我国特色国情的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评价制度体系,促进电视媒体企业寻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与此同时,还应将社会责任的评价制度对外大力宣传,将某些取得较好成果的电视台作为优秀的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电视媒体整个市场掀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新风潮,渲染电视媒体领域各电视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气氛,使更多的甚至全部的电视媒体都能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傅亦军.谈媒体社会责任的原则与对策[J].新闻实践, 2010(12).

[2] 莫文.热点事件报道与媒体社会责任[J].新闻爱好者, 2010(18).

[3] 董岩.使命 格调 出路——论电视媒体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文化责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08).

篇8

一、现阶段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陷

通过对于多家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情况的调查发现,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首先,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全,难以以科学合理的制度去进行现代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落后的任人唯亲的状态,难以使得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得以提升。其次,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对于员工缺乏人文关怀,常常出现拖欠工资、随意加班的情况,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再者,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违规现象严重,对于国家出台的各种工作管理规章没有履行,使得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益难以体现出来。最后,小微企业在人才招聘和选拨中存在误区,忽视人才的培养,一味地强调人才的自我成长,以绩效去压迫人才,出现了很多人才流失的情况,给予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的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策略

1.倡导企业道德责任,树立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在我国小微企业多数属于家族式的,在经营管理、产权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企业道德责任缺失,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改变以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规避用人唯亲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积极使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去开展工作。其二,强化法律教育和宣传,使得小微企业意识到保护员工自身利益的重要性,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合法性,避免出现压榨用工工资的情况。其三,遵守国家归于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加班补贴、高温补贴、基本工资保证等,不断营造良好的小微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使得小微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为后期的企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由于小微企业的行业不同、业务不同、地域不同,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措施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小微企业来讲,由于其特殊性,不能以笼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去开展工作。对此,应该积极依据小微企业的特点、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采取对应的方式去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其一,建立健全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以岗位股权,员工入股的方式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工作中去,实现工作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其二,制定更完善的员工准入机制,严格控制员工的招聘和选拨过程。小微企业需求的人才技术要求不是很高,在招聘的时候可以将注意力放在中专或者高职学生上,并且将学习态度、工作能力和经验,纳入到招聘条件中去,选拨适合岗位的人才。其三,健全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在刚刚进入职位的时候,应该开展有效的岗前培训工作,使得在职人员迅速地了解工作岗位的职责,以更好地开展工作;积极开展系列的专业培训,使得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提升自己,实现工作能力的增强,以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篇9

关键词:责任 创新 主动实践 服务社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越发显得重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高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如何,既成为反映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衡量其社会影响力高低、创新实践能力强弱、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影响因子。高校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展的今天,高校不仅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历史责任,同时更应该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盾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高校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创新、信息传播、应用集成、创新引导和知识辐射作用,在服务地方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理当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 高校积极融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是国家的重托和历史的使命。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同年11月,教育部、科技部在杭州联合召开的“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深刻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切实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迈上新的台阶,努力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2007年6月,教育部长周济院士在广州“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又一次强调;高校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中求发展:要以产学研结合为战略抓手,把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贴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的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要进一步科学定位,明确服务面向,坚持以学科建设作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坚持立足本地、本区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作出当地人民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贡献。由此可见,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公众对高校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在贡献中践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高度的要求。因此,高校积极参与到创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伟大事业中去,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把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创新求支持,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既是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重托。

2 高校要把推动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石。强化责任意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曾这样诠释“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责任观”。他指出,要从三个层面去理解“华中科技大学的责任”: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中定位、体现我们的责任;要在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定位我们的责任;要在中国大学争创一流的进程中定位我们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理解我们应扮演的角色,才能融入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找到我们适合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将分散的实力转化为整体的优势,将地方的兴趣转化为学校的优势,将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将知识转化为产业。李校长的诠释,可以说高度地概括了高校的责任意识,阐述了学校发展的基石。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本来就密切联系的高校与社会关系更加紧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高校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不仅需要保持自己应有的独特品格和价值趋向,同时,还必须承担起时代赋予高校的教育责任以及服务社会、引导社会前进的社会责任,必须在以育人为本的前提下,把向公众提供的社会服务作为自身的~项重要职能加以重视。高校的社会责任已成为其现实使命,特别是在创新时代,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但肩负着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历史责任,同时也肩负着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推广的时代责任。因此,高校在自己的目标定位中,理当把推动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石,应该紧密围绕国家、区域、行业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在育人、科研、成果、信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3 高校应把创新和应用、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近些年来一些重点高校在自己的战略定位中都明确提出一个观点,要通过知识的保存、传播、扩张和转移,为提高国家和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出贡献:要通过建立多方位、多角度和多元化的产、学、研联盟和服务平台,构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体系:要通过自己的创新和实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行动中,践行高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像华中科技大学就提出了“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并将“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确定为自己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把紧密围绕国家、区域、行业的迫切需求,明确作为自己推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研产”相结合的创新链、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责任。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单一知识传授己不再是高校唯一的职责,高校的职责和功能已经向着知识传授、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三者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而在这其中,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已经成为大学的核心功能之一。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先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思想和知识创新的源泉,理当在发展社会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这不仅是国家的要求、社会的期盼和公众的希望,更是自己的责任所在和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在自己的战略定位中,理应将创新应用、主动实践、服务社会、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高校必须在创新实践中牢固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用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去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创新服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意义深远。

