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师课堂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语文;双师;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倡导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具备整合知识传授和协同的教学能力。
实践表明,“双师教学”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实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优势,而且也对提高整合知识传授和协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思路。
一、“双师教学”模式思路的形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往往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背离了交流互动、资源整合的原则。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更不利于学生知识拓展的培养。
“双师教学”,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重、难点内容,自己不讲,而是向学生播放一个优质微课,由微课里的老师教学生,这样犹如两个老师各施所长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授课方式对于优秀教师而言,有减负效果;对于一般的教师而言,可以增效;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地去学习教材内容。
二、语文课堂“双师教学”模式的探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要使语文课堂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教师就应该摆脱独角戏、填鸭式、满堂灌及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丰富多彩的“双师教学”语文教学模式。
1.让“双师教学”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双师教学”的优质微课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利于学生去注意、去理解。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形象,立体的动画,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在绘声绘色的微课展示中,通过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享受W习乐趣的过程,从而变得爱学习语文了。
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朱自清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将春的景象描绘出来,但是这么富有意境的春光美景还是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时,教师通过微课老师结合视频图片将这个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下就引起学习微课的兴趣了,学习过程入情入境,学生的灵性被激发,这样就容易开启学习之门。
2.让“双师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尤其在微课的辅助下,这个活动过程更要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微课教师要发挥教的作用,设疑质问,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去获取知识。课堂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微课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协调联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提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处于探索知识、积极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
例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去解决这些问题,当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动口、动脑得以解决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这样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微课的加入,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他们全方位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双师教学”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语文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难于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深刻体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微课的辅助下,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课堂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异议的问题交流讨论。有了微课的辅助,课堂气氛活跃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变得更广,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总之,要让“双师教学”辅助下的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对“双师教学”模式的思考
“双师教学”模式探究还只是一个起点,是一种探讨性的思考设计和实践摸索,还有许多很具体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师与微课教师之间的整合,如何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如何使双师课堂模式逐步成形并完善成熟,如何制定可行性的方案,“双师教学”是否会增加教育成本等等,都要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篇2
1.研究对象研究选取华中师范大学通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的58名2007级本科生和53名2009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专业背景包括:中文、心理、地理、物理、英语、美术、数学、生物和音乐等。2.研究方法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课程前后测数据并使用统计工具进行分析,以探究电子双板环境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研究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影响。其次,通过对比研究对象的期末成绩来分析该模式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影响。最后,利用文本内容分析法,研究学习者对该教学模式的看法并得出结论。3.电子双板环境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构建了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课前自主学习、课内探究学习和课后巩固学习三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学习平台和电子双板环境下的PGP教学平台是“颠倒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重要支撑。(1)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前自主学习设计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前自主学习主要分为学案导学、理论学习和互动交流三个主要模块。学习者在课前通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完成学案填写、重点知识学习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学案导学模块。教师根据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学习方案(即学案),并将其上传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向导,并用以明确学习者的章节学习内容、活动和目标。理论学习模块。该模块给学习者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经典案例和其他资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将部分难以理解的操作性知识录制成交互式微视频,以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模块。互动交流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交互平台。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它不仅促进了生生间、师生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而且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习者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总结相关章节的疑难知识点,在课堂上集中讲解。(2)基于PGP平台的课堂教学设计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基于PGP平台的课堂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的内化,主要包括问题驱动模块和任务驱动模块两部分。问题驱动模块设计。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述相关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和易混易错点;然后,结合主要知识点设置相关测试问题,利用电子双板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应答器(Clicker)发送答案给交互式终端,PGP平台对答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即时呈现应答结果的分布图(如图2所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来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任务驱动模块设计。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选择性地讲解知识点;然后,依据所讲授的知识,采用项目或活动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呈现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并进行个人或小组成果展示(如图3所示)。最后,小组成员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完善其研究方案。(3)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后学习评测设计教师基于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学习评测试题(如图4所示),用于检测学习者在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灵活应用能力。4.教学模式的实施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客观性,研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组织和开展。第一,对2009级通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的本科生进行课程前测,并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其进行后测。第二,采用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首先,让学习者在课前通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专题学习网站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和PPT等教学资源,完成学案并基于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论坛模块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借助PGP平台开展课堂教学,主要解答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并为学习者设计问题或创设任务情景,驱动其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最终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进行课堂交流与分享。最后,学习者完成相应章节的学习评测,实现知识的升华。为了更好地体现该模式的教学优势,本研究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第三章——调查研究法中调查问卷的设计为例,将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了比较,如表1所示。
二、研究效果评价与分析
