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义务教育历史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 班级管理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需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时代在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10多年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在不断变革,不断创新,而且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应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新挑战,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标志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思考,对人才培养要求和人才培养方式有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恰恰相反的是中国的历史教育却受到冷落:历史教育内容陈旧,历史教育方法古板,历史教师往往给学生以“老夫子”的印象,历史课往往成为学生心中的睡觉课、自习课。在非毕业班学生的心目中只是副科,而在毕业班学生的心目中只是比体育多十分的科目。历史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历史老师成为高不成低不就的“副科”老师。

“副科”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更是被争议的,这其中我有过迷惑,有过探索,有过付出,有过成功,有过曲折,这些经历给了我一些关于历史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思考。

一、拨开云雾见天日

美国学者孙隆平说:“将认知意向的方向转换,作为认知对象的现象也会跟着起变化。”我们要认清历史教学的缺陷:“难、繁、偏、旧”。要让历史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让历史知识和历史教育与时俱进,吸引这些网络时代的新新人类。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历史教育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我经过思考认识到做好班主任必须做好两点:一是解决学生个人的思想、发展问题(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价值观);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使班集体成为有凝聚力、有活力的和谐小社会。我把历史教育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把其中一些观点看法应用到班级管理上,不时地修正自己班主任工作的不足。在这一过程中,我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我的思维更开阔,心理的压力得到释放,思想更解放,历史教学育人目标不再是空洞的,学生欢迎度大大增加。

二、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有效的历史教学有利于班级管理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教师在学校工作的基本场所。“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是一个重要的人格教育抓手,班主任应该从提高专业素质入手,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促进教育管理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我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中学历史课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展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历史学科中的教育材料比比皆是。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社会发展趋势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那些功过参半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李鸿章、拿破仑、马克思,更能给学生以无尽的思考。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具体历史人物的讨论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已经潜移默化地体现了历史德育功能。

“意志力长跑本”提升学生的能力。历史学家所做的研究均建立在史料的分析之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自己人生经历做系统整理的能力,坚定自己前进的步伐、勇往直前。我要求学生每天花三五分钟检点自己的行为在意志力长跑本上,小到上课说话自习迟到,大到与老师家长闹矛盾,通过日记完成自主学习、自主教育,从而实现自知、自胜、自强。

学习历史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自主运用历史学习方法与思路反省自己的学习生活,这对于班级管理和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二)良好的班级管理促进历史的教学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严格管理是学校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一贯要求,班主任往往知道严格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严格是指在原则和纪律上面。除了严以外还要活,只有严会造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紧张;假如一味想着管理的成功,想着学生要取得好成绩,自己为了评职称成为优秀老师,要学生不打折扣地执行,采取行政命令式,得到的可能是学生对你的不理解甚至恨。只有活,不会造成班级散乱形不成凝聚力。

新课程改革下我担任班主任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在此谈谈看法、做法和体会,希望凭借历史教育与班级建设管理整合的做法促进中学各科教学和管理向更深入、更广泛的层次发展。

“学习他人,莫随波逐流;自成一家,宜取人之长;百家之言,应滋养我身;天天进步,遂师道乃长”。21世纪,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做好班主任工作,在“抬头看路”的前提下,保证“埋头推车”的效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23-0014-02

历史教育与国民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

现在全世界教育界,包括各个学科的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也是今天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关注点。

长期以来,大学专业历史教师在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同时,还承担着各种科研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向学生强调“史家四长”(德、才、学、识),以及强调遵守学术规范,强调做人与做学问的一致性,等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可能还是以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为主,对历史教育与提高国民素养(包括大学生、研究生等)之间的关系,考虑、关注不够。在参与修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特别是参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引起了我们对历史教育与国民素养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首先,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的要求。这是因为,“核心素养”(英文为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或者Key skills、core skills、basic skills,等),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挑战而诞生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能力或素养。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如经济合作组织(OECD)、欧盟(UE)、美国(USA)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与创造性(creativity),即(4C’s)。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研究核心素养的机构或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其目标均指向21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因此,“核心素养”的别称又为“21世纪素养”(21st century competences),或“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①

其次,经过以林崇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小组的研究,使我们逐渐明确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地说,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国民)必备的条件。

核心素养具有六大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①

因此,核心素养不仅是一个多元维度的复杂结构,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而且是21世纪人才培养标准,是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第三,我们初步确定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之所以要提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来实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学科相应知识之后,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这就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历史,到底要学什么?或者说,历史,到底要教什么?在学习和研制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当然要学习历史知识;但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学习历史的理论、能力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具备比了解一般的历史知识更上位的东西。例如: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当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她什么样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

如何提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地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我们对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认识和要求。

从历史学科本质来看,涉及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的认识。我们可以说:历史学是记录和解释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人类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而且要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理解、解释、评判真实的过去,探讨发展律,为当今和未来提供借鉴。

从历史教育的本质来看,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学习历史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这些认识,是我们提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据。我们是从历史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尽量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研制、凝练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学科的最基本特征,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篇3