4 明确定位、主动实践,在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个高校围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取得了非常令人注目的成果。如华中科技大学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

产学研创新链、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支持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就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赢得了企业良好的赞誉。

在华中科技大学,以机械学院为代表的各个专业院系,明确战略定位,牢记神圣职责,紧密围绕国家、区域、行业的迫切需求,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服务社会和创新实践活动。以机械学院为例,在机械学院“十一五”规划中,副校长兼机械学院院长邵新宇教授就明确提出:要面向国家和行业的需要,主动捕捉企业的信息,积极将研究的成果传递到社会、推广到企业,着力构建制造领域中高层次的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平台,做企业的坚强后盾,努力打造一流的制造装备研发基地和创新人才培育中心;要紧密围绕国家、区域、行业对制造装备的迫切需求,秉承“创新是魂、应用领先、责任以行”的理念,强化“学研产”相结合的装备研发创新链,为推动我国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而不懈努力。按照这一思路,机械学院以“制造――装备――数字化”为核心,确立了自己特色鲜明的学科主线,并依托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建设,形成了自己“教育培养、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推广”良性循环的教学、科研创新链。为了把确立的思想战略付诸于实践,机械学院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区域、行业的实际需要,依托学科优势,通过项目研发、技术咨询、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做实区域经济合作体等举措,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几年来,机械学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孵化出数控、天喻等5个产业化企业,并在“现代电子制造”“重大产业装备”“汽车工程”“数字化医疗器械”等领域与企业和社会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立的湖北、东莞、深圳、温州、汕头等区域经济合作体中,以机械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服务项目,为当地的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正是有了这些尚佳的表现,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比如,广东省与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东莞市政府投入资金与学校建立制造工程研究院等等。由此可见,高校只有明确定位、主动实践,走出去、走进去,才能走上去;只有向企业扩展,向基层延伸,贴近企业、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实验、在创造中创新,才能大有所为、不辱使命。高校也只有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自己的战略地位,不辱自己肩负的责任使命,才能形成完整的服务于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高校创新链,才能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切实有效地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5 结束语。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性有目共睹、非常重要。高校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如何明确自己的战略地位,如何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如何充分发挥自己在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思想中的积极作用,如何主动实践、积极为社会提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对于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家实力,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梁启超先生有一句名言: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高校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主动地跻身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去,更加积极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行业创新服务,就一定会受到社会的爱戴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高校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中求发展,中国教育报,2007.6.28。

2 丁亚金,现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08(13)。

3 邵新宇,创新、创造、创业,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01.2。

4 华中科技大学06年暑期工作会议聚焦责任意识,中国教育网,http://campus.省略.2006.09.04。

5 邵新宇,于实践中实验在创造中创新,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2。

6 肖茂严等,实现“四级跳”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

篇10

【关键词】 社会责任, 和谐会计,影响因素,优化措施

“和谐”已成为当今世界谈论的热点,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举国上下一致的目标。会计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建设也是尤为重要。全面认识和谐会计,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会计工作,进一步建设和谐会计,以配合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只有实现了会计的和谐,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经济的和谐以及全社会的和谐。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诸方面也显现了和谐的特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伦理资源,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共同价值目标。二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去探讨和谐会计的优化措施。

一、和谐会计的研究现状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为此,许多学者在和谐会计的涵义、基本特征及构建措施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张以宽(2008)认为“应该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考察会计这个事物,它是会计组织、会计规范和会计方法作用于会计对象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同时,又是会计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谐会计不仅能把企业利润、财政、财务收支作为唯一的目标,还应该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建设、人民健康、公平分配、公平教育作出贡献。”

郝向荣等人(2007)认为:“依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和谐会计是指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以资金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行为,采用会计手段进行规范,以便促进民主、法治、公平、诚信、有序与协调的会计。这个定义说明:和谐会计的对象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作用于资金活动的会计行为;和谐会计的方法是采用会计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和谐会计的目标是使会计行为符合民主、法治、公平、诚信、有序与协调的要求。

张连起(2005)认为:“构建和谐会计,关键在于政通人和;构建和谐会计,本质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会计,要破除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构建和谐会计,需要诚信建设;构建和谐会计,需要文化重整;构建和谐会计,要兼顾公平与效率;构建和谐会计,要确立行业协会的权威;构建和谐会计,要完善财务法规和财务道德体系。”

总结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和谐会计的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和谐:人的和谐;会计信息的和谐;内部会计工作的和谐;外部环境的和谐。即:

