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范文
时间:2023-03-28 11:4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医药行业在投资界拥有“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美誉,20**年英国《金融时报》500强企业所属行业中,制药业是仅次于银行业的全球最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医药行业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医药工业包括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中成药工业、中药饮片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医疗器械工业、制药机械工业、医用材料及医疗用品制造工业、其他工业八个子行业。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5、相对垄断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20**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多个品种、11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20**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2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20**-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4%、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03%、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0**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20**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20**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0**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20**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我国将从20**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禁止类限制类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药用天然胶塞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20**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产品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维生素类:烟酸生产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20**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4、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7%,而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全美市场份额的60%,我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医药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发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国医药流通的批发环节以委托医药商业公司销售和企业自销为主。近年来,医药生产企业出于对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了自营自销力量。
二、我行医药行业业务发展现况分析
(一)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近三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截止20**年底,全行公司类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信贷业务余额181.91亿元,较20**年底增加35.3亿元,增长24.1%,其中:贷款余额168.3亿元(含票据贴现10.21亿元),占92.5%;票据承兑余额11.57亿元,占6.4%;贸易融资业务余额1.19亿元,占0.7%;保证及信贷证明余额0.85亿元,占0.8%。医药行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增长较快,20**年底医药行业贷款余额为168.3亿元,比20**年底增加29.5亿元,增长21.2%,与同期全行公司类贷款15.2%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年底的1.13%上升到20**年底的1.28%。
2、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截止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不良贷款客户389户,占医药行业客户总数的32.42%;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比20**年底减少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5%,较20**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35亿元,比20**年底减少3.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8%,较20**年底下降5.4个百分点;欠息户409家(其中有息无本户20家),占客户总数的34.1%,欠息额7.33亿元,比20**年底减少2.62亿元,其中催收利息7.26亿元,比20**年减少2.2亿元。从不良贷款形成时间来看,20**年以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余额为19.95亿元,占20**年底不良贷款总额的67.6%;欠息额6.3亿元,占欠息额的85.9%。受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以及剥离因素的影响,20**年6月底,医药行业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下降为12.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虽然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医药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医药行业的不良客户数、欠息户比例较高,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年底、20**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6.1亿元、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4.5%、74.5%,不良贷款客户集中度很高。
3、医药行业客户总数减少,户均信贷余额有所提高与20**年相比,20**年底医药行业客户总数有所减少,其中商业客户减少了近一半。工业客户信贷余额有所增加,占医药行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有所提高。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比20**年减少170户,其中:工业客户1095户,比20**年减少41户,信贷余额173.05亿元,比20**年增加40.78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0.2%提高到95.1%;商业客户105户,比20**年减少129户,信贷余额为8.86亿元,比20**年减少5.44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8%下降到4.9%。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户均信贷余额为1516万元,比20**年提高446万元,其中:工业客户户均余额1580万元,比20**年提高416万元;商业客户户均余额844万元,比20**年提高233万元。
4、区域分布分析医药行业在我行地区分布广且较为分散,与医药行业自身的地域发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年底,全行有39个分行(含总行公司业务部)有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陕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贷余额91.96亿元,占医药行业信贷资产总额的50.55%,其余约50%的信贷资产分布在全国其他的31个省、区的医药企业中。从不良资产分布来看,除宁波、厦门、海南、、三峡等五家分行无不良贷款外,其余34个分行均有不良贷款,其中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5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9.30%,不良贷款分布区域较集中。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肃五个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医药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户结构不合理,客户规模偏小截止20**年末,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共1200户,其中:信贷余额10**万元及以上的403户,占医药客户总数的33.58%,不良户56家,不良率15.61%;信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797户,占总客户数的66.42%,不良户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重点不够突出,信贷余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89户,仅占总客户数的7.41%,贷款投放多数集中在医药行业的中小客户上,而中小客户集中体现了不良户数、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不尽合理,在医药行业的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国内优势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退出小规模医药企业。
2、我行医药行业存量信贷资产的区域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相匹配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地区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在部分医药行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区域,我行信贷市场份额较低
3、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行业客户多在工行、农行开户,是工行、农行的传统客户,企业基本结算户主要开立在工行和农行,在我行基本户开户率较低,资金结算量较小,我行对其资金回流及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弱。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深层次的营销难度较大。
4、竞争产品无特色,缺乏个性化服务医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呈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医药行业受国家管制较严,在审批、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级审批,国家配套政策的变化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医药行业技术专业性强,产品分类细,种类繁多,需要对医药行业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对医药行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资产业务中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在资产业务以外缺少与医药行业特点相配套的服务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医药行业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营销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类型医药客户的市场细分以及需求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三、医药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1、融资业务需求(1)固定资产贷款需求。20**年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与此相关带来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需求;二是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三是为实现医药产业化,建设新医药生产基地和老医药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医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类存货、季节性物资储备等生产经营周转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3)其他融资需求。一是医药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贸易融资需求;二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所产生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和保理业务需求;三是医药企业由于支付及结算需要所产生的法人帐户透支等临时性融资需求。
2、资金归集及电子化产品需求(1)资金归集需求。医药工业类客户和医药商业类客户具有各地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结算量小但频繁等特点,下游客户(包括各地商、经销商以及医院和药店等)相对稳定但数量较多。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对加强资金归集提出了要求,可通过网上银行、重客服务系统等为医药客户组建资金结算网络。(2)电子化结算产品需求。药品、设备招标采购网上信息平台以及医药经销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动POS、金融IC卡等电子化结算产品。
3、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推进医药流通及生产企业的重组,由此产生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医药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筹资的多元化,可向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医疗及保险业与每个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办理银行卡、代收费、保险等中间业务服务。
四、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定位
近两年,我行在医药行业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全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过25%,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但是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客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匹配、优质客户不多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确定未来3-5年内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的思路是: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加大对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的营销力度,提高我行在医药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市场份额;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退出医药行业中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
(一)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确定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较快、较稳定。该区域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医药行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医药行业中的重点优势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地域结构,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龙江和陕西等十二个省(市)作为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客户结构
1、重点支持类客户各分行应视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本地区的重点支持类客户。重点支持类客户应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强,财务指标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③我行信用评级在AA级及以上。十二个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所在地分行可选择1-5家医药企业作为分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其他地区的分行可选择1-2家医药行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分行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与我行合作情况等,及时对重点支持类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对分行确定的重点支持类客户,应根据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授信、组建资金结算网络、提供保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个人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加我行在医药行业优质客户市场的业务份额。各分行在确定重点支持类客户时应注意:①企业所处的子行业。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业、中药业和生物制药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具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3-5年内,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具规模、有成本优势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药行业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传统品牌优势、拳头产品突出、拥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销售网络畅通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出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目前不宜进行大规模信贷投入,营销中重点关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生产企业。②企业产品的特点。将医药企业产品列入医保目录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对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国外新特药的国内生产企业应持谨慎态度;关注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支持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强大营销能力的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对主导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的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的支持要慎重。
2、维持类客户对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贷业务但未列入分行重点支持类的医药企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向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其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进入规模化生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及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但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信贷投放。对维持类客户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增加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减少信贷风险。新晨
3、退出类客户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客户数在我行医药行业客户中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客户集中表现出客户数量多、户均余额低、不良户数及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各分行应把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区医药企业发展状况及与我行的合作关系等,制定本地区医药行业客户退出标准和退出名单。退出类客户应包括:①未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GMP、GSP、GCP、GAP认证的医药企业;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产品列入国家20**年《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列入20**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③产品无特色、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④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及在我行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医药企业。对退出类客户应制定具体的退出计划,同时注意保全我行债权,以免债权被悬空或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五、医药行业客户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医药行业是受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国家环保标准的变化以及出口退税等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引导,国家政策最终将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医药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定医药企业项目成本和收益时,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关注市场变化由于地方保护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药企业重复投资过多,整个市场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逐渐会形成垄断态势,那些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小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关注医药企业的市场变化,一是要关注产品的市场特征,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潜力及潜力的持续时间;三是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三)关注医药行业技术风险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整个项目的投资将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制药项目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技术风险包括新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以及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等。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四)加强对客户的审查
1、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医药客户的准入审查医药行业是一个市场准入限制极严格的行业,制药企业从取得生产资格到药品上市以及最后价格制订都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在客户和项目审查中应注意:(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目前国家对医药行业产业政策主要有医药“十五”发展规划、20**年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年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录》;(2)根据医药行业准入要求,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准入资格:医药工业企业应通过GMP认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文、医药产品注册证等;医药商业企业是应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SP认证,进口药品应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等。
2、借款人应具备较好声誉医药产品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药品的药效和副作用缺乏了解,在选择药品时往往依赖以前的经验。因此制药企业以往的产品记录对于现有产品的销售成功与否至为重要。
篇2
借鉴“双汇”
近期“双汇瘦肉精”可能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针对于这样一个事件,医药行业里的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个事件中体会到一些东西呢?如果不能,单单把“瘦肉精”事件作为一个新闻看点,那这个新闻已经过去,万隆董事长也就此事做出了道歉和声明,作为一个新闻应具备的时效性应该也已经过了。
“双汇”从一个小工厂发展到今天市值过百亿的规模,这样的企业是我们中小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单单一个“瘦肉精”事件,双汇每天损失大概是一个亿,市值损失一百多亿,这个数据大家有关心过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假如这些都不是我们关心的对象,那么一个如此大型的企业因为一个事件就亏损如此之巨大,有时甚至会让一个企业从此在市场上消失,这个问题是否是我们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深思的问题呢?
