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冶炼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属冶炼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财务分析最常见的方法是将公司比率与行业比率平均值进行比较以作出某种判断,因此,对行业财务特征进行研究,不但有利于分析整个行业的发展经营状况,还可以为单个企业的财务分析提供相对准确的标准值,意义重大。本文以有色金属冶炼业与医药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行业特点,通过对这两个行业一系列财务比率的计算与比较,归纳总结行业财务特征并分析其与行业特点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
行业财务指标;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
1 行业及行业财务指标的选择
1.1 行业特征分析
有色金属冶炼业与医药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而这两个行业特征有着显著差异,因此,被本文选定为研究对象,以便于比较分析这两个行业不同的财务特征。
1.2 财务指标选择
本文主要从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行业的财务特征,并分别选择了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及利息保障倍数(EBIT)三个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2 行业财务特征比较分析
2.1 行业资本结构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如图表1所示。
图表1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图表1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较低,有色金属冶炼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较高。
有色金属冶炼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量大、投资周期长,举债需求比较大,故行业资产负债率处在较高的位置;医药制造行业虽然也属资金密集型行业,但一方面该行业资产以无形资产居多,可用抵押贷款资产较少,故行业整体举债能力偏低,另一方面,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较好,行业盈余利润多,故对举债需求相对偏低。
2.2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销售利润率平均值如图表2所示。
图表2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图2不难看出医药制造业利润率波动幅度远小于有色金属冶炼业利润率的波动幅度。
本文认为上述现象是由以下行业特征决定的:(1)行业技术依赖性。医药产品研发对技术要求很高,附加值高,一旦研发完成并成功推广,往往会带来高额的利润;而有色金属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投入门槛低,竞争更充分,因此利润率较低。(2)上游原料供给行业的地位。相对上游金属精矿供给行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产能相对过剩,故利润向上游行业转移;而医药制造业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2.3 偿债能力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利息保障倍数平均值如图表5所示。
两行业偿债能力的差异也是由其行业特征所决定的: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较好,而负债率较低,故利润对利息的保障倍数较大;有色金属冶炼业盈利能力则较差,而负债率却偏高,故利润对利息的保障倍数较小,但有色金属冶炼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值较高,这部分折旧并不形成现金流出,故实际偿债能力并没有利息保障倍数所显示的那么差。
图表3
数据来源:WIND资讯
3 主要观点及结论
不同行业由于其行业特征的不同,往往会具有不同的财务特征。本文结合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行业特点,通过对一系列财务指标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了这两个行业的财务特征及其财务特征的形成原因。
故本文对行业特征与财务特征的关系做出以下共性结论:(1)行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及市场结构会对行业财务产生影响,使不同行业具备着不同的财务特征;(2)固定资产占比大、盈利能力差的行业一般具有较高负债率,而无形资产占比大、盈利能力强的行业一般具有较低负债率;(3)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附加值高,一般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反之,则否; (4)具有较强势的上游供给行业的行业,利润会向上游行业转移,盈利能力较差,反之,则否。
【参考文献】
[1]郭鹏飞、杨朝军.财务比率的行业差异性研究.《开发研究》
[2]刘华辉.我国钢铁业的杜邦财务分析.《财会通讯》
[3]孙茂龙、徐雪昱、任继勤.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化工管理》
【作者简介】
篇2
1.1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反映研究区工业行业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状况和潜力,本文选择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对研究区工业各行业CO2排放特点和减排潜力进行分析。
1.1.1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
工业行业CO2排放总量指数是指某一工业行业CO2排放总量的大小,用以反映某一工业行业在整个城市工业行业中CO2排放量的大小,通常用工业行业CO2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比重来识别工业行业CO2排放的主要行业。
1.1.2碳强度竞争力指数
碳强度竞争力(P)是某地区某一产业CO2排放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用来度量该地区该产业CO2排放强度在全国中的层次。指数小于1表示该地区该产业CO2排放强度比全国小,CO2减排技术高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指数大于1,则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指数越小,意味着该行业的CO2减排技术越高,在低碳要求下越应该选择该产业。
1.2研究区及研究数据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城市,位于北纬35°34′20″~37°07′07″,东经102°35′58″~104°34′29"之间,地处甘肃省中部,是我国陆地的几何中心。北部和东北部毗邻白银市的白银区和景泰县、靖远县;东部和南部与白银市的会宁县和定西市的安定区、临洮县及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相邻;西南部和西部与青海省民和县相连;西北部与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接壤。市域总面积13085.6km2,市区面积1631.6km2。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62.09万人,非农业人口202.67万人,共有汉族、回族、满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等56个民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47人。2011年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36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三次产业比例为2.95∶48.27∶48.78。本文所需基础数据包括: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全国按行业分能源消耗量和全国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兰州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兰州统计年鉴》(2007~2012年),全国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2年)。计算各种能源CO2排放系数所需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关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1041号,2011)和《1986年重点工业、交通运输业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在计算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益时,由于缺乏全国工业分行业增加值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统一用分行业工业产值数据反映碳排放强度。全国按行业分能源消耗量目前只统计到2010年,因此在计算2011年兰州市各工业行业碳强度竞争力时,全国数据以2010年为准,结果偏小,但对分析结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工业CO2排放总量
对兰州市2007~2011年工业CO2排放总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O2排放量从2007年的7532.0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8476.11万吨,年均增长3.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247.9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65.0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0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1180.6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891.31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5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O2排放量从2007年的90.50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110.04亿吨,年均增长5.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40517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98591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4.42%。总体来看,2007~2011年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CO2排放总量增长较经济增速缓慢,CO2减排效果比较明显,CO2排放总量增速略低于全国整体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兰州市“十一五”期间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开展力度较大的节能减排相关,另一方面与兰州市以重化工为主,工业CO2排放量基数较大相关。
2.2主要行业CO2排放量
通过对兰州市2007~2011年CO2排放量前10位(占工业CO2排放总量的98%以上)的工业行业进行计算,结果显示,CO2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占工业总排放量的40%以上;占工业总排放量10%以上的行业还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3个行业;占工业总排放量1%~10%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个行业;占工业总排放量1%以下的行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5年以来,CO2排放量前10位行业所排CO2占工业总排放量的比重略有上升,各行业CO2排放量下降幅度较大的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3个行业,其中医药制造业从2009年开始退出CO2排放前10位,由饮料制造业取代;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的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两个行业。2007~2011年兰州市工业行业中CO2排放量处于前10位的行业,占工业CO2总排放量的98%以上,前6位的行业占工业CO2总排放量的96%以上,且比重有上升的趋势。因此,从工业各行业CO2排放量来看,即结构减排层面,未来兰州市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应该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6个行业。同时,上述6个行业均为国家统计标准中所列的六大高能耗行业。工业行业之间的能源消耗各异,根据行业间的能源消耗强度,分为高能耗行业、中能耗行业和低能耗行业。参考国家统计标准和相关资料,高能耗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低能耗行业包括:金属制品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能耗行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等高能耗和低能耗以外的行业。按照能源消耗强度划分行业结构,对兰州市2007~2011年工业行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中,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先降后升,2011年所占比重比2007年高;中能耗行业和低能耗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先升后降;高能耗行业主导的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特点依然突出。2011年高能耗行业所占比重急剧增大,究其原因,与兰州市重工业发展格局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影响密切相关。根据《兰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2015年高能耗行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降为50%的工业结构调整目标,按照兰州市2011年的工业行业CO2排放强度水平估算,如果高能耗行业需要调整的部分全部调整为中能耗行业,CO2在2011年水平上减排14.94%,全部调整为低能耗行业,CO2在2011年水平上减排15.37%。由此可见,兰州市近年来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
2.3碳排放强度和碳强度竞争力
