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义务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义务教育的核心

篇1

关键词:义务教育核心素养;特性;养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特性

1.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在知识上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是未来继续接受更高等教育的重要根基,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性。这一特性是不可超越的,贯穿了义务教育的始终,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根本保障,是整个教育阶段的主线。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技能,优化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2.实践性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就要重视其实践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究竟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得出了结论后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要求学生必须打好知识基础,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于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而学生最终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大量的教育实践,这就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性。

3.发展性

除了上述的两种特性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具有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在不同年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培养的方法要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等,从简单过渡到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此阶段的培养并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在本阶段的发展,而是能让学生的未来形成长远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1.养成前提是遵守三大原则

三大原则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过程的前提: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是正是接受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要注重层次。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知识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技能。第三,尊重差异。由于学生学习的不同科目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不同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整合,不同学科之间,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而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的核心素养也是有差异的,尊重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这都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注重差异性。

2.养成条件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帮助学生自主独立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态度,学习并不是单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实现学习的价值,而是应该身体力行,真正发现学习的魅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引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现代义务教育要求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并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引入情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学习,研究问题,形成科学民主的校园氛围。

3.养成保证是提升教师核心素养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现代教师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严于利己,不断学习,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指导要求,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技能。此外,教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素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才能完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

4.养成保障是加强社会与家校的联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阵营,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营,社会是学生实践的主阵营,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三大主战场,能不能科学有效地提供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保障,关键在于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学校、家庭三大主战场要加强联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有力保障。

篇2

把190例有焦虑?抑郁症的心绞痛患者分成两组,常规加抗心理障碍组和常规组,各95例?结果:和常规组对比,常规组加抗心理障碍组组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结论:通过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可让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焦虑抑郁;治疗对比;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9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42-02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疾病?冠心病患者发病原因复杂,临床研究显示,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患者容易引起心绞痛,因此心绞痛与焦虑抑郁症经常联系在一起发生[1]?过重的心理负荷或社会压力使得这种身心的疾病发病率有所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次研究对对心绞痛合并心理障碍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抗心绞痛和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并观察临床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并将有心理障碍的冠心病患者190例,其中最年长者85岁,年龄最小的为32岁?入选病人的标准为:都出现了典型心绞痛的患者,即疼痛的部位?性质?疼痛持续的时间?发病原因都属于典型者?需符合以下一项者:

1)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诊断为冠心病者

2)做过过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3)做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4)发病时常规心电图显示异常

5)运动平板呈阳性

6)冠状动脉CT检测诊断为冠心病?

心理障碍的患者符合以下三项:

1)躯体化症状量表评分大于30分;

2)抑郁量表评分大于30分,

3)焦虑量表评分大于30分?

并且排除标准为:1)发生过脑血管意外者2)血管性痴呆者3)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4)严重心功能不全者5)有认知缺陷者或精神疾病者?详见表1

1.2 分析方法

常规治疗加抗心理障碍组(干预组)合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95例?本次治疗研究经医院批准,患者签字同意?

1.3治疗方法

患者都接受了常规的冠心病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缓释治疗等,干预组加用氟西汀或黛力新片,干预组对有睡眠障碍者,给予12毫克盐酸多塞平口服,每天一次;根据焦虑情况可调整用药剂量;对两组患者都服用抗压药?硝酸脂类及调脂药物,并且给予了心理上的帮助?

1.4 疗效判定标准

1)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大于或等于80%为显效;减少40%至80%为有效;减少小于50%为无效?2)焦虑?抑郁症等心理障碍改善情况应用SAA和SDS量表进行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相关统计软件统计分析资料,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绞痛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合对照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85%?64.21%,两组通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情况见表2

2.2 焦虑?抑郁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治疗后的SAS和SD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见表3

3.讨论

焦虑抑郁症状是引发冠心病的罪魁?焦虑抑郁症状是互相引导的关系,当患者体内交感神经的张力升高,儿茶酚胺释放过多,血小板被激活后,聚集度加剧,患者就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并且诱发或促使心肌缺血[3]?由于在临床上仍有认识的不统一,对焦虑?抑郁认识不足,将冠心病患者仅仅作为身体患有疾病来治疗,没有认识到冠心病其实是身心疾病,给治疗带来了一个误区?因为心绞痛发病因素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其中因为心理不平衡导致心绞痛的重要原因?所以,应当对心绞痛疾病包含的心理障碍提起重视?随着医学工作者对生物学?心理学的认识的进步,对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治疗也更趋于合理?

在临床治疗中,使用抑制性治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在临床上也极少出现不良反应,副作用表现也极小,联合治疗心脏的药物治疗是相对安全的?在不影响心率?血压?心电图等发生异常改变的前提下,对不增加心肌氧耗量的药物,联合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做到对疾病采取有效的干预并导其走向良性轨道?观察表明,两组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给予抗焦虑―抑郁症状的治疗,其中黛力新是由小剂量的氟哌噻吨和小剂量的美利曲辛组成的合剂,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整理的作用,能改善患者心理障碍,缓解心理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百忧解即氟西汀,应用可抑制成成人抑郁症?强迫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

并且抗抑郁症和焦虑都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可做为临床推广使用?

通过两组资料的观察对比结果表明,干预组治疗的效果好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小于0.05),对比结果证明,抗心绞痛治疗联合治疗心理障碍的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改善了患者的心绞痛,并且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的症状,可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抚慰,抗焦虑―抑郁药物结合心绞痛的药物联合治疗,给患者心理上的慰藉,才能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放松心情,早日康复从而心情愉快?

