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环境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环境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环境研究

篇1

1电网规划内容

电网规划以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为基础,它主要完成以下两个方面的任务:确定电网未来安装设备规格(如导线电压等级及型号、变压器规格等)和确定电网中增加新设备的时间和地点。编制规划的通常方式是:首先进行负荷预测来确定负荷需求的规模和方向,然后进行电力电量平衡来确定规划期需要补充的容量的规模和分布,从而进一步来确定降压变电站的位置和容量。我们可以根据容量和负荷分布的需求来进行网架结构设计优化,按照负荷发展和网架方案确定建设项目及顺序;进行方案综合评价。编制规划的基本解决方式是在确定电源和规划负荷条件下,对变电站的最佳位置、最优容量和线路的最佳路径、最优截面的求解。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其实质是利用以往的数据资料找出负荷的变化规律,从而预测出电力负荷未来时期的变化趋势及状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规划方案的质量。

2电网规划原则

电网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电力行业在发展会遵循几个原则,而电力的发展也离不开电网的规划,而电网的规划原则要与电力发展相一致,电力企业的发展是在电力市场的变化下,调整发展策略,但是策略的调整要在电力整体行业发展的方针下,依靠方针的指导,不违背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与电力行业实现同步发展。b.电网的规划不是一个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要为规划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在电网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也可以指定一个近期目标,但是近期目标不能偏离长期发展目标的方向,要在总体发展计划约束下制定。长期与短期的发展目标一致,必要的时候可以结合。而电力企业也要为自身的发展制定目标,从而使企业中的工作,可以保持在一个科学的轨道上,每一项工作都能有延续性,最终企业将在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完成过渡,将各个任务以一个很好的状态完成。c.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整体的目标,就现阶段来看,电力企业的整体目标就是对企业进行改革,将企业建设成为一个符合现代化发展节奏的新型企业。而企业在实现整体目标的时候,就要协调好内部的各个任务。企业中有较多的业务部门,各个部门都有着自己的职能。各部门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都要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一致,在计划的控制下,为每个部门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d.对电网的规划要以发展为主,主要的方式就是将电网合理的规划,使其实现优化。电网的优化对于电力企业在安排工作上也是有帮助的。电网能够合理,电力企业开展的各项工作也能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近而使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效益。

3市场环境下电网规划的特点

在市场机制环境下,电网规划将面临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电网规划的注意特点如下:a.未来电源规划的不确定性。电力行业进入市场化后,把发电和电网分隔开来。由于电网的建设周期相对于电厂的建设周期来说相对比较长,因此我们很难估计未来较长时间内的系统电源及市场的变化,这样就增加了电网建设的投资风险;b.未来负荷变化的不确定性。因为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向用户提供优质电能,所以当用户根据自身的考虑出发改变对供电质量的要求时,将会导致系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重新分配,这样就增加了负荷特性的不确定性;c.系统潮流的不确定性。在电力市场环境中,电网调度的原则是根据电厂机组的报价和用户需求来决定成交量、成交价格和优化调度次序。市场中各电厂生产都是追求其最大利润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竞争策略,按照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确定投入机组台数及生产规模;d.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在电力市场进行改革前,一体化电力企业通常是输电网的唯一投资者,电力企业传统机制可以保证企业能安全地实现投资回收并获得一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电网投资不存在任何风险。然而,改革后的电力市场,电网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投资回收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为了减小项目投资资金风险和保证获得最大投资回报,对电网规划方案进行经济评估是非常必要的;e.电价的不确定性。在市场环境下,电价会受负荷、地点和可靠性因素的影响,由于负荷的不确定性、地点的不确定性、可靠性的不确定性和网络拥挤情况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使得电价变化频繁,从而使得电价的不确定性更加明显;f.规划目标的不确定性。在我国的传统体制下,电力部门肩负行业监管的职能,电力市场化改革后,电网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其本身具有逐利性,但是出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电网公司包括电网规划都将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二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也将造成电网规划上存在目标以及最优方案的选择上的不确定性。

4市场环境下电网规划的步骤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网规划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预测未来的电源规划和负荷变化趋势;b.对我国现在的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和将来的电源和负荷进行相关预测,进而来预测未来的电力市场情况和电价水平;c.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分析和筛选;d.提出候选备用的规划方案;e.估算可能受益的情况并对它们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分析。其中前两步是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第三步和第四步是根据优化方法按电力市场环境条件下的要求和所建立的新的规划模型寻找最优解的过程,第五步是对所得方案的经济性进行验证。

5结论

篇2

关键词:招投标市场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招投标在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市场中交易各方尚未成为实质上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

2.业主规避招标

3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的时间不足

4招标文件编制水平不高,业主方或委托的招标机构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准确性不够。

5评标专家素质参差不齐,评标的时间不足

二、关于我国招投标市场信用体系的改良措施

(1)完善招投标制度,规范招标行为。

虽然招投标制度已在我国实行多年,但是仍然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不法行为钻制度的空子,因此,应继续完善招标投标制度。出台相关法律以,严肃查办招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加强招标投标过程的监督管理,突出监管重点,加强政府投资工程的监督,明确招标投标中建设单位和评标专家的责任。抑制招标人通过资格审查排斥潜在竞标人现象,探索研究经评审的合理低价中标的评标办法,以解决当前最低价中标带来的某些弊端。

(2)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是招投标市场一块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好的督促监管部门及招投标主体的行为规范,笔者认为应建立黑名单制度,抓紧不良信息的报送,对有不良诚信记录的单位进行惩罚,并建立起全国建筑市场统一信用信息平台,整合现有资质、质量、安全、招投标违规处罚、拖欠工程款等系统,及时采集并向社会披露市场主体诚信情况,尽快形成失信惩戒和社会监督机制。

(3)推进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发展

在承包模式上,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承发包方式为工程总承包,综合比较来说,总承包方式更能避免工程建设中的不诚信现象,避免了分包商与业主之间的管理弊端。从工程建设自身规律和市场运行机制出发,这种方式无疑是目前最有效的项目管理模式之一。并在我国目前的项目中承包实例中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与市场的规范,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及相关条款进行修订。

(4)完善行政审批工作机制

对于我国现存的企业和个人资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根据已经出台的企业和个人资质管理规定,出台具体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以及配套标准。此外,加快建设电子政务,逐渐实现企业和个人资质网上申报,计算机辅助资质审查的办法,加大对资质申报中弄虚作假行为查处。对已明确的审批权限,分解审核指标,加强层级监督,落实审核责任、完善审核标准。严格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对当前某些专业部分个人执业资格考试与执业结合不紧密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

三、建章立制,不断完善资格后审配套新体系

一是成立市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市政府采购与招投标工作重大事项的决策,协调和处理政府采购与招投标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二是成立市政府采购与招投标中心,为市政府正科级直属事业单位。经市政府授权,承担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履行招投标交易活动的日常管理、协调和监管。具体制订市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政府采购、药品(含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等相关管理办法;制定各项交易规则和制度;研究和解决招投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规范全市的政府采购与招投标市场秩序;受相关职能部门委托并会同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全市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中出现的问题;建设、管理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专家评委库;查处违反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法律、法规的行为。三是成立市政府采购与招投标交易所,为全市政府采购与招投标工作的统一平台,并为各类交易活动提供信息、价格咨询、交易场所,维护招投标交易场内活动秩序;协助有关单位进行招标报名、咨询、审查、编制招标文件;为招标当事人办理相关手续、提供技术服务;负责对进场交易的项目和参加交易的各方进行登记和备案。启东市还专门成立了由监察、财政、审计、招投标中心等监管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凡涉及招标的所有事项,包括招标公告、资格审查、招标方式、工程控制价、评标办法等重要事项的确定,首先由招标人提出方案,由招标单位形成会议纪要,然后提交联席会议研究讨论。

四、进一步改善招投标资格后审的市场环境

(1)建立了投标企业信息管理和诚信库。通过对投标人平时行为情况采集,实现从源头上监管,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投标企业存在违规违法行为的,计入不良行为数据库,并按规定给予一定的处罚。对于个别严重扰乱市场的投标人,会同市纪检、监察、公安、建设、建工、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严厉查处和打击。目前,全市共有500多家企业录入投标信息管理数据库。

