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类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类知识点

篇1

--第十八届经典教育与累积式教育法指导师培训感想

尊敬的大家长赖老师,亲爱的育心家人们:

大家好!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人暖心欢,“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育心家人们,闻着“育心经典”的味道,共同相聚到育心经典深圳总部这个精神家园,这是爱的味道,到处扬溢着幸福的笑脸,每位家人都沐浴在幸福的海洋!

工作以来,这是我第一次自费参加的培训,相对那些公费的业务培训,这里的气场氛围实在是太不一样了,听完后老师们别说我太“挑剔”太“官僚”呀! 一是场地不“标准”。这里的教室不是宾馆会议室,取而代之的是办公室布置的简易教室,为了节省位置,所有的桌椅都是可重叠收纳的,可就是这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教育,折射出强大的正能量,影响着承担着中国经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二是讲师不“专业”。给我们上课的讲师都不是持专业的教师资格证,更别提职称是教授还是副教授了,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家长,但就是每位老师用自己的成长、心怀感恩,倾心分享着生活的变化,让每位听众听得是那么的亲切,博得阵阵掌声,感动得流下热泪。三是会务不“周到”。培训时间从早晨5:00到晚上9:00。时间安排的紧凑得连课间放松的时间都没有,心想没见过这样搞会务的,要这样的办公室主任都这样安排领导,主任的位置都不知撤到哪去了,张子栋老师您别拍我呀!这确是实情。但就因为每堂课的精彩,即使没安排放松时间,每位家人都担心自己的走动,错过精彩,丢掉宝贝,所以据我观察排在桌上的水,好多都没敢喝,不到万不得已也没溜出去过。

哈哈,关于培训硬件方面,我就谈这三点,这里的一切都那么不同,真诚感染着每一个人,育心总能化平淡为神奇,育心人也总能于寻常处做出不寻常,这就是的正能量,就是大爱的力量。

下面,我说说感想,看到分享题目《春三月,以使志生》,育心家人都不陌生,出自《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在这个春季的三月里,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整个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四天三夜的培训,每位家人精神愉悦,胸怀开畅,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随着家人齐声通读:“《易经》周易上经,乾卦第一,乾:元、亨、利、贞……”正式拉开了培训的帷幕,这声音的气势、宏亮而整齐,一下子就把我给震憾了,就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里我用“一粒粟”化为“万颗子”,描述育心经典“丰收”的景象,但第三、四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不适合育心经典哦,不能屈解意思呀!这里我理解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包括二层意义:第一,正因为早期赖老师一家学习经典的“粟种子”,大爱无疆,传播出去,才有我们今天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万颗子”家庭“粮食”丰收。说实话,中国大地960万平方公里,区域之广,方言之杂,没有赖老师编撰的书,再配上佳佳小朋友的录音,大家何已可以做到朗读整齐、气势宏伟,更何况是《易经》《黄帝内经》等文言文呢?音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听不清。正音就是正气,正气就是正心,这无疑是赖老师为国家创造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为后人学习国学经典提供无价之宝,是中国文化界创造的一颗“原子弹”。第二,借每届指导师培训平台,每位家人来到育心总部,再次成为“育心的种子”,经过学习分享后,回到各自家园土壤环境中去播撒、去成长、去同人,收获着更多的“经典粮食”。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说过一个有关“一个豆子娶一个媳妇”的故事:大致意思是一个小孩子从出生那年开始,父母为他种下第一颗豆子,待秋天丰收时,用所收获的豆子,全部做为第二年的种子,第二年丰收的豆子做为第三年的种子……,以此类推,等到他成人结婚那年时,把当年收获的豆子全卖了,就可以为他盖房成家。这个故事不知真有人试过吗?学习经典后,我知道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法则,育心就是这样经营着信仰、文化、教育,集所有天地之道之精华,育心的种子撒遍全国,高速发展是必然的。

二、一年之季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我请教材的时间都快二年了,但由于与先生的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早起一直坚持得不好,看着家人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反观自己蜗牛似的爬行,也知道“一年之季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按这圣贤标准来衡量自己,心里的愧疚感由然而生。来培训前,就给自己定目标,一定要借培训之机,坚持早起学习,跟着大队伍。

培训课程都属于的高能量级的,也许是沉睡的大脑太久没听这振奋人心、生发志气的课程了,和我同房的李艳老师都属于没有“瞌睡虫”的家人,每天睡不到三小时,依然早晨4:30分起床,赶着上早课。每每看着赖老师已经是洗漱完毕,淡定从容,盘腿而坐,悠闲喝茶、聊天、讲道,如此简单,让每一个走近的人从心底升起敬意,让每一个人感受育心经典文化内涵,让每一个人相信超越圣贤成为可能,育心经典用实际行动推进文化养生,文化养老。

改变,从一切不舒服开始。道在脚下,行之则近;路在天边,累积不远。坚持早起学习,用经典来指导我们生活,以前学习经典,总好像没看到成长,自己在单位也没敢说(生怕误解为不勿正业),潜龙勿用。哈哈。现在培训、早起学习后,不仅志气生发了,同事要我给他们分享国学经典,争取早日把周边领导,同事,亲友等认同;而且思维格局打开了,回来第一天上班路上还在想4月份的业务培训课如何来上呢?突然想到我是否可以用《易经》思维来给他们上上业务培训课呢,想想这一定让他们新鲜,让每个人感觉自身责任重大。

