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室内设计;中式风格;以人为本;传统文化元素设计
0 引言
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居住空间作为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生活水平和居住空间的提高,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追求风格化的居室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性化的艺术居住要求。北欧设计界有一句流行语――“风格即生活”,居住风格能体现出使用者的艺术地位、生活习惯和职业特征,以及能带来归属感。
1 现代中式风格的概述
现代中式风格,也被称作新中式风格。我们不能单一地认定现代中式风格,因为它是多样化的。现代中式风格不仅代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背景,也被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居住环境。新中式风格非常讲究空间的层次感,依据住宅使用人数和私密程度的不同,需要做出分隔的功能性空间。
2 前期工作的准备
沟通是了解和认识的前提,沟通是设计方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多次和户主的交流,根据他们一家人的喜爱和要求,把业主的要求和设计标准相互结合。
2.1 户主的基本情况
本方案选自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先生住宅。业主王先生是一名年轻的摄影师,现有一个读小学的孩子。王先生和张女士对中式风格的家居装修情有独钟,单又不想让家的氛围过于沉闷,他们喜欢中式的屏风、瓷器、陶艺、窗花,但不喜欢传统中式沉稳的颜色,希望突显出中式元素的同时又能拥有清新的现代家居风格。
2.2 原始户型分析
量了户主的住宅尺寸,对原始空间进行深度的分析,王先生的户型为三室两厅两卫一厨,建筑面积约为140m2。空间功能划分基本明确,户型结构方正,南北通透,采光好。客厅近似于长方形,和餐厅处于同一空间。厨房面积相对较小,卫生间面积适中,过道相对狭长,主卧面积较大,次卧和书房相对较小。
下图为原始平面图:
2.3 新建墙体
为了使居住空间的功能更加合理,υ有墙体进行了小面积的变更。在原始建筑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拆除客厅与卫生间之间、生活阳台中间、的一部分非承重墙。主卧和次卧新建了一堵墙隔开。
3 平面布置图的制作与分析
对原始户型进行深度分析,根据空间的特点和功能要求,考虑空间的艺术特点和户主的需求,空间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限定要素来体现。基本的功能区划分餐厅、客厅、厨房、过道、书房、生活阳台、主卧、次卧、客房、主卫、次卫等空间功能,这样充分满足业主在空间功能使用上的要求。本套方案的重点在于如何处理客厅、餐厅的相互关系,以及厨房空间的合理利用。如何在功能划分明确的基础上成功营造满足业主需求的新中式风格氛围,以及如何利用生活阳台的采光,使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以达到中式风格要求的移步换景。
3.1 顶面布置图设计说明
依据平面布局图,设计并表现空间中的顶面造型。吊顶具有斑纹、隔热、隔音(吸音)、划分室内空间、渲染装饰气氛,增强装饰的功能。厨房和卫生间用了PVC板进行平板吊顶。餐厅、客厅和主卧采用雕饰灯具。居室、走廊、厨房、卫生间、阳台采用吸顶灯具。
3.2 开关布置图设计说明
开关有串联单控开关、双联单孔开关、三联单控开关、单联双控开关、四联单控开关。
开关做在离地1.3米高度。玄关和客厅一部分,在门口有一个三联单控开关,控制玄关,还有客厅部分天花板的筒灯和吸顶灯。有一个单联双控开关控制中间的吸顶灯,还有客厅里也有一个单联双控开关控制同一个吸顶灯,这是为了人想要休息的时候不用到门口关灯了,直接就在客厅关就好了,另外一个门口的单联双控开关是为了,在门口也同样有开关,因为进门和出门的时候都要方便开灯和关灯。阳台用一个单联单控开关控制就可以,客厅用一个四联单控开关控制天花板的筒灯,还有天花板暗藏的灯管。客厅到卧室的过道,由客厅的一个四联单控开关控制,和过道里的一个单联双控开关控制。主卧和主卫,双联单控开关控制去主卫的过道吸顶灯和卧室里的灯,由一个三联单控开关控制洗手间和沐浴间,还有排气扇。
3.3 电路图设计说明
电路图是根据天花板布置图去画的。电路的连接分为单联双控开关接线和单联双控开关接线。
走廊采用的是单联双控开关接法:把两个单刀双掷开关的两个触点分别相连,然后两个开关的刀做为整个开关的两端接入电灯的两端。电路接通,则灯亮。两个开关走廊的两端,这样可以在进入走廊前开灯,通过走廊后在另一端关灯,既能照明,又能避免人走灯不灭而浪费电。
4 中式风格3D 效果图解析
4.1 客厅效果图
客厅是居家装修的主角,它既是一家人共处的空间,又是接待外来宾朋的公共空间。做中式风格的客厅就是要体现大气、恢宏、庄重的感觉,并且增加现代风格中浅色调的比例,同时沿用中式元素的直线条设计,表现出中式风格的优雅和品味。以米色的墙面、顶面、地面为基底衬托,局部辅以中式纹样装饰。客厅中主要的家具陈设内容有沙发、茶几、展示柜、灯饰、织物地毯等。铺设可采用与中式风格相呼应的仿古地面砖或实木地板或软织地毯加以装饰,既显气派又具有方便打理、耐磨防滑的功能。
电视背景:米色大理石纹路墙砖拼贴+棕色木质边框
沙发背景:小碎花肌理壁纸+局部棕色中式纹样镂空雕刻装饰+中式木饰面
顶面设计:吊顶+射灯+后现代风格吊灯
地面设计:木饰面地板+米色丝绒毛地毯
4.2 餐厅效果图
此户型是三口之家,餐厅里放方型餐桌比较适合,107cm×76cm的黑胡桃木长方形桌,省空间也好用。餐厅布置的稳重得体,中式棕色餐桌、椅搭配浅咖色木地板,凸显出中式韵味的雍容典雅。简约的空间中,中式家具的摆设显得十分高贵,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气质。保留了传统中式风格的韵味,又符合现代人心理及生理舒适性的要求。
顶面:石膏板造型+吊灯
右墙:咖啡色墙纸+挂式电视机
4.3 厨房效果图
厨房是家庭中最主要的服务中心,在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它的实用,其主要功能为储藏、洗涤、烹饪等。橱柜是沿着厨房墙面做的,但厨房间的主灯是在顶部的中间位置。这样操作者站在台面前就会把亮光挡住,背光操作很不舒服,所以在吊柜的底部加些光源,这样灯光就可以照到台面上,操作起来方便多了。
厨房的设计关乎到一个家庭的伙食问题,设计中要从科学性、安全性、整体性出发。一个功能齐全、装修合理的厨房会使人在烹饪过程中感到舒适、方便。
墙面:米白色墙砖
顶面:集成吊顶
4.4 书房效果图
一个居室里的书房几乎是所有家居中最体现中式风格的区域。选择中式风格的主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或是崇尚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新中式的书房设计应该要有一种宁静致远的书香气,体现主人的身份与品位。一个宁静的书房,能让人的心灵远离尘世的喧嚣,找到一个归宿。古今相融的设计手法,书桌椅的配置,材料上可选择现代工艺加工的木质,因为木质具有安神、凝气的效果,适合阅读区使用。书房内的字画通常是必备的装饰,在房内挂一些山水画,书画来增添情趣,这是中式书房固有的形式。字画的摆放可挂甚至也可搁置与桌面,或者是表框挂在墙上。
4.5 主卧效果图
现代人的工作比较繁忙,回到家都希望得到好好的放松、休息。卧室是整个家居中最让人感到自在舒适的地方,在设计中既要突出安宁、私密、舒适的功能特点,为主人提供一个安心休息放松的场所,又要兼顾体现出卧室主人的个性与修养。
卧室地面的材料铺设有温暖感的木地板在加上地质柔软的地毯,这些材料都可以达到保温、吸音的效果。墙体采用了偏暖色调的墙纸。除此之外,在窗帘、床品、抱枕、沙发等其他用品的色彩与卧室主色调一致,使其整体呈现出温馨、浪漫、宁静、柔和的特点。卧室的灯光设计,采用床头灯、落地灯、吊顶灯增加来了空间的层次感。在床头壁上搭配中式挂画,局部摆放一两件工艺品,就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卧室温暖而富有韵味的环境氛围。
4.6 卫浴效果图
现代家居卫浴通过将厕所、浴室、洗漱区设计在一个空间里。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布局合理、健康卫生等原则。由于卫生间通常较为狭小,且使用频繁。因此,在设计中将厕所与浴室进行分区,静浴室用玻璃门独立封闭起来,保证其私密性洗浴时也更为保暖,还可以避免洗澡时水花四溅、水气扩散。将洗漱与入厕、沐浴相分离,是其互不干扰,减少墙面、地面溢水的现象。
在材料上选择地面以及墙面多以石材、防滑地砖、玻璃马赛克、釉面陶瓷墙面砖。
5 结论
本方案经过和业主的多次沟通交流,对施工图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其内容包括:施工图、效果图、工程预算。
建筑装饰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它以美学原理为依据,以各种装饰材料为基础,运用创新的设计与施工技巧来实现。在这套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环保性、实用性、美观性为设计原则。以人体工程学原理为依据,合理运用建筑装饰材料,建筑结构与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结合业主相关实际情况,在合理的经济投入下做出了此套设计方案。
对于@套新中式风格住宅来说,设计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空间的合理利用、中国元素和现代手法的完美结合。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室内设计的资料,了解了新中式风格特点,对整个新中式风格设计流程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周越.西方设计史[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9).