(2)实施了信誉保证金制度,设立信誉保证金专用账户。凡参与该市工程建设项目的投标人,按照规定提交投标保证金,中标后其投标保证金自动转为信誉保证金,信誉保证金由中心负责监管。凡经查实投标人存在串围标、借资质挂靠、不认真履约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其信誉保证金予以没收。同时,将其记入“黑名单”,取消其在启东市的投标准入资格,并通过相关网站予以曝光。信誉保证金依据投标人履行合同的实际情况,由业主单位核准并出具相关证明后退回。

(3)实施了投标人行贿犯罪档案和行贿行为记录查询制度。下发了《关于对投标人实施行贿犯罪档案和行贿行为记录查询制度的通知》,对在启东投标的企业实施投标人行贿犯罪档案和行贿行为记录查询制度,要求投标企业提供其所在地的检查机关出具的有无行贿犯罪档案或行贿行为记录的书面材料,建立了查询、谈话诫勉、承诺等制度,构建招投标领域诚信体系。对行贿行为严重的禁止其投标,轻微的进行诫勉谈话。

规范工程项目招投标,建立监督机制

五、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不良记录”公示制度,在招标投标监管环节中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让不良行为曝露在“阳光”之下。

一旦发现在招标过程中出现围标、串标、陪标现象,中标后有违法分包、转包、虚报工程造价、偷工减料等违法行为的,记录存档,并按规定通报给有关部门并向社会公示。同时,在招标过程中要将企业的信用情况纳入招投标管理中,将企业的不良行为记录作为参考项与评标直接连接起来,使有不良记录者无从立足;同时,设立投诉举报制度以便于查处招投标中违法违规行为,达到社会监管的目的。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规范工程招投标秩序,增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信用意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促进我区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区国家投资工程廉政承诺书》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我们制定了不良信誉登记制度。

篇3

【关键词】 股权资本成本;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剩余收益定价模型(GLS)

一、引言

股权资本成本是投资者为了获得企业股权资本所付出的成本和费用。该指标对于衡量股权投资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在活跃和完全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剩余收益折现模型有着密切相关性。由于严格的假设条件约束,传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性降低,后来很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研究,布莱克(Black) 1972年提出放弃投资者可以按照无风险利率借贷的假设,提出了“二因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莫顿(Merton)1973年提出了多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该模型基于时间连续性,包含多个CAPM模型,ICAPM的建立提高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资本市场的适用性。

罗斯(Ross)1976年在《经济理论》中,基本上放弃了CAPM的假设,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该理论的假设条件和研究思路完全不同于CAPM,罗斯认为资产收益受到至少三个以上因素的影响。但是影响因素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1992年,法玛(Fama)和弗兰士(French)提出三因素模型、贴现现金流模型。这些理论观点和假设的提出为计量股权资本成本奠定了理论基础。

有关股权资本成本计量研究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剩余收益定价模型,该模型是2003年由Gebhard.Lee和Swaminathan提出,在预测股权资本成本方面,剩余收益定价模型比传统的股权资本成本计量模型更有说服力。

以这些理论为依据,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以期能够对这些理论观点和假设进行实证性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环境和西方市场环境发展有着较大差异性,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资本市场环境,相关结论是否在我国市场环境中得到验证?为此,本文对我国市场环境中股权资本成本计量进行相应的文献综述,以期认识西方有关股权资本成本计量理论是否适用我国市场环境,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二、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股权成本计量研究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否能够用于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施东辉(1996)是首位运用CAPM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通过选取上交所1993―1996年间50只股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投资总风险中,这50只股票的系统性风险所占比例非常大,达到81.37%,且实证结果与CAPM模型对应关系相反。陈浪南、屈文洲(2000)以1994年1月4日―1998年12月31日沪市中的样本数据为对象,根据股票市场的三种格局(上升、下跌、横盘),对CAP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β值能很好地度量市场风险,但是其对股票收益率解释能力很不稳定;在三种格局中,β值也有明显差异,上升值最大,下降次之,横盘值最小。由于传统CAPM模型的实证结果并不理想,很多学者通过引用、借鉴改良后的CAPM模型展开研究。靳云汇、刘霖(2001)选取沪深两市1997年5月1日至2000年4月30日的样本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法、广义矩估计对496只股票数据在标准CAPM模型(BAPM)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股票报酬率与β值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且存在β之外的影响因素。王敬、张莹(2006)以沪市A股的40只股票数据作为样本,对修正的CAPM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其检验结果比传统CAPM模型结果更优更适合;标准β与非标准的β相比,解释证券收益率的能力也较强。最全面的比较分析是李罗(2009)将传统CAPM、ICAPM(跨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BAPM及APT(套利定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对于随机选取深沪两市的300家2003到2007年的A股股票数据,上海股票市场符合ICAPM模型;而拉长数据样本期,对1997年到2007年10年间的423只A股股票周收益率与β系数关系进行检验,发现传统CAPM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普遍适用性较低;在比较分析传统CAPM与BAPM时发现,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传统CAPM模型是适用的,但是如果市场效率低,BAPM比传统CAPM适用性更高。

近年来,有学者利用CAPM模型对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因素进行线性研究。杜长春和惠晓峰(2008)利用CAPM模型计算出中石化的股权资本成本,研究市场权重对其的影响,发现市场组合的β与权重股的市场权重负相关;当权重在一定临界值内,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随着市场权重的提高而增加,当超过临界值时股权资本成本随着市场权重的增加而减少。闰甜(2008)为了确定国企分红比例,利用CAPM模型和WACC方法研究国有企业对政府股东的股权资本成本,对比分析我国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二者之间的资本成本,且认为股权资本成本作为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是国有企业确定利润分红比例的一个很好的参照标准,只是在确定分红比例时适当考虑行业的投资机会、企业规模等因素。

张敏(2008)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保护与股权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与投资者利益保护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三、基于套利定价模型与FF多因子模型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研究

张妍(2000)效仿Roll and Ross的方法,以沪市股票作为样本数据,分析了套利定价模型的适用性,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她认为至少存在两个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独立因素。李佼瑞(2002)对ATP模型引入虚拟变量,通过选取深市1998年9月到2001年7月的34只股票的样本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引用虚拟变量的APT比传统ATP更较为符合市场情况。但由于样本选取时间短、数据量少,有学者实证得出相反的结果。刘霖秦、宛顺(2004)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检验了影响股票收益率的因子数目,对套利定价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适用性做了检验。研究发现,影响股票收益率的因子有9个左右,比美国股市上的因子数目多。可能由于中国股市没有达到充分竞争的要求,市场中仍存在显著的套利机会,所以套利定价模型在中国适用性很低。

FF多因子模型是在CAPM这种单因子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公司规模、公司账面值与市值比等因子。陈守东、孟庆顺、赵云立(2003)选取1998到2002年60个月的月数据,按构造方式建立了三组FF三因子模型,并采用了最小二乘法和广义矩估计,研究表明市场收益的解释能力是最强的。吴强(2011)通过2005到2011年的上市公司月度数据,将所有数据根据账面市值比和市值分别划分为5个组合,共25个组合,研究发现市场超额收益率因子高度显著,市值因子次之,账面市值比最低;而且由市场超额收益率因子和市值因子构成的两因子模型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四、基于股利贴现与剩余收益定价模型的股权资本成本计量研究

高晓红(2000)采用股利贴现模型DDM,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股权资本成本仅为1.18%。研究结果过低,可能由于其以一年的股利增长数据来进行计算,把数据样本时间拉长后,实证结果符合市场要求。汪炜和蒋高峰(2004)采用3年股利贴现模型,通过对我国沪市2002年的516家A股上市公司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信息越透明,其股权资本成本越低。

