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

篇1

笔者在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困惑,根据区域教育科研机构、中小学校两类单位的不同特征分别提出了创新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的思路和策略,以更好地激发教育科研专业人员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的热情,也为构建健康的教育科研生态环境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的新发展。

关键词

教育科研 激励机制 创新思考

近10多年来,随着“科研兴教”“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等理念在基础教育界的广泛传播,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尤其是各地中小学教育科研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及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通过课题研究、基地建设、科研论坛、成果应用等手段开展了不同主题、形式多样的行政性和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科研成果,不仅促进了教育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切实提高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随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加上教育科研环境氛围、科研人员能力等方面的变化,教育科研领域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与不足逐渐凸显出来,已不同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

一、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新困惑

“机制”是一个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结果的综合体。此处主要指一个或多个组织机构依据特定的规章制度、优化整合相关资源和应用具体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工作的过程及其效果。“教育科研激励机制”主要指教育科研评价、考核、奖励等方面的制度总和及其实施效果,包括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主体(科研人员或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评价制度、教育科研奖励制度等要素。本文主要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机构及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进行论述。其中,教育科研机构主要指区域层面(市、区两个层面)的教育科研机构。

1.教育科研现有评价激励机制的不足

基础教育阶段,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单一化,缺乏针对性。例如,区域教育科研专业人员与中小学普通教师由于岗位性质、专业学科背景、工作特点的不同,在开展同一层次或级别教育科研项目研究活动的目标和效果评价与激励中没有采取差别化对待的方式,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第二,教育科研成果评价过于重视和著作出版的数量和级别,忽视成果自身的质量和应用推广价值及实际效果。第三,教育科研评价考核周期多采用学期或学年度的时间段,催生了教育科研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快餐式”成果。第四,过于细化的评价激励指标和繁琐的程序尽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兼顾公平”的原则,但也容易给教育科研的自主空间和创新发展戴上机械式的枷锁。

2.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弱化科研激励动力

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前,基础教育科研机构与中小学校可以根据科研人员和教师开展或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情况(如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和数量、及出版著作的数量和级别、教育科研获奖成果数量和层次,等等)给予教师一定的科研奖励,包括颁发荣誉证书、发放物质(或津贴)奖励、评优晋职提干政策加分等,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然而,近几年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由于绩效工资制度本身设计的局限性,教育科研奖励的一些基本要求难以在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中小学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体现,尤其是原有对教育科研工作及成果的物质(或津贴)奖励难以实施。教育科研工作对于科研机构专业人员而言是属于其自身工作的要求的,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目前还处于一个激励的发展阶段。尽管我们在科研奖励方面提倡以精神激励为主,但教育科研工作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合理的回报,也会一定程度上挫伤教育科研专业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3.科研项目经费过度监管限制科研自由度

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单位监管不力、科研人员行为道德不当等原因,教育科研经费在早些年确实存在被挪用或侵吞、支出杂乱无章、绩效较低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多个层面和渠道着手开展对教育科研经费的监管和督查,但在具体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科研经费是由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全权支配还是由单位统筹支配”“科研经费支出是否可用于与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活动”“科研经费是否可以有一定比例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管理部门经费监管行为是否存在过度”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实践操作层面界定不清晰,给教育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也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创造性。

二、创新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的思路与策略

1.总的思路和方向

(1)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教育科研激励是对人的激励。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为发挥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提供政策上的引导和保障。

(2)掌握激励机制的内涵和特征

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具有系统性、引领性、针对性等特征。系统性是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要对教育科研评价的制度建设、操作规范有全局性的设计和有序组织。引领性主要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要重在发挥引领性作用,激发教育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针对性主要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要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工作内容或成果、不同的对象提供适切性的、个性化的评价激励措施。

(3)遵循教育科研自身的规律

教育科研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其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科研要遵循一定的理论指引、方法应用和学术规范,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二,由于教育对象和教育行为的特殊性,教育科研工作的成效及成果价值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且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延后性;第三,某一教育科研机构、中小学校或区域的教育科研发展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具有阶段性。因此,构建教育科研评价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教育科研发展的自身规律。

2.具体方法与策略

(1)构建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科研激励机制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明确区域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研工作的性质和职能。区域教育科研机构不同于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更注重理论上的构建和创新;区域教育科研机构也不能等同于普通中小学,普通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更注重理论应用和实践创新。区域教育科研机构处于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中枢位置。区域教育科研机构应具有为区域教育行政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开展教育科研项目研究、组织区域教育科研工作、指导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推广和应用教育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职能。

其次,掌握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现有科研人员的组成结构、能力水平和工作任务。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科研人员、教学研究人员、编辑人员等三大类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较大比例。不同类型的专业人员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也有较大差异。例如,教育科研人员的工作重点是科研项目研究、教育政策调研和指导中小学教育科研;教学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学科教学研究、指导中小学学科教学实践;编辑人员的工作重点是报刊杂志、课程教材或教辅资料的组稿和编辑以及区域教育科研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新进展和新成果的推介。因此,区域教育科研机构内部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专业人员的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激励措施。

再次,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教育科研引领、组织和评价功能。区域教育科研机构应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可以以所在单位学术(或学科)带头人为主,也可外聘若干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系统设计和制定本单位的教育科研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统筹组织本单位教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对本单位教育科研工作及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并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并推广应用等等。

最后,关注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科研激励策略的重点。教育科研机构专业人员能力素质整体水平较高,对其的评价激励要立足于在理念和方向层面的引领,重点对优秀及骨干人才提供制度支持和奖励,以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2)构建中小学校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明确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性质和职能。中小学校的工作重点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校的主要任务。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发挥教育科研在推动学校办学理念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中小学校承担的教育科研项目应以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为主。