参考文献

[1] 唐沛清.抗心绞痛联合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3(25):143-144

篇3

[论文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加强区域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临沂区域物流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基于交易市场的区域物流运作模式,提出了通过优化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和配置,采用扬长避短的战略管理,突出临沂地方商贸区域物流发达的特点,以物流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加快区域物流的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及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

1 绪 论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对组织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而只是某项能使组织明显强于竞争对手并很难被模仿的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组织、国家或者其他机构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加强区域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促进区域物流的合理化,优化区域的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进而改变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单纯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最终实现区域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的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物流实践已经证明,提高区域物流核心竞争力可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获取区域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中的竞争优势。

2 临沂区域物流现状分析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位居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域,为鲁南苏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市内专业批发市场200多处,年交易额达590多亿元,商业影响力辐射淮海经济区四省二十多地市,多年来一直稳居批发商城全国排名的前三名,是“中国首批十大商贸名城”。据调查,目前临沂市共有货物运输企业270家,其中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26家,集装箱运输企业27家,大型物件运输企业2家,道路货运站场23家,运输物流服务公司35家,信息服务和货运配载从事第三方物流的经营业户达到1300余家,经营性货车48151辆,国际集装箱车辆629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679辆,从业人员12万余人。同义乌、绍兴两市一样,临沂市的现代物流业也经历了“联托运”到“托”与“运”分离,再到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过程。自2002年开始,临沂市政府以各种方式大规模引进外资发展临沂批发市场,仅香江商贸城、奥龙国际物流城、临沂商贸物流园、鲁信物流基地四家的投资规模就超过了200亿元,而原有批发市场的累计总投资仅为13亿元。由于临沂市货运市场发达,还吸引了外地市的大批货源来临沂配载,以立晨物流、荣庆物流、财源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迅速。临沂市的山东立晨物流和山东荣庆物流集团,是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其中立晨物流公司固定资产2亿余元,营业收入3.5亿元,在国内外设有分公司、办事处40余家,是山东省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货物周转值连续三年突破250亿元,本地市场货运周转额26亿元,占总额的10%。立晨物流原来只做仓储,建有16万平方米仓储区,有进出口经营权。从2004年转向全方位的第三、四方物流,建设了信息平台,拥有运输户(会员)3万多户,立有自己的集装箱转运站场和保税区,并与海关、商检等部门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此外,荣庆、康源医药等一大批各具特点的物流企业也在迅速壮大。其中,山东荣庆物流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以经营道路冷藏运输和国内集装箱为主要运力,集仓储、加工、包装、运输、配送、市场、贸易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产业链企业;康源医药则形成了集仓储、配送、运输于一体的大型物流网络。临沂市近年来依托商贸批发市场和临沂经济开发区,相继开发建设了部分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是顺应物流发展趋势,吸引大型物流企业、配送中心在此聚集,实现“货流其畅”,使其获得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的场所。这种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物流信息交易平台,大大提升了临沂商贸城的档次。2007年,全市完成货物运输量1.21亿吨,货物周转量116.1亿吨公里,航空货邮量510.5吨。市区西部、市区东部和莒南临港三大综合物流园区以及综合交通、物流信息、现代流通三大平台建设不断推进,鲁信国际会展中心、立晨保税仓库等一批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营,临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物流园区为主体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3 基于交易市场的区域物流运作模式

区域物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范围和经济规模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既包括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物流活动,又包含经济、文化、法律和制度概念,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的物流。以商贸物流为主的区域物流侧重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物品的运输与集散,由于区域产业、地理位置及政策等因素使得区域之间的交易市场种类和规模各异,区域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交易市场的物流能力,但在区域交易市场的区域物流运作模式上还是大同小异的,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体积大、托运装卸较困难的货物,通过经销商从区域外的供应商和本地的供应商进货,把商品聚集到区域的大型交易市场进行销售,最后销往外地交易市场或本地消费者。物流企业则依据销售商的不同需求,把商品从外地或本地供应商运往区域配送中心,最后消费者自提或由物流企业从配送中心将商品运往购买者所需的地点,如汽车、钢材等大型交易市场。

二是诸如医药、农产品、服装等小商品交易市场,由销售商直接把商品聚集到区域的大型交易市场或配送中心,达成交易后,配送中心负责将货物运往外地交易市场或本地经销商等目的地。这种区域交易市场物流运作模式对物流要素进行了整体的优化组合和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交易市场物流要素,提高了区域交易市场的物流效率。

4 临沂区域物流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由于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地区政府在进行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及其规划时,往往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物流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导致物流地域分工体系不健全,物流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物流园区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以及在地方保护下的“地方物流”盛行的状况,造成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背道而驰。因此,如何解决区域物流大而全、小而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协调发展与构建临沂区域物流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优化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和配置,采用扬长避短的战略管理,突出临沂地方商贸区域物流发达的特点,以物流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加快区域物流的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及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

(1)在区域商贸物流发展规划中,应当特别强调一体化的“综合物流结点”的规划模式。临沂应根据区域的实际物流条件及物流需求,以及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情况,实现交通网络的有效衔接和转换,建立航空、铁路、公路的一体化物流结点,尤其是在巨型的物流结点中,实现这种一体化的、综合的物流结点规划建设,有利于集约物流设施和全面实现物流功能,降低成本,应当作为物流系统规划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通过物流结点合理衔接不同物流方式,根本改变几十年形成的物流格局,建立汽车对区域内的集散作用和铁路对外干线运输作用的主体物流格局,使公路和铁路进行合理分工和衔接,是使区域物流合理化的关键。

