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产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影产业现状

篇1

(一)电影产业概念

电影产业是指以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三个行业为主,同时包括电影的后产品开发(如音像制品、相关图书及玩具等)以及与电影相关的演艺经纪、广告、电影频道、影评等相关产业。由于电影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同于一般产品,电影产业的发展与电影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联动紧密,在电影产业每一个相关链条上的产业资本运作,都关系到整个电影产业的运营,只有电影产业中的各个行业运营良好,才能带来真个电影产业的大发展。

(二)资本运营的概念

经济学上的资本运营,“就是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综合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因此资本运营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企业可以支配的各种生产要素,以达到资本增值的最大化。具体到电影产业资本运营就是指电影产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把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通过资产形态的有效合理的运动变化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电影产业资本最大限度保值增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资本运营贯穿在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后期产品开发以及与电影相关的演艺经纪、广告、电影频道等相关产业。电影产业资本运营重点体现在其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兼并、收购、资产重组、不良资产剥离、借壳上市、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作、版权预售、广告植入等手段实现产业资本的增值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电影产业一度被认为是一个暴利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产业,从事这个行业,只有极少数企业能演绎暴利的神话,更多的企业因为没有良好的资本运营意识和资本运营策略而倒了下去;电影产业的高资本密集度、和电影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生产特殊性,使电影产业在资金筹集上面临着巨大压力,企业很难发展壮大;同时由于电影产业中存在产权不清晰、缺乏熟悉资本运营的专有人才、对于电影产业的风险不能很好的驾驭等问题都制约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健康、良好的资本运营,可以使电影企业实现资本的良性循环,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同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二、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现状分析

传媒产业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一直是我国重点监管的领域,其对外开放的程度远不及其他一般行业,然而电影市场却是整个传媒产业中开放程度最高的一个市场,不但行业外资本有进入的准入资格,而且境外资本也允许一定程度的介入,这就为电影产业的资本运营提供了良好的资本条件;另外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2001年至2009近七、八年的市场化运作后,已经被资本市场所熟悉,近年来,来自各种专设电影基金、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入股、广告植入等多渠道资本的投入,使得电影产业的融资规模日益扩大;同时电影产业的资本运营主体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模式,形成了国有资本、境外资本、个人资本、民营资本混合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投融资体制;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其他形式的资本运营也开始被电影产业所熟悉,并运用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的政策障碍已经缩小

由于电影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国家对其监管比较严格,业外资本进入限制较多,因此在传统上一直是国有资本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从2002年明确了电影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后,国家逐步放开了对电影产业政策的限制,降低了资本准入的门槛,拓宽了电影产业的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的资本限制。《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电影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确产权归属和经营责任,努力扩大融资渠道,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探索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鼓励电影系统外国有、民营、外资参与电影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投入,搞活经营,增加产出,拓展市场。鼓励电影企业之间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实现资源重组和资本结构改造,条件成熟的,应积极争取上市。”应该说本意见的出台对电影产业的资本运营指明了方向,并提供政策保障。

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更是坚定了国家对于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的支持和决心。决定中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等领域;非公有资本可以投资参股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因此,从政策面来看,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的障碍在逐渐缩小。

(二)金融资本对涌入电影产业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但融资数额在整个电影产业资本需求中所占比例仍偏低

2007年某种程度被称为中国电影的资本市场元年,国内外、业内外,越来越多的资本在寻找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投资热点时,嗅到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强烈信息。在全国票房连年飙升,国产影片连续五年票房收入超过海外大片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对涌入电影产业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但仍局限于行内知名的公司或知名导演参与的影片、。近年来大制作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和《集结号》都曾与银行有过资金合作。《满城尽带黄金甲》获得了香港渣打银行金融资本的支持,业内人士估计贷款金额约为1000万美元;2006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夜宴》的海外发行提供了1年的出口信用保险服务,保额为1500万~2000万美元,这份担保也为《夜宴》获得了深圳发展银行50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这是中国信保首次涉足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内地银行首次为单个电影投资项目提供授信。2007年投资1亿元人民币的《集结号》其中5000万来自于招商银行提供的无抵押低息贷款。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三部影片能够获得银行和保险公司青睐的,那是因为有名导演以及名导演背后的名制作公司做保障,一般的电影公司很难获得金融资本的支持。而在美国,除了各影业公司的自有资金和业外投资,金融贷款是其电影产业最重要的资金渠道,美国可能70%的资金是向银行贷款,30%才是自有资金。而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者彭祝斌调查发现,我国影视产业的融资来源大约有90%是自有资金、7%来自于政府投入,而社会资金投入只占2%。

虽然一些新的融资模式也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如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PE)和影展项目融资,但在目前的电影产业发展环境下,这些融资渠道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很难利用起来;上市融资因为具有融资规模大,资金成本低,资金可以长期使用等特点已经提到电影产业发展的议事日程上。2008年初中影正式启动了上市进程,华谊兄弟也公开表示了上市意图,上影目前也正在酝酿上市计划,但是寄希望于部分影视公司上市来以解决电影产业资金瓶颈仍不太乐观。上市融资的资本可用来从事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常常利用股市融资来进行重大的企业并购行动。上市融到的雄厚资金,完全可以让国内的电影企业通过投融资组合,加大制片投入,完善产业链,实现对同类或者相关企业的并购,以及业务的重组等,以实现电影企业的规模化扩张,甚至带动整个电影产业升级换代。

(三)资本运营从影院建设到影片制作、发行深入迈进,风险评估体系与机制尚不完善

国家广电总局已经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电影产业的资本运作能力,目前业内外资本已经渗透到影院建设、电影制作、发行等环节,但是由于国内市场对于电影产业经营的风险控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影产业的资本运营规模与范围。

在国际电影市场上,银行贷款是十分常见的融资形式,相当数量的影片投资来自于银行贷款。而国外银行对于投放电影业的贷款也有一套成熟的风险评估体系与严格的申请投放流程。在好莱坞电影的融资过程中,通常影视公司是通过保险机构为影片按商定时间、预算与质量完成交付而进行担保,提供担保的保险机构即影片的完片保证机构。在国内,目前尚无这样的完片保证机构,影视业向银行借贷成功目前尚是个案,还未形成统一的流程、规则和体系。

虽然资本运营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国电影产业真正实现以资本为核心的发展之路,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困难,例如资金的短缺、类型的单一以及后产品开发的不足等等。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的发展,也成为电影产业在向资本化运作转型时必须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电影产业的从业者们,还应该从实际操作、政策引导、理论研究多方进行努力,力求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四)缺少既熟悉投融资业务、又深谙电影行业规律的专业管理公司

篇2

关键词:电影产业;院线制;院线模式

电影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上游的制作过程,有发行放映的中间过程,有后期产品开发的过程。而电影放映业作为电影产业链条的关键节点,实现了电影的消费过程,完成了流通的最终任务,传递文化价值并实现经济价值。它直接体现了电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常传统的渠道是通过电影院和发行影碟来进行销售。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全,盗版严重,网络立法缺失,影碟的销售份额极小,影院的票房成为投资回报的中流砥柱。影院作为电影放映场所,其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影业的再生产活动, 关系到电影业的兴衰。所以加强影院的管理和建设是电影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影院实现盈利环节集中在发行放映环节,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影制度混乱不清,阻碍了资本技术要素进入这一领域,导致其率低下。

一、我国电影发行制度回顾

“我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从建国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都在沿袭“统购统销”+“层级发行”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计划性、强烈行政事业色彩的影片发行模式。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入输出公司(中影公司)一次性买断大小制片厂生产的影片,且价格固定不变。然后再由中影公司分别按照省、市、县各行政层级的发行公司发行到各家电影院,呈现出一种垂直发行模式结构,横向之间没有节点联系。”这阻碍了电影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一部影片制作完成,被中影公司一次性买断发行权后,就与制片方切断了一切经济上的联系,导致了影片产生的经济利益分配在制片与发行方之间形成了不均。打击了制片方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导致了电影业的低迷不振。