其次,掌握中小学教师队伍科研能力水平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应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促进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改进、形成教育教学特色和成果,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丰富职业生涯的内涵。学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对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现状有准确、到位的把握,并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需要,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科研水平较为薄弱的学校应以特定项目为依托,骨干教师参与为主,发挥骨干的示范辐射作用;对于有一定科研基础并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学校,可探索以校本研究方式组织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鼓励多学科骨干教师参与;而对于科研基础较好的学校,则可以鼓励以学科、团队研究为主,激励全校教师的参与。

再次,成立学术委员会和教科研管理部门,实施教育科研引导、组织和评价功能。中小学校学术委员会可以本校学术(学科)带头人为主,也可外聘若干学术顾问。鼓励中小学设立科研处、教科室(教科所)等形式的教科研管理部门。中小学教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系统设计和制定本单位的教科研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对教师课题申报、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等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对学校教师教科研工作成效及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并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并推广应用。

最后,关注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激励策略的重点。相对于教育科研机构专业人员的科研激励策略而言,中小学校对教师的科研激励策略可以更加细化和具体。在对优秀和骨干人才激励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激励要照顾到教育科研水平不同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和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策略,激发全校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的热情。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工作已逐步从追求速度、规模和数量的阶段特征向追求内涵、质量和实效的阶段特征转变,区域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机制也将面临新的转型。与此同时,教育科研机构专业人员和中小学教师深层次的教育科研动力激励机制亟待重构。因此,我们要立足于鼓励、支持和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以开拓思维和务实态度创新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积极构建规范、严谨、活泼、健康的教育科研生态环境,推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事业的新一轮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瑞超.科研创新团队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 何光辉.简论建立中小学教育科研保障和激励机制[J].教学与管理,2000(7).

[3] 李三福.教育科研评价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周艳玲.绩效工资改革与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4).

[5] 曾天山.我国教育科研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愿景[J].中国教育学刊,2012(4).

篇2

3月20日,2017年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工作会议暨教育研究联盟论坛在广州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2017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精神和2017年全国教学研究工作会议精神,并围绕如何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建设新型教育智库,以教育科研助推教育改革发展和“创强争先建高地”进行了深入研讨。

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邢锋表示,教育科研必须着眼于“新”,紧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力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必须着力于“实”,紧盯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着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现实问题;必须着重于“用”,紧扣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应用,极力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科学前行。要做到“新”“”“用”,一要强化教育科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互设研究基地、实验基地、培养基地,探索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校四级教研网络,拓展与境外国外权威教育科研机构、知名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渠道和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二要着力丰富教育科研活动,组织全体教育科研人员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基层和教学一线调研,提升教育科研服务实践的针对性。三要健全教育科研人才结构体系,抓好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教研员三支队伍建设。四要加强教育科研信息化技术应用,建设好教育科研服务平台,深化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与教育科研及教学研究工作有效融合策略研究。五要加强教育科研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完善教育科研诚信教育制度和机制,加大教育科研学术规范执行力度。六要优化教育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资金支持、项目带动、专家扶持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有研究基础、有比较优势、有鲜明特色、有本土性与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力争在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上有新突破,形成能体现“粤派理念”“粤派特色”“粤派风格”的代表性教育科研成果。

省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汤贞敏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新型教育智库的五点思路:坚持创新驱动,问题导向;坚持统筹协调,重点推进;坚持绿色引领,和谐发展;坚持开放包容,协同合作;坚持成果共享,服务至上。“十三五”期间,省教育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在教育决策咨询、理论创新、实践指导、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体制科学、运行高效、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国内一流新型教育智库。

会上还了广东教育蓝皮书《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2017)》。全书分四个板块,即主题研究、教育评估研究、教育宣传出版研究和个案研究,着重关注2016年全省及各地在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打造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各级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开展各级各类教育评估项目、引导教育舆论、丰富发展教育教学资源等问题。

(摄影 黄博彦)

篇3

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我们要深入了解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采用专业知识考核及问卷调查的方法。

专业知识考核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参加的。考核的结果往往让我们感到意外,很多物理教师考核合格,少部分教师的考核成绩让我们失望。虽然不能以此就断定他们不能教好学生,但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很难让人信服。

问卷调查也是考查物理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方法。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30%的物理教师表示非常热爱物理教育教学;60%的教师表示热爱,并会尽量做好物理教育工作;只有少部分物理教师表示不喜欢物理教育,只是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事。总体来说,大部分物理教师还是热爱物理教育事业的,这是值得欣慰的。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物理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对物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充分,对教育理论掌握得也不多。大部分物理教师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物理教师的教学具有局限性,他们比较重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物理是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学科,所以物理教学应该多联系实际,多组织学生做实验,但很多物理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部分物理教师心理素质比较差,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好,考核也能合格,却不是好老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很紧张,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了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但很多教师没有进行过教学研究,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搞研究,或是根本不知道怎样搞教学研究。

总之,当前中学物理教师具有良好的物理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过硬,但心理素质不好,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很薄弱。所以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影响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的因素

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不足,对科研的应有地位认识不清。教育科研是一项很重要的研究,很多物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能把课上好就是一个合格的物理教师,忽略了对教育科研的研究。而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让物理教学更加完善,所以不能忽视。

物理教育科研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物理教材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课程的结构设计,等等。教材的选择对教学非常重要,好的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材选择方面应该慎重,这就需要做好教育科研的研究。

课堂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以研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例。研究学习小组是课堂教学的大胆尝试,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分为专题小组,提前预习教师即将教授的物理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探索性学习和研究。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活跃,与普通的课堂模式大不相同,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所以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加快步伐。

要想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必须有好的课程结构,教师授课应该有章可循,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应该规划好所授课程,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此外,教师需要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做好教育科研的研究。