1.数据采集与整理研究数据主要包括:2007级和2009级本科生的期末成绩、2009级本科生的课程前后测数据和期末试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频数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与评价。2.教学效果评价(1)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基于课程的前后测问卷,分析电子双板环境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①。从表2可知,课程后测中学习者的态度均值普遍高于课程前测,说明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其差异性检验值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在学习评测的自主性方面,后测的结果明显高于前测,说明该模式在改善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态度方面作用比较大。(2)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分析研究抽取通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的58名2007级本科生的期末成绩作为对照组,53名2009级本科生的期末成绩作为实验组,通过其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各个分数段人数及差异性检验值的对比来分析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如图5和表3所示。由图5可知,2009级本科生的最高分为96分,最低分为66分,平均分为81.36分,均高于2007级本科生;并且90分以上有7人,而2007级本科生的成绩大都集中在80-89分数段。但从整体上来看,两组学习者的成绩都在60分以上,并且大都集中在70-89分之间,成绩分布相对均衡。从表3可知,2009级本科生学习成绩的均值高于2007级本科生,并且由于差异性检验Sig.值为0.001,明显低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采用电子双板环境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者成绩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者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但2009级本科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差较大,说明采用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者成绩分布离散度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者,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影响存在差异。(3)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分析首先,研究者通过对2009级本科生的期末试卷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有75%的学习者认为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有了很大的收获,并且其中有一半学生认为其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我可以运用本门课程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做一些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学会了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对自己所需研究的问题做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的研究方案”。另外,对前后测的问卷进行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学习者在课程学习前后,研究能力普遍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方面表现更为显著,其差异性检验的Sig.值明显低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研究能力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学习者反馈分析研究者收集2009级本科生的53份期末试卷,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试卷的最后一道主观题(本门课程采用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请对该教学方式进行评述,举例说明你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或困惑,同时提出合理化的教学改进建议)的应答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6得知,有83%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比较新颖,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72%的学生认为基于电子双板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学互动;有60%的学生认为学案导学、交互式微视频、课堂实录和学习支持服务等为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62%的学生认为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有助于其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愿意积极参与;有28%的学生认为利用Clicker进行及时反馈,能够较真实地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当然,也有36%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占用大量的时间,课堂活动的开展由于学习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进行。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其借助电子双板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学优势,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该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第一,网络学习平台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有助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集学案、教学视频、交互式微视频、拓展资源和互动交流等模块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充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的学习和交流可以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支持学习者对概念性知识的自主学习,又能帮助缺课的学习者补课。第二,电子双板环境促进师生交互,有助于学习者的知识迁移。以电子双板为支撑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教师的问题答疑、任务呈现和学习者的活动开展、知识内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它不仅可以通过应答反馈功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且有助于学习者的小组协作、成果汇报与交流。第三,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优化教学。研究表明,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2.研究建议要将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建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信息素养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设计合理的学案、制作科学的课件及视频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自学资源。因此完善信息素养培训机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实施基于电子双板环境“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第二,加强电子双板的使用培训,提升师生开展课堂活动的能力。师生对电子双板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通过电子双板的使用培训,确保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电子双板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电子双板进行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是基于电子双板环境“颠倒课堂”顺利实施的保证。第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能力。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科学的学案为指导,采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呈现方式和评价量规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设计有趣的研究项目或学习活动,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四、结束语
篇3
图1 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整合流程图
注:实线表示现实课堂,虚线表示网络课堂
下面以鲁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 3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Section A 1a-grammar focus 为例,展示一下这五个环节的操作步骤。
一、第一个环节:课前探究学案
学生利用自主探究平台和课堂教学平台在课前或在课内通过交流、探讨,独立自主地完成近70%的基础性学习内容,也就是完成探究学案。
过程实录:
课前利用知好乐教师工作台和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服务平台中的系统资源备课,布置网络学案让学生复习本节有用的知识点,自主预习新知识点。教师同时在班级论坛发起论题,以春晚演员李云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名人成功之路:What can Li Yundi do well? How can he do that? What can not he do well? What can you (not) do well?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以小组为单位跟帖,发表本组观点,利用Q学堂网络教材预习单词和课本听力,做好知识准备。
设计意图:重视课前预习,利用教育云网络服务平台学案,让学生预习本节内容,60%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
二、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把完成的学案展示出来的目的:一是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的成功和喜悦,提升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进取的动力;二是完成基础性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三是反馈了解学情,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为教师调整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过程实录:
(1)教师上课时就学案的每一部分分别找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展示,让学生清晰地展示出答案。根据展示的熟练程度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加分。教师对展示时学生暴露出来的学业问题进行集中和归纳,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由教师来答疑。
在现实课堂上,以某位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上课,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兴趣将会更大。最后学科知识整理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登录班级论坛,浏览学生的帖子,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展示时用大屏幕给出支持材料: Li Yundi can play the piano well. He often plays it hard. But he can't play the guitar (play basketball…). Well. I can… I want to join … club.
根据学生小组展示交流的情况,选出4个小组作为优胜组给予及时的表彰加分。
设计意图:这次小组交流旨在口头操练句型I can(not) …,展现学生的才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深师生、生生之间的了解。
三、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及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共同探究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团队成功的喜悦,形成合作共赢的理念;二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解决个性化的疑难问题和中等难度的教学内容。
过程实录:
教师通过大屏幕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活动,调查学生各有哪些才艺,想参加什么俱乐部,并填写相关的表格进行汇总。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发言,完成校园俱乐部招募成员活动。选出四个优胜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口语训练、写作训练。深化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重点句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通过训练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
四、第四个环节:引领探究及成果展示交流
此环节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穿插在前3个环节中进行。其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通过学生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展示反馈学习情况;三是巩固和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过程实录:
课堂展示:What can I do?
