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提高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伴随着黄河施工企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黄河施工企业有内部经营转向市场化经营,企业已进入战略制胜的新阶段。黄河施工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靠“管理创新”,只有“管理创新”才是提升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在此,笔者结合从事多年黄河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就黄河施工企业如何以管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管理创新统领发展全局
随着施工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增强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和统筹企业协调发展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诚信观念,研究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运营好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加强企业各类资源的战略整合,增强集约化发展和经营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靠的是“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核心能力的系统组合,随着竞争的激烈和市场的细分,企业更加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战略和文化的竞争上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理念思维的创新、机制的创新、黄河文化的创新是黄河施工企业面临市场现在和未来一个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去企业发展战略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意义日益凸显。企业的发展战略围绕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来谋划,成为企业发展的“指路明灯”。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是在于发展,企业创新发展是企业前进的本质性特征,这种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在变化,是质的变化。在市场竞争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企业不能只注重竞争而要注重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就是解决好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作为黄河施工企业,要时刻把握好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不能偏、道路不能弯、步骤不能乱、动力不能断,不能顾此失彼。作为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要善进善退、进以求治、退以求全,兼顾好企业现实和长远的利益。用科学管理和创新管理来策划企业发展战略,用科学的发展战略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塑造共同愿景选准突破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带来发展。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能够对系统的把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必须具备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也就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所以,在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只有方向把握准了,才能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共同愿景”是一种激发潜能的梦想,愿景是战略与文化的交集,既是战略的方向,也是文化的导航。很少企业能够享受安逸与足够的准备来进行经营和发展。谁都想放缓行动的脚步,有足够的现金流,有稳定的基础,有合适的人才,有足够的竞争力之后再放开手拼一场。可惜这些都是不现实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你参与了市场,就决定了你的脚步的快慢,不是属于你自己,而是市场与竞争对手,而且资源总是有限的、人才总是有限的、时间总是不够的,所以,企业的发展永无宁日可言,要不断推进管理创新,要时刻注重塑造企业共同的愿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正确的判断。作为黄河施工企业来说,在方向确定后,要按照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好发展目标,牢固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诚信观念。共同愿景的实施是首先在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职责落实到位,做到各负其责,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尽显个人才能,发挥聪明才智。
三、秉承用爱工作激活人力资源
黄河施工企业不仅是劳动的现实场所,也是黄河内部施工企业广大职工群众实现生活需求和理想抱负的地方,必须形成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创造共同愿景。因此,企业领导者应尽可能地对每一个职工工作的细分和协作构成最大限度的供给,这种供给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还应包括精神和职工个人事业发展的激励等。职工如果热爱一项工作,就会追求完美,完美是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体现,如果职工只因约束和满足自身需要而工作,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达到标准化而已,如果这种约束无法量化并且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调整,职工工作就会出项无所谓的现象,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热情就无从谈起。所以说:用爱工作是一种基于人本精神较高层次的需求和要求,有了爱就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焕发出压力感和紧迫感。用爱工作是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的最高境界。在企业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强化创新、激励、绩效、学习、是实现用爱工作、激活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效益最大化、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用爱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核心竞争力 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推进向着世界贸易组织作出的承诺的方向发展的日程,在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性,它是商业银行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探讨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在这个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一)资源
商业银行资源具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在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广义而言,资源应该包括商业银行所具有的所有优点和弱点,但是应该对资源与能力的区别进行考虑,对于购车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展开分析,主要在于商业银行的资源怎样变成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而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本源,而对于商业银行资源怎样转化成优化配置的问题没有相关性。后者应该在能力的范畴之内。
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是商业银行的两个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研发活动、生产、无形资产、资金和内部信息系统包含在商业银行的内部资源中;而个人客户、研发机构、政府和单位客户等金融同行包含在商业银行的外部资源中。外部资源也会对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造成影响,对外部资源开展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可以使核心竞争力提高。
(二)能力
资源条件相关性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在资源效率和有效性方面的使用表现出的差异很大。所以,就商业银行来说,怎样才能利用资源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尤为关键的。如果要使商业银行获得成功,不仅要求它们具备的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还要具备一些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和使用的能力。在进行企业组织的受,要对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这样使得目标的才能和技能符合标准,由于它是企业组织内部所特有的,所以必须在组织内部发展,很难进行模仿和转让,跟企业的无形资产一同构成核心竞争力不好进行模仿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源现状
就企业基础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企业基础是比较差的。因为我国实行了许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无法很好地开展资源配置,产权也不是十分明了,管理也落不到实处,许多企业在对银行资金进行利用时,效率是非常低的,因而使得很多的坏账、呆帐形成,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受到很大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就金融监管而言,央行设立了跨省区的大区分行,组织体系也慢慢完善起来,但是人民银行应有的超然独立的地位却没有建立起来,金融监管体系也没能很好地建立。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国内市场和金融环境变化速度加快,外资银行业涌入进来,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在发展变化的环境当中,怎样把这些外部资源运用好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商业银行能力现状
1、总体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银行竞争力的水平。以2000年为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税前利润最高的中国建设银行为10.25亿美元,仅为花旗集团的4.85%。资本利润率除建行7.6%,超过6%外,其余均未达到6%。而按《银行家》杂志对2000年商业银行的排名,资本利润率较高的前10家银行其资本利润率在52%以上,平均为61.4%,资产收益率排在前10家的商业银行其资产收益率都在6.29%以上,最高达18.78%,平均为12.23%,国有商业银行更是无法望其项背。2000年员工人均利润率中国银行最高,为4070美元,而花旗集团为91930美元,美洲银行为82590美元,德意志银行为63690美元,都大大超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上各类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充分说明与西方跨国银行相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偏低。
