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建设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建设成果

篇1

对课程群进行整体规划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外经贸应用能力为主线,协调不同课程的内容,明确相互之间的区别以及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的课程体系。

1.1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需重新界定各门课程的内容体系,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在不增加学生负担而控制课内学时总量的前提下,在存量上做文章,即对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加法”和“减法”处理,以突出主要矛盾,避免精力均分。教学内容整合情况如表2所示。

1.2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1)修订完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各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除了说明课程性质和目的及对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即了解、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各有哪些),还应阐明课程群中各课程间的联系。对“国际商务单证”这门课程,除了要制订关于单证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大纲外,还要制订指导学生进行单证缮制的实验教学大纲。(2)开展课程群配套课件、教案、练习等的研制与开发工作,从各授课教师中抽调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整理优化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详细的教案,编写相关配套练习,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等。(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体现。教材建设要做到选编结合,一方面要优选教材,选用国家级精品教材或规划教材或省级优秀教材;另一方面编写高质量的富有特色的教材。要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的重复,应当从教材的编写中对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目前,我们已自编省级精品课程教材———《国际贸易实务》,该教材获得山东省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另外还编写《进出口业务实训教程》,作为“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材或实验指导书。

2夯实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实践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理论教学与外贸实践的脱节。根据实践地点的不同,实践教学可分成以下几种渠道:

2.1课堂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里进行,课堂也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对于不是安排在实验室上课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贸函电”等,也都应设置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有关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穿插外贸实践中经营者遇到的真实案例。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外贸实际问题;或者在“国际经贸函电”的教学中开展模拟练习,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份国外询盘的函电,让学生以业务员身份回复关于产品介绍及交易条件的函电。

2.2实验室实践教学课程群建设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课程群把诸多同学科的课程集中到了一起,给实验内容的整合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在统一建设中也可以统一协调组织,这使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置成为可能。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局域网条件下能在寝室完成操作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应是实验教学改革着重考虑的问题。

2.3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学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实行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定期派学生进驻教学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或观摩操作,实行双导师指导制,聘任实践基地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为指导教师,与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针对目前存在的校外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学校应巩固与已有实习基地的交流联系,通过“项目化”合作教育、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等途径,扩大合作层面,形成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与管理长效机制。

3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3.1革新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教师教学中应多穿插一些与贸易实践密切相关的案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案例分析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分为设疑、辩疑、总结三个环节。(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主要起到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引导转化的作用,不能一股脑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3)分角色仿真教学法。在进行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训时,学生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货商、银行等角色,共同完成一笔国际货物买卖的模拟操作。身临其境的模拟操作便于学生掌握国际货物买卖的操作流程,熟悉不同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体会国际贸易的复杂性以及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的重要性。(4)课题研究教学法。即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将国贸实务方面的前沿问题及有关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既可充实教学信息量,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吸收高年级的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3.2广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课程群建设中要充分重视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将课堂讲授与互联网教学资源相结合:一是根据课程群的建设要求来构建课程群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案例集、单据样本、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内容。二是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课外互动教学。师生之间在课外通过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学习的空间大大拓展,教师的回答可使多个学生从信息共享中受益。

4组建教学团队,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师资水平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课程群建设为依托,组建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4.1组织架构方面基于课程群组建的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方面呈现金字塔型。课程群建设主持人为总负责人,充分发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总体设计、规划、组织、协调课程群建设。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作为该课程的负责人,负责该课程内部的协调,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每位老师主讲一门课程,另外讲授群内其他一门以上课程,形成“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局面。这样团队教师轮流讲授不同的课程,有利于教师对课程群产生整体的认识,便于更好地实现课程之间的衔接。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这样,每门课程至少配备三名教师,每位老师讲述多门课程。例如,主讲教师1为课程1的负责人,同时讲述课程3。

4.2教师队伍结构方面为确保课程群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结构合理性,教学团队要在职称、学历、年龄、教学经历等方面形成梯队,使教师之间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保证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另外,针对国际经贸专业实务类课程群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学团队中还应有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他们来自校外实习基地或有关涉外企业单位,负责学生的校外实习或进校开设专题讲座。

4.3具体建设措施方面(1)保持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保证教师队伍不断档、不脱档。一方面从教学工作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选派教师参加国内访学、深入实习基地接受实践锻炼或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等。(2)发挥传、帮、带作用,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言传身教,启发交流,并积极开展示范课、讲课竞赛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3)重视教改教研活动的开展,每个学期都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探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等,加强教学团队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4)既要保证团队教师的个人自由发展,又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与监督,完善激励惩罚机制,对教学团队中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肯定和必要奖励,并在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中予以适当的倾斜;对于只是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及时进行帮扶教育,而对于出现教学事故的教师可以劝退出教学团队。

5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习和教学效果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课程群建设中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手段。

5.1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不应局限于单一的闭卷考试,而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与考核需要,实行多样化考试,如笔试、口试、课堂讨论、上机操作测试、小论文、实验报告等。比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贸函电”可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可采用闭卷笔试与撰写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国际商务单证”和“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可采用上机操作与撰写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

5.2选用灵活的考试内容考核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比如像名词解释、简答题之类的题目,而要以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为主,适当增加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题目。如“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中的案例分析题,“国际经贸函电”中根据所给条件撰写商务信函的操作题,“国际商务单证”和“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的单证制作题等。对原有试卷完善与改进基础上,建设课程群高质量的试题库,尽可能采用考试评分系统进行考试与评分,采用随机的方式从试题库中选择考试内容,以减少主观性与随意性,也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篇2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而气候变化的威胁使低碳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这篇文章从不同侧面阐述了低碳城市的多重内涵,介绍了国外低碳城市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低碳城市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关键词:低碳城市 建设 国际经验 借鉴

IPCC第四次报告提供了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及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是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的重要场所,也是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的重要载体。城市消耗了全球80%的化石能源,排放了全球75%的温室气体(Stern,2007)。因此,倡导经济转型,低碳发展,就必须建设“低碳城市”。这样,构建低碳城市,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就成了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

低碳城市的内涵

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低碳城市的内涵并不统一,不同的学者和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城市进行了定义。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指的是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增长及CO2排放相脱钩,如果化石燃料使用及CO2排放量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或城市发展是非常小的正增长,就属于相对脱钩;如果是零增长或负增长,就属于绝对脱钩(诸大建,2009)。

还有一派观点,是从政府、企业、公众的角色来给低碳城市下定义,认为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该定义强调“城市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通过政府职能的重塑、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来构建低碳城市。

而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在保证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消耗能源。这个概念从低碳城市构建的目标出发,强调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国外低碳城市的探索

(一)伦敦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前任伦敦市长利文斯顿于2007年2月发表《今天行动,守候明天》(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宣布到2025年将二氧化碳减排降至1990年的60%。

伦敦市低碳城市建设采取主要的措施有:

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帮助企业提高减碳的意识,并提供改变措施的信息。鼓励所有企业的新投资都要向低碳一体化过渡。