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提前准备好写有才艺的小纸条,让学生上台来抽,然后表演纸条上的才艺,例如:写有play the violin,表演出拉小提琴的动作,其他学生要说出这个动作相应的英语,接着台上的学生要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Can you play the guitar?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学生回答:Yes, I can./ No, I can't. I want to join…club. 上台表演者加分,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让他们不断得到成功的喜悦感。
设计意图:口头练习句型,在游戏中学,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第五个环节:利用教育云网络服务平台在虚拟课堂中进行个性化拓展和延伸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的空间,实现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多元化发展,引领学生在更深的层次、更宽的广度、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知识探究,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过程实录:
教师通过教育云网络服务平台的班级论坛话题,让学生线下完成小作文。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任务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既拓展了知识的应用渠道,又通过论坛所特有的批注、跟帖功能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学生进一步体验了互帮互助的和谐课堂。
六、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篇4
一、构建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
1.硬件建设
建成信息技术教学专用教室多个,教室配备电子白板、投影仪、实物展台等多媒体设备,并接入互联网、校园网,全天候开放,方便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和课余时间使用。
2.软件建设
教师工作平台为教师提供系统的课程资源服务,满足教师的备课、授课、进修、培训等需求,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网络教学的客户端系统。
学生学习平台是针对新课改创新教学方式、有效教学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推出的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平台。利用该平台学生既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在教师组织下学习。该平台具有网络班级、网络学案、专题资源、经典试题、个性化资源、统一管理等功能模块,可满足学案教学、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探究、家长监督等多种需要,帮助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好学”的转变。
二、“双课堂”操作模式
以学生学习状态为依据,将探究学习分为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和引领探究学习三种形式,它们在一个学习单元(课前、课中、课后)中的比例大约为6:3:1。该教学模式强调,60%的基础性内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获得,30%的中难度内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获得,10%左右的高难度内容或更高层次的探究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
图1 “双课堂”操作流程
注:实线表示现实课堂,虚线表示网络课堂
三、“双课堂”教学理念与环节
1.一个理念
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为本。
2.五个环节
以鲁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5 What's the matter?》为例。
第一个环节是Let's Preview:自主探究。
教师在教育云平台上发放网络学案,引导学生观看专家辅导系统中的相关学习视频或教师制作的微课;在班级论坛中设置论题,使学生提前感知将要学习的语言知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登录教育云,利用网络学案自主探究学习任务―What's the matter? 在exFree网络语言平台上学习文中出现的生词、难词、难句,反复跟读录音,解决课前词句上的拦路虎。通过观看专家辅导系统里的视频或微课,提前学习新知,找出疑点、难点。在班级论坛中跟帖,资源共享,便于课上展示交流。
第二个环节是Let's Do:展示反馈。
学生展示“Touch & Say”。教师下达指令 “Open your mouth./ Close your eyes./ Touch your nose./ Raise your left hand…”学生进行自学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在上一活动中的反应,重点强调学生掌握不熟练的词汇,强化巩固。此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测,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加主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展示,感受到努力后的成功和喜悦,提升了自信心。教师通过学生展示反馈,了解了学情,为下一步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第三个环节是Let's Practice:整合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及成果展示。运用目标语言讨论“身体健康”专题并给出建议:
A:What's the matter? B:I have a …
A:Maybe you should… B:That's a good idea.
生动的课件将真实的生活情景再现,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的会话氛围。学案中的易错点、易混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组内合作充分发挥生生合作的无限潜能,令知识的学习上升到合作、应用的高度。此环节还体现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共赢理念。
第四个环节是Let's Show:角色扮演。
引领探究及成果的展示、交流。教师为学生出示任务:Try to be the "Top Three Doctors",限时准备,表演。
教室变诊所,学生变医生,医治患者,根据就诊满意度评出“Top Three Doctors”。教师在欣赏的过程中记录下存在的问题,做好引领。学生运用目标语言组织情景剧,要求语言流畅,真实再现生活情境。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组成员认真倾听,并做点评和提问。学案中的难点和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引领完成。此环节重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在更高、更宽、更深的水平上探究。
第五个环节是Let's Share:拓展提升。
利用网络平台在虚拟课堂中进行个性化拓展和延伸。“神医义诊”让学生在班级论坛中完成神医药方,教师选取典型案例与学生互动修改。虚拟课堂上以论题发帖形式练习书面表达,学生可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的点评指导也可面向全体,避免了只有教师与被指导学生了解批改的情况。
四、“双课堂”教学模式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误区一:课堂操作模式化,缺乏灵活创新。
应对策略:在体现新课改理念和内涵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自身特点,课堂操作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方式,从而给予教师更大的空间,充分体现英语学科特点。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充满生命力和激情,教师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误区二:讨论、展示形式化,成为表演秀。
应对策略:真正的好课堂应该看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以及学习的深度和容量。简单问题通过自学解决,不必展示。疑点、难点问题在小组合作时提出、讨论,通过展示来提升、巩固并拓展。
误区三:展示机会严重不均。
应对策略:优秀学生展示次数多,中间学生展示次数少,学困生甚至不展示。大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学习全过程,这与面向全体的新课改理念是相违背的。我们要让每个孩子参与学习全过程,采用“一帮一”方式,建立小组评价机制,以大展示多加分,组长、小展示少加分的办法,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展示。
误区四:学生自学能力差,讨论、展示不到位。
应对策略:一是在学生入学时集中对学生进行全面培训。二是加强学生自学方法的细节指导。预习导学案设计详细,并有操作方法指导。三是培养小组长学会引领小组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四是多展示,勤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误区五:不能将英语学科特点与课改模式有效结合。
应对策略:将英语学科特点融入课改模式中,形成英语学科各课型的应用模式,从而既能体现课改模式,又能很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内涵。
误区六:自学完全放在课下,加重学生负担。
应对策略:将自学环节完全放在课下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自学就应该在课堂上的自学环节完成,如果内容过多,可以拿出一节作为自学课。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效率更高。课下,教师可以让学生查缺补漏,完成实践性作业,学生会更感兴趣,也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结束语
英语“双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应用。该教学法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对于单纯知识性的学习是“先学后展,当堂达标”,对于研究性学习则是“先学后展,当堂探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深度融合,使学习的过程充满生命的律动,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打造没有围墙的“双课堂”,这样的课堂价值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 曾阳春.多媒体技术与双主课堂教学模式[J].时代教育,2009(9):198-199.
[2] 杨金伟.“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应用的六个环节[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6):57-60.