2、业务能力
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发展不平衡,资产业务主要是信贷业务,占到总资产的80%,主要是对农业、工商企业和基础设施方卖弄的生产性贷款,对居民开展消费贷款在所有的贷款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低。中间业务收入具有非常低的比重,中国银行为18%,建设银行为5%,工商银行为6%,农业银行为3%,中间业务的汇兑和结算业务是比较成熟的,和咨询业务才刚开始开展,别的中间业务也十分落后。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近十年以来,信贷收入所占的利润比重每一年都在下降,加上业务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利润增长点很多,中间业务的收入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它是符合规律的。
3、创新能力
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把客户作为中心的机制和体制,动力和压力有所欠缺,普遍进行创新的能力也有所欠缺,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银行间的竞争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水平。为了使存款更多,把规模扩大,银行不惜把成本降低,变相提高利润,甚至把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作为代价,用贷款来进行揽存,使资产负债比例得到突破,采取这些欠缺合理性的方式不仅不符合银行的经营目标,而且使银行的经营风险扩大,而且使金融秩序受到很大程度的扰乱,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也比较恶劣。这正是金融创新能力欠缺的表现。
除此之外,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等的方面跟西方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根据国内外竞争状况的具体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商业银行亟待完成的任务。
三、培育和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细致划分市场,把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确定下来
在当前状况下,商业银行首先应按照自身的特色把目标市场确定下来,按照目标市场的现实状况,把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出来。如国把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比较,非常具有实力,网点和资源都很多,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已在人们心中树立,所以在竞争比较大的集团项目和个人金融业务上的优势非常明显;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对自身可以调整的经营机制和快捷的效率进行利用,以取得客户的青睐,这样也可以促进自身竞争力度形成,最终获得经营的成功。
(二)对资源进行整合,把商业银行的资源和能力积累起来
除了核心产品之外,银行如果缺乏产品支撑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便无法显现出银行的产品功能,也很难真正体现出客户的价值,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这样长期的竞争优势也显现不出来。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长时间积累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能力进行核心竞争力基础的培育,把各种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确保银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很好地进行银行核心能力链的打造,这样促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应该谨慎地进行选择,确保核心竞争力载体的优化
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最后的表现形式,但是并不是全部的产品都可以把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银行的竞争优势可能体现在成本、服务、业务品种和效率上,对产品重视程度的不同,会导致银行发展方向的不同:商业银行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的载体选择,最终在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势上有所体现,要在很多的资源中,把符合自身发展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资源中的重要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作为长期展开竞争的载体。
(四)不断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创造价值目标的周围进行的不断而有意识低创新、超越和学习,在自身失败的经验和错误当中不断地反省和总结的结果;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边界的融合和知识市场的逐渐扩大,这样的学习和吸收便成为了能够把核心竞争力维持住的重要条件。所以,银行要主张持续性地学习,把建立一个高效的学习型组织,相互密切配合,这样把集体智慧发挥出来,让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获得知识传播的环境,把成员的才智和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当中,对关键目标因素进行不断调整,使得银行长期竞争的优势得以维持。
参考文献:
[1] 房中平.强化优质服务 提升核心竞争力[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2] 卿定文.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 求索. 2010(03)
[3] 潘耀明.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 商场现代化. 2008(03)
[4] 谢京,吴育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三维评价研究[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5(09)
篇3
近年来,媒体竞争日渐激烈,广电传媒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也是在新闻学和媒体经济学领域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吸引大众的视线,在竞争中崭露头角,“改版”随之成为了众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传媒争相要求的最高境界,它是能够压倒一切的绝对优势。核心竞争力并非是小有所成,也不容易长久保持,因此应时刻树立高目标,不松懈,沿着统一的目标使竞争优势得到巩固。
一个企业只有先做好以某种形式传达的内容后,才有动机寻找其他的传播渠道。即使是在综合性的娱乐新闻媒体企业,也是由先做好某一类的传播内容后,才开始逐渐扩展其它的传播渠道,以此渐渐成长起来的。就目前的广电传媒形势来看,还没有形成从市场中打造出来的真正的传媒领头羊。
广电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构建
1.增强广电传媒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利用科学有效的办法开拓市场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打造新的品牌理念,延伸传统广电传媒品牌的影响力。通过对广电传媒整体的情况分析,各级频道的品牌局面大致相同。地方台和卫星频道的节目都各具特色,但是仍然都面临着频道资源整合的问题。我国的电视媒体的核心任务就是在正确的导向下实现社会与经济两个效益的双赢。在拥有几十个频道的电视媒体中是无法满足所有频道的最大效益的,因此,管理者应根据不同频道的特色做出不同的预期。频道的管理者可以根据频道在市场中的传播效果反映出不同频道品牌特色各自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恰当地对频道的定位与运行做出调整与改革,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2.以人为本,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才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是作为信息产业,在诸多生产力中最具活跃与积极性的人才更是传媒竞争中的基础。目前各个频道的电视节目都互相模仿、互相抄袭,同类的节目几乎在每一个频道都有播出,节目制作水平得不到提高,这种现象也凸显了如今传媒行业人才缺乏的事实,从而也制约了广电传媒的创新发展。因此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才养成也是广电传媒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将优秀的人才与事业发展有机结合到一起,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并最大限度的为广电传媒做出贡献,形成核心竞争力将指日可待。
3.突破传统限制,创新体制与管理。
改革旧制度,创新新局面,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广电传媒新的生机与活力。“核心竞争力”最基本的定义是指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融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隐含在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服务中。广电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通过其本身特殊的整合能力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培育出不同于其他媒介的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与竞争力。广电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总体整合。核心竞争力形成于广电传媒内部,难以被个人占有;(2)难以替代。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内部创新与改革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品牌与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优势,其他媒介很难进行模仿或替代;(3)多元化发展。广电传媒企业可以依据核心竞争力具有的优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核心竞争力是支持广电传媒发展的根本动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进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利用资源、扩大经营范围,最大限度地发展广电生产力,提高在竞争中的优势。
4.兵器传统观念,合理配置与新媒介的互相合作。
如今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扩展,许多新兴媒介的起步,广电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下,若没有可以依恃的竞争优势,将很容易被强大的竞争对手利用自身品牌与市场影响力不断压缩生存的空间,因此互相合作,与新媒介的联合是占据市场范围的有效手段。随着科技时代与网络的普及发达,网络媒体正在逐步扩大着传媒市场的领地。因此,广电传媒既要做到滴水不漏,也要正确掌握市场趋势,在新旧媒体交错复杂的局面中站稳。
