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的条件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心理学的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心理学的条件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调整

大学阶段的学习相比高中时期任务更重,一方面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学习研究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学习的广度有所增加,即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大学生如能了解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掌握调适的方法,对于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一)学习适应不良

很多同学在高中阶段将考上好的大学作为唯一目标,升入大学以后,新的目标一时难以明确形成,因此,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没有紧迫感,学习自觉性、独立性不足;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开展学习活动时效率低下;不知如何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关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带有盲目性。

(二)学习动机不当

心理学家的有关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活动是最有利的。动机不足或过强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一系列心理问题便随之出现。学习动机不足通常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厌倦甚至逃避学习;学习动机过强通常表现为成就动机、奖励动机过强,学习强度过大,反而压抑了学业效能感。

(三)学习过度焦虑

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度焦虑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而高度焦虑和低度焦虑都是有害无益的。高度焦虑会引起痛苦、自责、沮丧、失望,而低度焦虑则容易导致不思进取、萎靡不振、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不少大学生由于自我期望值太高,同时在学习中一再受挫,容易产生浓重的失败感。换言之,高度焦虑即过度的学习焦虑情绪,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

(四)学习心理疲劳

所谓心理疲劳,是指学习的紧张程度太高或过程机械重复而造成的心理不安和疲乏感。大学生学习心理疲劳突出地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效率低下等,而以注意力不集中最为普遍。大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表现有:上课听讲不专心,思想老是开小差,人在教室心在外;易受不良环境干扰,注意力频频转移,长时间无法静心;参加课外活动或经历一段趣事之后,久久沉浸在反复回味之中。

(五)考试作弊或怯场

大学生作弊作为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现象,被人们称为“大学流行病”,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积极性,而且造成学业成绩上的不公平。考试是一种非常状态下的复杂智力劳动,要求考生保持头脑清醒和情绪稳定。所谓怯场,从生理上讲,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兴奋中心,同时其附近区域处于抑制状态,既破坏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妨碍了调动和提取固有的知识,而记忆的暂时中断又会反过来加重对考试成绩的忧虑,这样的恶性循环容易造成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出现笔误等,进而导致考试失败。考试怯场易分散、阻断注意过程,使注意力专注于各种各样的担忧,而不是集中于学习和应试。部分大学生在应试中因心理过度忧虑、紧张或过分激动而导致心跳加速、心慌气短、想上厕所、手足出汗、思维迟钝、记忆受阻、判断力下降等怯场反应,严重影响学业水平的正常发挥。

二、上述心理问题的自我调整

(一)学习适应不良的自我调节

进入大学后,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正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挫折与困难,尽快进入角色。要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与学业目标,学会在自我评估基础上做好职业与生涯规划。要根据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结合自身实际,及早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并能实事求事地适时进行调整。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注意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要以坚强意志战胜惰性,善于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自我效能感,注重提高学业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学习动机不当的自我调节

学习动机不足的自我调节:强化社会责任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磨练学习毅力;悦纳自我,提高学业期望值和自我效能感;确立恰当的学业期望,培养自信心。

学习动机过强的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的天资,恰当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脚踏实地,注意调整成就动机;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淡化外在奖励,正确对待荣誉;端正学习态度,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三)学习过度焦虑的自我调节

过度焦虑者或是渴望学业成功同时又担心学业失败,或受表面的学业动机趋使而过于看重外在的奖励与赞赏,因而心理压力太大。特别是由于学业优秀带来的心理满足使某些大学生更看重自己的学业优势,因而造成学业成绩上的患得患失,以至于过度焦虑。这时需要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注意克服虚荣心理,并且要遵循大学学习规律,积极探索出一套切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以提升学习效率。要增强自信心,养成不怕困难与失败的坚强毅力,勇于迎接学习中的挑战,敢于面对失败。还要学会放松,掌握自我放松的一些方法,譬如: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平衡,按照从脚、双腿到背部、颈部的顺序,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同时用鼻子深长而缓慢地吸气,再用嘴巴轻柔而舒缓地呼出来,久之便可达到放松的目的。

(四)学习心理疲劳的自我调节

心理疲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过于紧张,不注意劳逸结合,使大脑神经处于持续的高度紧张状态,直至丧失学习兴趣,滋生厌烦和畏难情绪。另外,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发展与现实的冲突加剧,特别是对异性的向往等,容易引发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生活事件导致心理应激,诸如考试失败、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经济困难、失恋、与舍友关系失和等造成的心理负担沉重,倘若不加注意,则容易导致学习心理疲劳。自我调节的方法有:学习一段时间后休息片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或是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身心得到全面放松;学会科学用脑,选择学习效率较高的时间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五)考试作弊或怯场的自我调节

一些具有投机和侥幸心理的大学生在教育需要鉴别真伪的大环境下成长,受利益机制的驱动,加上自身的成才动机受市场机制的严重影响,容易出现学业竞争方面的短期行为。少数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面临学业竞争的现实压力时,为达目的铤而走险,当然也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出于追求高分的愿望,希望在考试中保持学业上的优势,而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寻求“捷径”;更多的本来没有作弊动机的学生容易受周边氛围的影响,认为别人作弊而自己不作弊有失公平,于是就随大流。另外,有些大学生对那些自认为不重要或“考过以后没有实际用处或考完了就忘”的课程易产生轻视心理,有的大学生更热衷于技能类知识的学习而对基础理论有所忽视,这些也都是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从根本上说,内在学习动机不足与匮乏,存在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这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深层动因。因此,只有提高自身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考试作弊。