(2)为了与商贸物流园区发展相匹配,临沂应积极构建更大范围的信息平台,建立以物流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一是依托当地运输网络密度大、货运场站、货运线路和“联托运”较为发达的优势,加快客运总站和国家公路主枢纽城市建设,增加铁路专用线数量,加大整合力度,提高配套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优化公铁、陆海联运、多式联运,进一步增加航班航线,加快发展航空运输,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平台。二是依托原有的物流信息中心,加快系统整合,建设省级或国家级公共流通信息交换平台,尽快制定完善物流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规范化标准,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推进物流服务企业、工商企业、物流园区、大型专业市场及公共信息资源查询系统联网,加快实现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构建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三是依托现有商贸流通资源优势,按照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的思路,有规划、有重点、分步骤地整合提升现有商贸资源,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分销等现代流通方式的运用,构建现代物流发展的流通网络平台。

(3)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原则,集中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大物流发展模式。采取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和多方共建的方式,在港口、交通要道、大宗工业品和农副产品主产区,规划建设好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中心、物流园区、批发市场,着力打造商贸流通中心,努力形成连接国外、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要进一步强化商贸龙头地位,加快改造提升现有商贸市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在巩固提高传统交易方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商务等新型物流业态,着力培育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以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标志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形成覆盖城市乡村、延伸周边地区的商贸流通网络。

总之,只有建立在核心能力之上的竞争优势,才是靠得住的、真正的竞争优势。为了做大做强地方区域物流产业,临沂唯有集中资源,通过对市场的准确定位、持续投入和精心经营,专注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使地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栋. 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核心竞争力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7(8):1-2.

[2]海峰,姚钢. 区域交易市场的物流模式[J]. 物流技术,2004(12):4-6.

篇4

关键词:园艺植物;工作任务;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30-02

一、基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典型工作任务导向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1.是培养符合园艺行业岗位需求人才的基础。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园艺行业岗位的需求相一致,教学过程应符合实际的生产流程,体现其相应岗位的职业特点。然而,现有的园艺专业高职教材大多注重教材的理论系统性和逻辑性,提供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的关系是间接的,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到工作岗位上不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基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典型工作任务的教材,将技能点放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有机的结合。

2.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根本保障。学习内容是职业实践中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的学习任务。在此,学生不但要独立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尝试解决,而且还要确定评估标准并进行评估。这样,教学内容不再拘于技术的功能方面,而是把技术发展作为一个社会过程来看等,让学生对技术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中,要将已有的知识及经验进行整合用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质量。

3.是基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呈现。现有的高职高专园艺类教材,大多参照本科教育的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不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不符合实践技能学习的要求,忽视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在工作中转化为职业能力。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内容应该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教学内容是按照人的职业成长规律来构建,即按照“初学者到专家”的能力发展规律。因此,根据“工作过程完整性”及职业成长规律开发的教材是基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呈现。

二、基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典型工作任务导向的教材开发原理

1.学习任务的编写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应按照工作过程不描述。所以,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材不能用抽象的形式、与工作情境无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表述,而应该使学习者能在综合的工作关系的层面直接看到这些学习内容的实际意义。因此,每个学习任务的都是从“工作对象”、“工具”、“操作方法”以及“技术要求”等三个维度进行表述的。

2.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在实际工作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工作对象”、“工具”、“操作方法”以及“技术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不同时,在形式上也可能存在着很大的的差别。所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使教材内容中的每个任务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任务模块是相对独立的,这样可以随时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转化为学习任务加到教材中,以保证教材与实际工作情况的同步。

3.教材内容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个体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其对同一学习任务掌握的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教材的内容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学习成果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例如,在“园艺植物休眠期整形技术”中要为学生设计了5个难易程度不同的树形建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的不同任意选取进行学习,从而使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掌握树形建造的基本技术要点,而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多个任务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树形建造知识和技术。

三、典型工作任务导向的核心课程教材的开发

《园艺植物植株调整》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下面以该课程的教材开发过程为例,就教材如何设计、如何实施工作任务导向课程教材编写等展开讨论。

1.教材结构的设计。①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标准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大纲,它是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通过调研了解行业的岗位需求,针对岗位需求进行研讨,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职业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相关学习难度范围表述、学习领域表述,最后形成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例如,在《园艺植物植株调整》课程标准中,我们按照园艺植物生长周期,对应确定了园艺植物枝叶量调整技术、园艺植物生长角度调整技术、园艺植物营养生长调整技术、园艺植物搭架技术、园艺植物植蔓调整技术、园艺植物休眠期整形修剪技术、枝组培养技术、结果枝更新技术等8项典型工作任务,因此,教材的开发主要围绕上述内容展开。②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教材内容的呈现不再是通过系统的知识描述来实现,而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及技能放在具体的情境化学习任务中,例如,《园艺植物植株调整》课程教材通过27个学习情境,构建了刻芽、摘叶、打杈、拉枝、棚架搭投、单干整枝、无主干树形建造、双枝更新等情境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③根据园艺植物生长周期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园艺行业的实际工作是根据园艺植物一年中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来安排的,因此,教材内容的构建应符合园艺植物从春至冬四季的生长变化规律即生长周期,其内容的组织完全不同于学科式的传统教材,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实际学习对象(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园艺植物植株调整》课程的教材内容组织情况如下表所示。