对兰州市2007~2011年主要工业部门碳排放强度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兰州市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但是下降趋势明显;碳强度竞争力指数保持在3左右,碳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与兰州市长期以来以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等重工业为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依赖型、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分行业来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CO2减排技术高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两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CO2减排技术与全国同行业相当;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医药制造业4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CO2减排技术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很大的行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2个行业。从各行业演化趋势来看,碳强度竞争力下降的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4个行业,上述行业碳减排技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与全国同行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碳强度竞争力上升的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4个行业,上述行业碳减排技术提高的同时,与全国同行业的差距逐步缩小;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整体变化不大(2011年结果偏小)。因此,从工业行业碳强度竞争力来看,即技术减排层面,未来兰州市碳减排重点行业应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个行业。假设兰州市2015年工业各行业碳排放强度达到全国2010年的水平,其CO2减排将在2011年的基础上减少18.07%。由此可见,兰州市未来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巨大。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通过对兰州市2007~2011年工业行业CO2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强度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O2排放总量增长较经济增速缓慢,CO2减排效果比较明显,CO2排放总量增速略低于全国整体水平。
(2)从工业各行业CO2排放量即结构减排层面来看,未来兰州市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6个国家统计标准中的高能耗行业。兰州市近年来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
(3)兰州市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但是下降趋势明显,碳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4)从工业行业碳强度竞争力来看,兰州市未来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很大,碳减排重点行业应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个行业。
3.2对策建议
针对兰州市工业行业CO2排放特点及减排潜力,在未来低碳化工业建设中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调整工业内部行业结构。
合理控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高能耗行业的发展规模,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大力发展中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杜绝高耗能行业的重复建设,加快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升级。
(2)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新技术。
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实施一批节能改造项目;支持工业领域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与产品示范项目,鼓励工业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加快产业延伸步伐。
篇3
关键词:铜工业;加工贸易;政策限制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75-02
1 铜工业概况
中国铜工业主要从事的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我国国内铜冶炼商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云南铜业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和烟台鹏晖铜业公司,他们同时是中国主要的铜精矿进口商,也是中国铜冶炼厂采购小组CSPT的成员。
全球铜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铜矿储量约87%分布在十个主要国家当中,其中智利储量就占据全球储量的近1/3。我国进口的铜精矿主要来自蒙古、南美和澳洲等铜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预计2007年消费量将达到450万吨,其中国内阴极铜生产可达到260万吨以上,而其中依靠国产铜精矿生产的只有不到80万吨,其余的铜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
2006年黄石市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0.33亿美元,位居湖北省第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2%,其中进口贸易达6.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翻一番,出口额达3.98亿美元,同比增长三成。黄石进出口贸易主要以矿产品为主,占到了55%以上,其中又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从智利进口铜精矿和新冶钢从智利进口铁矿砂为主。
根据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计划科了解到的情况,冶炼厂阴极铜生产备料来源比例大体如下:10%自给;30%国内购买;60%进口。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黄石海关统计,2006年湖北省共进口铜精矿26.77万吨,价值4.54亿美元;进口企业高度集中,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一枝独秀:2006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共进口铜精矿26.43万吨,同比下降10.89%,价值4.5亿美元,同比上升62.83%,分别占湖北省全省进口总量和总价值的98.7%和99.1%。2002-2004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全省进口铜精矿的唯一企业。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进口铜精矿,经冶炼生产出阴极铜,通过质量认证体系验证合格,再经由其子公司――上海金兆外贸有限公司出口到伦敦交易。实质上,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从事的就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从中赚取加工费――铜精矿供货商向冶炼厂支付的费用,是冶炼厂利润的主要来源。
然而近年来,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却步履维艰。一方面,由于伦敦铜价大幅度上涨,导致冶炼产能增长的速度高于矿山增长的速度,2006年国际铜精矿市场开始由供应过剩走向短缺,致使进口铜精矿的加工费用不断下滑。另一方面,国家限制政策的接连出台对冶炼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中国铜冶炼行业加工贸易遭遇政策冷气流。
2 国家政策
(1)出口方面:
2004年1月1日起,一般贸易下阴极铜出口退说率由原来的7%下调为5%,并征收5%出口关税;2006年4月10日起,一般贸易下阴极铜出口关税由5%上调至10%;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阴极铜出口退税;2006年11月1日起,铜、电解铝等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实施15%的出口暂定税率;2007年1月1日起,《2007年关税实施方案》正式实施,铜产品出口税率再次调整。
(2)进口方面:
2006年9月15日起,对进口铜精矿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2007年1月1日起,同产品进口税率再次调高。
(3)加工贸易方面:
2005年底,八部委下发通知,已将进口废铜或者铜精矿、出口未锻轧铜列入加工贸易禁止范围;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2006年11月22日起,不再办理阴极铜出口加工手续。
3 问题分析
通过案例描述部分我们知道国家政策限制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国国内铜产品需求量高,国内市场优先满足。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征收出口税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国内市场的供给,主要用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国内经济。
铜工业自身的问题。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多停留在初级产品的浅层次加工上,这不利于我国铜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出台限制政策督促此类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二,环保需要。铜业属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类产业,尤其是前述加工贸易,其过度发展会带来很大的负外部性,增加社会成本,政府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考虑必须对其进行限制。
第三,国家财政状况。我们知道出口退税依赖于政府的财政状况。近几年国家连续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致使财政赤字上升,这时,取消铜加贸出口退税也成为改善财政收支状况的需要。
国家出台的限制政策对铜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概括如下:
正面影响:
(1)有利于促进铜业结构调整。国家限制的低层次加工贸易会迫使铜业加工贸易向高科技.纵深加工方向发展,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就提出了延长产业链和深加工的发展战略。
(2)有利于推动铜冶炼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节能降耗,铜业若不及时革新,就会陷在政策限制的泥潭里。国家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铜业进行革新的动力。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投入十几亿新换了三号五号转炉,并将拆除落后的反射炉,引进先进的爱莎炉。
负面影响:
征收铜产品出口税和铜精矿进口税,使得铜加工贸易企业进口和出口两次付费,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又由于加工费下滑,企业利润减少,挫伤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加剧了铜冶炼行业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根据自己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所见所闻及对相关行业资料的阅读,我发现国家和铜冶炼厂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国家接连出台各项针对铜冶炼行业的限制政策,特别是多次调整关税和取消进口精铜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而另一方面,大冶有色冶炼厂却仍在从事此类加工贸易,且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1-4月,铜冶炼投资26.26亿元,同比增长了43.75%,同时进出口贸易也快速增长,同比增长34.2%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时滞”,是指通货膨胀时工资上涨滞后于物价上涨,而在这里则是出现了政策执行对政策出台的“时滞”。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政策贯彻力度不够,效率不高。中央制定政策后要逐级下达,从中央到省到市再到县最后到公司,期间还要经过各个部门,这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且在这个下达的过程中,政策的贯彻力度也可能无形中削弱。
(2)出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考虑,我们知道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黄石市乃至湖北省的利税大户,并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公司的支柱产业就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如果这个支柱一下子到了,那么整个黄石经济发展至少要停五至十年。
国家与铜冶炼行业之间这种矛盾关系的存在有利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可以给铜冶炼业一定的缓冲时间,使其顺利地完成向深层次加工的铜材贸易的转型升级。从弊端方面看,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导致国家政策的无效性,不能起到限制“两高一资”产业过快增长等作用。
总的来说,只要地方和公司把握住火候,积极高效的开展过度工作,就能既保证国家政策的发挥,又保证企业的安全转型和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见,其存在利大于弊。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铜冶炼行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内面临政策限制,国际上面临加工费的持续下滑,该行业自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然而,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大冶公司提出了“冶炼规模提升战略”:十一五期间,阴极铜产量从20万吨提升到40万吨。我不禁要问:这一战略究竟有多少可行性?
