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核心竞争力;营销专业测评标准;能力培养体系;提升路径
[DOI]10.13939/ki.zgsc.2016.31.190
全国高校九成以上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给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在不断提高,劳动就业供需关系出现结构性错位。基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山东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而培养并提升山东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竞争力是解决山东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服务山东省经济建设的关键举措。
1重要概念及关系
1.1重要概念
1.1.1职业核心竞争力
职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学生以掌握专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经过整合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从自身实际职业能力体系现状出发,培养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核心能力,从而形成不易被职业竞争对手效仿或取代的优势,这就是职业核心竞争力。
1.1.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核心竞争力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核心竞争力指的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它源于市场营销专业所具备的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它通过高职院校建立一套有效的能力培养体系和测评标准的提升路径来激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形成自身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1.1.3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是在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市场调查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推销技巧,客户管理能力等)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分为三个部分:
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包括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包括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等;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和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心理承受能力,包括领导能力和其他能力。
1.2关系及能力层次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市场营销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它不是单纯的加和,而是针对不同岗位和职位,按能力层次划分,从自身实际职业能力体系现状出发,经过个人长期整合形成的不易被对手取代的优势。
能力层次分为三种:能力基础层,能力中间层和能力高级层。其中能力基础层包括专业岗位初级知识和技能、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交能力,它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找到工作的基础前提能力,是营销助理以及初级营销业务员所具备的能力。能力中间层包括专业岗位中级知识和技能、职业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礼仪和执行力,它是营销主管或区域营销主管所具备的能力。能力高级层包括专业岗位高级知识和技能、自我管理能力、领导力、决策力和研究能力,它是营销经理以及更高职位所需要的能力。
图1职业核心竞争力构成来源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指在能力基础层具备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情况在能力中间层和能力高级层融合之下,形成不易被职业竞争对手效仿或取代的优势,这就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山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研究,就是基于上述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层次,提出不同层次职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培养体系和测评标准。
2山东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2.1专业岗位知识和技能欠缺
2.1.1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全
高职院校学生相比本科院校来说,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短,高校都是按学期开设专业课,这导致离毕业时间最近的专业课知识比开设时间最早的掌握好。毕业工作期间是将理论知识全面整体运用到工作岗位中,85%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反馈工作中用到的理论知识概率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全。
2.1.2专业理论运用不灵活
在实际工作中,就业单位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反映将专业理论知识整体宏观用到工作岗位中难度大,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不灵活。比如市场调查问卷整理情况,营销战略知识运用到实际营销岗位的完成情况等不理想。
2.1.3营销策划方案撰写能力较差
92.3%的新就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不能独立完成营销策划方案的撰写,5%的学生能撰写出来一份营销策划方案,但是不完整也不规范。只有2.7%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份比较专业的营销策划方案,并得到领导认可。
2.1.4客户管理能力几乎为零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客户管理能力几乎没有,新入职的毕业生关于客户管理方面的能力一概不知,不懂主动去搜索客户,甚至是潜在客户来公司都被老员工抢先接待,公司分配的客户都无法维护好,导致客户流失现象严重。
2.2信息处理能力较差
2.2.1对公司和产品的信息处理能力差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将来走向哪一行业规划不当,甚至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前没有规划,加上新入职对公司和产品的基本资料掌握慢,严重影响分配到营销业务岗位的工作开展顺利与否。
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并购 模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寓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能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
并购(Merger and Acquisition,简称M&A)是兼并和收购的简称。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公司合并,一种形式是吸收合并,指实施兼并的公司继续存在,被兼并的企业不复存在,另一种形式是创设合并,指原有企业都不存在,而是创立一家新的企业。收购是指一个公司购买另一家公司的大部分资产或证券,将被收购公司的全部或者部分股份转换成为其全资子公司或者控股子公司。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价值性。用来满足市场需求所需的资源、制度、能力、环境因素对企业实现持续生存和发展具有的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顾客判定的竞争优势,符合市场需求的价值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特性。
稀缺性。现实中一些满足市场需求的资源、能力、环境因素的需求大于供给,特别是一些与人力资本有关的个人潜在意识洞察力,组织在特殊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企业文化、核心能力等,不易复制和模仿,从而存在短缺。
持续性。企业必须拥有其他企业不易获得、仿效、复制的某些因素,能够长期占有,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中长期发挥作用,使竞争优势得以维持,从而带来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超群性。长期存在着那些有价值性的、超过其他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或环境因素,才能产生持续超额收益,从而促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
独特性。独特性能为企业带来绝对的竞争优势,带来其他企业无法赶超的超额收益,从而确保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
整体性。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企业各类资源、制度、能力、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以及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企业目标实现程度是企业所有资源、制度、能力、环境因素中优势、劣势以及中间水平的整体反映。
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并购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的发展是由企业并购实践推动的,经历了动因研究、并购形式及经济学理论基础、并购的融资问题研究等几个阶段。
效率理论。效率理论从盘活存量资源实现增量,提高社会总体收益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并购以及其他形式的资产重组方式可以产生两种正向效果:一是有利于管理层业绩的提高,这可以从并购方和被并购方共同得到体现;二是导致各种形式的协同效应,即“1+1=3”的效应,具体包括管理协同、财务协同、经营协同等。
信息理论。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收购活动成功与否,目标企业股票在收购过程中会被重新提高估价。另一种观点认为,要约收购提供给市场的信息是,目标企业将被收购,而收购方由于拥有改善目标企业经营业绩的特有资源、可能在收购完成后,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将有大幅度的改善。
理论。当管理者拥有公司的股权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时,就会产生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作效率的低下或不必要的额外高消费。管理者的报酬是公司规模的函数,管理者往往有强烈地扩大企业规模的动机,进行一些并不一定能带来高的投资回报率的并购活动。
市场势力理论。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相对于同类行业其他企业的规模,使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超过其竞争对手而获取竞争上的优势,从而实现较高的市场份额。通过并购实现的市场势力增加是实现了规模经济或获取协同效应的结果。
上述理论的启示是,企业在通过并购实现核心能力强化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并购对方资源和独特能力的识别,以及资源之间的互补和协同。
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态与企业并购模式
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情况是企业集团发展图快贪大,盲目地并购中小企业的简单外部扩张,这是缺乏以核心竞争能力为导向的并购,本文在此提出基于核心竞争力构筑和培育的企业并购模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包括品牌、营销网络、服务能力等)、企业文化、资本运作能力等方面能力的整合,根据这些表现形态的不同,本文主要讨论三种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购模式:
