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科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科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专科就业方向

篇1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mputer specialty;.NET;course syste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199-03

0 引言

.NET软件开发技术是目前IT企业采用的主流开发技术之一,.NET软件开发人才也成为一些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之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就分方向开设了程序设计类课程,分别是Java方向和.NET方向。

.NET是微软的新一代技术平台,是一个全新的跨语言平台,改进了Windows中应用程序的开发和部署。.NET平台旨在实现如下目标:[1]①提供一个一致的面向对象的编程环境,而无论对象代码是在本地存储和执行,还是在本地执行但在Internet上分布,或者是在远程执行的。②提供一个将软件部署和版本控制冲突最小化的代码执行环境。③提供一个可提高代码(包括由未知的或不完全受信任的第三方创建的代码)执行安全性的代码执行环境。④提供一个可消除脚本环境或解释环境的性能问题的代码执行环境。⑤使开发人员的经验在面对类型大不相同的应用程序(如基于Windows的应用程序和基于Web的应用程序)时保持一致。⑥按照工业标准生成所有通信,以确保基于.NET Framework的代码可与任何其他代码集成。

在.NET平台上,既可以开发C/S结构的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也可以开发B/S结构的ASP.NET Web应用程序。.NET平台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类库,在类库中对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大大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开发效率。

1 NET人才培养目标

在IT企业中,一个软件项目通常是由一个团队负责完成开发的。在团队中,每一个成员根据其工作任务的不同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深入研究并分析企业工作岗位对.NET软件开发人才的能力要求,明确.NET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的前提。

对于一个中小型软件项目的开发团队,所需人员构成如图1所示。[2]

在这几个软件项目开发团队的角色中,适合高职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的目标有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员、实施工程师3个角色。

为了获取企业对.NET软件人才的需求情况,笔者走访一些IT企业并搜索几家较大型的职业招聘网站,综合调研结果后得出,对于高职.NET软件人才来说,毕业后的初次就业岗位主要有:C#软件工程师、ASP.NET软件工程师、Windows Phone软件工程师、.NET软件项目实施工程师、.NET软件测试工程师等。以这些岗位需求作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NET方向学生的就业目标,是比较合理的。从事这几个岗位所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下:

①C语言知识和C程序的阅读理解及编写能力;②数据库知识和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装、管理与维护能力;③网页设计知识和HTML+CSS网页制作及JavaScript脚本编程能力;④.NET编程知识和.NET的C/S结构和B/S结构应用程序开发能力;⑤移动开发知识和Windows Phone应用程序开发能力;⑥软件测试知识和.NET软件测试能力。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软件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素质高,人文素养好,具有创新精神,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领域第一线,从事软件开发、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网站开发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2 .NET方向课程体系

高职各专业的学制通常为3年。这3年期间,除了最后一个学期用于毕业实习外,学生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不到2年半。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必须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要求,合理地安排设置相关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并配合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开发人才。

学习和掌握软件开发技术不是学完一到两门课程就能够达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至少应该经过3个阶段:入门阶段、深入提高阶段、应用开发阶段。笔者学校计算机专业的.NET方向课程体系就是遵循这三个阶段来构建的,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NET方向课程按照性质分为方向专业课和方向选修课两类。.NET方向专业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HTML+CSS网页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JavaScript脚本编程、ASP.NET Web应用开发、jQuery应用与实战、.NET高级开发技术、.NET应用开发实践。.NET方向选修课包括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iOS移动开发技术或Windows Phone移动开发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实践。

.NET方向各门课程的作用说明如下:①C语言程序设计:语言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阅读理解C语言程序的能力,为后续程序设计课程打下编程基础。②HTML+CSS网页设计:网页设计入门课程,学习HTML标签、CSS样式、DIV+CSS网页布局,为后续学习B/S结构应用程序的开发打下网页设计基础。③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学习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模式,学习C#语言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C/S结构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开发能力。④SQL Server数据库:学习数据库知识,训练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装、管理与维护能力,学习SQL语言,为后续学习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打下基础。⑤JavaScript脚本编程:学习JavaScript编程知识,培养使用JavaScript脚本编程实现网页特效的能力。⑥ASP.NET Web应用开发:培养设计与开发基于ASP.NET技术的动态网站、B/S结构应用程序的能力。⑦jQuery应用与实战:培养使用jQuery改善页面用户体验的能力。⑧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学习软件测试基本知识,学习使用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实践。⑨NET高级开发技术:学习使用Ajax技术改善用户体验,使用Web Service实现Web应用程序间的互连,训练三层架构Web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⑩移动开发技术:学习iOS移动开发技术或Windows Phone移动开发技术。{11}.NET应用开发实践:以仿真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完整的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和ASP.NET Web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12}移动应用开发实践:以仿真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完整的Windows Phone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

3 改革成效

笔者学校有两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NET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是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12级开始进行实践的,在之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Dreamweaver网页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ASP.NET Web应用开发等,从课程设置来看,只有入门阶段,缺少了深入提高和应用开发阶段。2012级以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鲜有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这些个别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学生都是依靠自学并参加社会培训后成才的。

笔者作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负责人,为了改变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低,不能有效培养出市场需求量大、就业质量高的软件人才的现状,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软件人才培养方向,构建了软件开发方向课程体系,设立了软件教学班。该软件班2015年毕业时,23名学生中,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有8人,从事软件测试工作的有6人,从事其他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有3人。从就业数据看,采用新的课程体系后,无论是对口就业率还是就业质量都大幅提高,效果巨大。

