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一、确定课程理念―勇于出海,构建“济沧海”课程体系

学校地处胶州湾畔的沧口街道,是青岛最早开埠的码头之一。一代代渔民以勇于出海的精神哺育了青岛文明。传承这种文化是学校的使命。同时,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正面临一个全新的社会,只有拥有勇于出海的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必须构建具有明确育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学校结合当前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在勇于出海的核心理念引领下,将各类课程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整合,形成了有明确核心素养统领的“济沧海”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1.“三人行”互助小组―践行课改的最小单位

基于对多种不同形式学习小组利与弊的思考,学校在常态班内采取“异质构组”的办法,组成以三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在座位的朝向上,学习小组采用整体向前的座位方式,而不采用对坐、围坐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有利于学生单独学习。在座次排列上,采取嵌入式的方式,即凹凸结合式。每间教室都配有电子记分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都会转化为小组的分数被记录下来,呈现在电子屏幕上。一到“三人行”讨论和展示环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1)学教导引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教导引单是“三人行”小组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学与教的桥梁。引导单包括四部分:表头、学教环节与流程、学教内容与形式、收获与思考。引导单从设计到使用,均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水平。如“学教环节与流程”的表述,教师不用词和短语,而是用学生一看就懂的句子。又如“学教内容及方式”的陈述,教师不能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教师很清楚而学生不易理解的词汇,而是用更能清楚表述什么是自主、什么是合作的外显行为动词―默读、认真写一写、组长检查组员等,使学生更清晰地知道应该用哪一种方式学习。

(2)VIP课程―让课程成为学生爱上学习的理由

教室里电子计分屏上的分数每个月统计一次,每个班级都会评出几个优胜小组。学校专门研发的VIP课程,就是对优胜小组的奖励。学校的VIP课程包括电影赏析、实地参观、生存演练、咖啡、茶艺、烘焙等。学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自身资源条件,开设了这些具有趣味性、生活化的课程。

这些VIP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伸与补充,将各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在丰富学生课业生活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进一步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用课程奖励学生,避免了物质奖励的功利化和短效性。优胜小组获得了体验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机会,课程成为学生爱上学习的理由,实现了学生的良性发展。

2.学案走班―我的课堂我做主

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校打破原班级界限,进行“基于信息环境下的按学案走班”的教学探索。教师通过调研学情,以单元为单位重新整合和梳理教学内容,制作出更贴近学生的基础类、拓展类、探究类、专题类等学案,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定时推送学案。学生通过选择学案进入不同的班级学习,最后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生成学习效果测评。基础型课堂上,学生们开始跟上教师放慢的脚步;拓展型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知识迁移;探究型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搭建的竞争环境中提升自我能力。虽然学案不同,但每一间教室里都洋溢着积极快乐的学习气氛。学生们纷纷表示喜欢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既“吃得饱”,又“消化得了”。

3.情境德育―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

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学校始终将活动作为情境德育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主题化、序列化、生活化的活动中进行道德体验和自我教育。学校结合实际实施了“情境德育”。以“每月一事”活动课程为载体,跨年级整合教材内容,并根据各年级特点,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性进行梳理,形成了适应、爱国、环保、法治、助人、诚信合作、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8个主题的“情境德育”活动。这改变了用智育考试的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方式,改变了用知识德育代替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感知和内化的情况。

4.新六艺―我来逛逛技能“超市”

学校推行生存教育、生活课程、和美艺术、健美体育课程,要求学生在九年教育学习之中必须掌握生存技能、生活技艺、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器乐以及一项美术的“新六艺”。

为了实现“新六艺”课程目标,学校在n程管理提出几项新的举措:生存和生活课程,通过VIP课程和社团活动方式进行;音、体、美三个学科实行两节课联排,形成长课时;对教师进行合并全校统一管理,对学生进行目标考核。

三、课程改革的思考

1.实现了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

为了提升课堂授课质量,更好地为走班制定有针对性的学案,学校建立了课例研究制度,设置课例研究室,形成了六种课例研究方式。这种课例研究,不是以研究成果为导向,而是以教师自身发展为导向。教师们为备好一节课,会提前在课例研究室集体备课、磨课。课例研究的备课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平台,不仅帮助教师备好课,提升课堂效率,而且教师们在磨课、研讨的碰撞过程中,大幅度提升了自身的学科素质和业务水平,形成了一个灵动共享、齐头并进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2.信息技术助力学校课程管理的一体化

信息技术作为学校教学一体化的重要媒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三人行”互助小组使用量身制作的“电子积分牌”累计积分;信息环境下按学案动态走班时,学生使用专门的“走班软件”选择学案和班级;小组积分、学业反馈的数据分析都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此外,每间教室都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走廊里随处可见电子班牌、体感游戏区等先进设备。学校的未来教室是青岛首家具备“全媒体兼容、数字化分享”特点的现代化高科技教室。