中学物理教师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非常重视中学教育,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物理教学上,每天争分夺秒地为学生多讲点知识,多讲解一道习题,所以没有多余的时间花在教育科研上。

此外,物理教育科研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而且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很多人不重视教育科研,对一门心思进行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嗤之以鼻,没有为物理教育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有的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觉得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培养学生上实在,没有为教育科研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不足间接导致了教育科研的滞后。

三、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培养

应该加强对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素质,解决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认识不足、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时间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完善教育科研机制,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协作意识,为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氛围。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方式。

高等师范类院校应该改变未来中学教师的培养方向,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中学物理教资注入新鲜的血液。不仅要加强对未来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学,提高他们的自主性,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提高身心素质,全力打造新型的中学物理教师形象。而且要提高未来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把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师范类院校教育的重点,争取把所有未来中学物理教师都培养成教育科研方面的人才。

2.转变中学物理教师的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教育科研。

部分中学物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足,导致物理教育科研发展滞后。在对未来物理教师的教育科研培养方面,应该加大培养力度,转变教师的观念,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教育科研的发展才能带动未来物理教育事业的高度发展。在未来的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习得,更要注重物理教育科研的发展。

3.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篇4

一、统一认识,寻求认同,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

民办学校教师来源的复杂性,使不少教师对教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我校建校之初,当学校动员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时,时常会有教师发出这样或那样的感慨:“教研与我无关,教研与教学关系不大”“教育科研应该是专家的行为,我们的任务就是教书”“教育科研是少数教师的第二专业活动,教学活动之外的‘附加行为’”“在民办学校,不适合进行教育科研”等。

现实明确地告诉我们,民办学校的教育科研之路是不平坦的,其阻力就来自于教师自身。面对这种现状,我校没有采用强制手段,而是实行“低起点、小步走”的策略,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引领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例如:我们采用专家培训,让教师认识教育科研,明确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我们组织教师研讨,让教师认识到开展教科研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摆花架子,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组织教师观摩教科研成果,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欲望。通过类似的培训、观摩、熏陶等方式,提高了全体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感,从而使我校教师逐步认识到民办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

二、完善制度,建立机制,规范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在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心目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同观念:教育科研不应当是应付某项工作的权宜之计,而要成为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指导思想上,学校坚持把教育科研纳入办学的常规。在学校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学期工作要点中,都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科研的要求,并制订了相应的措施,使科研工作成为学校工作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学校各个处室、年段、教研组也把科研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在抓,定期检查、落实每项科研工作的具体进展情况。为使学校科研工作能得到稳步发展,我校及时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各科教研组长为核心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并常年聘请校外名师担任特聘教研员。设立专职科研管理部门“教研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考核等工作。学校通过教代会制定了《福建泉外外国语中学教研组活动机制》《福建泉州外国语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机制》《福建泉州外国语中学新入岗教师培养制度》《福建泉州外国语中学教师业务考评标准》《福建泉州外国语中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等教科研制度,为我校教科研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教育科研成为满足教师发展需求的内动力,使教育科研成为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自觉追求,我校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教育科研激励机制。

(1)宣传激励: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通过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活动、我们的学生,展示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创设条件,推出一批又一批在教育科研中走在前列的骨干教师,以多种形式,推广实验成果。

(2)精神激励:把教育科研成就作为教师评职晋级、评优选先、推荐名师的依据,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和“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优秀教科研成果”评比。

(3)成果激励:我校从2006年开始创办校内学术刊物《泉外教育》(双月刊),刊登老师们的教育科研成果;并及时把优秀的教研论文推荐到市级以上教研部门交流或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三、以课题为载体,全面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我校领导班子经深入研究与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确立了我校的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即为:我校的教育科研应把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作为科研的出发点与归宿;我校的教育科研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准则;我校的教育科研要以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上述思想的指引下,我校确立了以课题研究带动教育科研的重要思路,并制定了《福建泉州外国语中学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形成了选题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鉴定、导向机制、成果评价、档案管理等一系列课题研究机制。需说明的是,我校的课题研究不同于专家式的课题研究,它不是侧重探索教育理论发展前沿,而是注重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在从事“具体”的科研活动,而是用科研的意识和态度来面对教育教学实践当中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师科研体现在平时经常性的教学活动中。在课题研究与管理上,我们采取如下做法:

1.按“集约化”思路把教育科研做大做强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针对教育的新形式,结合我校实际状况,经骨干教师论证,我校确立了五个大型课题,并成功地通过了上级部门审批,这些课题是:被中央电化教育馆确定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同时被确定为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一批)立项重点课题的《优化网络资源,提升民办中学学生责任能力的研究》(已结题);被中央电化教育馆确定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的《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已结题);被省电化教育馆确定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的《网络游戏与青少年人际关系研究》(已结题);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的《中学教师心理契约与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以案例反思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索》。我校确立这五个课题,其真正目的是要由这些重点课题形成课题研究的龙头,统帅子课题,从而使我校的课题研究走上“集约化”轨道,形成有机整合的格局。例如,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被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后,我校迅速把这一立项通知向全校教师进行传达,并动员各个学科、各个学段、各位教师参与到此项课题研究,引导广大教师申报子课题。广大教师对能有机会参加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中满怀热情,多数教师递交了子课题申请报告。我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对这些子课题的申请进行了认真审核后,确立其中14项为子课题,涵盖语、数、英等8个学科,参研教师达85位。

2.按“以点带面”思路壮大科研队伍

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要有懂得科研的骨干教师,然而我校建校时间较短,善搞科研的人员明显不足。为了解决这一关键性的问题,我们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思路。这里所说的“点”即指确立教育科研方面的骨干研究人员,学校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承担课题研究的主研者。这些主研者再引领其他参研者,从而使我校的科研队伍逐渐壮大,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工作。

