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企业市值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市企业市值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上市企业市值管理

篇1

【论文“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分2个部分,本文是第1部分】:

一、电子商务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

二、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表现形式。

今天,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关键资产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它们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组织的知识。数字革命不仅改变了企业搜集、储存和处理消费者行为信息的方式,改变了商家制定价格、促销或分销产品的方法,而且提高了它们管理知识的能力。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使企业积累大量消费者的数据和信息,拥有和逐步搜集消费者的特征和其购买方式的信息对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是非常有益的。随着因特网的不断发展和电子商务企业的出现,知识管理的实践和研究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除了电子商务企业,传统企业也正在网上建立它们的电子商务平台。在电子商务时代,许多正在改进和变化的商务活动要求有效地创造、组织、检索、交流、共享和利用知识的新形式。尽管电子商务发展很快,但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把知识管理作为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的经营管理战略。本文想就此进行一点有益的探讨。

1.电子商务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

Nonaka(1994)根据知识的表达形式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正式和规范的、客观有形的、可以清晰地表述、完整地向他人传递的知识,通常以语言、文字、事实、数据、图像等有形结构的形式存储,表现为著作、文件、计算机程序、专利、数据库、产品说明书以及计算公式、方程等。而隐性知识则是指复杂的、隐含的、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主观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难以用文字、语言、数据、图像等形式加以表达。从知识的编码格式化角度看,可以把知识分为可编码和不可编码的知识。显性知识可编码,隐性知识不可编码。由于知识只有被编码格式化后才能方便地为他人所共享,因此企业必须尽可能地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然而,这种转化过程并非容易。知识的客观成分被认为主要对过程发生影响,而主观成分则对创新发生影响。

Watts(1992)认为知识管理存在紧密和松散两个方面,就象洛克(Lockean)/莱布尼兹(Leibnitzian)和黑格尔(Hegelian)/康德(Kantian)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哲学流派的观点;或者用阴阳比喻来描述知识管理的两个方面,因为二者对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是必需的,而阴阳法则是中国思想真正的根。紧密的这一面是建立在洛克)/莱布尼兹哲学的基础上,它实质上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信息处理方面,支持知识管理的客观观点。相反,松散的这一面提供了在黑格尔/康德的哲学观点中的敏捷和柔性,承认含义分歧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支持知识管理的主观观点。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根本挑战是它们支持知识管理的两个方面:紧密/松散或客观的/主观的观点。

篇2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而言亦是如此,因此,改革工商管理企业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的设计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并根据我国现状进行了进一步创新性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保证具有开放性、保证具有互动性、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科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高职工商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概述课程的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企业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高,而高职院校作为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其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国民所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其专业教学质量影响着我国企业的正常运转。但是我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般还是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模式,尤其是企业管理概论一类的理论课程,更是完全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内容理解不透彻,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课程的设计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企业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也日益严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而现有的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则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查,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照本宣科,将教材上的内容搬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对于许多学习内容都不甚理解。此外,枯燥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不愿意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内容,教学实践针对性严重不足。例如,在吉林省某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将大部分教学时间安排在理论内容的教学方面,教师的出发点是想通过扎实的理论来进一步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不得不承认,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但是,学生的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却备受争议。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教师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对于枯燥的企业管理概论课程学习内容缺乏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差,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然而就目前状况来看,教师所安排的枯燥企业管理课程,已经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向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学习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反之,实践也是理论学习的关键环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是纯理论性质的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永远不能脱离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就是单调的知识搬运和转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效所起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甚至变成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绊脚石。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理论知识的限制,理论知识的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了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是令人痛心的事实,却也是接下来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模式发展中的主要方向。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新模式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学校教学实际,笔者探讨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保证具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活动中,应恰当的融入市场和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可被用于教学的理念和观点,保持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应尽量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需求,闭门造车,所培养的人才也必定是故步自封的无用之人,应在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二是采用多样、开放的教学方式方法,过去的理论性课程就是教师、将学生记、考试考,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和考查。信息化时代,应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将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开放性、交互性优势,营造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保证具有互动性

自主-互动-合作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和发展的前提下,提出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之一,保证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互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企业管理概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人才基本需求之间、教师与社会人才质量要求之间的互动沟通,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进行合理的安排,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强课堂效果,教师需要保证课堂的互动效果,加强课堂的活跃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

(三)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工商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所培养的人才是具有熟练专业操作技能和较强专业素养的专业性人员,因此,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学校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高学生专业职业素养,一是在企业管理概述课程中,加入工商管理人员基本职业素养的内容训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和提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二是在企业管理概述课程考查内容中加入职业素养专门内容,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尤其是具体的考查题型方面,应该设置一些实践操作性题目,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展和训练实践能力。

(四)注重科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

基于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企业概述课程的教学实际,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方法,是促进课程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首先,应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相评价、以及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方式开展评价活动;其次,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的书面考查方式不能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现代化教学进程中,应采用现代化的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全面,同时也要进行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以保证科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小结

高职院校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是企业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创新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模式,是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笔者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的设计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并根据我国现状进行了创新性的进一步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保证具有开放性、保证具有互动性、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科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的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磊,胡国芳.基于信息共享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2]黄娟.浅析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喻荣春,雷静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5(2):85-86.

[4]张玉利,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13(4).

[5]禹利萍,岳志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9):169-170.

篇3

知识管理概述

1、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不同的学者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盖勒么・贝来兹・布斯塔曼特(Guillermo Perez-Bustamante)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或显形知识。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等等。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有价值的信息,即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知识的强化管理,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价值评判和保护,以及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2、知识的分类。从知识的形式和类型来区分。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存储在信息系统中的、已经表述出来的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信息内容、可以通过报告、手册、说明书等表达。显性知识也称为“信息内容”。隐性知识是指专家和员工头脑中具有的实践经验、思想和思维方法,隐性知识也称为“专家技能”。把信息内容与专家技术结合起来,并转化为提高生产力的应用,是两种知识紧密联系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将个人知识(隐性)转化就企业的知识(显性),并将新的显性知识传递到整个企业,使这种显性知识再被其他人吸收、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新的隐性知识。

3、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一个组织的知识资源并不是个体知识资源的简单集合。一个灵活机动的创新组织必须具备在组织内部传播知识的能力,使个体知识能够为整个组织所共享,才能形成组织的整体优势,保持整个组织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组织应该促使知识在内部扩散。个体知识的隐性特征和私有性阻碍着知识的转化和传播。隐性知识是具有思想继承性和知识从浅到深的纵向关系,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存在差别,隐性知识也远不如显形知识那样容易被第三者获取。作为组织,必须有目的地对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进行显形化处理,使更多人掌握少数人具备的隐性知识。

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以知识共享为基础进行通盘管理,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知识正逐渐取代货币资本、劳动力等有形资产,成为企业发展中最关键的生产要素。