篇4
关键词: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315-01
0引言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体现图书馆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如何全面、准确地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对于图书馆相关研究的开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明确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我们只有明确了哪些因素对组织核心竞争力具有影响,具有怎样的影响,通过什么路径产生影响,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措施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1概念界定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随着图书馆在高校以及社会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对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学者认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就是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能力,知识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应了图书馆竞争力的强弱。也有学者认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就是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或者知识组织,该观点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程度与推行效果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学者从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出发,认为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机构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来自某种授权、对知识资源的垄断、服务理念以及运营方式等等。不难发现,大多数学者主要从资源和能力两个角度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定义。在此,笔者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在知识整合、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再造以及知识服务过程中独特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资源和能力。
2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探究
本文从图书馆知识资源、图书馆无形资产、图书馆文化、图书馆馆员核心竞争力以及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几个因素出发分析了其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2.1 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载体。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离不开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基础支撑作用。图书馆核心能力理论是对资源基础轮的提炼、升华,但从本质上并没有超脱资源基础论的理论范畴。资源基础论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特殊的异质资源,主要强调了资源的稀缺性和特质性;其次是竞争优势的持续性,主要强调了核心竞争力能给组织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再次是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主要强调了核心资源的获取门槛比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最后是资源的管理,主要强调了核心竞争力也需要进行培育和经营的。
2.2 图书馆的无形资产图书馆的无形资产是指存在于图书馆组织之中能够有效提升图书馆竞争力并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无形资源。其中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图书馆原理知识、图书馆技术技巧技能知识、图书馆组织结构和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图书馆组织理念和价值导向等等。具体来看,这种资产主要可以体现为图书馆的管理能力、运营能力、知识整合共享能力以及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这些能力有效结合构成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了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知识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动力,图书馆通过内部知识创新和外部知识整合不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类、共享、传播等手段与环节形成并强化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2.3 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在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保持、提升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图书馆文化作为一种图书馆软实力、软资源是构成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分,处于图书馆精神层面,尤其是图书馆的价值取向与组织理念直接明确了图书馆崇尚什么、鼓励什么,为员工的工作以及个人发展明确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培养奠定了精神基础。其次,图书馆文化还包含了图书馆组织制度与行为规定等内容,这些从图书馆的组织愿景、图书馆服务标准、图书馆工作要求等方面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4 图书馆馆员的核心竞争力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组织成员的努力与贡献,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同样离不开馆员自身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对于馆员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馆员需要在充分研究和分析读者知识信息需要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尊重读者,热爱读者,将读者置于自身工作的核心地位。其次是馆员的业务能力素质。在正确的政治思想的指引下,职业道德的约束下,图书馆工作人员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业务素质,确保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尤其是调研、编目等客户服务部门以及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公共服务部门更是如此。
2.5 图书馆的社会需求需求对供给在结构、数量、质量上具有一定的引导乃至决定作用。图书馆的社会需求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本外部牵引动力。尤其是读者对相关知识信息的阅读需求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图书馆生存的理由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因此,读者需求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图书馆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上的完善。图书馆要及时、准备、全面把握读者的需求,以更加全面、周到、人性化的服务为读者提供便利。
3结论
本文从图书馆知识资源、图书馆无形资产、图书馆文化、图书馆馆员核心竞争力以及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几个因素出发分析了其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每个因素都通过特有的影响路径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成影响。因此,图书馆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时要充分识别其主要影响因素,明确各因素的作用路径,采取极具针对性、可行性的相关措施确保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严勇.国外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1999,10:66-77.
[2]张维迎.谈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参考报,2002,01.
篇5
1、介绍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之前,就没有打算去建立核心竞争力,而是把它当流行时装来对待,毕竟,说说比认真去做总会容易一些,因为只说不做,至少可以免除考验、实证,谈得不对,也没有关系。
2、可以抢先介绍,开风气之先河,可以成为“倡导者”,风光一番,做光盘还可卖钱,因此大抵是抄袭、剪贴的功夫。
3、关于核心竞争力如何建设,迳直回答这个问题的外来的资料也很少,只有靠领悟而得,得来太费功夫,得不偿失。
4、一个更主要的事实是,这要有实践的功夫。
不管怎样,如何(how)的问题,还是要靠探索和切身体验才能解决,毕竟,核心竞争力难以模仿,更难以对“如何”(how)模仿,天下的核心竞争力,天生就是个性化的,差异性的,包括“如何”(how)这个问题在内。
根据我们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如何(how)建立核心竞争力的经验,和你共享。这些是:
1、首先,你得认真去理解这个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整体模型,就如前面一份资料:提升竞争 力,领悟4w(一)中所提到的那样。在你还没有来得及了解各个体系的内涵时,暂且放开它,尽可能的了解各个体系的接点的含义。以便于你理解整体,这很重要,毕竟,系统的力量是由系统整合产生的。
2、了解和理解上面这个整体模型,是为了根据你的企业的实际和未来努力的趋向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整体模型,你越是把它个性化,就越说明你对上面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整体模型已经了解得更多,为了使模型个性化,你完全有必要在普遍适应的模型和个性化的模型上进行循环式的演习和模拟,这样,你掌握的系统就会更深入,更全面,更能掌握本质上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
3、好了,当你经过一段循环练习和模拟后,就可以进入到第一个体系,就是客户价值体系,在你原有的或今后要作调整的竞争领域中,根据你在企业历史上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范畴,试想提出以下的问题:
(1)在过去,你给你的顾客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你认为你的顾客最满意的是什么?特别是最不满意的是什么?你的竞争对手大大超越你的是什么?落后于你的又是什么?在顾客心中,你到底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你对自己是满意了呢?还是不满意呢?还是很不满意?