3.跟踪指导,推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为了让课题研究不成为摆设,我校教研处一方面负责检查督促课题研究工作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引导教师探讨科学的研究方法。教研督导处人员经常深入到每个课题研究实践中,协助教师开展问卷调查、观察研究、测验调查、比较研究等科研活动,指导教师写实验札记、个案分析,做好定量、定性分析,保存好实验的原始材料等工作,增强一大批教师的科研意识,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四、实施“小问题研究”,彰显学校的教育科研特色

教而不研,教就会渐渐褪色;研不促教,研之则无味。为了真正达到“科研兴校”的目标,我校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小问题研究”的号召。教育教学工作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问题,遇到问题如何办?是视而不见,还是设法解决?这就是以问题选课题的“小问题研究”动因。我校目前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对教师来说,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有了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教师的专业才能获得发展,小研究小发展,大研究大发展,不研究不发展。”其实小问题研究就是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从反思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入手,寻找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的问题,并进行认真的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为了让问题研究成果更有借鉴价值,我校确定了选择问题的指导性要求:问题要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而不能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问题通过研究要有解决的可能性;问题应该是教研组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问题应是目前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我校高中实行小班化教学,那么小班化教学的点是什么,如何才能发挥小班化的优势等,我校高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确立了一系列小问题研究。再如,高中新课程实施初期,面临初高中教学如何衔接问题,我校形成了一系列小问题。

实践表明,教师将教学中实际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以课题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研究方式,是一种以师为本、以生为本、以校为本的科研形式。小问题研究已经成为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新生长点,已经形成为我校“教研统一,以研促教”特色教研模式。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以某地方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指出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并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改善教育科研现状的对策。

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服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因此,培养“科研型”教师,提高大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并促进其专业成长.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意义重大。

在前一阶段地方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中,高等教育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承担的工作出发,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实践活动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发展的支撑体系,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建议.以期找准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案例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调查对象为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教职工。其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59.8%。调查对象职称结构分布情况如图l所示,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有18.5%,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占29.8%。共发放问卷313份,回收答卷284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的价值”、“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选题和方向”、“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和“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共设有13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在回收的284份问卷中,有116~q问卷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与人数占42.2%(以有效问卷为基数)。

1.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职称结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育科研能力存在影响。从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看,如图1所示,在省级或校级课题中,负责人是教授或副教授的比例远高于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有60.O%和29.5%主持省级课题,讲师、助教分别只有6.1%和6.7%,这反映出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参与科研活动,可以积累经验、打下研究基础。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课题研究.反映出这部分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尚未形成、经验欠缺。这就要求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形成研究团队。

调查显示了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29.8%的从事教学管理人员中。包括有院系主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或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比例均高于总体水平,如图2所示。这一数据反映出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关注问题、善于探究。

针对“您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什么成果?”的问题。有29.1%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如图3所示。这说明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比较薄弱。教育科研成果太少,已成为影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因素。

针对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6.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

2.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

对于“您认为所承担的研究是否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您所取得的成果能否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的问题,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承担的研究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52.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科研对学校的发展和对提高自身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意义。

3.教育科研的影响因素

针对“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是制约他们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9.8%的被调查者指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制约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47.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从总体情况来看,影响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的前三位依次为: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由于没有时间对实证资料收集整理.加之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量计算、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科研工作激励作用不够.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和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再者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单兵作战,如何把想法付诸行动,困难重重。

4.教育科研的保障条件。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科研?针对“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教育科研资助力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激励机制:另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方面,调查显示,62.5%的被调查者认为“课题指南对教育科研选题有指导作用”;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作用”;而30.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看到,说不清楚”。51.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教研究》和《高教信息》以及网站平台对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帮助:¨.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什么作用”:36.7%的被调查者“没有看过,不知道”。69.8%的被调查者了解我校现有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的途径;有3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和引导。 二、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还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问卷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育理论素养不高,问题与研究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欠缺。

2.教育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的政策失衡。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教育科研是软指标,另有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工作量大,相当多的教师整天陷于备课、上课等具体的教学事务中,无暇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对教育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与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及自身教育科研素质紧密相关。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观念上仍存在着忽视教育科研的现象,认为教育科研属于教学行为,教育科研无非搞些教学改革,与“科研”没有关系,仅在晋升职称时要开具从事教研的证明时才给予关注。有的认为工科院校做教育科研难以形成一定的水平.认为其取得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实践意义比不上自然科学研究。

4.教育科研保障条件不够。

教育科研保障条件包括经费的投入,相关制度与激励机制等。良好的条件是教育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现实中存在的科研经费欠缺、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很大。

三、思考和认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实力普遍还不够强。随着“质量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指导和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高校自身发展都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育科研。而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改善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现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角度人手。

1.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的定位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要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将教育科研与科研同等看待。并将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由校领导负责将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育科研资助力度。

地方高校多是教学型高校,在工作中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虽然也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学以及提升办学水平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经费在学校总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很少的,加之由于实力有限,获得高级别的项目不多,这就容易使得一些具有科研和教改价值的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因此在教育科研项目上要有专项和充足的经费加以保障。

3.完善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对教育科研工

作及其研究成果转化的政策性支持、制度性奖励和宣传推广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了解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后.需要清理和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科研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教师教育科研与院系考核、教研组考核、教师评聘挂钩;可以设立青年基金项目,鼓励扶持青年教师成为研究者。培养研究型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论文评选”、“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展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或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相应的奖励,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4.不断充实和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完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规划和引导.我们要逐步实行课题分层分级管理,加强课题校院(系)二级管理、过程管理,健全从学校到二级单位的教育科研网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加强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规划。必要时实施“一对一”的课题指导计划,不断提高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学术与应用逐步实现一体化.在服务教育决策、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从教师角度来讲,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增强开展研究的自觉性。要将教育科研看成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既是专业业务尖子,体现学科专业化,又要具备教育科学素养。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提高研究意识,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