当今世界,面对诸如竞争全球化、市场“微利”化等一系列新浪潮的挑战,客观上要求电子商务企业必须企业寻找新的方法,更好地了解客户、了解市场、了解竞争对手,提高科技在产品中的应用,提高企业智力资产的价值。知识管理已成为全世界认可的最重要的解决方案,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发现、组织和利用知识,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响应能力、生产效率和技能素质,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1、有利于电子商务企业新产品开发和业务的改进,是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知识管理通过以下几方面促进技术创新:(1)试验功能。利用它能试验出不同因素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目标市场定位是否准确等,准确预测销售状况,更有效管理产品库存。(2)及时性。由于数据的分析和提取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因此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取所需资料。

2、加快电子商务企业的响应能力。知识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快电子商务企业的响应速度:(1)测试功能。利用它可以评判不同商业活动、策略(如产品促销活动、新产品)等的响应度,识别实施不同方法产生的效果。(2)交互功能。利用知识库,可以直接与各种不同顾客进行沟通,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提供特定服务等。根据数据库中的个人记录的特有情况,容易与顾客进行个性化沟通,而且具有很高响应性。

3、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生产效率。具体表现为:(1)适应功能。通过分析数据库中的实时资料信息,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为营销活动选择合适的时机,达到活动预期目标。(2)智能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生产过程中,系统会根据需求数据库,提供合理的生产计划。

4、拓宽电子商务企业提高员工职业技能的渠道。现代的竞争强调创新的速度,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提供知识获取的途径,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领先优势。具体而言,知识管理在该领域具有以下功能:(1)选择功能。通过知识管理能对员工的情况了解较多,所以可以针对员工选择有效的培训和评估渠道等。(2)学习功能。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通过知识管理,员工可以迅速提高业务水平和知识能力。

电子商务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

1、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企业要想成功地进行网上经营,实现企业的管理知识化必须掌握两个核心的知识管理战略:(1)技术的知识管理。电子商务的系统是在电子交易的引擎基础上建立的,这些引擎应与公司的交易流程相联姻,才能完成从获取顾客到货运仓储,记账,付款的全交易过程。两者的完美结合,需要公司的系统管理人员熟悉各种电子商务技术方案配置及它们的功能,掌握系统结构及操作界面,将它们融入企业的知识仓库。为此,企业应创造一个系统过程来持续地获取并管理电子商务所需的系统及工具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管理知识还需不断更新,适应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2)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必须首先追求自己的差异化战略,而不是互相模仿或仿效传统企业,必须从仅仅聚焦于价格中脱离出来,聚焦于产品选择、产品设计、服务、形象和其他能使企业差异化的领域。有些企业通过创造自己独特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也有一些公司通过互联网与传统方法之间权衡的细分市场,取得了成功。

2、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的知识管理的途径。(1)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以全面利用市场信息的工作流程为基础,更深入地在企业内部推动知识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简单地利用信息到分析信息,到主动的产生新的信息,保证知识在企业内部能够流通起来,使企业能以对市场的深入理解为核心,全面地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2)增进对企业外部知识的利用。这是一个信息整合的过程,通过从企业基层到顶层对信息的收集与使用的规范化,提高企业各层次的信息使用能力与专业化程度。(3)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人类社会正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人们相互交流时知识得到发展。为了充分利用知识使用的外因性,提高企业对相关知识的互动利用,企业必须加强知识网络建设。(4)提高个人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知识是个人认知过程的实现,而不是一种实物资产。同样,知识的创新也只能发生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当中,而且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创新。这就要求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个人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发挥其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春晓,安徽《电子商务――从理念到行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篇4

关键词:风险管理模型;模型风险;模型的性质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3-0060-06

随着近几年我国新资本协议的实施,2010年底工农中建交和招商6家银行开始申请实施新资本协议,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获得了较大提升的同时,各种估值定价和风险计量模型也开始在我国商业银行大量应用:零售申请评分卡(A卡)、行为评分卡(B卡)、催收评分卡(C卡);信用风险内部评级风险要素(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fLGD)、风险暴露敞口(EAD)的计量模型;押品估值模型;信用组合风险模型;金融产品定价模型;市场风险VaR模型;操作风险模型;客户行为分析及利率风险模型;以及压力情景生成器模型、各种压力测试模型等等。银行机构的风险度量及其决策对模型的依赖性逐渐增大,金融市场交易也开始针对流动性低、交易不频繁的金融产品采用盯住模型的定价方式;新资本协议通过提高监管资本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鼓励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计量风险,致使监管资本也更加依赖于模型。同时,不论是自我构建模型还是引入外部模型。在模型研发、测试部署、运行维护等整个模型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带来模型风险;我国面临的模型风险将随着新资本协议的推广实施和模型的大量应用而日益突出。因而,对商业银行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模型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模型风险的防范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风险管理模型的性质

1、基本性质之一:模型的客观性。

虽然模型都有其一定的适应范围,但在各种环境约束相同的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作为研究对象的被解释变量,它和所有影响因素之间必然存在一种且只存在一种客观的正确的关系。首先,模型要力求反映这种客观规律性,至少是局部领域的有限规律,不能反映任何规律性的模型是伪模型、无任何应用价值和意义。其次,模型的客观性意味着模型要能够成功地解释历史和现在,这是必要条件。虽然“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基于历史数据、基于归纳的模型并不一定能够预测未来和进行前瞻性管理,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模型,只有当它成功地解释了过去,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才能有资格称之为规律;计量经济学方法提供了一种对经济理论、模型检验的很好的方法。模型只有反映了历史规律,才有可能预测未来;若由于模型并不能总是准确预测未来,而否认模型的客观性,将导致不可知论,限制人们对模型规律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2、基本性质之二:模型的局限性。

其一,任何模型都是对复杂现实问题的抽象和简化,在模型构建中假设往往不可避免,而其假设与现实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而导致模型存在缺陷,模型的功效取决于这些假设与市场未来的发展变化是否相一致。其二,现代金融和风险计量模型一般都是假定市场有效、制度环境稳定为前提条件。若市场流动性消失,正常市场环境被破坏,资产价格快速下跌,则会造成各种风险计量模型的失效。如果制度不稳定。样本数据纵向可比性较差,可用样本数据小,基于大样本的回归模型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其三,模型本质上是利用历史来预测未来,往往是基于事后和历史总结,对金融市场创新反应相对滞后。其四,传统的VaR方法等很多模型依赖于正态分布假设,很可能对尾部风险估计不足:若收益率或损失的正态分布假设不满足,实际上鼓励承担过多的尾部风险。市场风险VaR计量中最常用的历史模拟法,不需要对收益率的分布做任何先验假设,但假定组合收益的分布是由历史数据决定不变的、并假定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不变、以及假定不同时期内的样本值权重相同。其五,建模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传导关系和模型设定假设(如线性假设、相关性假设)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其六,由于模型本身难以预测所谓的小概率极端市场情况,往往造成银行忽视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问题。在各类市场活动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模型的有效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其七,并非所有的风险都是可用模型进行量化的。其八,模型始终仅是总体风险管理方法的一部份,不能也不应妨碍管理人员用常识进行判断。

