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篇1

关键词:产业竞争结构核心竞争力

上世纪80年代,M•E•Porter根据多年来对不同产业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分析产业竞争结构的五力模型,在具有潜在高利润的产业竞争中,企业应根据自身力量与五种力量的对比情况来选择低成本、差异化或集中化等三种战略之一作为自己的竞争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培养企业的异质性要比选择产业更为重要,由此诞生了竞争优势内生论。企业能力理论是优势内生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分析产业竞争结构以及选择竞争战略提供了新的角度。

一、产业结构分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对于产业内单个企业间竞争态势的分析,Porter认为,产业内部的市场竞争态势主要取决于产业内部的五种市场力量的作用,这五种市场力量分别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购买方和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的竞争。通过对产业内部竞争结构的分析,企业可以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

然而,即便企业处于同一产业且面临着同等程度的五种竞争力量,但它们的市场绩效仍然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企业战略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对产业特性的忽视对于阐释企业竞争优势及其持续性存在较大缺陷,Parahlad和Hamel(1990)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通过分析企业竞争状况,集中有限的资源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不具竞争优势的某些基本能力实行外包或是外购,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企业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Parah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能力,但是它们并不是一般或普通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三个特征,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以及延展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特征的企业能力才能被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及作用

Porter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获得超额利润或者说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以更高的效率运作,从而获得定价优势;企业的产品能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从而可以享有超出成本的价格。而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同样可以有效地防御来自于产业内部的竞争,这一点是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所决定的:

(一)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对于实现客户看重的价值能够做出显著的贡献,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等。尽管可能存在着强大的竞争作用力,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可以使企业在与同行业竞争者的争斗中受到保护,因为企业相比其它竞争者更能满足消费者某一方面的需要,并且这种价值能够为顾客所感知,从而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价值性同样有利于企业在强大的购买方威胁中保卫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体现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可以为购买方带来收益,客户与企业的合作可以相互提供价值。而与客户企业良好的合作也构成对供应商强大威胁的防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通过与购买方的沟通有效缓解卖方产品涨价的压力,必要时甚至可以将这种压力转移到位于下游的购买方身上。客户的忠诚以及某一竞争对手要创造同样价值需付出的努力就构成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而且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可以为顾客提供可感知的价值,这种价值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具有积累性和存量的特征,会随着企业的经营不断加强,从而防御来自替代品的威胁。

(二)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长期屹立不倒,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不可模仿性。在同行业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保证了企业的竞争优势难以被模仿和超越,始终保持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歧异性,使企业始终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不可模仿性同时限制了购买者的选择空间,购买者无法在行业中得到同质或相似的产品和服务,使其难以产生对企业产品价格的敏感性,从而削弱了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保证了企业的主动性。

通过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不可模仿性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流程有别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供应方会很难搞清楚在企业经营中所占地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终端产品的差异性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来自供应商的压力。构成不可模仿性基础的一系列有形与无形的模仿障碍,一方面通过建立起强大的进入壁垒,可以有效地将潜在竞争者挡在行业之外;另一方面当企业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地位会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为有利。

(三)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

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之后,可以支持公司向多个产品或服务领域发展,而不是只适用于某一种产品或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实际上是为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开辟了后路,一旦竞争环境恶化,企业可考虑在相关行业求得发展。

延展性为企业提供了进入相关行业的可能,可以有效防御来自供应方和购买方的威胁,因为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通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纵向一体化实现对产供销的控制。而竞争优势的可以转移,使企业在面临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威胁时,具有更加灵活的选择。

综上所述,集中资源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以作为企业的另一种有力的竞争战略加以实施。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能够通过实现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延展性三方面的特征,有效防御行业内五种竞争力的威胁,建立起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三、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条件

成功地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需要相应的资源和技能,在组织安排、控制程序和创新体制上都要做出改变,总体来说有三方面内容:

(一)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

企业要了解顾客的需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只有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才可能建立起竞争优势。除了关注现有产业结构和产业规则中的竞争,满足顾客现时需求之外,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地要求企业关注顾客的潜在需求。通过预见未来的竞争能力,引导和创造需求,并设法让顾客感知这种需求,才能为顾客创新最大的价值。

(二)具有关键技能和技术

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关键技能可以是资源维度上的,包括强于其他竞争者的资本积累能力和控制能力等;也可以是能力维度上的,包括企业有别于他人的、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积极的组织和行动能力等。获得单项技能的方式不仅包括自行开发,还可以从外部引进,通过消化和吸收转变为企业内部的技能。

(三)整合能力与资源

任何单个要素都不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构建中,要形成以一个或若干关键环节为主导、能对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随着行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价值链的组合越来越复杂,只有通过持续的内部组织变革,调整资源配置,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内容,积累相关必要的技能与知识,才能最终形成与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所需要的技术、市场、组织等相适应的企业基础结构。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的实例分析

(一)索尼(SONY)公司在手掌游戏机行业中的竞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掌上游戏市场就被任天堂(Nintendo)一家所把持,接连推出GAMEBOY、GAMEBOYADVANCE等产品击败了诸多对手,保持着行业垄断地位。作为电子行业,多数企业直接寻找零售商,购买方的力量并不强。手掌游戏机行业的主要供货商是SHARP、SUMSUNG、NVIDIA等大型公司,具有很大的影响。替代品威胁来自于其他便携娱乐设备,如MP3播放机、便携式CD机等。Nokia等厂商也在推出加入游戏功能的手机,可能成为潜在的进入者。

索尼公司在设计、制造以及销售微型电子技术产品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其在微缩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由其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芯片、微型电源和包装等多种技术和技能的整合。经过细致的调研,索尼公司于2004年12月推出了一款集游戏、音乐、电影等多种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掌上游戏机PlayStationPortable(PSP),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索尼的微型化能力使其为PSP设计了微型光盘系统,相比任天堂的卡带式游戏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得益于索尼的制造能力,PSP的大部分配件都由本厂生产,在压低售价的同时,也削弱了配件供应商的力量。PSP综合微缩了MP3音乐、MP4电影以及JPEG图片浏览功能,几乎集合了替代品的主要功能。索尼公司的90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每年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了15亿美元。在时间、资金和其它组织资源上的投资以及技术积累优势为潜在进入者设置了相当大的障碍。

