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城市照明不仅仅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基础功能,同时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为此,有关人员要十分的关注城市照明规划设计,不要将其孤立起来,而使应该将其纳入到城市空间环境整体中,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看待这个问题。城市发展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影响,城市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城市设计中城市照明设计则是其中一个方面,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对整个城市来说都有积极的作用。
1 基于城市照明形象建构的城市设计解读
何为城市照明形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无论各种解读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差异,但是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的一点认知,即良好的照明形象是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甚至会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照明形象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价值,更是社会意义上的价值,甚至可以追溯到城市发展根源性的问题方面。另外,城市照明形象从广义上讲,其应该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属品,其甚至影响着社会之间的各个因子的交往,所以对城市照明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异常重要。城市的照明规划则与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空间有着之间的关系,因此,城市照明形象既要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基础功能,同时也反映出城市的品位,这对构建现代化的城市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视角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但是其主要对象只有两种,一种是城市物质形体,另一种是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设计的前提是尊重人的需求,以便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内容,其需要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品位等,照明设计最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遵循上述原则。将城市照明规划纳入到城市设计的领域,可以充分的引导城市照明形象,这对提高城市的照明规划设计地位也有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重点研究的是具象空间,核心内容是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绿化等,城市照明设计只有充分的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真正的规划出和谐照明的空间环境,使人感温暖。另外,城市设计能够反映出城市居民对环境所具有的态度,人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形象,直观的感知周围的环境,城市照明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评价水平。
同时,城市设计所关注的点有很多,实体物素材只是其中之一,重点应该是城市空间与各个实体物要素之间是否能够和谐,而这涉及到了文化、自然以及社会等各个因素,所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照明规划,可以更加的深化城市内涵,该城市给大家的印象将更加的深刻,如果城市照明规划中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同样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成为现代都市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因此,从城市角度出发,城市照明设计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照明的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这样城市照明建设进步的空间会非常大,其整体目标以及所具备的价值取向都会与城市呈现的特征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再加之,自然环境本身的差异,这使得城市发展定位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差异性完全可以通过城市照明设计体现出来。
2 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
2.1 城市照明规划与城市设计,其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都是致力于城市整体空间的有序发展与城市特色的塑造,城市照明形象的建构实质上是城市设计的基本问题,应在区位空间审视下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指导下,从城市设计战略与整体空间设计两个层面来开展,既要有自上而下的宏观发展思维,又需对自下而上的微观元素进行把握。巴黎城市夜景照明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高度一致,充分强化了城市景观轴线,体现了城市照明的整体性特色。
2.2 在城市照明规划的城市设计战略层面,应从整体上审视城市定位!城市风貌特色的内涵与现状特征,把握规划区各行为主体与空间需求的相关性与层次性,发掘城市文化内涵,提炼精髓,以此来解决城市照明形象的基本定位问题,这也是城市设计中的基本命题之一,进而指导城市照明规划的整体空间设计。
2.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结合,因此,基于城市设计的城市照明规划,除在宏观层面把握上位规划相关要求,体现规划地段的职能定位外,更要注重对微观层面城市设计要素的体现,以塑造人性化的照明空间。这就需要在照明规划中从景观和环境的整体性上给予充分的视觉体现,通过对现有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改善与完善,对日间城市景观元素进行认知,对夜间主导景观元素进行把握,并深入贯彻绿色照明!特色照明的理念,充分的展现城市特色照明形象。如某市的编钟路灯、某市的风筝路灯,在照明设施的选取上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
2.4 城市设计在照明规划中的作用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在照明规划中应注重实际,发挥公众参与的效能,实施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内容,可以通过指导性图件与法定性图则共同保障照明规划目标的实现。
2.5 空间整合与功能重塑,城市设计可分为城市总体和中微观两个层面,前者的着眼点为整个城市或城镇体系中某个综合区的主要发展方位、空间节点等的设计构思,后者则是为规划与设计城市内某一区域的空间景观环境。城市灯光夜景的视觉效果,从宏观上看,在于灯光夜景整体景观的合理性,而灯光夜景的整体布局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是否突出了区段主题定位。
2.6 整体协调与个性设计,城市照明首先是满足功能照明要求,保证司机和行人能看清行进中的障碍物和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等,防止和减少暴力犯罪,增强行人安全感。规划中根据区段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需要,提出照明的量化标准,并制定道路照明的环保与节能的具体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研究十分必要,因为很少有学者对城市照明规划等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将其与城市设计联系起来一起研究更是少数,而笔者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对后来者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城市规划部门更加的重视城市照明的问题,以使城市照明形象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黄健二.城市设计对于处理中国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作用[J].城市建筑,2011(2).
[2]许楠.新世纪的城市道路照明规划[J].城市规划,2004(9).