[2]南京林业大学.室内设计与装修ID+C[J].江苏《室内》杂志社,2010(8):1.
[3]现代前卫:家居设计效果图及材料注释[M].辽宁:辽宁科技出版社,2006,26.
[4]李玲妹.木头与文化[M].南京林业大学南林出版社,2008,56.
[5]兰海明.建筑装饰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5).
篇2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我国城市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整体水平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近年来对其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设计技术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是缺乏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作为一个体系去系统的研究,公共空间体系规划相对于国内现阶段其他类型的规划编制还是一薄弱环节。
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中,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兴起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热潮,其促成的动力既有显性的城市发展政策、民间资本的推动,也有城市市民社会崛起、公共生活需求等潜在的社会影响。转型期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则是实现高品质城市空间的保障。
2、对应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建构
就大尺度(区域总体层面)而言,公共空间可以是绿环、绿带、绿楔、绿色走廊和城市分区之间的开阔缓冲地带;而对小尺度(局部层面)因素来说则表现为市内广场、公共场地与城市空间网络的结合。这种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运用,可以使城市群、城市地区乃至小地区表现出有秩序、有效率的延展。
因此,根据体系构成原理,分解讨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层次,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及实践工作的开展。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层次划分对应于相应的空间规模和工作深度,各层次的对象意义不同,涉及学科范围不同。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如果按照研究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区域、总体(城市)和局部(片区或节点)研究。研究范围是根据不同的个案和目标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城市整体或较大区域范围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着重研究城市整体的空间形态结构,构造城市的景观体系,组织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系统等;而对多数针对城市局部地段的城市空间研究而言,更注重多项具体实质要素的研究。
区域、总体层面和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范围划分,也是对应于我国城市现行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区域、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的阶段。不同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体系的具体形成需要依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来完成。(图1)
2.1 区域层面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研究任务与目标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是指以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为依托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也是一种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空间发展对策。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是一个需要上升到泛城市的区域范畴来讨论的问题。在区域规划中,把公共空间作为与城市实体空间同等重要的要素来进行构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特大城市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实际上,区域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建设实体共同构成了共轭互生的关系,前者避免或是限制了城市无休止的蔓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环境,后者则提升了前者的生态、文化等内涵,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主要针对市域范围内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和分布格局。这一阶段的设计目标在于构筑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框架,从总体上把握形成整体有序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它通常与城市区域及国土规划过程相结合,设计成果多以政策导向和导则取向为主,起到定性的作用,一般不涉及具体明确的空间形态。
对于该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注重依托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滨水区等公共活动场所,梳理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结构。在区域层次,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系统的其他要素关系密切,包括总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体系、城市交通体系等,因此,需要对城市物质环境、经济活动和交通系统进行全面分析。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属于一种超视域的范畴,是城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会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的外在形态和生活环境品质。
2.2 总体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编制
(一)总体研究层面的任务
总体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是对应于城市总体规划(包含城市分区规划)阶段,以整个城市或城市分区作为研究对象,任务是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调查和收集现状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与结构,分析由自然和人文环境组成的城市景观体系、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系统,以及交通系统等其它要素,从而根据城市整体发展格局,提炼城市公共空间的意向和特色。
(二)总体研究层面的资料分析与构思
总体层面的研究应对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文化遗产等历史与现状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基础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自然历史背景资料、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城市景观、城市公共活动与重要区域、城市交通体系以及城市土地使用现状等。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现状调研基础资料的分析整理和研究评价,分析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形态的特定组成要素和内容,确定各要素和相关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并提出与之对应的保护、发展和创造的对策。具体分为:
1)城市环境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策。总体研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人文环境等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策。
2)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基于城市形态格局的发展沿革和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研究城市的总体格局、空间结构、主要发展区域(轴线)和重要节点。
3)城市景观。根据城市环境特征和发展格局,研究城市主要景点、景观带和景区的布局及相应的视廊、视域等空间视觉分析;挖掘和提炼有特色和景观意义的城市传统空间(街区、街道、广场)、地方建筑风格、地方色彩等。
4)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根据城市功能布局,研究城市公共活动的人群及活动特征、类型及其在城市中的分布;了解依托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街道、广场、街区等公共活动区域的空间类型和分布。
5)城市交通系统。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包括城市地铁、轻轨、立交和地面交通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配合城市公共活动地区布局,研究城市步行系统区域的分布。
6)城市特色分区和重点地区。结合不同地区在功能配置和环境上的特点,明确特色分区和重点地区,为深入进行局部城市设计,确定了定位和定性的研究基础。
7)生态与自然空间网络体系
2.3 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编制
(一)局部研究层面的任务
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是把城市的局部地区和地段(如中心区、商业区、特色地区、商业街、步行街等)作为研究内容,是在城市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局部地区公共空间环境的结构、形态和建筑形态、景观和自然人文环境、史迹保护、微观交通与市民步行、活动场所、环境艺术和设施等。
一般对应于详细规划的尺度和阶段,可以从街区和地块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二)局部研究层面的资料分析与构思
局部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基础资料调查应根据区域的类型和特点,突出重点,有所侧重和取舍。基本内容包括土地使用、道路交通、景观与环境及相关资料部分,并以现状图和现状说明方式表达。
局部研究的分析与构思阶段,是对设计研究区域的现状基础资料加以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体形环境及组成要素和内容;也是综合现有信息,提出以形态结构为主的设计构思和创意,综合性的解决环境问题,塑造环境特色的重要过程。重点是提炼和挖掘城市局部地区的环境特色。主要研究:
1)城市局部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包括设计区域的功能分区、主要轴线和重要节点;设计区域建设高度分布、城市轮廓线、城市标志、高度控制点;规划区域内重要地块(街区)等。
2)城市景观。研究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等城市景观要素的布局;分析视点、视域等视线组织分布;确定城市道路、街道等结构性城市景观的设计意向。
3)建筑群形态。从设计区域整体入手,研究建筑体量、沿街退后、高度、界面、色彩等建筑形态的控制和要求。
4)公共空间及活动。确定城市公共空间(广场、公园等)的位置、面积、性质、归属,活动的内容和设施安排;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交通、步行区域的联系。
5)运动体系。研究区域内道路交通组织及重要道路和街道的断面,确定停车场、公交站点等的分布;组织步行系统,研究主要步行街的形式、断面及与公共交通的联系。
6)环境艺术。研究公共艺术品的位置、性质等;确定街道家具的内容、设置原则和形式指导;明确户外广告物、招牌等的基本要求及夜景照明的设计原则。
7)重要节点。建立重要地块和街区的设计意向及其关于形态结构、景观、建筑形态、公共空间、交通与步行及环境艺术等方面的设计原则。
8)其他。容纳重要城市公共事件与活动、庆典、礼仪的场所;公共空间城市文化结构属性(结构型、外来型、混合兼并);特性公共活动区(主流文化圈、亚文化圈)
2.4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层次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建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分类规划框架如下(表1)
3、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结构,探求影响其发展的深层机制,进而提出建设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对策框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依据和指导。
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为依托,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分为区域、总体和局部来研究,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领域建立更为规范、合理、明确的公共空间设计准则。包括区域领域、城市领域、局部地段、特殊管理区、重要公共节点等对应区域、总体和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编制相应层次的公共空间系统规划。从而探讨了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如何与城市规划体系各层次内容合理对接的问题。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是本文对适应我国转型期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理论研究的有益尝试,对于规划体系的转型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Montreal Master Plan,Edited by Executive Committee Responsible for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2004
[2] City of Chicago,Chicago Park District & Forest Preserve District of Cook Country. City Space―An Open Space Plan for Chicago,1998.