马连福、胡艳、高丽(2008)采用股利贴现模型DDM计算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DE股权资本成本,以此来检验投资者关系管理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公司特征等因素的情况下,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与股权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越高的上市公司其本年度以及下一年度的股权资本成本越低。

赵志君(2003)考察了奥尔森(Ohlson)剩余收益定价理论,运用剩余收益定价模型EBO对我国股票投资价值的偏离度进行了分析,通过模拟资本成本、净资产收益率、分红规则对内净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股价存在严重泡沫,尤其ST类上市公司。刘■松(2005)也运用EBO模型研究了我国股市的泡沫问题,结果发现我国股票价格在2001年存在严重的泡沫问题,内在价值严重偏离;但到2004年底泡沫度明显降低,股票价格接近其内在价值。

张景奇、孟卫东、陆静(2006)采用股利折现模型计算出了股票在不同时刻的内在价值,并通过对我国1997―2002年2 561个样本企业年度数据,比较股利贴现模型、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及剩余收益模型的预测值,回归分析其对应的股票价格及价值混合发现,剩余收益模型比其他两个模型能更贴合股票内在价值,符合国外研究结果。这一方面说明了剩余收益模型在我国股票内在价值的解释能力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仍不完善。

陆正飞、叶康涛(2003)在研究股权融资的偏好解析时,运用GLS模型计算了我国具有配股资格和实施了外部融资的上市公司在1998到2000年3年间的股权资本成本,计算得出,股权资本成本是债权资本成本的2.13倍,但是因为企业内部人为了谋取自身效用最大化反而更愿意选择股权融资行为。

沈艺峰、肖珉、黄娟娟(2005)通过我国股票市场上1993―2001年之间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的基本数据,采用GLS模型计量其股权资本成本,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考察我国证券市场不同历史阶段里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变化。他们假定公司的利润和权益账面价值由“干净盈余(clean surplus)”会计方法来确定,在控制β系数、账面市值比、资产周转率、杠杆率、公司规模和宏观经济变量等因素的情况下,研究证明我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度与股权资本成本呈显著负相关,随着中小投资者法律意识和保护措施的加强,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会出现递减的现象。

曾颖、陆正飞(2006)采用GLS模型研究信息披露质量是否会影响其股权资本成本,计算了深市2002到2003年283家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以披露总体质量与盈余披露质量反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研究发现样本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对边际股权资本成本有积极的影响,当一个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时,其股权资本成本就越低。徐浩萍、吕长江(2007)采用GLS模型测算1999―2001年配股后两年内没有股权再融资行为的323家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研究政府角色转变对不同所有权性质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具体做法是:以12年为预测期,前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账面价值用配股后3年实际报告值表示,后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用样本期全部上市公司行业中位数作为预测值。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对自己控股的企业没有显著干预,企业保护效应高于可预期效应,其股权资本成本受影响不大;然而对于非国有企业,政府的“可预期效应”作用超过了“保护效应”,政府干预对企业股权资本成本有消极影响。

任珍珍、王金桃(2008)采用GLS模型计算农业类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针对农业类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通过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提出了多因子模型。研究证明:三阶段GLS模型对农业类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账面市值比和收益预测波动性对农业类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有显著影响;传统的股票β系数对农业类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不大。沈洪涛、游家兴、刘江宏(2010)采用GLS模型估计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股权资本成本变化关系,以及“绿色金融”政策是否对两者的关系产生影响。GLS模型采用12期进行预测,运用SAS软件及牛顿迭代法进行计算,研究发现: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与股权资本成本负相关,再融资环保核查政策及其执行力度对两者关系有显著影响。

五、股权资本成本计量研究评述

由于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比较完善,制度相对健全,能符合计量模型的假设条件,因此关于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方法比较多样化,并且验证的结果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我国关于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研究随着资本市场样本数量的不断增加,样本市场交易时间的加长,为检验西方股权资本成本计量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提供了基础。现有研究显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由于受到样本时间的限制,其检验结果并不如人意;但其潜在的应用会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环境的完善而显现。剩余收益定价模型(GLS)由于其对环境的弱要求特征,在我国学者的股权资本计量中得到广泛运用。股权资本成本计量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发现和识别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相关因素,从而丰富对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研究。本文的研究评述为股权资本成本计量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 William F Sharpe.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64,19(3):425-442.

[2] Ross.S,The Arbitrage Theory of Capital Asset Pric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6,13:341-360.

[3] Fama.E.andK.Freneh. Industry Costs of Equ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1997,43:153-193.

[4] Edwards,E.O.and Bell,P.W.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Incom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1.

[5] Gordon,Myron J. The Investment,Financing,and Valuation of the Corporation. Homewood,IL:Richard D. Irwin.1962.

[6] Modigliani,F. and MertonM..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48:261-297.

[7] Feltham,Gerald A.and Ohlson,James A..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689-731.

[8] Ohlson,James A.,Earnings,Book Values,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Spring,1995,11(2):661-687.

[9] Gebhardt,W.R.,C.M.C.,Lee and B.Swaminathan.toward An Implied Cost of Capital[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

[10] 李罗.CAPM及其拓展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适用性实证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8.

[11] 尹康.套利定价模型对上证B股的实证检验[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12] 陈守东,孟庆顺,赵云立.中国股票市场FF多因子模型的比较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13] 刘桂梅,杨晨.金融危机下Fama-French多因子模型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4).

[14] 邓长荣,马永开.三因素模型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5(5).

[15] 马连福,胡艳,高丽.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与权益资本成本――来自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23-28.

[16] 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2006(2):69-79,91.

[17] 姜付秀,支晓强,张敏.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融资成本――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8(2):117-125.

[18] 徐浩萍,吕长江.政府角色、所有权性质与权益资本成本[J].会计研究,2007(6):61-67.

篇4

[关键词]动态市场环境 制造型企业 供应链稳定性

一、前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大,现代市场持续处于动态环境下,企业要想长盛不衰,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产业,制造型企业发展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衡量着国家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反映出一个国家实力。制造型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竞争力,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应该加大供应链管理力度,力求供应链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制造型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整合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的组织体系

目前,制造型企业多数采取传统职能导向组织结构体系,也就是根据营销、运作和财务三项基本职能来规划公司活动。运作部门对运输负责、三个部门又同时对库存负责,财务部门或营销部门负责订单处理。财务部门首要目标是确保资金最小利用,为公司达到最大投资回报率;运作部门职责是达到单位成本的最小化;营销部门是为企业带来最大利润。这三个目标相互间存在矛盾,而目标的不协调就会影响着物流体系的运作,降低整个企业运行效率。纵看我国制造型企业,大多供应链的管理部门是由后勤部门或物流部门转化而来,但是职能转型明显性不够。实践实行中,大多制造型企业都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即销售、生产和供应三大板块间的相互独立,没有统一协调和规划,进而更难以谈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因此,为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就必须首先整合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的组织体系,使得组织目标和供应链目标相一致。

三、加大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的需求管理力度

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的需求情况直接决定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工作、库存和生产的安排,所以在动态市场环境下为保证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稳定性,就还需加大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的需求管理力度。首先就要做好需求预测工作,以便制造型企业能够有效合理安排资源,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因库存能力和生产能力波动而导致的不必要支出。对供应链进行需求管理不同于传统需求管理,传统需求管理能够按照历史数据来预测,进而制定生产计划,而对供应链的需求管理要按照市场实际情况来制定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计划要化被动为主动,将推动式生产转化为拉动式生产,用订单来带动企业生产。实际操作时,虽大多情况可以实现企业零库存,但是也不乏特殊情况,此时企业预测需求时,不仅要考虑订单的生产,同时也要顾及历史数据、市场自然增长、新产品推出、优惠活动、季节因素等,从而构建完善需求预测体系,确保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四、稳定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的战略合作联盟