3、基本性质之三:模型的数据依赖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不仅仅是要找到被解释变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的理论模型,更是要反映出其数量关系的量化模型。数据是一切分析的源头,只有依赖正确的数据才能分析出正确的结果;即使有合格的数据质量,也并非一定有有效的预测模型,但没有合格的数据质量,一定不会有可靠的预测模型。一是模型类型对数据类型的依赖性。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特性适用不同的模型。比如对于截面数据,只有当随机抽样从总体中获得样本数据,才能将模型类型设定为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若样本数据为“掐头去尾”的截断数据,则应建立截断数据模型。而只有经济行为上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数据上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才能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于Logistic回归和判别分析两类信用评级模型,若数据变量不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则Logjstic回归优于判别分析,但如果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则应选择线性判别分析模型。二是模型设计开发对数据质量的依赖性。模型的客观性要靠数据的客观性来保证,数据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能主观地选择使用数据,数据的客观性可用“数据的关联性”进行诊断;模型所反映的因果关系的确认,需经过统计检验、是以数据之间存在统计相关关系为必要条件的。模型变量的选择,也要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为原则,数据要满足模型对变量口径的要求且具有可比性;数据缺失严重和数据真实性较差的情况下,建立一个优秀的模型几乎是不可能的。模型的参数估计依赖于样本数据的质量,模型中所有变量都须得到相同容量的样本观测值。模型的结果除了依赖模型本身之外,同时还依赖于模型输入的数据质量。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离不开建模的数据,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更离不开持续的数据管理体系下形成的可靠数据质量。数据和事实是建立风险计量体系的基础和生命线,数据把关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屏障。在数据质量不能保证的前提下建立起的风险管理模型如同空中楼阁,这也正是新资本协议对数据合规提出长跨度、广覆盖和高质量的样本数据以及强大的IT系统等较高要求的原因。

4、基本性质之四:模型的工具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从表现形式上。需要将模型所反映的被解释变量与风险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嵌入到系统并推广实施。所以,风险管理模型不仅仅是经济行为理

论模型、量化模型,也是一种计算机模型,是一种产品定价估值和风险计量的技术工具。一是风险管理模型作为一种工具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广泛运用,能“将风险计量工具和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升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实现了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的有机统一。二是风险管理模型作为一种工具,毕竟是人创造和使用的。模型从使用者角度看,可能被看作一个“黑箱”:在肯定模型对量化管理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现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结合,实现模型、政策、流程、经验判断的有机统一。

5、基本性质之五:模型的相互关联性。

在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风险管理模型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模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是通过数据交换共享渠道,一个模型可能依赖另一个模型的结果作为输入,同时又将模型结果提供第三个模型使用。比如,债券定价模型依赖外部评级公司的债券评级结果,而其定价结果又提供市场风险VaR计量模型:零售分池评级模型依赖零售行为评分卡评分,而其评级结果作为参数提供给监管资本计量模型计算监管资本。二是通过模型之间的相关性关联。比如,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等各类风险计量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银行进一步用于全面风险度量的综合资本计量模型。

二、风险管理模型的衍生性质

1、衍生性质之一:模型的局部适用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的局部适用性是指受制于模型的局限性和对数据的依赖性,每个模型所反映的客观规律都有其自身特定的目的和使用场合,一旦模型用于不适宜的方面就会失去意义。一是一般商业银行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客户类型会研发各类差别化、针对性强的评级评分模型,比如,针对一般公司、事业法人、集团客户、房地产、金融机构、项目融资、小企业研制不同的PD评级模型;针对零售客户,研制个贷、信用卡等不同产品的申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催收评分卡等不同的统计计量模型;相应地,不同的评级评分模型只能用于相应类型的客户和产品上,而不能混用。二是在发达经济中适用的风险模型在我国有可能并不适用:借鉴国外成熟的模型,甚至直接引进外购模型软件,首先要看模型所要求的市场环境、数据环境和制度要求是否适合,需要小心谨慎地验证和参数调整。同理,由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信用水平的差异,东部发达地区适用的模型并不定适用于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三是现有模型并不一定适用于新的领域、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市场;若要使用,同样需要认真验证或改进。

2、衍生性质之二:模型的时效性。

模型的时效性是指任何模型都是基于历史经验、基于建模当时的数据情况和基本情况建立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论是外部宏观环境,还是建模对象本身的风险特征,都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而引起建模时成立的模型关系不再成立,模型预测的有效性降低、甚至模型失效。“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任何一个模型都需要进化,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持续监测维护、验证和升级,弥补模型缺陷,从而保证模型的时效性和稳定性,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前瞻性。一是模型的时效性要以宏观经济和制度的稳定性为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若市场和制度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建模时所依赖的数据口径、模型参数和基本假设不再与实际资产组合的风险特征和外部经营环境持续保持一致,则以前验证过的模型可能在当前变化多端的市场条件下并不适用,需要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和校准,甚至对整个模型进行大的优化升级。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模型解释变量的整体分布发生了漂移。比如,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加快,人口结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即发生了人口漂移,则模型所对应的样本人群和数据结构都已发生了变化,需更新训练样本,重新开发或升级模型。三是在一个保持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中,过长时间的宏观经济数据并没有太多的预测意义,需要使用最新的数据,尽可能多地反映近期市场情况,对模型不断动态验证、调整和升级。四是在稳定时概率统计分析往往不能适用于危机环境,危机环境下机械地利用基于经济稳定时期数据的模型结论将会低估市场风险测量,实际上反而增加了风险。五是对于外购模型软件,应能经常对模型参数动态调整和校准,辅之供应商应能对软件进行动态升级,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3、衍生性质之三:模型的双面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作为产品定价估值和风险计量的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风险管理模型作为一种工具,一定是浓缩了业务经验与客观数据的结果,一定是实现了数据管理和模型优化的结合,因促进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效率,降低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协调成本,具有提升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效率、统一业务策略标准和风险偏好、促进金融产品创新等优点,能“将风险计量工具和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授信审批、风险管理、资本配置、风险定价、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由于模型内在理论的缺陷与假设而都有其局限性,如果缺乏定期验证和适当监督,那么控制风险的计量模型工具本身就可能在无意中成为风险的来源。若模型对于使用者而言,仅被看作一个“黑箱”,不了解模型,不清楚其内在经济行为和风险传导机制、数据基础、适用条件和范围,而不加限制的使用和过度依赖,则会酿成较大的风险,这也是本次金融危机外部评级模型、资产证券化模型发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4、衍生性质之四:模型的依附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作为一种工具,一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产品、客户等研究对象,嵌入到系统中并推广应用。一是产品定价模型作为金融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支持采用盯住模型(Mark t0 Model)计价方式的衍生产品的交易;二是基于模型计量的风险成本只是贷款等产品定价的一部分,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等同样重要;三是模型的可靠性与产品的复杂度呈负相关性,风险计量方法在传统信贷业务中的应用比较成熟,也非常成功;而在复杂的衍生产品MBS/ABS/CDO/CDO~2等领域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有时,简单的模型也可能出色地完成对现实的描述和预测;金融产品创新过度和对于复杂模型的过度依赖已经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又一原因。

5、衍生性质之五:模型创建的专业性和协作性。

再完美的模型都是靠人创造的,风险管理从根本上还是靠人来完成。第一,风险建模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商业银行模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一般都有专职的模型计量模型设计开发、模型应用政策制定、模型验证、模型应用部门或团队,负责相关的专业职责,承担相应的各个环节的任务。其中,模型设计开发团队一般又分为对公、零售信用风险、市场、操作、利率风险等专职计量团队,数据质量也由专门的管理团队来