(二)丽华公司在快餐行业中的竞争

近年快餐业发展迅速,肯德基、麦当劳、永和豆浆、马兰拉面等海内外企业各展其能,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快餐行业的团体客户主要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员工集体,这类客户通常较稳定,但一旦流失对企业影响很大。大规模的连锁快餐店都有自己固定的原材料供应商;而中小规模的快餐企业原料选购通常经由农贸市场,供应者数目众多,讨价还价能力不强。替代品主要是传统的餐饮服务店,除正规的快餐连锁店外,许多依托周边写字楼的顾客资源进行经营的小业主成为快餐行业的潜在竞争者。

篇2

核心竞争力理论回答的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要素的问题,即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从整个企业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经由集体学习而积累起来的,有助于帮助企业为客户带来价值的能力和技术的总和”(Hamel和Prahalad,1990,1994)。核心竞争力是属于组织共有的学识,而不属于个人或业务单元专有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技能协调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即需要管理的介入,通过有计划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有效营销体系和方法,确保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技术性。

保险企业有着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征。由于保险商品无法申请专利,同时监管机关要求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因此,竞争对手的模仿非常便利,从而,在保险业以新产品为手段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不可靠的。因此,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具体而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大的晶牌塑造能力;适应市场细分的、定价定位合适的产品开发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与能力;灵活的市场反映和风险防范、控制、处理能力;强大的资金运用和增值能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扩展应用潜力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也有一些文献对保险业内某些部门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和描述,例如,把人寿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寿险公司长期形成的,建立在先进的经营要素基础上的相互融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整体运作的能力”;把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创新能力、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把保险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界定为“适应市场细分的战略定位、强大的技术运作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内部机制的适应能力、特色的客户服务体系和资金运用增值能力”。

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对于帮助企业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有着巨大的价值。西方学者的研究认为,就一般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1)学习能力与战略的灵活性;(2)技术管理能力;(3)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学习型企业能够快速地获取、创造和转移知识,并能针对新形势和新知识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战略。学习型企业不是一夜之间就创造出来的,它需要在企业内形成鼓励学习的环境,并消除一切影响思想交流的障碍。从长远来看,学习能力与战略灵活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体现为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更迅速地通过学习调整自己。

技术是关乎企业增长和获取业绩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获取到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企业活动的技术,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成功的技术管理需要特殊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能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把个人动机与企业目标有效结合的管理能力、建立一个善于学习的员工团队的能力、维持一个能有效应变的管理团队的能力(Wisher,1994)。

具体到保险企业,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分为外部来源与内部来源。外部来源包括市场结构、产业竞争程度、产业政策和保险需求;内部来源则包括制度、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管理、技术、企业文化、信息化和保险产品等。由于外部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保险企业应主要从内部来源考虑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从经济学角度看,核心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主要路径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更关注自身的根本优势,因为只有不易被他人模仿和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扩张起着战略指导作用,企业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大小;三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动态成长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机制和创新机制(薛可,2001)。

对保险业来说,随着保险业人世保护期的全面结束,我国保险业将面临全面开放的新形势,核心竞争力对保险企业也将具备更为重要的功能。首先,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从市场分工的角度来看,分工将不断细化,最终将迫使保险企业修理“枝蔓”,强化“主干”,以主干的竞争力优势即核心竞争力强化或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第二,保险企业为了保持和巩固自身的市场定位,必须集中全力,调动所有的资本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强化自身最具优势的特色——核心竞争力;第三,核心竞争力将引导新的经营理念,即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过分关注市场份额,而是关注市场价值,不再强调垂直一体化,而是强调产品研发与保险服务提供的内部化、销售的外部化。因此,总体来看,后WTO时代,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呈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四、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内涵解析法、模糊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综合指数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首先选取若干一级指标并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然后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进一步选取若干二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根据各指标的取值及权重计算所有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即为企业的竞争力总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自1990年起,使用300多项指标对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10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排名,并合作出版年度《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他们的研究在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我国,焦谨璞(2002)以WEF和IMD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并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2004)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对2003年北京市的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外资银行竞争力强于内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竞争力强于国有银行的结论。

也有一些学者对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进行了研究。姚壬元(2004)从保险公司的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三个大类中选取了9个基本指标及40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一个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徐爱荣(2004)则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基础,从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及资本管理两个方面选取了15个具体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景丽英(2006)则从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三个方面,通过分别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五、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应是企业战略的重心,培育与提升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国内学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论述与研究,总体来看,研究的视角包括企业内部微观视角与外部宏观视角,其中以企业内部视角的文献居多。

从企业内部来看,对保险企业而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举措,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资金运用创新、销售渠道创新等方面。此外,保险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外部环境来看,完善市场环境、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保险企业构建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从保险市场的进出制度、保险业税收政策、保险投资政策以及保险服务贸易政策四方面调整保险产业政策,为中资保险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王文祥和魏华林,2002);就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而言,发达的保险中介市场对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监管机构应从发展中介市场体系的角度出发,完善中介市场监管制度(姚庆海,2005)。

六、总结、评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数量不多,且研究重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目前,从一般企业管理层面介绍、引进和研究国外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把一般理论与行业特征相结合才能深入进行。许多学者在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来源、作用、识别与评价、培育与提升的文献并不多,系统性研究的文献更是少见。

