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经纪公司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经纪公司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经纪公司的前景

篇1

有一种机缘得识南方李锦记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锦记”)的二位直销员,又有二位直销员的慷慨而得以有该公司的一些资料。由于关注中国多层次直销业之缘故,因而也就较多关注中国多层次直销企业和公司的发展、创新、变革和其未来。之所以写“李锦记”除此机缘外,还因为被其四代相承的家族文化所引目。中国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李锦记”在其第四代身上还能体现出与时俱进,变革创新之魄力,实乃敬佩!之其一;

之其二,是它进入了中国目前还是一个“是非难辩”而将来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业---多层次直销业。笔者曾有对该行业这种独特的产品分销方式进行了长达近5年的亲身实践、研究和思考,深感多层次直销这种独特的产品分销方式“意味”着什么。笔者也有幸至始至终接触了直销业中优秀直销公司和优秀直销教育系统的“洗礼”,更庆幸自己至始至终没有掉入非法传销的屎坑,受一些污七八糟甚至邪恶思想的“洗脑”,从而得以有清净之心、洁净之体、清醒之脑、明镜之智,实乃万幸!万幸之中深思之绪又感责任之重大而该为此行业尽一点“小草”之薄力。

笔者深知对于“李锦记”而言,成就未来之辉煌只有二种选择∶进则生,退则亡;变则达,守则死,而唯“凡不泥古而勇于创新者为智”,故心血来潮,对其寄予厚望才对其使命斗胆“指手划脚”,之所以“胆”从心起而不怕“鬼”吃,此乃坚信之一∶凡伟人者皆“小人”而常与小人为伍也;坚信之二∶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一身正气,何足惧哉?使命何有“陷阱”?非其使命有为不妥或不正确,而是笔者认为“李锦记”想在“乱世之中”,拔地而起,以正其“道”,成其引领直销之魂而无使命之超越而终不为大,望读者明之。

陷阱之一∶误以其使命为直销员使命

“李锦记”是香港百年老字号---1888年由李锦裳先生在广东南水创立李锦记蚝油庄开始,后来发展为多元化的广东“李锦记”集团公司的独资企业,成立于1992年,并开始以正当多层次直销(以下简称“直销”)的产品分销方式来进行公司的业务运作。1996年6月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规定,对中外传销(实际上是多层次直销)企业进行清理审查,并公告,“批准以下41家企业在核准范围内从事多层次传销(即多层次直销,笔者注)经营”,“李锦记”(住所∶广东省广州市广众路麒麟岗第一军医大学内)就在这被核准范围内的41家企业当中。1998年4月21日国家禁止传销后,“李锦记”也随之转型为“店铺+推销人员”的方式经营而至今。其实不仅仅是“李锦记”,几乎所有的传销公司和企业都随之转型为“店铺+推销人员”的方式经营,但是这种“店铺+推销人员”的经营方式并没有动摇和放弃直销的本质特征(关于这一点笔者不想在此论述,读者感兴趣可观阅中国营销传播网------《直销的危机、创新和未来(上、下)》一文)。

半过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以为直销只有一种文化、只有一种观念,这种误区造成了直销业发展史上的血雨腥风(这里我们不涉之)。其实任何一个直销企业运作的成功是“二套观念、思想”运作的成功:一个是生产商观念、思想;另一个直销商观念、思想。这二种观念、思想的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何为对立又统一?它们之间井水不犯河水谓之对立;而共同之目的都是要建立直销员网络而最终把直销企业的产品卖出去而谓之统一。为什么会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一说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传统市场上任何一家法人企业不就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彼此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竞争实际上就是利益最大化对立的结果,而统一就是彼此都要生存之结果,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研究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本质的运转过程。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悟到直销这种“独特”的营销模式中一定存在“二种法人”,至于除企业法人外直销员为什么也是法人?我们暂时放一下,我们先来说一下直销的本质和灵魂。直销的本质和灵魂是什么?这也是人们最大的误区之一!以为直销就是一种简单的产品分销方式,其实并非完全如此,笔者在《对如新(nuskin)公司进入中国直销市场的几点建议》一文中谈到∶“直销的本质和灵魂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梦想’!因而∶直销企业和公司不是‘生产产品’而是‘生产机会’;直销员不是 ‘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梦想’,原因就是人不会活在产品和制度中,人永远只会活在她的希望和梦想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直销教育和培训系统的鼻祖Dexter Yager先生通过艰苦实践、探索和思考而发现的真理。

就是因为直销的本质和灵魂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梦想”(直销公司不从这个误区中走出来就难成其大)!所以,直销首先是一种个人创业模式,在传统的诸多个人创业模式当中,直销以它小投入、低风险、(注意)经过努力可能获得高额回报的创业模式成为了创业门槛最低的一种个人创业模式,这是直销最具惊人魅力的地方!!很自然直销这个行业就必然存在二个层次、二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一个是制造商,一个是直销商,而且关键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尽管直销员以个人名誉与直销公司签约,但这并不代表被直销公司雇佣),由此直销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二种“平行”的文化和思想,即制造商、直销商文化和思想。有这个认识基础,下面我们来谈直销员是什么“法人”?

个人创业就注定了直销员身份的实质必然是“经营者”或俗称的老板而不是它对立面的“工薪族”。工薪族是靠出租自己的劳动力而换取货币取得工资收入的“自然人”;经营者是靠投资赚取利润在扣除成本和税收后合法所得的“法人”,这是二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直销员虽然“嫁”(签约)给了直销公司,但是直销公司并没有给直销员发“工资”,而是直销员靠投资(比如金钱、时间、知识、技能等)最终获取利润(即直销公司返还的奖金或者叫佣金),并且是扣税(一般由直销公司代扣)后,所以,直销员是“经营者”而非“工薪族”这是它的本质,你就是把它烧成灰它也不会变,因为直销员并非是靠出租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工资收入而是靠投资并在扣除其成本和税收后而获取的合法(利润)收入。至于现今直销公司(为了“转型”)把直销员不叫直销员而改叫诸如营业代表、业务人员、雇佣人员、专职销售员,甚至叫正式职工等等,都不能动摇和改变直销员是“经营者”的本质特征!就好像我们把消费者叫做顾客、上帝、会员等等都不能动摇和改变她们是“人”的本质特征一样。

而今天的问题是直销员虽是经营者并具有一个经营者的本质特征(投资、成本、利润、税收等,而工薪族或称被雇佣者就不存在这些因素),但她却不一定有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如果有就是法人。这种“没有”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的法人在《公司法》里并没有相关法律条款的规定(这个相关法律的制定已经滞后),笔者自己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准法人”。“准法人”和法人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有无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这种没有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但又具有法人所有特征的经营者就叫“准法人”,所以,直销员 = 准法人。用有无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来判定一家公司或一个人是否是经营者的标准已经相对落后,就好像我们用有无“店铺”来判定一家公司是否是多层次直销公司的标准同样滞后于事物的发展一样,当然这将是对《公司法》的又一个补充和挑战。

直销员是经营者、是老板而不是被雇佣者和工薪者,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一定会要表现出老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一点是不用去争论和讨论的。直销企业和公司是经营者;直销员也是经营者,但是二者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等级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相对或者已经相当成熟的老板而一个却是刚刚入门的老板,虽然她们都有共同的经济行为特征,但是她们的观念、态度和思考方式却是完全不同的,就因为如此,她们对使命的态度、理解和执行就是不平行的,有的时候是“背道而驰”的。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理解直销员给别人说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何为使命?派遣人去办事情的命令,比喻重大的责任。历史使命就是历史赋予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重大的责任!“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先生讲∶“李锦记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使命,即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现在我们又开始了第二个使命,也就是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李锦记”《业务基础》开篇即讲∶“无限极使命∶永远关怀、永远合作、永远创业……实现顾客企业一体化……造福社会,共享成果”。这个使命对不对?对!不仅对而且很伟大!然而21世纪是一个人性化的世纪,直销更是一个完全人性化的个人创业模式。

我们知道,直销分二种层次和文化,直销公司文化和直销员或者直销商文化,换过说法,我们这里就是“李锦记”文化和它的直销员或者直销商文化。二种层次和文化就必然会表现出二种不同的价值观,二种不同的价值观就必然表现出二种不同的“使命观”。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差别就等于我们在说空话、假话和套话而不是说真心话、实话和事实求是;说空话、假话和套话而不是说真心话、实话和事实求是,那么我们的事业就做不大、我们的使命就完成不了。

显然,“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先生讲的使命、无限极讲的使命是属于直销公司文化的范畴,换句话讲它是“李锦记”的使命而“不是直销员的使命”,诚然有的直销员将来我相信她也会把自己的使命同“李锦记”的使命融为一体,但是你很难让刚加入的每一个直销员,让她的肩上去承担如此大的历史重任和重担,只要是稍微理智的人都不会一开始(加入无限级直销)就会为此使命而赴汤蹈火,她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口袋问题”而不会是那么大的“使命问题”,对于一开始给对方谈使命只适用以少数大梦想家。

诚然,“李锦记”的使命应该给刚加入的每一个直销员讲,让她们了解和熟知“李锦记”的价值观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但更重要的是“李锦记”要站在直销员的立场上而不是“我”的立场上去讲直销员关心的问题、关心的事。“李锦记”在树立自己使命的同时,95%的时间应去树立直销员使命!我们讲过直销员也是“法人”,她跟“李锦记”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这个关系永远不会因为“转型”而改变,原因就在于直销的本质不会变!直销员只关心我团队下个月推荐了多少人?我团队中专卖店增加了几个?业绩增加了多少?我的奖金应该是多少?会不会发错?……她不会关心“李锦记”今年的利润是多少?又上了什么生产线?又捐了多少钱?又盖了几所希望小学?……如果她要关心那一定是与她的利益有关,比如她推荐新直销员时会主动“展示”给新直销员看(目的希望她赶快加入购物,我团队赶快增大,我多增加收入,这不是人坏,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一个直销员连这些都不去关心,谈何让她去关心“李锦记”的历史使命,并为之赴汤蹈火?

世界知名经济学博士张五常先生讲∶“人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寻求‘极大化‘的,每个人都这样。我可以很简单地称它为‘自私的假设’。每个人何时何地,任何行为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的。解释复杂的世界,一定要有简单的理论……复杂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世界,能够成功的机会近于零。局限条件有所转变,人的行为就转变。经济学就这么简单,所有的经济学就这么简单……”。所以“李锦记”不可能要求直销员要同自己一道去承担这么大的历史使命,这是不公平,也是不人性的,任何一个利益集团都不可能把自己的使命强加给另一个利益集团,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李锦记”硬要强加上去,比如在任何场所时时要直销员记住“李锦记”的使命并为之奋斗,事情就会朝着“李锦记”所期望的反方向发展。

直销员的使命是什么?这就属于直销员(商)文化和价值观的范畴。全球最著名的直销员(商)文化和价值观的光辉典范当属Dexter Yager(德克士特·耶格)先生所提出来的“梦想文化”。他认为直销员作为一个独立创业个体的人,之所以她要创业、之所以她要取得经济的独立和自由、之所以她要成为传奇式的人物、之所以她要获得他人和社会对她的认同和尊重,关键是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永不泯灭的,深藏在她潜意识中的梦想,人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有这个梦想的存在,一旦这个梦想消失了,人也就死亡了。他认为梦想是成就一切事情的原动力,是一切成就的起点,这个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就在于有大梦想家的推动,人因为高尚的梦想而伟大,因卑微的梦想而渺小。他认人的梦想是可触摸的、是可以实现的,没有实现是因为她放弃了梦想,梦想是可以被激发的……

Dexter Yager先生在谈及他对安利的看法和感想时讲∶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彼此思考方式的不一样。他说,多数人加入安利以后,要经过一个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成熟的过程,很遗憾的是就是因为她们不成熟,所以她就看不懂安利。我们的责任就在于改变和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然后再展示给她一个机会,尽管我们在人们面前展示了这个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智慧能够理解到她们将受益于这个机会。走向安利的成功意味着我们一天天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成熟和成长的过程。你要成功就必须养成新的、良好的习惯,这就是成功者的习惯。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你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思考,当别人偷走你梦想的时候,你能否再次种植你的梦想,这决定你是走向成功还是走向失败。

读者能理解这二种文化、二种价值观的冲突和不同了吗?直销公司和直销商(员)的文化,简单讲一个是“生产产品”的文化,而另一个却是“卖商品”的文化(传统企业这二种文化是合而为一的,原因在于它只有一个法人),二种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就必然表现出二种不同的文化,这是我们无法否定的,当今很多直销公司业务拓展不起来,甚至滑向非法传销的粪坑,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多层次直销这种商业模式存在二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和价值观,从而试图用直销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去覆盖和影响直销商(员)的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讲“李锦记”的使命“陷阱”也在于此,不是讲“李锦记”的使命不对或不正确,而是它如果没有看到这个区别而试图也用“李锦记”的价值观去覆盖和影响直销商(员)的价值观,或者换个说法,“李锦记”试图用自己的使命去覆盖和影响直销商(员)的使命,那么“李锦记”的事业就难于做大。笔者这样说并非胡言乱语而是有事实依据的,我的朋友就有做“李锦记”直销商(员)的,都深感这样做下去(天天讲产品,缺少直销商文化的结果)情况不妙,笔者当然非常明白这是为什么却又爱莫能助。

