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行业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IT时代周刊》对话戴尔全球消费及中小企业事业部首席营销官保罗-亨利・费朗
现在的戴尔,已经不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硬件厂商,它正在向rr服务提供商的角色靠拢。
在过去的一年中,戴尔开始了转型之旅。2009年9月,它以39亿美元收购信息服务提供商佩罗系统公司,并在同年10月12日收购毕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通过并购以及调整公司内部业务,戴尔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战略规划,将业务正式延伸到IT务领域。
在IT产品同质化状况越来越严重,利润率持续下滑的局势下,向高利润的服务业转型已成行业趋势。而对于PC主业遭遇挑战的戴尔来说,转型IT服务更具现实意义。
然而,IT服务市场长期以来都是IBM和惠普等大腕盘踞的地盘。现在,已经在转型路上的戴尔将面临怎样的竞争?2010年3月30日,《IT时代周刊》和“IT商业新闻网”的记者来到位刊北京丰联广场的戴尔中国总部,与戴尔全球消费及中小企业事业部首席营销官保罗-亨利・费朗(Paul-Henri,以下简称费朗)进行了面对面的坦诚对话。
毕业于法国国立高等电信学院的费朗曾在诺基亚、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工作。交流中,这位拥有15年工作经验的法国人,“转变”与“客户”是他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在谈及IBM、惠普这些老对手时丝毫不讳言与竞争对手的较量。
转型提升客户竞争力
《IT时代周刊》:在2009年,戴尔把全球业务分为四个部分,在去年年底又把消费部门和中小企业部门合在一起,戴尔调整业务部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费朗:回顾戴尔最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公司一直处于改变当中。两年前,戴尔成立了消费业务部,在全球取得了很好的市场份额。目前,戴尔在全球有5万多个零售店,在中国市场也取得非常不错的市场份额。一年前,戴尔又成立了大型企业、公共事业和中小企业三个事业部,这样可以使得我们更专注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事实上,消费市场跟中小企业市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或者一致性。把这两个事业部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的供应链更高效,也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不同购买需求。
《IT时代周刊》:在经历了业务调整后,戴尔在核心产品以及核心竞争力上有没有变化?
费朗:戴尔公司的宗旨是通过提供IT,科技,让客户可以健康地成长。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前提下,公司将最大程度地帮助客户控制成本,降低风险。即使是在消费市场上,戴尔也会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客户的需要,甚至包括游戏方案。对此,戴尔除了提供的产品,还会提供游戏玩家需要的游戏手柄、软件……所以,戴尔不是只给客户提供一个产品,而是给客户提供一个更广泛的解决方案。此外,我们还提供端到端完整的解决方案服务。将来,公司的业务会集中在存储方案、企业级产品,以及移动解决方案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更懂得客户需求
《IT时代周刊》:中小企业是最为复杂的一个市场,戴尔公司针对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有哪些特色?
费朗:帮助中小企业客户,必须要了解它们有哪些需求。比如,中小企业希望节省成本。希望提高生产效率,希望能够实现更多的创新,不希望投资在不开放性的产品上,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一的产品。
《IT时代周刊》:戴尔怎样帮助中小企业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费朗:戴尔拥有不同的移动解决方案来帮助客户提高生产率,更有效地管理客户系统。一些解决方案可以立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如满足客户在存储方面的要求,通过打包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存储、互联网和服务器等方面全方位地满足客户需求。
现在,融资难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戴尔会针对这些企业提供零息融资政策,对于小型企业,则提供了延期付款计划。在客户数据安全方面,戴尔同样会为中小企业推出适合的解决方案。
《IT时代周刊》:戴尔现在向IT服务转型,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与对手相比。戴尔有何优势?
费朗:IT行业永远都会存在激烈的竞争,但与其他厂商相比。戴尔更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帮助客户节省时间和资金,让他们有更多时间集中在业务创新上。
篇2
宾夕法尼亚大学荣誉教授斯图亚特・A・考夫曼开发了一个模型,让人们能够利用该模型分析不问的相依性关系结构对所谓“适应性曲线”的影响。“适应性曲线”指的是“遗传结构”适应性的发展曲线,而在商界,与其对应的就是企业业绩。
企业管理者应该理解一家公司内不同的职能部门,包括生产、销售、产品组合以及人力资源等部门如何相互联系获得最佳组合。这是管理理论中最为古老和基本的观念之一。企业要形成相对于竞争者而言既有效又能获胜的战略定位,也就是管理学理论所谓的“企业定位(firmimitioning)”。从理论上讲,企业不同的职能部门应该互相补充并互相支持。
但是近些年来,这一理解“部分―整体”的关系模式(“part-whole”)逐渐褪色,而另一些新概念,比如依靠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理念正逐渐兴起。企业不再进行整体性考虑,而是开始信奉这一理论,通过比较和模仿其他公司的最佳实践,从而在自己的公司内发展核心竞争力。很多公司在这次潮流中,忘了认真思考其他公司的操作方式是否同样适合自己,并能让自己获得相同的利益。
沃顿管理学院的丹尼尔・A・列文托教授(DanielA.Levinthal)以及尼克拉・斯格科教授(Nicolaj Siggelkow)认为,现在是再次研究“部分―整体”模式的时候了。他们指出,如果不用这种系统化的方法来管理企业,企业可能会产生隔阂化思维方式的危险,这将会造成竞争劣势。这两位学者在数篇论文和文章中,对企业定位和“部分一整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列文托警告说:“企业在比较或模仿其他公司的某些政策和实践时必须小心。比较可以带来价值和动力。但这一想法中所隐藏的假设是被比较和采纳的政策和自己公司从事的业务无关。百货店经营商诺斯壮(Nordstrom)的人力资源管理最佳实践可能并不适合麦当劳。事实上,诺斯壮的人力资源管理最佳实践可能会给麦当劳造成障碍。”
斯格科说:“能够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非常善于管理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关系。”他补充道:“获得及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来源于创建互相关联的战略选择体系。戴尔电脑和西南航空就是很好的例子。你要知道,它们优势的源泉并不是单一的,可能包括15项正确的选择。这些系统性的优势使其他公司很难直接复制或超过它们。”
“适应性曲线”
企业各部门必须合作以加强公司整体实力的想法听上去非常有说服力。但管理学研究者究竟应该如何对部门间不同的关系结构对企业的影响进行更深入地了解?事实上,其他学科有一些有用的工具可资借用。
在生物学领域中,“部分―整体”关系的问题就是包含了大量元素的生物体遗传结构与生物体显形(或生物体整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适合性。宾夕法尼亚大学荣誉教授,目前在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的斯图亚特・A・考夫曼(SmartA.Kauffman)开发了一个模型,让人们能够利用该模型分析不同的相依性(interdependencies)关系结构对所谓“适应性曲线”(fitnesslandscapes)的影响。“适应性曲线”指的是“遗传结构”适应性的发展曲线,而在商界,与其对应的就是企业业绩。
列文托一直都是将考夫曼的研究用于商业环境的先驱。在没有相依性的情况下,曲线就变成了列文托所称的“单一高峰”(single peak)。在商业环境中,这一概念对应的足公司的每―个职能策略都存在着一套最佳实践。比如说,最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并不取决于公司的生产过程、产品定位或其他职能部门。事实上,支持独立最佳实践(particular bestpractices)的人已经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所建议的实践与企业其他政策没有相依性。从这种观点来看,诺思壮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对麦当劳也是最好的。
但是,很明显,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相依性确实存在。相依性使公司的业绩曲线获得“多重高峰’(multi―peaked)。也就是说,有数个不同但内部一致的策略选择组合。但并不是所有的高峰都是平等的。一家企业可能有一个内部一致的策略选择,但却不一定适合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也就是说与外界环境不协调。比如说,对中心辐射型的(hub-and-spoke)联合航空公司(UlitedAirkines)与点到点的西南航空或爱尔兰瑞安航空(Ryan Air)进行比较:这两类公司在航线结构、定价和运行管理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战略选择,但都以各自的方式把经营系统最优化。但是,近年来中心辐射型商业体系的收益率相对于点到点体系而言有所降低。这就主要是外部环境适应性的问题。
列文托指出:“多重高峰,也就是多个企业内部一致的竞争方法的存在,为企业如何选择改变自己的策略或战略定位带来了挑战。任何对它们现有那套选择的偏离,事实上都会导致功能紊乱,造成企业业绩下滑。所以,如果中心辐射型航空公司采用高效率的西南航空商业模型中的几条政策,可能会导致公司的业绩下滑。”
如果要进行有效的改变,中心辐射型航空公司必须完全改变公司如何竞争的战略选择组合。因此,一个企业通常受困于其以前制定的策略。比如,如果惠普(llewlett-Packard)这类公司要模仿戴尔电脑(Dell)的商业模型,面临的挑战将不只是戴尔电脑依据定单生产体系的复杂性,同时也受到惠普与其现有的商和零售渠道关系的制约。
斯格科解释说:“盲目假设‘对你好的就是对我好的’很危险。但企业互相模仿的另一个暗藏的危险是所有公司都会追求同样的业绩高峰。追求同一个高峰的企业越多,峰值就会越低,因为所有企业的功能都一样,因此所有企业看上去都一样。这个过程被称为策略集中。抄袭最佳实践可能会提高你的效率,但也会让你看上去和你的竞争对手一样,因此不可能为你带来竞争优势。”
经纪人产业的巨大变化
和生物有机体不同,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策略选择,决定如何竞争。同时,战略定位选择的范围通常很广,这些选择相互之间依存性的本质也很微妙,难以理解。这就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一个公司能不能简单地让其市场部门仅仅把和营销有关的政策具体化,而忽略其他选择,例如生产,还是需要更具有协调性地管理这些选择。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对组织结构的作用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使用认知捷径(cognitiveshortcuts)。列文托和斯格科都研究过这两个课题。