(二)在已有的文献中,较为多见的是把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简单地应用到保险企业,而在保险企业的行业特征基础上研究其核心竞争力的文献较少。保险企业作为专业经营风险的企业,其产品形态主要表现为无形的产品,其与客户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可能长达数十年之久,其产品销售主要依靠中介机构与人进行,其利润来源包括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其稳健经营有赖于充足的偿付能力,作为中国的保险企业,还面临市场规模迅速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分别占据了寿险和非寿险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等外部环境。上述保险业务的特性、保险企业经营的特征及保险市场的结构特征都会对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如何把这些特征与一般理论进行良好的结合,构建适合中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仍是一个需要解决与完善的问题。

(三)对保险企业竞争力的评价过多地依赖于财务指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终会体现到其财务指标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保险企业,其财务指标会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较好的流动性保持能力和充足的偿付能力。然而,财务指标更多的只是反映了过去或当前保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它是过去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和反映,但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能完全通过财务指标得到评价。例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完善、公司创新体系的建设都属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但其成果在短期内未必会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另一方面,在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迅速增加、未开发市场空间较大的情况下,从增长趋势来看,部分保险企业的销售规模、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看上去可能比国际保险业巨头还要高,但实际这些数字并不能反映保险企业的真实竞争力水平。特别是在评价和比较来自不同国家的保险企业的竞争力时,过多地依赖财务指标,有时可能会得到不真实的结论。

(四)研究方法有待完善。总体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这一问题导致的结果之一,表现为不同的文献对相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对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也往往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

上述问题的存在实际也提示了未来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在此,作者主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一个符合保险行业特征和中国保险业市场特征的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框架需要得以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识别、评价以及提升,都需要与中国保险企业及保险行业的实际紧密相连。为此,需要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保险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并分析这些特征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其次,在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面,除了对国内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比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国际视野评价中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国际视野进行评价,就需要使用特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剔除当前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空间较大这一因素对核心竞争力评价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做,评价的结果才更客观,其提示的实践意义以及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的改进建议才能够在全面开放的中国保险市场中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篇3

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使用方法是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会计要素的构成内容及要素组合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元素,会计要素的完整性、科学性是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然而,会计要素具有可变性,伴随着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从长远发展出发,公司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在财务会计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而会计要素又是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基础。无论是对内部管理会计职能,还是企业的对外信息披露,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财务会计框架都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企业的会计要素构建和适时调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笔者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视角,分析我国企业会计要素的构成内容,会计要素框架中的细分要素及这些要素的识别标准、识别方法,出企业会计要素框架的调整方向,以期推动我国企业理论与会计理论的逐步完善。

二、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现状:会计系统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提出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出发点是核心竞争力,落脚点是会计管理,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会计工作为内容,重点放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关键要素识别、评估、管理、维护与升级问题。企业通过利用数学模型来量化核心竞争力,利用财务会计框架核算与报告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反映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具体情况与变化过程,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突破,也成为企业管理问题研究的热点领域。作为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理论研究也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很多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会计理论给予了关注,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水平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理论的很多问题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在联系。现有研究认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应当服务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建立战略管理理论,提供经营管理能力,实施责任成本会计,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进行会计活动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会计组织管理,提高核心组织能力。其次,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定量化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量化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本质,如核心竞争力的量化结果与其实际价值相一致是量化工作的关键。再次,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将核心竞争力量化工作落实的必要步骤。一般来说,指标体系建立要遵循具体化、可测量、相关性、可实现等原则,要全面包含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各个指标。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工作的信息披露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工作的终点是竞争力的报告,也就是将企业会计工作方面的独特优势对外披露。一方面,企业的披露内容至关重要,企业不能只披露积极正面信息,而要将企业工作中的各方信息和结果都予以完整披露。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信息的披露方式,尽管我国实行自愿披露制度,企业也需要定期、按要求进行披露,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及时跟踪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未来前景。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框架构建

在传统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时,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有更开阔的视野,将核心竞争力视为企业长期发展的驱动力,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延续,促使核心竞争力会计制度的形成,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管理者经营决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计分析框架是一个多要素系统(见图1)。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利润,而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管理目标之一。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中,重要环节和过程中产生的会计资料与信息反映出企业的竞争力,以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为投资者的评估和预测提供信息参考,为竞争者的战略制定和调整带来信息,以占领细分市场,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无论是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还是外部投资融资的目标,都要求企业将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财务框架相结合。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定位,也是市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现有的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管理层、董事会成员、员工、券商、科研院所、政府和其他会计资料的需求者。这些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强烈需求,他们是会计管理的最终受用者。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其中,决策有用性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对于传统会计而言,决策有用性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盈利,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言,则更多的着眼于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区别于短期的获利水平,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更注重影响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资源因素、能力因素、信息环境的识别与计量,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更具推动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还能够为外部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资源优化整合,为内部管理培育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数据支撑,有助于管理者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篇4

【关键词】 乳品企业; 核心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法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如何重拾消费者信心,应对外国乳品企业的挑战,成为我国乳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使得乳品企业能够方便、快捷地判断自己具有的竞争力。

一、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周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被广大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及实务界学者所认同的。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乳品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奶源、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环境等资源要素经过有效整合而形成的、能够创造更大顾客价值的、支撑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与能力的有机组合。“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面对大举抢滩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国乳品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位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作出及时、正确的评价,由此找出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差距,制定行之有效的提高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战略。

二、财务视角下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企业资源、能力及企业所处的环境共同决定,三者缺一不可。但是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一般为企业的宏观外部因素,比如市场因素、政府行为等,企业对这些因素干预能力较小,或者只能被动承受,本文对此不做过多讨论。本文重点研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乳品企业具有较大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即乳品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这也是影响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体现在把握评价指标内涵的正确性、指标体系设计的完备性、数学处理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参量因素分析的准确性等几个方面。

2.可比性原则。可比性要求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在保证评价目的可实现的情况下,指标计算口径保持一致,应易于进行同类比较和排序,指标不仅纵向可比而且横向可比。

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在满足评价目标需要的前提下,从实际情况出发,评价指标数据来源要易于采集,对于不能直接得到的指标数据,其计算方法也不宜过于繁琐。这样不但有助于降低评价成本,也利于提高评价效率。