篇2
【关键词】山地城市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可操作的山地城市设计方法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山地城市因其多变的地形, 不仅带来水文、地质、气候的复杂化, 而且影响到市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 使得山地城市这一系统更具复杂性和多变性。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山地城市中使城市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为解决在设计与建设中的可操作性这一问题,我们在山地城市设计与建设中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首先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辩证地运用重点论和两点论。重点论和两点论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是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内容。
第二,由山地城市形态入手。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的显现,也是城市内在特征深层文脉的显性形态,而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干预过程及对城市内在特征的发掘和发展。以山地城市形态为切入点,辩证地运用重点论和两点论,我们就可以得出一种可操作的山地城市设计方法——对山地城市形态的重点要素进行重点控制,而对非重点要素采取引导性设计,我们称之为“重点受控”与“局部放任”。
1.1 重点受控体系
传统的山地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分析是客体性的,这种客体性的把握忽视了人的思维,人与山地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山地城市形态是由客观物质构成的,但它又是人的眼睛所观察的,人的内心所理解的。借鉴凯文• 林奇关于城市认知要素的结论应用于山地城市,我们确定山地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为地形、道路、边沿、区域肌理、结点和标志。
1.1.1 地形
从山地所处的位置来看,地形有山顶、山躯和山麓之分。从山地及其与周围的景物的组合关系来看, 地形又可分为开旷型、半开敞型及封围型。开旷型地段指至少在中景范围内均属开阔地带,山顶是典型的开旷型地段,既作为观景点, 同时又是深景的终点所在。半开敞型地段至少有一面朝向开阔地,或依壁于山体, 或作为山系的支脉延伸,它在侧向轮廓上有较高的景观要求。封围型地段则是四周有山体环绕。
1.1.2 道路
在山地城市中,道路体现了城市建设同地形相结合的特征,道路的走向、布局、尺度无不是适应地形与客观环境的结果,道路在山地城市中起着骨架的作用,其他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这为我们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的山地城市中的城市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以道路作为设计的一种空间基准, 来控制未来山地城市形态的发展。
1.1.3 边沿
边沿是两个面的界限,山地城市的天际线是比较明显的边沿(如图2)。在山地城市中, 即使身处城市内部也能观察到起伏不定的边沿空间,起伏的地形使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来观察城市天际线,从而更好地理解城市与地形的结合, 更好地理解建筑空间的组合关系,同时也对山地城市天际线的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1.4 结点
结点是人们可以进入的具有重要地理位置的焦点,一般可以认为是一定区域的核心。以我们所探讨的山地城市形态来决定研究的尺度, 结点在这里主要涉及城市广场,以及道路交叉口、交通枢纽等。山地城市广场与平原城市广场的不同之处在于,山地城市的广场可利用地形起伏,创造出不同标高的平面, 在同一广场内,不但要形成空间的围合, 而且要形成让视线溢出达到广场外部的开敞性。
1.1.5 标志
山地城市中,标志对形态表达的重要性远胜于平原。地形的起伏使标志可以突出表现城市的个性特征, 赋予其可识别性。标志在山地城市中的定位功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标志不应是一孤立的物体, 孤立的标志的参考基准作用是较弱的, 但若把两个以上的标志“聚集”起来,就会因相互衬托而各自加强了,因此需要制订一个区域性的高度控制规划,保证一定区域范围内标志间视线的连续性。
1.2 局部放任体系
局部放任的实质是非重点受控地段的引导性设计和居民参与设计。在重点受控体系之外,相对应就形成了局部放任体系。对自然生长部分可以用控制体量、控制高度、控制建筑风格的方式, 以及其他必要的管理手段加以引导制约。与引导性设计相比较, 另一个层次是公众参与设计。设计者要深入了解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他们要解决的问题。
1.3 “重点受控”与“局部放任”的辩证统一
“重点受控”与“局部放任”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工业革命以来,通过多年的建设实践,人们发现这种整体的形态规划缺少有“根基”的居民生活环境的内聚力,是把一种陌生的形体环境强加到有生命的社会之上,追求理想模式的城市规划设计丧失了生活中自然朴实的生气,而在这方面,历史上那些“自由城市”反而具有很多优点。所以,尊重人的精神要求,追求丰富多彩和生活气息, 成为本世纪中叶以来的城市设计主题。因此,可以这样说,近现代的历史变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性形势, 决定了城市设计的控制主题,而日益偏离人的情感世界的高技术化的世界新形势, 又决定了城市设计中历史和人性再现的放任主题。我们提出的“重点受控”与“ 局部放任”的目的就是解决城市设计中控制和放任之间如何适度结合的间题。
2实践应用
东至县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设计的例子。东至县总体规划中布局结构共分为三个部分,站前区、滨湖区和尧城区。站前区作为东至县的三个区之一,又是整个县城的门户,我们正在努力寻找建立新的城镇形象。在站前区控规的城市设计主题以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塑造整个站前区的形象,在开发中保护和发展东至县山地城镇的特征。在东至县站前区控规的城市设计中,我们引入“重点受控”和“局部放任”的设计方法(如图3)。
2.1 重点受控体系
东至县站前区控规城市设计的重点受控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土地使用控制体系,包括土地使用性质、用地面积、建筑红线、绿地率及停车位等,这部分内容一般可作指标量化或条文式表达,明确易懂另一部分是山地城市的形态设计控制体系,通过重点控制城市设计要素即地形、道路、边沿、结点、标志等建构城市的秩序和整体。
2.1.1 地形——创造力的源泉
在东至县站前区东部是天台山森林公园,是整个站前区的至高点,从地形与景物的组合关系来看,山顶是开旷型地段,山腰属半开敞型地段。平顶山山顶既是眺望整个站前区和泉水湖的最佳地点,同时又是城区各部份景致的终点。站前区的北部是历山风景区,是整个站前区的又一至高点,所以,在站前区的城市设计中,我们要把握好整个地形的地块控制指标(如图4)。
篇3
城市道路是客运与货运的主要设施,干路网是城市的主要骨架,道路功能划分不够明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交叉口制约了道路通行能力,易造成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对其设计技术方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完善;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99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交通道路工程设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在城市化步伐日渐加快的背景下,加强对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完善及实践对促进城市化水平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
城市道路为城市道路交通的各项组成提供一定的通行空间,以实现各行其道、畅通无阻的交通载体功能。合理确定道路性质、功能,适当放大交叉口间距,妥善组织平交路通,设置必要的立体交叉,力求快慢车分流、人流与车流分隔,使车辆、行人“各从其类、各行其道”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达到交通流畅、安全、迅速的根本途径。
2.1、快速交通干道:主要技术要求:只准汽车行驶,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中间设置一定宽度的分隔带;出入口控制;大部分交叉口采用立体交叉,机动车道至少为四条,计算车速60~80KM/H。
2.2、主要交通干道: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联系着城市主要工业区,住宅区等全市性公共活动场所,负担城市的主要客货运交通。其主要技术要求是:车道数一般不少于四条,道路两侧一般不设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2.3、一般干道:是城市中数量较多的普通交通干道。由主干道引出,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负担主干道上交通的集散和区域内主要客货运交通。一般干道通常不设立体交叉,部分交叉口可以扩大和分化可设四车道,亦可不设单独的非机动车道;虽有服务功能(两侧设有公共建筑和商业网点),但尽量不要形成商业街。
3、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城市道交通方面的人才资源还是比较少的,从教育专业上来分析,如北京工业大学自1979年率先在国内创办交通工程专业以来,遵循“工管兼容”的专业发展方向,为国家尤其是北京市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当时由于全国开办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不过五六家,每年培养的学生大多数进人政府部门、高国、大型科研院所从事交通工程研究、规划、管理和设计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了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注重科学研究方向,所以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方向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十分缺乏的。
3.1、道路功能划分不够明确。
目前长沙城市道路已处在建设和管理并重的阶段,主要特征为混合交通,但城市道路的功能设计不够明确,还缺乏人性化考虑。具体体现为交通流量没有得到控制,生活性道路上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权得不到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和信号缺乏,人车互相干扰,电动车、出租车发展迅速,无序交通流量迅速增加,而大容量的公交车发展却相对较慢。
3.2、交叉口制约了道路通行能力。
交叉口是道路通行能力的瓶颈。交叉口的交通工程设计将直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长沙有些重要的交叉口如黄兴路和解放路交叉口缺乏交通管制和监控管理。由于该交叉通流量大,等待时间过长,人车混行,秩序混乱,易造成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