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育心经典的平台就像大海的宽广一样可以容纳众多河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与赖老师、苏老师本人的心胸宽广的修养分不开的。在明德经学院金老师的努力下,我们有机会与赖老师、苏老师合影、用餐。对他们的和蔼、可亲、承担、大爱、包容……等优秀品质,无不让人佩服。今天,我个人只谈对包容的想法,第一,包容弟子讲师团。赖老师对弟子的承担工作,无论做得结果如何?没有批评,没有领导那种居高临下,指挥着这指挥着那的气势,有的还是微笑的鼓励,创造机会,提供平台。正因为如此,从主持、讲师个个干劲十足,津津乐道,快乐地学习工作着,弟子们演绎着从厨房走向讲台,从幕后走向主播,写文稿,做PPT,读经典、用经典、讲经典,这短暂的系列传奇蜕变,均源自赖老师创立累积法,源自赖老师的包容之心。第二,包容家人们分享。赖老师、苏老师在家人自我介绍和培训心得分享环节,特意放下繁忙的工作,始终面带微笑,不停点着头,鼓掌安慰着。有些家人激动得话也没说清楚,眼泪不停的地留着,但他们没有打断,耐心地静静地等着,依然用炯炯有神的双眼安慰着,这一幕让我看在眼中,敬佩在心里。培训分享时,我坐在第一排煎熬着。为什么煎熬?按理第一排我肯定可以抢到前三名分享,但就因为纠结是否分享,让人煎熬到倒算第二个分享。(不分享似乎带着遗憾离开培训场,分享吧似乎永远也准备不足似的,这种台下的煎熬比上台紧张还难受)。最后,虽讲得不好,但还是豁出去了,有些话就随气氛灵感即兴说了,据金老师后说,我的某些看法给赖老师留下了一定的印象,感谢赖老师和台下的家人给我热烈的掌声,安慰包容我这颗不安的心。

四、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我们每个人呱呱落地后,是父母给我们生命,这也是《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但这只是一条生命,那人的另一条慧命呢?是明师。慧命才是我们的根本,而慧命通常都是明师给予的,跟随明师立身行道,是《孝经》的后一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后面的父母,我认为包括亲生父母和师父师母。当然,立身行道,不一定要扬名后世,只要自己笃信笃行师父,又何以要那“名”呢?

什么样的人群决定了什么样的圈子,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人没有动物跑得快,没有动物飞得高,人的任何一样特长都不及动物,为什么人能成为万物之灵?那就是因为人有思想,有思维,人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我们育心经典大家庭在师父的全心付出之下,充满爱的味道,弥漫着家的气息,让我们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篇2

关键词:中职教师 继续教育 问题 政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09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今后十年我国中职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为了中职职业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各中职学校要达到此目标,必需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中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出国培训、国培、省培、校本培训、有的甚至从企业请进高技能的人才授课。通过这些途径来加强“双肩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

一、中职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1.法律法规问题

我国继续教育的法律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继续教育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对于中职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更是缺乏。目前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大都依靠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推动或者教师自己的觉悟。与此同时,继续教育后教师的跟踪培养和岗位任命制度不配套,继续教育一旦失去了政府的资助和计划,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将走向形式主义,再者,现行的政策法规对于谁应该参加何种形式的培训并没有明文规定,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教职人员都不愿参加继续教育。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在法律法规发面存在着很大的空白,亟待改进。

2.培训机构问题

建立合理完善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将有助于继续教育资源合理利用,提高继续教育的效率。虽然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国家、地区、学校三个层次的中职教师培训体系,但从实际运作来看,还存在着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各个层次衔接不通畅,继续教育成果评价不合理等。此外,由于中职继续教育注重实际操作的特点,中职机电类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有别于普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中职教师机电类教师在参与继续教育的时候,更应注重实际操作。然而,现在大部分的继续教育培训是再取得中职师资继续教育资格的高校中进行,此类高校在职业教育的理论层面占有优势,但相对的实际操作技能还有所欠缺。

3.教师意识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有的中职院校的教师甚至领导都不以为然,未能对继续教育尤其是终身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未能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适应时展。有的老师受思想观念的制约,并不重视继续教育,更不用谈终身教育。

4.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随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方针的提出,国家不断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经费有政府投资、送培学校投资和受训者本人投资三大块。而中职机电类教师继续培训应具有针对性,应注重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对中职教师的培训要求更高,同时教师继续教育投入就要比普通教师的要更大。然而,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中职教师和普通中小学师资的继续教育上投资基本相当,对同一类型的培训项目上人均拨款大致相同。

二、完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途径

1.完善法律法规,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

目前,我国与教师继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分布在各种教育法中,并没有独立形成继续教育相关的专门法律,更没有中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建议从以下儿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国家宏观决策立法。建立健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制度。国家决策部门和立法机关要科学制定和完善有关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扩大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的主体,使广大中职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法可依。第二,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法规。我国各地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渊源及现实差异决定了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建立统一标准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因此,可率先在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较好,中职教师培训资源充足的地方尝试建立合适当地中职教师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以促进当地中职教师的发展和完善。第三,对已有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建议中职教育立法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教师继续教育法律法规,结合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制定《职教师资继续教育法》,促进职教师资继续教育规范化和法制化。

2.建立健全培训机制,重视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

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能够提高自我、更新知识、增强技能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平台。为建立健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定期开展适合各专业的中职教师短训班。主要提高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中职教育教师行列的新人,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2.2在普通高校建立中职教师培训基地。

高等院校的教授、副教授,也有企业的技术专家和工程师,成了一支水平较高、相对程度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每个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强势科目和技术中职教育管理机制可联合中职学校定期输送教师到高校学习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

2.3依托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中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便于教师与工农结合、与生产实践结合。便于教师实地进行技术训练、便于聘用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主家和管理主家充任兼职教师、便于教师与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进行双向交流。把企业实践作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2.4今社会里,教师不反面临着专业知识的发展问题,也面临着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看,现代教育高技术的不断发展问题,教师必须自觉地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技能,把继续学习可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需要。法律应明确指出,教师继续学习是每一个教师的义务,是作为应聘教师合同续约的一个基本条件中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帮助中职学校教师自我发展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指导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中职院校应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到战略性的地位,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建立起职前教育、在企业锻炼和学习考察、企业锻炼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中招放开以后,基础薄弱的生源对中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大挑战,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走向校园,教学技能亟待提高。对于新选聘入职的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制,严格执行教师入职前综合业务素质培训制度,对于青年教师,可通过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企业实践等形式开展中职教育,使他们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工作经验更加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篇3