教师在教授初中历史时,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中的主导生活哲学,在新课程改革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必须注重历史方面的学习。在国家对于人才的标准判断中,会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的主要体现,这个已成为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新时代要求学生应根据历史教育培养文化独立和社会参与的学生,包括人文古迹、责任和实践创新的目标,对于学生的核心技能无疑具有领先的终身学习和学生的教育有积极的作用。

一、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民主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进步,学习初中历史是中国五千年源于流传的文明的重要证明。通过教师教授历史教科书,可以发展学生关于爱国主义、民主的新思想。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有关技巧以及学生的学习情感,达到两者的统一。义务教育的学习技能分为很多方面,包括观察、理解和解释能力。首先是关于历史感知能力,就是学生能够对历史的时间以及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对历史的文明有所理解,对于时间也需要掌握。其次就是能够理解这种思考事物的能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事物的作用,知道历史是怎样进行一个呈现,以及可能性阅读历史,在某些历史情境下想象历史场景。最后,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信息获得解释这种历史能力,对特定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基础,还有对历史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扩大历史洞察力和分析技能的能力,能够流利地向他人提供历史陈述,以提高历史视角的技能。

二、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引导学生让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素养,尤其是在历史学科这个方面。目前学生的核心技能状况有三个主要技能:个人发展、社会包容以及文化素养。其中,每种类型的素养都包含了很多数据。为了制定核心素养课程标准,需要将核心基础知识作为每门课程的标准,即将学生的传统基本技能转化为现有学科的核心素养。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时间链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时空概念和历史证据。历史这门学科是需要时间链进行串接的。历史的主要原因是古生的事情。如果历史事物无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顺序,那么学生将很难学习。学生如果能够将历史事件刻画在自己的时间链上,时间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时间就像人的骨干,它是连接所有教材内容的最重要部分。第二个就是位置,因为事情在同一时间发生却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这一个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墨子、孟子、庄子等代表任务罗列在时间链上,这样的一种罗列有助于学生的人物记忆。3.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从历史的深刻角度出发来进行实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合适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这一节课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回忆一下之前的时间表格,然后教师给学生播放虎门硝烟的视频,接着通过这个视频来问学生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英国要向我们中国走私鸦片,以及走私鸦片给我们中国带来的伤害。接着角色扮演,看林则徐是怎样采取措施来进行硝烟的。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探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鸦片的危害。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多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导入教学方法的时候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学生也可以在这种教学情境当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第四,情感互融,教育多元评价理论体系建设。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历史教学中反映情感的融合,在目前历史实践理论平台架构的参考,以及课堂以外的最大化质量评估的细节,最终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理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的核心素养培养之路。借鉴历史的认识和解读,了解历史事件、故事的意义,提高对情感取向和理性知识含义的理解,使学生在经过特定的历史学习之后,在第一时间可以依据真实的历史数据以及具体的事实,见解和更好地理解历史中发生的一切,处理因果之间的联系,由于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客观地对历史问题进行相关处理。

篇4

-----九年级历史备课组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汤坑镇第二中学 九年级历史备课组

3月21日,我们参加了2019年春季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网络培训,观摩优秀一线教师的高效课堂,聆听资深专家的精彩点评,感受新教材洋溢的时代气息。此次培训历历在目,令人耳目一新,使我们受益颇多。

一、此次培训解决了一些教学困惑。多年在初三岗位,对新的统编教材了解甚少,但对课标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统编教材将新课标的许多新内容补充进去,给我们一线教师解决了很多困惑。因此这次培训给我们一线教师搭建了一个方便高效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聆听专家的指导。

二、此次培训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和钻研精神的不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事先准备一桶水,甚至要一条河”。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备教材,备学生,树立意,理主线,明重点,筛史料……当看到老师们展示的课例,不禁感叹他们能把历史课上的有声有色,有理有据。她们的课堂为什么能做到有趣有料且有效呢?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具有高深的历史知识起码要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广博的知识,还要要不断学习和追踪历史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和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课程,适应新教材。

篇5

关键词: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策略

开展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对毓英中学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并不是没有可以借鉴的方法。因为学校在2000年至2007年之间,曾经承担过晋江市“初中课改片区”核心校的管理工作,与我校签约的另外两所初中校(锦东华侨学校、石圳华侨中学)在参与我们的“课改”活动中,已经有过很好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只要我们本着创新的精神、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认真对待、精心实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就一定会寻找到不同学校共同发展的新途径,构建起既相对稳定又具活力的学校共同体。

一、厘清对“小片区管理”的认识

1.管理一体而不是托管和附属。“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学校中有主次之分,其中核心校起“主导作用”。在一体化管理中,要通过一定的交流、讨论、引导,统一思想认识,做到办学理念一体、班子建设一体、师资管理一体、课程安排一体、常规管理一体、资源利用一体,而不是让“签约校”成为“核心校”的附属学校。

