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装备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冶金装备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冶金装备市场分析

篇1

论文摘要:分析了经济危机对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的影响,提出了公司营销的战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

引言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钢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同时中国钢铁业在整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因此钢铁业出现普遍亏损的现象。对于以冶金设备和备件制造为主的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菱重工”)来说,钢铁业的不景气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从营销方面分析了公司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

1经济危机对冶金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经济危机对冶金装备制造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合同承接困难

无论是国内的宝钢湛江项目、武钢防尘港项目、马钢新区项目、太钢新区项目,还是国际上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家的项目都普遍出现延期的情况,合同承接难度增加。

1. 2钢铁企业开始减少备件周转量和库存量

这主要体现在备件产品和成台周转件上,在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如宝钢、武钢、鞍钢、本钢等都通过减少库存量来降低成本,其他中小型钢厂也已纷纷拒收备件;在国际上,宝菱重工公司出口到欧洲、日本的制管工具,用户已经开始要求晚发货。

1. 3账款收取困难

国内钢铁企业因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出现少付款、晚付款、甚至不付款的现象,更有许多企业内部甚至已经有文件通知对设备款和备件款全面停付。

1. 4竞争更加激烈

国内目前还有一些建设中的收尾项目或零星的改造项目,尽管付款条件、交货期等十分苛刻,但仍有很多企业参与竞争,且这种竞争已经逐渐延伸到出口项目上。

1.5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剧

已签约的项目有的暂缓、有的取消、有的完成后不能销售;新投标的项目又普遍存在交货期紧、付款不良等风险;人民币对欧元等外币的持续升值,导致已承接的出口项目损失增加,同时又降低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些因素都对企业的运营带来极大的风险。

2应对危机的营销管理

宝菱重工是一家生产冶金设备和备件的制造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外钢铁行业的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目前出口产品占1/3,内销产品占2/3,成台套设备占80%,备品备件占20%。用户对宝菱重工的评价是公司信誉好、产品质量优、交货及时,但是价格较高。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内的一些重机制造行业,如一重、二重、大连重工等。通过对市场分析、用户调研、产品竞争力分析,制定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采取多样化价格策略,运用和适应差异化的商业模式,以冶金备件产品为重点大力承接合同,同时努力开拓其它行业产品。”的营销策略,其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2. 1客户和产品细分

80%的业务是由20%的客户贡献的,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公司需要削减客户的数量,把工作重心放在目标客户那里,做大、做深目标市场,形成规模效应。

同样,要对产品进行细分,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有竞争优势,如何把公司的优势产品做到极致、开发差异化的产品是公司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 2实施灵活的价格策略

需求减少,竞争更加激烈,在此环境下,对于同质化的产品而言价格的竞争至关重要的。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退,保住市场比增加利润更重要,所以公司在弄清成本的基础上,摒弃了原来简单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分析各种竞争要素的前提下采用了目标定价法和灵活的价格策略。

2. 3实施营销竞争差异化

传统的QCD竞争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下优势将不再明显,如何适应和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实现竞争的差异化显得越来越重要。无库存、长期协议、寿命计价、服务总包、离检维护等模式需要公司不断去探索、适应和推广。

2.4善于取舍

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不可永远矗立在辉煌之中。所以不要停留在一些老产品的竞争上,而是要独辟蹊径,去创新、传递价值。此次宝菱重工公司通过到鞍钢、本钢、秦中板进行技术交流,就发现了许多商机,如淬火辊、矫直机辊及辊盒等。

2. 5严格执行影响管理的5步骤

营销管理工作遵循S个基本步骤: :R—STP—M M—I—C。

(1) R—Research:代表“研究”,如市场研究等;

(2)STP(Segmentation TargetingPositioning ):分别代表“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定位;

(3 ) MM ( Marketing Make up ):代表“营销组合”,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 ) ,渠道(Promo-tion)和促销(Promotion );

(4 )I(Implement):代表“执行”;

( 5 )C(Control ):代表“控制”。

在这5个步骤中,首要的工作是要对市场进行研究,否则会错失良机。对于跟踪项目来说,要了解所有的必要信息,在掌握信息后,开始进行策划,通过策划后,要严格的执行下去,并对执行的效果进行控制。

2. 6合理利用各方面的关系

首先利用好出资人的关系,如何在宝钢市场上进一步做大,如何利用三菱商事在世界的销售网络拓展国外业务和其它行业的业务,如何进一步扩大三菱日立的业务量都需要公司充分利用资源来完成。同时,公司与许多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 7做好时间管理

要做好时间管理,坚持要事优先的原则,找出事情的重点和难点,然后集中精力彻底解决问题。对于销售来说,时间的管理至关重要,要一切以合同为节点,采用倒逼机制。

2. 8加强日常过程管理

作为营销经理必须考虑到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以及可能发生的事,设定多重目标,并力求其一致性。这些目标须传达给每一个目标执行者。并及时衡量目标的实施进度,当目标无法达成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2.9全员互动责任到人

