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学;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39-0140-02

学前教育心理学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其逐渐形成独立、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专门学科。该学科最早单独成立于西方国家,而关于学前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资料,中国早在周朝就有记录,而较为著名、关于学前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为《颜氏家训》,其涉及的教育内容较广,体现了学前教育的相关理念。在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区分幼儿心理教育与学前心理教育之间的区别,避免研究对象出现混淆。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概述

学前教育心理学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教育心理学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学科门类,学前教育心理学逐渐具有初步的系统轮廓。[1]教育学具备完整系统且正式独立的时间为19世纪中期,随着《大教学论》的问世,初步形成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同时期,赫尔巴特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设想:教育问题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探究。该理论观点、设想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思想雏形,也使得教育学研究带有哲学含义。19世纪末期,西方心理学研究实验室正式成立,该研究部门的成立也意味着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专业性、系统性的科学项目。心理学在早期的文献资料中,关于教育领域的著作主要有《初等心理学与教育》和《向教师谈心理学》。西方国家教育心理学建立的标志在于《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该部著作在理论框架上将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区别,使前者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文献早在殷周时期就有涉及,如《周易·蒙》在文献记载中描写了孩童对接受教育的渴望,从文字记载的内容上看,中国早期已初步认识个体的教育心理。在《礼记·内侧》记载的内容中,较为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以10岁作为接受教育的初始年龄阶段,并且在教育形式上注重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注重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宋朝前的朝代中,主要使用秦朝的教育模式。随着佛教、道教文化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教育体制逐渐受到影响,教育学者在教育内容与形式上,实行兼收并蓄思想,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与先秦教育模式相结合,由此使儿童在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心理、内在等方面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发展阶段研究

(一)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

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作为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创始人,其理论学说与早期行为主义相结合后,形成具有教育心理学性质的理论学说,即新理论學说认为刺激性物质在接触和产生联系的过程中,能够调整外在形态与内部结构,由此适应新环境与新物质带来的影响。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外界因素所带来的刺激,对于个体的外在与内在成长具有较大影响。

随着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该主张理论与意识形态能够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认知主义相互结合,使得即成理论与新型理论相互融合,由此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知识。[3]心理学研究专家皮亚杰在此方面的研究中,将个体的知识结构定性为同化、适应以及协调的过程。同领域专家布鲁纳则在相关理论著作中,认为认知结构属于主动汲取外界知识的过程,被动灌输知识的形式容易影响个体的内在成长。主动型的认知行为,其核心在于旧知识的更新,以及内外知识的相互结合。

学前教育心理学此前主要将重心放在智力培养的工作上。[4]在人本主义的发展背景下,不能只重视个体智力方面的教育,还应重视个体的情绪因素,以及内在需求等,确保个体在接受相关教育活动时,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二)分离、独立阶段

直至20世纪80年代,学前教育心理学逐渐从教育学中分离,形成一门拥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立的科学门类。[5]20世纪80年代初,《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内容上,主要针对幼儿的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论述,该项著作的出版也是幼儿阶段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由于学前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学要素较为宽泛,在研究内容与方向上与幼儿心理学存在一定差异。二者理论体系上具有相似性,但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明显差异,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年龄分布主要在0岁至6岁,而幼儿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其年龄主要分布在3岁至6岁。在21世纪的社会、科技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脑科学逐渐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越来越大,而学前阶段作为学习能力培养、思维训练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内,儿童的脑部发育属于黄金时期,该时期外界因素能给予儿童内在更多刺激,使儿童在相关的内在引导上,获得心理与脑部的培养。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实施意义

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为专门性学科,在现代教育体系上,其早已成立专门的教育专业,用以储备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人才[6]。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给予个体和社会等有力的发展条件。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学前角度主要针对内在因素,即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品格因素以及智力因素等,上述因素对于个人成长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形成,另一方面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与道德品质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完备的学前心理教育,对于社会安定以及持续发展等,能够提供稳定因素与发展因素。

(一)个体意义

对于单独的个体而言,其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为学前阶段,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在其相关理论与研究项目中,认为个体所具有的认知发展能力体现出持续性和阶段性等特点。个体在儿童2岁前的发展阶段中,主要依靠运动感觉与外界形成联系,作为初步的外界信息获取形式,对于个体认知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在2至7岁的阶段中,对个体的前运算能力具有重大影响。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出生后,其智力水平开始升高,在10岁的成长阶段中,其智力水平的提升速度开始放缓,直到18岁青春期,个体的智力成长水平升到最高水平,而后的成长阶段中,个体的智力水平逐渐放缓并有下降的趋势。从相关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出,学前阶段是个体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该时期内提升儿童智力水平能够获得较好效果。

学前阶段不仅是提升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塑造人格品质的关键时期。人格品质作为个体素质的主要反映项目,在个体成长上具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最初阶段为儿童阶段,即7岁之前的阶段。该阶段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友爱、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良好品质,此外在个体情感与性格方面也具有较大影响。在大量的资料、数据以及实际案例的研究基础上,可以发现身心发展存在缺陷的儿童,其成长阶段存在多种要素的缺失,同时不良的外界环境也是导致儿童身心存在缺陷的主要因素,如教育与医疗设施的不完善等。部分7岁年龄段的儿童,在受到良好的内在引导与教育上,可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项目,如一部分学前儿童对于普通学校所传授的知识,能够进行理解并练习。学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针对儿童的内在心理与智力发展特点等,使儿童可以获得更多关注,使其在情感与内在需求上能够得到满足,避免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身心上的缺陷。

(二)社会意义

从社会角度来看,个体接受教育对于社会稳定与发展而言

具有重要意义。学前阶段的心理教育、引导以及价值观建设等,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供给。从个体的角度上看,学前教育及其心理教育,能够在心理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品格方面给予个体良好教育,使其在智力等方面的内在因素成长中,能够以较高水平实现个人价值。学前阶段的教育质量对于个体后续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奠定作用,学前阶段不单是智力开发的过程,也是个体综合素质塑造的重要时期。社会运转离不开科学技术、经济活动以及生产制造等,而人作为主要的社会个体,其受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到社会安定,还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改善和创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实施形式,一方面能够使个体获得较好的个人成长经历,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安定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此,在当前的学前心理研究与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质量与实施质量,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前心理教育的实施水平。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022-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11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随着学前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我国学前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为满足当下教育行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必须以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作为根本目标,而在遵循自然教育规律的总体前提下,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为了深化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件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更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的基本特征

“五年一贯制的大专培养模式”又可简称为“五年一贯制”,是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进行中专和大专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整个学制为五年,学习期满后颁发由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拿到该毕业证后可以继续深造。总的来说,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起点低、落点高、定向强、学制长。和其他幼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五年一贯制比三年制中专及高职学前教育更具优势,而且就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来讲,学前教育(双语幼教)是五年一贯制中的优势专业。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是现阶段培养高水准、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一种教育优化模式。