[3] Evans. R.. Public Spaces,People Places. Urban Design Quarterly,No.68, Oct. 1998.
[4] 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
[5] [加] 约翰・彭特,美国城市设计指南――西海岸五城市的设计政策与指导(庞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
[6] [丹麦] 杨・盖尔(Yahn Gehl) 著,何人可 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 扈万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8] 高源,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9] [美] 马库斯,C.C. (Marcus,Clare Cooper) 著 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
篇3
关键词: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构思分析;规划设计要点
1引言
在整个大中华文化圈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对建筑人来说有责任把我们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成为具有高水准的培养技术类应用型人才的美好家园。笔者试图通过下面的实例及多年来从事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的一些领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2项目背景
兰州新区地处兰州、西宁和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职教园区位于兰州新区中东部。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的中部,用地为创智西路以北,维二十六路以南,科体路以东,北斗路以西区域;地块东西方向长度约510~820m,南北方向长度约950m,用地呈等腰梯形;在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5月11日给我公司发出的关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概念性规划方案”的邀请函当中得知,该建设用地面积56.54114万m2;总建筑面积:27.8674万m2,其中地上26.74万m2,可见由地上建筑面积除以建设用地面积得出容积率为0.473。
3项目背景资料梳理
位置特征:该项目位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的最核心部位。因此本规划设计要增强区域识别性及标志性。周边关系:南北西三边毗邻各个学院,只有东毗邻公共资源共享区,而且紧邻主要道路北斗路,因此在东边要打造我们的对外形象设项目主要出入口。建筑类别:从容积率只有0.473有利于设计发挥,同时为控制成本建筑可全部采用多层。设计目标:把学院建成西北一流校区,体现智能化、人文化、生态化的设计理念。
4空间规划结构
活力环概念的引入:我们所规划的校园需要有一个主要共享区、将城市卷入校园,城市和大学在这里相遇,人工与自然在这里交汇,所有这些挤压在一起的差异刺激着交流和思维,激发出巨大的活力,因此把这个区命名为活力环。环图对外呼应关系:环图对外要呼应,出现两个节点即入口节点、对景节点,从而形成三个序列空间即外部空间、主入口空间、内部空间。空间组织:结合环图,开拓一心一带的空间结构,采用路径的迂化来改变空间关系,丰富视角,形成主要空间网络结构。共享空间轴:从主入口空间开始,沿主景观空间到开放性很强的报告厅、图书馆及食堂,最后到室外体育场地空间,形成共享空间轴线。
5设计要点归纳
5.1要理清职业技术类院校的特点
通过实地、相关院校的考察,查询相关资料理清楚职业技术类院校的设立的目的。职业技术类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区别在哪里。在此基础上注重实践性的培训。
5.2要注重所涉及职业技术类院校的专业特色
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内外公路、铁路、国土资源、汽车、机械、建材、交通物流、交通信息、航空服务等领域10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那么我们在规划设计时,需了解上述校企的相关实训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
5.3要明白教学模式
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因此要立足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步入国际化的轨迹越发明显,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人的社会角色多样化使得交流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传统教育模式的乏味封闭空间与对外开放自由交流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应该趋向开放式。这样要求我们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开放的公共的共享空间。
5.4要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
学习分析经典案例,如新加坡共和理工大学,将多种功能综合在一个二层的大型椭圆形公共空间内,资源共享;纽约大学,大学建筑直接散布在城市之中;北京大学,校园以园林为校园中心组织空间等等。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能给我们提供一些规划思路。
5.5要留出共享空间
提供共享空间,这个共享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共享空间有图书馆、食堂、学术报告厅、体育馆等;室外共享空间有广场、绿地、亭子、林荫道、操场等。总之将小城市卷入校园核心形成一个容量巨大的共享区域,构成大学开放式教育的核心区。
5.6要正确把握功能结构
根据规模合理划分功能结构,如建设规模及用地规模很大时校园需要分区,各个校区根据需要自成完整的教学、生活体系。将公共性强如图书馆、报告厅、食堂等安排在共享区,将开放性弱的设在;将体育运动区靠近生活区。
5.7要重点打造出校园亮点
除了根据专业特点要注重功能空间及其外观的特色打造外,重点突出整个校园的中心主题,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成为北大的标志一样。
6结语
篇4
Abstract: The lack of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planning of underground space has lead to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part of facilities, the frequently conflicts of space occupancy between underground facilities and these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The paper analyze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Ningbo,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takes light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in Ningbo as an opportunity, and then probes plane partitions and vertical stratifications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Ningbo. Based on these,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lamination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obey orderly, rational, favorable principle, to save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关键词: 地下空间;轨道交通;平面分区;竖向分层
Key words: underground space;rail transit;plane partitions;vertical stratifica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02-04
0 引言
城市化进程加快,空间区域扩展的困难性,飞涨的房地价,暴涨的人口等城市问题使得地下空间的开发成为人们的共识[1]。欧洲历史悠久,其特点规模大,类型多,结构复杂的综合体;北美国家点线面方式结合地下交通构件庞大网络,综合性较高,据统计,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拥有60多个建筑群面积达360万平方[2];亚洲以日本为典型,大力发展地下能源交通仓储设施,分层开发。国外发达国家的地下空间规划起步早,技术较成熟,相关法律法规较完善,这对我国地下空间开发有借鉴意义。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人防工程。近年来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地下空间规划已初具规模,上海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总量已超过1000万平米,开发深度也已向30米以下的空间挺进[3]。我国地下空间开发态势积极,但仍存在规划合理性时性不佳,开发技术落后,上下协调性差等问题,对今后城市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特定性,必需探究适合城市地质环境条件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本文结合宁波市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和实施方案。
1 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工程地质条件 地下空间开发工程与地质环境联系密切,受环境影响很大,应先进行地质分析。宁波位于滨海平原,地势低,深厚软土地层分布广泛,地质构造复杂。宁波平原第四纪地层发育,厚度较大,且层位较稳定,厚度从60~120m不等,从中更新世至全新世地层发育齐全。主要成因类型有河流相、河湖相及海相等,从老到新是由一套陆相堆积~海陆交替堆积~海相堆积地层组成,上部软土层厚14.1~24.6m。
1.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工程量小、功能单一、分布散、公用性差 宁波市鄞州中心、骆驼新区、火车站等地区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仅限于建筑区域下的地下车库及战时防空所用,且部分小区中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在小区之内分隔,且仅在单独建筑物之下。公共地下停车场涉及不多,而地下通道、地下商业街更是少有涉及。现今宁波地下通及商场到发开利用较好的为海曙城隍庙区域。宁波市现有地下工程主要分布在海曙区和江东区,除人防工程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随近几年的房地产开发而建设,这些地下工程功能也比较单一,停车库占到了绝大多数,其次是建筑的设备机房,作为公建使用的仅占总面积的2%,仓储则占总面积的3.6%。
1.2.2 资金供应不足,技术不够完善导致众多后遗症。
宁波市对地下空间开发起步相对较晚,针对地下空间的规划主要从2005年开始,比建设部颁布的文件迟9年。由于国内建筑业粗放的建设模式,地下空间开发研究不足、重视程度低,国内外交流不足等情况,我国的地下空间开发的“后遗症”严重。而宁波也不例外,加之历史因素,地下空间开发几年来,宁波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道路开裂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城市化建设规模的扩大,进程的加快,工程性地面沉降逐渐加而宁波也不例外,加之历史因素,地下空间开发几年来,宁波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道路开裂等一系列问题。剧,市区地面沉降继续发展,沉降漏斗不断向外扩展。至2005年,江东和江北城区累计沉降量200~500mm,海曙城区累计地面沉降量为100~200mm,江东、江北沉降中心区累计沉降量大380mm。
1.2.3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缺少整体性、长远性和战略性,且实际开发建设情况与规划同步性差 尽管,2005年宁波市便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及人民防空规划”。当前,对宁波市来讲,城市中心区最为缺乏的地下公共停车场、公共市政设施的开发。2005的规划就述内容存在明显的不足,且该项内容大部分尚未实施,规模和数量也法满足宁波城市建设和快速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的需求。例如根据东部新城的规划,地下空间利用包括在地下建设地铁站、公交终点站、停车场、步行网络、地下街、道路等。就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以上设施并没有与总体建设同步实施。若在后期将建筑物的地下空间相连,建立地下网络,不管是在技术还是资金方面都会出现较大的困难。
1.2.4 地下空间开发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机构条块分割,针对性法律法规缺乏 2001年11月建设部颁布《建设部关于修改的决定》,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管理的空白,仍缺乏特定的管理机构来协调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地下工程项目之间、地下工程同地表建筑物之间的矛盾。
宁波市现有涉及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地方法规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主要表现在:地下空间使用权主体不明确;对已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地下空间的权属界定不明确;有关地下空间利用的地方法规体系不健全。上述权属问题会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各类地下空间之间缺乏连通,影响了其整体效益和使用价值。此外,没有建设标准、技术,使工程质量问题不易杜绝,一旦出了问题无法明确责任。
2 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
