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产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院产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第一家团购网站Groupon从上线发展到10亿美元销售额只用了两年,达到这个销售额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用了5年,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Google也用了5年,而目前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Apple则用了8年。
国内第一家团购网站美团网从2010年3月4日上线达到10亿人民币销售额只用不到2年时间。行业发展如此迅速原因有二:一是,这是个从来没有被开垦被满足过的空白市场;二是,这个商业模式同时满足了消费者和商家的强需求,达到了全产业链多赢的格局。
然而,你们真正读懂团购了么?让我先把这个商业模式的基本流程讲清楚:
第一步:团购网站跟商家确定套餐及折扣后在团购网站展示出来;
第二步:消费者在网站上购买并在线支付到团购网站;
第三步:团购网站给消费者的手机里发一个团购券的验证码;
第四步:消费者预约后去商家消费,并出示验证码,验证码通过验证后即可消费;
第五步:消费者消费后,团购网站跟商家之间按照商定的结算价格结算。
团购网站是本地服务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经历了很多年的快速发展,为消费者购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不论淘宝还是京东,销售的都是实物商品或数字类商品,而餐饮、美发、电影院、KTV、足疗、SPA等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品类,是城市居民最主要的消费构成之一,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电子商务带来的便利。团购网站开辟了本地服务电子商务的蓝海,让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美食和娱乐,给商家提供了无风险低成本的营销平台。
从消费者端看,团购网站满足了消费者三个需求。第一、折扣。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同样的服务,是广大消费者最强烈的需求。第二、惊喜。大部分消费者工作和生活繁忙,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发现尝试和比较哪个自助餐更好吃,哪里有更好的足疗,哪里有新开业的KTV等等,而团购网站有专业的人员去发现去选择优质的商家,把最优质最惊喜的商家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这既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也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提升消费者的幸福感。第三、消费保障。没有保障的折扣是欺诈,没有保障的惊喜是惊吓,所以,消费保障是折扣和惊喜的基础。
团购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此快速发展,为消费保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美团网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售前:美团网共有八次审核,贯穿单子上线前整个流程。1、网上调研;2、实地调研商家,之后销售谈方案签合同;3、城市经理审核合同及相关材料;4、总部品控审核合同及相关材料;5、现场商家采访;6、总部品控审核采访内容,把材料交给编辑写文案;7、责任编辑审核文案;8、总部品控终审。在售后:美团网为售后提供了多重消费者保障。
相比于占城市、做规模、冲销售额,我们追求售前品控和售后服务看起来似乎太迂回了,但是我们相信,只有长期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服务,才是团购网站的生存基石。我们的努力也逐渐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在最新出炉的DCCI团购行业报告里,美团网的消费者满意度第一。
站在本地服务类商家的角度看,团购网站首次为他们提供了低成本可预测的推广手段和销售渠道。
站在推广手段的角度看,互联网推广除了能让商家接触到之前无法到达的消费者外,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质。
第一、精准。不管是电视广告还是报纸广告,都有大量并不是目标顾客的人看到了广告;而商家使用团购网站推广时,只有感兴趣的消费者才会点击和购买,天然过滤了不感兴趣的消费者。
第二、低成本。低成本是精准的结果,传统广告方式有很多非目标顾客看到了广告,但是商家需要为这些顾客支付推广费用,这笔推广费用是不会产生价值的,是极大的浪费。
第三、可预测。因为商家在使用团购网站推广的过程中,只有消费者到店消费时才开始产生成本,之前是没有任何成本的;而消费者一旦消费,团购网站就会给商家结款,团购网站从中扣除之前谈定的佣金。所以使用团购网站天然避免了传统广告模式里,广告花了很多钱却无法预测到底是否会有效果的问题。
站在销售渠道的角度看,就必须提及本地服务类商家的成本结构。本地服务商家的成本结构特点是,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举电影院为例,电影院每部片子一旦确定播放,成本就已经确定了,在正常客流之外每多接待一个顾客,边际服务成本是很低的,所以哪怕是以很低的价格卖出一张票,电影院也不吃亏。而团购就成为了一个极好的销售渠道,能让电影院把票卖给更多的消费者,消耗掉电影院的剩余服务产能。
对于团购,我的定义是“第三产业的电子商务”,也可以说是“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淘宝、京东这样的实物电子商务网站是促进了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品在互联网上的销售。团购作为第三产业的电子商务,它主要是服务于生活服务业,它不再是让人“宅”在家里等着快递送货上门的电子商务,而是让大家走出家门,到各个有特色的地方去消费。
篇2
关键词:中国动画现状;动画质量;思考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053-03
在《艺术设计史论》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课题,让我们对中国当代设计现象进行反思,了解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现状及列举其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动画专业的学生,我对于中国动画的发展现状了解更多,并对中国动画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思考。
一、中国动画的现状
(一)中国动画的昨天
中国动画的起源并不晚,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万氏兄弟就已热衷于动画创作和制作,在那个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万氏兄弟制作出了一系列动画短片和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成为中国动画的开山鼻祖,并为世界动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观看原美影厂厂长严定宪先生的访谈节目时了解到日本动画鼻祖手冢治虫先生从事动画事业的原因,正是因为中国的这一部《铁扇公主》让他认清了亚洲动画也可以做出自己的风格,从而将他事业的重心投入到动画中去。