负责落实建模数据、模型验证数据以及模型升级所需数据的管理责任。所以,商业银行风险模型工具的生产和应用流程,是一个既有专业分工、又相互充分协作的过程。第二,模型的设计开发和模型的分析和应用,都需要业务专家、经济学家、风险专家、业务经理和交易员等各个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通力协作。第三,专门的模型验证和模型监测团队,负责模型投产前的验证。以及模型投产后对模型表现的持续监测和模型验证,结果再反馈给模型设计开发团队。

6、衍生性质之六:模型的可解释性。

模型对于使用者而言可能是一个黑箱,但不意味着不可解释;在使用模型工具去分析、预测、解释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之前,先要了解模型是通过什么机制去解释的。首先,模型的客观性意味着模型应客观反映其蕴含的一般性因果关系规律,模型必然体现研究对象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经济动力学关系、风险的传导机制和传导过程。模型参数估计量必然具有相应的经济意义。经济意义不合理,脱离主体互动关系构建的变量,不过是纯粹的数字,不管统计效果多显著,模型也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也不能称之为模型。其次,计量模型设定一般首先在经济和金融理论的指导下,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定性和制度分析,然后基于历史数据体现其数量关系。因而,模型量化和数理分析是对传统定性和制度分析的进一步深化,与定性和制度分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对现实情况良好的定性和制度分析能够较好地解释模型运行机制,不能量化的定性分析部分则作为量化模型的有机补充。

7、衍生性质之七:模型的相对性和差异性。

风险量化模型是对现实问题的简化,其包含的信息量必然要少于原始信息。一是风险计量模型只是从风险排序上具有相对比较意义。比如,评级模型结果仅具有相对意义,同为AAA级的不同企业,其面临的实质性风险并不相同,只不过,一般而言,相对于AA级的企业而言,其违约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而已。二是模型输入信息的相对性导致模型结果的相对性。建模过程中大量运用的变量分组,实质上是变量离散化和标准化的过程。比如,年龄、收人、逾期天数等连续性变量的分组,分组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模型结果;逾期30天与逾期29天的两个客户并不意味着违约的可能性有多大差距,经过分组,实质上是放大了两个客户特征之间的差异。再比如,一些模型中运用的各种定性指标,实质上包含了很多主管判断因素,对于同一客户,不同的人对定性指标的取值可能差异较大。另外,具有强制力量的外部量化信息如外部评级、宏观统计信息甚至最权威的市场价格信息,都只具有相对比较意义,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信息损失甚至扭曲。三是模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导致模型输入信息的相对性得以逐级放大,使得最后看似精确的计量结果,也只具有风险大小识别的相对比较意义。所以模型结果的使用只能提供一种参考而不能提供保证,不能对模型过度依赖,而要注重对模型结果的分析。四是不同银行采用模型化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测量和管理时,各种风险因素特征变量的分组和测算方法、变量的选择、模型的选择以及相关条件假设的确定方面,银行业并无统一标准;事实上,新资本协议一直在鼓励银行采用内部评级等各自自主构建的模型;两个持有完全相同资产的银行风险价值估计不同,从而对银行资本要求也不同,使得银行之间缺乏可比性;不同银行的数据积累和数据质量情况可能差异较大,使得银行之间的风险计量的可比性进一步降低。

8、衍生性质之八:模型的趋同性。

模型结果具有相对性、银行间风险计量的差异性和缺乏可比性的同时,另一方面,银行间模型也存在趋同性现象。一是巴塞尔委员会对最佳做法的建议使得银行的风险模型趋于同质化,丧失了多样性。随着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大量使用数理模型,特别是依赖许多基于同样原理的计量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变动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会放大市场的波动幅度,使得流动性出现过剩或者短缺时,问题进一步恶化;模型的趋同性带来了市场性流动风险。二是外购软件、外部评级加剧了模型的趋同性。大量银行由于缺乏自主设计风险管理模型的能力而将此业务外包给世界上仅有的几家专业金融软件公司,导致模型的同质化进一步加剧。评级大量依赖高度垄断的标普等三大评级公司的结果,三大机构的具体评级结果相关性很高,在被市场广泛使用时,实际上相当于各使用者的模型获得了相同的参数,如果这些模型没有实质性差异,评级问题必然加剧同质化风险。三是金融IT技术专业化的发展和大量应用,模型的趋同性导致行为趋同性进一步加剧。比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在内部评价、风险管理和程序交易方面所使用的技术路线模型几乎都是外包的,大量的金融机构与人员普遍使用少数金融工程师设计的模型,这些模型基本相同,因而必然造成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由于使用者受到相同或相似的模型指引,其行为表现出高度的同步化,特别是完全依据计算机模型的自动化指令进行交易的行为,一旦条件触及模型设定的参数边际值时,就会爆发系统性风险。

9、衍生性质之九:模型的传染性和外部性。

模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对数据的依赖性以及模型的趋同性会导致模型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是基于数据交换共享渠道,通过模型之间的关联性,实现一个模型的风险向另外模型进行传染和扩散。二是通过衍生产品创新等渠道,实现模型的风险传染。比如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直接源于美国次贷和资产证券化整个融资链条过长,从放贷人发放贷款、资产证券化发行、投资银行承销、信用机构评级、投资者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投资者规避风险的CDS定价、到CDO多次证券化,金融产品不当或过度创新,每个环节都由风险模型驱动,而其基础资产的风险特征信息衰减、损失和扭曲程度严重。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模型风险和较强的风险传染和扩散。三是模型的趋同性和同质化引起人的行为传染。由于金融机构所用的风险计量模型高度同质,当模型捕捉到市场波动的急剧增加并将结果反映到VaR值中时,模型结果会表明资产管理者应卖出资产以减小头寸的风险敞口,但当高度同质的模型都给出了同向的卖出建议时,市场中的流动性消失,则会引起系统性风险。四是一家金融机构通过设计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降低其自身风险,有利于降低作为债权人的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具有正面的外部性;反之,则具有负外部性。五是模型引起的模型风险,会转化为数据质量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10、衍生性质之十:模型的顺周期性。

模型的顺周期性是指随着经济繁荣与萧条的转换,由于模型的客观性,风险模型的表现也发生周期性波动;而且随着与实体经济的交互作用,有进一步加大周期性波动的特性。一是基于银行信贷渠道体现模型的顺周期性。在经济扩张时期抵押品价值上升、企业和个人收入增加,反映信用风险的PD、LGD、EAD等风险参数模型会直接体现这些变化,实施内部

评级法后信用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也变小。引起信贷供给增加,进一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反之,在经济衰退时期,则会加剧信贷收缩效益而引起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衰退。从一般意义上讲,金融体系本身就具有顺经济周期的特点,只不过,采用风险管理模型之后,由于资本要求对风险的敏感性增强,这一特点更为明显。二是模型的同质化和趋同性、模型的传染性,进一步导致模型的顺周期性。事实上,金融危机中市场流动性的消失,模型的使用可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金融衍生品定价和风险计量模型的运用、以及人的有限理性导致了金融机构行为的同质化,资产被迫大幅减值,进一步加剧了价格下跌而形成恶性循环,体现较强的顺经济周期特点。