1993年1月5日,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即业内通常所称的“3号文件”,该文件改变了在我国沿袭了四十余年的垂直发行的电影发行模式。改由电影制片厂自办发行,可把影片直接销售给各省级发行公司,通过省级发行公司向下发行。

中影公司的身份也由发行商变化为供片商。外国影片的进口和发行仍由中影公司独家经营。自此之后,中影公司在把握国内实际市场情况和自身经营实力的基础上,参照国际上通行的电影发行模式,担负起了与外商洽谈、选片、签约,统计上报影片票房,开展影片宣传和版权维护。监管各地分账影片放映工作,正式开始以票房收入分账的方式发行此类影片,并代行全国放映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并承诺“进口影片在3年内达到50部,其中20部电影将采用分账制”。自此,中影公司每年的进口发行影片数量得以大幅度提升。在每年众多的进口候选片目中,中影公司依照市场需求情况选择一部分符合国情和市场需求的影片递交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批,然后再就获批后的影片与片商进行进一步接洽,最终确定所采用的影片发行方式为分账发行,继而再转向各个省级电影公司或影院发行。”从此,进口大片的发行模式正式建立起来,分账模式成为日后影片发行的一种重要方式。

“当时,中国大陆的31个省级行政区域内各有一条发行网络,并且内部各级间有明确的上下级管理体系,一部影片要想进人某一个省,就必须跟该省的省级发行公司对接成功后再由其向下发行。一部影片要想进人整个大陆市场就需要制片方跟31家省公司洽谈发行放映事宜。地方进入壁垒和巨额发行成本成为了改制后脱离中影的制片公司急需处理的问题。”

2001年,随着市场化程度加强,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进一步深化电影改革的意见,电影院线制建设被提上议案。同年12月18日出台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减少发行层次,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公司供片;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快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鼓励有实力的院线跨省经营”。所谓电影院线制,就是“以若干家影院为依托, 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 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和若干个电影院组合形成, 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一种发行放映机制”――《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院线制的出现, 有利于激发电影市场的竞争活力, 形成多方利益的最佳结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影市场的规范。

在政府的强力推进下,2002年6月1日,院线制开始运作。经过2005年全国院线的并购和重组,到年底,全国共组建院线36条,总计影院约1300座,银幕约3000 块。截止到2008年底时,全国主流院线进一步发展整合为34条(其中跨省院线25 条,省内院线9条),全国各主流院线已经拥有影院1545家,银幕4097块。随着院线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影院不断增加,银幕数连续上升,电影放映市场日渐成熟,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电影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成为近年来票房佳绩创造的主力军。

院线制包括三种形式:一种是实体产权型,院线作为一个整体,拥有下属所有影院产权;第二种是契约加盟型,院线本身只是发行方与各影院间的契约联盟;第三种是混合型,院线掌握部分旗下影院产权,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独立签约影院。

二、我国的院线主力

全国院线通过投资或签约的方式,通过区域内外的空间拓展,不断扩大院线的规模,延伸院线的势力范围。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总票房62.06亿元,比2008年的43.41亿元增长了43%,创下中国电影票房增长速度的历史新高。北京新影联、上海联和、中影星美、万达院线、中影南方新干线五条院线均取得票房过5亿元的喜人业绩。占据了我国票房的半壁江山。下图为2008年我国排名前十的院线。

排名前6的院线可按资本结构与企业体制细分为两类,即新生代电影院线和传统的品牌院线。新生代院线是:万达院线、中影星美、广州金逸珠江。传统大牌院线也是三条:上海联和、南方新干线、北京新影联。2009年6大主力院线,年度总票房合计为40亿左右,占全国市场份额66.6%。6大主力院线拥有国内放映市场三分之二的规模,拥有对市场更为充分的话语权。

三大院线的经营策略分析:

(一)中影星美院线

作为中影集团几年来努力打造的全国性大院线的重要成果,星美院线的品牌优势和中影集团的影响力,中影星美对许多在当地的影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各省内以及区域院线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中影星美通过进一步提高供片能力、实行影院目标责任人制度等策略,为影院提供必须的培训,整合各种营销手段、资源以及完善相关管理等方式来帮助影院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出高质量的路。”2007年,中美影星进行了股东股权变更――中影集团增资扩股,股权从原来的40%增加至60%。中影集团对中影星美院线的增资扩股势必将给该院线带来更丰富的影片资源和坚实的资金支持。面对旗下众多影院不是资产联结的情况,院线依据影院所在地区,在成都、昆明、深圳、内蒙等六个地区成立了公司,以贯彻和渗透院线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科学管理、守法经营、持续改进、创新发展、争创一流”的服务理念,强化了对影院的服务。

(二)万达院线

万达院线从2005年1月建立并运行以来,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全国21座城市建设了28家现代化多厅影院,2007年票房收入突破3亿元,达到3.25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6.75 亿元,观影人次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万达影城的连锁目标管理模式可以表述为“高度集权、目标管理”。高度集权指建立以“万达电影”为核心的电影品牌体系,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全国只有万达院线的电影院是统一命名的,集权程度高,方便统一管理。实施高效规模的成本领先战略, 首先就是要加强资本纽带联系。北京万达院线是目前我国最接近“资产联结、统一经营”这一成熟院线基本前提的院线。该院线在雄厚的房地产资本支持下, 先后在全国几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现代化的多厅影院, 和从事地产领域的母公司进行商场运作互动, 在短时间内成功打造出一支真正资产联结的院线。万达集团采用了美国华纳的品牌及先进管理和服务, 使得“万达”这一新生院线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进驻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国内院线十强、乃至五强行列的目标。万达模式是目前产业内最具潜力的模式。

(三)上海联合院线

该院线利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积极与海外进行合作交流,在上海举办了多个海外电影展映活动,每年6 月份举办的上海电影节为该院线创造了大量的票房。作为联和院线的特色之一,IMAX的票房收入成为总票房的一个增长点。政策优势突出,依靠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等部门的支持,得以迅速在全市推广100元看30场电影的阳光卡,为上海近150万中小学生打造了“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活动,让上海学生一年能够看到4 部电影;文广集团下属的电影频道更是为联和院线发行放映的影片倾力宣传;“2131工程”的贯彻让电影下乡得到落实,院线共在农村放映电影14000多场。

与其他院线相比,联和院线的跨地区发展速度较缓。2007年仅增加3家新影院。在上海本土,联和院线拥有得天独厚的主场优势。联和院线的前身是原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上海东方发行公司,管理人员均来自原上海永乐公司和上影厂,积累了大量对于本地市场的运作、营销和宣传的经验。但是,联和院线总经理徐小平也谈到:“一旦进入外地市场,这一切支持就都没有了。远到海南、内蒙,近到安徽,在外地开发市场,每一步都是很难的”。

三、院线对电影市场的推动及其瓶颈

院线制在整合行业内部流通的同时,以利益为纽带, 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发产业链。院线首先将参与影片的各方利益捆绑起来,使有利益关系的都有权利对票房进行监督, 将有效防止票房的偷漏瞒报现象。院线制改革是电影放映市场快速发展的引擎,终端市场的突破撬动了社会投资,当资本大量流入城市影院建设,随着逐年扩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放映能量和成长空间,必将给资本丰厚的投资回报。随着新型影院与银幕增加,放映市场的扩张逐渐缓解了新型影院在市场上的供需矛盾。

2006年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片票房14.4亿,进口片票房11.8亿。全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名影片共创造了将近10亿4000万的票房。2007年全国电影票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总票房达到33.27亿元,比2006年的26.2亿元增长了6.8亿元。 2008年全年的中国电影票房42.15亿元。2008年电影票房比2007年增长8.88亿元,国产影片票房贡献达到25.63亿元,占总票房收入的60%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电影消费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放映环节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目前我国现代电影产业体系还未真正建构起来。电影产业各个环节和机构,由于所有制的不同、行业不同、行政级别不同,往往市场待遇和市场地位也不同,缺乏自由进出、公平竞争的机制,也难以真正以资本为纽带完成市场的整合,导致中国的电影企业大多规模小、业务单一、产业环节不贯通、区域分割明显,现代化电影产业格局无法形成。