绿色交通。通过引进碳价格制度,征收二氧化碳税,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等激励机制,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碳排放,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将伦敦打造成为欧洲电动汽车的首都。

绿色建筑。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向伦敦市民提供家庭节能咨询服务;要求新发展计划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

智能电网。推行智能电网,发展低碳及分散的能源供应。在伦敦市内发展热电冷联供系统,发展小型可再生能源装置(风能和太阳能)等,代替部分由国家电网集中供应的电力,从而减少因长距离输电导致的损耗。

政府绿色采购。市政府严格执行绿色政府采购政策,采用低碳技术和服务,改善市政府建筑物的能源效益,鼓励公务员养成节能习惯。

(二)纽约

为了让纽约可持续发展,在2007年市长彭博公布了《策划纽约》计划详情,并确定全球气候变化是纽约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挑战,目标是到2030年,在2005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策划纽约》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措施主要有:

1.成立“能源规划部”。该部门掌管本来分散于不同政策部门的能源工作,如能源需求管理、扩大清洁能源供应、推广节约能源等。

2.拨款支持节能。每年投入相当于政府一年能源开支(电费和暖气费)的金额,用于研发推广节能技术,针对政府、工商业、家庭、新建建筑及电器用品五大领域制定节能政策。

3.提高建筑物能效。制定更严格的建筑物能耗标准,如提出更严格的通风标准,推广水泥成分减少30%~40%的混凝土,以减少生产水泥时排放的二氧化碳。

4.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给予太阳能发电装置以税收优惠,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

5.减少来自交通的温室气体排放。扩建铁路系统和改善巴士服务;试行道路收费计划,在工作日每天早上六点至晚上六点,进入曼哈顿区的汽车需付8美元,货车需付21美元。

(三)东京

低碳东京的基本政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资助私人企业减排。协助私人企业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行限额贸易系统(cap and trade system)为企业提供多种减排工具,成立基金资助中小企业采用节能技术。

2.家庭减排。在家庭部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以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照明及燃料开支,大力提倡使用节能灯照明,要求居民放弃浪费电力的钨丝灯泡,与家装公司合作,提醒客户在翻新住房时采取节能措施,加装隔热窗户。

3.建筑减排。减少由城市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新建政府设施需符合节能规定,要求新建建筑物的节能表现必须高于目前的法定标准

4.交通减排。减少由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制定有利于推广使用省油汽车的规则。

(四)西雅图

西雅图是美国第一个达到《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标准的城市。市长尼克勒斯积极推行公共交通系统,让汽车“放假”,鼓励自行车出行。同时大量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发电,鼓励企业改变传统的耗能方式,例如波音公司正在研制生物质燃料替代燃油等。

(五)哥本哈根

2009年丹麦的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使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为零。其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到2015年把该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为零。

所谓碳中性,就是通过各种削减或者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量降低为零。市政府现已启动了50项减排计划,从新建清洁能源发电站,推广混合燃料汽车,到鼓励自行车出行、垃圾精密分类回收利用、制定严格建筑节能标准,推广节能建筑。

(六)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环境保护规划,至今已经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市政府的所有政策过程包括预算、执行、报告和监测都会充分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因素。斯德哥尔摩目前已经实现比1990年减排25%的目标,并计划到2050年去除所有的化石能源供给,成为零碳城市。

(七)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

2005年10月,由伦敦市长利文斯顿提议,成立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World Large City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18个世界一线城市的代表在伦敦集会,会上承诺通过彼此的协作来应对气候变化。此后,该组织成员逐步扩充到40个世界级大城市,简称C40。C40 是一个旨在加强国际城市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探索城市低碳发展的国际大型城市间组织。2006年8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利文斯顿宣布,克林顿气候动议与C40建立合作关系,CCI为C40城市提供清洁交通、可再生资源、废弃物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术支持,提高大城市的能源效率,鼓励C40联盟成员参与CCI的减排项目,减少碳排放。2007年5月,第二届C40会议在纽约举行,主要议题是帮助各个城市设定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第三次大会于2009年5月在韩国首尔举行,通过了《首尔宣言》,量化减排目标,履行气候变化行动计划。

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明确的纲领和行动计划

城市要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其中最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纲领和行动计划,制定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和标准。伦敦发表《今天行动,守候明天》,宣布了《市长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纽约公布了《策划纽约》的计划详情,宣布《纽约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东京宣布《气候变化策略》,东京政府坚决推行“世界最高水平的应对战略,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法上领先全国;伦敦计划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和金融中心;纽约政府决心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先锋。

(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有两层含义:第一,城市本身是低碳的,城市的规划、交通、建筑尽量朝低碳的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有很深的低碳理念;第二就是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因此,构建低碳城市,必须制定全方位的政策,重视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改造;倡导绿色建筑,设定节能标准,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通过定量分析,合理设计遮阳、建筑朝向、绿化带分布,控制热岛效应,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重视交通规划,降低交通过程的碳排放需要,在城市规划阶段采取预留公交、自行车空间,限制私家车的使用等措施;合理设计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减少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更是城市实现低碳的有利条件。

(三)量化的减排目标

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战略,需要清晰的目标作为前提。各市都制定了明确的减排目标,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东京的目标是以2000年为基准,到2020年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伦敦决心到2025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的排放;纽约计划于2030年,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只有制定了具体的可量化的减排目标,才能让公众有明确的预期和监督政府的措施是否有效。

(四)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

低碳城市的启动和发展依赖于制度层面的变革,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安排,没有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没有主要领域标杆性项目的示范,城市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建设低碳城市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类主体的作用,政府要承担统筹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与管理功能,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以及搭建碳交易平台,营造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应该成为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的开发主体;社会、居民应该成为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的主体。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政府主导,促进政府、企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促进企业决策者和公众转变观念,发动全民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引导公众进行相应的行为建设。

(五)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共赢

一般认为环境和经济增长是不可兼得的,但是英国政府在过去10年间实现了200年来最长的经济增长期。经济增长了28%,但温室气体排放却减少了8%。这是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第一次打破了经济增长和排放污染之间的联系,证明了经济增长和减排是可以同时实现的。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伦敦和纽约的经验说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不但不会妨碍经济发展,还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纽约政府估计,通过节能和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全市的电费和暖气开支,预计在2015年前每年减少20亿~30亿美元。伦敦政府估计,节能措施可以在未来二十年替市民节省10亿英镑的能源开支。此外,伦敦决心发展环保技术带来的商机。

参考文献:

1.诸大建.低碳经济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吗[N].解放日报,2009.6.22