把压力传递到每位员工,发挥每位员工的长处,进行科学考评,实施收人与业绩挂钩的考核方案,充分调动员工了积极性。营销团队是个整体,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要加强协同,互相补位,这样才能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2. 10坚定应对挑战的信心

在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要不怕失败、勇于创新,为公司的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篇2

【关键词】 机床工业;现状;发展规律;驱动因素

中国作为全球的制造业大国,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伴随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装备工业有了迅猛发展,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基础,机床行业备受重视,机床工业无论地位、产值、技术、市场等各个方面均有了飞速发展,但和国际机床行业强国德国、日本比较还有一定差距,伴随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机床行业具有光辉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从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规律及驱动因素上分析机床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国际机床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现状

1、机床工业的生产状况

全球28个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2012年产值为932亿美元,中国约占30%,位居第一位。机床生产前8位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瑞士、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进入世界机床产值最大20家企业中,日本和德国最多,分别达6家,中国、美国和韩国排在其后,分别有2家,瑞士1家排在第6位。美、德 、日仍然是美、欧、亚三洲机床生产强国。

2、全球机床行业的消费情况

中、德、日、美、意是世界机床重点消费大国,占全球消费总量的73%。2013年中国机床消费381亿美元,涨幅近12%,占全球消费量的30%,仍然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则占据全球市场的45%。美国、德国、日本机床消费增长已成定势,而且以中高档数控机床为消费主流。以欧元计算,各地区占比基本未变,亚洲占全球机床产值的57.7%,欧洲占比为34.7%,美洲占比为7.6%。其中2012年前十位机床消费国占全球市场80%。

3、全球机床行业的特点和分布格局

欧美机床企业集团化趋势加强,控制着机床行业高端技术。美国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机床技术,生产飞机、宇航、汽车工业所需高精度、高效、高自动化、高性能机床。德国企业对加工工艺研究投资不遗余力,尤以重型机床、大型精密机床著称,精度及使用寿命最好。瑞士机床企业以中小精密机床技术著称于世,擅长将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于机床系统。意大利机床企业擅长生产单台定制,个性化显著的机床,机床的柔性化程度高。韩国、日本、台湾擅长生产经济实用性较强的中高档机床,其中日本企业对机床寿命设计有特别的独到技术。

4、机床行业在全球进行技术转移

产业转移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比较优势,由于各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产业配套、法律法规、教育体系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同样的产品在各个国家中成本有明显差异,而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和一些低端产品具有明显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发达国家将传统成熟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船行业、港口机械、工程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含量较低、运输成本高、环保压力大等因素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转移领域。中国机床行业由于中国的第一消费大国地位和生产成本、人员工资、工业配套等因素成为机床产业转移的第一大国。高端制造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不但体现在技术档次高、系统复杂成套、大型重型化、高速精密等科技水平和技术参数,更体现在售后服务复杂和更新换代快。总体表现为:投入巨大、成套复杂,规模庞大、研发周期长等方面。所以国内在重型设备等方面进步明显,比如港口机械、船舶、发电设备等,而精密机械等方面突破较慢。

二、我国机床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和国内市场国际化促动下,中国机床行业从2002年(入关后)起,机床消费总量呈加速增长趋势,“十五”以来,我国市场机床消费总额、进口额已连续居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更是以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成为排名第一的机床消费大国。2012年机床全行业总产值为8000亿元。预计2015年年消费额将近8500亿元左右。国内机床消费市场竞争国际化,世界机床制造基地移地中国化成为大趋势,国家建立装备制造业基地如上海、沈阳、大连、浙江等。目前我国机床行业产品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满足各个行业的基本需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的装备制造业机床,我国均能自行生产,基本没有空白。

1、我国机床工业的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机床消费总量呈加速增长趋势,消费的增长导致了进口的快速增长,消费增长主要是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产业升级和跨国公司加大对中国投资建厂和合资生产的影响。这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的路线图和升级进化过程,作为制造业核心的机床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历程,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机床行业形成了低端到高端的历史发展进程。

2、我国机床产业的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内机床行业面临的产品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首先是粗加工机床占总产量的40%以上,机床产值数控化率低(32.7%),其次,数控机床低档产品所占比例高(75%),数控化水平与国际差距较大。国产数控机床高、中、低档比例为3:22:75。国产经济型数控机床基本满足了国内需求,中档数控机床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小批量的国产高端数控机床已投入使用。