2.管理一体是融合而不是貌合。“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中的各个学校要实现均衡发展,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有机融合。无论是“核心校”还是“薄弱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应在同领导集体的统筹安排下,到不同学校任职任教,并能做到定期按需要进行流动任职或任课。当某一学校的某一学科的教师紧缺时,个别教师还可能要在两个不同学校同时担任教学工作。管理人员同样也存在这一情况。“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是一体化、均衡化的发展,而不是“核心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到其他学校帮管支教。通过“义务教育的小片区”管理,要让各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活动、家长融合在一起,从表面上“人”的融合达到“心”的融合、管理的融合和制度的融合,从而最终达到校园文化的融合。

3.管理一体是均衡而不是复制。“义务教育的小片区管理”的“核心校”与“薄弱校”由于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和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同,形成的校园文化和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因此,“小片区管理”应该让“核心校”与“薄弱校” 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推动,促进共同提高,实现均衡发展。

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均衡发展的应对策略

1.思想到位,学校管理一体。“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要实现均衡和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有一系列具体措施,让片区内的所有学校在统一安排下,共同落实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具体工作中,我们的应对策略首先是做到思想统一协调。片区内的学校领导首先要加强沟通,相互协调,统筹办学理念和思想认识,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建设,统一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中层干部管理可以统一调配使用、互派挂职或跟班锻炼,提升 “薄弱校” 中层干部业务管理能力。

2.引领到位,校本研修一体。建立“小片区管理”教科研共同体,成立“小片区” 学科教研组,统一制订小片区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计划,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全程规划。定期召开“小片区”教研活动,实行 “小片区”内名师异校交叉带徒,开展“名师讲坛”等各类引领导活动,对教师的素养、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和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充分发挥各类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每学期组织1―2场学科名师专题报告或业务培训讲座。在“小片区”成员校统一课程表后,统一安排教研时间,可每两周召开一次片区教研活动,统一研修内容。为让工作落到实处,可以对参加研修者考勤,并将教师业务研修内容、学习笔记、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听课节数等进行统计并向各自学校进行反馈。

3.考核到位,教师发展一体。可以对片区内的教师业务考核统一制定量化考核办法,由相关业务组按实施标准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为促进“小片区管理”各校的师资一体化建设,片区内可以建立统一的教学评价体系。每学期的教学质量检测在统一安排下进行,要求“小片区”成员校教学进度统一,在期中考、期末考前由三校共同制定试卷编制方案,在统一印刷、监考、评卷、汇总和质量分析。

4.课程到位,课程设置一体。“小片区”内成员校统一设置课程,课程设置按省颁课程计划并结合成员校校情共同制定。特别是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上,突出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将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到学校课程体系中进行设置。“签约校”间要加强“小片区”内的校本课程研讨,可以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跨校间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教师可以跨校指导学生。

5.交融到位,学生融合一体。“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均衡发展,不只是学校管理、师资共享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所以通过加强“小片区”内学生的交流与融合极为重要。片区内的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互动提供活动舞台,定期开展学生交流活动。如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演讲比赛、班团队活动、学科竞赛、体育竞技、艺术比赛等异校互动,充分发挥“小片区”内各校的师资、图书、设备等资源,以提高片区内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片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具体实施的内容

“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以共建、共享、均衡发展为立足点,从大的方面看,着眼于“三个有利”,即有利于师资队伍的交流、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校本教研的统筹,从而达到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小片区”内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

1.人尽其才,师资互派。“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成员校在每学年开学前,应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及师资情况进行一次综合分析,精确掌握片区内各学科教师的年龄、职称、教学水平及富余、缺额等因素,建立片区内师资合理有序的轮岗制度,实行片区内教师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除此之外,成员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行政人员等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长短时间相结合的方式到薄弱校进行支教、蹲点指导等工作,而薄弱校则可采用派教师跟班学习、轮岗任课,行政领导挂职锻炼等形式开展工作。

2.设施统筹,资源共享。“签约校”应调查好自己的“家底”,整合片区内成员校的教学设备配置,充分发挥设备优质校的作用,实现“小片区”内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的“互补、共用”。各校还可以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和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建立“小片区”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让成员校的教师、学生能及时共享小片区内的各种资源。

3.精心策划,学。首先,片区共同安排和设置课程、作息时间及校历表等,并将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统一安排,从时间上确保教科研共同体的建立,这样就可以为教师共同制订小片区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并充分发挥片区内优秀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带动片区内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4.形成机制,捆绑考核。要让“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考核机制是关键。小片区内要探索、建立和健全目标考核办法,对积极参与小片区工作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要有适当的奖励措施,而对小片区管理工作不支持的人员则应建立相应的处罚制度。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小片区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试点要素例证

以我校“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为例,自“小片区管理”签约以来,三校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有:

1.成立了《金井片初中义务教育 “小片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业务组》。片区内签约校每学年初通过调研与分析,对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等情况进行调查,找出各自学校的薄弱项目,以便在片区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2.签约校在期初统一规定集体教研时间,然后甲乙双方按各学科集体教研时间合理调配教师、安排功课表,定期召集、组织开展集备活动及每月的交流活动。

3.签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公共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教师校本培训,让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使教学质量较大面积地提高。

(1)通过介绍国内外先进教育方式,对照我们现行的、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发展所造成的伤害和弊端,让教师从思想上不断得到触动和改进,积极推动各种有效新模式,促进教学课改工作的开展。