目前形势下的铜冶炼行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政策时滞所提供的缓冲时间,加速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方面,可以从单纯的铜冶炼向建筑业,物流,服务业等方向发展。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反射炉所从事的生产已经不适应生产需要,应及时淘汰。
(3)加速转型升级。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由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浅层次加工贸易向进口电解铜,深加成铜材出口的转型升级。同时实施纵向发展战略,发展产品上游采矿.找矿并进入产品下游铜材包装。
(4)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减产,必要时甚至可以停产,以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
(5)合并铜业中的小型私有企业,以增强企业活力,加速实现真正的国企公司化,同时也能提高竞争力。
(6)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走“节能减耗”之路。发展采选高效节能工艺和设备,先进的冶炼加工技术,资源充分回收利用,并实施先进的环境资源保护措施。
(7)重视人才,走好“人才强企”之路,成立企业产品研发中心,发挥其核心功能。
(8)重视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竞争力。抓住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给予15%税率优惠)的发展机遇,加大科技投入与改造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9)加强同海关,银行的合作,发挥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的作用,避免政策调整带来的损失。
(10)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商务部“万商西进”工程的推进及东部沿海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梯度进程转移加速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加速自身发展。
(11)把握产业发展的热度,重复建设或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坚决不能上。
(12)尽快开展和加强矿山新一轮找矿,延长矿山寿命。
参考文献
[1]王忠奎.世界铜精矿供需状况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00,(10).
[2]徐虞利.中外铜精矿加工费谈判添不利因素[J].上海证券报.2006,8(10).
篇4
Abstract: Leading industry, as a growth poin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industry and optimizing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so the selection of a proper leading industr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and key to the rationaliz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thes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ngluo, concluded that the gross industrial product of Shangluo in recent year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its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output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s rising and its proportion is larger. Thus, the author throug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ethods of selecting leading industry and evaluating indicators, selected non-ferrous metal amelting and rolling processing industry as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Shangluo. Then the author analysed this industry and proposed reasonable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ading industry of Shangluo. By do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Shanluo is believed to speed up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gluo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smooth,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关键词: 工业主导产业;区位熵;市场竞争优势;商洛市
Key words: leading industry;location quotient;competitive advantage;Shangluo
中图分类号:F427;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082-05
0 引言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商洛市工业的发展正在从起步迈向快速发展的阶段,主导产业代表着区域产业的专业化方向,具有高增长率、高创新率及高产业关联度,因此,主导产业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正确选择商洛市的主导产业对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部门也存在很强的经济联系,其发展也能够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商洛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商洛市经济发展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有关主导产业的研究包括: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编写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学》一书,在书中它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2];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关联度的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一个选择主导产业的标准――产业关联基准,认为在产业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项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中联系数量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向和后项产业的发展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3];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主导部门和起飞》一书中提出的“罗斯托基准”,一是具有较高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二是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4];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筱原两基准”包括“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和“收入弹性基准”[5]。
国内目前对于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方面,主要是对主导产业的作用、地位及选择的方法的研究 ,这些研究基本是以国外学者研究的内容为基础,同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出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周振华博士在《产业政策的经济系统理论分析》一书中提出了三条基准,分别为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标准、瓶颈效应基准[6];辽宁大学黄继忠通过对主导产业的特征和功能分析,提出主导产业选择依据的三个原则: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比较优势明显,输出前景光明、关联效应强[7]。张得容等提出了“子产业”和“地区个性”。“子产业”是构成大部门的专业产品,“地区个性”指某个地区自身资源和禀赋与其他地区的显著差别,使得该地区有较其他地区没有的优势,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8]。
一般来说,主导产业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以及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计算区位熵能够为其提供很好的量化标准数据,同时也增加了规划发展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3.3.3 产业贡献率
产业贡献率是反映某个产业特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及其对该区域中贡献的大小,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Ci=LQi×Pi(3)
其中,Ci为i产业的产值贡献率,LQi为该产业的区位商,Pi为该产业的产值百分比,一般情况下,主导产业对地区发展的贡献比较大。所以Ci值越大,证明该产业对特定区域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就越大。
3.3.4 市场竞争优势指数
主导产业应该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较长时间内能够支撑并带动整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市场竞争优势指数是选择主导产业的又一重要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当市场竞争优势指数大于1时,表示该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大于产值比重,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市场竞争优势指数小于1时,表示该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15]。
3.4 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本文从商洛市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出发,选取2009-2011年商洛市及陕西省工业中的相关数据,根据主导产业的四项评价指标(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区位熵、产业贡献率、市场竞争优势指数)公式,计算出四项指标值,根据各项指标值的要求,选择出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四项指标对主导产业的影响,对商洛市选择工业主导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表4。
综合2009-2012年工业中各个行业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区位熵、产业贡献率及市场竞争优势四项指标值,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四项指标值在2009-2011年均大于1,符合成为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的标准。因此,确定商洛市的工业主导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除此之外,居于前列的还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采矿业,黑色金属采选业以及医药制造业,由数据分析出这些行业除在产业贡献率略微偏低外,在其它三项指标上均居前列,因此,只要在其对商洛市产业贡献率上再作努力,在未来商洛市的发展中极有可能成为工业中的主导产业。