(2)往前走,你想象顾客有什么新的潜在的需求?特别是顾客说不出来的期望?你认为是顾客为你创造这种新的愿望,还是由你创造顾客?你该如何作出决策去让你的顾客满意,或是说你大有进步?或是评价你到底与众不同,真是不同凡响,或者你期望你的贡献会深深嵌入顾客心中,在长期发展中占有他们,并且同时可以赚大钱?一句话,顾客价值到底是什么?你的产品和服务应该怎样表现差异化?卖贵不卖贱。
(3)如果你是制造业,现在的成功趋向是立足基业转向服务,你心目中的转型是什么?有何必要,如何转型?以真正坚持和实现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4)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创造客户价值的过程中,你认为走多元化道路好呢,还是走专业化道路好呢?你认为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你倾向作出什么样的选择?(见图1)
4、市场竞争体系是为了分析市场结构和态势,你已经对顾客价值的新的表现有了初步认识——它毕竟比你原来考虑的顾客价值有了认识上的长进,但是,请注意,你毕竟又不是在市场上单打独斗,你的面前有客户,还有客户的客户,你有供应商,还有供应商的供应商,你有主要的竞争对手,还有其他对手和你的主要竞争者的对手,他们,注意客户也在内,都可能是你的合作者、互补者,也是竞争者和替代者,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所有这些市场的参与者都在不断地作动态变化,谁是“敌”,谁是友,何时化“敌”为友,何时又化友为“敌”?都是按照价值在作调整;什么样的条件,会使你占据最有利的地位,同时又符合法制、规则和在情理之中,使参与者都有可能在双赢、多赢中相处。(见图2)
5、掌握这个市场竞争结构体系的“火候”。
动态性地、持续地、职能化地掌握这个市场竞争结构体系的“火候”,就是表明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在于动用市场竞争结构体系的整体力量,以利于提高自身的持续竞争优势,而不是像现在惯常的那样,对竞争对手是“门对门”打,对供应商是“门对门”压,对客户是“门对门”拉,结果是几败几伤。核心竞争力的作用非常巧妙,其核心是三条,一个是始终抓住创造客户价值,特别是客户价值的连续升级,一个是善于在条件甚至不如竞争对手时,能抓住重要的商机,真正做到把发展放在第一位,而对SWOT分析,真正做到灵活的运用,而不是学究式地、僵化地、静态地作分析,再一个是抓住商机时能够作出承诺,并在执行上,迅速有力地响应,维护至高无上的信誉,同时在承诺实现之前,开展“引而不发”的强大营销攻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未战而胜,等等。核心竞争力的这一套做法,是企业欲在市场竞争上取胜的系统高招,也是企业真正坚持以创造客户价值为中心并显著提高企业品质和创造财富的必经之途。
6、提升核心竞争力可以经过蓝图设计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国际成功企业经历了至少20多年的实践,经管理专家提炼形成所谓“核心竞争力”一词,虽在当时并未出现,但在当前及今后,虽核心竞争力难以模仿,但其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以为更多的企业学习与借鉴,而领悟则是其中的关键。
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首先是设定竞争领域,并且试图对相应的产品与服务聚焦,对客户价值的未来需求,进行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异质化、异构化分析,形成基本的系统和子系统,为此,可以先进行一个蓝图设计(见图3),根据你掌握的情况,随着实践逐步深入。
较好的蓝图设计,最好通过对一些成功案例的学习,但实践情况是,成功的案例没有现成的用蓝图设计表达的,因此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情况,也要用蓝图设计方法进行再加工,蓝图设计是一种在工程上表示的概念设计,进一步,要把蓝图变成地图,即总体的,更具体的设计,然后,在实施中变成径图设计。如果找出一种较妥当、可行的评价方法,还可以发展成具有轨迹描绘的历史记录,对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会大有帮助。
除了有利于设计的正面因素外,还应该特别注意消除负面因素,初步考虑负面因素会有数十种之多。负面因素消除越多,正面因素就会更加突出。蓝图设计工作,在一个战略原则指导下,可以选配有能力的人员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并由有资格的战略管理顾问进行指导。
7、建立一个好的机制平台作为建立核心竞争力并发挥强有力的竞争作用的基础事关重要。
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过程是在企业的整体运作下进行的和产生的,机制平台既能支持对按企业整体模型结构以分析、选择、制定战略,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战略,又能提供通过经营去实现战略和使核心竞争力发挥实际作用,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成功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建立有强大的机制平台。
这个机制平台使企业内部的能力与外部市场的分析、运作能力合二为一,由外部市场进行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不确定性的思考与决策,逐次向下转递。最后在基层落实由近及远、由外及里的运作,任何一个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要使战略层面和经营层面整合并发挥有效的作用,都必须以机制平台的准则为衡量标准,机制不仅具有战略指导的意义,也是不涉及企业与市场交易层面的职能,在一些方面需要经过高中管理层运作。
8、企业通过整体运行具体实现战略目标。
篇6
1民办院校图书馆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民办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匮乏
现阶段,众多民办院校已提高对校内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并将图书馆的建设纳入到基本的教学建设之中,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从整体上来看,部分民办院校的图书馆仍存在馆藏资源少、阅览环境差等现象,也不符合我国教育部对高等院校图书馆馆藏文献数量、阅览座位、阅览环境等方面的规定。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使用效果,从而无法使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
1.2民办院校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的收入来源不同,这就使得民办院校的收入来源相对有限,在民办院校的建设中,大部分是由民办企业来投资的。因此,在民办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中,其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以及投资者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这就使得建设图书馆的资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图书馆众多方面的建设得不到保障,无法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求。
1.3民办院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缓慢
尽管当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但仍有许多民办院校的图书馆存在管理模式陈旧、借阅及检索水平落后等现象,这就使得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将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从而使得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电子阅览等硬件设施不完善。即使有些民办院校图书馆拥有这些设备,但对其的利用率并不高,甚至让这些设备处于闲置的状态,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1.4民办院校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民办院校的创办性质决定着它的资金来源得创办人自筹,这就使得民办院校建设的资金压力过大且收入不稳定。因此,民办院校图书馆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减少图书馆工作人员,以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图书馆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许多民办院校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缺少专业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有的民办院校为了吸引高学历的人才而将其家属安排到图书馆中工作,导致图书馆人员结构杂乱,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高质量人才。
2民办院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分析
2.1民办院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企业所单独拥有的,能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巨大便利的,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并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上具有重要优势的内在潜力。”简而言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时期内,让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甚至到达的一种竞争力,从而保证企业在这一时期中能够处于相对稳定的竞争环境中,并获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那么,民办院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许多专家对此也做出了研究与探讨:民办院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指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料的保存、开发、传递以及利用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其能通过卓越恰当的战略决策,科学有效地组织与管理图书馆内的人力资源及文献资料,从而让图书馆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竞争优势,拥有外界所不易掌握的竞争能力,进而促进校内图书馆的发展与进步。
2.2民办院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软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硬核心竞争力。
2.2.1软核心竞争力
一是人力资源。民办院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是影响民办院校图书馆最为关键的一大因素,关系着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与管理。民办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的采集、整合、保存、服务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作用,民办院校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竞争优势,并获得长期持续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全面提升馆内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工作水平以及技术能力,从而为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行提供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组织管理。在一个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中,组织管理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民办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在民办院校图书馆的管理中,现代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可以作为图书馆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的参考标准,以期在对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文献资料等内容进行组织与管理的基础上,能够做好对文献信息资料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工作,从而来满足社会发展对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需求。三是战略决策。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院校图书馆应当依据市场竞争以及用户需求来制定合理科学的战略决策。在做好信息建设的同时,图书馆还应把握自己的市场定位,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好合理科学的战略发展目标,以此来稳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地位。
2.2.2硬核心竞争力