地下空间规划地下空间开发的指导性文件。地下空间规划的难点是解决好即地上与地下,当前与未来,效益与环境三个关系;关键是处理好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不能偏离建设的需要,尤其是详细规划,应以指导地块开发实施为宗旨,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若不考虑这些问题,将来会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1 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必须有明确目标 2012年宁波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理念,打造智慧宁波。故而宁波市地下空间规划应将智慧理念贯彻其中,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地下空间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合理开发,注重以人为本。现今地下空间开发多是后期开发,故宁波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要与城市现状结合,如利用轻轨交通将原有(新建)的地下空间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地下空间形态,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为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出力。
2.2 将地下空间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点线面结合综合开发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不可再生,单独另行制定的地下空间规划往往和城市的总体规划往往协调性差,合理性,效用性不高,且后期编制成本来看不经济。将地下空间开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也有利于城市空间整体三维开发。通过平面布局与纵向布置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安排,使宁波市地下空间逐步形成以地铁为骨架,以交通节点及地下综合体为枢纽,以中心区为主体的城市地下空间系统。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发挥宁波市的城市聚集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2.3 加强研究与实践,进行合理预测 由于宁波市地质地貌特点特殊,且目前宁波地下空间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不足,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模式还要在探索学习中形成与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深度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影响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成本和效果。目前,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与规划的深度限于浅层。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为满足合理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等要求,必须对地下空间的开发规划深度做出预测和规定。城市地下空间可作为多种用途,但空间有限,特别黄金地段的,如宁波市中心区具有的商业吸引力,而基础设施建设则缺乏吸引力,应通过政策引导地下交通、市政管网系统等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重点层次,而与城市职能相协调的地下空间开发是中间层次,将城市功能的三维延伸入地下,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建设扩容提供条件。
2.4 拓宽渠道,吸纳资金 由于地下空间的开发难度和工艺水平要求远比地面要高,所以地下空间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资金需求,而且也不利于在地下空间开发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因此,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资金是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除一般的政府出让地下空间地块机制外,宁波市还可以将工程建设中的BOT模式,“国”“民”合办的融资模式、“国”有“民”办的融资模式应用于地下空间开发。
2.5 明确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建设管理与使用权责
2.5.1 通过法律明确地下空间使用权 我国依法实行国有地下空间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和有期限的制度。对经营性地下空间,宁波市政府可参照地面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如协议、招标、拍卖等。依法对地下空间使用权的产权登记,包括取得、转让、抵押、继承、赠予等要做出明确的规定。此外,对于建成后地下空间的出售、出租,应有明确的管理办法,规范其流转。
2.5.2 明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管部门,建立监督机制 建议成立宁波市地下空间管理委员会,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可由宁波市国土、规划、法制办、人防等部门统筹规划,明确各部职责,全面考虑地下空间的相关事宜,实现系统开发。考虑地下空间平战结合居多,市、区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有一套完整的人员、机构、编制和开发利用的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外,还应充分利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结合,建立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规则和监督机制,防止在土地一级市场中资源分配的“黑箱操作”,增加土地及规划管理的透明度。
2.5.3 制定《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 针对地下空间投资中违背规划初衷的情况,建议将地下赋予规划相应的法律地位,作为规划管理的操作依据。为此,建议宁波市应尽快制定《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主包括:目的依据、适用范围、供地方式、用地审批、使用年限、面积分摊,登记等。《办法》应明确指出,结建地下工程的使用年限相同;地上业主对其物业垂直下的地下空间有优先开发权,其他投资者有行使无害通过的权利;同一宗地下建设项目有两种以上供地方式、用途或两个以上使用权人的,使用权面积分摊办法。
3 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实施方案
当前,地下空间的规划工作面临着两个任务:一是在对城市地表进行规划的同时,应重视对地下空间进行长期综合性的规划;二是对已投入大量资金所建成的地下室工程特别是相对集聚的片区应进行再开发利用规划,整合资源,以发挥应有效益和为日后提供示范性实例[4]。
根据规划,宁波市将于现在的宁波市轨道交通线网以主城区为核心,以跨三江(姚江、甬江、奉化江)、连三片(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沿三轴(商业轴、水轴、公建轴)为指导思想构成主体骨架,形成三主、三辅、六条线、双模式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地铁在交通上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实现人群行为实现的“点—点”直接快捷交通,相比地面交通更能体现直线交通优势;二是地铁交通具速度上的优势,轨道交通速度能达到80km/h[5]。轻轨交通的建设为宁波地下空间开发带来良好的契机。
宁波市应按中心联结模式进行规划建设,通过轨道交通将城市各个区域连接,将分散的地下空间串联成线,各线路的纵横交错使得地下空间进一步连成网。本文结合宁波市轻轨交通建设和城市规划,考虑区块经济,人口,原有地下建筑等情况,将多核心紧凑型城市空间布局理念用到地下空间开发,形成有“点线面—地上地下”协调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理念发展理念。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上下一体,实现地下空间开发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和效益化,如图1所示。
3.1 平面分区 宁波市地处滨海平原,地势低平,属软土土质,海积软土层分布广泛,厚度不均,物理力学性质差。特殊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决定其地质环境比较脆弱,故其地下空间开发需慎重。平面分区着重考虑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分布,人口分布和特殊地质情况。
3.1.1 城市规划 地下空间开发必须立足于宁波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状况。宁波市规划在15年内完成以下7个地下空间开发重要节点:三区,东部新城,鄞州中心区,天一商业区,南部商务区等。外加7个次重点开发区。地面经济开发重点区域主要是东部新城,三区,鄞州中心区,北仑区片等。规划主要地下工程为地下商业街、停车场,地下通道,人防隐蔽工程等。近几年宁波市经济迅速发展,势头良好。2011-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 6010.5上升到6524.7亿元,同比上涨8.5个百分点。
3.1.2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像地下空间的血管,贯穿较为分散的核心区块,结合地面交通,串联各个次要分散小区块,形成点线面一体的平面布局。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实在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层面中的地下交通分享和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地下空间详细规划层面中的重要节点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6]。例如:1、2交汇于东部新城,北仑片区并与4号路线于三片区汇合(两处皆配合有地下通道),3、5号线于鄞州中心区汇合并与6号线于高教园区北区及周边区域汇合等。如图2所示,利用轨道交通将各组团联系起来,发展区域尤其是轻轨交汇处,商业发达地区进行重点规划,进行规模性综合开发,如图2所示。
3.1.3 人口状况 地下空间的开发应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分析供需情况,以发挥地下空间利用效率,节约资金。其次应考虑地区产业状况,因地制宜。据最新人口统计,宁波市常住人口达596.33万人,平均人口密度达636人每平方公里,最高达11572人每平方公里,且呈增长趋势。可见对地下空间开发需求较大,也是宁波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3.2 竖向分层 竖向分层要分为浅层和深层开发,宁波市现今主要是浅层开发阶段。地下空间应用方向,结合各区域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功能互补、辅助或需求满足;结合交通人口等状况进行开发类型组合;结合地质水文状况对组合进行合理分层。在竖向分层中还应注意深度与功能的适应和构造要求。竖向上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土地和经济的适宜性,实行最大深度的立体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7]。
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则要求根据平面竖向划分选择适宜的地下空间开发类型。达到地上地下空间协调。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出地下空间开发的五种主要类型:
①地下交通设施包括地铁,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场等。②地下商业娱乐文化设施包括地下商场,地下图书馆,影剧院等。③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比如地下的过街通道地下的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等[8]。④地下人防设施包括各类人员掩蔽工程、地下军事工程等。⑤地下生产仓储设施。不同功能形态的地下工程合理埋置深度不同,竖向如何布置很重要。宁波市竖向开发从上至下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
综上,可将地下空间开发注意点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注意适应性。地下空间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程度及资金供给状况,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适合的开发模式。其次,可持续性。应关注地下工程实施建设技术问题的解决,避免或减轻项目后期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贯彻人本理念。地下工程在规划应注重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地下活动空间与环境的原则,践行“低碳”“以人为本”理念。再者,注意谨慎性。地下空间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逆性,因此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慎重[9]。注意地上与地下,当前与未来,效益与环境关系,地下空间规划关键是处理好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最后,注意规范性。政府对地下空间开发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规范其审批,开发,管理流程,并加强监督。并将分散的地下工程项目于城市地下综合开发结合。
4 结语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技术性,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且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故而其开发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和先有条件,合理规划和预测。通过轻轨结合,平面分区,竖向分层结合综合体开发模式,因地制宜的进行地下空间开发,有利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对城市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作用重大。地下空间开发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G.s.格兰尼(美),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代朋著.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规划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3]李春.城市地下空间分层开发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7:20-21.