医药是生活必需品
医药行业是生活必需品,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消费者看到的话可能会担忧,经营者看到的话可能会自豪,但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前者而非后者。
假如医药行业是生活必需品,那么作为我们消费者不就很被动了,对于医药行业,许多的消费者是不懂的,我们去看病买药,全凭医生一张药方,价格是天价这个可能许多消费者都深有体会,这是一个暴利的行业,但我们却无能为力,谁叫我们要生病呢。
利润最大化,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奉行的一句话,这句话可以算是真理,任何一家企业都是在为这个利润最大化而努力而付出。但医药是生活必需品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为选择的权利在消费者手中。
消费者作为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他有权利决定购买哪个品牌的药品。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许多人发生一点小病小灾,第一个会问的不一定是医生,而是网络,网络上的信息量已经大到人们无法想象的地步,什么信息我们都可以间接地了解到。好比感冒需要吃什么,大家会上百度搜索一下,咨询一下网络上的医药专家,根据消费者自己提供的现象给予一定的回答。然后再到药店进行购买,买哪个品牌、哪个牌子的药品有效果、哪个牌子比较受欢迎,这些消费者早已在购买之前就已经一一打探清楚。推销人员这时候更像是一个“导游”告诉消费者你需要的药品放在第几栏第几排。
选择权在消费者手中
选择权在消费者手中,这是医药企业所必须认识并了解的。如果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医药是生活必需品而不去考虑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和消费方式的转变,那么这样的企业可以说是危险的。
金融风暴让许多的大企业倒下了,而往往一些中小企业却反而在金融危机中获得了发展,产生了质的改变。原因何在?是因为船小好调头吗?也许有这方面的可能,但更大的决定因素在于企业自身是否对于自己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和定位,是否对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有一个很好的研究和认识。
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医药作为生活必需品,相信很多的企业都可以意识到,但是否所有的医药企业都可以认识到最终的选择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这个就无法给予一个肯定的回答。既然最终的选择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如何让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医药行业中脱颖而出就成为企业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无诚信不营销
一个简单的负面新闻,可以让一家市值过百亿过千亿的大型企业面临生存的危机,这个是做企业应该从“瘦肉精”事件中学习到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在这个产品信息供过于求的年代,企业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如何去打动消费者,如何去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而不是单纯的考虑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先交朋友后做生意”这句话可能许多人都知道,但这个朋友如何交却是问题的所在,这关系到后期的生意能否顺利的进行。交朋友贵在交心,古人有云“志不同、道不和,不相与谋”说明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消费者希望购买到质量有保证的产品,购买到放心实用的产品,消费者是带着诚意来选购的,商家也应如此回应,生产高质量的实用的产品,带着诚信来与消费者进行交流、互动。
医药虽属于生活必需品,但是它有别于我们的日常必需品,就拿买衣服来说,消费者买到的衣服质量不行,可以换可以再买,但医药不一样,做医药就是做良心,医药如果质量不过关,那可不是买到劣质衣服这么简单,是关乎生与死的问题,是关乎生命的。
篇3
通用名称起争议
“依马打”通用起纷争
——中国香港联华药业有限公司诉深圳金活利生药业有限公司侵害商标专用权、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纠纷
今年3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依马打正红花油 RED FLOWER Flos Carthami及图”商标争议行政纠纷一案,使得香港联华药业有限公司(下称联华药业)与深圳金活利生药业有限公司(下称金活药业)之间的多年商标之争再度升温。两药企因“依马打正红花油”是否为通用名称已展开数年较量。
争议商标为第4846264号“依马打正红花油 RED FLOWER Flos Carthami及图”商标,由中国香港联华药业有限公司(下称联华药业)于2010年获得商标专用权,核定使用在第5类人用药油商品上,2011年深圳金活利生药业有限公司(下称金活药业)对该争议商标提出撤销申请。
金活药业称,早在2002年,相关《医药产品注册证》上“依马打正红花油”药品生产标准已转化为国家标准,标注药品通用名称为“依马打正红花油”,而在2006年金活药业取得的仿制药相关批件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依马打正红花油”作为药品通用名称予以批准。据此,金活药业认为“依马打正红花油”为商品通用名称,不宜将其注册为商标,请求对争议商标予以撤销。
而据联华药业介绍,“依马打”系列商标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由联华药业的母公司“依马打联华世界有限公司”创立,是该公司的字号,现“依马打”系列商标已转让至联华药业名下。“依马打”系列商标经联华药业广泛注册和使用,已成为红花油药品上的驰名商标,并在中国大陆注册了多件“依马打”系列商标,其中第184933号“依马打”商标早在1982年已提出注册申请,并对其进行了全类别注册保护。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下称商评委)认为,在相关药品批件取得之前,联华药业已将“依马打”作为商标注册在第5类红花油商品上。据此,争议商标客观上起到了标识商品来源的作用,裁定维持了争议商标的注册。
对此,金活药业则表示,1982年联华药业申请的第184933号“依马打”商标被核准注册,是因为当时“依马打正红花油”尚不是药品通用名称,但自2002年起“依马打正红花油”被列入国家药品标准起,在药品领域已丧失商标专用性,因此争议商标不应予以核准注册。
随后,金活药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截至发稿前,记者获悉,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撤销了商评委的裁定,认定争议商标在被核准注册之前已经成为药品通用名称。
两家药企关于“依马打正红花油”的通用名称之争可追溯至2011年的一场商标侵权民事纠纷。
在这场互为诉讼的民事纠纷中,金活药业请求法院确认,其自2006年起取得生产仿制药“依马打正红花油”的《药品注册批件》开始,不构成对联华药业第184933号“依马打”注册商标权的侵害。
联华药业对此提起反诉,要求确认金活药业生产销售的“依马打正红花油”侵害了“依马打”注册商标,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并索赔400万元。
跨类保护有条件
“伲福达”无奈“泥福达”
——傅绍文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第三人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商标异议复审行政纠纷
因认为他人申请注册的“泥福达”文字商标构成对其在先注册的药品类驰名商标“伲福达”的恶意傍附,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黄海公司)寻求跨类保护,但法院判决未将“伲福达”纳入跨类保护的范畴。
被异议商标为第3858497号“泥福达”文字商标,由自然人傅绍文于2003年12月申请注册,指定使用在国际分类第30类螺旋藻(非医用营养品)、非医用营养液等商品上。
引证商标第3161595号“伲福达”文字商标,由黄海公司于2002年4月27日申请注册,核定使用在第5类人用药、片剂等商品上,专用权期限至2023年6月27日止。
黄海公司认为被异议商标与其申请注册在先的引证商标“伲福达”构成近似,而“伲福达”作为知名的药品类商标已经达到了驰名程度,应该受到跨类保护。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下称商评委)支持了黄海公司的异议申请,驳回了“泥福达”的注册,为此傅绍文诉至法院,要求撤销驳回裁定。
傅绍文表示,“伲福达”本身是一种药品名称,在2002年黄海制药公司将其注册为商标之前,“伲福达”一直作为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药品的硝苯地平缓释片(Ⅱ)的通用药品名称进行使用,消费者并未将其与黄海制药公司之间建立起紧密、唯一的联系。在被异议商标“泥福达”申请注册时,引证商标并未达到驰名的程度,也不应获得跨类保护的权利。
2013年9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认为,引证商标在被异议商标申请日之前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尚不足以达到驰名商标的程度。在此情况下,尽管被异议商标标识与引证商标近似,但并不属于现行商标法对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范畴。据此法院撤销了商评委作出的异议复审裁定。