(1)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和学术组织,其特点是以高深知识的继承、传播、发展、转化和利用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机构。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不能相脱离。教师要打破纯教书的传统思想,应做“善于思考的实践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严谨的思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科研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凸显地域性。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现实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教育科研的选题和方向的确定都要从实践出发,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篇6

1、进一步确立科研兴校战略,坚持科研立校、科研强师、科研增效

2、紧紧围绕学校“德育核心,以生为本”的理念规划设计课题内容、形式

3、以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为重点突破口,特别注重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探讨

4、注重案例分析,切实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

5、形式多样、气氛活跃、注重实效

二、教科研工作内容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区教育科研负责人会议精神,拟定如下工作内容

1、以信息化课题项目落实为抓手,推动课改工作和信息化工作,加强课题管理,积极指导开展立项课题的实施工作,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中期研讨,5月底6月初进行中期验收;做好《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研组职能发挥的研究》校级课题研究实施重点工作。

2、围绕二期课改教师研究专项课题,教工政治学习时间给各教研组长或全体教师做1~2次教科研专题辅导讲座,普及指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涉及课题选择、科研方法等。

3、积极开展教科研信息情报咨询工作,提供课题研究的选题咨询建议,组织开展第二轮二期课改教师研究专项课题立项申报动员和开题论证工作,课题立项向德育科研倾斜。全体教师学习用科研的眼光来审视、研究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上升到课题,研究、探讨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4、参与研制学校发展“三年规划”。理顺和建立起学校教科研机制,包括校级课题立项管理制度、校级教科研成果报告制度、校级教科研成果评选标准及奖励办法等制度,提交学校教代会审议。

凡在各种教科研竞赛中获奖的或者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的教师,要凭获奖证书或相关刊物到教科研室登记,备案存档。教科研室每学期以简报形式向全校公布,并在零陵中学网站“荣誉栏”以及校宣传栏上公布。

要启动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第一届教育科研成果评奖。这是关于科技教育方面的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理科教学(物理、化学、生物),都是属于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方面的教育科研成果,请学校科技教师,有研究的教师做好准备。

5、争取承接1个区级以上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实施项目,推广1个区级以上教科研获奖成果。组织好中期成果汇报会和部分课题的结题工作。课题组要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

参与教育学院汪人老师主持的《切合教师实际的教育科研方法研究》。

篇7

一、健全组织规范管理

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科研才能,进一步规范我校教育科研管理,调整充实学校科研组,健全“分管校长——教科室——科研组——课题组”的科研管理网络。科研组成员主要来自各课题组,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力量。科研组定期召开会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动态,关注教改热点,收集、总结先进的教科研信息,每周举行“教学论坛”活动,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积极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以此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

一年来,学校承担嵊州市级以上课题31项。为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学校要求各课题组按照所制订的实施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人员分工,落实研究任务,定期举行集体研究活动,撰写课题心得和研究个案,重视过程性资料、专题性资料、效果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课题的顺利结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学习开展活动培养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一年来,学校加强了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上半年完成了浙江省教师继续教育的“教科研专题培训”,从下半年起,每周的教职工会议上举行“教学论坛”活动,主要由校“名师工作室”与“科研组”成员主持,把教育理论的前沿动态,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传递到每一位教师。经过实践检验,效果比较明显。

学校继续实施“青春闪光”工程,组织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一年来的学习重点有“走进新课标”系列讲座、“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推陈出新,让课堂活起来”科研节系列活动等。通过学习和培训和科研节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大大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为拓宽科研视野,了解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学校邀请了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来我校进行了《课堂预设的实时生成》专题讲座,并邀请杭州天长小学的教科室主任徐华昆老师现场课堂教学、说课、讲评,使老师们收益非浅。

三、总结经验争创佳绩

把课题研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开展学校教科研的首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育科研,从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

一年来,有不少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发表、获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市教科所组织的嵊州市2002学年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和市2003暑期论文评比中获得了出色的成绩。

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面对信息时代的学校教科研工作,要认真搞研究,要不断开拓创新,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献计献策,为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而努力。新的一年,我们将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篇8

紧紧围绕xx区委、区政府“高位提升·惠及全民”的总体战略,认真执行区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积极强化“办有质量的教育”工作措施,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服务行政决策,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师提升,为推进鄞州教育现代化而尽责尽力。

二、总体目标

围绕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主题,立足xx区教科室自身的教育科学研究、德育指导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青少年科技教育辅导等四大领域,不断完善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扩大培养专业务实的骨干队伍,持续创新科学有效的研究载体,面向基层,面向教师,聚焦课堂改革,聚焦课程改革,切实履行“研究、指导、引领、服务、管理”职责,立体优化四大领域的“鄞州特色”,不断提升鄞州教育的新品质。

三、主要工作

根据《xx市xx区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xx教〔XX〕xx号)要求和XX年8月全区教育系统干部读书会等会议上相关领导的讲话精神,明确xx区教科室的主要工作:

1、突出科研的全员性和引领性。面向教学实践,立足全员参与,建立人人写总结、组组有论文、校校出课题的科研机制。在全体教师特别是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中,推行教学反思日记的撰写,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好的教学反思日记。抓好面上普及,实施好高层次课题研究,促进科研整体水平提升。(摘自教育局文件第13条)

2、推进科技特色建设。推进校园科普活动,开展科技示范校(园)评选,办好区青少年科技节,组织参加市级以上科技竞赛,提升校园科技水平。(摘自教育局文件第28条)

