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数字经济战略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各国数字经济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各国数字经济战略

篇1

关键词:供给侧;ICT服务增值;数字经济;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54-05

数字经济作为世界创新和包容性增长的动力,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的共识,而数字经济战略的制定往往会使得这些国家在数字信息革命浪潮下占据国际制高点[1](衡量数字经济主要是基础技术设施、IT和通信部门投资、电子商务和宽带普及率等)。2016年举办的杭州G20峰会,中国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峰会的一项重要议题,主持并起草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如今,全球约有25亿人连接互联网,预计2020年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40亿人,2016年G20集F成员互联网经济规模达到4.2万亿美元,平均E-GDP增长率为4.2%,超出其GDP平均增长率5%以上。2010―2016年全球E-GDP平均增长率为11%,发达国家为8%、新兴经济体为18%。在数字经济不断驱动下,全球有28个国家制定了数字经济战略,分别是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土耳其、英国、埃及、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虽然一些国家并未制定整体数字经济战略,但数字经济内容被包含在国家宽带战略、电子政务战略和网络安全战略和国家创新战略之中。数字经济将是未来增长最快,也最具潜力的领域。

一、全球ICT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背离

纵观全球主要国家信息、通信和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产品贸易,其整体贸易中比重普遍出现下降趋势,这与经济全球化下生产网络的片段化和分散化趋势比较吻合[2]。与此相反,ICT服务贸易占各国服务贸易比重却普遍呈现上升趋势,表明ICT服务贸易对各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增强。

货物贸易方面,从出口看,2013年ICT产品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中国、韩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以色列、爱沙尼亚、荷兰、美国和日本(如下页表1所示)。与2000年相比,有6个国家ICT产品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别是智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中国和俄罗斯。从进口看,2013年ICT产品进口占整体进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美国、荷兰、日本、爱沙尼亚、韩国和瑞典。与2000年相比,2013年有六个国家的ICT产品进口占整体进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别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服务贸易方面,从出口看,2013年 ICT服务贸易出口占整体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印度、法国、爱尔兰、中国、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较2000年相比,2013年有4个国家的ICT服务贸易出口占整体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有所下降,分别是印度、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和冰岛;而增长较快的国家则分别是爱尔兰、比利时、巴西、西班牙、中国、芬兰和卢森堡(见下页表1)。

二、全球ICT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

选取上述38个国家的最终ICT服务业需求作为研究对象,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国家、非OECD国家、中国、印度、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ICT服务业对该38个国家的最终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ICT服务业自我增值贡献占比偏高且自给自足模式明显

在全球生产片段化趋势下,ICT服务业增值的自我贡献部分占整体需求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以OECD国家平均值来看,由1995年的75.73%下降至2011年的71.91%(如下页表2所示)。虽然呈现出小幅度下降,但是阶段性平均值一直在70%以上;相对于OECD国家,BRICS国家(包括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ICT服务业增值的自我贡献占整体需求比重则同样较高,由1995年的79.75%上升至2011年的82.89%,中国增幅相对较大,由1995年的84.29%上升到2011年的91.86%。ICT服务业的自我贡献率较高往往代表着该类服务业封闭度相对较高,其国内呈现典型的自给自足[3]。

(二)ICT服务业增值贡献表现出显著的区域集中性

以澳大利亚为例,1995年其ICT服务业自我增值为114.22亿美元,2000年、2005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10.44亿美元、100.13亿美元、159.34亿美元、219.25亿美元、215.84亿美元和292.14亿美元,2000―2011年平均增速为20.73%,相对于全球对澳大利亚贡献的平均增速20.67%基本持平。但是,中国在其中所体现的参与度却较高,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1.45%,2011年中国ICT服务业对澳大利亚最终需求的贡献值达到4.05亿美元。OECD国家ICT服务业对澳大利亚整体需求的贡献年均为7.99%,非OECD国家对其年均贡献为4.93%,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缩写为APEC)国家则为7.82%,东盟国家是1.93%,北美自贸区国家是2.13%。

(三)发展中国家ICT服务对中国需求贡献的地域集中度和发展相似度较高

在对中国贡献较大的国家或集团中,APEC国家、东南亚国家和东亚国家位居前列(如本文表3所示)。相对于1995年的ICT贡献值,2011年ICT贡献值排名靠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德国、马来西亚、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但从增长速度来看,排名靠前的均为发展中经济体,分别是巴西、印度、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CT服务业对中国贡献的增长速度较慢,如西班牙、荷兰、法国、日本、美国、德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可见,发展中国家的ICT服务对中国的贡献增速远超发达国家经济体。

三、全球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径

从供给侧角度看,上述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的28个国家努力改善、提供通信技术设施质量,促进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变革[4],其目标共性主要体现在:支持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研究和开发,促进信息通信技术标准建立,吸引风险资本投资对信息通信技术投资,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5]。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接幸韵录父龇矫妫

一是普遍加强国内ICT基础设施建设。各国普遍将国内宽带容量和速度,提高宽带覆盖面积进而更好连接较为偏远的地区。这些国家对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都设定了目标,比如,加拿大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3.5亿加元使至少28万个加拿大家庭的宽带接入速度达到5兆比特每秒;美国国会考虑6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计划,以支持国内建设无线、互操作的宽带公共安全网络。提高宽带基础设施的弹性和适应性可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6],这些国家通过建设包括海底电缆在内的国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或者区域分布数据中心以鼓励和支持建设互联网的分布交换和备份系统[7]。

二是加速ICT新技术、商品和服务创新。这方面内容包括加速ICT研究和开发项目的培育,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是技术投资的优先领域,如开发超级计算机、发展云计算、深化大数据和信息网络分析;促进区域性或全球性ICT标准统一[8],例如,欧盟为了实现成员国任何新的IT设备和应用程序、数据存储和服务的无缝交互链接进入,启动了互操作性标准建设;鼓励吸引外国资本对ICT领域进行投资,有些国家通过引入全球性竞争较强的风险投资改善ICT产业投资效应,或者鼓励初创型企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或者有针对性支持ICT创始公司在本国设立企业等[9];扩大ICT产品和服务出口,例如墨西哥数字经济战略的目标就是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IT设备出口国,并且IT产值要在全球居第四位。

三是建设数据开放和电子政府。数据开放的重点主要是政府以及公共部门的数据向民众开放,为民众和企业提供跨境数据服务[10]。通过建设一站式的电子商务网站,能够确保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在一定权限下进行数据访问,实现普通商业数据为国家层面和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11]。一些国家也通过建设数字信任来完善国家管理,例如建立居民数字身份识别和电子审批系统等。

四是开展数字身份和电子认证。公民电子身份体系建设,包括移动数字身份体系、推进公民电子身份识别认证跨境下的可操作性。政府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高度安全和有效的电子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以便为公民和私营部门提供移动设备参与下的高效和可使用性[12]。同时,加强个人和机构数字号码的分配和设计,以便系统快速准确地对身份识别和验证。根据目前对于数据需求特征,合理合法设置行业数据知情标准,以确保政府可以对需要了解的关键行业数据进行获取、分析或者公开[13]。另外,开展电子文档验证服务,例如数字签名验证。

五是维护数字隐私和安全。数字信任是数字经济战略的目标和核心所在,而隐私保护是建设数字信任的基础。上述各国数字经济战略几乎都涉及隐私保护问题,并将隐私保护视同于知识产权保护行为。其做法主要有:提倡公司在使用和公布传播信息资料的自律性,公布和践行数字公民行为准则[14];出台最先进最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公民和企业的核心敏感资料,比如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专门成立机构来检测ICT技术的进步和技术形式的变革,及时修订落后法律和规章制度以符合技术进步要求,并且对已违反法律规定的相关方面实施制裁和惩戒;开展数字风险监测和预防研究,比如,政府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开发和利用创新的网络安全监控系统,大力支持网络安全的相关研究等。

六是促进ICT与教育、医疗和运输结合。在加强ICT与教育融合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和改进驾驭系统的有效性,重视对教育机构的数字化建设投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广和改善在线学习环境,为方便民众在图书馆使用相关数据而提供的个性化学习辅助或高效快捷的宽带解决方案。在ICT技术手段与医疗体系结合方面,加速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提供在线健康和医疗保健预定,全面普及建设老年人等医疗电子档案,扩大远程医疗保险和福利范围,汇总研究和分析远程电子医疗出现的医疗纠纷以及制约电子医疗推广的制度障碍[15]。在ICT与运输物流结合方面,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一个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交通体系。

七是促进信息包容和提升数字职业技能。促进信息包容方面,不断扩大对宽带接入服务不足的地区进行扶持,特别是辅助家庭弱势的社会群体,政府加速推进全民数字素养水平,提高网上风险自我防范意识教育、网上机会识别能力和捕捉能力[16]。提升数字职业技能方面,提升数字化素养以帮助女性回归工作岗位,以Web为基础对劳动力进行培训、加大对数字培训机构公共资金支持,扩宽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课程,提高ICT技术培训课程的数量,提高涉及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毕业生数量和水平,以及提高政府公务员数字技能。

四、对中国制定和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启示

全球金融危机后,新兴国家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而我国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应积极从供给侧角度制定和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渐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引擎。从以上主要国家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核心和实施路径看,可对我国数字经济战略的制定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培育国内数字市场。我国应大力培育国内数字经济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数字经济的管理上,政府监管和引导定位不是放松而是加强,在为数字经济参与方提供开放数据共享平台的同时,提供公开透明、法制化的市场环境。通过共享基础数据源方式促进数字经济参与方享有平等市场准入地位,进而降低参与的进入壁垒,扩大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是大力发展ICT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要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宽带服务支持,更要加快对最先进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断跨越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鸿沟,努力ICT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和主导权。建立国内统一的高标准的ICT技术设施网络,为国内创新型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数字信息共享和分享型支持。

三是加速ICT新技术和商品及服务创新。我国应为数字技术的革新项目提供资金激励,并建设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共享开放式平台,这要在研发领域率先实现数字和信息的开放共享,降低企业数据重复搜集和数据库建设的成本。

四是建设强大的数字开放平台,促进电子政府服务体系的形成,不断丰富服务层次和内容,全面铺开数字城市网和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开展公民和企业数字身份数据库建设。大力拓展数字身份的识别和认证体系建设,为深化公民和企业的其他相关数据的采集形成构建平台。

六是继续加大维护数字隐私和数字安全。大力开展确保数字隐私和数字安全的技术研发,高度确保对数字经济参与者的数字信息保护。

七是促进ICT与其他民生领域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切实可行的实用性技术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利用数字经济改善民生领域或助推其他产业,如智能制造业发展。

八是通过人力培训和开发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参与者的数字职业技能水平,强调数字经济的普惠性,特备是要重视和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数字包容支持建设。

参考文献:

[1] D.W.Jorgenson,MS Ho,K.J.Stiroh.Lessons from the US growth resurgence[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0,(5):453-470.