二、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习双语幼教的优势和劣势

(一)双语幼教的理论含义

双语教育既是指一种双语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双语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双语幼教人才必须要具备过硬的英语基础和标准的口语能力。

(二)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的专业学习双语幼教的优劣势

在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模式下,双语幼教的优势就是“学制长”,语言教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五年一贯制学制长的特点对于双语幼教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时间,五年制可以使学生有更长的时间提高英语能力,为职业生涯打下扎实基础。

然而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的劣势也不容忽视,“起点低”是较为突出的劣势,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而初中英语教学内容较为基础,因此学生的英语能力较低,甚至不乏厌学、自制力差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前提性问题决定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双语幼教),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应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以教师的职责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清楚的认知本专业的任务及重要使命,从而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热爱幼教专业,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所遵循的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目标等核心要素,依然处在探索及转型阶段,不能满足当前学前教育人才专业发展的需要,阻碍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制度的功能发挥。

就理论层面而言,对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还需往更深的层次挖掘。虽然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概念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在我国推广,但发展起步较晚,使得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理论成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速度。值得注意的是,该教育模式是根据我国教育实际情况而创建,因此缺乏一定得研究成果和经验可以借鉴。

就实践层面而言,经大量实践调研表明,目前的五年一贯制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较为模糊,培养层次不清晰

当前五年一贯制专科、三年制专科以及职高幼教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和培养的目标定位上还不够清晰,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方面仍然是沿袭职高幼教专业,只强调对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却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理论素养等一些方面的提升;过分强调专业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教学中所需能力的训练则严重不足。

(二)教学组织之间缺少资源共享和互动协作

中职和高职办学一体化,在实际操作的阶段缺乏实质性的相互协调和合作,具体表现在考核评价学生的标准缺乏一致性,教师资源和其他一些教学资源缺乏共享性等方面。这些问题从实际上反映出人才培养的过程不相互协作;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不协调;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协同。

(三)课程内容的设置出现重复,缺乏渐进融合和整体协调

中职和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核心内容就是这两个阶段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整合。在对中、高职的教学计划进行实践调查时发现,部分高校未能从整体上来考虑教育内容的逻辑性和渐进性以及课程的整合性,只是将高职和大专的课程机械的链接在一起,所以经常出现开设的课程重复等现象,这使得五年一贯制的特点无从体现。

四、对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和目标定位

(一)人才培养的模式

根据二十一世纪创新型教育对幼教能力、素质、知识的要求,以及国家对于高等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精神,提出构建“以知识教育作为主线、素质教育作为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教育能力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艺术性和师范性相结合、专科培养和专科后的继续教育培养相互结合,培养高素质、宽适应、厚基础、全能式自主发展的创新型幼师”人才培养的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特征就是:以培养教学能力作为主线,设计学生的能力、知识、素质结构以及培养方案;以“应用实践”作为特征和主旨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二)定位培养目标

构建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就是对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一个精确的定位,这也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特点出发,制定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良好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相对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能熟练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工作规范,合作、自主以及探究能力强,基本专业技能熟练,且可以不断继续学习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学前教育人才。

(三)培养规格的要求

为了更加准确的定位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还需对该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的内在涵义作一个明确的要求。在能力上主要包括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以及幼教应有双语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等。在素质方面,主要包括文化、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等。这当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思想道德的素质是根本性素质。作为一个幼师,思想素质极为重要,幼师要有高度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对幼儿要有爱心,同时还应重视自身言行修养。最后在知识方面,应包含高中层次的文化知识、大学层次的人文基础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适当的还需要一些相关的学科知识。

五、从整体上构建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建立起“2.5 +2.5”型层次结构模式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出学历互补的特性,处理好专业技能课、文化基础课、实践实训课等各不同种类课程间的比例问题,以及在中、高职两阶段如何合理分配这个核心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较合理的是“2.5 +2.5”型的层次结构,即指中专和大专的课程分配比例问题,将这两个阶段的课程有机的吸纳、整合和衔接,用五年时间完成一共六年的课程教学任务。

(二)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全程化”

“全程化”是指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全程中将所有实践教学的内容、环节和课程作为整体来统筹安排、系统定位,贯穿在五个学年的学习生活中。“全程化”教学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和幼儿园接触,持续不断的对幼儿园进行深入了解和专业研究,最大程度发挥实践教学在专业技能培养当中的重要作用。

(三)构建起“四横四纵”型的课程结构模型

“四横”即教育理论课、实践实训课、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这四大类课程横向的构成全部课程体系的骨架。“四纵”即在“四横”的基础上按幼教素质的培养课程群、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群、专业理论素养的培养课程群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群的逻辑知识体系呈现出纵向的递进过程。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整合工作。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课程 整合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整合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因此相关的人员就有必要了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现状,找出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来全面改进当前的音乐课程。这是当前的工作努力重点所在。

一、当前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1.当前的课程目标不明确。当前的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采取的模式,过多地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培训,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阶段中,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自身情感的体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大部分学生在音乐专业知识跟技能方面,有所提升,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其对于知识的系统运用能力还是有所欠佳。归根结底,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对于音乐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不明确,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目前对于学生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能力的要求还是不够。从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知晓,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其出发点,就应该跟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互关联,同时还需要培养专业人员的总体指导思想为体系,能够正确运用其技能训练跟实践运用能力,真正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教育岗位需求的合格学生,这是当前的教学课程应该包含的重点。

2.当前的课程设置偏离目标。一般而言,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求应该以人培养为核心要素。而在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课程设置跟安排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实际。因此在当下就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整合策,确保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能够满足跟未来步入工作岗位的相关要求相吻合。这才就成为了当前需要努力的工作重点所在。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当前的高校学前教育课程的相关改革,进展得速度比较慢。这些也都进一步导致了当前的音乐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今,素质教育这个话题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而我们也知道很多的一线幼教老师对于音乐的专业技能掌握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导致了老师的音乐素质跟幼儿音乐教育之间存在着相关的矛盾,也都从很多方面来说明整合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必要性。

3.学生的实践培养能力不足。从当前的社会现状出发,我们可以知道,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分配到幼儿园工作以后,其个人技能方面在竞争者中可谓是佼佼者,可是在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将自己已经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自己实际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无法跟教育理论相互联系,这些都会进一步导致其工作能力受到相关的影响。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我们就可以知晓,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跟其专业课程的教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分析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发现,老师过多地注重传授学生某些方面的音乐技能,而对于如何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去合理地运用自己的技能来开展对于幼儿的相关教学活动,则没有正确的认识跟看法。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专业课程的整合方向分析