改革的成效无疑坚定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信心。笔者在之后的2013、2014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继续增加了软件人才培养方向,在2015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又增加UI设计人才培养方向。

篇2

关键词: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教学

作者简介:李晓翠(1986-),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助教;陈敏(1978-),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语言类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JK012BJC0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52-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普遍形成了分层次进行人才培养的理念,开始对自己学校的办学层次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其中,为数不多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绝大多数普通院校则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确定了办学层次后,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普遍将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重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教学计划。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和行业对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等)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长期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跟踪,及社会业界对毕业生需要的持续调查了解,发现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也是很多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很多本科学生在完成了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后,写一些小程序没有问题,但对于实际项目的开发却感到很茫然。这种情况在完成毕业设计以及学生找工作时表现的尤为突出。

对此,针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社会和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显得迫在眉睫。

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1.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定义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结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用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法,是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完整的项目中自主建构专业知识和技能,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能力,促使其成长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要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情境之中。

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1)行动导向性。在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体现了“为了行动而教学,在行动中教学”的行动导向性特点。通过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即在工作中能够反映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实践,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知识、技能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2)企业级管理性及职业化显著性。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项目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也使得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级的管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企业化的管理和职业化的训练,熟悉实际工作的性质、内容、意义和工作方式,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用语、职业习惯等职业素养,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专业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促使其向职业角色转化。

(3)自主学习及创新性。项目驱动教学法真正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及自主能力,同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因势利导,通过项目训练激发学生的求助欲和创造力,促使其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

(4)跨学科性及社会关联性。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并且不同的项目开发会用到不同的专业及领域知识,这使得仅靠计算机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顺利完成项目驱动教学任务。例如项目的执行需考虑到成本效益的经济性、人员物资调配的合理性、产品材料应用的环保性等,那么就必须要用到经济学、物流管理、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同时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融合,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工作角色、认识到工作的社会意义及创造的产品丰富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社会人格、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主要是指存在于基本职业能力以外的,能够迁移到各种职业工作岗位中使用的能力。

三、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篇3

关键词:高职 电子商务 学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35-01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科学技术方法手段及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理论知识,能够使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开展市场研究、信息传递、网上商务系统建设、广告设计、网络营销与贸易及网上支付和结算等商务活动,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用型的高级人才。该专业一般有六个专业方向:网站设计与程序方向、网络营销编辑方向、网络产品规划方向、企业信息化、个人网络创业及银行卡的研发方向。

从我国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现状和我国电子商务专业目录来看,与电子商务专业直接相关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包括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经贸类(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

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被确定为:掌握电子商务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各类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业务流程;能够规划、建设电子商务网站及系统,能对网站及系统的运行进行维护和管理,并能借助电子商务网站及系统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掌握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各类电子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高职高专的学制主要有二年制和三年制,下面就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的学制问题进行探讨。

1 二年制电子商务专业专科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者长期从事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们深深感到二年制的电子商务专业专科存在诸多弊端,主要问题如下所述。

(1)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短,接受专业知识的时间更短。

二年制专科学生学习时间共有四个学期,其中最后一个学期是学生找工作、做毕业设计的时间,所以学生在学校的有效学习时间仅有三个学期。大一第一学期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基础课,很少涉猎专业课,所以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仅有一年,这对于电子商务这门新型交叉学科来说实在是太短暂了,很多知识仅仅学到皮毛而已。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对有些内容常常处于取舍两难的境地。

(2)第二课堂难以开展。

在大学期间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是非常好的途径。但是,二年制专科由于学习时间短,为了能够让学生学到尽量多的与专业相关的核心课程,经常将学生的上课时间安排的非常满,有时学生甚至需要一天上五大节课,这使得学生“疲于奔课”,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到第二课堂中,这对于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3)部分必要课程无法开设。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型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科学、营销学、管理学、现代物流等多种学科知识,两年的时间对于学习这样一门复杂的学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课程就是由于时间问题而无法开设。根据设立电子商务专业的学院或学校性质不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定位常常分为两大方向:网站设计与程序方向、网络营销方向。对于网站设计与程序方向来说,“软件工程”这样一门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发和维护计算机软件的关键课程没有开设,仅仅是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很难深入学习。对于网络营销方向来说,“消费者行为学、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规划”等重要课程也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开设。

(4)学生校外实习时间短。

为缩短毕业后适应工作的时间,也为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能尽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多学生希望在学习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到企业中实习。但是二年制专科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本身就很短,留给他们校外实习的时间仅有半年左右,很难达到上述目的。

2 电子商务专业专科改为三年制的主要好处

鉴于上述的几点二年制电子商务专业专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笔者建议,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应设置为三年制。

首先,前述的二年制所存在的弊端将不复存在。

其次,三年制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破解了时间上的约束,培养计划的制定可更加合理和完善。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既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学习电子商务的相关核心课程,又有机会利用第二课堂培养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那些想尽快与社会接轨的学生来说,有充分的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然后有机会在企业锻炼实践能力。

再次,作为高校的教师应该留有一定的学术时间和空间,而三年制为此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教师们可以更加充分深入的研讨教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接触社会,联系企业,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否则教师们一味地忙于上课,那真就是一名“教书匠”啦。这显然偏离了对大学教师的定位。