《园艺植物植株调整》课程的教材结构表

2、采用“六步任务驱动模式”作为教材的编定体例。《园艺植物植株调整》教材的体例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任务提出,包括任务描述及任务要求;第二个环节是任务实施,包括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完成任务所需的材料及工具,工作流程及任务实施过程控制等4个步骤;第三个环节是任务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第四个环节是知识拓展,主要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拓展知识,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3、利用多种形式呈现教材内容。新型教材应在传统纸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对教材内容进行多方位的呈现。①学习任务中相关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采用纸制教材进行呈现,具有内容丰富、详实的特点;②对于抽象或微观的理论知识可以采用动画或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③操作性强的技能采用视频来展现,使学生了解全部的操作过程及细节,便于学生的课下自学;④网络课程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以上三种教材表现情况集于一体,使学生可以在校外进行学习,而且可以面向其他学习者,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篇5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的现实困难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的重要运动,其中对位移公式的推导和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常规教学中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方法要么不利于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论、过程论的实施,要么难理解、误差大、繁琐效率低。虽然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后,教师可使用现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素材库来辅助教学,或采用可视化的模拟实验,或由课件直接给出图像,或从静态的图表发展到动态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但由于模拟实验毕竟不是真实实验,其可信度不高,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设计、创新的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而且课件还存在无法应对突发的错误、交互技术不完善等缺陷,所以这些课件并没有在方法、手段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仍不能解决常规教学中的难题。它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仍然是两张皮。

与传感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想寻找位移(s)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而常规实验仪器的困难在于无法完成对运动物体的位移及其相应时间的动态即时测量。如果引入位移传感器进行该实验,展开教学,就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思路和效果。

我们采用的是DIS数字实验室系统进行实验,其位移传感器分为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两部分(如图1所示),能不断向外发射红外线和超声波的发射模块随小车在倾斜轨道上加速运动,接收模块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数据采集器输入计算机,相应的软件通过红外线和超声波的时间差来确定两个模块之间的距离,依此确定各个时刻发射模块(小车)发生的位移,测量的原始数据可以用表格进行呈现,也可以将这些数据直接呈现在s-t图像中。

当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后,计算机完成了机械的绘图工作,学生可对选定的区域自由地进行拟合,配套软件提供了一系列数学函数图线去拟合选定区域内图形的功能(如图2左下侧所示),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

如图3所示,学生进行线性拟合后发现线性拟合函数与原始数据偏差较大,说明位移不是时间的一次函数。经探究后学生会发现二次拟合线与选取区域的原始数据比较吻合,说明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计算机和配套软件还提供了与这些拟合线相对照的数学函数方程供学生参考。

由于所进行的是一个真实的实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暴露实验中的矛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此实验中的三次拟合线与选定区域的原始数据重合得相当好,是偶然的实验误差还是位移是时间的三次函数?学生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结果发现每次重合得都很好,这就排除了偶然误差。最后学生通过计算机提供的三次拟合函数方程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其三次项系数趋近于零,也就是三次项几乎不成立,更说明了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

学生经多次探究后发现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即s=at+bt2,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至于“系数a和b各与哪些物理知识有关”的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既可直接进行传递式教学,也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出猜想并利用手边的实验器材方便地改变实验条件,如斜面高度、初速度大小、在小车上加砝码等,进一步地探究a和b的本质。

运用传感技术进行实验的优势

1.用位移传感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现了位移这一过程量的测量,填补了高中实验的空白。

2.采用传感器进行教学,将以往教师为主的“教”转变成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探”, 学生真正经历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借助信息技术每秒钟数万次的数据采集和处理量是传统实验根本无法相比的;提高了实验效率,拉近了学生与现代高新科技之间的距离;也将数学函数与图形相结合的数形思想和物理情景及其物理意义交融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建立数理统一的观念。

篇6

2005年7月1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公布了2005―2006年度立项的973项目,由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北京阜外医院、复旦大学等国内10所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共同申报的“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被列为国家973项目,吴以岭教授被聘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近日,我们有幸采访了吴以岭教授。

笔者:吴教授,作为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里的专家,在您看来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吴以岭教授:要想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病,预防非常关键,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治疗方面,要用药物干预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四大环节。

我们知道,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主要是血液和血管两大病变形成,血液病变主要是黏稠凝聚造成心脑供血不足或中断,血管的病变主要存在四个病理环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微小血管损伤等,这些都可以造成冠心病、脑梗塞。

笔者:吴教授,你们这次973项目的代表药是通心络胶囊,通心络胶囊又是如何发挥防治心脑血管病作用的呢?

吴以岭教授:通心络将益气药人参与活血化瘀、搜风解痉的五种虫类通络药共用,如水蛭、土鳖虫是传统的活血化瘀药,可以疏通络脉瘀阻,降脂抗凝,促进血流;将搜风解痉虫类通络药全蝎、蝉衣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是通心络针对络脉绌急的病理而加入的维护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药物。冠心病的发病,总以气虚为本,络虚不荣,所以用人参补心气、益气通络。因此,通心络胶囊不仅可以降脂抗凝,疏通络脉瘀阻,解决血液病变,而且可以抗动脉硬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血管痉挛,修复微小血管损伤,解决血管病变。通心络通过发挥双重治疗作用、干预血管病变的四大环节,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病。

在全面解决血液病变,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方面,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元伟教授等系列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动脉硬化指数,保护血管内皮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干预血管病变的四大环节方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郭静萱教授进行以改善和修复血管内皮为重点的实验发现,通心络能够显著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全面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有效防止心脏事件发生。中国医科大学曾定尹教授等研究证实,通心络能有效缓解血清素诱发的冠脉痉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吴宗贵教授等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对于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一定的作用。山东医科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研究证实,通心络能改变斑块组织学构成,增大斑块密度,稳定动脉硬化斑块。北京阜外医院杨跃进等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能明显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和微血管的完整性。董为伟教授等研究发现,通心络能够通过促进脑缺血半暗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大量表达而促进毛细血管新生。

通心络独特的双重作用和对血管四大病变的干预使其不仅治疗心脑血管病疗效卓著,而且可以有效预防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冠心病脑梗塞的发生。心梗后服用通心络可以防止再发。

笔者:你在全国两会上多次谈到中药现代化问题,通心络可以说也是现代特色中药的代表,它在生产工艺中如何采用现代高新技术?