篇3

关键词 精品课程;矿业经济学;建设经验;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77-04

0 引言

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设置可追溯到1956年,当时,中南矿冶学院招收“矿区开采与经营”本科生,开设矿山经营管理课程。此后,陆续开设“矿山经济管理”、“矿山投资项目经济分析”、“矿山可行性研究”等相关课程。至1990年,正式设立“矿业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课程经过20多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的配备、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实践教学的配套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及成果。2005年,《矿业经济高级教程》列入湖南21世纪教材建设立项;2006年,《矿业经济学》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矿业经济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1 教材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教材立足现实,对矿产资源法及相关的资源法律作了全面的解释,使本科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今后在岗位上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础。教材在资源经营、市场化运作及法律体系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供的案例全部是实际的矿山管理实例。

教材的编排参考了美国资源经济学方面的教材体系,但内容完全采用国内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材料。教材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矿产资源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方向,首次从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时空规律性,及其与人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论述了资源科学的形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进。

教材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矿产资源法律体系;(2)对目前国内急需的矿业权评估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给出了实际的计算例子和练习;(3)对矿山安全监督管理法律和制度进行了论述;(4)教材涉及了矿产资源开发部署、矿业投资方向、攻关方向等全局性的问题;(5)教材对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资源供求关系、资源稀缺观念和意识、资源利用的生态问题等进行了全面论述。

2 教学条件建设

2.1教材使用与建设

1989年以来,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教学一直采用自编教材和讲义。先后出版了《矿山投资项目经济分析》、《矿业经济学讲义》、《矿业经济学高级教程》、《资源评估学》、《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矿业经济学》等教材。

2.2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扩充性资料

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以下简称本学科)特别注重丰富教学资料。现已购买国内外有关参考书籍200余册:订购了矿业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生态经济类杂志10余种,供师生参考查阅;编写了《矿业经济学习题册》、《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习题库》等扩充性资料,供学生课后练习和自学。

2.3实践性教学环境

本着产学研结合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实践性教学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的不同,可选择在学院数字矿山实验室进行,或直接到有色行业生产现场进行考察。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践教学方面结合矿山实例进行案例分析,以便加强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矿床地质经济评价案例;矿山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采矿权评估案例分析;探矿权评价案例分析;矿山安全监督管理案例分析;矿业投资风险分析案例分析;矿业政策制定案例分析;矿山管理咨询案例分析。

2.4网络教学环境

中南大学数字图书馆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供师生免费使用。矿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全部材料(含多媒体教学与学习网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集、参考文献等)均已经做成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软件挂在了校园网上,供师生学习。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组通过教学过程6大要素(讲课、案例讨论、作业、辅导、考试和科研实践)来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

课堂教学是学生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矿业经济知识体系和内容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讲授、讨论课、习题课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矿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新的矿业经济理论,引入新的知识、定理和规律,同时通过介绍资源科学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讨论课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增强师生的互动,一方面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了解学生对矿业经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发现学生在概念上的理解错误以便及时纠正。通过习题课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总结、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适当加大习题的难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2自学与讨论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要经历“学会一会学”的过程,会学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获得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自学能力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内容首先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指定的内容,同时要求写出自学部分的读书报告;部分难度在学生自学能力范围以内的章节则要求一些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写出电子教案,在课堂上用15分钟左右进行讲授,这种让学生互教的方式,可强化培养学生自学、表达、电子教案开发等多项能力,受到学生欢迎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3.3作业和辅导

学习必须全方位、多途径地获取知识,而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本学科采取以下多种方式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以适应科学素质教育之需。(1)开辟“资源科学前沿”专题论文竞赛;(2)举办矿业经济讲座。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直接向学生介绍矿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等延伸性知识,使学生及时了解矿业经济学当前进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开设《资源评估学》文化素质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素质选修课,专门介绍资源评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开展论文写作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论文写作,可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通过竞赛也可以发现优秀人才,从而保证资源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

课后辅导除安排常规答疑外,还在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中增加了典型例题及解题方法、重点难点指导、名词概念解释等内容,并将教学课件与课程学习等内容纳入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中。

3.4考试手段

考试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本学科采用考试和论文写作自由选择的方式,改变传统闭卷考试定成绩的模式。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全面测试学生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考试观,采取的主要形式是论文写作与考试相结合,在考试中专门加入能力测试题,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矿业经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按照正式的格式书写,这样不仅能测试矿业经济知识,同时强化了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对矿业经济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5教研及教改成果

1)教学内容现代化。遵循基础知识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并重的原则,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具体措施有:将教学内容向资源经济学前沿延伸;既重视矿业经济知识的教学,又注重矿山管理方法的传授。

2)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条件。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并开发了多套教学软件,包括矿业经济学电子教案、矿业经济资源库、矿业经济案例讨论、矿山管理咨询论坛等。

3)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网上矿业经济教学平台,能在网上实现矿业经济教学全过程。开发了较为丰富的网络资源:矿业经济电子教材、资源经济网络资料库、矿业经济辅导与答疑、矿山管理咨询平台、矿业经济电子作业等。

4)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实现,使得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需要探索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提出了多媒体只是代替书写黑板的工具,教师仍要充分发挥原有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优势,特别是不能成为多媒体课堂的配音员,要扬长避短,逐渐形成重点难点讲授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5)加强地矿学科中矿业经济相关学科整合。矿业经济是采矿工程专业必修课,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实现系统优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学科始终坚持矿业经济课与资产评估课的有效整合,矿业经济与资源经济学、矿山设计原理等基础课程的有效整合,既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又避免课程间的相互重叠。

6)引入国外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为了落实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本科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从2002年起,本学科就开展了矿产资源评估双语教学。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都在国外著名高校接受过1年左右的专门学习,其外语水平高,双语教学效果好,目前已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并受到学生欢迎。

3.6以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实践的创新手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面上的理论知识,学会理论在实际当中的应用,教研组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将所有上课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定的科研任务,并且督促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成任务的质量作为评判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同时各小组之间的竞争也成为他们做好自己工作的动力。随着资料调研及研究工作的深入,他们通过碰到难题并将其解决的方式,对课题研究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更加广泛地去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及研究进展。比如,本学院有一个矿山投资评价专家系统方面的课题,通过该课题的开展,学生梳理了详细的矿山(包括地、采、选,且按不同采矿方法分类)建设投资估算报表指标,建立了完善的生产成本报表细项,掌握了通过上述基础报表如何生成矿业投资财务分析报表以及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及方案经济比选等经济分析手段。可以说,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手段,基本上掌握了矿山技经评价及投资评价的基本流程,更好地了解了现场的专业知识,丰富了他们的视野,从而有助于提升他们今后的就业竞争实力并扩展其发展空间。

4 青年教师培养

1)安排青年教师进修矿业经济学高级课程。只懂一门课的教师是讲不好这门课的,只有熟悉矿业经济学的全部内容,才能自如地“从一桶水中倒出一杯水”。安排年轻教师进修资源经济学高级课程,如硕士生的《高级矿业经济学》,博士生的《高级资源经济学》、《资源评估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

2)鼓励青年教师承担与教学课程方向一致的科研项目。《矿业经济学》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必须在应用中加以发展。这就要求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同时参加科研工作,才能讲好课,建设好课程。基于这样的认识,课程教学组的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并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在资源评估、矿业经济与系统工程等研究方向上发表了多篇具有前沿研究水平的论文。