4.定量指标为主原则。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需要以定量指标为主,通过量化的表述,给人以直观、清晰的印象。并且其指标数据都应该是可以从国家及行业公开的资料中获得,以此来保证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上述原则,依据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并结合乳品企业的特点,本文从财务角度设计了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三、财务视角下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模型的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首先是由英国的皮尔生对非随机变量引入的,而后美国的数理统计学家赫特林在1933年将此方法推广到随机向量的情形。其基本思想是将实测的多个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的相互独立的主成分指标(因子)的线性组合来表示,构成的线性组合可以反映原多个实测指标的主要信息,使得分析与评价指标变量时,能够找出主导因素,切断相关的干扰,作出更为准确的估量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得各财务比率之间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同时,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来确定各主成分在预测函数中的权数,解决主观赋权问题,使权数的确定具有客观性、科学性,而且全部数据处理和图表处理均可通过SPSS软件来进行。

(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的步骤

1.设原始数据X1,X2,…,Xp的样本观察矩阵为X,即:

其中,P表示财务指标变量数,n表示样本数;Xij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项指标变量值。

2.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因为原始指标数据之间存在着量纲、数量级上的不同,所以必须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转化为均值为0,方差为1的无量纲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其中:

3.建立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

利用标准化后的数值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

式中,rkj为指标i与指标j的相关系数:

4.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λ1≥λ2≥…≥λp,以及对应特征向量μ1,μ2…μp,特征值的大小反映了各个主成分在描述对象上所起的作用。

5.利用特征值求得各主成分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在实际评价中,通常只选取其中m(其中m

6.写出主成分,并解释主成分的经济含义

确定了选择m个主成分之后,关键的一步是要对主成分做经济解释,即要对各主成分赋予新的意义,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应该根据主成分的计算结果结合定性分析进行。为了赋予主成分更为合理的经济解释,将因子载荷矩阵按照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以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因子载荷量揭示了主成分与原变量之间关系的相关程度,利用它来解释主成分会更为确切。

7.构造综合得分函数

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方差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因子综合得分函数,得出各样本的综合得分。

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培养;途径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由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德(prahal

ad)和哈默(hamel)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积累性知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互补系统,并据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它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企业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与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俗称“命脉”。从外部特征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几种表现:(1)顾客价值。它能为顾客提供长期性效用技能和能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并能为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2)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个性。(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或产品,而是蕴涵于多种业务领域与新产品开发中,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4)不可交易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相伴而生,无法像其他资产那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转让。从内部特征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是:(1)“人、财、物”,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又称三项基本要素资源,它们是企业的“硬资源”。(2)企业的技术、信息、管理资源,是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软资源”。(3)企业的市场、环境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和外部条件与决策依据。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1.具备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源。比如技术、人才、文化、组织等的整合能力,实施战略管理,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使这些战略管理目标通过不断创新,降低成本,提升经济增长能力,实现基业长青,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以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与管理:(1)技术吸纳。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它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技术不但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产品的成本价格、质量和市场地位。(2)知识掌握。人力资源是知识的创造之源和载体,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主要取决于知识掌握与占有。因此,人力资源便成为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是高技术和高级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企业不但要创造能吸引人才的条件(如制度、科研和生活条件)等深层次因素,更要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让全体员工认可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应能对员工产生激励、奋进、自豪,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关系发展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企业的品牌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才能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3)需要组织支持。企业组织从本质上讲,是整体能力的整合机制,其表现为有制定战略决策的能力;有效组织配置企业资源的能力;营造和改善环境以及吸纳人才的能力;有调整与完善组织自身的能力。因此,企业组织效率的高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甚大。

2.具备整合构成企业竞争力要素的能力。要想成就伟大的企业,就必须成就伟大的员工,拥有热爱支持企业的忠诚顾客,回馈满怀期待的股东,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学习型企业,建设卓越的企业文化,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具备对企业员工知识、技能进行整合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的竞争要素有机联系起来的一种整体竞争实力。因此,必须按照企业追求的目标将这些要素合成相应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对资源的整合是以知识为基础,主要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而这种竞争力整合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这说明拥有同样技术、人才与知识产权结构等要素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差异甚大,原因就在于整合这种形成竞争力的要素能力上存有差异。(2)具备对企业原有资源的识别、比较与整合能力。企业要努力挖掘潜力整合竞争力资源。对企业原有资源的要素进行识别与比较,挖掘不同于其它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能力,拥有这种稀缺性能力的要素越多,表明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越强。

三、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积极开发与获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能。(1)具备技术与人才的竞争能力。“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企业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及其综合素质的较量。企业对人才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摆在什么位置,甚为重要,是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般看待还是放在首位,是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激励、高效的用人机制,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广开渠道招揽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想方设法培育人才,滿足需要激励人才,感情投入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才能为企业永续发展奠定基础。(2)具备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一旦出现重大的进展,企业就立即拨出巨资,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使基础研究转化为实用研究能力,企业必须在以下三方面给予科技人员的支持:一是充份调动各方力量。例如建立高端人脉联盟平台,把企业、资源、智慧、渠道、策略和客户服务等各种要素统合起来,发挥各自所长,交互补充不足,达到组合升华和理性化、系统化组合的双赢目的。二是强化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对于那些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按贡献大小给予奖励。三是建立科技优秀人才制度。通过评优机制,对企业优秀人才实行特人特薪,与绩效挂钩,将技术因素列入分配要素,参与分配。推动科技人才不断努力,不断向更高层次攀登。

2.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凝结,而人才是这些知识生产和使用的载体。因此,重视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知识积累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样企业必须营造一个能留得住人才的环境,建立一支稳定,具有多科性知识,多方面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3.积极培育企业文化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坚固基石,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的有力保障。首先,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建立合理的内在机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制衡机制、运营机制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应变能力,实现运营机制科学化、柔性化。其次,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念、企业行为准则、企业目标等。它通过蕴藏于企业活动背后的心理、伦理、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影响着企业行为。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其发展前途是令人担忧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静宗.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4(5)