1.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对于当下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目标定位,从某一程度上来讲,是跟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的。当下,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具备一定音乐专长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专业人才。因而,对于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就是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满足当前的学前教育事业对于人才培养的相关需求。

2.当前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有效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可以有助于实现当前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其有力途径。相关的整合课程要确保要服从国家的具体教育方针,从而来满足之前设定的高校的学前教育的相关培养目标。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的相关设置,要使学生能够意识到音乐学科教育的特殊要求所在,同时能够从多种角度来考虑并且分析音乐课程的实际特殊性。这些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设置的课程是满足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同时能够成为一个学生步入未来工作岗位的一个桥梁。从多方面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同时他们能够掌握必要的教育技巧,来帮助自己顺利地步入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这些方面都是需要音乐课程涉及的地方。

3.加强平时的实践训练。除了必要的学习跟掌握相关的教育理技巧,当前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的学生,要是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需要其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阶段。在具体的实践课程中,老师就应该做好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都会有助于学生教育能力的提高。

结语: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整合研究,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意识,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通过在校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课程的培训,能够懂得教育的深层含义。其相关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者,能够真正地做好音乐课程的整合工作,来从多方面促进当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进程,这是大家当下需要努力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李丽华许红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结构整合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09期;

篇4

南京市委、市政府依法将学前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学前教育工作,全市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长,学前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南京市设立财政性专项奖补资金(市级财政2014、2015两年的学前专项经费达10亿元),重点实施学前教育“增量”“创优”“惠民”三项工程,实行学前一年基本免费教育制度。南京各区以实施“三项工程”为抓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形成了良好态势。

一、实施“增量工程”,解决“上得了”的问题

“十二五”初期,南京市幼儿园资源总量不足和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存在供给缺口较大、优质资源相对不足、普惠度不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确保全市适龄幼儿“有园上”,五年来,11个区把加快实施“幼儿园增量工程”作为重中之重,严格做到落实目标任务不缩水,建设标准不打折,建设进度不拖延,全市新改扩建达省优标准的幼儿园298所,新增学位7.4万个。其中,建邺、栖霞、雨花、溧水、六合5个区新增学位均比市定目标超出1500个以上,江宁区新增学位9380个,居全市榜首。不仅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9.2%,还明显缩小了幼儿园服务半径,有力化解了“入园难”问题。

二、实施“提优工程”,解决“上得好”的问题

五年来,坚持“三个着力”,持续提升学前教育发展质量。一是着力整体,加快提高区域发展水平。各区以创建“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深入推进区域改革发展。继2013年玄武、建邺和鼓楼3区率先成功摘牌之后,其他各区均于2015年底前获省政府正式认定,南京率先成为全市域建成示范区的设区市。二是着力创建,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规模。各区以创建省、市优质园为载体,加快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市省市优质园达573所、占比达86.7%,其中省优质园为464所、占比从2011年58.4%提高到71.6%,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玄武、秦淮两区省优质园比例均已超八成。三是着力补短,促进园际协调发展。通过设立市级专项财政经费,对集体和单位办园实行经费补助,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实施“农村办园点标准化建设工程”,江宁、溧水、高淳、六合、浦口5区150多个农村办园点全面提档升级。扎实推进“无证办园综合治理工程”,采取幼儿分流、加大供给等措施,1.5万名幼儿从无证园转入各类合格幼儿园,无证办园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幼儿入园问题有效解决。

三、实施“普惠工程”,解决“上得起”的问题

“十二五”初期,南京市公办幼儿园比例为54%,比苏州、无锡均相差20个百分点以上,幼儿园收费价格高于或等于苏州、无锡同类园的收费标准。为切实降低幼儿家庭教育成本,增强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全市推行了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前一年基本免费。从2011年试行“幼儿助学券”,到2014年平稳“转轨”为学前一年基本免费政策,大班幼儿一年可减免保育教育费6000元。二是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一方面,通过加强幼儿园用地规划保护、实行财政奖补资金向公办园倾斜等措施,引导各区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全市公办学位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民办惠民园发展,市教育、财政和物价部门出台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规范认定127所民办惠民园,新增普惠性民办学位3.67万个。截至2015年底,全市0~3岁婴幼儿接受育儿园或亲子园服务率达90%以上;3~6岁幼儿在公办和民办惠民园就读幼儿比例从2011年的54%提高到78%。

总体上看,“十二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南京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著成绩,不仅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教育报》先后两次以头版头条形式宣传报道了我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教育部简报介绍了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南京的学前教育工作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对照“中国幼教名城”的建设目标、对照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服务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面临着一些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学位增长的新压力。201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加上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扩张增速,人口刚性增长和复杂流动,全市适龄幼儿入园在“十三五”期间形成新“波峰”。

二是质量提升的新要求。南京是中国近现代幼教改革发展的发源地和先行地。学前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幼儿园在办学质量、内涵品质、办园特色上有更大的提升。而支撑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如保教质量、师资水平、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师收入总体水平相对偏低、非在编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是影响幼儿园办园水平提升的短板。

三是教育公平的新期待。《江苏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要求:“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试行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要求到2018年,全省农村地区全面建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正不断增大、教育公平的期待十分迫切,需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进幼儿园的公益普惠度和优质均衡度。

南京将以实施“二期五年行动计划”为突破,全面推进“十三五”全市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

2016年5月,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这是“十三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下一步,围绕贯彻落实“二期五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

按照“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质均衡”的要求,通过继续实施“三项工程”,持续优化幼儿园资源建设。一是深入实施“幼儿园增量工程”,重点扩大江北新区、城市新建小区、城镇及城乡接合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力争全市新增幼儿学位达5万个,每1万左右常住人口至少配建幼儿园(点)总规模不少于12个班,幼儿园全面实现标准班额办园。二是深入实施“幼儿园提优工程”,重点加大对城乡薄弱园、新建园和民办园创建支持力度,全市在省、市优质园就读幼儿比例达90%以上,区域内农村和城镇省优幼儿园比例差距不超过10%。三是深入实施“普惠性幼儿园促进计划”,重点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重点优化集体、单位办园以及民办惠民园的发展机制,到2020年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主城区不低于70%、其他区不低于80%,在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惠民园就读幼儿比例主城区不低于85%、其他区不低于90%。

二、坚持条件与内涵并重,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提高质量,是“二期五年行动计划”的核心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改善办园条件。实施“幼儿园安全促进计划”,落实幼儿园安全人防、物防、技防标准,全面消除幼儿园危房。推进幼儿园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所有幼儿园全面达到市定标准。二是优化幼儿园管理。健全幼儿园年检制度,加强对幼儿园全面全程管理。落实幼儿园法人登记制度,凡符合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条件的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部门应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手续。三是促进幼儿园内涵建设。实施新一轮“幼儿园课程建设促进计划”,充分发挥幼儿园品牌课程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加快提高各级各类、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水平。加强教科研工作,探索建立兼职教研员和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加快与专业机构合作探索建立幼儿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测评估机制。