[4]梁小略,席广会.城市地下工程集聚区的再开发规划和资源整合—以湛江市霞山区商贸中心片区为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04(02):215-221.
[5]徐德新.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最高运行速度的选择[J].铁道工程学报,2008(02):97-99.
[6]束昱,赫磊,路姗等.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规划理论研究[J].时代建筑,2009(05):22-26.
[7]陈志龙,伏海艳.城市地下空间布局与形态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02):29-30.
篇5
【关键词】土地制度 统筹城乡 发展
通过产权、市场等方面制度创新,完善相关配套,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人口流动与土地的流动相关联,提高农村要素利用效率。结合我国城镇化和农村现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从土地立法上建立对等的国有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城乡统筹要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具有同样的产权权能,即具有相同的使用、收益以及处分的权能,建立城乡相对统一的产权体系。但目前的法律中对农村土地产权权能规定限制较多,同时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城市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相关规定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以城乡统一土地产权体系为出发点,建立土地立法,建立对等的国有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并对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分类管理,将产权设置和用途管制分开。对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实行同等保护。
让城市国有土地产权与集体土地产权对等,那么在规划范围内农村集体土地也可以进行市场化交易,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土地时也同样可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重点改革是规划的法制化问题。需要规划管理从之前的用途管理和产权管理转变只对用途进行管理。在规划区内集体建设用地也应同样用于除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外的用地。
二、推进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
在城乡统一产权体系下,征地制度的范围将必然缩小,在规划区范围内,只要不涉及公共利益的用地,均应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取得土地。这就需要严格界定征地范围,对公共利益逐步推行详细列清单的形式给出,区分政府与军事、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国计民生等项日。同时,要推行征地补偿到征地市场价格的转变,充分体现并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从双重管制到单一管制,公开征地程序,让公众参与到征地的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并建立仲裁机制进行监督。在规划管制范围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后,应该享有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样的产权待遇,推进有序流转和市场化配置,打破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市场。改革征地制度,对这部分的改革更加注重收益分配的重新制定,保障通过空间置换获取的收益全部返还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市获得发展空间。
三、改革收益分配机制,建立收益“返还”机制
在城乡统筹的产权体系下,农民所享有的土地产权(使用权)与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产权就要对等,农民就要享有因为土地流转而产生的增值收益。建议在当前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中,应该改革现有的收益分配机制,将农村土地流转的增值收益进行全额或绝大部分“返还”予农民,让农民享有工业化、城市化中的要素增值收益,切实保护农民享有的上地财产权益。
四、创新公共财税体系,增设物权税等税种
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在二元土地市场制度下,地方政府通过征收土地获得大量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预算收入不足,但在一体化市场制度下,“土地财政”必然减少甚至逐渐消失,要保障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就必须建立新的财税体制。如:开征物权税,把物权税作为地方财税来源,保证财政正常收支,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五、强化空间、微观设计及用途管控上的规划管理
在城乡统一的产权体系下,农民享有的产权可以自由流转,那么就要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规划管理,哪类土地在哪些范围、什么用途范围内可以进行流转必须在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中进行规范。在规划控制范围内,在用途管制的限制条件下,允许集体使用权进入市场,按照不同的条件进行管理。特别是当前宅基地置换、流转的逐步推行,区域空间布局与空间规划显得更为重要。应该将土地规划的空间功能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及其对土地管制结合起来,从空间上、微观设计上以及用途上进行限定,其他方面让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调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六、相关配套改革整体推进
土地制度改革与其他相关制度改革是密切相关的。城乡统筹的土地产权改革,必须与其他相关制度同时进行,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公共资源配置、评估机构的规范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以达到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俞思念, 杜晓溪. 社会治理范式转换中的政府主导——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政府主导及其限度分析. 求索[J].2011 (5):61-63.
[2] 鲁长亮, 唐兰. 城乡统筹建设模式与策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J]. 2010 (3):1585-1587.
篇6
[关键词]人防工程规划;布局原则;建设重点;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人防工程规划作为建设城市人防工程、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部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防工程在战争时具有能抵抗一定武器效应的杀伤破坏能力,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护工程,是保证战争潜力的重要设施。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人防工程是提高国家整体防卫能力,提高城市抗御自然灾害和防空抗御能力的生命线工程,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2]。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正在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向发展,逐步融入到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中去。目前我国的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已覆盖到各县级城市,但人防工程的规划设计及使用功能等要纳入到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规划中,并保留其自身的独特性。
近年来,济南市人防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制定了《济南市人民防空建设规划》和《济南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以人防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将人防建设融入城市建设,使人防工程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带动了整个人防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人防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济南市是国家级的重点人防城市,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同时,随着济南市经济建设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必将给人防工程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疏散体系建设、警报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也将面临新的发展空间[3]。
一、坚持与城市建设统一规划
人防工程规划纳入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落实人防的防护要求,是人民防空法中明确规定的。人防工程建设规划是确定城市人防工程建设的总体规模、布局、主要建设项目、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方案以及规划的实施步骤和措施的综合部署,是进行人防工程建设的依据、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4,5]。同时,人防工程建设规划要适应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要符合人民防空的要求。根据济南市自身发展方向及战略目标,人防工程规划应长远考虑,高瞻远瞩,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应坚持高起点综合规划。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确保人防工程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经济性,从而达到提高城市在灾害和战争条件下的稳定性和灾后城市功能的恢复能力。
(一)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人防工程的建设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在实践中予以妥善处理。问题主要有:1)人防工程的总体布局上,现有人防工程的分布很不均匀,不能适应战争条件下就近迅速掩蔽人员和物资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临战状态下对指挥设施的分布、防空专业队的分配及城市人口的疏散方向及路线安排方面的要求;2)早期工程数量多,质量较差,不能满足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城市防空袭的需要;3) 与发达国家相比,人防工程在数量、质量及战备要求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6]。国外发达国家如以色列将国民隐蔽于地下的能力为100%,瑞士是89%,瑞典是85% ,美国达到70%。4)工程类型(如地下战备医院、医疗救护站尚属空白)上配套不很完善,还不能完全适应防空袭斗争的需要。因此,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根据人防建设和城市建设的要求,制定出人防工程建设的长远和近期规划,按规划配套、完善建设各类人防工程。
(二)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的难点
1.我国的城市人防工程规划起步晚,缺乏成功的人防工程规划参考范例
我国的城市人防规划是以厦门市的“相结合规划”为样板及起点的。这个“相结合”的人防规划带有初期尝试的性质,规划的指标体系、规划的内容、规划的技术途径等均不够成熟 ,毁伤分析的内容较多,人防工程建设方面的规划内容相当薄弱。在国外,由于规划往往能体现国家的政策、计划,因此,它带有一定的保密性,尤其是人防规划,尽管国外的防空体制为“民防”,但也正由于保密等原因,对外透露情况的规划甚少。
2.各城市普遍缺乏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人防工程规划难以科学系统化
人防工程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但要真正将人防规划纳入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时,在一些环节问题,如城市上、下空间能否协调发展,对已建的人防工程如何改造与平时如何利用以发挥其经济功能效益、工程实施时的地质条件能否适合等问题上总找不到十分明确的依据,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城市没有编制城市地下空间的相关规划。因此,当人防工程规划缺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时,就难免缺乏系统性、条理性和实施的控制要素。
3.有关人防工程规划的规范、标准不齐全
这些年来,人防主管单位和有关科研院所尽管付出很大努力,但人防工程规划在规范、标准等方面始终不如一般民用工程那么齐全,系统的人防工程规划的规范始终未见出台,有关指标的适用范围也不是很明确,这就影响了人防工程规划的准确性[7]。
(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兼顾人防要求的落实
在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开发中将人民防空要求具体落实,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广泛宣传,积极引导
各级人防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人防的社会影响。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人防建设与经济和城市建设相结合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果和新动态;介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巨大潜力以及开发利用与国外的差距,增强其地下空间开发的紧迫感;宣传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实行平战结合的优越性,在全社会形成开发地下空间落实人防要求的共识,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建设气候。