[2] J.Jalavaa,M.Pohjolab. The roles of electricity and ICT in economic growth: Case Finland[J].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2008,

(3):270-287.

[3] M.L.Mueller,Y.Park,J.Lee,T.Y.Kim.Digital identity: How users value the attributes of online identifiers[J].Information Economics &

Policy,2006,(4):405-422.

[4] W.D.Nordhaus.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he New Economy[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2,(2):211-244.

[5] P.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1002-1037.

[6] P.A.David.The Dynamo and the Computer: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Modern Productivity Paradox[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2):355-361.

[7] 何枭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战略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3,(3):39-43.

[8] 闫世刚.数字内容产业国际发展模式比较及借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04-107.

[9] D.W.Jorgenson,KJ Stiro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2):109-115.

[10] S.D.Oliner,DE Siche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where are we now and where are we going?[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3,(5):477-503.

[11] 李忠民,周S颖.美国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及我国的对策思考[J].全球化,2014,(11):60-72.

[12] 李忠民,周维颖,田仲他.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影响及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4,(6):131-144.

[13] 张娜.我国数字经济现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22-23.

[14] 彭德雷.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与中国路径选择[J].亚太经济,2015,(2):39-44.

[15] K.J.Stiroh,J.Baldwin,S.Greenstein,B.Hobijn,M.Orl. Are ICT Spillovers Driving the New Economy? [J].Review of Income & Wealth,

2011,(1):33-57.

篇2

关键词:电信企业 电子政府 数字鸿沟 信息化 数字贫困

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据这份报告反映,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而同期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21.6%,城乡“数字鸿沟”十分明显。与之同时出现的是各国纷纷构建自己的电子政府来应对更为复杂的国际社会,构建更加平等的和谐社会。如何尽快的填平数字鸿沟,除了政府的龙头作用外,电信企业绝对是重要推手。

一、中国所面临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信息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提出,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既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一国内部不同人群之间。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认为,中国目前面临三大“数字鸿沟”,即中国与世界、中国各地区间及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一)中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已是“数字贫困”国家。据《国际金融报》报道: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的信息能力仍属低下水平,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据国家统计局研究人员构造的信息能力指数测算基本模型和指数体系,对世界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能力进行测算和比较,美国信息能力总水平71.76,居世界第一位:日本信息能力指数为69.97,居世界第二。信息能力较低的国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分在10以下。

(二)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从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比较,我们还面临东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且这一差距还在增大。据2002年的有关信息化水平统计,排位于前10名的省区市没有一个在西部,而列最后4位的都在西部。西部信息化水平指数最低的省份仅为13.3,低于全国总指数25.89,与最高省份相差76.84,西部地区基本上成为了“数字赤贫”地区。另外,东部地区在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指数、人均报纸订阅指数等具体指标方面,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三)中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从城乡的比较来看,农村地区完全成为了“数字边缘化”地区。尽管我国网络用户的增长率较高,但网络普及和应用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城市。广大农民完全处于“数字鸿沟”的另一端,成为网络革命中的“数字贫困”人口。

信息基础设施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是城乡间“数字鸿沟”的基本原因。从收入水平的比较来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能力较低。从信息基础设施的比较来看,尽管中国电信企业在改善城乡信息差异方面做出了一定得努力,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悬殊。

二、构建电子政府的意义

电子政府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新的行政实践。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构建电子政府的计划。各国政府信息化实践证明,构建电子政府,在不断打破原有行政体制的稳定与平衡,促使政府管理的发展与变革中,已经显示了巨大的革命性力量,是世界各国政府积极应对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已被普遍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电子政府构建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政府管理的图景。政府应以政府上网为突破口,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以政府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动力,以政府上网应承担的责任为依据,以中国政府上网的策略选择为参照,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进而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三、电信企业应在填平“数字鸿沟”,全面构建电子政府方面成为重要推手

(一)填平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更快赶超发达型电子政府

所谓发达型电子政府,是指那些电子政务发展较快、基础较好、覆盖面较广、规章制度较为完善的政府,例如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我国虽然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但是在电子政府发展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和发达国家之间有一定差距。缩小“数字鸿沟”战略不仅是一个综合战略,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其政策核心是促进资源流向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知识发展,

填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政府首先应该提供更多、更广泛、更廉价的信息公共产品。其次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和基础建设。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快解决信息产品的核心技术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得信息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使人均信息产品的占有率大大提高。在基础建设和信息产品的核心技术的问题上,电信企业无疑具有较强的实力,在推出新的信息产品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因此,只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填平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才能建立一个高效的、服务型的电子政府。

(二)填平我国国内各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是建立电子政府的战略任务

截至2004年底,各地区上网计算机数广东最多,占全国上网计算机总数的15.5%。上网计算机数最少的是,只占全国上网计算机总数的0.1%。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区各项指标均远高于、贵州、内蒙古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数字鸿沟”如不尽快填平,又会加大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恶性循环。只有用最快速度填平“鸿沟”,才能使国内电子政府更均衡地发展。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幅员辽阔、人员居住分散,电信企业投入大,收入少,甚至亏损,这就要求电信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还需要国家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另外,缩小东西部之间的文化差距,加大对西部的教育、人才培养的投入,也是缩小“鸿沟”的长远办法。

(三)填平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是全面构建电子政府的难点和重点

我国城乡之间越来越大的差异将成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电子政府的最大难题。

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电子政务依然是个新话题,在城市居民中已经认为很普遍的电子政务,在农村几乎就是盲区。这中间除了县、乡两级的电子政务建设缓慢之外,网络建设的基础设施问题、投资问题、农民的使用意识等问题都成为瓶颈。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关注县、乡两级的电子政务,电信企业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信息产业部已经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实现“村通工程”目标,即2010年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2020年基本实现电话家家通的“电信小康”目标,但要顺利实现这个目标,仅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远远不够。有调查显示,尽管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和宽带市场,但目前中国互联网使用价格占收入水平的比重仍偏高。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价格不到其收入1%,而中国超过10%,也高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约8%的平均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依靠政府来解决是不够的,电信企业必须作为强有力的推手,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建设力度,降低信息使用费用,消除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现象。

篇3

俄罗斯推进信息社会进程

2010年,俄罗斯正式批准《信息社会(2011-2020)》国家规划。2011年,该项规划正式取代实施多年的《电子俄罗斯》规划。俄罗斯-政府每年为《信息社会(2011-2020)》规划的实施拨出1231亿卢布,负责该规划的部门包括通讯与大众传媒部、经济发展部、联邦警卫总局、联邦税务局和科学教育部。

根据俄罗斯联邦《信息社会(2011-2020)》规划,建设和发展俄罗斯信息社会的总目标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俄罗斯竞争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借助信息和通讯技术完善国家管理体系。把构建信息社会作为解决更高层次发展问题的平台,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现代化,目的是通过提供平等获取的信息资源、发展数字内容、应用创新技术和提高国家管理效力来使个人和公司得到发展。

多年来,俄罗斯国产的软硬件产品并没有获得预期发展效果。对此,俄罗斯通讯与大众传媒部编制《2018年前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从规划内容看,俄罗斯政府将在未来五年大力支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该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俄罗斯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路径,主要包括创建创新研发中心、建设IT基础设施、提高IT程序员综合素质和减税。为推进规划的实施,俄罗斯政府提出了三项发展重点:首先,重点实施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为支持创新研发,俄罗斯政府计划在2018年前投入40亿卢布建设50个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研发中心。同时,发展和改善IT基础设施,包括创立科技园。2015年前,11个科技园项目的面积将达到35万平方米,将为社会创造不少于2.5万个高新技术领域的就业岗位。俄罗斯政府将大力支持IT产品出口,力争在2018年前使俄罗斯IT产品出口额从2012年的44亿美元增长两倍以上,达到90亿美元。最后,解决系统技术人员缺乏、减少人才流失问题。俄罗斯通讯与大众传媒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俄罗斯IT产业从业人数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4%,这与发达国家3-5%的指标还有很大差距。

法国提升信息消费基础服务能力

2011年年底,法国工业、能源和数字经济部了“数字法国2020”,该战略主要围绕发展宽带网络、推广数字化应用和服务等主题展开,到2015年,让70%的人口接入高速宽带,到2025年,让100%的人口接入高速宽带;在2015年前,所有在售电视都为互联网电视;2020年前,法国所有的电视频道都能以高清和移动形式播出;同时,3D电视以及互动电视服务也将得到推广。

2013年9月,法国宣布新的“工业法国”战略规划,预计投入35亿欧元支持34项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嵌入式软件和系统计划、大数据计划和云计算计划。法国拟采取三项措施促进上述计划:一是加强软件出版、鼓励创新、鼓励出口,促进嵌入式软件和系统发展;二是培训大数据专家、建立技术资源中心以鼓励创业、支持研发、组织技术和垂直市场、为企业提供创业基金,促进大数据发展,并成为全球产业标杆:三是支持创新、辅助软件出版商向软件即服务转型、推广云计算安全使用规范和范例、关注云计算标准化和信息安全,促进云计算发展,增强用户消费信心。