3.5 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资源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其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如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电力、通讯、建筑、家电等行业绝大部分都是以有色金属材料为生产基础,因此,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必将带动以上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对金属资源的高强度消费。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将继续增加,这将有力地推进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6]。同时,“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要大力发展七大新兴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节能环保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汽车工业、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将是资本追逐的重点方向。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作为我国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其在商洛市的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近些年来,商洛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基地逐渐增多,其中镇安县的基地有“月西矿业有限公司”及“保鑫选矿厂”,其主要冶炼铅矿及锌矿;商南县基地包括有“镁橄榄石有限公司”、“兴龙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及“秦豫矿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为矿产品加工及销售;洛南县主要基地包括“保丰高铅矿业有限公司”的铅矿石加工及“景兴石料厂”的镁矿石加工;山阳县基地有“金正矿业有限公司”的铜矿加工及“金鑫铜铁采矿厂”的铜矿采选;柞水县基地包括有“鑫磊有限责任公司”及“穆家庄铜矿有限责任公司”的铜矿开采,正是这些企业的发展为商洛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2009-2012年商洛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了262713.1万元、462863.5万元、712500万元、680400万元,分别占商洛市工业总产值的25.2%、28.0%、32.4%、34.1%。其总产值及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增加幅度非常明显,说明该产业在商洛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综合2009-2012年商洛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区位商、产业贡献率及市场竞争优势指数,说明该产业的在商洛市的市场需求量大、是该地区的专门化部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在同时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作为商洛市的工业主导产业,应该加大培育力度,使其快速发展。
除上述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外,根据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四项指标计算值看出,未来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中较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主要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及医药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以及医药制造业主要是由于其能源消耗低、污染少、资源可再生性强以及资源环境优势,使得其成为未来工业主导产业成为可能,非金属矿采选业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主要优势为资源优势,使得其发展为未来商洛市的主导产业成为可能。因此,在重视发展目前商洛市主导产业的同时,也应对以上这些产业进行很好的栽培,使其更好地为商洛市经济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4 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对策
4.1 完善产业链
要紧紧围绕商洛市的工业主导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加快延伸该产业的产业链条,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及原料地优势,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必备的前提条件,同时应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电力、通讯、建筑、家电等相关行业建立密切的产业配套与合作关系,使得商洛市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4.2 相关政策的扶持
政府能够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政策杠杆,推动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财政支持方面,对工业主导产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等给予适当的财政优惠及补贴,提高该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税收支持方面,对工业主导产业新建、扩建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该企业做大做强;信贷支持方面,利用信贷政策的倾斜为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3 注重科研与创新
企业要加大对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冶炼及加工技术的科研资金投入,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人才引进、合作研发等方式,逐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自有专利技术和原创性技术,从而不断的提高工业主导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4 优化投资环境,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资金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充分把握商洛临近发达城市产业承接的政策优势,同时积极地招商引资,为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促进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本区域的产业等级,使商洛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自身产业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当然,由于商洛市深处秦岭腹地的自然资源及环境优势,使得商洛市在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上也卓有成效,第一产业中的农产品如核桃、板栗、柿子等,在整个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商洛市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注重精神享受的人也越来越多,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发展也逐渐兴盛起来,旅游业也成为商洛市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商洛市在继续保持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培养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中为商洛市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及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相信在商洛市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带动下,商洛市经济会朝向更加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孙贤斌,傅先兰.六安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3,29(2):1.
[2]David Ricardo.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London[M] . John Murray,Albemarle-Street,1817:165-166.
[3]Albert Hirsehman.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Hayer[M].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132-133.
[4]Rostow.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155-156.
[5]冯杰,荣朝和.关于地区或城市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的基准与探讨[J].经济地理,1999,19(6):25.
[6]孙士强,张贵.京津冀区主导产业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2):1.
[7]黄继忠,朱岩.基于基准分析法的东北地区第三产业主导产业选择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12,40(2):75.
[8]张琳.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07:22.
[9]于勃.试论商洛市地区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开发策略[J].特区经济,2008(11):1.
[10]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贺力平,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47.
[11]解晨晨.皖江示范区背景下的芜湖市主导产业的选择[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16.
[12]张连仲,于刃刚.“解剖”现阶段主导产业[N].中国教育报业,2004(7):1.
[13]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0.
[14]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2-223.
篇5
关键词:铜冶炼;原材料;价格;因素
今年,我国原材料产品价格继续看涨。2012年1—2月份,值得关注的是,原材料产品价格继续看涨,这对多数下游制造企业而言不是个好消息。主要有色金属价格保持较高水平,2月份,国内市场铜、铅、锌、镍平均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2.6%、18%、43.1%和147.1%,只有电解铝价格同比微降0.3%。其中较为重要的铜,甚至出现了原材料价格高于产品的现象。再次,笔者着重分析铜冶炼行业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大环境因素
中国需求的相对刚性决定了中国经济不会遭受美、欧和日那么大的经济衰退,是支撑经金属价格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个是导致中国因素再次在铜价乃至金属价格反弹中的根本原因。中国在上半年针对市场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当时的国储的收储,这样托起了市场的价格。
表1 中国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量和废铜进口
信息来源:国家海关总署整理
从表1看来,未锻造铜及铜材的进口量在2009年的6月达到最高水平(47599吨),之虽然在9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但是在海关公布的十月数据看来,中国10月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量环比减少34%,废铜进口量也环比减少,表明中国需求短期内正在减弱。期铜进入传统消费淡季,在沪伦比值偏低情况下,中国铜进口量减少将使铜价在短期内面临调整压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因素在影响铜价中有较大的作用。由于这其中有许多季节性的销售淡季的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短期看来,中国乃至世界的铜的需求将会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由此影响了原材料的价格。
二、全球经济回暖
各国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企稳和回升。主要表现为各国经济的增长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市场普遍的预期经济向好,但是不排除经济的可能波动恢复,但是总体看来各国采取的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是有效的。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8.90%;美国三季度GDP年率初值为3.5%;日本内阁府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影响,2009年第三季度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1.2%,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增长,折合成年率的增幅更达到4.8%;2009年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了0.4%,欧盟经济增长了0.2%,双双摆脱了衰退。因此,我国的铜冶炼行业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提升。
三、铜产品价值较高、生产周期较长