3、重视人文特色建设。建设一批市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辅导教师配置,创建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摘自教育局文件第29条)

4.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教科室的重点工作是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导学案问题、小组建设问题、课堂流程问题、教学评价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指导;在浙江省全面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围绕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群建构、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程开设、课程评价等,进行深入研究指导。(摘自局长和分管局长的相关讲话)

5.将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到重要高度。在“树德立人”重要教育思想指引下,根据省委书记夏宝龙同志在全省转变育人模式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教科室要加强德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力度,并有专人配合教育局全面深入地推进全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摘自局长和分管局长的相关讲话)

四、具体工作

1、乐于全域服务。抱着“既服务于民,又不扰民”的诚心,大力欢迎各协作区、各校的领导和教师前来区教科室,或邀请区教科室人员前去各协作组和学校,就学校或教师需求的教育科研问题、课程改革问题、课堂改革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学校特色建设问题、科技教育问题、德育工作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校园法律问题等,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咨询、指导、服务。教科室成员平时要加强自身学习、进修、研究,增强引领能力和指导作用。

2、勤于分层培训。通过自主组织和合作组织,充分拓展主题性或专题性培训、普及型或提高型培训、会议型或竞赛型培训、项目式或任务式培训、沙龙式或师徒式培训、学分式或证书式培训、工作室或工作坊培训等方式,分层分类培养并扩大和提高教育科研、心理辅导、科技教育、德育辅导等方面的师资力量。

3、精于教科主业。

(1)明确重点任务:及时征集、推荐、组织并实施好立足教学、立足学生为主的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规划课题项目,争取广立项、多立项,并扩大以课堂改革、课程改革为专题的课题立项比重,争取高结题率、高获奖率,并继续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大市各县市区;及时征集和推荐各级关于德育、心育、体育、艺术等专项课题或小课题的研究成果,争取全覆盖,广获奖,使教育科研的“鄞州现象”更具影响力;主动大力推广区规划课题成果一等奖、市规划课题成果二等奖及以上获奖级别的课题成果,并正式选编出版《xx区xx教育科研成果集粹》,使之成为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复制迁移、借鉴嫁接、示范引领的有效载体,同时使之成为xx区人民政府的国家级教育课题结题成果之一。

(2)落实重点环节:经常性巡查和面对面指导处于正常研究周期内的全国、省、市立项的规划课题的实施情况,重点加强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论证,特别关注过程研究与成果提炼,切实把好课题的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实效性四大关,以期继续广泛地产生有一定质量的、具有区域引领作用的、有一定水准的研究成果;继续抽机巡查和指导处于正常研究周期内的区级立项的规划课题的实施情况;对不能完成各级规划课题的单位和负责人,予以更强制的警戒力度。

(3)拓展相关业务:不定期组织举办或推荐选送各级各类优秀论文、教学反思的评比,并视情作出具体指导。认真组织征集、评审、规划、指导、结题、评比新一轮市、区两级德育专项个人课题,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征文活动、xx市中小学“德育热点大家谈”征文比赛、xx市中小学主题班会评选活动、xx市“甬江杯”学前教育主题征文活动。

篇9

论文摘要:教育科研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具有先导作用。构建以组织系统设置、制度建设保障为载体的教育科研机制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等问题并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与经验,应是高职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

0 引论

教育科研是指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应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科研的历史使命和地位,重新判断和评价教育科研的先导和引领作用,以教育科研引领高职教育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1加强教育科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教育科研具有教育规律的认识作用。通过加强教育科研,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断取得高职教育科研成果,这必将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巨大现实力量。

2)教育科研具有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作用。教育科研不仅要研究和回答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能迎接实践发展和未来的挑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解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等诸多教学实际问题,加速推进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3)教育科研具有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该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需要,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为重点的教育科研,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实践型转变,不断获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增加新技能,取得更多的生产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构建高职教育科研机制的组织制度保障

机制的内涵是以组织系统设置与制度建设为载体,并通过组织和制度的建立、实施与调整,在实践中加以体现。

1)组织系统设计。高职院校校长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全校教育科研资源整合,教育科研发展规划的制定,并依靠专家委员会与教育科研处对教育科研工作进行决策和管理;专家委员会由学院主要领导、主要教学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型教师、企事业单位科研及技术专家组成,是学院教科研工作最高决策机构;教育科研处由具有丰富教学及科研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成员兼顾专业机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强调综合管理能力和知识的互补性;系部(部门)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执行部门,系部(部门)教育科研工作由部门主任负责;教研科研课题组是教育科研活动的具体实施单位,是根据教育科研需要而建立的横向组织。

2)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制定、更新与完善教育科研工作管理的各种办法和规定的总和。为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注意制度的导向作用,制度应有利于激发教职工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二是制度应有利于创新,能够通过教育科研达到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建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亮点突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机制;三是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教职工教育科研工作成绩,保持教职工教科研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高职教育科研机制探索

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回归原始点,切实把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特征。回归原始点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明确研究方向与定位的基础和前提。《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早已做了明确阐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镦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上述六条基本特征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明确了定位,同时也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模式”是标准,是别人可以照着做的样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应立足在标准性、规范性、普遍性上下功夫,旨在提供可资学习、借鉴和使用推广的模式。