(2)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听取专家的讲座,让每一位教师深刻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及教学的方式、方法。

(3)抓好新教育理论及理念的学习,组织教师再一次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及新课程解读,让教师接触并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和目标,完成教师由思想触动再到接受课改的思想转变。

4.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可持续地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1)从学习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使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从教学内容入手,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励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分组学习中,教师从细微处着手,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

(4)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关注青少年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究的情景下进行学习。

5.每学期片区签约校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命题进行测试,统一流水改卷,并统一进行质量分析,以检验课改 效果。

五、“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措施保障

要让“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措施保障要先行。我校与签约校一起与市教育局、镇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制定了以下几项保障措施:

1.教师互派期间,互派教师的编制、人事、工资关系、奖金福利、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由原单位管理,同时享有“同等优先” 权利。

2.对积极参加“小片区管理”各项活动的教师,一是保证交通经费;二是通过年度考核在精神和物质予以表彰。

3.各相关校根据市教育局对“小片区”工作方案的要求,每学年对小片区教师互派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教师成长记录,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参考条件。

4.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表彰活动。对学业进步、文明标兵、学科竞赛、劳动积极分子、学雷锋积极分子、体育标兵、发明创造等各方面进行奖励。签约校要根据此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创新管理模式为载体,以有效提高均衡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各学校管理制度,通过学习、交流、培训、研讨等实施形式,推动区域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六、正视不足求发展

我校“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工作启动一年以来,本片区工作在三校各部门的相互协作下,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工作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1.推行之初,未能及时制定统一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由于学计划未形成,片区内学校课程设置也未统一安排,从而影响到片区教科研共同体的建设与 活动。

2.中层干部管理一体化工作落实情况不理想。各成员校之间的中层干部互派挂职或跟班锻炼机制还有待建立。

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课堂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62-01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只有提升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才能彰显英语学科的魅力,使英语课程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交往、对话与语言锤炼的平台。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培养核心素养落实到工作日程上呢?

一、构建唯美课堂,激发学生交流欲望

美,不只是技术,它是个体生命对自身、周边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沉思,是历史精神和物质的生命传递。构建唯美课堂,做唯美的英语教育,是我们的迫切需求。对于“课堂”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处处是教育,细节中体现教育的精髓。我们要努力构建唯美的课堂,让学生们在美中享受英语,在和谐中习得英语,在愉悦中欢唱英语。我们相信,当学生们处于唯美课堂中时,他们的交流也会变得水到渠成。

案例:在教五年级上册Unit1《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Story time时,在阅读前,教师可以直接呈现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图来渲染气氛,构建唯美课堂,让学生们尽享自然氧吧,在自然氧吧中引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房子”。在阅读中,为了让“美”延续,教师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观看唯美的动画来寻找答案,掌握故事的大意。同时,教师在美的意境中教授新词。为了强化学生们对三个词组too hot、too cold、just right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还安排了一个表演环节,先由教师示范,再请学生们模仿。从学生们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非常乐意参与这样的表演活动。唯美的课堂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还刺激了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基于文本,再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拓展活动,能让学生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启发。

二、浸润情境课堂,拓宽学生语言空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情境来浸润课堂,让学生们在情境中汲取英语知识,并拓宽他们的语言空间,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英语。

案例:在教Unit3《Our animal friends》Story time时,为了创设情境,教师用《Animals》这首歌曲来导入新课,歌曲中有三个场景:my house, my farm, my zoo,三个场景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动物,逼真有趣的画面,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起到了对I have … 句型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在教Story time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们看着动画或者图片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以此来达到呈现新单词的目的。接着,通过询问What animal friends do they have?了解他人的动物朋友,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分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学会把握关键信息。最后,教师设计了描述动物朋友的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拓宽他们的语言运用空间,做到让学生们学会用英语做事情,并达到发展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三、聚焦活力课堂,凸显语言交际魅力

活力课堂需要英语活动支持,英语活动包括游戏、竞赛、表演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们特别喜欢的,他们酷爱英语活动,是因为在英语活动中他们可以尽情地用英语交流,可以享受英语交际的魅力,并可以体验到英语带给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在同伴中获取赞扬和喝彩。

案例:在复习there be句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玩一个游戏:教师让一个学生背对同学,悄悄地把一个球放在一个同学课桌里,当该同学靠近球时,大家大声喊:There is a ball. 靠球远时,大家声音放轻,帮助学生找到球。There is a ball in …'s desk. 然后教师再把书本等复数物品让学生放,大家进行猜测。当游戏结束之后,再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谈论教室:T: There is a ball in our classroom. There are some toys in our classroom. What is in our classroom, too? Please introduce our nice classroom. (学生分组用There be 句型说出教室里的物品)

S1: 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our classroom.

S2: 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our classroom. There is a computer in our classroom.