三、坚持规范与激励并重,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

围绕“数量充足、资格达标、收入合理、水平领先”的总体目标,全面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认真落实建设标准。所有幼儿园均按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并符合岗位任职要求,不断提高公办园在编教师比例。鼓励新增编制主要用于配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鼓励核增5%调节编制用于委派优秀公办教师帮扶部门园、集体园、民办惠民园等。二是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实施新一轮幼儿园教师全员性、分层次培训。探索学前教育师范生定向培养和男幼师专项培养制度。鼓励幼儿园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幼儿园教师在评优评先中所占比例达15%左右。选派优秀管理者和骨干教师进高校深造或赴境外研修培训。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设立民办幼儿园教师招聘基本标准,探索实行公办幼儿园教师统一招聘办法和编外人员员额管理办法。均衡配置幼儿园保教人员,积极探索教师区管园用和合理流动机制,逐步缩小园际间骨干教师比例差距。四是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称u定、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加快建立幼儿园教职工收入保障机制,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逐步建立民办惠民园教师收入增长激励机制。

四、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就业;早教;双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

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是提高幼儿教育水平、实现幼儿教育跨越式发展、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学前教育发展目标要求的核心要素。我们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发展状况,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虽然学前教育专业最近几年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但我们也要认真研究就业市场出现的变化,更好地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使得人才培养符合人才市场的要求。

一、学前教育人才市场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幼儿园对教师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但是也开始出现从数量的需求向质量的要求上转变,这种现象在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均有出现。原来公立幼儿园招聘幼儿教师时很少要求本科毕业,甚至很多旗、县只要求中专毕业即可。可最近这两年我们看到,公立幼儿园教师招聘要求全部都是大专毕业,也有幼儿园要求本科学历。这表明了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要求的提升。私立幼儿园同样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就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幼师毕业生。

国内英语教学已经开始从娃娃抓起,适应这一发展,越来越多的双语幼儿园出现。也有很多家长愿意给孩子选择双语幼儿园,但很多双语幼儿园其实做不到双语教学,就是因为缺少合格的双语幼儿教师。

在国际上,汉语教学越来越热,国外对于孩子的汉语教学也开始从娃娃抓起,和我国目前的幼儿英语发展趋势一样。但我们国家的外派汉语教师基本上没有专业从事幼儿教育的,所以专业的外派幼儿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缺口。

各类型的早教机构发展如火如荼。目前在早教机构任职的教师专业、学历各异,主要依靠早教机构自己的培训。学前教育的毕业生在早教机构的工作中表现出很好的素养,工作能力突出,未来早教机构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的去向。

各种幼儿校外辅导机构,例如目前很流行的国学、幼儿感统训练、幼儿美术等机构也需要大量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

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面对当前这样的就业发展形势,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也要随之调整课程设置。本文对于我国当前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总体上把握,课程设置要更加合理、科学,以更好提升学生的素质

课程设置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抓好基础课,让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第二,专业突出,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第三,增加实践课程,注意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改革一些课程,对一些科目进行综合,还可以开发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体现更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顺应社会对幼儿教师要求的发展变化趋势。

2.根据早教的发展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相应的内容

早教师资面临短缺,而在早教机构任职的主要又是幼师毕业的学生,我们就可以适当改革课程设置,增加早教的内容。目前很多教学课目中都不涉及0~3岁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也没有关于0~3岁幼儿对应的教育课程,但学生毕业后在各类早教机构工作的人数连年上升,因而在一些课程设置中应该把这部分内容加进去。可开设专门的早期教育课程,如亲子课程、早期游戏活动设计等,让学前教育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早教知识,便于今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在选择实习见习单位时,也可以让早教人员挑选一些专业的早教机构,使学生增加早教实践经验。在每年见习和实习的时候,可以先尝试让小部分学生去早教机构,多和早教年龄段的孩子接触,多一些更直观的感受,观摩学习早教机构的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也可以了解早教机构的运作和管理。

3.根据国内幼儿英语教学和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对学前教育国际合作专业课程做一些调整,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外语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国际合作学前教育专业,基本上都采取国内两年、国外两年的模式。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国内读完两年后由于各种原因选择继续出国读书的很少,这些学生在前两年的课程里有很大量的外语课,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优势,培养一些很好的双语教学幼儿教师。

一是培养合格的学前双语幼儿教师。通晓外语的幼师毕业生是很好的学前双语教育教师资源,但目前学前双语教育教师是以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为主体的。笔者通过向幼儿园园长、校外幼儿英语机构负责人、幼儿园教师的了解,得出的结论是:现在很缺乏汉语与英语都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在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的基础上提高幼师生的英语专业水平是培养幼儿园双语师资的途径之一。可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以便于其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设外语的选修课,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强调学生主动地获得经验,发展兴趣和特长。同时,也应该开设实践活动课。实践活动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主要满足一部分对英语有浓厚兴趣又有能力深入学习的学生。早教人员在见习实习时,要尽量为国际合作班的学生和英语突出的学生选择双语幼儿园,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双语教学的规律、特点,更多地接触不同类别的幼儿双语教学模式,参与各种幼儿英语主题活动等。这样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目标更明确,学习的针对性更强。

二是培养专业的幼儿国际汉语教学师资。在全球经济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汉语热”开始席卷全球。在对外幼儿汉语教学的教师培养上,学前教育国际合作方向有着独特的优势。外语水平较高,学生多才多艺,专业理论扎实,这些在对外幼儿汉语教学中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学前教育的毕业生都是多才多艺的,把这些本领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孩子们一定喜欢,从情感上接受了教师自然就喜欢学习汉语了。由此,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让学生选修,如中国文学等。有很多课程学校已经开设,我们只把它列为学前教育国际合作方向的选修课程即可。还可以鼓励一部分学生参加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通过考试取得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

4.培养符合各种课外幼儿教育机构要求的教师

如今各类校外幼儿教育工作蓬勃发展,我们的培养目标也应该考虑到这样的发展趋势,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突出,能够符合各种课外幼儿教育机构的要求。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上采取分层教学,在做到普遍合格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教学,解决一部分学生在技能课上“吃不饱”的现象,让技能突出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也使教师的教学针对性更强,做到因材施教。在美术、舞蹈、试唱、钢琴的教学中,把一个年级的学生统一根据能力来划分,可以借鉴外语分层教学的经验。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进步,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三、结束语

综合来说,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早教人员的合理培养、早教课程的合理设置等。在我国当前就业市场的情形下,将就业导向与早教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将早教课程的设置与早教人员的培养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协调发展。而早教课程合理设置,对于我国学前教育工作与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委员会.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篇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11-0097-02