英国谋划信息经济战略

2009年6月,英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名为“数字英国”的计划,主要涉及数字网络、数字内容和数字参与以及数字公共服务的推广,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推广全民数字应用,提供更好的数字保护,从而将英国打造成世界的“数字之都”。“数字英国”战略要点包括:出台三年期国家规划,增加国民数字参与度;到2015年年末,实现数字广播升级;到2012年,实现宽带服务普及,实现移动频谱自由化,增加3G覆盖率,提升下一代移动服务;出台相关法律打击网络侵权;鼓励公共服务内容合作。

2013年6月,英国政府了《信息经济战略2013》,确定了四个主要目标:建立一个强大的创新型信息经济部门,向世界出口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促进英国企业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和数据:保证公民从数字时代中受益:巩固英国信息产业发展。该战略从技术创新、集群发展、市场产业链、公众需求、人才教育以及其他专项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明确了英国信息经济近年的发展方向。

德国着力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德国十分注重创新对产业和市场的推动与影响作用。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主要通过创造创新友好型环境和支持以市场为取向的研究、开发和创新行为来支持企业创新,实施资助“中小企业ICT创新计划”,建立“ICT创新创业竞赛”,提供创业资金,在企业最初阶段进行扶持,提高中小企业对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

篇4

关键词: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动漫业;知识产权;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268-02

当今世界, 文化创意产业以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和5%的增速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支柱”。美国经济学家已经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 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发展规模和程度,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近年来,日本政府调整国策,立法支持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保护和开发创意产品。重心由重视制造业向创造业转移,以影像、游戏、音乐等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不仅国内外市场占有额不断扩大,同时带动国内相关联的产业共同发展,而且在国际市场也获得良好声誉。

从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现状和发展预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优秀的创意产品不仅对社会文化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由此创造出巨大的文化财富和经济价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 英国最早将“创造性”概念引入文化政策文件, 并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对创意产业的概念进行了定义: 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并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玩、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与录像、动漫、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脑服务、电视和广播13个行业。然而,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创意产业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界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 “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创意产业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有着很大程度的重合, 但是文化产业并不等同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更强调创造性和创新性,更重视文化创意对其它产业的融合渗透, 它比文化产业有更广泛的内容: 不仅包括消费性文化创意产品, 也包括文化产品在内的各种产业提供的中间产品。

二、日本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自日本实施“文化立国”的战略以来, 政府一直积极发展创意产业, 以动漫、游戏、音乐等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不仅使国内经济发展迅猛, 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日本是亚洲创意产业发展最为发达的国家。根据日本《数据内容白皮书2010》的统计, 目前全球创意产业的生产总值约为130兆日元, 其中美国约为44兆日元;欧盟约为49兆日元;亚洲、大洋洲地区约36万亿日元。亚洲国家中日本贡献最大, 约为13兆日元, 占亚洲地区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近年来, 日本的创意产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2002年日本创意生产总值为129, 861亿日元;到2003 年上升到130, 952 亿日元;2004年上升幅度更为明显,产值达到133, 362亿日元,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507万亿日元的2. 6%。预计到2020年为止,日本创意产业的国内外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0兆日元左右。

(一)动漫业。在日本创意各种各样的创意产业中, 动漫产业的地位最为显著, 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 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 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 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 达到八成以上。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 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 59亿美元, 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

(二)游戏业。游戏产业作为日本创意产业的传统强项, 在20世纪末曾风靡一时, 目前由于美国、欧洲游戏市场的快速成长以及韩国游戏产业的迅猛发展, 日本游戏产业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大企业之间的合并和合作让重新被编组的游戏公司更加活跃, 大大推动了日本游戏业的发展。现今, 日本网络游戏市场正呈现稳步成长阶段,2010年已达到1兆日元。

(三)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是随着电脑、互联网及手机等数字化产品的普及而产生的一项新兴数字艺术产业, 其包括影像、音乐、游戏、动漫等类别, 并通过网络传送、光碟、手机传送以及数字播放等方式进行流通。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约5.7兆日元。

三、当今日本创意产业所面临的挑战

(一)亚洲市场的动向:近年来,伴随着显著的经济成长,亚洲市场的文化市场也在急剧扩大。2008年为止,除日本之外的整个亚洲文化市场规模,与前年相比增加了7.9%,为1396亿美元,超过了1117亿美元的日本(较前年相比减少了0.1%)。各国的状况:2009年中国的电影市场比前年增加了43%,868亿元。而且,在同年的主要城市里还新增了142家电影院,其中上映了约80%的数字电影。亚洲各国还致力于动漫产业的制作。韩国设定了在2012年游戏产业出口额超过36亿美元的目标(2008年的业绩为10亿美元)。直至2012年为止,除了投资3.5亿美元之外,还积极出资支持电影等。而且,中国还重点支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在2008年的制作数目上就超过了日本。

(二)国际竞争激烈化:各国致力于振兴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导致国际竞争的激化。

(三)数字网络化的发展:因数字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的文化利用、流通急速扩大。围绕着软件平台的全球化竞争激化。

(四)网络上侵犯著作权的信息泛滥:严重的网络侵权行为阻碍了产业的成长,例如:手机铃声侵权状况(2008年):非法下载数量(4亿700万次)超过了正版下载量(3亿2900万)。

日本动漫插入各国字幕:在日本播出后24小时出现中文字幕、36个小时后出现英语版本等。

电视播放侵权状况(2008年):某一个播出6个星期的特定节目,盗版影像692件,总播放次数120万次以上。日本的人气节目全部能在播出后立刻收看。

把漫画扫描后,台词翻译成各种语言。人气作品在发行1个星期后流出。

使用非法游戏软件的装置泛滥,损失达到5千亿元以上。

(五)文化创意产业各个业界的现状

电影: 近年的电影各行收入在2000亿日元前后推移。2009年收入突破2000亿日元。电影观众也达到1亿6千万人~1亿7千万人。

电视节目:2008年以后受经济萧条的影响电视台经营状况恶化。2008年度5个民营电视台的纯收益都呈现负增长。2009年度以后预计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还将持续,制作费有大幅度削减的倾向。

动漫: 国内电视动画片的制作数量从2006年的顶端开始有下滑的倾向。2008年减少了11.7%。国内动画DVD的销售也从2006年以后呈减少倾向。2008年减少了13.5%,770亿日元。 世界倾向于3D化。

书籍:2009年的书籍、杂志销售比去年减少了4.1%、1兆9356亿日元。2008年度电子书籍市场相比前年增加了131%,464亿日元。其中86%是手机中的电子书。

游戏: 家用游戏国内市场规模从2008年开始比去年减少了7.5%,6580亿日元。2009年更呈减少的的趋势。

网游和手机游戏等新游戏市场在逐步扩大的同时,欧美软件公司呈追赶日本公司的趋势。

音乐:CD等的生产金额减少的倾向持续。2008年相对去年大幅减少了11%,2962亿日元。与此同时,付费音乐下载从2005年以后开始增加,2008年相比前年增加了20%,905亿日元。

四、具体的措施

(一)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人才

培养制作人才/培养策划人才/创立海外留学制度、修改制作人教育课程等/挖掘年轻的创作者、完善新人奖励制度。

扩大引进外国的高级人才/修改法务省对专门人才的入境管理制度

(二)开拓海外市场:实现潜在的利益和强化收益

制作活动、流通网的全球化/推进国际共同制作、大规模进军CG影像领域/对门户网站的构建的研讨(动漫、音乐)。

向海外进军提供必要的资金等/创建文化产业海外扩展的资金/政府间对话和打击盗版/充分利用亚洲文化产业峰会等、推进ACTA(防止假冒伪劣品、盗版流通条约)等。

加强国际商品交易会、发信力、信息收集体制/继续举办文化产业节、吸引更多的客人以及加强向海外进军/扩充海外信息收集基地。

(三)改革国内产业结构和开拓新的市场

推进国内产业结构改革/加强登陆管理制度等、制定网络链接的政策/建立多元化权利处理系统。

开拓新的市场/完善书籍数字化的规定、使其国际化等/制定技术战略蓝图(3D、服务型机器人等)。

五、日本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宏观主导:日本的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与热心支持。而政府的支持与推动又成为了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形成国家竞争优势之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其中就需要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支持和积极重视,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引导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法制建设方面,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制定一系列优惠财税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创意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要有意加强院校专门创意人才的培养,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创意工作者进行专业资格培训,并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二)拓宽资金来源:资金投入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创意产业投资主体相对单一,政府需要转变投融资观念,降低市场进入门槛,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提高企业、民间对创意产业投资的积极性,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创意产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此外,政府要制定相关的辅助政策,在融资、税收、进出口等方面给予创意产业适当的优惠和支持。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核心, 保护知识产权是发展创意产业当务之急。首先是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加强相关保护的人才培养,并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侵权、盗版等行为。

(四)积极培养创意人才:我国创意产业人才相对匮乏, 培养大量的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跟日本相比, 我国的创意教育相对落后, 学科体制较为僵化, 束缚了创意教育的发展。因此, 我国应尽快创造新的培育机制, 培养大批量创意人才。首先应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设立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完善成熟的管理培养机制, 积极培养创意产业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欣.高长春.中日创意产叶发展比较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0(3).

[2]汪漫.英美日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解读及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5).