吴以岭教授:中药超微粉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中药加工高新技术,生产过程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能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能稳定释放和被有效吸收。

通心络胶囊在生产过程中与清华大学材料系合作,历时3年将超微粉技术应用于通心络胶囊的生产工艺过程,国家将其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和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前一时期,国内医药学专家对这一项目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通心络超微粉技术首次在中成药质量标准中引入了超微粉粒度检测,明确了超微粉粒度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笔者:将超微粉这种现代高技术手段运用到通心络的生产工艺中,能给普通的消费者带来哪些“看得见”利益呢?

吴以岭教授:超微粉通心络胶囊变小、疗效提高,治疗心脑血管病总有效率比以前又提高5.7个百分点,对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达到了95.7%,心电图改善率达到了71.0%,缓解胸闷胸痛、心悸自汗、气短乏力症状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1.3%。超微粉通心络的胃肠道反应显著减少,服用更加安全,更加方便。

篇7

关键词: “五心”情感教育 高职思想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这些都明确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学校教育本质上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因此,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解决学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才能保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手段。现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传承和传播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我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多元文化思潮涌现的大背景下,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学校教育有效地传承下去,才能保证社会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正确性。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动力。我国的学校教育承担着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与掌握方面,还需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全面育人,从而把学校教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当代学生共同价值信仰的有效途径。当代中国社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各种传播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人们获得各种信息和表达观点提供了崭新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观察视角、认识水平和利害关系的不同,对同一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观点,舆论莫衷一是,难以达成共识。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说,这些不同观点往往会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因而,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共同的理想信仰,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终生的意志。

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的“五心”情感教育的特点。

“五心”情感教育,是以“爱心、孝心、恭敬心、责任心、羞愧心”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具体化、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在学校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针对当代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路径。

“五心”情感教育在践行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导向性是指以交流、启迪、培育、引导、激励等方式,使大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出来,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五心”情感教育不仅充分尊重和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品质,发展了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教育,把他们的思想、情感引到积极、健康的轨道上来,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从而保证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2.具有显著的人文性。“五心”情感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能激发人们向善的品性,使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关爱、学会尊重、学会感恩。“五心”情感教育紧密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大学生在这一人文精神的熏陶下,面对物欲横流的物质化世界不至于迷失自我,或者因身心浮躁、焦虑和脆弱而导致内心世界不和谐。因此,在情感教育的浸润下,学生可以充分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体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愉悦。

3.具有强烈的兴趣性。情感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享受教育所带来的快乐,感受教育的独特魅力。“五心”情感教育通过“两课”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及回归生活世界体验情感等方法,全方位、立体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育了学生的情趣品质,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净化。

4.具有强大的驱动性。“五心”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把外在的政治要求变为身体力行的自觉行动。同时,此过程能够使学生摒弃消极情感,激发积极情感,从而使个体的情感转化为进行各种有益活动的强大驱动力。“五心”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触动与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在促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方面显示出了较强的驱动力。

三、“五心”情感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具体化和大众化。

“五心”情感教育涵盖了“爱心、孝心、恭敬心、责任心、羞愧心”,从五个维度形成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具体化、大众化。因此,“五心”教育缺一不可,要以整体推进的认知方式使学生把握其全部内涵。培养爱心——爱国爱家爱同胞。学会关爱他人,对弱势群体富于同情心,爱护环境和自然,立志建设“美丽中国”;培养孝心:孝敬父母,对父母长辈的辛勤培育、教师的教诲、同学朋友及他人的帮助怀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培养恭敬心:学会尊敬和尊重他人,谦虚谨慎,不自高自大,不奢侈浪费;培养责任心: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学会无私奉献——爱工岗位,社会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并做到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培养羞愧心:以学思结合的精神学会反思自省,自己做错了要感到愧疚,要勇于认错并改错。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才能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根植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四、以“五心”情感教育加强高职思想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1.体现“五心”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育”情。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五心”情感教育的开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知行并重,德艺双馨”的校训强调了知识与力行的关系是同等重要的,而学生品行道德与专业技艺也是同等重要的,都应有良好的声誉。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名言,使师生以之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进行努力——对同学要有爱心、对师长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视同父母般的孝心和恭敬心。学会“美人之美”,对因别人比自己强心生嫉妒通过自省而产生羞愧心,对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产生感恩之心,从而激发学生立志努力学习以报效学校和祖国培养的责任心。

2.开展“五心”教育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激”情。《学校弟子规实用教程》校本课程创新了德育教育模式,它以情境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力行中体验、感悟并激发其“爱心、孝心、恭敬心、责任心、羞愧心”,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学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使高高在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操作性、亲和性和实效性。正如学过本书的学生所言:“过去我们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直到学过《学校弟子规实用教程》后,才知道应该怎样具体去做。”换言之,弟子规教学是“五心”教育的具体落实。为此,课题组以培养学生“五心”为目标,以一年中能与弟子规之孝、悌、谨、信、爱、亲仁、学文等主题相契合的节日设计了十六个“与节同行”的主题活动,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五心”教育内涵,在活动情境中激发他们的“五心”情感。

