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网络;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49-02
信息时代,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媒介环境,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关系,家庭教育亦不例外。本文以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就二者的基本特点、内容和实施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一、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的基本含义
本文所述的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并非指家庭教育的“古老”与“现代”、“保守”与“进步”等通常意义,而是着眼于媒介变迁与发展视野,即以网络媒介作为家庭成员生活、生存基本方式为临界点,将家庭教育区分为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因此,本文所讲的传统家庭教育,意指前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就是说,网络尚未进入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成员内部之间交往关系、教育关系的建构主要依赖于常规化媒介手段(诸如面对面交流、电话交流、向电视学习教子育女之道等)的支持和在常规化媒介环境里所发生的家庭教育。所谓网络家庭教育,意指人类社会普遍进入信息时代,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成员内部之间交往关系、教育关系的建构主要依赖于网络媒介而引发的家庭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生态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二、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媒介环境的时代巨变,一方面,促进了传统家庭教育向网络家庭教育的发展、跃迁,另一方面,也使得家庭教育的内在结构、作用方式、实际效果等发生了根本性改观。而唯有将家庭教育置于历史变迁的长河中,即将网络家庭教育与传统家庭教育进行全方位比较,才能更为清晰地洞见这种变化,也才能更为清晰、准确地把握网络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下文将就此展开分析和讨论。
1.从家庭教育发展的环境媒介来看。在传统家庭教育中,教育环境具有封闭性,家长和长辈在教育中具有权威地位,家长总是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着被教化者的角色,这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电脑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因为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世界使他们的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而网络的开放互性使家庭教育环境由封闭性权威性向开放性民主性转变。
但是无论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孩子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家长一般不易察觉,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2.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主要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并且从具体的礼节入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而到了近代传统家庭教育的家长为了孩子以后能够立足社会,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认为只要孩子在考试中有好分数,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就行,而渐渐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品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时代,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主题,不仅要求一个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于品德教育或是知识技能教育,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并且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够创新科技的主体——人,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创新的人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品德是良好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从而成为人际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对品德的重视是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
3.从家庭教育的基本运作方式来看。中国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传统家庭教育中,首先主张家风对儿童的陶冶,很多家族家庭都重视家风的培养,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敬业守法作为家风培养的内容,并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对后代进行教育。其次,主张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儿童,重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因为儿童的分析辨别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如果周围的人以身作则,就能见贤思齐,反之则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由这几点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的教导言行为主。
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家庭教育方式开始向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变革。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孩子们在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网络技术使家长们能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再把自己作为权威,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孩子对家长不再是盲目地遵从和依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自主学习,塑造自我。
但是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从古至今都不能否认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出表率,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不管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都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孩子们的榜样。
三、总结
本文主要着眼于媒介变迁与发展的视野,对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的环境媒介、教育内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从环境媒介来看,传统家庭教育具有封闭性,主要依靠父母的教育与书籍内容;网络家庭教育则是比较开放,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在父母那里无法学习的知识,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家庭教育比较注重子女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渐渐忽视了品德教育;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父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更为重视,不再单纯关注孩子的知识技能或者品德教育,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运作方式来看,传统家庭教育主要注重父母对孩子的熏陶,主张家风等对孩子的陶冶;网络家庭教育则是父母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还要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学会用互联网来帮助孩子并教育孩子。
参考文献:
[1]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篇2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关注和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积极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指出网络生存的常态化对人类自身遗传体质的潜在影响,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再发现。同时也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理性的考验。网络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蒙昧的,成人可以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甚至让孩子们盲目服从的时代行将结束。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因此,重新认识幼稚与少年,重新认识网络时代,重新认识成人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教育看来已不容迟缓。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对“网络迷恋者”这一特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发现其普遍的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也许更大。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会调控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政府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应当提及的是,2006年5月,由“团中央”、“少工委”、“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占据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它担负着文明启蒙和理性的承继功能。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首先要被动地适应一切先在的生存文化系统,当然也包括网络生存或娱乐方式。如果教育不介入的话,他们就只能听信传言或随大流。教育引导对于孩童来说,应当是完整的,个体的知识感,道德感,是非感是在群体(学校)教育中实现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其功能和机制,特别是应试取向等方面无法适应一个民族全面的进步和全社会进化的要求。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职责,然而不是通过更为有效的途径培养人才,而是由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海选”来培养所谓的人才,应当说是严重的失职或不理。不仅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多数准则,也严重忽略了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原则。罗素说:“除了一些罕见的英雄事例之外,不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准则,它都不应该与快乐不相容。”看来、让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事情,也应提到日程上。而这可以大大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孩子乐于校园生活,当然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有耐心。但是我们期待教育能守望公平、播撒爱心、传承智慧、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应当不算过分。