列文托指出:“管理层应该努力……了解什么因素可能或多或少构成有效的基本定位选择,但随后还需要详尽阐述这些基本选择。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会发现这些基本选择是有误导性的。”
另外,竞争环境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看一下近年来经纪人产业发生的剧变。曾经对经纪人公司的定位选择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产业解除管制以及因特网出现之后,就不再有效了。
几十年来,经纪人的薪水来自于为客户进行证券交易获得的佣金。这一模型诱使一些经纪人随意交易客户的资产。经纪人佣金不足某些研究人员所称的“选择变量”,佣金是已知的。列文托说,经纪公司创造了佣金系统,以推动交易量。但是真正有附加值的是经纪人提供给客户的建议。在20世纪盼年代和90年代,对应于产业解除管制以及客户对现有系统的不满意等外部环境提供的条件,嘉信(Charles Schwab)和其他折扣经纪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交易系统,从以佣金为基础转为以关系为基础的模型。这一模型让经纪人的收入与客户在经纪公司的资产的百分比挂钩。对于60年来维持同一种经营模式的经纪公司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篇3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摘要:讨论了苏中地区各高职院校专业按大类和专业点布局的总体情况,分析了苏中3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数与三大产业的适应状况。指出苏中地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虽然总体呈现适应的态势,但还应科学把握二者的适应关系,着力培植优势特色专业,尽快解决部分院校专业重复设置现象突出、与区域产业结构需求脱节等问题。
关键词 :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产业;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05-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笔者以苏中地区11所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情况和专业布局为分析对象,探讨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苏中地区高职教育概况及院校专业设置总体情况分析
江苏共有13个省辖市,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苏南地区含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共5市;苏中地区则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市;苏北地区为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等5市。苏中地区共有20个县(市、区),扬州市下辖广陵等3区1县2个县级市;泰州下辖海陵等3区及3个县级市;南通下辖崇川区等3区2县3个县级市。苏中地区总面积约2.0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36万人,分别占江苏省面积和人口比例的20%和21%。苏中3市中,扬州、南通有扬州大学和南通大学2所综合性大学。泰州市在2012年以前普通本科院校尚为空白,去年已取得突破,2013年4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在泰州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泰州学院”。苏中地区高职教育与苏南地区尤其是南京、苏州、无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优于苏北地区。苏中地区高职院校共11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4.6%。
教育部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专业类别由19个专业大类、78个二级专业类和532种专业组成。2012年,苏中地区11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设置17个专业大类、54个二级专业类,水利大类和公安大类专业为空白,覆盖率分别为全国目录的89.5%和69.2%(见下页表1)。11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点数为446个,平均每个高校设置专业40.5个。专业设置数超过40个的院校有4所,最多的设置70个专业,是扬州职业大学;专业设置数最少的是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共设置28个专业。2012年苏中地区11所院校招生计划共37 919人,平均每所院校招生数为3 447人,最多的院校为5 600人,最少的为2350人。
17个专业大类中,财经、制造、土建、电子信息、文化教育5大类专业布点数最多,均在42个以上, 5个大类专业布点数为264个,占总数的59.2%。招生数较少的专业大类为资源测绘、材料能源、医药卫生、公共事业、法律,专业布点数均小于10,该5大类专业布点数共29个,占总数的6.5%。
苏中3市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适应性状况分析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以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分布进行设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可以通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来评价。苏中3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人数按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见表2。
第一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由表2可知,苏中地区高职院校第一产业专业设置和毕业生人数比例分别为6.05%和6.96%,产值比例为7.01%,总体上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但从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设置第一产业专业的院校共3所,苏中3市各有1所,其中又以位于泰州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主体,设置专业数占苏中一产专业总数的70.4%,毕业生人数占苏中总数的84.7%。
第二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土建、材料与能源、生化与药品等大类。这部分大类专业的特点是:对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的要求较高,对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关系最为密切。由表2可知,苏中地区第二产业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8.34%和38.8%,产值比例为53.02%,专业设置比例和毕业生比例与产值比例具有一定差异。苏中3市中又以南通市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与产值比例的差异较小。第二产业中,制造大类专业点数虽然达到64个,但基本集中于少数专业,专业重复设置情况较突出。如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和数控技术3个专业中,机电一体化专业重复率达100%(开设院校11所),电气自动化专业重复率为91%(开设院校10所),数控技术专业重复率为82%(开设院校9所)。这一现象既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又加剧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三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苏中地区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比例分别为55.61%和54.24%,产值比例为39.97%,总体上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三产产值比例。在区域内进行比较分析,3市中南通市专业设置比例(52.11%)和泰州市毕业生比例(47.49%)与产值比例较为接近。从具体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师范类院校,如泰州师范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以文化教育、财经大类专业为主,三产专业设置率达到92%;综合类高职院校,如扬州职业大学,虽然并入了扬州环境资源学院,三产专业设置率仍然达到63%;某些民办高职院校,如扬州江海学院,更钟情于办学成本较低的三产专业,三产专业设置率达到75%。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三产专业设置比例则可能较低,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三产专业比例仅为31%,南通纺织职业学院三产专业比例为35%。从专业分布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三产专业设置仍然偏重于少数热门专业,如财经大类专业布点数达65个,占三产专业布点总数的26.2%,财经大类专业中,又以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等二级专业为主,11所高职院校共设置该二级专业点数共43个,占三产专业布点总数的17.3%。专业设置重复情况仍较严重。
关于苏中地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性的思考
苏中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呈总体适应态势 江苏省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3∶50.2∶43.5,苏中地区当年三产增加值比例为7.01∶53.02∶39.97。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三次产业专业设置比例为6.05∶38.34∶55.61。各院校多年来为区域经济输送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一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南通、泰州市各设有1所以一产专业为主要特色的农业类高职院校;苏中地区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兽药生产等省级品牌专业为特色;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品设计等品牌专业为特色;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工程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等品牌专业为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优势较为突出的专业群。