(一)基于技术能力的并购模式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等,其积累可以通过内部学习、技术合作等方式实现,也可通过并购获取外部技术能力、实现外部资源内部化的方式实现。企业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不可能在它的生产所需要的多个技术方面都能依靠内部积累取得领先的地位,来建立和保持它的竞争优势,因此通过并购来培育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能力成为有效的途径选择。
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反映在知识、能力、专长、信息、资源等内在要素,是一组技能、经验和知识的集合体,依附在个体和组织载体中,通过并购获取技术核心能力,其实质在于获取外部知识,与组织内部知识融合,使之具有独特性、超群性、稀缺性等待征,形成有自身特征的知识体系。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发现、选择和利用,其前提也是企业知识能力的积累。 因此企业要成功地实现以基于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并购,必须分析并购企业自身的知识特征,以及知识的载体即组织和个体的特征,进一步分析被并购企业的知识特征和载体特征,保证并购后所获取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资源能尽可能快地实现低成本融合。
(二)基于市场营销能力的并购模式
企业较关注的获取品牌和商誉、市场营销渠道、顾客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构筑企业市场营销竞争能力的稀缺资源。企业如果依赖自身的积累去构筑这些稀缺资源,其过程是相当漫长的,投入也将非常巨大,通过并购来获取、建立和强化基于市场营销的核心能力,应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市场营销能力可以表现在品牌优势水平和商标声誉、产品创新能力、价格竞争能力、成本管理能力、促销能力、分销能力、顾客管理能力等。企业基于市场营销能力的并购,可通过并购其他具有良好品牌基础的企业,来树立商标和品牌优势,提升品牌和商标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可通过并购已在目标市场拥有良好分销网络的企业,节省大量的渠道建设费用和时间;可通过并购其他企业,获取生产能力、有形资产,加强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保护。基于市场营销能力的并购,可以扩张品牌和延伸网络资源,扩大企业的运作规模,强化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地位,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如法国达能并购上海梅林正广和,达能借助这国内优势品牌原有的销售渠道资源,大大开拓了达能产品的本土化营销网络渠道,提高了市场营销能力的延展性。
(三)基于企业文化的并购模式
企业文化被视为一个企业或企业管理的灵魂,一旦企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就很难为其他企业所模仿,企业文化天然地具有独特性、超群性、持续性、整体性等特性,所以一个企业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后,可以“变精神为物质”,节省交易费用,改善企业效率,成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的知识积累能力、技术发展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企业的文化管理能力紧密相关。企业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它的战略选择、资源分配、组织结构以及组织行为的基本取向。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经营业绩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基于企业文化核心能力延伸实施并购,企业在选择并购对象时要客观地分析并购双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来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本文指出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行为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思考,提出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该把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关键动机,可以考虑基于技术能力、营销和文化等核心竞争力的并购模式。
参考文献
1.洪银兴.资本市场: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王.企业并购整合-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一个综合性理论分析框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区域营销;区域竞争力;城市营销
一、区域竞争的关键――竞争力的构造
(一)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因而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国民收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概括性指标,决定着每个地区参加劳动地域分工的程度、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效率及其经济结构;固定资产是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部分,其决定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程度;价格和费率的地区差别是影响区域经济区位选择和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增长指数、专业化程度、直接费用系数、生产部门职能组合结构等,也是确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生产综合体发展规模及其影响范围的综合指标。区域经济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共同研究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地组织区域经济,有计划地配置生产力,才能够达到经济地利用全国自然资源,合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确定最佳的生产规模,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率与效益。
(二)区域经济联系与竞争
区域经济联系指的是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经济行为。
现代区域经济联系的一般表现形式是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极致表现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交织、逐渐融合的重要表现。在世界范围内,需要确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国际规则,逐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它给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新了挑战。
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一体化的本质是区域竞争,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合作和一体化。国际间的贸易冲突和国内的地方保护都反映了区域间的竞争关系本质。
(三)区域经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构造视角
区域竞争,是“人类的利益冲突之一”。面对区域发展中的冲突,可以理解,现代经济中的区域经济成长也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体只有具备强势的竞争力,才能够在区域发展中获得一席之地。
区域竞争核心竞争力构造思路来自西方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概念由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首先提出。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由此观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的是从根本来认识和培养组织的竞争能力,塑造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延展性的能力。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区域核心竞争力可以定义为区域在区域竞争中所具有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延展性的能力。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他地区相比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是区域竞争外显优势的根本。
以核心竞争力构造视角来观察区域竞争,可以为区域竞争提供两种实践思路:
突出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区域竞争是全面竞争,是根本的竞争,区域整体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单项指标优势不构成持久优势,区域竞争中要关注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即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明的总体发展才构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单项优势的单兵独进不仅不能够充分发挥优势,反而造成资源浪费(李成林,2006)。
特色发展。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具有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等特征延展性做出特色优势。
区域核心竞争力可以分解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资源有关,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可以是区位优势如地处交通要道和枢纽,或沿海、沿边;自然资源优势如区内蕴藏的矿藏资源,或水能资源;社会资源优势,主要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区内已集聚的智力资源,或成为政治、经济、金融中心;混合型,即以上优势兼有。这些特色和优势或是天然禀赋,其他地区无法学习和转移;或是历史发展的长期积累,其他地区在短期内很难追赶,因此都能带来较大的差别利益。尤其是天然禀赋的比较优势,一直都是区域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区域竞争力构造的理念基础――营销
(一)营销理念的含义
营销理念本身是一种企业经营哲学,包括市场营销理念与社会营销理念。其中市场营销定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本质上是一种以顾客需要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论在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的体现,是“买方市场”环境下企业应对剧烈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产物,是企业经营哲学的一种变革。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修改和补充。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出现能源短缺、通货膨胀、失业增加、环境污染严重、消费者保护运动盛行的新环境。市场营销理念隐含着消费者利益和长期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社会营销理念要求要统筹兼顾3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满足和社会长期整体利益。
(二)区域竞争的营销理念
1、区域竞争的营销理念指的是以营销理念为基础来构造区域竞争力,把区域整体作为营销的对象和内容。区域经营者通过创造、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以满足“区域消费者”的需要。区域营销理念下的消费者,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更包括参与区域活动的投资者、兴业者、旅游者等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区域产品包括区域内各种资源的组合产出,如区域政策产品、区域法治法制产品、区域秩序产品、区域环境产品、区域人力资本产品、区域旅游产品、区域文化产品,还有传统意义上的实体产品。
2、区域营销的价值取向和作用机制。区域营销理念的基本内容是市场营销,即以区域顾客为导向,把区域整体作为营销的对象。区域市场营销理念的意义在于,首先是确立市场对区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优势;其次是稀释“地方区域保护主义”壁垒,把区域整体置放在更宽的平台上谋求区域的更高水平的发展从而走出地方保护的低水平发展陷阱。同时,由于区域发展异于企业活动的性质,区域发展在价值取向上,要突出社会营销取向,谋求区域发展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由此要重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宏观调控竞争的作用。