3.3、公交优先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公交优先是解决日益繁重的城市道路交通压力的优化措施和合理政策。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进行公共交通工程设计,是实现公交优先发展政策的最佳途径。长沙市城市道路网只局部设计了公交专用道和港湾式公交车站,有些是设置了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桐梓坡路上已有的港湾式公交车站没有应用。没有设置港湾式的公交车站则由于占用非机动车道停车和上下客,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如黄兴北路公交车站没有设置站台,且没有公交专用道,完全占用机动车道上下客,这样一方面导致机动车道受到侵占,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另一方面在晚上和周末由于购物出行的行人较多,该车站上下客流较多,人车混杂,安全隐患极大。
3.4、静态交通工程设计滞后。
城市机动车的迅速发展,停车问题成为城市交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按照控规要求进行的道路设计较少考虑路边停车带,有些考虑了也因为交通量数据的预测跟不上现实情况的变化而显得不足,或者因停车位充裕而浪费了道路空间资源。
3.5、交通诱导监控信息系统建设较慢。
城市道路的诱导系统包括交通标志标线及智能交通系统,它是保证道路畅通、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功能优化的重要举措。监控系统是保证道路使用者遵守交通规则,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性的管理措施。在道路施工图设计之前进行诱导监控信息系统设计,将能做到交通管理阶段未雨绸缪。而现状情况则是在道路施工后再根据需要和问题的严重性来决定是否建立交通诱导和监控信息系统,没有道路设计阶段的预留空间,交通诱导标志标线的设置就将受到限制,道路交通管理也陷入被动局面。
4、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完善与实践
为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在规划设计阶段的作用,提出规划、设计、建设、实施一体化的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其关键思路是从道路交通功能出发,以交通组织为核心,通过详细设计进行统筹,并与相关规划进行协调。通过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将规划阶段和施工实施阶段无缝衔接,确保规划理念在实施阶段全面落实。本文将一体化的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划分为功能定位分析、交通组织优化、详细交通设计、实施保障4个阶段:
4.1、功能定位分析。
功能定位分析是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工作的基础与出发点,后续各个阶段的工作都是为确保道路交通功能的实现而开展。因此,准确确定道路交通功能定位是整个工作的前提。道路交通功能分析并不是传统的确定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交通功能,更不是简单以机动交通作为识别条件,而是将全部道路交通参与者作为核心,结合周边用地、区域道路网络的整体情况,提出道路在城市发展、交通、景观等多个方面应承担的功能。道路交通功能定位不应该仅仅由交通工程师确定,而应该由用地规划、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等专业人员共同确定。
以干路为例,组团之间的干路应该承担更多的交通联系功能;交通枢纽内的干路应该以交通集散功能为主;居住区内干路应该以非机动交通为主,限制机动车交通功能;城市核心区内的干路应以保证人的活动便捷性为主,强调道路的服务功能;城市特色地区的干路应该强调街道与城市的总体特色和风格相一致,突出交通与建筑、景观的协调。
4.2、交通组织优化。
交通组织方案是开展一体化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核心和关键内容,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既能确保道路交通功能的实现,也能具体指导详细交通设计。
首先要以道路交通功能定位为基础明确整体交通组织策略,重点回答慢行交通、公共交通、机动交通、静态交通等各方式应按何种原则组织,各方式应如何衔接和协调才能体现道路交通功能。确定哪些交通应该优先,优先的权利如何保证;哪些交通应该疏解,被疏解的交通如何分流等。同一条道路在城市不同的区段,往往功能也会有所差别,相应的交通组织原则和组织策略也要有所不同。在整体交通策略确定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详细交通组织方案,包括地块出入口、交通管制措施等工作。
4.3、详细交通设计。
详细交通设计是设计内容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道路工程设计、交通渠化、公共交通、交通枢纽、交通管理设施设计等内容。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在详细交通设计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4、实施保障。
实施保障工作是规划理念最终落实的保证。
目前国内很多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往往是把详细交通设计提交到市政设计单位,由市政设计单位进行落实和实施,而交通工程设计人员在实施保障阶段开展工作有限。这种工作模式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市政设计人员与交通工程师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因此,实施阶段的协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施工协调、相关规划协调等,以确保规划理念能够落实。
【结束语】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离不开交通组织优化,在城市不同的区段,往往功能也会有所差别。道路交通功能定位不应该仅仅由交通工程师确定,而应该由用地规划、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等专业人员共同确定。市政设计人员与交通工程师之间要做好衔接,用以确保规划理念能够更好的落实。
【参考文献】
篇4
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中,方法论的学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只有理论化和形式化的方法论也远远不够的。设计方法学理论并非适用于每项具体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需要教会学生不能只借助已有的设计方法学理论,还必须要有具体的实践方法。笔者通过对设计方法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设计经验的融合,总结出基于应用实践为目的的设计方法学课程框架,分为三类实践方法:观察方法、思考方法和设计环境。
观察方法
观察、质疑、听取和理解是概念构思的完整过程,而观察是第一步。设计概念的产生是一个不断观察、听取和记录的过程,观察能力至关重要,且观察不仅仅等于观看,而是需要眼耳鼻及身体内所有感觉器官通力合作。观察能够随时随地触发灵感,也能在无意识之中激发概念的构思进程。
笔者在《基于观察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课程再设计》中,对观察方法有过详细描述并以设计案例加以辅助说明,在此文中不再详细描述。对应用实践能起到直接指导作用的方法有:随身记录生活细节、关注产品功能的延展、关注用户自行改造行为。
思考方法
通过观察得到的想法需要进一步的思考提炼。在设计的深入过程中,早期的概念通常扮演着设计指挥官的角色,而思考就是概念深入推进的强大动力。对应用实践能起到直接指导作用的方法有:将相似事物分类组合、用不同词汇描述、收集整理与反思、模拟用户实景。
将相似事物分类组合的方法基于观察、分析、辨认和组合等一系列活动。分类组合提供了一种方法,去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相似性,有助于为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东西建立关系和模式。强制联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结合起来表达的,有助于将原先被视为不相干的想法或概念得以连接,发展出原创性的想法,产生很多巧妙的多功能设计。在设计开始之前,搜集一些必要的参考材料、照片或者实物,寻找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并分类放在一起,通过视觉的方式启发设计师对功能、材料和比例等问题的思考。
使用不同词汇描述辅助启发概念。语言描述与文字常常成为用户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径,值得商榷和推敲。一个词汇的使用可能推动一系列创新思考,同时也有可能因为理解上的分歧而使思维受到限制。不同的词汇按时不同的假设,并引导你朝不同方向思考。例如,是“饮水瓶”还是一个“饮水容器”?如果使用“饮水瓶”来描述物品,结果很可能导致许多无法规避的限定,因为它会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一个圆柱体的、细长的玻璃或塑料器。但是如果使用“饮水容器”,则会少掉很多条条框框,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使用不同词汇来描述产品,有利于找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常常是普通人没有察觉到的,同时通过这些词汇来分析和洞察用户的潜在需求。
收集整理与反思是一个过程,主动的、有选择的和偏执的。要把收集整理与反思当作是一种有建设性的休闲活动。收集被视为知识与灵感的积聚,如同中医使用的草药柜,储藏着能医治所有疾病的天然材料;收集是在物品中储存知识、回忆和意义,提高我们通向创意的洞察力。而整理能够帮助理清思绪,找到事物的关键点,更准确更快速的抓住问题的本质。反思重新审视整个设计过程,从总结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模拟用户实景,不同于一般教学上的表演性质占主导角色扮演。是一种以模拟故事所有真实细节为形式的洞察概念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设计师与产品使用者之间产生身体和心理的共鸣。模拟实景需要模拟一个特殊场景中包括环境、语境和角色身体心理等所有细节,并要尽可能借助实景实物来还原。这种反复体验这种接近真实的实景,彻底抛弃表演中夹杂的习惯性思维,才能暴露出真实的问题激发新的想法。
设计环境
批评需要某种标准,而且批评应该运用严密的逻辑思考,以确保对设计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毁灭性的否定。不提出任何参考方向,没有任何实质性或基础的评论是不负责任的,也不会对设计给予任何帮助,反而会成为设计创新的消极壁垒。相反如果批评适度适时,就会促进设计思考,甚至成为必要的设计过程,因为建设性的批评常常会为设计提出创造意想不到的创意。
总结
篇5
关键词:街道景观;建筑改造;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对景观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目前许多城市已经转入城市环境整治的阶段,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开展了“城市街道景观整治”的活动。街道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一个城市风貌"特色的最直接表现。它是城市形象的载体,是人们介绍城市不可或缺的因素。
街道景观的概念