“21金维他”几经波折终有果
——江西巨元医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第三人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商标撤销复审行政纠纷
杭州民生药厂,即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民生公司)前身,于1987年1月申请注册引证商标第297849号“21金维他”文字商标,该商标申请于1987年8月30日被核准注册,核定使用商品为第5类西药。
2000年12月南昌汇日保健制剂有限公司,即江西巨元医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巨元公司)前身,申请了争议商标第1687032号“21金维他及图形”组合商标,2001年12月21日被核准注册,指定使用在第30类非医用营养液等商品上。
该案几经诉讼程序,2006年5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重新作出裁定,撤销巨元公司注册的第1687032号争议商标,理由是:争议商标与引证商标属于非类似商品;从引证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以及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等方面来看,引证商标已经达到相关公众知晓的程度,争议商标已构成对引证商标的摹仿。
2007年6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巨元公司的上诉,维持了一审原判。
同源之争待厘清
“片仔癀”难容“八宝丹”
——福建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诉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
今年2月,福建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漳州片仔癀公司)将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下称厦门中药厂)诉至法院,称其对“八宝丹”的药品宣传中与“片仔癀”进行不正当对比,构成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同处市场多年的中药产品诉起同源纷争,目前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尚在进一步审理中。
漳州片仔癀公司表示,“片仔癀”与“八宝丹”并非同源,虽然两种产品在成分上有类似的地方,也属于同一个药品大类,但毕竟是两种药品,功效是否相同需有临床试验才能下结论。“八宝丹”在宣传中故意与“片仔癀”进行对比,有借“片仔癀”市场影响力提升自身销售业绩的可能,存在搭便车的嫌疑。
厦门中药厂则认为,“八宝丹”和“片仔癀”本属同宗同源,有史可查,之前共存市场一直相安无事,不清楚漳州片仔癀公司为何突然提起诉讼。
2013年,厦门中药厂的母公司上海市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医药)曾表示,将发展上海医药旗下的“大品种”战略,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旗下厦门中药厂的八宝丹就是重点打造对象,并计划申请八宝丹部分剂型的处方药同时为非处方药。如此,八宝丹将会成为与片仔癀正面竞争的双跨品种。这场突如其来的诉讼不知会不会扰乱上海医药“大品种”战略的步伐。
字号同名惹尴尬
多少“雷允上”
——中国雷允上诵芬堂国药有限公司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商标异议复审行政纠纷
创始于清雍正年间的“雷允上”老药店历经数百年发展,在民间有“北有同仁堂,南有雷允上”之誉,拥有的“九芝图”商标更是我国最早的注册商标之一,旗下的中药保护品种“六神丸”广为知晓。
今年4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申请商标“诵芬堂雷允上氏及图形”异议复审行政纠纷进行了开庭审理,多家“雷允上”数年商标混战局面浮出水面。
申请商标“诵芬堂雷允上氏及图形”被认为与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下称雷允上公司)在先引证商标“雷允上”构成类似服务上的近似商标被驳回,中国雷允上诵芬堂国药有限公司(下称雷允上诵芬堂公司)为此提起行政诉讼。
申请商标第9311158号“诵芬堂雷允上氏及图形”商标,由雷允上诵芬堂公司于2011年4月提出注册申请,指定使用在第36类保险、金融、不动产管理等服务上。
引证商标第1744745号“雷允上”商标,由雷允上公司于2001年1月提出注册申请,指定使用在第39类货物传送、运输、贮藏等服务上,2002年获得商标专用权,经续展该商标目前处于有效期内。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以该申请商标与在先引证商标“雷允上”构成类似服务上的近似商标,驳回了申请商标的注册。
雷允上诵芬堂公司不服驳回决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下称商评委)申请复审。
据雷允上诵芬堂公司介绍,“诵芬堂药号”由中医药学家雷大升先生于康熙年间创立,雷大升字“允上”,雷允上诵芬堂公司现法定代表人雷家荃先生系雷允上先生嫡系后人。申请商标的文字部分也系取自雷氏家族亲祖画像上的说明性文字,其中“诵芬堂”是雷允上先生开设的药号名称,雷允上氏为家族的姓氏。申请商标不仅具有特定的含义及历史意义,而且申请商标的文字及图形组合在表现形式上也具有显着的家族烙印,为雷允上诵芬堂公司所独有,足以与引证商标相区别,申请商标指定使用第36类服务,在服务的目的、内容、方式、对象以及服务渠道习惯等方面上均与引证商标核定的第39类服务没有共同性,不构成类似服务,
雷允上诵芬堂公司特别提到,自2003年1月起,该公司及雷家荃先生就开始申请以“诵芬堂雷允上氏及图形”作为商标,至今“诵芬堂雷允上氏及图形”已经分别在12个类别上获得注册。尤其在第5类人用药、中药成药等商品上,取得了“诵芬堂雷允上氏及图形”的注册商标权,而第5类上同时共存的有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第4566324号“雷允上”注册商标,及该案引证商标注册人雷允上公司第560667号“雷允上”注册商标。据此,雷允上诵芬堂公司认为申请商标的注册不会引起市场混淆。
由于历史沿革原因,如今被冠之“雷允上”的药业公司却非一家,多家“雷允上”为字号、商标纷争不断。
连锁药店争品牌
“中联”商标拉锯战
——武汉中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第三人深圳中联广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标争议行政纠纷
作为国内市场上最早实行零售连锁经营的药店品牌,围绕着“中联大药房”商标,武汉中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中联广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开了长达14年的争夺。
争议商标为第1299875号“中联大药房”商标,由武汉中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武汉中联)于1998年4月申请注册,核定使用在第35类推销(替他人)等服务上,目前处于法律保护有效期内。
深圳中联广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中联)于2001年9月9日针对争议商标提出撤销注册申请,其主要理由为,中联广深医药公司成立于1983年,1986年更名为中联广深医药有限公司,1993年改制为深圳中联广深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更名为深圳中联。中联广深医药公司从1986年开始在医疗销售领域实际使用“中联”作为企业字号,并在宣传推广中将“中联”作为商标宣传使用,因此,中联广深医药公司是最早在药品销售服务上将“中联大药房”作为商标使用。武汉中联在明知中联广深医药公司商号和商标的情况下提出争议商标注册申请,其目的在于借中联广深医药公司知名度获利并限制中联广深医药公司发展,属于抢注他人已经使用已为公众熟知的商标的行为。综上,请求撤销争议商标。
武汉中联表示,其前身是全国最早在企业字号、药品生产、销售等领域使用“中联”商标的企业。“中联”二字为其独创,并长期独家使用,深圳中联对于“中联”的使用存在“搭便车”的恶意和企图。
2013年4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为,深圳中联公司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认定其“中联大药房”商标在争议商标申请时已为公众所熟知,成为驰名商标。因此,争议商标未构成在相同类似商品上复制摹仿他人未注册驰名商标的情形。虽然深圳中联公司早于争议商标提出注册申请之前,于1986年即开始在企业名称中使用“中联”字号,但武汉中联公司自上世纪50年代初即已使用“中联”字号,历经数次变更企业名称,其“中联”字号一直未变。武汉市中联药品经营部作为武汉中联公司的下属企业最早于1984年即已开业,并且至申请注册争议商标时也一直使用“中联”作为其企业字号。武汉市中联药品经营部使用“中联”字号在先,深圳中联公司关于争议商标侵犯其在先商号权的主张不能成立。
包装装潢屡混淆
“999皮炎平”难止包装之痒
——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诉北京市云芝堂大药房有限公司、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纠纷
三九企业集团(深圳南方制药厂)于1987年开发了名为“999皮炎平”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药品。自1990年初投入市场后,“999皮炎平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包装装潢经历多次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一直延续,即其包装装潢由横置长条形外包装彩盒与内包装牙膏式软管药膏构成,采用红白两个主色的装潢色彩和阶梯状的图案。