实现供应链的战略管理,构建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的战略合作关系既是重点之中,也是管理核心所在。在制造型企业,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要求制造型企业把自身业务和合作伙伴的业务相集成,尽量缩短双方间距离,在供应链整体上将增值考虑进去。而这一关键就在供应链的各节点上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同时做好相互间生产、设计、竞争策略的良好协调。针对制造型企业来讲,则主要为制造商和供应商间关系,该关系形成目的是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和库存水平,进而促进信息的共享及改善制造商和供应商间交流状况,实现在供应链节点的企业其产量、质量、交货、财务状况、业绩和用户满意程度得到提高和改善。与此同时,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间要同时开发技术和产品、实时交换信息和数据、共同投资等,这样就会促进各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使得制造型企业在劣势领域获得优势,可专注自身核心区域,以便获得最大优势位置。

五、构建高效物流信息体系

对于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是生产和销售物流。其中生产物流的最佳降低成本方式就是供应商的及时供货和低库存的生产。而要满足低库存的生产,就必须构建高效物流信息体系,帮助企业及时掌握仓库或供应商能够库存的情况,再制定好生产计划,供应商可以及时了解下游制造商需求,进而制定对应供货方案,此时制造商也可以及时熟知供应商的供货状况。在正式实行生产计划时,仓库或供应商可根据生产计划来进行配料,同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配送任务。因此,构建高效物流信息体系是在动态市场环境下保持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稳定性的必要措施。构建高效物流信息体系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上下游其作业计划的协同。

综上所述,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管理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在动态市场环境下,供应链管理还具备复杂性、不确定性。要想在动态市场环境下保证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就必须做好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从供应链的组织整合、供应链的需求管理、供应链的合作伙伴以及物流环节等方面采取合理措施,让供应链体系时刻处在动态变化中,确保供应链的稳定,进而提高制造型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孙林岩,李刚,杨洪焦.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3):1-9

[2]罗薇,吴晓,高琪,王少华.基于整体性的制造企业供应链可靠性分析[J].价值工程,2011(18):16-17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 政府行为

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首先,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经济上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相对距离明显缩小,市场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也得到不断加强。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市场交易的国家化趋势明显加强,中国市场经济与整个国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遇更多的同时,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其次,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市场交易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市场竞争也在全球展开。

其次,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明显提高。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各个组织成员国纷纷降低税收标准,放宽对国际产品和资本的准入门槛,国家外汇管制被普遍取消,为国际贸易的展开提供了极大便利,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和配置成为可能。市场经济的自由化主要表现为利率自由化、合资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会准入自由、资本市场流动自由等;一些区域性或全球性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推进零关税政策,例如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再比如近几年逐步兴起的TPP,都是市场经济自由化的体现。我国也积极顺应历史趋势提高市场经济自由化水平,先后设立上海自贸区、厦门自贸区等,与东盟十国开展零关税通商口岸试点。

还有,市场经济工作日益工程化。狭义上来讲,市场经济工程是依托数字化计算及通讯设备,依托现有的基础性市场信息,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研判、分解组合,为政府的经济行为提供数据参考。广义上讲,市场经济工作工程化趋势指工程化手段在解决市场经济问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市场经济对策设计的工程化以外,还有市场产品价格制定管控工程化、市场产品交易策略设计工程化、市场风险管理的工程化,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市场经济工作工程化。

最后,现代金融市场变化明显,金融产品的证券化,甚至基金化趋势明显。金融产品的证券化是指个人或政府可以把住房、汽车、租赁的债权等作为担保,进行抵押证券的发放,以求得相应的投资者购买,或是有政府发行债券来募集资本,直接为政府生产进行融资。然而在现达国家,金融市场基金化趋势正不断加速,例如信托产品正凭借其灵活、便捷、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的优势快速兴起,一些证券产品已经被基金产品所取代,在我国,基金产品也在近年快速兴起。网络金融正逐步取代实体性金融交易成为未来金融工作的主流。

二、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对政府行为的全新要求

1、利用EPR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拓宽政府市场信息来源

首先,政府需要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来源支持市场经济工作。现代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未来的政府经济管理工作者在专业化知识之外,还要具备全球化眼光;另外说到市场经济的本质,其实是各种资源在市场化条件下的配置,现代全球市场经济影响因素众多,国际政治环境、国家政策、甚至社会舆论形势都对市场经济有着巨大影响,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能否掌握市场相关领域信息直接关系到政府经济管理工作能否及时把握市场经济脉搏,预测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及早做出决策,及时把握市场经济机遇,规避金融风险。因此未来政府的经济工作绝不是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市场信息就可以的,必须具有丰富全面的市场经济信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能否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动态是政府能否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政府经济工作成败。EPR可以及时统计市场各项基本数据,帮助政府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金融市场涨落变化,从而更加及时合理的制定对策,减少因政府与市场信息不畅所造成的机会成本与风险。例如在我国2013年大蒜价格猛涨之后,不少农民纷纷选择种植大蒜,而忽视了大蒜市场基本稳定的需求,从而导致自2014年起大量大蒜积压,不少种蒜大户纷纷破产……近年来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农产品领域也很常见。这都是由于农业规模扩大与农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对称所造成的。反观美国,农业市场就比我国要稳定的多,许多农场主会聘请专业会计财务管理人员利用EPR技术对市场信息及农场内部资源数据进行时实掌握,及时把握农产品市场信息动态,科学理性地对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农产品大都作为生活必需品,相比其他产品市场变化比较平稳,然而EPR对农产品市场把握已经显得如此重要,对于其他市场变动更大的产品,EPR所提供的市场数据支持,其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然而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资源流动速度加快,金融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而对于企业特别是大型上市企业,内部资源流动速度也明显加快。这对于如何根据外部市场信息变化进行快速科学决策,合理配置资源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也对政府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紧靠人工的模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而EPR强大的数据搜集、整合、分析、共享能力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例如当年太子龙股份有限公司和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英国坦峡公司合作就是企业运用EPR把握市场机遇的成功案例。

2、政府要充分借助财政手段、货币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是由其自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单纯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市场因为其自发性,具有盲目性和风险性,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就在于避免市场的这种盲目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性。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生产者依据市场信息调整生产行为,所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容易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问题,甚至造成经济危机。一般来讲,政府的宏观调控通常依赖一定的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财政手段主要通过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来实现,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增加税收等手段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从而抑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时期的政府财政政策则与之相反,通过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来增加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从而鼓励消费,刺激经济发展。财政政策之外还有货币政策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托手段。货币手段一般通过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实现,通货紧缩时期,政府通过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准备金率来增加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从而刺激消费;通货膨胀时期,政府通过提高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来加速资金回笼,避免经济过热。

3、政府要充分尊重市场的主体地位、尊重市场规律

就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而言,政府一般都能够对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但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政府不干预而是干预过多。所以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行为更要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减少政府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充分调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积极性和活跃因素。另外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府要严格依法办事,依规办事,杜绝个人权威凌驾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之上,杜绝以个人意志而不是科学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三、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所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新的经济形势下,各级政府要牢牢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全面认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深刻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对政府行为的全新要求,利用EPR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拓宽政府市场信息来源,充分借助财政手段、货币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调控,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市场的主体地位、尊重市场规律,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后凯.我国政府间经济权力分配模式的选择[J].经济

体制革,1992,(06).