与其他景观相比,街道景观相对更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它是人们生活需求与美学需求综合的产物。究其组成元素来看,可分为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两个方面。动态景观主要是指使得街道动起来的人和车辆,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街道具有活力;静态景观主要是指街道两旁的建筑、小品、绿化、环境设施等,由于它们的加入才使得街道景观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提供更好的美学享受等。
街道景观不仅具有物质属性,同时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城市中的人们带给街道,街道所承载的文化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城市中的人们,这些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街道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呈现出自然、自由、看似随意却又与城市紧密相关的文脉。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特性
城市街道需要满足大众的生活必须性以及对美学的享受,落实到街道的景观设计中,就应该从它的特性出发。综合来看,街道的特性主要包括城市肌理性、视觉传播性、连续性、文化性等方面。
基于城市肌理的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如体制制度、自身局限、历史环境等,这就导致了街道线性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模式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活空间,而这种空间就直接反映城市的肌理,是城市生活的真实再现,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城市肌理的研究,分析城市街道成因,预测街道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指导新的街道景观项目。
城市街道景观的视觉传播性
街道上的住户和行人作为街道景观的主要受用者,他们的视觉和使用感受才应该是街道景观设计的标准。但现在一些城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仅仅依赖自身的设计经验或者哲学美学理论,就捏造出架空于城市本身的街道设计,出现了一些模式化的设计手法,割裂了城市自身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这在强调城市个性化发展的浪潮中是极不可取的。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站在居民角度去处理街道上人与人之间、环境与人的关系,要着眼于解决街道景观是否能够与使用者达成沟通,并达到传递正确合理信息的效果。
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性、连续性
街道风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是不同历史阶段街道形态的叠加,街道景观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是城市线性空间的基本构成,但连续性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个矛盾的因素,比如一栋建筑设计非常出色,但不能代表整条街道景观具有特色;但是若一栋建筑设计得不好,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那么它就会破坏整条街道景观,这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影响着整个街道的发展。因此,城市街道景观应该是以整个城市文化背景、城市环境、建设情况为基底的统筹性设计。从景观的设计层面上看,街道景观可以分为节点、界面和细部设施3类。节点是街道景观所在,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观的关键因素;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则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观的重要前提;细部设施是提高街道景观质量的媒介,同时也使街道空间充满活力。通过这种点、面、细部的处理,可以让街道更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在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中,应利用沿街建筑立面上的细部、墙面本身等进行有效合理地装饰设计、色彩规划和文化元素运用,并在城市街道的整体风貌特色的把握考虑下进行。
城市街道景观反映城市文化性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特色,实质上就是“城”的文化和“市”的文化。“城”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反映到街道上主要是指对建筑和道路系统的整体规划,它是城市的格局和肌理;“市”的文化则为非物质文化,强调的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行为传统等方面的内容,在街道景观中的体现就是物质实体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通过对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形成对城市的印象,从而对城市的文化有所理解。
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
根据城市街道所处的位置、使用功能等将街道分为传统地域文化的街道、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现代商业步行街以及滨水区街道5类。
传统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设计
传统文化符号在内容形式上是根据当时的文化特色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产生的,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所以传统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要注重原有街道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如对于一些老字号要予以保护等。街道设施应考虑景观造型手法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一致性,要提取传统文化要素、组合地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注重街道色彩表现等。起到强化空间文化内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
交通性街道景观设计
交通性街道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道路,它主要是为城市的车辆通行提供通道,是人、车流的高度集中区域,承担着城市交通的功能。通常交通性街道景观的设计主要有沿街的线形设计、建筑形式、街道设施、街道绿化等。沿街的建筑可以结合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的宽度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街道的空间、比例感协调。街道并不一定要等宽,可采用局部空间放大的手法,将城市广场、绿地引入街道空间中来,使街道空间丰富多彩,增强街道的形象性。交通性街道的街道设施包括道路照明设施、信息显示牌、护栏、标志广告牌(如图所示)等,
图1
这些设施的设计不仅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还是美化街道的重要载体,在设计时除应避免自身对景观的不利影响外,还应强化它在视觉效果上对快速路的美化与修饰功能,可以通过提炼城市文化元素并反映到街道设施中,让人们即使在快速路上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情。
图2
此外,一些特殊的交通性街道,如高架桥、立交桥等,它们与地面会存在一
定的高差,这样的高差给交通性街道景观带来了立体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增添攀爬植物,缠绕包裹高架桥的桥体外侧达到绿化效果,或者可以在桥侧固定盆栽,形成立体的绿色景观。
生活性街道景观设计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街道中最普遍,也是最多的一种街道类型。生活性街道景观设计要抓住其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特点,强调它的场所感和邻里感,如在街道景观的空间形式设计中融入满足人们日常购物、生活的超市和菜市场等居民需求的服务性区域,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考虑街道空间的变化,利用植物或者街道小品、座椅等来组织丰富空间,给居住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场所。由于生活性街道中行人的数量比行车多,在绿化设计中应注重行道树的选择,便于人们在夏季遮阴,冬季可以得到足够的日照,同时可以采用花坛、花池的种植方式为街区增添景色。
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现代商业步行街主要是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将其从商业集聚区域中划定部分为步行区域,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购物环境。商业步行街道景观设计必须满足商业空间的要求,如在商业街中举办活动、表演需要的空间等。便利的到达方式是集聚人气的主要来源,诸如停车场、自行车停车位、道路指示牌、电话亭、自动提款机、垃圾桶、导游图、座凳等便民设施的配套完善是保证街道品质的基础,同时从街道应急考虑,在通道宽度、地面铺装强度上都要考虑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的进出方便等。
滨水区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泛指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区域的土地。在设计时应强调它的空间秩序性和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的包容性,可以在临水区域间隔设置亲水平台,让人们近距离与自然接触,还可以在滨水区域沿水种植行道树,修建自行车道,形成供人休闲的慢行通道。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街道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城市街道逐渐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工作必然是我们应当考虑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周佳叶.浅谈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文化[J].华章,2013.03