最后,毕业生可从容自信的面对求职就业,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率。

3 结语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感觉到,对于电子商务这样一门复杂的、新型的、交叉型的学科,高职高专开设该专业二年制是远远不够的,为确保培养出真才实学的电子商务专业高职人才,设置为三年制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篇4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发展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由于计算机行业发展快、变化多的特殊性,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不能闭门造车,做井底之蛙,要及时更新技术库,变化教学课程,以适应行业的发展。为此,要想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得进行完善的市场调查,要对计算机市场人才技能的需求情况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例如:这几年的装修市场的规模膨胀,人们不再满足装修的单一性,而装修公司也不再以一张草纸就订了装修方案。这样,计算机辅助装潢设计就成了满足顾客需求,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主要设计方式了。包括正在蓬勃兴起的广告行业,都在这方面的有着很大的人才缺口。鉴于对这些行业的市场调查,我们的计算机系完全可以分支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合理设置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订单式培养。所以,有了调查就有了发言权,有了调查就不会带来严重的盲目教育,也就不会给教与学留下滞后的恶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某一方向上的专长

我们一直在提倡教改,力度大也好,投入多也罢,但改来改去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是保留着一些共性:总有一些本科教育的影子在里头,挥之不去。其实,就课程设置而言,在整个培养周期内,基础课和专业课也是先后有序,梯次明显。加上一些课程设计和模块选择,也没有太大的不妥。但俗话说得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恰恰是这种看似合理,“稳健”的课程设置,阻碍了我们课改的深化。本来高职的课程相对本科教育就是浅显的,而且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又是泛而不精。很多专业看似方向明确,比如:某些学校的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方向很不细致。包括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影视制作、动画设计、游戏编程,并且学生在三年内都得学完所有方向上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又怎样给学生带来对本专业就业方向的清晰认识呢?再如:AutoDesk公司对3Dmax的培训的时间是300课时,而我们对3Dmax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在60个课时左右,与300个课时相距甚远,这使学生在学完3Dmax后,只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建模操作,复杂一点的建模就不知如何动手,更谈不上应用3Dmax去完成一个三维图形实例的设计与制作了。

可见,我们的课改是一定要围绕着培养学生的专长展开。抛弃专业表面上有所划分,实则课程重叠较大的设置模式。在保证学生的素质和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再细化专业方向。比如:计算机专业可以分出应用程序开发、三维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技术方向。学生可以在第二学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细致的学习、研究。并且院系要在各个方向上精选课程,合理安排课时,以保证学生在相应方向上,学到更扎实的知识,在动手操作能力上有更大的提高,做到学与用相结合,以适应毕业后就业岗位的需要。

三、合理优化教师资源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育中更加突出。由于高职院校改革的时间短,力度小,大部分学校还是简单的照搬或沿袭本、专科的办学模式,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又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紧张,实习、实训的条件差,造成了教师的培训机会少和学生接触不到符合实际工作的试验的不良后果。

高职教育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比如,三维设计,其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一名计算机绘图员或设计师。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三维设计方面,自己首先要达到绘图员或设计师的水平,否则怎能保证教学质量,怎能培养学生成为设计师呢?而高职院校计算机系的教师中,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只能够模式化地把制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对于完成真正符合企业要求和设计流程规范的项目来说还是欠缺实践经验的。这一事实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因此,选择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小专业方向的主讲教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对于计算机系教师的结构不应一味追求高学历,要切合实际的根据本系的专业设置引进高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当本系的实验教师。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教师在实验方面的培训,让人人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行业规范和技巧。这样,经过对教师结构的优化,才能够加强院系在教学和实践方面的“软实力”。

四、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认证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由于现今市场就业的“能力”加“学历”的形势,若能够取得所学专业方向上的职业资格认证,对于自身的竞争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但鉴于学生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院系一定要在认证的方面加以正确引导。首先,应以市场需求为引导,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本专业认证考试的情况,培养他们的取证的决心和兴趣。其次,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把资格认证的大纲写入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并将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适度挂钩,在教学中渗透与考证有关的内容。使得学生在正常的教学环节中就能够学习和把握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事宜、知识导向和深浅程度,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考试通过率。从而,达到学校教学与行业最新发展相衔接,与从业要求相一致。

面对市场上计算机人才的激烈竞争,高职院校应依托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以就业市场为培养人才的导向,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环境、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和思路,从市场的需求夹缝中开创出自己的新的办学理念,确定本校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转变劣势,发挥优势,办出高职院校计算机系自己的特点,逐渐增大专业人才在市场需求中的比重。

篇5

学校:山东专科学校全国第四 考生倾向留省内  

全国专科学校数量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录取分数线相差甚远,因此学校的选择至关重要。从全国专科高校分布情况看,最多的是江苏,达到了90所;山东的专科学校一共有78所,数量位居全国第四。 

据山东省2018年高考生志愿调查显示,有86%的考生选择了家乡“山东省”,也就是说,超八成山东考生更倾向于留在省内。以下是山东省专科学校排名情况(数据来源:大学生必备网),详情可到学校官网查询。 

当然,考生们一定要谨防“野鸡大学”混淆视听!在2017年教育部*的381所“野鸡大学”中,山东就有25所!以下是山东省“野鸡大学”名单,希望广大考生及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擦亮双眼,远离陷阱。 