整个电影行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产业链条上出现了整体机制不协调和局部链条缺失等症状。产业链的商业价值是产业各环节共同创造的,它强调上、中、下游企业中的核心企业与相关支持企业的协作关系,体现产业链创造价值的整体能力。如果产业链条中的上、中、下游的核心企业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形成瓶颈,将会制约其他环节的正常运转,降低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四、我国电影产业在院线制的新环境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小院线多,大院线少。单厅或双厅影院多,多厅影院少。小区域院线多,全国性院线少

院线作为电影发行改革机制的核心,放映渠道和放映网点成为院线争夺的主要资源,放映终端影院与银幕数量的匮乏成为问题焦点,2002年院线制后各院线经营者切身感觉到,建设新型多厅影院十分迫切,甚至关系到院线的生存与发展。截止2008年,我国的院线有三十多条,影院有1545家,但屏幕数量却只有4000多块,每家影院平均只有不到三块。而每天的时间总量是固定的,屏幕太少无法在观影高峰期提供足够的供给量,影响了票房的增长。截至2005年,美国的银幕数达到35786块,平均每家影院银幕数超过6块。因此,多厅建设成为关键目标。多厅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降低了各屏幕成本。一家影院有许多固定成本,如影院建设费用、房屋设施折旧费用、员工工资、水电费等。当同样面积影院里放映的影厅数量增加后,更多的银幕将分摊这些固定成本,使得影院的每屏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每增加一块银幕,它的边际成本递减。只要边际成本大于零,电影院的总收益都是可以得到增长的。同时,由于采用中心放映模式,使每个银幕的放映室集中在一起,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工资成本。消费者方面的原因则是多厅院线提供给了更多的选择性。同一座影院里,不同的放映厅有类型各异的影片上映,每个厅的大小、票价、放映时间都有区别,给观众更多的机会挑选。

(二)国产制片产的裹足不前使产业链发展出现断裂

院线的竞争核心在于其提供的电影产品,电影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院线的品牌形象。国内电影制片方由于在长期的制度条件下受到了压制,其制作水准和资金力量不能很好的得到提升。因此,国产电影的不景气使得院线偏向了国外大片。在同一时期,常常会出现大小院线一起上映国外影片,争夺观众。导致了观众的分流,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我国国内的院线由于资本联结程度不高,多是影院加盟形式。不能向产业链上游的制片业投入发展资本。也无力向下游电影产品的后期开发提供资金动力。而在美国,像迪斯尼这样的大集团,掌握了上游制片的能力,手中同时握有众多的影院,在主题公园以及迪斯尼产品的后期开发上也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其掌握了整个产业链的运转,其产品往往拥有专利权,对其产品供给销售的垄断,可以给其带来巨额的利润。但中国的院线,还不能达到这样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程度。文化产业通过资源整合后,能够生成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资本价值的投资回报途径具有广泛的多元性,能够以多种产品和服务的延伸形式表现出来。探索电影投资回报的不同路径,以获得最大化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成为全球电影投资商的共识。后电影产品开发在电影产业链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国电影产业在这个层面上的挖掘还有待提升。

(三)院线的娱乐化改造程度水平低下

消费者对电影消费的动机不仅只是影院提供的影片,还要综合消费者在影院体验到的服务、便利性以及影院的视听感观的效果。这便对影院设施和效果以及影院休闲放松的环境氛围提出了要求。我们的许多影院都是由改制前的大放映厅直接转变过来的。多数影院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用于影院建设和改造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院的硬件设备、服务水平、环境质量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综合条件,滞后于消费者的观影需要。我国还有许多剧院、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礼堂等非专业电影放映场所。这些场所功能复杂,电影放映只是附属职能,因此其设备及管理水平都不高,音响画面效果差,影片的正常放映也无法得到保证。目前,这部分数量巨大、分布零散的非专业影院仍就在放映影片。其低票房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对电影产业链发展具有负面作用。因此,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影院不再只是一个满足视听需要的放映厅,还应该是一个集餐饮,娱乐,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商业娱乐视听中心。注重打造这样的现代高级娱乐平台,是提升电影产业的强力营销点。

(四)市场开发不均衡

院线制改革后,2008年我国的屏幕数量比2002年多了一倍。但是增长点都在我国的大城市里面。2008年,我国票房为43.1亿元。其中大城市占了90%,全国二级市场的192个中等城市、约400个小城市以及2万多个建制镇的电影市场票房收入仅占不到10%的全国票房。具有消费潜力的中小型城市成为消费盲区。2008年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已达5.77亿,其中4亿多人在中小城市。这4亿中小城市人口,大部分都具有强烈的观影需求,但却没有良好的观影条件,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潜在消费市场。

因此,大型院线在目前已经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入中小型城市所在的二级市场。带动当地电影行业的复兴。中小城市观众由于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普遍认为目前电影票价高于其消费能力,票价高成为制约中小城市电影市场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采取针对不同市场的三级价格歧视策略,建立多级售票机制,制定出合理的价格,提高总收益。

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加强文化事业建设,院线公司应该联合各级地方政府,共同打造二级市场的电影事业,加快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结束语

刘易斯・雅各布斯基在《美国电影的兴起》一书中说:“电影,在实验室里诞生,被组合起来作为一种表达工具,用来作为满足广大群众的娱乐(商品),且是在科学家、艺术家和实业家的合作之中获得发展。”完善电影的产业链,有利于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改善电影投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增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产业链的稳定运作有助于电影产业各个环节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带动整个电影产业的循环运动,增强我国的文化事业建设建设。

参考文献:

[1]章淑君.我国电影产业链问题与对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2]周末.转型时期中国电影院线产业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03).

篇3

>> 中国电影产业转型中的金融资本研究 中国电影资本打入好莱坞 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风险研究 中国电影产业的集中度研究 中国电影动画产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于对中国电影产业融资问题的相关研究 中国电影产业探究 中国电影营销的问题研究 境外资本进入中国电视业的模式研究 权力与资本裹挟下的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投资的现状、问题以及策略分析 基于SCP分析框架的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现状和对策研究 面向创意文化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力量分析与对策研究 论新时期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3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艺术报告” 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模式转变与贸易竞争力提升研究 中国电影产业盈利模式的思考 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模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3}卞智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产业分析》,载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4}邹宇泽:《韩国电影配额制度简史:1945―2003》,第44页,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库。

{15}【韩】朴彦珍、胡中:《韩国电影审查、电影法及民族电影》,载于《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

{16}即每家影院一年内播放国产影片不得少于146天,目前已降低到73天,电视台播放国产影片也必须保证达到25%,以给国产电影创造生存空间。

{17}国家广电总局:《韩国、越南、印度电影立法考察报告》,。

参考文献:

[1]王凡.中外合拍片与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J].当代电影,2012,(1).

[2]张燕.一“拍”渐“合”有融乃大――改革开放30年区域合作策略下的内地与香港合拍片[J].当代电影,2008,(11):63.