三、区域营销的核心――城市营销
(一)城市的功能
有关城市的起源,学术界关于城市的起源有3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三是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综合城市起源的“集市说”与“社会分工说”,可以确认,“城市”概念本身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和功能:“城”为地域概念,指的是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从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早的“城市”即发端于因商品交换而导致的人群集聚,同时,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最初的城市中的工业集聚,是为了使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销售相对于将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来交换而言,则正是一种随着工业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变革。
(二)城市在区域的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发生学意义上,城市存在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其实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其作用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这是城市起源“防御说”的观点。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城市是一个消费中心,不具有生产功能,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学者们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与法国等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里。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以及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逻辑的扩展。聚群是人类的本能的需要;基于恐惧的需要的聚群,构成了城市的最基本的功能――防御。随着聚群的延伸,交易成为城市的一个内容并导致人群的分化。这种分化导致城市功能的突出,在城市与其所在的区域的关系中,城市成为区域生产力的中心和区域发展的龙头,在区域发展中,城市获得了主导的地位。城市在最初的意义上基于区域的状况而发展,随后城市的性质和水平又决定了区域的发展路径和水平。
在此,引入“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概念。市域指的是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是现代意义上的基于区域行政管理发展出来的描述城市与其所在的区域基于行政管理的一种关系。在“市域”概念下,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同时城市与辖区内的地域构成紧密的关系。在现实的管理体制下,城市与区域内的关系通过城镇体系来构建。即在“市域”范围内,以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显然,“市域”概念体现了生产力结构与行政管理体制两个维度的内涵。
(三)城市营销是区域营销的核心
由于城市是区域的中心(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社会的等),主导着区域发展的性质和水平,那么,区域竞争力一定意义上就决定于城市竞争力,那么对区域竞争力构造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对城市竞争力构造的研究。
四、结论
借鉴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可以理解为区域竞争力构造的活动,具有独特的、不可模仿的、有价值的资源所凝练而成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区域在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又由于城市在区域中的主导地位的性质,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造可以抽象为城市竞争力的构造。而核心竞争力构造的理念基础则是营销,是以对城市客户包括居民、游客、投资者的满足为导向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2.
篇4
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竞争当中形成的,其深深蕴含在企业的本质工作当中,保证着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取得有优势并有所发挥,使企业在国际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主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比较低下,还不能更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因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持续发展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它既是凝聚企业现有业务的“塑胶”,也是企业发展新业务的“发动机”。依托核心竞争力可以取得相关产业或服务的领先地位,并创造出更多新的市场。企业是以核心竞争力开展经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领头羊”。
(二)核心竞争力具有比任何产品或服务更为持久的生命力例如摩托罗拉的核心竞争力――无线通讯相较于构成这项专长的许多技术及借用这项专长的不少产品更加持久。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关注某种产品和职能部门的发展战略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更能保证企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较低原因
(一)我国企业中小型占绝大多数,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的科技研究与创新。这使大多数企业技术能力较落后于其他国家,技术创新较晚并且人才的流失导致科研规模的落后及基础人员薄弱等现象并且缺少必要的资金。
(二)企业不重视文化的建设。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抓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往往忽视文化方面建设工作,其实影响企业发展的正是文化因素,因为企业若缺乏优秀文化的导向、激励作用,企业就失去了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足我国企业营销方式、手段单一,多倾向于将大量营销费用投入单一的电视媒体,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影响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企业高水平技术人才的缺乏。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对于专业性的技术研究及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人员不重视这也导致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和不足。一些不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只是在需要时进行招聘一些新进员工,这对于企业的运营及发展方面大打折扣。
(五)大多数企业由于规模的束缚没有形成同行业中的规模优势,国内企业的发展参差不齐且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大型的企业少之又少,与国际中的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在国际标准看来,汽车厂家只有在一年生产100万辆的汽车才算上规模企业的经营模式的话,我国的122家汽车制造厂商中相比最大的一汽与二汽公司两者加起来年产量只有20多万辆,远远达不到国际水平要求的标准。因此,由于我国国内企业的规模较小的弊端,导致企业的实力不足,竞争力弱,难以与国际企业抗衡。
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紧抓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增加企业的高新技术人才的注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基础,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形成有力的凭证和支撑。因此,国有的大中型企业应加大对科研及技术的创新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大技术开发,增强企业的核心技术力量,提高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这些机制为科研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创造条件。
1、企业的科研、技术水平的创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拥有了较强的创新后盾,才能在此基础上研发出适合市场的需求并满足大众的需要的高新技术产品,时期也能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长久生存。
2、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能力进行市场的开发与研究,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市场营销模式。实行企业特色开创市场的更深领域。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企业要转向依赖双向互动的网络媒体的营销方式。企业可以和消费者跨越时空在网上进行沟通,使企业更直接、更广泛接触顾客,获取顾客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站宣扬企业形象,推广其产品。
(二)建立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文化支持和支撑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在当今经济时代一定要重视文化建设,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财富和巨大的内在潜能。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才能形成一股凝聚力、核心力,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以企业文化作为推动力促使企业发展壮大的企业在我国也有不少,像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海尔文化。
(三)走“外部扩张”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
1、收购是企业通过合法手段购买一个研究机构或另外企业的专利技术以便更好发挥自己核心竞争力兼并是获得被兼并企业的技术成果和多种资源,它是企业获取其他企业某一能力要素来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美国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成为了飞机制造业“全球霸王”,其核心竞争力大为提升,超过了欧洲空中客车。
篇5
[关键词]数字时代 书店经营人才 核心竞争力 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2年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对接湖南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的高职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BZZ113)
[作者简介]唐乘花(1968—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管理系,副编审,研究方向为出版与发行、数字出版。(湖南 长沙 410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06—02