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模糊评价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全球企业进入一个共同化竞争的领域。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市场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也日益增强。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求持续发展,关键是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能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但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本身还不完善,如何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因此,构建科学可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菲利普·塞尔兹尼克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就曾提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1990年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纪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Lenard 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国内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著作和文献不断出现。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能使企业对自身及同行业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定量的、清楚的认识。企业对自身竞争力水平和变化状况的把握,能便于企业分析其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竞争战略,对同行业竞争力状况的及时了解和把握,通过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比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才能对其竞争力各个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各种途径巩固优势,弥补缺陷,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一个指引的、行之有效的战略,为企业效率提高提供努力方向。

目前,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己趋于系统化,如金磅指标体系设计法、张金吕指标体系设计法等,然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相比之下则相形见绌,对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还不多,很多文章都是在探讨指标体系的建立而没有进行评价。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国家经贸委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及《远东经济评论》评价体系,同时借鉴了李建明(1998年)、赵春明(1999年)、(2000年)、管益忻(2001年)、周涛(2003年)、赵国浩等人的研究成果,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27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包括生产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营销能力包括品牌营销能力和市场及营销创新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管理能力包括财务及资本运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3个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表1)

三、Fuzzy-AHP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在考虑多种因素影响下,对某种事物做出综合决策。设U=(U1…Un)为n种因素,V=(V1…Vm)为m种决断,在对事物进行决断时,由于各因素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V中m种决断本身常常是模糊的,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从U到V的模糊变换。本文采用Fuzzy-AHP综合评价的方法,首先对数据实行无量纲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再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是数据的标准化、规格化,它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的方法。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的量纲,应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实质是将评价指标的原始值转化为评价值的过程。假定我们所研究的定量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不受量纲影响的指标评价值时,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指标数实际值的变化引起指标评价值一个相应的比率变化。利用隶属函数,构造下列无量纲化函数:

2、指标权重确定的数学模型。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中,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权重值的变化会引起被评对象优劣程度的变化。因此,科学地确定指标权重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中举足轻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级结构的特点,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为准确、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必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综合考虑,有机地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于含有定性、非量化因素的评价问题,可以统一处理综合评价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通过专家的判断和选择,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量化、排序,计算也简便。所以,多级结构层次分析法较为适合于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1)构建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指标体系建立后,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为了比较科学、准确的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层次分析用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需要考评专家小组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模糊评价,两两比较。为了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见表2所示的1-9比率标度法,并写成矩阵形式,即构成所谓判断矩阵A=(aij)m×n。

(2)计算指标权重。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对此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

(3)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将计算出的最大特征根λmax导入公式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通过。具体公式如下:

R·I的取值范围见表3。(表3)

如果C.R<0.1,则n阶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4)指标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根据各位专家给定的判断矩阵,依次计算各目标层指标的权重向量,然后对所有专家给出的权重向量进行综合处理,计算指标体系中对于各目标层指标的综合排序向量。采用几何平均综合排序向量方法对多个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得到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出于理论分析及实际应用的目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需要有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考虑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的特点,量化指标的确定和获得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层次分析法(AHP)克服了以往在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过程中主观因素影响太大、以偏概全的弊端,将定性问题定量化,但由于影响绩效考核的因素过于庞杂,而且有些无法进行量化。因此,企业在进行层次分析法构建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时,仍然需要视具体情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保证绩效考核的结果客观准确。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显君.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财务资源 财务资源配置 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格局,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绩效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而财务资源配置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配置能力是企业参与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能力。

一、文献回顾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萌芽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中: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其后,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1925)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的结合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有关;1990年哈默尔教授和普拉哈拉德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其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更是迅速被企业界和学术界所接受,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要素,即知识性、配置性、积累性,单一的要素和能力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各要素和能力只有经过一定的配置才能发挥其作用。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他们的观点多数是对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观点的延伸。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环节也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及实践中的企业战略管理高层的高度重视。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认为:企业的生死存亡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即是否具有独特的某种资源和能力。这些资源和能力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征:①偷不走,即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如企业的文化、品牌优势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和能力;②买不到,即核心竞争力不可能在市场交易中获得;③拆不开,即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之间具有互补性、系统性,他们之间的有效配置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④带不走,即资源和能力的组织性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之间具有的综合运行效应;⑤溜不掉,即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持久竞争性。

(二)财务资源配置

在经济学历史上,对于企业资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理论,指出:企业内部分工的性质和程度是限制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从而决定了企业成长的规模界限。Penrose(1959)通过深入研究,从“企业内部知识积累”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企业的功能在于获取和组织人力和非人力资源以赢利为目的向市场提品和服务。从这一理论已经开始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分类,企业资源的概念逐渐清晰。Wernefelt(1984)提出“企业的资源基础论”,它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该理论假设: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经营成果和竞争能力。

财务资源是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对财务资源配置的研究上,国内目前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在相对较少的研究成果中有比较大的比例是对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研究结果:余永定等(2002)指出资源配置是在不同的生产目的之间合理地分配与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张衢(200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策略和方法》一文中,阐述了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特征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及策略,重点指出财务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张振民(2006)通过分析财务资源配置的创新方法如何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作出研究,结果表明资源配置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李宽(2007)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资源配置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以 EVA 为核心的财务资源配置机制等。