一、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概念

从教育学角度看,创造教育是以促进儿童创造性的充分发展为核心,整合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素质的健康发展,为儿童将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基的素质教育。创造教育是在挑战传统教育的过程生成和发展的,因此要想更加全面具体地把握创造教育这一概念,十分有必要将其与传统教育进行细致的比较。

由于学前创造教育是由"学前"和"创造教育"两个概念复合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下定义:学前创造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这里主要指3-6岁的幼儿)实施的创造教育。具体而言,学前创造教育是旨在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内化人类的本质与本质力量,内化人类优秀人性,获得更大自由与幸福的奠基教育;是以幼儿创造性的充分发展为核心整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素质的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是依据创造原理和创造性发展规律,把造就创造型幼儿作为培养主体,实现个体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教育。

研究和发展学前创造教育意味着要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化;从注重教育的文化承传功能向注重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转化.学前创造教育将在挑战一般学前教育过程中发展,这必将带来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标准的全方位的变革。

二、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

课程目标的科学设定不能凭主观任意所为,而是要自觉反映相关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文化学等理论的规定性,才能保证所定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现实性。

1.创选型人才的特征与课程目标

(1)创造型人才的动力特征

众所周知,人的任何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动力推动.人的创造性活动亦然。驱动活动进行的动力系统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决定人的积极性的诱因系统,由需要、动机和兴趣构成;第二层次是决定人的活动方向的意识倾向系统,由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构成。许多对富有创造性成果的各类人才的研究均表明,在动力系统方面他们有着十分相似的特征:

第一,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需要和动机,从而使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能不断发现创造目标,推动自己去创造。

第二,他们对创造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常常自发地,十分投入地从事创造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兴趣爱好所引发的内在创造动机比为了获奖或避罚等外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展与发挥。

第三,他们拥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时时表现出求新、求异、求特的冲动,并以此为最大的满足和快乐。这些满足和快乐又强化了他们的创新需要,从而诱发新的创造动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创造活动。

第四,他们拥有正确的、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成就动机、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这些构成了他们进行创造活动的永不衰竭的动力,构成了他们创造活动的方向盘和调节器,从而保证了他们创造目标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上述创造型人才所表现出的动力特征就应纳入学前创造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中,从小激发和强化幼儿的创造需要和动机,创造兴趣和爱好、创造意识和精神;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虽然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不可能在幼儿时期形成,但较为直接、具体的活动目标、活动态度与价值判断是幼儿能意识到的,我们可以由此出发,不断将创造型人才的正确而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渗透其中,逐渐内化。。

(2)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征

众所周知,创造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较之一般人要多。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要素,是创造才能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将从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和创造型人才实际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特征二者的结合上确立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目标。

虽然一般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也能表现出上述某些特征,但却较微弱,而不像创造型人才表现得那样突出和典型。从创造性思维特征的不突出、不典型到突出和典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前创造教育虽然不能使幼儿时期就凸现这些特征,但却要瞄准这些特征,以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途径,不失时机地去培养和强化这些特征。

2.社会的高创新性与课程目标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高创新社会,面对着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的未来社会,一个不创新就无地自立的社会。这一方面是由于电脑的普及将人推到了一个创新的角落,只有高创造力的人才能在这一角落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和知识创新的竞争,而这些竟争的实质都是创造型人才的竟争。因此"学会创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出的强音。我们的全部教育(不仅仅是学前教育)都应将培养创造型人才群体作为主体目标。而造就创造型人才至少要从三个方面设定学前课程目标:

第一,培养幼儿的创造兴趣、创造动机、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等动力特征。

第二,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认知特征。具体而言,要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加强对幼儿的直觉、想象、灵感的培养,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生活环节,加强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三、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总体目标相对于幼儿园课程其他层次的目标属于宏观目标,因此具有概括性强、方向性强、整体性强、引导性强等特点。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哲学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通过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思维方式、语言文字、行为规范等。(1)使幼儿获得初步的使用和创造"工具"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2)使幼儿在学会交往、关心和合作等基本人性的基础上,逐渐内化人类的优秀人性,使幼儿形成与社会、自然、自身的和谐关系;(3)初步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心理学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1)让幼儿初步形成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和好奇心等诱因系统与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等意识倾向系统。(2)为幼儿形成高自控性、高自主性、高兴奋性、高有恒性、高探索性、高独创性、高灵活性等创造性人格特征和协调发展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等健康的心理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是社会文化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1)让幼儿形成认识变化、适应变化、喜欢变化、促进变化的态度与能力,学会学习;(2)让幼儿形成飞争意识、竞争道德与竞争能力,从小学会与自己竞争,形成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心;(3)让幼儿初步认识到创造的价值,形成强烈的创造需要、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关心创造、学会创造:(4)使幼儿乐于交往、善于交往,在此基础上形成乐于合作的态度和善于合作的能力;(5)培养幼儿大胆、勇敢的冒险精神、探索精神和挑战精神:(6)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负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等,成为2 1世纪合格的公民。

第四部分是教育学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保障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让幼儿形成创造性认知特征与实践能力、创造性的情感特征和创造风险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的具体含义实际上是对以上各层面课程目标的分类。

以上各层面的课程目标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些甚至是交叉和重叠的。

由以上各层面的目标可以看出,学前创造教育的课程目标着眼的是为幼儿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发展打基础(而不仅仅是为他们入小学做准备;着眼的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大脑潜能,尤其是创造潜能;着眼的是为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大批能与社会、自然、自身协调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玉勤.着力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新课程》2011、8

[2]李宏文.创造性思维的五种品质.《教育与职业》2011、10

篇7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生活实践性原则 生活化集体教学

生活与生命个体成长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生活以它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给了生命色彩和力量,在生命体成长中,生活是命脉。以生活内容为幼儿生命成长的教育载体,体现了尊重生命,以“幼儿为本”,以及“生活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理念。

生活是自然轻松的,它以吃、穿、住、行体现其基本状态,除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追随外,有序的幼儿生活化集体教学又该以何种方式进行?我们本着生活实践性原则,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目标,努力关注幼儿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尝试了生活化集体教学活动。

一、有机整合是生活化集体教学的核心要素

各类学科领域的教学,总是以突出某一学科内容为主,进行相关要素的有机整合,或语言,或科学,或音乐,等等,而集体性生活教育活动是把有关元素合理整合,难以用某个学科领域来具体界定。