考试怯场的自我调节:考前复习准备要充分,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考试技巧,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学业成绩和个人荣誉,不单纯以成败论英雄;接受考前心理辅导,增强抗挫折能力,消除心理障碍。从学生心理因素看,个体心理不成熟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容易导致考试怯场,努力提高心理素质可以缓解考试压力。

参考文献:

[1]李文诠.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之路[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与分析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中学生要面对生活节奏的变快、学习压力的增大、新旧观念的不断撞击。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对此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不能回避的问题,对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自己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现阶段在特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共700名学生,其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

2.调查方法

参照世界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具体情况制定成调查问卷,以问卷抽样调查方式为主,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为辅。共发问卷700份,回收651份,其中有效问卷651份,回收率为93%。将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从我们对651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有371人,占总体的57.0%;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211人,占总体的32.4%;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有61人,占总体的9.4%;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8人,占总体的1.2%。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好的(正常者超过半数,其轻度问题者常常可以自行恢复),但存在中等程度问题者和严重问题者之和占了总体的10.5%,也是比较可观的,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妨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带来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

2.中学生各分量表心理健康水平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水平正常者均在半数以上,占多数;存在轻度心理问题者占总数的24%―42%左右;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者占总数的6%―14%左右;严重者占1%不到,总体不超过4%。可见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侧面的问题,反映出的程度是有差异的。据统计,中学生在学习压力感上存在不同程度问题者最多,占总体的55.1%;在适应不良上存在不同程度问题者占总体的52%,居第二位;在情绪不稳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者占总体的51%,居第三位。

四、结论与建议

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压力感。学习压力感反映学生学习压力过重、讨厌做作业、怕教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等。

(2)适应不良。适应不良反映学生对学校里的活动不适应,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不适应家里的学习环境等问题。

(3)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反映学生对教师、对同学、对家长情绪忽高忽低等问题。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的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素质及教育观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等,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在此,特别讨论的是家长的期望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2)学校教育因素。心理卫生专家们认为: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周围环境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其中,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3)学生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中学生处于情绪浮动较大的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骤然变动,带来了许多心理上的矛盾。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加上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强烈撞击、人们竞争意识的加速、新闻媒体对现实问题的曝光等,都使处于敏感期的学生出现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五、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的品行不但影响孩子个性的养成,而且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和睦、有修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一般都活泼开朗,有良好的品行,反之,则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使孩子形成胆怯、自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所以,要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2.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全体教职工应充分认识到学校职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4)开设心理健康课。

(5)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6)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学校内设置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服务。

(7)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3.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社会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柴寿文,王继娜.中学生心理误区.心理与健康,1996,(03).

篇3

一、与学生共同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自身的学习要求、态度和策略。因此,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同探讨符合自己实际学习目标,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为学习的行动,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让他们明确了每堂课英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知道学习的范围,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确定学习目标,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支配自己的学习速度,实施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制订自己的长、短期发展目标,坚决不能搞“一刀切”。当然,在制订具体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制订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制订课程目标、年度目标、单元目标等。可以采用目标层层分解的办法建立目标体系,使短期目标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二、关注每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很多初中生面对枯燥、乏味的英语课堂,总觉得一片茫然。由于学科特点决定了词汇量大、句型多、知识点杂等困难,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这要求师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给学生学习的自信,课堂上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放下思想包袱。学生只有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教师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全国初中英语教学调查研究》指出:初中学生普遍渴求一种民主、和谐、合作、能互相沟通的课堂环境,他们渴望心灵的沟通,相互的尊重、理解。因此,正如《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英语学习方式,让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讨等主动积极地学习,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灵活的学习策略

高效学习的提前必须有灵活的学习策略。初中生英语学习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比如:词汇的记忆,很多同学都采取字母发音和音标对应记忆法;但也可以与其他已经记住的单词联系起来记忆,根据不同的单词的特点灵活运用。事实上,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都或多或少使用过一些学习策略,只不过没有梳理和总结出来。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策略,并帮助他们整理、提炼出有效的学习策略。比如:课堂有选择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上,忽略那些非重要的内容和与目标不相关的但有干扰的活动,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把学习母语的某些方法用于英语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帮助学生计划、调整、反馈、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地调整行为和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力地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的异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持续的培养和训练。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快乐学习,沉浸在英语对话氛围中。

其次,师生之间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有计划的学习是学习行为控制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有条不紊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从而提高自我监控水平。

第三,教会学生不断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优势与不足,特别是英语听、说、读等能力的训练,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内省习惯,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让学生记下自己学习的过程、方法、体会及感受,有了记录,学生才能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调整下一阶段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则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实施,及时进行个别辅导,适时组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交流,让同学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作为保证。目前初中英语评价体系还停留在定量考察上,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以激励的方式评估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成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不仅对学生的书面评价,还需要对听、说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学中需要倡导:自我评价;师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彼此之间的评价等。在内容方面,既评价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又评价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更要评价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应用。

篇4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测评指标 差异性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些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质量。据统计,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20世纪末,国家教委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91年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5.4%。1998年崔玉华等在首都北京的7所重点大学和1所普通大学作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者占26.4%。对北京市海淀区16所大学的调查发现,因精神方面有问题而休学的占休学人数的37.9%,退学的占退学人数的64.4%。因此,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了山东科技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等6所普通本科院校的132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问卷法。采用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心理测评的90项症状自测量表(SCL-90)进行问卷测量。发放调查问卷1323份,并进行现场答卷,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12份,回收率为99.2%,获得实验数据。Scl-90自测量表信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可靠性。SCL-90自测量表的效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1.2.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学习与分析已有成果奠定本研究基础。