“李锦记”要想在直销界脱颖而出,虽然它从1992年成立并运作到现在,并采用了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直销模式,但笔者认为它的万里才跨出了很小很小的一步!虽然它有很好的家族企业文化(尽管也要创新,这也是笔者欣赏的理由),但跨入直销模式使它进入了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诚然它也可以说,你看我已经发展得很不错,但平心而论,它最大的危机就是它最“辉煌”的时刻,它现在最大的软助就是缺乏(准确讲叫没有)直销商(员)的文化、价值观和使命(注意∶我们这样讲,读者不要误以为“李锦记”的文化、价值观和使命不重要或应舍弃),这就好像盖大厦没有坚实、稳固的基础一样,这种大厦盖得越高危险性就越大,而且一旦倒塌根本没有救!所以“李锦记”想成为直销界时代的英雄就不可不慎之、不可不为之,当然若“李锦记”不想为之那又另当别论。

“李锦记”跨入直销模式的创新对其传统营销模式来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话又说回来,她认为的“大创新”其实这都是别人20世纪都已经创新完了的创新(实际是模仿),也就不能称其为什么创新,“李锦记”想成其为直销界时代英雄的最大创新是对别人20世纪都已经创新完了的创新的“再一次创新”,当然任何试图模仿或踩着别人走过的脚印再想创造一个直销的神话已经不再可能,或者讲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直销观念及其模式已经不适应和滞后于信息文明时代的要求和发展,中国以及世界直销将面临创新变革的巨大挑战!同时这也是“李锦记”最大的挑战和机遇。

陷阱之二∶误以无限极使命为李锦记使命

“李锦记”应该是南方李锦记集团公司(这里简称“李锦团”)下属的一个全资子公司,这一点笔者应该不会猜错(如果猜错敬请见谅)。我们来看一下无限极使命(即“李锦记”使命),“李锦记”《业务基础》开篇即讲∶“无限极使命∶永远关怀、永远合作、永远创业,以创新为本,中草药保健品为主导,实现顾客企业一体化,弘扬中国优秀养生文化,造福社会,共享成果”;“李锦团”主席李文达先生讲∶“李锦记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使命,即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现在我们又开始了第二个使命,也就是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请注意∶“弘扬中国优秀养生文化”和“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这二个使命虽有交叉但并不是完全融合的,“中华中草药保健品”属于“中国优秀养生文化”,但“中国优秀养生文化”却不一定就只有“中华中草药保健品”,比如太极拳、酒文化、食文化等。

无限极,即“李锦记”采用的是多层次直销的产品分销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李锦团”也采用该模式来分销其产品。直销产品分销模式应该只是“李锦团”众多产品分销模式中(非常特殊)的一种,既然无限极的直销模式并不一定代表“李锦团”的唯一商业模式,那么它们之间在家族文化一脉相承的条件下就应表现出个体的“差异化特征”。这个“差异化特征”表现在彼此的责任、使命上就有所不同,这一点从李文达先生的演说中已经表露出来。“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应该说是整个李氏集团的使命,当然毫无疑问地这也必然是无限极,即“李锦记”的使命。然而无限极的使命笔者认为就不仅仅只是“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因为无限极采用了世界上直销(或叫传销,但读者请注意∶传销和非法传销是二个本质截然不同的概念。读者有兴趣可观阅《揭开非法传销的神秘面纱》一文)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也就注定了它必然具有跟传统企业(如“李锦团”)不一样的使命行为模式,这一点我们在第一个标题中就已经谈到。

如果整个“李锦团”的使命也采用无限极的使命,风险就非常大!这个风险比较大的原因就在于“李锦记”采用了传销(即多层次直销,简称直销)模式,而传销是中国政府目前禁止的商业模式,诚然我们心里都“十分明白”中国政府目前禁止的传销是指“非法传销”而不是指多层次直销,我们也不必去指责官方为什么不把“传销”写明是“非法传销”,我们更相信直销在中国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但目前的情况是整个国内直销业群龙无首,一片狼籍,直销员行踪更是畏首畏尾,总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

我们也心知肚明,没有一家“店铺+xx员”的直销公司不清楚自己“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尽管为了应付“中国国情”叫嚷“我”已不再是直销的这种小孩跟大人玩的烂漫游戏。其实人们在评价无限极的时候,已经表现出不分“李锦记”还是“李锦团”都说是“李锦记”,而其直销员更是在不同的场所有意无意去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是极其危险的,“李锦团”100多年的品牌“李锦记”是4代人共同努力奋斗之结果!“李锦记”一旦被拖入或被误认为是非法传销的又一个蓝本(这种拖入或被误认为并不会因为你是低调运作还是高调运作,公司是否历史优久等等,安利公司有40多年的正当直销发展史,对中国的公益事业捐款不下几千万,但照样被拖入非法传销的泥坑!)。“李锦团”100多年的品牌因“李锦记”就会受到牵连,安利公司就是因为这种牵连而为了“洗刷冤屈”每年都损失上百万,不仅如此,许多优秀人才也因为做安利而避免受朋友质疑而最终离开安利公司。如果“李锦记”一旦出现如此情况(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不仅会牵连100多年的“李锦记”品牌,而且优秀人才的流失将是致命的,因为说白了直销公司的最终竞争就是优秀直销人才的竞争,“李锦记”如何让天下优秀直销人才为其所用,不仅仅是一个使命的问题,这也将是“李锦记”的挑战和机遇。

陷阱之三∶误以企业顾客一体化使命为直销使命

什么叫“企业顾客一体化”?局外人可能不完全明白其涵义,而局内人则是一听就明白。直销这种产品分销模式其本身就是直销公司(企业)自己不卖产品,而是把卖产品的权利交给一个一个的“人”去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人”是自然人状态下的“准法人”(传统企业的产品分销是交给“法人”,即商去完成),这个“准法人”是以个人为单位(传统商是以“组织”为单位),直销公司把她们叫做直销员或者直销商。这个直销员或者直销商是“二种身份”的合成体,我们说直销模式独特就独特在这些地方,她除了“准法人”的经营者身份以外,其本身还是直销公司(生产商)产品的忠实消费者,消费者走进店铺购物就变成了顾客,即直销员是“顾客”和经营者二重身份的合成体(关于这一点读者还可以观阅《一场悄悄来临的营销观念革命》一文),这就是“企业顾客一体化”,说简单点“企业顾客一体化”=直销=“企业顾客一体化”。

无限级,即“李锦记”把“企业顾客一体化”看成是要完成的使命之一,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无限级这样讲,这就好比告诉人们说∶我“李锦记”这辈子做直销做定了!使命就是必须要完成的重大责任,“李锦记”把“企业顾客一体化”看成是要完成的重大责任,当然也就是要把做直销看成是要完成的重大责任!但笔者认为,“李锦记”把“企业顾客一体化”,即直销看成是自己要完成的使命,未免“小气”了一点!因为这个使命已经完成,“李锦记”做直销如果从1992年算起到今天也已经有10年,至于做大做小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李锦记”把“企业顾客一体化”写入公司的使命篇真未免“小气”了一点,这也就是“李锦记”没有分清或者没有认识到直销存在二种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原因,或者说它没有分清“李锦记”和直销商使命不同的原因。

这一点它倒是应该学一学安利公司,安利公司就很聪明,它根本不说是“企业顾客一体化”而是说“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这个使命的立意不仅高远而且实事求是!它不是说我这辈子干直销干定了而是说要给直销员提供一个“实现其人生目标的机会”。安利公司如此以此为使命,就在于它非常了解直销存在二种价值体系的原因,也看得出它是以直销员的使命为使命。而“李锦记”恰好反过来,让直销员以“李锦记”的使命为使命,这就“倒”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路走反了。“李锦记”的发展壮大,其使命的最终实现一定是在直销员使命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实现,这就是直销模式直销商文化中常说的一句话,你只有帮助足够多的人成功你才能成功!“李锦记”的使命假若不是帮助足够多的直销商成功,试问它又如何能够成功?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直销商成功,“李锦记”的使命又如何得以实现?安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使命定为给直销员提供一个“实现其人生目标的机会”?安利辉煌之所以辉煌不就是显而易见了吗?

陷阱之四∶误以“永远”为伟大

无限级,即“李锦记”使命中第一句使命是“永远关怀、永远合作、永远创业”。笔者还是要申明这个使命并没有什么不对或不正确,只是这句使命突出表现了人们对美好追求的愿望,而使命则是要完成的重大责任!历史使命就更不用说,所以使命应该是可触摸、可感受的,而不是对一种事物追求的“美好愿望”。美好愿望去追求当然没有错,但有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到可望而不可及,笔者第一次看,包括看很多次,虽然能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但还是不能一眼看明白∶永远关怀谁?永远与谁合作?谁永远创业?

我们从二个方面来讲,先说“永远”,永远者永久、长远也,也可以理解为永恒。而我们知道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件是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再伟大的人都难免一死,佛教创史人释迦牟尼虽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缔造了源远流长的教育体系---佛教,但是他还告诫诸弟子和世人说∶我未曾讲一个法,如果有人执著于我所说的法,就是在诽谤我!他讲佛教在末法时代一万年后都会消失。万法均无永恒久远之说,而“李锦记”的使命却以“永远”为定词,笔者以为恐怕难于起到“李锦记”所期望的良好效果。

第二,以“永远合作”为例,笔者解之∶与谁永远合作呢?除了与供应商等等合作外,最重要的它应该是与直销商永远合作。而合作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永远合作”只是“李锦记”的一厢情愿,任何一家直销公司都不可能保证它的直销员与它永远合作一辈子!如果硬要说那就是“虚”的、假的、不真实的,而硬要把“虚”的、假的、不真实的当真的去做,必然会导致大家以“虚”对“虚”、以假玩假,既然“永远合作”达不到“李锦记”所期望的“永远合作”的美好愿望出现,还不如不说,倒还不如说点实实在在的话∶我们彼此追求真诚的合作!或者,合作意味着我们是伙伴!来得实在点,也更符合人性,也更把激起彼此情感上的共鸣。“永远关怀、永远创业”笔者不再分析,读者自会明之。

21世纪是一个人性化的世纪,直销是一种以人的品格、道德、诚信和平等为明镜的创业模式,所以21世纪的直销将是一个更人性化的商品分销模式,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难于理解直销及其惊人魅力,即便是我们经营或从事直销恐怕也难以把它做大。

篇2

最近的一个消息是,泛华保险服务集团(China Insure Services Group, CISG) 已邀请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负责安排在纳斯达克(Nasdaq)或纽约证交所(NYSE)上市的相关事宜。泛华总部位于广州。

消息一出,保险中介公司随即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亚洲尚未有保险中介公司海外上市的先例。

泛华保险服务集团隶属于泛华联合金融服务集团(简称“CUFS”), CUFS的主要股东有国泰财富集团及鼎晖投资,两家均为投资基金公司。据了解,国泰财富集团的与中美政府高层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鼎晖投资的前身是中金公司的直接投资部。鼎晖在泛华共投了1.5个亿。

与此同时,另一家已经获得风投两轮投资的保险中介公司――上海车盟保险经纪公司也透露上市计划。车盟首席运营官石磊向记者透露,今年将是车盟关键的一年,车盟将与各大保险公司扩大合作,为今年年底的上市做准备。届时,他们的营业收入将达到10亿元,只要市场份额达到5%,他们就可以实现上市。

一夜之间,名不见经传的保险中介公司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冷暖自知

在国内保险中介公司蹒跚起步,崭露头角的时候,美国的上市保险经纪行业早已发展成型,其中知名企业已经开始登陆中国,抢滩保险中介市场。

全球最大保险经纪商Marsh & McLennan Cos.近期宣布,已获得中国独资外企保险经纪牌照。此外,抢先一步登陆中国的全球第三大保险经纪商韦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Willis Group Holdings Ltd.)宣布,由于在中国合资公司客户增多,公司2006年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增长23%。

国外保险中介公司的发展态势无疑成了国内公司的样榜,无论是创业者,还是风投基金,都将国内保险中介市场视为一块诱人的处女地。

据统计,2006年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的保费约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五分之四,同比增长24.48%,比全国总保费增速高10个百分点,保险中介已经成为了保险产品销售的主力军。保险中介由保险公司(含兼业)、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组成。保险公估公司主要是针对出险后的评估,与保险销售相关的主要由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

来自中国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2月底,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全行业实现盈利9936万元。看起来,保险中介市场确实不错。

但在中介市场内部却是苦乐不均。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保险经纪机构盈利10771万元,同比增长1292%;保险公估机构盈利1526万元,同比下降25%;保险机构仍处于亏损状态,亏损2361万元,不过同比减亏34%。也就是说,保险中介全线飘红,实际上保险经纪起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保险和保险经纪最大的区别是,后者更多站在保险公司立场,而前者更多的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为消费者选择合适的险种。

在相当长时间内,国内保险公司一直采取直销业务模式,保险中介公司刚露头角时,保险公司对渠道的态度是谨慎,有时甚至是拒绝的。

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保险中介行业更是在夹缝中生存的。保险中介业务作为保险产品一个全新的营销渠道逐渐在中国市场确立。新的保险销售模式已经开始冲击传统的保险直销模式。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公司之间的关系,正在由对立走向合作。保监会的《2005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国保险营销员同比直降2.8万人,下降1.9%。然而,众多保险中介,尤其是保险,面临的劲敌依然是保险公司早已发育成熟的强大的直销队伍。