国内机床行业存在的问题是:机床精度普遍较低,缺少刚度实验,很少采用软件补偿、温度变形补偿、高速主轴系统动平衡技术等保证定位精度,仅有少数几种产品可达欧洲标准定位精度;基础材料性能弱,很少普及高强度密烘铸铁(树脂砂技术),无重大新材料开发;机床结构开发性能差,高速机床需要强化结构刚性,减轻移动件重量,机床整体结构突破传统结构的能力差;技术差距大,国外普及的远程服务技术、交钥匙工程、高速机床硬切削、干切削及其机理研究空白,基本无切削软件包供应;关键配套件性能不足,电主轴、高速滚珠丝杠副、直线电机、高速高精度数控系统,高精度位置检测系统等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

3、机床行业的市场分析

(1) 普通制造业。普通机械加工业中五金、电力设备、模具加工、矿山机械、冶金设备、建材设备、石油化工设备是带动机床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2)汽车行业。汽车工业对机床装备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宽领域、快节奏、高质量、数量大的特点,柔性加工生产线、各种数控专用机床将是日后国内机床工业向汽车工业领域渗透的重点。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行业的实力与主机厂的需求差距还相当大,汽车配套企业必须扩充、提高装备能力,才能谋求其未来的生存发展。

(3)航空、航天、船舶、军工行业。航空、航天、船舶、军工产业是高端机床市场需求的大户。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防现代化的升级,国家将会加大对国防装备的投入(预计由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提高到2025年的5%)。

(4)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精密机床的主要市场。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年均16%速度增长。

4、数控机床是机床发展的主流

国内数控机床可供品种超过1500余种,特别是五轴(及以上)联动数控机床已经成功开发,包括最关键的万能自动镗铣头在内,只是精度、性能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整体加工精度、高速运行稳定性、持续无故障运行时间、后勤远程维护等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核心部件数控化率不高,自动化程度低。数控机床的性能主要由关键功能件所决定,数控机床价值的60%由关键功能件所决定,国内数控机床功能件产业规模小,集中度小,产品性能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国内数控机床产品刚开始产业化、水平质量一般。高档次的系统全都是进口,中高档机床用的数控系统、滚珠丝杠、高速电主轴、刀库机械手、全功能数控刀架、数控回转工作台和高速防护装置等,很多是以进口为主。

三、机床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1、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

机床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其中高档数控机床成为了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四大主机(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型机床、铸造机械、木工机床)。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换代,和工业化、重工化的历史发展机遇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机床行业快速增长。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相关行业所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的大部分供应将立足国内,未来我国机床行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2、随着装备制造业和工业化、信息化的兴起,机床行业发展后劲十足,前景广阔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技术进步,我国工业特备是装备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机械装备生产国和消费国家,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大大提高,产品质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领先于意大利和英国。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崛起,必然导致基础工业机床行业的快速发展。

3、机床行业高速发展具有一定稳定性

随着高速、高效、高精度机床的技术成熟和大批量生产,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机床更新换代加速,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未来国内产品方向重点是高度数控化、高效、精密、大型化、功能复合化。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内数控机床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中高档数控机床将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机床行业的重点用户分布在电力工业、航空、航天工业、造船工业、铁路机车工业、国防工业、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七大行业领域,随着中高档数控产量提高,该行业收益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机床行业体制改革和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行业赢利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同相关行业比较,机床行业的毛利率较高,尤其高于普通机械加工行业水平。随着机床产品数控化率的提高,该行业收益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机床用户分布广泛,各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差异化、各个行业发展的差异性、机床产品的差异性和技术更新的快速性,使得机床行业的发展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中国机床不会出现明显的行业跟随周期。目前约有30%机床提供给汽车、工程机械等相关行业,20%供给军工、轮船、IT等行业,50%供给通用机械加工行业。机床用户分布广泛,各个行业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将使得中国机床行业发展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4、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是机床工业高速发展的保证

中国大规模的港口建设,特别是集装箱港口建设推动中国的集装箱、集装箱起重机行业快速崛起,并一举奠定了全球行业的主导地位。目前国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跃居全球首位。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国内投资仍然非常旺盛,主要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港口、场馆、住宅建设仍将是全球最活跃的区域,工程项目难度大,相应的消耗施工机械强度将保持稳定。超高压输变电项目、铁路提速、国油国运、航空航天领域国家采购等使得国内需求仍构成了全球需求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汽车、航空航天、模具等工业的发展是刺激机床行业起飞的主要因素。我国固定资产每投入100亿元,将会带动0.8―1.1亿元的机床市场消费额,轿车产量每增减1%,数控机床消费量就变动0.54%。发电设备、船舶、冶金等大型和重型工业也是机床的主要消费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机床商务网[OL].2010-2013.http://.

[2] 中国统计年鉴网[OB/OL].2010-2013.

[3] 工业统计年报.2010-2013.