当今社会充斥着激烈的竞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消费结构和方式,图书发行渠道更为广阔,网络书店日益红火,实体书店的经营面临巨大冲击。图书的营销模式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书店的经营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高职出版与发行专业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和新媒体运用能力、数字营销能力,使其成为既懂传统书店经营又懂新媒体技术数字化营销的优秀人才,是凸显专业特色、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发展根本。数字时代,高职培养的书店经营人才必须强化数字营销环境下的创新能力,打造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提升传统营销中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本文重点结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出版与发行专业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核
1.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提出的,即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外延越来越广,适用对象也越来越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其他人而言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
2.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高职院校的属性和学生自身发展视角来看,高职学生是面向岗位(群)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核心竞争力应包括素质与职业技能两个方面;从新形势下就业竞争视角来看,教育界学者提出高职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又可细分为学习力、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六个方面;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视角来看,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学生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集合。因此,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学生个人能力中那些能使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步晋升的职业机会和社会认可的竞争力,是将技能和素养有机融合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
我院出版与发行专业培养的书店经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以市场营销实践能力为基础,以书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为载体而整合的一种综合能力,体现为学生未来从事书店陈列、销售、经营和管理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全面素质与职业技能,包括学生全方位的营销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造与创业能力、积极乐观的竞争心态。
二、数字时代书店经营人才核心竞争力转型
读者始终是出版业最终的市场,书店经营人才主要承担图书成品的流通和销售,是直接与读者打交道的环节,决定着出版业对市场参与的深入程度。图书销售应该是书店经营人才竞争的最大范围,竞争者应该是参与图书市场竞争的主体,包括图书生产者(出版商)、图书销售者(书店)、图书本身。然而,在数字时代,书店经营人才的竞争对象和竞争范围出现了新的变化。读者选择阅读内容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书店竞争突破了传统书业的范畴。书店经营模式的改变对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转型提出了现实要求。
1.强化数字营销环境下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经营人才应该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是经营人才的重要能力。在数字营销环境下,经营人才的创新意识从出版物内容选择、成品进货到销售,贯穿于书店经营工作的每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书店经营的业绩。数字化时代的创新能力是新型经营能力的重中之重。数字化出版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而且是由数字化引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由过去的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转变。在这个人人参与媒体、人人生产内容的时代,读者的价值观和趣味逐渐趋于个性化,更加关注个人感兴趣的内容。面对时代特征,书店营销人才应该思考如何在数字环境下满足读者阅读兴趣的创新。
2.打造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数字化时代,无论是出版单位、经营单位,还是数据库或网络平台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等,虽有着不同的盈利模式和运作程序与要求,但都要面对由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组成的多元化的出版市场。书店经营人才必须具有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掌控能力、宣传促销能力、数字出版趋势预测。书店经营人才的市场掌控能力,即能通过各种市场信息、出版资讯,把握纸质图书、电子图书以及纸质图书的碎片化的销售;书店经营人才的宣传促销能力,即能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宣传促销方式与手段,准确地揭示图书的市场卖点;书店经营人才的市场预测能力,即能通过对各种市场信息的整理分析,对自己书店经营的产品能预先判断其市场反响,从而作出较准确的经济价值评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掌握控制市场的主动权。
3.提升传统营销中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将图书的各方——从作者到读者、从出版商到零售商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具有新媒体、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书店经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书店营销界限,在书店经营过程中要求有数字环境的新空间概念和多媒体运用能力,在寻找产品、维护上游出版资源、宣传促销过程中都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因此,善于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图像、声音、动画或网络技术等将提升经营人才在数字媒体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为数字化营销、图书销售立体化打下基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营销已成为现代图书营销的主要手段,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注册和排名、网络广告、邮件列表、个性化营销、会员制营销、网络商店等成为书店经营人才的核心能力。
三、数字时代高职书店经营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策略
1.重构岗位核心课程:加强数字化营销教学内容,提高新媒体营销的能力。随着网络信息快速传输,市场营销效率和效能进一步提高,书店销售本身及环境发生了变革,以互联网为核心支撑的图书销售电子商务正在成为现代人购买图书的主流方式。互联网具有生活体验性、沟通性、差异性、创造性、关联性等特点,书店经营人才要学会根据数字时代新媒体的特点,研究读者的阅读变化和习惯,善于嫁接传统图书内容和数字化阅读内容,找到规律并据此开展内容产品的宣传营销和推广,使传播更加精准。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湖南职业教育发展“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结合来自书店经营环境的调研,重构“书店经营管理”“网络书店与电子商务”“出版物数字化营销”等满足书店经营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从实际岗位需要出发,加强以网络、电子商务、数字化营销等项目和任务为载体的实践教学,设计教学情境,重构教学内容,使学生熟悉书店所有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员工。
2.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竞争心态和数字环境下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法也处于主导地位。而高职院校生源在某种程度上讲是高考的失利者,学生自信心不足,加上自学能力较差,对专业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弱,课堂自律能力较差。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尤为重要,教师要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竞争心态。推崇 “少讲多做”“少教多学”,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各种评价手法,培养学生积极的竞争心态;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电子教案、网上开店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新的想法,鼓励交流和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对学生创新型人才品格的形成及日后走上创业的发展道路都大有裨益。
3.创新实训方式:采取“模拟书店+项目”的教学形式,塑造团队协作精神。为了提高学生书店经营与管理的能力,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精心设计实训内容,采用“模拟书店+项目”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具体措施是全班同学分为5个团队,每个团队通过“总经理竞争上岗,员工双向选择”搭建团队成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拟注册一家书店或者通过淘宝网开设一家网络书店,课程实训项目在书店的“模拟”环境中进行。从模拟注册书店开始,教学情境沿着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拓展逐步展开。这既有利于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培养主人翁精神,为培养学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书店经营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既能让高职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又能让高职学生从工作过程中探寻知识提供学习欲望,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对项目执行力最有效的方法。对我院出版与发行专业培养高职学生书店经营人才而言,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形式有:(1)课程实训,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安排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为目的的训练,主要在“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书店经营管理”“网络书店与电子商务”等课程教学中,进行模拟项目、仿真项目和结合企业的真实项目,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对书店经营项目的执行力;(2)假期实习,在学生学完几门主要专业课程后,利用暑假各书店经营旺季,根据实习人才的需要,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书店实习,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3)顶岗实习,在学完本专业全部专业课程后,安排将所学全部课程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实习,通常有一部分学生被安排到书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店经营综合能力。
高职出版与发行专业学生将是书店企业的主体,其核心竞争力是在残酷的人才竞争环境中的生存之道。从当今书店经营现状来看,实体书店面临着被网络书店挤压的生存危机,以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为导向,通过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实施来塑造学生核心竞争力,对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实战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致平.网店红火,传统书店亟待转变经营思维[EB/OL]. ,2011—11—03.