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九公司)认为,“999皮炎平”经多年销售和宣传,药品上的装潢已成为其特有装潢。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未经许可,在其生产、销售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药品上使用与“999皮炎平”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药品极其近似的包装装潢,足以造成消费者混淆误认,侵犯了三九公司的公平竞争权。其生产销售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药品已经行销全国,造成了严重的市场混乱。北京云芝堂公司的平价药房内对该公司的侵权“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药品进行销售,三九公司认为,自己依法享有知名商品“999皮炎平”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药品特有装潢的专用权,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与“999皮炎平”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药品相近似装潢的药品,依法应该承担侵权责任,而北京市云芝堂大药房有限公司应对其销售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2007年12月,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999皮炎平”为知名商品,其包装装潢对购买群体具有影响,使人容易将之与同类其他商品区别开来,具有“特有性”。但通过比对,法院认为,涉案商品的包装装潢在外形尺寸、背景颜色图案等主要构图要素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从整体印象上不会导致一般购买者对两种药品生产来源产生混淆。据此判决被告产品包装装潢不构成对原告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仿冒。该案一审判决已生效。
商标含义存疑问
“大南药”受困“南药”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商标驳回行政纠纷
申请商标为第8760427号“大南药”商标,由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20日提出注册申请,指定使用在第5类人用药、中药成药等商品上。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认为,“南药”是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包括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所产的地道药材。申请商标“大南药”使用在人用药等指定商品上,易使消费者对商品的产地产生误认,从而影响用药安全,已构成具有不良社会影响的标志。据此决定申请商标予以驳回。随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提起行政诉讼。
篇4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医药产业所处的中期背景,主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增长方向从出口拉动向内需推动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三大产业间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再平衡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生物医药将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四个支柱产业之一。
医药行业兼具“内需”和“新兴”两大关键词。
从全球医药行业增速比较来看:国内药品市场在过去几年基本保持20%以上的增速,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较发达国家5-10%的增速更具活力。IMS对我国药品市场未来5年的成长空间给出了乐观预计,20%以上的增速可以持续到2014年。
从卫生总费用来看,2009年达到17204亿元,同比增长18.4%,2009年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5.13%,发达国家平均在11%左右。政府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预计未来政府支出的增速仍然会快于个人支出和社会支出部分,这将对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构成长期利好。
看好受益于高端专科药的需求确认、资源整合继续上演以及产业升级进化的优秀企业。
行业增长确定
人口老龄化及生活习惯改变推动发病率提升,全民医保及收入提升驱动就诊率提升,预计未来5年医药市场复合增长20%以上。考虑2011年30%左右利润增长,预测2011年PE33倍,建议从行业整合,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
预计医药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约20%
医药市场,我们判断,医院终端仍将维持较高速度,OTC增速将较为稳定,OTC终端正在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第三终端将是医改改变游戏规则的第一步,我们判断,2011年将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生变化的第一年,很可能是基本药物放量的拐点,我们看好拥有基本药物独家品种的上市公司,我们看好弹性最大的品种千金药业。医药行业数据,我们预计2011年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5%,30%,上市公司增速略快于行业整体。
板块估值合理,但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当前2010年预测PE44倍,考虑明年30%左右利润增长,对应2011年预测PE33倍,估值已然合理,但当前行业正处于集中化与差异化的裂变期,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建议从行业整合、差异化(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未来2-3年千亿市值旗舰公司值得期待。
商业并购如火如茶,工业整合初露端倪
国内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低,目前优势企业整合资本充足,加之国家鼓励“大流通、大生产”的政策导向,我们认为国内医药行业大整合时代已经开启。
药物创新加速推进
创新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产业积累到一定阶段,部分企业逐步从仿创向创新过渡,未来几年有望出现具有国际专利的创新药物,我们认为国内药物创新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
渠道变革与品牌构建并重传统OTC企业单纯注重品牌形象塑造面临发展瓶颈,东阿阿胶控制营销的成功在业内具有标志意义,搭建适当可控的分销体系成为企业营销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产品力的企业将最终胜出。
国际化终成正果
国内药企从生产成本优势到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在全球化体系中,从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出口升级到订单生产及制剂出口,在产业价值链中赚取更高利润。
具有消费属性的药品市场空间广阔
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升,养生需求应运而生,而具有药物成份的消费品也易赢得消费者好感,能够向消费领域延伸的企业市场空间广阔。
分享细分龙头医药股成长
医药经济“健康”运行,未来10年产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药品市场近三年增速明显高于以前年份,2010年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双双创下近10年来的最高盈利水平。未来3-5年伴随医疗资源下沉,“全民医保”提前实现,基药自2011年起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行业增速有望继续保持20-25%快速增长。
美国制药工业历经50多年时间数量减少近70%,医药商业在2010年内CR3集中度提高至95%。中国新医改大背景,恰遇中国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向大消费转型,医药行业迎来黄金十年发展期,“产业升级+政策驱动“有望促使中国医药工业数量减少50%,医药商业CR3集中度提升至60%以上。
穿越阳光风暴,分享细分龙头成长。三轮驱动细分领域龙头公司高成长:分享行业高增速+占领被淘汰者市场份额+外延扩张,是中长期攻守兼备,长线是金的稀缺投资品种,有望持续享受高估值和高配送,演绎“螺旋式”上升走势。扰动因素则主要来自“阳光风暴”―预计2011年迎来一波较密集政策出台期。着眼长远,每一次大跌,都是增持优质细分龙头股的良机。