[3]陈继稳.日韩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和启示[J].消费导刊,2008(8).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版权

全球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资料(信息与物质、能源并称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把信息技术视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因此纷纷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1、高等教育信息化与版权的密切联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就促使世界各国教育机构或组织改变教育管理和发展战略,改变教育的方方面面,各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正在发生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性变革。在人口众多、师资匮乏、交通不便、教育资金短缺、大学入学率大大偏低的中国,促进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发展远程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

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就是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高等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各级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通过网络对教育综合信息以及学生、教工、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基本建设、财务、招生录取、远程教育等各类信息进行高效率的收集、统计与分析,各职能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特定的权限和要求随时对有关信息进行检索、修改并打印出

相关报表。高等教育信息化系统可以使提供的信息准确充分,提高决策质量;可以缩短信息的流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现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呈现四大趋势:(1)高等教育资源更新化;(2)高等教育过程终身化;(3)高等教育职能社会化;(4)高等教育行业产业化。

高等教育信息化包括在校教育的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信息化。其中在校教育的信息化包括校园网络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建设等重要环节。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信息的收集和应用,或者说是高等教育信息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与版权关系比较紧密。

在高等教育信息系统输入时,对于无著作权的信息不存在版权许可问题,但高等教育信息系统特别是其中的数字化图书馆需要收集处理有著作权的作品信息,这时就存在版权许可问题。

在高等教育信息系统输出时,特别是在进行远程教学时,使用其提供的信息是否属于对版权作品的合理使用情况,另外还有对高等教育信息系统内数据库的版权保护问题。

2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版权问题

2.1 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技术与数据库

图书馆保存和提供人类文化、科研、学术成果,在保护国家资源、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图书馆还对高等教育起到信息支撑基础的作用。与传统图书馆不同,数字图书馆依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而生存,并将成为网络社会的重要成员。

数字化技术是依靠计算机技术把一定形式,如文本、数值、图形(含单色的或彩色的)、图像(含静止的和活动的)和声音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为二进制数字(0和1两个数字)组成的编码即数字化作品,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储存、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加以传送,并可在需要时把这些数字化了的信息再还原成文本、数值。图形、图像、声音等原来信息形式的技术。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各种各样便于进行计算机检索的资源库即数据库。数据库指可应用的许多相关的资料的储存集合,其最大功能在于,将复杂冗长的资料依一定方法归纳、收集,使提取时能直接存取。数据库所积累的资料,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学术论文、文学作品、新闻报道、自然科学实验资料,经济情报资料、各种工商业活动的信息、交通运输状况、股票指数及行情、财务资料、法令判例、政府机关公文等等。

2.2 版权许可问题

数字技术给版权法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冲击。就作品复制的精确和近乎完美,作品加工的无与伦比,作品存储的惊人容量,作品传输的迅捷、廉价、方便而言,数字技术在版权法的历史上的地位与印刷技术同等重要。也就是说,与印刷技术相比,数字技术为作品复制和传播带来的进步性,如同与手工抄写相比,印刷技术带来的进步性一样深刻和明显。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建立数据库需要的信息分为两种:(1)有著作权的著作物;(2)无著作权的资料。前者受著作权法的保护,至于后者,本身无著作权保护。所以建设数字图书馆时除了收集处理无著作权的作品、信息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合理使用之外,这些数据库的建设还要对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进行收集、加工与整理,作品的数字化是对作品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复制使用,因此也是著作权的一部分。对已发表的作品进行数字化,会涉及到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对于未发表的作品,除上述这些权利外还会涉及到发表权;即使对进入共有领域作品的采集也会涉及到作品的人身权。

许多国家的著作权法都对图书馆复制作了详细限制。中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但限于为馆藏需要的少量复制,并且只允许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数字图书馆要将作品数字化,显然已超出法定合理使用的范围。在现有著作权法律制度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否则构成侵害他人作品著作权的行为;而且因为建立数据库需要的作品是极为大量的(可以形容为“海量”的),造成必须设法取得如此大量的著作权人的许可,这不但会大幅度提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费用,而且获取“海量”的著作权许可显然是极为费时费力的,因此目前各国著作权法对图书馆使用作品的规定将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举步维艰,不利于图书馆在数字化环境中生存。

2.3 大量著作权许可的集中管理

数字图书馆要制作大量的数据库以提供便捷的计算机检索,不论是以光盘形式还是以在线服务形式都必须获得版权许可,而且是作品使用权的“海量许可”。

针对著作权大量的权利使用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是实行版权许可的集体管理。各国通过针对不同类型作品的各种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进行著作权的集中管理,例如:(1)由征收团体统一征收定额税金并分配给登记的著作权持有者;(2)通过作为非营利团体的著作权处理中心,向作品使用者和作者、出版者提供集中复制许可和使用费支付服务。(3)通过权利管理信息进行版权使用控制;(4)通过版权管理机构统一征收费用分配给所有版权持有者。

我国目前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1998年2月以前,只有一家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即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对于文字作品、美术作品、声像作品、计算机软件作品等都没有专门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直至1998年2月成立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其中有版权和版权集体管理、报酬收转等职责,对著作权集体管理涉及的作品形式也比较宽泛,但具体管理办法尚未完善。如何加强对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关键。

3 现代远程教育中版权问题

3.1 现代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也称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它是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的学校教育而言的。第一代远程教育是函授教育,通过印刷品的邮寄来实现的;第二代远程教育是广播电视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录像等模拟信号的传播来实现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即现代远程教育则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实时传送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进行实时可视的、交互式远程教学,是集语音、图像、数据于一体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学习时空的局限、传统校园的围墙,革新了教学模式,有利于教育的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它应该实现以下几项功能:课程学习;远程考试;远程讨论与交流;教务教学管理。

3.2 现代远程教育中对作品的合理使用

现代远程教育中对作品的合理使用是主要表现在为教学而使用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都规定为课堂教学可以少量复制包括计算机软件在内的各种作品。但是现代远程教学涉及网上传播,它在网上“虚拟课堂”中可能发生大量的复制,与目前的版权法形成了冲突。

网上远程教学将成为今后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将现行著作权法有关课堂教学的合理使用的规定扩展到网络教学上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但也必须对网络教学作一定限制,限制合理使用的权利只限于网络浏览,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打印和下载(这相当于校园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的版书,学生可以观看,但无法直接、快速地复制)。而且应允许大学的数字图书馆就电子版本在网上提供浏览服务,就像目前图书馆珍藏本也可以有限制的出借一样。

现代远程教育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必须注意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如要求上课登记、设置密码等。由于技术措施的局限性,不能绝对保证提供的作品只会被具有正当学生身份进行合理使用,但只要远程教育机构已经采取了正常的技术措施,就已经尽到了防止侵犯著作权的注意义务。

3.3 现代远程教育中数据库的版权保护

数据库建设过程存在 “海量”作品收集的“海量” 著作权许可问题;而当数据库进入运行使用阶段特别是运用于远程教学时,又要加强对数据库的保护。

对数据库的保护渠道很多,国际上已有的做法有以下几种:(1)著作权法保护;(2)合同法保护;(3)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4)民法保护;(5)专门法保护。

由于数据库的表现形式更像著作权法中的汇编作品,所以对数据库的保护首先考虑是否可以获得著作权法保护。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十一、第十二项以及《实施著作权国际公约的规定》第八条,可以将数据库按编辑作品来看待,也就是说,数据库可以是原创的“独立作品”,也可以是编辑作品。按照作品的构成要件,数据库能否受到保护,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独创性。投资多、信息量大、利用价值高的数据库若无独创性还是不能够成为作品。

由各自本身独立且具有版权的作品集合而成的数据库,若事先取得这些作品权利人的许可,数据库的作者对该数据库的整体拥有版权,但各个组成部分的版权归属不改变。

篇6

关键词:数字城市; 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协调性; 可变性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中,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全球迅速迈向信息社会。城市作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字城市概念的提出,就是人们在信息时代认识和把握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数字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探求数字城市和城市持续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1 数字城市与城市持续性发展

1. 1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作为数字地球在城市区域的具体化和扩展,现已成为各国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关于数字城市的研究,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尚处在探索阶段。数字城市源于数字地球的战略构想。自从1998 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以来。在国内“, 数字北京”、 “数字武汉”、“数字辽宁”等发展计划也纷纷出台。到2002 年,我国668 个城市中已有120 个建立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有40个大中城市启动了数字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根据我国学术界的综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数字城市的内涵应该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数字化工程、城市3S 应用和城市整体信息化的有机综合,最终形成智能、敏捷的城市数字神经系统

运用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如数据挖掘、知识提取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城市中广泛的、多源的空间信息的有效集成和管理。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子系统,其实质是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虚拟化。数字城市提供给公众和企业的将不仅是虚拟的用户界面,以实现所谓的“数字生存”,更重要的是它将辅助政府制定城市管理的综合决策,如城市规划,市政运作,社区管理和紧急事故响应等,实现城市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的框架基础含三项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宽带网络、计算机服务系统和网络交换系统;二是数据,特别是空间数据。因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信息有80 %与空间数据有关。海量数据是数字城市运行的基本元素,离开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就成为虚有其表的空架子;三是人,管理数字城市和使用数字城市的人。建设高度发达的城市数字神经系统和数字文明,将从根本上变革城市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推动社会进步。

1.2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质量,其核心是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其中,社会发展是目的,经济发展是基础,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框架下加以讨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资源角度看,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从而达到资源的保护、再生和开发的平衡;从环境角度看,强调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环境资源共享,社会发展以富有生机、稳定和公平为标志,从而减少贫困和犯罪等。《21 世纪议程》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中国21 世纪议程》也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目标,即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快速和持续增长,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2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

数字城市指的是信息化城市,是现实城市的虚拟对照体,是对实体城市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的功能。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是现实世界,尤其是人类居住的实体城市。如何解决城市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数字城市的建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两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通过实体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2. 1 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

数字城市建设是遥感、计算机、空间技术、通信等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数字城市正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在城市的具体体现,数字城市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化。数字城市可以通过仿真技术和预测模型较准确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由于城市地域的广阔性和城市发展的不可重复性,许多不可能实际进行的发展实验,可以在数字城市的虚拟实验室中,通过仿真技术和虚拟模型来完成。例如城市经济发展仿真模型、城市社会发展仿真模型、城市生态环境虚拟模型、城市设计虚拟模型等等。在数字城市的各种信息系统中,本身就包含了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城市的决策模型可以在众多的决策方案中,选择实现城市决策的最优化。