Abstract: Electronic specialty has strong applic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the electronic majors should have two vocational abilities: the first line operative and manufacture skill of the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equipment,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equipment design ability.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alents training object of higher vocational applied electronic specialty, the training mode, course system, teaching method, assessment system and so on, and provides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reform idea and measures for the electronic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电子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electronic specialty;teaching mode;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27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规

划课题《高职电子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2011-53,课题主持人为

雍涛。

作者简介:雍涛(1979-),男,四川南充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分院办公室主任,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邹承俊(1963-),男,四川什邡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分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鲁刚强(1981-),男,四川眉山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技术;余攀(1982-),男,四川达州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技术。

0 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四川省教育厅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文件精神,改变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与实际生产相脱离,与实践理论相背离的状况,进而为了能增强毕业生在社会的竞争力和生存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素质,以此来突出职业教育专业的优势和特点。

1 我院电子类专业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

目前电子类专业的定位不合理,学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造成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电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不科学,造成教师教学也就没有指导性,学生学习没有目的性。

1.2 教学内容、模式陈旧

1.2.1 理论课程内容不新颖,主要是以集成电路讲授为主,严重脱离目前IT产业的高速发展的需求。

1.2.2 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还是按照以前的课程模式,没有突出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一个整体的明确目标。

1.2.3 在教学模式上,按照传统方式,理论课在教室上,实践课在实验室上,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是分开的。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动手实践,所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学生就会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1.2.4 在教学的管理形式上,只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样知识强化理论考试成绩,并没有重视学生是否能实际操作的能力。

1.3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 学校一般都只是采取理论教学的演示性,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导致学生缺乏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素质能力,影响专业技能

提高。

1.4 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所以工作能力不强,所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从而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2 电子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目标与任务

教学模式改革只是为了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

3 我院电子类专业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师采用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这样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经历校内实训基地学练合一、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学做合一、企业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不断递进的职业能力训练过程,获得良好的岗位综合能力。

3.2 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调查获得的专业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我院电子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电子元器件及电子产品检测、智能电子与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生产管理、调试与维护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构建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把学习目标由以前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渡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形成新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在课程体系调整中,在2011、2012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时数,将电子设计大赛、社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

之中”。

同时,重点研究体现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数字电子技术与实践、单片机高级应用课程可以以电子产品设计为项目载体进行教学,锻炼学生分析能力(识图能力)、设计能力、装配能力、调试与检测能力;研究工作过程、对性能进行检测或进行调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3.3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注重“以实践性、技能型为主”的培养目标,确立了“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调试、测试技术,电路设计与PCB技术的制作技术,现代电子设备的维护技术”等三项专业核心技能。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以核心技能课程为主线,设置专门的实践技能课程,设立了电子产品设计、PLC与电机拖动实训、电智能电子产品开发、综合实

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实践技能课程。

在实践技能内容的安排上,将实践内容分配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等三个层次,建立一个与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从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3.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改革

根据项目式教学要求,对原有传统的实验室进行调整改造,建立与项目教学法相对应的项目教学专用实训室。目前,已建有单片机、电工、电子、电子工艺、整机维修、制冷与空调、PLC等实训室13个和1个电子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为分院电子类专业实施项目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

注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成都金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电子类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直接参与实践工程项目,以缩小学校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差距,加快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进程。

3.5 教学方式及手段的改革

改革传统的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建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法,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也应由“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入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式教学转变,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尽量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之间的情境反差。

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宗旨,推进项目化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数字电子技术与实践、智能电子产品开发等专业核心课程中实现了项目化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实训室进行开放管理,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室,完成自己设想的项目或需要巩固的技能知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将专业知识技能与电子竞赛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层次的电子竞赛,使学生在竞赛前的培训和竞赛过程中,巩固和升华电子基础和专业知识,培养、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社会团体-电子协会为平台,在业余时间开展电子知识讲座、电子作品小制作、电子产品维修、学生优秀电子作品展、获电子竞赛奖励学生的经验交流等活动。

不定期地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师进行阶段性讲课、讲座或实训指导,注重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利用假期让学生去校外电子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践辅导,学生在电子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实践工程项目,大大缩小了学校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差距,真正做到学校教学与实际的衔接、扩展。

3.6 实践成绩评定的改革

改革原有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重心以及单一的评价主体,根据电子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结构,以能力评价为中心,通过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把关,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既强调结果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着重职业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为了对实践课教师和参与实践课程的学生进行提升和促进作用,就要采取实践教学可能进行单独考核、实践项目也分项目考核等采取综合考核的手段,以此来加强教学的管理力度。

高职电子类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还要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做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样既能满足企业需要,还能调整课程设置,随着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在电子类专业教学改革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也依然需要进一步不断的探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巩云.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93-95.

[2]陈国良,张金凤.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9(17):24-25.

篇4

摘要: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学习需求,应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教学资源库 教学改革

课题: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JC2012030)资助。

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注重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推动高职教育理念变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高职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有一定了解,但不全面。信息技术正在走近课堂,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滞后于社会;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依然单一,存在“教室被设备绑架、教师被软件绑架”的现象;信息技术辅助教得多,辅助学得少,没有根本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与当代学生喜用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匹配;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信息化资源建设还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脚步。

二、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为了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掌握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信息化设备,在教学中获取、应用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突出教学重点、破解教学难点。第二,将信息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高职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需求。第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教师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化资源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实现翻转式教学模式。

三、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2006〕16号)关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文件中提出,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技术应用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以重点专业及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系统。以课程标准、网络课程、虚拟仿真、教学课件、专业技术资料和标准库、考证培训模块、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远程教育和培训等教学资源为主要共享内容;通过共享资源管理更新机制及时更新内容,保证教学资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信息化教学的实施

以高职机电类课程电力拖动为例,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信息化资源为纽带,将教学环节分为:任务确定、创设情境、任务实施、任务评价、提高拓展共5个环节。

1.任务确定

课前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下达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利用互联网、资源库等预习相关内容。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检索的方法,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设情境

播放工厂各种机床的工作视频。视频来自生产现场,形象生动,让学生身临其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任务实施

(1)原理分析:让学生进入虚拟平台,点击交互式动画,自己分析工作原理,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工作原理。