3.教师以“五心”教育“言”情。思政课教师无疑是“五心”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两课课堂教学,结合具体事例的宣讲“言”情,培养学生的“五心”情感。如结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进行观影《钱学森》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学习钱学森感人的爱国事迹的同时汲取榜样的力量;而通过形势与政策课上的《局势分析》讲座,学生受到了理国的教育,激发了“责任心”和“爱心”(爱国主义情怀),意识到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当前社会时事热点、焦点问题应该热切关注、积极参与。

4.学校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关”情。大学生正值情感不稳定、不成熟期,再加上入学前接受的以分数论优劣的功利化教育,使得他们所接受的情感教育表面化、形式化,情感培养与学业进步失衡,人机对话代替人际交流。凡此种种,都使他们感情脆弱、心理不成熟,耐挫折能力较差。因此,对迈进高校大门的学子进行情感管理,关注、关心他们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院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认识到具备健康心理可以为人生护航。遭遇心理暗礁时应及时向老师倾诉并以良好的心态排解,这样才能拥有光明灿烂的人生。

5.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生”情。情感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最具情境性的心理活动。情境可以激绪,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的生命践行活动中生成正面的“五心”情感。例如组织曲艺系的大学生结合“五心”内容自编相声、快板或鼓曲等,并于重阳节到天津市第一职工养老院进行敬老爱老演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向老人们奉献“孝心”、“爱心”、“恭敬心”,送上温暖的社会“责任心”。学生在实际践行中感受到付出所带来的身心满足,这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有效。

五、“五心”情感教育推进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高职思想文化建设。

“五心”情感教育立足于当代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现代体验式情感教育模式,深度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局之中,在推进中取得了以下成效:

1.强化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情感教育职能,掌握学生的情感动态,关注并疏导不良情感。高等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管理工作对学生情感的关注与疏导是其职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情感与心理承受力相关,与鲜活的生命相关,绝不可掉以轻心。因此,通过对学生情感动态的实时关注、正面引导,使学生健康成长,积蓄情感的正能量,从而为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业保驾护航。

2.营造了优美的“五心”育人校园环境。通过校训、展板及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优美的“五心”育人校园环境中得到无声的熏陶,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学生在“人在画中游”的校园环境中,感悟“五心”、体验“五心”、提炼“五心”、收获“五心”。还能调动学院、系部、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以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为中心,将“五心”情感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3.将“五心”情感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助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精品活动上,有效丰富了高职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以“五心”情感教育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进校园,使大学生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公民道德素质,为党的十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好了未来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准备。

4.“五心”情感教育使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当前主流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特别是儒家文化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至今仍然是中国人遵循的行为准则。“五心”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提炼,与当前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谓一脉相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具体化、大众化。“五心”情感教育使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当前主流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因此,积极开展“五心”情感教育无疑会发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双重作用。

5.通过“五心”情感教育促进艺术院校学生的艺术教学,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使舞台人物形象塑造发生“质的变化”。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需要学生在舞台上表达饱满真实的情感,而不仅仅是艺术技巧的表现。因此,开展“五心”情感教育对我院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专业上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五心”情感教育,如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我院举办了“唱红歌”拉歌大赛、优秀文学作品朗诵大赛。受过“五心”教育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演唱与朗诵,艺术表现力及舞台人物形象塑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永广.反思与构建:高职高专情感教育问题微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2(3).

[2]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

[4]张中飞.情感教育的人学解读[J].浙江学刊,2011(6).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6]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坚持“三性”[N].人民日报,2011-12-1.

[7]李金玲,邓晓臻.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思想成果的角度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1).

篇8

摘要:目的:探讨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健康教育对社区民众急救技能和社区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我市某社区为研究地点,由社康中心组织宣传和培训急救健康知识,发展出84名合格的社区“第一目击者”,并应用于社区急救工作中。结果:培训前后比较,“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技能考核平均分有明显的提升,抢救成功率由6.67%升至33.33%,平均等待抢救时间由(11.83±5.12)min减少为(4.29±3.64)min,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社区为中心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可切实增加“第一目击者”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患者的平均等待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民众急救技能;急救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84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发展,而急救技能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急救医疗服务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有效的急救可以把握好急救的“黄金时间”,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在社区中发生的急救称之为“院前急救”,由于社区离医院的距离长远不一,离医院较远的社区急救半径较大[2],其效果与急救的施救情况和急救半径有关,就需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和社区民众的急救技能水平,这样才能全民性的共同参与急救,把握好“黄金时间”,挽救更多生命。据相关资料显示[3],90%的院外突发急救事件发生在社区内,而第一目击者往往都是社区内的民众,因此,民众掌握急救技能的情况会影响第一时间的抢救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市某社区作为研究地点,从中筛查出常住人口120人为待培训的“第一目击者”,人数占小区总人数的3%左右。筛查标准为:(1)常住小区内,平均每月在小区内自家住宅的居住时间为25 d以上。(2)年龄在18~60岁。(3)无严重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4)行走便利,无言语沟通障碍。(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以家中有可能发生急救需要的患者优先。在去除培训不合格和中途中断退出的“第一目击者”后,剩余84名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占小区总人数的2%,其中男48名,女36名,平均年龄(39.82±10.27)岁。

1.2培训方法将120名“第一目击者”按各自空余时间分为5组,每组24人,由社康中心的资深医护人员(服务时间大于10年,急救知识掌握熟练)5人带领进行培训和指导,以正规初级CPR和常见急症的急救知识为主要内容,每组“第一目击者”每周培训理论知识1次,实际操作1次,每次时长50 min,共培训4周。在4周培训后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由5名培训医护人员共同参与考核,对考核不过关的“第一目击者”再次培训2周,再次培训考核后不合格者不授予小区急救合格证书。