2010年完美演绎进攻行情,2011年1季度估值水平有压力。2010年医药指数以38%的绝对收益和49%的相对收益(相对沪深300),列所有行业第一。国信重点公司11PE均值超过35X,相对沪深300溢价183%,创历史新高。年末估值水平已部分反应2011年增长预期,使得2011年一季度估值水平上行存有压力,需时消化,积蓄量能后二季度有望展开进攻。
并购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化解高估值风险
医药板块“黄金十年”第一年开局良好。在经历了6月份的快速调整之后,医药板块在2010年下半年呈现了单边上扬的局面,医药指数迭创新高。我们认为在传统产业发展放缓和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医药产业由于其确定的高增长性,医药板块整体在2011年仍有望跑赢大盘,其中的结构性机会更将层出不穷。
生物产业在2010年被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同时还被提升到了国家支柱产业的高度,生物医药产业有望获得政策上更多的支持。在2011年,医药产业有望在政策,需求和资金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仍将较快发展。
篇5
期待已久的医改方案没有给市场太多的惊喜,但随后国新办针对医改的新闻会却给市场带来了一阵眩晕,政府明确表态“8500亿的投入是未来三年(2009年-2011年)投入的合计,而且是增量⋯⋯”。这种对“8500亿元是增量”的表态实际上大幅超过市场之前的预期。
国金证券分析师认为,如果8500亿元仅是存量的话无法支撑医改三年的资金需求。2008年全国用于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为2300亿元,按照此比例为来三年的资金投入也有7000亿,三年1500亿的增量投入稍显不足。
如果8500亿元作为纯增量,未来三年财政投入将超过1.5万亿,相对于医药行业每年7500亿元的销售产值,未来三年1.5万亿的政府投入将给行业带来明显的冲击。
政府明确表达了要刺激医药市场的良苦用心,也明确了国家的财政信心。虽然没必要去怀疑政府的实力,但也没必要过于乐观去奢求8500亿元的纯增量(毕竟财政收入、经济情况还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的观点是:未来三年一定会有增量资金注入医药市场,即便最终少于8500亿元,但这部分增量也已经大大超过市场的预期,对行业是利好。
4月16日,中央财政下拨了第一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资金共198亿元,用于新农合的补助。国家用行动表明了增量的存在,我们也相信后续将会不断看到国家的资金注入医药行业。8500亿的阳光会比较温暖的持续。
医药板块连续三个月的整体低迷为上涨积攒了一定的势能。医药行业是今年以来涨幅最小的板块,而2009年估值又是非周期性行业中偏低的,因此也是相对安全的板块。政府投入的持续刺激和政策的陆续出台将成为上涨的推动力。在行业可能有补涨需求的情况下,国金证券推荐二线组合(一线有估值压力、三线估值高的离谱),包括华东医药、中牧股份、复星医药、三九医药、华邦制药。
本周入选的30只股票中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18只股票的安全星级均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我们选择其中的华邦制药(002004)、海利得(002206)和北巴传媒(600386)三只股票给予简要点评。
华邦制药(002004)
投资贡献高收益
公司24日公布一季报,主营业务收入1.02亿元,同比下降14.61%;净利润0.30亿元,同比增长169.92%;EPS为0.23元。
一季度合并收入下降接近15%,主要是合并报表中包含的汉江药业、华邦酒店等子公司收入合计有一定下降;投资收益导致净利润同比增长170%。一季度北京颍泰贡献的收益为445万元,2008年同期只有3万元,这主要是由于颍泰2007年底设立,2008年刚开始进行经营活动,并且只能进行贸易,而今年一季度贸易业务得以发展,另外还能从事自有产品的出口,毛利率大大提高。
一季度主业略低于预期,北京颍泰收益与预期相符。不过从公司持续加大销售力度、推广新药的举措来看,主业可能会重回20%左右的增长速度。颍泰有望达到30-40%的增长预期,考虑到处置芙蓉江资产带来的收益,长江证券调整业绩预测,预计2009、2010年EPS分别为0.97、1.09元,并维持“推荐”评级。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9至2010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71和0.85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27和23倍。当前共有4位分析师跟踪,1人建议“强力买入”, 1人建议“买入”,2人建议“观望”,综合评级系数2.25。
海利得 (002206)
业绩增长稳定
公司09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同比下降11.6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2332.28万元,同比增长18.04%;稀释后每股收益0.19元,同比增长11.76%。
09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同比下降11.66%。公司主营业务产品涤纶工业丝和灯箱布的上游原材料为聚酯切片,原料成本占到产品价格一半以上。公司09年一季度,国内聚酯切片平均价格为6693元/吨,与0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7.64%,公司主营产品价格跟随原材料价格回落是公司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公司今明两年的产能扩张将进一步提升规模和成本优势,平安证券认为公司核心的竞争力仍然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外购先进生产线加自主创新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强占全球市场份额;在保持规模的前提下,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涤纶工业丝,公司先进的技术研发实力将保持公司始终走在前列。预计09、10年的业绩分别为1.00元、1.38元,维持“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9至2010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1.00和1.29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19和15倍。当前共有5位分析师跟踪, 1人建议“强力买入”,4人建议“买入”,综合评级系数1.80。
北巴传媒(600386)
媒体主业增长清晰
篇6
一、医药行业存在的主要涉税问题
(一)医药行业税负明显偏低
由于人们存在对医药行业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使得医药行业高增长和高收益性非常突出,据调查医药销售行业经营中实际进销差价率在20%左右,粗略推算整体增值税税负不低于XX%,而医药销售行业实际平均税负仅为XX%左右,其中有的企业几百万的销售额应纳税额仅为几千元,税负水平明显偏低,与医药行业市场潜力大,利润可观等特点不相应,存在明显疑点。
(二)医药行业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现象
医药零售业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还比较规范,税务机关基本能核定月销售额。但医药零售业大多属定期定额户,不能提品进销存登记簿,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准确核定月销售额。即使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也存在帐外经营、有意隐瞒销售收入等现象,如现金收取货款不申报纳税、购进货物用于促销奖励应视同销售未申报纳税等。这些情况说明医药行业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现象。
(三)医药行业发票管理混乱
医药行业发票管理混乱,普遍存在未按规定领购发票,未按规定使用发票,明显违反了《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不开发票拒开发票,消费者购买药品通常不索要发票,就不开发票;消费者有时索要发票,找各种理由拒绝开具;二是不按规定开具发票,有的只填写名称和总金额,名称一栏只填写“药品”,无具体品名,数量和金额,很难从普通销售发票上看出具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三是滥开发票,有些单位购买的药品与收费单据上开具的药品品目不相符,有些明明销售的是日用品和护肤护发品,而在发票上开具的却是医药品。
(四)医药行业税收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税务部门对医药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少数税收管理员长期没有更换,造成与医药行业关系逐渐密切,在管户过程中,存在巡而不查、查而不严、知情不报、以补代罚现象,极个别税收管理员甚至与医药行业互通信息,应付和蒙蔽税收检查。
二、医药行业存在涉税问题的原因
(一)医药行业经营者缺乏依法纳税意识
由于医药行业一直没有纳入规范化轨道管理,税法宣传力度不够,为数众多的医药行业经营者了解、掌握税法知识了解不多,不清楚如何计算税款和申报纳税。同时,部分医药行业经营者缺乏依法纳税意识,为利益驱动,产生偷逃税心理,钻税收管理空子,采取非法手段偷逃税款,给国家带来损失。
(二)医药行业税收管理滞后