篇5
我们从模式入手,激活课堂、让课堂充满笑声、闹声和掌声,从而让学生内心安定无烦恼,安宁喜悦,悦在课堂;让内心自在清宁,整个身心轻松,学在课堂。
“双线五环心悦”课堂模式:双线:以“学生学生学习心境变化,自主探究和主动创新”为主线,以“教师组织设计学习活动,指导学法,鼓励发现”为辅线,两线交融,学生自主,教师导行。五环节:入境启心—独学倾心—对学潜心—群学畅心—拓展开心。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只有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在这一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轻松活泼,积极主动,能逐步形成较好的学习方法。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服务于学生、教法服务于学法,学与教相辅相成,一明一暗,两条线脉络分明,同寓于探索知识的活动之中,在这一模式中,学生学会与自己的心在一起,内心宁静喜悦自在清安,有力量,有心情,有境界。
(一)双线。以“学生学习心境变化,自主探究和主动创新”为主线;以“教师组织设计学习活动,指导学法,鼓励发现”为辅助,整个过程中教师服务于学生、教法服务于学法,学与教相辅相成,一明一暗,两条线脉络分明,同寓于探索知识的活动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自觉的、主动的对知识进行的探究、发现、解决的深度和方式上,由学生自主控制完成,让课堂在教师的导学、导行中,在学生自我调控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乐趣。
(二)五环。本模式实施过程中,以“启心,倾心,潜心,畅心,开心”体现学生在课堂行动心境变化设为计的入境,自学,合作,展示,拓展五个连续的、有序的、发展的、相互联系的,环环相扣,但不能割裂的教学环节。
一环:入境启心课堂起始,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它是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情境。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常常让美妙的音乐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中,让生动的影像图画带学生走入学习的境界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开启自我学习的心。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时间一般为2分钟左右。 二环:独学倾心。在情境的引领下,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以发现者姿态倾心于活动。所有的学习单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经历自主构建的过程,对于不能自主构建或者存在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任务是导学,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对学习单完成情况。特别是要关注学困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点拨与启发,同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反馈,提炼需要进行交流、合作解决的问题,以便学生合作展示时使用。时间一般为2左右。
三环:对学潜心。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小展示——独学汇报交流。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个人向小组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将个人在独学中的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要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再在组中进行交流,教师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
四环:群学畅心。群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展示。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在展示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这一环节主要任务:一是组中展示。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组内同学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形成小组意见。小组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准备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小组意见。二是大展示—对学汇报交流。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
篇6
关键词:双向三步三查:教学模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97-01
为了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大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稳步提升学业水平,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我县提出了“双向三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将课堂教学结构分为“自主学习阶段、交流展示阶段、达标测评阶段”,即先“学”后“导”再“测”。
一、在自主学习阶段,以导学案为路线图,形成对概念、原理、观点的综合把握
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性转变。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应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导学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导学案为素材自学教材,逐步掌握教材要求的基本内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上首先形成对教材知识的综合把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图”,也就是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表示出来,形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连贯性及知识的整体性。这将极大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上面的环节完成之后,让学生相互比较各自构建的“知识结构图”,从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学氛围。接着,教师呈现出精心设计好的“知识结构图”,(以幻灯或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自我思考与知识的完善;教师向学生精讲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中达到思维的深化,最终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实现知识点的落实及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二、在交流展示阶段,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完成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迁移
热点材料的设置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因为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就必须对材料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这是一个从理解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迁移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落实教材知识点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说,应该这样操作这一环节的:
首先,有针对性地选取国际、国内或是发生在本地的新闻热点材料。比如“两会”的召开、中日冲突、会宁新闻、会宁特色旅游景点“会师园”、会宁生态养殖农业等。选取的这些材料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具有鲜活和生动的特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时代感、亲切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教学互动进一步深化。这样处理教材内容与学生身边现实的关系,便于学生把浓厚的乡土之情和深奥的哲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既理解了教材知识,又达到了知识的迁移,从而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设置紧扣教材知识和所给材料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所设置的问题充分地进行讨论。
第一步,学生在自学基础上,提前做好准备,构建发言提纲。第二步,学生分组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认识。第三步,教师巡回指导,主动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适时给予分析点拨。第四步,教师要将学生讨论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中起来,同教材基本原理加以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中心问题,找到释疑重点知识的突破口,为整体讲授教材知识做准备。实践证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大胆地开展课堂讨论和不同观点的争论,并恰当地引导、点拨、评价,调控、释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即活泼又有秩序,即热烈又有中心;学生思考得深刻,讨论得透彻,争论得明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达标检测阶段,以层级训练或检测评价为主要手段,呈现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知识结构图,以重点知识为突破口来精讲教材知识。将上一教学环节收集到的中心问题贯穿于教材知识、德育教育之中,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并深入分析所设置的材料,形成一条教学思维主线。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沿着教学思维主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当然,除了热点材料之外,还要精选一些选择题、辨析题做到讲练结合)。这样,教师的引导、点拨、释疑与学生的自学、研读、讨论、练习相结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巩固和思维觉悟的升华。当然,教师有条理的精讲,还会进一步消除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问题,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适应考试考察能力需要的目的。
篇7
关键词:一般中学;四环双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76-3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一般中学”
在我国当前的办学体系中,由于历史或区域的原因,学校是分层级的。尽管在义务教育领域已经取消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分,但学校事实的差距依然客观存在。本课题所讨论的“一般中学”是指位于农村、城郊以及城市内部区别于重点中学的相对薄弱学校。与拥有各方面优质资源的“重点中学”相比,一般中学突出的特点是生源状况不佳,师资力量不强,无法适应当前“整体划一”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因此,“一般中学”师生要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课堂不能等同于“重点中学”的课堂,在牢固确立“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理念基础上,更宜将培养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幸福公民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推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全面改革,走适合“一般中学”学生的教育教学路线。
(二)“四环双学”
“四环双学”是本课题所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统称。其核心在于重新核定并正面回答一般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基本的问题。
“四环”:
此处系指课堂教学中师生需共同实施的四个基本学习环节或者须共同完成不同任务的一个过程。这个概念的重点在于明确定位“一般中学”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及实施的基本程序。在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领域,本着循序渐进与回环往复的原则,我们认为所有的课堂学致可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相对固定的任务,这样在任务与过程之间即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将其中的每一个对应称作“一环”,这样每节课大致形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环”:让绝大部分学生了解“最直接的知识”。