[3]【韩】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编著.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Research on Issue of Access to Chinese Film Industry for Foreign Investment

Yang F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w,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s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97, China)

篇4

关键词:广西广播影视 内容产业 社会资本

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广西区政府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培育对象,目标是到2015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广西的千亿元产业。而作为其核心层次,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也备受瞩目。广播、电影电视与文化产业中的其他组成部分最大的区别是是给了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来了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不仅不知不觉的改变了大众日常生活的机制。广播影视肩负着重要使命,既能传播信息、提供娱乐,又能普及知识、发展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加快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能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因此对广西广播影视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广西广播影视现状

(一)广西广播影视产业的整体综述

广西全区广播影视总收入近年来呈逐年稳步增长的势头,如表1所示,2010年广西全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540多万户,城市数字电视用户278万户,广电网络收入为11.45亿元;此外,全区电影票房为1.36亿元,广告收入为9.83亿元。2011年,广电网络收入为12.65亿元,电影票房为1.77亿元,广告收入为10.79亿元。上述各项指标“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在两位数以上。

(二)广西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广西电视产业已经形成依托广电网络公司,广大电视观众通过机顶盒收看数字电视或开展其他相关活动的运营模式。2007年广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200万户,2008年广西14个地级市数字电视监测系统已实现全区联网,2009年广电网络收入突破10亿元,至2010年,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5%和97%。

2、广西电视台、广播电台基本情况

电视台方面,广西有15个电视台,其中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广西卫视于1997年上星播出,覆盖全国人口约8亿,同时在东盟、香港、澳门、台湾等地都有播出。其自办节目《广西新闻》最有特色,每天播出时长超2个小时,及时、权威、生活化,在全国同类节目中也有良好口碑。2012年,广西卫视再次升级,以“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为其核心诉求,大力突出民族、东盟等特色。此外,十一五期间,全区各地、市广播电视媒体也按照统一部署,纷纷开设专栏,巩固壮大了主流舆论。

广播电台方面,广西自治区全区共有13个广播电台,有28个频道。其中950music radio、广西女主播电台探索出一条主题鲜明、受众明确的广播电台发展路线,成效显著,近年来成为广西收听率最高的电台。北部湾网络广播电视―北部湾在线BBRTV则是由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搭建的跨地区、跨行业的新媒体,是广西最大的新媒体综合平台,有中文、英文、越南语、泰语不同的版本。

(三)广西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1、电影创作

广西电影厂先后摄制故事片120多部,其出产的电影屡获国家级大奖,曾经擦亮了广西文化的名片,张艺谋、张军钊、何群、萧风等著名电影导演都曾在此工作并拍摄著名影片。但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西电影制片厂电影创作生产经历了长期的停滞状态。近年来,广西电影厂也走上了改制探索的道路,加快创作生产,2009年摄制电影6部、电视剧2部,2010年,摄制电影2部、电视剧7部,2011年上半年,摄制电影2部、电视剧4部。

近年来广西制作了不少优秀电影、电视。2005年、2006年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评审结果,广西6个少儿栏目、节目榜上有名,获各类奖励共计61万元。广西电视台与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科教片《月球探秘》荣获“金鸡奖” “华表奖”最佳科教片奖。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清水的故事》荣获“金鸡奖”评委会编剧奖及第2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奖;而《碧罗雪山》则荣获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及评委会特别嘉奖等4项大奖,还入围第4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奖、最佳音乐奖提名电影;另一部电影《冰雪同行》获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和第27届金鸡奖最佳美术提名。

2、院线发展

2009年广西电影市场逐步发展,电影票房达7,700万元,同比增长46%;2010年,广西院线票房突破亿元,达1.0016亿元,同比增长96%。至2010年,广西共有23家影院,14个地级市中,南宁有10家影院,桂林有6家影院、柳州有4家影院外,北海和玉林有2家影院,其他城市各有1家电影院。

广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效果良好,2010年放映电影17.31万场,观众4729.3万人次。广西南宁新天地农村数字院线有限公司放映网络已经覆盖7市36县326个乡3341个村。除此之外还有百色红土地农村数字院线有限公司、来宾市燎原农村数字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河池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等、梧州市桂东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等。

二、广西广播影视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整体广播影视产业的企业实力较弱

广西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据统计2011年1月―11月的全国电影影院票房,广西自治区只有南宁的万达影城排名在100强之内,名次为第20名,总票房达四千两百二十万元。从上可见,广西除了南宁、桂林、柳州之外,其他的城市电影影院设施甚少,发展十分落后。

(二)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制

目前广西乃至全国都没有针对广播影视产业的资本市场,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并且由于电影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难以估计,资本不敢贸然进入,使得电影项目融资渠道较窄。目前仅靠靠政府投入的融资模式是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的。

(三)高素质人才缺乏

目前,广西广播影视行业从业人员不多,而高素质人才更是缺乏,尤其缺乏的是能在自主知识产权、文化产业管理以及营销、金融、企业运作等方面都有一定知识储备的综合型人才。

(四)产权关系有待明确

广西广播电视业过去是纯粹由国家投资,现在经过产权改革,已经改变为国家、广播电视机构自身、银行都参与的多产权模式,随比过去有所改进,但仍有资产权益等问题需要明晰。

(五)对外形象不清、没有特色品牌

广西广播影视至今没有在全国打响招牌,比起成功的湖南、江苏、浙江等卫视,没有自身清晰的定位,是走影视、娱乐、年轻化路线抑或其他?其路线非常模糊。目前广西广播影视行业的标识系统基本上处于低水平阶段,品牌的塑造仍需加强。

三、对于广西广播影视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扶持重点产业发展

实施内容振兴计划,优先发展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为重点的内容产业,设立影视内容产业扶持引导基金,鼓励和扶持优秀的影视及动画内容的生产。大力提升编剧在影视剧产业链中的地位,鼓励和扶持原创,进而打造广西广播影视内容品牌。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提升广播影视内容的质量和内涵,将传统广播电视、电影的内容优势延伸到视听新媒体。针对融合媒介、融合终端对影视内容的需求,生产网络视频、手机短剧、移动音视频等数字内容产品,拓展影视内容生产制作和播出平台的产业链。通过这些重点内容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以及经验,再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增加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来源

政府作为引导者,可以协调相关机构,制定与文化产业有关的金融扶持政策;在无形资产问题上,适当改进其评估和抵押办法,为文化企业提供便利;鼓励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同时,可以探索文化信贷担保公司模式,使文化企业贷款贴息方法多样化;鼓励广西影视企业加大与内地影视企业之间、与港台甚至海外影视企业之间进行合拍。

(三)培育独立经营、机制灵活的市场主体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国有广播影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公司。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加快组建广西广播电视网络集团公司并支持其做强做大。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广西广电,使其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运营主体,同时可以加强网络电视台、广电视听网站的运营主体建设。

(四)开发广西特色资源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特色民俗文化辅以高科技可以成为其亮点。广西应该通过文化普查,科学评估优势文化资源,选择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形成有广西特色的文化群,着力打造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影视城(如刘三姐影视城)、 数字电视和数字电影、网络电视电影等产业,打造广西文化品牌和企业并推向全国。

(五)加强产业间的协作与互动

电影产业是的产业链很长,可分为五个阶段:融资、策划-生产制作-发行和集中进行市场营销-影院放映-回收资金并进行后期电影产品开发。广西电影产业可以吸收相关的产业支持与参与,发出相当广泛的辐射领域,带动与之相关门类产品的市场开发,如: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电影衍生产品(玩偶公仔)、影院音响器材的更新换代、电影的网络播放、电影出版物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岚,罗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传播,2011,(9).

[2]张向明.关于影视产业化进程中影视频道经营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5,(10).

[3]李建平.广西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03,(6).

[4]胡向荣.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D].2007.

[5]车勇.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2007.

[6]柯研.广播影视业发展观念的历史发展和内涵[J].新闻,2010,(6).

[7]王太华.关于广播新媒体的几点思考[R].这个广播电视学刊,2009,(5).

[8]张向明.关于影视产业化进程中影视频道经营的思考[N].科技创业-产经透彻,2005,(10).