医药行业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和经营渠道的复杂化,给税务管理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医药管理体制未理顺。医药与卫生职能重叠,政策打架,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引发管理混乱,给税收管理带来困难;同时税制也没理顺,医药经营征收增值税,医疗卫生征收营业税,对大量既经营医药又有卫生诊治的业户如何征税,标准不好掌握,国、地两税部门都可管可不管,不仅造成管理权矛盾,也极易发生漏征漏管现象。二是医药行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少数医药行业财务核算不严,帐务不实,造成对实际经营、现金、库存难以有效控制,其应缴增值税计算很不规范,很不准确,增加税收管理困难。三是医药行业小规模纳税人进货不易控管,销货无法掌握,直接影响到增值税的核算,从而造成税款核定数额普遍偏低、税收负担率低的现象。
(三)医药行业的经营特性增加税收管理难度
一是各医药公司下属分支机构较多,许多是个体经营者挂靠在其名下,名为公司的分支机构,实际是自主经营、自行核算、自负盈亏。多数个体医药经营者不办理税务登记,不申报纳税。二是医药公司与大多数商品零售企业一样,生产商或上级经销商会在销售额之外按销售数量给予经营者一定比例的平销返利,这部分返利就直接导致了税款流失。三是收款形式多样化,既有现金、银行卡,又有医保卡,各种收入形式存在不同特点,对税务部门来说不利于控管,税收管理难度比较大。
(四)监管部门职能协调不够
医药行业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药品监管是药监局,行政管理卫生局,税款征收是国、地税部门,虽然这些监管部门的职能没有交叉,但在职能行使过程中协调不够,尤其是医药与卫生之间政策不统一,各医疗机构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造成事实上的征管困难。
三、解决医药行业涉税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税收法治建设,进一步优化税收环境
税务部门要牢固树立税收法治观念,真正做到依法治税、依法征管。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增强医药行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提高税法遵从度,引导和规范医药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要加强财务和纳税辅导,不断完善发票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督促有条件建帐的医药企业及时建帐,从源头上堵塞监管漏洞。要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切实增强为医药行业纳税人服务意识,规范纳税服务内容,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简化办税程序,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协税护税机制,增进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广泛开展综合治税活动,提高税收执法力度。
(二)加大税收控管力度,建立税收监管长效机制
加大医药行业税收控管力度,建立医药行业税收监管长效机制,税务部门要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医药行业发票使用的管理。从药品经营企业“进、销”两个环节入手,抓住“发票”这一切入点,对使用发票、取得发票的程序进行控管,有效堵塞税收漏洞。要完善以票控税的制度,医药品在一级、二级销售过程中许多环节可能都不需要发票,有一部分直接收取现金交易,经营者收取现金后不开票也不入帐,财会信息具有更大的隐蔽性。税务部门在“以票控税”的基础上要完善财会制度,建立健全严谨的金融监管制度,压缩现金交易空间,管住医药企业经营的资金流。二是加强对医药行业零售环节收款形式的税收监管,协调医保监管部门,调取纳税人的刷卡销售信息,获取医药企业及批零业户的经营情况,按一定比例测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
(三)严厉打击医药行业税收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税收秩序
税务部门对医药行业比较普遍的管理性违法行为,要及时提醒,使其做到管理规范。经提醒,长期不规范管理,拒不改正的要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医药行业偷、抗、骗税行为一经发生就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通过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让违法者得不偿失;要对医药行业违法犯罪行为实行公开处理,真正做到处理一个,教育一大片。长期的实践证明:对医药行业违法行为一味偏袒、迁就、放纵,甚至对应缴的税款还要打折扣,就会使税务部门的执法处于被动,执法质量永远不高,难以形成医药行业自觉守法的氛围。
篇7
医药行业表现强势
在分析医药行业时,通常将其细分成化学原料药、生物制药和中药3个子行业,它们由于自身特点不同,表现也略有差异。截至7月15日,上证指数累计上涨7437%,而医药行业的3个子行业分别大幅跑赢上证指数23.54%、32.9%和24.13%,远远强于市场平均水平。
预计在未来,随着市场风格的转变,资金的避险需求增加,化学原料药子行业具有的防御性特征可能会充分展现。另外,由于医改配套政策,如基本药物目录等将陆续出台,相信受益于医改的化学原料药上市公司将得到市场的关注。生物制药行业在3个子行业中表现最强,这主要与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的集中爆发有关,流感概念股中有部分公司基本面较为优良,看点颇多。随着这类公司估值压力逐渐释放,后市仍然值得积极关注。中药保健品行业,从长期来看,目前的估值处于历史平均水平,相对较为合理。如果大盘继续强势上扬,整个行业将有望随大盘同步上涨。
估值优势并不明显
目前,上证指数已经站稳了3100的整数关口,大盘强势特征明显。炒股的主要思路有二:第一,寻找行业的估值洼地。个股和行业上涨的最大理由就是估值上有优势,通常情况下,估值洼地最容易吸引大资金介入,风险小而收益大。第二,寻找业绩增长明确的公司。上市公司2009年二季度报表陆续披露,从中寻找二季度业绩大幅增长的公司,逢低介入是最适当的时机。
从估值角度看,由于目前上市公司赢利能力处在相对低谷,因此市盈率普遍偏高,用市盈率(PE)来估值并不能反映市场正常的估值水平。这里主要用市净率(PB)和市销率(PS)作为标准对个股和行业进行估值,因为这两个数值波动小,敏感性低,更能反映目前的真实水平。对于医药行业的3个子行业而言,将目前阶段的PB和Ps分
别与历史上平均的PB和Ps进行对比,如果偏低则表明行业估值仍然有优势,否则估值优势就不明显。下表的数据表明,3个子行业中,中药及保健品行业刚好处于历史平均估值水平,相对合理;而化学及原料药以及生物制药则处于历史平均估值水平的上端,估值优势并不明显。
因此,目前阶段整个医药行业并不属于市场上的估值洼地,由于股价已经相对合理,走出独立性行情的可能性相对较小。预计后势整个行业同步于大盘的可能性较大,在大盘相对较强时,涨幅同步于大盘;在大盘相对较弱时,走势有望稍强于大盘,显示出明显的防守型特征。整个行业的主要机会将集中在2009年中报大幅增长的医药股。表2为医药行业2009年中报业绩同比大幅增长30%以上的个股。
寻找有补涨潜力的品种
在医药股里面,除了上述提到的2009年中报业绩同比大幅增长30%以上的股票值得关注外,还有一条思路就是寻找涨幅相对偏小,股价仍有优势的品种,宜积极跟踪。通常情况下,在分析一个股票时,需要对该公司进行合理的估值,也就是合理的股价是多少。这里把合理的股价定义为中枢价值,中枢价值空间就用来衡量现在的股价与合理的股价相比,是低估还是高估。如果一个公司股价相对低估,涨幅相对行业偏小,理论上它就存在一定的补涨要求。按照这个标准,医药行业里面有补涨要求的股票有8只(见表3)。
若考虑到整个行业的成长性,医药行业的看点仍然非常多。从2009年中期开始,以基本药物目录制度正式实施为标志,医药行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用于医疗服务的投资将不断增加。在抗肿瘤等高端领域,高价药品由于需求刚性,仍然保持快速增长;而在一些需求弹性较大的领域,进人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需求将会得到提升。因此未来几年,医药行业仍能保持20%左右的稳定增长,高端专科用药和品牌普药生产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OTC市场年增速维持15%以上。
从投资逻辑上考虑,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1、把握维生素E、A、B2的上涨趋势,关注新和成、浙江医药等;
2、制剂中高端刚性的专科用药,如恒瑞医药、恩华药业、人福科技、华东医药等;
篇8
并购重组机会多
“集中度”这个提法和做法,是国家完成产业升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手段。在集中度这个题材下,大企业实践了中央政策抓大放小净化市场环境的韬略。所有的利好政策都向大企业倾斜,越有实力的企业越能得到国家支持,可以利用各式各样的资金(如研发补贴)和机会,迅速完成整合,完成对小企业的吸附,扩大企业规模和体量,抢占战略高地。
近5000家制药企业分几个阶段将被整合?这里有太多的想象空间,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乃至于已经上市的企业,其增长模式都在几年内有所改变。药企数量的改变带来质量的提高,这是结构性改变的成果。企业的优化与被优化,整合与被整合,都是商业契机。
品种结构是关键
一方面,如果“三保合一”,质量体系完善的大企业更具备竞争力。若基金运用高效,资金规模增大,医保机构可以更科学地统筹,鼓励优秀的、负责任的药企加大药物开发和生产力度,这是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国家、地方对中药的扶持是行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拥有独家品种是调整产品结构的重心。本次基药目录中,独家药物都是中药产品,甚至发展中医药已经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制药企业要考虑:如何剥离微利产品,加大投入做一些专利产品,提高产品集中度。