3)鼓励青年教师同时讲授其它相关课程。《矿业经济学》是矿业工程和资源经济的结合,是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作为主讲《矿业经济学》的教师,同时适当地讲授其它相关课程,对于教好矿业经济学是十分重要的。课程组的青年教师都曾经讲授过其它多门课程。

4)鼓励和安排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学院的多名青年教师曾经到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大学进行过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5 课程教学效果及评价

矿业经济学课程在培养采矿工业高级管理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在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先后出现了多位出色的矿业经济学专家,在他们的带领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保证了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任重要职务的高级矿业经济管理人才,逐步从采矿工程硕士点矿业经济与系统工程方向,发展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并在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校内外专家对于本课程的一致评价为:(1)教材内容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矿业经济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在编排结构、教学内容上深入浅出,富有特点。教材配备了大量的案例和思考练习题,突破了传统矿业经济管理教材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案例和习题训练的模式。这些内容在国内同类型教材中是不多见的,对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用的,对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该课程由一系列教学环节构成,主要有课堂讲授、作业练习、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等,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网站提供的教学文件,完整地反映了该课程各教学环节主要内容和要求,特色鲜明,体现了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设的成果。

篇4

【关键词】社会科学;城镇化;人口;经济建设;影响

据统计2012年年初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9079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这是巨大的历史性变化,意味着我国已进入城镇化成长的新阶段,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会更加明显。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在稳步推进城镇化中把握机遇,着力解决一些事关我国发展大局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1.城镇化是社会的进步要求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城市化在超过50%以后,会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时期。现在我国已经走到这个重要发展时段上,加快城镇化发展,既可以扩大投资,也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投资方面看,加快城镇化发展必然会带动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可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2011年数据计算,如果将城镇化速度加快1.32个百分点,即多增加约2100万城镇人口,将新增投资10.5万亿元,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4%,由此引发的投资增长不仅可以缓解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同时也能为新转入的城镇人口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从消费方面看,居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其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不仅会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同时也会大量增加工业品消费。回顾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对当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第三产业占比长期偏低,城镇化的加速,将大大提高生产需求及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还不断孕育着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为我们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1城镇化的推进将会明显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结构加速变化。一则农民转市民,会引发劳动报酬、子女就学、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大变革,这不仅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让更多的人充分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则农民工转为产业工人,能释放巨大的劳动力潜能。

2.2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对缩小城乡收入、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两极分化等不平衡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也是这一轮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以及上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爆发的根本性原因,我国也同样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加快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有助于在“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过程中逐渐缩小和淡化城乡差距,从根本上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3.城镇化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这些年的实践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我国城镇化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和活力,正在逐步显现。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而工资性收入对增收的贡献率高达50.3%,这部分工资性收入主要源于城镇化。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加快,这些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也有了缩小迹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而2010年该数值为3.23:1。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近年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经济增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都在明显提速,并大大高于不少东部地区,一种梯度发展的格局正在城镇化推进中逐步形成。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是在2007年5月23日,这一天世界城市人口为33.3992253亿人,农村为33.3866404亿人。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是在1920年9月13日,中国比美国迟到90多年,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结构来衡量发达程度的话,那么,中国现在只相当于美国1920年的水平,因此赶超先进还是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4.城镇化更需要社会和谐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方面城市、城镇人口快速扩张,而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过度涌向城市、城镇造成住房短缺、物价飞涨、交通拥挤、城市瘫痪,而且还造成城市污染、没有洁净饮用水和新鲜空气。更加严重的是,就业压力增大,贫富悬殊扩大,无业失业人员增加,社会闲散人员剧增,社会治安情况恶化,导致的一个现象就是,城市贫民窟的出现。世界人口结构在2007年城市超过农村时,全球约10亿城市人口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中,基本生活条件未得到满足。例如没有清洁饮用水、没有厕所、没有坚固的房屋栖身等。随着城镇化的扩大,城镇从农村获得好东西越多,还给农村的污染物也越多,农村被污染,农村人口生活在赤贫线以下的在增多。

这是中国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的。中国13亿多人口,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困难更大、问题会更多。目前我国有1.6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采矿、建筑、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和机械工业等行业,从事生产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城镇的服务业,包括环卫、家政等,很多也都是“农民工”。“农民工”不仅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而且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却游离于城市各项待遇之外,在物质生活、生存保障等待遇上更是“低人一等”。技能培训不足、维权力度不够,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保障不到位。在城市务工十年八载,却没有医疗保障、养老更无着落、子女教育异常头痛,面对城市的畸高房价只有望房兴叹。一个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使得进城务工人员成为“二等公民”,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很不协调。

篇5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用一整套的法律机制来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一)以法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稳定的社会规范作为前提条件,而只有在统一的社会规范之下,社会主体的行为才有准则,人与人之间才会减少冲突和摩擦,从而保证社会的相对稳定,而法律正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首先,必须注重立法的质量。其次,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第三,要协调好各类法律纠纷,不断建立和完善诉讼制度,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都纳入法制的轨道。

(二)用法制来保障社会的公平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律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只有在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整个社会才能形成团结友爱的和谐局面。应通过法律制度来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社会分配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让收入过低的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那样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特别是社会转型期应更应注意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二、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法治对策

(一)制定新时期的法治补救措施

必须采取法治补救措施和其他各种社会补救措施,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一要加强法律制度的修改工作。修改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的法律制度。二要在解决某一方面新的社会问题时,可以先制定一些单行性的法规。三要加强立法及司法解释的工作。四要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的沟通机制。

(二)建立完善市场诚信法则和信用机制

诚实信用不仅仅是市场主体自我约束的道德准则,它更应该是一项交易法则。为使其充分发挥规范市场主体的作用,必须从制度的层面对待诚信问题,用法治维护市场诚信,建立市场诚信法则以解决我国市场交易中存在的诚信危机,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成熟。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与社会信用缺失的密切关系势必要求将信用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制定有关法规、强化法律的规范作用、完善市场信用机制,这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三)加强经济执法环节的建设与保障

从近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法律实施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制定出来的许多法律法规,并没有完全地变成各级执法人员的自觉行动准则。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乱纪等现象十分严重。要建设良好的市场经济法律秩序,就必须完善强化经济执法机制,而完善强化经济执法机制的根本问题在于实现经济管理法制化。一是通过改革理顺政企关系,彻底改变企业是政府附属物的地位,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二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制度。将经济管理职能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从经济管理体制上杜绝、违法乱纪等行为。三是完善强化行政法制监督机制,严格监督和制裁经济执法活动中的违法乱纪、营私舞弊行为。四是在各种经济实体中建立健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

三、以新的法治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新的法律理念,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保障、实现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国家在设立权利义务关系时要和谐