五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了,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制作了很多故事情节丰富多样,风格上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长片和短片。当时的动画还不忘运用到中国元素,创造了水墨片、木偶片、剪纸片等动画形式,为中国动画风格的确立打下了基础。其中木偶片《神笔》,水墨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动画片《三个和尚》等作品在国际上得奖无数。1964年完成的《大闹天宫》更是得到了全世界的赞扬,精良的制作加上民族化的风格,使《大闹天宫》成为中国动画的一个里程碑,大大提升了中国动画在国际上的地位[2]。
了解中国动画曾经的辉煌对于解读中国动画的现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前人对我们的启示可以让我们认清中国动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使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能为中国动画的未来做些什么。
图1 手冢治虫(左)和严定宪(右)合作了阿童木与孙悟空握手的漫画
(二)中国动画的今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和他所处的环境、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1年中国引进了第一部国外动画系列片《铁臂阿童木》(手冢治虫,日本)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外动画进入到中国市场,如《蓝精灵》、《一休哥》、《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商业动画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精良的制作技术迅速吸引了中国孩子们的眼球,从而对中国的动画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国外动画系列片的冲击下,中国动画开始由生产风格化的动画长片和短片转向了将重点放在制作动画系列片上。作为一名八十年代末出身的学生,我对于这个阶段的中国动画现状是比较了解的,当时制作的中国动画系列片如《邋遢大王历险记》、《三毛流浪记》、《黑猫警长》等动画并不比国外动画系列片逊色,人物场景设计贴近生活,动作刻画细腻生动,故事情节也扣人心弦。但从那之后中国动画就鲜有优秀的作品问世,原因是由于政府狠抓经济建设而忽略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动画人才流失,动画生产量大大削减。虽然以后一段时间政府在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开始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中国动画的产量开始突飞猛进,但文化的发展不会立竿见影,中国动画几乎没有能拿到国际上与别人媲美的作品。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故事情节老套;风格一味模仿,毫无特色;制作粗制滥造等。
目前的中国动画存在的问题不少:资金不足、大众对动画的普遍认识不全面、质量不高、故事缺乏原创性、审核过严、教育体制不完善、缺少高素质动画人才、外来文化冲击国内市场、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等等,这些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阻碍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政府也认识到了我国动画产业相对滞后的局面,对动画市场的扶持政策逐年增加,随即越来越多的动漫创作基地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动画频道进入观众视野,各高校也开设了动画专业,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人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中国动画市场的未来可谓前景一片大好。《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显示:2009年国产动画片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产量达171816分钟,相比2008年增幅31%,国产动画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下,目前的中国动画市场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市场,问题很多,但伴随着的发展和上升空间也很大,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中国动画市场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将中国的动画市场建设得更完善[3]。
二、中国动画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解决办法
前面提到目前中国动画市场存在的问题很多。我选取了其中几个主要问题,从内在和外在几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措施:
(一)质量不高,需重视教育把关
广电总局在《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中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00到2000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各动画频道在这个时间段,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国产动画片与境外动画片在播出比例上要达到7∶3。这个政策的出台给中国动画带来了很好的展示平台,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同时质疑声也此起彼伏,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在于对中国动画质量的质疑,很多观众认为中国动画说教性太强,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天性,如《蓝猫淘气3000问》;制作过于粗糙,让孩子的审美力下降,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等。中国动画的质量有待提高,我认为提高的关键在于对动画教育体制的完善。[3]