一是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在民办院校图书馆的实际管理过程中,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有两类: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这两种资源类型的收集方式各不相同,且储存方式也相差各异,从纸质文献的收集到胶卷、磁盘、光盘等电子文献的整理与收集,都促进着复合型文献资源管理体系的构成,也让图书馆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成为学校信息化及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由此可知,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是促进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二是核心技术。核心技术的掌握对民办院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技术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技术优势,协助图书馆形成竞争对手所无法达到的发展状态。三是文献信息服务。文献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完成信息分享工作的结果,能有效体现出图书馆日常工作能否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展现了图书馆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在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在短时期内从繁多复杂的信息资料中获得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料,以此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从而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一直以来都是民办院校图书馆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3加强民办院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联盟管理体制下的资源共享是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民办院校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联盟管理,适宜的战略联盟能够有效化解发展风险,加强各院校之间的合作。并且,联盟战略可以通过协议或联合等方式让各个院校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联合体,在这个组织中,让各大院校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最大优势,促进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形成,在达到各自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新信息产品的创造及知识与技能的转移。如2014年6月,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作为主办方,邀请了本区域范围内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图书馆,共同研讨与筹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相关事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钟落潭大学城6所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可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
(2)把握用户需求是培育图书馆竞争力的核心要求。图书馆素有“第二课堂”的美称,其作为大学生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丰富自身知识的重要场所,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结合学生的需求,采取学生的意见,合理地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料进行优化配置,并且在图书馆的管理运行中,许多学生对图书馆的发展有着大量的意见或建议。这时,作为图书馆管理者,应当悉心听取学生的看法,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图书馆设施的建设。
(3)构建核心技术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重要举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广大受众在网上获取信息的需求逐步大于在图书馆获取信息。因此,为了坚定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民办院校应当积极采取改革措施,在充分了解信息市场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创建特色文献信息服务。另外,图书馆应当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既注重显性需求又注重隐性需求,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到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服务,怎样为用户提供令其满意的服务,怎样建设图书馆才能方便使用者对信息资料进行查询。因此,民办院校图书馆应加大建设力度,开展数字化战略,建设网上参考咨询,为受众提供专业化、网络化、个性化、大众化的文献信息服务。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在人才方面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谁便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并掌握了发展的机遇。现今,人才竞争的激烈性已全面展开,集中体现在人才个体、人才群体以及国家战略层面上,随之人才竞争逐渐趋于市场化和国际化。目前世界500强中,已经有超过400家进入到中国市场谋求深入发展,其中部分跨国公司,诸如微软、苹果等,为实行人才本土化发展战略,陆续在我国成立了研发机构和销售网络,并招用了我国大量的科技人才。从上面我们便可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之间的具体关系。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本文,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行集中阐述。
一、全面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但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更加广泛,方法更为灵活,目的性更强,效果更显著,并且更具有整体性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人视为一种特殊资本,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教育和培训,力求最大限度的发展人力资源所潜在的能力,进而为企业发展获取高额利润。同时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逐渐受到重视,其作为一种宝贵资源开始在企业中被提升到战略决策的高度,谁若能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谁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主动权。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动态性,这便充分符合了市场规律的的要求,从而使人力资源流动渠道更加畅通,企业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吐故纳新,保持旺盛的发展精力。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在履行人事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履行人力资源规划、选拔、培训、发展、薪资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等诸多方面的职责。而这其中主要目标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通过扩大员工发展空间,提高员工薪资待遇,创造良好人际关系,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等方面来实现。其次,拓展企业人力资本。企业中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财力资源,都通过和人力资源结合来实现,若是企业人力资本不足,利用效率低,管理工作不合理,必然会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三,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现代企业中,若想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先实现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这便需要不断提高人技能的适用率,使员工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上述三个目标的最终目的便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竞争力内涵、构成以及成功企业的经验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便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运作的基础,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是企业文化的依托和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促进作用。人才是强化企业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的多样化和组合能够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上屹立不倒。所以新时期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计划性聘用、教育、培养,知人善用以及激励制约途径,提高职工素质、工作效率,最终改善工作生活质量。企业科技人员的能力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管理人员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市场反应速度、市场销售水平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而企业生产工人水平便决定了企业生产制造以及后期服务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源质量状况直接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便是要发挥出企业人力资源的真正实力,实质就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越高,对应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培养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人力资源状况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是企业首要额生产要素。人力资源虽然和生产资料、技术、资金等同样是企业生产要素,在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然而,每一要素的作用却各不相同,但只有人力资源起着主导性作用,是能动性要素,而技术、资金、生产资料等都是被动地由人力资源推动及使用。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这种被动和主动、主动和辅助的关系,企业员工素质及能力状况便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过程
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开发、获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专长及技能阶段;(2)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整合阶段;(3)开发核心产品市场阶段。在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个过程中,无论哪个企业获得了关键性技术,所消耗的时间最短,并且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越大,那么哪个企业便拥有了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充足数量的高素质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始终伴随着培养其核心竞争力的全过程。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便是为了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效性强的人力资源开发恰是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过程密切结合下进行的,这为形成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打下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3.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一方面是企业自身谋求发展的根本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市场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务必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措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全体员工为对象进行的智能开发,其内容主要包含了三方面,首先,培养、启发员工智力,如判断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等;其次,提高员工技能以及文化与科技水平;第三,调动员工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以上前两方面是能力的培养以及潜能的挖掘过程,而第三方面则是促使其所有能力释放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开发技术人员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开发生产工人增强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及其连带服务能力,进而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处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若想谋求生存与发展便要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便要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水平。所以,企业应时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重要作用,积极做好人力资源各项工作,从而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剑峰.“一”以贯之――从系统观的视角看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6).