3.九年一贯的优势实现小初自然衔接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充分发挥优势,对育人目标和文化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对学校课程统一构思布局,并专设中小衔接的牵手课程;学校管理上不区分小学部、中学部,而是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九个级部;在师资运用上实现了九个级部互相交流;学校的活动空间共有、环境共享。学校还专门设计了一些一贯制学校特有的活动,比如“三年级小朋友交一位九年级的大朋友”的活动,就是培养学生跨年龄段的沟通交流能力。

4.家庭、社会、学校融合,凝聚学校多主体共建课程的力量

篇2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教师应首先具有师范人格,即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修养及规范的行为方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积极、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性,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师德是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因为师德在整个教师素质中处于统帅地位,是灵魂。同时,教师应具有爱好广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给人以美感,这种人格魅力将受到学生的仰慕和赏识。我们教师的作用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再加上"关心、启发、鼓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得到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

2.具有良好的心理教育素质

现在的学生,无论是差生还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其根源来自于学习压力,特别是升学压力;来自于教师、家长、亲友以及学生群体对他(她)有意无意的看法;来自于社会风气的耳濡目染,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真正起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去理解学习情境和看待社会。以真情、坦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心理教育要求教师应当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的角色。坎姆勃斯精辟地论述了优秀教师的六大品质:⑴良好的知识结构;⑵对学生和同事极强的感受力;⑶他们坚信学生能学习;⑷他们有积极的自我概念;⑸他们坚持能帮助所有的学生各尽所能的发展;⑹他们运用许多不同的指导方法,这是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经常灌输心理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3.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素质

加强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对于一个外语教师来说,研究语言学习理论、正确认识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的概念以及了解一些教学法流派的发展,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了解一些常识,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学习外语时,语法方面学习的步骤不受年龄的制约,而学习语言的过程会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年龄小的学习者较成人更容易获得地道的语言能力;年龄大的学习者在词法和句法方面会学的更好一些。

4.具有较好的"人文教育"素质

外语教师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者。有些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些技艺超群而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面人",成为不懂哲学、不懂历史、不懂文学、不讲奉献的利己主义者。为此,我们必须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实现科学教育人文化,以促进人文精神的弘扬。英语既是一门厚重的知识科学,又是一种蕴含丰富的文化载体,英语学科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学科。我们在进行英语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努力挖掘出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知识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让英语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培养出既具有人文气质,又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西方文化的人。所以,英语教师应特别重视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使之成为西方文化的研究者和高尚文化的传播者,并成为真正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者。

5.提高课堂组织教学能力

篇3

核心素养是近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也在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核心素养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表现,是统领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可以预见,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将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增长点。作为学校层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应对核心素养引领的教育发展新趋势,优化教育教学实践的改革。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入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有利于学校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核心素养内涵中,价值取向、核心关键、能力导向三方面的特质反映了时展的要求,也将影响学校的教育实践变革。

一、明晰育人目标――从学科育人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整体育人

核心素养的一个特质是它的价值取向。核心素养的价值和功能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从学科视角转变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视角,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学校的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科课程实现的,学科育人的现状容易导致学科本位、目中无“人”,偏重知识的体系性,却轻视人的发展的整体性的情况。因此,学校育人目标的明晰尤为重要,它是统领学科育人的灵魂。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完善,确立了“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选择,并提出了“会学习、懂生活、能负责、敢担当”的学生培养目标,以及“尚礼明德、健康乐群、自主善学、求真崇美、开放创新”的学生核心素养。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基于儿童立场是中关村一小一直倡导的,学校提出“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当作社会中的人来培养”“把儿童当作完整的人来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自主发展是课程整体育人的顶层设计。

二、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从过度细化到综合、整合、融合

核心素养的第二个特质是其“核心”的界定。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的指向是学生发展中最基础必备的和最关键的部分,这一特质突出反映了在目前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及终身学习成为常态的社会中,精选学习内容,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时展对教育的诉求。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突破原有的学科各自为政的状况,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增强课程的综合性,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统整学习领域,精选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中关村一小构建自主发展课程体系,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构建了道德与公益、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学、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国际理解六大学习领域。并在低年级实施打破学科壁垒、以主题教学为线索的融合课程,在毕业年级实施超越学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毕业课程。更加关注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的综合性、整合性、融合性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让现有的学科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三、转变教学理念――从偏重知识到关注关键能力、着重实践与应用、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第三个特质是能力导向。核心素养中“素养”的指向是品格和能力的集合,包含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加强调的是作为结果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能力与品格。这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能力为重”的主张一脉相承,从强调知识的视角转为强调内化和应用的能力与品格。这种能力导向、素养导向的趋势在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2015年北京市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中小学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中关村一小在实施自主发展课程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了教改的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取向,通过增设两节连排、走班选课的六大领域选修课程,激发教师研发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自主性,提倡教师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解决具体问题的真实而新鲜的“学材”,增加具有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任务;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动手设计制作、调查、参观体验等学习活动。与此同时,通过增强主题学习活动的形式,统整学科学习内容,统筹家校、社区、社会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如在北京的一场连日大雪中,学校开展了围绕“雪”主题的学习活动,让各个学习领域教师联合起来设计活动与课程,让学生赏雪、吟雪、画雪、玩雪、探究雪……抓住教育契机开展主题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建立学习环境与真实世界的直接联系,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与品格。