篇3

关键词 稀贵金属 精炼能力 回收工艺 阳极泥 市场竞争力 供给侧

在我国,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主要品种的回收利用价值已被人们所了解和熟悉,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回收系统,然而稀贵金属的回收却常常被许多有色金属生产企业所忽视。其实稀贵金属回收再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那么当前国内稀贵金属生产回收现状和未来市场发展状况如何呢?对此,我针对稀贵金属2016年市场需求及贵金属生产回收现状和行业政策以及稀贵金属市场发展走向进行深入分析。

一、稀贵金属生产回收现状

稀贵金属是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的统称。主要包括:贵金属(金、银、铂、钯、铑、钌、铱、锇)和稀有金属(锂、铷、铯、铍、钛、锆、钒、铌、钽、钼、钨、镓、铟、铊、锗、硒、碲等)。稀贵金属因其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高度催化活性、强配位能力,在饰品之外也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石化、制药、电子电器、蓄电池、玻纤、航天军工等行业中,成为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国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被我国及大多数国家列为国家战略资源,可以称之为工业之魂。

目前,我国稀贵金属矿产资源的保有量很少,特别是铂族金属矿产资源就更少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探明的铂族金属矿产资源有35处,总保有储量仅310吨,每年仅有金川集团在镍矿开采中伴生产出1吨多铂金;而金矿资源有1265处,总保有储量4265吨,居世界第七位;银矿资源有569处,总保有储量11.65万吨,居世界第六位。

目前,国内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已走上了生产应用回收再利用 的良性循环道路,稀贵金属虽然作为战略资源,但是由于规模有限、分布太散并没有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稀贵金属大多仍停留在散乱无序回收,甚至废弃的模式上。大多数人认为稀贵金属大量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但一般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只将其中的铜铝部件拆卸利用,含有多种稀贵金属的元件由于回收技术工艺高及含量低的原因又成了废弃物。国家大量进口贵金属,尤其是铂族金属几乎完全依靠进口,而生产出来的贵金属又在大量的报废,据统计,2016年至2021年,我国将是铂族金属废料产出最多的国家。仅仅靠增加生产和进口是不能满足工业生产中日益增加的对贵金属的需求的,因此必须重视回收再利用这个重要环节。

我国的稀贵金属生产回收行业较国外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稀贵金属再生行业存在以下几个典型的问题:第一,国内正规有资质并且技术先进的稀贵金属加工提炼企业数量非常少,作坊式回收提炼单位规模庞大,有10万之众,由于工艺技术落后,往往在提炼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如何把优质资源集中到优质企业手中,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稀贵金属年回收量少而分散,造成大多回收环节以个体户为主,环节多;第三,国内提炼技术及水平整体有待提高;第四,国内从事贵金属回收、提炼税负较高;第五,稀贵金属回收及利用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第六,环保成本高,合规企业不仅要遵守环境法,而且大多数涉及稀贵金属废料都被列为危险废弃物,危废资质难拿到,危废跨省转移联单制导致一批货几个月或一年都到不了提炼企业手中,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第七,取样、检测准确率及汇率变化、价格波动都会对贵金属回收提炼产生重要影响。

稀贵金属再生行业对国家政策的动向非常敏感,任何一项与之有关的政策都将影响到稀贵金属再生行业整个产业链的调整和发展。

我国铂族金属主要依靠进口和循环再生利用,石化行业废催化剂、失效三元催化器、阳极泥、电子废弃物、制药催化剂等是主要的回收来源,国内已研发了多项回收工艺,主要集中在湿法溶解和火法金属捕集。

二、贵金属再生行业市场展望

稀贵金属与我们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稀贵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计算机的心脏大规模集成电路元件的制造、蓄电池、通讯、医药、食品、环保净化产品等领域。同时稀贵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可减少对原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是对环境的保护。相关研究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铂族金属回收价值约为12亿美元,回收量占比约14.6%,亚洲其他地区占比23%,世界其他地区占比68%。据相关机构测算,到2020年来自汽车催化剂的贵金属会达到全球稀贵金属产出的25%。

中国稀贵金属回收再利用行业已经初具规模,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贵金属再生行业作为资源回收中的一颗明珠,必将大放异彩。但短期来说,稀贵金属再生企业会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企业应保持定力,加强企业自身冶炼回收能力 ,积极提高生产科技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16年,我国稀贵金属再生行业企业间的重组与并购增速仍将加快,同时受国内、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低迷,经济形势在低位徘徊影响, 2016年稀贵金属国内市场需求量会略有下降,稀贵金属价格将维持稳中略降走势,但铂、铑、钯等个别稀贵金属因市场需求影响,仍可能出现阶段性波浪式反弹。但随着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和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因素增多,稀贵金属国内市场需求量会大幅增加,市场价格也将稳中向好。