S3: 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our classroom. There is a computer in our classroom. There are some …

通过趣味的游戏和竞赛活动,学生们不仅巩固了there be句型的用法,也为他们之后熟练而准确地运用语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研读教材,仔细揣摩教材内容,把教材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用最佳的策略促使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学科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篇7

[关键词]中华文化素养教学;厚积薄发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教师,如何将中华文化的素养通过教师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去影响学生,是每个教师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那么什么是中华文化素养?中华文化既然博大精深,那就不可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出来。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教师的中华文化素养》一书中行了系统的论述。本人读了这本书,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老师,必须学习好中华文化,提高自身的中华文化素养,并且有理由有责任在教学中用中华文化素养去影响学生,使千古流传下来的中华文化在岁月中继续传承。

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的中华文化素养。

一是阅读中华文化方面的经典名著。按照曾仕强教授的说法,中华文化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千古流传下来的王道,就是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名著。作为一个人民教师除了读大学时学习过的那些经典文章要继续复习外,像《三字经》、《百家姓》、《幼儿故事琼林》、《增广贤文》等这些极有教化的典籍更要深入学习。当然,阅读经典,不是单纯的怀旧,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从现实出发,寻找经典和现实的联接点。点滴累积中华文化素养,使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厚积薄发,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润物无声般的中华文化素养的教育。

二是可以通过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文化之旅》、《百家讲坛》等栏目来提高自己中华文化素养。中央电视台是我国的国家电视台,而《文化之旅》和《百家讲坛》等栏目则是宣传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栏目。这些栏目经常邀请我国在国学方面有深厚造诣的知名大学教授作为嘉宾,向广大观众介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们深入浅出,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一定会让你得到最快捷的中华文化的教育。这对于提高我们的中华文化素养无疑是一条不错的捷径。

三是多向一些有这方面学问的老教师、老同志请教。就算他们已经不在教育第一线,但是只要他们在中华文化方面有独到见解,我们就应该主动向他们学习,主动和他们交流。比如对联方面的知识。随着商业化遍及到乡村,过年过节大街小巷贴的对联基本上都是流水线生产出来,很多已经失去了对联应有的各种要求。就算在学校里,真正了解对联的老师也不是很多。所以,有这样面爱好的人,就应当主动向那些仍然坚持撰写传统对联并乐此不疲的老者请教。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凡是属于中华文化的内容,我们都应当主动吸纳。

那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又将如何把中华文化素养影响并教育我们的学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行。

首先是要在思想上,从内部入手,强化学生对中小学阶段古典诗文的学习。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是培养学生体会认识中华文化,使青少年能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重要方面。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在行母语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把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举措。比如日本以增加学习汉字的数量为切入点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英国注重本国经典名著的阅读,向学生介绍上几个世纪英国文学遗产中的主要作品;法国鼓励学生从五年级开始选修拉丁语,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学好现代法语,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洲文明。我国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体会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从民族文化中获得创造与发展的智慧。

其次是在形式上,从外部入手,让中华文化素养体现在课堂中,在仪表里,在行为上。

比如在每一节课的上下课仪式上,我们就应该对学生行中华文化素养的教育与熏陶。但是,有些老师觉得没有必要搞这种不断重复机械性和形式化的东西,他们认为应该像西方国家一样,随意些,以此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种想法没有错。但是,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礼仪之邦。尊敬老师,恰恰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所以,在行每种仪式之前,老师应该强化这种仪式的意义所在,让学生了解各种仪式的内涵,让他们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课堂上最初和最后的与老师的交流。

再如,学生的仪表穿着,同样也可以渗透中华文化素养的教育。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中国传统蒙学之一的《弟子规》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要求,对我们中学生来说,仍然非常必要。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尚小,正是形成良好穿着礼仪习惯的时期。一个学生如果连衣冠都不整齐,穿着邋遢,你还寄望他能够在学业上和做人上有多大的作为?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衣着打扮,必须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征,如果能够以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就更容易做到使他们在购买校服的基础上,行其他的得体大方的选择。

篇8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了解和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这是美国人定义的科学素养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一个公民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科学的知识支撑着我们的思想行为,科学的方法依赖于科学的知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而初中生正是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年龄,在初中生物学领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概念、原理、事实及应用,这对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是必要的。

二、生物课堂中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重要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实践证明,美国的中学生物教育事实说明了中学生物培养科学素质是完全可行的。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多数的人读完初中后就直接走向农业生产,这些人的科学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现行我国的中学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大纲,大纲明确规定教学目的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其中能力培养大纲提出“通过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由以上分析来看,在我国初中生物课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重要性。

三、激发科学兴趣,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发学习的动力,生物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兴趣也是其学习的动力。创设奇趣意境,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兴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集中体现,它是学生在探索自然获取知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做起,同时,也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四、加强科学方法训练,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初中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尽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材料,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如对光合作用的原理探讨,对学生指出若人们将光合作用的机理搞清楚,解决目前困扰全球的粮食、能源问题就可指日可待,人们在实验内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只要提供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就可源源不断地获得糖类等有机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加强分析和概括等能力的训练,这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做好探究实验,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科学的实践观是认识论乃至整个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只有实践才能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实验意识、较强的实验能力。目前,我们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实验能力极差,初中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探究性实验”以实验探究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思维,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提高能力。有助于形成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新教材有许多探究性实验,扎扎实实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六、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我们的社会提倡榜样,无论什么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榜样,在生物学教学上对同学们渗透一些生物科学史不但会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了解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一项科研成果的发现,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教师通过一些经典的事例,经典的实验,如:胰岛素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发现,使同学们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任何事情都会半途而废,那么现在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小困难真是微不足道,从而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让同学们懂得科学并不神秘,只有鼓足勇气,不怕困难,有毅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关键在于学习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可见,通过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精神,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科学素质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课程是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之一。而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全体初中教师的共同努力。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自己讲的初中生物课一定会生动有趣,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会显著提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物教师也一定能让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杨利银,仲建新.《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研究报告》.