何谓“最直接的知识”?本课题系指一些最常用、最简单和最直观的知识。获取最直接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模仿式学习。模仿学习知识、技能和技艺是我国传统的方法。如孟子主张制定一定的教学标准,要求学习者通过模仿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他指出:“大匠不为拙工改废墨,羿不为拙射变其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意思是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有既定尺度和标准,然后让学习者细心观察模仿,自动去学。在第一环,通过模仿的途径激起“一般中学”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并保持学习兴趣。因此,模仿、了解最直接的知识,是为了更主动地学习。
“二环”:让绝大部分学生把握“最亲近的内容”。
何谓“最亲近的内容”?本课题系指学生个性内心乐于接受的、最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奥秘和生活意义的知识。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教育幸福的不二法门。新课改理念不提倡教育教学脱离生活,一切教学都应该紧密围绕生活这个原点进行拓展。在第二环,文科课堂,学生能“闻书香,聆听窗外的声音”;理科课堂,学生能“做实验,试验生活的真理”。这种自然化、生活化的学习才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也是最亲近的。
“三环”:让绝大部分学生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而最基本的问题才是“一般中学”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何谓“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学生也有具体的区别。但它一定是基于“双基”而言的。教育者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最基本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知识性的问题,而是有利于“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四环”:让绝大部分学生获得最实用的技能。
“最实用的技能”即是新课标指出的最基本的技能。新课标对基本技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本技能的界定在于它的发展性。文科类学生的演讲写作技能和理科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都是“一般中学”需要开发的校本课程,因为这些技能最适用,最有利于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双学”:
就学生主体及内容而言,在任何课堂教学中,都存在着以下一些双向的关系:如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社会、一般与特殊等……理论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有互相学习的必要,是谓“教学相长”;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有相互学习的必要,此为“合作或互动式学习”。就学习的具体内容而言,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需掌握技能;不仅在课内学习,还要课外巩固;不仅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关注社会大课堂。据此,本课题将“双学”,定位于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和“互助式学习”。
1.个性化学习。
个体差异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两者关系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了教学的变革。一方面,多元智能理念指导下的个性化教育从“教”的角度出发,改变了传统教育“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智力因素、认知方式、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后,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了新探索。另一方面,多元智能理论也从“学”的角度指出:现代教育的因材施教,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发现自我闪光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成功的教学应在继承“以学论教”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基于上述理念,个性化学习方式致力于在学生智能测评和学业测评结果的分析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校本课程自主选修,选择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为其量身定做学习方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确定最为合适的学习内容,设定切实的学习目标,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一般中学的学生只有在“把握学习基点,做好学习准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学习的基本环节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2.互助式学习。
是指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就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讨论、交流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互助式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环”之内容,一环也无法实现。基于一般中学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惰性、畏惧感及不自信,课堂上需要教师牵头组织学习,需要互为师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助”的核心实不在“助”知识,而在助信心、助习惯、助成长。要通过生生之间互为师生式的充分互动,努力改变学生原有的机械、被动学习习惯,强调人人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操作流程可概括如下:教师首先讲授基础知识,设置情境,然后有目的地引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学生先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积极的研讨,并现场汇报结果。
互助式学习以大家切实“亲近”的问题为核心,以“思考”、“讨论”、“互为师生”为手段,以“文科感悟、理科实验”为途径,以“发现”、“创新”为目的。学习和交流的内容首先须对学生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同时,要充分注意设置必要的悬念与障碍,使研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从而逐步实现自疑自解。
(三)“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各教育理论家对教学模式的阐释,我们以为:教学模式指的是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它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来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化的积极学习。
“四环双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系我们根据自身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结合“一般中学”的具体教学实际提出的一种基本架构。与“重点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四环双学”不追求高投入,高收益,不强化思维的无限止拓展,而是侧重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放性地引导学生掌握并挑战“最直接、最亲近、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四环双学”的课堂应该是“让课堂焕发最基本生命活力”课堂,应该真正做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真正做到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实践研究”
“实践”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的具体行为行动;“研究”则主要是指研究者的探索活动。实践研究则是把两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边探索一边践行,一边践行一边探索。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研究、实践,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实践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实践研究以提高实践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实际工作者与科学研究者的合作,实践与研究的结合;重视及时反馈;允许在总课题目标的指引下边实践边调整方案。
综合而言,本课题“实践研究”强调以下原则:
1.为实践而研究。
传统上,受一般科学研究的影响,教育(教学)研究的旨趣是为了获取“真理”,这种旨趣假定关于教育真理的知识能够通过教育实践工作者很好地再现于教育实践之中,而教育(教学)研究的任务则是直接为这类知识的增加作贡献。虽然直到今天,这种研究观还是许多研究者甚至许多实践工作者所持的立场,然而最近几十年来通过对教师的研究却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这种实质上是把教师视为一个简单“中转站”的观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估计得过于简单了,教师这个与专业理论研究者一样有着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样有着知识与思想的“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绝不仅止是某个“专家”理论的简单执行者。科学概括出来的研究知识并不能直接地驱使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某一情境中的参与者能够对自己的情境有一真正的理解,井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实践研究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启蒙过程”,实践者不但直接参与了研究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是教育科学研究群体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某种“权威”教诲的聆听者。实践研究的根本旨趣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实践研究的精义在于:它是这样一种革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改善某个人或某团体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实践。因为“改善”是一个难有终结的目标,所以“为实践而研究”的旨趣要求实践研究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上升、循环反复的过程。
2.对实践的研究。
“对实践的研究”表明实践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实践研究关心的“问题”(实践中值得研究的对象)可有不同的层次:一是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通过某种技术的刨制或应用而获得解决的问题;二是可以使教师了解他的行动“意味着什么(已经或可能在学生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实际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不管是哪类问题,问题的发现与界定都是行动研究的起点。因为特定环境中的实践者所面临的问题总是特定的,所以实践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样本往往也是特定的,而不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实践研究应该是有弹性的,而不是生硬地遵循某一个严格的程序。它不但要求课题组成员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求课题组成员有对实践问题保持一定的敏感,并有适时调节研究方法或侧重点的应变能力。
3.在实践中研究。