三、对模型风险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我国银行业随着新资本协议实施进程的不断推进,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将使风险管理在量化方面获得长足进展,但另一方面,尤其在实施初期,也将带来较大的模型风险。正确认识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性质和衍生性质,对于剖析模型风险的原因,有效防范模型风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尽快建立模型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体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进一步提升模型研发水平。在模型研发和应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可能是模型风险产生的来源,模型创建的专业性和协作性体现了人是第一位的要素。模型蕴含的客户性规律的分析、模型局限性的尽可能减弱、数据质量的提升、工具的研发都需要人去探索和研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建立专职的计量模型设计开发、模型应用政策制定、模型验证、模型应用部门或团队,并明确董事会、高管层对模型研发和验证、模型投产审批、模型风险控制的最终责任,加强独立的模型验证和审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现有专职的信用、市场、操作、利率风险计量团队的建设,培养一支既熟悉风险计量建模技术、又精通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含金量和稳定性: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对宏观经济金融、风险传导机制有深刻理解的业务专家的作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风险建模知识的共享,提升整个组织的模型研发能力和水平,避免个别人才流失对风险建模、系统开发及运行造成的重大不利影响。

第二,重视风险传导机制、模型关联关系和运行机制的分析研究。模型的客观性和可解释性要求在建模前首先要对研究对象的经济行为、风险传导机制进行研究,形成一个模型演绎框架,然后再用统计归纳的方式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和验证。在使用模型工具前,首先要了解模型,提升模型的透明度,明确其前提和假设等局限性,从而,在模型应用中要进一步进行模型分析,实现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第三,加强数据治理,积极推进系统的整合,切实提升数据质量。模型的数据依赖性表明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更离不开持续的数据管理体系下形成的可靠数据质量,数据管理的失效将导致风险管理的失效,并基于模型的相对性、趋同性、传染性和外部性进一步放大模型产生的风险。加强数据治理,明确数据的所有者关系,健全数据质量监测、追踪、定位、改进、控制流程,加强数据质量监测,将数据质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促进数据质量控制文化的培育;积极推进银行系统和数据的整合及共享,拓宽数据收集渠道,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坚持“数据质量从源头抓起”,在业务流程中设立专职数据质量控制岗,重点抽查(例如不低于20%)和核查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加强对数据录入质量的考核,强化对数据质量的控制,通过规范、监督、考核三位一体,着力提升数据质量,支持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提高。

第四,推进内部评级和自主模型系统的建设,坚持产品适度创新,减少对外部评级和外购软件的依赖。模型的可靠性与金融产品的负相关性,要求金融产品创新要适度,体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则,防止对创新产品复杂模型的过度依赖。模型的同质化和传染性要求加强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市场风险等外购软件的剖析和研究,打破模型“黑箱”,提升对国外模型、外购模型软件的消化、吸收能力,进而逐步提升银行自主开发能力。

篇5

1.课程体系的重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以阶段式学习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的教学模块,并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开展相应的模块教学。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构建了由通识能力培养阶段、管理能力培养阶段和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能力培养阶段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教育以及校园文化体验。管理能力培养阶段开设有管理能力基础、基础会计、统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实务等七门专业核心课程,这也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技能。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校内综合实训、创业竞赛以及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前面两个阶段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组织模式

要求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学习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既要符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符合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教学团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全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精减,避免内容的重复,设计了全部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和工作任务。

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具体实施

1.教学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上课的时间不同,开设的课程也不一样。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般又分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还有校企合作的多家企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教学。因此,“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需要解决班级、时间、教师、企业等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问题,以保障教学的顺利实施并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面以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13级大二两个班的学生为例。

(1)课程及时间安排2013级大二时,学生处于管理能力培养的阶段,有四个学期,主要学习7门核心课程。前三学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6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专项管理技能。第四学期学习企业经营实务,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2)师资安排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每门课程都组建了由2至3名校内专任教师和多名校外兼职教师即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既分工又协作。比如教学信息共享,共同制定项目任务书,设计项目任务情景,共同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评价等。校内专任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和实训工作,校外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训、顶岗实习等工作。另外也根据课程需要,组织校外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或者举办专题讲座。

(3)企业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的关系,共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家,基本满足了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有湖北同方泵业有限公司、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钢鄂州钢铁公司和武钢华重机械有限公司等4家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以上4家企业进行实训和顶岗实习。

2.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过程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两个部分。校内教学过程分为准备、实施和评价等3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精心设计项目任务情景,拟定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由任务情景、目标、要求、实施步骤、考评方式等内容组成,是学习任务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在实施阶段,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查找资料,学习讨论,撰写文稿,完成任务。成果一般为计划书、方案、问卷、研究报告等形式。在评价阶段,小组推荐学生演讲,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委会现场打分,或者由校内或校外教师在网上审阅相关成果并评价。评价完毕,学生根据所提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任务成果。每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学生就掌握了一项技能。接下来是在企业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学生将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去,使技能得以巩固、提高,形成最终的职业技能。这段时间里,在企业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兼职教师给学生安排实训任务,这些任务要求学生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拿出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实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技能。

三、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优势

采用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与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相比,有以下优势:

1.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要同时学习几门课程。改革后的高职教学,课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在课外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任务多而时间有限,学生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现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只需学习1到2门课程,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工作任务,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真正的培养和提高,职业教育改革的初衷得以实现。

2.企业愿意配合

目前开展的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企业要在场地、岗位、设备器材、指导教师上有一定的投入。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去企业实训的学生并不能给企业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带来直接效益,学生到企业实训一定程度上还会给企业增加负担,这也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瓶颈。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一年可以安排3个、4个甚至更多的学期,有利于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企业的生产作业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进程,比如课程的安排可以与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同步,在企业生产旺季时,安排在校内课堂学习,而在企业生产淡季时,安排在企业内实训。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让企业乐意配合。

3.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段式,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将学生职业能力分为几个能力逐步递进的阶段来培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学生结束一门课程的校内学习后,就被安排到企业开展实训,实训结束后开始另一门课程的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训,如此交替。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逐步递进提高的,另一方面,课堂学习的知识又能通过实践得到锻炼和巩固。这种教学组织模式无疑更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建设教学团队实施“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 电子商务 企业管理

当前已进入信息化时代,IT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在这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在各种商业活动中普遍存在,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企业管理是管理人员采取相关手段合理地分配企业资源,以便获得最大效益,当前竞争激烈,为保证企业顺利运行,必须加强管理,电子商务对其有着巨大作用。

一、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加快工作效率。传统的企业模式多采用金字塔式,这种模式结构是自上而下进行控制的,等级分明,专业分工严谨,能促进企业实行规范化管理,但层次要多达7层左右,对决策层和第一线之间的沟通产生了不少障碍,从而影响到所传信息的准确度,和电子商务相比,运行效率较低。为解决这一现状,必须引进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可对企业的结构进行调整,使其决策分散化,从而提高运行效率。