1.2.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获得统计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在校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描述性统计。

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描述性统计表(表1)

躯体化因子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的行为征象。敏感指标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亦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抑郁表现为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性症状,还以生活兴趣的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为特征。还反映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联系的认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另外,还包括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焦虑一般指那些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等。测定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因子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一项解体感受的项目。敌对主要从三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思想、感情及行为。其项目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各方面。恐怖因子是指恐惧的对象包括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此外,还有反映社交恐怖的一些项目。偏执因子围绕偏执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而制订,主要指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观念、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精神病性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限定不严的精神病性过程的特征。此外,也可以反映精神病的继发征兆和分裂性生活方式的特征。其他因子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具体10项指标的中位数、标准差、方差、均数、峰度、偏度、最大值、最小值数据见表1。

2.2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x±SD)结果分析。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比较一览表(表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10项心理因子进行分析,获得结果,见表2。普通高校不同性别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指标呈现不同的对比结果。由表2可看出在躯体化、敏感、抑郁、恐怖因子中,男女大学生因子均数指标差异非常显著(p<0.01),女大学生的这4项指标均高于男大学生。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指标男女也存在差异(p<0.05),女大学生的指标高于男大学生,这在我们的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应引起注意。其他3项指标男女大学生没有明显差异。

2.3城、乡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x±SD)结果分析

城、乡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比较一览表(表3)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对于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其心理测评指标有无差异的调查结果表明,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只是在恐怖指标1项出现差异。即p值为0.002(p<0.01),差异非常显著。其余9项指标未出现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城、乡大学生在心理方面无明显不同(见表3)。

2.4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一览表。

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一览表(表4)

注:*表示p<0.05,**表示p<0.01(其他项无全国常模)

通过对调查对象的10个心理测评指标在原始状态下的调查与分析发现(见表4),所调查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等5个方面表现出与全国成人常模有差异性。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和焦虑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强迫症状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差异特别显著(p<0.01);敌对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差异显著(p<0.05)。从x±SD对比来看,大学生心理因子的x±SD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精神病性5个方面要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在这5个方面大学生症状呈异常状态。而其他4项因子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在诸多社会原因的影响下,特别是应试教育、就业压力、自我价值实现等原因,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讲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心理期望预期又较高,现实与预期存在较大反差。加之大学生心理年龄又处于半成熟状态,极易出现心理失衡,因此心理测评症状因子的x±SD较成人常模要高。

3.建议与结论

3.1心理测试采用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心理测评的90项症状自测量表(SCL-90)进行问卷测量并获得结果。Scl-90自测量表信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可靠性。SCL-90自测量表的效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在高校大学生心理测试方面应积极采用此量表进行测试。

3.2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有3项测评结果便显出显著差异(敏感、抑郁、恐怖),3项结果表现出差异(p<0.05),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其他因子。我们在教育教学和思想教育方面应区别对待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

3.3对于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其心理测试因子无明显差异,只在1项因子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恐怖因子)。因此可以说对待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其教育标准和方法应无明显不同。

3.4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测试因子指标与全国成人常模指标有明显差异,有5项指标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较明显差异(p<0.01),说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应引起高校大学生的管理者与教师的足够重视,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及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4.

[2]杨洪辉.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J].山东体育科技,1998,(4),4:65.

[3]崔玉华.大学生自杀者社会心理因素和临床特点[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77.

[4]黄健.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5):95.

篇5

【关键词】 月经失调; 心理健康状况;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2-0074-02

月经失调是妇科门诊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主要体现在月经周期紊乱或月经出血异常、痛经等方面。关于月经失调的发病机制,除受到暴饮暴食、过度节食、过度运动、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在发病及转归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1]。女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与成年期的过渡阶段,不但身体生理结构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心理上也经历着巨大变化,加之女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其心理受到外界压力及外界影响较大,从而对性调节轴功能也产生影响,直接导致神经内分泌出现紊乱,引发痛经、闭经、周期不准等月经失调症状[2]。本文对2010年1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70例月经失调高校女学生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70例月经失调患者,均为各高校女学生。年龄18~26岁,平均(22.6±1.2)岁。患者均是自愿参与研究,入院经过B超、内分泌检查等诊断方法排除患者存在人格障碍、子宫肿瘤、盆腔炎、甲状腺分泌异常、肾上腺功能障碍、子宫异常出血、全身性病变、严重肾脏功能障碍等疾病。其中周期紊乱112例,痛经108例,出血异常40例,闭经1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NOSIMH精神卫生自评表(SCL-90)作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工具,该调查表主要有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内容,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0~4分计分,分值越高,程度越严重[3]。每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具体如下,没有:自觉没有该项症状,在0~0.5分;很轻: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对受检者并没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在0.5~1.5分;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有一定影响,在1.5~2.5分;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在2.5~3.5分;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对受检者的影响严重,在3.5~4分。最后将各因子分值与全国常模进行对照分析。