篇6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创作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城市景观设计关系着我国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我国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仍处于发展阶段,城市景观设计中还存着缺点和不足。因此需要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师针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创作思路进行不断的完善。
1.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1.1体现了城市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
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一个城市的城市景观,可以说城市景观是城市给世人的一张名片。人们通过对城市中的一景一物的观察,慢慢了解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例如,城市广场上醒目的雕塑,道路上优美的街心公园。人们通过这些细微的景观认识这座城市,感悟城市的温度。由此可见城市景观对城市尤为重要,其不仅是功能性的建筑物,其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的风貌,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城市景观是城市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1.2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拓宽了居民的活动空间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优美,实用的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们缓解焦虑,放松心情的好去处。置身于优美舒适的城市景观中,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可以在城市中觅得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在生活压力面前得以喘息,给人们一个避风的港湾。同时城市景观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方便群众展开各种文娱活动,便于朋友之间感情的交流,拉近了邻里距离,增加了生活情趣。
1.3代表城市的发展状况
城市景观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从一定角度上说城市景观是城市发展的缩影。人们可以从城市景观的不断变化完善中,看到城市的发展变化。从我国目前各城市的发展来看,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越快的城市,城市景观的变化也越明显。城市发达程度越高的城市,城市景观品质越高,功能越完善。因此从一个城市的城市景观状况就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而粗略的掌握一个城市的内在实力。
2.影响城市景观设计的因素
2.1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常常会出现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而在传统的城市景观的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为了建造城市景观而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这不符合现在世界上绿色环保的理念,也不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因此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师已将环境因素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力求将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打造出绿色自然的城市景观。这是未来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推动建设绿色环保型城市的进程。
2.2视觉因素的影响
城市景观设计关系着整个城市的风貌,因此在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城市景观设计师要格外重视城市景观视觉上的效果。针对城市景观视角效果应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是城市景观本身要符合审美上的要求,表达出一定的设计理念,人文思想。另一方面,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具体的城市景观本身,还要从城市整体出发,使设计出的城市景观与整个城市相适合,体现出和谐美。综上所述,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应全面的考虑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打造出优美,和谐的城市风貌。
2.3政治因素的影响
我国城市的具体发展左右着我国国家政策,经济制度的实施情况。因此城市的规划,设计,运行,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也要着重考虑到政治因素,顺应国家政策,保障经济发展,注意城市建设的管理问题。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服从城市规划,根据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要求针对不同区域,进行符合该区域发展状况的城市景观设计,以完善整个城市的经营,促进城市的发展。
2.4文化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聚集居住的地方,囊括了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不同教育背景的居民,人们在城市中居住,对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城市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城市景观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居民层次,民族特色,等方面内容,设计出适合该城市文化的城市景观,让城市居民可以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让外来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该城市的文化,更好的融入城市中。
2.5经济因素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城市景观。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从城市的交通,通信,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等方面来判断。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城市景观过程中应着重对城市的这些方面进行考量,掌握城市的整体实力,针对不同城市经济的不同状况因地制宜,使城市景观设计集经济,实用,美观于一体。
3.城市景观设计的创作思路
3.1对原有城市景观设计风格的承袭
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城市景观设计师往往会先研究整个城市景观的整体风格,针对城市的整体效果设计出符合城市风格的城市景观设计。一般城市景观设计师会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把握好城市中固有的风格,二是根据实际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城市景观设计思路,是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这种设计思路,可以很好的保证城市的整体风貌,使整个城市和谐统一。但是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具体情况的分析,不要盲目跟风,以免影响城市景观的设计。
3.2对城市景观设计风格进行变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也不例外。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进行改革创新是现在城市景观设计创作的新思路。有别于以往固守成规的设计思路,新的城市景观设计创作思路,要求城市景观设计师,要跳出传统的束缚,设计出更具现代感,更有创新精神的城市景观。这种城市景观是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符合现代人对个性的追求。由此可见创新的城市景观设计让城市景观更加多元化,凸显了现代城市的生命活力。
3.3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人文精神
现代城市景观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筑物,其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一些城市景观设计师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加入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城市景观表达出一种精神,体现出一种思想。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城市管理部门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中也开始注重加入人文色彩,让城市景观传递人文关怀,体现城市特色。
总结: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城市景观设计也在进行着变革与创新,逐渐的摆脱了传统创作思路的束缚。在城市景观实际的创作上不再局限于城市景观功能性的设计,加入了一些多元化,人文性的元素,让城市景观设计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推动了城市景观设计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曹红卫.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创作思路及方法[J].科技与生活,2011(9):44-47
[2] 欧阳平贵.城市景观创作思路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12-115
篇7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1-0000-01
前言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化的保护与监理;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等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为世人认可并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途径,因此重新审视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
1、统一的原则:也称变化与统一或多样与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甚至一些局部感到支离破碎,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又会单调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 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街道绿带中行道树绿带,用等距离配植同种。同龄乔木树种,或在乔木下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这种精确的重复最具统一感。