2.健全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地下空间立法就其系统性讲尚不完备,地下空间兼顾人防需要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无法可依。当前,亟需要国家就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等方面出台配套法规,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兼顾人防需要的实施细则,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技术规范。
3.着眼长远,科学规划
地下空间开发是一种“不可逆”行为,没有科学规划的指导,盲目无序的开发必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急需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规划与人防建设规划的对接,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地下交通干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必须兼顾人防建设要求,做到地上地下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二 、坚持人防工程的布局原则
人防工程规划还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更新观念,并坚持规划布局原则[8]。
(一)协调发展的原则
人防工程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各类人防工程面积应按适当比例进行建设。如在人防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人员掩蔽工程的建设,同时还要考虑物质储备工程、医疗工程和其他配套工程的建设,使各类工程建设保持适当比例,协调发展。
(二)各防护片区人防工程自成体系的原则
自成体系是指每个防护片区都应有独立的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人员掩蔽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和配套工程。笔者认为,大型的单项人防工程中要划分防护单元,各防护单元自成体系,提高单个工程的防空抗毁能力。城市划分防护片区时,应尽可能与城市的各行政区设置相一致,以利于各防护片区形成独立、完备的人防工程体系。
(三)平战结合的原则
所谓平战结合原则就是人防工程要在保证战时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平时的使用要求。由于平时防灾与战时防空在预警、应急反应、救灾物资贮备及抢险救灾等方面有天然的相似性,人防工程建设应将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相结合,使人防工程在平时就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战结合。
(四)功能相适应原则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居住用地上以安排人员掩蔽工程建设为主,在工业用地内以布置防空专业队工程建设为主。人口防护与重要目标防护并重原则。人口和重要目标的防护是人防工程建设的两项基本任务。因此人防工程规划布局时,应优先保证这两项基本任务的完成。
三、做好近期建设规划,明确人防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济南市地下空间建设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应抓紧城市发展的契机,做好人防规划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结合,尤其着力做好人防近期建设规划工作:一是加大指挥工程、专业工程的建设力度,集中资源优势,逐步完善各级指挥工程与专业工程建设,将项目纳入“十二五”重大项目建设计划,落实项目建设的主体和建设资金的筹措;二是强化重点经济目标的防护,在经济目标较为集中的区域,应鼓励综合性地下空间及地下通道的建设;三是结合广场、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修建人防及民防工程,并与周围的人防工程或非防护空间有效连接;四是利用城市地下交通系统,尤其是地铁的建设,形成完善的人防疏散系统。
在规划近期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项目上,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人防工程建设的连续性,安排好人防工程建设的时序,尤其是近期的建设量。应针对济南市的具体情况,在近期规划中不仅使人防工程建设量在规模上达到要求,还应着重解决好工程类型配套问题,从而为后期人防工程建设的平稳、均衡地进行打好基础。
四、广泛合作
既然人防工程是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一个组成部分,人防部门就应开展与城建、国土、规划、交通等部门的广泛合作,积极参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活动,处理好人防工程与其它地下建筑物相交、相汇、相容等关系,真正贯彻执行平战结合方针,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既能保证近期经济效益、城市功能作用,又能方便地实现功能转换,保证灾时战时的人防功能这一长远目标。
当前,正是济南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高速发展时期,既可以承担战时防空袭,又能承担平时使用功能的平战结合的地下人防工程,又在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济南市地下整体规划,市政共同沟通规划,编制好人防工程的规划,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高冬梅.对我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的思考[J].新建筑,2004(5)25—29
[2]肖连群.浅谈人防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问利用[J].建筑与工程,2009(9):100
[3]王玉金,张涛.济南市人防办将人防工程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人民防空,2009(12):31-32
[4]杨延军,姜韦,郭东军,陈志龙.城市人防工程总体规划理论初探[J].地下空间2002(3)79—82.
[5]岳红彬.城市化进程中人防工程的建设规划[J].山西建筑,2004, 30(l9):14-20
[6]程明华,李沁.城市人防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探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7): 1248-1251
篇7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
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外国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3]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篇8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 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
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
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
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
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
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 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篇9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规划指引城市设计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品质的重要方面,是城市价值与吸引力的表现,是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随着在中国现代城市的社会结构中出现类似于西方社会学中的公共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公共空间就逐渐成为市民社会这种新构成展开、发展的容器,从而成为现代城市生活实现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大城市在经过了前期的高速发展后,正处于城市品质发展的上升时期,逐渐转向更为理性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发展趋势。从注重量的发展,转变为注重质的提升。随着城市的功能趋向复合化和多元化,将会越来越重视通过高质量的空间环境来激发公共生活的多样化。
一、城市公共空间含义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
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公”对应的概念是“私”,这是一对社会学概念。其主体对应的也是公众和私人这样一对社会学概念。在城市中,凡是涉及到公众的场合都可以被称为城市公共空间,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外在表现上,这类空间是对公众开放的;第二,在内在含义上,这类空间是与公众的生活和利益相关的。
城市公共空间,将这一定义延伸到城市的层面, 既包括对城市所用人都可以使用的广场、公园、绿地、各类步行道,也包括建筑实体的开放空间,它是市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同时,它又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包含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他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元素。
2、城市公共空间的人工塑造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工因素占主导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功能。[1]是人工改造的环境,它有别于城市开敞空间,虽然他们两个均属于城市开放空间的两大系统,但是,城市开敞空间是城市中以天、地、山、河为界,视线开阔深远的区域,这些开敞空间,有些可以供人活动,有些只能作视线远眺。其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城市的生态平衡、提供自然休憩环境。
3、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
它几乎涉及到了各种城市空间类型,既包括室内空间也包括室外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决定了它们中的许多空间供公众使用,这一特点导致许多公共空间并非室外空间,而这些室外的公共空间容易给人造成一个错觉,使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公共空间指的就是街道、广场一类城市开放空间。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与根源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社会动物,与其他人的交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公共空间正是城市人这种生理需求得以实现的物质依托。
1、城市公共空间正逐步沦为失落的空间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城市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也产生了城市功能紊乱,交通效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肌理破坏,城市特色和识别性消失等等问题。
许多城市的建设往往会出现避“虚”就“实”的情况,因此而产生了诸如城市中建筑紧逼道路,缺乏滞留场所和市民活动空间等忽视城市公共空间的情况。城市公共空间被交通与各类建筑侵蚀,无序的发展可能为城市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障碍。城市公共空间通常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成为最易失落的空间。
2、问题产生的根源
(1)市场与计划的博弈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的建设完全由政府部门组织制定计划、控制建设进度,城市就是政府意愿的终极蓝图的完全落实。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对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日趋明显,在城市建设方面甚至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正是因为市场的力量及其特性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与城市公共空间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相矛盾,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和市场存在博弈,从现状我国的城市建设中来看,在这场较量中,市场占据了优势。,
目前,依据《城乡规划法》及《土地管理法》,我国土地使用权的两种形式:划拨和出让。当前及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出让开发,以市场为主导的土地开发占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重。
(2)法律法规的管理制约体系缺失
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城市没有系统的公共空间的目标层面到实施层面的行动计划。房地产开发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多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往往会使建筑单体建设一定程度上脱离城市外部环境的约束而自行其是,如不恰当地增加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缩小建筑日照间距及减少必要的配套设施等。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的条文对开发商提出的诸如将公共空间私有化等要求的合理性进行判定,并通过规定的程序对开发商的诉求进行审批。同时,现有的政策条款中也缺乏对于违规侵占公共空间者的惩罚规定。
(3)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片面
由于受土地权属及建设用地功能分区的思想影响及制度制约,建设投资渠道的单一化和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局限于“发展经济”和“提升城市形象”,忽略了城市公共空间是否能真正促进公共生活的丰富多样;另一方面,由来已久的考核制度,过度追求城市公共空间的形象而缺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规模与体系的分析与研究,不重视空间的功能运用,导致公共空间开发的不合理。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层次性与存在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整体且具体的存在,在不同尺度下,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按照建设规模和服务范围等因素,大体可以包括大型公共空间、中型公共空间和小型公共空间。[2]