例如“水果分享会”,我们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叫分享”的概念,提炼孩子已有的分享经验,教会孩子把水果切成许多水果丁,进而分享水果,懂得分享水果是应有的交往热情和交往语言、行为,它在融进大量社会语言、情感、交往技能元素的同时,也融进了许多生活技能训练,它以集体性生活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增强了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其自然性、本真性和现实性。又如“好玩的面粉”,我们让幼儿先认识面粉的特征,后观察了解面团调制过程和方法,接着自己调制面粉捏面粉团,并用面粉团做点心,中间因活动需要自然整合了大量科学、生活技能等内容,融认识、体验、操作于一体,最后让幼儿品尝和分享自己用面粉制作的点心。可以看出,在集团性生活活动中,课程的整合理念得到了合理而充分的体现,它让孩子的发展变得现实,充满了生活气息,社会性培养演变得更具体。

二、强调体验积极的交往情感是生活化集体教学的内在灵魂

生活的美好在于它时刻都渗透着情感,传递出孩子在活动中对情感的需求和渴望,以及内心丰富情感的自然流露。孩子和成人一样需要美丽的情感,但每个孩子不可能都会体验到健康、美丽的情感,因而也缺乏情感的正确表达方式。既然是集体性生活教育活动,我们就要努力尊重生活的本来面貌,借助有限的活动空间力求在课堂上体现自然、和谐、放松的环境和氛围;注重优化课堂情感资源,以“朋友或分享者角色”参与到孩子们活动中间,用朋友式的对话:“今天我带来了各种水果和我的朋友们分享。”“我们来做朋友吧,请你吃我的香蕉。”“这么多香喷喷的菜肴,你愿意邀请我品尝吗?”等等,以及充满热情的口气,亲切的笑容,和小朋友互换水果时平等友善的行为,让孩子们在营造的空间氛围中感受到平等、轻松、自在,从而以放松的心理参与活动中的交流、操作、互动性分享活动。

三、注重生活技能培养是生活化集体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实施生活化集体教学中,不管是生活交往、分享技能还是操作技能,都将是重点凸显的内容。在生活实施中,我们在预设教学和活动现状中寻求适宜孩子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如:在“好玩的面粉”中让幼儿调制面粉团,是一个有较高技巧的环节,我们由一开始取一些面粉,然后逐次加水,改为往有限的水里逐次加面粉,改变前后顺序,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因为逐次加水调和面粉的水量稍有变化,取面粉的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两个量的控制对幼儿来说是难点,直接影响到能否调制成面粉团。而后者由于控制了水量,幼儿只管加适量面粉就行,有效帮助幼儿获得了调制面粉的方法和技巧。又如在“生日分享会”时,我们借助时机合理教给孩子礼貌交往的技能,引导孩子们对“小寿星”说了一句祝福话,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被祝福的愉悦和祝福他人时的快乐,从而生发彼此礼貌交往的念想,并成为孩子潜意识中对今后友善交往的渴望和追求。由于有了集体性生活教学这一有效教育载体,我们挖掘出更多的生活技能让孩子有效感知,帮助孩子的日常生活行为变得有意义,为孩子的长远性发展奠定积极的基础。

四、开放互动是生活化集体教学的重要原则

每个个体都是属于社会的,因此有着群落生活的需要,只有让人具有群落生活的需要,只有让人具有集体性,才能让个体健康、快乐、文明地生活。

社会生活状态对每个人都是敞开的,它以包容姿态姿态接纳着每个热爱它的人,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需要一种和谐、自然、轻松的氛围。为营造这种氛围,我们在生活化集体教学中要求以开放互动原则来组织活动,让孩子走进自我心灵空间,设计和组织开放的课堂,有目的地扩大幼儿交往范围,由同桌到邻桌到全体,由教室到邻班到全园,由班级老师到幼儿园老师,使幼儿在敞开的环境中开放心灵,消除约束,逐渐以自然轻松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人、物、环境,逐渐达到快乐接纳、积极融入的状态。

在对生活化集体教学“互动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主张以空间氛围的营造来催生孩子的互动愿望,达成以下共识:(一)老师要以平等、亲切、热情的语言和神态给幼儿营造充满美好生活气息的心理氛围。拉近老师和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语气给孩子以亲切感,神情使孩子感受到环境对他热情接纳和真诚期待,从而愿意并主动投入到当前的活动之中。(二)给孩子提供多向流动、分散活动、自主选择式的宽大而足够的互动空间。我们必须打破课堂上传统、惯用的分小组而坐的方法,活动空间分两种格局布置,一是有便于集中幼儿专门开展交流分享经验的隅;二是有进行开放和流动活动的空间,它要相对醒目突出,空间的选择、物品的布置摆放能一下子吸引幼儿的目光,引发幼儿融入其间的欲望。两个空间的有机结合,可以使生活化集团教学活动变得动静交替、真实灵动,避免了单一少变的组织形式,体现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格局,及时帮助幼儿把互动交流中获得的有效经验在集体分享中综合和提炼,也能把集体分享时的感悟在开放空间里寻求自身最直接的体验和反复的证实、实践,这是一种非常合理而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幼儿生活化学习理念的有效落实。

五、资源优化是生活化集体教学的重要保障

首先,在“好吃的蔬菜”“水果分享”“夸夸我自己”等生活化集体教学中,家长的参与指导是幼儿活动的非常重要的经验储备因素。不管是人手一份烹制好的蔬菜,还是对孩子即将开展的活动热情的唤醒,或是对孩子潜在品质的挖掘,都帮助孩子在集体活动前形成最初的经验储备和情感准备。其次,这是一种生命需要的激励。它给了孩子在课堂上一种期盼、自信和等待,带给了孩子在活动时难得的跃动感和甜美感,那种甜美我们可以从孩子童真的话语中感受到:“老师,我很快乐,因为我的朋友邀请了我。”“我带来了一种蔬菜,可我吃到了许多种香香的蔬菜,真开心。”“我的朋友都夸我的菜好吃,我很高兴。”……可见,愉悦的生活活动带给孩子无尽的享受,他们努力释放出自己心底原始的能量和动力,因为朴实自然、温馨多彩的生活迎合了孩子内心的需要,激发出了生活的情趣和快乐的追求。

生活化集体教学优化了生活资源,凸显了生活教育理念,在开放和愉悦的空间里淡化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角色,融合了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孩子、孩子和孩子间的情感,使获得某种成功成为孩子积极追求的目标,也使当前生活技能与知识的获得成为孩子内心愿望和需要,巧妙实现了多种学科内容的整合,促进了幼儿多元化发展,是激发幼儿社会情感和习得技能的有效手段,尊重和落实了孩子当前,乃至将来的素质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

[2]生活活动.上海学前教育教师参考用书.

[3]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江苏学前教育教师参考用书.