篇6
关键词:医院;营销战略;核心竞争力
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医患关系的不断恶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医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健康、快速、长远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医院从长远发展出发,实施战略管理,对医院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制定和实施符合医院长远发展的可行的战略。其中营销战略,就是实施战略管理,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营销战略的相关概念
(一)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实践主要也在美国。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市场营销是指为创造满足个人或组织目标的交换而规划和实施的理念、产品、服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过程。
(二)医院营销
根据科特勒的理论,医院营销学是辨别和满足患者与社会大众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需要,通过与社会大众建立医疗服务价值倾向的关系,可赢利地或不赢利地(取决于医院的财政来源)满足患者对治疗和预防的需求。医院营销的出发点是为患者,即“以患者为中心”。营销的重点是患者所需的医疗服务。营销的目的是识别并满足患者以及群众的求医需要,从而使医疗服务被群众接受,通过为患者解除病痛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医院营销战略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需要一个达到其目标的、全盘的、总的计划,这就叫战略。”医院市场营销战略是医院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市场环境,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进行的谋划和方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地制定营销战略是医院营销成功的关键。医院营销战略是把营销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是医院期望达到营销目标的营销逻辑,具有总体性、方向性和长远性。营销的一个基本而显著的特点是注重理性分析,以实证数据为基础,突出表现市场研究在营销领域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医院营销应当始于对医疗市场的研究与分析。
二、医院实施营销战略的意义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医疗市场已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患者的就医选择越来越多。同时,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应对这些市场变化,医院不得不主动采取相关措施了解自身所处的医疗市场变化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分析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医院的市场占有率,保证医院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引入营销战略,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有利于拓展医疗市场份额
医院的主旨任务就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拥有大量的患者就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基础。医院实施营销战略,首先要对医院所处的医疗市场环境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市场需求,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及具备哪些潜在市场,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市场的真正的需求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不断占领新的市场,进一步拓展医院的医疗市场份额。实施营销战略能够使医院做到“知己知彼”,对自身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展自身的医疗市场份额。
(二)有利于树立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医院营销不同于单纯的医院宣传,医院宣传是医院营销的有机组成部分;医院营销是对医院宣传的整合、提高,是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医院通过实施营销战略,首先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了所处的市场环境,明确了具体的市场需求。然后,根据相关的调研结果,针对具体的市场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开拓新的医疗市场,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对医院进行宣传,使患者和社会更深刻的认识医院,了解医院,发现医院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医院知名度,扩大医院业务量,推动医院的改革发展,使医院保持蓬勃的生机和强劲的动力。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院实施营销战略,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了患者多样化的需求,并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通过多种营销手段使患者认识医院、了解医院,并通过提供针对患者需求的人性化服务,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患者心中树立起医院的品牌形象,从而使患者成为忠实的客户,而这些患者同时又会成为医院的潜在宣传者,使医院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了解患者需求,医院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疗质量,使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符合患者需求的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宣传资料、互通健康信息、定期回访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健康指导并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从而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使患者能够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能够了解医院的整体文化氛围,增强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这些都为减少医疗纠纷,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激励竞争,许多医院开始进行战略管理,从宏观层面对医院的发展进行分析、规划,而实施营销战略就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医院营销分为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首先应该进行内部营销,使医院员工了解医院的价值观、医院文化等。医院的营销战略应该提倡全员营销,营销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而是医院全员的共同责任。将营销理念融入职工的日常生活中,使医务人员具备一种在平时的医疗服务活动中向患者展示一种良好的职业形象,树立医院的形象的意识。使每一位员工都能了解并融入医院文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增强医院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医院如何实施营销战略
(一)分析医疗生服务
篇7
众所周知,银行是经营货币和提供相关服务的金融企业,服务的本质是一种涉及某些无形性因素的活动,银行市场营销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商业银行营销是现代商业银行组织或银行营销人员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以银行最高领导层的战略决策和各级主管的管理哲学、营销理念、思维方式为指导,以市场格局的变化及其未来趋势为导向,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系,以顾客、顾客需求及其未来变化为中心,以提供超值服务满足顾客需要和提高顾客满意度为基准,以创建、扩大、巩固忠诚顾客群为目标,以适应、改造瞬息多变的环境与创造、改善人的各种需要、欲望和需求为手段,通过一系列创造性活动,运用一整套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施和各种营销工具、技巧、方法,创造和实现银行与顾客的教育机会,变潜在的交换为现实交换和公平交易,进一步实现银行发展目标的带有全面性、整体性的银行管理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
2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系的设计方法
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结合银行营销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商业银行营销体系的设计过程包括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银行营销理念制定阶段:主要目的是确定营销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全体员工的思想,进而上升为企业文化。第二阶段,营销状态分析:主要是对银行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收集所有相关数据,对商业银行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评估,包括营销环境评审和SWOT分析两个步骤。第三阶段,营销战略制定阶段:主要是通过市场细分,对各个营销机会进行评估,选择对本行有吸引力、最有利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确定本行及产品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三个步骤;第四阶段,营销组合策略制定阶段,主要是根据本行的营销战略制定内部营销、传统营销、创新营销三大要素的营销策略,包括内部营销策略的制定、传统营销策略的制定、互动营销策略的制定三个步骤。第五阶段,建立与上述目标相适应高效的营销组织体系,包括营销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激励机制、管理办法等。
3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措施
3.1树立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念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理念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所谓理念,就是银行坚持的一种信念,它产生一种规范力和推动力。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和目标,因此,理念是银行经营的源泉。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的基本理念以为以下几点。(1)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是指银行的各种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始终要追随市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是因为市场存在比较经济效益,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位经济主体追逐的主题,银行也不例外,否则就会被同业市场竞争淘汰掉。(2)以客户为中心。客户是上帝,客户是银行利润的来源,客户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扩大客户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完成银行自身的利润目标,最终获得客户和银行的双赢局面,是银行的基本目标。银行应先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努力满足客户的边缘需求,先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再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先满足客户的功能需求再满足客户的价格需求。(3)诚信经营理念。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经营问题之一是社会诚信不足,尤其是顾客的诚信资源。商业银行除了要广泛充分挖掘客户的诚信资源,建立起诚信约束外,自己也要树立起诚信理念,以信誉至上面对广大顾客和公众,以坚不可催的高信誉度赢得客户的信赖。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培育自己的诚信经营理念,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起诚信的榜样,取信于民,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会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国内市场。[来源:论3.2广泛推行银行品牌战略