苏中地区高职院校对区域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发展已做出一定贡献,但仍亟待加强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形式,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扬州职业大学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扬州市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已拥有机械和化工类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但目前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仍存在下列主要问题:(1)专业同质化和专业重复设置问题较突出。如前所述,各院校制造类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和数控技术等少数热门专业,三产专业设置则集中在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等专业,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仍较严重。(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所在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存在脱节。如扬州高职院校对本地区四大支柱产业中的汽车和船舶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据统计,2011年汽车类专业毕业生仅303人,占扬州当年高职毕业生总数的2.47%,船舶技术类毕业生尚没有;2012年汽车类专业招生人数为410人,船舶技术类专业仅江海学院开设,招生人数为45人,分别仅占当年招生人数的3.46%和0.38%。苏中地区高职院校亟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与预测机制,制定出与地方经济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使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达到有效平衡。
科学把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适应关系 高职教育既然服务于区域经济,但是否要求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完全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应?完全对应的要求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科学。根据专业化理论,每个高职院校只有集中力量办好优势特色专业,才能提高办学效益和培养质量。从苏中地区3所国家示范(骨干)校的发展和专业布局可以看出,这3所学院均已形成自己在行业内的专业优势,建立起一批优于同类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群。但苏中地区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专业设置较分散、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我院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以化工和建筑工程为主线的“两纵三横”专业群。2012年招生的41个专业涵盖了高职专业目录中的10个大类,涉及工、理、文、经、艺术等各个方面。专业覆盖面过广,增加了师资培养、教学设备投入方面的难度,难以形成适当的办学规模效益。因此,坚持错位发展,依托自身传统专业优势,努力加强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才是地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力俊,曹晔.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1(36):32-37.
[2]傅琼.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探析[J].职教通讯,2012(6):71-75.
篇4
相对于传统营销方式,网络营销以其投入低、见效快、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等一系列的优势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企业的青睐。它使广告主的投资回报率有史以来出现了革命性的提升。国外一份权威调查显示,企业在获得同等收益的情况下,对网络营销工具的投入是传统营销工具投入的1/10,而信息到达速度却是传统营销工具的5~8倍。
趋势一,品牌化经营趋势明显,品牌仍是王道
做品牌尽管是整个市场喊了很多年的理念,但是真正形成品牌效应的白酒企业并不多。随着我国白酒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广告传播、公关推广、文化营销等市场手段的频繁攻心,白酒市场“指名消费”的现象已愈发普遍,掌握真正品牌的大企业因此也从中赚取了显著的市场优势和利润回报,比如国家认定的酒类驰名商标“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古井贡”、“杏花村”等。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指出,企业要靠传播才能将品牌植入消费者心里,并在应用中逐渐成长。因此,企业要在各项的传播活动中,都尽力体现出品牌的概念。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显然是企业品牌推广的一大阵地,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与传统媒体互推互补,将大有可为。
趋势二,做好联合营销工作,哥俩好
网上商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而网上商铺的成功也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推广过程,只注重短期效果是不可能成功的。很多酒水经销商误以为,既然在网络建立了商铺,网站运营商就应该保证浏览量,商铺效果不好是网站运营商的事,只需在家里等订单。这就像我们从小就学到的故事“守株待兔”一样,等到兔子找到我们这棵树,我们也已经垂垂老矣!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认为,“鼠标+水泥”的阶段,要做好网络渠道和线下渠道的无缝粘合。比如在获取厂家支持的情况下,经销也可以联合网站运营商一起做活动,抓住共同的目标人群,实现二者的互利。
趋势三,品牌个性化,我有我风格
对于酒类市场来说,品牌个性也是迅速制造市场差异点,俘获消费者眼球,赢得市场份额的高招。可以说,在白酒产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缺多少个性,就缺多少优势。在酒店、酒吧、超市乃至糖酒交易会等处,个性的包装、个性的广告、个性的口味、个性的理念等比比皆是。“小糊涂仙”的“难得糊涂”人生哲学,“酒鬼酒”的麻袋扎口瓶型包装,均是白酒市场中以个性创造财富的成功案例。
当然,新品种、新风味产品也成为白酒行业的新增长点和新的个性平台,目前开发的低酸、低酯、低甲醇、低杂醇油的净爽类白酒和为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而利用苹果、山楂等水果作原料开发的新风格、新口味的水果发酵蒸馏白酒,适应了广大消费者健康、品位、时尚消费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
趋势四,跨界营销,打破传统营销模式
“跨界营销”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目标群体一致,产品有一定互补性的品牌进行捆绑,将一些相关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给品牌更为立体的形象,产生出与其他品牌不一样之处,同时节省一大笔营销费用。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表示,“跨界营销”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传统的营销思维模式,避免单独作战,寻求非业内的合作伙伴,发挥不同类别品牌的协同效应。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跨界合作的双方,一定要是在某些方面有互补性且非竞争性的知名度相当的品牌,就像唐老鸭和米老鼠,两个品牌一起出现,既节省营销费用,又互相增值。
趋势五,消费档次趋向中、高档化
啤酒的产量增加,导致白酒产量下降,但在正式的宴请场合,真正能体现档次的还是白酒。这也是这几年来白酒的囤酒总销量逐年减少,但销售收入却在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提到,低档白酒是食品,中档白酒是工艺品,高档白酒是艺术品。随着老百姓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对健康养生的重视,中高档白酒会正逐步成为人们饮酒的首要选择,这就是为什么金六福酒定位礼品市场、中国劲酒定位保健酒大获全胜的原因。中高档酒可以满足人们的礼仪需求:自己的面子和对客人的尊重。
趋势六,市场多元化细分,垂直市场受追捧
近日不断有消息报出垂直B2C拿到风投或并购、联合的消息,像红酒B2C也买网获300万美元投资。灵活应对市场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是消费群体细分,如:专门的婚宴用酒、部队专供、政府招待、商务用酒等。二是销售渠道的细分,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结构,及操作的思路而定,多渠道销售。业内人士指出“10年内B2C有可能占领传统酒类行业50%左右的市场份额,传统的酒类销售模式难逃夕阳产业的命运。”
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表示,酒类企业首先要做好品牌定位,划定自己的蛋糕;第二,要做好两手准备,最后能够实现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第三,集中力量做好推广,占住自己的蛋糕,再细分领域做强的基础上再图谋做大。
趋势七,品质返璞归真,好产品是硬道理
中国酒业营销打打闹闹这么多年,(如广告营销、文化营销、终端买断、贿赂营销等等),最终会回到品质营销中来,消费者会越来越理性的选择品牌,最终消费者买的是好酒的品质,而不是好酒的价格,营销玩的再花,促销力度再大,没有好的品质服务做地基,恐怕盖起来的高楼也不会撑久,顶多是昙花一现。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曾提到,好品质是好品牌的根。品质会是产品营销法宝发挥威力的基石,将决定白酒的生命周期,将回归到以“品牌”为中心,以“品质”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重点的三维一线企业立方体中来。
趋势八,品牌形象的树立将成为未来促销的重心
消费者在消费时趋于理性,正是由于消费者已经建立了较强的品牌意识,逐渐形成了对产品的理性看待和判别标准。所以,促销活动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正在降低。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曾提到,在消费者由感性消费逐渐过渡到理性消费的国内市场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尤为重要,企业必须在制定营销方案时充分体现和重视树立品牌形象。不但要随时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变化,还要能够通过多各种渠道的宣传推广,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态度,逐渐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趋势九,消费行为影响"酒文化误区"
"无酒不成席"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的酒文化,要让消费者了解并认可我们的酒文化,就要顺应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发展进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酒文化,受文化兴趣的影响,潜在消费者也就会越来越多!