[2]林胜男.《简析中学生生物素养及提高途径》.

[3]戴文和.《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4]佚名.《生物课堂教学如何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三维目标

一、引言

教育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理论制度。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也推进国家教育体系的变迁,新时期教育开展不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单层面的实用主义教育,而是思维与能力并发的双重性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接的过渡阶段,对学生的心理、能力以及价值观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科教育,不仅要最大限度突显学科的优势,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学科教学作用。基于此,笔者将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定义为:爱国主义情怀引导,构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诚信、奉献以及真诚等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想意识等综合发展的学生。

三、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措施

为了达到提升学生内在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历史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融合,必须紧紧地把握住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建立多元、综合的教学课堂。(一)课程内容的结构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以历史的演进与发展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历史讲解为学生展现了一部完整的人类发展画卷。教师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应始终保持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学科内容紧密相连,发挥学科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例如:某高中教师进行历史教学前,首先将朝代歌作为课程的开篇内容,教师以朝代歌为教学引子,并简单地进行历史演进概述,提出疑问:“通过听老师的历史框架叙述,那么,同学们对历史的发展分析时,研究下‘个人发展’和‘朝代更迭’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然后,教师进行历史内容的详细讲解。通过案例描述,该教师辩证历史观的引导,融合在历史初步更迭演进的讲解中,并在后期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构建,以人文素养为论证观点,具体的历史内容则作为论据,为高中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建立运用平台,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学科式融合;同时,学生在对教师的问题求证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达到了提升高中生文化底蕴的作用。(二)历史情怀的引导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于历史课堂教学应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情怀,具体而言,是指爱国情怀、诚实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这些关键点,循序渐进地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某高中教师进行“唐代”历史讲解时,在课堂中补充了关于“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诗人的代表作品,并讲述了他们的相关故事,尤其对诗人的爱国情怀进行讲解,学生在历史教学课堂中,不仅学到了更加广阔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被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对爱国理念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引导,在于教学的思想启发,以案例中教师的人文情怀教学为例分析,学生能够通过“李白”、“杜甫”、“李商隐”的爱国情怀,联想到屈原,这种引导式,反思式的人文素养的启发教学,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一条线”,成为学生历史学科探究的主要指导理论。(三)主动式参与、思考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抽象的思维引导,在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中,并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教师为了达到历史学科教学人文素养长期有效的培养,就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构建方式。上节中提到的历史故事教学情怀引导,是培养高中生独立化的人文素养的主要代表形式,另一种方式为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范围,增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途径。例如:某高中教师为了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经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历史文学作品,如,《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等历史文学性较强的书籍,教师开展教学时,学科历史事件讲解,也要借鉴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实现了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知识范围的拓展,学生通过历史描述、文学作品描述的综合分析,逐步建立起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朝代更迭事件多角度思考解析,宽领域的历史知识启发,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四)历史课堂的灵活运用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历史知识相互融合,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维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例如:某高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历史研究会”,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歌历史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其内容可以是诗歌、词、人物、历史事件等等,学生自主进行课题选择,将个人研究成果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分别站在个人的角度剖析历史,解读历史,将历史作为个人思想独立、成长的过渡,达到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探究,是实现现代教育三维教育目标的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高中生文学素养提升、辩证性历史观念增强,国家意识提升,使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得到实践。因此,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作为现代教育综合推进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靳振玲,孙小海.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5,11(34):155-156.

[2]王建岭,朱光辉,袁静怡.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02):162-163.

[3]杨守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东方教育,2013,22(04):231-232.

[4]杨守昌,罗军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东方教育,2013,14(04):147-148.

篇10

本调查报告的分析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网络问卷的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是在北京、大连、宁夏、郑州、青岛、成都等省市进行。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其中,共收集到有效问卷数据包括:学生版68 812份,家长版83 427份,教师版13 616份。考虑到一至三年级小学生的识字量及理解能力有限,可能会在作答上遇到困难,因此本研究仅以四至九年级的学生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其中:四年级12 633人(18.4%),五年级18 529人(26.9%),六年级13 438人(19.5%),七年级11 244人(16.3%),八年级9 402人(13.7%),九年级3 566人(5.2%);男生34 969人(50.8%),女生33 843人(49.2%)。

二是攀登阅读平台上学生阅读情况的数据跟踪统计结果,用户包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共17万名学生。