篇4

韶关市韶钢第一中学:曾韶山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社会对教师素质的期望和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逐渐地深入开展开来。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也随之进入深化改革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次本人积极参加了全市高中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在这里我就体育学科的学习体会进行个人的一些总结: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强壮的身体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必须要经过积极、持久的锻炼才能造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兴趣是发展的动力”这样最通俗的一句话说明了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最好的锻炼机会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要坚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以及用心教学,以心教人的认真态度上,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身体特殊情况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体卫艺是一家

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引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教学任务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是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其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因此,核心素养应运而生。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放养”的教学模式,包括近年来提出的“快乐教学”与“阳光教学”等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遗留下的弊端,而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理论指导,将理论知识落实在实践中,能增强学生的体育应用能力,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切实有效的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广泛提倡与应用。

一、集体训练——规范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

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课程就像是活动课,能够让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得到释放,是解放天性的主要阵地,但是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体育虽不像文化课那般“拘束”,但是训练也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在进行训练时,倘若单独训练,很容易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任务完成度大打折扣,但是集体训练的模式,能够以“团结,不落队,不服输”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的训练意志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需要教师在开展集体训练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在体育运动中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重要性。“终身运动,受益终身”,但是需要加上“健康”这一前提,用规范标准的体育动作去开展锻炼活动,才能让身体机能得到巩固,保障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1]。例如,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仰卧起坐”的训练时,要向学生示范标准的动作,并配合语言讲解,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后,再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训练。首先让男生按压女生的脚背,使女生先进行集体训练,然后再进行位置互换。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训练情况,并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动作,引导学生进行健康体育运动。最后,教师向学生强调:虽然仰卧起坐能够锻炼腹部力量,但是高强度的训练会导致脊椎损伤,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多加注意。

二、实践活动——提高体育文化与身体素养

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与技能,既有生理卫生知识,也有体育人文知识;既有运动技巧,也有运动评价。而身体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运动素质与健康素质两个层面,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维持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总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地基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让学生树立强大的心理自信心,同时也要健康运动,帮助学生茁壮成长、健康发育。实践活动是体育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要求教师转变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印象,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例如,在教学“跳绳”内容时,教师首先可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规范的跳绳动作,同时也要讲解跳绳的好处,如增强身体协调性,提高思维能力,通经活络有助于减肥等。其次带领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落实理论知识,如“跳绳接力”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的体育文化与身体素质都得到升华,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游戏,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体育游戏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活动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专注度。因此,教师要深刻把握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用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此外,教师需要注意,选择的体育形式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健康发育,并非为了游戏而游戏,枉顾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体育情感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自觉性与能动性,逐渐形成自主锻炼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运动的体育锻炼习惯。兴趣是学生主观意识的表达,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兴趣点也有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立足于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恰当的体育游戏,从而用快乐的氛围去感染所有的学生,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2]。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捕鱼者”的游戏,首先教师在操场中划分出一个区域,作为游戏的规定范围,然后再挑选出5~6名小学生作为“捕鱼者”,其余的学生作为“鱼”,当“捕鱼者”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捕鱼”时,需要手拉手不能松开,否则捕到的“鱼”视为无效。该游戏简单易懂,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短跑速度与随机应变的能力,是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学生在游戏中为了更好地“捕鱼”或者“逃跑”,也会一起商量对策,进而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小学体育课堂带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四、体育竞赛,增强学生体育品质

体育竞赛在体育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能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在竞赛中引导学生发展体育品质。体育品质是体育道德规范的外在体现,它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是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体育品质,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时,能够更加规范、积极、健康与高效。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足球基础后,教师为学生组织了一场足球竞赛活动,首先在分组时,男女比例应该相同,确保两队之间能够势均力敌,保障比赛的公平性。然后在竞赛前,教师向学生阐述比赛规则,并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赛品质,避免被胜负欲冲昏头脑。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比赛行为与状态,并及时做出评断。如A学生为了抢球,不惜将B学生撞倒在地,虽然得球了,但是教师应该对A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引导A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B学生道歉。总之,体育品质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结语