篇8

关键词: 早期教育培训 市场分析 营销策略

研究显示,早期教育对提升个人素质具有极大的作用。0~6岁是人一生的起点和基础,合理的早教是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0~6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欧美发达国家,0~6岁的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优生优育的观念日益增强,教育从零岁开始必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

自2002年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法》。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将0~6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并指出:“要全面提高0~6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目前,我国的早期教育市场供求极不平衡,市场潜力巨大。在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呈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教育却是最短缺的“卖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需求日益显现。教育供给不足为早教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但目前的早期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能克服,就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早教行业及早教机构的发展壮大。

1.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幼儿早期教育市场营销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美国最先探讨如何将企业管理模式和市场机制引入早期教育行业,实现早教机构的市场营销,推动早教发展。美国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浦・科特勒曾与卡伦・弗克斯教授合作对教育机构营销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他们认为,教育市场营销是指分析、规划、实施和控制学校计划,使学校与目标市场进行自愿的价值交换,从而实现教育与教学目的的管理过程。

我国对幼儿早教市场及营销策略缺乏系统研究。市场营销观念的落后和市场营销手段的缺乏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幼儿早期教育的改革已经把早教机构推向市场。面对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早教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市场策略。

2.早教机构总体分析

2.1早教机构缺乏规范管理。

目前常州市区范围内存在的艺术教育、潜能开发等早教培训机构不下五百多家,其中稍有影响且具规模的大概有二三十家。类型多样,规模不一,没有基本统一的规范或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市场管理。多数早教机构不能在教育部门取得资质,于是就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为咨询、服务类公司。由于无据可依,工商部门和劳动部门同样无法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对于早教市场的监管,目前基本处于一个真空地带。一方面,常州市区早教市场呈现多种形态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早教培训市场管理的不规范与发展的良莠不齐。

2.2早教机构发展迅猛,专业师资缺乏。

“最好的投资是教育”等广告词绝大多数家长已是耳熟能详,早期教育市场显现从未有过的繁荣。在接受调查的机构中,有4家有五年以上的从业历史,有5家开办了三至五年,有8家开办了一年至三年,还有4家刚创办不足一年。数据表明,近些年早教机构发展速度迅猛。但同时,相应的师资却没有跟上。传统的师范院校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师资培训主要面向幼儿园,以3~6岁幼儿的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内容为主,对于三岁以前的幼儿发展特点了解不足,教育、看护等能力欠缺;再加上学前教育类学生未必会加入早教培训大军,客观加剧了早期教育机构中专业师资的缺乏。多数早教老师甚至不具备育婴资格证或者教师资格证等。

3.早教市场营销的特点

早教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营销,是一种与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和其家长共同创造价值的新型营销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早教机构与消费者、社会各种关系建立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关系。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家长越来越看重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开支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逐年攀升,使得早教市场得到了强劲的发展。

从需求层面(消费者层面)上看,对早期教育最直接、最大的需求来自于不同层面的家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子女得到优质的早期教育。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婴幼儿约1500万。巨大需求与有限的教育供给能力构成了巨大的卖方市场,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对昂贵的早教费用。国家向民间开放了早教市场,国际上的一些著名早教机构纷纷登陆中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供求矛盾。扩大受教育面的途径,可以较大程度地扩充家庭与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最大限度地发展内需。这是积极拓展早期教育市场营销战略的最佳契机。

未来五常州市出生人口数预测结果 单位:万人

4.早教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4.1瑞德中国亲亲袋鼠介绍。

瑞德中国集团旗下的亲亲袋鼠KindyROO是澳洲知名早教品牌,针对0~6岁的婴幼儿进行早期语言、智能、运动能力等的开发;其旗下的瑞德中国集团在大陆地区拥有近百家早教中心,是商务部《早教服务规范》的制定单位。

4.2提供高质量服务。

质量是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在发展教育事业上,规模、质量、结构、效益这四个要素并非并列关系,必须把教育质量摆在首位。在既有社会条件下,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和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需要,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这是早期教育质量的体现。

对于瑞德中国亲亲袋鼠早教中心而言,要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对家长或婴幼儿的真正需要作认真的调查,不仅要研究当前的顾客满意度,而且要探索那些尚未得到满足的顾客的偏好与需求,改善服务。设计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工作程序,精心挑选、培训并授权教师员工,使他们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人员。

二是创新与丰富育人模式。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决定了早教中心的根本特征及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学校应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保证学生的自由度;不断调整、优化早教产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教育婴幼儿形式多样化;关注婴幼儿个性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形成以婴幼儿为主体的学习机制。

4.3实施内部营销,关注顾客满意度。

把市场机制引入早教中心的营运过程,开展营销导向的内部管理改革。积极实施内部营销,是早教中心实施营销的当务之急。常州瑞德中国亲亲袋鼠作为早期教育行业里的一员,也应顺应潮流,积极实施内部营销。

满意度是由顾客感知的服务表现与其预期之间的差距决定的。影响顾客满意的关键因素是核心产品或服务。在竞争市场上,早教中心、幼儿园必须把核心产品做好,否则,顾客的满意与忠诚就无从谈起。顾客满意度会影响他们对早教中心的口碑宣传。早教中心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满足顾客需求。

4.4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在早教营销策略中占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与品牌效应息息相关。一个好的品牌可以振兴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品牌代表着市场占领,代表着企业的生命力。在品牌竞争时代,必须要求企业转向以品牌经营为中心,注重品牌营销,增强竞争实力。广义上讲,教育品牌是指学校的名称、标志及为教育消费者提供教育服务、培养教育消费者的各要素的总和。

瑞德中国亲亲袋鼠常州中心要努力构建新型的早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要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家长和婴幼儿,优化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的讲授和婴幼儿的能力培养并重,形成教师和婴幼儿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建立教师的激励机制,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懂业务、会管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队伍,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瑞德中国亲亲袋鼠常州中心会尽力为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还精心策划,善于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主动宣传自己,让社会认识自己,接受亲亲袋鼠,从而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同,提高品牌的美誉度,争取社会及家长持续不断的支持。在做好品牌的设计和宣传工作的同时,定期审计品牌优势和劣势,并对品牌效应做出评估。在早教的同时,注意做好产品延伸工作,实施品牌差异化战略,向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教育服务,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当然,强调早期教育培训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家长的巨大作用。在早期教育培训课程建设中,早教机构应该形成与家长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完善课程体系。

国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家长也是教师。他们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特色和个人兴趣定期为孩子提供教学。家长的融入深受孩子们喜爱。一方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