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采取不同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对农民,要以提高其法律素质和维权能力为主,实行帮助教育机制;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以提高其执政能力和执法水平为主要内容,实行引导激励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提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的意识和能力为主要内容,实行监督约束机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权利义务理念,调整好权利义务关系,要用全新的视角审视权利义务理念,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树立法治至上的理念

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追求的价值准则和目标之一就是社会的和谐。规范社会生活的规则很多,而法律规范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规则之一,法律规则是根据社会生活需要而制定的,它体现在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之中,正是这些规则保证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有序和稳定,只有人人遵守和服从这些规则,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因此,法治不仅是一种遵循、一种追求,也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具体到观念上来说就是我们应在思想上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法律至上也就是人民利益至上。我国的法律,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其内容是反映了人民的长远、整体利益,是为了维护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而服务的,通过立法保障民众利益表达的权利,增强利益表达的实效。国家应该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规范利益表达方式,以增强民众利益表达的实效。例如,通过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听证等方式方法,使政策的制定者推出社会普遍认可的公共政策,提高民众利益表达的理性化程度,增强民众利益表达的实效。再次,在立法内容上应制定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等原因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标准;只有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有序,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真正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三)充分发挥科学立法的宣传作用

科学的立法应该主动地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自觉引导公众对于立法的合理期待,影响公众和社会对于法律的认识和信仰,使立法过程成为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过程,成为公众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精神、接受法律观念、认可法律规范的过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既是一系列原则、制度的实施,也是一种生活、实践与认知的过程提升,有利于矛盾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公民基于其社会关系实践及法律经验形成的对法律的观念、态度以至于对法律的信仰,对一个国家的法制运作和法制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6

关键词:邮件过滤;预处理;特征选择;神经网络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1-171-03

The design of Spam Filtering System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Ensemble

LIU Bao-ping, LI Ai-jun

(Information Management,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to deal with spam in the email services.On the basis of expressing the standard email corpus as the form of vector space model,and reducing the emails dimension,this paper uses neural network ensemble to construct the email classifier,then to filter the email;this method experiments on the spam corpus,it proved that the method of the spam filtering is effective.

Key words: email filtering;preprocess;feature selection;neural network ensemble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垃圾邮件问题日益严重。垃圾邮件不仅占用网络带宽,降低整个网络运行效率,给用户时间和精力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可能侵犯收件人隐私权,成为黑客利用的工具,对现实社会造成危害。对电子邮件进行过滤是有效对付垃圾邮件的主要手段。

目前,很多研究者已经对垃圾邮件的过滤方法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的邮件过滤方法有:1)黑白名单过滤,提供实时的黑白名单服务。其优点是节省带宽,缺点是对垃圾邮件识别率不高。2)基于规则的过滤方法,设置一些规则对邮件进行评估,邮件特征符合规则则加分,分数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就判定为垃圾邮件。优点是易理解、推广,缺点是依赖于不断地更新邮件规则。3)基于统计的过滤方法,是针对邮件内容进行过滤的一种机器学习的方法,过滤正确率高,速度快,被认为是垃圾邮件处理技术中很受欢迎的一种方法[1]。这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过滤方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已有的算法包括贝叶斯分类方法、神经网络方法、KNN方法、Winnow方法等。但如何进一步提高邮件分类的准确率成为新的研究目标。

要提高邮件分类的准确率,分类器设计就成为邮件过滤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目前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已有多种,其中,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器是邮件分类中比较有效的方法[2]。但是,神经网络容易限于局部极小值,造成邮件的误分。而神经网络集成是用有限个神经网络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学习,集成在某输入示例下的输出,由构成集成的各神经网络在该示例下的输出共同决定[3]。该方法可以显著地提高神经网络系统的泛化能力[4]。因此,采用神经网络集成的方法设计邮件分类器将会进一步提高邮件分类的准确性,本文就此方面进行研究。

1 基于神经网络集成的垃圾邮件过滤

1.1系统模型

本邮件过滤系统(如图1)主要是针对电子邮件内容进行识别、过滤。电子邮件过滤系统主要由邮件预处理、特征选择、分类器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本过滤系统中对邮件的处理过程:首先对邮件的原始语料库进行预处理,把标准邮件集处理成了机器学习算法可以直接处理的向量空间模型的形式;然后利用基于信息增益(IG)的属性选择方法对其进行降维处理,选取合适的维数;最后利用神经网络集成算法分别进行分类分析。

1.2 邮件预处理

为了便于邮件的过滤,对邮件数据集要进行预处理。

1.2.1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邮件表示

本系统通过对邮件的原始语料库进行预处理,把标准邮件集处理成了机器学习算法可以直接处理的向量空间模型的形式。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1) 初始情况下,先定义一个特征项集合,把邮件语料库中所有出现的词都作为特征项集合的候选特征,输出一个特征项集合的字典。

2) 扫描语料库,把语料库中的每一封邮件都表示成维数(维数等于字典的长度)相等的向量形式,并以稀疏矩阵的形式存储(降低内存使用量)。

3) 移除那些在语料库中出现次数不大于4次(低频词),以及在每篇邮件中都出现的候选特征。这是因为低频词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太少,对分类几乎不起作用;在每篇邮件中都出现的高频词,不具备区分类别的能力。这一步的特征移除可以加速特征选择过程,进一步降低内存需求。

4) 输出经步骤3)处理后的以向量空间模型表示的邮件数据集。

1.2.2 特征选择

为了能有效地分析垃圾邮件的特征,要对邮件数据进行降维。对于垃圾邮件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有:文档频率(Document Frequency)、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 ?字2统计量(EHI)等。其中,信息增益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属性选择方法之一[5]。因此,本文采用信息增益的方法对邮件数据集进行降低维处理,取信息增益值最大的前M个词为特征词。将邮件数据集进一步表示成M维的向量空间形式。信息增益表征的是特征词t在语料库中出现前后的信息熵之差,具体到分为垃圾邮件(spam)和正常邮件(ham)的二类问题,IG的公式如下:

其中,C1和C2分别代表合法邮件和垃圾邮件的类别;表示Ci类邮件在语料库中所占的比率;P(t)和P(t)分别表示特征词t 在语料中出现的概率和未出现的概率;表示t出现在Ci类中的概率;表示t未出现在Ci类中的概率。

1.3 分类器设计

在众多关于邮件分类的研究中,主要以单分类器为主,对过滤垃圾邮件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又一定的局限,而集成分类器分类效果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因此采用集成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垃圾邮件的过滤。

集成学习目的是利用模型之间的差异性提高学习系统的泛化性能。集成实现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如何生成集成中的各个个体以及怎样将个体的输出结论组合。在生成集成中个体方面,最重要的技术是Boosting[6]和Bagging[7]。Boosting和Bagging是两种用来提高学习算法准确度的方法,大量关于Boosting和Bagging的实验和应用已证明了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结论的结合的方法有投票法,加权投票法以及朴素贝叶斯法等等,其中,投票法包括绝对多数投票法或相对多数投票法。通常,在对分类器进行集成时,大多采用相对多数投票法,即若输出结果为某一分类的神经网络的数目最多,则判定属于该分类。