近年来,在金融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品牌营销已成为各家银行掌握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业务品种,在广度、深度、关联度三要素上作文章,通过应用现代高科技加以改造,并及时不间断地向市场推出系列化、特殊化、现代化的业务新品,辅之以精美的包装,广泛的宣传、良好的服务,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树立起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名优品牌,并通过现有的各种业务宣传阵地,以统一的宣传形象、统一的宣传资料进行营销,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对低收入阶层提供低费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型中介服务。根据不同年龄所拥有的资产和生活方式不同进行市场细分。另外在细分市场的同时,要认真研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采取差别经营、有取有舍、突出重点。银行要利用完整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大力拓展客户市场,快速增加市场份额。
3.3积极进行竞争战略选择
(1)集中资源于关键领域,构建与发展比较优势。以前银行总是简单地采取较为粗放式的市场发展战略,过多地依赖较高的转存款利率政策,这只是外在和显性化的战略,最多只能获取暂时的优势。惟有把培育核心竞争力与银行长远整体利益融合在一起,才是使其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战略。目前,银行应将资源重点集中在发展中间业务,特别是保险、基金等理财业务上,并适当保持银行储蓄余额的增长。银行还要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把它培养起来,进行差别化经营与管理,从而构建支撑这种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所谓从竞争对手那儿寻找机会,就是要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发现他们的弱点,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2)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现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银行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入力资源管理问题,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用科学的人力资源观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来构造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达到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战略目标。银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构建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在组织内部营造能力导向、绩效导向、价值创造导向和约束硬化的企业文化,转变员工的基于资历和经验的传统思维习惯,构建以契约为基础的具有亲和力的员工关系,最终创建新的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制度。(3)实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创新是形成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也是目前银行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第一,要实现储蓄业务的创新。储蓄业务是银行的基本业务,是目前银行业务收入的中流砥柱。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强对储蓄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存款业务的多元化建设。第二,要进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中间业务是银行的业务增长点。第三,要实现服务创新。商业银行银行要向国外银行学习,向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及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别化、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体系。(4)技术支持要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主要通过多种途径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如形成差异产品或服务、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等。银行业务的发展和管理需要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如何采用高新技术,依靠快捷、方便、安全和保密的手段来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是培育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但是,目前银行业务发展与技术支持之间还存在不少矛盾,如服务功能的开发滞后于业务发展的矛盾、网点设施落后等。笔者认为,技术支持也要与时俱进。为此,要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要加强银行金融高科技投入;要积极推进银行卡联网联合工作;要充分认识到网点改造、建设骨干网点对扩大储蓄余额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批设施齐全的银行骨干网点。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论文摘要:在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竞争形势,如何搞好营销工作,推进营销体系建设,并依托其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商业银行亟待破解的课题。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体系必需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的经营理念,实施品牌战略和竞争差异化战略。
参考文献
[1]周小全.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营销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金融,2002,(1):104.
[2]李天况.银行市场营销理念及实践[J].农村金融研究,2003,(1):22-23.
[3]赵忠世.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J].农村金融研究,2002,(5):59-61.
[4]步新.商业银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甘肃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12-15.
篇8
关健词:通信企业 市场营销 核心竞争力
0 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通信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要比同行业企业在某些方面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光是体现在企业有过硬的产品,还要求全体员工有较强的素质和良好的服务,更要有一支敢打硬拼的市场营销队伍。只有这样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显现出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才会大大加强,从而在强手如林的企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1 现阶段通信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难点
综观通信企业的改革,应当说,每个阶段的改革都在不断深化和推进。其根本目标是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加快通信企业发展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尽管改革发展逐步深入并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身固有的现状,深化改革还仅仅是起步阶段,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与先进同业相比,目前通信企业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研究解决。
其一,经营定位不确定性,发展战略不够清晰。明确的市场定位主要包括经营方针战略、业务及产品定位、行业区域定位。但是,经营定位动态变化多,自上而下,还没有真正形成或者没有找到最佳的市场定位,没有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由此,在拓展市场、开展经营中盲目跟风。
其二,现代企业制度的缺陷。不断强化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目前来看通信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全意义上的现代通信企业制度,面向市场快速反映的市场营销机制、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以制度落实和责任追究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机制、权责对等的激励约束机制等还处于探索阶段。从市场营销看,与市场所需要的战略化营销、全过程营销、对等营销的立体式、全方位的营销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信息不对称、反映不灵敏,使得整个营销层次很难有效提高。尽管也在不断地推进和提升营销层次,但是,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高端客户的营销方面紧密型的上下联动机制不够到位,信息情况的沟通和反映不够灵敏,政策制约因素过多,许多高价值的客户大量流失或被其它通信企业抢走;一些成长性强、产权明晰、信用程度高的中小优质客户,缺乏适应市场需要的政策,而无法拓展。从资源配置和管理的层面看,点多面广是自身优势,但是,这种战线过长、管理层面过多的现状,使得有限的资源不可真正实现集约化配置,同时,受制于业务量的限制、区域经营风险程度的差异,技术成本、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加之职责不清、责任追究不到位,操作风险隐患时有发生。经营全过程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和权责对等的激励机制需要加快培育。
其三,产品缺乏竞争力,没有建立起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通信企业基本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从产品开发,到推介、宣传、营销,几乎是各自为战,有些看似向好的产品生命周期很短,区域内的产品根本无法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由于产品缺乏创新力、竞争力,很难真正维系客户、抢占市场,也就无力培育客户的忠诚度、构建核心客户群体。“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通信企业品牌产品亟待统一开发推广,包括产品(服务)宣传推销、渗透营销、综合包装、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进一步整合、提升和完善。
其四,相对统一、不易模仿、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目前,虽然也在规范化服务、文明创建等方面做了许多,但是,对经营管理理念、形象识别、对外宣传、产品广告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基本没有形成具有通信企业行业特点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视角形象。