[2]马蔡琛.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管理改革[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3]赖茂生,王芳编著.信息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RichardSwedberg)著,周长

城等译.经济社会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朱国宏,桂勇主编.经济社会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

社, 2005

[6](法)雷蒙.阿隆(RaymondAron)著,葛智强,胡秉诚,王沪

宁译.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7]刘星,岳中志,刘谊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篇6

1我国财经环境现状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财经工作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而具有十分关键的战略地位。如果财经工作无法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会限制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的经济环境需要财经工作的支撑。经济环境水平的提升需要经济管理理念的支持,只有借助良好的财经工作,才可以保障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企业管理也需要财经工作的约束,通过制度化的管理使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当下财经环境急需提升财经工作的水平,以保障经济环境的平稳运行。一方面,提升我国财经工作的水平,可以为经济政策的推行提供支持。财经工作的开展与经济政策相辅相成,借助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性可以有效地提升财经工作的执行力,而财经工作的推行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政策的实行。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需要财经工作的支持。只有处在健康的法制环境下,经济发展才能顺利进行,财经工作才能得以发展。

2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当下我国经济环境比较复杂,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财经工作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缺少整体性的规划,导致财经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挑战。财经工作的规划应当与实际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但是不同经济领域、层面的环境比较复杂,难以协调。而财经部门职责的发挥,也离不开财经整体规划。但是在制定财经规划的时候,往往不能真正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造成一些内容存在重复,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2.2存在制度漏洞

财经工作的进行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特别是有关财政转移的制度等,与当下财经工作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现有的财经制度不能与经济环境相适应。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侵占了大量的资金,却不会受到财经制度的约束,这一点对我国当下财经工作的发展尤为不利。

2.3忽略了公共服务

随着财经工作的不断发展,政府也逐渐加大了对财经工作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财经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也别是忽视了对公共事业的服务效果。对于一些公共建设、运转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少,到位效率较低,管理也十分薄弱,导致这部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且严重制约了公共服务的发展。作为经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财经工作应当关注公共服务管理机制,保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对资金的流动进行监管,以确保资金到位后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发挥财经工作在公共服务领域应有的作用。

2.4缺少区域互惠

财经工作的发展也会收到地域的影响,不同区域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过分关注本区域的经济环境与财经问题。但是经济的发展与财经工作的实施,不仅仅在区域内就能够实现,更重要的是需要将区域联合起来,实现互惠互利。只有摒弃了地方保护主义,重视联合与合作,保障双方或是多方的经济利益,才能将区域经济逐渐扩展,从而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但是当下的各个区域往往只关注本身的利益,在区域内部奉行地方保护主义,不能与其他区域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关系,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制约。

3应对财经问题的有效对策

3.1完善财经工作规划

只有保障财经工作的平稳进行,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应当对当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形势进行仔细地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经工作规划,并结合规划实施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不断完善。同时,还需要保障财经工作规划的客观性与标准性,以确保与财经有关的各个部门能够严格按照规划的指导完成工作。这样一来就有效地避免各个部门无法明确自身任务的问题,也有助于不同经济领域顺利完成财经工作。

3.2加大财政支付转移力度

在财经领域内负责对效果进行调查的有关部门应当在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形式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地区间财力、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更好地体现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平性,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结构逐步调整到合适的比例;不断完善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测算方法,确保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的公平性,建议集中力量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大幅度压缩和减少项目数量;有关部门要增强全局和服务观念,克服部门本位观念,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做好专项转移支付工作。逐渐提升对财政支付转移的关注,通过积极推行与财政支付转移有关的政策与条例,使支付转移速度得到有效地提升,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朝着活跃的方向发展。另外,在对支付转移政策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应当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经济知识,确保财经工作的质量。此外,还应当重视法律法规对财政工作的支持,以法律的形式对财政支付转移进行硬性的要求,以提升其执行效率和力度,在减少冗余支付名目的同时,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从而有效地规范经济市场。

3.3保障均衡发展

财经工作水平的提升,会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只有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获得了提升,才能反过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良性发展,并不断完善以适应变化的经济形势。一方面应当加大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投资,确保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应当重点抓资金到位的速度,确保专款专用,避免资金的滞留,使其尽快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作用。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同时,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为经济环境提供更好的支持,因此在关注财经工作的同时,重视公共服务十分关键。

3.4推动经济区域互惠

针对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违规进行的地方保护政策,严重阻碍的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地方保护主义似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区域性的合作从利用资源互补、人文差异互补、地理优势互补等合作共赢方面考虑,区域化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人文方面的进步等远远超出本地区独立发展的所带来的增加值。因此,财经工作应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在制定工作计划时有针对性提出一些对策,以避免地方保护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同时,应当制定相应的财经计划对地方经济发展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地方的营销观念、方式、模式等方面,要使区域认识到地方保护注意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同时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互利互惠,在与其他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使经济更加活跃,为区域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

4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决策环境理论;政府决策;市场决策;准市场化;水价;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5;TV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5014604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水利作为解决人民群众用水问题的公益事业,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单靠国家投入、运营、管理的方式已难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且难以避免水价较低、水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通过水市场的培育,以水价为杠杆来实现工程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水社会的建设成为必然。黄薇等[1]认为水是一种有限的公共资源,要充分体现水的价值。刘卫国等[2]指出水价在制定时应能够真实地反映商品水的生产成本和水市场的供求关系,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从而起到促进节约用水、调整受水区产业结构,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杨向辉等[3]研究认为完善的水市场是促进水权交易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国外相关研究和经验也表明建立水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46],是水权理论的基本思路。

建立水市场就是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而水市场是通过水权的交易得以实现的,傅春[7]指出我国的水市场应该在政府加强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进行全过程控制,从水权分配到水权交易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来保障水市场的有效运作。国内的大部分研究都认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按照水市场方式运作,并已意识到政府在水市场中的作用,但并未将市场和政府在定价中的具体职能进行定位、细化,因此在水价管理模式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是模糊的。因此,要实现南水北调工程水价的配置、调整作用,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在水价形成机制及水价管理模式中的定位与作用,更需要结合水价参与主体之间的需求和关系,以“准市场”化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

1南水北调工程水价决策环境分析

1.1决策环境理论

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决策环境、决策主体、客体的影响,其中决策环境是直接影响决策结果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经济、政治、人文环境等等。公共产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决策类型:一种是市场决策,另一种是非市场决策,即公共决策。

1.1.1市场决策

所谓的市场决策,就是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私人物品的生产、供应,即企业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决定购买什么、消费什么产品和服务等[8]。完全竞争的市场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市场缺陷(市场机制低效率,不能正常发挥出市场的功能)是不可避免的,其具体表现为:市场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市场垄断和外部性。

1.1.2非市场决策

非市场决策是指国家或政府部门为了公共物品的生产及供应、宏观调控经济调控及社会的正常运行,而做出的决策。非市场决策不以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决策的依据,而是通过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公共决策、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经济行为进行调控的过程。但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缺陷:非市场行为容易造成权力的泛滥及特权的产生、成本与收益的无关联容易造成效率低下。

1.1.3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关系

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在决策主体、决策对象、决策过程、决策原则和决策方式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决策原则方面,市场决策基本上遵守自愿交换原则,而非市场决策作为政治决策带有一定强制性;决策方式方面,市场决策的需方一般为居民,供方为企业,而公共决策的需方为投票人或选民(居民与厂商),供方为政府机构;决策主体方面,市场决策的主体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政府部门有时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而非市场决策的决策主体则是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中,又需要两种决策共同作用,克服各自的缺陷,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共产品的效益。

1.2南水北调工程水价决策环境框架分析

1.2.1水价决策的影响因素

南水北调工程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运作,兼有公益性与经营性的超大项目集群,其投资巨大,涉及范围广、资金回收慢,只有政府有能力组织如此巨大的资金来完成该超大项目集群。该工程资金由中央政府拨款、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和银行贷款三部分组成,其银行贷款是要在工程完工后,以水费收入和工程建设期满的工程基金偿还。为保证项目完工后资金的回收与效率,需要市场的手段来实现项目资金的高效配置。

根据工程的特点,工程水价决策过程受到以下因素影响:资金的回收效率、工程日常维护成本与利润、水市场的供求关系、社会效益(外部性)与交叉补贴等因素。以上影响因素中,资金的回收与效率、工程日常维护成本与利润、供求关系等侧重于通过市场的作用来实现,而社会效益与交叉补贴因素则侧重于非市场的作用来实现,因此工程水价决策过程的“准市场”特点明显。

1.2.2水价决策环境框架分析

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水价管理中,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都发挥重要的作用,市场决策对水价的作用体现了价值规律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但由于市场缺陷及市场失灵的存在,非市场决策就显得十分重要。南水北调工程的公益性体现在生态补水的功能,因而要求政府主导,加强宏观调控、行政监管和统一协调;经营性体现在供水对象以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为主,供水工程成本要在水价中有所体现,因而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9]。南水北调工程水价的决策环境框架见图1。