国内稀贵金属生产企业应抓住当前贵金属市场发展契机,提高稀贵金属精炼能力和回收工艺,紧跟国家相关政策,积极整合资源,通过冶炼回收技术更新和管理运营,大力促进稀贵金属精炼和回收行业的快速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为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部)

[作者简介:王勇(1974―),男,山西曲沃人,经济师,从事于有色金属销售,市场分析,运输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蒋兴明.稀贵金属产业发展[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

篇4

关键词: 煤炭行业; 周期性; 波动;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18-02

一、实施发展战略化管理,面对新形势及时优化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都是针对一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制定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变化速度空前加快的时代,面对危机,需要发展战略创新,有的需要重新定位,有的需要重新整合资源,有的需要重新制定战略措施。积极优化布局,合理采取防御和进攻策略。要不断创新,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重大变化,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根据企业情况的发展变化,参照实际的经营事实、变化的经营环境、新的思维和新的机会,及时对所制定的战略进行调整,包括调整公司的战略展望、公司的长期发展方向、公司的目标体系、公司的战略以及公司战略的执行等。优化调整煤电铝煤化工产业链,优化资源兼并整合,优化资本扩张布局,保证战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指导的有效性。

二、实施风险管控策略

树立风险意识,及时识别企业面临市场环境风险及内部风险,加强风险管理职能,实施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企业风险管理要应对商业计划的所有方面,包括策略计划、营销计划、运营计划、研发计划、管理及组织计划、预测和财务数据、融资、风险管理程序及业务控制等。

不仅把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而且要成为一种使商机最大化的工具。通过风险管理提高企业识别、评估风险、确立与潜在增长及目标实现有关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的能力。

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在对相关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生产活动中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企业各生产环节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通过提高企业识别潜在风险事件、评估风险及作出反应的能力,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使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把风险与企业的增长及回报挂钩,接受风险,是创造和保存财富的一环,并预期将获得与风险相当的回报。

关于风险敞口的高质量信息,使管理层更加有效地了解自身总体需求,并改善资本分配。用于识别风险的适当程序,激励相关人员深入思考,通过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事件,使管理层致力于识别和积极把握各种机遇。

三、实现管理创新,实施灵活的经营管理策略

打造创新型企业,着力思维类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思路创新等)、管理类创新(包括体制、制度、方法、机制创新等)、技术类创新(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等)。

积极实施技术革新,对选煤厂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优化“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优质高效煤炭洗选示范工程”技术,建设优质高效标准化选煤厂,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大力推进煤炭品种结构调整、优化用户结构、优化布局市场结构。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根据不同产业发展情况,按用户需求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发现新的市场,拓展市场空间。增大兖矿2#精煤产销量,加大拳头品种竞争优势,带动市场营销,提升竞争力。在煤炭供需市场调整期间,按市场供需关系大力调整结构,积极开发新产品,按用户需求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调整产业结构,集中优势推进大集团战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深化改革,提高全员效率;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落实,提高决策效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杜绝浪费。推进并购重组策略,伺机进行低成本扩张。加速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以先进设备、技术和工艺为保障的高安全性、高回收率、高效率、高环保性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使黑色的煤炭业向“绿色矿业”加快转型,提高企业话语权。

在风险管理、运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总结、深化、拓展和提升。

实现煤矿生产的规模化、技术设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和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现代化水平。推进集团管控体系建设,推进大集团重组整合。

实施灵活的生产策略,加强市场监测预测,科学组织生产,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组织生产,处理好生产销售和扩张的关系。

四、执行稳健的营销策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供需关系和市场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而煤炭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必将造成市场结构的重新分割和市场份额的再分配。煤炭市场由相对过剩到供需基本平衡、煤炭资源紧缺的律动,为企业优化市场结构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只有抓住市场机遇,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做到有“进”有“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合理的市场结构和用户结构、品种结构,才能取得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

通过综合考虑煤炭的品种、质量、运费、运输保障能力和用户对价格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合理的销售半径和目标市场。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根据煤炭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对目标市场进行优化,大力开发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和地区市场,有计划地退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区,适当调整煤炭需求逐步萎缩行业的市场份额,建立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市场结构。

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用户以及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用户群进行选择和优化。积极开发和培育与自己煤炭品种、质量、价格相适应的新用户,及时了解、掌握用户信息,抓住机会、扩大市场份额,逐步放弃与自己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不相适应的用户。

充分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按照品种、质量、数量、效益兼顾的原则,强化市场分析,根据煤质及生产情况,适时规划主要生产品种和辅助品种及数量,调整商品煤品种,有效保证精煤的生产发运,持续优化质量品种结构。