(2)虚拟仿真:传统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而虚拟仿真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可过程纠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虚拟布局、接线、排除故障,真正体现了“做中学、做种教”。

(3)实训操作:播放网络资源库里的示范操作视频,让学生了解实训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实操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电试车,通过实训操作学生能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成实践技能。

4.任务评价

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师评三位一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学生根据任务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则根据学生课程表现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为了实现与企业零距离,特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实训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实训考核。任务评价是自我总结和相互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5.提高拓展

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学生利用网络查阅相关知识,进入空间交流群参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

五、信息化教学改革效果

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 电气专业 实训课程与教学 改革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编号:SZJ1309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19-02

前言

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更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实训课程是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主要手段。从整体上看,电气类专业的实训课程开发及教学方法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实训课程的开发研究的力度不够,教学的课程化程度低,教学设计粗放,效果不佳;对职业能力的认识比较狭隘,过分强调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教育,忽略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素质提升的教育;更多地将目标聚焦在学生的初次就业上,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

1.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由于电气类专业的特殊性,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分为:

(1)根据实训的功能不同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例如电工工具的使用和完整的安装项目。

(2)根据实训目的不同分为:认知实训、技能实训、任务实训,例如高压元件的认知、正确使用高压验电器以及如何用高压验电器进行验电。

(3)根据实训环境的不同可分为:仿真实训和全真实训,例如实验室高压电气的倒闸与高压变电所的倒闸。

2.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教学存在问题

(1)单项实训多、综合型实训少。实训大多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以单项型实训为主,实训内容单一,例如单一电工工具会使用,但是到实际的安装项目中又不会正确使用,缺乏职业综合能力的专题性、综合性实验实训,训练层次低。

(2)理解型、技能训练型实训多,工作型实训少。实训多为随堂的理解型实训和技能训练,而按照工作导向的工作型实训少,缺少职业工作的真实任务和完整的工作过程,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隔离,例如有些高压电气元件只图片、视频是认识,难以有效的学习和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3)静态的、模拟的实训多,动态的、全真的实训少。由于电气专业属于特种、高危行业,实训最普遍的是在实验室里完成,实训仍停留在纯粹的物化条件层面。

(4)技能训练多,智慧技能、职业态度等多元技能的训练少。目前实训主要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承和具体业务操作方法的掌握层面。对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各项相关智能的训练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的缺失。

3.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建议

3.1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实训课程设计

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终生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职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实训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构建,改变传统学科方案,针对岗位和市场的需要进行实训课程设置,根据企业生产需要,以实际岗位构建实训教学。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职业基本能力、以职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岗位操作技能为导向,以工作过程(流程)为主序,以工作项目(任务)为核心,积极探索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态度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式。

3.1.1实训内容的选择。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背景,选择若干典型岗位,确定实训的业务内容,尤其突出电气类特种作业的要求,选择高压、高危、高空等与实际非常接近的典型工作岗位,体现出特种行业的特殊性的所在。(2)选择一个典型的、综合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或业务流程,设置相应的业务环节,将各个业务环节中的典型业务工作作为实训内容。例如,以电力线路工(铁路),地方供电企业为送电线路工,模拟真实的施工场景,以着装、工具、施工方法为一个整体体系,从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3.1.2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的结构可以采用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辅以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或者以工作过程(业务流程)驱动为主,辅以项目(任务)两种方式进行设计。例如采用的10kv高压线路横担的安装,熟悉整个工作流程。

3.1.3课程开发的模式由于受现行职业教育环境和体制的限制,实训课程的开发仍将以模拟环境下的实训为主。采用部门/岗位型实训、过程/流程型实训、项目/任务型实训、仿真/博弈型实训。

3.2基于岗位需求构建工学一体化实训教学

根据电气类专业的特点,考虑行业的特殊性以及职业岗位的任职需求,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按照工学一体化进行教学,以真实的生产过程、真实的职场氛围进行教学,把企业真实的生产引入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在真实环境中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实现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使实训教学贴近生产实际。

3.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3.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制定和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及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文件,形成具有规范化、系列化的整体性实训基地规章制度,包括设备管理制度、实训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规范、学生实训过程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等。实训基地的软件与硬件建设同步,实训基地充分体现职业情境氛围。必须构建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与实训基地建设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明显高职特色、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满足电气类专业学生相关课程全部技能训练,还能承担维修电工(四级)、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电力线路工(铁路/三级)、接触网工(铁路/三级)的培训和考核鉴定,并能为行业、地区提供定向培训。通过实践教学中的合作与分工,可以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的电气类专业有很强的职业性特点,加之新技术不断更新使得一般的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方面存在缺陷,使得实训教学远远滞后于实际工作的需要,为此就应该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训过程中还要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仿真性和现场性,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按照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途径是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创新途径。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生产和实际工作的培训,与校内实训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学生的职业才能也只有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这个课堂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学校应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全体教职工应充分认识到只有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共建实训基地的道路,高职院校才能有自身发展的潜力与动力。全体教师才有可能主动深入到企业一线,学习掌握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及管理经验,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只有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上有突破性进展,使学校成为企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多方面的紧密合作伙伴,高职院校才能发现机遇抢占先机,才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结论

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普通高等教育最鲜明的特征之一。电气类专业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需要的是有职业能力的人才,进行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方法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改革,不断实训课程建设水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改革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闵靓,肖圣飞.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探讨,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3.

[2]殷培峰,杨柳春.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2,10.

[3]王琪.职业院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职业教育研究,2013.3.