目前的现状是,除了几大名酒外,消费者说对很多白酒品牌的文化渊源了解甚少,而酒文化并不是简单的赋予一种文化就是酒文化。现在,像一些酒推出的"智文化、喜文化、顺文化"等概念文化,已经显得比较牵强。这些品牌诉求只停留在简单、抽象的文字和图案表现之中,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文化缺乏深入了解,更多的只能算是一种捆绑文化。要想让我们的酒文化传播出去并为消费者认可,就要多方位资源的恶配合,多渠道的传播。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举例道,更多时候我们厂家对酒文化的介绍仅仅是印在宣传册里,在结合市场培育方面,不少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瓶体商品标签和外包装的空间价值。
企业的文化、品牌的文化一定通过各种途径向目标消费群体和社会公众进行传播,让品牌通过文化价值的提升去推动市场销售,这样才有意义。在后备箱时代(自带酒水),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变化,他们更关注的是一种来自产品本身的本体文化,只有从本身来征服消费者的品牌才会成为市场主流。
趋势十,健康营销,酒业不衰的概念
篇5
长期以来,由于军工行业本身的特殊性,我国这一行业都是相对封闭以及孤立的,行业企业没有树立起来营销意识,营销创新能力更是偏低。在行业封闭的情况下,对于军工企业来说,营销创新方面的薄弱对于企业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在我国军工行业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军工行业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军工企业已经开始感受到了巨大的经营压力,营销创新方面的不足更是严重拖累了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此背景之下,军工行业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营销方面的不足,加强营销诊断分析,进一步加大营销创新力度,全面提升企业市场营销水平,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未来军工行业营销环境分析
军工行业营销环境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当前这一行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营销环境呈现出了很多的新特点,对于未来军工行业营销环境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是推动军工企业营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1)市场增长分析。从市场增长情况来看,军工行业这些年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发展势头,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局势紧张,为了进一步地提升国家的自卫能力,我国提出构建军事强国的战略。在这一战略之下,我国军费支出稳步增加,各类武器装备的采购力度不断加大,这给军工行业规模的增长带来了利好。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局部冲突的不断,不同国家之间的军事对峙的加剧,这都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军工行业都会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2)市场竞争分析。从军工行业的市场竞争情况来看,目前军工市场巨大的规模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这导致了行业竞争的加剧。很多军工企业为了获得订单,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行业企业的经营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扩大销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军工企业纷纷在营销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军工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了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浪潮,大量竞争实力不强的军工企业被大企业兼并,行业企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3)市场需求分析。从军工市场的需求来看,军工企业客户需求呈现出来了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特点,同时对于产品的技术含量、设备的性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需求特点要求军工企业要在产品创新方面不断努力,加大技术创新以及研发,构建客户需求导向的产品生产体系,通过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来赢得客户,并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三、军工行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趋势
观察军工行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趋势可以发现,差异化、品牌化以及服务导向是行业企业营销创新的基本趋势,对于这些创新趋势进行全面的把握,可以更好地帮助行业企业制定更加有效的营销措施,从而更好地实现营销效果的改善。
(1)差异化营销趋势。军工行业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呈现出差异化营销的趋势,而差异化营销产生的背景在于军工市场客户的需求的差异化,不同客户在产品方面的不同需求,在服务方面的不同要求,在购买偏好方面的差异性,都在客观上要求企业进行差异化营销。因此,军工企业要做好市场细分工作,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并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力求营销策略的实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2)服务营销趋势。军工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于用户来看,非常看重军工企业的服务水平,对于军工企业来说,产品销售绝对不是将产品销售给客户那么简单,还包括后期的指导、维护、升级等各种服务。军工企业在服务营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忽视给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在服务细节方面不注意优化,服务内容方面有待拓展。鉴于此,未来军工企业需要以服务营销为基本的平台,围绕客户的服务需求,重点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从而给客户一个良好的服务体验,解决好客户购买产品的后顾之忧,打消客户的购买顾虑。
(3)品牌营销趋势。品牌营销是军工行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基本趋势,在这一行业竞争越来越充分的情况下,良好的品牌对于军工企业来说是争取客户的重要法宝,而且同样的产品,如果品牌知名度以及美誉度较高,可以带来更高的品牌溢价,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目前,我国军工行业企业大多忽视品牌建设,未来在军工企业之间品牌竞争趋势明显的情况之下,需要行业企业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全面地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享受品牌所带来的更多溢价。
四、军工行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展望
结合军工行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趋势,本文认为行业企业市场营销关键就是要做到顺势而为,积极把握营销创新的方向,并从营销模式、营销体系以及营销能力等方面不断努力,继而实现行业企业营销水平的全面提升。
(1)引入4C营销模式。军工行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方面需要引入4C营销模式,这一营销模式相对于传统的4P营销模式来说,优点更加突出,代表了未来军工企业市场营销方向。4C营销模式要求军工企业站到客户的角度来进行市场营销工作的组织,充分考虑到客户成本承受能力、购买便捷性,加强与客户之间的充分沟通,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而4C营销模式的构建,需要军工企业在营销理念层面保持与时俱进,彻底打破落后营销理念的桎梏。
(2)构建现代营销体系。军工企业需要根据行业营销环境的变化,构建现代营销体系,树立起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构建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加强市场环境的调研分析,注重客户需求变化的把握,同时加大市场营销投入力度。在现代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方面,军工企业要充分借鉴优秀企业在市场营销体系构建方面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必要的变通,确保构建的营销体系能够带来企业营销水平的不断提升。
(3)提升营销创新能力。军工企业未来营销创新方面,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提升企业的营销创新能力,根据营销创新工作的需要,注重专业营销队伍的建设,制定市场营销人才引进计划,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及发展空间来吸引优秀营销专业人才的加盟,壮大企业营销人员队伍。同时,加强营销人才的培训,注重市场营销经验的总结以及积累,通过培训让市场营销人才具有更好的岗位胜任力,从而实现企业营销创新能力不断改善。
五、结束语
篇6
关键词: LTE ; 802.11ac ; 水运行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U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通讯带宽不断扩大、信号稳定性及安全性不断提高、系统通讯费用不断降低,同时无线通讯又以其灵活、便捷、施工量小等特点的特点,满足了水运行业应用移动性能越来越高的需求,因此无线通讯在现今的水运行业应用系统中占有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在水运行业内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水运行业本身应用系统对于无线通讯技术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其技术应用模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本文试通过对无线通讯技术发展和水运行业需求发展的梳理,分析得出无线通讯技术在水运行业的应用趋势。
1无线通讯技术发展
在水运行业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无线通讯技术包括移动通讯技术和WiFi技术,此外还包括VHF、UHF、WiMax、Zigbee、卫星通讯、卫星通讯等通讯技术。