会计和谐=人的和谐+会计信息的和谐+会计工作的和谐+会计环境的和谐

企业会计系统中的人、信息、内外部环境这些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加总关系,它们是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对整个和谐会计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其概念(CRS)是上个世纪在美国提出的,但真正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现在普遍接受的是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Carroll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或道德)和慈善(或自由决定)的期望。”这一观点涵盖了企业对社会期望的反应,同时将企业社会责任细化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慈善责任四个层次的金字塔结构来表示。

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作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新观点: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企业责任竞争力、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和公司治理几个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通过回顾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尽管不同的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有所差异,但他们都从实质上对企业之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企业应该认识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对其所处的社会将产生很大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如图2)。相应的社会责任客体基本包括:股东、信贷者、员工、供应商、分销商、政府、消费者、社区、产业竞争者、自然环境和现在或潜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三、造成会计不和谐的双因素分析

当前会计中尚存在许多不和谐之处,会计核算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是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个致命弱点。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这些是会计行业内部的不和谐因素;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产品的安全与卫生等是人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艰巨任务,同时也是会计不和谐的外部因素。这些不和谐既有主观因素造成的,也有客观原因造成的。

(一)主观原因造成的不和谐

缺乏诚信或诚信危机是目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亟待解决。其突出表现是:单位负责人在利益驱动下指使会计人员作假,或夸大业绩,潜亏挂账,虚报赢利;或乱摊成本,隐瞒收入,偷漏税收;或账外设账,库外设库,设多套账,报多套表,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诚信的丧失,集团或个人利益驱动会计造假、会计职业道德沦落;管理当局人治大于法治,会计管理与会计监督失衡,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会计监督形同虚设;会计职能与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会计规范得不到贯彻落实,真实会计信息需求不足;重会计核算职能而轻会计管理职能等。商业欺骗、逃废债务、偷税漏税、非正常关联交易、虚假交易、粉饰报表及经营业绩、审计合谋等,这些都是和谐会计所不允许的。

(二)客观原因造成的不和谐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代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资源为代价实现个体的短期利益,最终导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会计学在人力资本会计核算和披露、环境会计核算和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技术问题,且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四、优化和谐会计的几点建议

关于如何构建和谐会计,理论界的观点较多,但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引入会计学领域的研究还很少。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现代会计的发展推动,可以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去寻求优化和谐会计的措施。

笔者建议,和谐会计的优化,企业应该从明确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入手,探求相应的措施,进而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企业和谐会计。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同样会计领域在完善和谐会计的同时,也需要坚持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会计信息系统的主体是人,在完善和谐会计的过程中,就要求每一位会计都应该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与周围人员的沟通与合作。“以人为本”并不是说由会计人员无限制的自我发展,而是在会计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以及法律制度的规范,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会计领域向良性发展,实现和谐的目标。

(二)转变企业财务目标

传统的企业都是立足于个人(股东)本位,以最大限度地赢利,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漠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要改变传统的“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片面发展观,着力突出人力资本和知识要素的贡献,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发展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理念表现在企业价值不是账面资产的总价值,而是企业全部财产的市场价值,它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之所以要这样转变是因为前两者重视的是短期的投机行为,而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仅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而且克服了片面性和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这种转变的最大贡献就是企业注重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三)健全会计准则与制度

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接轨的时期,由于我国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我国会计在顺应国际需求的同时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在这种环境下,更应该加强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履行其对政府的责任,更快适应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大环境,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核算和披露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企业经济利润的创造者。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的和谐,即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由此看来,促进个体的人的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工作与责任。员工作为企业价值的创造者,他们的发展是企业的重要责任。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履行其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应建立起相应的人力资源会计以核算和管理人力资源的信息。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建设

当前我国企业过分注重企业利润,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从而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一些企业在地方保护主义“GDP”指引下,无视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空间的压迫,涸泽而渔式地开发资源,污染物的直接排放等屡禁不止,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正常的生态系统运作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受到严重挑战。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利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降低对消费者的危害,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将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披露出来,取信于社会公众,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社会基础。

和谐会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重要手段、重要途径。企业社会责任是作为“社会公民”的企业对其自身行为及其后果所承担的对作为个体的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涵义、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披露与管理,是构建和谐会计应该解决的问题。通过以上优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规范会计行为,促进和谐会计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连起.和谐会计论[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8).

[2] 张以宽.会计和谐发展研究[J]. 会计之友(上),2008(03).

[3] 郝向荣,王松,姜起晓.关于构建和谐会计的思考.山东经济,2007(03).

[4] 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王平.承担社会责任与提升企业竞争力[J].管理观察,2008(16).

[6] 陈支武.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与相关利益者理论研究[J].企业经济,2008(04).

[7] 叶敏华.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1).

[8] 曹素璋.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9] 刘磊.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会计环境[J].山东纺织经济,2006(1).

[10] 许学科.构建和谐会计,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8).

[11] 刘光明. 企业的环保、发展与社会责任[J].中外企业文化,2004(05).

[12] 杨险英. 论企业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J]. 现代商业,2008(24).

[13] 汪兴元. 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建立健全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暨会计准则咨询专家会议综述[J]. 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19).

[14] 陈贵柱.人力资源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中),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