篇6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从全人类的视角对教育和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审视。报告认为教育是全球的共同利益,应强调人文精神、共同参与、多样化与多元化。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脑与人类的学习行为密切相关,脑科学与教育是相互促进的,相融共生才能更好地启迪孩子的智慧,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申继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规划了未来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要求:第一,旗帜鲜明地强调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二,完善课程体系,将教育设想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第三,抓好考试评价的改革;第四,用核心素养统领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和总要求。

张力(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发展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提高质量为主线、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从而确保2020年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从业者应以满满的正能量笃信践行。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生核心素养是通过对我党和国家的文献研究,通过对国际组织已有成果的研究,通过对现行课程方案以及历史上几次教改课程方案的分析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和厘清,通过对心理学上访谈的研究而确定下来的。核心素养的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和过程。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核心素养的一般定义是个体在解决复杂、不确定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具有整合性、潜在性和综合性。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会落实到课程中去,因此,未来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必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未来的教育将更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建构学习。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体育学科首席专家)

育人涉及情商和智商筛龇矫妫体育对这两个方面的培养都有着独特的贡献。体育与美、与意志、与情感等等,都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做好体育教育,促进全员运动,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林格(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内涵改革中心主任,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者的自我发现”,实际上是全球性的一次教育思考和教育变革方向。教育者如何才能做到自我发现?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个是状态――做扎根的教育,一个是引领――成为一个有光的人。

刘希娅(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

谢家湾小学在教育过程中首要关注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方向的思考,先爱生活再爱学习。“六年影响一生”“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天天快乐,健康飞翔”这三句话伴随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每天,成为了谢家湾小学每一名成员的信仰和追求。

王莉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全人格”教育理念营造出了学校自主、教师自尊、学生自治的良好氛围。“全人格”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突出解决学生的成人问题,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标准,突出解决学生的成才问题

篇7

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师职业素养的结构内涵一致,但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两者在结构外延上存在差异性。另外,体育研究者因所处环境和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上也存在差异。汪国新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崇高的思想品质,广博的基拙知识以及全面的业务能力[4]。张洁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应包括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健康的人格心理,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较高的科学素养,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指导学生训练和身体锻炼能力,专项训练和专项理论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敬业乐业等要素[5]。李翠琴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具有动态发展内涵的多维度概念。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和功能发挥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形象、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示范导引技巧和科研能力[6]。蒋菠等人将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结构分为职业课堂善教、职业业务技能、职业仪表言行、职业法规遵守、职业协作配合5个维度[7]。汤利军等人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在学校体育现代化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6种素质:远景规划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创建信任的课堂组织文化能力;培养学生终生锻炼能力;自身养成终生学习能力[8]。Reston认为一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体育价值观(values),体育知识(knowledge),体育技能(skills),组织激励学生的能力(manage),自我评价(assessment)和反省(reflection)的意识和能力[9]。

关于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陈海波的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紧密联系。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没有体育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刻认识,没有先进的体育课程改革思想观念的配合,体育课程改革将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是长久的[10]。李聪莉研究发现美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有:知识内容,成长和发展,学习和学习者,计划编制和指导,管理和动机,交流思想,对学习者评价,反思,协作[11]。孙琨懿的研究表明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整个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12]。贺恒德关于中英体育院系师资情况比较研究分析了两国在教师培养上的差异[13]。刘波分析了中德体育师资培养的异同点,认为差异的原因包括两国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教育传统、体育发展程度和对体育教师职业认识等方面[14]。张燕杰的研究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缺失的主客观因素。客观上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特色”缺失的根源在于政策的引导,主要是以学位、科研论文作为唯一的提职标准,教师的教学工作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软指标”。主观上相关政策向着高学历、高科研能力的方向指引,造成教师为“进步”攻外语、考学历、写论文、拓展关系,教师的工作重点偏离教学活动[15].。格日勒从“作用理论”的角度调查了学生对体育教师的选择性取向,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知识全面、教学认真”的体育教师,最反感“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的教师[16]。蒋菠等人通过对重庆市8所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部分失范的现象[7]。魏晓燕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重庆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查,归纳出体育教师的5种工作状态,即动机强一有能力一有作为、动机强一能力差一无作为、动机弱一能力差一无作为、动机弱一有能力一无作为、动机强一有能力一无作为[17]。

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结合多学科,对“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这个概念进行了较广泛的讨论。但存在概念定义主观性、随意性较强,缺乏层次性,逻辑性,以致与其它概念相混淆,影响研究的深入进展。对中小学和公办高校体育教师研究较多,但缺乏对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这个群体的职业素养的研究。多数研究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但缺乏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科学性和真实性会受影响。大多是定性的研究,缺乏定量的研究。