使企业管理思想朝现代化转变。由于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不受地域和时间条件的限制,企业能够实时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在实际中,经营者成功的关键在于对顾客进行全方位了解,掌握其心理规律,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尽量满足他们提出的任何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创新意识,加强敏捷性,迅速适应市场的不同变化,产品的质量按照国际标准。此外,作为一种无形资源,知识在企业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企业在以往主要靠资本积累,现在则依赖知识的积累,如此才能不被淘汰,电子商务有利于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

改变企业的管理手段。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手段作用巨大,最主要的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企业和客户的关系通常都是比较固定的,但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可利用网络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并以此进行宣传,展示企业的状况、、经营理念等各种信息给消费者或客户,形成一个全新的供应链。在网上也可招聘信息,招揽人才,选择灵活性较高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从而使测评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对企业内部人员来说,可在网络上随时进行沟通,实现资源共享,让员工对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个明确的了解,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

有利于对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就管理方式而言,企业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以及管理丛林的发展阶段。电子商务促进了传统管理方式的更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另外,电子商务对供应链影响巨大,提高了其高效性,对顾客的实际需求和未来需求有足够的了解,以更好地拉动产品和服务。

二、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专业化。商务活动在电子商务技术的带动下也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有鉴于此,企业在发展中可通过招聘等方式,培养一批高技术人才,打造一支专业化极强的队伍,依靠此队伍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商务活动组织,建立专业的运营团队。

管理科学化。为适应时展,企业应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满足行业要求。为此有必要引入电子商务技术,管理者通过电子商务可对本行业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及时掌握最新消息,学习最新的管理手段,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同时,可与优秀的企业或管理人员沟通交流,学习经验,这一切信息都可利用电子商务技术获得,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如淘宝网,既能在线完成商品的销售,又可实现商品员工之间的科学化管理,从而节省了许多人力物力。

管理创新化。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为加强竞争力,企业需引进电子商务技术,对管理手段进行优化,经营策略和制度上都予以创新,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准确采集市场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做出较为合理的决策,尽量避免因时间拖延而导致损失。

成本低廉化。在传统的采购中,经常是企业客户面对面地商榷,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电子商务技术可解决这一问题,减少双方洽谈所需的时间,通过更为便捷的途径促成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交流合作,使额外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企业的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可在专门网站上得到充分展示,让客户有更多样化的选择,而且管理者可将这些信息与其他企业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转变观念。企业内部人员都应引进新观念,加强对电子商务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需对电子商务的优势有个全面了解,并明确它对企业能起到的作用,考虑各部门各员工的实际情况,对其做相对应的培训。培训内容有电子商务知识和计算机、互联网知识等。通过培训,让员工对电子商务有个正确的认识。

优化结构,完善管理方法。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企业结构应呈扁平化趋势,裁剪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传递部门,把重点放在数据采集部门和技术部门。管理方法也要有所改进,企业应转变观念,实施科学化管理,规范管理制度,以提升整体水平。

建设专业队伍。电子商务人才短缺,企业应专门培训一批应用于通讯技术、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既要了解行情,又得懂得管理经营,同时熟悉相关法律,并具备一定的技术。可通过办培训班等途径为企业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队伍。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可节约企业成本费用,优化管理结构,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展示,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带动经济效益,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有效措施

为有效的帮助制造企业对自身的供应商管理风险的控制进行正确的认识,亩提高供应商管理质量,推动制造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管理控制,完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保障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等几个部分进行阐述。结合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对制造企业不同类型供应商的定量化分类方法,并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1 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型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的制造企业起步晚、发展粗放,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供应商管理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供应商的管理工作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也不够完善,最终限制了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一贯采取高压和竞争的态度,且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开展方面的力度明显不够,不能对供应商管理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2 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和风险进行了简要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同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供应商选择的优劣对采购物料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自身产品的质量,据数据统计,产品质量问题中与供应商责任有关的占比达30%,所以说一个好的供应商合作伙伴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综上,通过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的分析,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规划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有着足够了解。在大多数日资企业里面的做法是,任何一个材料它只选择一家供应商,跟其建立伙伴关系,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协助供应商建立各种运作体系,以便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当供应商的品质有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去协助供应商解决问题,而不是抛弃重新选择另一个供应商。当供应商提供的材料价格没有竞争力的时候,他们会派相关的人员到其供应商工厂对产品的成本进行分析,并协助供应商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以增强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核心供应链当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交互联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缩短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SAP系统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可以协同MES等信息系统共同构建全方位、全流程的信息化应用网络。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该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并依此合理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制造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吸纳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实施相关培训,培养其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3 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策略

(一)采用供应商关系组合矩阵图对供应商进行分类。据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是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国内多数制造企业对供应商基本上还是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即便有的企业认识到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可是在判断供应商类别时,往往只是依靠定性的判断和主观经验,因而不能清楚地识别出不同类型的供应商,也就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一般可根据供应商的产品对公司影响力大小(包括供应商物料价值的高低和供货风险的大小),分为战略供应商、一般供应商、瓶颈供应商、辅助供应商。

(二)对各类别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根据上述对供应商的分类,制造企业可结合自己对供应商的需求实际情况分别给予评分,根据Y轴和X轴的得分在矩阵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类型,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总之,对于制造企业,供应商的管理是保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在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管理措施,也是论述重点。同时,指出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供应商的产品对公司影响力大小确定了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组合矩阵,并把供应商分为四类,通过评分可以定量化的确定制造企业供应商的类型,并简要说明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莉立.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2(10):162.

[2] 陈海涛.企业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与战略[J].企业技术开发,2004(7).

篇8

关键词 企业电子商务 知识管理战略 企业流程再造

随着知识经济的升温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急剧地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模式,为了在将来的竟争中取得优势,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电子商务知识、手段、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业务方式,如客户沟通、雇员与伙伴关系、知识管理(Knowlede Management,KM)等。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除了通过Internet和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供求信息,整合企业价值链外,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对所有信息进行深度的管理,这种对信息的深度管理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知识管理",而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又是电子商务战略三大目标之一。因此,要使得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威力,企业在开始实施电子商务时应将知识管理战略融入重组企业或经营模型转型及业务管理活动过程中,赋予企业管理的新观念、新规则和新价值。作为企业最高管理者在开展电子商务时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架构,它对于企业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将起着关键的作用。

1 电子商务转型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战略

电子商务中许多革命性的变化正以其先进的知识以及其坚强有力的关系改变传统的商务规则。电子商务的开展,已使经济的性质发生改变,企业基于信息的竟争优势正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前者变革相对较慢,一般的信息系统就能应付组织信息处理的需求;而后者变化相对较快、是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经济,是一套全新的概念和工具,它正在极大地改变我们在信息系统、战略、创新以及组织设计等方面的观念。当先进的电子商务开始改变长期一成不变的产业结构时,人们可清楚地发现,知识是他们唯一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消费者是他们的主要资产,渠道关系是其市场适应能力的源头。也就是说,在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战略的转形过程中知识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已摆在我们的面前。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非常希望降低周边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淡化非自然的时间跨度、未预料到的竞争者的创新以及市场动荡等因素。因此,在实施电子商务时,应对转型过程及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作一些系统的分析。