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只能进行语音通话;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制式手机(2G)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其数据传输带宽最大可达到42Mbps,也是目前针对大数据传输使用最为广泛的移动通信技术。其后,LTE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发展。2013年,韩国的运营商SK电信推出了首个LTE-Advanced(4G)商用服务。其后韩国成为首先拥有CAT6制式4G网络的国家之一,并将其网络传输速率推高至300Mbps。
WiFi技术是一个以IEEE 802.11协议簇为基础的局域无线网络通讯技术。该技术支持了电子设备在2.4GHz和5GHz频段下进行无线的数据通讯。目前已成熟应用的WiFi物理层接入技术主要包括802.11、802.11a、802.11b、802.11g和802.11n。802.11ac作为IEEE 无线技术的新标准,于2013年12月下旬被证实批准通过(IEEE 802.11ac-2013)。其802.11ac使用了大信道带宽、高阶调制、MU-MIMO等方式使得其通讯能力较之前的802.11n有数倍的提高,且其传输带宽再使用更多空间流和宽信道的模式下还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水运行业需求发展
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水运行业应用系统对于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的需求不断的增加。其物-物感知、长期在线的技术特性极大的体现于作为最后一公里的接入方式几乎无可辩驳的为无线通讯方式。由此也可以看出无线通讯网络在未来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从近年来水运行业应用系统中数据通讯需求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后续新建系统在通讯带宽、接入能力、传输性能和成本等方面需求将不断提高。
3技术应用趋势分析
无线通讯技术在水运行业应用系统上应用的趋势总体上呈现出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通讯能力不断提升、专用网向综合性网络和多类型数据融合传输等发展趋势。
3.1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
在信号源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的例子即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其中音频数据的无线通讯发展体现在了模拟电台向VHF数传电台(或UHF)的转变。水运行业的视频信号受传统应用框架影响,早期的模拟信号均采用视频线缆(75线)或光纤传输。但视频信号数字化后,即可使用整体的IP数据传输网络及无线通讯网络进行视频数据的传输。
信号数字化后抗干扰能力强、容易加密、便于处理且传输更加方便。
3.2以通讯带宽不断增长为代表的通讯能力提升
水运行业应用系统的无线通讯能力不断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其中又以通讯带宽的增加最为直观且受到关注。水运行业利用公网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的典型就是利用移动通讯网络。其通讯带宽的增长展示出了移动通讯网络从2G时代开始对数据通讯带带宽的不断发展。从最早的SMS到后来的GPRS、CDMA 1X,再发展到各类3G数字通讯技术,其数据通讯带宽已经发生了几十上百倍的增长。在自建无线网络方面,WiFi技术的发展也体现出了近十几年内的通讯变革。从最早的802.11-1997到802.11n,其理论通讯带宽出现了数百倍的增长。而通讯带宽的增加只是通讯能力增长的冰山一角,数据延时、数据交换能力、抗干扰能力、数据移动性支持、mesh网络等等都体现了无线通讯的发展,也体现出了水运行业应用的发展。这种发展也一定程度上的反应了水运行业应用对数据通讯能力的需求,特别是随着信息化不断深入和物联网应用的推进,部分现有的无线网络已难以支撑更多的系统应用数据的传输,而影响了应用的扩展。
3.3专用网向综合性网络
在水运应用系统建设的初期,其网络建设更多的仅仅考虑了本应用系统的需求,并依托应用系统建设。这造成了在同一生产运营或管理单位中各并行的应用系统各自拥有相应的通讯系统,而没有统一的规划。这在无线环境下则更为复杂,因为无线信号在频点相近时将产生互相干扰,特别是大功率的发射装置将影响整个地区的无线网络环境,给各无线通讯网络均造成严重影响。为解决以上问题,水运行业后期进行的网络建设,一般都将核心网络和无线网络覆盖在统一的网络架构下进行设计并考虑到各类的系统应用。后期现有应用升级或增加应用时更多的是考虑接入层的网络设备或增加网络覆盖的范围,从而减少了网络之间的影响。
3.4单纯报文数据向多种数据融合传输发展
专用网向综合性网络的发展从侧面上也反映出了网络已经可以承载多种数据源数据同时传输。在早期VoIP等技术并不成熟的时候,视频数据无法简单的通过IP网络进行传输,而需要用专用的模拟信号通讯设备进行各层次的汇聚和转发。现在基于IP的通讯网络已经可以方便的承载各类多媒体数据、报文数据等内容。因此较为综合的通讯网络的非物理层的通讯设备多数使用IP技术的网络设备。
篇7
一、家装企业自投罗网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Web2.0时代的带来,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据资料显示,2008年家居家装的投放比重为14.1%,网络广告投放力度大幅度提升。北京居然之家进入房地产行业网络广告投放TOP10之列,而其他家居家装企业,包括集美家居、华耐美家、蓝景丽家在2009年都加大了在网络推广方面的力度。
同时,家居装饰网络营销所需人员大量增加,大部分家居装饰企业开始尝试网站建设,网站推广,搜索引擎推广等网络营销服务。数据显示,利用互联网代替传统营销渠道可以节约10%~20%的成本,这样巨大的诱惑使得家装企业无需其他人的助推,义无反顾的跳入到网络营销的大河中。
二、品牌金盾
优秀的品牌给企业创造的超额利润是巨大的,青岛双星鞋与美国耐克鞋的制造成本只差3~5美分,然而两者的市场价格相差了整整5倍,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家装企业也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商品价格的增值点将主要依靠品牌建设,家装企业需要快速找到适合自己品牌成长的加速器,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家装行业一直打得都是价格持久战,比拼到底哪家价格最低,常常到到最后两败俱伤。其实,就现在的消费者而言,对品牌的要求更胜于价格的要求,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成为一种保障,品牌就象征着品质和售后,有了品牌的金盾做保障,企业才能够屹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当前的家居装饰行业,比较缺乏的就是对品牌的建设,如何更好的建设企业的品牌也成为家装行业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三、体验式营销
宜家家居卖场中,其人头攒动的火爆场面是目前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的情况下各卖场很难出现的现象。宜家鼓励顾客在卖场“拉开抽屉,打开柜门,在地毯上走走”,或者试一试床和沙发是否坚固。在北京宜家商场的三层,有58个家居设计的样板间,有9平方米、14平方米、20平方米等不同规格的设计,对单身贵族、年轻夫妇、三口之家以及儿童等不同的居住空间提出不同的方案。这种新式的营销方式就是体验式营销。伴随着宜家家居的成功,这样营销方式也将逐步扩散开来。
加装公司为了实现差异化经营,开始重视品牌的形象包装,开设独显品牌文化的家居体验馆和生活馆,并将商场店面、展厅布置成模拟的家居馆,将产品融入其中,包括相关饰品和配件,使消费者在参观时感同身受,能够了解产品的功能,体验到产品带来的舒适感,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以三维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内涵和定义,并且在这种展示空间中,消费者与商家的互动更倾向于一种情感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不仅如此,体验式的营销也扩大了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信任,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四、跨界合作,老鼠嫁给猫
家装行业介乎冷行业和热行业之间,而传播方面大众化将有利于营销效果,如何将冷变热?跨界合作对于一个品牌最大的益处是让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会,从而产生新的亮点。近几年来,家装行业也开始频频对外出击,寻求合作。通过跨界,将冷行业变为热传播!《风声》电影上映的同时,东易日盛与华谊兄弟联手,共同出击,利用广告资源的互换,形成宣传联盟。东易日盛没有向华谊支付费用,而是向华谊提供了包括户外、各城市主流报纸、网络、小区活动多渠道的广告资源。华谊省却了一笔不菲的推广费用,而东易日盛免费赢得明星归,被消费者所熟知。
在与其他行业联合营销时,企业得到的是一个平台,一个多方受益的营销,无论是何种方式,这种“跨界”式的营销,对家装企业都是受益匪浅,活动不仅带来销售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家装品牌、企业文化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深化。
五、营销下沉,掘金二三线市场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进行的趋势估计显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分散推进。2005年,城市GDP的45%集中在前40座城市,剩余的较小城市创造了余下的55%。未来20年里,这些“小城市”的影响不会减小。实际上,到2025年,大约900座小城市将创造54%的城市GDP,并贡献55%的GDP增长。中国电子商务协会PCEM网络整合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刘东明强调,这为家装行业提供了全新契机,越来越多的二三线重点城市,成为家居装饰行业的营销新触角。企业以一线城市为,加强对于二三线城市的深度开发,逐渐成为我们家装行业提高效益的新的增长点。中小城市的掘金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企业的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营销生态有一定差别,不能拿一线城市营销模型直接套用在二三线城市,首先找准二、三级城市消费者状态,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
六、无创新,不促销,跳出砍价战
篇8
一、家装企业自投罗网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Web2.0时代的带来,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据资料显示,2008年家居家装的投放比重为14.1%,网络广告投放力度大幅度提升。北京居然之家进入房地产行业网络广告投放TOP10之列,而其他家居家装企业,包括集美家居、华耐美家、蓝景丽家在2009年都加大了在网络推广方面的力度。
同时,家居装饰网络营销所需人员大量增加,大部分家居装饰企业开始尝试网站建设,网站推广,搜索引擎推广等网络营销服务。数据显示,利用互联网代替传统营销渠道可以节约10%~20%的成本,这样巨大的诱惑使得家装企业无需其他人的助推,义无反顾的跳入到网络营销的大河中。
二、品牌金盾