篇5

关键词 电影业;进口;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的自由化的发展,电影业也在世界贸易的大局中迅速发展。美国一直处于电影业的霸主地位,而法国,日本,印度等国也迅速崛起,在世界市场抢占一席之地。面对进口的影片尤其是商业影片的冲击,我国国产电影却渐显颓势,进出口贸易持续处于逆差状态。我国电影虽然也经过了长期的改革,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得高,但是受海外影片的影响,制作与发行模式都出现畸变,票房业绩显著的提高却伴随着影迷口碑的普遍下降。因此亟待去分析海外影片进口对我国本土电影业产生的影响,以便提出改善我国电影业现状扭转不利发展态势的策略。

一、我国电影进口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我国进口电影市场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从上世纪初期就开始进口海外电影,本土电影一直处在洋片的冲击下,这长时间内,美国电影几乎垄断了中国的电影市场,可以说美国电影进口就是中国进口电影市场的代表。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5%,而在通商口岸则高达90%。尽管中国国产电影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政府规定各电影院必须保证国产电影占有2/3以上的营业放映时间,但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10部左右的进口影片(其中多数为美国电影)、1/3以下的放映时间,在中国各大城市却几乎占有了电影票房的60%以上 。

(二)我国进口电影市场近几年的发展形势

04年以前进口电影票房一直占据国内总票房半数以上,04年以后我国本土票房占据年度的55%终于扭转局势,超越了进口电影。此后,05至10年一直在50%---60%左右。而这些并不能说明进口影片竞争变弱,进口额还是以井喷之势逐年增长。随着3D技术的成熟,好莱坞必将在这一优势市场大展身手,加快抢占份额的步伐,分账影片独占一面的局面依旧是近几年甚至未来很难改变的。

二、我国电影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外国电影机制的分析以及对我国电影业自身的探究。不难发现我国电影业问题重重。首先是电影产业环境的限制,很多传统的政策存在诸多弊端,而面对入世后的市场开放没有出台健全的保障措施。而生产者本身也是问题多多,生产力低且质量差,在国际市场无法展开竞争。

(一) 我国电影产业融资体制不完善

我国在影视产业的投融资方面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前,无论是电影,还是广播电视,其建设与制作费用几乎都来自国家投资。90年代后的政策逐渐放开 ,但政府资助仍然在影视制作中占很大比例制作机构还是很难筹到资金,制作机构自身投入和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的进入明显不足。总体来说,当前在我国还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影视文化资本平台,没有金融、保险的支持,也没有相应的、严谨的基金形成支撑投资机构的信誉保障。

(二)电影整体制作水平偏低

国内制片方缺少竞争意识,缺少危机感,不肯在技术上面做大投入,仅仅停留在追求演员阵容来吸引观众的层面。事实上,一部好的影片不仅需要创新的故事情节、优秀的演员来诠释,更需要有良好的后期制作水平来配合,国际市场上,尤其是美国观众已经越来越看重电影的制作水平,因此一部电影能否走向世界,能否为欧美观众所认可,除了内容的创新,国内制作方也应该考虑加强电影的技术含量。

(三)影片与后续产品没有形成相互推动

我国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市场上的衍生产品几乎全是国外产品。早期的国产电影以献礼片居多,难以产出后续商品。虽然近几年国产商业片涌现,但是后产品依旧难以开发,电影业收入的90%到95%都来自票房。后续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就难以形成有力的资金回收与续集影片造势平台的打造。

三、 今后提升我国电影业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推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是势在必行的。短期内,中、美电影贸易逆差的局面不可能有很大的改观;但从长期看,只要中国不断的做大做强电影业,与美国电影业的差距必会缩小。中国电影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战略。

(一)加快电影市场体制改革

应对外部环境,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必须打破各种行政干预、行业垄断下的地区割据局面。同时也必须最大限度地开放电影制作环节,建立完善的现代影视市场体系。政府应该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对民族电影补贴,建立公平的保护制度,维护市场竞争持续的正常运行,迫使国有影视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同时使中国民营影视公司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水平,鼓励和支持电影业各环节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形成制片与放行、放映利益共同体,从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与国际市场接轨影视作品。

(二)提高影片整体质量水平

提高影片质量包括很多方面,我们可以从电影业成熟的美国学到一些手段并应用到我们的发展当中。首先,通常讲到大制作影片我们都会谈到投资,大制作保证了高品质的影片效果,所以投资是提高影片质量的基本手段。其次要打造分工明确的专业团队,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加快生产效率且最大限度的保证电影的品质在众多的监控下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有效地避免了作者电影的市场风险。除了这些,我国电影也要提高电影的科技含量,要有高科技的制作基地,始终掌握住科技的脉搏,将它熟练运用到电影制作中。

(三)尽快形成完整的电影产业链

工业化的电影生产方式是我国今后要走的道路。从前期的电影剧本写作和选择,中期的电影制作以及到后期的整合营销,都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形成一套工业化的生产线和流水线。而衍生产品的开发无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还要不断完善版权保护制度,鼓励国内的影视衍生品走向国际,从而推动整个影视产业繁荣发展。

进口影片对于我国电影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推进了我国电影业的发展,拉动了文化经济产业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也压制了我国电影的生存,对我国的本土文化形成了侵蚀。在中外电影产业发展的比较之后,我们应当学习西方成熟的电影体制,并发觉和革除我们的产业弊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应当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企业方面,要实行西方的工业化生产,提高影片质量,并形成自己的主流品牌。而政府则要完善市场体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电影产业的鼓励与保护。只有政企结合双管齐下,才能更大可能的扭转贸易逆差,自主创新让我国电影产业在国际电影市场走出民族特色,抢占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周博.中美影视文化贸易竞争力分析[J].经济论坛.2009,6

[2]李雍.我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现状逆差及对策研究[J].今日南国.2009,7

[3]张丽梅.从中美电影贸易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D].产业对策研究.2009,2

[4]俞剑红.中国电影企业运营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5]沈芸.营销: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新贵”[J].当代电影,2008,9:16.

[6]唐世倩.略论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J].影视艺术前沿,2009.

[7]魏婷,夏宝莲.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电影产业 中国大陆高校 电影人才培养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997年英国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的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生产力,例如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约占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一半;日本的动漫产业占据市场份额和创造经济效益的一半以上,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国和输出国。

(一)从市场方面分析

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中国所占份额还不到4%[1]。相比美国、欧盟这些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产业将具有巨大潜力。

作为一项重要文化产业,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我国电影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截止到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连续第十年实现大幅增长,比2002年票房数字增长18.5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

(二)从盈利模式方面分析

对于我国大部分影片来说,票房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收入来源的过于单一会加剧我国电影产业的风险性。过度依赖以扩大市场规模为主要驱动的发展模式,许多影片在创作、营销、发行、放映等环节没有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相对进口片,国产片的生存越来越困难。

(三)从整体人才方面分析

近几年来,影视国内市场票房已连续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也促使影视产业广纳贤才。当前,我国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与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失衡现象。如北京电影学院和高校电影专业毕业生数量和规模无法适应电影产业发展不断扩大的人才需求,专业人才缺口很大。虽然目前全国影视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但总量依然不足,而且某些人才结构也不合理,尤其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高层人才更加紧缺。

二、中国大陆高校电影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国内现状,不仅是以北京电影学院为首的专业性院校,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也开始设立影视艺术方面相关专业。电影人才培养空前繁荣,正朝着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创意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大陆高校电影人才培养也呈现出了不少问题。要想影视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衔接顺畅,解决以下问题势在必行。

(一)“教育与影视脱节”现象

我国目前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所专业的电影院校,虽然近几年来国内不少综合性的高校不断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从业人才,在数量上是不断的增加,但是向社会输出的有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电影人才的培养和我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渠道严重脱节。

(二)教学模式方面

从宏观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影视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规模过大,而是结构不合理。

1.人才定位模糊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影视传媒市场更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由于各院校在观念、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人才定位也应有一定的差异。然而现况是,综合类院校和其他专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专业特色区分并不显著。不同环境下培养的人才却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学校致力于培养怎样规格的人才,估计很多院校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从根本上就无法满足业界多样化的需求。

2.教学操作安排不合理

电影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暂,各综合院校开设此专业的时间也很短,对于课程安排还处于探索期。很多高校课程设置上,理论性课程比重过大,操作性课程比重过小;课程安排死板,学生自主选择少。

对文化创意产业和电影产业的意识不够。没有明确意识到文化产业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影响力,只注重电影教学,没有把电影产业的意识联系其中,极少有相关院校设置了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课程。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使学生和市场需求脱节。