篇8

[关键词]全球教育理念 体育活动课堂 世界公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13

随着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参与世界事务能力的公民,是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顺应趋势,西大君武小学引进全球教育理念,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该理念的相关主题。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系列创新措施,将和平、环保、合作等观念融入课堂,使体育教学焕发新的亮点。那么,体育课该如何打破常规进行创新呢?我们率先在体育课堂、课间活动、大型体育活动上进行改革的实践尝试。

一、整合体育课堂,播撒全球理念的种子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除了让学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之外,还需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这里面的几个关键词是和谐、平等、友爱、自尊、自信、责任、合作、尊重和关心,与我校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国际公民素养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如何把这几种目标巧妙地融进体育课程教学,便成了我们研究实践的首要课题。

我们把目标定位在全球教育的重点主题“跨文化理解、和平、环境保护、人权、发展”上,通过日常教学,逐渐渗透对自己、对周围、对国家、对世界的了解和关注的理念。将全球视野的教育观融入体育课,开发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新型体育课堂模式。

(一)立足室内体育课,渗透和平理念

先看看以往传统的体育课上课模式:热身运动――老师交代本节课内容――老师示范动作要领及技巧――学生模仿――老师纠错验收――结束课程。这样的课堂刻板、枯燥、机械、沉闷。全球教育呼唤新的高效的体育课,要给体育课注入鲜活的血液,让它成为学生自由成长并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因此必须打破旧的课堂模式。

我们先改革室内体育课。以往大都是老师就着体育教材强调一些运动项目的注意事项,或者教学生认识一些身体结构及保健知识。我们课题组在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室内体育课来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理解和平。

以和平主题的教学为例。首先,要把什么是和平的种子根植在学生心里,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和平?体育与和平有哪些内在的联系?作为小学生,他们只知道和平就是世界没有战争,社会稳定,没有灾难。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更广泛的范畴认识和平:心境的平和、自然环境的和平、和谐、包容、尊重、关爱……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我们身边的“爱”体现在哪儿,尊重和理解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的风俗,包括对人种肤色的包容也是拥护和平的一种表现。

以“爱”与“和平”为核心对体育室内课进行改革。奥林匹克题材是“和平”主题的主要题材之一,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切入点,让学生更丰富地了解到世界和平的珍贵与美好。通过制作PPT并收集视频等资料,用事实向学生说明体育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与和平、休战联系在一起的。了解古希腊《神圣休战条约》规定的具体内容;马拉松项目是如何由马拉松战役演变而来;1971年中美乒乓球外交的著名典故;观看体育赛事后谈谈感受……这些内容的设计,很快让学生明白奥运会的精髓 ,它不仅仅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和平,它是全世界和谐共处的纽带。正如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歌颂的:“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

让学生以“爱”为基础交流学习,促进成长,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理解、包容、合作、公平的重要性,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相互理解、友谊长存、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

(二)找准学科整合点,增加合作频度

在全球教育理念指引下,君武小学启动了多学科整合改革模式,意在改变以往的教学只关心学科知识的局限,让学习变成一个生命系统,建立起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改革的过程中,体育课突破了以往过分强调技巧训练的单一性,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科整合课例一:

二年级家长开放日,我们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一节多学科整合的特色课。体育组与音乐组合作,呈现出色的多学科整合课堂。上半节由音乐老师复习几首以问好、关爱为主题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感受团结友爱的美好;下半节由体育老师带领学生先做《Walking Walking》协作小游戏,后配以律动练习,同时也加入两人小组合作的动作组合,让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引出浅显易懂的和谐理念。

这节课将体育课与英语、音乐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课堂全程用全英文授课,展示出了双语班世界小公民的风采,成为新颖的学科整合的校本课典范,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和认可。体育课与英语、音乐课的巧妙结合,成为新颖的学科整合的校本课典范。

学科整合课例二:

为迎接在我校承办的南宁市“亲近母语,快乐阅读”研讨会,课题组老师还依据学科整合,以各国国旗为切入点,合作上了一节《国旗飘飘》展示课。由体育老师介绍各国优秀的体育项目,了解各国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播放获得奥运金牌的视频,让学生在国旗升起的瞬间感受自豪骄傲,认识国旗的意义,感受世界和平的珍贵与美好,从而开阔了国际视野。

二、创新课间活动,增强沟通合作

游戏是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间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项目,也是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之一。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可见体育游戏独有的魅力。为此,我校对体育课间游戏进行了如下改革:

首先,改变大课间活动,开展阳光体育游戏,在游戏中渗透和平理念,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

每天的大课间30分钟,是我校开展阳光体育游戏活动的时间,原来的课间活动,大都任由学生自由玩耍、追跑,学生玩得满头大汗,但玩的过程中缺乏情感体验。于是我们决定改革创新课间活动,把世界文化渗透到体育教育中, 重在体验和平的内涵,使阳光体育活动增添新的魅力。