[2]山西省送变电工程公司赵桂荣.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N].科学导报,2010.
[3]石小丽.企业隐性知识共享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
篇8
【关键词】 竞争优势;竞争力;核心竞争力
自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1994年他们的专著《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出版以后,核心竞争力研究与讨论在西方掀起了,该理论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最热门的企业战略理论,是对几十年来美国大企业战略理论包括多样化战略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并对国际企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成为分析企业间有效竞争和成长的一个重要工具,成为当前经济竞争的重要目标。今天建立和发展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西方企业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也是各种企业发展战略运用有效性的根本,西方企业的成功无不与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有密切的关系。核心竞争力的出现,体现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已走向深入。美国以信息产业为核心塑造其跨世纪的竞争力;欧盟国家追求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合作产生的化学效应。近观国内,钢铁行业追求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产量的多寡,逐步形成“当产量规模下的多品种覆盖力”。与其它西方理论一样,核心竞争力理论在中国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财经类媒体上,在企业首脑的讲话中,以及经济,管理学者的论著中,普遍地出现“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核心专长”等词汇,一些新的成果不断出现在各报刊上,这一理论已经引起了有关理论和实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重点论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特性和功能以及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1.企业的人力资本。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是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进行怎样的机制设计将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
2.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包括虽然公开但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秘密。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企业声誉。声誉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对没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的一种承诺。在产品市场上,声誉是卖者对买者作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声誉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作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卖者、企业家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买者的光顾和投资者的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把声誉理解成一个道德问题,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制度。对于生产复杂产品以致于买者或投资者一时无法判定质量如汽车、房地产以及买者靠承诺购买未来产品或服务的服务业和资本市场,声誉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4.营销技术。营销技术即企业通过高效的产品、价格、促销和营销渠道整合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劳务。营销技术既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手段和营销信息系统的应用也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和实现营销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先进的营销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的时代,营销技术甚至是比制造技术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营销网络。营销网点是企业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功能是产品销售、市场调查、营销宣传、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营销网络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企业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营销网络,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后来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6.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经营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从概念上看,企业文化非常简单,通常的难度在于找到适合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具体落实。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及功能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1.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企业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一旦拥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够依托这一竞争优势迅速占领目标市场,赢得客户的信任,形成自己独特的消费群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过战略设计、领导策划、组织管理等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不断提炼、总结、创新而得到的,其它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赶超。它不仅仅是对消费者现时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导消费者,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2.整体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所有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是企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产生于某些具体的要素,但它的功能会渗入企业拥有的全部资源之中,体现在企业经营的一切方面。在企业多样化经营的今天,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覆盖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所有产品,它是否能够抵御不可预期的市场风险,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的预期目标。
3.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能显着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实现和创造顾客价值,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最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原因,也是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根本原因。核心竞争力对企业、顾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4.规范功能。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能约束企业职工的言谈举止,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三、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1.普遍认知。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2.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国有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4.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有一著名的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1.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的一条捷径。
3.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优秀的已经成功或者即将成功的我国企业在全球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都必须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以确保自己能够活得长、长得大。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以及广大的企业管理者自觉地运用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企业之道,为企业之本,在此基础上吸纳西方优秀管理文明,形成以自身特色为大本大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跻身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英]唐纳德・索尔,包刚升翻,田晓犁编著.《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证方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0102
1研究的目的与关注点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文献进行分析,对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因素和解析主要因素的合适方法进行探讨。依据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目的——探索、描述和解释,本文属于典型的探索性研究,即探讨某个议题以提供有关的认识。
我们的基本关注点有以下两个方面:(1)什么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源?(2)在识别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时,哪些是有效和合适的方法?