篇6

一、《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机械设计》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相关实训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基于工业4.0与产业升级的大环境,机电类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大量增加先进的自动成形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械手、多元自动化输送装置等智能制造设备内容,作为机电类的专业基础课的《机械设计》必须在课程内容、模式上有所创新,增加智能制造相关内容,并改变传统授课方式,为后续相应的课程与实训提供支撑。

智能制造所涉及的岗位技术要素和知识点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均能找到相对应内容。机电类高职培养的是面向企业工程设计与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必须包含智能制造所涉及的技术要素,必须经历完整和系统性的工程设计训练才能满足智能制造工程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课程现有教学内容和模式的不足

传统《机械?O计》课程在知识内容上按章节安排内容进行学习,缺少整体机构和设备的系统性。没有面向智能制造相关机构和设备进行整合知识内容与安排工程设计训练;高职机械类课程体系中一般不开设《机械原理》课程,而在实际的智能装备精密机构零部件设计中核心的设计要素往往要涉及《机械原理》中的相关内容,而目前的高职《机械设计》课程内容并没有将《机械原理》中一些必要的内容融入进来。所以使得在实际机械工程设计应用中最为重要的两块内容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导致学生难以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整体设计水平较低,达不到智能制造设备设计要求。

通常在《机械设计》课程完成后,开展2―3周左右的《机械设计综合实训》,虽然实训内容是对《机械设计》所需内容的综合应用训练,但目前的实训主要内容仍然停留在简单传动装置的设计―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虽然涵盖了部分《机械设计》的内容,但其设计理念、方式、流程与智能制造装备完全不同,实训基本偏向于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流程的理解,没有面向智能制造装备机构设计开展,达不到培养技术、技能型机械设计人才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1.面向智能制造与工程设计训练模式,重新整合《机械设计》课程内容。将智能制造设备进行教学化提炼与改造,形成适合进行工程设计训练模式的项目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讲授完成《机械设计》所涉及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并进行延伸扩展,在知识学习完成的基础上学生可自行进行工程设计训练。

2.设计与整合实训过程。引入工程设计训练模式,《机械设计》课程完成后,需要进行的《机械基础综合实训》整合到《机械设计》课程之中,将原来的一个减速器设计实训项目改变为多个针对智能制造设备、机构、结构的小项目,涵盖更多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将原来独立的实训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面向智能制造设备的针对性更强,做到完成一个阶段的授课学习之后就进行各分项目的工程设计训练,边学边练。改革现有的《机械设计》课程标准,面向智能制造设备的机械设计,精细化分析解构知识要素和能力要素,将提炼整合出的项目融入到新的课程标准的内容中。并精细化到课时数,子项目数,形成新的面向智能制造,且适用于高职层次的《机械设计》课程标准。

3.改革课堂教学授课模式,引入多种方式方法完成课堂授课任务。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微信、翻转课堂、微课、学生分组学习汇报等多种形式辅助完成课堂教学,增强授课形式的新颖性,增加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内容与智能制造相关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堂教学改革具体实施

篇7

关键词:慕课;高等职业教育;“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55-02

目前,高等教育受限于现行教育体制,“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慕课形态多以大学网络公开课为主,如网易公开课、超星学术视频。“互联网+”技术在成人培训这个领域主要有两块,一个是职业认证,会计师考试辅导、司法考试辅导等;另一个是素质拓展,钢琴、瑜伽、健身等课程的学习。但是,这些“互联网+”技术的现状对于现代高等职业慕课教育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职业教育类慕课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市场应用中的慕课在线学习平台只能为个人提供付费的、不持续的、不完整的教育服务,而传统培训机构更能提供稳定性更高,跟实际企业需求更贴切的教育服务.(2)职业教育以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为核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而现行的慕课在线平台大多只针对理论教学,而对于更强调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类慕课却尚未出现。因此,面对职业教育的慕课开发缺少教育先行者的探索。探索开发一种有效、实用、更贴合职业教育的慕课开发模式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为例,探讨高职类慕课的开发制作和教学实施。

一、针对《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内容的慕课探讨

1.高职教育类慕课的特点。慕课是一个专业的、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而高职教育类慕课还应该具有实践性。高职类慕课不应该脱离传统课程实践过程,而应该作为传统课程中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2.《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慕课内容的选择。结合高职教育和慕课特点,并不是课程中的每一知识点都适合以慕课形式详细讲解。传统课程《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的讲解主要包括理论讲解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其中,理论讲解部分中原理性很强的知识点往往在课程有限的时间内需要详细讲解甚至反复讲解,学生掌握起来也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做到的;而实操部分中的知识点往往需要学生反复观看、练习才能掌握。以上两种情况的知识点就适合作为微课,以慕课的形式应用于教学过程。针对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进行慕课开发,结合课程内容拍摄十个视频:识别发动机部件及其安装位置;测量气缸圆度及锥度;拆装活塞连杆组件与活塞环及检查活塞环端隙与侧隙;拆装曲轴和测量曲轴轴向间隙;拆装曲轴和测量曲轴轴向间隙;气门拆装及密封性检查;气门间隙检查;拆装及检查正时皮带/正时链条;更换冷却液;检查气缸压缩压力。

3.《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慕课视频的展示形式。《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视频中的主体形式包括实录影像、动画以及虚拟仿真。对于原理很强的知识点,就需要在视频中应用虚拟仿真或动画来辅助讲解。《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点:动态、实时展示三维虚拟总成部件,对发动机及各总成部件进行逐步分解和装配调整,自动演示发动机及各总成部件的分解和装配过程。(1)虚拟3D仿真动态总成部件:通过虚拟样机技术对零件总成进行仿真运算,同时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对零部件总成进行各种装配操作,从而实现各种装配功能,展示零部件之间的安装配合关系。使用者通过自身知识结构掌握特点来分配自己需要关注内容的学习时长,自由分配学习时间,这样学习者通过亲身体会学习就会更好地理解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以及零部件之间的运行关系和原理。(2)汽车发动机总成及各机构的逐步拆分和调整装配:学习者利用计算机中的虚拟软件对发动机总成及各个机构进行仿真拆卸与装配,在计算机虚拟现实环境中参考传统课程中课堂教学的重点讲解和纸质教材的知识要点进行自主练习,从而熟悉发动机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和运行关系。在上述实践操作中,配合装配操作错误提示、正确装配关系图文引导提示、工具使用提示、加载力矩提示、技术规范标准提示等图文提示信息和影音讲解信息。(3)汽车发动机总成及各个机构的拆装演示动画: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初学者很难进行虚拟拆装,因此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必要设定拆装演示动画,初学者通过观看动画,从各自的学习知识短板出发,通过反复观看,个性化观看,缩短使用者接受新知识的时间。