专业:2018年就业率的十大专科专业分析 

小编建议,高考专业不仅要根据考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还要了解相关专业的就业难易程度和发展前景,本科侧重理论,而专科则更侧重技术。以下是2018年就业率的十大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 

薪酬是衡量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如图所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平均薪酬,达7567元,典型的“好就业、工资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毕业生可进入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机电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工程设计与开发、控制系统设计等方向的理论研究、试验测试、产品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 

NO.2 电子商务 

随着我国正式进入WTO,我国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电子商务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该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电子商务人才。 

NO.3 物联网应用技术 

本专业培养具有从事WSN、RFID系统、局域网、安防监控系统等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的业务能力,具有良好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物联网技术在国内属于刚刚起步阶段,有个别地区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但是目前来看应用的不是特别广泛。就前景来看,物联网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将来应用的面扩大之后必然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 

NO.4 市场营销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熟悉市场营销管理的应用性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市场营销的调研与策划、市场开拓、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咨询等工作。 

NO.5 国际贸易 

据统计,5年内,我国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公司将达36万家,如果按平均每个企业需要5个专业外贸人才的比率算,我国最少需要180万名外贸人才。本专业实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段教学,使学生具备广泛的职业适应能力,通过有职业针对性的企业实践使学生掌握实务操作技能。 

NO.6 学前教育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近几年各地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任务。 

NO.7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是21世纪初我国急需的紧缺人才之一,就业前景光明。本专业教学内容包含了机械、电子、计算机、传感、信息处理等应用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具备系统调试、编程、维护维修与设备管理的能力,成为该领域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NO.8 会计 

通常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会在就读期间或毕业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考试。会计专业毕业生可胜任各类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业、金融保险机构等部门或单位的出纳、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内部审计、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柜员、客户经理等工作;也可从事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财务公司的会计师助理、记账、会计咨询服务等职位。 

NO.9 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0 护理 

工作地点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急救中心、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主要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现阶段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紧缺,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因此护理专业就业前景相当可观。 

意向地:首选就业前景好的城市 

篇6

关键词:信息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06-03

作为我院2010年第一批升本的专业之一,信息安全专业具有多年的专科办学基础。2002年我院开办了信息安全技术专科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办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办学经验。但是作为新设立的本科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如何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变,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课题,为此,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有效的探索。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建设中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定位是否准确,关系到专业建设的方向是否正确,教学方方面面的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人才培养的任务是否能顺利完成。要做到既区别于以前的专科,又区别于老牌的兄弟院校;既继承本专业过去的优秀办学特色,又符合学院当前及未来阶段发展的实际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主要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符合学院当前的整体定位。学院申本伊始,也有一个从专科向本科过渡、转变的过程,也需要有一个整体定位的问题。作为一所刚刚申本成功的学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整体定位是办教学型本科,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中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开发能力的培养,培养应用型即工程师类专门人才。

2.适合生源的整体素质水平。学院申本后,信息安全专业的招生进入二本序列,录取时的平均成绩在二本分数段处于中下水平,生源整体素质水平不是很高。我们分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以就业为主,少部分可能攻读硕士学位继续深造,从近期学生的意向调查看,基本情况也确实如此。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主要符合就业导向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突出本专业的就业特色。信息安全专业区别于其他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特点,一是从事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监察等领域;二是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应用、开发、管理、服务和研究工作。

4.体现本科与专科的差别。在继续强调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开发能力的培养基础上,适当增强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奠定学生开展专业研究的能力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深造的空间。

在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基础上,目前我们把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较准确地定位为: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监察等领域的信息安全应用、开发、管理、服务、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认真细化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认真细化,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力求明确具体,主要内容如下。

1.毕业生应重点掌握以下知识:①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等;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③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包括网络安全基础、应用密码学、操作系统安全、入侵检测技术、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安全、防火墙原理与技术、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安全认证技术、安全扫描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安全审核与风险分析等;④具有本专业先进的和面向现代人才市场需求所需要的科学知识。

2.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基本能力:①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具备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③具备运用外语进行简单会话的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④具备利用计算机常用应用软件进行文字及其他信息处理的能力;⑤具备撰写专业科技文档和软件文档写作的基本能力;⑥具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继续学习的能力;⑦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及组织管理能力。(2)专业能力:①具备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一般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开发,系统调试、系统集成的能力;②具备各种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以及提供信息安全技术服务的能力;③具有信息安全产品性能分析、应用选择、管理维护、故障检测及排除、设计信息安全实验等能力;④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系统分析、规划、设计与开发、工程设计、系统调试、综合集成和操作管理能力;⑤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策略设计及设置、信息系统数据备份及恢复、信息系统数据保护等专业技能能力;⑥具有较强信息安全管理能力;⑦职业技能或岗位资格水平达到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或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3)综合能力:①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具备获取新知识、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知识经济、技术进步及岗位要求变更的能力;③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④具备将自身技能与群体技能融合的团队合作能力;⑤具有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