2 培育通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2.1 建立员工参与制度。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支持员工积极创新,赋予员工适当的工作决策权力,既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又可以保证为顾客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 第一,在员工当中广泛宣传企业的经营目标,培养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从传统思维层面上看,一个基层的员工与这一远大目标没什么关系,但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通过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作为基层企业的管理者,就要把集团公司的远景目标和实施办法向每一位员工宣传,把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理念与员工进行交流,听取员工的意见,把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和基层企业的目标和集团的远景目标结合起来,让员工明白自己和别人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在为企业完成目标做贡献。同时,也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积极工作才能完成公司目标,也只有公司目标达到了,个人才能得到报酬。通过这些宣传鼓动工作,培养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提高员工的成就感。
2.2 加快内部组织架构、机制创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着眼于建立符合现代通信企业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首先,加快改造内部组织架构。以经营保本点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定取舍,撤并农村网点、优化和提升城区网点,加快网点升格、翻牌步伐,对经济落后地区、经营困难网点,加大减员分流力度,实行内部降格,真正形成精品网点为营销单元、县级通信企业为营销主体,面向市场、贴近客户的组织架构。其次,完善以客户部门和客户经理为中心,以科技、产品和服务为支撑,各部门相互配合、系统联动、全员参与的市场营销体系。客户是通信企业经营效益的源泉,客户是通信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中站稳脚跟的根本,做好通信企业客户营俏和维护工作十分重要。即:在县级通信企业建立紧密型的重点客户直接营销体制,由县级公司直接对城区及近郊重点客户进行点对点的营销、维护和管理;在通信企业,建立以客户经理为主体的,对中小优质法人客户和重点私人客户的直接营销机制;再次,完善责权利结合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坚持以业绩论英雄、凭贡献拿报酬的岗位薪酬制度,拉开各个岗位收入分配差距,并逐步推行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制。
篇9
【关键词】感觉营销;核心竞争力;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中,感性消费和体验经济日益兴盛,市场营销已经迈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感觉营销”时代。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感官体验”已经成为影响其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产品的独特感官特性成为了其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重要标志。营销不仅仅意味着用“功效”来吸引顾客,更要懂得从消费者的感觉出发,为消费者创造出一种心里舒适与精神满足感。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源于专利和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感官策划逐渐跃升至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探索如何利用感觉营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感觉营销”的内涵
1.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英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理论界和管理界与时具进,不断丰富其内涵。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概括为企业独有的能力,包括发展特有技术、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等,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四个特性: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感觉营销”正是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模式之一,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武器。本文将着重探讨利用“感觉营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2“感觉营销”的内涵
“感觉营销”指经营者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利用人体感官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开展以“色”悦人,以“声”动人,以“味”诱人,以“情”感人的体验式情景销售,其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受,让消费者参与其中,并有效调动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一种营销模式。具体言之,“感觉营销”由以下部分组成:
1.2.1视觉营销
法国有句经典商谚:即使是蔬菜水果,也要像静物写生画那样排列。因为商品的美感能够激发起顾客的购买欲望。视觉营销就是通过视觉刺激的方式建立营销模式并开展营销策划的活动。
视觉营销的思想可以用于产品的设计与包装、品牌logo的策划、广告设计、销售终端的布局等。例如:产品的形态、色调、图案都是同顾客交流的无声语言。有研究表明,颜色能唤起我们强烈的情感,适当的颜色搭配对于产品的设计至关重要[1]。例如:红色能产生唤醒的感觉并刺激食欲,蓝色令人放松。麦当劳金黄色的M型门、必胜客大红色的主题色调等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一个经典例子是运动型饮料-可口可乐的玻璃瓶身设计,由于大部分的消费者为男性,它参考了女性的身材曲线来制作瓶体,体现了一种优雅与性感;握住瓶子不易滑落,饮料含量看起来也比实际分量多。以上的视觉营销手段使之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竞争力十足。
1.2.2听觉营销
听觉营销就是以“声”动人,通过声音刺激听觉从而吸引人气和激发心跳,并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特的声音印象。独特的听觉设计可以向消费者传达价值,在企业品牌和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麦当劳里欢快的音乐彰显了它不同于肯德基的品牌文化;星巴克咖啡店里飘扬的轻柔音乐与灯光相配合,给消费者以明亮、柔和、温暖和自然的感受。
1.2.3触觉营销
触觉营销指的是通过在触觉上为消费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宣传产品的特性并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商家通过设计最直观的触觉体验,驱动消费者的购买意识,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些人类学家把接触视为一种最初的语言,研究者也可以开始辨认触感对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的影响。一项研究发现,与侍者有接触的用餐者会给更多的消费[1]。英国一家连锁超市将数种卫生纸去掉包装,让消费者可以更好的触摸和比较各种纸质,纸的销售总量急剧上升。
1.2.4嗅觉营销和味觉营销
此类营销模式是指以特定的气味和口感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记忆、认同,最终形成消费的一种营销手段。当今社会,消费者对视听的刺激已经习以为常,但是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嗅觉和味觉比其他感觉的记忆更长、更深刻。因此,围绕味觉和嗅觉来开发新的营销手段将逐渐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亮点。
例如,卡夫食品公司赞助某假日杂志《人民》,每期投放特别广告,读者可以摩擦广告页上的某个小点,体验广告产品的味道[1]。美国仙爱尔公司,已经成功研发超过1500种气味,目前在全球设有二十几个办事处并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华谊兄弟影院、万豪国际酒店、金夫人婚纱摄影等都是他们的客户,仙爱尔还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广州塔”设计了专属香味。
2.利用“感觉营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2.1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全面“感觉营销”理念
“感觉营销”是从消费者的生活与情感出发,塑造消费者追求的感官体验,创造消费者的情感抒发方式,鼓励其融入其中,让消费者从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满足,甚至令其找到相同生活方式的群体归属感[2]。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感受蕴藏着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个性、价值趋向、生活态度与方式等因素[2]。全方位分析这些感受,对有效制订感觉营销策略至关重要。在分析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消费者的文化背景、身份特征、性别差异、审美取向、时尚态度、玩味志趣等。
此外,企业要从产品营销向文化营销转变:把企业的文化和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产品优势,选择宣传主题,配以相应的感官设计,就会在消费者中产生吸引力和新鲜感。例如,星巴克的主题是交友、享受自由和第三空间。宜家的主题是一种轻松、时尚、自由的生活方式[3]。
2.2制定全方位、立体化的“感觉营销”策略
利用“感觉营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制定全方位、立体化的战略。“感觉营销”的全方位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企业的视觉营销、听觉营销、触觉营销、味觉和嗅觉营销需要有机的统一起来,各个营销模式所传达的理念要与企业或产品宣传的主题相契合;其次,企业的“感觉营销”策略要贯穿并统一于所有的营销环节,包括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产品开发、广告宣传以及供应链管理等。
“感觉营销”的立体化战略是指营销策略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在空间上的系统性[4]。具体言之,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市场需求变化适时对企业的营销策略做出修订,不断整合、优化、创新各个“感觉营销”模块。
2.3通过体验式调研和接触点的设计最大化的提高顾客让渡价值
企业的一切“感觉营销”理念和活动,都应当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规划、实施和推广,以“顾客满意”甚至超出“顾客满意”为目标。只有不断创新用户满意的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用户服务的差异化能力,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感觉营销”正是增强服务差异化、提高用户满意度的重要保障。
首先,企业在产品设计及宣传时,要对市场的走势和消费者的愿望进行深度调查和分析。“感觉营销”需要体验式调研,即从顾客的感性认识出发,模拟顾客体验的过程进行调查。例如,调查感觉:产品或店铺是否给我特别的感受[4];调查情感:是否钟爱于某个品牌的产品;调查思想:某个产品的设计及宣传是否能够引发我对某事物的联想等。
其次,在销售前、销售中、销售后分解顾客的感官体验过程,运用不同的“感觉营销”模式。例如,在销售前,可以利用网络、宣传册等视听营销模式让顾客感知产品的主题;当顾客选购时,利用特别的色彩、图案、触感、气味等吸引顾客的注意力;通过售后与顾客的深度交流,掌握顾客对产品文化和主题的喜爱程度及他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激发新的创意。
企业秉承“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把产品的文化、功能、搭配展示融合在一起,探寻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例如,宜家把家具卖场打造成消费者寻找灵感和设计思路的地方,消费者可以根据每种产品的价格、材料、颜色、产地等,思考出搭配方式。
3.结束语
“感觉营销”是对于传统营销行为的颠覆性新思想,是一种操作型策略思想,是一种更为系统的整合营销管理体系。运用“感觉营销”的关键是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推广的整个环节,企业都必须始终站在消费者的感官角度来构想。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消费理念已经升华到了精神和情感的层面,做企业、树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是准确把握消费者的感觉和心理。 [科]
【参考文献】
[1][美] 麦克尔.R.所罗门,卢宏泰,杨晓燕译.消费者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学军.让感觉营销为你助力.商场现代化[J].2005,(7):33-34.