2000年,三家全国性保险经纪公司首次获准成立。此后,保险中介公司渐渐呈现出投资热。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110家,其中保险机构1563家,保险经纪机构303家,保险公估机构244 家,分别占74%、14%和12%。

保险中介业务虽然很热,但也在不断大浪淘沙。在2006年,共有85家保险中介机构终止经营,占现有保险中介机构总数的4%,占该年度新设保险中介机构数量的24%。其中全国共有11家保险经纪公司退出市场,2005年有6家经纪公司或自行解散或被注销。

保险中介的投资热同样出现降温。2006年,社会投资主体申报保险中介机构的增量持续减少,增幅下降态势明显。新增保险中介机构较上年同期少增加218家,增幅下降38%。其中,新增保险机构281 家,同比少增加168 家,增幅降低37%;新增保险经纪机构42家,少增加35家,增幅降低45%;新增保险公估机构30家,少增加15家,增幅降低33%。

车盟模式

游走于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同时还面临来自大保险公司直销队伍的压力,保险中介被迫向定位专业化方向转型。车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车盟专业于车险。

车盟成立于2005年4月,总部设在上海,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市设有分支机构。经过近一年发展,车盟已经了全国多家保险公司的车险产品。车盟通过对汽车售后市场产业链的有机整合,建立了汽车保险直销系统和全国救援维修网络,力求与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车主共赢。

车险中介公司将眼光瞄准了专业车险中介服务模式,从第三方的角度整合上游保险公司和下游车商、维修厂等资源。随着私家车群体的不断增长和成熟,车险消费越来越多呈现追求专业化、注重性价比、重视服务等理性消费趋向。

在众多车险兼业机构中,常见的是车商。在很多城市,车商的比例高达60%-70%,掌握了大部分客户资源,在中介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从车险销售看,车商在渠道上的强势使保险公司提高回扣来拉动销售,保险公司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后,为了控制支出成本,一般会把维修价格压低至成本价附近。车商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存在博弈。车险中介公司的介入,充当了第三方的角色。

保险中介公司率先从车险中找到了与保险公司博弈的突破口,通过拓展产业链,服务创新赢得了市场机会。车险中介通过网络、电话服务中心、落地服务网点“建造”了一个涵盖整个车险产业链的平台。车主可在“车险超市”里货比三家,并享受全程代办理赔、维修救援等个。

以车盟网络公司起家的车盟汽车保险经纪公司两次获得了德同中国投资基金、华登国际等5家投资机构17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石磊表示,华登国际、德同资本和招商局富鑫投资集团等投资者不仅为他们带来了资源,还建议他们做强车险业,在公司定位上给予了重点建议。

德同中国投资基金邵俊表示,车盟覆盖车险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也是我们决定投资的主要原因。华登国际江善颂先生表示,“作为车盟的投资人之一,华登国际始终看好中国汽车保险行业的广阔前景,始终坚信利用客户服务中心、互联网为汽车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深远意义。”车盟创始人林振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将在2007年首次实现赢利,根据三年内的规划,我们希望在2008年保险销售额占整个车险市场的10%。”

车盟通过三种主要的服务模式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比如,车盟保险服务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车险费用最优惠、理赔服务最好的保险公司,全面发挥集团采购的优势,因此能够集中大量车主购买力赢得富有竞争力的车险价格,实际上类似与团购车险;车盟保险服务利用互联网和大型呼叫中心技术实现了以电话和网络营销为特点的On-line销售方式,省去了人佣金等中间费用;车盟理赔服务的出现,将使车险定损不再由保险公司独导话语权了。整个车险理赔流程中,查勘和定损两个步骤均由保险公估公司完成。车盟保险服务处于第三方的立场。

篇3

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众多的专业,你是不是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呢?究竟哪些是具有“光鲜”未来的职业呢?就让我们在林林总总的专业中管中窥豹,一起来探个究竟吧!

1.系统集成工程师

在搜索引擎百度网站输入“系统集成工程师”后,会找到约1850000项相关查询结果。其中,内容为招聘系统集成工程师启事的网页占了相当大的分量。

你一定猜到了我要说什么。不错,当今社会,对系统集成工程师有着巨大的需求量,这类人才目前已成为职场上抢手的香饽饽。据悉,一名刚刚毕业、毫无经验的大学生应聘成为系统集成工程师之后的薪金是年薪8万元。系统集成人才一直是IT人才链上的软肋,因此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系统集成工程师将是薪酬一路走高的职业。专家估计,国内系统集成工程师年收入将在10万至20万元之间。

那究竟什么是系统集成工程师呢?系统集成工程师通常分为售前和售后两类。售前工程师主要负责用户交流、建议方案的设计以及投标书的撰写等售前阶段的技术性工作;售后工程师则主要负责设备安装调试、系统测试、技术文档编写等售后工作。当然,二者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一名工程师在项目中既要做售前工作又要做售后工作。

要想做一名合格的系统工程师,除了要掌握计算机及网络专业知识外,该行业的性质还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在压力环境下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广博的知识面。

报考电器信息类如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等专业,可以让你接受“正规科班训练”,助你成为一名优秀的系统工程师。

2.生物制药

在向大家讲述什么是生物制药之前,先给大家举个身边的例子。说起“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相信大家没有一个不对其狂轰滥炸式的广告留有深刻印象的,而掀起“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狂潮的传奇人物史玉柱,便把自己公司的主业定位在生物制药。

生物制药,也就是利用克隆技术等对DNA进行切割、连结、重组、改造、修饰,生产出传统制药技术难以获得的生物药品的产业,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形容就是“比天然的更好,比进化的更快”。

生物制药被公认为是高利润行业之一,最显著的例子要数美国的ASMGEN公司,它本来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公司,但在其新产品EPO开发成功并投放市场以来,短短两年就带来了100多亿美元的惊人利润,从而一跃成为全球生物制药行业的巨头。

在国内,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一般月薪在3000元左右。不过这一职业的薪资有很大的弹性,因用人单位和个人学历、能力的不同而各异。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生物技术领域、生物信息领域、医疗卫生部门等相关单位都是生物制药人才的用武之地。

很多高校都开设有生物制药专业,因此大家可以尽情挑选。由于生物制药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之生物制药专业出国比较容易,因此很多同学在本科毕业后都会选择出国深造。

3.单证员

由国家商务部组织的每年两次全国单证员统一考试,已经成为备受关注和追捧的考试,因为单证员这一职业队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国际商务单证员是国际贸易企业开展业务的基础性人才,他们是在国际贸易业务中,根据销售合约和信用证条款从事审核、制作各种贸易单据和证书,提交银行办理议付手续或委托银行进行收款等工作的人员。

单证员的平均工资一般在2000~2500元左右,入门级单证员1500~2500元/月,熟练单证员2200~2800元/月。单证员的工资每年涨幅保持10%左右,有些公司达20%。

由于单证员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外贸业务结汇的时效和成败,因此,具有单证员证书者工作前景看好。

从事单证行业需参加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商务部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颁发全国通用的《国际商务单证员岗位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如果想以后在单证行业有所发展,最好是接受系统的学习,大家可以报考与之相关的经济学类的专业。

4.报关员

随着当今报关员职业热度的上升以及关于报关员考试铺天盖地的信息,也许已经让你对“报关员”三个字耳熟能详,但你是否知道报关员的具体工作呢?

很多行外之人对报关员的具体工作都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其实,报关员考试只是行业资格考试的一种,取得报关员证方能从事报关员工作,取得资格证后需被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聘用,这与到海关工作是两码事。报关员就是指取得报关执业资格,经海关批准注册,代表所属报关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业务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

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海关报关员需求不断加大,未来几年内,就业市场对报关员的需求将有数十倍的增长。

熟练掌握报送流程的从业人员,平均月薪都保持在4000元左右的水平,年工资涨幅一般在10%~20%,报关员正成为一种受人羡慕的职业。

当前,报关员考试一年比一年火热,如何在几十万考生中胜出成为最大的难题。因为考试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因此考生学习相关专业后报考胜算更大,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都是不错的选择。

5.保险经纪人

一说起保险,大家是不是立马就联想到了提着公文包走街串巷的保险推销员?不过保险经纪人可不同于走街串巷的保险推销员哦!

就像我们平时去市场买东西,商家是卖方,我们是买方一样,保险市场同样存在着买方和卖方,不同的是,保险市场还有为保险双方服务的中间人。保险中间人,就是把保险人和投保人联系在一起,最后达成保险契约并提供相关服务的人。保险经纪人就是保险中间人的一种,保险经纪人需要极高的综合素质。

社会上的保险经纪人,他们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

这同样是个时髦的行业。不过要想成为一名保险经纪人,要通过行业资格考试,拿到《保险经纪人员资格证书》和《保险经纪人员执业证书》,方可从事保险经纪业务。

篇4

关键词:奥运举办国家;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3-0042-05

Abstract:Construction and consummation after the Olympic Games time our country sports insurance market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is the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ortant topic. Through using literature methods and so on material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network retrieval, expert interview, comparison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d America, Britain and Germany the German Olympic Games conducted the country sports insurance market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development model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carry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fter the Olympic Games time our country′s enlightenment, the research had indicated: Has conducted the Olympic Games country America, Britain and Germany has the successful sports insurance market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development model experience, but because these 3 Olympic Games conduct country′s the society, the economical, cultural and insurance system′s difference, American, British and Germany′s sports insurance market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development model′s successful experience ha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respectively. America,Britain and Germany the German Olympic Games conduct the country advanced sports insurance market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development model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have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fter the Olympic Games time our country sports insurance market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development mode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ummation and profit from th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Olympic Games host country; sports insurance market;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development model

体育保险诞生于欧美发达国家,是保险市场中的一个创新产品,对体育运动的贡献巨大。大力发展体育保险市场是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1 美、英、德奥运会举办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模式的比较

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是指在体育市场领域内,根据国家保险法律制度体系建立的具有承保相应体育风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在欧美西方国家,特别是在奥运会举办国家,体育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英国和德国体育保险业之所以兴旺发达,首先得益于良好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的法律环境、健全和完善的法制基础以及有效的监督机制等。但由于奥运会举办国美、英和德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保险制度的不同,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模式各有不同特点。

1.1 美国模式

从首届现代奥运会到21世纪初,美国是举办现代奥运会次数最多的国家。其中包括4届夏季奥运会和4届冬季奥运会。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办体育保险业务,其市场制度模式经历了由私营公司试办到政府主办,再到政府退出商业保险公司为主的曲折阶段。美国体育保险市场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态势,在成为盈利乐观的体育产业之一的同时,对各项体育运动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美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的繁荣与发展是和美国完善的体育保险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分不开的[1]。美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的监管体制实行的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双重监督的管理体制体系,以州政府管理为主,联邦政府管理为辅。最高的监督机构是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由各州的保险监督官组成。州政府颁布保险法律和管理规则,设立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对包括体育保险市场在内的所有体育保险公司实施全方位的监管,且监督力度大、范围广、内容多、可操作性强,对美国体育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直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保障机制作用。目前美国政府针对各种体育风险面临的保险,建立和完善了专门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美国在体育保险法中都规定对体育保险组织解散的原因做出规定,并重点规定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保护措施。例如,当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认为各州的体育保险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时,会干预体育保险公司的业务活动以维护体育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根据体育保险公司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监管人员可以对体育保险公司进行整顿或采取积极的监控措施。如果这些措施无效,监管人员可对体育保险公司实施兼并或拍卖。体育保险公司在破产时受到州破产法的制约,往往是投保人比一般非投保的债权人有优先受偿权,投保人得到部分补偿后,不足额部分将根据有关的保障法规从保证基金中获得弥补。

目前全球体育保险制度体系建设发展最快的国家是美国。美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成功经验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美国体育保险不仅是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项非常完善且专业的商业保险。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超过600亿美元,体育保险的商业保险正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中的各种意外和风险通过体育保险可以得到最佳的化解。2006年德国世界杯,贝克汉姆在备战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队的比赛前,为自己的“金腿”买了3100万英镑的保险。由保险公司以政府人的身份承保,赔偿责任完全由政府承担。1998年桑兰在美国友好运动会上摔伤后,友好运动会为她提供的1000万美元的医疗保险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到商业保险公司的重要作用[2]。目前,美国体育保险的商业保险制度体系是美国体育保险营销体制的一大特色,与其它营销组织形式如直接销售、定点销售等相配合,构成了完备的体育保险营销制度体系;当体育保险出现偿付危机时, 国家财政必须出资弥补损失。美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如美国体育保险法规定,体育协会、联合会乃至俱乐部举行体育比赛必须给运动员上保险。同时运动员、教练、志愿者等参加有关俱乐部的训练活动也必须上保险。法规上的规定在制度上确保了美国体育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美国是体育产业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一切按市场原则行事,但是,美国仍然对体育保险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规定。《社会保障法》的实施在美国形成了一套以残疾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共援助以及健康与福利服务为主干的社会保障制度,职业运动员作为以体育为职业的劳动者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在商业保险方面,美国也有相应的规定,包括健康保险、责任保险、运动伤残保险和体育赛事保险等。例如2006年美国密歇根州通过的《健康保险法案》。此外,美国还专门为国家代表队规定了保险,职业运动员一旦被选入国家代表队,就由各单项组织负责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各种保险,如入选奥运代表队,则由奥委会和奥运比赛委员会负责运动员的各种保险。对于业余体育活动,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Amateur Athletic Union, AAU)为自己的协会会员、俱乐部和团队会员以及个人会员参加AAU许可的活动时提供保险。在发展体育保险市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一是通过采取不断完善《美国体育保法》,为所有的职业运动员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二是为政府组建的专业运动队伍提供商业体育保险服务。对于入选美国国家代表队的职业运动员,政府规定由各单项组织负责比赛期间的各种体育保险险种业务,对于入选奥运代表队的运动员,由奥委会负责运动员的各种体育保险险种服务业务[3] 。