研究工具有:自编《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学生版)》《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家长版)》《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教师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偏好、阅读兴趣、阅读方法、校园阅读环境和家庭阅读氛围6方面内容。

结果与分析

(一)从总体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良好,但逾两成学生反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本次调查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闲暇时间最喜欢做的前3项活动分别是:课外阅读(61.1%)、看电视/电影(44.8%)、听音乐(43.8%)。从喜欢课外阅读的中小学生比例来看,小学生(66.9%)要高于初中生(50.6%)。

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修养(68.8%)、提高学习成绩(53%)或满足兴趣爱好(52.7%)。学生阅读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83.9%的学生出自于主动选择,仅有11.5%的学生是被老师要求进行阅读、4.6%是被家长要求的。

本次调查还表明,学生阅读时间较少。从课外阅读时间看,有30.9%的学生表示每天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30分钟,还有39.5%的学生表示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只有21.8%的学生表示每天阅读时间超过了1小时。

导致课外阅读时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有42.8%的学生反映是功课太多,23.8%的学生反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从功课太多的原因比例来看,初中生为50.1%,远超过小学生31%,也说明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明显高于小学生。

(二)从阅读媒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更倾向于纸质图书,但初中生对数字阅读的兴趣明显高于小学生

从阅读媒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最喜欢纸质图书阅读的比例(73.5%)占绝对优势;而在喜欢的数字媒介中,手机阅读(17.3%)要远高于电子阅读器和电脑阅读(3.5%)。可见,手机阅读已成为中小学生青睐的数字阅读方式。其中,小学生喜欢数字阅读的比例为20%,而初中生占比为38.6%。可见,初中生对数字阅读的兴趣明显高于小学生。

关于家长对阅读媒介的态度方面,调查发现有97.3%的小学生家长认为纸质书阅读的方式最好,支持数字阅读的仅占2.7%。而初中生家长中,认为纸质书阅读较好的有87.5%,支持数字阅读的比例为12.5%,远高于小学生家长。可见,初中生家长对学生进行数字阅读的宽容度更高。

家长对数字阅读的看法中,72.7%的家长“因为担心对孩子视力有损害”,而反对数字阅读;12.8%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阅读不健康的内容”而反对数字阅读;4.6%的家长因为“电子书不用支付高额书费”而支持数字阅读,9.9%的家长“因为数字阅读较为方便”支持数字阅读。

(三)从阅读兴趣来看,学生偏好小说故事类,但教师推荐书目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匹配性较低

从阅读内容兴趣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小说类(46.2%)、童话故事类(31.5%)、教辅类(25%)、历史类(24.2%)、动漫卡通类(23.2%)、科普类(20.1%)。可见,中小学生选择科普类图书的比例相对较低。

来自攀登阅读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学生认证测试完成的193.4万册图书的总数据中,科普类图书占比为11.72%,相对寓言童话类(29.71%)、故事类(23.7%)、小说类(23.56%)而言,仍属较低。同样,来自攀登阅读热门图书行榜中,排名前200位的图书中,科普类图书也仅占8%,而故事、小说、寓言童话等图书则占到88%,同样也显示出科普类图书的阅读有待加强。学生阅读书目的类型有待引导和均衡。

本次调查表明,学生阅读书目主要来源于:老师推荐(68.6%)、同学推荐(64.8%)、父母推荐(37%)。而教师推荐的阅读书单,分别依据:名师名家推荐(54.3%)、教育主管部门推荐(42.4%)、名校推荐(31.7%)、学生反馈推荐(27.3%)。这一数据反映,学生反馈推荐得书目占比较低,教师推荐书单时较少考虑学生的反馈。

攀登阅读平台的数据统计同样也反映了教师推荐书单时较少考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我们对比了学生的热门阅读书单和教师推荐书单(阅读量和推荐量在前100名的书单),结果表明这两个书单中重合的部分只有32本,教师推荐的书单中,学生喜爱的书目只占32%。

(四)从阅读方法和策略上看,大部分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指导

科学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功阅读的保障。本次调查显示,仅有17.5%的学生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而82.5%的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其中,有33.7%的学生会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写。而在读书批注方面,只有20.7%的学生会在阅读中经常做批注,56.3%的学生有时做批注,而23.0%的学生从来不做批注。在阅读流畅性方面,14.4%的学生反映会用手或笔指着来读,有31.8%依然会逐字读,而只有35.7%的学生能够做到流畅性阅读。

本次调查发现,只有29.2%的学生反映在学校经常得到过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的教师指导。对教师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对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在校园阅读推广工作难点中排在第三位。而在家庭中,只有22%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得到家长在阅读方法、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

(五)从校园阅读情况看,阅读支撑软环境已初步形成,但缺乏有效的监控及评价方法

此次调查发现,88.9%的教师反映学校设立了阅读课程,但只有55.7%的教师反映学校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在校园中,学生们是否会交流课外读物。结果表明,有26.2%的学生选择他们会和同学经常交流课外读物,有63.7%的学生选择有时会交流。此外,33.9%的学生选择教师会经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49.7%的学生选择教师有时布置。