3.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质:①具备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②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③具备大学层次相应的文化素养、法律素养和思想素养;④具备创新、实践、创业的专业技术开发素质;⑤具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毅力;⑥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⑦具有安心于生产第一线,严格认真、求实守纪的敬业精神。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使学生达到预设的培养规格的最重要的保障。为此,我们借鉴了十几所兄弟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必修课以外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必修课)设置情况(含课程名称、总课时)大致如下:计算机科学导论48、高等数学140、大学物理60、C语言程序设计72、数字电路48、计算机网络56、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60、数据结构72、离散数学6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72、操作系统原理48、计算机组成原理56、数据库原理及应用56、算法设计与分析64、网络程序设计72、信息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30、网络安全基础64、应用密码学56、软件工程60、入侵检测技术40、数据库安全40、电子商务安全40、防火墙原理与技术40、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48、操作系统安全48、安全审核与风险分析40、安全扫描技术40、安全认证技术40、计算机取证技术56、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56、信息安全综合设计与实践26、毕业实习360、毕业论文120。此外,针对该专业还开设了办公自动化、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net编程、文献检索、网络协议、网络设计与工程、考研辅导、数学建模、防身术等五十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在设置该课程体系时,我们主要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1.和原专科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相比,适当增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比重,目的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提高学生未来开展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提升学生进一步深造的空间。

2.继承了原专科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当一部分偏重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3.课程体系整体体现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占到了46.9%。

4.精选了五十多门选修课供本专业学生选修。这些选修课中,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用于扩展专业知识面和专业技能的课程;有用于陶冶情操、培育学生情商的人文素质课程;也有具有警院特点,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各种社会技能的特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志向、专业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自主选修,以保证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

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作为刚升本的工科专业,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1.科学规范地制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大纲中不仅包含了理论内容,而且详尽地制订了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规范且全面,使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不流于形式。

2.加强和完善了常规基础实验条件的建设。2010年学院投入80余万元更新了两个普通机房,充分保证了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常规上机的需要。

3.科学规划设计,构建了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平台。2012年学院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专项建设经费150万元,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个高效的综合性的信息安全实验室。该实验室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将全部专业课程的实验集成在一个平台中完成。利用这个综合性的实验平台,师生不仅可以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所有专业课程的全部实验任务,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拓宽了实践教学的渠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建设开放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学院长期以来实行院局合作和校企合作,在校内建设有多个产学研基地,加上综合性信息安全实验平台的开放,学生在校内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校内实训,另外在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办案、社会服务中也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增长知识和技能。

5.积极开发、联合,建设符合需求规模的校外实习基地群。学院在省内外建设有三十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信息安全专业目前也在长沙和厦门等地建立了四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规模和软硬件条件均能充分满足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需要。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强大与否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基础,也是关键。几年来,为保证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院系两级均下了很大的功夫,各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提升。

1.保证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几年来,通过实施引进、鼓励读研、政策向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倾斜等措施,专业教师绝对数量得到了保证,且逐步增加,师资结构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目前信息技术系共有专兼职教师32人,完全能够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教师中高级职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比例逐年增大,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得到较大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

2.加强培养,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对内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纪律整顿教育和各种优胜评比,对外选派教师进行挂职、调研、实习、进修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改能力、教学理念、职业修养等多方面的培养,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尽快适应本科教育教学的需要。

3.以学科建设促师资队伍建设。2012年学院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工作,2013年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学院每年均投入一定的资金对重点学科进行支持,这样不仅为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对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热情,再通过几年的积累,必然大大地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再上一个台阶。

篇7

1.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突出应用特色,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就业去向明确的实用课程;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深入了解计算机应用类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群,研究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工作规范,明确各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根据岗位能力和院校自身目前的师资和设施优势确定课程结构,选定合适的岗位群,确定几个职业方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当然,课程体系设置也要跟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建立动态课程体系,适时更新和调整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1.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各职业方向所需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六个阶段:课堂上机练习或实验、课程综合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在这六个阶段中,都要进行精心规划和安排,构建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1.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高职高专院校应造就一支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形成相应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一方面,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承担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以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送培现有教师,选送具有某个主攻职业方向的教师进行培训,每位专任教师至少主攻一个职业方向,精通该方向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情况,努力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某一职业方向的行家、专家或能手。加强校企合作,接收企业“订单”式联合培养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通过合作,也能更好地了解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1.4加强适合职业特点的教材建设

根据行业特点,结合行业要求或行业实际工作流程、工作项目编写适合职业特点的特色教材和实验手册。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教学特色,编写自己的特色讲义或教材。

1.5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特点,不只限于笔试,可采取机试、设计、参与科研等多种形式。另外,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或通过面试、作业、项目调查、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考试形式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二、结束语

篇8

乙方:

一、合作模式

双方以乙方现已开设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普通专科)为基础,结合双方的办学层次和性质,具体将甲方的_____数字出版专业的整体课程融入到乙方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中。(参考目前省电大直属学院的作法,将_____数字出版专业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专业方向,不向省教委另行申报专业,具体教学计划由双方教学部门共同拟定,报省电大批准后执行)

二、合作办法

双方共同搞好招生宣传,乙方____年秋季招生中的所有普专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即为双方合作办学的学生。

三、培养模式

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两学年由乙方在____负责传授学生大专课程和_____数字出版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第二阶段为期一学年由甲方在合肥负责传授学生_____数字出版专业的专业课程。

四、有关费用

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由双方按阶段各自收取。

学费按省级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收取(即每学年为____元)。在合肥上学期间,考虑到教育成本的加大,学费按省级物价部门规定的上浮标准收取(即每学年为____元)。