3.师资力量匮乏

我国的影视人才培养已从早期的专业化小众精英培养阶段,发展为现在的大规模化大众培养的阶段。除了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性院校,许多院校只是跟风式的开设相关专业,在师资的配置上并不给以重视。快速发展的开设影视专业院校的数量和发展缓慢的专业化教师数量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高校对专业性影视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电影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扬传统文化,突出民族性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丰厚的历史文化,这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的题材。中国电影能否在世界电影中拥有立足之地,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并且为各国观众所接受的优秀电影作品。

中国高校在电影教学中,应该通过开设如历史典故、民俗诗歌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或必修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规定学生一学期的必读书目,使学生涉猎文学、历史、民俗种类的书籍,从而打下较宽厚的人文知识基础;学校还应积极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活动、比赛,邀请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教授、大师进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

1.增加专业学科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韩国大学中央艺术学院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生,开设了融合教学课程,从电影、音乐、戏剧等专业中选出约40名在自己专业领域中成绩突出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和学习,不同专业学生互相激发,取长补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2]。 学生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还需了解涉足其他专业。未来中国电影要想走向世界,电影人才不仅要精通电影,他还需要懂法律、懂经济、懂融资、懂市场、懂制片。中国高校在电影教学中,应鼓励各专业学科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2.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学生高校中学习的理论最终要落实到电影创作上来,高校在电影教学中应注意以实践为主,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运用拍摄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和想象力。高校可以和电影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电影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去国外一线影视公司学习进修,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实战技能。将企业先进的技术经验以教材、培训的方式进行推广,邀请业界的优秀人士到高校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建设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在培养优秀电影人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应重视,并注意引进具有产业和制作经验的教师[2]。安排一批教师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引起教师对电影专业方面的重视,从而建设一批创新型的一流师资队伍。

总之,我国电影产业正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电影人才的培养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要逐步实现科学的学科调整,可行性的教学改革,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电影人才。

参考资料:

[1]蒋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0-11-22.

[2]张宗伟.“电影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学术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13,(2):145-146.

曲阜师范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

篇7

所以,深化对电影后产品环节的认知,加深对我国电影后产品环节现状的了解,正视后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应对之策,对于我们找到后产品开发的正确路径,从而帮助中国电影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在充分展示其实艺术属性的同时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的现状

对于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缘起于何时这个问题,一般是以张艺谋电影作品 《英雄》 为标志。尽管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电影后产品,电影《再生花》的宣传海报,但在之后的几十年,电影后产品开发的概念却始少有体现。准好莱坞式制作的 《英雄》 ,票房突破亿元大关,在推动了中国电影商业化道路发展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之大门。《英雄》的 DVD /VCD 版权以1780万元卖出,记录《英雄》拍摄过程的纪录片《缘起》的版权也卖了30万元,而与《英雄》相关的电影读物、文化衫等也被受众认可,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巨大价值空间让不少人深有体会。

然而在过往的十年里,我们仍然没有挖掘出我国电影后产品环节的巨大潜力。从电影音乐、海报、玩具、图书制品等环节来看,这些年在电影后产品环节上的确少有电影能够做出好的业绩。电影《七剑》上映之后,一些影院将小型的“七剑”宝剑模型放在门口,但是基本无人购买;虽然《长江七号》电影公映后,玩具“外星狗”火热一时,但这些玩具多以“三无产品”居多。近年来很多人关注与电影相关的游戏产品开发,却鲜有成功之人;而电影后产品开发中做得较好的当属影视基地旅游产品开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一项最新的统计数据却显示出在我国现有的110余家影视基地中投资过亿的占了95%,但能够盈利的仅占5%,处于温饱状态的占15% ,亏损的比例则占了80%。

但可喜的是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和灰太狼》 系列则不仅在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上不断创下新高,也在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上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从总体上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取得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整个国产电影,更多的电影其实是缺乏后产品开发的潜力的,而仅有的部分有潜力作品在后产品的市场开发方面成功的也并不多。

二、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相对滞后,也影射出我国电影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完备的品牌经营。在现代商业中,塑造品牌形象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未来的市场竞争、文化碰撞就是品牌之争、品牌碰撞。后产品开发属于电影品牌的衍生环节,基于这一点,如果没有好的电影,自然也就没办法进行后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了。当前状况下,我国电影要想在后产品开发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并实现突破,打造品牌是必经之路。而事实却是国产电影质量不高,无法形成品牌效应,这也是中国后电影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同好莱坞的电影文化相比,中国电影所缺乏的就是品牌文化。没有好的品牌,没有形成品牌文化,自然无法很好的进行后电影产品市场的深入开发。

2. 缺乏科学的营销策划。较之于好莱坞的电影营销策划,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好莱坞的营销策划是基于对整个电影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基础之上的,通过科学的方式设计出完善的方案。但反观我国电影的营销策划,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电影营销也显得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大多数的电影企业,还没有对其作为娱乐行业的本质有深刻认识,也并未意识到在整个电影产业链中,电影产品本身其实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起到支点作用的环节。从这个支点出发建构起电影的跨媒体传播体系,撬动了电影产品本身,电影的产业化就成功了一半。虽然一些电影人对票房收益的局限性有所认知,但是却并不愿意换个角度,从多方面去挖掘电影产业的价值空间,而是依然执着于追求票房。

3. 缺乏严格的版权保护。盗版猖獗,是电影行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锥心之痛,在我国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后产品产业本质上说其实是一种创意经济,物质价值并不是产品的主要价值,精神价值和情感价值才是其中的价值内涵,后者可以算做一种“文化溢价”。后产品的经营关键是通过受到版权保护的品牌来获得“文化溢价”,比如迪斯尼集团的一大部分收入都是来源于这种授权获得的“文化溢价”。然而因为后产品相对较低的复制成本,以及我国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力度不够,违法经营风险不大,使得市场上盗版猖獗,正版产品几乎无法经营。版权保护的缺失,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电影后产品的发展。

三、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应对之策

鉴于以上我国电影后产品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可尝试性的解决方案:

1. 提高电影质量,创造品牌价值。我们在挖掘电影品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电影本身的内容,好的素材和精彩的故事内容,再加上技术条件的合理运用就能产生一档高品质的电影。中国电影不能完全受国际趋势所制约而忽视或者轻视电影的本土需要和本土价值。中国电影受众群体数量庞大,中国电影还肩负着推动新文化建设的重任,因此我国的本土电影有着极大的挖掘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电影的制作要结合现实,这样才能产生真正被受众接收和喜欢的影片,打造出国产电影的品牌之作,这样才能在电影后产品市场的开发方面占得先机。

2. 整合营销模式,实现多元化经营。整合营销策略在电影产业中的运用,就是将“后电影”纳入到“前电影”运营策略中,完善电影产业链,真正实现中国电影产业以电影为前端,带动文化产业,多元化品牌运营的赢利模式。作为电影产品市场开发的独立环节,后电影产品开发必须要与整个电影产业链实现整体联动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因此,我国电影后产品的开发要取得更好的发展,除了政府机构制定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电影产业政策推动电影市场发展之外,也离不开电影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的整体联动。

篇8

关键词:体育产业;电影产业;发展

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的需求越来越大,体育作为消费品的需求快速提升[1]。21世纪后,随着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举办,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消费,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刺激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具有独特的整合性,能借鉴其他产业的优势特点进行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

电影产业在2010年后进入了一个火箭式发展的时期,作为整合性极强的体育产业,借助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2]。

1.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1.1对电影产业的定义

电影产业是指以电影制作为核心通过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以及电影音像产品,电影衍生品,电影院和放映场所的建设等相关产业经济形态的统称。

1.2近年来电影票房收入增速惊人

从2009年到2014年间,中国电影票房从434亿人民币增长到2964亿人民币,增长了68倍,每年的增速更是接近每年30%,而2012年我国的GDP增速为765%,2013年的GDP增速为767%,2014的GDP增速为74%(见附表)这样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电影产业中票房的收入推进了中国生产总值的发展。