动画的制作步骤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创意、中期制作和后期特效。现在凡是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专职学校都将培养的重点放在中期制作环节上,以软件技术学习为主,忽视学生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动画专业的学生最终都成为了只会用电脑软件的技术工人,这也是导致中国成为动画生产大国,而非动画生产强国的原因之一。其实要做出一部好的动画在其制作的各个环节都应追求精益求精,首先剧本作为“一剧之本”,剧本的成功是动画成功的首要条件,有创新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才能为一部好的动画打好基础;其次人物、场景、分镜头的设计是确立作品风格的关键,一部动画只有有了风格才能谈艺术性;最后丰富的技术手段能为动画增色不少。但其实这三个步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好的动画需要建立在好的故事或立意的基础上,好的故事要配以合适的风格才能延续发展,技术能为前两者增光添彩。我国动画界的元老特伟先生早在九十年代初就撰文写到:“分析近几年我国动画片创作,的确有不如人家(指国外动画片)的地方。首先在选题上,我们缺乏从宏观角度去挖掘人类共同关心的题材,从而创作出新鲜的有一定深度的作品。其次在表现形式上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就是民族风格,也没有广泛运用和开发,再有手法和技巧上也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很少有让人拍案叫绝的招数。[1]”
我认为中国动画教育可以在专业上更加的细分,并非只是单纯的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这么简单,可以按照动画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进行细分,甚至细分出漫画专业,这点其实是借鉴日本的经验,不要把动画与漫画割裂开来,好的漫画故事剧本和人物场景设定可以沿用至动画上,使动画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学校在日常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各细化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同时,可以将教育和工作室的形式相结合,实行校企合作的制度,企业将项目任务给学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动画制作的各个环节都在企业代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讨论下完成,各专业的学生负责自己的专业专长环节,这样既能保证作品品质,又能解决中国动画前期创意人才缺失,后期技术能力不过关的问题。
(二)审核过严,需讲求作品深度
中国动画的审核制度过严是一个老话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动画还没有推行分级制度。因为分级制度的缺失,很多中国人对动画的认识至今停留在只是给儿童看的卡通片上。其实在国外和我国的港台地区早已经在动画、漫画、电影、图书等各个领域推行了分级制度,“日本漫画的分级制度并非官方颁布推行,而是业界自律。日本漫画有严格的限制级,整体是这样:儿童少年、少女青年、女士,按年龄、性别细分,有12岁以下、18岁至20岁、成人等级别。限制级漫画在书店里必须在不同区域摆放,并有专人监督。如果售货员觉得购买者年龄不符,会主动要求其出示身份证。韩国则设有专门负责电影与游戏内容分级管制的机构――‘韩国媒体分级委员会’。针对韩国国情,它分为全年龄、12岁以上、15岁以上与18岁以上几个级别。[4]”
之所以要倡导中国动画的分级制是因为现在人们普遍对中国动画的印象是幼稚。但其实动画是一门艺术,受众人群不应该仅限于少年儿童。像奥斯卡提名动画片《美丽城三重奏》、《魔术师》这样立意深刻、做给成年人看的动画在中国几乎没有。因为制度的不完善让中国的动画人“不敢”做动画,即使脑中有好的故事蓝本,要付诸行动也需要顾虑很多。一方面要顾虑做有深度的动画在中国是否有市场,另一方面即使有人理解也不一定能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核。因此,为了使中国动画人毫无顾虑的投入创作,中国动画推行分级制度应该提上议程了。
换个角度讲,即使没有分级制度的存在,中国动画也应该转变现状。就好比贺岁档的《喜洋洋灰太狼》上映时,电影院里几乎只有家长带着孩子;每当迪斯尼动画在中国上映,电影院门口等候的不只是家长带着孩子,还有一批年轻的观众群,甚至还有一些中老年观众。在这一点上,中国动画应该改变策略,将受众群体的定位由少年儿童转至老少皆宜。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在故事的选择上要有深度,一味说教的动画是没有市场的。其实中国动画电影相较动画电视系列片在这方面要做得好一些,其中比较成功的例子有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完成的动画电影《宝莲灯》,故事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立意积极向上,情节悬念迭起,再加上前期设定颇具民族特色,制作精良,宣传到位,成为了九十年代以来少有的叫好又叫座的中国动画影片。所以说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不可能没有故事,只能说现在的中国动画人在学校技能教育的培养下素质普遍不高,注重炫技重于注重故事的立意本身,忽略了动画的本意是传递精神。
图2 中国动画电影《宝莲灯》海报
(三)竞争激烈,需从模仿中探求自身风格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动画进入到中国青少年的视野。以至于现在中国的很多青少年认为美国和日本的动画故事更有趣,人物更有型,盲目崇拜国外动画,对于中国的本土动画不屑一顾。我们在批判现在青少年价值观缺失的同时也应该做一些自我反省,既然美国和日本有先进的动画理念和技术,我们为何不先从学习和模仿开始。
之所以想到先从模仿开始,还是受2011年7月面世的中国动画片《魁拔》的启发。社会上对于《魁拔》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一部分人认为《魁拔》的模仿痕迹太重,无论是人设、场景、动作都在模仿日本动画,毫无中国特色;也有些人持不同观点,认为从《魁拔》看到了中国动画的希望,因为中国人会讲故事了,整部作品的叙事结构有条理,而且原创性强。我个人更同意后者的看法,因为有进步才能迎来突破,《魁拔》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的故事也可以脱离说教化,不用摘自寓言和神话,中国人自己能想故事。而效仿动画强国日本的动画风格其实也无可非议,模仿先进的技术一是为了自身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为了超越和突破。可贵的是《魁拔》并没有对日本动画照搬照抄,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虽然创新的元素不多,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动画不仅能自己讲故事,还能走出自己的一条民族化道路。
图3 中国动画电影《魁拔》剧照
模仿并非照搬照抄,而是从模仿中探求自身风格,从模仿中先了解到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为什么那么受欢迎,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融入自身特色,最后自成一派。当然,我们要模仿的并非只是国外动画的风格和技术,还需要模仿国外先进的动画教学理念,完善的动画运营模式等等。只有真正在认识上有了质的转变,中国动画的发展才能越来越好。
三、结 语
2008年,美国梦工厂将动画电影《功夫熊猫》搬上银幕,并在动画中将中国元素运用到淋漓尽致。在观看影片时,我感慨于美国动画人无限想象力和他们先进的制作技术,同时也在思考,美国人能做出一部这么出色的“中国特色”3d动画来,中国人定能将本国的文化诠释得更好,而达到这个目标只是时间的问题。对此,我充满期待和信心。