合理确立重点客户,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优化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实施重点客户战略。巩固和发展重点用户,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强强联合、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是防范市场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与有实力、有信誉、合作基础好的用户依据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规则,订立中长期供需合同,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并通过促进多层次的沟通和交流,逐步扩大横向联合和专业化协作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注重营销组合的整体效应,用好市场竞争策略。从长远看,只有寻求并实施有效的市场竞争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创造性地使用差别化策略,灵活地实施产品差别化、服务差别化和价格差别化的策略争夺顾客,寻找新的需求点,适应变化的市场。

制定完善的营销体系,强化产品营销。建立灵敏、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依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营销战略。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五、深化质量效益型发展趋向

努力实施质量效益型经营战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和管理,切实把“质量就是效益”的思想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企业效益的整体优化,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树立诚信、负责的良好社会形象,实现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树立“零缺陷”质量理念。“100-1=0”,始终把质量工作作为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使企业全员全过程参与,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实行质量经营战略,树立良好的质量形象,以质量取胜。依托先进技术和持续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推行科学管理,保持同行领先,增进顾客满意,树立从细节入手追求完美质量的理念。把握好各个质量细节,优化操作,确保质量水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坚持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从中查找差距,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以优质产品赢得消费者的持续支持,实现长远发展。

建立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管理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世界级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顾客需求出现多元化,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能一味抱着过去的成功模式不放,必须以科技引领时尚,不断进行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和创新,始终保持自己吸引顾客的质量优势,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足,不断进行质量改进。

进行不断的质量改进和创新,满足顾客需求,保持同行领先,以过程控制为基础,切实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济效益新模式,以顾客的利益为关注焦点,树立真诚为顾客着想和服务的理念,以回报社会为己任,实现自我发展。

六、锻造品牌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着力创建机制和条件支持核心竞争力,丰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拓宽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维护。

篇5

关键词 滨海新区 服务外包 形势 策略

服务外包系指企业为专注核心业务和更好实现业经营目标,而将自身业务必需的IT系统开发和架构、应用管理以及业务流程优化等改由其他专业公司或机构完成的经济活动。21世纪以来全球服务外包规模持续扩大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也将服务外包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天津市作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有必要对滨海新区服务外包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发展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一、后危机时代的国际服务外包的震荡与调整

(一)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增长走势不变

近年来国际服务外包规模和领域扩张速度很快。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全球服务外包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5期市场总量从2004年的304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585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1.2万亿美元。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由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欧洲及日本的国内需求增长减弱、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引发的世界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全球服务外包市场面临不小的短期压力,致使2009年上半年服务外包合同数量同比有所减少;但从长期看,市场潜力依然很大。面对危机后更为激烈的竞争,跨国公司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供应链,从而加强了业务流程和整合式服务的离岸外包。美国商务标准公司(BusinessStandard)的调查认为,美国银行业通过服务离岸外包在1999至2002年三年间就节省了约80亿美元的开支。实施离岸外包的欧洲公司中80%的企业降低了20-39%的成本,另有10%的企业成本降幅更大。从潜在市场分析看,全球1000强企业中,目前仅有1/3参与了离岸服务外包,而其余的企业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也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可以认为,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经过短期的震荡之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总体趋势。

(二)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分布有所改变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外包市场分布的变化。从市场分布看,北美、欧洲和日本基本延续以往特点仍旧是主要的发包国家和地区,而承接国家却打破了印度一枝独秀的格局,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充足的人力资源、稳定的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的积极支持等条件发展成为新的离岸外包目的地。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外包领域形成比较优势。我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60247份,同比增长142.6%,协议金额2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6%,执行金额138.4亿美元。与此同时,受跨国公司服务外包需求升级的影响,服务外包形式逐渐多元化,虽然ITO仍占主导地位,但BPO增势明显,KPO的发展更为迅速。

(三)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竞争的二重性及其发展

当今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表现为企业竞争和国家竞争共存的二重性。服务外包既包含企业间的服务技能和质量的竞争,又存在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实力和经济政策的较量。因为服务承包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建立在外包承接国的宏观综合服务能力基础上,所以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更表现为一国或地区,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是服务外包市场的竞争主体,国家或地区则是服务外包市场的基础和载体。服务承接国和服务承包商之间的这种互相嵌入,使得服务外包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企业发展,而表现为国家和企业共生、共赢和互促的模式。

(四)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准入难度增加

全球金融危机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得到进一步强化,因而在服务外包商选择上也更为挑剔和谨慎。发包商通常以国际质量认证作为鉴别和筛选承包商资质的主要标准(见表1)。美国企业就普遍发包给CMM3级以上的企业。印度之所以成为国家服务外包的首选承接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国排名前30家的软件公司全部达到了能力成熟度模型(CMM)4级或5级标准。由于国际服务外包技术密集度的提高,发包商倾向于和承包商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通过中心依附型、共生网络型和强强联合型等模式,与多个承包商建立服务外包合同。这种新的客户关系要求承包商拥有更强的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与此同时,服务外包对承接国人力资源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麦肯锡公司曾对28个低工资国家的劳工市场能够承担服务外包的年轻专业人士(即拥有多达七年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予以调查,其结果是,3300多万人中只有13%的人符合跨国公司的用人要求,而能够成功被雇佣的人数则更少。适应性不够,语言能力不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水平的差距以及文化差异是他们落选的普遍原因。