美国是老牌保险大国,20世纪以来就一直称雄世界。在体育保险的销售中,商业保险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商业保险的广泛性及于体育保险的紧密性,因此体育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建立起了重要一环,在美国的体育保险推行中,由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的,涵盖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等各领域的体育保险险种丰富,范围广泛。既有面向专业运动员、体育官员的保险产品,也有面向业余体育活动、学生体育联赛的产品;既有很多综合性的商业体育保险公司提供的体育保险险种,也有专门的体育保险公司;既有意外伤害、责任、财产等传统体育保险产品,也有气候保险、高风险运动保险、赛事中断风险保险等一系列创新性产品。这样既为金融保险机构缓解了信贷风险,又降低了保险人的风险。美国各层级,不同类别的体育联合会、协会、俱乐众多,它们积极为会员、教练、运动员、志愿者提供体育的保险服务,与商业保险公司一起,从供、求2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美国广泛覆盖的商业性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5] 。目前,美国的体育保险市场发育非常完善,消费者的体育保险意识也比较高,体育保险中介机构比较健全。如美国的体育经纪人制度是以运动员自由转会制度为起点,随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市场化而发展,是繁荣美国体育产业的催化剂。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个体和公司两种,服务对象多,经营范围广,运作方式科学高效。其体育保险经纪人制度也已经形成由政府到社会各级体育组织,以法律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多层次管理体系,可以说,体育经纪人制度填补了体育保险制度的空白。

1.2 英国模式

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其国内生产总值在西方国家中居前列。英国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经成功申请4次奥运会的国家。英国是世界现代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的发祥地,并享有世界体育保险制度体系建立完美的王国美誉[3]。例如,英国体育保险市场的监管是在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拓展和完善的,英国对体育保险市场监管的制度体系可以说是宽松型监管模式的典型代表。目前英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监管体系依托于非正式的市场协定以及高度的行业自律,保险监管局一般不对体育保险资金的运用作直接具体的规定,主要授权投资管理监管组织(MRO)和人寿保险和单位信托监管组织(LAUTRO)等行业自律机构进行管理,监管主要通过1982年的《保险公司条例》、1986年的《保险服务条例》(FSA)以及《1994年保险公司条例》等有关对体育保险法规执行的法律条文[4]。

伦敦是世界体育保险市场的中心。在那里,为体育运动提供的保险项目可说是应有尽有,品种齐会。无论是体育俱乐部,还是运动员个人,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服务。例如,足球协会可以为它的全体运动员购买职业团体基本保险。然后再由各俱乐部在此基础上附加投保因运动员而引起的收入损失,而运动员个人,也可以购买个人保险,如意外伤害和疾病保险等。此外,俱乐部还可以投保各种责任保险,运动场地保险和其它财产保险,电视广播收入保险,奖金损失保险,乃至球队的升、降级保险等等。对于世人瞩目的比赛活动,保险项目更是五花八门。

从英国体育保险制度体系的成功发展经验看,一个专业化的体育保险经纪人中介市场对体育保险市场的成功运作是必不可少的。体育保险经纪人作为体育保险市场中联结买卖双方的中介,在英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英国的体育保险经纪人制度影响最大,体育保险经纪人的力量最强。英国的《体育保险经纪人法》规定,凡使用体育经纪人名称者,必须向其注册登记评议会办理注册,并服从该会的各项规定。由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引发的多项体育赛事风险保险的推进,才刚刚开始。估计2012年伦敦奥运会总保险金额这一数字更会在20亿到25亿美元之间。伦敦奥组委估计,2012年奥运会将为英国带来 23.75 亿英镑(约合 41.7亿美元)的收入,同时将增加至少 10万个就业机会。专门负责奥运经济研究的分析师PaulDales 预测,伦敦奥运会对英国的经济推动将在 90 亿英镑左右,新增的工作岗位更可达到 30万个,为英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模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3 德国模式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强国,欧洲第二大体育保险市场。德国保险市场根据竞技体育和健身体育的特点开发了多种保险产品,种类繁多,承保范围大,例如:重大赛事举办延误保险,电视转播保险,广告延误保险,死亡或名誉受损保险,体育场馆综合险等让人耳目一新。其中,重大赛事举办延误保险在德国的竞技体育保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06年德国举办的足球世界杯中,世界杯组委会就投保了最高保险赔偿为15800万欧元的赛事举办延误保险,仅仅这一项保险便支付保费500万欧元。这个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体育保险市场上,不仅拥有800多家各种保险、再保险公司从事体育保险业务,而且还培育了像安联、慕尼黑等一批经营体育保险的世界顶级公司,形成了较完善的现代体育保险制度体系及市场机制体系[3]。特别是体育保险市场营销制度体系建立的比较完善,市场监管比较严格。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制为主体,尤其是以专用人为中心,辅之以体育保险经纪和直销制度等的体育保险营销体制。德国体育保险主要是采用以专用人为中心的营销体制,也有部分保险公司使用体育保险经纪人推销,或者直接利用销售人员从事营销。德国体育保险最早是在联邦德国的大力提倡导下进入体育保险领域立法的。

德国是体育保险立法的发祥地,德国的体育保险组织体系主要分为分散保险人和单一保险人2种模式。德国具有寿险与非寿险保单持有人保险公司,分别管理2个基金账户。负责管理基金的委员会成员多数为独立理事,代表着公众与消费者的利益。保险公司的主要运行方式包括向接手的救援公司提供财务援助以及在没有公司提供援助的情况下承担破产公司的赔偿责任。根据2000年实施的新保险法对于部分条款的修改,保护公司的运营模式上又新增了建立过渡子公司以临时接管破产公司的保险合同以及向因短期现金流问题而无力支付赔偿的保险公司提供贷款3种运行方式,同样,德国政府也采取了立法的形式强制在德国境内经营的所有保险公司包括外资子公司,成为保单持有人保证公司的成员。完善的体育保险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对接模式是德国体育保险资金对接、产品对接和制度对接的统一。作为体育保险与体育债券始终融合的典型代表国家,德国的体育保险公司也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上大量投资,但从其投资结构看,体育债券投资占绝对比重,其次为抵押贷款,股票投资的比例极低,这主要与德国金融体系的结构以及其保险公司的投资理念有关。

德国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一直被认为成功的典范,从市场经济理念到制度,再到管理,都成就了其10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辉煌。从德国体育保险制度体系的实践看,德国政府对体育保险进行了一定的政策补贴。同时,德国也是世界上体育保险监管制度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其体育保险监管模式也具特色。德国的体育保险监管模式几乎贯穿于德国体育保险市场的所有项目和内容,各体育保险监管项目和内容之间不是彼此孤立、各自为政,而是互相协调,彼此协作,都在各自法定的范围内对体育保险市场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保障体育保险市场秩序的稳步发展。德国体育保险监管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严格型和事前审批式监管。在德国规定,除个别体育保险险种外,均须严格执行保险监管机构审批前的统一的保险条款和费率以及各项保险准备金的提留,且对体育保险业许可的投资方式及各种方式的最高比例限制均以法律的形式作出了详细规定。2006年德国足球世界杯比赛期间,组织者合理充分地转移了赛事全过程各类风险,使其从容地组织比赛,使国际球星无后顾之忧地发挥球技,让球迷尽情享受比赛带来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2 美、英、德模式对后奥运时代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我国体育事业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体育保险潜在市场。后奥运时代,我国将面临2012年英国伦敦第30届奥运会等10多项重大国际比赛,体育赛事中的风险保险才刚刚开始。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的体育保险市场已经正式融入了世界体育保险市场。在国际体育保险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外先进的体育保险机构和保险产品进入我国体育保险市场的速度将明显加快。面对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滞后的现状,以及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充分利用和借鉴举办过奥运会国家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1 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多层次的、多元化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虽然已经落下了帷幕,但与奥运会有关的保险机构却远没有到与奥运说“再见”的时候,并开始于后奥运时代体育保险的安排,其体育保险市场很可能将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 体育保险市场制度在体育风险的管理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我国应该借鉴其他奥运会举办国家建立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的成功经验模式, 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以保证促进体育保险业全民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更加充分发挥体育保险市场的综合效益和巨大社会作用的重要杠杆,为推动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如图1所示)。

2.2 建立和完善体育保险市场体系的法律制度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制度没有对体育保险市场制度进行明确规定,不利于我国理论和务实界对体育保险制度的考察。随着后奥运理念在我国的传播,以及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国民的体育健身和健康观念在体育消费的结构上将有较大的改变和提高,与体育相关的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信息、消费体育食品、饮料、体育彩票等体育休闲用品的消费将面对更为广阔的体育保险市场,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将焕发生机。我国现行的法律仅有《保险法》涉及了其它保险的法律制度,但并未直接界定体育保险市场的法律地位。面对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模式的迫切要求, 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的良性运转必须有法律制度作保证。但目前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到体育保险市场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体育保险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重要组成部分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借鉴举办过奥运会国家体育保险市场法律制度体系的成功经验模式,特别是要借鉴美国、英国和德国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以及结合我国的国情,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体育保险市场接轨的我国体育保险市场法律制度体系,这将有利于我国体育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奥运会举办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体育保险市场体系的法律制度(见表1)。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和国家体育总局对体育基金管理中心《关于同意修改部分伤残互助保险条款的批复》等涉及“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的一系列体育保险制度体系的法律法规。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保险法》,体育保险市场制度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在法律制度建设(包括体育保险市场的险种创新制度、体育保险产品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体育保险经营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监管制度等)上都不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在一些细节的条文规定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死角”,诸如体育保险的标准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解释等。2009年10月1日新《保险法》的颁布实施对体育保险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应在积极借鉴举办奥运国家体育保险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体育保险的发展现状,尽快建立和健全由政府确立的、政府主导、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参与组织管理的多元化体育保险市场体系的法律制度。

2.3 加快体育保险中介市场组织的建设

体育保险中介公司自16世纪在西欧产生以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在美、英、德的体育保险市场上,体育保险公司主要从事产品开发、核保核陪、资金运用及风险管理等核心业务,而将产品销售、承保、收费、鉴定与估损、宣传与咨询等非核心业务交给中介公司办理。从世界范围看,体育保险中介市场具有比较丰富的组织形式。除了最常见的股份制体育保险中介公司,另外还有互助体育保险中介公司和合作制体育保险人中介公司。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保险中介市场将是一种待开发的、巨大的新兴市场,是促进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体育保险中介市场主要有体育保险人、体育保险经纪人和体育保险公估人组成。但目前我国体育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缓慢,体育保险中介市场组织意识薄弱,体育保险中介市场组织的人才紧缺。从美、英、德奥运举办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历程中的成熟经验看,体育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体育保险中介市场的良好运行,而体育保险中介市场的良好运行离不开体育保险经纪人培养制度的合理构建。一个完整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不但要有体育保险公司的健康成长,而且需要体育保险经纪人的积极参与。我国2004年3月5日成立的第一家专业从事体育保险的经纪公司――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标志着我国体育保险经纪行业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目前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继2008北京奥运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国际性体育赛事在我国举行,需要更多高水平的体育保险中介市场组织来安排体育保险。体育保险中介组织是一个非常强调品牌效应的服务行业。从国际经验看,实力丰雄厚的大体育保险中介公司的垄断经营是体育保险行业,特别是重大国际比赛领域的发展趋势,必须制定体育保险中介领域的行业规范,促进我国体育保险经纪公司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促进体育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持正常的体育产业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建立和完善体育保险市场中介组织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面对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中介组织建设落后的现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当建立实行体育保险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的职业资格制度,定期举办全国规模的资格人证考试,使体育保险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人才的培养进入良性轨道,为我国体育保险市场的全面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体育保险涉及保险与体育两大领域,对体育保险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的保险知识和技能具有相当的要求。从长远看,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人才培养制度体系的成熟道路是一个长期历程,至少需要10-20年的时间。根据近期的调查显示,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婴儿期”,急需要加快体育保险市场中介组织建设,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支持。

3 结论与建议

3.1 后奥运时代,对于我国体育保险市场的发展而言,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做保证。实践表明,我国体育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依靠良好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但目前我国体育保险制度体系的发展并不理想,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由于举办过奥运国家美、英、德社会保险制度完备,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也同样是完备的。因此,总结研究美、英、德奥运会举办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模式及对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目前我国开展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的研究时间较短,与美、英、德举办过奥运国家及其他举办奥运国家成熟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相比,我国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起步阶段。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研究滞后的现状,与建设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极不相称;同时,也不适应我国迅猛发展、蕴藏广阔前景的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辉煌为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保险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完全可以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指导下,开展与举办过奥运国家体育保险市场运营的合作,特别是研究和借鉴举办过奥运国家的美、英、德比较成熟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与国际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相适应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发展模式,以推动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

3.2 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很难完全照办欧美西方国家的模式,而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体育保险的发展现状。建议有关部门批准尽快成立“中国体育保险研究中心”,集中体育界、保险界及金融界其它领域的专家重点研究体育产业中的保险保障问题,对全民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中的保险保障问题和有关金融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尽快制定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体育保险市场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平,孟令忠.中美两国体育保险现状的比较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9,30(3):54-56.