1.2.2 调查方法 对患者实施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前,先对其阐述心理测试的目的、意义,然后重点介绍调查问卷的内容及填写办法、回收程序。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本组月经失调患者的SCL-90测评总分平均为(141.12±40.47)分,明显比全国常模(129.96±38.76)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月经失调是妇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多发于18~35岁女性[4],其中女大学生是高发群体。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机体的内部或外部因素均可能导致月经失调的出现。例如在应激反应、暴饮暴食、过度节食、过度运动、气候影响、环境影响、焦虑过度、紧张情绪等影响下,患者会因应激心理大量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氨,显著降低了性腺素的水平,引发闭经、排卵障碍、孕激素分泌异常等月经失调症状[5]。现代医学已证明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内分泌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心理因素对女大学生月经失调的影响机制为,女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与成年期的交界,其心理及生理出现极大变化,该时期女大学生的体格、心理、行为模式、情绪特点等均与成年人相近,因此心理呈现出更多层次的变化,同时因为女大学生即将走进社会,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所承受的外界压力前所未有,一旦遭遇压力而又无法排解的情况下,便会出现不良心理。例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复杂化、但是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不善交往情况,在遭遇矛盾、嘲笑、批评等事件时,容易出现挫败感、抑郁感、恐怖感、焦虑感等,人际交往敏感程度也会明显提高[6]。此外,因为社会生活观念的开放,许多女大学生较早有性生活史,不注意个人卫生可能导致妇科慢性疾病或者早孕,由此引发的焦虑、担忧、恐惧情绪也会反作用于月经来潮,引发月经失调的各种症状。

鉴于心理因素对女性月经失调的影响,本组研究选择270例确诊为单纯性月经失调的女大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在进行治疗的同期,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实施SCL-90心理健康测验,结果显示,本组女大学生SCL-90测验总分为(141.12±40.47)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的(129.96±38.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 开展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校要重视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了解心理因素对女大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由此定期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例如邀请妇科专家及心里专家专业讲座、开展心理与生理卫生课程、设立心理、情感咨询室,向女大学生宣传更多关于月经及生理代谢方面的知识,解释心理健康状况与月经失调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学习更多的经期保健知识,特别是在自我心里纠正及卫生与健康关系,降低月经失调的发生率[7]。

3.2 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

建议学生多参与体育活动,而且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身体锻炼,不但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对缓解痛经、改善微循环有明显的作用。因为身体的活动能够较好地促进子宫动脉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子宫缺血的状态,令子宫收缩频率加快,缓解痛经[8]。

3.3 对不良心理进行自我调整

根据临床研究结果,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月经失调症,心理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长时间的不良情绪会扰乱大脑皮层的功能,从而引起下丘脑性的月经失调[9]。所以,调整心理状态,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月经失调症状。面对紧张的学业、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复杂的社会形态,女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等,养成良好的品性,面对压力要学会自我释放或自我调节,多与他人交流,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出现月经失调时,避免过度担忧,及时就医,以早日解除身体的不适。

3.4 监督与帮助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差别在于其大部分女生远离家人,家人对个人的关照不足,尤其是近年来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其生活的独立性较差,学生学校管理不足,所以对于心里紧张,或者有情感障碍的女同学何容易导致月经周期失调,因此家人对于外地求学的孩子或者学校对于女学生应该加大监督管理,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对于需要帮助的女生及时的开导与帮助。

3.5 饮食指导

正确的树立学生的体重及摄食观念,按照大学生身体标准体重进行体重的合理控制,如果肥胖,不能单纯的过度节食,而要加大运动锻炼,当然也不能过度肥胖,肥胖也是造成月经失常的重要原因,大学女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过度的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也不能暴饮暴食,导致过度肥胖。

3.6 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两性情感敏感期,男女双方恋爱在大学常见,要合理的处理好恋爱与性的关系,避免进行婚前和未婚先孕,避免人工流产或者服用避孕药物,从而避免了导致月经失调的重要原因。虽然是个人的隐私,但学校教师或者班主任老师要适时的进行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和观念。

综上述所,心理健康状况与女大学生月经失调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精神病性方面的因素,对月经失调影响明显。因此女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卫生,多了解月经保健知识,及时调节、排解不良情绪,尽量降低心理因素对月经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杰,张连胜,郭瑞静.阴道分泌物显微镜镜检法与阴道炎五联检测法的方法学比较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3-114.

[2]邝雅.广州市越秀区应元学校女生月经失调的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6):158-159.

[3]罗华丽.心理健康状况与青春期月经失调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6):50-51.

[4]罗云,王和平.445例女大学生月经失调的超声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158-160.

[5]钟微子,冯婉玲,林锰君,等.佛山市南海区高中女生痛经现况及其相关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2):79-81.

[6]李琴,李晓强.中西药结合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延长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45-46.

[7]张岩.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心理状态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270.

[8]章飞雪,吴永琴,郑良琪,等.不同学历在校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42(1):86-88.

篇6

[关键词]新建地方院校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79-02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国内各大高校相继开展了双语教学,并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211、985国家重点高校较早地进行了多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且已达到总开设课程的相当比例。此外,2002 年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双语教学”,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

植物生理学是农林、生物学科最重要的骨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菏泽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最早开展了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并于2010年成为山东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随后逐步扩展到园林和农学专业。但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仍然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仍存在着许多尚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菏泽学院开设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菏泽学院已经开设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课程的2009级、2010级和2011级的生物科学、园林和农学专业的同学。共发出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26份,实际回收率为94.2%。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也对部分被调查者进行了面谈,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看法和意见。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调查发现,被调查对象中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的同学刚刚过半,可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相对较差。对于在本科生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教学质量,多数同学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并比较满意目前的教学质量。可见,对开展双语教学必要性的理解和对双语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是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密切相关的。英语基础差的同学很难理解课堂内容,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认为开展双语教学是没有必要的。

(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就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来讲,绝大多数同学希望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逐步开设双语教学。更多的同学认为采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授课和中英文版教材相结合进行双语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这也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分不开的。

关于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查方式,只有少数同学对英文答题具有一定的信心,这也反映出了学生应用英语思维方式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差别较大。