2.家庭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家庭,一般说来是提供感情与生存支撑的。在传播知识与理性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知识文化结构与精力配置都不可能完全适应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和成长中的青少年,这是其一。其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大多数是从赤贫中走过来的,生存的艰辛已经够负担了,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其和谐状态与生存状况。其三,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约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除睡眠之外),高中更是达80%以上、甚至更多。其四,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一些个案问题上,家庭教育难咎其职,比如家庭不和睦、教育不得法,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离心力,不出大的漏子已经是万幸的了。然而在青少年一味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共性”问题上,大教育、大环境理当伴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的理性与文明,快乐与和谐也会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目前、对于大多数尚处于打理生计阶段的家庭,我们能指望它完成抚养、抚育、保持基本的和谐已经是较高的要求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大多数人的成长中,只能起到理性的补充作用。给社会提供健康合格的公民,应当更多的期待公共教育。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极端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家庭教育可以无所作为。家庭也应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前,而青少年体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平衡本身又明显地限制着他们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理性地介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真正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健康、文明上网,特别是弄明白过度上网的不良预后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离我们的期望更近。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潜在的追随者步其后尘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指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机制性变革与功能性改进。当然高质量的教育也必须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对此,政府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中。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改进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网络生存状态的观察与启示
网络生存的视听状态、运动状态、人际虚拟状态,乃至生理特殊化状态及其未来潜在的对人类体质遗传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长期上网者身上出现的莫名其妙的病状已有报道,其影响也许不仅仅是当下的,极可能是长远的。网络化生存是未来不可逆转的一种选择(诸如:阅读、信息、娱乐等)。无数经验的和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长久进化的保证之一。值得担忧的是,如今的网络化生存是以指尖活动为特征的生存娱乐方式,一旦把握和引导不当,势必对人自身或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时间迷恋网络,生活和睡眠规律被破坏,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些过分沉迷者会与他所在的社会及群体格格不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未成年人不仅是身体与智力成长期,也是社会价值建构、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缺课”会对其一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互联网视听信息过多,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信息接收疲劳——“认知疲劳”,从而加剧对简单游戏的迷恋,另一方面,还会使感觉处于懒散与麻木状态(嗅觉、触觉);对于少数极度沉迷的青少年而言,潜存着体质下降与体质遗传蜕化危险。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关注。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端倪性的”。预期将会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一样更大规模的进入千家万户,因而会有比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并且会依赖甚至喜欢网络,传统媒体将部分地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能即时、高效互动的媒体动态来看,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普遍、甚至漫延至成年人,它将会带来一个更为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潜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不良嗜好成瘾问题的研究与跟踪,将是一个应当长期重视的事情。PC的电磁辐射,也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从小上网、甚至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及至结婚生子,因此,更远的担忧也许是:常态化的网络生存会不会对人类的遗传基础发生实质性影响,进而对个体或民族的发展及进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该提醒的是:已有的重度网络依赖者,实际造成的影响,可能不止是当下的、负面的病态及其相关治疗成本;他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尝试者的亲身的体验或教训是否还应该给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提示些其它的什么?这也有待于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06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05.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06.07.1
篇3
结论二 QQ、MSN成为师生交流的首选工具
结论三 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利弊权衡,教师乐观,家长保守
结论四 学习、娱乐、交流是学生上网的三大主要目的
结论五 网络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结论六 建设德育网站和班级QQ群等成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主要措施
结论七 网络德育手段的认可度分散
结论八 德育有创新,成效不明显
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为了解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创新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通过“重庆德育网”对重庆城乡23所中小学校(包括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①
本次调查共回收学生问卷4864份,其中有效问卷3917份,有效问卷率为80.53%;教师问卷1079份,其中有效问卷927份,有效问卷率为85.91%;家长问卷208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5份,有效问卷率为93.75%。
一、调查结果
(一)学生的生活与网络联系紧密
1.多数学生离不开网络,农村学生较多使用手机上网
调查显示,学生家庭能上网的占90.74%,其中农村学生中家庭能上网的占69.08%,城市学生中家庭能上网的占93.31%。70.4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能离开网络,其中农村学生中认为离不开网络的占67.41%,而城市学生中认为离不开网络的占70.89 %。
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手机上网,应用网络更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在被调查者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19.48%,偶尔使用的占38.75%。在农村学生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44.32%,偶尔使用的占25.51%;在城市学生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15.53%,偶尔使用的占35.26%。
2.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能自主控制上网时间
调查显示,能自主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占75.82%,在他人提醒下能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占21.01%,而无法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只占3.17%。79.91%的学生表示会遵循学校教导的上网方法和道德观念上网。
3.QQ、MSN成为师生交流的首选工具
如图1所示,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方式由多到少依次是, 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43.20%),面对面的交流(20.37%),打电话(18.99%),信件、周记(8.27%),电子邮件(6.89%),通过班干部传达(2.27%)。
调查表明,50.80%学生觉得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谈交流和现实交流相比更加自由而无所顾忌。18.08%的学生担心老师隐藏身份在网上,不敢乱说。31.12%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如平时当面交流真实自然。
(二)规范的网络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1.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利弊权衡,教师乐观,家长保守
在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利大于弊的学生占52.21%,教师占75.30%,家长占44.76%。对于学生上网,多数教师持积极乐观态度,肯定网络的价值;家长多持消极悲观态度,趋于保守。
2.规范网络安全的意识较强,但认为效果比较有限
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的措施,老师、家长、学生觉得很有必要、效果很不错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1.56%、50.95%、63.03%,认为应该规范、但效果不明显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45.95%、44.65%、25.79%(见图2)。89.21%的老师、84.71%的家长、83.25%的学生表示,如果遇到不良信息网站,会向公安机关(网监处)举报。79.50%的老师、73.3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电脑上安装“绿坝”等软件。
3.学习、娱乐、交流是学生上网的三大主要目的
如图3显示,被调查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各不相同,但是以学习、娱乐和交流为主。
(三)中小学校积极利用网络推动德育方式创新
1.网络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调查显示,92.60%的学生、96.76%的教师、94.02%的家长证实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普遍使用网络,网络正在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2.建设德育网站、班级QQ群等成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主要措施