住宿费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最低标准收取。

教材费按实际收取(其中_____数字出版专业教材费为每套____元)。

学生需交纳就业推荐费用____元,由甲方收取。

如乙方需要甲方配合教授_____数字出版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则甲方将派师资前往乙方处实施教学。乙方应向甲方支付教师的差旅费和课时费(每课时按照二十元标准计算)

五、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分为学籍管理及日常管理。

学籍管理由乙方完全实施,其中学生在甲方完成第二阶段学习任务期间,甲方有义务协助乙方完成学籍管理。

学生日常管理由甲乙双方分阶段独立完成,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考试认证

参加_____数字出版专业学习的学生,将获取大专学历证书及_____专业认证证书。

大专学历证书:考试及考务工作由乙方负责,在甲方完成第二阶段学习期间,甲方有义务协助乙方组织学生参加考试。

_____专业认证:考试及考务工作由甲方负责。学生必须获取两项专业认证证书(每项专业认证费为____元)。

七、就业保障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89-03

一、临床专科生就业现状

以2013届临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我院2013届临床专科毕业生共223人,其中临床社区方向191人,临床预防方向32人。截至今年九月份164名学生就业,其中72人考取专升本,在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有23人,在医药企业的有32人,在事业单位29人,其他单位的8人,就业率为73.5%,95%的同学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通过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提高学历水平是临床专科毕业生面临的两个任务。毕业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不同选择。已经就业的学生,有的一边积累工作经验,一边认真准备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有的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参加成教临床专升本的学习。还有的暂缓就业,全力以赴认真准备助理执业医师的考试。

二、临床专科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岗位不足,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自2004年我国第一批医学速度类本科、专科扩招起,医学生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下占了61%,目前多数医院偏重招收研究生或持有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证、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且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因此,接收临床专科生的医疗机构少之又少,只有乡镇医院愿意招收临床专科毕业生,自身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处于医疗“金字塔”底端的临床专科毕业生,在缺乏从业经验、学历水平毫无优势的情况下,就业较为困难。

(二)招聘单位医疗条件有限,待遇普遍偏低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选择偏差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缺医少药,而城市和大医院竞争激烈。目前,医疗卫生改革使各大医院、医疗机构的自增加,加之可供选择的医学毕业生增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大部分的医院为了提升员工质量,把门槛都提到了硕士以上。除了一些县级医院还招收本科生外,只有乡镇的卫生院愿意招收临床专科毕业生。但是,乡镇卫生院生活环境一般较差,经济待遇不高、医院设备不齐全、自身发展前景和人才成长环境机制欠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专科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即使有毕业生选择留在那里工作,一到两年后,通过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后,还是会选择离开,到条件更好的医院再就业。乡镇医院医疗队伍人员流动比较大,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就算培养出了自己的骨干队伍,到头来也是为别人做嫁衣裳。

(三)就业观念落后,错失就业机会

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医疗人才已趋于饱和,对临床医学生尤其是专科生的需求几乎为零,但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依然集中在这些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农村、边远山区在职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县及县以下乡镇医院,对临床毕业生需求旺盛,但由于工作、生活和业务更新条件相对较差,很多临床专科生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以海南本地的医学生为例,他们大多不愿意离开海南到外面的医院就业,在本省只考虑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医疗机构,即使有医院需要临床专科毕业生,往往招聘单位的“热脸”还是贴不到“毕业生”的冷屁股。

(四)各种民办医疗机构社会认可度低,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够

长期以来,各级公立医院一直是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传统渠道。200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 “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内容,极大地鼓舞了一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到目前为止,新型的社区医疗、专科或特色民营医院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医药、医疗器械、医疗保险等衍生领域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旺盛。因此,这些民办医疗机构及衍生领域对于临床专科毕业生的需求逐渐增多,但毕业生对此类单位的认同度不高,认为工作不稳定,很少愿意去这些机构就业。

(五)高等学校就业引导不足,临床专科生综合素质不高

高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对于临床专科生针对性不强,缺少寻找工作技巧方面的培训,对于如何搜集招聘信息、如何与招聘单位沟通、如何确定自身的就业方向、如何筛选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位等能力的锻炼严重不足。按照以往的经验,临床实习还没结束,许多用人单位就一早来学校举行综合或者专场招聘会。很多实习生都在其他市县实习,有的路途遥远交通甚为不便,有的实习点管理严格难以批假,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参加招聘会,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能否就业主要看个人的综合素质。很多临床专科毕业生理论基础不扎实,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不强,致使自身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失利。甚至有个别同学,即使找到工作,但与患者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最终丢掉工作的情况也是有的。

三、提升临床专科生就业能力是根本

归根结底,要想解决临床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毕业生才能满足招聘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大学三年是临床专科生集中学习的最好时间,基本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但是,临床专科的时间只有三年,其中两年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三年进入医院实习。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很多重要的知识未能展开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再加上好多同学要参加专升本考试,更没有心思认真复习过去所学过的知识,也没有时间投入到临床的实习中,仅仅把精力准备专升本考试的复习上。实习主要是各个科室的轮转,每个科室一个月左右的学习时间,实习生逐渐熟悉科室情况后,又马上转到另外一个科室,走马观花似的走一趟获得的只是感性认识,动手机会和参与手术的次数都是不足的。