实践研究既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研究,更不是在图书馆中进行的研究。实践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就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至少是其中之一)。这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的身上,使得实践研究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的一个“学习过程”。课题组成员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间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通过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合作者的交流,不断地加深对自己、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这样,实践研究就超越了传统上对“研究”功能的界定――真理知识的增加,而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过程。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略)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建立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新型有序的课堂“四环双学”体系,使课堂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具体内涵如下:1.通过教师正确的激励、组织、点拨、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分层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2.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力和才干;3.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出在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模式,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如下:
1.初中各学科“四环”具体内涵确认和归类的实践研究;
2.高中各学科“四环”具体内涵确认和归类的实践研究;
3.一般中学“个性化学习”具体实施策略的研究;
4.一般中学“互助式学习”最佳方式、方法及策略调整的研究;
5.“四环双学”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架构及模型的研究。
关于“四环双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我们设置了知识、能力、程序和时效分配四个系统,有机匹配上述系统,可以形成下表所示具体操作流程:
系统牵引:每节课前5分钟学生都将课前准备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呈现,并提问班级其他同学,以互问互答的形式自助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系统延展:一环一最,层层递进,逐步实现新授目标;
系统迁移:测“四最”,探“技能”,完成自主建构;
系统回归:形成学生各自独特的知识树,完成系统归类。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以本校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样本,分高初中、分学科展开独立的行动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着力遵循以下七大原则:
(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
(3)以人为本、发展教师的原则。
(4)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5)评价考核跟进,骨干引领与评比激励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班集体”、“学习小组”、“教研组”等团队)。
(6)反思性原则。
(7)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原则。
(二)实施过程(略)
(三)研究方法
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行动研究法。按照预定的模式各学科进行相应的研究,对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2)文献资料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3)问卷调查法。形式有问卷、访谈等。
(4)案例研究法。选取重点学科进行全程跟踪,通过归纳、筛选和分析发现问题,从而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篇8
[论文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班教学 双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国家“红线”保证的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必修课。它在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国家预期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连年扩招所带来的师资等的不足以及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市场化理念对高校办学的功利性浸染和渗透,致使相当一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采用大班教学制。在该教学制下,教师授课班级由两个以上的自然班组成。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课堂管理的难度较大,教师会采用满堂灌的课堂讲授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个人可以集中精力于理论讲解和阐释,不足之处是容易导致教师唱独角戏,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较少,课堂氛围单调而枯燥,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有效灌输与传播。为解决上述困境,笔者建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大班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双师教学模式来破除其大班教学的弊端。
二、双师教学模式的含义
关于双师教学,国内学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双师教学是仿照某些互动式电视节目中经常采用的双人或多人主持模式,尝试主讲教师和助教双师同台授课,两位教师犹如两位相声演员那样各司其职,共同营造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第二种观点认为,双师教学是指在一间教室里由两个教师任教,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第三种观点认为,双师教学即同专业的两位教师同时在同一堂课中相互配合的教学方式,又可称为双人教学。而笔者认为,双师教学是指同一课程或教学项目(单元)由两位老师根据各自的教学风格、知识结构、学科理论背景和研究专长,在同一教学地点和时间单位内面向用一授课对象,按分工合作原则有目的性地进行互动式组合教学活动的情境。它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是互动式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作为与传统单师(人)教学相对应的全新教学模式,双师教学的组合方式可依不同的授课对象和内容按教师的职称、年龄、性别、性格、学历、能力、专业等综合要素项进行有意识地组合。双师教学的类型可依两位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其所发挥作用的不同而分为主辅式双师教学和主主式双师教学两种。主辅式双师教学是指双师组合中的一人作为主讲教师,讲授整堂课的大部分内容,另一人作为主讲教师的副手和助手,辅助配合主讲教师完成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当两位教师刚开始配合或配合不默契或教学水平有较大差异时宜采用这种类型的双师教学。主主式双师教学是指双师组合中的两人都作为主讲教师,平分秋色地讲授整堂课的内容,其中一人主讲时另一人辅助配合,双方地位平等。当两位老师的教学水平旗鼓相当且各方面配合均比较默契时宜采用该种类型的双师教学。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双师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是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师大班教学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双师教学形式新颖,双师组合(或高或矮、或男或女、或胖或瘦)相映成趣,比单师教学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双师教学模式下的双师实行分工合作制,协同参与课堂管理和教学,增强了大班课堂管理的力度和效度,宜形成比单师教学效果要好得多的课堂教学秩序和纪律。而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双师教学比单师教学更易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等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效形成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和局面,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满足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等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二是有利于增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胜任力发展。单师教学模式下,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来保证集体备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的严格实施,教师间的教科研交流与合作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自为的状态。再加上普通老师的外出学习机会较少,教师的胜任力发展问题基本上全凭教师个人的自觉自为和努力来解决。而双师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制度性互动平台。为上好每一次课,合作教师之间课前必须就课程内容的分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激励机制的择选等进行比较充分的讨论和准备。课中,合作教师时刻面临着学生的评比评价压力和来自教学搭档的精彩表现压力,因而其教学状态会经常性处于应激状态,其身上的闪光点也常会因教学搭档的精彩表现和碰撞而竞相进发、互动频繁。此外,为了持续增进教学成就感,合作教师之间除了经常性地向对方学习外,课后也会主动找时间学习本专业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从而促进其胜任力的常态化发展。
三是有利于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问题与主义被充分讨论和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内容理论化、抽象化、结论化,甚至有点空洞化。如何让这样的教学内容在90后的大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副生动活泼、可敬可爱的面目来,这需要综合运用并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使抽象化的内容形象化、理论化的内容立体化、结论化的内容感性化、空洞化的内容充实化,想方设法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角度有效接受理论知识和信息。在单师教学模式下,囿于时间、技术等因素,教师个人往往不能充分利用诸多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容易造成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效果相对不足的状况。而在双师教学模式下,合作教师不仅能做到知识结构和教学技术的互补,更有时间和条件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主义作详细的讨论和阐释。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双师教师模式的操作原则
一是实验性原则。双师教学模式虽然在一些大学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课堂上已经得到了应用,但这些应用多带有实验性或学科局限性,能否被推广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验证。因此,作为一门原则性、纪律性、门户性很强的意识形态课,笔者建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采用双师教学模式时宜遵循实验性原则审慎推进。具体而言,就是高校在采用双师教学模式之前要先在老师和同学中间搞一个摸底调查,目的在于弄清楚大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双师教学模式的意见和态度,起到一个在师生中间宣传推广双师教学模式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大家对双师教学实验的好奇和期待。然后根据掌握的具体师情、生情、学情等要素,从有利于实验的对比研究和总结的角度,选择确定2~3个参与双师教学实验的教师组合和班级。最后,在成功取得双师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考虑逐步推广该模式。
二是立足实际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双师教学模式,不是泛指所有高校也不是要求所有高校都要采用双师教学模式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是特别针对那些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师大班教学制的高校提出来的(当然,如果那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仍在实行着小班制教学的高校愿意尝试,也包括他们)。在笔者看来,即使是对那些已经和正在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师大班制教学的高校来说,是否尝试采用双师教学模式或在多大程度上尝试采用,也都要立足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他们是否已经具备采用双师教学模式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具备了的就采用,不具备的就等条件成熟以后再进行。