相关措施如下:

1.教学内容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主线,具体通过奥运主题歌为背景配乐,引导学生做身体平衡和协调训练。

2.利用资源和设计创编小游戏,在快乐中理解爱与和平,如唱英语童谣跳皮筋。

3.对传统民族体育的挖掘,包括世界各国的各地区民族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包容的性格和发展的眼光。如了解中国壮族的“抛绣球”、日本的“相扑”、西班牙的“斗牛”。

这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很好地实现了我校全球教育理念的宗旨。

其次,自创课间游戏,将民族特有的节日以及重要的和平纪念日的内涵加入课间游戏中,加深学生的理解。

具体案例一:

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当下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低年级的课间活动,可操练一些队列练习和队列游戏,让学生体会军人飒爽英姿背后的艰辛。中、高年级的课间活动,可鼓励学生模仿战士万里时的队列练习,进行身体姿态训练,学习庆祝取得胜利的体育舞蹈等。

具体案例二:

三月三,是广西壮乡特殊的节日,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我校体育组以民族特色为本,利用这个传统节日的契机,推出了抛绣球和板鞋竞技两项课间趣味活动。

抛绣球是壮族最为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颇具民族性、趣味性,我们改良了它的玩法:在操场上设置绣球架,高度为5米,学生站立距架子3米处,左手握住绣球,右手拉住绣球的提绳,伸臂,抖腕,送指,抛出绣球……操场上,参加抛绣球比赛的学生在正副班主任的组织带领下,将一只只漂亮的绣球抛入投球圈。

板鞋的竞速活动,既能培养顽强、勇敢、坚毅、勇往直前的精神,又能提高身体素质,是一项良好的运动。我们在大课间开启了板鞋竞速活动:三人组合,脚穿板鞋,徒手攀肩或扶腰,踏着欢快、协调的步伐,穿板鞋齐步行走。为了达到脚步的协调性,同学们走动时一齐喊口令“一、二、一”或“左、右、左”,以保持动作协调一致,气氛紧张热烈。这样的民族体育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比赛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感受独特的壮家文化。

上述课间的自创游戏在体育课上先进行试验,由体育老师进行指导调整。课间,操场上热闹非凡,同学们尽情享受着大课间的时光。一段时间后,各年级交换进行课间游戏,分享游戏内容。

我校大课间游戏活动的开发设计,立足本土,结合本校校情,内容丰富多样。如一年级:车轮滚滚;二年级:胯下传球;三年级:快快跳起来、障碍跑;四年级:袋鼠跳、背靠背夹球跑;五年级:跳长绳、篮球运球接力;六年级:同心鼓、三人两足。

体育教学中,教师对这些游戏不断进行完善和改造,并邀请全校师生、中外教一起游戏,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实现了跨国文化交流。

具体案例三:

学生最喜欢的扩展项目是“同心鼓”。活动的基本内容是:每个人两只手各拿一条绳子,绳子的另一端共同连接着鼓,我们要做的是用鼓弹排球,看哪个组弹的次数最多而且不让球着地。活动的规则很简单,但要完成好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队员一次一次地反复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体验情感。

第一次:学生对这个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游戏一开始,为了能让球准确地落在鼓上并高高的弹起,每一个学生用力地拽着自己手中的绳子不管不顾地“狂甩”起来。有些学生毫不顾及一旁的队友是否跟得上,就横冲直撞地“迅速移动”起来。于是由于绳子的受力不均,大伙儿脚下移动配合得不默契,球才颠起了一下就一溜烟儿地落到了地上。第一次游戏以失败告终,大家不免有些气馁。有些同学激动地指责其他队友,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让大家明白,首先要信任队友,要学会包容队友的失误,团队之间需要练习与磨合,要互相加油鼓励,这样游戏才能越玩越好。

接下来,大家明显都比之前耐心很多,找到诀窍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些技巧,队友之间相互鼓励。慢慢地大家在彼此的信赖中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了项目。同学们在团队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的良好素养。

于是,课间,老师们也玩起了同心鼓,外教也加入了我们的团队,玩得不亦乐乎。来我们学校参加文化交流的外国访问团也体验到了同心鼓的乐趣,我们还把同心鼓带到了国外,带到了我们的姊妹学校――加拿大文思博学校。同心鼓不仅仅是一种课间活动游戏,还是跨越国界的友谊桥梁,是传播文化的使者。

这样的课间活动游戏,让学生在团队中成长、成熟,获得支持、帮助、关爱、包容、信任等素养,促进了学生的相互交流且快速建立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合作交流能力,寓世界公民素养于其中。

三、创新运动会模式,展示国际风范

原来每年一次的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我们一般是队列出场,或者比赛做广播操等,气势很恢弘,但缺乏主题。为此,我们进行如下改革:

首先,明确和平、环保主题。2015年第44届学校运动会召开了,隆重而庄严的运动会开幕式徐徐拉开帷幕,方阵的队员们,身着不同的服装,喊着响亮的口号,精神饱满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有的身穿自己动手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环保衣服入场;有的举着奥运五环,手捧橄榄枝跳起手语舞《我和你》;有的举着“争当和平卫士,力做运动达人” 的横幅,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有的放飞和平鸽,放飞祝愿。蓝天白云见证了君武学子的阳光,绿茵草地留下了我们的年少美好。

其次,增加团队项目、亲子活动。如迎面接力、快快跳起来、障碍跑、袋鼠跳、背靠背夹球跑、跳长绳、篮球运球接力、三人两足……在这些创意活动中,无论是竞技类还是拓展类都体现了团结合作的和谐观,学生对世界、对和平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

篇9

【关键词】“童乐成长”;评价;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41-02

【作者简介】1.华雪珍,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0)校长,高级教师;2.掌健,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0)副校长,高级教师。

在理性推进课程改革的当下,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要求,结合校情、学情,我校制订了“童乐成长”评价实施方案,力求在思想观念、专业技术、实施策略、队伍建设等方面作深入研究。

一、“童乐成长”评价实施理念

基于教育质量观的认识,在探索教育质量科学评价途径中,“童乐成长”评价坚持三个“转变”。

1.“关注学习”转变为“关注多元”。

通过建立“多元、量化、适度”的学生管理评价体系,以“童乐成长卡”作为顶层评价手段,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成长过程,注重实践活动体验,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发展与进步,做到模糊适度、留出空间。从制度层面解决“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问题,同时也使育人导师的评价有章可循。

2.“单一评价”转变为“多样评选”。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评选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正面典型,提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以此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

3.“外在要求”转变为“内在需求”。

针对学校班额较大的实际,我们将学校管理的重心,由学校下移至班级,开展《童乐成长册》争章兑换活动,让学生从优秀同伴的良好行橹械玫降赖孪蛏频钠舻稀R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发展目标,约束自己的不良习惯,实现学生管理“由管到理、由强制到自主、由外在要求到内在需求”的转变。

二、“童乐成长”评价操作思路

1.“童乐品德发展”评价。

“童乐品德发展”评价指通过此方面的评价提升学生品德认知和改善学生行为表现,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采取“班级+学校”的评价方式。

学校层面的“品德发展”评价包括“阳光儿童”和“阳光星班级”的评价,“阳光儿童”是以“阳光儿童‘十好’标准”为依据,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多层次发展,注重学生评价过程中的感受和看法。“阳光星班级”是阳光班级评价的升级版。它是以学生在校能力培养为宗旨的班级评价方式,设计“星班级”评比展示墙,改变以往将班级评比分数上墙的展示方式为班级集体照展示。个人获得“阳光儿童”一次,可以得到一枚“童乐”章。班级获得“阳光星”班级一次,每个儿童可以得到一枚“童乐”章。

班级层面的“品德发展”评比以《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准绳,以各班班规为主要评价依据,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人际沟通”“团结合作”“责任担当”“参与管理”等方面的品德素养。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既尊重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尊重班级个性化管理,又兼顾了学生品德发展评价的过程性。

2.“童乐学业发展”评价。

“童乐学业发展”评价是指通过评价了解学生掌握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内容的情况,促进学生打好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1)“学科素养”评价。围绕学科特点及学科素养,立足全学科理念,以点带面,积极形成学科思维,促成学科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学科基本专业技能,形成学科基本经验,实现学科学习基本目标。根据不同学科素养的目标要求,学校有“小数学家”“小书童”“未来小科学家”等评比。

(2)“学习品质”评价。侧重于培养学生乐学品质和乐学力。乐学品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表现出自觉主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乐学”品质的要素包括志学、会学、乐情、乐境,起源于志学,成功于会学,伴随着乐情,追求着乐境。课堂立足学生乐学力的发展,教师随堂观察,学生互评。

(3)“学业效果”评价。“学业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专项学业效果”评价、“阶段性学业效果”评价、“纸质化”评价和“无纸化”评价。“专项学业效果”评价是对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基本技能专项评价,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阶段性学业效果”评价是指学校以学期中段为时间节点对学生进行主要学科的阶段性检测。“纸质化”测试评价是在每个学期末,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学质量跟踪监测活动。“无纸化”测试评价是以一年级为试点年级,实行无纸化测试,取消笔试,通过书写、诵读、记忆、操作等形式进行多元化开放式评价。