[2] 黄蕾.探营中国体保现状,欲借奥运东风起航[N].国际金融报,2004-07-28.

[3] 毛伟民.国外体育保险制度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8,15(7):24-26.

篇5

还在为下面保险公司实习自我鉴定怎么写而纠结吗?由本小编精心整理的保险公司实习自我鉴定在保险行业实习的自我鉴定,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在保险行业实习的自我鉴定】一在我系主任,书记的努力争取下,大部分的同学都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宝贵的实习机会,纷纷穿上白领套装,踏上社会的轨迹,接受意志的磨练。

一个月在xxxxxxxx保险经纪公司实习的短暂的时间里面,通过接触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流程,参与办公操作,令我们受益匪浅,从中学习到和领悟到很多东西。回顾这一个月来的经历,可谓有一种先苦后甜的感觉。首先我们就有了早出晚归和挤公交车的苦与无奈;然而我们在公司前辈们的悉心教导下,我们用这苦涩的汗水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换回充实的社会经验和在课堂里面无法学习到的很多知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做人后做事。

这是我们到xxxxxxxx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所学习到的第一门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一句话,虽然是短短的六个简洁干练字,但是却蕴含着无穷的意义。从做人开始,不仅要求我们要诚信做人,注重团结,培养团队精神,更要实力良好的学习态度:不要期盼等待别人告诉你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者该怎么去做。这样被动的学习或者工作的态度都是很不可取,是很失败的,这样搞垮自己,落得的结果将是一无所有。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的大潮之中要生存下去甚至要比别人强,自己就得不断学习实践摸索,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只有学会先做人,有良好的习惯,才可以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生活下去,成为社会的佼佼者。

二、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操作流程

在xxxxxxxx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实习中,我们有了在xxxx精英的悉心教导之下,我们明白到保险经纪人这个职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客户开发。

客户是公司的衣食父母,一个项目的操作皆是由客户的需求开始的。而我们只要是通过社会关系或者预约、拜访等方式进行市场上的开拓。

2、确定委托关系。

在这个环节必不可少的是和客户签订授权书以及保险经纪服务协议书,使日后工作的进行有法律依据。

3、收集项目资料。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工作上也是如此,只有熟知客户的风险情况,才能制定出更加周全的方案,更好地服务客户。这就要求我们将客户多提供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从而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项目资料。

4、风险评估。

即是协助客户建立风险管理系统,这一个环节是整个业务操作的流程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要建立对客户产业和经营管理的深入了解,包括业务的性质和经营管理的特色、未来产品和服务的发展趋势,以及经营管理上的最大的疑虑(不仅要了解客户最大的风险承受能力,临界点,还要分析有什么情况和原因会让公司无法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其次,要建立对客户的深入了解。一方面,我们要分析和评估客户可能会对资本、营运和现金流动造成的打击和伤害。以及出现后消息曝光可能会带来的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分析客户有哪些小的风险经过累积而造成相当大的风险。再次,协助客户建立前瞻性风险处理政策,其一,分析公司可以或者必须自留的风险,内容包括风险的种类,自留的幅度,准备金或者资金来源,风险自留和控制。其二,分析和决定公司可以借助非保险手段转移的风险,比如合约转移风险。其三,运用保险方式来转移风险。5、保险设计和安排。在这一点上,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有着本质的区别,各自代表的立场截然不同。经纪公司作为投保人的保险顾问,必须以客户的利益为出发点,为客户寻求最有的保险保障。基于这点,我们会专门聘请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对客户及其工作进行需求调查工作,并做出详尽的需求报告,建立完整的风险背景与保险资料。接下来进行的工作就是准备风险管理报告,包括陈述公司的业务相关的风险,陈述可能会发生的最大的损失(含性质和金额),检视损失记录,查找公司风险管理的缺点,并对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改进的建议。在公司的风险管理分析之后就要研讨保险安排计划。在完成这些文书的准备工作后便要付诸行动:将邀保书递送给符合承保的各个保险公司,通过询价或者招标的方式选择承保的公司。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保险方案和承保的保险公司最终的抉择权是在客户的手中,而我们只是将各个保险公司原始的保险方案报价汇总,并向客户详细介绍各个保险公司的具体情况,提出我们的专业的意见,让客户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待到接受承保保险公司确定之后,我们将与其谈判以落实保险条件,取得客户订单,并核对保险单和相关的文件。

6、协助做好防灾防损工作揖及保险理赔工作。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要使损失降到最低,得先从预防措施做起,协助客户做好防灾防损的工作,尽量避免风险。比如风险预警通知、定期向客户提交风险查勘报告。如果不幸还是降临,发生保险事故时,我们将立即告知客户采取减少损失、控制风险以及保护现场的措施,并在第一时间通知保险公司,在确认保险事故之后,协助客户办理保险事故索赔,并要跟进索赔的进展,在有需要的时候参与有关索赔的会议,以帮助客户争取到公平、合理的赔偿。这个环节虽然是很复杂,程序也很繁琐,但是却将保险经纪人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当我们刚刚接触到保险经纪人这个具体的操作流程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个职业所做的工作太过于繁琐、复杂。然而,当我们在实习的时候真正投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对它改观。它的行业职能使你可以穿梭各行各业,与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而且,你的工作内容会随你所接触的项目而定的,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充满了新鲜感与挑战,团队的精神伴你在困难得时候勇往直前。我们正式向着这种充满激情和挑战的行业前进。

三、保险经纪人的价值

1、保险经纪人产生的背景。

无可否认,这几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保险合同不够规范,保险索赔纠纷屡见不鲜等等。我国保险经纪公司便在这种形势中应运而生。就在中国加入WTO前夕,鉴于规范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的迫切的需要,1999年中国首批三家保险经纪公司成立,2000年就正式营业,至此我们才有了民族保险经纪公司。

【在保险行业实习的自我鉴定】二今年暑假,我有幸到xx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支公司进行了为期40天的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和书本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现在我就对这40天的实习做一个工作小结。

在公司,我先后接受了保险业基本理论和公司新推出的险种——万能险的基本条款及规定的培训,参加了销售万能险的产品会和不同形式的客户联谊会参与听讲新人培训会与每周例行的大小型晨会,参与保险人换签合同的各项流程处理事宜,接待保险业务员及为其制作、打印各种险种利益的演示表格,辅助个险销售部及组训室的其他同事解决工作上的问题等。通过这些各种形式的工作参与,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实用知识,主要是:

(1)保险搜集整理以及保险行业的现状,使我对保险有了一个更客观、全面的认识,理智的判断,也激发了我对金融学的深化了解和欲学以致用的兴趣。

(2)对已知资料的分析和与同事们的交流,提高了自我的思考认知能力,通过,为,对保险业的现状的研究和前景的科学预测,进一步引发了我对职业取向的思虑,帮助了我在大学期间进行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

(3)对职场有了初步、真实、贴切的认识,明确了努力和改善的目标,通过与同事们和众多的业务员的交往、接触,学到了珍贵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处世经验,交到了几位可以虚心请教的长辈朋友,感谢他们对我的指导、教育和思想启迪。

(4)电脑办公的实用知识与软件应用技巧,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强化了我对扩展知识、搜集整理和提高能力的学习欲望。

(5)勤奋、踏实、认真、负责任做事风格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认可,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当然,以我个人之见也发现了一些小的问题,如保险人考核制度不够健全,保险业务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出勤制度不够完善,分工不定期不够明确等需要改善。

这次实践教会了我许多,不仅让我扩展了视野,增长了社会见识,而且为我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是我青春时期的一笔重要财富,使我终生受益。

【在保险行业实习的自我鉴定】三通过对理论课的学习,我了解了人身保险的基本原理、各类保险产品种类和责任等相关知识。然而这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如何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就需要走向市场,就需要到保险公司、拜访客户等深入到保险业务的每一个环节。

为此,我和20多名本班同学准备去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以下简称“民生人寿”)和洛阳市区的居民小区进行实习。

首先我们确定了实习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保险公司形成体制、公司文化与发展史。

具体了解民生人寿内部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总公司、分公司、支公司、营销部之间管理与责权利的划分。

2、了解保险公司在展业、承保、理赔等业务流程和熟悉主要险种和相关单证。

具体知道民生人寿在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业务营销中的主要环节、主要险种。

3、进行市场调查,了解人们对保险的具体需求和认识,保险营销现状并交流心得。

具体向居民介绍民生人寿产品并力促成交。

遵照上述内容,我们的计划是:

1、花费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去了解民生人寿尤其是洛阳分公司的情况、民生人寿的主流产品和业务流程。

2、安排一周时间做市场调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认识。

3、再安排至少两周的时间做保险销售工作,进行实战演练。

在民生人寿实习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通过公司讲解了解了民生人寿公司情况

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北京,是由全国工商联牵头、21家企业发起设立,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七家全国性保险公司之一。截至2011年,民生人寿已先后在北京、河南和上海等省市设立了十家省级分公司,60多家地、市级中心支公司、支公司或中心营销服务部,近300家区、县级营销服务部,初步形成了重点市场的机构布局。现有股东22家,实收资本金27亿元人民币,资本实力大大增强,资本规模一跃坐稳全国寿险业第四位,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寿险业股东增资额度的一个新纪录。

2、学习了民生人寿的产品及其责任

民生人寿的业务经营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上述保险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险种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短期健康保险、长期健康保险、个人和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具体了解了“合家欢”综合意外伤害保险,民生人寿《吉祥卡》保险,民生长乐保障保险等相关产品和其保障对象、保险责任、保单利益等知识。

3、在公司理赔服务部了解了理赔的流程

首先,如果发生保险事故,客户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并将相关的资料由自己或委托他人送到保险公司。其次,保险公司理赔部接到材料后,会马上立案,如遇重大事故或有疑问的事故,会派专人进行调查。第三,调查员根据要求,展开调查。第四,理赔员对材料进行审核,确定事故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计算出赔付金额。如有疑问仍可派人调查。作出核赔结论。第五,理赔员将审核意见和结论上报,专人签批,签批同意后结案。第六,通知客户领取赔款或其他书面通知。

4、深入市场展开调查,介绍产品并力促成交

首先,我和同学制作了调查问卷,先后深入到了十几个居民小区进行调查,询问了他们的需求以及对保险的认识。其次,在调查中有针对性的向居民介绍民生人寿的产品。第三,对有需求且有感兴趣的准客户准备计划书,进行多次拜访力推产品并成交。

三、保险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通过实习,我了解到我国保险业存在着不少问题。既有保险公司和保险人的问题,也有居民的经济购买力和意识的问题。

1、保险市场混乱,监管自律不到位

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十分混乱,手续费混乱,回扣,商业贿赂等在保险业内出现多,恶性竞争越来越突出,整个保险市场特别是人市场很乱,我国保险监管机构本身没有发挥出重大作用,监管很不到位,一是保监局人手少,管不过来,二来行业协会自律由于诸多原因落实很难,行业自律要发挥作用有待时日。

2、管理人员诚信缺失严重

以前一直以为是保险营销员不诚信,其实这是少数,大多是一些高管不诚信,特别是基层保险公司高管,对保险人员的承诺不兑现,对保险公司员工不诚信,高管们今天吃开办费,明天换单位,有的人三年换四五个单位。对广大投保人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有些高管不承诺赔付,人情赔、惜赔很多,有部分公司高管们首先自己没有法律意识,对保险法尚不熟悉,就能做保险公司高管,真是笑话。

3、条款难懂,障碍多,显失公平

在理赔岗位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我国保险条款十分多且混乱,有的保险条款出现了重大偏差,闭门造出的条款显示公平,有的条款对消费者十分不利,造成保险合同纠纷不断,成为消费者控诉的目标。

4、保费较高,险种少

通过拜访,很多居民表示保费偏高,与收入不对等。广大人民群众要保险,没有能力买,在洛阳很多居民一年收入不到10000元,你要他花3000元多搞个养老保险,他一定不会的,每月基本上开销很大,不会去保险的。一个老大爷一年才8000,也不会花几千保险的,所以保险费相对高是一个严重问题。同时保险险种有些单调。

5、宣传不够,消费误区多,居民保险意识淡薄

保险业十分不注重宣传,从而导致保险基础知识很少人懂,媒体和群众对保险误解越来越深,又由于居民的思想观念问题,对保险的消费误区很深,这要求我们保险宣传工作多从解除保险消费误区、多宣传保险基础知识作起,而这个是广大公司不想作的,广大保险协会由于缺少钱,没能力作。

6、对关系营销在认识和实践上误入歧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增加业务量,许多保险业务员采取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是“拉关系”。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找与客户有关系的权利机构、亲戚好友,通过“关系网”争得业务。甚至有的保险公司为了争取大客户、优质客户,不惜采取请客送礼或给予高额回扣等办法拉拢客户,更有甚者是所谓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如以上言及的安排客户子女升学就业等。这既靡耗了保险公司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危害了保险公司内部的规范管理,滋生、助长了恶劣的保险营销模式。