2、调和的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
植物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当植物与建筑物配植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的协调。如一些粗糙质地的建筑墙面可用粗壮的紫藤等植物来美化,但对于质地细腻的磁砖、马赛克及较精细的耐火砖墙,则应选择纤细的攀缓植物来美化。南方一些与建筑廊柱相邻的小庭院中,宜栽植竹类,竹竿与廊柱在线条上极为协调。一些小比例的岩石园及空间中的植物配植则要选用矮小植物或低矮的园艺变种。
色彩构图中红、黄、蓝三原色中任何一原色同其它两原色混合成的间色组成互补色,从而产生一明一暗,一冷一热的对比色。它们并列时相互排斥,对比强烈,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如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黄色与紫色为互补色,蓝色和橙色为互补色。我国造园艺术中常用万绿丛中一点红来进行强凋就是一例。如英国的谢菲尔德公园,路旁草地深处一株红枫,雄红的色彩把游人吸引过去欣赏,改变了游人的路线,成为主题。
二.生态景观设计中的方法
1.关于标志性建筑的符号化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指城市的“形象代表”,它是城市风格最重要的视觉识别之一。在功能上,标志性建筑大多是城市的地标,同时,也是人们认知城市的最直接的载体。标志性建筑超越于建筑本身,具有社会价值观。它的形式只有满足了社会文化心理才能纳入整个社会的认知体系,成为社会的风格代表。紫禁城与长城之于北京,凯旋门、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维多利亚湾之于香港,已经是社会文化的意义。
2.关于城市雕塑、纪念碑作为城市美学的符号化
作为综合性的三维空间艺术,城市雕塑是生活、艺术、科学、技术、时代精神和大众情感融于一体的空间造型艺术,被称为“城市的眼睛”。它是城市美学中的关键元素。具有优秀艺术品质以及内涵特别的雕塑和纪念碑,堪为城市的标记。雕塑和纪念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直接表现城市景观个性的重要标志物。其形式有庄严宏伟的,也有寓意深刻的、有形态优美的、也有拙朴活泼的;既有表现当地古老传说的、也有表现历史故事的,它们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时代经济与政治浮沉、变幻的见证,作为物化的时代文明,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如广为人知的深圳特区的“垦荒牛”、广州的“五羊”(图2)、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布鲁塞尔的“撒尿男孩”等。
3.植物配置生态设计
3.1改变观念,精心设计
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而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且不可把设计仅仅当成是在图纸上作画,更不能只重视“艺术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去做违心的设计。
3.2合理选择树种,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环境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对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景观功能的处理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保持环境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配置的多层次性还能给整个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3.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利用植物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们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在公园、居民区,尤其是医院、疗养院等医疗单位,应以园林植物的杀菌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植物的吸收CO2、降温增湿、滞尘以及耐荫性等测定指标,选择适用于医院型绿地的园林植物种类,如具有萜烯的松树、具有乔柏素的柏树,具有雪松烯的雪松,香花中的芳香植物等。
3.4 耐污型人工植物群落
以园林植物的抗污染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污染物特性等测定指标,进行分析,选择出适于污染区绿地的园林植物。以通风较好的复层结构为主,组成抗性较强的植物群落,有效地改善重污染环境局部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对人们健康有利。
结语
城市园林的生态景观,是城市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景观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另外,对已建成的绿地要做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方面的基础控制数据,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字】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99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现代经济的发展对城市交通运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出行的方便与否与城市市政道路合理性有着紧密的关系。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时才能促进城市经济更好的发展,作为承接城市市政道路规划和道路施工的道路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道路设计直接关系着市政道路的发展水平,只有明确了道路设计的思想,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后,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道路发展要求的作品,所以研究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方法与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
1.1道路结构缺乏合理性
部分城市的道路在设计之初局限于城市道路眼前发展的需要,忽视了整个城市道路网络化的要求发展,设计出的作品阻碍了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合理化的发展,导致市政道路交通功能的紊乱。
1.2道路交通要点通畅性差
在道路设计之前应该对道路的交通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交通流量和方向、道路周边路网的交通情况以及车辆的组成以及车速,设计者对道路交通情况的不了解导致设计出的道路在车道数、路段以及交叉口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致使道路网点交通压力过大,制约了交通的通畅[1]。
1.3道路横断面设计缺乏科学性
由于在道路设计中忽视了道路设计规划的性,导致了道路横断面设计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道路交通情况和道路通行能力没有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二、道路交通功能不明确[2]。三、设计工作主要套用设计规范,没有结合具体道路的具体情况。四、对于道路周边的绿化带、站台、隔离带以及环保方面的考虑不充分。
1.4无法满足特殊人员出行的要求
作为城市居民组成部分的特殊人员,道路设计者在道路设计过程中没有重视特殊人员出行的要求,出现了盲道少且使用不到的现象,盲道设计不合理无法为特殊人员提供正确的方向指示,无法满足特殊人员出行的需求。
2.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思想
2.1道路设计要与城市特点保持一致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许多城市丧失了自身原有的特色。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自身所在城市的个性发展[3]。因此市政道路设计人员在设计道路过程,首先要了解该城市历史、文化等特色,同时把握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依据城市的个性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城市发展要求和城市未来形象的方案,在城市的地理环境和原有道路有利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既可突出城市地方特色,又可降低市政道路工程成本。
2.2强化城市道路功能
市政道路除了要满通需求外,更要体现出道路的生活功能和美化功能以及旅游功能等。如我国某城市的交通干道深南路的延伸路段深南大道经相关部门的认真规划以及大力建设后已经成为该城市最主要的旅游交通干道,这不仅强化了道路的功能,同时提高了市政道路的经济价值[4]。我国市政道路从功能上一般分为生活性、交通性、商业性和景观性道路。其中交通性道路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和建设的,因此交通行道路车流量大,所以要求道路路面宽且车道数量较多,因此这类道路设计中要突出机动车车道,设置两幅路,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规格可放低。生活性的道路主要是用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如购物、娱乐等,一般路上行人较多,上下班是人流高峰期,所以在该类道路的设计要以满足居民的出行要求为主,实行公交先行的原则,划分公交专用车道,同时划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并设置合理的人行横道方便行人过街[5]。商业性的道路特点在于周边有大量的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所以要求道路的通达性好,因此在道路设计过程中提高人行道路空间。景观性道路是城市发展旅游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道路两边必须强化景观设计,人行道空间较大,满足行人休憩与观赏的需要,同时保留自行车道。
3.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方法
3.1交通性道路的设计方法
交通性道路的设施服务对象是车行交通,因此人行天桥、路灯、护栏以及候车亭的设计要以简约明快风格为主,突出这些设施的实用性即可。同时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设置中要注意在交通标志的位置的前方留足提前量,方便机动车驾驶员在行使过程中提前了解路况,做好心理准备,这样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方式,提高交通的流畅性。
3.2生活性道路和商业性道路的设计方法