附表 历年中国电影票房统计

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票房/亿人民币62101.7131.1170.7217.7296.4

增速/%-6428.93027.136.1

注:本表根据历年《中国电影产业报告》综合绘制而成[3]。

电影票房收入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与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密切相关,在正常生活可以得到保证时,人们通过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娱乐活动满足自身的娱乐需要。人们通过对电影观看的消费,进一步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我们发现,近几年电影院的数量也在增加,甚至在新电影上映时,还出现了排队买票和一票难求的现象,这同样也反映出生产力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电影产业同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4]。

1.3电影题材多元化

近几年的中国电影题材五花八门,涵盖各个题材,从爱情题材到军事题材、从动作题材到科幻题材、从喜剧题材到悬疑题材,不同消费人群的不同需求决定了各式各样的电影题材,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发展电影产业,是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做法,正是这种通过市场进行的调节和改变,电影产业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通过近年来的电影我们也发现,主打体育的电影基本没有在电影院上映,这其中有着很大的市场空白,美国电影产业是世界电影产业的领头羊,各式各样的电影数不胜数,但是在美国电影产业中,体育电影是作为重要分支存在的,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借鉴各国电影发展的经验。

2.体育产业借助电影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2.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增长9%以上,1978年到201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至636463亿元[5],增长近174倍!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并且这种势头还会继续。

2.2丰富的体育资源

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开发和利用体育资源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体育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需求,我国目前不是体育产业大国,但却是体育资源大国。我国有着巨大的消费人群,巨大市场需求,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5]。这种丰富的资源意味着我国体育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只是在市场的发展和细分发面需要更多的进行开发和尝试,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

2.3有利资源的重新组合

中国体育产业在发展,同样中国电影产业也在发展,两者都有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人们有体育活动的观赏需求,同样也有电影的观赏需求,体育产业可以借助电影产业的发展,通过体育电影的制作、上映,及推广了体育活动,促进了电影市场的发展。

体育跟电影都是一种文化活动,体育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上映,在满足电影观看者观看电影的同时,对体育活动本身就进行了宣传、引导,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推广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样,体育爱好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入电影院观看自己喜欢的体育类电影,也发展了电影产业。

2.4题材丰富多样

体育产业有着丰富的项目参与,有着丰富体育故事,也有着非常多的体育明星,可以为电影提供各种丰富的素材,从美国的体育电影我们了解到,包括篮球、橄榄球、棒球、冰球,这些美国顶级运动有着丰富的电影,很多体育明星,例如:迈克尔・乔丹、凯文・杜兰特、大卫・贝克汉姆等,都出演过各自题材的体育类电影,反响还相当不错。我国也有非常多的奥运会冠军,优秀运动员,通过他们出演体育类电影也同样会有非常好的效果,他们健康的形象,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意志品质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为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榜样,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体育电影的观影年龄非常广,应该属于全年龄段都可观看,对于青少年来说,通过观看体育电影,培养其对某些体育项目的兴趣,引导其产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对于成年人来说,通过体育电影向其传达一种体育锻炼的理念,一种锻炼的方式,进一步介绍某种体育活动,在生活之余为其体育锻炼提供一种帮助。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花钱买健康这种观念,从事体育锻炼,这种对体育产生的兴趣也会促使其去观看体育类的电影,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

2.5通过电影提高体育产业附加值

在体育电影里往往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体育配套业,通过在电影中的表现产生广告效应促进其发展。例如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饮料、体育场馆运营等。虽然电影上映只有一段时间的档期,但由于体育消费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时间延伸性,一定的盲目性,人们对体育配套业的消费会持续下去,会带来一个较长时间的消费。

3.小结

体育产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是集百家之长,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的优势,进行整合,满足自身发展的特点,提供给消费者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消费体验。作为体育产业自身来说,通过各种途径对自身进行包装、推广,对其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鲍晓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 廖祖英.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发展探索[J].电影文学;2011年13期.

[3] 中国电影协会.中国电影产业报告[M].2009-2014.

[4] 于欢.中国电影产业变革时期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5年03期.

[5]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

[6] 阮伟,钟秉枢.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篇9

关键词:IP;影视产业

1 关于影视产业和IP时代

电影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以电影制作为核心,包括电影生产、发行和放映,涵盖电影音像产品、电影衍生品、电影院和放映场所建设等相关产业。

在我国,“IP”这一概念诞生于2014年,《小时代》《爸爸去哪儿》等众多IP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5年则被国内影视行业称为“IP元年”,从《琅琊榜》到《芈月传》,IP剧的发展风生水起;到了2016年,《魔兽》《盗墓笔记》等热门IP电影继续引领票房;展望2017年,《三w》《变形金刚》势必又将掀起影视业的一场混战。

IP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通常我们叫“知识产权”。而在互联网思维发达的今天,站在商业和资本的角度进行考量,其内涵已经有了无限的外延,其意义已经发展为“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

以《鬼吹灯》为例,它是一部糅合了现实、虚构、盗墓、探险等元素的网络小说,2006年1月在天涯发表以来,不仅开启了盗墓派小说风潮,而且全套八本小说还同时位列全国各大文艺类图书排行榜前50名,创下了前所未有的销售奇迹,这就是一个超级IP,并由此为2015年的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带来了16亿票房。IP并不局限于网络小说,古典名著《西游记》也是一个超级IP,凡是与之有关系的影视、动漫作品,其收益都不错。远的不说,2015年打破国内动画票房纪录的《大圣归来》就深受其益。

除了上述的文学作品外,日本动漫IP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流行歌曲IP电影《栀子花开》、综艺节目IP电影《奔跑吧兄弟》、游戏IP电影《魔兽世界》等都在票房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6年春节,无数人打着“欠星爷一张电影票钱”的口号涌入电影院,最终《美人鱼》以34亿的票房创下华语电影新纪录。这里的周星驰本身也可看作是一个超级IP。

因此,任何事物一旦成为一种热门现象,就自动成为一个IP。敏锐地捕捉IP,并迅速挖掘其最大经济效益,这就是目前大IP时代下影视产业最大的特点。

2 国内外IP现状

2.1 国外IP发展状况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国外就已经在运作IP模式了,如50年代末法国的新浪潮电影运动,80年代中期西班牙的电影复兴。到了美国的好莱坞,在商业化团队的运作下,IP更是被运用到了极致。电影产业专家爱德华・爱波斯坦在《大银幕后:好莱坞钱权秘辛》中曾指出:“当代片厂所做的主要是在四处收钱――以他们手中的一笔笔知识产权,向各方收取使用费,再将收到的钱分给该笔知识产权关系到的各方,如创造、开发、投资的各方等。”好莱坞每天出产大量IP影视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如漫威漫画公司(Marvel)和迪士尼(Disney),凭借近代漫画作品《蜘蛛侠》《钢铁侠》或者传统童话经典《灰姑娘》《白雪公主》等IP,通过影视、游戏以及下游衍生品,创造出上千亿的经济价值。

2.2 国内IP发展状况

国内,IP概念始于2014年,壮大于2015年。相比成熟的海外市场,国内IP起步相对较晚,业内对此的讨论也很激烈,如《中国电影跑步进入IP时代》《IP改编电影项目的风险评估及过程管理机制》《影视节目IP挖掘与内容孵化》等,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IP给影视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用好IP值得深思。而相比纸上谈兵的学者,嗅觉敏锐的企业家早就先行一步,阿里影业CEO张强更把IP看作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并投入超过20亿收购储备了超过30个知名IP。