2. 2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

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支持。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就会陷于停滞状态,从而使数字城市建设失去实体基础和动力来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将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首先,城市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强大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推行数字城市战略的不少中心城市,相继开展的“人才高地”建设,就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其次,数字城市战略需要大量的投资,这只有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方可顺利实施,一个没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是不可能支撑数字城市的建设的。再次,高度文明、稳定、进步的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优化、美化的城市,是数字城市建立和健康运行的环境基础。

3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变性

3. 1 城市发展的部分旧有动力失效,可引发可持续发展危机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其管理模式,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中,这些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工业社会“规模即实力”的论断在信息时代变得不那么准确,一些曾在城市发展中起过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由于不能实现信息化转型而丧失竞争力,一些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会因为落后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而陷于边缘化状态。这种“信息差距”现象导致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表现为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明显冲击。这种冲击对目前仍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由于城市经济从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转化,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化,城市人口的显形失业和隐形失业都会相对上升,部分产业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从而导致社会的“信息贫困”现象。动摇社会的稳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信息差距”和“信息贫困”造成的“信息化鸿沟”,将进一步扩大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富人和穷人的现有差距,造成更大程度的发展失衡,从而广泛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3. 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停滞将导致数字城市建设丧失根基

数字城市作为人类城市的崭新形态,它本身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因此,它不可能脱离城市实体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一个毫无生机的城市是不可能建成所谓数字城市的,一个生态灾难严重的城市即使实现了数字化,对于人类来说也毫无意义。如果数字城市的盲目建设导致对城市社会的严重冲击,造成所谓断裂性发展,从而中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过程,这将是数字城市的最大悲剧。所以,是推动还是阻滞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就成为衡量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根本标准。离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建设就失去了实际依托,丧失了根基,成为真正的“数字泡沫”,毫无现实意义。

4 结束语

数字城市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其强大的影响力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它将积极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冲击和负面影响。克服这些冲击,将开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完善数字城市的研究工作和建设工作。在我国,数字城市刚刚起步,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会有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数字城市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我只是对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肤浅分析,更深入系统的研究需要大家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新,程国栋. 空间内插方法比较〔J〕. 地球科学进展,2000 ,15

篇7

关键词:创意产业;朝阳产业;全球化;衍生品;外包业务;数字创意

一、创意产业在各国政府大力扶持下正成为崛起中的朝阳产业

创意产业概念自从1994年被澳大利亚政府提出,就引起了世界关注,发展创意产业一时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热议的话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创意产业发展。1995年日本政府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战略方针,扶持创意产业发展;1997年英国政府把创意产业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对英国创意产业发展进行基础性理论研究,提出了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2005年英国政府推出把英国打造成“世界创意中心”的宏伟计划;1997年韩国政府提出“设计韩国”战略,把创意产业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1998年新加坡政府把创意产业确定为21世纪战略产业,并出台了《创意新加坡》计划。此外,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荷兰、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都纷纷出台多种措施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在各国政府的推动下,创意产业获得迅速发展。在英国,与1997年相比,2006年创意产业增长了93%,年均增长率6%。创意产业是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占英国就业人口的50%,创意产业对英国GDP的贡献率高达8%。在美国,2007年总体版权产业就业人口占美国就业总人数的8.51%,总体版权产业增值占美国GDP的11.05%。在日本,创意产业的产值在2003年时就已经超过其汽车业产值。在德国,2008年创意产业年产值占德国GDP2.6%,成为仅次于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的第三大产业。在荷兰,2007年全国47%的就业人口都从事创意工作,首都阿姆斯特丹已成为欧洲的时尚之都。亚洲的韩国也是世界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佼佼者,韩国的电视剧、电影、音乐、游戏、漫画、动画等,在世界创意产业中皆占据了一席之地。韩国动漫游戏产业目前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生产量占全球30%,其产值超过韩国汽车工业,是韩国第三大支柱产业。目前,世界创意产业每年创造的产值超过8万亿美元,且以5%左右的年速在递增。创意产业正成为全球最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

二、创意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

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崛起的新兴综合性产业,这使得创意产业先天就具有了全球化的本性。创意产业因具有文化属性的本质特征,这使创意产业全球化除了具有传统的经济全球化表现形式外,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即创意产品中包含的文化元素的全球化。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元素。来自不同文化的元素往往被创意者运用在同一创意产品之中,就使创意产品因此具有了多文化元素的特征。文化的全球化为创意元素的全球化提供可能性,创意产品市场的全球化要求创意产品必须包含多文化元素。

创意产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主要来自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凭借其技术先发优势和全球经营优势,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通过创意产品直接出口、资本扩展、品牌推广以及管理模式输出等形式实现创意产业向全球扩张,因此占据着世界创意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通过品牌授权经营,目前在全球已拥有4000多家品牌授权企业;德国贝塔斯曼集团通过收购兼并等模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英语商业图书出版集团,在全世界拥有数百万会员,是世界媒体行业位列第三的超级集团。

国际合作是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实现全球扩展的重要途径。创意产业的国际合作方式主要有合作开发、生产(服务)外包、利用专利生产、品牌等。合作开发可以结合两个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开发产品,实现双赢;产品外包、利用专利生产、品牌等方式是创意产业发达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主要途径,是创意产业后进国企业参与创意产业国际合作的重要模式。如动漫行业中的各种衍生品如玩具、服装等的生产,主要是通过外包形式由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来完成。在这种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处于创意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掌握着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创意,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主要从事加工生产以及部分非关键技术的研发,大多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三、原创产品的衍生品开发正成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生产和消费将在时尚和文化价值引导下进行,呈现明显的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趋势。创意产业的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创意能够赋予商品特定的文化属性和象征意义,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某种归属感,满足其对品位、时尚和特定身份的追求。创意的文化元素形式各异、内涵多样,原创产品中典型文化元素能够与多种产品结合,产生大量的衍生品。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创意产业的衍生品产值远超过原创产品的产值,成为创意产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例如,在电影行业,一部成功的影片,不仅会在音像制品、图书、服装、玩具等传统领域衍生出相关的产品,而且还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以电影情节为主题的手机游戏和电脑游戏。一项资料显示,美国电影产业的收入来自票房的仅占27%,而来自电影的衍生品开发和销售的占到73%。在迪斯尼公司的全部收入中,电影发行加上后续的电影和电视收入只占30%,而来自主题公园和品牌销售的收入占70%。世界著名的米高梅电影公司甚至将电影衍生品的经营收入称为公司经营的“安全阀”。

在动漫行业,动漫的衍生产品包括含有动漫元素特征的服装、游戏仿真玩具、食品、饰品、装饰品、广告、图书、杂志等,像中国蓝猫的衍生品就多达6600多种。动漫游戏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紧密结合,构成动漫产业的庞大产业链。国外经验数据表明,在整个动漫游戏的庞大产业链中,70%-80%的利润来自周边衍生产品。2006年全球数字动漫产业产值2800亿美元,而与动漫游戏产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却在6000亿美元以上。日本动漫公司深谙此道,因此将动画片本身视为整个产业链和周边产品的广告。在制作动画片之前,就做好其周边产品的开发规划,动画片放映之际,相关产品开始热卖。日本动漫公司在欧美市场,甚至免费将动画片提供给电视台播出,其用意正在于树立日本动画的风格形象,为其随后的衍生品销售做宣传。

四、数字创意赋予了创意产业的时代内涵,数字创意产业正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产业

发展迅速的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对创意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产生着深刻影响。数字技术在创意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创意产品的形式不断翻新,创作过程大大缩短,创作成本迅速降低,创作质量显著提高;使创意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使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专利文献的出版由纸质书刊到光盘到数据库的发展,电子书、电子杂志、数字报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形式,即出现了数字阅读形态。

数字技术革命催生出数字创意产业群的诞生。该产业群涉及数字出版、数字动漫、数字视听、移动内容、网络游戏等众多领域,由一系列新的产业群构成。如数字出版,其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作者和出版社、中游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的数字化图书销售商,涵盖电子图书、数字报、数字音像、电子杂志、网站、手机报、网游、动漫、多媒体等领域。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全球数字创意产业增长速度保持在40%以上,其产值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2007年)。目前,网络游戏业是美国最大娱乐产业,其产值早已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数字娱乐产业已成为英国第一大产业;动漫网游产业是日本的第二支柱产业,是韩国的第六大产业。数字创意正引领着创意产业发展,催生出一批新的主流产业。

五、先发优势、版权保护、重视研发、归核化等措施铸就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世界创意产业领域中的绝对竞争优势

率先发展使发达国家在世界创意产业发展中取得先行者优势。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以后,为实现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升级替换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物质技术基础、多年积累起来的品牌效应、高超的全球融资能力、以及超凡的网罗全球人才资源的能力等条件,率先发展创意产业,并借助先发优势,成为世界的创意中心和研发中心。目前,发达国家拥有世界创意产业的绝大部分核心版权,掌控着世界创意产业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例如,在软件领域,美国软件雄霸天下,其软件销售额约占全球软件销售额的2/3,几乎垄断全球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市场;在影视领域,美欧电影风靡全球。其中美国电影业全球最发达,其电影国际销售额占全球份额的85%,仅米老鼠和史努比两个动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收益每年就超过500亿美元。美国作为世界创意产业的最大出口国,早在2002年,美国仅核心版权产业中计算机软件、电影、录像和出版等四大行业的海外销售额高达892.6亿美元。据统计,在世界文化产品市场,发达国家拥有87%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国43%,欧洲34%,日本10%。

保护版权及其邻近权利是发达国家巩固创意产业优势地位的利器。在版权或邻近权利保护方面,国际上有体系严密的国际版权保护公约或条约如伯尔尼公约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等。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其创意产业即版权产业崛起过程中,为促进其版权产业发展及其在全球竞争力提升,实施了全面的版权保护战略:如设立政府部门的版权保护机构如隶属于国会图书馆的版权办公室、隶属于商务部的国际贸易局和科技局等;成立直属政府部门的工作小组如“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等;加强版权立法,《版权法》、《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等先后被颁布;积极推动版权保护国际合作,在积极加入国际版权保护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建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新型国际版权保护体制,借助其对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影响力,使对其最有利的TRIPS协议最终获得通过。