(三)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

影响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更多的同学认为师资是最主要的因素,部分同学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少数同学认为教材的使用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可见,师资、教材和学生的英语能力对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均有重要的作用。

四、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和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师资队伍至关重要。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海外留学人员和归国学者很少,双语教学的任务一般依赖于引进的年轻硕士或博士。而这部分教师的口语不是很好,不能很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因此,对语言基础好又有培养潜力的年轻老师,可以派去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修或去双语教学开展较好的院校接受相关培训,为双语教学提供后备的师资。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以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多人学习双语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更多的英语词汇,而不是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专业知识。只有学会了用英语进行思维,才会触类旁通,真正能够使用英语去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在讲课和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

其次,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助于提高双语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学学英语时,老师尽可能使用全程英语教学,引导学生用英语交流,营造学习英语、应用英语的氛围。

另外,提高学生分析和猜测专业词汇的能力也非常重要。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是专业英语中有很多专业词汇,而专业词汇大多拼写长、抽象。但专业词汇多是由前缀或后缀与相关的单词组合在一起,比如:前缀“photo-”有“光”的意思,相关的词汇有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photomorphogenesis(光形态建成)、photorespiration(光呼吸)等;后缀“-ase”有“酶”的意思,相关词汇有oxidase(氧化酶)、reductase(还原酶)、protease(蛋白酶)等。可见,只要掌握常见的前缀和后缀,再结合词汇的词性、句中位置、前后相关内容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便可以初步判断一些陌生词汇的词义,这是扩大专业英语词汇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合理选择教材

关于植物生理学的教材,目前国内多用的国外原版教材为Hopkins主编的《Introduction to Plant Physiology》及Taiz 和 Zeiger主编的《Plant Physiology》。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虽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和准确的专业词汇。采用这种中英文教材结合使用的方法,即使学生接触到了原版教材和专业词汇,也可以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的改善

双语教学是学科教学不是英语教学,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科教育为主,英语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考虑先从部分内容开始,逐步增加英语所占比例。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弥补课时的相对不足,建议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双语结合的方式展现专业的内容,形象而具体,也可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络资源和专业英文期刊,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及时了解植物生理学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前景,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植物生理学的理论课程来讲,除期末考试中英文题目要占50%以上外,还要根据平时的考勤、提问、讨论发言和作业等综合进行考核,鼓励学生用英语答题。

(五)建立双语教学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

首先,要在学校和系内成立双语教学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要定期开展双语教学的研讨、讲座等对外对内交流活动;负责组织双语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双语教师的引进、培训等;开展双语教学课堂比赛,挖掘人才、发现问题,不断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政策扶持。对于一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在备课、课件制作、教学过程、作业的批改、试卷的出题及批阅等过程中,负责双语教学的教师都要比非双语教学的教师付出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可适当提高双语教师的工作量补贴。另外,一定的经费支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使教师在双语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取得成果。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仍然在起步阶段,开设的课程也非常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总结出更有效的方法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掌握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学习专业知识的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2]于永生.财经专业双语教学策略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丛波.英语思维方式在双语教学中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4]连俊,蒋德安,翁晓燕,等.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效果研究[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2).

篇7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13-02

“学习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应用学科。确切地说,该门课程为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和学生如何有效地“学”奠定科学和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懂得如何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实践。

一、“学习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心理学”对于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心理学通过探讨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可以实现学生有效的地学习和教师有效地教学。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适合师范院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各个专业学生将来独立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然而,该门课程在开展和实施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开课面窄,影响范围小

目前,在一般的高等师范院校中,只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才开设“学习心理学”的课程。然而,这门课程的优势却不局限在这两个专业中。只要是未来的教师,无论从事哪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需要进行这方面的专业教育和训练。由此,开课面的局限,使得该门课程的优势未得普及,同样也使得有需要的学生无法得到满足。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在“学习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其原因之一是教材的内容更偏理论性。浏览国内的许多相关书籍,其内容更多的是经典理论,较少兼顾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趣味。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对这些理论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就很难做到在理论与具体实践案例的结合。很多学生反映该门课程的内容枯燥,与实际有些脱节。二是课时量少。一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开始该课程时,给予该课程的课时通常为28学时。该门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需要教师进行精讲,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行进行讨论、思考和实践。然而,课时不足导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能抓住重点理论进行讲解,无法做到内容与实践的深入结合。

(三)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在当前的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讲授法是课堂的主要教学方法,但该方法容易演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如此一来,课堂就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缺乏互动。长此以往,学生形成只听讲不思考、只动笔不动脑的习惯,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动力不足,参与度低,难以做到对知识的深入加工,最终使学习模式僵化,导致机械学习。

(四)缺乏与各学科的结合

“学习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学习的应用学科,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这门课的重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在各科中能更好地学习。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并未做到“学习心理学”与各门学科的有机结合。这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者注重理论研发和探讨,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和积累。另一方面,各科实践教学工作者虽然了解学生学习的特定现象与特点,却难以将其升华为理论规律,从而局限了该门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二、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的教师教育培养准则。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订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其指出: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培养理念。为此,高等师范教育应该结合当今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着眼于中小学学生培养的需要,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那如何依据这一要求进一步深化“学习心理学”的教学,促使该门课程的改革,本文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增强开课面,扩大影响范围