实施电子商务时,企业转型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增加技术的复杂性及技术对企业员工、工作流程、顾客、合作伙伴的影响。随着复杂性及影响力增强,相应的知识管理范围也将扩大,以此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各个阶段的知识管理战略。

(1)信息。企业建立网站的首要目的是向市场有关公司产品及服务的信息,因此,它对公司的运营影响较小,风险因素主要在于网站设计的质量好坏及运作的稳定性。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是网站运营人员掌握网站建立的技能及网站内容更新的工具,如Front Page、JAVA、服务器维护技能等。

(2)简单交易。企业将网站运营融入业务,并开始利用网站来接受顾客定单。因此需调整业务流程来适应网上处理定单和流程的变化,必须让所有员工都对业务流程有清楚的认识,并将大量有关顾客的信息(如购买偏好)融入知识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满足更广大顾客范围的需求。否则,就很容易造成经营混乱。

(3)复杂交易。该阶段的运营对企业知识管理及技能转移的要求更高。企业新的业务流程范围应扩大而取代原有的手工作业时的流程。顾客服务、财务、运营部门的角色及责任也应扩大,并要求对所有的部门进行重整与培训,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能及时获取并分析产生的各种交易信息,从而提高企业对于顾客偏好变化的应变能力。

(4)交易集成。在该阶段,企业将通过网站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组成闭环的价值链,与各个成员形成知识共享体系,这些获得的信息被用来更有效地管理业务,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企业应制定正确的知识管理战略来获取并利用各种内部和外部的知识,成功的企业往往运用各种知识管理工具。如内容管理、数据挖掘等来筛选信息,获取商情,这样,他们就能更快、更好地对各种竞争态势及顾客需求进行预测并作出反应。

2 电子商务技术应用的知识管理战略

对于一个有众多部门的大型企业来说,要使它能够像大脑那样迅速、流畅、和谐地对外界信息做反应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需求可以成为现实,只要信息系统构建合理,企业就象大脑那样可以敏捷地对外界作出正确的反应和对信息的处理。把电子商务技术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和人类的创新能力协同组合起来,使电子商务技术在知识管理的功能(外化、内化、中介、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在外化功能中我们要引入数据库系统、文件管理系统和搜索工具等信息技术,以外部储存库,如数据库、镜象系统等的方式捕获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分类,识别出各信息源间的相似之处,用聚类的方法找出企业知识库中各知识结构间隐含的关系;在内化功能中我们需要引入网络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借助它们来发现外部储存库中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知识资源,以解决实际中的知识利用问题;在中介功能中我们需借助于群件产品、企业内联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等技术自动实现知识需求和知识源的最佳匹配;对于认知功能,可采用专家系统或人工智能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既有助于加速交流,提高知识收集和知识利用的效率,又极大的降低了进行知识管理的成本,提高了知识管理的水平。从而,增强企业敏捷反应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为此,企业应创造一个系统来持续地获取并管理电子商务所需的系统及工具的知识,该系统作为企业专有知识宝库的重要部分,应保证将这些知识转移给企业员工,让所有需要这些知识的员工都能及时获得。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管理知识还需不断更新,适应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若企业采取将电子商务技术外包,则更须重视与外包公司的知识管理协调,以保证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获取网站运营的合适经验。总之,在速度主导的竞争时代,如果要想利用电子商务来扩展自己的业务,来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把知识管理充分有效地开展起来。

3 电子商务流程再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战略

电子商务企业要实现高效的知识管理,只有在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最佳效益。电子商务企业战略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把握住工作流程,这些流程是确保公司顾客服务及管理与供应商的关系的关键。因此,企业在管理流程中应尽可能具体详细地指明过程中的依赖关系、每个过程中的核心动活动及这些活动的功能。而且这种流程管理还应具有动态性,不仅着眼于现有的流程,还需考虑将来的流程变化。

电子商务再造过程的知识管理战略作为企业建立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不仅要考虑流程管理,而且还要在这些流程上建立优先的顾客接触点。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顾客接触点价值体现在商家给顾客提供的无形服务上。同样在网上交易中,选取恰当的接触点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这些服务不仅体现在顾客能从企业网上迅速购买商品,完成交易,更重要的是体现工作效率。具体说来,在组织架构上要彻底打破知识流动中的组织等级观念,拉平企业的组织结构,以知识交流为核心重新构建基层组织,并尽量设立以项目为核心的临时性知识交流组织;在知识应用中,也需要将企业的知识资源合理地在业务流程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企业应具体分析交易流程,将它与拟要实施的电子交易流程进行比较,精确地确定出顾客接触点。总之,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实施知识管理时,一定要首先进行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从而在知识的分配、流动、共享、整合上彻底消除金字塔式等级组织形成的刚性瓶颈,实现适应知识管理的柔性化、敏捷化组织。

4 结束语

企业电子商务知识管理战略主要关心的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性知识生产与共享的环境,通过组织安排和制度安排保证个人有价值知识的最大化和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最大化。知识管理战略在这一方面主要侧重于社会化、知识外化和整合。因此,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框架来更好地推进知识管理战略。首先,注意商务战略的转变。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电子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经常应注意审查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这样才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其次,注意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即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使静态的计算机系统能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并重视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电子商务中应用。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促进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虚拟环境的解决方案,进一步促进企业知识创造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高洪深.企业电子商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润彤.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改革;管理模式;转变和创新

1.概述电子商务的基本内容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Internet)也逐渐发展起来,在世界的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在企业中引起一定的动乱,也为企业的经营和商务模式的改革带来一定的契机。简而言之,电子商务,就是一种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即通过专用网络或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的进步带来一定的优势,能在一定基础上,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速度、突破地域限制等,为企业之间相互合作提供新机遇和挑战。同时,为了将电子商务更好的应用在企业中,通过电子商务的要求,不仅需要对企业建立相应的硬件设备,还需要改革企业的管理制度

1.1 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一般指的是世界商业贸易活动中,采用快捷、简单、低成本的通讯模式,使买卖双方不见面的一种交易,亦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微电脑技术,进行不同的电子信息的通讯,确保各个行业、各国政府、各界人士等,能够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商务交流。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个体用户采用传真和电话,进行的商贸活动。通过INTERNET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完成的商务活动,是目前人们最多探讨的电子商务。特别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电子商务,也逐渐发展成熟。

另外,从商贸角度来讲,电子商务以两个角度存在,第一,是如电子合同、贸易和商业行情等的低层次的商务活动;第二,是如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完成的,且能够将资金、商业信息、物流等全部网络完成的,最高级和完整的贸易活动。

1.2 电子商务的存在形式

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依靠网络环境中运营的。商务运作形式以及企业盈利模式,都是电子商务的体现形式。将电子商务进行模式的分类,能够在一定基础上,研究、创新和开发出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同样也能为商务模式提供较合理的发展和使用途径。其中,电子商务的存在形式,主要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确立。例如:BtoC、BtoB和CtoC的简单分类。

第一,BtoC(B2C),即指企业和消费者两者间的电子商务活动。这是一种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进行网络直接参与的贸易形式,等同于商务活动中电子化的零售活动。因此,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网络销售也逐渐的发展,渐渐趋于成熟。