优秀的品牌给企业创造的超额利润是巨大的,青岛双星鞋与美国耐克鞋的制造成本只差3~5美分,然而两者的市场价格相差了整整5倍,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家装企业也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商品价格的增值点将主要依靠品牌建设,家装企业需要快速找到适合自己品牌成长的加速器,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家装行业一直打得都是价格持久战,比拼到底哪家价格最低,常常到到最后两败俱伤。其实,就现在的消费者而言,对品牌的要求更胜于价格的要求,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成为一种保障,品牌就象征着品质和售后,有了品牌的金盾做保障,企业才能够屹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当前的家居装饰行业,比较缺乏的就是对品牌的建设,如何更好的建设企业的品牌也成为家装行业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三、体验式营销
宜家家居卖场中,其人头攒动的火爆场面是目前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的情况下各卖场很难出现的现象。宜家鼓励顾客在卖场“拉开抽屉,打开柜门,在地毯上走走”,或者试一试床和沙发是否坚固。在北京宜家商场的三层,有58个家居设计的样板间,有9平方米、14平方米、20平方米等不同规格的设计,对单身贵族、年轻夫妇、三口之家以及儿童等不同的居住空间提出不同的方案。这种新式的营销方式就是体验式营销。伴随着宜家家居的成功,这样营销方式也将逐步扩散开来。
加装公司为了实现差异化经营,开始重视品牌的形象包装,开设独显品牌文化的家居体验馆和生活馆,并将商场店面、展厅布置成模拟的家居馆,将产品融入其中,包括相关饰品和配件,使消费者在参观时感同身受,能够了解产品的功能,体验到产品带来的舒适感,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以三维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内涵和定义,并且在这种展示空间中,消费者与商家的互动更倾向于一种情感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不仅如此,体验式的营销也扩大了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信任,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四、跨界合作,老鼠嫁给猫
家装行业介乎冷行业和热行业之间,而传播方面大众化将有利于营销效果,如何将冷变热?跨界合作对于一个品牌最大的益处是让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会,从而产生新的亮点。近几年来,家装行业也开始频频对外出击,寻求合作。通过跨界,将冷行业变为热传播!《风声》电影上映的同时,东易日盛与华谊兄弟联手,共同出击,利用广告资源的互换,形成宣传联盟。东易日盛没有向华谊支付费用,而是向华谊提供了包括户外、各城市主流报纸、网络、小区活动多渠道的广告资源。华谊省却了一笔不菲的推广费用,而东易日盛免费赢得明星归,被消费者所熟知。
在与其他行业联合营销时,企业得到的是一个平台,一个多方受益的营销,无论是何种方式,这种“跨界”式的营销,对家装企业都是受益匪浅,活动不仅带来销售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家装品牌、企业文化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深化。
五、营销下沉,掘金二三线市场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进行的趋势估计显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分散推进。2005年,城市GDP的45%集中在前40座城市,剩余的较小城市创造了余下的55%。未来20年里,这些“小城市”的影响不会减小。实际上,到2025年,大约900座小城市将创造54%的城市GDP,并贡献55%的GDP增长。中国电子商务协会PCEM网络整合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刘东明强调,这为家装行业提供了全新契机,越来越多的二三线重点城市,成为家居装饰行业的营销新触角。企业以一线城市为,加强对于二三线城市的深度开发,逐渐成为我们家装行业提高效益的新的增长点。中小城市的掘金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企业的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营销生态有一定差别,不能拿一线城市营销模型直接套用在二三线城市,首先找准二、三级城市消费者状态,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
六、无创新,不促销,跳出砍价战
篇9
摘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业务的开展,它已成为我国金融实践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理论界从经营模式、风险分散效果、信贷规模、盈利能力和面临的风险等方面对跨区域经营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如果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妥善解决之前就贸然跨区域发展,其结果只能导致风险在更大范围的扩散。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优势;问题
自1995 年国务院决定在大中城市组建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商业银行以来,城商行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整体已成长为银行体系中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之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与资产规模大幅扩张相伴的是城商行越来越明显的跨区域经营趋势,在其总行所在地之外,或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通过重组、并购其他地区金融机构的方式开展经营。
1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动因研究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受地域限制,其资产规模总体不大,市场定位不清,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在同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境堪忧,因而“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
俞勇、张扬、郑雯(2011)指出:城商行规模的扩大,会降低其单位资金的结算成本,同时在更大范围内推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内部化为银行自身内部的交易,从而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及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并可以由此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对吸引优质的客户群体也有相当裨益。
李裕坤与冯丽丽(2013)认为跨区域发展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利于化解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域风险和行业风险;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
与他们有相似看法的鲁靖文、刘轩宇(2012)指出:跨区域发展有利于扩大资产规模,提升城商行竞争力;跨区域发展有利于降低客户集中度,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跨区域发展有利于扩大业务功能,提升创新能力。
薛超、李政(2013)认为:跨区域经营可以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地理上的分散经营有助于银行降低所在地区经济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改善银行的经营状况,而更高的金融发展水平则提升了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投资的质量。
顾晓安和杜凤娇(2014)以上海银行和北京银行为例,从信贷规模、风险分散效果和盈利能力方面论述了跨区域经营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的好处。分散风险的作用显著;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可以促进资金流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增强其整体盈利能力。
2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优势研究
孙宁生、唐长春(2012)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相应的保护,很多业务都是在政府主导下或指导下进行;可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和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形成价格竞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较小,有利于其灵活改变经营模式,开展业务创新,引进新思路,更加适应多变的市场。曹雷(2013)认为城商行区域经营优势明显;市场定位明确;组织结构简单,经营机制灵活;跨区域经营战略得到地方政府支持。
3 区域发展的需要;管理半径扩大,操作性风险及信用风险增加;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跨区域发展与城商行整体定位相背离
陈志毅、冯宗宪、杨肃昌(2012)认为城商行在跨区域经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缺乏较为科学的治理机制,科学决策能力和管控能力明显不足;人才短缺和科技支撑不足对异地分行的瓶颈制约作用逐步显现;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对跨区域的支撑力严重不足等问题。
焦欣欣(2013)分析指出: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进度缓慢,难以与大型商业银行或本地城商行竞争;银行品牌不为广大消费者认可;制约自身发展;异地分支机构管控不到位,银行各类风险增加;人才储备不足,异地吸收难整合。
曹雷(2013)认为由于城商行较难通过上市融资,没有通畅的资本补充渠道,为补充资本大多采取“私募”方式和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补充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两者都有明显缺陷;在跨区域所在地网络覆盖面窄,中间业务受限;城商行业务品种较为单一,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导致其风险防范能力差,面临更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O. SushchenkoS. Chasovsk劐(i 2012)认为城市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最大障碍源于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大不相同,各地政府制定的税务、法律条例也各不相同,要突破这些差异进行跨区域发展需要将这些差异因素纳入考量。