二、财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一)财务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的财务资源分类,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所谓硬财务资源是指企业现实存在的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不同形态的实物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与之相对应的是软财务资源,是指由于财务制度的一些局限性,目前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但是其存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如顾客的信息需求、财务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不在盲目追求硬资源的累积,而是更加注重软资源的内在培养,以期获取比较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软资源具有内部培育性,因而企业很难从市场中获取,使得软财务资源比硬财务资源更具有竞争优势,并成为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财务资源配置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层架构和内部涵义上均离不开财务资源的支持;优化的财务资源配置方式可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由其带来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又为企业进一步扩大财务资源的来源提供了重要保证。总之,财务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根据帕累托最优可知:在整个社会中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已经得到了合理的配置,没有所谓的闲置和浪费,在此时的资源配置方式下,资源所产生的效用或效率已经达到了最大化,任何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其后果都必然导致总效用或总效率水平的降低,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从这一理论出发可知,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财务资源的配置没有达到最优,那么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将财务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并达到最佳生产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

硬财务资源是企业实物产出及收益获取的基础源泉,因而它的结构是否合理 质量是否优良及使用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能力的强弱。软财务资源由于是附着在硬财务资源上发挥作用,因而其对企业财务能力的形成及提升也是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虽然顾客的信息需求、财务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不能直接生产出可供销售的产品,也不会带来可视的现金流入 但却可以产生重要的财务能力,软财务资源产生的财务能力甚至可以超过硬财务资源产生的财务资源。不管是硬财务资源还是软财务资源,其在企业财务能力的形成及提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两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地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从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财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企业通过并购或内部资源的培育、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培育,对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资源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侧重财务目标的预算和控制,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通过对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企业的资本结构更加合理化,债务比例和债务结构更加合理化,提高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等,从而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

(2)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要取得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就是深挖内部潜力,降低成本及能耗,以成本领先战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达到提升盈利能力,有效控制成本的效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地位,侧重于对软财务资源的配置,以财务管理的加强来促进其他方面的管理效果,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得到加强,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2.通过财务资源配置完善产品与服务体系。一个企业最终能够创造价值的是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在价值创造的财务资源配置下,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从而让产品和服务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按照价值链会计的思想,一个企业应该将所有的经营活动划分为增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和不增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只有在对产品、部门、机构和客户的价值贡献进行完整、公正评价的前提下,才能按照价值创造的原则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在对产品、机构、部门和客户进行明确定义的基础上,借助内部转移价格、成本分摊制度、责任会计制度等管理会计手段和工具,实现价值创造,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1.确定财务资源配置的原则和目标。企业进行财务资源配置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通过财务资源各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取得可持续性的效益最大化。在进行财务资源配置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一是投入产出原则或是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在进行财务资源配置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不能为了进行资源配置而投入的成本大于因资源配置产生的效益;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资源配置不能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牺牲短期利益;三是协调性原则,在财务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使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相互协调。

2.构建财务资源优化配置,专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环境。一个企业的文化环境对企业至关重要,构建财务资源优化配置,专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环境,使全企业上下都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3.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效率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企业财务能力的提高,进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加大优秀人才的引入。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21世纪,人才最重要,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只有引入对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有促进作用的人才资源,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5.建立财务监督约束体系,强化内部机制约束。在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约束体系,从而更有效地约束财务资源配置行为,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源整合效率的有力保障。

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快速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必须引入适当的人才,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创造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建立适合自身需求的战略管理系统,否则势必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张维迎.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2002-1-12)[EB/ OL]1finance.省略.

[2]田奋飞.李国英.基于资源及其配置的企业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 (6) P192-196.

[3]陈洪转.基于价值链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01).

篇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本;运营

通过对许多大公司的研究分析得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开展某项业务的前提条例,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入市场竞争的门票,但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实质上是企业能力理论的一般逻辑推理,它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PrahaladandHamel,1990,1995)。

一、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理论界有多种理解: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备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向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说: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Hamel,1990)认为它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其后他们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提供附加价值给客户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1995)。蒂斯、皮萨诺和舒恩(Teece&Pisano&Shuen,1990)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埃里克森和米克尔森(1998)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组织资本反映了协调和组织生产的技术方面,而社会资本显示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伦纳德—巴顿(Leonard—Barton,200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包括员工的技能、物理体系中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价值观4种形式的技术竞争力。另外,还有人从知识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方法性的初级知识,可以创造价值;从资产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中的关键部分,反映了企业的本质(杨浩、戴月明,2000)。概括地说,核心竞争力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具有的令企业保持长期、连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特定性或不可模仿性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意味着这种竞争优势既是企业参与市场分工协作体系不可替代的要素。从以上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故而能取得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具有持久性,它一方面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又使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刚性(Leonard-Barton,1992)。

在竞争对手众多的现代市场中,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保持有利地位,必须要有明显优越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企业不断健康、顺利成长、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在其扩散效应的推动下,企业利用该战略性资源,不断扩大企业相关产品的生产,产品生产将由单一迅速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企业内部各种要素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在外部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企业以反应能力为基础,不断地就企业内部要素之间的匹配进行调整,形成以人为本的知识性企业管理战略组织。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本的运营

企业竞争力的根源在于企业员工生产、管理积极性、创造性和其聪明才智的发挥。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网络结构,而这种网络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上的人力资源能力、效用的发挥大小,并且,这种能力的有机性决定了各环节能力大小的匹配和整合。如何把每个环节点上能力的大小进行合理的经济的分配,这是企业知识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目标。

舒尔茨曾经明确指出,“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它需要消耗稀缺资源,也就是说需要消耗资本投资;人力——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并非一切人力资源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我们把它称之为人力资本”。他还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际知识以及智能的发展和传播”,“人类的未来要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因此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即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企业知识、人力资本。二战以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指出今天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它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则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他们的能力水平。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其构成要素来看,表现为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核心技术)。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就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因此某种程度上学习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威廉姆森就认为,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也即知识(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人力资本是指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也即是对劳动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支出(直接成本)和其在接受教育时放弃的工作收入(机会成本)等价值在劳动者身上的凝固,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科技水平。企业人力资本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收益递增性。收益递增亦称动态规模经济,指的是生产率的提高与产出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二是外在性。卢卡斯指出,每一个人力资本的提高都直接引起了产出的提高,同时也引起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社会平均的运作效率,总体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使每个企业和个人从中受益。三是时效性。人力资本是以人口自身的再生产为存在方式的,由于人的生命周期的有限性,人力资本如果不能及时地被利用,或者是不能适时适当地被利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丧失其作用。四是累积性。每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都不是由一次投资而形成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它是不断地进行多次投资的结果,这也是由其载体的特点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的累积可以被认为是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监督和激励