1.3院前急救流程规范对考核合格的“第一目击者”颁发小区急救证书,将84名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分为7组,每天1组,每组12人进行急救轮值,将“第一目击者”的电话和轮值时间在小区内印发公布给小区内居民,轮值当天的“第一目击者”保持手机畅通随时接听急救电话。在急救情况发生时,居民可以先拨打“第一目击者”的电话求助,第一目击者配合小区内卫生服务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急救现场进行施救。根据患者情况,在进行急救的同时拨打120或在急救后迅速送往医院。

1.4考察指标培训标准参照CPR2010国际新标准和深圳市120急救中心院前十大急症抢救流程规范。“第一目击者”考核测试由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编制,理论考核分数达到80分判定为合格,操作考核分数达到90分判定为合格,对比培训前的“第一目击者”的测试记录资料进行分析。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在心脏骤停呼吸停止4~6 min后大脑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因此这段时间被称之为急救的“黄金时间”[4]。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健全,社区民众的急救技能教育使第一时间发现此类事件的第一目击者及时施救,能大大减小急救半径,把握好急救的“黄金时间”。合理的培训和构建,充分利用我院发展良好的社康中心资源,以社康中心为平台大力推进提高普通民众的急救技能,打造第一目击者、社康中心、医院急救之间的三级急救网络绿色通道,对进一步完善我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一种新的尝试。具体作用如下:(1)减小急救半径,赢得急救的黄金时间。避免由于专业医疗机构常遇到的交通阻塞,出车时间较长等情况,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急救等待时间,为专业急救医护抢救增加了成功率[5]。(2)在面对很多待急救患者时,若旁边的家属或社区民众懂得急救技术给予恰当地急救,然后再到医院进行治疗,这样可以减少医院的准备。对于轻型患者不需要进行120急救的避免了民众由于无法识别会拨打120占用医院的紧急资源[6,7]。(3)社康中心通过预防普查工作和建立健康档案,可以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对小区内潜在的急、危、重患者给予重点监控并对他们的家人进行针对性急救技能的培训,在发病时可立即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这样大大提高抢救效率。(4)第一目击者反应的速度和急救知识是院前救援链中重要的因素,社康中心如果在社区中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或他救的基本救护知识,对第一目击者人群实施正规的初级CPR训练,就可以使患者能尽快得到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急救或由他们参与的以全科医师为主的院前急救[8]。这为争取专业救护赢得时间。

目前我国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极低,其原因主要是“合格”的第一目击者数量太少,紧靠数量有限的一、二级专业急救机构来实施CPR会导致许多患者失去宝贵的CPR“黄金时间”[8]。表1显示,开展“第一目击者”急救技能及急救知识培训对提高“第一目击者”的理论和操作水平至关重要,培训前后“第一目击者”的理论和技能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对社区民众的急救技能和急救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以社区为中心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可以切实增加“第一目击者”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社康中心和民众的共同努力还可以缩短急救患者的呼叫反应时间、减小急救半径、提高急救效率。目前,我市的急救中心每年都会给一些军人、学生、志愿者等做急救技术的培训,但因种种原因缺乏有效的长效措施及应用,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平台对普通民众的进行急救技能的传授与培训,能提高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技术,增加第一目击者的人数,挽救更多的宝贵生命。

参考文献

[1]徐崇凯,季建隆,曹静.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6-88.

[2]曹静,徐崇凯,顾芙蓉,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13-114.

[3]张岚,高秀娟,戴世英,等.护理急救技能培训方法及效果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0):61-63.

[4]张在其,陈文标,陈玮莹,等.福州市鼓楼区1255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广东医学,2010,31(21):2841-2845.

[5]张敏,聂雷霞,蒋萍,等.非医学类本科生心肺复苏知识认知与需求分析及培训模式探讨[J].护理学报,2011,18(7B):67-69.

[6]温静,赵渤,吕书群,等.社区医护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A):1112-1114.

[7]张振新,林长春,徐科,等.无锡市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10):893-894.

[8]Chou HC,Chong KM,Sim SS,et al.Real-time trachealul trasonography forcon firmationo fendo tracheal tube placement during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2013,84(12):1708-1712.

(收稿日期:2013-11-06)

(本文编辑 刘学英)

一次性注射器盒的回收利用

孙倩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85

自从我院开设了化疗药配置药房后,一直以来都是配置室将化疗药送至各个科室,由于各科室的化疗药相对较多、配置室人员不足,而耽误了送药时间。经过临床实践,我们将一次性注射器外包装盒再利用,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材料

20 ml注射器外包装盒,大小约26 cm×22 cm×24 cm。

2用法

分别在每个包装盒上写上各科室的科名,直接将配置好的化疗药装放在包装盒内,分送至各科室。

3优点

(1)废弃物回收利用,节约了制作避光盒的成本。(2)减少了每到一个科室后找化疗药的时间,提高了上化疗药的效率。(3)分开放置各科药物,减少了出错率。(4)包装盒能起到避光的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篇9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定区域内的义务教育的发展在数量特征与质的规定性上体现平衡的特点。它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发展结果平衡,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平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后普九”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我国的许多教育改革是以县为单位推进的,解决了县域内的教育问题有助于解决更大区域内的教育问题。因而,以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逐步扩大均衡范围,不断提升均衡质量,是最终实现更大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步骤。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宜从实际出发,抓住关键因素,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科学推进。