(五)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方兴未艾

我国政府已发出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号召,并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著名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外包业务、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认证的大中型外包企业,预计2010年中国的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的产业发展规划。到2008年全国已有11个城市成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天津市也位列其中。在国家政策导向下,我国东南沿海省、市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离岸外包承接地的选择上,很多跨国公司已经高度关注我国,印度服务外包企业也到我国经营,因此我国成为国际服务外包重要承接地区的趋势已经日渐明朗。

我国内地目前以北京、上海、西安、大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已经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外包集散地。其中北京、上海定位于业务流程外包(BPO)等高端服务外包业务,市场以日本业务为主,并逐步向欧美市场拓展,很多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也集中在这两个地区。西安和大连也以对日服务外包为主,西安以软件外包为重点,大连则集中于业务流程外包。深圳的特点是主要针对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以呼叫中心为主要业务。

二、滨海新区发展服务外包的条件分析

自2006年天津市成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以来,滨海新区将服务外包作为主要产业方向,制定并实施了鼓励服务外包

发展的财税、人才政策,并加快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截至2008年底,在滨海新区注册运营的服务外包企业已超过60家,投资总额达46.6亿元。产业以软件外包为主,投资软件服务外包的企业约占所有服务外包企业的90%(中国网・滨海高新讯2009年6月22日),包括滨海服务外包有限公司、软通动力软件外包基地、以色列安道斯研发中心和总部、东软天津基地、美国CSC数据中心等著名公司。总体上看,滨海新区发展服务外包具有下列比较优势。

(一)制造业的发展催化了对生产外包的需求

现代经济发展中,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日益深入,其典型模式是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业、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以及从制造企业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即“制造企业服务化”。滨海新区现已形成优势突出的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群。这些产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辐射功能强,对生产的构成很大需求。据统计,上述主导产业中平均有61%企业需要第三方的服务和公正检测。同时,作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区”和“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信息服务业核心区”,滨海新区具备了软件服务外包的产业集聚效应得以发挥的物质条件。从长期看,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加速,还将为滨海新区服务外包市场增加更多的新需求。

(二)先进的基础设施保证了发展服务外包的物质条件

滨海新区现已具备先进的基础设施水平,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循环速度不断加快。天津港作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港,对外与180多个国家地区400多个港口往来贸易,对内拥有14个省5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腹地,全方位电子通关系统拓展了天津口岸与腹地省市跨关区直通范围。东疆保税港区具备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五大功能,集港口、保税、进出口加工、保税物流四大优势于一身,并将建成30平方公里整体成陆、10平方公里的自由贸易港区,开创了特殊监管区域新模式。滨海国际机场完成扩建,增强了空港客货运能力。滨海新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拥有10G宽带骨干网、355M超大容量国际出口,网络传输以光缆传输为基础,可向用户提供国内、国际电话服务,以及电报、传真、无线通讯、可视电话、数据传送等非语音服务。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建设水平高,正在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所有这些,为服务外包创造了完善而便捷的发展条件。

(三)利用外资强势扩大了服务外包的发展空间

2009年1~6月滨海新区服务业利用外资再次实现增长,吸引外资合同金额2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2.9亿美元。服务业吸引外资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利用外资额最大的10个行业中80%属于现代服务业,项目平均规模达到1亿美元以上(人民网.天津视窗.2009年9月4日)。其中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同比成倍增长。从投资质量上看,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第三产业项目、大跨国公司及地区总部进一步形成向滨海新区聚集的态势。截至2009年底,共有136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津投资了379个项目,外方注册资本70.72亿美元(人民网.天津视窗,2010年2月17日)。在国家“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融资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出台后,我国央行和各大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将总部设在天津,从而扩充了滨海新区金融、管理咨询、财务等服务外包的发展空间。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深入,必将使天津市跃升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还将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使服务外包市场进一步扩大。

(四)专业人才供给充足

天津市教育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多年保持全国前三位,拥有普通高校47所,其中“211”本科校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2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逾50%,在校生3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达到35.7万(天津统计信息网,2009年1月8日)。天津还是全国唯一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有65所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职和4个国家级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进一步有效提供充足的承接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天津市正在采取措施大力加强信息、物流、金融等中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发区设立了专项资金并以提供天津市户口等优惠条件,协助企业和培训机构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及专业人才。服务外包人才水平的不断提升,将成为滨海新区承接更多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滨海新区具备发展服务外包的诸多比较优势,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建设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无一不需要多种专业服务的大量介入,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恰逢其时。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区服务外包的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首先是滨海新区从事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而已经取得CMM3级以上认证的不多,因此加大了进入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难度;其次,新区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少,致使服务外包的产业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再次,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服务外包的竞争中,滨海新区在战略规划和投资环境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水平;最后,滨海的服务外包专门人才的储备不足,需要尽快提升引进和培养的速度和力度。