4 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放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弊大于利。跨区域发展可以扩大银行资产规模、降低客户集中度,增强其面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跨区域发展可以引入更多的竞争,提升城商行自身效率和管理层领导水平,提高银行竞争力、降低行业成本;跨区域发展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与此同时,跨区域经营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管理结构增加,对管理层要求也随之提升;管理半径扩大,操作性风险及信用风险增加也随之增大;同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可能会淘汰一些不适应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银行,与城商行的市场定位相背离。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本身有一些弊端,但是它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势头,是当今城商行发展的必然方向。既符合了市场优胜劣汰的准则,扩大了消费者的利益,符合做大做强的市场需要,也为经营良好的城商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俞勇,张扬,郑雯.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经营模式动因与风险[J].银行家,2011(11).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
一、 引言
二战以后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来,银行业的跨国经营现象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报》,截至2014年末,外资银行在华27个省份的69个城市设立了机构,营业网点超1 000家。在华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79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62%。外资银行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外资银行加速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也纷纷采取加快了海外发展的步伐,境外资产规模与分支机构数量不断扩大。银监会2014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20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外5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 200多家分支机构,总资产1.5万亿美元。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属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其中中国银行海外机构已覆盖香港、澳门、台湾以及37个国家,境外分支机构达到620家。工商银行境外网络已扩至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分支机构已达338家,境外总资产2 360亿美元,占集团总资产的7.1%。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则大多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首尔、悉尼、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本文运用多期面板数据对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二、 文献综述
银行跨国经营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传统跨国公司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银行跨国经营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Aliber,1976)、内部化优势理论(Casson,1976)、国际生产折衷理论(Dunning,1977)等,另一类是基于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银行跨国经营理论,主要包括东道国金融自由理论以及规模风险理论等。其中内部化优势理论强调不完全市场条件下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有效的内部整合,使得银行外部交易内部化;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IL理论)基于内部化优势理论,指出商业银行只有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及区位优势(L)时,才会选择海外经营。东道国金融自由化理论指出,结合东道国金融自由化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解释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进入动因,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体系开放为外资银行创造了进入的机会,金融自由化影响了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区位优势;规避风险理论根据资产选择理论,说明银行业跨国经营能够有效降低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
关于外资银行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起初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欧洲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中的外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决定因素(Aliber,1984;Cho,1985;Hultman & Mcgee,1989;Goldberg & Johnson,1990;Williams,1997,2002)。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银行系统对外资银行开放程度的逐渐扩大,关于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进入模式、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主要集中于拉美国家如智利、阿根廷;东欧国家如捷克、匈牙利、波兰;以及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家。
关于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动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FDI、双边贸易、东道国市场机会以及金融管制水平、地理距离等因素进行研究。如Grosse和Goldberg(1991)基于美国1980年~1987年数据,研究了跨国银行在美国投资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跨国银行在美国的投资与其母国对美国的对外投资以及贸易总量呈正相关;Yamori(1998)研究表明,日本银行业跨国经营动因与其海外投资规模以及东道国人均GDP成正比,与东道国市场机会有关。苗启虎、王海鹏(2004)运用回归分析法对外资银行在中国投资的动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双边贸易额与母国对华直接投资额是影响外资银行投资行为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王(2005)运用OLI分析框架对322家样本银行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银行规模、国际化经验、母国对华直接投资、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张、杨朝军(2007)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外资银行在中国16家重点城市区位选择的动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母国对华进出口贸易(客户追随)与中国市场机会(追求增长机会)是外资银行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王喜(2008)以外资银行总资产与国内信贷资产的比重为因变量采用OLS回归模型从母国客户、东道国区位优势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区位优势对外资银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外资银行的进入与发展同FDI与出口正相关。张、郑忠良(2009)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跟随客户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动因。
相关文献中对中资银行走出去跨国经营的研究,尤其是对中资银行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的研究不多。如苗启虎、钟根元(2006)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中资银行对外投资动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道国人均GDP、中国对东道国FDI是影响中资银行对外投资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由于目前中资银行对外投资仍处于初始与快速发展阶段,除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基本实现全球五大洲境外机构全覆盖以外,其他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经营仍停留在香港、伦敦、东京、首尔、纽约、悉尼等全球重要金融中心。不同于前述研究,本文试图运用多期面板数据对中资银行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三、 实证分析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对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被解释变量选取为样本各期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国际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的6家中资银行在各主要国家(地区)开设境外机构(指分行、支行、代表处)的数目。主要国家(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俄罗斯、南非、新加坡、泰国、英国、美国等。