对学生的调查显示,59.77%的班级开设了班级QQ群;55.27%的学校开设了德育网站;33.60%的班级开建了班级博客、主页等;26.50%的学校运用网络开展过主题班团队会等活动。(见表1)
3.网络德育手段的认可度分散
对学校网络育德手段成效认可度进行的调查显示:对德育网站认可度最高,其次是班级QQ群,再其次是通过网络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在德育有效性方面,认为德育网站为最有效的学生占26.96%、教师占25.89%;认为班级QQ群最有效的学生占23.95%、教师占12.73%;认为主题班会活动最有效的学生占7.97%、教师占14.02%。(见表2)
4.网络成为德育交流新渠道
调查显示,87.49%的教师查看过学生的博客空间和留言板,88.56%的教师使用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干预,88.02%的教师曾经使用网络与学生家长交流互动。登陆过本校德育网站的教师达86.41%,向学生推荐过有益网站的教师占81.34%,通过互联网获取德育资源的教师占60.84%。
75.19%的家长知道孩子的QQ号码,60.51%的家长进过孩子QQ空间或博客,82.35%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网络指导,53.25%的家长曾经利用网络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46.19%的家长通过网络与孩子谈过心。
(四)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亟需创新
1.创新德育,学生、家长意愿强烈
调查显示,身处网络时代,学生强烈希望教师能给予他们网络安全方面的指导,家长呼吁老师、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予以及时引导。26.85%的家长强烈希望学校为家长提供网络德育的培训,近六成的家长(59.28%)愿意参与网络德育培训。(见图4)
2.借力网络,创新德育,广受支持
如图5所示,对于学校借助网络创新德育,85.50%的学生表示支持;84.04%的教师认为可行;93.5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网络育德培训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帮助;95.29%的家长愿意通过校园网与老师交流;80.67%的学生认为学校建立“家校通”等网络平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82.9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家庭网络育德培训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分别有60.43%的学生、80.91%的教师认为,校园网要求学生实名上网对规范学生上网行为有效。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中小学生的生活与网络关系密切,让人欢喜让人忧
调查结果表明,身处网络时代,海量信息、快捷沟通使得学生很容易迷恋网络,网络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部分学生将网络作为自己学习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网络的熟悉亲近程度大大超过成年人。借助手机,学生上网更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出人意料的是,约五成学生经常或偶尔使用手机上网,在农村学生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甚至高出城市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学生具有更多、更便捷的上网条件,使用手机上网者自然相对较少;而农村学生既无法拒绝网络的强大吸引力,上网条件又相对欠缺,于是更多地使用手机上网。
网络的普及和手机上网无疑增加了学校对网络“防、控、查、堵、罚”的管理难度。一方面,网络确实能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对社会生活有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的认知,更贴近时代和生活,这是传统学校德育难以做到的。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会削弱、降解学校德育的成效,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带来挑战,也容易让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给未成年人的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潜在风险。网络这把“双刃剑”令教师和家长喜忧参半。
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学生上网的动机和行为是理性的,且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网络上,他们的主要交流对象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主要的活动是学习、娱乐和交流。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信任他们。
(二)网络时代,教师多宽容,家长多担忧,德育需创新
网络对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既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消极、负面影响。由于媒体对网络负面事件报道较多,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有一种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导致许多老师、家长“谈网色变”,采取简单否定或一味禁止的做法。调查结果显示,这种态度认识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对于网络和学生上网,相对而言,教师比家长表现出更大的包容和接纳。
这可能是因为网络时代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教师作为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认识更清醒,对网络的利弊及其教育对策有识有法。而家长的消极、悲观和保守态度,则反映了家长面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网络陷阱和网络成瘾的恐慌、无助与戒备,反映了家长对网络影响孩子学业成绩及身心健康的担忧和焦虑。但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他们总体都期望中小学校拓展德育的空间,创新德育的形式。
(三)德育有创新,成效不明显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不少中小学校尝试以网育德,借用网络手段创新德育。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已经运用多种网络形式创新德育工作,如开设德育网站、开展以网络为平台的主题班团队活动、开通班级QQ群等。但是,一些尝试和形式实效性不足、效果有限,例如:经常登录学校德育网站的教师和学生都较少,网络的育德功能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掘。德育创新还需要在深度、广度、有效性上下大功夫。
网络育德有效性不高,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可能在于教师的能力素质不足。在网络时代,通常学生应用网络非常熟练,而德育的实施者――德育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等的网络素养与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不能熟练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活动。这一方面,在于部分教师缺少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德育工作受传统思维定势和方法手段的束缚,创新乏力。此外,中小学德育的创新还往往局限于部分人、部分领域、部分内容和个别形式上,还缺乏一个整体的制度环境和各方面的协调。
(四)德育创新基础好,网络潜力待挖掘
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手段,为中小学德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调查表明,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于网络时代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具有强烈的共识和迫切的需要。中小学德育创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学生们要求创新德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学校用网络方式开展德育活动普遍支持,他们希望家长、老师能够放下架子,深入网络,与他们进行平等、贴心的交流,在网络这种更加自由、平等、快捷、灵活的平台上解决自己心灵的困惑。教师们对于网络时代下的德育创新也有较高的积极性。相对教师,家长们更愿意与学校建立完善、成熟的网络交流平台。这些都是德育创新良好的基础。
网络世界蕴藏的丰富资源、众多功能、广阔空间已广为人们认同,而如何扬网络之所长,避网络之所短,充分挖掘网络的育德功能与潜力,则是德育创新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四、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主体性德育的基本思想
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的特点,以及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态。在努力规避网络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应以接纳、宽容、积极的心态迎接网络带来的挑战,大胆改革传统德育与时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努力构建起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尊重人的主体性与个性,满足人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认同学生多元化的思想倾向,积极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让学生在道德体验中获得作为人的尊严、快乐与幸福。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体制机制的创新
1.加大管理制度和防范机制的建设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要把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作为学校网络德育的基础工作。要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完善各种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确保学生科学、健康地使用网络。
2.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必须要强化时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不仅要努力增强自己的网络意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网络工具,还要认真研究网络时代下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活动。
3.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德育合力。网络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德育途径,进而形成一种全社会关心中小学生身心成长,协同实施德育目标的社会文化。要深入研究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生存方式;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德育课程的建设研究,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动机制的研究;要理性思考传统德育模式与方法如何变革和创新,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要建立常态网络德育研究机制,从而使网络真正成为现代化的育人工具,形成全方位、科学规范的新型育人文化。
(三)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网络无障碍沟通、海量资源、情景虚拟等特点,建议:
1.运用网络,搭建无障碍心灵沟通平台,开展分层次、分对象、分主题的多元立体沟通与交流。可以采用各种青少年喜爱的的交流方式吸纳青少年参与。如网络专题留言栏、专题咨询信箱、专题电子刊物、主页、博客、班级QQ群、家长QQ群、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学生社团活动、网上家访、网上帮扶等。这些形式得到了教师、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呈现出很大的发展空间。