2南水北调水价定价模式研究

2.1市场定价模式

市场定价是指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对商品进行的定价方式。其适应于存在于市场环境中的商品交易,其优点是直接反映供求关系、市场敏感度强,能直接地反映商品生产后销售的各类成本与利润,但缺点是可能会因为市场的局限性造成“市场失效”,市场定价的作用有:(1)通过市场供需关系来实现水价的平衡。有了水市场,水价就会随水市场内水的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9]。(2)采用全成本定价来实现水价的全面管理。水价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部分[10],通过考虑供水的所有可能成本,把全部外部成本内部化,并转嫁给资源消耗和污染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此来弥合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3)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也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市场行为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希望通过市场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水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水在市场行为中的目标除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还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价应本着可持续利用、与市场需求同步、回收成本及实现合理利润及公平的原则其体现方式就是以水价来实现水在提供、使用中的价值[11]。

2.2政府定价模式

政府定价即商品的价格不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而是以政府的行政命令为准,对商品价格进行制定的过程。政府定价适用于商品市场不健全的情况或公共产品,其优点是有利于国家对商品的价格宏观调控,缺点是容易脱离供求关系,造成所定价格偏离商品价值、价格机制僵化等问题。政府定价的作用有:(1)政府在水价制定及水价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使水价能保证工程的正常建设与运营。政府应本着公益性的目标出发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水价,制定水价时应考虑到工程的成本以及工程的正常运营,用政府行为弥补市场定价给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2)政府在水价管理中发挥权衡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作用。政府在制定水价时,不仅仅是要考虑到受水区通过工程收益的问题,更要考虑到在调水过程中供水区相关利益丧失者的补偿问题,通过调整水价,来给予利益受损者一定的补偿。(3)政府在水价管理中充分考虑了用水户承受能力。水价形成机制应与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相协调,既可使水价在居民和企业的承受能力以内,同时又有利于筹集工程建设资金[12]。(4)对于大型跨流域、跨地域的水利工程,涉及的地区、人员较多,在水的占有、分配、生态补偿等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政府作为相关调控人对其水价管理进行干预。

2.3市场定价与政府定价相结合的定价模式

由于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也不存在完全的公共产品,因此在工程水价的制定过程中,纯粹的市场定价或是纯粹的政府定价也都是不可行的。对于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其水资源的定价和管理应该按照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来实施。一方面克服市场存在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现政府对水价的调控,按照“准市场”化模式来进行管理。

2.4南水北调水价“准市场”定价模式分析

在对水定价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主要分工如下:政府赋权定制基本水配额及基本水价(计划),市场按照供求关系配置水资源及变动水价(效率),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来实现政府和市场不能独立完成的内容(调整)。具体如下。

一是根据工程计划供水量及建设、营运的固定支出,政府主导制定容量水价。由于南水北调工程是由政府投资的基础建设工程,政府根据工程投入及供水目标等制定出容量水价,一方面考虑供水的基本职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考虑工程建设运行成本的回收。

二是根据供求关系,市场主导制定计量水价。供水单位在充分考虑其营运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供需、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确定水价,使水资源向更加效率的地方倾斜,起到优化配置水资源、节水防污的功效,同时,也可以实现一定的合理利润。

三是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制定补偿、补贴以及其他调整水价的机制。由于南水北调工程沿线自然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复杂,在供水过程中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应将外部性补偿考虑进入水价。同时,在考虑用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国家应给予低收入人群适当的补贴,该部分支出应通过测算分摊入水价中,实现水价的交叉补贴,达到水资源的公平、和谐配置。另外还应充分考虑到用水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对其过度开发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资源和环境因素在水价中的体现,一方面是鼓励人们节约,另一方面是用于资源和环境的恢复。

3结论

本文运用决策环境理论,将政府决策与市场决策融入水价管理过程中,通过分析市场与非市场在水价决策中的定位和作用,根据工程特点得出其决策框架。在“准市场”化的水价定价模式中,运用完全成本的方法,在充分考虑环境、资源水价的基础上,对工程水价的定价模式进行调整(即考虑用户可承受能力、外部性、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完善了水价的构成。该方法有利于水价的实时调整,并更为全面地考虑了水价定价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机制。由于篇幅有限,具体的计算和算例没有过多涉及,详见其他研究成果。目前,南水北调水价定价模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水需求的变化,水价的计算方式还会被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黄薇,陈进.跨流域调水权分配与水市场运行机制初步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2):5052.

[2]刘卫国,郑垂勇,徐增标.南水北调工程水价对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分析[J].农村经济,2008,(4):102105.

[3]杨向辉,陈洪转,郑垂勇.我国水市场的构架及运作模式探讨[J].人民黄河,2006,(2):4344.

[4]Donna B:Water Policy Reform in Australia:Lessons from the Victorian Seasonal Water Market[J].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5,(5):403.

[5]Howe C W,Christopher G..Water Transfers and Their Impacts:Lessons from Three Colorado Water Marke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3,(5):1055.

[6]刘强,唐纯喜,桑连海.美国跨流域调水管理借鉴[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12):82.

[7]傅春.水权、水权转让与南水北调基金的设想[J].中国水利,2001,(2):3132.

[8]陈振明.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共政策的优化[J].厦门大学学报.1997,(4):2934.

[9]徐建新,贾屏,等.南水北调工程多水源供水市场分析[J].中国水利,2005,(8):4547.

[10]董文虎.水权、水价、水市场理论与实践研究[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11]李宏,李薇.国内水价模式研究述评[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6,(6):7173.

[12]许新宜.体制机制是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保障基础[EB/OL].http://.2002.

[13]钟玉秀,刘洪先.对水价确定模式的研究和比较[J].价格与理论实践,2003,(3):1819.

[14]郑雄伟,周芬,郭磊,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资源价值计算[J].水利经济,2010,(3):9.

篇8

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寿险企业外部与市场营销活动有关的因素与寿险企业内部影响市场营销的因素的总和。因为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成败,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内部因素的制约。寿险市场营销就是要把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取得动态平衡。

一、寿险营销的外部环境

(一)基础环境

1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寿险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济繁荣时,社会对寿险商品的消费水平相对提高,寿险市场需求增长,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寿险企业经营规模就会扩大,经济效益就会提高。反之,情况则相反。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寿险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寿险企业在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时,应着重考察以下因素:a、社会购买力;b、消费者收入;c、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

(2)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宏观经济政策则体现着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它们必然影响和制约着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给寿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寿险企业也应当尽快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运作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社会政治环境

主要包括那些能够强制和影响社会上各种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政治体制、法律、政府机构、公众团体。寿险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微观主体,其营销活动必定要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体制。它制约和规范着各种组织的行为,不管是寿险业还是非寿险业。

(2)各种法令法规。尤其是《保险法》和相关经济法规,不仅规范寿险企业的行为,而且还将影响寿险企业内部险种结构的变化、新险种的开发以及发展速度等各方面。

(3)政府的政策。法令法规一般来说相对稳定,但政府的政策,特别是与寿险企业密切联系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是对许多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作出适时、适当的反映,因而对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更为频繁。

(4)主管政府机构。包括对寿险企业某些业务活动进行管理的政府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

(5)公众。这里不是指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指所有实际上或潜在地关注、影响着寿险企业达到其经营目标的能力的公众。主要包括:a、媒介公众,主要是报纸、杂志、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影响广泛的大众媒介。b、公众团体。在西方常被称为“压力集团”(presuregroup),指为维持某些部分的社会成员利益而组织起来的会对立法、政策和社会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社会团体。例如消费者协会。

3人口环境

由于寿险市场是由那些具购买欲望且有购买能力的人所构成的,因此,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教育程度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动向就构成了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人口环境。人口环境对市场需求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整体性的和长远性的,因而影响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机会的形成和目标市场的选择。

(1)人口总量。

(2)年龄结构。

(3)人口的地理分布。

(4)家庭规模、家庭类型及其变动、家庭职能的变化。

(5)人口环境的变化动向。包括:a、人口出生率的变动。b、人口的流动性,即人口的迁移活动。

4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形成,是一种重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文化,对于我国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外,我国以及国内各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对寿险营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高低与人们接受寿险产品的难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就文化教育的深度而言,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一般接受新事物较快,容易转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寿险意识较强,而对于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来说,则很难转变其观念。