7、轻视服务营销

保险公司为赢得客户,挤占市场,均不遗余力地开发新产品,意图通过产品创新扩展市场份额,但却忽视了保险作为一种“产品”的本质——服务,以及内生于此本质的最重要的竞争手段——服务营销。人们司空见惯的是,在投保前业务员拼命地跑客户、拉关系,而一旦签订保单、收取保费后,很少能够提供延伸服务,甚至连业务员都杳无踪影,给客户造成一种“被骗”的强烈的心理反差,也导致了保险业社会声誉的不佳。

四、保险营销改进与创新

针对上述保险业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作为监管方面的各级监管机构应加强查处力度。保险公司应加强管理和自律,同时应加强对保险人的培训以提高其职业素养。全社会尤其是新闻媒体应强化宣传保险的意义,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增强品牌意识,大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要通过企业稳健成长和优质服务、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公益性活动以及现代传媒手段,凝聚企业的强势品牌,大力塑造和传播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营造内部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企业文化,借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久地获得公众的“货币选票”。

2、加强对保险行业的监管

充分的发挥保监会对金融机构监管的作用,建立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保险监督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寿保险业的风险评估,使其能够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如约进行赔偿;保险公司内部必须建立危险预警机制,使其保险金能够如约给付与其保险责任相适应的保险赔偿;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奖惩,并积极的接受员工的建议,对组织中出现的漏洞加以改正,从而提高保险的整体形象。

3、设计适应各客户群体的保险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目前的保险产品不是完全市场化的产品,保险产品单一,与人们的需求相差甚远,在市场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很弱。而我们的“老三险”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产品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虽然也有一些产品在不断推出,但还是以“产品为中心”,以险种为“单位”,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更缺乏以客户为中心对象的综合性产品,固守“格式合同”的传统形式,缺乏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一厢情愿”的开发,其结果必然导致其保险产品在市场上流产,得不到客户的认同。因此要推出好的产品,在不断调研市场的基础上,还应在观念上、组织上、管理上、投入上、制度上加以保证。

4、加强保险宣传,强化保险意识

一是对国民保险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以提高国民保险意识。

二是在校大学保险专业教育的强化。提倡鼓励的优秀保险专业毕业生到保险行业就业。

三是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同时组织保险人员从业资格,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

5、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第一,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员工热忱、负责、高尚的修养,以及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第二,训练员工拥有广泛精湛的专业知识、娴熟高超的服务技能。

第三,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及诚实、守诺的工作品质。

第四,要求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6、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保险服务保险企业服务的完整过程,包括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三个基本环节。

第一,售前服务。其核心任务是树立保险企业良好的形象,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1)通过实体环境、信息沟通、价格等的有形展示,建立保险企业良好专业形象。(2)关心准顾客个人及家庭健康状况。(3)协助准顾客的事业。(4)设计、制作针对准顾客需求的险种、计划书。(5)准确的销售说明。(6)每个营业部开设24个小时热线联系电话等。

第二,售中服务。其根本目的是促成交易,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1)建立客户咨询电话;(2)将保费交给公司办理;(3)亲自送客户体检或财务检查;(4)为客户尽量减少投保手续、流程,建立“绿色通道”;(5)亲自递交保单;(6)寄一份感激客户投保的信等。

第三,售后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客户信心,避免保单失效以及顾客源,改善保险企业形象。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刺激保户再加保,增加保源,提高续保率。

7、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融通

目前在中国部分地区,银行已经保险业务,但规模较小,同时主要是分红理财型保险业务。发展银行保险业务,其原因:一是投保人的需求;二是保险人降低成本;三是投保人对银行的信用度高。

通过一个多月的实习,我受益匪浅。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熟悉工作实际的机会,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才知道工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自己更适合做什么、哪些知识是有用的、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哪些补充和调整、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并据此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实习是我们从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借助实习,我们提高了职业素养、养成了一定的职业习惯,提高了与陌生人打交道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篇6

所谓时势造英雄,民营资本系族企业的兴衰就是一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他们中既有心系民生、慈善的财富英豪,也有搅弄风云、结局未知的枭雄,30年间,这些造系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令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的资本大戏。

我们以资本市场上的“泛海系”为例,向您展示一家民营企业如何在金融产业链条上谋划布局。

地产发家,资本做大

卢志强的名字在资本市场如雷贯耳,却鲜有人能够一窥“泛海系”的全貌。在云诡波谲的资本市场,卢志强和他的“泛海系”像一只若隐若现的巨兽,平日安静蛰居,低调潜行,然一旦出手,必是风暴的中心。

30多年间,卢志强已经构建起一个包含地产、能源、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境外投资的庞大资本帝国。调查显示,“泛海系”控股的上市公司分散于A股、港股、美股、澳大利亚多个资本市场,有泛海控股、民生控股、中泛控股、华富国际以及美国大型综合金融保险集团、澳大利亚矿产能源公司。此外,“泛海系”还通过入股的方式对联想控股、民生银行等39家知名上市公司、10家左右新三板挂牌公司进行了投资布局。

“泛海系”已经拿下了所有金融行业最为值钱的牌照,旗下控股金融机构包括民生证券、民生信托、民生期货、亚太财险(原“民安财险”)、民生保险经纪、泛海基金(拟)、民生基金(拟)、民生典当、民生财富、民生融资担保、泛海资管、民金所、兴民保险经纪等。此外,还通过参股方式介入民生银行、中民投、郑州银行等数十家金融机构。构建起一个包含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完整金融版图,为其实业发展和资本运作提供着弹药。

在很多媒体的描述中,卢志强的发家史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他最先进入的行业是教育和培训行业。

1985年,时任潍坊市技术开发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的卢志强,因升迁无望弃官下海,创办山东通达经济技术集团公司,进入了教育和培训行业。

不久,卢志强看到了房地产逐步显现的前景,遂跃身进入,以7.3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创立了山东泛海集团公司,1988年,其走出山东,来到北京,创立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卢志强日后发展的旗舰企业。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泛海系”在地产领域的成功,时代的功劳不容忽视。起势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企业家,不少都分享到了房地产周期性上涨的红利,选对行业,基本上已经成功了一半。

1995年,成立3年的证监会被确定为副部级事业单位并加入证监会国际组织,同年还推出了恢复“T+1”等重要制度,再加上期货市场的深度清理,中国股市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享受过地产大势政策红利的卢志强,再次敏锐察觉并把握住了当时资本市场政策风向的变化。

1995年7月,山东泛海集团公司、山东泛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控股公司、四通集团公司等国内九家知名企业,在北京成立“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两家泛海公司占到总股本的91.7%,为上市做准备。

1998年,证监会晋级正部级单位,而光彩事业投资通过增资扩股,注册资金增至5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达10亿元人民币,同时更名为“光彩事业投Y集团有限公司”;同年10月,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成功收购深圳上市公司南油物业,并将之改名为“光彩建设”;通过“借壳上市”方式完成了“泛海系”资本市场首秀。随后,2005年,2014年又相继更名为“泛海建设”“泛海控股”。

在股市走上正轨之时迅速成立投资平台,三年后即通过运作,成功借壳上市,卢志强对于政策有着准确的把握。而彼时借壳标的“南油物业”,是著名的“猛庄股”,在卢志强借壳之前的1997年创造了10个月从3元/股涨到23元/股的惊人走势。

集邮“民生”

除了在房地产、资本市场均尝到不小的甜头,巧妙地利用了“光彩”的金字招牌外,卢志强也早早将目光投向了金融领域,20多年前就开始了金融版图的搭建,不过却颇多波折。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金融业向民营资本开了一道门缝,卢志强因为“泰山会”、全国工商联的双重机缘,在1996年有机会参与了中国首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的发起设立。

2000年12月,民生银行上市,卢志强通过泛海控股持股份占总股本9.42%,是第二大股东。

2002年,《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出台,为民营企业进入证券业打开了大门,黄河证券(后更名民生证券)注册资本金由1亿元增至14.5亿元,中国泛海控股唱了主角;拿下民生证券之后,“泛海系”随后还投资了海通证券。

同年,保监会取消58项行政审批、《保险法》做修改重新。2002年4月,卢志强参与发起设立中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寿险公司“民生人寿”,并完成了民生典当,民生保险经纪公司的组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带有“民生”字号的金融机构,无一不与卢志强有关――他是民生银行的大股东之一,也是民生银行的副董事长;民生银行下属的民生金融租赁,自然也与其有间接关联;同时他还实际控制民生信托、民生证券、民生期货;甚至带有金融特征的民生典当,也是归他所有。

然而,保险业的民生人寿,身为发起人且曾是第一大股东的卢志强,在经历一番与万向系鲁冠球的争夺之后,最终失意退出。

民生人寿成立伊始,股东之间持股很接近,对低成本保险资金有强烈兴趣的,不仅有卢志强,还有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其曾经说过:“金融保险业作为一个尚待开发并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始终在万向的拓展视野之内。”

两虎相争,恶战不可避免,2006年5月,鲁氏父子率先出手,通过对万向集团、万向财务等公司所持民生人寿的股权整合,以及对浙江航民所持股份的接手,“万向系”以占总股本的15.58%微弱领先于中国泛海的15.46%。

随后,经保监会批准,民生人寿又进行两度增资,期间再次发生数次小股东股权转让,但“万向系”始终以不足0.2%的微弱优势领先“泛海系”,截至2008年7月,民生人寿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万向财务持股17.09%;中国泛海持股16.96%,海鑫钢铁持股15.43%。

8个月后,僵局被打破。2009年3月14日,海鑫钢铁李兆会将3866万股股份转让给“万向系”通联资本,此举释放出结盟信号,双方联手,对民生人寿的控制力将加强。面对这一局面,卢志强最终选择了退出。

环环相扣的资本搏杀不可谓不惨烈,不过,“泛海系”谋求金融牌照的决心并未消减,而是选择了另一条更加行之有效的路径。

金融帝国

2009年4月19日,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泛海控股拿下健特生物22.56%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将之更名为民生投资(后再度更名“民生控股”)。

依托民生控股,“泛海系”在金融领域的布局再次加速,民生期货、民生保险经纪相继被装入民生控股,并通过旗下民生电商控股投资金联金服、兴民保险经纪等互联网金融企业。

在民生控股快速发展的时候,泛海控股也进行了积极转型。2014年初,公司提出向“地产+金融+战略投资”转型;4月30日,泛海建O更名泛海控股;2015年5月30日,泛海控股对董事会进行调整,李亦明等8人辞去董事,并推举卢志强等10人进入董事会,卢志强时隔两年后再度亲自挂帅,担任董事长。

这一届新董事会班底堪称豪华,包括民生证券董事长余政、首席经济学家、民生银行高管赵品璋,民生信托副董事长李明海、董事张博,原美国纽约人寿高级副总裁赵晓夏等。

如此多金融巨擘,其作用也立竿见影。恰逢2014年8月,“新国十条”,表明了国家对保险行业发展予以支持的态度,“泛海系”人马调集完毕后,旋即大举进军保险业。

2015年8月13日,泛海控股投资20亿元,联合新华联、巨人投资、亿利资源、汇源集团发起设立亚太再保险公司;同年11月3日,泛海控股收购民安财险51%股权获保监会通过;12月,泛海控股投资2亿元,发起设立亚太互联网人寿保险公司。

除了在保险业攻城略地,早在2012年9月,中国泛海就已获批重组中国旅游国际信托(即民生信托);2014年3月,泛海控股投资10亿元参与设立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民投),借之间接入股中民投租赁等平台。

此外,据2015年报显示,泛海控股持有郑州银行0.17%股份;广西北部湾银行6.32%股份,泛海控股旗下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持有大连银行4.41%股份。2015年,泛海控股继续加码金融业务,斥资41亿元投资民金所、泛海融资担保、泛海基金、泛海资管等四家公司。

篇7

    “我们一直都在向有意向的客户推荐这一险种,但事实上,收效并不好。尽管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保险经纪公司,都认为它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可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的确不被人重视。另外,因为物业管理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问题很多,并且,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很复杂,保险公司很难对这些问题的复杂性进行量化,因此,由这些问题所带来的风险是保险公司所不能承担的。因而保险公司在对这一产品的宣传上,采取了相对谨慎的态度。”一家保险公司的一位资深人士这样分析说。

    物业责任险,似乎又注定成为了一个“不叫座”的“玩意儿”。前一阵,被北京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新华联家园的退保风波”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03年4月份,悦豪物业管理公司作为新华联家园的物业管理公司与中保财产达成物业管理责任险的投保协议,为期一年,投保额48000元。3个月之后,该小区出现一处因管道淤堵而使泥水倒灌的事件,业主损失极为惨重。但保险公司称最多赔付2万元,并在不久后提出退保。经过多次交涉,最终结果是保险公司以风险实在太大为由,退还了3万多元退保金,而始终没有全额赔付物业管理公司在保险期内的损失。这个仅维持了100多天的物业管理责任险也就匆匆收场。