2.利用网络建立育人信息资源库,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自主育人空间。网络丰富、扩大了传统德育不具备的内容、渠道和手段。学校和教师,应向学生广泛推荐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主学习的优秀网站,建立并丰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题网络教育资源库,开展“网上大讲堂”、网上家庭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库信息容量大、超时空、流通速度快等特点,拓展、延伸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3.建立网络实践德育体验平台,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形成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以网治网,可以开设网上热点虚拟班级,让教师、学生围绕当前互联网上的热点现象、问题开展讨论,形成合作学习、相互扶助、共同成长的网络班级文化,提高学生应对不良信息的自我免疫力。设计特定场景的育人励志游戏,开展网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发展性学生成长信息卡等。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篇4
关键词:道德教育 网络影响 网络教育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在小学生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呢?信息技术及网络发展之快,在农村也基本快得到普及,加之小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还没有最后形成,互联网很容易对小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农村小学的网络教育必须拿到正式日程,那么,如何在小学生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网络给小学生产生的影响
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开拓小学生的交往范围,而网络的不安性又使学小学生面临严峻的挑战。真诚、守信用、有责任等又不被认同,而随意交往、不计后果等观念在网上广泛流行,助长了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网络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高科技的魅力。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其主动性,对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高科技很容易导致小学生价值观的偏离。
二、学校对小学生网络教育存在的误区
面对网络给小学生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多数教师对孩子们上网采取的不是科学引导,而是消极防范,盲目禁止其上网,也不说明其原因。
有些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容易使小学生们学坏为理由,竭力阻止学生们接触网络,老师们没有认识到网络问题的关键不在网络本身,盲目阻止小学生上网,反而激发了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有些家庭教育环境不够健康,留守儿童交给年老的父母及亲属监管,加之部分家长素质不高,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父母、亲属及时有效的正确引导、纠正,导致小学生出现压抑、孤僻等现象。父母忽视了孩子们的情感的需求,缺少孩子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造成了双方互不理解。
如果学校成立校园网,在校园网上创建多种多样的主页,开办德育讲座,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展开德育辩论,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多方位的道德教育,还可以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增强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小学生网络教育的方式方法
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该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小学生主体自我教育的综合作用,共同促进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1.引导小学生健康发展
网络是影响小学生的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要负担起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网络应当惩恶扬善,激励小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事物。给小学生以希望和力量,帮助他们分清真与假,善与恶,引导他们追求高尚的进取精神。
2.加强学校道德教育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作用,提高德育工作者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
(1)转变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传授向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分辨信息好坏,加强免疫力,同时将学生带入网络图书馆,阅读有益书刊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效仿的道德人格教育的楷模。
(2)落实网络资源共享
利用网络媒体,优化学习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式方法,将传统的教育方式转化为参与式或交流式的德育方式。教师进行教育时,应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设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促使学生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识别,进而提高道德的认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形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观。
(3)强化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学校应结合互联网络时代的特征,针对小学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素质强化训练,把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增强适应能力,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小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着力点应放在推动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和自主参与上,教师应该成为德育教育的引导者,启发者。引导他们弘扬正气,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
3.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网络教育的重点补充,家庭承担着道德启蒙教育任务,家庭的道德启蒙对孩子影响最大,父母的道德教育通过家庭与孩子的互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道德人格,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展家庭训练项目,在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加以引导、示范,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家长不要一味强调孩子学习的好坏,而忽略了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4.学生的自我教育
篇5
一、黄州区3~6岁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研究
本文随机选取黄州区的两所幼儿园,对其3~6岁幼儿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指导需求方面的问卷调查80份,回收72份,回收率90%,有效率90%。
(一)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认识分析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约88%的家庭都迫切地需要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可见家长已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目前该领域相关工作的缺乏。因此,要加大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认识的普及程度。
(二)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可以得出59%的幼儿家长希望从幼儿园教师那里得到家庭教育指导,因为家长普遍认为幼儿园教师受过专业训练,并经常能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新的教育方法,并有多年教育不同类型孩子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约有12%的家长认为有经验的家长是他们主要的指导者,他们可以直接从有经验的家长那里获得教育指导的经验,他们坚信“实践出真知”。极少数家长希望受到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他们认为目前还没有那个必要。总而言之,对于家长来说,更希望幼儿教师和其他有经验的家长为其提供指导。
(三)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集体指导的形式需求分析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21%的幼儿家长最为需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是家庭教育专题研讨会,他(她)们认为这样的方式能够及时地、具体地并且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他们在进行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还有18%和16%的家长希望通过召开家长会以及亲子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对于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活动、家庭教育专题讨论会、亲子活动和入户指导等面对面沟通的形式,教师、专家和家长面对面近距离地讨论孩子的教育,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教方法,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以丰富的活动和内容给家长和孩子搭建互助交流、共娱共乐的平台,增强家长和孩子的情感,也增强家长、教师、幼儿之间的凝聚力。
(四)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中就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主要细化了六点,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如何增强幼儿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如何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儿童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两点比较重要,因此,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时候,应将这两点纳入内容中去,给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五)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频率和时间的需求分析
从指导频率来看,大多数家长可以得到每月一次的集体指导,而多数家长表示希望能够得到每两周一次的集体指导,因此,幼儿园需考虑适当调整集体指导的频率,以满足家长被指导的需要。另一方面,从指导时间安排来看,各幼儿园选择家庭教育指导的时间基本符合家长的需求。把指导时间安排在家长能够接受的时间内,并与家长协调好合适的具体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某一闲暇日的晚上,再比如节假日等等,保证家长有时间参与指导活动,是发挥指导作用的保障。
二、开展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分析
(一)幼儿园应重视对幼儿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培训
首先,对幼儿教师进行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通过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导师的培训以及学习家庭教育系统理论知识的方式,对幼儿教师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进行大量普及。