二、慕课建设具体过程

首先充分了解目前现有慕课平台开发的过程、结构,总结不足之处;然后确定研究方向及内容。具体实施过程是首先进行慕课视频的录制,然后制作虚拟仿真或动画,最后搭建慕课平台并调试,达到预期效果。具体如下:

1.慕课视频录制。慕课视频是一门具有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和课程扩展的指导策略和执行单元。(1)学生需求分析。在进行慕课视频设计之前就应对学习者需要掌握的课程重难点进行分析,从而满足学习者的需求。(2)课程内容选择。所选择的课程内容要简单明了,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能直接解决现实企业岗位中的关键实用难题。(3)课程时间设计。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并结合慕课视频的自身特点,一般推荐不要超过10分钟。如果知识点比较综合,则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分割处理,但分割后的知识点必须具有连贯性,不能因分割而不完整。(4)视频制作O备。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慕课视频的制作设备也是多种多样的。简单的设备可以采用手机或者数码相机,专业的设备可在专门的录影棚进行录制。最后采用视频剪辑软件进行简单处理就可以完成一步微课视频。也可跟影视企业合作录制更为专业的教学视频。以后也可以企业参与教学设计过程,从而共同开发教学。(5)视频制作流程。完成学生需求调研、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设计和制作设备准备后就可进行慕课视频的制作。本文针对汽车维修专业类课程《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慕课视频的开发流程进行描述,步骤如下:首先根据传统课程教学设计制作录像视频脚本;其次根据录像脚本拍摄视频短片;再次应用软件对视频内容进行剪辑,制作片头片尾;然后需对视频中的操作难点和安全注意事项进行特别标注;最后对视频进行音频处理,对音频和字幕进行后期校核,完成整个视频。(6)视频推广展示。因为慕课视频具有专业指导性,所以完成视频录制的慕课视频还不可以直接公布给学习者,需要让从事汽车维修工作工作的企业人员和指导教师先行观看,根据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正;然后将修正后的微课视频通过各种微信微博信息化平台进行,学生采用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7)慕课视频评价。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慕课也不是制作好以后就不更新的,以后的慕课会收到各种反馈信息以及学习者的提问。结合评价分析评价内容,了解慕课设计内容能否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以及是否达到了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效果。后期也可以通过汽车技术专家和慕课平台专家评审的形式进行,对专家提出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正。

2.制作虚拟仿真或动画。虚拟仿真或动画是一个用于机械设备拆装教学、培训的软件,如VR技术。通过计算机产生高度逼真的虚拟拆装现场,使学员在虚拟环境中能方便地对设备进行拆装作业,以学习机械产品的结构组成和拆装工艺,指导实物拆装。根据项目的需要,系统可以由虚拟拆装模型、虚拟拆装环境、装配知识库、培训仿真,拆装任务、人机交互界面六个模块构成。

3.慕课平台的建立。首先,对于慕课平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慕课平台是一个大规模的网络开放教学平台,可以进行大量同时在线学习的,管理不同门类课程的,并配有课程练习和评分的在线教学平台。由于专业性强,往往需要与IT企业共同研发。

4.最后将慕课视频、虚拟仿真或动画合理布置在慕课平台中调试,达到预期效果。

三、结论

本文采用虚拟仿真的技术手段来弥补职业教育中慕课在线课堂无法满足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的不足,该技术手段是直观、有效、实用,提高了职业教育慕课建设的技术短板;搭建适合应用于汽车类职业教育的慕课网络在线教育平台;高职院校与高等本科院校共同合作,通过与IT企业共同研发在线教育平台,成为“互联网+”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研发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48-50.

[2]张梅,孟霞.浅析微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197-198.

[3]童Ψ.汽车维修专业微课制作及几点建议[J].汽车维修,2015,(12):20-22.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Based on "Internet Plus" Technology

―Taking "The Service of Automobile Engine Mechanical System" as An Example

ZHANG Jian

(Dalian Vocatianal&Technical College,Dalian,Liaoning 116000,China)

篇8

【关键词】二本;高校;古筝教学;弊端;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04-02

高校古筝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小学古筝教师,与基础音乐教育息息相关,同时也会对传统教育目标产生影响。从当前我国高校古筝教学工作发展的角度出发,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之后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

一、目前国内高校在古筝教学方面存在的弊端分析

教学方向盲目,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使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基本相同,但是二者教育目标有着巨大差异。若完全照搬音乐院校的教学经验,必然会影响到高师音乐教学目标的正常实现。

教学课堂主体错误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点,过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点,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许多课堂都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国内古筝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过分关注单项专科培养,却轻视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方式,与社会发展趋势不符。教师将日常教学目标集中在高师古筝技能教学中,盲目追求各种高难度演奏技巧,基本功的掌握程度不达标。

二、高校古筝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一)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对古筝教学目标进行再次定位。学校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传统古筝教学理念,拟定一些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学校方面要始终坚持师范教育基本工作理念,通过目标培养的方式来校正高校古筝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盲目追求极致的问题,让古筝教学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情况。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并针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培养各种古筝教育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适应性。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个人技能,都必须要包含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文化素养以及音乐技巧等等,同时还要有专业化的知识做储备,可以通过学习各种古筝音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摆对古筝教学的位置,才能提升学生综合技能掌握度。

(二)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满足音乐课程综合化教育需求。不断对高校古筝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的音乐课程建设要求。教师方面也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因为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课程综合化的教育目标集中在基础教育方面,所以必须要以此为教学目标,培养出专业能力更强的基础教育教师。传统教学模式,高师的课程一般都只会将工作目标集中到认知领域,不仅教学内容繁多,而且教学模块分割得也比较清晰。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各自为政,导致大量教学知识点有重叠、重复的部分。一些知识相互之间还会发生矛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浪费掉教师精力以及学校其余方面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情况严重时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个人心智,所以必须重视。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想要保证高校古筝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综合课程标准体系,并将改革的内容和学科知识范围相互结合,形成科学化的课程教育板块。不同板块知识点上有相互联系的点,但是相互之间也会保持独立,所以必须要保证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时,将工作要点集中在综合性、全面性以及有序性上。