2)要立足创新,应关注分类与比较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点是专业,其核心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设定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的途径、方式等。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模式的差异性。因此,一方面要研究模式的共同属性,不偏离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定位;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培养目标不同,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及运行方式与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充分考虑专业、课程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要素的相关联系与各自要求,构建具有特色的、灵活多样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2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构建校企双赢互动的长效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各学校应注重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这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总体上讲,校企合作的实际状况远不能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仍然是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难题。因此,从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高度来研究工学结合的理论和经验,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十分重要。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应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基础。利益共赢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基础。企业与学校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及行为准则,构建校企双赢互动的长效机制必须是在两个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相互认识一致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从学校来讲,在“双赢”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并满足企业的利益和需要,企业才会有积极的关注教育的热情,才能更深度地参与教学。企业的利益和需要一般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毕业生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市场环境的改变、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需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及时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为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二是校企合作能够推动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企业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更新,为行业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需要高职院校师资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掌握,对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岗位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岗位能力;需要高职院校充足的人力资源,灵活安排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解决企业符合规定要求的部分生产任务,特别是企业在有季节销售、临时性任务、大订单情况下,学校能够根据生产流程需要,实行弹性学制,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三是加强校企文化交流,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校企合作的情感基础。紧密的校企关系体现在双方各种资源的融合,特别是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与沟通,可以使双方相互了解各自的利益需求与价值观等情况,学习对方的文化精髓,培养相互合作的情感基础等。通过经常性的合作,企业可以将学校教师的探索精神与敬业态度传递给自己的职工;通过招聘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打造新型职工形象,营造新的血液,从而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

2)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既是校企合作的目的又是深化双方关系的基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吸纳对方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与可持续发展,对于校企双方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合同或协议形式确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关系。学院主动建立与用人单位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构建一种双赢互动的长效机制,在有利于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界定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收益,明确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二是制定共同发展的战略规划。从学校的利益考虑,企业可将教育教学工作纳入发展战略,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在用人或招工上优先考虑录用合作学校的毕业生,为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提供充分的保障。在人力资源上广泛深入参与各项教学工作,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正确和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在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上提供支持,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职业能力。从行业企业的利益考虑,学校将以服务行业企业为己任,紧贴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把合作的目标强调在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上;同时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分段教学等多种形式满足行业企业用工及其他工作的需要。

3)实施产学研一体化联动机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改和科研项目,实现共同的产品开发的组织管理、数据管理、资源配置管理、任务进度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等,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际研发项目,及时接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学习现代职业岗位的要求和标准,提高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教学的本领;同时使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实际生产,特别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边学习边工作的环境,对于学生提高生产技能具有积极意义。

3.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调学习过程与生产劳动过程的统一,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确立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其关键点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高度统一,目标是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具备驾驭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强调培养过程的质量评价,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评价的一体化注重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评价的一致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强调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应逐步转变为接近或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的过程;教学内容评价要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教学形式的评价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

2)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作为正确把握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要充分反映出时代性、规律性、科学性和相对性的要求。质量标准的制定应注意:一是要紧密贴近专业所面对的实际工作和岗位的要求与标准。二是要与“双证书”制度相结合。“双证书”制度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典型做法,尽管各个国家“双证书”制度在组织形式、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是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是“双证书”制度的共同特点。三是要引入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引入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可以保持教学质量活动的有效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预防措施和纠正方法,可以减少发生教学管理质量问题的风险,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实现教学管理的文档化、标准化、规范化。

篇10

师范生 教育科研素质 体系构建

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应当是师范生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而目前关于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意识还不够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效果不甚理想,科学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背景下,构建合理、有效的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体系,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性的实践意义。该培养体系应当是一个在认识层面上到位、操作层面可行、实践层面有效的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体系,应当是一个横向融合、纵向衔接、双向辐射、四堂联动、五方携手的立体系统。

一、弄清教育科研素质的内部关系,搞好“横向融合”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系统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或要素有序地内在联结而成的。局部或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变化。如前所述,教育科研素质包括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科研精神等四个成分。其中教育科研意识是灵魂,教育科研知识是基础,教育科研能力是表现,教育科研精神是境界。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其他三个因素产生影响,并最终可能导致整个教育科研素质结构的改善。

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科研意识的增强会促使他捕捉到更多的参与教育科研的机会,由此他的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能力自然会随之水涨船高,进而会影响他的教育科研精神的相应调适。而教育科研知识的丰富,会促使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教育科研意识和精神的进步。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可以先进行单项成分的训练,如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意识的训练,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的学习,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的涵养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及时的系统融合。融合要以科研活动为中心,因为教育科研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在研究中学会研究”的过程。离开了研究问题和由此形成的研究情景,教育科研意识的唤醒、教育科研知识的获得、教育科研能力的持续锤炼和系统化组合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好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应该是教育科研素质的单因素训练与综合训练的有机融合。以往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缺陷恰恰在于过分寄希望于单项成分训练对整个教育科研素质提升的价值,而忽视了及时整合的重要性。

二、统揽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三个阶段,做到“纵向衔接”

一个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要经历三个紧密联系、前后衔接的发展阶段:职前初步形成阶段、入职基本形成阶段和在职提高完善阶段。

教育科研素质的职前初步形成阶段主要是指师范教育阶段。师范生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初步实践教育科研理论,增强教育科研意识,初步形成教育科研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育见习与实习,密切联系中小学教育科研实际,引导师范生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地位和迫切需要,为教育科研素质的初步形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引导师范生课开展小课题研究,以及指导他们写好毕业论文,开展科研活动训练,培养师范生教育的兴趣和初步学会运用教育科研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师范生自主建构起教育科研素质的基本结构,初步形成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素质的入职基本形成阶段,是指师范生毕业后初任教职的一两年的上岗适应期。这一阶段要进行入职辅导。其主要目标是帮助新任教师熟悉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现状,把所学的教育科研理论运用于中小学教学研究实践,初步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基本上适应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显然,这一阶段的培养效果如何依赖于师范生阶段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和准备程度。