在对教师进行的“校园阅读推广工作难点”的调研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难以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39.6%),缺乏方便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阅读量(35.6%),对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35.3%)。总体来说,缺乏有效的监控及评价方法是当前校园阅读推广困难的主要方面。

(六)从家庭阅读氛围来看,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较低

对家长是否与学生一起阅读的调查表明,有14.6%的学生选择“家长会经常与自己共读一本书”,有39.6%学生选择“家长基本不与自己共读一本书”。亲子之间是否会交流阅读体会,只有17.1%的学生选择“家长经常”与自己交流课外阅读体会,而34.7%的学生选择家长“基本不会”与自己交流课外阅读体会。在督促孩子阅读方面,只有28.0%的家长表示会经常督促孩子阅读,还有21.4%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从不过问”。总的来看,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较低。

家长自身阅读方面,25.9%的学生选择父母在家基本不阅读,只有24%的学生选择经常阅读。此外,家长阅读量明显低于学生,一年内阅读量少于5本的家长高达83.8%。

对策与建议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提升学生阅读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中小学阶段,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形成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将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学会阅读”。

学校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上下功夫,让学生走好阅读第一步。通过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爱上阅读;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探索如何开设体系化的校园阅读课程及阅读能力提升机制,使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学习,课内学习反过来又刺激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得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借助“互联网+”,构建校园阅读的监控评价体系

为深层促进校园阅读的开展,须进一步搭建立体化的课程促进体系和实施有效的效果评价手段。一方面,在学校传统阅读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学校课程和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这是拓展学生阅读空间,丰富阅读体验,提升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积极借鉴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城区及大兴区,山东青岛等地区所开展的“互联网+阅读”的跟踪评价模式,借助互联网工具,建立学生终身阅读的电子档案,实现对学生阅读数量、阅读效果的量化跟踪及监控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获得学生阅读行为习惯的个性化数据,从而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针对性的阅读指导,使校园阅读推广工作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三)引入新媒体手段,构建中小学家校合作阅读共同体

家庭阅读环境及家长的阅读指导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推进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阅读的引领作用,尝试引入现代新媒体手段,建立家校合作阅读的沟通、协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构建促进中小学生阅读的家校合同共同体,使学校更好地将阅读课程、阅读要求、阅读活动等信息传递给家长,并且加强教师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提升家长的阅读指导能力;同时,也使家长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来,积极主动配合和推动学生的阅读,实现家校阅读氛围的统一,达到阅读效果的一致。

(四)落实全民阅读行动计划,为学生阅读的整体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阅读氛围和社会基础配套环境,是影响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在倡导全民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相关资源与校园阅读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在儿童出版领域,为校园阅读建立公共基础书目查询和分级评价机制,使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能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阅读的图书;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公共图书馆、社会绘本馆以及阅读推广人等相关资源,与学校进行密切融合,为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提供便利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链接

美国少儿阅读推广模式

作为国民教育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阅读是美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积极倡导的行为模式。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上曾显著地写着:“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将在学校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1.政府持续推动

1994年,全美教育进展评估委员(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的一项报告显示,美国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40%达不到基本的阅读水平。这项数据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克林顿于1997年发起了一项“美国阅读挑战”的阅读运动,目标是让所有美国儿童在小学三年级末就具备独立有效的阅读能力。布什政府延续前任做法,于2001年发起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的法案。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他分别提出《美国振兴及投资法案》和《冲顶计划》作为教育指导方针,继续将美国阅读行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2.构建分级阅读标准和体系,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美国有几套完善的阅读分级标准和体系,如蓝思(Lexile)、阅读促进计划(Accelerated Reader Search Engine, AR)、阅读发展评价体系(Development Reading Assessment, DRA)、阅读校正体系(Reading Recovery)、阅读数量分级体系(Reading Counts Level)等。阅读分级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将出版物的难度等级与儿童阅读能力水平做一个匹配,实现“把合适的书籍、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送到孩子的手中”。

3.科学的监控评价措施,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

州或地方学区规定了学生的阅读数量,并用信息技术手段来监控学生的阅读行为,并且将学校的阅读情况与政府资金支持进行关联。

调查者说

寻找校园有效阅读之路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计划到中高考改革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共同指向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各地学校都相继举办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等活动,很多学校也都在积极打造书香校园。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校的阅读推广活动,发展势头良好,效果也十分明显。

但是在势头良好的另一方面,并不说明我们校园阅读促进工作毫无问题可言,不需要我们反思和提升。笔者通过走访国内外学校的调研对比发现,我们在阅读推广的热情中需要冷静思考当前还存在的问题,从中探寻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从而让校园阅读促进工作走向实效。

当前,部分中小学校阅读促进工作的目标还不够清晰,思路不够明确,教师难以明确定位校园阅读的相关活动。在学校走访中,很多教师表示:学校开展的阅读活动多,但是能提供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较少;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多,但是受学生欢迎的图书少;学校提的阅读要求多,但是跟踪监控手段少。此外,很多教师也反映,由于老师工作繁忙,无暇涉猎大量的儿童读物,因此在给学生推荐图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