其次,幼儿园可通过案例式学习方式,即家庭教育实例对幼师进行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所谓家庭教育实例,是指家长经过家庭教育指导后,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中出现的、有效的教育行为的真实事例。家庭教育实例反映家长教育行为的变化,是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效果之一。在组织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和指导活动后,我们都要注意收集被指导对象的家庭教育实例。这不仅是因为家教实例可以反映指导工作的效果,而且因为家教实例是在今后对家长进行指导时生动的、有效的素材,也是家长自学的良好材料。
另一方面幼儿园应引导教师通过了解和分析班级每一个家庭的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等方面以及针对幼儿的不同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尽可能满足不同幼儿家长的特殊需要,使家长教育从大一统时代走向个性化时代。
(二)以家长需求为导向,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父母在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应满足家长的需求,大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积极地为其创造教育指导的机会,提升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性。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开展个别随机指导的形式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如:家访、家长来园接待、网络聊、打电话、家园联系册、约家长见面交谈、家长接送幼儿时简短交流等指导形式。
另外,家长还可以通过社区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电视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师提供的教育咨询、订阅相关报刊书籍等途径来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我们探索家园互动新形式带来了契机。幼儿园和家庭之间通过网站、QQ群、公共邮箱等网络形式进行联系,互相配合,资源共享,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只有这样通过丰富的教育指导形式对幼儿家长进行教育指导,从而促进和推动3~6岁幼儿家庭教育发展的进程,最终达到提升家庭教育、家长教育水平的目的。
(三)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家庭实施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
从幼儿父母文化程度分布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正在逐步升高,现阶段3~6岁幼儿家长的学历更多地集中在高中、大学和大学以上。那么,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要增加指导的频率以及每次教育辅导的时间和内容,增加对其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理论知识方面的普及,使其了解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对于文化程度居中和偏高的家庭,在他们原有的家庭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丰富家庭教育的途径、形式予以教育指导,使其能有效地解决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问题。
(四)针对不同的家庭结构特点实施家庭教育指导
教师可通过交谈、系列调研等手段了解不同幼儿的家教状况,针对不同家庭类型,开设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本调查从“多子女家庭教育指导”“离异家庭教育指导”“祖辈隔代教育指导”等不同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不同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语言(或美术、手工)障碍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情绪问题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多动幼儿家庭教育指导”;针对不同年段的幼儿,开设“入园准备家庭教育指导”“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指导”等形式,将原有分散的教育指导内容进行统整、分类与组合,尽可能满足不同幼儿家长的特殊需要,使家长教育从大一统时代走向个性化时代。幼儿园还将定期的家长会打破传统形式,召开妈妈专题会、爸爸专题会、祖辈专题会,家长开放日、各种节日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对家长进行幼儿传染病方面的知识培训,邀请知名幼儿家庭教育专家来园讲座,成立教研室负责管理、组织和监督。好的经验做法在全园推广,极大地鼓励教师们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践的积极性。家园合作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也是老师们积极研究的动力。
(五)针对不同教养方式的家庭指导
篇6
论文摘要:当今情况下,开放的、虚拟的、交互式的、个性化的网络,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青少年网络不良道德问题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其危害不可低估。一方面它会大大衰减青少年对计算机互联网文明有效的利用率,使一些青少年学生情趣低俗、理智消解、责任淡化、道德丧失,甚至滑入犯罪泥坑,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庭,三者联合,共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绿色空间。
1、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网络的出现,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己经来临。
2、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产生的原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不良网络道德出现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但他们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尚未形成较
为成熟的是非观,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WWW.133229.CoM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自由王国”,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
2.2家长、师长、社会等他律因素与青少年的脱节
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却显得过于无力。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传统的德育则显得滞后与低效;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过于单一。
2.3传统道德教育的滞后
现在,我们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此削弱了德育绩效。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格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2.4学校对网络道德规范和要求的粗枝大叶
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社会化出现的新的道德范畴,它应包含哪些道德规范和要求,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构成什么关系,理论界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的是理论和技能,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会被教师所忽视。思品课所讲内容同样很少涉及网络道德这一道德研究的新领域。所以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不沾边,网络的使用存在知识技术问题而不存在社会道德问题,这是一种带有共性的错觉。
3、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3.1学校肩负的重大责任
在信息环境日益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具备信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势,从而也难以具备正确导向的意识与干预的权威性。这个责任只能历史地落在学校的肩上。
3.1.1把优良道德伦理学相关知识引入到对学生的网德教育上。
学校要增设与网络道德相结合的网络伦理知识科目,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情怀,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解决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无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更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网络安全有序,保证个体网络行为健康、文明、有益。从而培养他们内在的网络责任感、道德自主和自律,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1.2教师要主动学习的信息技术与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
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成为网络时代的“行家里手”,同时,要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对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文化信息的开放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到“与时俱进”,缩小与学生在文化_l的差距,努力适应并开创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伦理网站、各种教育软件等现代教育手段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3.2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社会义不容辞
网络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网络世界也应当受现行法律,法规约束,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网络人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有助于网络健康发展的范围之内。
3.2.1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加快网络立法建设
当前网络犯罪率不断的上升,加快网络立法势在必行。可喜的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政府有意识的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发展计划,计算机网络管理法规,同时,也在逐渐健全网络道德管理法规,从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严惩违法违规者。
3.2.2政府应大力加强舆论导向
法律的力量是强大的,但往往许多事情如果得助于舆论的力量,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青少年网络犯罪防范于未然,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利用鲜明的正面案例教育青少年,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潜在的必须遵守的规则。
3.3家长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者的威信,树立自己正确的网络道德指导态度
家长对孩子上网的认识,体现在教育指导态度上,我提倡热爱型教育。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格外的关怀和爱护,他们重视用爱的温暖去感化孩子,善于从孩子现有的心理水平出发,因势利导教育他们正确对等网络和网上信息。
3.3.1以尊重为前提,家长应该监督青少年的上网内容。
要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良诱因,如上网电脑不放在他们的寝室中,以防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诱发不良网络行为。通过安装反黄软件等技术措施,避免网上毒流的出现;要经常查看他们的上网记录,查看系统日志记录,实行有效监督;指导并监督他们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的关系。
3.3.2引导青少年向追求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方向发展。