目前,国家现在正大力扶持动画产业的发展,大批的动画人也正在积极摸索一条适合中国动画健康发展的道路。要克服中国动画发展的瓶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学习前辈的精神,延续前人倡导“民族化”的思想理念,对于先进文化和技术努力探索、学习和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动画一定能摆脱困境,成为世界动画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参考文献:
[1] 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 唐晓芬.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一)文化产业依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当前不多的亮点之一
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年报尚未编制,我们只能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算总体发展形势。从供给面看,根据本年度文化产业蓝皮书行业报告提供的主要行业数据,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态势平稳,一些领域还出现了高增长。基于此,我们假定2008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维持了以往3年的增速,则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近7600亿元。从需求面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的数据,2008年我国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1%和20.7%,设定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与上述速度持平,可计算出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总量约6931亿元左右。如果再加上公共部门文化需求,以及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据,估计会与供给面数字很接近。
梳理20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往往与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有负相关性。失业将人们逐出了工作场所,但舒缓压力和调适心情的动机却将人们导向电影院和剧场。当传统经济领域一片狼藉、前景黯淡的时候,文化产业领域往往率先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走出危机的阴影,成为新经济范式的试验者和示范者。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体制性的而非市场性的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有限。
从供给面看,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有限开放的产业,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关联度不高,很多领域限制准入。从需求面看,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长期失调的影响,文化消费市场多年来一直启动不足,即使遭遇经济危机也没有什么下行空间。从出口面看,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来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但是总体上还不是一个出口依赖型产业,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小。此外,我国文化产业与出口相关部分主要还是制造业性质的外包订单,国际经济危机甚至有可能使国际外包订单向中国进一步转移。
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体制环境。我国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远远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消费潜力远未释放出来。中国的服务业整体发展程度也低于相同发达国家约10个百分点以上,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新闻出版领域表现突出,媒体产业化进程加速
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日益完善,以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在面上的顺利推开。
在文化产业存量诸领域中,新闻出版领域已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突出部”和“试验区”。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启动,2005年试点结束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明确了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出台政策,就转企改制、企事分开、职能转变、上市融资等改革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攻坚。2008年以来,在继续推动上市和相关投融资体制创新(如文化产业基金的酝酿)的同时,在资本市场助力之下,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进入常态化和多样化时代。年底,辽宁出版传媒公司更名为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将简单的跨地区兼并重组提升到了区域性整合的高度。
(四)新技术发展迅速,广电和通讯日益融合,越来越接近“引爆点”,并承担起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职责
从2008年到2009年初,广播、通讯、网络等现代传媒产业均有长足的发展,酝酿多年的“三网合一”在第三代移动通讯(3G)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壮观的终端汇流中变得触手可及。与此同时,消费类电子技术产品的新发展还引发了阅读习惯的大变化和出版产业数字化进程的提速。数字技术的大融合正在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浪潮,并适时地承担起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责任。
(五)在经济危机压力下,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关联作用加强,生产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2008年12月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设计之都”。近年来,为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扭转中国制造业过于低端的弊病,设计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上海已将设计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心。经济危机来袭,文化产业助力传统制造业升级的作用被高度关注,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关联作用开始成为决策层关注重点。