高研发投入是发达国家谋求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力法宝。2007年全球R&D经费投入总额1.07万亿美元,其中七国集团R&D经费投入合计约0.7548万亿美元,占全球R&D经费投入总额的70.5%;而美国2007年的R&D经费投入约0.3688万亿美元,占全球R&D经费投入总额的34.5%。R&D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技术创新投入强度的最重要指标。经验数据表明,当该指标小于1%时,该国处于经济发展初期,技术进步重在技术使用;当该指标介于1%-2%之间时,该国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技术进步重在技术改进;当该指标大于2%时,该国进入稳定发展期,技术进步重在创新。OECD国家总体这一指标2007年为2.29%,(其中德国为2.54%,美国2.68%,日本3.44%),而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世界500强企业的该指标在5%-10%。与之相适应,发达国家的专利申请量和拥有的有效专利量也最多。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数据,2006年国际专利申请中,仅美日德三国就占58.8%。2007年,世界范围内有效专利总量约630万项,其中美国180万项和日本120万项,两国合计约占总量的47.6%。2009年国际专利申请总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和瑞典。其中美日德三国合计占总量的59.2%。美日德法英等工业大国占据着全球专利申请的最主要地位。

实施归核化战略使发达国家创意企业能够雄踞世界创意产业价值链高端。根据归核化理论,企业依据业务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将其业务向企业核心能力靠拢,将其资源向企业核心业务集中,即将其业务集中到其资源和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以加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应剥离与企业核心能力没有直接关系的非核心业务,并设法占有能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外部资源。归核化的结果是企业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坐享丰厚高额利润。根据微笑曲线理论,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营销和售后服务属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发达国家的创意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凭借拥有的核心技术、信息、品牌、管理方法、营销网络、优秀研发团队等高端资源,通过归核化,牢牢控制着研发环节和流通环节,成为全球创意产业核心版权的主要控制者和创意产业外包业务的主要发包方。

六、承接创意产业外包业务正成为创意产业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重要捷径

根据外包理论,外包业务的发包方通过将带有共性的基础性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一方面可以在低成本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专业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尤其是专注核心技术研发,从而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增强并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迅速应变能力。而离岸外包业务的接包方凭借本国的良好综合环境、成本优势、区位优势、文化适应性以及企业的卓著诚信等优势条件承接外包业务,不仅可以拓展企业业务的市场范围,实现规模经济,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而且可以利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产品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所提供的有利时机,通过与发包方结成战略协作关系,承接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外包业务,直接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重组,走向产业价值链纵深,并最终缩短与发包方之间的产业链差距。

例如,在国际动漫产业市场,日本、加拿大和韩国是美国之外的世界动漫强国,三个国家都是从外包做起的,基本都有大约10年的大规模承接外包经历。日本20世纪70年代承接外包,80年代原创崛起;韩国和加拿大20世纪80年代承接外包,90年代原创崛起。日本的本土原创动漫产业是在承接美国动画制作加工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产业链结构严密、运营机制成熟的产业,日本动漫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动漫大国强国。即使今天,日本仍然是美国高水平动画外包的承包国。同样,韩国是在承接日本动漫产业外包业务过程中,使韩国的动漫产业得到发展,并形成本民族创作风格,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加工厂。再如,印度经济的辉煌很大程度源于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印度目前拥有全球软件外包业务65%的市场份额,享有世界软件大国美誉,有“世界办公室”之称。

创意产业发达的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是当今世界离岸外包业务的主要发包国,其中美国约占2/3,欧盟和日本合计约占1/3。而中国、印度、爱尔兰、捷克、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墨西哥和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是全球离岸外包业务的主要承接国。目前,全球外包业务仅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跨国公司经营理念的进一步变革,非核心业务离岸外包将成为大的趋势,未来5-10年将迎来全球离岸外包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为创意产业后进国家迎头赶上创意产业先进国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科技统计报告[R].2009.

2、吴晶晶,马勇,白旭.科技研发投入增加难掩中国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DB/OL].新华网,2007-03-06.

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世界专利报告[R].2008.

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R].2009.

篇8

欧盟i2010战略、数字法国2012计划、IT韩国未来战略、i-Japan战略……世界各国在危机面前没有畏手畏脚,反倒高瞻远瞩地拿出未来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再造国家创新力。

2009年11月19日,近百位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从事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聚集到江西省南昌市,参加由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NAIS)联合主办的2009年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资培训暨中国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论坛。在那里,他们将身份由教师转变为学生,细心聆听各界专家对信息化概念和应用的准确解读。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表示:“培养合格的信息化人才,需要建立与信息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国家教育体系,需要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材准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为构建信息化的国民教育体系做准备。这也正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排在6个战略行动之首的原因。”

据悉,此次培训源于《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教材的编写与出版。2007年,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教育部、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了教材编委会,先后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三个本科专业高等学校教材,并陆续出版了相关图书十余本。目前,《信息化概论》课程已列入到高等学校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领域基础课程。

而以上情景只是我国政府于2006年推出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各个领域得到积极推进和落实的一个缩影。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创新力越来越依赖于这个国家整个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11月16日,在第十一届高交会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深圳隆重召开了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国家信息化试点授牌表彰大会。授牌的项目包括我国首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深圳、第十六批8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1家新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26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8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06个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

我国政府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保证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各项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创新为根基的ICT企业直面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政府对整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信心、远见、规划与落实,不仅事关ICT产业的存亡,更考量着未来20年的国家创新能力。而如何让《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再造国家创新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欧盟、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欧盟《i2010战略》

欧盟数字经济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报告显示,目前,56%的欧洲人经常使用互联网,较1年前提升了13个百分点。如今,半数欧盟家庭和超过80%的欧盟企业接入了宽带网,欧盟宽带网用户达到1.14亿家,市场规模全球领先。与此同时,欧盟手机普及率更是达到了100%,甚至很多人有不止一部手机。在这方面,欧盟遥遥领先于美国和日本。

欧盟发展数字经济始于上世纪90年代,并于2005年推出建设欧盟信息社会2006~2010年5年战略计划《i2010——建立充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欧洲信息社会》(简称《i2010战略》)。

《i2010战略》的三个支柱

《i2010战略》以ICT(信息通信技术)技术为核心,包括三个支柱:

第一,建设单一的欧洲个人信息空间。

欧盟有27个成员国,每个成员国有自己的电信提供商,有自己的相关电信法律。但是《i2010战略》的目标是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有一个整体的机构来协调和运营整个服务运营。这首先需要创建丰富的内容和众多的信息渠道,支持企业创建和获取网上内容,确保构建一个安全的高速网络。

欧洲1998年开放了电信市场,在此之前,电信市场处于国家垄断状态。国家控制着互联网,控制着连接到网络上的所有设备以及网络使用许可权。开放电信市场之后,固定电话运营商的数量在1998和2003年间增长了1倍。过去几年,在欧洲打电话的成本急剧下降。3分钟的通话费用平均下降了65%,10分钟的通话费用平均下降了74%。整个欧洲的电信行业正在融合。

第二,在信息化领域鼓励更多的研究和创新。

ICT对欧洲增长和就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ICT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而对ICT的接受和熟练应用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它领导了关键行业的业务创新。

欧盟大力鼓励企业用ICT提高劳动生产率。过去几年,在ICT领域的研究和投资推动欧洲劳动生产率增长了50%。

第三,利用ICT,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就业环境。

欧盟在整个欧洲开展数字扫盲,让所有民众都从ICT上获益。欧盟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网上公共服务,如电子政务、电子卫生、电子学习等;推动ICT的普及,希望欧洲的民众都具备一些基本的信息通信技能,如文字和数据处理能力。

数字经济走向

第一,大力推动互联网普及。

欧洲有近一半的家庭不使用互联网。有些人是不想用互联网,有些人是没电脑,用不起互联网,或者是没接受过使用互联网的基础教育。欧洲55岁以上的人只有16%的人使用互联网,也就是说其余84%的人都不用,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欧洲公共网站只有3%符合残疾人上网标准,而欧洲有15%的残疾人口,大大妨碍了残疾人对互联网的使用。能够使残疾人上网,对残疾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体现了电子政务要使所有的公民都能有机会上网这一初衷。

第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欧盟9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推动数字经济的中坚力量。未来,欧盟将会建立更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分享平台,邀请成员国及其他愿意加入的国家参与到中小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中去,使参与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够分享信息化建设经验,提高建设效率。

第三,运用ICT节能减碳。

欧盟《i2010战略》的实施是以ICT为核心的,因此如何运用ICT维持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了欧盟首要关心的问题。欧盟希望运用ICT达到节能减碳的环保效益,致力于达成2020年的目标:节省主要能源20%的消费,减少温室气体20%的排放,提升再生能源20%的使用。

数字法国2012计划

2008年是法国人异常煎熬的一年。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法国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动荡:巴黎股指全年累计跌幅42.70%,以建筑和汽车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多个行业,法国电信先后有23名员工自杀……法国萨科奇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压力,他们在急切地寻找让经济回暖的强心针。

为了GDP增长率

2009年初,4家权威机构对法国经济增长率给出了悲观的预测数字,无情地嘲弄着法国政府拟定的0.2%~0.5%的GDP增长目标。欧洲联盟委员会预测:2009年法国经济衰退明显,经济增长将为-1.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法国国家经济及统计研究所(INSEE)给出的数字均为负值:-1.9%、-0.4%、-1.6%。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1月8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预计2009年能保持增长的行业主要是信息服务、医药、飞机制造、电器设备、化妆品,其中,信息服务成为法国经济救命稻草,将增长2%。