寿险企业进行市场营销考虑文化环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并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

(1)民风习俗、礼仪交往的不同,影响着营销方式的选择;

(2)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风习俗、礼仪;

(3)的不同,会导致文化倾向、禁忌的不同;

(4)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阅历,在购买倾向上有不同的态度。

5科技环境

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科技进步给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巨大影响表现在:

(1)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人身损毁的伤害程度不断扩大。(2)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寿险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3)新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们的消费习惯、行为方式等发生变化,同时会带来新的交易方式、销售手段。

(二)相关环境

1消费者的风险和寿险意识

消费者包括已购买寿险商品的顾客(投保人)和尚未购买寿险商品的潜在的顾客。

如果寿险消费者具有明确而积极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仅可以为寿险经营提供良好的心理气氛,而且还可促进保户积极配合寿险企业的工作,提高寿险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消费者还可能根据自身风险特点和对寿险的需求,向寿险企业申请特殊种类寿险,或为寿险经营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推动寿险业的发展。此外,消费者若具有较强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还能够监督寿险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促使寿险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此,寿险经营者应因势利导,提高消费者认识、估价、处理风险和妥善利用寿险手段管理风险的能力,进而为寿险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

2竞争对手的状况

寿险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业竞争,即寿险企业之间在经营规模、险种、信息、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上展开的竞争;二是行业间的竞争,即寿险企业同其它行业相互渗透,乃至引起资金转移而产生的竞争。目前,我国寿险市场竞争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寿险企业中既有国有独资企业,又有股份制企业;既有中资企业,又有合资、外商独资寿险企业。寿险市场竞争状况日益激烈。这就要求寿险企业增强意识,敢于竞争,重视对寿险市场竞争状态的研究,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据此确定经营对策,充分发挥自己打击竞争优势,出奇制胜。

3寿险营销中间人

寿险营销中间人是指帮助寿险企业推销寿险商品给最终消费者以及其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具体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营销服务机构(如广告商、寿险咨询机构)及金融机构等。营销中间人为寿险企业推销产品,并提供咨询、广告等种种便利营销活动的服务。寿险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要综合考虑营销中间人的实力、服务及其它变化,并在营销环境分析时,深入考虑这些因素,与这些力量建立起密切有效的联系,提高营销活动的适应性。

二、寿险营销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实际上是寿险企业的内部与营销活动有关系的因素。换言之,市场营销是企业各个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内部实力的综合体现。寿险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各种管理层次之间的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是否协调、目标是否一致、是否团结合作等直接影响着公司整体的工作效率,影响着营销决策和营销方案的实施。

(一)寿险经营目标

寿险经营目标,是指寿险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经营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经营目的和标准。寿险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主体,其经营目标就是通过寿险服务,保障社会公众经济生活的安定,实现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上述目标是寿险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和行为标准,是寿险企业经营决策的前提和企业经营的指南。

(二)寿险经营策略

寿险经营的内外环境纷繁复杂,尤其是外部经营环境变化频繁且难以预测和控制,如经济周期、科技进步、消费习惯、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严重影响寿险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对此,寿险经营者应该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针对经营环境的每一重大变化,制定出一个或多个应变方案和对策,确保寿险经营的稳定性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随时修正和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寿险经营活动的需要。

寿险经营策略的主要内容有:

1市场开发策略;

2促销策略;

3盈利策略。

市场开发策略既包括原有市场的扩张,也包括新市场的开拓,具体来说有市场浸透策略、市场开拓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以及混合策略等内容。寿险企业在选择市场开发策略时,应根据具体的经营战略、经营市场及其他因素来决定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同时采用多种策略。

促销就是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寿险商品和服务以促进和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和消费方式。具体包括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宣传和公共关系引导等五种促销方式。每种促销方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寿险公司应将各种促销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促销策略,以更好地推进寿险商品的销售。

盈利策略是指为实现寿险经营的利润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主要包括低成本策略、高收入策略和多角化经营策略。寿险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降低业务费用、节约开支、开展新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或是多方位经营等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三)寿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寿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指对寿险经营各个环节(即展业、承保、赔付、投资),保险与寿险信息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开始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然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础就是提升环境监测水平,通过科学的环境监测,才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环境监测实现市场化已然成为发展趋势。对此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分析了当前环境监测市场化所存在着的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关的完善措施,这为提升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化水平显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当前环境监测市场化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环境要素多样化

环境监测涉及到的要素种类繁多,比如针对空气环境进行监测就需要涉及到空气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占比,温度等诸多要素,而且污染物本身相对复杂,再加上群众对于环境问题极为关注,这必然要求环境监测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监测程度也因此不断深入,对于监测设备及技术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设计环境监测方案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然而环境要素变化速度较快,这就容易产生矛盾,从而导致环境监测市场化变得困难重重。

2.2技术条件还不够完善

环境监测工作涉及到的技术设备种类较多,而且技术含量也相对较高。从我国当前的环境监测设备来看,整体上的监测设备还比较落后,很多装备也不能够充分满足相关部门的需求,这是因为污染源种类较多,再加上监测范围及其广泛,很多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地区,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漠,治理水平还相对落后。因此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就显得极为关键,比如针对噪声、废气以及水污染等相关污染源的监测等,如果使用传统的监测方法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结果,只有通过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监测,才能够提升监测的水平,而这些仅仅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目前还不能够彻底解决。

2.3监测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环境监测涉及到各类专业技术,需要对土壤、大气、水以及温度等诸多层面都需要进行监测,因此监测人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的监测技巧才能够胜任监测工作,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确保其结果的科学性。但是当前很多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还相对较低,对于环境监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环境监测市场化对此也难以完全给予解决。再加上环境监测本身属于公益性事业,并不注重其经济效益。另外环境监测的时间往往较长,一些从业人员难以适应,不少监测人员要么存在着随意填写数据,要么就是放弃工作,导致监测质量严重不合格。

2.4通过市场化也难以保障环境监测的质量

环境监测部门或者企业出具的检测结果具有法律效应,相关的执法机关和审判机构都需要通过监测部门出具的相关数据,比如污染物的排放相关数据能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并由此来判定企业单位是否违规排放。从这点来看,环境监测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环境监测必须要具备一定资质的企业才能够胜任。通常环境监测机构资质的认证都需要通过省级以上的计量认证之后才能够获取。企业所提供的监测数据往往只能够被用作参考,所以当实现环境监测市场化之后,环境监测的数据真实性以及有效性将会被削弱。

3确保环境监测市场化发展的主要措施分析

3.1加强环境市场化的相关法律保障

当前我国在环境监测领域已经开始引入社会化的监测单位,可是有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明确,甚至在这方面的规定还属于空白,比如在环境监测市场化过程中,涉及到环境监测的那哪些环节可以被开放,哪些环节不能够被开放。对于这些当前的理论以及实践运用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并没有形成共识。例如在有些地区,排污申报、清洁生产监测、污水排放监测被开放,可是这些层面在另外一些地区又没有被开放,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到环境监测的市场化。所以通过法律来明确这些争议环节,就能够为环境监测市场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2加强对社会化环境监测单位的规范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对社会化环境监测单位的规范,才能够有效促进这些机构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对此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测体系和考核机制就显得极为重要。涉及到商业实验室的建设以及运行就需要制定出有关的标准,同时要按照实验室的监测内容及能力和范围细分成不同的等级,如果监测实验室达到某项标准之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资质,并能够接受政府环境检测项目的委托。

3.3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如果群众对环境监测单位出具的监测数据存有质疑时,能够通过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对质疑的数据进行重新监测。当然这些质疑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如果相关部门不给予配合,公众还可以通过向法院提出诉讼,通过司法来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监督。