大型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广场、交通枢纽、生态景观公园等举行大型活动、市民集会及演出的场所,它在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中具有聚焦、借对、轴心、提示、标志等意义。中型公共空间包括居住区级公共绿地及其公共活动场地、城市综合体的活动场地,重要的商业步行街、滨水绿带等,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它具有串联、聚拢、制导、接续、延伸和包容各分散点的作用。小型公共空间包括半私有的街坊绿地、以及私有公共空间如建筑物附属广场、建筑中庭空间等。
大型公共空间是作为城市形象和地方特色代表的公共空间,成功的大型公共空间往往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和外来游客的吸引点,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小型的公共空间服务半径较小,具有数量多、使用率高、可以极大提高日常生活品质,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地居民,对于切实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人性化和宜居性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三个层次是有其结构。三个层次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衔接互动的关系,忽略或轻视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城市的总体空间形象。
四、基于层次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指引
城市公共空间,其包含的内容,涉及的利益主体等都是非常复杂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应该是系统性,战略性,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落实。“规划指引”是指以城市现实(问题)为规划目标导向的、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具体路径、过程要求、技术和方法。[3]形成规划对城市公共空间管控的最佳政策组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法定规划+规划导引+公众参与+其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指引,应该建立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层层引导与控制,并且结合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形成奖惩分明的制度,规范化设计、建设与管理。
1、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控制引导体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质”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质变成为必然的结果。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而言,局部的空间质量再高,整体的结构不明确甚而无序, 仍然不足以称道。因此,塑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首先要明确城市总体的公共空间结构,如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分布、城市轴线的走向、节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控制等;在此基础上城市公共空间的框架结构才可能不会因地块的分期开发而失落。
从公共空间系统与其他城市系统的关系来看,建立彼此间良好的耦合关系也是确保公共空间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基础。[4] 各个层级的城市公共空间与不同层次的城市交通系统、防灾系统、绿地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衔接,可以形成功能完备、品质高端的公共服务系统;结合城市人口密度进行各个关键节点有效衔接,可以使公共空间的人流组织和疏散更有效,使公共空间的便利高效使用。在规划设计引导上,对应不同层次的法定规划,在相应层次上有所侧重的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对于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应该具有前瞻性,并进行用地的战略性控制和预留。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的不断冲击,守住城市的要害。
2、发挥城市设计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基于功能安排的城市规划编制中,往往是先确定强度控制体系,再确定景观控制体系(或城市设计导则)。由于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是以二维的土地使用为核心,通常只对强度控制体系中,包括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在内的几项指标以刚性的要求进行管理。为增强规划的现实适应性,这些强度控制要求往往以建设控制低限的要求出现,即这些指标往往只以不对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为标准进行确定,反映的是最基本的要求。[5]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与城市搞品质的生活空间塑造存在着冲突。
引入城市设计作为辅助手段,实现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互动融合,更重要的是对法定规划进行必要的补充,实现综合多方因素的科学决策。当前规划管理中,控规实行的是单元控制,对于短期内无法做到全面研究的城市,对于城市重要的节点区域,进行系统的城市设计,进行量化指标,有形的空间视觉效果可以有效指导城市建设,对于指导审批、指导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城市设计是协调建筑空间和城市关系的关键。在城市设计的指导下,公共建筑的建设需要改善城市的物质环境,形成完整的步行街、交通和停车场体系,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具有连续性。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这对孪生学科须通力协作,才能共同促进城市机体正常高效地运转,创造高质量的空间环境。以良好的物质环境来促进公共活动,特别是商业、娱乐和文化活动,并通过建筑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渗透,把建筑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形成连续的动态交流关系,实现公共建筑空间的城市意义。
3、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体系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一种公共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中,公共空间建设是公共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运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土地、经济、园林、市政、公交等多个政府部门。
政府作为城市空间开发的引导者,要在经济效益、社会公平、空间正义之间取得平衡。应该建立明确细致的引导机制,将现有原则性的法律条文,结合不同实际情况,将政策条文细化和体系化,比如针对私有公共空间的引导,南京、上海、哈哈尔滨等大城市都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出台了相应容积率奖励管理办法,其实在实际的规划落实层面,这部分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比如拓宽容积率奖励政策的范围等。在综合考虑社会作用、建设和维护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对私有公共空间的类型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类型设置不同的奖励额度。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控制与协调机制。
4、鼓励公众参与与多元化投资建设渠道
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水平,就需要全民互动,共同去解决问题。香港在公屋的公共空间建设中,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其中设计,形成了很多充满活力的,体现出居民意愿的设计,促进居民形成了强烈的社区归属感。
要“活化”城市公共空间,还要拓宽公共空间的建设渠道,特别是需求众多的中小型城市公共空间,鼓励私人资本在私人产权的用地内进行公共空间的建设,并进行维护和管理。
五、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立从设计、建设、运营、形成高标准的交往场所是一个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不断的积淀,推敲,才能在设计上创造场所的记忆,在管理中,把握空间的尺度和方向,才能梳理不同要素的特征,将其归结,形成丰富而不混乱的空间;在公众参与的互动中,只有聆听了使用者的感受,掌握他们的所需及基本规律,才能创造出有记忆的空间,综合以上多种因素的达成,才能激发城市的活力,展现城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蔚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层规划控制[J].现代城市研究,2001(5),
[2] 张庭伟,于洋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管理 [J]. 城市规划学刊,2010(5)
[3] 王宁 中国语境下“规划指引”的内涵思辨和制度解释――兼对中国式规划管控方式的反思[J].规划师,2013(8)10-15
篇10
面临的诸多问题即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建筑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薄弱等等;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解决城市问题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提出大力发展和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地下空间规划的思路和原则。上述分析和设想愿与同行共酌探讨。
[关键词]城市问题地下空间利用开发原则 1引言
城市人口、地域规模和城市生存环境问题是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已从1950年的28.7%提高到2000年的75%。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由1989年的不到20%提高到2000年的35.7%。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结果表现为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据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测算,1986—1996年的10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的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了50.2%。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城区规模扩展都在60%以上,其中有的城市占地面积成倍增长,实际上占用了大量耕地。1986~1996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使耕地净减少197.5亿平方米,这比韩国耕地总量还多。中国是资源小国,耕地资源更是如此,中国目前人均耕地1000平方米,仅占世界平均数的1/3,到2020年,人均耕地将下降到800平方米以下,根据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65%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城市人口将比1980年净增8亿多人,按每个城市人口用地100平方米计算,将占用耕地666亿多平方米,再考虑工业交通用地,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不堪重负。此外,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还使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城市绿化地减少,形成一系列的“城市综合症”,造成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正视耕地面积很有限并将继续减少的严峻现实,正视城市生存环境恶化的现状,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已成为我国城市安全发展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笔者具体研究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解决城市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大力发展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根本途径,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地下空间的规划原则。
2城市发展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2.1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正在中国城市中形成“城市综合症”,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城市绿化地面积减少。按照国际标准,城市人口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2万人属于拥挤。我国上海城区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万人,局部地区达每平方公里16万人,北京城区4个区平均为2.8万人,均属于超饱和状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开发,城市建筑和通路的大规模建设,使可用于园林绿化的绿地和开敞空间日益减少。据1990年统计,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只有3.9平方米,与国家制定的人均10平方米卫生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交通阻塞,行车速度缓慢已成为许多城市普遍的问题。如北京市干道平均车速比十年前降低40%以上,每平方公里道路汽车拥有量为发达国家大城市相应拥有量的两倍乃至数倍。尽管北京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建设,可是道路的扩展远远赶不上车辆的增长。据统计,近十年北京道路年增长率为3%,而车辆年增长率为15%,车流量则为18%,交通拥挤已成大患,同时停车问题也日益突出。