在音乐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分别为学生讲述基础性的乐理,并对一些基础性练耳内容加以整合,乐理属于音乐学习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相关技能进行整合,对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理论课程模块对曲式、复调等多种内容进行了全面结合,使其成为音乐技术理论标准课程之一。这些课程本身就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将课程相互融合,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知识点重合的问题,而且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更加生动、形象,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

将中国的音乐史和外国的音乐发展历史相互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分别从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表演题材以及音乐表演风格等诸多方面,提出变革的方向,以此来提升学生个人在文化方面的素养,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审美能力,一举多得。

从目前艺术实践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师完全可以将艺术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内容中,让学生可以参与到古筝演奏、古筝表演以及古筝排练等环节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古筝演奏心理素质以及学生对古筝演奏能力的驾驭能力。利用多重演奏等方式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排练,教师还要不断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础性的作品编排技术。

(四)增加文化课程所占比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增加文化课的比重,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方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性比较强,古筝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也比较多。而且高强度的教学模式会强迫学生学习古筝演奏的各种技巧、各种演奏模式,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很难认识到古筝表演的情感。所以要在当前现有课程基础之上,适当地增加文化课所占比重,将课程改革提升到文化的层面。如果音乐和社会文化发展前景相互融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课程以及音乐教学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五)提升教育类课程学习强度。高校的古筝教师不但要学习各种音乐学的知识点,同时还要加入一些少量的教育知识点。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教学理论以及教育学的基础理念、教学方法等。相关研究成果显示,教育类课程一般占到总课程量的15%左右,所以在设置教育学科时,可以博采众长,全面考虑。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处理,全面提升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但是通过总结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发现,绝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古筝教学时,依旧在使用音乐学院教学的内容,一对一教学。剥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合作机会。所以可以打破这种教学方式,将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集体教学模式或者是小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平台。

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形式来提升古筝教学质量,并为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构建平台。前些年古筝教学方式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导致教师日常教学课程内容生硬,而且不够灵活,影响了学生正常吸收教学知识。目前国内从事高校古筝教学的教师,完全可以按照不同学校学生的特点,为学生个人创设一些比较适合其学习的环境,利用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地编写一些古筝教学方案,并自己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此来获取最直观的教学经验。

三、结束语

上文以当前高校古筝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从提升教育类课程学习强度、增加文化课程所占比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满足音乐课程综合化教育需求、二次定位古筝教学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应当如何提升古筝教育质量,希望可以为日后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红.浅析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之路[J].戏剧之家,2015,(18):175.

[2]王萍.浅谈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赤子(中旬),2014,(03):222.

[3]华.浅析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方向[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0):117-118.

篇9

关键词 职前教师 教学技能 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the Pre-service Teacher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YIN Wenzhong, TANG Yanxia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Abstract Education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cess change from pre-qualified teachers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Basing on the study on the problem in Pre-service Teacher's educational practice, this paper provide pre-service teachers with methods for teaching skills , and als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eachers college in curriculum rationalization.

Key words preservice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educational practice

教育实习是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是提高职前教师教育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四年系统学习的一次全面考察与检验,通过教育实习加强了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加深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师范生获得教师职业的初步实践经验和能力,从而缩短从教适应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教育实习,也加强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及时地了解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对检查高师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推动师范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为师范专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与中小学的师资需求的对接等方面矛盾凸显,实践教学环节问题尤为突出。

1.1 教育实习在部分师范院校被弱化

在高师院校做大做强向综合类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师范生的专业培养在部分院校被弱化,除省属重点师范大学采用顶岗实习以外,地市级师范类院校大多采用了“校县两级管理”分散式的实习形式,实习生回生源所在地分散实习,高校与区县教育局疏于管理,教育实习基本流于形式。部分高师院校把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的后半段,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因受研究生复试、学生联系工作等诸多因素影响,实习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许多同学思想无法安定,实习时间也无法保证,教育实习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1.2 职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训练

(1)部分职前教师对未来职业认同度较低。在对河北省部分师范生的走访调查中发现,被访学生中喜爱教师职业的不到40%,不喜欢教师职业的人在进行教师专业的训练,未来还可能会从事教师职业,后果令人堪忧。部分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缺乏思想准备,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会数学就会教数学”,其实对于知识的掌握与让学生听懂、学会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2)职前教师教育实习前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部分院校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比例偏低,在有些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中师范类课程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不足10%,一些必要的师范技能训练更是无从谈起,很多职前教师缺乏教师课堂教学必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凸显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处理方面: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确,重点不够突出,总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知识引入不够合理,对于情境创设重视不够,在知识的呈现形式上过于生硬,对于某些知识点在教材中承前启后的作用讲解不够深刻。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方面:大多数同学不能采用多媒体授课,对中小学常用的实物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从未接触过,对中小学常用的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也知之甚少。

教态方面:部分同学因为紧张,面部语言与肢体语言比较僵硬,有些动作过于随意,在讲台上随意走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说与写的转换中衔接不够合理,面向黑板的时间比较长,忽视了下面学生的反应。

教学语言方面:部分同学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炼,部分环节叙述比较嗦,教学中存在随意使用术语和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尤其在教学思路表述和知识点的过渡上语言生涩,表述不够合理。部分同学讲话声音偏低,整堂课平铺直叙,缺乏抑、扬、顿、挫等语言技巧,忽视了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启发作用。

教学板书方面:大多数同学板书不够美观,写字轻而且慢,字的大小不均匀,做不到横平竖直。在板书安排上比较随意,板书的布局缺乏条理。

课堂驾驭方面: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做得不够好,有些实习生讲课不关注下面学生的反应,对于目光语言和肢体语言运用不够娴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与思想动态,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提问中缺乏技巧,不给学生预留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注意倾听的现象时有发生。