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小学校培养合适的教师人才。那么,作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促使学生有效学习。该课程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双重任务,使学生具备独立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因此,“学习心理学”不仅应该在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中开设,这是因为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中,学生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内容就应更加深入和专业些。学生应全面地认识学习的过程、类型、条件和方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加深对学习心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促进其对学习过程的深入研究。相比之下,其他专业学科则应关注学习心理学理论和思想在不同学科的具体应用,以期促进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运用该门科学服务于自己的专业内容学习。只有在系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才能为这些学生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成为专业型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解决课程开展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学生应用“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服务于自己未来的工作需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1.邀请实践型专家进入课堂。在师范院校开设“学习心理学”课程,应重点介绍学习心理学的具体理论知识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的应用情况。要做到这一点,邀请实践型专家进入课堂是较好的途径。实践型专家主要是指那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熟悉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的教师。这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现象及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解决经验,可以弥补部分高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的不足,也使学生有机会将“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各门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了解学习心理学的真实应用状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邀请实践型专家进入课堂,可采取如下两种形式:一是请实践型教师作为讲授教师的合作者。课程的其中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而另一部分内容由实践型专家来讲解,介绍中小学校学生学习心理的现象和特点。二是请实践型教师作为讲授教师的帮助者,即主讲教师来讲解大部分的课程内容,但涉及具体实践应用层面的知识点时,邀请实践型专家以报告的形式进行介绍。如此,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更为灵活,也更全面深入。

2.课程学习与专业见习、实习相结合。在课程学习的同时,为学生创设见习和实习机会。一方面,为每位学生配有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从实践层面带领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学科学习中的特点与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发现中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帮助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获得经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教学吸引力,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应用性和现代化。但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避免方法的滥用和误用。例如,课堂讨论法在使用中有一些误区。一种情况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该方法应用流于形式。很多教师认为,讨论是学生的课堂活动,因此,他们在布置问题后完全交给学生自由讨论,没有任何干预或引导。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较少,对问题无法做到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讨论常常无法深入。有些教师对于讨论的分组是随机进行的,没有很好地进行分组引导,导致一些思维活跃、乐于思考的学生聚在一起,而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聚在一起,使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程度参差不齐。由此,讨论法应该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开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资料查阅,采取差异式分组,保证每个小组的成员水平均衡,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再如,案例分析法、情境表演法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主要是指把学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某种学习特点或现象,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表演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创设某种情境或剧情,把学习内容表演出来。在该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丰富的态度与情感内容,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学习材料的目的。可以说,生动的典型案例和有趣的情境表演是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重要桥梁。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不同学习理论,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

三、小结

“学习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打造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学队伍。要想更好地促进该课程的开展,应坚持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一方面重视该门课程的开设,增强开课面,扩大其积极的影响范围。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提高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实现教师教育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培养理念。

参考文献:

[1]乔晓熔.心理活动课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77-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月经失调在贵州省女大学生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心理应激、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法和心理测量法,对月经失调1 000名大学生和非月经失调1 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月经健康问卷、生活事件量表(LE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调查研究。结果 女大学生月经失调与负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中月经失调组的P、N值明显高于月经正常组,E分值低于月经正常组(P<0.05)。提示月经失调学生有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不关心人、攻击性强、偏内向等心理特点。结论 心理应激事件、个性特征的心理社会因素对贵州省女大学生月经失调的发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月经失调;心理应激;个性

月经失调是一类妇科常见病 ,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月经失调的发生机制已难以用纯病理学说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与转归中起重要作用。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月经失调的高发群体是女大学生。女大学生是一特殊群体,她们处于向成年阶段转型的过渡时期,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群体在人格和体格上正逐步向成年人过渡,并面临着诸多压力,这些压力很大程度地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进一步导致神经内分泌生殖系统紊乱而引起月经失调。关于环境因素、情绪变化等对女大学生

月经失调的影响国内报道较多,如马丽华等已有相关论述[1],但目前关于心理应激、性格特征对月经的影响及研究国内报道尚少。本文将结合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各个环节以及性格特征来研究影响女大学生月经的相关因素,并为月经失调病因研究提供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佐证,为其治疗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贵州省各高校的女生为调查对象,专业不限,年龄在18~25岁。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通过面谈排除人格障碍,妇科盆腔炎症、妇科肿瘤、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失调、高胰岛素血症,内科有出血倾向疾病等。发放心理调查问卷4 000份,共获有效问卷3 500份,回收率87.5%。

1.2 方法

1.2.1 月经状况调查 被调查者在听取“月经与月经失调知识讲座”,按要求填写月经状况调查表,该表以“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和《妇产科学》为标准,并参考月经健康问卷(menstrual health questionnaire,MHQ-1993)[2]。通过它了解月经失调的发生率以及面临各种不良心理应激状态时的影响等。

1.2.2 分组标准 根据月经状况调查表和妇科问诊,受试对象既往月经在正常范围内:月经周期一般在21~35天,平均28天;经期一般在2~8天,平均3~5天;经量一般以30~80 ml为适中。将在最近3~6个月内至少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归为月经失调:(1)经期

1.2.3 心理测评 (1)心理应激测量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3]:生活事件量表含有48条,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家庭生活方面(28条)、工作学习方面(13条)、社交及其他方面(7条),另设有2条空白项目,供填写事件者已经经历而表中并未列出的某些事件。然后应用统计学分析其正性项目分值、负性项目分值、生活事件总值分,确立两组有差异性,探讨心理应激事件对月经的影响。(2)个性测定:采用EPQ问卷[4]表进行测试,该问卷是由4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内外向性(E量表)、情绪的稳定性(N量表)、精神质(P量表)和掩饰质(L量表)。答卷经EPQ诊断系统处理,可了解测试者性格的内外向性、情绪的稳定,以比较月经失调与月经正常女生性格间的差异,探讨个性对月经的影响。