家长应多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没有孤独感,感到被关怀。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学校以及亲朋好友间的各项活动,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和爱好。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平日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
篇7
家园互动的实现首先必须依赖于幼儿园主动开展家长工作,在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沟通信息,共同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完成教养幼儿的任务。这既是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和性质决定的,也是《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教师工作的一项职责要求。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渠道也不再局限于家访、家园联系本、家长会、教学开放日和电话等形式上,网络交流已成为家园沟通的新载体,网络环境下的幼儿园家园合作也成为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又一主要趋势。幼儿园年轻的父母们正是这场信息技术变革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一方面,他们渴望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交流沟通,渴望了解孩子在园生活的点滴;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得到及时、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科学育儿指导。应该说,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催生了这个崭新的家园共育的平台。
一、明确网络管理职责,理顺网络运行模式
为了保障家园交流的顺利进行,针对网络的现状和特点,我们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如:《家长网络服务制度》明确了教师为家长服务的职责和权利——服务于幼儿、服务于家长。《家园网络交流制度》针对家园合作个案研究,对教师发帖量、回帖质量和效率都有了量化的规定,如要求教师必须每周上传孩子在园情况和照片,方便家长了解近期孩子在园生活情况;各班组织的亲子活动,必须两日内在班级博客上发表活动照片、教师感言,便于家长了解和交流;每月出一道“家长学校家长的家庭教育作业”,促进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的提高。网站还制定了相关的信息管理规章制度,信息、资源审核制度,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开拓网络家园互动平台。
为了满足家长与教师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我们建立了富有幼儿园个性特色的网站,并申请了中文域名,方便家长查找。科学合理地编排网站内容是吸引家长浏览网站,从而发挥网站对家庭教育指导作用的关键。我们在网站导航设计上狠下功夫,共开设了14个栏目,分别是:介绍园况和各班教师的“关爱润幼”、反映园内外最新幼教动态的“滴滴小喇叭”、交流教师教育心得和经验的“教科研广场”、关注幼儿健康成长的“健康绿洲”、介绍父母科学教育和保育知识的“父母茶座”、即时反映孩子的童言趣稚语“BB秀场”、方便家长和本班教师沟通交流的“论坛天地”和接受社会及家长建议和意见的“园长信箱”、针对社会上未入园的0至3岁幼儿家长开设的“亲子早教”栏,让孩子们不论是否上幼儿园,都能感受到幼儿园的教育等。这些栏目内容侧重点不同,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突出了“全、新、活、趣”的特点。增强了网站作为家长教师互动的交流平台作用,形成虚拟家园共育社区,为在网络上进行家园互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班级主页是本班家长与教师进行家园互动交流的活窗口。在这里,各班的班级社区俨然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每个老师和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在这里,家长们可以了解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看到图文并茂的幼儿活动花絮,自由发表自己对家园合作活动的独特创意,交流自参与活动的体会。年轻的家长们已经把每天浏览班级互动当成了一节必修课。在这里,每一个家庭都是那么充满生机。家长和老师在交流中,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双方都成为了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人,网络的沟通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促进了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成长。
二、开展理论和技术培训,提高网络交流水平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使得大家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交流空间。熟练地掌握网络交流技术是开展网络交流的前提。我们好多老师家长拥有数码相机,家长有即时抓拍幼儿生活和学习瞬间镜头的意识,可是不会做一些简单的照片处理,不知如何把照片上传到网站中让人观赏;好多家长对文档的编辑不够规范,造成网站整体浏览效果欠佳,这些基本技能的欠缺,阻塞了网络使用的畅通性,也阻碍了网络家长工作顺利展开的进程。为了扫除这些障碍,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先后为老师及家长开设了如:用户注册、登陆;发表话题、回复帖子及照片;贴图、视频、FLASH动画的上传以及E-mail的发送和QQ交流方法等电脑基础实用课程培训。通过培训,家长已经驾轻就熟地在网络中遨游了,大家也能在论坛里面得到乐趣,从而带动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切程度的提高,也使家长在与老师的沟通上更加主动。
三、共创家园合作原则,确保网络长效良性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幼儿园家园合作要求家长和教师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网络的即时性、敏捷性、互动性特征,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活动,实现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成长。
家园共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家长参与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把握和调节好家长参与的节奏。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才能让网络交流真正成为家园长期合作、交流的心灵之桥。
篇8
关键词:QQ群,家园互动
幼儿教育不应简单地视作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幼儿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幼儿园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成效,必须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家园互动指的是家庭、幼儿园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以往,家园互动一般就是开家长会、开放日、家访等,而有的家长工作繁忙,无法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从而降低了家园互动的有效性,如何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生活?如何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如何取得家长对我们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群80后的家长都走进了网络,使用QQ等新型的沟通工具,我在常用的几种家园沟通手段之外,尝试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手段――班级QQ群。
QQ群作为一个灵活、便捷的网络信息平台广受欢迎。QQ群的产生给人们的网络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便利和乐趣。在QQ群里,大家一起可以不受约束地聊天,能互相认识、相互交流,还可以群发文字,图片,音视频等。问候的、提醒的信息应有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快讯、通知等可以第一时间通过QQ群传送,这种灵活性可以让大家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学会巧用QQ群这个互动平台,搭建一个家园互动的新平台。
一、家园交流的“咖啡屋”
1、有关事务的交流。利用班级QQ群可以借助文字、有趣的QQ表情和各种温馨、可爱的图片等进行沟通,在这种氛围下拉近了家长和老师的距离,使大家都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进行交流。通过QQ聊天窗口,可以交流幼儿的近况,针对幼儿的个别问题开展个别化教育;也可以针对幼儿发展面临的共同的问题开展网上家长会进行讨论,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
小班的孩子新入园时,家长特别不放心,孩子在园有没有哭闹、孩子在幼儿园能不能吃饱、睡觉是不是没盖被子、有没有和其他孩子一起参与游戏……等等,都是家长关心的问题,他们很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教师在家长接送孩子时短短的语言交流不能完全解决家长的担心。还有的家长甚至对老师给孩子进步的评价提出质疑。我们通过建立班级QQ群相册,每天将孩子在园吃饭、睡觉、做游戏的情景用照相机记录下来,并及时上传到群相册,满足家长了解幼儿在园一日学习和生活等全方位了解的需求。孩子每一天的点滴进步都会给家长带来莫大的喜悦。家长通过相册了解孩子到进步,解除焦虑的情绪,对老师和幼儿园建立信任感。
2、有关误会的谈心。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老师已经十分尽心尽力地去做好自己的工作了,但是工作是无法做到完美的,因此总会有一些事情发生。而很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或保姆来接的,因此不能及时地跟孩子的父母当面沟通,QQ平台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如小班的孩子自控力很弱,又特别喜欢玩水。在刚刚进入幼儿园阶段,由于常规还没有熟悉,就常常会出现把衣服弄湿的现象。作为家长会以为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容易造成误会。而QQ群可以让老师专门针对一件事情进行详细地解说,从而消除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误会。
二、有问必答“百度神”
1、解决大家提出共性的问题。通过QQ群的信息传递,将这种共性的问题或现象直接告知家长,既可以得到家长的配合教育,也可以减少教师一个个进行解释的工作量。同时通过和家长就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互相学习彼此良好的教育方式,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深入探讨某个孩子的某个问题。在孩子入园一段时间后,孩子已经初步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就会希望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就会产生一些家庭教育中的困惑。而我们教师接受过专业的学习,积累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经验,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消除教育中的疑虑。因此,这个阶段的QQ平台主要是以解答家长的疑问为主题的“问答式”沟通。
三、学习提升的“加油站”
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将正确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渗透给家长。我们充分利用QQ平台,适时给家长链接一些教育理论的文章和网站。让家长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从而和幼儿园的教育达成一致,实现教育的合力。在QQ群中开展这方面的指导家庭教育,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信息传递的“高速路”
QQ公告是班级QQ群聊天窗口里的一块“公告板”,在这里,教师等管理员可以展示班级里的活动通知、温馨提示等内容,每个班级群里的成员都能够及时、准确的看到,并通过讨论加以了解或互相转告。有了QQ公告,教师可以更便捷、高效的向家长集体传递信息,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比如:
QQ公告(班级通知):“尊敬的家长:为庆祝“端午节”的到来,本班将在5月8日上午九点,举行“包粽子”亲子活动,请各位家长准时参加。祝大家节日快乐,合家幸福!”
QQ公告(友情提醒):“尊敬的家长:近来天气不稳定,早晚温差较大,请家长多准备厚和薄衣服,我们可及时更换。感谢您的配合与支持!”