国外培养一名医生的时间一般都很长。以美国为例,进入医科学习前需完成1学年生物学课程,2学年的化学课以及1学年物理学课程。所学课程学习都必须包括实验课。经过上述学习拿到学士学位者可以申请进入MD学位学习,学制4年,修满临床前课程及临床课程学分方能毕业。若要成为合格医生,在取得MD学位后还需通过美国医科执业考试(USMLE),才具有行医资格,此时为通科医生。总共加起来需要将近10年时间。由此看来,从临床医学学科本身和医疗机构对临床医生的要求来看,目前临床专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无法达到,这是造成就业困难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国家政策,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就业指导、加强职业辅导,指导学生就业。高校的教育功能所发挥的空间只放在学校这个点上是很可惜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体系,与社会这个点连接起来拉起一条线,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成一个面,那么高等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作用将变得更强,这个教育体系应该促使临床专科毕业生寻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密切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继续教育助推力提升他们的上升空间。2011年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设立的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2012年颁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的意见》,规定,“3+2”模式为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以上政策的颁布不难推断出,未来城乡地区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会持续升高,况且临床专科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就在乡镇一级,就业岗位的增加正好解决了社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基层培养一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的合格的全科医生,从而为实现全科医生制度做出应有贡献。

四、提升临床专科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依托国家政策,输送合格人才

根据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海南医学院获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对2013级新生正式启动并顺利实施中。以海南医学院为例,作为海南唯一一所医学类高等学府,承担着为海南本土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任,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要求,为全面建设海南全科医生制度而努力。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加入培养全科医生制度的计划当中来,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争取获得试点高校资格,为本地区的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添砖加瓦。

(二)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职业辅导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的意见》中: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3+2”(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服务要求……培养大批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根据《意见》要求,“3+2”项目培养目标是:主要为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兼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培养助理全科医生。因此,新生的入学教育必须把成为全科医生的目标根植于每个同学的心中,让他们明白自己将来努力的方向不是一个模糊的医生职业或身份,而是一名扎根基层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合格全科医生。

明确培养目标之后,高等学校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都必须围绕培养全科医生的目标进行,从教授知识到培养技能都要根据《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和《全科助理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制定培养方案。开展针对临床专科生的职业辅导,包括的内容有大学生健康就业观念的树立,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设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定位和计划,解决信息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困难,搜集就业信息、评估招聘单位的能力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临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塑造人才

按照“3+2”项目的要求,临床专科毕业生在接受三年的专科学习之后,再接受两年的全科医生培训,并且通过职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者,由省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统一印制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海南医学院结合本省实际及其他相关政策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把“3+2”项目改造成“3+3”模式,从普通高考招生,先接受3年的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之所以把后来的两年教育延长为三年,主要是把普教专升本和成教专升本教育融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延长教育时间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这种改变的初衷主要是考虑到临床专科生对于提高学历的需求非常强烈,两年的全科医生培训跟专升本学习在时间上有所冲突,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选择上的两难境地,顾此则失彼。

为了解决提高学历水平和接受全科医生培训之间的矛盾,海南医学院创造性地把“3+2”模式调整为“3+3”模式,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教育计划、受教育者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3+3”方案的制定可以帮助临床专科生实现五大证书目标:1.普招专科临床医学毕业生书;2.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证书;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和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4.普教专升本毕业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5.成人教育专升本毕业证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通过六年的学习,临床专科生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专科学历,同时还具备专业的全科医生技能,具有助理执业医师的资格,就业能力被全面的提升。

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思想,发挥创造性思维,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的塑造人才,以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提升发展空间

学生干部一直是招聘单位重点考虑的对象,之所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干部比一般同学的能力更强,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想品质、领导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之外,拥有较高的英语、计算机水平和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证书也成为毕业生凸显自身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和保健按摩师等证书,都能引起用人单位的特殊兴趣。所以,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其他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只有全面的提升临床专科生的综合素质,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临床专科生能否顺利就业,除了客观条件和自身原因,最重要还是高校的培养。临床专科毕业生必须通过提高就业能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提升就业能力关键要依靠高校的培养模式。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重新调整培养目标和方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科生的就业能力,改变他们的就业难问题,同时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全科医生,从而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为尽快建立我国全科医生的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

篇10

关键词 新升本科院校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实施措施

新升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中心侧重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运行、检测、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的工程技术型、工程管理型人才。工程技术一线的人才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实用性、有效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对于新升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讲更应该体现这些特征。

1 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面临的问题

截至2005年10月,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高校的布点数已达770个,该专业布点数在我国高等院校各专业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英语专业)。目前计算机专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竞争最大,包括全行业的竞争和其他专业的挑战,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的专利,也不再是优势;二是行业壁垒,目前企业和行业的应用系统工程、信息系统等项目渐与高校无缘,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是既懂专业又熟知计算机技术的部门。这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带来了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问题,不同类型的学校面临着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对于新升本科院校来讲,与其他高校相比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差异

从1994年到2003年,我国计算机本科教育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从2004年开始,其发展速度明显变缓,并逐步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从1994年到2003年,计算机专业生源好,录取分数高,第一志愿居多,但从2004年起,学生录取分数降低,且第一志愿少。对于一所新升本的本科院校,生源就可想而知了。

(2) 专业的差异

从计算机学科来讲,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教育型人才。当前国外兴起许多本科专业(比如: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一些本科院校纷纷开办软件学院,开办新专业。而对于新升本这类学校,受到很多限制,不允许申报目录外的其他专业,因此,目前新升本科院校只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本科专业,专业具有单一性。