一、突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

义务教育是基本的公共教育服务,是实现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应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加以统筹。首先,进一步落实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的战略。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后,从数量发展转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一转向过程中,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观念的转变、队伍素质提升的任务更加繁重,更加艰巨,各级政府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其次,必须坚持依法治教。均衡是以公平为内核的,实现公平正义必须依靠法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核心的义务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政府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制定和出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再次,优化管理机制。在以县为主的管理机制下,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密切相关。优化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可以有效防止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而产生的财力薄弱地区义务教育低水平均衡。第四,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是学校的内涵发展。硬件均衡配置后,义务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学校运行机制、师资调配机制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解决,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建立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不断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

机制优化是顶层设计从理念走向具体化、实践化的重要环节。机制优化要突出规划、投入、问责等关键点。首先是规划机制。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在政府,但不同政府之间如何分担责任,需要国家进行明确地责任划分,进而由省、县级政府依据国家的整体规划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以专项规划,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政策层面进入实施层面奠定基础。其次是投入机制。经费不足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国家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是县级政府存在着财政差异大,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县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财力不足,需要建立省级及以上的经费统筹机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必需的经费补充。再次是问责机制。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与政府对各种力量的动员和协调力度紧密相关,在对责任主体进行激励的同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特别是对主要领导的问责机制,防止工作进程中的责任推诿。

二、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发展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择校热”、校点布局不合理、大班额等问题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直接相关。优化资源配置的直接目的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提供必需的实践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是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实践起点。它表现为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和学校管理与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动态适应。首先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办学条件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关键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按标准建设学校的各种功能用房、活动场地,添置设备设施、图书资料等,为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提供保障。其次是师资条件的优化。教师是义务教育从外在均衡走向质量均衡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数量、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要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并为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再次是学校管理的优化。学校管理是减小校际差距、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整体均衡的重要基础。学校的组织机构建设、管理人员的配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与教育教学需要相适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适应,与学生的健康发展相适应。

项目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项目建设尤其要重视标准化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改革实践。标准化建设项目着眼于国家达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确定的刚性标准的实现,是义务教育加速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的必然历程。省级政府从本省实际出发,明确义务教育办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投入,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过大差异,逐步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重大项目改革实践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策略。当前,要突出以边远、农村、民族、落后地区为重点,积极将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农民工子女入学、留守儿童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学籍管理改革等重大改革项目转变为常规工作,切实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校长、教师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校长、教师的常态交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硬件的共享,缩小软件的差距,促进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坚持实践创新,谋求有效突破

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民共享、惠及全民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不同地区面临的具体问题存在着客观差异,要求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义务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各级政府要深刻地把握义务教育作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在新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以普惠、公平为内核,多措施鼓励社会资源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为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后普九”时代,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优质化的特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以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和共享为目标,以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素为重点,探索和建立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三是着力解决制约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是发展,关键是均衡。内涵发展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着力点。在硬件条件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加强以师资和管理为核心的软件优化,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

助困扶弱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层要求是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以此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应以助困扶弱机制的建立为重点,着力于经费扶持、内涵发展两个关键,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制度性援助的实践体系,迅速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减少资源配置上的差距,缩小教育内部系统的运行的差异。经费扶持方面,国家和省级政府应以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群体为重点,积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学生资助、项目援助等措施,不断提高助困扶弱的标准和范围,持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学生因贫失学、因迁失学等问题。内涵发展则以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根本,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有效方式,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培育学校内涵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便捷的优质教育资源。

四、完善评估体系,实施动态调整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质上所追求的是更高质量、更好效益的发展。评估是政府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和质量的重要方式。以监测和督导为重点,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是加快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首先是加强监测工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表现为县域内学校之间的差异系数的缩小。宜建立国家、省、县联动的监测机构,及时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态作出判断和调整。其次是常态化开展教育督导。督导包括督政和督学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从督政来看,国家、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督导是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重要外部力量。从督学来看,县级督导机构、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是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督政和督学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篇10

市领导刘同志、陈同志、洪同志、邵同志、黄同志、徐同志、钟同志、詹同志、杜同志、苏同志、黄同志、臧同志、陈同志,市纪委,市直有关部门、各区负责人,在各高校,我市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参加会议。市政协主席、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同志主持。

于同志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市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是推动我市科学发展新跨越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教育水平质量的内在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于同志强调,要把握工作重点,加快推动门教育科学发展:

一要以健全机制为抓手,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要做到“四个优先”,即工作上优先部署、资金上优先投入、资源上优先配置、绩效上优先考核,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确保生均公用经费位于全国上游水平,确保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中央核定我市的比例,确保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二要以促进公平为目标,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要推进“五个均衡”:

一是布局均衡,尽快形成与岛内外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布局;

二是投入均衡,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扩)建一批中小学;

三是师资均衡,实行全市公办中小学教师“同城同薪”、“同城同编”,完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四是质量均衡,加快提高农村薄弱校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五是机会均衡,今明两年要做到“三个完全、一个提高”,即全市城乡公办和民办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全市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完全统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完全实现,重点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就近上公办校,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公办义务教育比例大幅度提高。

三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教育优质发展。要努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学前教育要加快普及,重点加强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建设;义务教育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努力提高教育服务发展能力。

四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于同志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全面落实。要强化教育工作责任,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教师的待遇;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有力保障。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同志就《纲要》的重点作了说明,并提出工作要求。他说,《纲要》提出了我市“年前,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全国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前列”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我市今后10年教育发展的七大任务,包括高水平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