1. 研究假设。假设1: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与母国、东道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正相关,存在“追随客户”动机。
针对发达国家跨国银行区位选择的研究,多数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对外投资与母国、东道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呈显著相关关系。如Miller和Parkhe(1998)基于美国银行1987年~1995年在32个国家的经营水平、组织形式,运用直接投资理论检验美国银行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美国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双边贸易额与美国银行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呈正相关。本文选用中国与东道国的进出口总额(TRADE)作为我国与东道国经济一体化的衡量变量。因经数据检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值存在高度相关性,故本文未选用我国对东道国对外投资作为变量。该变量系数应为正。
假设2: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与东道国市场机会正相关,存在“追求市场机会”动机。
国外一些研究结果支持关于东道国市场机会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观点,如Buch(2000)运用1981年~1998年德国银行对外投资的数据,研究表明德国银行对外投资与东道国人均GDP高度相关。本文选用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MVtoGDP)衡量东道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市场机会。上述两变量系数应为正。
假设3: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域选择与东道国银行部门风险水平呈负相关,具有“风险规避”特性。
本文选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CAPITAL)与贷款不良率(NPLOANS)衡量东道国银行部门的风险水平。其中资本充足率(CAPITAL)系数应为正,贷款不良率(NPLOANS)系数应为负。
2. 模型分析。根据上述假设以及数据检验结果,本文建立一个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用以检验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决定因素。即:
BANKNUMi,t=?琢+■?茁kitxkit+?着i+?滋it
其中BANKNUMi,t表示t时刻六家中资商业银行在i东道国开设境外机构数,xkit表示t时刻影响中资商业银行在i东道国开设境外机构的影响因素矩阵,i=澳大利亚(AUS)、加拿大(CAN)、法国(FRA)、德国(DEU)、香港(HKG)、印度尼西亚(IDN)、日本(JPN)、韩国(KOR)、俄罗斯(RUS)、南非(ZAF)、新加坡(SGP)、泰国(THA)、英国(GBR)、美国(USA);t=2001,...,2014。
3. 回归模型及回归结果。根据本文数据模型的Hausman Test检验来看,可将数据模型建立为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利用Eviews6.0进行估算。表2为估算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在10%的水平下各变量均为显著,在5%的水平下,除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外的变量显著。由修正R2来看,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由各变量系数符号来看,除不良率(NPLOANS)之外的变量系数均与假设保持一致,不良率的系数符号与假设相反。因此假设1与假设2得到证明,假设3部分得到证明。
第一,中资银行多选择与中国经贸关系较为密切国家,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如2014年末在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与中国上年双边贸易额超3 000亿元的四个国家中(韩国为2 904亿元),中资银行的海外机构数均超过了10家,数据检验结果也表明,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具有“跟随客户”动机。
第二,东道国人均GDP与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越高的东道国,其市场机会越大,也吸引了中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具有“追求市场机会”动机。
第三,相比较宏观市场机会,金融市场或银行部门的风险水平并没有被中资银行视为是否开设分支机构的决定因素,目前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除中国银行在全球各洲均有海外机构以外,其余中资银行的海外机构基本本着“以亚太为主体、以欧美为两翼”的方针,海外机构主要集中在几个国际金融中心,其他区域尚处于占地布点阶段,在同一国家甚至同一区域仅有一家经营机构,尤其是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爆发以及欧债危机蔓延导致银行不良率激增的时期,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数量的增多是对数据检验为正相关的现实解释。
四、 结论
本文基于中资银行跨国经营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东道国双边贸易与东道国市场机会均是影响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中资商业银行走出去区位选择符合“跟随客户”与“追求市场机会”假说。
1. 我国与东道国双边贸易与中资银行对外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双边贸易额的增大,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纷纷走出去,中资银行应该加快跨国经营的步伐,采取直接设点、并购、战略联合等形式开设境外机构,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 东道国的市场机会是中资银行走出去区位选择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在中资银行跨国经营的进程中,除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首尔、悉尼、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以外,需要积极在蕴含着较多市场机会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跨国经营。Focarelli和Pozzolo(2000)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率高以及银行高成本、低净利差、低坏账率与高现金流的东道国更容易吸引外资银行的进入。虽然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市公司市值占GDP比重越高,也被证实越容易吸引中资银行进入。可以预计随着中资银行跨国经营的快速发展,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将更多的考虑东道国市场机会等区位优势。
3. 资本充足率水平属于新巴塞尔协议核心监管指标之一,其不仅与资本规模有关,更多的体现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理念与先进手段。中资银行应该利用在东道国开设境外机构、开展境外业务的机会,吸取创新金融技术与管理经验、引进高端金融人才、实现跨国经营经验的积累、推动知识的转变,尤其是经济资本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推动跨国经营的发展。2013年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后,中资商业银行将在更严格的资本约束条件下发展业务,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全球经济陷入低位徘徊状态,外需市场持续不振,深度影响国内外向型经济发展;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投资能力与意愿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较大;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金融脱媒加剧的环境下,中资银行经营环境进一步收窄,先进管理水平的学习与借鉴,将有利于中资银行的国内业务与境外业务的齐头并进。
4. 东道国银行平均贷款不良率的整体水平代表着该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总体风险水平,不良率越低,经营水平越高。根据理论与以往研究,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数量应与东道国贷款不良率呈负相关关系,不良率越高,数量应该越少。但本文研究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其与中资银行跨国经营的初始阶段密切相关,尤其是发生2008年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以来,中资银行境外机构不降反升,反映出不良率与东道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目前还不是中资银行走出去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Canfei HE, Godfrey YEUNG, The locational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 A disaggregated analysis, Regional Studies,2011,45(6):733-754.
[2] 张,杨朝军.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区位选择及动因研究[J].金融研究,2007,(9).
[3] 张,郑忠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经济,2009,(4).
[4] 苗启虎,王海鹏.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4,(8).
[5] 王.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8).
[6] 苗启虎,钟根元.中国银行业对外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6,(3).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资助课题“跨国研发中心嵌入与中国开放式NIS演化路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号:201300161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