三是组织引导与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就全国而言,目前采用双师教学模式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验的高校好像还不多。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双师教学模式目前还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阶段。而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以来的历次改革情况来看,基本上每一次改革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组织主导模式。这说明在我国高校要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工作,首先得发挥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组织在双师教学改革与探索上的因势利导功能和组织保障作用。此外,对自愿尝试采用双师教学模式的教师,高校要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应允许其自愿组合、试错。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双师教学模式需厘清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对双师教学概念的理解问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一门课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老师根据各自的学科理论背景、知识结构和研究专长分专题或章节按分工合作原则先后对同一授课对象进行授课的活动情境也是一种双师教学。对此,笔者是不赞同的。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分段式教学,其课堂实质仍然是单师教学。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双师教学模式其实在80年代就在一些高校出现了端倪,当时的情况是一个老师(通常是教授)在课堂上主讲,另外一个老师(通常是年轻老师)在课堂上跟堂听课,同时做一些维护课堂纪律或辅导学生做实验的事情,课下还要承担一些批改学生作业和辅导答疑的工作。对此,笔者是赞同的,但要说明的是,上述这种情况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教学上的“以老带新”,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双师教学。
篇9
文章阐述了“双主”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并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通过实际课例的剖析,探索了“双主”教学模式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双主”教学模式初探
“双主”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综合,它介于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双主”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任务驱动”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也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让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的执行者变身成为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二、“双主”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异同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及其在课堂中的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可以充分组织教学活动,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向学生科学、系统、完整地传授知识。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主宰了整个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未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因而学生学习通常是被动且缺乏创新性的,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被有效地探索和挖掘,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形成知识链,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但由于只强调学生“学”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如果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甚至在学习中迷失自我。
而在“双主”教学模式中,吸收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两者之优点,肯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又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此外,它还强调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双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阅读——讲解——背诵”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被调动起来,部分学生不能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参与课堂学习,即使教师采用“师问生答”的互动形式,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其中。由此,致使课堂氛围沉闷、死板,学生难有创新性思维,只能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问题。此外,对于传统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任务,一些学生因为基础较差,也难以有效完成,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大胆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诗海拾贝”板块中采用群文阅读的形式,运用“合作探究”“自主创作”等方式进行教学,尝试说明“双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 教材分析
该单元的阅读材料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带领学生通过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诗歌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完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教材中,该单元分为“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笔者仅仅选取了两大板块中的现代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学生经过五年级综合性学习的训练,已经具备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显实效。
2. 教学过程
该单元的阅读内容较多,对此,笔者选取了4首现代诗歌(《太阳的话》《白桦》《爸爸的鼾声》《致老鼠》)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的形式,同时围绕课程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图。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①首先利用电子白板呈现诗歌内容,播放诗歌范读音频,展示诗歌的节奏,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自主阅读诗歌或进行配乐诗朗诵,从而初步感受诗歌之美。
②相机学习任务——归纳现代诗歌的特点,并利用电子白板出示《太阳的话》《白桦》等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尝试寻找现代诗的特点。此外,要求学生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通过自主制订探究方法,在任务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发掘现代诗的特点,感受现代诗的美,笔者则巡视指导、点拨。
③学生基本完成探究后,笔者再邀请学生总结诗歌特点,并板书归纳、总结,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表达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④再次利用电子白板播放视频,展示儿童诗,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并有意识地进行留白,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创作中,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续写或重写诗歌,进行小组评选,笔者则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点评。
⑤总结。由此,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创作时间,使教学得以延伸、拓展。
事实证明,依托电子白板等教学媒介,设计教学课件,呈现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诗歌创作欲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进行有效引导,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课程目标。
由此可见,“双主”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创作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促使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创作出丰富多样的诗歌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双主”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再单一、枯燥,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大提升了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努力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满堂灌教学策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双主”教学模式才真正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双主体 合作教学 有效教学
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其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的组成,因此课堂教学应体现师生个体生命的意义。课堂教学又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为此,构建课堂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已势在必行。
一、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学生共同作为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发挥着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程度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主地学习。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也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双方共同获得发展。
在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有三个自变量: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者之间互相存在着主客体关系。教师是主体,学生与课程便是他设计教学活动的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与课程便是他学习发展的客体。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课程是师生教学关系的公共客体。从课堂四十五分钟来看,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角色在频繁地互换,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如图所示。
同时,课堂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在个体、群体之间展开充分地交流沟通,努力构建“互动合作”模式。如图所示。
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共同作为活动主体在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本质特性,具体表现出以下两个方面基本特征:
(1)在教学设计思路方面:①将原有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唯一的教学出发点转变为以教师、学生共同作为教学出发点,故需要在设计教师教学环节时同步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诸环节。②将原有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技能作为唯一教学任务转变为在传授知识、技能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作为全面教学任务。③将原有教学模式过多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片面价值观转变为同时作为生命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同步发展的整体价值观。
(2)在教学组织机制和组织形式方面:①将原有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教与学唯一动力转变为以教师、学生同时作为教与学的动力,共同推动教与学活动和谐发展。②将原有教学模式的教师作为教与学活动的第一主角转变为学生作为第一主角,并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积极主动发挥导演、辅导、指导作用,全是指向学生的“学(学会学习)”。③将原有教学模式只关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转变为在关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关注提高教师生命主体的发展质量。
二、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操作
1.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原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理倾向,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告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因素和认知需要,选择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渲染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在必修一第八单元《两极世界的形成》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重点注意创设了美苏争霸的紧张的历史氛围,在上课伊始,就通过强烈的渲染和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置身于美苏两大超级强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紧张氛围之内,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仿佛美苏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一触即发。学生想探求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建构问题情境,应能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并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的动机。问题呈现要巧而生趣,准而能思,才能产生探究的内驱力。
(2)明确任务,问题探究
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带着问题研讨教材、分析资料,做到边思边议。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提供探究问题的背景材料,使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有选择性地、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架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作有意义的选择。要善于点拨、诱导,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启发、激励,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勇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化其思想,激活其创新灵感。如在学习第二次背景时,先向学生展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引导学生分析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售存在什么问题?学生观察表格后发现英国商品中国市场打不开。然后引导学生以市场调查员身份分成调查小组,结合当时实际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教师诱导下,学生转变了角色,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积极主动地投入小组合作与探究讨论中,讨论中学生分析得相当透彻,思路也相当开阔,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最后使该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3)教师引导、合作协商
在教师的引导和策划下,学生开展互动与合作学习,借助同伴互助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互动不是课堂上没有要求的乱动,而是更加有效的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有利于在知识传授和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增强互动和交流,建立了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网络,共同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作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共同参与;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同时,这种学习模式的基本目标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的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促进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4)总结归纳、反思领悟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当是师生不断检验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中的“反思领悟”阶段,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反映新课程要求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过程。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各环节之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前面学习的情况进行思考、总结和提高。
2.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中的原则
(1)发挥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主体精神”。要尽一切可能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机会、愉悦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2)突出全面性原则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发展,而是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基础得到不同的相应的发展。所以,要把一刀切的“大一统”教育,变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的,既不抛弃“差生”、也不压制“精英”的差别性教育。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差别教学呢?我们在确定各类学生的学习水平之后,制定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案。采取有合有分、有分有合、分合结合的方法。一是实行分层教学。二是探索小组式合作教学。三是着力转变“学困生”。
“只要教育者抱定没有教不好的孩子的信念,那么所有的孩子都可能成功”。教师在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因材施教”、“分层递进”、“个别指导”等方式,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成其才,师生的基本素质在协调互动中将会得到共同的提高。
(3)贯彻民主教学原则
高中历史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民主、平等、合作、信赖、情谊为基础的现代民主教学观。主要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和谐”。“生生合作”既包括学生之间的行为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它是合作表现的一种形式。“师生和谐”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达到协调,它是合作的实质。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能给予正确引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培养。
(4)重视思维训练原则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我们探索的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的重要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归纳与演绎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注重“以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同时要求教师创设出一些具有深度、梯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要给出一定信息,当学生思考误入弯道,或出现思路阻塞、中断时,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补充信息,架起知识的桥梁与阶梯,疏通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从而达到思维的更高层次。
三、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实践的收获与反思
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有效教学课堂改革的有益尝试。不仅丰富了我们教育教学理念,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在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的学习、实践、反思中,老师们敢于新旧观念的碰撞,充分认识到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也是教师的课堂,是从教走向学,从传授到参与,从规范到自主,从注入到探究的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真正让教师站在对学生未来负责的高度,凸显了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和态度,把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引领下的历史课堂,充满着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包容着生命中的暂时缺陷,也呼唤着潜能的觉醒。学生敢于站起来,面对教师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学生敢于质疑老师、质疑课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逐步掌握了预习、探究、反思、检测等学习方法。他们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寻找方法,验证想法;他们已习惯乐于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争论,善于与他人协作学习、交流想法、独立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课堂尊重着生命的多样性,彰显着生命的光泽和灵动,真正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
一种教学模式的成熟,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和反复的实践验证、改进和完善。我们探索中的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效推动着有效课堂的打造。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适合于所有学校、所有学科、所有教师。双主体合作教学模式仅仅在一定条件下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有效教学手段,显然她不是惟一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依据教与学的实际顺势而为,灵活运用,合理取舍,方能真正实现教学有效乃至高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育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6)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66
[4]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2002年第2期
[5]李亦菲《探究性学习:概念辨析与实施要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6]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