2研究的方法与范围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介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即用成文文件对社会人为事实进行考察,在选取文献时采用抽样的方法,具体的抽样方法采用目标式或判别式抽样。分析单位是研究文献,具体来讲是近年来国内主要期刊上符合下述三个要求的实证文献。
2.1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必须是针对中国企业的
关于世界其他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比较多,如刘泳洁在分析“知识创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时,就是以著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的,该文发表于《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7月,第51卷第7号。但这类文章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2.2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必须是针对企业主体的
去掉关于以其他国家的企业为例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我们发现很多关于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例如,黄咏梅,《企业文化对构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重要性的实证分析》,经济视角,2009年第3期;朱思文,《农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科技和产业,2008年5月;姬新龙,陈芳平,《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09年3月等。这些也不是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关注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是企业层面的,而不是产业或行业层面。做出这个主体选择的原因是,对某一具体产业或行业中的特定企业有影响力的核心竞争力因素,在分析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是并不具有可通约性,因而其适用性是受到极大地限制的。
2.3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必须是实证性的
在用“中国的”和“企业的”两个条件对有关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献做了筛选之后,我们还有必要应用另一个条件进行鉴别,以使本文的研究范围进一步聚集,即是:本文的研究只专注实证内容。因此将另一些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偏重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文献剔除。
根据这三个条件,本文对自己的研究范围进行了定义和界定。
3编码和分类
这里,笔者把2004—2012年发表在《研究与发展管理》、《改革与战略》、《软科学》等国内重要核心期刊的13篇论文,分类编码后列示(表1)。这些研究都符合上节三个条件要求,同时在本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创新性或代表性。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4分析与归纳
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发现。
4.1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上述文献的内容分析可得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四个层次(表2)。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其中四个层次的分类参见《核心竞争力辨析》。
(1)考察外部资源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属于资源这一维度。在上述13篇论文中,仅04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陈英葵(2007)以贵州省中小企业为例,运用2004年的普查数据,采取指标综合性比较分析的方法,提出通过政府的R&D的投入可以促进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2)考察内部资源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也属于资源这一维度。在上述13篇论文中,03、12两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王若晨,陈亮(2004)以海尔集团为例,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没有独特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没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鹿盟,霍国庆,申爱华(2007)以我国20家手机企业为例(分别是深圳华为、青岛海信、宁波奥克斯、江苏高通、深圳创维、深圳金立通信、UT斯达康、万利达、夏新电子、步步高、康佳、中兴通讯、东方通信、波导、海尔、TCL、首信、中电通信、南京熊猫、联想集团共20家企业),重点分析了企业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该文虽然以企业资源为影响变量,但在分析时,又将企业的资源分为研发投入和市场投入,依据张炜2002年的系统分析,本文将企业资源中的研发投入归为内部资源的层面,而将市场投入归为支撑能力的层面。鹿盟等在运用有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得出,企业研发投入同其核心技术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3)考察技术能力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属于能力维度。在所选的13篇论文中,属于分析该影响因素的论文占绝大多数,共九篇。其中,有三篇集中分析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三篇分析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其余三篇分别是分析公司能力、组织学习方式和战略成本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在分析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时,芮明杰等(2006),盛小平(2008)以及孙琳等(2007),分别从隐性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和知识吸收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后,运用因子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都得出了知识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样,史竹琴等(2009),王宁(2008)和周永红(2008)分别从自主创新、创新战略和营销创新的角度,运用回归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得出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影响。陈晓静(2008)和朱常波(2008)分别从公司能力、组织学习方式和战略成本管理三个方面,运用因子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它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指出三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影响情况。
(4)考察支撑能力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同样也属于能力维度。在13篇文章中,属02、12两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杨蓉,杨宇(2008)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采取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付出成本,在短期内会对竞争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企业要树立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长期观念,不能仅仅拘泥于短期利益和一时的竞争力,并应能正确处理对股东责任与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之间的关系。
4.2主要研究方法
同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相比,在分析时所主要运用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和分布如下(表3)。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总和不为13,原因是有些文章在分析时用到了多种方法。
可见,我国学者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对影响因素同企业核心竞争力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变动方向,这类研究主要用到的是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另一种是对影响因素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影响的主要因子,然后通过相关分析找出两者之间大致的变动方向,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从实证方法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学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的文章也有一些,但质量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在定量分析时,原始资料获取的有效性值得斟酌。在选取的13篇文章中,有8篇运用了较规范的定量研究方法,但在原始资料的获取方面,有4篇是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的,其余4篇是通过对外公布的普查数据和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分析。这8篇文章都是在首先选定相关指标进行衡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而对同一影响因素的分析,所选取的指标差异性较大,分析上并不集聚,因而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需要慎重考虑。
5结论
析,可以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不同的企业类型,现有的文献都试图从资源和能力两个维度,以及从外部资源、内部资源、技术能力和支撑能力四个层次进行说明。企业的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企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实现的主要保证。但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同样,并不是企业的每种能力都同样重要。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关键资源和(或)核心能力中那些最为关键的、最能使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组合)。从这一认识上进行分析,就可以理解为何所选取的13篇文章中,虽然有从同一要素上进行分析但其视角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与多元性,就算是同一企业,当其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时,其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也会不同。
究竟什么核心竞争力的本源呢?笔者认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进行探源,首先必须在一个长期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讨论,也就是短期的时间概念对讨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在分析不同的企业时,其影响因素会有所不同,但都可以从资源和能力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因此,不同行业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有所不同,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也可能有所不同。
从当前的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文献来看,普遍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和技术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而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成长的背景和所处的具体环境间的区别,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会不同。但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时,所运用到的方法具有同一性,主要有因子分析、指标综合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案例分析,这也是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时的适当和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炜.核心竞争力辨析[J].经济管理,2002,(2).
[2]陈英葵.政府R&D资源投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以贵州省中小企业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7,(8).
[3]王若晨,陈亮.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4,(4).