神经网络在很多领域已得到成功的应用,其网络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被认为是它的主要缺点之一。然而,Perrone和Cooper[8]却认为,这一特性对神经网络集成泛化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神经网络集成用于邮件过滤系统,能够提高过滤系统的性能。

1.3.1集成系统中个体分类器的生成

经过实验,系统选取RBF神经网络作为基分类器,个体分类器的生成则采用基于样本选择的Boosting和Bagging。

1) Boosting算法的步骤见表1所示。

2 )Bagging算法的主要步骤见表2所示。

1.3.2 集成系统中结论的合成

Bagging采用多数投票方法进行假设的综合,有研究表明,简单的、不加权的投票方法是鲁棒的。 Boosting对每个基分类器的分类结果根据其分类错误率加以权值,然后对加权后的结果投票,最常用的权值计算方法是分类正确率或其变形。

2 实验及结果分析

2.1 语料选择

本文选取垃圾邮件的PU系列语料 作为实验数据。PU系列语料由希腊学者Androutsopoulos提供,其来源于提供者某个时段收到的真实电子邮件。该语料去掉了邮件的附件、HTML标记等,只保留了邮件主题和正文的纯文本内容,为保护提供者的隐私,语料采用加密的形式,用不同的整数替代邮件中的每个词干。

2.2 评价指标

垃圾邮件过滤系统的性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评价:

1) 召回率(Recall):即垃圾邮件检出率,反映了过滤系统对垃圾邮件的发现能力,召回率越高,“漏识别”的垃圾邮件就越少。

2) 正确率(Precision):即垃圾邮件检对率,反映了过滤系统对垃圾邮件的判对能力,正确率越大,误判垃圾邮件的可能性越小。

3) 精确率(Accuracy):对所有邮件做出正确判断的概率。

4) 错误率(Error rate):对所有邮件做出错误判断的概率。

5) F值:将召回率和正确率综合成一个指标,是召回率和正确率的调和平均值。

此外,在垃圾邮件过滤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容易想到,将合法邮件判为垃圾邮件比将垃圾邮件判为合法邮件的代价要大,本文中用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反应此代价。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有研究者[9]用实验证明了,PU1语料、PU2语料、PUA语料效率最好的维数分别为1000维、100维、200维。据此,本文将PU1语料、PU2语料、PUA语料分别处理成了1000维、100维、200维的向量空间模型形式。然后将处理好的数据采用的RBF神经网络、AdaBoost(目前最流行的Boosting算法[10])、Bagging等分类算法对实例进行分类,采用十折交互验证法(10-fold-cross-validation)作为评估方法,得到如下实验结果,如图2、图3、图4和表3所示:

图2PU1上的试验结果 图3PU2上的试验结果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对同一个语料库,神经网络集成算法较RBF神经网络算法,提高了精确率和F值,而正确率在提高的同时召回率有所下降,召回率在提高的同时,正确率有所下降,这是判别指标本身的性质。而且,从表3的混淆矩阵,可以看出AdaBoost算法和Bagging算法较RBF算法来说,将正确邮件误分为垃圾的邮件的概率也减少了,即代价减少了。

整体来说,评价指标值提高了,主要的原因就是神经网络集成将经过单个训练的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加以合成,采用了多数表决的方法,提高了邮件过滤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网络集成方法对于垃圾邮件过滤的是非常有效的。

3 结论

该文重点研究了采用神经网络集成对垃圾邮件进行过滤的方法,同时对邮件过滤系统的数据进行了预处理,经过实验,与单分类器的过滤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证明了神经网络集成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垃圾邮件过滤的准确率。今后的工作重点是研究邮件多标签分类方法。

参考文献:

[1] 蒋秋香.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网络与通讯安全,2007(09).

[2] 黄国玉,龙润生.基于神经网络的邮件分类识别模型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8(06).

[3] Sollich P,Krogh A.Learning with ensembles:How overfitting can be useful.In: Touretzky D,Mozer M,Hasselmo Meds.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8,Cambridge,MA:MIT Press,1996.190-196.

[4] 周志华.神经网络集成[J].计算机学报,2002(01).

[5] Y.Yang.A Comparative Study on Feature Selection in Text Categor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1997.

[6] Schapire R E.The strength of weak learnability.Machine Learning,1990,5(2):197-227.

[7] Breiman L.Bagging predictors.Machine Learning,1996,24(2):123-140.

[8] Perrone M P,Cooper L N.When networks disagree:Ensemble method for neural networks.In:Mammone R J ed.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or Speech and Vision,New York:Chapman &Hall,1993.126-142.

篇7

关键词:工程教育 国际贸易实务 体系建设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素养及综合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国际贸易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拥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工程教育的理念引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将更好的培养学生必要的技能和创造力,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现阶段国际贸易课程存在问题

(一)创新理念的缺乏

传统教育方法单一且枯燥,主要方式即向学生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新潜能,导致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的盲目和局限。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繁多,涉及较广却不精,且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学生对理论知识却局限于了解水平,在学习完相关课程后,不能够很好的去将其应用到实际中。此外,目前教材专业英语内容较少,在国际贸易应用领域中不占优势。

(三)实践综合能力不够

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停留在课本,熟记了业务流程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际能力,学校的单一知识灌输使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很难适应这种复杂的环境。

(四)考核方法不恰当

现今普遍考核方法即为期末闭卷考试,较少采用大作业形式、提交课程论文方式或具体实践模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导致了学生单纯的熟记考点却缺少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且在考核之后容易忘记知识。

因此,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符合社会需求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二、工程教育模式

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实践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全面的课程丰富的资源,尽可能参与实际项目,在这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能力发展、素质培养和合作能力进行全面的提高。在现代的社会工作环境中,才能更好的与人协作,与人沟通,更加了解企业背景下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

构建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规划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综合考虑专业体系的需求,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都置于工程教育背景下,将现代人才素养的培养与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创新实践应用的能力。此外,在课程作业考核方面,保证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提供更多的活动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沟通交际等全面的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体系建设

国际贸易实务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企业、社会紧密联系,包括对外经贸的活动策划设计和实际运行,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与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符,将工程教育理念运用到培养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采取相应的体系建设。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注重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思维创新。因此在工程教育背景下,老师应注意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改善课堂的气氛,更好的传授思考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发散思维,鼓励创新思考,并尽量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创新潜能,活跃气氛,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开放氛围。并尽量在学生作业和考核方式中增加创新能力的部分,让学生开放思考项目的方案构思,投入到项目设计中,发挥其创新潜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教学方面较为薄弱,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就必须强化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实践教学的经费,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要不断发展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提倡产学研相结合,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此外,在课程作业考试方面,也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融合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亲身投入到项目方案的运行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上,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三)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工作中,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环境。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协作互助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工作中取长补短,事半功倍,而现在的课程通常忽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应注意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给学生更多的合作机会。例如在课程作业上,更多的设计一些需要合作的大项目,也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其团队精神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工程教育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社会环境,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案例模拟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主动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使老师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扎实基础提高能力,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也使企业能迅速利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更好的完成任务。这种工程教育背景下的课程体系避免了教育中的资源浪费,也避免了工作中的时间浪费,使国际贸易教学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高雪梅,孙子文,纪志成. CDIO方法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江苏高教,2008(5),69-71