第一个提出“将数字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核心内容”思路的人,是法国解放经济增长力工作小组主席雅克·阿塔利。根据阿塔利2008年1月向萨科奇总统提交的报告统计:数字经济在法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6%,而美国已经达到13%,韩国甚至达到17%;而由于数字产业的相对落后,导致法国经济增长率每年损失0.7个百分点。这个数字对法国政府具有致命的诱惑力,因此,萨科奇采纳了阿塔力报告中所提到的每一项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

解析数字法国2012计划

依据阿塔利报告任命的第一任数字经济发展事务国务秘书埃里克·贝松(Eric Besson)于2008年10月正式颁布了《数字法国2012计划》。这项涉及154项具体措施的计划,被埃里克。贝松称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加速器,也是政府针对金融危机提出的重要对策之一”。

这项计划核心内容涉及五个方面,主要是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优化市场竞争方面的变动:

第一,普及宽带互联网。实现从2010年起,以每月费用低于35欧元的低廉价格,让所有法国人享用宽带互联网。

第二,向通信业转移部分资源。截至2011年11月,将目前模拟电视信号占用的部分频谱资源转移供宽带互联网使用,2012年全面进入数字电视时代。这一做法与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宽带计划做法如出一辙——释放无线频谱,以降低宽带接入成本,增加用户选择。埃里克。贝松称此举将为法国带来14亿欧元额外财政收入。

第三,强化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性。在整个欧洲范围内,缩短转换手机供应商的必要时间,同时允许携号转网。鼓励发展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在2009年一季度颁发第三代(3G)移动手机的第四张营业执照的同时,优先照顾提供最优惠条件的供应商。

第四,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推广安全性极强的电子身份证,用于在互联网上确认使用者身份。

第五,进一步发展电子游戏产业。据统计,尽管2008年下半年爆发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然而2008年度,法国电子游戏及其相关产品的销售额仍高达30.4亿欧元,同比增幅为15%,创历史最高水平。目前,电子游戏产业与电影放映业、电视产业、DVD光盘产业均已并列为法国四大文化产业。

这些措施被法国政府给予厚望,能在2008~2012年的5年中帮助法国到2012年跻身于全世界最主要数字国家的行列。

一周年后的法国信息化

经过1年的实践,2009年法国GDP连续两个季度回升,抑制住了下滑的态势。2009年第二季度,法国经济经过9个月的低迷后,奇迹般地增长了0.3%,紧接着的第三季度也上升了0.3%。宽带互联网、数字电视、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也已经显现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数字法国2012计划》要求电信运营商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宽带服务,而宽带资费将被限定在每月最高35欧元。这使法国成为欧盟第一个强制要求提供宽带服务的国家,并且法国政府将规定,只有普遍服务提供商在人口稀少的地区确保一系列基本服务才能够获得公共补助金。法国现在的4家宽带网络运营商中,有3家提供29.9欧元/月的宽带费用,1家有线电视运营商宽带价格为19.9欧元/月,均已低于《数字法国2012计划》的要求。法国2009年人均收入是1600欧元/月,宽带费用为29.9欧元/月,占比1.9%。2009年,法国宽带普及率达95%,并且均享受低价宽带。

法国数字电视覆盖率上调。2008年3月,法国数字电视入户率为51.7%,这些家庭通过地面数字电视、ADSL、卫星、光缆收看数字电视。2009年8月,55个新区域被准许使用地面数字电视(TNT),从而使得法国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88%。而法国国家视听高级委员会(简称CSA)确定的目标是,2011年如果数字电视覆盖率达91%,就可以最终停止模拟电视的播放。这将节约大量频谱资源,对降低互联网宽带的接入成本起到重要作用。

法国信息社会建设开始深入民生的方方面面。8月24日,法国最高法院裁决,允许将手机短信作为证明配偶不忠的合法证据。以前,法国法院认定在离婚诉讼中以短信作证据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因此不予采信。而另一方面,网购也成为人们最热衷的消费方式。法国2009年第三季度网购成交额同比攀升30%。法国电子商务及远程销售协会于11月17日公布的数字预计,今年最后两个月的网购成交额可能会达到50多亿欧元,同比增加25%。今年前9个月法国成交活跃的网店数量同比激增了34%。3G手机的旺销也推动了网购的发展,今年第三季度用手机上网购物的人数达到90多万,同比增加了29%。

这些接踵而至的利好消息,使得法国政府总算能喘口气了。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当法国总统萨科齐携夫人布吕尼到达地中海度假时,他们似乎比以往更加悠闲放松。对于萨科齐来说,经济回升的消息将其不久前因为锻炼而晕倒的负面影响一扫而空。

IT韩国未来战略

早上起床入厕后,设置在马桶内的传感器就把收集到的健康信息传给医院,随后医院将诊断结果和当天注意事项呈现在卫生间的显示屏上。接下来,按照智能冰箱推荐的食谱吃早餐,再按电脑根据当天天气情况做出的穿衣提示穿好衣服,然后开着智能电动车上班,到达后把车交给无人停车系统……

这就是韩国政府2009年9月2日发表的《IT韩国未来战略》报告描绘的韩国人未来生活图景。

今年9月,韩国政府了《IT韩国未来战略》,决定未来5年内投资189.3万亿韩元(约合1.035万亿元)发展电子信息核心战略产业,以实现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韩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30多年来,了一系列计划。2004年的U-Korea战略,给韩国信息化发展目标定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韩国的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发展模式还被公认为国际上最成功的典范。目前,韩国信息产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7%(对比数据:我国2007年信息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约7.2%,计划到2010年时,比重增至10%),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40%,是国家核心产业。韩国经济腾飞,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迅速恢复,与信息产业的崛起有很大关系。但近年来,韩国信息产业竞争力逐渐下降。迫于这种形势,韩国了其最新的信息化计划——《IT韩国未来战略》。

《IT韩国未来战略》核心内容包括:把信息整合、软件、基础信息设备、广播通信、互联网等5个领域确定为信息核心战略领域;未来5年内投资189.3万亿韩元发展信息核心战略产业;把汽车、造船、医疗、纤维、机械、航空、建筑、国防、能源、机器人等信息技术整合效果显着的行业定为10大战略行业;制定了在半导体、显示器、手机三个信息主力领域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将加强下一代存储器的研发,并积极参与制定下一代显示器和移动通信行业标准;广播通信领域,韩国将提高自主技术开发的无线宽带(WiBro)、网络电视和3D(立体)电视的商业化水平,到2012年完成数字电视播放转换工作,并在2011年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进行3D电视的试播;韩国计划到明年底,在全国22万所中小学教室设置网络电视,使学生可以免费收看课外辅导讲座;到2012年,全国将铺设网速比现在快10倍的宽带网络,为老人和活动不便的患者全面提供远程诊疗服务。此次战略的意味着韩国信息化在向一个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也标志着韩国信息化迈上了新台阶。

90%家庭接入宽带网络

韩国的信息化水平和世界最先进的美国的距离正在逐渐缩短,目前已经达到了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水平。在生活领域,韩国90%的家庭已经接入宽带网络,超过6岁的公民对互联网的使用率达到755%;在经济领域,电子商务交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销售方式;在金融领域,实时在线交易正在取代传统的银行窗口业务,DMB业务和直接支付交易也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在教育领域,大学文凭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获得。移动电话业务开通以来,韩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4000万户,实现了“人手一部手机”。

政府主导是成功关键

通过对韩国信息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韩国的国情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电子政务建设同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地理文化背景都十分接近,了解韩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对加速我国今后电子政务建设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韩国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电子政务建设方式,在电子政务建设时重视全国的统一规划,并设定统一标准。在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的同时,韩国政府还特别注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以促进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推进,同时避免因法规滞后而给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韩国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投资项目,通过投资效益分析评价提高电子政务投资效益。

日本信息化建设三级跳

建立副首相级首席信息官(CIO)、开设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这些是日本推出的新一代信息化战略“i-Japan”中的内容。综观日本的信息化战略,从“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不仅仅是一个字母的变化,更是日本信息化战略的理念、目标与路径的全方位改变。

e-Japan:为信息化建设奠基

2000年7月,日本政府召开了IT战略会议,创立了IT战略总部,将其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集中研究组织。次年1月,这个成立不到一年的IT战略总部便喊出了推行“e-Japan”战略的响亮口号,其中的“e”是“electronic”(电子的)的首字母。

“e-Japan”战略的目标是在5年内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T国家。而政策目标的实现路径的选择往往与当时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阶段息息相关。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日本的互联网用户数约为4700万人,同比增长率高达74%,互联网的普及率更是由1999年底的21%提升到37%。但是受限于基础设施的普及率,日本互联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最基本的瓶颈。

为此,IT战略总部将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定为三个方面:电子政务、互联网基建、信息人才培养。

在电子政务方面,日本通过建立“四极互联网”以及“五项基础建设”,来构建电子政务的软件构架与硬件体系。

另外,该战略借助制定信息技术标准、普及远程教育,以及在大学新设、改组IT专业,增加入学定额等方式来实现信息人才的培养。

u-Japan:创造上网环境

尽管宽带普及率迅速提高,但日本宽带的实际使用率却不能让人满意:DSL、Cablemodem和FTTH的实际使用量分别只占设施能力的30%、11%和5%左右。面对这一差距,2004年3月,日本政府召开了“实现泛在网络社会政策”座谈会。同年5月,“u-Japan”战略正式诞生,

“u”(ubiquitous的首字母)意指“无所不在的”。根据“u-Japan”战略,到2010年,日本将建成一个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都可以上网的环境。

如何来营造这样一种上网环境?如何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呢?“u-Japan”战略将发展各种网络应用作为主要的解决之道,其中,政府扮演着提供资金,支持这些应用的开发与发展的角色。

人们不使用网络有各种原因。“u-Japan”战略针对不同的原因,制定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如针对老人和残疾人,“u-Japan”战略支持开发更便捷的人机交互界面、提供ICT知识培训等;针对那些对网络安全性抱以强烈怀疑态度的人,“u-Japan”战略扶持保障医疗、教育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安全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i-Japan:转动公共部门的网络齿轮