1.3 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沟通不够顺畅

高师院校在向综合类大学迈进的过程中,部分学校重科研而轻教学,其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课程严重脱节,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不能紧密联系中小学课程与教育改革实际。学科教学论主讲教师大多缺乏中小学的教学经验,到中小学一线学习考察的机会少之又少,教学时不能联系中小学教学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较差,不能及时地对职前数学教师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

受中小学升学压力的影响,部分中小学担心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无论是学校还是任课教师都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接收职前教师来校实习。对于来校实习的实习生大多只安排听课与批改作业,为他们提供登讲台的机会很少。

2 反思与建议

通过对职前教师教育实习的调查情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职前教师对未来职业的认同度偏低与高师院校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两个方面。

2.1 增强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关乎教师未来的发展,对学生的影响更是长期而不可逆转的,在职前教师入学选拔和进校后的培养过程中,都应注重职业认同感的考察与养成。在师范专业入学考试中应增加面试环节,让真正喜爱教师职业的学生进入师范类专业学习深造。在职前教师的培养中,要通过穿插在每个学期的中小学实训及实践教学和必要的理论培训,增强职前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在教师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从教的信心。

2.2 强化技能训练,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师范特色

在高校新一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要不断改革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强化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通过对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增加师范类课程所占比例,增加实践类课程的门类与学时,使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中,从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板书、教学语言、课堂驾驭等各方面着力进行培养。高师院校要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加快实习基地的建设,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建立高师院校课程论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互换交流的常规机制,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经常到中小学一线听课或任教,指导中小学教学与科研,用他们前沿的理论指导中小学教学的同时,也可以积累宝贵的中小学教学经验。中小学优秀教师也要不定期地到高师院校为职前教师作专题讲座或进修学习。

本着对职前教师专业成长负责的考虑,高师院校应调整现有的实习模式和实习时间,将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到各个学期,从入学伊始,每学期安排一周的时间到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安排为期4周的集中教育实习。通过建立职前教师专业培养的“双导师制”,在实习基地与高师院校为每位职前教师配备两位指导教师,建立职前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将职前教师的培养与中小学师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实习方式的改变对职前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强化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的同时,还可以积累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也可以帮助他们内化在校期间所学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迅速实现由职前教师向中小学合格师资的转变。

本文为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311039I-2)“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程巍,王在勇,王瑶.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08.5(20):45-48.

篇1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基础工程教育 整体思维 复式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章受: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3JSJG139)和工业中心2012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XJG201202)项目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51-02

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紧扣“强化培养卓越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目标[1][2][3],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基础工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创新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个体思维”的线性教学模式为“整体思维”的复式教学模式[4][5]。让学生在整个基础工程教学训练过程中看到每门课程、每个知识点的工程背景、学习目标,变“盲目”为“明目”,变被动为主动,变“等着喂”为主动“觅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及学习效率问题,从而主动参与到自身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来。

1.基础工程教育课程性质的共性研究

教学模式,是指以课堂教学、实验实践、课程设计等为教学环节,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贯彻执行的总和。

目前我国的基础工程教育设置有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为了找到一个能覆盖整个基础工程教育的普适性教学模式,本文首先对这些课程的性质共性和相关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如下:

(1)它们都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具有如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理论的支撑。

(2)它们都具有相同的从设计到制造的系统的工程背景,且每门课程及其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找到具体的工程对象;反过来,对于相同的一个工程对象,又可引出每一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如该产品的工程设计方法、构件的强度、刚度及压杆稳定性计算方法,设计表达及工程制图方法,生产加工与材料选择等。由此也就体现了这些课程的另一个共性,即实践性。

(3)这些课程各有本课程知识点的目的,却又互相关联、互为基础。例如:工程图学提供工程产品的建模、成型原理,解决设计思想及制造方法的分析表达及理解问题,要学习并掌握其知识点,就必须同时了解工程设计方法、生产加工与材料选择、结构的力学分析与计算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从生产到制造的全过程;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内容解决有关机器、机构、构件和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和一般步骤,就必须同时具备工程力学与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并会用现代的工程图方法对设计进行记录、联想、分析、表达及交流,等等。

2.基础工程教育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

本文研究建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适用于基础工程教育的普适性教学模式,不受课程设置的限制。它基于工程对象,是一种“整体思维”的复式教学模式。它由两大过程组成一个螺旋式递进的回路。首先是一个从整体到个体的过程,一个“面-线-点”的过程,即由一个具体的工程对象(与实验、课程项目、课程设计相对应),引出整体工程概念及工程基础工程教育的整体目标,再以由此伸展从设计到制造全过程(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力学分析、材料选择、建模成型等)多条支干,所有支干并行、但每条支干都由相应课程的知识点作为分支;第二是一个回归整体,提升掌握的过程。在这一“回归提升”的路径上,所遇到的知识点及期间的联系、工程背景和概念不再陌生,而是通过各种实验实践、项目和课程设计等手段加深、验证和升华。真正达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目的。

要执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启发式、互动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是必然的手段,不必生硬刻意去求。由此而带来的教学目标及测评方法也必然不同于传统形式,而是重于过程而不苛求唯一答案;对学生而言,由顶而底的方式,使他们面对的是有着具体目标和工程背景的知识点,如果不去顺藤摸瓜,主动寻觅,动手亲验,是无法求解求知的。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必要而可行的。

3.案例实验

在基础工程教育系列课程中,工程图学是第一门技术基础课,往往安排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阶段的第一学期,与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起步。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正处于一个从高中到大学、基础理论学习到专业学习的关键的转型期。同时,工程图学又是工程师通用的技术语言,在一个工程产品从设计创造到制造使用的全过程中,起着记录设计灵感及不断修改完善、表达沟通设计思想和创造结果的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因此我们选择了这门课程作为成果的切入点,并以江苏大学卓越计划教改项目为背景。

改革后的工程图学的教学内容由“制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定”、“投影原理与画法几何基础”、“工程制图基础”、“机械图样的绘制与解读”、“计算机绘图”5大模块组成。教学环节由课堂教学-零件测绘-计算机绘图-课程设计4个环节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