第二,BtoB(B2B),即企业和企业两者间的电子商务活动。这种商务形式,是现阶段应用最多、重视程度最大的一种交易方式。Internet和其他网络的存在,对企业寻找最佳合作对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确保交易的整体完成。

第三,CtoC(C2C),即消费者和消费者两者间电子商务活动。这是一种具有买卖双方的交易平台,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商品竞拍,卖方可以主动提品,进行网上拍卖。

2.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部分企业受到管理能力和经营条件等的制约,对传统的市场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铺货过程中,影响最大。另外,为了确保传统的一些大型企业正常发展和运营,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企业之间的统筹管理。因此,电子商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就迫在眉睫。电子商务,具有成本低、内容丰富、交流方便和快速便捷的优点。它的使用,为企业在信息交流上取得较大便利,为企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商务活动,作为人类发展阶段的枢纽,需要借助信息工具进行工作。信息工具的使用,对人类活动的进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商务活动的改革。

电子商务的存在,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交流环境,为企业间的商务活动提供新场所。因此,企业中电子商务的存在,可以在降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的同时,还能降低外交成本的使用。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是经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分工的一种模式,但是,不同信息环境的存在,在一定基础上改变了不同层面的分工方式。因此,企业在使用电子商务,进行贸易活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选择不同的交易模式。

3.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模式

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企业的经营目标,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都是企业组织结构确立的关键内容。该组织结构,是一种由权力、责任和控制等的相互协调的一种形式。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因素,进行相关组织结构的改变。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到来,电子商务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渐渐地改变人类习惯性的销售方式,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

3.1 重新构划企业组式结构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竞争力度越来越大,导致我国逐渐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将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较多的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降低了品牌在群众的信赖度。因此,为了保障企业向正确的、具有正能量的方向发展,需要对基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一定激励,使其具有一定的激情、创新性和动力。并在面对大范围网络技术的趋势下,将管理进行层次化分开,将权利和责任逐级扩散,重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发展过程中文化的转型。

3.2 创新性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创新性的企业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的活动提供“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尊重、关心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企业员工的科学知识,确保企业的全面发展。同时,根据企业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确保企业正常生存和发展。

3.3 重新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发展的现阶段,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时代。因此,企业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员工不断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的创新思维,需要考虑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特点,根据企业和社会氛围,对企业文化进行一定的创新。其中,最核心的企业文化,就是塑造一种将管理和其他相结合的,新的文化理念,推动企业发展。另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自身修养,确保能够达到企业发展的需求。

4.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运作的创新性

4.1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创新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连接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的企业供应链与传统工业化时代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确保全球企业供应链的高效性、可操作性以及相互协调性,互联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电子商务需要具有一定的精准度和速度,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使企业有效的和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合作。

4.2 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性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的社会,信息的传播对企业发展、营销环境具有重大影响。企业营销管理中,营销技术和理念的发展,对企业的正常发展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领导者或者新加入者,在全新的网络市场中,都处于同一起跑线,都具有相同的竞争机会。因此,企业发展中的营销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营销管理中,营销手段、方式、策略以及理念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创新。

4.2.1 现代和传统结合,进行营销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营销手段,是一种交易之间的营销,即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较多的客户。而现代营销手段,作为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中的小部分,是依据互联网上的经营环境,进行的一种经营活动。现代营销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营销手段,同样传统的营销手段亦不能永远应用企业发展中。因此,为了确保市场营销的创新性,保障企业的市场优势,需要将现代和传统的营销手段,进行择优选用,结合两者优势,发展创新性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方式的改革力度。

4.2.2 企业信息间的交流沟通,进行营销方式的创新

信息时代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定弊端。因此,将企业之间的信息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确保创立新型的关系营销方式。传统营销方式中,不同部门和人员负责不同内容,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但是却增加了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成本。相对大型企业来讲,这种成本的金额是巨大的。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信息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及时根据市场情况,更改产品的设计方案、变动产品价格、改变销售方式等,确保营销管理中,各个部门行使相应职能,有效发挥企业销售功能,创造新的营销方式。

4.2.3 顾客价值的追求,进行营销理念的创新

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存在,能够使顾客参与到企业营销的整个过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顾客价值。另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上,提出营销思想,保证顾客能够参与到企业的营销中。因此,将追求顾客的需求和价值,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形成一种创新性的营销理念。

4.3 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性

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复杂的市场环境,激烈竞争的市场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导致传统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发展。没有统一而系统的生产、采购和销售方式,也为企业的物流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为了提高产品的开发力度、采购方式、制造流程以及配送模式,需要在一定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物流管理手段。同时,企业物流管理行业的创新,在一定时间内,将中国企业的重心提升到更深层次。为了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生产总成本,就需要提高物流管理的创新性,增加管理的应变能力和个。

小结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的标志之一,并且对企业的影响巨大。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速度。所以从企业管理角度要进行创新改革,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具体措施上顺应电子商务带来的机遇,并勇于迎接挑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杭俊,电子商务与现代企业管理探析[J],才智,2011年31期

[2]姜以昌,浅析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12期

篇10

你们好!

我是xx的加盟商,首先感谢总部在我加盟以来的关心与支持,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企事业信用管理中心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一直以来我想有一家自己的小店,不用投资太大,就可以做老板的那种。不过,我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再加上我缺少开店的营销和管理经验,开店的打算一直没有实现。发现中国企事业信用管理中心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今年我的小店开张了,但是因为是新进军,所以回报也远远达不到我预期的目标,但是听朋友说中国企事业信用管理中心可以给我的小店建立信用档案,还可以帮我的店拍摄宣传片,帮我们供求信息,于是我也对这家公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吸引我的是中国企事业信用管理中心推出的五大项目。

我最看好的是这个项目可以自己在家做老板,从开始的信息录入到最后的视频拍摄完全都由中国企事业信用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接手,省去了商家在中间赚取差价的可能。我当时打算好了,雇一个人来帮忙,每月给她1500元工资,我也会小赚一笔。

在经过两个多月的仔细考察后,我决定投资中国企事业信用管理中心,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公司培训时,考虑到我是第一次创业,总部在很多细节上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鼓励。在他们专业耐心的培训指导下,我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掌握了经营的主要流程或者说是方法

加盟以来总部的热情周到的服务,充分展示了中国企事业信用管理中心总部与加盟商共赢的决心与魄力!

在与中国企事业信用管理中心客服人员的交往中,他们的友好和敬业精神再次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明智的。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的是业务部的盖经理,他很耐心的给我讲解有关信用档案的知识,并详细分析了市场消费情况,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去做好这个项目。另外还要感谢培训部的马女士,她细心的讲解、分门别类的介绍,以及针对性的现场培训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在他们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公司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的服务宗旨。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句话:商人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现在我看到了第三种选择,中国企事业信用管理中心与加盟商是合作共赢的伙伴,是充满关爱的一家人。

结交一个朋友的过程是相识到相知。加盟一个公司也是如此!我的店开业至今已经半年了,在与总部的互动中,我深深感觉到了公司的真诚与热情,他们想加盟商之所想,急加盟商之所急的工作态度感动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