(3) 师资的差异

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本科强调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专科强调实践技能的教学。对于新升本科院校的师资来讲,教师原来都从事专科教育,教育思想都是专科的,所以讲授基础理论肯定不如其他高校的教师有经验、有水平,但是他们在讲授应用课程方面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4) 就业差异

由于国内75%的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而且新升本科院校的知名度又不高,所以造成就业形势严峻。据2003年统计,一般本科院校的本科生考研的占16%,还有84%需要就业。对于新升本这类学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问题,几乎100%需要就业。重点院校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远好于新升本科院校。

2 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工程技术一线人才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实用性、有效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这也是新升本科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但是目前社会上对本科教育存在两种观念。一种观念认为本科教育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其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要面面俱到。另一种观念则认为应该是深广适度的基础,较宽厚的学科基础,扎实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实用对口的高水平专业方向,其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应该适当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笔者认为前者适合计划经济时期的精英培养年代,因为那个年代是包分配,学生毕业后不愁没有工作。后者则比较适合市场经济时期的大众化教育年代,学生毕业后需凭本事自谋职业。新升本科院校更应该以工程教育为核心,以职业取向为基本原则来开展一系列的教育,由于计算机专业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更应该坚持第二种观念。

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是学生毕业时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能力的体现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应该包括理解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应该是以工程教育为主线,以工程实践为基础,选择主体教学内容和环节,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其基本思想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加强能力培养,突出特色,提高质量。

3 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层次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为使人才培养方案能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其次,要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新升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为IT人才的中低端人才,大部分为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

为使培养的计算机人才适应企业需求,在满足基本教育规律、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一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做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科学培养。为此,我们对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探索,形成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灵活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计算机学科知识结构的急速更新使得教学内容的取舍是许多培养方案制定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经过反复调研和全系教师的积极讨论,我院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新教学计划改革的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去掉不必要的课程。面对我院的生源以及今后学生的定位情况,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去掉了物理、工程制图等课程,将其中一部分课程作为选修课列出。

(2) 保持计算机专业特有的内容。为了与其他的专业区别,体现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我们保持了像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接口、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专业特殊课程。

(3) 吸取产学合作的经验,增加企业需求的新技术课程。为使学生毕业后尽可能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我们积极开展产学合作,紧跟企业的需求,开设了像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等一系列企业需求的新技术课程。

(4) 考虑系统性和结合性,在引入新技术的同时考虑系列课程。我们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分成若干系列课程。比如,学科基础类系列课程的设置,软件类语言系列课程的设置,硬件类应用系列课程的设置、数学类系列课程的设置等。

(5) 夯实专业基础课程。以前,教学计划中程序设计基础课程(C语言)仅在第3学期开设,实际情况是内容多、学时少,使专业学生对编程基础掌握并不牢靠,使得后续课程学得也不好。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将这门课改为两学期,另加两周的课程设计。对于数据结构课程,也增加了2周的课程设计内容,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

(6)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中,除了加大独立实训和课程设计外,上机或实验比例也大大增加,仅独立实践的周数就达到了40周,加上课程内的实验,整个计划的实践教学比例达34%。在实践环节中强调设计性、工程性、复合性的实验项目的开发和指导。

(7) 吸取国外的办学经验,参考国外的相关课程设置,引进先进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最近几年,我系先后有5名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他们带回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充实了我们的培养方案。

4 培养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如何实施是关键。为了保证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应该有以下主要几方面的保障。

(1) 注重师资队伍能力的培养

由于我们培养的学生是高技能的人才,因此要求我们的师资队伍应该是双师型的队伍。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个能力须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到实验室或企业专职锻炼等方式予以提高。为此,我们制定了专任教师必须作科研,或到实验室坐班锻炼等制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自学新知识,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此我们制定了若干培养教师的考核制度,目的就是让计算机教师能主动提高自身的能力,满足教学的需要。

(2) 注重课程建设的研究

课程建设是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是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所以应该加强课程建设的力度。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研究课程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课程资源库建设、课程的CAI教学等。为此,我们以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导论”为教研课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目前课题已经结题,该课程已具有鲜明的特色,成为了计算机本科课程的样板课程。同时,“微机原理”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研制也已经启动并即将完成,该系统的完成势必进一步推动我系计算机课程建设工作。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研讨

由于我系计算机教学机构的设置是按学科建立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又是由系里制定,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教研室之间的协调、课程之间的衔接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研究,我们利用每周三的教研活动,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研讨,教研室之间做到了配合默契,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4) 注重产学结合的研究

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离开了企业的参与,计算机专业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我院计算机专业从2000年开始与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原东大阿尔派)签订了产学合作培养协议,由于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IT行业内是极具潜力的知名IT企业,有着先进的企业理念,为了与该企业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合作,我们于2005年正式与该企业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实现了3+1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经过这几年的合作,企业对我们的毕业生十分满意,截至目前,我系去东软工作的学生接近百人。除了东软以外,我们还与昂立信息技术公司等6个企业实行了合作办学。

(5)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我们设置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理论教学精讲,实验教学精练。课程实验内容做到科学设置,引入实际的项目案例;课程设计环节引入企业工程实践项目,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训练;综合实习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通过这一系列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 结束语

专业培养方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好的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证,从事专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朱志良.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计算机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