篇8

【关键词】寿险行业;营销渠道;网络保险营销;电话保险营销

一、我国寿险销售渠道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任何行业来说,销售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寿险行业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个人营销。2011年上半年,全国保险营销员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2413.27亿元,占同期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43.00%。近年来个人营销员销售模式遭遇了增长瓶颈,寿险营销员队伍流动性大、产能低、增员困难,保费收入增长缓慢,对寿险公司的成本和利润构成了挑战。第二,银保渠道。20世纪末的金融一体化浪潮席卷世界,银保业务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势头锐不可当。2011年上半年,全国保险兼业机构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2847.74亿元,占同期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50.74%。第三,新型保险营销渠道。一是网络保险营销。网络保险销售在中国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保险公司主要是在其网站主页上进行产品介绍和销售。功能还停留在促销和提供信息的阶段,实质性的网上交易服务内容很少。由于保险网销相对传统业务员渠道具有低成本、交易快捷等优势。最近三年,网销保险保费收入的成长率每年都超过100%。目前,各保险公司都在完善各级网络系统,搭建属于自己的网销平台,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开始上线销售保险产品。二是保险电话营销。目前保险电销产生的营业额在国内大多数保险公司的总收入占比还很小,不过增长速度是呈跳跃式的。还有一种模式最早采用过的,就是员工直接销售。早期就是员工直接销售的。现在来看很少了,只销售团体业务、大单。以上新型渠道,从目前看还没有形成规模,看不出来哪一种销售模式将来能发展起来,但我认为这些探索都是积极、有意义的。

二、网络保险营销发展的探索

(1)网销保险营销发展需要有三大驱动。电子商务在保险业日渐成为一个核心渠道。发展起来有三大驱动因素。一是客户驱动。当你发现客户能够有这样一个上网习惯或者是电话购买习惯的时候,这个渠道一定是有生命力的。二是市场规模。在电子商务渠道,如果保险公司抓住的这个市场是一个小众的市场,那始终成不了非常核心的渠道,市场规模相当重要。三是政府支持。电子商务这几年政府在竭力倡导,包括保监会在五年前也了关于“十一五”的保险业发展纲要,里面都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非常具体的一些支持。(2)复杂保险产品也可网络销售。科技的发展已经提供了很多实时交流沟通的渠道。包括视频交流、社交网络,都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和客户进行沟通,推介产品,让客户更全面及时了解复杂产品的一些特点,这样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在网上销售复杂产品。(3)网销正在酝酿新一轮创新。电子商务平台给网络公司带来了很多机会。目前,主打财经新闻的和讯网也计划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来牵线搭桥,促进网络保险产品销售,酝酿新一轮的网销创新。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保险中介机构不一样,是在网络上做线上服务,帮助保险经纪人与网络用户促成交易。

三、电话保险营销与传统销售渠道的整合

(1)在组织机构上缓解电销和传统销售渠道之间的隔绝。

可以建立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将电销和传统渠道的潜在需求客户资源共享。在电销客户数据的筛选中,避免两种销售渠道的直接竞争。可以考虑将若干个电销人员与某个人挂钩,促使资源共享。(2)电销中心与客服中心的整合。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销售电销专用产品必须自建自己的电销中心。将电销中心与客服中心建立在一起,可以节约建立成本,还可以充分利用客服中心呼入电话中的潜在商机,创造电销业务。(3)在未来的人员培训中,力争打破电销与其他销售渠道的培训内容界限,培养综合型的营销人员。要不断地进行培训,主要是有关产品和电销技巧方面的内容。渠道的融合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整合。复合型人才对于保险公司多种渠道的融合是一道保障,也有利于提高员工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

总之,目前的多种与客户接触的渠道和手段正在逐步融合,形成一个业务流程上无缝衔接的寿险产品营销服务体系。虽然网销、电销还正在起步阶段,未来的方向是各种渠道的集中而不是分散,这是寿险营销服务内在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崔启斌.网销成保险营销一大趋势 复杂产品也可网络销售[N].北京商报.2012-11-28

[2]刘汝佳.寿险业缺乏成熟稳定且低成本的销售渠道[J].和讯保险.2012,(11)

篇9

关键词:中国;美国;体育保险;比较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054-03

Abstract:B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compar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orts insurance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 purpose is to find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a sports insurance, draw America experience, and then hope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to China sports insurance

Key words: China; America; sports insurance; comparison

实践告诉我们,体育领域客观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比如,运动员比赛中的意外事故、训练中的伤病、退役后的养老及保障、体育赛事与体育器材的潜在风险等,这些问题一旦出现,某一组织或个人不可能够独自承担。体育保险作为转嫁这种风险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体育保险业的发展一直不尽如意,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有效市场,体育保险需求与供给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运动的发展速度。而美国的体育保险业起步早,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态式,在成为盈利乐观的体育产业之一的同时,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本文在论述体育保险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美体育保险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提供经验上的、有价值的借鉴。

1 体育保险的理论基础

1.1 体育保险的概念

在我国《保险法》中,对保险的定义作了以下界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限时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险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补偿制度,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

体育保险是保险的一个分支,是指在体育领域内,体育保险人收取保险费,并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承担相应体育风险的一种制度。体育保险大致分为运动员保险和体育产业保险两大类。

1.2 体育保险的意义

1.2.1 是转移体育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体育运动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无法彻底消除体育风险,特别是随着竞技运动水平挖掘的越来越极限化,以及介入体育运动的组织越来越复杂化,各种不可预知的体育风险也越来越多,这种风险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例运动员训练、比赛过程中的意外伤害及退役保障;体育运动爱好者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体育赛事组织运行过程中面临的赛事停办风险等,一旦这些风险发生,相关人员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且有些损失是个人或某一组织所不能承担的。这样,转移体育风险就成为解决这类事物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对体育个体而言,体育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使从事机构具有利润空间。因此,体育保险被国内外公认为是转移体育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1.2.2 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完善的体育保险制度,需要很多机构和人员的参与,例制定行政立法的政府机构、体育保险中介、体育保险公司、体育保险人、体育保险监管机构等,在这一过程中,会创造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会形成大量的体育保险基金,可以广泛用于投资、信贷、资金拆借,大力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美国目前各类的保险公司已经发展到5000多家,2006年保费收入就达到83964亿元,保险密度为29706美元,保险深度为125%,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体育产业。在中国,体育保险也具有相当广阔的开发前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注册的运动员约2万人,加上二线、三线队员不下8万人;每年的传统竞技和商业性的国内外赛事约600场;每年参加全民健身的人数在亿次以上;全国各类体育场馆有60多万个,蕴藏着无限的商机。若能制定出相应的体育保险险种,将会极大的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2.3 是实现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

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存在着危险因素。尤其是对抗激烈、欣赏性较高的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靠长期的高强度训练,这给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极易造成运动损伤,且有些损伤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甚至有可能会丧失生命。有关调查研究也显示,很多家长之所以不愿意送子女进体校进行竞技体育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运动损伤而造成运动寿命的过早结束,且退役后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完善的体育保险制度可以起到补偿训练和比赛的风险损害、保障运动员的退役后生活的作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 中美体育保险现状比较

2.1 体育保险法规及执行情况的比较

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二战以后,政府又不断的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一套以残疾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共援助以及健康与福利服务为主干的社会保障制度。职业运动员作为以体育为谋生手段的劳动者,与其它劳动者一样享受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法》的保障对象。此外,还有专门针对职业运动员的体育社会保险制度,例棒球、橄榄球、篮球等职业联盟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些制度都很好的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为美国职业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在中国,《体育法》的颁布被认为是体育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开始,但它只是一个总纲,难以覆盖体育工作中各方面的细节操作问题,运动员保险方面的法规就相对滞后。后来虽然有《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和《国家队运动员保险试行办法》的出台,稍稍缓解了这种滞后,但这些只针对部分优秀运动员,且真有伤残发生时,保障的额度还远远不够。再加上,中国并不十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特殊身份的运动员,在役期间以国家干部的身份而存在,在训期间,公费医疗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体育保险作用,但却不能妥善解决他们的伤残,意外死亡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更是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难点。

2.2 体育保险险种的比较

保险险种主要指的是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给客户的保险产品种类。美国的体育保险业全面面向市场,“以顾客为中心”出台了丰富多样的保险险种,有对人的保险,也有对物的保险;有对项目的保险,也有对赛事的保险;有对竞技运动的保险,也有对群众体育的保险;有对职业生涯的伤病赔偿;也对有运动员退役后的全面保障。例健康保险、伤残保险、国家代表队的保险、天气保险、职业和半职业运动队的责任保险、职业体育联盟的养老保险、学校体育保险、体育赛事保险等。总之,有体育保险的需求,就有相对应的满足这种需求的险种。

虽然我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体育保险需求,但在现阶段,与体育保险相似的只有人身意外保险。人身意外保险是指在意外事故中身体蒙受伤害而残疾或死亡后,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的规定,给付残废保险金或医疗保险金的保险。但这款险种却明确列出了除外责任:被保险人在从事拳击、摔跤、滑雪、漂流江河等竞技体育和活动期间所遭受的意外伤害即属除外责任,保险公司不予赔付。若需要保险,则需事先进行特别的约定,成为特别约定意外伤害保险。与美国各保险公司各有其特色体育保险险种不同的是,中国各保险公司经营的体育保险的相似率达90%以上,险种覆盖面窄,根本不能满足体育保险的需求。

2.3 体育保险意识的比较

在美国,商业保险发展较早,制度较为完善。再加上长期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职业体育俱乐部、运动员个人、普通体育爱好者都深刻意识到体育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几乎大部分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都会热衷于购买体育保险。

而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富贵在天”、“养儿防老”的观念曾长久的存在于国人心中,再加上中国社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其特征便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共同体来享受财富和抵御外界的压力。因此,购买保险来预防未来的观念比较弱。特别是对于在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影响下的中国优秀运动员,从小开始就享受政府的包干一切,政府提供吃、住、训练条件,伤病有公费医疗,也往往很少有保险的意识。中美的这种体育保险意识的差距从年保险费收入总额、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保费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如表1)。

01

2.4 体育保险机构的比较

2.4.1 体育保险公司

美国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对运动员提供相应的保障。例社会保险中的伤残保险是为保障公民受意外伤害(包括参加体育活动)而丧失正常收入的一种保险;各职业联盟提供的养老保险,规定运动员每年向所属联盟交纳一定的会费,服役多少年后,就可在退役后获得一笔丰厚的养老保险金;SODA体育保险公司为很多体育项目的运动队、协会、锦标赛、集训营、体育官员和场地所有者提供保险;K&K保险公司提供的业余体育保险;美国业余体育联合组织(AUU)为自己的协会会员、俱乐部和团队会员等提供的保险;还有各类学校体育保险保障了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说,美国保险公司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开放型、竞争型的运行机制,再加上产险和寿险兼营的允许政策和费率的自由化政策,更加促进了这种竞争的形成,使各保险公司都积极主动的开发新的保险险种,包括体育保险险种。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专门的体育保险公司,开展体育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是屈指可数,只有太保、中国人保、平安保险、中国人寿等几家,且由于产险和寿险不允许兼营的政策和费率的统一政策,限制了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行业垄断现象严重,制约了保险公司开发体育保险新险种的积极性。除商业体育保险外,我国的一些其它体育保障体系效果也并不很理想,例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为优秀运动员的投保以及开展的“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但却出现很多问题:范围窄,大部分运动员不在此范围;资金缺口很大,开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出事赔付费用低;对运动员退役后的问题考虑不够等。

2.4.2 体育保险中介

由于体育组织或体育个人可能对保险不十分了解,保险公司也有可能对体育不熟悉,连接两者之间关系的中介机构的存在就很有必要,它能把体育保险需求和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联系在一起,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运作。经过长期的发展,美国的体育保险业已形成了体育保险人与体育保险经纪人相结合的模式,这些中介人员没有严格的区分,有时难以区别,而且很多的体育保险经纪人就是从体育保险人发展而来的。他们既懂保险又懂体育,广泛存在于各保险公司及体育保险中介机构,对体育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纽带作用。

2004年3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的“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体育保险的经纪公司,也是保监会批准的唯一体育系统的保险产品机构,以运动员保险、赛事保险、体育保险咨询为主体业务,标志着我国的体育保险中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无论是业务数量、业务种类、公司规模与美国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2.4.3 体育保险监管机构

美国体育保险业的繁荣发展是以美国完善的保险监管制度是分不开的。美国的保险监管体制实行的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双重监督的管理体制,以州政府管理为主,联邦政府管理为辅。最高的监督机构是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由各州的保险监督官组成。州政府颁布保险法律和管理规则,设立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对包括体育保险在内的所有保险公司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且监督范围广、内容多、可操作性强,对美国保险业,包括体育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1998年11月成立的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是中国最高权力的保险监督机构,它的职责是:制定行业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监督和指导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评价和预警系统;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等。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即是保险业的管理者,又是监督者,还是指导者。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监管手段行政化、监管目标不明确、监管指标不科学、监管人才缺乏等问题,跟不上体育保险市场发展的步伐。

3 对中国体育保险的启示

3.1 扩大宣传,提高国民的体育保险意识

上述中美两国保险费用收入总额、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的数据说明,我国国民的整体保险意识薄弱,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竞技体育。国家应加大体育保险宣传的力度,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鼓励体育赛事组织者、运动员、各级学校及体育运动爱好者加入保险,在普及体育保险的过程中提高国民的体育保险意识。