篇10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content of company core competi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n analyses its basic elements in detail. The last, it proposes some cultivating strategies of core competition.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知识;技术创新;整合
Key words: core competition;knowledge;technology innovation;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050-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型社会正在逐步向信息型社会过渡。其关键资源也由资本、劳力转变为信息、知识。技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瞬间万变使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创造力又是21世纪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所有这些都使企业感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赢得竞争优势方面比以往有更大的压力。因此,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何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是企业实现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或说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施先亮先生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它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并不位于公司的某一个地方,而是充斥于公司不同的研究、开发、生产、采购、仓储以及市场营销等部门。它往往体现了意会知识的积累。它是根植于企业中的无形资源,不像实物资源会随使用而折损;相反,它是组织中集体学习的结晶,将在不断的应用和分享过程中得到改进和精炼。如果说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短期内主要体现为产品价格与性能的竞争,那么从长期看,这种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1]。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哈默尔与普拉哈德列举了三种确定核心竞争力的检验标准:首先,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个市场的潜在途径。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给最终产品的顾客可感知效用做出巨大贡献。最后,核心竞争力应难以被竞争者模仿[2]。巴尼在分析核心竞争力是否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时,提出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的四个条件:一是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二是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三是核心竞争力是完全不能仿制的;四是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很难被替代的[2]。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特性如下:①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单个的、外显的技术,而主要是企业综合协调的、内隐无形的关于管理、组织、学习等方面的特征,使得核心竞争力难以模仿。它是企业通过不断地积累、学习形成的,是企业经过漫长时间的锤炼而形成的,深深打上了企业自身的烙印。因此,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不易仿制的。一个竞争对手可能获得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某些技术,但是,竞争对手将会发现复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协调和学识的综合模式是非常困难的。②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对企业、顾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顾客来说,核心竞争力必须对顾客所重视的价值有关键性的贡献,增加顾客的效用。对于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③持久性。关于持久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培育发展的。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会在很长时间不会失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长期生存并经历多代产品,而且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越强,利润的可持续性就越高。④动态性。企业建立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来的核心竞争力就丧失,而需要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和重组知识技能和不断地学习,以培养、维护和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⑤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内外部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优势。这种整合过程就是企业素质的提升过程,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但它不是简单的组合,不是针对企业的某一部门,也不是针对单个企业的内部,而是指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上下游企业以及企业本身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核心竞争力是许多单个技术和生产技能经过复杂的协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智慧、员工的忠诚、共同的价值观、企业声誉与形象、管理运作机制、营销理念、与供应商和销售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资本看似无形,但都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⑥不可交易性。它是企业从自己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与企业的技术、结构、文化等独特性质息息相关,体现了企业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其价值难以估量,无法像其它企业资产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转化。⑦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即它必须能够不断推衍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问题上,中外学者同样有着不同的观点。在国外学者的论著中,很少直接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其对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入手,分析归纳他们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认识。他们把核心竞争力的直接构成要素理解为技术、知识、技能、组织管理能力、文化或价值观、资源、研发及市场营销能力等。费明胜等认为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此外还包括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曹继刚博士认为,可分为两大类: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分析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在企业内、外部的作用关系为出发点,重点在于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紧密关系的企业内部活动,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践,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构成要素分为: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价值观。①人力资源。它包括企业员工个人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核心竞争力属于知识的范畴,其实质是企业组织中累积形成的特殊知识,而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是其重要载体。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企业员工的学习和创新才能获得。如何发挥人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和把人力资源与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②创新能力。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就是对企业的技术、人(物)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价值观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它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即使制造的产品看起来不怎么样,像万宝路公司生产极多的相关性很低的产品,但它却能利用核心能力,使公司整体蓬勃发展,扩大了原来局限于香烟的竞争优势。③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向顾客提品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的能力。例如市场响应能力、市场调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研发管理能力、生产制造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售后服务能力以及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制度体系等等。好的管理体系可以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有效的集中组织协调起来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④技术体系。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开发与设计新产品和新流程的能力,以及整合关于物质世界知识的能力,包括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方法、程序、经验和设施装备、技术规范组成的。既包括隐性技术系统,也包括显性技术系统。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更新和竞争优势的保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能否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等信息,并在组织内部迅速准确地传递、处理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因此企业技术体系的完善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⑤价值观。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因素。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的形成过程中,都受到企业价值观的直接影响。并且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员工所形成的共有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表现形式。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因素。好的价值观可以减少内部冲突,给企业的员工带来一种凝聚力,使其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服务。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的动力,企业价值观只有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甚至领先于当前的科技潮流,才会使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4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①确定目标。要想培育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只有目标、方向明确,企业的资源配置、使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加速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培养与壮大。由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所花的代价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刚性,会影响企业较长时期的经营运作,因此,企业在选择核心竞争力培养方向时都较慎重,常常将目标锁定在最能影响行业发展前景的领域,以使企业掌握更大的竞争主动权。②集中优势资源。集中资源就是将资源集中于企业待定的一项或某几项目标业务领域,以发挥最大资源效用,增强特定的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事实上,相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而言,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很难在所有业务活动中都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将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在目标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企业,都是把请注意力和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某些关键性的业务工作上,以求得领先对手的目的。③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通过自我研发和收购兼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企业的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意管理和制度创新,及时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提高管理水平。制度是维持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3]。④持续动态学习。坚持动态持续的学习、提高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储备,是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组织其知识都在不断落伍,必须进行持续动态地学习,更新、重组知识技能与结构,才能维持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彼得・圣吉指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一种灵活,有弹性,不断以学习创造持久竞争优势的组织。因为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
5结束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竞争力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创造学习型组织,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2.
[2] 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