1.2.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资料使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所有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应激事件与月经失调 本调查研究发现,在生活事件中,月经失调组的正性事件的值明显低于月经正常组,月经失调组的负性事件值及生活事件总值明显高于月经正常组(表1)。

2.2 个性特征与月经失调 研究表明月经失调组P、N值均高于月经正常组,E分值低于月经正常组,两组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L值两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表1 月经失调组与月经正常生活组事件量表结果比较 表2 月经失调组与月经正常组的艾森克人格量表结果比较 (±s)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报道[5],心理因素、应激因素如焦虑、节食、精神过度紧张、环境及气候的影响都可以通过大脑皮层的神经递质导致下丘脑性月经失调。而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从心理学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和体格上将逐步完成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如何能调节好自身的心理健康,这是一门科学。一些学生由于生活、学习一帆风顺,常带有优越感、自尊心较强和盲目自信的特点,但一遇到困难、挫折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会无所适从,情绪产生波动,易出现月经失调。这是由于应激而导致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致使性腺素水平降低,排卵障碍,使雌、孕激素失调,致月经紊乱。调查表明:1 000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月经失调明显增加;1 000名女大学生月经失调者处于一种亚健康或疾病状态,其主要与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病重、失恋、经济困难、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本调查表明: 通过大样本的EPQ试卷调查,发现月经失调组的P、N值明显高于月经正常组,E分值低于月经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提示月经失调患者有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不关心人、攻击性强、偏内向等心理特点,这些都增强了心理应激的不良因素而易致病,这一观点在马煊等[6]的相关文章中已有初步认识。因为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变量,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面临压力时,不同个性的人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心理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都有区别,最终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已被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所证实。本研究结果:大学生三种个性维度中,情绪稳定性、性格内外向、精神质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更突出。因此,月经失调实际上是固有的个性特征不能应付不良的事件应激的表现,正如马光瑜等[7]的认识颇为相似。

贵州省女大学生月经失调发生与心理应激事件、个性特征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质量。因此,高校应开设保健门诊,建立青春期心理咨询服务信箱、开展讲座,以各种形式宣传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针对她们的个性特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面对各种事件和压力时给予劝解和减压,抛弃自卑的心理,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的人格,减少月经失调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马丽华,王淑清.女性月经与情绪变化分析.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 12(14):1895-1896.

2 江建英,季建林.579名医学生月经健康问卷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4,15(4):314-315.

3 杨德森.行为医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85.

4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3.

5 张先艳,贾登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月经失调的关系.中国妇幼保健,2005,20:504.

篇9

一、针对西方心理学史的学习态度问题,要高度重视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

毋庸置疑,西方心理学史的确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西方心理学史教学并没有体现出其基础与核心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对西方心理学史课时安排太少。在我国,那些已经将心理学史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大学心理学系,教学时数也最多安排一学期,一般不超过60学时,多数为40学时。这导致授课教师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容把原本内容丰富多彩的西方心理学史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只能以高度浓缩的方式介绍给学生绍。其次,学生内心对西方心理学史的排斥。由于西方心理学史是一门理论性质很强的专业课程,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分支众多,这使得一些学生错误的以为只要机械地记住西方心理学史发生的大事件就算完成任务了,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西方心理学史,并认为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意义不大。

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确阐述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重要意义。这些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正如舒尔茨所说:“由于人的极端复杂性,若干世纪之前提出的关于人类本性的许多问题现在仍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提出来。因此,像心理学中那样的问题的连续性是其他各门科学中找不到的。这样,在心理学中存在着一种与过去更加直接和更明确的联系……现代心理学也是只有与其过去的发展联系起来时,它才是有意义的。”精神分析创始人佛洛伊德在《一个幻觉的未来》一书中指出:“我们对过去和现在了解得越少,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就越不准确。”其次,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整合力量。正如心理学史家墨菲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要在分支繁多的心理学中找出统一性不论有多么困难,至少有一种统一性我们可赖以确定方向和透视,进行鉴别和综合,那就是历史的稳定的统一。再次,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通过西方心理学史的学习,既能培养学生运用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最后,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当代国外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史学习使得学生能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西方心理学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

二、针对哲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要大力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

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不同科学都是依其不同复杂程度缓慢而逐渐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心理现象比天文现象、力学现象和生物现象更复杂,所以心理学分化出来更晚。在哲学心理学时期,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大都由哲学家兼任,哲学给心理学提供了研究范围、具体观点和方法论,这为心理学最终分离出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虽然从1879年以后,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一门正式的科学心理学,从表面看来,哲学和心理学的确分离开来了,但是事实上,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一直到目前西方主流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均有其产生的哲学背景,这主要源自于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关系密切,并且哲学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和途径。

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部分心理学专业学生由于没有扎实的哲学功底,对于一些基本的哲学常识一知半解,例如不理解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不清一元论和两元论、不了解自由意志论等等。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时,困难重重,无法抓住其精髓,并进一步导致他们对于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极易产生挫折感和畏惧感,最终使得他们失去了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兴趣。所以,心理学专业学生要从西方心理学史中汲取营养的话,就必须拥有扎实的哲学素养。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本原理概论》等哲学著作,这既可以使学生很容易理解1879年之前的哲学心理学,还可以使他们在理解和把握各个西方心理学流派的产生背景、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时,也得心应手。