由于此前基础设施的建设,日本政府指出,日本的通信基础设施已在世界领先。但是,日本正面临着公共部门利用信息技术进程缓慢的现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在今年补拨了1万亿日元预算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推出了助力公共部门信息化应用的“i-Japan”战略。“i-Japan”战略将执行目标聚焦在了三大公共部门——政府、医院和学校。

篇9

第一,物联网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发展基础之一,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关系着物联网发展进程,而每个国家互联网发展情况却各不相同(如表1)。(1)美国的信息化程度位于世界首位。到20世纪末为止,美国在“信息及通信技术领域,至少领先欧洲5年,领先日本10年”;据预测,2012—2016年美国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数从1.74亿将增加到2.65亿,可以看出美国物联网发展基础设施已基本成熟。(2)2011年10月,欧盟委员会开始“连接欧洲通信”项目,共投入92亿欧元建设欧洲高速、特高速宽带网络(欧洲高速网速目标是每秒30兆位以上,特高速目标是指每秒100兆位以上),实现欧洲各国2020年物联网战略目标。到2012年止,欧洲网民数量是5.19亿。2012年6月统计数据得出,欧洲互联网占全世界互联网份额的21.6%(数据来源:ping-)。德国和意大利是手机上网率最高的国家,人数占到了34%,法国是28%,西班牙为26%,英国为24%。可以看出,欧盟积极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网速的提升,这直接影响着物联网发展速度。(3)日本信息化程度已经位于世界第二。据统计,日本1999年计算机安装使用数量为3630万台,仅次于美国;到2010年6月止,日本手机上网用户覆盖率达到75%,其高速网络覆盖率则达到82.4%。(4)韩国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极高速度发展着。经合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末,韩国高速网络覆盖率已达100.6%,国家高速网络平均覆盖率是54.3%。2012年5月为止,韩国手机上网用户已达到2672万人,占全部手机用户总数的50.84%。纵观全球信息化发展情况,2010年ITU数据显示:到2009年止,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其中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是64.2%,而发展中国家互联网普及率为17.5%。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达到46亿,其中发展中国家为32亿(印度是4.8亿、中国是7.5亿),为发达国家用户数量的2倍。发展中国家移动电话普及率仅为56.8%,而发达国家普及率则是113%(数据来源:2010年末ITU全球信息化指数)。

第二,物联网发达国家国家扶持政策美国。美国是由企业开发提出发展物联网蓝图,并在其核心技术完全成熟的条件下展开。作为信息化的更高阶段,美国政府毫不犹豫地提出了物联网的发展战略目标,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物联网产业,以保证美国在下一阶段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如表2所示)。欧盟。欧盟把发展物联网产业战略作为走出经济窘境的“救命稻草”积极推进,并领先于美国制定关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各项制度和政策、管理机制,在多地建立试点工程和开展研究项目,拟定发展物联网产业详细步骤。2007年,欧盟出台《RFID在欧洲———迈向政策框架的步骤》。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出台《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9月《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规划欧洲物联网发展自2010年始每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路线;10月正式对外欧洲物联网战略,通过ICT研发计划并投入4亿欧元。并且于2011—2013年投入3亿欧元支持与物联网相关的短期项目。日本。日本致力于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泛在网”的理念,日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较高,在推进物联网产业建设过程中没有太多的障碍。日本政府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提出三步走的发展策略:e-Japan、u-Japan、i-Japan。2004年,日本由总务省召开“实现泛在网络社会政策座谈会”,把u-Ja-pan列为重点发展项目。2009年,日本开始实施IT战略中i-Japan战略,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社会每个角落。

韩国。韩国物联网建设同日本战略有其相似之处。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颁布《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则》,要“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如表3)第三,物联网发达国家实践成效物联网经济作为互联网经济的新阶段,以新形态推动着各国经济发展,并初显成效。(1)在信息产业拉动下美国政府提出发展物联网,创建“智慧地球”的战略,以此希望保持21世纪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独霸地位。到2012年为止,虽然美国经济仍处于困境,但经济已呈现缓慢增长趋势。(2)在2010—2012年间,欧洲各国经济出现短期快速增长,物联网无疑是其强大内生动力,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欧盟预测仅数字无线业务在此后15年间将为欧盟带来200亿~500亿欧元的经济利益。(3)在近40年里,日本从未停止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产业自身深度发展,已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其信息技术如网络通信、电子商务、网络手机终端零售等方面日渐完善,物联网发展基础已成熟。日本希冀通过物联网拉动经济增长,创建一个“低碳型资源大国”的长远发展目标。(4)韩国政府为了实现提出的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泛在信息社会,不仅大力支持企业开发物联网的商业模式,更在其公共领域投入较大资金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物联网产业在韩国的市场规模呈飞跃式增长趋势,2010年在韩国智慧城市进程中,与其直接相关的市场规模有50万亿韩元,到2014年预计可增至150万亿韩元。从美、日、欧、韩物联网产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出,各国物联网基础情况不同,其拉动经济增长的程度也不同,经济收益也不同。相同的是,物联网在各国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物联网战略实践与发展路径

发达国家提出物联网发展战略是顺势而为,而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已制定出一系列相关政策,并取得一定实践成效。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将物联网正式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并明确提出了发展物联网的“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着力推动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五大任务。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出台一系列物联网战略、政策以及细分领域的战略方向。国家物联网战略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据2011年《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的相关数据,2011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4.85亿;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12年11月底,我国手机用户达11.04亿;据陈海滢(2011)的研究,截止到2009年,我国RFID市场规模已达85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327亿元;据计世资讯研究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达403.5亿元。宏观上,我国物联网建设初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地区集群发展的物联网产业空间格局。即便如此,我国物联网产业仍面临考验。尽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段距离。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无法同步;物联网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我国各省对物联网投入资金比例不同,也导致了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同步;另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物联网基础设施落后,加之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农村人口又占比例的多数,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为此,需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政策、技术等层面全面跟进。

第一,缩小物联网发展地区差距,强化物联网产业链核心技术的引进与自主开发。自物联网产业发展以来,政府扶持这一强化的行政力量主要集中在电信、移动等物联网商业领域内。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尚未得到全方位应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仍不具备完善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及其服务水平。其一,通过比对发达国家物联网发展经验,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仍是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全力在最短时间内使物联网达到全国范围内平衡发展,解决因地区差距过大导致的物联网无法稳定发展问题。其二,我国物联网如RFID、多维条形码等核心技术在实践层面尚不具备大面积应用条件;物联网核心支撑技术如信息传感器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亟须实现技术层面的突破。其三,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但物联网项目咨询服务、知识产权交易及管理服务、物联网预警服务、共性技术系统服务等物联网服务能力较低,致使应用水平无法充分发挥。其四,分析美国物联网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得出,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要由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和商业实践。但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是国家先行,民间企业没有形成市场认可的物联网发展商业模式,虽单项技术市场规模可观,但无法形成产业联动。其五,中国物联网产业要扩大发展,必须破除其行业壁垒,使区域内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整合,促使区域间物联网产业分工协作格局逐步建立起来。为此,要学习引进并吸收发达国家物联网先进技术,破除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壁垒,这是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之要务。

第二,政策上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结合,促成新型城镇化政策部署与物联网发展的联动与协同。发达国家经验告诉我们,物联网发展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一定要符合国家现实,与其他国家政策相互配合。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下社会重要战略部署,物联网产业发展可促进各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加快新型经济模式的形成,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将集约、低碳、绿色、智慧等理念完全融合起来并制定相应政策具体实施。新型城镇化是载体,物联网技术既是“智慧城市”战略的“黏合剂”,也是实现“智慧城市”的保障。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这就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应政策具有针对性、前瞻性,保障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物联网产业健康持续协同发展。

篇10

[关键词] 智慧城市;概念;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036-02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the concept of smart city is springing up all over the world.In our country, many cities have expl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ity.Analyzing the operation mode of smart city: government sole proprietorship; government investment, operator operation;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operatorinvestment, and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cases, the government shouldadopt different investment operation modes in the digital, integration,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stage.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highlight the strengths and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in terms of the principle of smart city.

Key words: smart city, concept, operation mode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2008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各国的经济都在不同程度的走下坡路。在这一大背景下,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各国都争相把这一理念作为重振国家经济的“法宝”。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实践,“智慧地球”战略已经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智慧地球的基础是智慧城市,它的发展首当其冲。

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化的城市模型,它是高新技术应用于城市化建设、运行的一种方式。智慧城市的实质是把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于管理、以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模式、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大变革。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达到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3.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在不增加额外能耗的基础上发展速度是正常发展的多倍,即提升了发展速度又避免给环境造成更大的伤害,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智慧城市通过综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变个人、群体、政府之间的交往方式。它可以实现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政府与市民、行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能够更合理的利用资源、选择最适合的城市发展道路、做出最快速的城市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为居民创造更优质、便捷的城市生活。

二、现存的运营模式

目前,智慧城市的运营模式总体上有以下三种:政府独资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运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

政府独资运营:政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全部的资金、运营也由政府承担,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在一些涉及到公共安全、基础设置、战略设施等领域中,这种方式是比较适合的。它的优点是:政府能够深入监管工程的控制和运营、统筹性好。缺点是政府需要有足够的建设与运营能力,并承担所有建设费用和相应的投资风险。

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运营:此种模式下,政府作为主要的投资方与引导推动方,由运营商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后续的维护。它的优点是:政府仍然能够掌握所有权,所承担的风险有所降低。缺点是建设费用仍然全部由政府承担,财政压力较大。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政府与企业达成期限协议,由政府给与政策方面的支持、不投资,企业投资建设、运营。风险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它的优点是:政府不需要承担巨额的建设、运营费用,风险有所降低。缺点是:控制权有所转移。

这几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能硬性的强调或使用某一种。

三、国内外成功的运营模式案例

建设智慧城市其实是对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各国都在致力于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智慧城市,也在用符合本地区经济情况的方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