1.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激励。既然我们称人力资本为资本,那么人力资本的收益就不应该仅仅是工资(这只是劳动报酬),资本的收益应该是产权,所以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应该拥有产权,只有让人力资本拥有企业产权,人力资本才有激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有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谁出资谁拥有产权”,然而这个提法现在已经过时了,因为有的人没有出资,但是他却拥有产权,这就是人力资本。激励企业人力资本全身心投入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安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对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有效和长期激励作用的最佳制度安排,就是让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2.人力资本的企业地位激励。其实就是经济学中的位置消费。人力资本的地位激励最早源于西方的一些企业,他们通过设立CEO、CFO、CKO、战略决策委员等职位来提高人力资本拥有者的企业地位,使其获得优越的位置消费。CEO不是董事长、不是总经理,但权力非常大。自从企业设立了CEO这一职位,董事会也就变成了一个小董事会,董事会的功能已经不再是对企业重大决策拍板,仅只是选择、考评和决定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当然近些年出现的独立董事,也不是企业的出资人,与企业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但它的投票权却跟出资的董事一样是极为重要的,这也属于人力资本。

3.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的涵义是—种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是同一范畴,属于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指出:法律有失效的时候,这是靠的是社会道德约束。而企业也一样,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失效的时候只能靠企业文化来约束。西方不同的大企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有5点是一样的:(1)强调等级、下级对上级忠诚和团队精神。(2)能力的差异决定你在企业中的分工。(3)能力大小、分工不同在企业中获利方式不同,有人是资本收益(人力资本),有人是劳动收益(一般工人)。同样是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是没有可比性。(4)强调企业中差距大是正常的,没有差距是不正常的。(5)强调效率,效率高收益高,不强调公平。公平不是企业的原则。是社会的原则,政府的功能是公平。

在激励人力资本的同时,企业应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对人力资本行为进行监督:包括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信息保密;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收益;设置合约到期一次性支付条款;职位和权利的提升;企业内部约束和法律约束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当不断提升其竞争优势,而这一竞争优势只能靠对人力资本的合理运营来实现。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监督可以更好地享受人力资本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RobertLucas.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ownalofMonetaryEconomics,Vol.22.1988.

2.C.KParahal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May-June,79~90.

篇9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我国大多数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目前,世界500强已有80%进入中国,参与国内市场的角逐,我国企业不但要在国内市场与更多的大型跨国企业进行直接竞争,还必须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整体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抗风险能力比较差,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能够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相对优势,要拥有这一优势,企业就要在其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能力,即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必要性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呢?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

之所以如此强调核心竞争力,是因为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并影响全局。可以肯定的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和培养将是我国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和充满机遇的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途径。然而,我国企业在建设核心竞争力方面仍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大型国有企业往往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很完整,内部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影响了企业科学的管理和高水平的运作,出现了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而中小型企业往往是后劲不足,昙花一现,在管理或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有的企业好高骛远,为了“蝇头小利”而束缚了手脚,难以取得长远的发展,有的拘泥形式,盲目套用顶级公司的核心理念,却适得其反而每况愈下;有的投机倒把,甚至从昧心、违法的经营中寻求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最后只能是一败涂地。

二、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因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导致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管理决策能力的匮乏

管理能力是一个系统概念,它渗透到企业的全部行为中。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一个企业管理能力的强弱,在决策能力方面关键反映在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战略眼光、洞察力和风险决策能力等方面。基于管理决策能力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提升企业独特的战略决策能力,并通过设计企业独特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按照制度和规则去实现有序管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巨人”倒下的关键在于基于管理决策能力的核心竞争力缺乏。1995年,巨人集团发动的“三大战役”等活动以及后来巨人大厦事件的发生,史玉柱不得不承认,集团的协调出现了问题,企业的决策发生了重大失误。从核心竞争力角度考察,虽然巨人的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关键的管理决策能力比较弱,实施管理决策能力比较差。

2.技术创新能力的匮乏

想要技术领先,就要有核心技术,就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巩固、完善核心技术。对日益加速的企业创新和产品创新,大部分企业都存在“先天不足”,“从众”现象比较严重,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同时从创新的方式上来看,企业的创新一般分为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企业自身资源限制,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引进创新。但利益的驱动以及我国法制的不健全,使很多企业追求的并不是长期的竞争优势,而是眼前的小利。因此,假冒伪劣、盲目趋从等现象非常严重,影响了企业乃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核心竞争力缺乏强化、扩张、升级的过程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但这个动力本身也是需不断发展提升的,只有这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永具特色,永葆青春,才能给企业发展提供持续长久的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加强了企业内的民主管理,并开始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但企业在经历了痛苦磨砺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往往忽视或淡化了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其结果是核心竞争力退化,并最终丧失了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动力源特征。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对策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始终保持较强劲的竞争能力,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比较强的地位。核心能力是现代企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能力。当然,对它的建设和培养还要有一个本质的规划和长期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内外两方面:

1.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首先,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再次,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2.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首先,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再次,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因此,我们的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优秀的已经成功或者即将成功的我国企业在全球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都必须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以确保自己能够活得长、长得大。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以及广大的企业管理者自觉地运用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企业之道,为企业之本,在此基础上吸纳西方优秀管理文明,形成以自身特色为大本大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跻身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内容摘要:企业的生产运营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之上并将资源价值转化为企业利润的过程,资源是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基本条件。生产运营过程本身是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对资源的整合。因此,资源与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本文基于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并进行了辨识。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构成 辨识