三、针对学生对浩如烟海的心理学理论一知半解,要加强学生对西方心理学原著的阅读

对于阅读心理学史原著的重要意义,E·波林曾说:“一个心理学家如果缺乏心理学史知识,便不免将现在看错,将旧的事实和旧的见解视为新的事实和新的见解,而不能估计新运动和方法价值。关于此事信仰,我不能不再提出。由我看来,一种心理学的理论若没有历史的成分,似不配称理论”。就西方心理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用博大精深来进行描述,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心理学海洋中寻找到有关人类意识和行为发展的规律,这其中不仅关涉到以什么样的历史观来对待的问题,而且,在考察、审视和解说心理学历史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以锻炼和积淀学生的理论素养。

历史赋予意义,原著给予精神。从古至今,众多伟大的中西心理学家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鸿篇巨著。这些心理学著作无不反映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社会乃至科学上的底蕴,字里行间往往凝聚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命运关怀的一种精神、心声和呐喊,这便是经典心理学名著长久不衰的魅力。所以,阅读心理学著作,需要我们用心来体会、感受和领悟,因为,心理学原著是心理学家心灵生活的结晶,我们不仅要学会阅读,更应学会倾听,其价值不在于给予我们多少科学知识,而是向火炬那样照亮我们内在精神世界。读原著的基本精道是“返本开新”:“返本”是“开新”的基础,“开新”是“返本”的目的及其升华。没有返本的开新,开新就会失去方向,就会变成毫无根据的胡说八道;没有开新的返本,返本就会失去目标,就会变成复古和教条主义。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开出必读的心理学原著书目。先让学生阅读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权威著作,包括查普林和克拉威克的《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等,然后让学生阅读各个心理学流派经典代表作,包括冯特的《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艾宾浩斯的《记忆》、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科学与人类行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探索》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提交阅读笔记,这会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提高和丰富他们的理论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四、要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加强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传统的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是灌输式教学,这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输入并存储西方心理学知识一学生以概略的方式掌握在什么时代、由什么人、创建了哪一种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使得学生完全变成了一个“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最终使学生失去了批判意识,只能成为现实世界的适应者,而不能成为世界的改造者。正如弗莱雷曾经所说的,学生越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强加于其身上的被动角色,就越是只能适应世界的现状,适应灌输给他们的对现实的不完整的看法。

所谓的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统一活动。因此,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仅限于教师单一讲授,而忽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使学生在枯燥的教学氛围中渐渐失去兴趣和热情。心理学史教学目的不单单是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心理学的一种观念、兴趣和信念。所以,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组织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将讲授法与研讨式相结合起来,尽最大程度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并指导他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学生在查阅资料、撰写研究论文过程中,掌握心理学研究技能和方法,这对于学生而言,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研究习惯的养成;对教师而言,这是教学习惯的良性循环形成。

五、对西方心理学历史的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要关注当前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由于西方心理学史教学时间少,而教学内容繁多,因此,大多数教师在一学期的时间内只是简单介绍1879年以前的哲学心理学,然后把重点放在讲授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上。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西方心理学史教学应该安排一个学年来进行。第一学期着重讲授1879年以前的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旨在为学习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第二学期着重讲授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各个流派,让学生掌握各个流派主要人物的心理学观点及其各个流派之间对立和传承的历史发展脉络。

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也应关注当前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和热点问题。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总是沿着某种特定的历史线索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并在未来不断地向前延伸。正是由于心理学的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我们今天学习的心理学总是与过去历史密切相关。但是很遗憾,目前心理学各个领域研究的新方法、新结论以及新趋势,例如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积极心理学、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智力等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还没有体现在西方心理学史教材中,这使得学生还无法很快掌握其发展走向,也使学生的目光仅停留在过去历史上,为历史而历史。相反,最应该把握的现实发展境况却人为忽略了,导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形成无法跨越的断层。学习心理学史的目的在于鉴古知今,继往开来,如果只是单一地学习心理学史而不观照现实及未来,那么,学史就失去了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中荷永.心理学史与“核心课程”[J].心理科学,1996,19卷.

[2][6]E·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序言.

[3]杨莉萍.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4):58-61.

[4]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5]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

[7]石中英.教育学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46.

[8][9]孟维杰.心理学史教学模式改革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54-156.

篇10

 

关键词:心理学 心理素质 高职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职院校日益普及,如何使高职院校利于不败之地,是我们每一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高职教育的建设中必须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提高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者的积极性。现代管理理论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决策者、管理者通过分析并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实现对人的科学管理,促进现代管理的科学化。本文在心理学理论在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1.1“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诱因 

诱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即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教师,特别是我国的多数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的话,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教师物质需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教育学生,首先要不断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师面临的竞争压力,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这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使得他们兢兢业业于教学、科研工作之中。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力求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有所建树,对科学有着长期、稳定、执着的追求。这种成就需要激发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强烈、持久。 

1.2应用 “公平理论”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所创。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也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将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要求我们在校内外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要求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充分肯定广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改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现在很多高校也根据这一原理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正确评价和对待教师;绩效挂钩,公平奖励教师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心理学理论高校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2.1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该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为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模仿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2.2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高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怠慢的情绪,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适时的行为修正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员的心理地位,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员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

目标是一种刺激,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所以,从激励理论出发,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 

2.3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高校还应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静态)到经常性的心理关注(动态)的转变;由被动地等待大学生来咨询和治疗的单一性到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转变。 

(2)由只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到既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强调对他们进行生活教育。因此,对于大学而言,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使他们学会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学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挖掘创新潜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心理素质和方法”。减轻大学生由于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都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冲击,作为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的完善,还要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心理学的应用将日益现出该学科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2.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3.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7月 

4.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7年8月 

5.卡肖, 阿格尼斯,《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6.车文博,《人本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