三、滨海新区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的策略

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市场、人才支持产业等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宏观上要求产业环境的培育和产业体系的建设,微观上要求外包企业能力和规模的提升。

(一)加快制定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

首先是准确定位。西安已经明确提出成为“中国BPO之都”;深圳致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欧美国际服务外包之都”;大连则正在建设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一IT外包之都。基于制造业和利用外资优势,滨海新区有条件确立为“全球化的现代服务外包基地”,以中国外包产业龙头和核心区域的姿态参与国内外竞争。

首先,凭借滨海新区快速发展之势和滨海新区外资产业集聚的基础,以研发、财务、物流、采购、金融后台中心为突破口,打造跨国公司运营中心。开发区和保

税区可以就近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外资企业的服务外包;高新区则可凭借软件开发优势,大力承接国内外软件外包;并以于家堡金融区为中心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外包。

其次,以滨海新区优势产业为基础,开展金融后台服务、手机相关的配套服务、港口物流相关的服务、汽车制造相关的生产。重点支持企业承接包括编程与录入、模块设计、本地化应用开发、软件测试、应用软件及嵌入式软件、定制解决方案在内的I-TO业务,有计划地推动企业开展包括呼叫中心、消费者支持服务、后台会计、后台交易处理、金融和财务支持、IT及其他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采购订单运营管理在内的BPO业务。

再者,发展与北京服务外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北京错位竞争、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的配套外包。

(二)完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

第一,给予服务外包企业在融资、担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根据服务外包的生命周期理论,早期是很难赚到钱的,因而需要政府的必要支持。对此,滨海新区应借鉴其他服务外包承接国的成功做法,采取“点”与“面”相结合的企业支持措施,一方面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引导更多企业与政府共同运作、共担风险发展服务外包业务,从而达到支持的“面”。积极号召政府机构服务业务外包,拉动国内服务外包的需求市场,使从事服务外包的中小企业尽快得以成长。建立和完善滨海新区服务外包管理体系,总体协调金融、保险、电信、外汇、海关、工商、税务等诸多部门的关系,保证企业服务外包业务的顺利开展。深入开展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加强国内外服务外包信息的交流服务,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承接外包的机会。

第二是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外研究认为,软件咨询类产品受发展前景的影响很大,失去知识产权的风险也最大。同时,由于解决方案通常也包含专利权,保护知识产权则成为发包商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滨海新区要想有效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必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建设。

第三要.重视发挥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效应。鉴于滨海新区的软件外包、金融外包和信息服务外包的产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建议采取政企共管模式建设管理集聚区,发挥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作用。首先应加快集聚区的规划编制,明确各集聚区的功能定位;然后要根据集聚区规划制定集聚区招商引资导向目录,着力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向区内的集聚。同时还需要积极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区内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以及信息服务等平台的建设。

(三)服务外包的企业策略

一是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入区经营。滨海新区一方面可以利用外资产业优势,吸引国际外包服务大企业和跨国公司服务配套企业落户滨海新区,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吸引国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的投资,支持它们在新区建立分支机构或者外包基地,以带动区内其他企业和整体行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水平的提升。

二是对区内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加大对竞争力强的企业的支持力度,促其快步成长;引导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联合和整合,使其向大企业或企业联盟发展;合并弱小企业,使之形成合力,逐步变强。

三是大力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目前,CMM认证不仅是衡量服务外包企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世界通用标准,同时也是服务承包企业承接业务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各项国际认证需要相当多的费用,以致规模较小的外包企业不堪重负。为发展外包产业的长久之计,滨海新区应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尽可能多的企业通过国际认证,从而增强对发包商的吸引力。

四是重视外包企业进行自主技术研发。虽然现阶段服务外包可以作为我国企业快速融入国际产业链的一条捷径,但由于承包商的被动地位,在品牌发展和长期发展规划上难免受制于发包商。从印度软件外包发展历程看,其长期以来的低附加值的“来料加工”模式由于缺乏自主品牌而失去了发展的自主性,不仅形成发展瓶颈,而且抑制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因此,滨海新区应积极引导和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以保证企业发展的持久竞争力。

(四)服务外包的人才策略

一是加大力度吸引海内外服务外包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国际服务外包竞争更多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又在质量。滨海新区应建立服务外包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吸引海外人员回国创业、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聘请国际化高层人才的补贴力度,以此吸引国际、国内软件高级人才加盟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