Prahalad和Hamel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使得人们对企业竞争能力的研究摆脱了企业同质化的假设,将企业内拥有的不同能力、不同要素导致的差异作为分析的起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尚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之中,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内涵的表述, 不同学者有不同阐释。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长期支持企业为用户提供独特需求并因此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企业的生产运营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之上并将资源价值转化为企业利润的过程,资源是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基本条件。生产运营过程本身是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对资源的整合。因此,资源与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能力作用的对象是资源,是资源结合后表现出来的结果;资源只有通过能力的作用才能表现其市场价值。在企业各级层的能力与资源的组合可能形成优势,不在关键领域发挥作用的资源和能力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外的相关研究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机制基础之上,这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直接套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分析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可能与本土企业的实际有出入。其次,仅限于一些抽象概念的描述也不利于企业竞争理论在中国企业的运用。再者,讨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联系企业本身的情况和所处的外部环境。

2002年,报告了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指出:我国企业已经步入基于战略核心能力和组织核心能力的竞争, 它们分别是企业成长和盈利的重要源泉。下一个阶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我国企业将进入技术核心能力的竞争阶段。2003年,余伟萍等报告了对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运用文献法和对深圳、宁波、成都三个城市的企业家问卷调查,得出核心竞争力因素的排序,文献法结果排序为: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企业文化;行业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排序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文化;战略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行业环境;企业自身历史状况。2005年丁伟斌等报告了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选择的实证分析―以杭州、苏州中小企业为例的研究结果,指出: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已成为部分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企业家和专业人才优势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势中的重点。企业家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要素并不构成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样本是选取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丁伟斌等的研究样本的选取是中、小企业,余伟萍等的研究没有明示样本企业的类型。余伟萍等的研究调查的对象是企业家,而、丁伟斌等的研究调查对象是企业内人士,有部门人员参加。三项调查的地区有不同。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与辨识分析

综上并结合我国企业现有状况,笔者认为:构成我国企业现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四个:人力资源、品牌资源、技术核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一)人力资源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

此前的许多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表明: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的业绩成正相关关系。、丁伟斌等的研究特别提到了企业家的能力和精神,企业家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这样的表述并不否定企业中职业经理人、拥有核心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某个时期,他们拥有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核心技术确实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人力资本具有自发的流动性,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通过人力资本市场交易流动,因而缺乏持久性、不可交易特征。从企业长远发展看,唯有企业家是最终对企业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管理者,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保障。有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有显著、正向且直接的影响,企业家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变革组织现有经营模式,保证企业能够不断提供有竞争性的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家通过建立企业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来不断激发、凝聚员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提高工作效能。通过领导团队的构建,与其他管理者学习与分享知识,唤醒团队成员的管理天赋,激发管理智慧,将个人知识转变为企业知识,提升企业领导力。

(二)品牌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余伟萍、丁伟斌等的研究表明,市场营销能力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市场营销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看企业能否快速、低成本推出企业品牌。品牌产生于企业,表现于企业之外,是企业美誉的载体。品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和服务品牌,另一类是雇主品牌。就产品品牌而言,在消费差异化时代,任何一个产品的市场份额和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如果企业营销只是表现在推销产品的量上,企业的发展不可能长久。品牌传递的是产品的科技含量、服务和质量保障、企业对顾客的态度等企业与其他企业差异性的信息,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雇主品牌同样是企业美誉的载体,它传递企业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员工分享成功的价值观念等信息。顾客(雇员)选择品牌实际上是对品牌拥有者的信任;选择一种符合自身审美观的情结,也表明企业在市场的信誉。品牌具有持久、异质、不可模仿性,建设和维护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一般企业很难模仿。企业通过品牌影响并吸引顾客,但是究竟是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与吸引顾客,具有不可言传的模糊性;品牌一经批准受法律保护,非拥有者自愿不能流动,具有资产专用性特征。品牌具有延展性,可以水平延展,跨类别、跨行业,也可以纵向延展。品牌具有整合性,能够整合企业生产、网络等多种资源。

(三)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重要能力

的报告指出: 我国企业将进入技术核心能力的竞争阶段;丁伟斌等的研究中指出,技术创新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结论的差异来源于所调查企业的类型且的研究数据时间跨度长达10年。2003年,黄文峰报告了对我国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样本企业的类型为2002年国内大中型企业。指出:技术核心能力是我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研究中定义的技术核心能力包含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占绝对多数,国内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表现的主要方式是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生产制造技能与新技术、新工艺的整合过程;是企业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设计加工能力等生产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其过程持续不断,因而具有持久性特征;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向是满足客户需要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运用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因而具有价值性。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是同质的,围绕技术创新活动及成果的转换企业必定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通过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技术创新过程具有互补性而技术创新成果受法律保护,他人不得模仿。技术创新使各种资源的性能和结构得到了有效配置,因而具有整合性。技术创新的成果具有延展性,可以在一系列产品中使用。

(四)组织管理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能力

、余伟萍、丁伟斌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组织管理能力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设计两方面。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一部分大中型企业逐渐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一部分中小企业按“家族管理”的管理模式管理企业也获得了成功。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和诀窍并形成惯例,这意味着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组织资本,这种组织资本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企业绩效,因而对于企业资源具有整合性 ,也是企业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具有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企业是个开放的系统,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和组织制度制定是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因而管理具有动态性。由于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是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具有互补性和不可交易性,任何因素离开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其性质与功能将会发生变化。

就企业来说,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内部经验”,“内部人”可以在企业不同部门与项目中使用,因而又具有“内部延展性”;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育与维持需要企业长期投入,组织管理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有价值的资源使用基础之上的。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丁文斌等的研究结论中:企业文化不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是调查对象为民营中小企业,“家文化”比较强势,“企业文化”由于没有专门提炼、整理而显得弱小。余伟萍等的研究结论中:行业性质和企业自身历史状况构成核心竞争力,对行业影响最大的行业政策以及自身历史,对企业影响最大的企业经营理念都能在组织管理能力中得到最终体现。

参考文献:

1..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