篇10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界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新概念逐步增多。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增强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这是一种可喜现象。然而,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并不太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他们往往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某些措施当作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说,在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上,企业界的模糊反映了理论上的不清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是美国C・K・普拉海拉德和G・哈默于1990年提出来的。他们抓住在同一市场环境下一类企业长期兴盛而另一类企业衰败这一普遍存在的反复出现的经济现象,并进行分析,认为前一类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而后一类企业则缺乏这一能力。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研究别人忽视了的重要经济现象,并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这是令人称道的。然而,他们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技能与竞争力的集合,以及对企业竞争成功有贡献的学习的积累,则表现出他们未能透过经济现象而抓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这是令人惋惜之点。
笔者在阅读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著中,还发现另一部分作者也没有分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约因素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国外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的积累性学习,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方面技能的知识,是技能与竞争力的集合。国内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或企业核心能力是指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技能的有机组合,是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很明显,这样回答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值得商榷。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我们认为,完整表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通过有特色的资源配置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长期统一而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这一表述的要点是:
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超额收益是超过社会平均收益的那部分收益。获取这种收益正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目的之所在。获取收益是企业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和根本目标。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所追求的是社会平均收益,即等量资本必须获取等量收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所追求的是大于社会平均收益的收益,即在获取社会平均收益基础上还获取超额收益。因此,这类企业超越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的市场规则,从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那里获取转移收益,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资本收益率。
第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供给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相一致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企业的供给能够形成现实的社会市场需求。为此,企业不仅要在供给的品种、功能、数量、质量、供给方式(批量供给与个性供给)等问题上创造竞争优势,而且要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耗费低于同类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平均耗费。另一方面则是为企业的供给开发、拓展社会市场现实需求,即消费者愿意掏钱购买企业供给的需求。这种需求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根本标志。总之,企业供给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相一致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基本能力,对企业兴衰有着直接的决定性意义。
第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间内具有上述能力。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它与一般竞争力相区别的一个重要之点。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在较短的时期内繁荣兴盛,随后便衰败破落,这种昙花一现式的企业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它的短期兴盛是其供给恰逢市场机遇的结果,而不是核心竞争力的结晶。它不可避免的随着市场机遇的消失和竞争的加剧而面临破落厄运。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会有几十年、跨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兴旺发展。当然,即使是这样的企业,它也可能因核心竞争力的丧失而衰败。
第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有特点的资源配置能力。美国资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杰伊・巴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那么它们对于竞争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巴尼的观点颇有见地。如果企业的能力价值不大,或虽然价值大,但许多竞争者具有相似的能力,其他企业易于模仿,则这种能力会失去竞争优势,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除此以外,企业在人力、物质、知识技术等资源及其配置上,在供给和营销的理念、方式上,具有先进性,才会实现企业供给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长期统一,从而长时间的获取超额收益。因此,价值大、稀缺性、难于模仿性、先进性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互不代替,共同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特点。
第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检测指标。以上各点说明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质的规定性,本文试图谈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量的规定性。它的质必然通过它的量来表现,其量的大小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而且上述对其质的分析已为其量的检测提供了前提,即明确了从哪些方面来检测其量的大小。从检测指标大众化和便于与企业现有经营指标相衔接考虑,笔者主张采用下述的四个指标来检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一是预付资本与销售收入之比。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整体经营的效率和效益。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获取的销售收入多,或一定量的销售收入所耗费的预付资本少,其阶段性的核心竞争能力强。反之,其核心竞争力则弱。二是销售收入中知识技术贡献率。这一指标集中体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特点。由于运用新知识、开发新产品、采用先进技术而增加的销售收入在销售收入总量中所占比例越高,企业能力越强。反之,企业能力就弱。三是单位产品成本耗费。这一指标反映的企业生产、销售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在内的全部成本,它是企业超额收益的可靠的来源,单位产品耗费的成本低,其能力强。反之,其能力则弱。四是资本税后利润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的最后成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最终表现。它高于同一行业多数企业的企业,其能力强。反之,其能力就弱。这四个指标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在检测企业核心竞争力时,不仅要运用它们进行企业自身的纵向分析,更为重要的是要运用它们进行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横向比较;不仅要运用它们进行阶段性(例如一年)的分析,更为重要的是要长时间坚持运用它们分析企业经营状况。这四个指标长时间优于同行业其他多数企业的企业才具有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可作这样的表述:它是企业通过企业供给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长期统一而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正如前述,企业的供给是否有现实的社会市场需求,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因素。这是因为它实际上就是企业诸多矛盾中的基本矛盾。企业供给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的矛盾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各方面,制约、规定着企业其他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而企业其他矛盾的解决服从于、服务于企业供给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矛盾双方的统一。它最终决定企业能否长时间获取超额收益。因此,企业经营过程各方面的具体矛盾和具体因素是以企业供给与现实的社会市场需求相一致为中心来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在企业供给方面,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形成现实的社会市场需求。这是决定企业能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如果企业供给的产品和服务不是社会市场所需求的,其购买者寥寥无几,甚至无人问津,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失去了根基。为使企业的供给能为社会市场现实需求的形成提供前提条件,企业在生产阶段必须处理好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问题。一要加强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和反馈,正确决定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定位。二要加强质量监控,优化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三要缩短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提高资本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四要降低购买费用和生产费用,以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同行业的平均耗费为目标,增强价格竞争优势,获取超额收益。
第二,在市场方面,企业必须创造与供给相衔接的社会市场现实需求。企业供给的是好的产品和服务,但购买者不可能及时认识而形成现实的社会市场需求。传统的销售策略是靠购买者的传颂、推荐而扩大产品的销售额。这种费时长、空间小、发展缓慢的销售策略,对讲究效率的市场经济来说是不可取的。企业自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前夕开始,即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开发市场战略,使顾客尽快认可并购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形成现实的社会市场需求。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最终因素。开发、拓展市场战略的内容,包含以双赢为目标,以品牌为载体,以营销为核心,辅之以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活动。企业应在这些方面花大力气创造有自己特色的做法,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三,在知识技术方面,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技术含量,实现知识化。这是新经济时代对企业的要求。经济知识化、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处于这样时代的企业,为参与国际范围的合作与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必须实现生产、营销、管理的知识化。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方面,企业应加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果断实施产品战略转移,不断提供知识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品。同时,在产品生产方式上,应努力运用新知识及其实用化的新技术,进行柔性的灵活而快捷的产品制造,以满足多样化甚至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在营销方面,企业应提高其知识含量,努力用含有新知识、新技术的新产品引发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开拓新的营销领域。随着消费者和社会生活的知识化,实现营销思想从顾客导向型转为社会市场导向型,即从顾客需要什么就供给什么,转变为企业的供给既能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又符合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应营销方式知识化趋势,在提高现有营销方式知识含量的同时,努力采用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知识技术含量更高的营销方式。在管理方面,企业应及早认识科学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的新发展,逐步实现管理思想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管理内容从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管理模式从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管理组织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
此外,具有灵活快速反应能力的、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处理问题高效率的企业体制、企业运行机制和企业组织结构,也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 上一篇: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 下一篇:企业并购可行性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