4结语

篇10

【关键字】 环境影响;防治措施;渭河热电厂

一、概况

1、渭河热电厂概况

陕西渭河热电厂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距西安市、咸阳市约20公里,东连西铜高速公路,西接兰池大道,南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毗邻著名旅游景点汉阳陵,交通便利,供热范围主要为咸阳市东区、西安市城北未央湖度假区和城北大学城区。

2、自然环境概况

(1)地貌:该厂区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平原,横跨西安、咸阳两市,位于渭河一级阶地,属典型的河谷冲击平原地貌特征。渭河以北到电厂一带,依次为渭河冲击河漫滩、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三种不同的地貌形态。

(2)土壤植被:厂区在冲击漫滩的土壤岩性以中细岩为主,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风力侵蚀、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项目区所在的区域属于咸阳市南部冲击平原水土保持护岸保滩区,由于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正在逐渐增加、侵蚀面积大、侵蚀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土壤耕作层每年平均剥蚀0.3-0.6cm,养分随表土大量流失,土地的生产力锐减,自然草灌生长困难。自然植被在渭河河漫滩有零星分布,栽培植物成为地表植被的主体,有豆科、杨柳科、蔷薇科等。

(3)气候:该厂区地处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95.7小时,年平均温度为12.9℃,多年平均降雨量526.5mm,多年平均风速为2.2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次导风向为西南风,最大风速19.1m/s。

(4)地表水状况:地处渭河流域,渭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自西向东穿越供热管线流过。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3.8亿m3,最大径流量111.7亿m3(1946年),最小径流量20.27亿m3(1972年),多年平均径流量176.6 m3/秒。最大洪峰流量11000 m3/秒。3~7月和10~11月为平水期,7~9月为丰水期,12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

二、建设期主要环境问题

1、建设期主要施工内容

包括厂内热网首站、汽轮机、软化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和改造以及厂外供热管网的建设;汽水换热首站设在渭河电厂厂内,从汽轮机低压抽汽低压抽气管输送至汽水换热首站,汽水换热首站通过管壳式换热器交换出130℃的高温水通过供热管网经加压泵站后至各小区热力站;管线从厂子西侧引出,经咸铜高速公路引至新机场高速公路并沿其东侧通至渭河,采用大开挖方式经过渭河,最终通往城北供热管网。

2、建设期主要环境问题

(1) 厂外管线的敷设、厂内改造工程在进行地面开挖的过程中,机械运转产生的噪声污染会对周边村庄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土石方工程、建筑材料的堆放以及施工现场运输车辆作业会造成路面结构松散,将会产生扬尘,给施工和周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3)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排放会对地表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5)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原始植被的生长以及生存环境将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

1、水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废水。工程在施工期会排放一定量的废水,其主要污染物为SS、施工机械维护和冲洗产生的石油类废水。

(2)生活污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cr、悬浮物、动植物油等。

(3) 对渭河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影响。在厂外管线敷设的过程中,要经过渭河,方案选取了通过渭河河床的穿越方式,在渭河枯水期(2-4月)进行敷设。由于采用的是大开挖直埋敷设方式,因此在开挖过程中会导致渭河泥沙量的增加,对河体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围堰导流施工时会对河体中的水生生物的生长、活动、繁殖造成不利的影响;土方回填后,如果对多余的土方处置不当将会导致河道淤塞,水土流失,还会对河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2、声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主要的污染源来自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如打桩机、空压机、推土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机、吊车、升降机、电焊机、装载机、钻机、发电机,场地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噪声,而经统计分析,打桩阶段产生的噪声是最大的,由于施工期为露天作业,无隔声和消减措施,故噪声的传播较远,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极易引起周边人群的反感。

3、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空气造成以下方面的影响:施工作业中场地平整、开挖、回填等产生的扬尘;施工交通运输产生的路面扬尘。根据类似工程实地监测资料,在正常风况下,施工活动产生的粉尘在施工区域近地面环境空气中TSP浓度可达1.5~3.0mg/m3,将会对施工场所附近的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使空气能见度有所降低,玷污周围的建筑物及树木,且对施工场地附近的道路行车、职工生活带来不便;若遇上刮风天气因施工挖动的土石方等则更易造成扬尘而加重对施工地段环境空气的污染。

4、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于建筑垃圾和施工队伍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主要是废弃的碎砖、石料、砼块以及包装纸、箱等,数量较少;生活垃圾如果不及时进行合理的收集和处理,就会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滋生蚊蝇,产生恶臭,时间一长还会造成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引起周边环境的恶化,对于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周边环境都是有害的。

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根据建设工程设计资料及现场调查资料,本工程共占地5.095hm2。其中厂内占地0.235hm2,为永久占地,占地类型为电厂厂区内已征地;厂外管线占地4.86hm2,为临时用地,其中耕地为1.98hm2,交通用地1.56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2hm2。

(2)对植被的影响:项目建设对其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管网建设过程中,这些施工活动过程均要进行清除植被、开挖地表和地面建设,造成直接施工区域内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坏,施工区域一定范围的植被也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施工运输、施工机械、人员践踏、临时占地等也将会使施工区及周围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弃土、弃渣、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占用的区域,将使原有植被被掩埋、覆盖。

(3)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破坏原有植被,增加地面和松动,抗蚀能力减弱,加剧水土流失;②挖方、填方、取土等导致地表松动和边坡;③弃石、弃土堆放不当易形成新的水土流失。

(4)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施工活动,如施工带平整、场地开挖、管网的修建等,会造成各土层间的混合,从而导致原土壤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壤质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类比调查和有关资料,此类活动将使土壤的有机质降低60%、粘粒含量减少80%左右,影响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从而影响植物生长。此外施工中机械碾压、人员践踏、土体翻出堆放地表等,也会造成一定区域内的流失,导致土壤中养分的损失。

四、电厂建设期环境影响防治措施及建议

1、水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要求施工单位在场地周围设置截水沟,对截水沟所收集的施工废水可以用于场地洒水降尘或混凝土养护等,不外排;建议厂区内施工时,依托电厂生活设施,场外施工时,依托附近居民旱厕,生活污水不外排;在枯水期施工时,应将多余的土方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处理,尽量减少多余土方对河体的负面影响。

2、声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建议购买设备时应选择低噪声施工设备和工艺,并对其作业时间加以严格控制,使高噪声设备尽量避免夜间作业,施工前做好沟通工作,并尽可能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噪声的影响,达到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3、大气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在土建施工期间,应注意对施工场地四周设围栏围护,对运输车辆覆盖蓬布;贮存水泥、石灰等建材的临时库房应选在距居民较远的下风向位置;及时清扫施工场地和运输道路,并适时对作业场地洒水降尘;在刮大风的天气,避免从事易扬尘的作业。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尽可能地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影响。

4、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废弃的建筑垃圾如碎砖、石、砼块可以用作地基的填筑料或者运往灰场进行处理,包装纸、箱由专人定期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回收,送往废物回收站进行回收利用;要求生活垃圾不得胡乱丢弃,应派专人定期收集,集中收集后依托电厂设施运至市政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处理。

5、生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建设施工期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要求待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土地平整,按照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恢复;对工程施工区的耕地至少复垦至建设前的原地貌;对施工区的交通等用地平整后,可适当进行绿化,使施工建设期对植被的破坏逐渐得到恢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在场地施工区域周围设置临时挡墙,对设置的临时堆土(堆料)采钢板拦挡,并进行苫盖防护;在临时堆土场四周共设排水沟和沉沙池,施工结束后,对工程施工区的耕地进行土地整治。要求施工结束后,对工程施工区的除耕地外的其它用地平整后,可适当进行绿化;对管沟开挖临时堆土外边坡坡脚布设编织袋临时挡墙,在其表面覆盖防尘网进行临时苫盖。

【参考文献】

[1] 刘煜.对电厂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电力环境保护,1995.01.

[2] 汤蕴琳.新建大型燃煤电厂的环保对策[J].电力建设,2004.05.

[3] 祖歌.热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共性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学报,2008.

[4] 韩露.包头市第二热电厂热工自动化战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

[5] 张燕驰.保定市南郊热电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