市场竞争会带来一些产品的淘汰。产品上市除了要求政策性优势,利用新药强化企业的市场影响力日趋重要。目前崛起的一些企业,莫不是靠一些优势品种独步天下,贝达就是一个例子。上市公司只要公示一个新药批件,不管实际上销售得怎么样,股票市场也马上呈现出一片涨幅,由此看来,不但医药圈关注新品,就是不懂行的市场,也唯新品马首是瞻。
品种结构性调整,是企业由内而外的调整,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基础。这里不再赘述什么是好品种,需要明确的是,没有科技含量高的品种,就没有前途。全民理性消费时代的来临,首先就表现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产品科技含量的选择性依赖。
管理创新出效益
人工成本已成为营销中的第一成本,如何削减这个成本而不让市场受到影响?传统管理格局的市场反应不够敏捷,管理矩阵需要做适应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企业对市场、渠道、终端等环节需要提出新的工作标准:服务更迅速、处理更快捷、信息更通畅、控制更有力。所有的营销年度规划都应围绕这几个方面来细化。
营销费用要做调整,人海战术要弱化。与专业公司的合作,分解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外包。管理团队要集中精力,不要让自己忙于事务(更准确的说是忙于会务)而失去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管理人员是没有思想、没有见解的执行者,和送快递的就没有区别了。
篇9
2007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总值6192.26亿元,同比增长20.95%;完成利润总额增565.45亿元,同比增长45.86%,医药工业出现了一个较快的增长。中信证券认为,2008年医药行业高增长仍将持续:医改初步方案已定,行业前景更加明朗。去年以来,国务院组织力量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已经制定一个初步方案,两会后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医改投入经费:在去年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今年预算安排260亿元,加上去年预留的300亿,一共是560亿,准备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通过推进这项改革,逐步建立起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体系,安排253亿元,用于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国海证券认为随着我国整个医药产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有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将在规范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医改中真正获益,取得长期发展的可能。
本周入选的30只股票中有9只股票的2008年预测市盈率小于20倍,环比上周大幅增加。大于30倍的有8只,环比上周明显减少。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23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本周30只盈利预测调高的股票中,我们选择新和成(002001)和华发股份(600325)给予简要点评。
新和成(002001)受产品涨价及08业绩大幅增长预期影响,自今年2月份以来,其二级市场走势与大盘的盘整下跌大相背离,表现强劲。
公司主要从事原料药、有机化工产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有维生素E、维生素A及其衍生品、维生素H和乙氧甲叉等。公司是VA国内行业龙头,VA系列产品产能约5000吨左右,居国内首位。
“优化产品链组合+产品技术创新”体现了公司独特竞争力。公司的竞争力一方面来自于优化产品链组合所形成的规模效益,特别是维生素A产品链组合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形成了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及工业化大生产中的技术优势保证
了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今年2月21日,公司公告提高VE、VA报价,VE系列较07年10月提高约120%左右,VA系列较07年12月提高约60%左右。到目前为止,公司的VE价格已经从06年初的45上涨到160元/公斤,VA价格从90上涨到185元/公斤,VH价格从88上涨到300元左右。中投证券表示,从产品价格趋势来看,VE和VA现有生产者的利益高度一致,市场上还没有出现新的生产者,预计价格上涨趋势仍将延续;VH目前国内有新的产能可能将在08年下半年释放,预计价格上涨动力缺乏,但暂时仍然能够维持高位。
申银万国指出,大宗原料药企业类似于化工企业,周期性较强,其核心竞争因素是生产工艺水平和成本优势,这一壁垒在中国市场并不是太高,从投资角度是一种趋势投资,价格上涨股价上涨,价格滞涨股价可能就开始回落,给市场提供的是交易性机会。天相投顾亦建议,公司业绩对于产品提价较为敏感,把握产品提价机会。
中投证券调高公司08年盈利预测,08年EPS从前期的1.66元调高到2.46元,建议作为阶段性品种进行投资。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08-10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值分别为2.09、2.00和2.07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19.1、20和19.3;当前共有4位分析师跟踪,1位分析师建议“强力买入”,3位分析师建议“买入”,综合评级系数1.75。
风险因素:维生素原料药的价格波动巨大,会带来公司业绩的大幅波动;目前A股市场估值水平明显高于国际主要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不可不防,投资者宜谨慎控制投资风险。
华发股份(600325):未来2年业绩高速增长
华发股份(600325):当前珠海房地产销售状况良好,并未受到珠三角销售低迷的影响。招商证券分析师长期看好珠海房地产的前景并认为珠海房地产价格短期将继续上涨。公司作为珠海的房地产龙头,未来将受益于珠海房地产市场的造好和公司结算面积的爆发增长。
根据公司披露的2007年年报:2007年,华发股份主营业务收入21.6亿元,同比增幅为158%;净利润3.6亿元,同比增加146%;每股收益为1.22元。总体盈利表现为收入和利润同比例大幅增长,增长趋势明显,盈利质量良好。公司2007年的主要利润来源于以下项目:华发新城一期413万元,华发新城二期3,384万元,华发新城三期183,026万元,中山华发生态园一期22,896万元,华发景园477万元,翠景厂房2000万元等。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多为按开发项目进行结算,因此,各季甚至各年之间的项目竣工结算具有不均衡性。公司主要可结转项目华发新城3期主要在第四季度结算,因此公司的业绩也主要在第4季度体现。
东北证券分析师高建表示,截至2007年底,公司账面预收账款高达33.7亿元,2008年全年的销售收入已落入囊中,为未来2年业绩高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司当期的财务费用仍为负数,显示公司的项目销售情况良好,大量的预售房款产生的利息收入完全可以抵偿公司借款利息支出。公司账面现金资产为15.7亿元,折合每股现金含量高达5元。另外,公司拥有的在建工程建筑面积325.12万平方米,拥有的土地储备建筑面积为209.43万平方米,完全能够保障公司未来3-5年的高增长,而且这些土地取得价格绝大多数较低,因此公司的现有资产质量非常高。预计2008年,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为:华发新城4期,华发世纪城1期,华发九洲项目,中山华发生态园1期剩余项目等。
2008年1月,公司董事会通过“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首期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的议案。股权激励方案对公司业绩要求是2007~2011年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2%,如果把时间基点放到2006年,那么相当于2006~2011年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需要达到31.03%,因此平安证券分析师刘细辉认为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行权条件略显保守。不过,股权激励方案解决了管理层与公司利益一致的问题,另外由于行权期较长,行权价格的规定也使公司管理层有适度的压力;并且新增股本的行权方式不增加公司费用,对业绩的摊薄只有1%。因此,股权激励方案总体而言有助于公司长远发展。
国泰君安分析师孙建平按现有股本预计公司08-09年EPS为2.15和3.06元,主营收入分别达到约40和6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8和9.7亿元,同比增长87%和42%。公司为二线地产龙头行业地位、项目储备充足、大规模预售房款增强未来业绩增长确定性、资金压力小且具有扩张条件和股权激励实施,因此给予08年30倍PE,目标价为64.5元,对应09年21倍PE,维持增持评级。
篇10