(3)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的扩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造成城市环境相应恶化。80%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江河,水质超过了3类标准的城市河段已占78%,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垃圾围城现象普遍,我国生活垃圾经处理的仅占2.3%左右,其余只能堆存,堆存量高达60多亿吨,占地60多亿平方米;城市噪声污染普遍超标,全国有1/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城市交通噪声大部分超过79dB限值,生活噪声大部分超过55dB限值。
(4)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差,城市防灾系统达不到现代城市的标准。由于现代城市高密度化和生活水平高标准的需要,各种供给设施的建设将会急剧增加,需要改造和增设的管线就会越来越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地下管线比较混乱,每年管线被破坏事故有上万起,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多元。如1995年济南市发生特大煤气爆炸事故,事故的原因是煤气管道泄漏使电缆沟内充满煤气而引起爆炸,爆炸长度达2.2公里。另外,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缺少对防灾空间的规划,各项城市防灾系统达不到现代城市的标准。如每万人中消防队员和消防车辆数,北京与上海仅分别为东京和纽约的1/6,城市总体抗灾防损能力还相当脆弱。
如何在保持现有自然条件不继续恶化和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的前提下寻求发展途径,已成为我国城市安全发展的当务之急。
2.2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
2.2.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在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诸多问题及寻求新对策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吸取其历史的教训。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都曾经出现过向上部畸形发展而后呈现“逆城市化”的教训。由于城市中心区经济效益高,而以房地产业集中于城市中心区投资,造成了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大量兴建。为了解决人流、车流过分集中问题,又兴建高架道路,高层建筑、高架道路的过度发展,使城市环境迅速恶化,城市中心区逐渐失去吸引力,于是出现居民迁出,商业衰退的“逆城市化”现象。城市的发展历史表明,单纯以高层建筑和高架道路为标志的城市向上部发展模式,不是扩展城市空间的最合理模式,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当今发达国家已把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解决城市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难题的重要措施和医治“城市综合症”、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决交通难问题,发达国家纷纷修建地下铁道,如纽约现在地铁运营长度为410公里。东京为263公里,巴黎为209公里,伦敦为414公里,这种快速大运量的地下有轨交通不仅解决了交通阻塞问题,同时其能耗小,噪音低,从而使其沿线地价升值,进一步带动了城市中心区的复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大城市,如日本的东京、名古屋,美国的费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多伦多,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斯图加特,以及北欧的斯德哥尔摩、奥斯陆、赫尔辛基等地以地铁修建为龙头,对城市中心区进行了立体化再开发,即缔造地面空间、上部空间和地下空间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其中,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立体化开发的主要组成部分。以日本为例,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人员活动、物品储存、交通运输、供给处理等。其主要开发和利用形式有:地下室、地下步行道、地下街、地下铁道、地下停车场、多功能的铁道站前地下广场及复合型的地下市政设施等。通过广泛合理的利用地下空间,既节约了城市用地,扩大了公共绿地,又使交通顺畅,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2.2.2大力开展地下空间
实践证明,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节省耕地、改善城市环境的最有效途径。城市地下空间是一个十分巨大而丰富的空间资源,如得到合理开发,其节省土地资源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一个城市的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量一般是城市的总面积乘以开发深度的40%。以北京为例:旧城区62.5平方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可供合理开发的有41.2平方公里;当开发深度为10m,地下空间资源量为L65亿立方米;以地下建筑为二层计,可提供建筑面积0.55亿平方米,比旧城区0.42亿平方米还多。因此,世界发达国家把地下空间作为新型国土资源。1983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了利用地下空间的决议,决定把地下空间的利用包括在该组织下属的自然资源委员会的工作计划之中。1991年在东京召开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国际学术会议上通过了《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人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199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了第七届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其主题是“明天一室内的城市”。1998年在莫斯科召开了以“地下城市”为主题的地下空间国际会议。广泛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题之一。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是在19世纪末特殊的国内外形势下起步的,是以人防工程建设为主体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中一部分工程实现了平战结合,在平时发挥了一定的城市功能。8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容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于是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大城市开始了以城市交通改造为主的城市再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进入一个适度发展的阶段。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正在大规模建设地下交通体系:上海先后完成了地铁1、2号线和明珠线的建设,并规划了11条地铁线和10条轻轨线,总长560公里;北京完成了地铁复八线、13号线的建设,近期又开始建设地铁5号线,不久又将开始建设4号线、八通线、春颐支线和望京支线,北京远期的地铁营运里程将达到408公里。除了地铁的大规模建设外,许多大城市还开发了大型的地下综合体。如大连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不夜城”,地下商业部分3层,停车部分5层;又如北京的东方广场,因地面高度受限,地下开发了4层,共30余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20%。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城市在重点再开发地区,开始实行地下空间大规模的整体开发,即地面红线以内相对应的地下空间全部加以开发,在地下建立动、静态交通体系,并将各种城市公用设施归人多功能公用隧道,即“城市共同沟”,使地面上保持安静、优良的环境。例如北京市的中关村西区和东部的中心商务区(CBD)都采取了这种再开发的方式。
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阻塞、环境恶化的问题,同时还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些先进国家的城市,如美国的芝加哥、挪威的奥斯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以及日本的一些城市,在地下空间建立了下水道和污水收集与处理的统一系统以及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统一设施。日本的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方案中设计有管道系统可以把垃圾分别输送集中到地下垃圾处理厂。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就可以把污水、垃圾的污染减到最低限度。日本学者尾岛峻雄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在城市地下空间中建立封闭性再循环系统的构想,尾岛设计了一个覆盖东京23个区的地下大深度公用设施复合干线网,其相交处节点为大型多层地下建筑。所有物流系统如污水、垃圾、供热和供冷的空气等的运送、处理以及回收都在这个大循环系统中进行。我国到2030年,在中等干旱年份,缺水300多亿m3,但同时我国有400—500多亿m3的城市生活污水,其中80%未经处理排放形成污染,如能达到英国(100%)和美国(89%)的处理水平,则不但解决了污染问题,回收后也解决了缺水问题。因而,在我国城市中利用地下空间建立封闭性再循环的中水系统非常必要。
3地下空间规划原则
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地下空间发展史表明:当全国人均产值达到或超过500美元时,才进入可以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阶段。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这个数值,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大大超过这个值,可以进入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阶段。但是,在地下空间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盲目及无序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地下空间浪费问题。发达国家如日本在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时已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城市中心街区地下设施拥挤,即原地下工程对新规划的地下工程设施布局形成制约,新规划设施埋置深度加大,建设、管理费用增加。为了更好地利用地下空间,国际隧协于1990年在中国成都召开的第十六届年会上提出以下有关法规方面的政策宣言草案,并于1991年在英国伦敦第十七届年会上正式通过,宣言如下:
(1)地下空间与土地及矿产资源一样,也是人类的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的开发利用也应认真规划,以确保这种资源不被破坏和浪费;
(2)地下空间的利用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土地将不可能回到原来的状态,它的存在也势必影响将来邻近地区的使用,这些特点就要求对地下空间的规划格外重视;
(3)为了决定地下空间的优先使用权,为了更好地处理可能发生的使用上的矛盾,为了给将来更重要的利用提供预留空间,国家、地区应该制定有关的准则、标准及分类。
因此,根据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规划原则:着眼当前,考虑长远;地上地下,统一规划。
3.1着眼当前,考虑长远
从我国实际出发,近期规划应着眼现有的地下空间利用。具体规划如下:
(1)把过去已建的地下人防工事、地下室或其他地下空间鉴定分类,可用或可经过改造利用且又符合总体规划的应尽快使用,不能利用的予以报废。
(2)结合民用建筑修建平战两用的防空地下室,一方面弥补地面防灾空间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地面上难以抗御的外部灾害如战争空袭、地震、暴风等提供较强的防御能力,同时还可在地面上受到严重破坏后保存部分城市功能。
(3)结合城市建设尤其是地铁建设开发地下空间,上海人民广场的改造即体现了这样的原则,以地铁修建为契机,形成了一个包括2座地铁车站、2座地下商场、一座地下停车场和一座地下变电站的大型地下综合体,地面上建设了大面积公共绿地并恢复了人民公园。
(4)明确地下空间利用的重点是以地下交通建设为中心,其次是人员地下活动空间的开发以及地下供给处理设施的扩充和改造。在近期规划同时,还应考虑长远,对将来可能转入地下的大型重要工程设施进行规划预测,为其预留位置,避免任意占用造成的地下空间重复改造。
3.2地上地下,统一规划
城市规划必须统筹地面和地下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必须服从城市规划,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取长补短,去弊存利,建在地下有利就规划在地下,建在地上有利就规划在地上。同时,由于地下设施较多,也应从使用上、地质条件、技术条件上以及对能源的消耗等方面深入研究各种地下建筑的合理埋置深度,如共同沟的标高不能把地下铁道的标高往深处降,因车站造价与深度成正比,越深造价越高,也不利于运营成本的降低及乘客上下的便利。在这方面,一定要作好地下空间的立法,以达到可持续利用地下空间的目的。
4结束语“”版权所有
在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空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寻求和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时,应注意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地利用这宝贵的资源,要系统、长远的规划,以提高城市用地效率,减少城市灾害损失,实现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建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陈立道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钱七虎.迎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岩土工程学报,1998(1)
4王祚清.日本城市大规模、深层次、多功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1998(2)
5王梦恕.21世纪是隧道及地下空间大发展的年代.岩土工程界,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