城市生活性道路主要以街道的形式体现,这类道路的交通情况较为复杂,表现为人车混性,因此对道路设计工作要求更高。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前必须对道路的交通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尽可能的多设计交通标志。由于生活性街道对停车的需求大,所以在道路设计中要重视停车位的设置,满足各类车型车辆的停靠需求。同时在道路设计中充分利用引导和限制手段,保证交通的流畅,如限速等,以此增加市民活动的空间,提高市民生活的方便度。具体措施如下。一、将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成蛇形状或锯齿状,这样做可以促使进入该道路的车辆减速,同时由于道路线路的曲折性降低了外来车辆进入该种车道的倾向,从而减少了车流量,而且曲线性的道路在观赏性和趣味性方面更符合人们的需求。二、在道路中央或两边种植相应的树木。这样做可以减少外来车辆进入车道的想法,同时能够改善道路的环境,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三、在道路交叉口有意识的将道路设计成凹凸状,通过道路路面的提高或降低,给车辆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制造震动感,从而促使驾驶员减速。另外可以间接性的缩短道路的宽度,在保证车辆能够通行的情况下给驾驶员不易通过的感觉,从而达到控制车流的目的。五,在市民居住区的道路设计上除了要在交叉口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要求驾驶减速或转弯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道路网络的灵活化和活泼化,满足居民舒适生活的要求。
3.3景观性道路的设计方法
景观性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城市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面貌。同时也反应了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因此景观性的道路在设计时应该根据城市整体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和设计。如,在景观性道路旁边有广场时,从道路进入广场的路口要保证充足的空间,提高进入路口舒适感,同时增加路口的绿化效应,实现路口与广场景色的一致性,另外景观性道路两旁的植物和树木在选择上要满足观赏性的需求,实现多样化和丰富化。
4.结语
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直接关系着城市的整体规划,因此在道路设计工作中要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整体规划的理念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城市发展的道路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市市政道路向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司徒嘉华.市政道路设计新思路及优化设计分析 [J].中华民居.2011(06).
[2]何冬英.浅谈市政道路设计的新思考 [J].中国电子商务.2010(08).
[3]张春艳,李琦.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 [J].科技创新导报.2010(06):102.
篇9
关键词:生态;建设;城市规划;生态导向;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过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几个阶段,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这种变迁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市探求的过程。生态的价值取向使在生态学原则下建设未来城市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世界各国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谋求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一、生态城市概念及其创建标准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创建,具体说来要满足实现以下标准: 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了生态城市在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方面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
1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益高。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4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5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6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7生态(健康)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8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9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10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一)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摒弃传统规划价值观,适应城市生态化建设而提出的。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与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是对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等手段,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
1、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点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规划方法,较之有以下特点。
1.1系统性系统思想把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系统,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规划设计变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为系统思维,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城市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联系。
1.2整体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不是单一的物质形体规划(physicalplanning),而是兼顾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integratedplanning)。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它必须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后果;在规划工作上也不再是只有少数单学科背景的规划人员,而是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是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1.3可持续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从城市长远利益出发的,凭借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不因眼前、局部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的科学性、合理性。
1.4生态导向性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来规划设计、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引导城市”生态化”。这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2、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巨系统。三者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经济生态原则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
自然生态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最大限度的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强其健康性。复合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把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体效益最高,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
1、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本身就是”区域市”,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存共荣。
2、对生态城市的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总负荷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合理活动容量,保证生态城市发展与其补给区相平衡。
规划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对生态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建设用地容量、供给容量、工业容量,水、大气及土壤等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和发展建设可能性分析,确定区域的活动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使城市的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使城市与其补给区的长期供给能力和长期承受能力相平衡,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
3、强调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的结合
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仅仅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出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对策,规划是多学科、多工种协作配合,进行跨学科研究,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