铜冶炼行业的产品价格高昂、使用广泛,如普通输电线路所需铜制品价格往往达千万甚至过亿。数额巨大的资金也造成了巨大的弹性空间,也容易造成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同时,大型工程、机械等产品的生产往往是旷日持久的,期间所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庞大,甚至有新老更替的情况,彼此存在价格差异,也是铜冶炼行业原材料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金属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采取了大多数国家同样的发展战略,即推行出口导向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数额。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额的逐年扩大,金属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铜制品出口额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比率达到92:7,这一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60:40,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80:20。
此后,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有色金属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大,进入新千年后,达到了42.2%,连续6年保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的地位。到2005年,我国有色金属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7771.1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了24.1%,这占当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4.2%,机电产品单项实现贸易顺差达到763.3亿美元。
表2 2008-2011年有色金属产品产品出口、进口变化(单位:亿美元)
五、我国原材料产出不足
由于国际之间的竞争,加上我国原材料出产不足,曾一度造成原材料与产品的价格倒挂现象。例如:么大型国有铜冶炼企业,2010年底签订进口矿合同:11J01071,,该船矿2011年7月14日到达湛江港,根据合同做价月为2011年11月份,如果计算运输费用折算金属吨计算1123元/吨,到达生产单位的结算价大约55913.48元/吨,而2011年11月份上海期交所铜市场加权价是56176元/吨。在铜冶炼行业,针对该船购买的原材料、进口铜精矿运输至生产单位后每吨的价格基本是57036.9元/吨,但现实中在冶炼成粗铜之后,其价格基本位于58791.9元/吨,这样一来,每恒产1吨粗铜,生产单位就损失约2615元/吨。就是我国现有开采的铜精矿,难以达到实际需求量,以至于要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凭借进口来的原材料进行生产,但是因为价格存在倒挂,目前的铜精矿也仅仅是够基本的生产规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冶炼污染;控制体系
0.前言
铅锌冶炼企业污染以重金属为主,企业周边土壤和水体受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影响,重金属含量较高,并且重金属具有富集性,能通过生物链转移。铅锌冶炼污染物可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亟需对铅锌冶炼企业环境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铅锌冶炼污染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行业可持续发展与污染矛盾解决的需求和行业污染防治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建立铅锌冶炼企业环境污染控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铅锌冶炼污染风险控制体系建立
污染控制体系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污染物排放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铅锌冶炼企业污染风险控制体系,该控制体系主要由企业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部分组成。
1.1企业外部控制
企业污染物具有负外部性,即冶炼生产过程中,不考虑环境污染影响,造成外部环境污染防治成本增加的特性。因此需进行企业外部控制,外部控制主要由国家政策法规#地方监管#市场调节和公众监督四个部分组成。
1.1.1国家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法规是利用政策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进行控制。我国的铅锌冶炼行业标准、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有《铅锌冶炼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铅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铅锌冶炼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等,为铅锌冶炼行业污染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1.1.2 地方监管
地方监管是利用地方政府环保执法权对企业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对企业污染控制具有直接作用效力。加强地方监管力度,增加企业环保排查次数,核查企业环保设施运行,加大企业环境污染惩罚力度,做到严格执法,以控制企业环境污染。
1.1.3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是利用市场对企业的作用力,以控制企业环境污染。市场调节促进技术改造和创新,使企业从冶炼过程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市场和政府建立企业环保信誉制度,利用价格。税收。信贷和补贴等市场调节工具,限制环保信誉差的企业其产品在市场中流通,降低其市场竞争力直至被市场淘汰。
1.2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与环境污染风险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环境污染风险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含企业环保文化、环保政策和法规的执行、企业周边环境质量控制、污染物排放的预防与治理控制、污染物利用控制、清洁生产技术控制等。美国企业风险内部控制COSO 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要素组成。冶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污染风险、风险处理程序、风险处理办法。风险责任管理。日常管理措施和内部监督管理六部部分构成,前五部分构成一个循环控制体系,可循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的提高。监督管理部分是对循环体系进行监督控制,
1.2.1 污染风险预警
污染风险预警是对企业污染排放对环境危害性进行预警。铅锌冶炼企业的污染物主要为废气、废水和废渣。其中废水主要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一般90%以上废水经处理后回收循环利用,剩余部分按照《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达标后排放。
1.2.3 风险处理办法
风险处理办法是在接到警情后,领导要做出相应的批示和处理。管理者要以全过程技术控制和操作管理相结合进行污染控制。一般警情产生主要原因是技术问题和操作管理不当。
2.控制体系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企业生产以成本为向导,市场激励促使企业以成本最低的方式进行生产。通过企业环境污染强度与生产边际成本关系分析可得出企业环境污染强度在企业内外部条件允许下的最低生产边际成本。该关系分析如图1所示。图1中斜向上的直线表示企业外部控制条件允许的生产边际成本,斜向下直线表示企业内部控制成本,空心箭头表示通过企业外部或内部控制,生产边际成本发生变化移动。斜线以上为企业可达到的生产边际成本。斜线的移动即控制成本的调整不一定是平行变化,还可以是倾斜移动,如通过技术改造的内部控制,可能还会造成企业环境污染强度较大时对应的生产边际成本较改造前增加,如图中点线所示。
在没有进行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调整的情况下,企业生产边际成本最低值为P(A),相应的企业环境污染强度较大"由于环境污染形势逐年严峻,这样迫使政府和公众进行企业外部控制,增加企业生产外部控制边际成本,使生产边际成本最低值从P(A)变成P(B),相应的企业环境污染强度也减小。企业为了盈利和增加市场竞争力,必然会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降低生产边际成本,使边际成本由P(B)变到P(D),这样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环境污染强度。P(D)为企业环境污染强度为经过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调整后企业生产边际成本最低时对应的环境污染强度。企业虽然可以在虚线区域进行生产运行,但由于边际成本的驱使,企业会选择在P(D)条件下生产。P(C)为企业外部控制没有调整,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调整所能达到的生产边际成本最低值,而且环境污染强度也较低。企业污染减排具有正内部性,但是企业为避免发生内部控制成本如图中点线方式变化。
3.结论
我国铅锌冶炼行业污染日趋严重,亟需对企业污染风险进行控制。建立完善的污染控制体系才能有效控制铅锌冶炼企业环境污染强度。铅锌冶炼污染控制体系主要由企业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部分组成。外部控制主要由国家政策法规、地方监管、市场调节和公众监督四个部分组成;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污染风险、风险处理程序、风险处理办法、风险责任管理、日常管理措施和内部监督管理六部分组成。
参考文献
[1]屈小梭,梁兴印,秦飞,王亚军. 铅锌冶炼企业污染风险控制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3:57-60.
[2]欧阳丽伟. 铅锌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4.
[3]姚莉. 有色铅锌工业的环保问题及政策创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4]姜文英. 典型铅锌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 转炉炼钢工艺优化
中图分类号:TF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前言
转炉炼钢工艺的优化大大提高了转炉炼钢的发展,同时增强了炼钢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工艺优化,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炼钢企业的年产量,节省各项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各项技术指标的提高,进一步优化炼钢工艺,带动了炼钢业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炼钢行业现状的分析,结合成功经验,对炼钢工艺优化提出一些既有效又经济的方法,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炼钢产量,节约能源。笔者分析探讨了炼钢工艺优化的重要性和可实施性。
1总述炼钢行业的现状
针对当前钢铁行业所面临的处境,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炼钢生产成本势在必行。而在炼钢生产中,金属炉料成本约占炼钢生产总成本的80%以上,因此抓好金属炉料成本是控制炼钢生产成本的关键。为进一步减少金属炉料消耗,略钢炼钢厂通过探索,优化炉料结构,改进炉前冶炼工艺和优化合金料的使用,采用少渣炼钢工艺、改进吹氧工艺、引用低成本合金等措施,有效地降低金属炉料消耗、氧耗和合金成本,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炼钢厂通过完善溅渣护炉、低铁水比冶炼、高效转炉、低耐材消耗达到了转炉炼钢厂生产工艺的优化组合。
2炉料结构优化思路
目前,常用的转炉金属炉料有高炉铁水、铁块(生铁)、自产废钢、社会废钢( 以中型和小型废钢为主)等。炉料结构优化应以满足转炉炼钢需要为基础,以提高炉料金属收得率为出发点,找出成本最低的炉料配比为目的。炉料金属收得率是指某一金属炉料的单位投入量通过冶炼可以产出合格钢水的百分率。它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一方面是炉料自身含量,另一方面是在冶炼过程中的各种损耗,包括原料中杂质元素化学损失、烟尘损失、喷溅及炉渣带钢造成的铁耗等。
3 提高炉料金属收得率工艺措施
3.1 优化入炉料结构,合理使用好铁矿石
有数据测得,与略钢原材料成分相近的高炉铁水和铁块的实际金属收得率约为93%和%92%,自产废钢和社会废钢的金属收得率约为97%和88%。根据略钢铁钢产能的平衡及铁水废钢价格,通过热平衡和物料平衡计算,优化了入炉料结构。实际炉料结构中采用增大入炉原料中铁水比例,降低废钢配比,增加矿石使用量的工艺措施,可有效地提高炉料金属收得率,降低金属料消耗。
为了尽量增加矿石用量,提高矿石还原效果和减少吹炼过程中矿石加入量过多对冶炼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对矿石加入工艺进行了调整。在转炉溅渣及加废钢后,根据铁水的条件直接将2/3左右的矿石加入炉内后再兑铁,在兑铁过程中与废钢搅拌以促进部分矿石的还原。在保证化渣效果和避免喷溅的原则下,尽量保证剩余矿石早加和均匀加入,以保证矿石化渣还原时间和效果。吹炼中期采用分批少量加入控制,避免吹炼中期加入量集中造成的喷溅,吹炼后期严禁加矿石,避免矿石加入过晚造成熔化还原效果差和炉渣氧化性强对脱氧合金化的影响。
3.2 优化冶炼工艺,减少炉渣铁耗和氧耗
3.2.1优化吹炼工艺,减少喷溅和氧耗
喷溅是造成铁耗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消除或减轻喷溅采取了以下措施:
根据天车限载的要求,进一步降低装入量,使转炉装入量得到合理控制,适当提高了炉容比,有效地保证了炉内有效工作容积,以利于减少喷溅
前期化好渣,在第二批造渣料加入前后,通过提前成渣的方法,将泡沫渣的高峰期前移,以便与脱碳的峰值时刻错开.