教育科研素质的在职提高完善阶段,是指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阶段。在职培训的目标是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育科研素养。可以通过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提高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加强教育科研实践训练,解决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愉快胜任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并涵育终生献身中小学教育科研事业的精神。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处在这三个阶段的第一阶段,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奠基作用。现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佳,如果分析源头,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师范教育阶段。正是这一阶段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欠缺,导致了中小学教师任职期间教育科研素质低下。因此不能只盯着这一阶段,应当将目光放远一些,把它放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沟通三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做好统盘考虑、整体设计,注意做到与后面两个阶段的“无缝”衔接。

三、促进教育科研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形成“双向辐射”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同样,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既要注意发挥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作用,又要注意教育教学实践对理论的强化作用,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双向辐射”的良性局面。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深有感触地说:“离开教育理论,学校教育工作是很难开展起来的,因而我非常看重教育理论。”教育科研理论是指导教育科研活动的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提高教育科研素质的首要条件,有利于用崭新的教育思维夯实教育实践研究的根基。教育科研知识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科研理论对教育科研素质形成具有先导作用,必须加以重视。如果师范生单纯依靠教育科研实践,无视教育科研理论系统学习的价值,必将会造成教育科研素质养成的低效、被动,更不利于合理的教育科研素质结构的形成、优化。但是,教育科研理论学习不能过于偏重纯理性、结论性,不能沦为教条,陷入片面理论化。

埃利奥特提出“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的观点,凯米斯等人又进一步提出“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行动研究”是教师科研的重点。师范生通过教育科研实践,比如完整参与一次比较规范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师范生能够很好地了解科研活动的流程,对他们以后单独开展课题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育科研素质培养过程中,师范生在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时参与教育科研项目,在教育实习中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实践并重,使教学理论实习和教育科研实习融合、渗透等。既当学习者,又当行动者,一边立足教育科研理论消化,一边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共同促使教育科研素质的快速提升。

四、拓宽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渠道,做到“四堂联动”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应当充分发挥各种培养渠道的作用,形成“四堂联动”的良好局面。“四堂联动”指的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习课堂和网络课堂相互配合,形成培养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合力。

1.第一课堂是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主渠道

第一课堂指的是课堂教学。合理设置教育科研类课程,并在课堂教学中,向师范生高效传授教育科研的理论和知识,并注意讲授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倡“问题式”、“诱思式”或“研究式”等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研究型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疑、质疑、答疑等活动来激活师范生思维,从而引导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教育科研的多元思维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

2.第二课堂是培养教育科研素质的有效渠道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可以丰富师范生的课内外知识,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师范生对所学的教育科研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围绕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关于教育科研的讲座,成立师范生教育科研兴趣小组,吸收师范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开展师范生教育科研论文及成果的评比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水平,全面带动他们的教育科研活动。

3.实习课堂是培养教育科研素质的“练兵场”

实习课堂主要是指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环节。教育实习是检验师范生能否将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环节,师范生可以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动向,丰富自己的感性经验,在实践中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案。为了增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重视与中小学的合作,建立中小学教育科研基地,积极参与中小学的教改实验。

4.网络课堂是培养教育科研素质的新渠道

信息时代是一个“依网生存”的时代。通过网络来提高教育科研素质应该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渠道。师范院校要构建较好的网络信息平台;教师要在有效运用网络资源方面对师范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师范生可以通过教育专题学习网站,浏览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方法,学习名家的教育经验,丰富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关注基础教育的前沿动态,把理论学习和中学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思考;还可以利用网络空间、博客等形式梳理自己的思考,使自己向“研究型”教师迈进。

五、发挥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主体的作用,实现“五方携手”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体系还应包括各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融合,实现“五方携手”。“五方携手”是由师范生、师范院校指导教师、中小学指导教师、师范院校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构成的。

1.师范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最终要落实在师范生身上,因此师范生是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最重要的主体。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途主动构建的,而不是静等着被动接受的。这种建构并非随意或无意识的建构,而是需要与他人协商并达成一致,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正。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思想的影响,在培养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时,应当重点关注凸显师范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研讨式教学和实际情境化教学来具体落实。

必须以师范生为主体,激发他们提升教育科研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师范生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兴趣和潜力。他们智力发展趋向成熟,动机水平高,研究、创新意识强,情感意志也有了良好的发展,正处于人生中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参与教育科研探索,让他们从掌握充足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了解中学教育实践情况两个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融合,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

2.高师院校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具有比较明显的教育科研优势,对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起着主导作用。他们较好地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对中学教学实际比较熟悉,一般也承担某些教育科研课题。他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引发师范生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利用对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活动的负责和指导,为师范生提供教育科研理论方面的宏观和具体指导,组织师范生开展教育科研。他们是师范生最好的启蒙老师,他们的科研态度和方法是影响师范生的最直观的教材。

3.中学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

中学指导教师一般是中学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责任感强。他们是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参与者、指导者。他们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实践方面。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身教”,帮助师范生制定课题研究计划,为师范生提供真实的教育教学资源,指导师范生深入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引导他们去发现、研究、解决各种问题。

4.师范院校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

师范院校管理部门在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方面负有引导的职责。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师范生提高教育科研素质。可以通过完善教育科研方面的课程体系,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3门必修课外,增设科学研究方法和“教育类”选修课。丰富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可以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可以建立科研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可以开展富有师范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范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各种教育科研的探索活动。

5.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在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方面可以起到统筹作用。教育行政部门是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是联接师范院校、中小学的桥梁,参与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培养计划的实施,可以充分利用各单位的教育资源,统一制定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培养内容,合理利用培养时间,高效率地实施培养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质量。教育行政部门“五方携手”,形成合力,可以共同促进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科学合理的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体系,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培养体系。这一培养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师范生科研素质各项因素的整合提供最佳的结合环境,有力推动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远.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三强化”的培养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9,(8).

[2]汤玫英.继续教育培训的中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6).

[3]张志越.谈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