篇8

关键词 CDIO模式 实践基地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Bas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Effect

WU Hao, ZHANG Lili

(School of PetroChemical,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aoyang, Liaoning 111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We've built a training bas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hich combined with our teaching resources and CDIO mode. The extensiv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peration mode was reasonable. And it help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CDIO mode; practice base; analysis of effect

实践教学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其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使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我们引入CDIO模式,结合我校教学资源,在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①从2007年筹建至今,基地运行效果良好,开创了在校学生实验、实习和实训的新途径,培养出的毕业生在企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同时也为学校探索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收效显著。

1 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的改革实践

1.1 遵循CDIO模式改革实践教学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实践。通过CDIO模式的引入,我们对实践基地的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改变了原有的基础实验、验证实验加少量综合实验的传统实验室模式,把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地充分承担起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不同学期需要完成的实验、实习和实训过程,并使之形成一套多层次、多科关联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1.2 完备的设施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几年来,实践基地不断增加设备,为学生提供各类型的小型化污染物处理装置,环境监测仪器。到目前为止,学生在校各门专业课程的配套实验,包括环境监测的大型分析仪器,环境微生物学的微生物培养选育和显微镜检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各种水处理方法的工艺装置,大气、土壤、固废、噪声等的监测治理等,均能在实践基地完成教学。实践基地开设了大量开放性、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实习、实训项目,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污水、废气作为实验对象,由学生自己监测污染物的组成和含量,确定治理方案。从污染防治、监测评估到污染控制研究的全过程都有学生自主完成。多科性、多工段、多岗位的联合协作模式完全模拟环保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3 服务社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实践基地在教学的同时,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一种整体联动的模式,让学生直接面对实际生产过程。②实践基地为学校周边地区小型企业及居民社区提供有偿污染物处理服务,学生实验样品均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过程。既为周边地区解决了污染处理的成本问题,也是实践教学完全契合实际,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开展科研。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

2 实践效果分析

环境工程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从我们对200余名环境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以及2010-2011两届100多名毕业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收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在校生对实践基地教学模式的认同

我们将06、07、08、09 级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放入实践基地中进行,每届学生50人左右。基地开设的设计性实验或综合实训项目,均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受益颇多。为了检验基地运行的效果,我们设计问卷调查,对07、08 级环境工程本科生发放问卷98份,收回95份,回收率96.94%,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统计结果见表1。

从实践基地的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学生对新的实践教学方式表现出极大兴趣,认为通过多层次的实验、实训项目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实践工作能力和综合多学科分析能力,尤其是岗位协作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对部分学生而言,新实践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实验时间基本合适(可以接受),实践基地的实验工作条件基本满足要求。从总体上看,实践基地教学模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表1 在校生问卷调查统计(n=95)

2.2 毕业生对实践基地教学模式的反馈

对已经毕业的2010-2011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咨询了实践基地的教学对学生就业和从事实际工作是否有帮助。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76份,回收率76.00%,回收问卷中73份有效,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毕业生问卷调查统计(n=95)

从对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可见,基地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在一定层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普遍认为通过基地实践,使他们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有所提高,在工作实习期的表现远优于其他同期实习者,在岗位协作和研究创新上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通过对用人企业的调查反馈得知,经过基地实践环节培养的学生,企业满意率很高。毕业生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独立解决问题,各部门协调配合,处理突况以及参与科研创新等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人才。

注释

① 吴昊,张犁黎.CDIO模式下环境工程校内实验基地探索[J].学理论,2010.32:255-256.

篇9

[关键词]城市社区 循环经济 瑞景公园社区 对策研究

1我国循环型城市社区的内涵和特征

1.1 循环型城市社区的内涵

循环型城市社区是以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通过制定并落实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制度,构建生态建筑和循环型生产生活体系,倡导社区居民绿色消费,使社区的物流、能量流、信息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得以高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社区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1.2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1.2.1低能耗,强调社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是在源头上进行控制,在社区生产和生活的整个过程强调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降低资源的投入,强调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的最大限度利用。

1.2.2再利用,强调社区废弃物的内在消化及资源化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在中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回收利用方面,具体表现为对社区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实行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

1.2.3低排放,强调社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在末端的特征体现无污染、零排放原则,具体反映在对社区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对社区居民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2.4全面参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强调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塑造循环型社区的新型文化,将循环型社区的构建内化为一种社区居民共参与的行为和时尚,从而减缓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舒适和高效的社区生活环境。

1.2.5参与社会大循环,实现社区与城市循环系统的高效联动

循环型城市社区注重参与社区外的社会大循环,强调社区与城市循环系统间的高效联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水回用系统,将城市社区排出污水纳入市政污水处理厂,通过中水回用系统将污水处理成中水返回到社区进行循环利用;其二,建立垃圾分选和废物回收体系,由社区物业管理处牵头,从源头即每个家庭开始分类,对一些危险的废弃物如电子垃圾等,设置专门的搜集点进行回收处理,社区清洁部门进一步细分,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出售给再生资源企业,将有机垃圾就地处理后转化为肥料用于社区绿化,最后由城市垃圾处理厂负责处理剩余垃圾,对可燃又无法循环

利用的生活垃圾可选择性地进行焚烧发电,做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号:09BJY04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厦门市瑞景公园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

2.1 社区基本概况

瑞景社区隶属思明区莲前街道,是“全国花园式小区”和福建省优质小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和省、市级“绿色社区”、省、市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创建第二届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辖区总面积0.56平方公里,由13幢高层住宅、2幢多层公共建筑组成,建筑板式结构,住宅总户数984户,容积率1.69,绿化率高达60.6%。小区利用自身优势,将城市形态、公园景观、人文气息元素加以融合,营造出“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居住小区。

2.2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做法

2.2.1节能降耗

瑞景公园社区是我国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了高层住宅24小时热水入户,13幢高层住宅均采用太阳能集中供热,实施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它所依托的是三个系统:太阳能集中供热、热泵加热、电加热。据该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系统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为282.88吨标准煤,同时,该系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698.71吨/年,二氧化硫减排量5.66吨/年,粉尘减排量2.86吨/年。同时,在其他节能方面,地下车库采用采光天井,屋顶采用新型保温材料硬质聚氨酯发泡保温层,外墙铝合金窗采用镀膜玻璃,剪力墙增设挤塑板保温层,设置抬眼更能集中供热系统,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板等,满足了超过节能50%的要求。