改进吹炼工艺,吹炼前期采用大氧压适当降低枪位操作,利于熔解废钢,在硅氧化完毕之后、脱碳的高峰期到达之前,暂时降低供氧强度,然后再将其平缓地恢复到正常值,吹炼终期采用大氧压低枪位操作,加强熔池搅拌,保证终点钢水成分和温度的均匀,降低了氧耗,同时降低炉渣氧化性。
3.2.2 优化造渣工艺,实施少渣炼钢,减少炉渣铁耗
强化终点的工艺控制,降低终点炉渣FeO含量。为了减少终点炉渣中FeO含量,在实际生产中采用终点降枪提氧压措施,终点枪位由正常吹炼枪位( 氧枪标尺零位) 降低到-100mm,同时将工作氧压由0.85MPa提高到0.90~0.95MPa; 严格控制一次倒炉命中率,同时采取严禁吹炼后期加矿石降温等措施。为了减少单炉产渣量,在生产中采取精料方针,在进一步完善转炉留渣溅、渣操作工艺应用基础上努力提高入炉原料质量,使用高品位石灰和矿石,采用轻烧白云石造渣。根据铁水Si、S含量情况合理调整造渣料消耗,在确保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适当减少石灰量消耗。
铁水中硅、锰含量低及无需脱硫,这些条件会改变造渣机理及动力特性,因为这时石灰消耗下降,渣量减少,渣碱度及氧化度增高。在这样的条件下,渣的精炼功能只限于铁水脱磷。这样就能在转炉冶炼本身中多次利用渣,使渣具有很高的精炼能力。
4 优化炼钢用铁合金,引用低成本合金
炼钢过程中通过优化炼钢工艺,实现降本增效。铁合金是影响炼钢成本的另一主要因素。经过对炼钢用铁合金使用情况及成本分析,并对高碳锰铁和硅锰合金进行对照比较。通过优化高碳锰铁和硅锰合金配比及现场炼钢工艺操作,在保证产品质量、满足用户要求的前提下,引用低成本的硅锰合金,合理有效地提高硅锰合金的使用量,减少了高碳锰铁合金及硅铁的使用量。
5 优化效果
钢铁料成本,实际消耗钢铁料数量及成本,其中实际废钢消耗成本为入炉废钢总量减去生产过程中自产废钢和冶炼废钢成本后的实际外用废钢成本。改进吹炼工艺,降低氧气消耗。造渣料结构调整,减少石灰用量,优化炼钢用铁合金。在保证转炉冶炼过程稳定的条件下,通过优化入炉料结构,合理使用好铁矿石,可以有效降低转炉钢铁料消耗,降低成本。通过优化冶炼工艺,采用少渣炼钢工艺,可有效减少炉渣铁耗和氧耗,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优化炼钢用铁合金,引用低成本合金,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篇8
【关键词】钽铌行业;发展现状;前景
1 我国钽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目前的发展现状
稀有金属材料技术是新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最受重视的学科之一,是高新技术发展关键材料,钽铌新材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高科技诸如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超导技术等发展都与稀有金属材料尤其是钽铌新材料息息相关。钽铌新材料在高科技领域有越来越广泛的发展空间,首先是钽铌电容器向高容量领域拓展;其次,硬质合金的切削工具朝着超硬、微精尖方向发展,应用市场预计将保持稳步攀升态势;再次是钽铌应用在航空航天工业上,钽铌基合金及其它特种合金上会继续平稳发展。近年来,特种铌钢需求继续增长,除发达国家外,第三世界国家也有了需求。特别超导材料将大量用于磁体材料以及高新计算技术等,并正在进一步拓展,钽铌材料的新应用还将不断被开发。依据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进程,今后5-10 年钽铌工业仍将保持12%以上的增幅持续发展。[1]钽铌新材料的开发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当前钽铌新材料应用的相关高技术产业领域包括电子、精密陶瓷和精密玻璃工业;电声光器件;硬质合金,宇航及电子能工业;生物医学工程;超导工业;特种钢等产业。
中国钽铌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基础研究起步,20世纪60年代逐步开始采选、冶炼、加工以及应用的生产,初期冶炼、加工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质量状况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差甚远。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5年以来,中国钽铌工业加快了和世界钽铌工业的融合。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进入21世纪,中国钽铌工业表现出企业增多、产能增加、技术提升、产品更新、质量改进、应用扩展、环境改善等新特点,在国际钽铌行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市场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军到民、从内到外和由弱到强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钽铌金属从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到应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冶炼、加工工艺技术不断创新,生产装备持续更新改造并日趋完善,产业队伍和生产规模快速壮大和发展,中国钽铌工业开始进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2008年各种产品的总产能已占世界的30%以上,短期内将很快超过50%,80%以上产品出口国外。到2008年末,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单位数量从上世纪末的16家增加到25家,从业人数达5535人,其中科技人员1845人,行业总资产达35亿元,行业年销售收入33亿元,产品门类达40个系列20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折金属钽近1000吨、金属铌500吨,氟钽酸钾5400吨、氧化铌3100吨、氧化钽1000吨、钽丝180吨。由工业化初期11个品种20余种规格,发展到品种齐全、种类繁多(几乎覆盖了钽铌金属的全部类别品种)40余个系列200余个品种规格,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大幅提高。2008年,中国钽金属产量超过600吨,占世界总产量1835吨的30%以上;铌折合金属产量1000吨。[2]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电子行业出现萧条,钢铁企业大幅减产,对我国钽铌工业产生较大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2009年,产量和出口下降,价格与2008年年底的最低水平基本持平,效益下滑,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钽铌行业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技术创新,仍然保持了迅速的发展势头,总量不断提高,高端产品在国际上占有近60%的份额,在全球钽铌行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仅在2012年,我国钽铌行业就实现了近60亿元的销售收入。[3]
2 钽铌行业目前的主要产品及功能性能
目前钽铌行业中的主要产品有钽粉(电容器级冶金级)、钽丝、碳化钽、钽及其合金锭、钽及其合金加工材(板、带、管、棒、线)、钽靶材、氧化钽(工业、光玻、高纯)、钽酸锂单晶;铌粉(电容器级、冶金级)铌条、铌及其合金锭、铌及其合金加材(板、带、管、棒、线)、氧化铌(电器级、工业、光玻、高纯)、碳化铌、铌酸锂单晶、铌及其合金超导材等。
钽粉和钽丝是制造钽电容器的关键材料。广泛地用于手机、计算机、数码产品、汽车和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全世界60%左右的钽用于制造钽电容器。钽、铌靶材用于半导体装置和液晶显示技术,氧化铌、铌粉、铌丝用于制造陶瓷电容器和铌电容器,铌丝主要用于生产高强度低合金钢、不锈钢、耐热钢、间隙钢、碳钢、工具钢、轨道钢、铸造钢,全世界90%左右的铌用于钢铁工业。将钽或铌添加到钨、钼、镍、钴、钒、铁基合金中或以钽、铌为基添加其它金属元素可生产超合金,超合金是航天航空发动机、陆基气流涡轮发动机、现代武器、恶劣工业环境设施的重要结构材料。用碳化钽、碳化铌等硬质合金制造的刀具、钻具等工具能经受近3000℃ 的高温,其硬度可与金刚石媲美。由于铌和钽具有良好的超导性,在制造电线、电缆的材料中加入铌和钽,可以大大减少电能的损耗,从而节省电能。钽铌是优质耐酸和耐液态金属腐蚀的材料,在化学工业中可用于蒸煮器、加热器、冷却器和各种器件器皿等。此外,钽铌金属及其合金还可用作原子能反应堆包壳材料和高能物理超导装置,同时,钽是理想的生物适应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外科手术之中。
3 该行业的发展前景
展望中国钽铌工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原料短缺、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业发展缺乏规划、指导和调控等诸多问题。但随着各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随着国家对民族钽铌工业的高度关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钽铌工业一定能站在促进整体进步发展的高度,主动应对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随着世界电子、冶金、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对钽粉、钽丝等稀有金属冶炼与加工新材料、钽铌晶体材料以及铌合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国外钽铌金属冶炼厂、加工行业都在推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综合化,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实施钽、铌主要产品的技术开发,将大大提高我国钽、铌系列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确立我国民族产业在钽、铌领域的国际竞争中三份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参考文献】