3 IP现象背后三大原因

3.1 商业上:低风险、高回报

当前国内IP现象火热的背后自然具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现代商业电影投资巨大,动辄上亿,这使得靠个人和一家公司单独投资显得力不从心,且风险巨大。现代电影商业模式多通过合作方式,吸引大量风投来共同承担风险,但由于这些投资大鳄对影视艺术并不专业,因此相比于原创作品,他们会选择热门IP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IP剧经过初期的人气积累,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吸引了大批的忠实粉丝,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由此,电影省去了大量的前期宣发费用,有利于成本控制。同时,只要这些粉丝中的一小部分买单,就能保证票房的收入和资金的回笼。

3.2 内容上:IP本身优质

超级IP之所以成功,本身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如《鬼吹灯》系列,虽然其文学性让人诟病,但故事上糅合了魔幻、冒险、历史、民俗等艺术风格和文化元素,情节上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叙事风格迎合了现代读者,自然就能抓住大把粉丝。这些是很多专业科班出身、高高在上的传统编剧不能及的。

3.3 大环境:国内原创能力不足

IP火热的背后,也暴露出原创能力的严重不足,国内编剧目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虽然目前国内的专业编剧有两万多人,但是成熟的编剧不多。编剧收入低,且创作条件苛刻,这些都导致了编剧人才的凋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也正是原创的停滞不前,甚至落后,才导致了投资方和制片方对原创信心不够,而选择了现成的、相对比较保险的IP作品。

4 IP时代影视产业的发展趋势

4.1 IP现象不可持续

首先,IP只是昙花一现,IP电影虽然能带来票房的刺激,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对推动电影成长的作用并不大。与国外成熟的产业链相比,国内影视行业还缺乏相关机制,如国内大量的“小鲜肉”作品,靠演员的颜值和粉丝经济来拉动票房,而不是靠作品说话,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并不利于影视产业的发展。

其次,无论是从空间还是时间,IP的影响力有限。IP只能在某个区域火爆一段时间,离开了这个时空,就没有了市场。例如,综艺电影《爸爸去哪里》,可说毫无艺术价值可言,过几年或者换个国家的人看,它就会失去市场,因为它只是一个商业运作短期套现的作品。现今的很多热门IP作品,等后代人再看时只会觉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是这些作品对艺术毫无贡献。

最后,类似《爸爸去哪里》这样粗制滥造的IP影视作品的卖座,会导致原创市场的萧条,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更不利于影视产业发展进步。

4.2 内容为王,技术加持

影视产业,其文化本质归根到底还是提供内容,国内IP剧近几年扎堆成风。内容缺位、急功近利地进行商业化,在短期内形成了繁荣的局面,当这种泡沫破裂后,影视产业必然将回归本位,整个产业会重新反思作品的内容问题,进而大力提高内容竞争力,特别是编剧水平,强化创新意识,通过内容创新去打开新的局面。

除了永恒不变的内容故事本身,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影视作品的技术特效也在不断进步,这些都赋予了影视作品新的生命。3D、4D甚至5D电影的不断出现,丰富了电影的画面表现力,VR、AR、MR技术也在不断改变人们的观影方式。

4.3 政府支持,商业运作

影视作为一个产业,其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商业的运作。离开政府的指导,影视产业将杂乱无章;离开商业资本的运作,影视产业则无以为继。但是影视产业也不能完全靠政府,这将导致影视产业的发展因缺失市场的调剂而失去活力;影视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完全靠商业资本运作,商人唯利是图的特点将使得电影过于迎合大众而降低艺术水准。因此,我在2014年6月,财政部、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7个部门联合了《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从财政税收到土地使用等多个角度对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对整个电影产业链――从源头的剧本创作,到银行融资,影院放映等,都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每年拨款1亿元,扶持5~10部有影响力的重点题材影片,这就从政策和商业上保障了影视产业的良性发展。

5 结语

IP是时代的产物,IP本身并没有问题,国内的四大名著,国外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屡次被搬上荧幕,IP热不过是新壶装了旧酒,关键看我们怎么去使用IP,比如同样是对《鬼吹灯》的改编,《寻龙诀》票房、口碑双丰收,而《九层妖塔》却 “赔了夫人又折兵”。影视产业归根到底是内容驱动型产业,IP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工具,我们应当科学地区别对待这个新工具,既不能像阿里影业那样激进地押注于IP,甚至放言“不再请专业编剧”,也不能出于对新生事物的恐惧就一棍子打死,IP是一个需要长期开发、发展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影视产业是一个年轻的产业,只有吸纳像IP这样的新事物的优点,兼容并蓄,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尹鸿,王旭东,陈洪伟,等. 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9):22-29.

[2] 靳雯,周莉英.论传统文化对影视服装的影响与作用[J].电影评介,2009(19):20.

篇10

一、中国电影当前发展现状

中国电影最初发源于胶片电影,并且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胶片电影仍然是电影制造业的主流,在我国电影艺术创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质上,在国际上胶片电影逐渐开始遇到发展困境,甚至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数字电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数字化电影生产技术逐渐发展成为电影行业的主流。有专家针对当前电影市场发展现状?M行预测,认为在未来几年时间内,国际市场上的胶片电影将逐渐被数字化电影所取缔,胶片电影最终会退出历史的舞台[1]。这一点虽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电影的发展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只有加强对数字化电影制作和生产的探索,才能够紧随国际化发展步伐,促使我国生产的电影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从这一层面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电影行业虽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但是总体发展效果却不理想,已经开始限制电影行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应该积极探索我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出路,为我国电影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指明方向。

二、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出路

1.中国电影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电影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我国电影行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逐渐开始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首先,数字化虚拟演员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一观点认为在未来电影艺术创作中,演员将真正退出,电影业转而借助电脑合成技术完成对演员形象的构建,并进行电影创作。其次,电影院线将呈现出家庭化的发展态势。在未来社会中,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影生产能力的提升,电影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必然会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并且受到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社区院线和家庭院线会逐渐成为电影院线发展方向,人们在家中既能够完成对各类型电影的观看,并且视觉和听觉效果更好,电影的受众群体将更为广泛。最后,尊重观众的意愿进行电影排片。随着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更为重视人的主体性,在未来电影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电影排片理念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传统的院线排片转变为完全按照受众群体的意愿排片,排片设计更加人性化,能够满足观众的实际观影需求。

2.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指路

对于电影的制作机构来说,电影创作类型的选择并不重要,盈利才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目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特别是电影行业正处于艰难上升期的国家来说,单一的优秀导演或者优秀电影,即不论是张艺谋或者冯小刚,抑或是《英雄》和《天下无贼》,都无法完成对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性构建,中国电影仍然无法与世界电影抗衡,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依然受到巨大的限制。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电影文化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就应该在加强横向区域电影文化合作的基础上,在纵向发展方面坚持构建多元化的电影文化形态,为中国电影行业的有序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2]。具体而言,多元形态电影文化的构建主要表现在多层次电影创作方面,即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既需要加强对电影文化产业中主体类型商业电影的重视,也应该鼓励电影创作单位探索电影的语言和文化,追求电影艺术的个人表达,即在发展电影艺术的过程中追求艺术个性和商业需要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在中国内地,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型,从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单一层面的电影类型都无法构建起完备的电影文化,而经久不衰的好莱坞电影和曾经风靡一时的香港电影也从一定层面上表现出只有多元化的电影类型和多层次的电影结构建构,才能够真正增强电影文化产业的有序性,促使电影文化产业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契机。

而对于电影文化的多元化建构,我国这一时期的电影行业发展现状,就为电影文化多元化建构工作提供了可能。具体来说,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化社会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社会关系急剧变化,社会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大众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不断的进行变化和调整,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也受到影响发生了变化,新的思想观念逐渐被确立,人们在动荡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中国电影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中国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积极引入本土化创作素材和创作资源,在电影创作中逐步彰显出中国电影文化特色,促使中国电影重新焕发出生机,在新时期获得持续稳定发展[3]。简言之,基于当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现状,中国电影行业在发展历程中要想突破当前社会束缚,在新时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应该重新确定电影的发展道路,进而基于多元结构的构建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促使中国电影逐步彰显出中国特色,形成更加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电影文化,在世界电影艺术之林中占据一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