QQ公告(请您配合):“尊敬的家长:班级里最近开展《花儿朵朵》主题活动,请配合收集关于花卉的一些资料,并带一盆花来园。感谢您的配合与支持! ”
另外还准时一周食谱,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园的饮食搭配,同时为家庭饮食搭配提供依据。有目的地发动一些家长推荐好书,让大家好书共分享;推荐好玩的地方,节假日一起带孩子外出活动。
通过QQ群的使用,教师还可以向更宽的资源空间开拓。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不但要利用好园内的教育资源,还要开发利用园外的教育资源。利用互动、下载、积累、写录、链接、搜索等功能,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吸纳、扩充、整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进行高效率学习。积累相关育儿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和家长更好地沟通、为家长提供丰富的育儿知识。
家园互动的方式需要不断的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家园共育。QQ群这个家园互动的新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的家园互动,改变了由传统的一对一的家园互动方式到多角色全方位家园互动方式。使家园沟通变得轻松自然,更好实现家园互动,实现家园教育同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7页
篇9
关键词:网络时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029—03
进入21世纪,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为数字化和网络化,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改革的总体方针定位为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换言之,培养具有现代信息知识与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高校图书馆一线和二线工作人员只有全面掌握现代信息知识与技术技能才能适应高层次和多层次读者服务群的不同需要,只有认真研究现代信息传播特色及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研究。为此,高校相关领导部门应加强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最终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网络时代的新型图书资料管理队伍,适应数字网络时代图书资料工作发展的需要。
一、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图书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如上所述,随着数字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运作已从传统手工操作转向现代化的信息化、电脑化、无纸化。换言之,过去那种靠手工、靠人力、单一低效的、封闭式的图书管理和服务方式有些已经过时,有些正在过时,有些即将过时,因为传统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师生对信息的海量需求。只有实施继续教育,在观念、能力、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上根本提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网络时代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专业人才和服务的要求。
(二)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需要
在高校图书馆的各种功能与作用中,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是首要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科间及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交叉,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发现、新专利不断涌现,教学科研人员不断增长的信息知识需求与图书馆的信息知识提供和服务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显得尤为突出。可见,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网络信息运用能力,为教学人员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使文献信息更科学、更系统、更有学科研究利用价值。总之,使图书资料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体现在全方位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中。
(三)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更新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数字网络技术引入了图书资料服务领域,使传统的图书服务方式及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性革新。因此,信息时代的图书管理人员为适应网络时展需要和工作要求,应该通过自我或培训等继续教育方式更新或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即在掌握扎实的图书馆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基本而必要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与此同时,具有一定的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水平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总之,图书管理与服务人员只有在更好地掌握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才能提高现代信息管理水平,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图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众所周知,人才是构成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同样,在影响高校图书资料发挥最大功效的诸多因素中,图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宗旨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流的服务,因此,衡量工作水平与能力的标志应为能否为教师学生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和是否满足师生教学科研与学习的需求。由于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多层次的,对文献的利用是多方面的,需要提供的情报检索和文献信息服务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服务的对象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家庭教育,甚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图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与限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的扩大、学生成分的复杂化、多地区化、国际化,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即高校图书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图书馆专业知识,更要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以及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同时,还要提高与各类读者的沟通能力,创造和谐氛围,减少误解与摩擦,从而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显然,要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变化与要求的高素质的图书管理队伍,利用继续教育的方式对高校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服务意识、心理沟通等素质提升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二、继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如上所述,网络时代图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与挑战,而实施继续教育则需要一个科学严谨、系统有序的计划与安排。因此,高校要实现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就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纲要,科学系统的人员安排。继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周密的计划,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断断续续。同时,继续教育应按照专业特色、学院差异,在技术培训与服务特色方面制订相应的培训内容。
(一)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教育
服务于高校师生,服务于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是高校图书馆的首要任务,而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与方式决定了他们应该具备与各类人群沟通的能力与素质。如上所述,高校的扩招、生源的扩大、学生成分的复杂化、多地区化、国际化对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目前全国各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学历和工作水平方面均已大幅提高,但是在服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和敬业精神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加强对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必将迈向新台阶。
(二)全面开展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各类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更加广泛复杂的需求,对图书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要求更趋多层次化。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全面开展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势在必行。为提高培训效果,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应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遵循有利于专业、教学科研需求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读者群体与个人需求和图书资料管理的需要,使图书管理人员更扎实地掌握图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是网络操作技术,适应新时代图书工作的变化,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继而达到人才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优化组合。
1.短期在职培训
由于各高校普遍存在图书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短期在职培训是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短期在职培训是有组织的继续教育,各院校可以根据各高校专业特点、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在职培训。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讲授有关图书情报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新知识、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这种短训方式在最大限度降低对正常工作影响的同时,以快捷的方式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基本业务水平、综合知识结构及电脑网络操作技能。
短期在职培训的特点是目标明确、用时较短、见效更快,能够确保在职人员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短期在职培训的形式应结合岗位工作实际需要,达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否则,将是人力与财力的浪费。总之,根据各高校的实践经验,在现有条件下, 解决高校图书管理人才缺乏的有效举措之一就是短期在职培训。
2.在职研究生教育
在职研究生教育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形式,是有计划地提升热爱图书管理工作、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业务骨干的知识与学历结构的最佳选择之一。 在职研究生教育可以使中青年业务骨干系统接受专业培训,大幅提高专业技能,为整个图书管理队伍输送学历层次高、学科知识结构优化的新型管理人才,最终促进现代化图书管理事业的大力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职研究生教育需要高校投入一定的经济与时间,然而其价值从长远看是不言而喻的。
3.成人教育
与在职研究生教育相比,成人教育是一种形式多样的现代化的开放式教育,具有涉面广、见效快、实用性强的特点,适应各年龄段的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与网络技术提高。成人教育的形式一般包括电大、函大、职大、夜大、自学考试等,是图书管理人员资源不足的高校的灵活选择。因为成人教育可以在确保正常工作运转的前提下,有效培养网络时代的新型人才,使他们更新业务知识,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
(三)开展学术交流
随着高校图书管理业的迅猛发展,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高校图书管理学术交流也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前瞻性与探索性的教育形式。各高校应多开展校际间图书管理学术交流活动,即以图书情报学会这一图书情报界最具权威性的学术组织为依托,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使图书管理人员了解学科前瞻发展,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有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
总之,各高校及高校图书管理层应通过激励制度等鼓励和支持图书管理人员积极从事学术研究,撰写工作心得与学术论文,参加各类经验交流会与学术研讨会。我们相信,校际及本校同行间的学术交流、经验研讨、专题讲座等,可以使图书管理人员掌握图书馆学科的新发展、工作的新经验,从而达到业务上相互取长补短,学术上大开眼界,增强岗位危机感,激发继续教育的热情,最终实现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有效提高。
(四)提倡自我提高式学习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自我提高式学习是继续教育的更加主要而特殊的学习模式。这种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地点、年龄、文化程度、人员等所限,不会给各高校带来人力资源的压力; 其次, 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更有利于自我提高式学习,因为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为图书管理人员的个人学习提供了系统、前沿和全方位的学习平台与内容;再者,高校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学条件与环境。因此,图书管理人员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及馆藏图书资料,增长知识,提升工作水平。
(五)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图书馆已广泛推广与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今天,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更是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培训内容。
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掌握计算机运用技能,包括创建网页、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信息资源交换和。如今各高校已经开通校园网,各资料室应设有终端,通过微机与图书馆数据库联结,实现书刊分配和借阅的计算机管理。也就是说,图书管理人员在资料室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下载图书馆任何数据,并向网上提供自己的文献资源。
可以说,高校资料室工作的未来重心将是资料室数字化的研究和建设,因为这必将大大提升图书资料服务于教学科研的效率。因此,高校图书管理人员要积极参加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的教学与科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个意义重大、时间紧迫、牵涉面广的研究课题与任务,是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业发展对高校图书管理人员自身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总之,在网络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了更加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地服务于广大师生的教学与科研,高校应重视图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制订科学系统全面的继续教育计划与激励机制,使他们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图书管理技术、操作手段和服务技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最新、最快、最全的文献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夏晓林.浅析图书馆员的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06).