今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质和量均优于A股平均水平,无论是赢利面、净利润增长率或是行业平均的资产负债率、销售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其中原料药行业表现抢眼,生物医药行业盈利能力有较大提高,医疗器材行业进步不大。全民医保的实施将拉动居民对医药产品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将新增医药市场容量600-800亿元。新医改方案将促使普药市场集中度提高,并有利于研发能力较强的制药企业、疫苗和诊断试剂企业。不利的影响在于药品价格将进一步下降,部分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利润将下滑。
我们认为医药行业的发展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依次是初步发展期(1990-2000年)、行业整顿期(2001-2006年)、行业复苏期(2007-2009年)和全民医保期(2010年-),预计明年医药行业增速将放缓。生物医药行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增长迅速,疫苗、诊断试剂、生物制药领域的龙头企业明年还将受到资金青睐,血制品行业明年因为受到原料供应和国家政策双重挤压,短期内业绩趋于平淡。
电力行业:涅重生 且待春醉
长城证券
目前用电结构较98年危机相比,重工业结构更显著,意味着高耗能产业增速骤降必然导致用电量下挫程度更严重。我们分别采取自下而上的各行业用电需求法、电力需求弹性系数法,测算出明年电力需求的预测为3.51-5.44%。供给方面,电源投资在09年面临收缩。随着需求增速下滑,反映这一趋势的核心指标之一的利用小时也将呈减弱趋势。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敏感性分析预计明年全行业毛利水平,有望恢复至16%-19%。尤其是煤价骤降,显著有利于发电量庞大的华能国际的业绩回升,且其恢复性增长优于同业,此外我们认为08年以来的降息将对行业财务费用减少52.89亿元,降息为电力行业复苏添翼。
长城证券分析师赖礼辉,张霖电力行业已经先于其他行业盈利能力见底,但是恢复过程艰辛而漫长。目前趋势向好,估值基本合理。谨慎推荐评级,我们遵循下列三大筛选逻辑,投资逻辑一:关注抗周期性、稳定增长的水电,投资逻辑二:寻找恢复性增长显著的低估值大火电;投资逻辑三:把握行业整合中的确定性外延式投资机会。推荐“2+4”组合:即,两大火电:华能、国电;四家水电:长电、川投、桂冠、文山。
证券行业:走过泥泞是坦途
东北证券
保守估计2009年及2010年底的流通市值将分别达到57200亿元和68640亿元。在悲观、中观和乐观估计下,预测2009年整个市场的交易量分别为:650亿元、1100亿元和1500亿元。上市的券商自营资产结构已经实现大调整,权益类资产进一步降低,固定收益类资产进一步提高,投资业务风险已充分释放,预测2009年券商加权平均投资收益率会有所上升。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预计债券融资的增长势头可能给在2009年延续。另外,随着市场的转暖,新股发行有望重新开闸,因此,2009年的承销业务有望走出低谷。
在创新类券商中,有中信证券、海通证券、长江证券、宏源证券和国元证券5家上市公司,其中,中信证券作为创新类券商的代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可能性极大,果真如此,给中信证券带来的不仅是佣金收入及利息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带来经纪业务交易量的增加。东北证券分析师赵新安保守估计中信证券2009年每股收益大约为1.09元,乐观估计,每股收益大约为1.59元。考虑到估值水平及行业地位,给予中信证券谨慎推荐的投资评级,暂时给予其它券商中性的投资评级。
华北制药:战略重组 产品升级
招商证券
华北制药(002004)华北制药集团计划引入DSM等战略投资者,预计近期将取得战略重组的实质性进展。DSM将向华北制药输入“绿色酶法”生产青霉素工业盐,以替代目前的化学合成法,提高产品纯度和收得率,降低环保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其毛利率。华北制药集团新药公司开发“培养基用白蛋白”已获成功,车间在建设中,保守预计2010年开始生产和销售白蛋白5吨,将贡献销售收入1.8亿元和毛利1亿元,华北制药VC以签订1年期长单为主,2009年销售均价同比仍将有提价效应和利润增长贡献。
招商证券分析师张明芳预测:公司2008~2010年销售收入将分同比增长17%、6%和10%,销售毛利率分别同比上升6.7、1.1和2.1个百分点,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11%、33%和28%,分别实现EPS0.24元,0.32元和0.41元。给予“强烈推荐-A”投资评级。
华新水泥:完善区域布局 加大节能降耗投入
安信证券
华新水泥(600801)产销形势较好,煤价回落明显;截至11月底,华新水泥建成水泥熟料生产线16条,具有水泥熟料2000万吨/年、水泥3790万吨/年的能力。公司11条生产线布局在湖北省,其他分别在江苏、云南和区域。由于华新主要生产线位于中西部地区,基建投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水泥需求较为旺盛。2009年将是公司产能投放的高峰期,Holcim控股公司后,其发展理念也影响到华新水泥。公司开始布局混凝土及骨料生产线,主要是在其水泥生产基地中心城市建设混凝土搅拌站,控制下游市场。公司考虑到资源的重要性,也着手新建骨料项目。另外,今年华新水泥开始加快了余热发电等节能降耗项目的建设。
除国家重点支持的水泥企业外,中小水泥企业的建设进度面临放缓或暂停,对于缓解新增产能压力有利,这是明年影响华新水泥区域景气度的重要因素。安信证券分析师石磊调整公司08-10年的eps预测至1.06元、1.18元和1.91元,评级“增持-A”。
中核科技:在加大核电建设中获益
东方证券
中核科技(000777)按照国家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2008年初国家能源局表示,将调整这一比例达到5%以上,达到6000万千瓦。核电建设的提速将带动核电阀门的销售。另外,核电站花在阀门上的维修费一般占核电站维修总额的50%以上,当我国运行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时,每年核电阀门的维修、更费用就将达到6.7亿元人民币。在核电阀门领域,中核科技是国内五家具备设计生产核I级阀门的企业之一,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此外,作为核工业部下属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的趋势下,公司还具有核工业部资产整合的预期。
东方证券分析师周凤武等给予公司股价25倍PE的估值水平,对应2008年和2009年预测EPS的股价分别为6.52元和7.01元,绝
对价值4.30元,目前股价存在高估,投资评级中性。
红宝丽:技术领先和服务先行迎稳步增长
长江证券
红宝丽(002165)在化工行业进入下降通道,行业面临利润下滑的行情下,公司三季报业绩为化工行业中为数不多的逆势飞扬者,公司硬泡组合聚醚和异丙醇胺两种拳头产品在与BASF、BAYER等国际企业竞争中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不断增长,对于公司的未来长期看好。公司硬泡组合聚醚装置产能为4万吨/年,预计08年销量有望达到4.8万吨,募集资金项目5万吨组合聚醚计划在09年底前顺利达产,未来随着产能逐步释放,龙头地位得到巩固,毛利率也将稳定在16%左右水平;公司异醇胺装置采用独特的超临界萃取工艺,目前产能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三,产能为2万吨/年,开工率逐年提升,预计08年为70%左右;此外,公司目前逐步扩大水泥外加剂产量,积极向醇胺产业链下游延伸。
长江证券分析师郡祝兵,徐斌,李兴预计0.8~10年EPS分别为0.556元、0.719元和0.880元,考虑到未来所得税下调为15%,则对应09、10年EPS分别为0.821元和1.017元,目前股价对应于09、10年动态PE为12.9和10.4左右,考虑到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及未来几年内的明确成长性,维持公司的“推荐”评级。
保利地产:继续超越预期
海通证券
保利地产(600048)公司近日公告,2008年11月份,公司实现销售面积24.0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认购金额20.06亿元。2008年1-11月公司实现销售面积234.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97%。实现销售认购金额187.41亿元,同比增长21.02%。继续逆市拓展项目,新近获取上海、重庆、成都三个项目;全国化布局已经完成,现正步入高速成长期;公司业绩确定性极高,明年业绩缩定60.4%左右。公司全国化布局已经基本完成,现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截至目前,公司已进入19个城市,土地储备达2000多万平米,且项目多于2007年前后获取,因此,未来两年将进入全国化布局的收获期。另外,公司产品类型也逐步从高档向中档拓展,就长期而言,产品线的丰富,有助于其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海通证券分析师帅虎预测公司2008-2010年的EPS分别为0.99元、1.24元、1.71元。维持对其“增持”的投资建议,6个月目标价18.60元。
广电网络:经营环境改善公司业绩有望超预期增长
银河证券
广电网络(600831)公司将是文化体制改革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最主要受益者。根据最新出台的国务院文件,为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有线网络数字电视转换,原先享受免税政策的企业在获得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办批复后有望继续获得减免5年所得税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