[1]2013-2017年钽铌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EB/OL]., 2013-02-07.
篇9
关键词:有色冶金 废渣 有价金属 回收技术
中图分类号:T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9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紧缺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紧缺问题。金属资源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资源,金属资源的需求量正在与日俱增,然而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而造成许多金属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存在浪费严重、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节约型经济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有色冶金废渣中的有价金属进行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我国有色冶金废渣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对金属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工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不断加大金属冶炼规模,为我国现代社会对金属资源的需求提供了保障。然而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依然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至于金属冶炼行业中,存在着金属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有色冶炼金属废渣为1500万t,冶金废渣总量非常大,在这些冶金废渣总量中,含金属成分较大(如表1),且可以被利用。通过我国当前一些冶炼金属废渣中的金属含量中可以看出,许多有色金属含量较大,如果这些废渣被随便处理掉,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我国多有色金属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有色金属生产厂较少,如果将这些冶炼废渣中的有色金属进行回收将会给我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能源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有色冶金废渣中有价金属回收的意义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能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而金属资源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其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我国当前有色冶金废渣总量大,这些废渣中的有价金属含量多,如果将这些有色冶炼废渣随机处理掉不仅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同时还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大资源的再生利用,发展节约经济已成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针对我国当前有色冶金废渣中的有价金属,加大这些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经济发展对金属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有色冶金废渣中的有价金属进行回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紧缺问题,不断满足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保护环境。这些有色冶金废渣中的许多金属如果被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对有色冶金废渣中的有价金属进行回收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有效地保护环境质量。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力回收有色冶金废渣中的有价金属不仅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同样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选择。
3 有色冶金废渣中的有价金属回收技术
3.1 溶剂浸出技术
溶剂浸出技术属于一种化学方法,主要是将有色冶金废渣加入液体溶剂,让有色冶金废渣中的有价金属溶解于液体溶剂,进而浸出有用的金属[1]。例如,利用盐酸浸出有色冶金废渣中的铜金属,在废渣中浸出二氧化钛等。
3.2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作为一种主要的净化技术,在当前有色冶金废渣中利用离子交换法可以提高有价金属回收效率[2]。离子交换法中,XFS4195树脂和EDTA-DTPA-壳聚糖是许多金属(如Cu、Ni等)离子的良好吸附剂,XFS4195树脂Cu>>Ni(I)>>Co(II)>Zn(II)>>Al(III);EDTA-DTPA-壳聚糖Cu(II)>Ni(II)>>Co(II)=Zn(II)>>Al(III)。而离子交换剂无毒、易再生、不挥发,环境污染轻微,用于有色冶炼废渣中有着显著的作用。
3.3 沉淀法
沉淀法属于一种化学制备方法,沉淀法通常是在溶液状态下将不同化学成分的物质混合,在混合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经过化学反应后,再将沉淀物进行干燥或锻烧,从而制得相应的粉体颗粒[3]。在有色冶炼废渣中,利用沉淀剂对废渣中的Fe、Al、Mn等金属元素进行沉淀,通过控制温度和pH,沉淀出Fe和Al离子。
3.4 磁流体分选技术
磁流体分选技术术语一种物理技术,它是利用某种能够在磁场作用下磁化的现象,选取中索要分选的对象[4]。在有色冶炼废渣中,许多有色金属在磁场环境下都能产生磁化现象,产生吸力或者斥力,利用磁流体分选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有色冶金废渣中有色金属的回收效率,如,将经过筛分或风力分选及磁选后的富含铝的垃圾放人水池中,通过调整水溶液的密度,使铝浮出水面,而其他物质仍沉在池底。这是最常用的铝回收法。
3.5 电场分选
作为金属,首先它自身属于一种导体,在电力作用下,它能够产生电场,不同的金属在导电后的都会产生属于自己的运动轨迹,利用电场分选,对有色冶炼废渣进行分选,按照各种金属的运动轨迹来进行提炼、分离,达到废渣中有价金属回收的目的[5]。
3.6 电积法
用电积法制取金属是湿法冶金法的最后一道工序。文献[1]的反萃母液适于使Zn沉积在铝阴极上,使用锌电积槽标准条件,获得超纯金属锌[6]。用HCl浸出电弧炉烟尘并用置换沉淀法净化的溶液进行电解。阴极电流密度为300~2000Am-2,能耗为2.7~4.9Kwh/kg Zn,电流效率高,HCl损失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对有色金属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使得我国有色金属资源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局面。同时,我国现代有色冶金行业中,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有色冶金效率低,资源利用不高。在我国有色冶金行业中,有色冶金废渣总量,有色冶金废渣金属含量较大,且这些金属可以被回收利用。在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过程中,发展节约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面对我国紧张的能源问题,加大有色冶炼金属废渣中的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既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大有价金属回收技术的应用,加大有色冶金废渣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需求,同时也是对我国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途径,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灿,向楷雄.有色冶金废渣回收技术的现状和未来趋势[J].科技与创新,2014(23):6,8.