[2]谭玉萍.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问题探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5).
[3]闫秀芳.网络时代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05).
篇10
关键词:网络化时代;网络化学习;终身国防教育
计算机网络产生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由局域网而广域网到万维网,把世界连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世界把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化时代。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要求国防教育自我发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我国的网络教育始于1994年,实施“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目前己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网络化学习一方面需要技术“铺路架桥”,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者掌握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网络化学习代表着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一、网络化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一)网络化学习的内涵
网络化学习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相结合,使学习者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使教学管理成为更简便、科学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它改变了传统教师课堂授课的线性教学模式,转变为学习者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非线性自主学习模式。
(二)网络化学习的特点
1.学习者可资借鉴的信息资源丰富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高强的集成度、柔性的系统结构和严密的处理方式保证了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量的海量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可以利用的资源。在网络信息中,除文本信息外,还包括大量的非文本信息,如图形、图像、声音等。
2.从效用上看,网络化学习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选择性
共享性。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外,还表现为一个网络资源可供所有的网络用户随时访问,不存在传统媒体由于副本数量的限制所产生的信息不能获取现象。
时效性。网络信息的时效性远远超过其它任何一种信息。网络信息增长速度快、更新频率高,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及影响范围也使得信息的时效性增强。
强选择性。网上信息比传统信息具有更强的可选择性。
3.能充分照顾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由于网络化学习可以进行异步交流,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有利于照顾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必担心会出现在传统班级教学中出现的,一个教师难以兼顾优、中、差生的被动局面。
4.学习方式灵活,易于交流协作
网络化学习的中心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学习活动的步调、方式等由学习者本人去决定。学习者可以轻松、直接地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其它学习者同时进行交流,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外最新发展和研究内容,对扩展和深化学习很有帮助。
二、终身国防教育理念
(一)时代的发展与终身教育的产生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终身教育观念在从古到今的中外教育思想史中随处可见。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在阐释他的哲学教育思想时就充公表达了他的终身教育思想。此后,亚里士多德在阐释他的闲暇教育思想时也同样表达了终身教育的观念。《古兰经》中有学习应该是“从摇篮到坟墓”不断进行的记载。“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在我国一直在流传。查尔斯・赫梅尔说,“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终身教育就存在了。”然而,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世界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却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的《终身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形成。此后,终身教育成为“使整个世界教育制度革命化的过程中的一种新的观念”,并逐步成为世界主流的教育思潮,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世界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终身教育的内涵
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国际性教育思潮,终身教育希望以人类个体的整个生命发展过程为着眼点拓展人类的教育活动。对于终身教育的认识,人们在研究和实践中逐渐达成共识。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主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它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终身教育视为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教育,它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范围进行,它超越了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外延,它是一切教育的整合,是一种大教育观。
(三)终身国防教育理念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按照自身国防要求,对公民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同志曾指出,要重视在全体人民中进行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国防教育要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公民终身国防教育要以被教育者成长所经历的阶段为轴线,构建教育主体网络体系,区分教育内容重点,从而实现公民成长各阶段国防教育的“无缝链接”。在教育对象层面上,保证公民从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各阶段接受国防教育的连续性。终身国防教育,虽然是特殊的教育活动,但也必须具备一般教育活动的三要素。一是受教育者,即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终身国防教育的受教育者,从群体角度看是整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从个体角度看,是每一个公民。二是教育者,即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终身国防教育的教育者,从群体角度看,可以区分为国家、军队、社会、学校、家庭;从个体角度看,是这些组织中施教的个人。三是教育影响,即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终身国防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国防教育自身的实践发展的产物。终身国防教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的高度,超越了传统的阶段国防教育的局限。
三、网络化学习与终身国防教育
(一)网络化学习为终身国防教育提供了新手段,打破了传统国防教育方式的时空限制
网络化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知识不仅存量巨大、更迭迅速,而且成为了社会的轴心。这就要求人们不仅在走入社会之前要进行知识贮备,而且在走入社会以后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计算机网络把社会的方方面面整合成一个巨大的网,社会的任何方面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处于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轴心的教育系统更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封闭地独立存在。在网络化时代,开放的计算机网络将为人们接受终身国防教育架起一座座“立交桥”,使网络时代的终身国防教育成为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网络化时代的终身国防教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终身国防教育成为国家、社会为每一个公民提供的一项服务。在纵向上,终身国防教育向每个人一生的各个阶段开放,互联网络将沟通教育的各个阶段,为个体提供连续的教育服务。一个人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和接入网络的设备,随时都可以进行学习与培训,使国防教育进一步大众化,从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二)网络化学习为终身国防教育提供了新的交互模式
在终身国防教育背景下,网络化学习更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完善自我。教育虽然建立在从最近的科学数据中抽取出来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但它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的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将由封闭转向开放,终身国防教育的发展更能表现出这一趋势。在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知识总量持续以级数形式暴涨,要使终身国防教育的内容与知识更新水平相适应,显然不能寄希望于一劳永逸的课程编排,单一、固定的课程和教材无法及时反馈知识的更迭,只有以开放性原则来组织教育内容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化时代的教和学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网络化时代的教和学不再是以往那种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解构以往固化了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个性化的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和学将不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极端,在学习化社会,终身国防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此外,在网络时代的终身国防教育中,学生还可以通过BBS等网络环境,彼此互为师生,师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三)网络化学习促进了终身国防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会产生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因此,必须舍弃国防教育只是学校的任务这一观念,树立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大教育观念,让社会的所有机构、团体、企业及至有能力的个人都参与到国防教育中来,共建国防教育事业,要为学习化社会创造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为国防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技术手段和工具,学习化社会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它们,建立丰富的网络化的资源环境。首先,国家和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共同投资兴建的网络通信设施要能充分满足城市、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需要。其次,各类学校、展览馆、科技馆、体育馆、少年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信息资源中心等公共学习设施应充分做好已有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工作,并把资源向全社会开放,以提高国防教育资源的社会利用效率。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化学习,为发展人的主体性,实现国防教育的个人价值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工具。终身国防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播客观知识。网络化时代的国防教育是在终身国防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理念指导下,采取网络化学习等多种手段和教育形式,促使学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全民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