4、以土地适宜度等分析为依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度(开发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适宜度)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值(承载力)的分析,进行土地分区(比如可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从缓发展区、限制发展区、更新改造区、自然保护区等),确定土地开展顺序,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
(三)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对策
生态城市也是由多种不同功能的分区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综合体,这些功能区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都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规划设计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优美人工环境的创造,将人工建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规划设计中也注重加强立体绿化,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另外还可起到隔热、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
在进行绿色景观建设的同时,根据条件可利用有机垃圾制造肥料在居住区中来发展种植业,既为居民提供了多样的生活环境,又增加了景观的生产性。规范设计以人为主体,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普遍需求,创造多样性的栖境。功能多样化,活动场所多样化,住屋空间多样化等。
(四)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对策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这些设计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寻求最充分的实现建筑的高效、低耗、无污,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增强建筑及其环境的健康性,提高生活舒适度,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生态化。
三、结语
建筑生态城市这一基本思想,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它是寻求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代表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不可实现、尽善尽美的乌托邦,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过程。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相信通过全球、全人类共同的不懈努力,它将不再是一种趋向,而将是确确实实到来的人类理想住区。
参考文献
1、陈勇1生态城市新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1重庆建筑大学硕士论文,1995。
2、黄光宇、黄天其1论生态城市的概念与评判标准,1992。
3、黄光宇1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1989。
篇10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方法;主题理念
引言
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思维的更替变化,人性的交错复杂,一方面给现代建筑装饰工程领域带了诸多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设计的空间。近十多年来,无论是设计手法还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如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波普风格,欧陆风格、地中海式风格等不断引领潮流,这些都与传统的设计观念有着较大的不同,在整体表现上多了份感性的冲动,却少了理性的思考、人性的关怀。真正有底蕴有内涵原创性的作品少之又少,充斥社会的多是抄袭复制、复制、还是复制。是当代建筑装饰设计们的江郎才尽,还是社会大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多了份理性思考,少了份浮华跟风 大都在现代科技影响下,设计师表现出了更加人性化的设计思潮,更加注重地方性的和文化的体现,重视设计与生态环境的结合;在审美观念上,不再过于追求对称,注重含蓄等观念。在现代科技的条件下,设计的手法更具多元性和开放性。
一、现代建筑装饰工程的现状与问题
1、设计风格的照抄照搬
优良的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成功的前提,但由于人们对建筑装饰认识较肤浅,加之对建筑装饰设计空间审美能力有限,多数业主甚至设计师也只是凭感觉、靠印象、多效仿、随大流,陷入了种种误区,特别是照抄照搬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屡见不鲜。全然不顾适不适合自己的空间、环境和要求,只要是看到局部效果不错的装饰风格,一概照抄照搬。滥用高档材料,各种饰物堆砌,实用功能低下的空间,俨然成为了视觉的累赘和空间的浪费。
2、装修结构的施工禁忌
在装修过程中,凡是涉及建筑结构的施工都是要慎重考虑的。否则将破坏建筑结构,降低建筑的使用年限,严重的将造成施工隐患,引发安全事故。以下几点在装修中应该重视:
(1)承重墙:装修中不能拆改承重墙。什么样的墙是承重墙?一般在“砖混”结构的建筑物中,凡是预制板墙一律不能拆除或开门开窗;厚度超过24厘米以上的砖墙,也不能拆改,这些都属于承重墙。
(2)墙体中的钢筋:在埋设管线时如将钢筋破坏,就会影响到墙体和楼板的承受力。如果遇到地震,这样的墙体和楼板就很容易崩塌、断裂。
(3)房间中的梁柱:梁柱是用来支撑上层楼板的,拆掉后上层楼板就会掉下来,所以也不能动。
(4)阳台边的矮墙:一般房间与阳台之间都有一门一窗。这些门窗都可以拆改,但窗以下的墙不能动。这段墙叫“配重墙”,它像秤砣一样起着挑起阳台的作用。拆改这堵墙,会使阳台的承重力下降,导致阳台下坠。
(5)户门:户门的门框是嵌在混泥土中的,如果拆改,会破坏建筑结构,降低安全系数。而且破坏了门口的建筑结构,重新安装新门就更加困难了。
(6)卫生间和厨房的防水层:这些地方的地面下都有防水层,如果破坏了,楼下就会变成“水帘洞”。如果破坏后重新修建,一定要做48小时闭水实验。
3、工程质量的监管不利
工程质量的监管实质上就是工程管理问题。一方面,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性质、监督内容、方式需进一步明晰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在工作过程中,不良记录的管理方法未得到各级质量监督机构的全面重视,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未得到落实;质量监督机构还存在着监督人员对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及工程质量监督规范规定不够熟悉、业务水平不高的情况;有些监督人员仍无法摆脱传统的质量监督核验制方式;一些机构特别是县一级的机构接收过多的非专业人员,降低了质量监督的效力。另一方面,业主或甲方应该提高自身的监管意识,协调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作用,杜绝“三边”工程的产生(即边设计、边预算、边施工)。
4、工程费用的盲目支出
建筑装饰工程前期应做好细致周密的工作,制定系统完善的计划,合理地支出工程费用。然而当前很多建筑装饰工程项目,并非在前期认真计划,合理安排支出,导致了返工、待工、托工、停工等后果的时有发生。产生这些后果的具体原因有以下方面:
(1)业主对装饰项目的预算估计不足,造成了后期资金供应不上,截断了装饰项目的资金链。
(2)某些业主贪图小利,聘请无资质的装饰公司,采用劣质的装饰材料,到头来不仅仅是工程质量不过关,而且加大了返工的费用,劳工伤财也在所难免。
(3)盲目追求奢侈豪华,全然不顾生态节能,凡一切高档材料一律使用,凡一切全新工艺一并采纳,唯我独尊,自以为是。这种主观臆断的做法往往导致业主蒙受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
二、现代建筑装饰工程的现状与问题
1、充分研究业主特点,全面了解业主要求
业主是具体的,不同性别、年龄、地域、职业、文化程度、投资额度的业主各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需求。要针对具体的对象,有的放矢,体现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个性。如教师之家、艺术之家和企业之家的空间状况和风格特征肯定是不同的;家居、办公、餐饮工程的设计功能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设计师耐心沟通,尽可能全面了解业主需求,充分研究其特点,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2、拟定主题设计理念,把握空间陈设效果
由于诸多方面的不同,这就需要设计师独特的思维方式,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围绕符合业主的空间主题展开设计。同时注意把握陈设对空间效果的影响,因为装饰陈设浸透着社会文化、地方特色、民族气质、个人素养的精神内涵,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所以装饰陈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应与主题设计理念共同考虑。
3、适当淡化界面装修,重视生态节能观念
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解决生态平衡、关注生存空间,注重可持续发展观念是21世纪世界环境的宗旨,也是建筑装饰工程面临的最迫切的研究课题。在当今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提倡适度消费,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反对空间环境的奢侈铺张,因而在设计、选材、施工乃至更新装修等方面,都要重视功能的合理设计,材料、能源、人力的节省和工程结构的牢固性、耐用性、易护性,避免返工而照成巨大浪费。
4、构思空间图形草案,确立空间设计方案
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表现,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图形,因此掌握空间设计的图形构思方法,熟练地勾勒各种草案,是我们确定最佳空间设计方案的有力保障。这种空间设计的图形构思方法,一般包括具象的建筑室内外速写、空间形态的概念图解、功能分析的图表、抽象的几何线形图标、界面空间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空间发展意向的透视图、重点局部的概念设计小稿等等。
结语
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创造的能力来源于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来自主观世界的知觉,成为设计思维的原动力。只有生活经验的积累,艺术素养的积淀和设计实践的锤炼,才能将经验合理梳理并为指导全局的主题理念,才能把握现代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发展的主旋律,才能在设计上不断升华创新。因此,现代设计方法的正真落实,是需要设计者和使用者乃至广大民众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公司并购的动机
- 下一篇: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