[2] 吴越,裴锋,贾路,等.废旧锂离子电池中有价金属的回收技术进展[J].稀有金属,2013(2):320-329.
[3] 姚芝茂,赵丽娜,徐成.锌冶炼工业有价金属回收潜力与现状分析[J].中国有色冶金,2011(1):49-54.
[4] 陈进利,吴勇生.有色冶金废渣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10):22-25.
篇10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行业平均集中率指标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长三角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空间集中度,然后以制造业二位数分类行业集中分析两省(浙江、江苏)一市(上海)产业转移情况,研究发现,在产业转移方面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生了明显的空间调整和转移,上海通过转移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吸收资本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少数产业,降低了其在区域内总制造业的份额;浙江稳步吸收上海与江苏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增加了制造业份额;江苏通过吸收和释放制造业基本保持平稳和缓慢略微的增长。
关键词:长三角 产业转移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产业转移概述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从新空间经济学角度分析,产业转移是空间结构自组织动态演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中心区域扩散过程的表现。
判断两地之间发生了产业转移最基本的条件是两地区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其主要纽带是产品和要素的流动。在这里,笔者并没有把直接投资作为判断产业区域转移的条件,也就是说,即便在两地区间没有发生可以观察到的直接投资,依旧可以认为两地间发生了产业转移,只要有了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有了相对密集的产品和要素的流动,产业区域转移就有可能发生。
此外,还可以将产业区域转移的判断条件进一步放宽。假设L产业是A地的相对优势产业、B地的相对劣势产业,但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尽管A地依旧维持着L产业的相对优势,但A、B两地之间在L产业上的优势差距已经大为缩小,也就是说,出现了A地L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弱化,B地L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依旧可以判断在A、B之间发生了产业区域转移。这种观点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
长三角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测度
(一)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集聚
本文使用产业平均集中率指标对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情况做实证研究,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平均集中率指标:
Vi=∑k(Vik)/K,其中,Vik=Eik/∑kEik
上式中,Eik为地区i行业k的工业总产值,Vik为地区i、行业k的产业集中率,Vi为地区i的产业平均集中率,直接衡量该地区所有产业的平均占有率,其范围在0-1之间。
笔者根据上海、浙江、江苏历年统计年鉴计算了长三角内部各省市的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变化情况。从变化情况中可以得出:江苏相对于其它两省市来说,仍然拥有短期内不可动摇的制造业优势,不过这一优势已呈非常缓慢的缩小趋势;浙江省的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250上升到2007年的0.341;上海却从1998年的0.305下降到期末的0.220,上海以制造业占主体的格局慢慢转向以其他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而劳动密集型、一般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行业将向周边地区转移,上海自身只保留部分技术资本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的极少数制造业行业。
本文进一步从制造业各行业角度分析产业的变化和专业化情况。用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I)来揭示各行业的空间集中程度变化。它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
HHI=∑i=1(Xi/X)2,其中,X表示市场的总规模,Xi表示i企业的规模。
根据上海、浙江、江苏历年统计年鉴计算了长三角内部各行业赫芬达尔指数变化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28个制造业行业中的20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上升。因此,随着长三角内产业体系的增强,产业的集中趋势是主流。在表1的总共28个行业中,只有少数行业发生了扩散。其中赫芬达尔指数下降的行业是烟草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中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中度下降的幅度较大,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平均从0.39下降到0.33-0.36的范围,这就意味着从原先市场份额占有度较高的省市向周边省市扩散。
如果再结合各行业的最高市场份额看,发现这些行业的市场份额最高省市或者发生份额明显下降,或者所属省市发生变化,如上海市的烟草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市场份额分别从1998年的0.477、0.499下降到2007年的0.372、0.431,江苏省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从1998年的0.523下降到0.479,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最高市场份额省市索性从上海转为江苏。透过这些行业市场集中度下降,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这些行业要么是地方政府垄断型,或者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二)长三角制造业的空间转移
笔者认为产业优势的变化和产业集聚导致了长三角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以产业转移为载体的“集聚一扩散”演化过程,表现在以上海为核心的中心区域的向外扩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就开始显现出向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过渡的经济发展特征,表现在三次产业的构成中,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由于上海和浙江之间在空间距离上互为邻域,经济联系紧密,上海和浙江在制造业的诸多产业领域方面表现为这种先后继起的“雁型发展”形态。
本文对1998-2007年期间制造业二位数行业在长三角各省市之间分布做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至少以下行业发生了比较明显的产业转移: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轴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其路径如下:
1.从上海直接转移进入浙江省的行业只有家具制造业,1998年上海在该行业的市场份额为0.370,而2007年浙江在该行业的市场份额为0.563,这一结果似乎出于一般学者的意料。因为按照一般学者的研究,浙江应该主动承接大量上海转移过来的制造业,但实证表明只有家具制造业。
2.从上海间接转移进入浙江的行业有木材加工及木、竹、藤、革、制品业和橡胶制造业,这两个行业先由上海转入江苏,再由江苏转入浙江。以木材加工及木、竹、藤、革、制品业为例,从上海1998年的0.425转移成江苏2002年的0.452,再转移到浙江2007年的0.464。
3.从上海转移进入江苏省的制造业行业有:医药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其中,上海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市场份额1998年为0.559,转移成江苏2007年的0.583;上海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业的市场份额1998年为0.405,转移成江苏2007年的0.422。
4.从江苏转移进上海的行业只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跟本文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趋势判断也是一致的。江苏在该行业的市场份额从1998年的0.397转移成上海2007年的0.432。
5.由江苏省转移进入浙江省的产业有: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品业、化学纤维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品业。浙江承接了大量由江苏转移过来的产业。其中,在饮料制造业从江苏1998年的0.392转移成浙江2007年的0.422;在纺织业从江苏1998年的0.528转移成浙江2007年的0.533。
从上述产业跨省市转移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首先,浙江省在1998-2007年没有将产业转移到上海或江苏省。它只有吸纳上海或江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说明浙江一旦获得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它就具有根植性。其次,江苏省呈现出既有转移出去、又有吸纳入内的双向动态过程,医药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吸收的行业主要是资本密集型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而转移出去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港口型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最后,从上海角度讲,一般转移出去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具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吸纳的是资本密集型、港口型工业。
从总体制造业份额来看,上海市的制造业份额是下降的,从1987年的0.313下降到2007年的0.188;而浙江省的制造业总份额相应得到提高,从1987年的0.249上升到2007年的0.3368;相应地,江苏省的制造业进出相抵,总份额保持在0.44左右,2007年略微有所上升达到0.474,主要是承接了上海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结论
综上所述,制造业在长三角内部各省市的转移呈现以下特征:上海正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或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江浙两省,而上海恰恰吸收的是港口型和都市型工业,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浙江尽管在目前阶段其制造业优势远远弱于江苏省,但是它通过“只进不出”的方式,正在增强其制造业总体市场份额;江苏省目前还维持着制造业的强劲优势,表现为它在多数行业维持着市场份额最高的龙头地位。
总之,从趋势上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增强,正逐渐改变着各省市的产业分布。就上海来说,越来越专业化于其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港口型、都市型的少数行业生产,而浙江则基本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江苏目前还凭借着强大的市场规模优势暂时维持着诸多行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空间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满平.生产要素禀赋所导致的产业转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