2.2.2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

瑞景公园社区自建一座日处理量达1500吨的污水及中水处理站,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可以把小区每天产生的近10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成为中水,循环利用于绿化浇灌、道路社区保洁、业主冲厕和车库冲洗等用途,做到污水的零排放,每年可节约水资源约20多万吨。同时,瑞景公园社区大力倡导居民日常生活节水,取得明显的节水效果,比如通过选用节水器具,在社区建筑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水效率,从而减少市政给排水的负荷。

2.2.3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及再利用

垃圾分类作为瑞景公园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如设置分类垃圾桶、生物垃圾处理机等。瑞景公园社区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充分发挥社区联席会的桥梁作用,及时传达政府及企业、部门有关垃圾的各类政策,设置了垃圾分类箱和果皮箱,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做到生活垃圾和装修垃圾袋装化、分类回收,定点存放并日产日清,从而避免了二次污染。

2.3 创建循环型社区的实践总结

瑞景公园循环型社区的创建工作,坚持以宣传发动、思想教育为先行,以贴近社区、面向公众的方式来设计创建,积极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力求提高社区公众的绿色生活理念,循环型社区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2.3.1逐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构建循环型社区的基础

社区卫生整洁、环境优美,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定点存放并日产日清,从而避免了二次污染;社区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市政管网处理,实现雨污分流;采取节电节水措施,节约能源;车辆规范停放,管理有序;家装施工严格控制工作时间,实现文明施工的要求。除基础建设外,社区配备专门的太阳能系统专业人员、社区保安人员和保洁人员,共同为构建循环型社区而努力工作。

2.3.2创建工作新平台,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

瑞景公园社区创建工作的成功之处在于领导重视、居民参与、志愿者共建。首先,以社区党总支为依托,成立由居委会、物业公司、辖内单位、共建部队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联席会。建立健全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创建工作,并规范组织制度,实现了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其次,志愿者行动为创建“循环型社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社区共有各种环保志愿者360多人,他们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环境管理以及环境教育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联席会这个纽带,开创了“绿色社区”共建工作新平台,完善了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

2.3.3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瑞景公园社区着力推进“三个结合”,即创建循环型社区与社区宣传相结合、与“争创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活动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公众参与意识。通过市民文明学校、大型宣传广告画等宣传教育阵地,开展“环保警示教育图片展”等系列活动,提高了创建“绿色社区”整体水平,让群众在活动中了解更多的环保法律和绿色生活方式知识。

3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现状分析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市场推动,还需要社区居民主动参与、自觉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社区主导、政策引导、市场推动和居民主动参与的运行机制,才能共同促进循环型社区的建设。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政策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造成循环型社区缺乏制度法规保障

相对于传统社区而言,循环型社区所倡导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以往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关循环型社区建设的政策法规,来激励、引导和约束社区主体的行为。目前,针对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激励、约束政策法规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相关部门执法不严,有关政策法规在实施中效力较弱,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大大影响了循环型社区的健康发展。

3.2 循环型社区管理主体不明确,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

我国长期形成的“大政府、小社会”治理模式,导致了社区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不明确。目前,创建循环型社区的大部分工作由环保宣传部门来完成,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社区资源环境管理体系,职能分工不明确,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缺乏必要保障,尤其是专项资金用以构建循环型社区的来源单一,难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社区基础设施难以得到有效改善。这是当前循环型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社区居民对循环型社区的认识不全面,宣传引导方式有待创新

我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部分居民对循环型社区的理念认识不全面,将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等同于绿色花园社区,单纯强调改善居住环境,而忽视社区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等层面,同时宣传引导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利益挂钩机制,使得社区居民参与循环经济的热情普遍较低。

4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对策探讨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促进城市社区实现“低能耗、可持续、零排放、零污染”为己任,全面开展循环型社区建设,是未来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瑞景社区创建循环型社区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促进我国城市社区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4.1 建立循环型社区管理机构,形成合理高效的环境管理机制

瑞景公园社区在构建循环型社区过程中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学校的负责人和居民代表等组成,统一运行机制,提高了创建效率。城市社区应建立以社区居委会和居民代表为主体的社区环境管理机构,组织和开展日常环境管理活动;建立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商业网点的环境管理,定期搜集居民对社区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形成创建循环型社区扎实的组织基础和高效合理的环境管理机制。

4.2 制定构建循环型社区的发展规划,建立社区网络体系

瑞景公园社区每年都制定工作计划,内容涵盖本年度社区将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活动,为循环型社区提供指导。城市社区立足社区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明确社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目标和任务,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安排开展活动的时序,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逐步形成符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的循环型社区创建模式。同时,建立循环型社区网络体系,形成社区内外资源共享、交流与互动平台,创建社区论坛,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循环型社区建设的热情,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社区内居民之间、社区和居民之间、社区之间的信息沟通。

4.3 重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瑞景公园社区在筹建之时就规划了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包括太阳能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垃圾分类箱、地下车库采光天井、雨水收集系统等硬件基础设施,为创建循环型社区奠定了基础。针对我国现有城市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实际情况,应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筹资等方式,对诸如给排水、供热、垃圾分拣等设施进行改造;新建社区在规划初期就应考虑将社区各种要素连接起来,注重与社会大循环之间的联动,诸如水循环、能源循环、垃圾处理等系统,在一种便捷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将社区基础设施与社会大循环系统衔接起来。、

4.4 建立公众全面参与机制,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瑞景公园创建循环型社区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该社区居民对社区良好环境的渴望程度较高,加上社区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和通过互联网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激发和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构建循环型社区的积极性,为社区开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创建循环型社区中,构建相应的利益挂钩机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和监督循环型社区构建的积极性。同时,创新宣传教育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倡导绿色环保消费,引导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电、节水,回收利用废弃物,优先采购各种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型社区发展的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 丛澜,徐威.创建省级绿色社区的思路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福建环境,2003,20(5):43-46.

[2] 张林英,周永章,温春阳,税伟,等.创建绿色社区,促进生态城市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06,21(1):35-38.

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5-0077-07

[作者简介]艾书琴(1987—),女,江西高安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外事专管员,主要从事社会学及公共管理学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Title: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Eco-city Construc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hina

Author: Ai Shuqin

Abstract: The eco-city construction is a sign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future.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which may benefit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mainly exist problems such as residents’ lack of eco-consciousness, low-technology, shortage of funds, and irrational planning in China’s eco-city construction. To better build our beautiful homeland, some relativ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co-civilization; eco-city construction; eco-consciousness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是以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共同进化为核心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生存和发展理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前进方向,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觉选择。其基本特征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人类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2007年党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实现城市的生态发展。①

生态城市(Eco—city)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生态城市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建成的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现代化绿色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既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又包括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一方面,生态城市理论是伴随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另一方面,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因为生态城市作为以人口为核心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生态系统,其价值取向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生态城市建设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以及生态意识。建立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机制,创造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可见,生态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同时。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建设生态城市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经过几十年努力,新西兰、巴西、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这些生态城市,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方面,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