3.“童乐身心发展”评价。

“童乐身心发展”评价是指激发学生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童乐身心发展”评价以活动课程为载体,通过学生参与学校各式各样的活动课程集章情况达到评价目的。学校活动课程分为:礼仪活动课程,一年级有入学仪式,三年级有成长仪式,六年级有毕业仪式;综合活动课程,每年的十二月有学校的“缤纷童年嘉年华”活动,要求学校全员参与;学科活动课程主要是由“英语故事大王”“校园小主持人”“小小舞蹈家”等单项学科活动组成;节日活动课程,如六一儿童节的红领巾书市活动,三八妇女节体验活动;实践活动课程,形式有“走进社区 我能行”活动,“迎新年 春联书写”活动等;体育活动课程,内容有体育特色课活动,趣味运动会活动,等等。

三、“童乐成长”评价的实施保障

1.建立学校统筹、各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是学校正常运行的保障。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领导小组和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也参照成立相应的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部门协调,建立了以教务处、德育处为业务主导,各科室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学校将各部门的评价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学校评价工作微博,编制工作简报及宣传画册等宣传途径。

2.依据大数据形成反馈,重构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

学校将在实验期间开展部分评价的实施,引进评价软件,建立各项数据,并力求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反馈,对改进教育教学发挥有效作用。学校要求各职能部门根据年度质量综合评价报告认真研制改进计划,找准薄弱环节,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篇10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国内的教师专业化培训也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从教师专业化的视角来审视体育教师专业培训的成效,积极探索与教育事业相符合的体育教师专业培训策略,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专业培训体育学科素养实践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它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内在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在不断变革,教师的重心也逐渐往提高教学质量上发展。如何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是目前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新课标实施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段深入,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基于体育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体育教师专业培训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并且是可推动学校新课程的改革。积极探索与地区相符相适应的教师培训策略,是新时期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深入,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技能面临这巨大考验。

进入21世纪,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了国内最受关注的教育事业的焦点。目前,国内的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大部分是非专业化体育教师经过一些相关专业组织的培养训练,然后成为“专业体育教师”。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专业技能开发上存在狭隘性、肤浅性。而专业化教师的品质,应该是育人的教育者、开拓创新的研究者、发展个性的先导者,且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1]。

一、 国内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体育教育认识不到位

目前,国内的小学体育教育大多趋于形式化,不能真正重视现代化教育理念――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多学校存在这传统的教学理念,有“主、副”之分,把体育课划分到“副课”,可有可无,形成了“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传统观念,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2. 教师的激励制度不完善

小学学校一般对体育课程不重视,安排的课程也少,甚至对体育教师的地位也不加重视,甚至对一些体育科目教师的福利发放、奖金和其他教师都不平等;一些其他教师甚至强行“霸占”体育课,歧视体育教师;受其影响,一些家长和学生也不屑体育课,认为体育课能不听就不听,始终报以敷衍怠慢的态度。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一些教师干脆自暴自弃,对自己的体育事业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就这样,几方面关系一直恶性循环。

3. 培训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体育教师在职后的现代体育教学手段培训不能及时有效的更新,因此一些职前的传统培训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新的教育政策、改革方向。有些在职教师就算接受了后续的教学培训,也不能很好的提高,自身的需求往往不能达到满足[2]。

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其他同仁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和简单的阐述并提出以下实践方式:

二、 培训体育教师全面的职业能力

1. 专业要精

培训要以“精”为目标。体育教师专业的培训,帮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体系,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学基础知识,丰富体育专业技能。通过培训,让教师在理论水平、学科知识以及全面的运动技能都有所提高。

2. 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其第一特征就是向学生施与教育,施教就要讲求其教学方法、教学能力,这也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内容。通过培训,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设计等。实际运用中,教师掌握基本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详细周到的教学准备、有序的教学组织及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完成了体育课任务。

3. 通技能

通技能作为教师的培训目标,来实现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和体育运动技能的结合,提升教师全面的专业技能,强化体育教师动作示范的优美准确性,掌握学生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通过实际培训,让体育教师称为看的远、想的深、抓要点的体育追求人[3]。

三、开发创新教育模式

1.以自主学习为基础,深化创新教育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集中交流或自主探讨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通过专业和体育学科的引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行为);通过创新理念的渗透与课程的设置,拓宽教师的教学思维;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推动建设,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2.以专家意见做指导,完成课堂实践及研究

通过吸取一些专家的指导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反思、总结,并在新的课堂上加以实践。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一些专家给予的教学指导,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素养;通过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理清自己工作的正确并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能力。

3.借助网络平台,构建和谐学习的平台

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渠道,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而且可以与学生更好的互动,构建和谐的“教与学”纽带。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4]。

四、小结

没有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是万能的、完美的,但针对区域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力求更多的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依旧会坚持落实科学创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协调能力,从而达到体育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美桂.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模式[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12).

[2] 施群英,仇亚娟.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