2008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长三角“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一指导意见受到长三角地区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方向。2009年初,《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它标志着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重大联姻。
二、前景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将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变,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一)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投资与消费、外贸和内需更为平衡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0000亿元以上,而我国目前统计只有不到8000亿元。
2009年将是中国经济大变化的拐点,转型的方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启动内需将直接扩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而指向民生的各种措施无疑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改善老百姓的消费预期,释放被压抑的消费潜力。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今后5―10年的发展阶段里,将有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经济危机将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新兴服务业将开始唱主角,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战略方向
文化产业在本来意义上就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但由于概念理解上的狭隘、行业管理上的分割,以及市场发育的不成熟,使文化产业对其他经济部门的服务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这次金融危机无疑将洗牌低端制造业,那些靠劳动力密集和低成本竞争的中小企业,会有相当一部分退出市场,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将获得绝好的发展机会,进一步向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化方向发展。这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以及服务于传统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经济危机将会加速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期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经济危机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技术进步总是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新的消费形式,并以前所未有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支撑新的经济增长。根据有关研究,从目前开始的5到10年时间,由于数字技术走向成熟,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第三个长波周期的上升阶段。此次经济危机孕育过程,正是数字和网络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而经济危机的爆发,正好推动本轮技术发展周期从创新走向应用。
2008年伴随着3G和CMMB的同时推出,平民百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已经看到,传统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大规模复制与传播技术”已经“个人化”,一个大众文化创造潜力充分涌流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还将看到,经济危机将进一步缩小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加速推进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并最终重新塑造消费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兴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时代。
“山寨文化”现象是新一轮发展的最重要特点。即所有的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和创造者,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都与创意和创新活动有关。根据最新研究,目前发达国家的所谓“文化产业”不仅是提供直接满足最终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产业),甚至不仅是将文化创意活动“投入”到其他产品和服务中,在这些产品和服务出售后获得高附加值收入(通常所谓“创意产业”),而是通过数字互动技术把非职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吸引到创新和创意活动中来。
(四)经济危机将推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变化,全球文化贸易将从产品服务竞争进入资本博弈时代,中国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低端位置将会改变
全球金融危机将改变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文化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低端位置。以好莱坞为中心的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为降低成本、度过经济低谷,会将全球性文化产业制造中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甚至将原创和研发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特别如中国),将迎来文化资本参与全球文化产业兼并、重组的机会。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创意经济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文化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近10年以来表现突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国。根据传统的“以物理形态计算”的文化产品贸易(无法计算其内容的产地),2005年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量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9%。