3.2 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新的体育保险险种

体育保险险种的单一是我国体育保险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我国保险公司缺乏对体育保险市场的研究,只是参照社会上的一般人身意外险,侧重于死亡和重大伤残的赔偿,且很多危险性高的体育项目不在保险的范围,跟不上体育保险的需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1)加快体育保险人才的培养。体育院校和高校经济学院应负担起体育保险人才培养的重任,培养出精通体育运动和金融保险知识的人才队伍;2)建立体育保险中介机构,架起体育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的有效桥梁。体育保险中介应及时将具有体育保险需求人员的要求反馈给保险公司,与保险公司协商,制定出双方都有利的体育保险新品种。3)国家体育总局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可建立体育保险中介公司,担当体育保险需求者及保险公司的桥梁,也可成立体育保险公司,最大范围的也降低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风险。

3.3 获取政府部门的支持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保险需求,政府部门应制定的一定的政策来促进体育保险市场快速、健康的发展。1)放开费率,打破行业垄断。目前费率统一的政策是引起中国保险业行业垄断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变目前中国保险业费率统一的政策,打破行业垄断,鼓励中小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新的营销战略,占领体育保险市场份额;2)提供必要的财政政策支持,例降低税收、实行财政补贴,鼓励各保险公司拓展体育保险业务;3)建立各项目体育伤病、体育赛事及其它体育资源的数据统计资料,给保险公司开发新的体育保险险种提供数据支持;4)完善体育保险市场的监管体制。参照美国的保险监管体系,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保险监管体系,促进体育保险市场快速、健康、有效的发展;5)将运动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运动员应通过立法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做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使他们消除从事职业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保证我国竞技体育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凌平,王清 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9)

[2] 马艳 风险利益论[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3] 周爱光等 美国体育保险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02,(9)

[4] 张亚宁 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5] 刘兴润 中国体育保险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3

篇10

[摘要]在开放竞争的国际背景下,在中国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今天,我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问题值得思考。中国民族再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强烈呼唤,但从国际保险业和我国原保险业发展角度审视,在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其市场改革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正确认识并树立危机感是我国再保险业前进的动力。要促进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改革,就要逐步实现市场商业化、竞争效率化、需求多样化、服务全面化、管理精细化。

[关键词]再保险业,开放竞争,转型与发展

一、加快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需求或潜在需求角度看,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再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保险呼唤再保险的发展。

1.从自然基础看,自然灾害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巨灾风险逐渐增加,导致单一风险责任不断增大,这些风险责任可能引起的巨灾风险,单靠一家保险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必须通过共保或分保来分散风险。

2.从保险业务增长看,我国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0.0%左右。保险业务规模的增大导致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资本和准备金不足,尤其是单一风险责任加大与责任准备金相对不足两者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客观上需要再保险作为风险选择与化解的重要途径。按我国目前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以及我国《保险法》的要求,保险业务发展必将引起再保险需求量的上升。

3.从保险经营的法定业务向商业业务的调整和转化看,法定分保业务的调整将导致保险公司风险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商业再保险保障增加。

4.从供给角度看,2005年,我国直接保险巾场的保费收入约4929亿元,而再保险商业分保保费收入为200多亿元,只占直接保险保费收入的5%左右;而在国外发达保险与再保险市场上,这一比例一般为20%,说明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于保险业发展.

(二)再保险业的振兴是民族保险业功能转变和扩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再保险业务经营特点,决定其本身具有开放性,一般而言,外资公司进入这一市场的成本大大低于进入直接承保市场的成本。因此,我国再保险市场必将首先成为中外公司争夺的战略要地。再保险业务的竞争没有缓冲地带。再保险的全球产业与国际化特性已经对我国再保险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在我国,中资再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偏少,主要受到“双重约束”,一是资本金约束,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设立再保险公司资本金底线为2亿元或3亿元,这样的资本金想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再保险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金为30亿元,但至2001年,实收资本只有13亿元,资本公积为3.15亿元。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现有注册资本金是39亿元,2004年中国再保险集团及下属再保、直保子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05.95亿元。在国内的中资再保险公司中,其注册资本金与自留保费比已经达到1:5。而外国的再保险公司,如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权益性资产,2004年分别为114亿美元和94.7亿美元,他们的当年保费收入分别是131.7亿美元和119亿美元,自留保费占资本金的比例也远远低于我国规定的1:4,因此,它们的承保潜能十分巨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再保险公司的设立和运作,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这对我国再保险公司主体的经营和设立,构成了经济上的一大约束。二是技术性约束,由于再保险业务的运作十分复杂,需要比原保险公司更高的技术支撑,这是我国再保险公司既有主体或新增主体目前存在的技术性约束。

(三)再保险巾场的重构与发展,是完善保险市场建设的内在需要

原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与保险中介市场共同构筑完整的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不能脱离原保险市场和中介市场的超速发展,同时再保险市场发展也不能严重滞后于原保险市场的发展,,原保险市场发展需要再保险市场的配套发展,再保险市场自身问题也需要再保险市场重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强烈要求,

再保险市场重构的重要内容与建设内容之一,是减少再保险市场存在的不对称信息及其危害。再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再保险市场自身存在的因素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二是我国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自身发展的不完善造成的不对称信息。再保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将导致再保险巾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导致保险风险不能得到化解;导致再保险经济关系扭曲,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资源配置将会流失,不利于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影响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再保险市场作为保险市场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前景,

(四)专业再保险市场主体的建没与发展,是再保险与原保险竞争与发展的需要

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从事再保险业务的供给方主体,既可以是专业再保险人,也可以是原保险人。但是,从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看,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应当以专业再保险人为土体,这主要是因为:

1.由专业再保险人承保再保险业务,可以避免原保险人商业机密的泄漏。在进行再保险业务时,原保险人应将相关的商业信息向承保的再保险方递交,在合同再保险方式下尤为如此。若承保再保险方为其他的原保险人,则有可能存在竞争关系造成商业泄密,对原保险人会产生较大的损失,

2.因为专业再保险人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所以原保险人向专业再保险人投保再保险,不仅可以获得保障还可以获得相关的培训和业务技术指导。

二、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十五”期间,我国保险与再保险业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再保险业务联系,再保险的经营规模和业务领域不断扩大,业务险种不断增多。

2.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从2003年起,先后有5家外国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再保险市场主体单一的局面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增进了合作与竞争,提高了市场效率,进一步优化了市场结构。

3.再保险公司的巨灾风险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业务意识和技术支持力度有所增强。随着法定分保的减少,商业再保险保费和管理在不断增强。2005年,商业分保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法定分保。

4.国有再保险(集团)公司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再集团已经走出由于法定分保业务取消带来的经营困境,3家主营业务子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再保险公司成功完成了股份制改革,通过私募的方式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集团公司二次改制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国内再保险市场中确立了业务主渠道地位,为中再集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5.再保险监管体系建设逐步与国际化接轨,再保险运行规则初步形成,再保险监管法规体系初步确立。《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的颁布施行,标志着监管制度方面的突破,我国再保险业的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二)中国再保险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再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较少,截止到2005年底,取得经营牌照的专业再保险公司主要为中国再保险集团、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和瑞士再保险。

2.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参与主体有缺失一一缺少再保险经纪人,尤其是通晓国际规则的我国自己的再保险经纪人。

3.再保险市场的相关制度,如评级体制和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4.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法定再保险业务减少,但商业再保险业务比例低、规模小,尚未形成完全的再保险商业化运作。

5.从我国再保险市场上的业务交易量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再保险市场上的交易量和再保险交易量占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等两方面比较,我国再保险的交易规模较小。

6.国际化程度不高,原保险人直接与国外再保险人进行业务交易的比例太小,并且分出业务居多,分入业务较少

7.对再保险的管理制度尚需要不断完善,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再保险业务的再保险法规及相关细则,对于再保险国际业务的往来方面的管理还存在空白。

8.再保险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再保险监管机构仅为财险监管的一个处,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并且,将再保险的监管放人财险监管,尽管财险再保险的比例较高,但是,仅以此对再保险进行监管,寿险再保险会受到影响,再保险的国际化监管特性难以体现,以致于再保险的其他的创新受到制约。

从国际层面看,国际再保险业及其市场呈现出的态势,间接影响和增加了我国再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压力,表现在:

1.对再保险实行周期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保险承保周期是指市场上强市情况和弱市情况反复出现的现象。这种强市和弱市的判断指标一般采用保险价格、利润和保险产品供给等数据。在保险强市时,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变小,然而价格走高,并且利润上升。在保险弱市的时候,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较宽,但是价格走低,利润变薄。根据通用再保险公司的研究,保险市场坚挺及市场疲软的周期为7年。而对于再保险的供需双方来说,就像保单条款的管理一样,对周期振幅的管理也是一个主要的挑战。周期性管理,也成为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普尔认为,周期管理能力是再保险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示器,是公司财务稳定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通过观察经营较好的25%分位点以上的再保险公司的周期管理策略,可以发现,他们经营好不是因为保费的大量增长,而是维持一个低速的保费增长,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保费规模还可能下降;也不是因为在经营范围和地点的选择上的一些具有激进性的管理。好的周期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利润,还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

2.定价方法正日益成熟,再保险公司在承保和定价的过程中变得愈加明智。建立在目标回报率基础上的定价方法成为产业化的标准。再保险精算作用愈来愈大,精算方法日趋成熟与完善,相比之下,我国再保险业显得薄弱。

3.对再保险市场透明度要求不断增加,推动着各家再保险公司加强公司管理、提高专业水平、强化承保规则、增加财务透明度、增强合同可靠性和加强情况公布等各种议程的进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再保险业比其他产业所要求的市场透明度更高。随着再保险市场透明度增加的变革不断深化,再保险市场发生了—些变化:美国和欧洲对再保险公司相关财务情况的监控进一步加强;国际保险监管组织作为全球保险业的新兴管理者将再保险透明度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程度;IFRS要求更高程度的信息公布,这将大大加强公众对再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理解。很多再保险公司能够紧跟市场透明度增加的趋势,自愿扩大续保时期后的信息范围,并允许透露其周期状态。

三、促进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改革的措施

(一)市场商业化

中国再保险业已于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启动实行商业运作。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对外开放过渡期的终结,再保险市场也开始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随着法定再保险的全面取消,商业再保险成为再保险公司最主要的业务来源。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法定再保险总量明显下降,商业再保险业务增长稳定。2005年,商业分保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法定分保,达到58.16%。有数据显示,2005年9月末,全国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159.14亿元,同比增长12.31%。其中法定分保费收入66.59亿元,同比减少36.04%,占总分保费收入的41.84%,其市场份额首次低于商业分保。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赔款支出85.26亿元,同比增长1.79%。中国再保险公司业已将白身的发展日标定位为世界一流的再保险公司,而要实现这一战略日标,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则、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的商业再保险业务将占据决定性的地位,这应当从战略上加以重视与考虑。

(二)竞争效率化

随着我国再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再保险集团为主体多个主体竞争的格局。目前,名列全球再保险三强的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和科隆再保险公司已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并开展业务,世界最大的保险社团英国劳合社也在2005年获准在华筹建—家全资再保险公司经营非寿险再保险业务,市场格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改变。随着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再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竞争主体中,既有跨国公司的金融集团,也有专业再保险公司,其经营策略各异,市场定位不同,未来中国再保险巾场竞争异常激烈,所以,追求再保险的竞争与效率,培育再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经营的特色成为再保险公司新时期发展的上旋律。

(三)需求多样化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的逐步接轨,国内行家保险公司将逐步按照国际管理准则控制自己自留风险,从而分出更多的承保风险,这势必激发再保险需求的进一步扩大。根据詹姆斯·R·加文(jamesRGarven)和拉姆·特安特·J(Lamm-TennantJ.)(1999)研究结果表明:原保险产品不同导致的风险等级与再保险需求存在正向关系。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由于各原保险公司专业技术的欠缺和资本金的相对不足,进入保险市场首先经营小额风险的保单,比如汽车保险、小额人身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由于这些保单本身的风险比较小,同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小,对再保险的需求不明显;随着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保险市场中大额风险保单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比如大型企业财产保险、船舶保险、飞机保险、卫星保险以及自然灾害保险等等,原保险公司单独承接此类保单的能力不足,这部分保单的再保险需求会越来越旺盛,从而导致的再保险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为再保险发展提供了好的商机。

(四)服务全面化

开放的再保险市场对再保险公司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比原保险公司更全面地对每—类型风险的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据此向原保险公司提供厘定费率或改进风险管理和经营策略的建议,或者根据原保险公司的经营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提供灵活的再保险保障。加强服务、拓展服务、服务增值将成为竞争的重要内容。培育通晓国内外业务的再保险经纪人也是未来再保险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管理精细化

随着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创新,可以起到对再保险销售商与客户的交易过程进行重新架构,重新配置工作流程与员工服务、快速提供客户服务信息的反馈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更能运用在再保险交易、精算成本等工作上,产生巨大的效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再保险市场的经营效率,对于相关的数据搜集、整理,内部管理控制,外部信息反馈等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卓志.中国再保险市场的体系构建[J].保险研究,1996,(3).

[2]卓志.国际再保险市场及其发展趋势[R].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产保险监管部课题,2003.

[3]刘京生.知识经济与保险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5]张国威.中国再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其危害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

[6]魏华林.中国保险市场开放与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