文化产业不仅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应对经济危机挑战、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在下一个五年计划
期间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举措。
三、对策建议:抓住经济转型机会,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一)重新梳理文化产业概念,将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发展范式”转型的高度认识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发展潮流的主导产业,文化和经济在数字技术推动下正在出现全面汇流。2008年4月,联合国《2008创意经济报告》,第一次对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的创意经济进行了评估。报告指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正在全球兴起,它连接了经济和文化,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这一新发展范式的核心就是――创意、知识与信息逐渐被人们认识到是全球化的世界中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报告认为,“创意经济表现出创意、文化、经济与技术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拥有创造收入、增加就业和出口收益的潜力,同时也促进社会包容、文化多元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兴的创意经济不仅成为最发达经济体中推动经济增长、就业、贸易、技术革新与社会凝聚力的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新兴快速成长地区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全球经济步入危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的时候,该报告的这一核心见解具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二)以新的发展思路研究制订“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新的增长周期的到来早做准备
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制定《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我国第一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即:《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应该全面研究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充分估计我国城乡居民潜力巨大并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统筹考虑国民经济战略性转型中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以及国民经济各行业对文化产业的创意需求,全面评估新型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推动产业融合、创造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上的巨大能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
鉴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长周期性,也有必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做法,制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相衔接,即到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三)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除束缚国民创造精神的一切枷锁
2009年推动改革,有两大有利条件。一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开辟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另一个是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降低了体制内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总之,出现了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为文化体制改革也创造了新机遇。释放“原创能力”应该成为新时期解放思想、改革文化体制的着力点。我们要总结30年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经验,正视新一轮全球化时期文化和经济日益融合、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意识形态监管体制,以深化改革的实际行动解除束缚国民创造精神的一切枷锁。
在新形势下,改革要有新举措,对传统的意识形态监管体制应该以改革精神重新加以审视。
出版产业改革近年来通过转企改制、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已经在“退出”机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的关键是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准入”。我们认为,新闻出版领域改革,不仅应该是体制内的存量改革和调整,而且应该是出版市场的开放和民营资本的进入;不仅是3―5年内通过已有的出版发行机构之间的兼并重组打造6―7家超过双百亿的大型出版企业,而要涌现出600―700家、甚至6000―7000家创新型的中小出版机构。我们期望一个全新的出版产业的健康成长,而不是从一个传统的行政垄断行业,变成另一个新的经济垄断行业。对于文化产业价值链中一个最接近原创环节的领域的制度建设而言,出版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不是看出现了多少个大体量的出版集团,而是要看原创内容是不是得到有效激励,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创造精神是不是得到充分释放,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国版权贸易逆差是不是得到根本扭转,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不是得到有效增强。
(四)以“创意经济”的大视野,创新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结盟,在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就业前景
- 下一篇:电厂安全隐患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