家长能够从多方面主动参与孩子的活动,有效强化早期教育培养的效果。因为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只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合力,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经验。成功的早教培训,既有早教老师们的身影,又一定会有家长们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协助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家长学习相应的教育理念,掌握适当的育儿方法,思考早期教育,与早教机构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加强基础教育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国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步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期,必将为加速推动我国的早期教育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州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常州社会实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总产值实现了飞跃,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都有了显著提高。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常州的早教机构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实施科学的市场营销,积极地开拓市场,必将实现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共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高佳.我国早教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9.9.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 改革 对策 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这场教育改革既是一场全新而重大的实践探索运动,也是一场全新而重大的理论创新运动。因为这场教育改革实践本身就提出并蕴含了许多急需解决或总结提炼的重大的理论问题。教育体制改革就是其中一个全新而重大的实践与理论问题[1]。

一、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这种联系是因为教育体制与制度是相关的。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在教育体制内的制度与教育体制具有紧密的联系。所谓教育体制内的制度与教育体制的相关性是指,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相应规范即制度的统一体,制度是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体制离不开相应的制度,相应的制度也离不开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制度的基础,制度是教育体制的核心,这种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关系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机构是教育体制的载体这个角度来看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进行教育体制中的机构改革时,必须要进行制度创新,因为教育体制中教育机构与制度是教育体制中的两个基本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要素,它们的改革应是同步的,不能顾此失彼;二是从制度是教育体制的核心这个角度来看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就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因为制度是教育体制的核心,只有教育体制中的核心要素改变了,整个教育体制才能发生变化。我们认为目前社会上所说的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是从二者有着上述这两种密切关系而言的。

二、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与小学教师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尽管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学历差异不大,但职称差异却极为显著。

2.教师编制缩小。在幼儿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幼儿教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少地区公办幼儿园教师的编制却在逐渐压缩。有的地方在教师定员定编时,将幼儿园教师的编制一举撤下,“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减编中的难题。

3.教师薪酬较低。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劳动收入在当地基本属中低层。在社会地位与待遇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内部歧视与分配不公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办与非公办幼儿园之间的差距姑且不说,即使同在公办幼儿园中工作,因身不同而造成的同工不同酬和专业发展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也极为严重[2]。

4.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明显。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是幼儿园教师普遍的反映。根据教育部公报数据,我国幼儿园的生师比显然大大高于小学。班额大、师生比低是带给教师巨大压力的重要因素。虽然有关文件对幼儿园的班额、师生比有明确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在经济利益面前形同虚设。管理部门在对幼儿园进行分级分类验收和平时的监管中,往往对此问题采取默认或回避的态度。

三、当前幼儿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的对策建议

1.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和幼儿园教师面临的许多问题不能完全归结为经济和制度的原因。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必须首先铲除,否则,无论多么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保障制度都难以奏效。现在,许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对人一生的深远影响;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奠基作用;没有认识到幼儿园教师劳动的伟大和艰辛,不能理解幼儿园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因此,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极为重要。

2.加强有关幼儿园教师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一是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完善幼儿教育的法律体系。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与我国幼儿教育在社会中和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制定《学前教育法》势在必行。二是严格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提高其社会地位的内在基础。建立相对严格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还能使合格的教师摆脱部门所有和幼儿园所有的限制,成为一个有明确身份的自由人而实现自主择业。三是建立有利于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劳动人事制度。可试行人事制,即在当地的教师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档案、工龄、教龄、职称评定等。四是要切实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已制定一系列的劳动者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必须贯彻落实才能使幼儿园教师舒心工作,实现专业成长[3]。

3.规范幼儿园教师聘任制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一是制约园长的聘任权。应成立以园长 为首的,教职工、幼儿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士共同参与的幼儿园教师聘任委员会,该委员会要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或符合上级主管部门对人员构成的相关规定。聘任委员会订立本园的聘任方案,报请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合法和合理等方面的审核,最后再由聘任委员会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聘任工作。二是规范聘任活动。聘任过程要符合《劳动法》的要求,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聘任应坚持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合理组合的原则。聘任制不是临时工制。三是完善教师考评制度。考评制度是教师聘任制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要结合幼儿园教师劳动的特点,制定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具体办法,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4.依法落实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的有关待遇,平等对待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目前,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支撑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大半壁江山。保障他们享受应有的福利待遇,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感受教师的尊严,是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的基本前提。为此,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例如,在幼儿园申请开办之时雄厚的经济基础、合理的幼儿教师聘任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应列为必备条件,提高幼儿园审批的准入门槛,以防备财力不足的开办者侵犯教师的基本权益,在教师身上节约成本在幼儿园的年度审查和评级中,教师的权益状况应列为审查内容,将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同幼儿园的命运联系起来,以引起幼儿园的开办者和管理者的重视。

结论

幼儿教育事业现今已有巨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幼儿教育事业从业者努力改变的,希望今后不久幼儿教育事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帆.论美育是幼儿教育的理想境界[J]. 科技创业家,2013,07:174.

篇10

关键词:师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评判标准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其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等都是学生私下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名德艺双馨的教师,往往具有优秀的人格特征和专业的文化素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让教师这一职业显得特别神圣。但是“不应该全身心投入教学”“没有iPad就不用来上课”这样的话语出自个别教师,却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教师这一职业在人们的心里已经不像原先那样尊贵。师德,一个不该成为话题的话题最终成为了话题。

一、一名幼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道德

首先,师德师风建设对学生德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教师队伍中个别人师德师风欠缺,不仅损坏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本应有的形象,还给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在很多的网站平台上、新闻报纸上,出现了关于××学校教师殴打学生、教师私下收取礼金等话题和新闻案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名优秀出色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的。其次,幼儿生存的环境也是一种因素。幼儿园的孩子一般比较小,还不懂事,更需要教师的爱心和耐心,才能使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为将来学习和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个别教师使用暴力手段虐待孩子只是为了求自己的一时欢乐,其行为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尊严,也使人们质疑其有没有师德。师德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幼儿园教师主要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就不能要求小孩子跟大人一样能听懂话。因此,教师需要多一点耐心,不应使用体罚,因为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会使年幼的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影响其今后的人生发展。

二、一名幼师要为人师表,更要素质现代化

“为人师表”是我们平时经常谈及的一个词语,在新课改中,不仅要求教师做到为人师表,更要求教师的素质现代化,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教师在施教中做到“为人师表”,不仅对育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社会风气的改善、对教师自身的激励作用也是巨大的。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其所表现出来的是具有感召力的精神气质,这种人格魅力与精神气质来自于高尚的风范、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湛的管理艺术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在有人格作为背景的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维就能被激活,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完善的人格品质也能被较好地塑造。而一些“小事”更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人格素养”。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教师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这是不够用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该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将他们的一技之长传授给学生,而且在传授一技之长的时候还要用对方法和手段。就像有人说的,如果一个人需要鱼,比起直接给他鱼,你更应该教会他如何使用鱼竿。至此,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三、一名幼师要对优生负责,更要对“差生”进行鼓励

记得看到过一句话“:只有差生才能真正看出教师是否有师德。“”差生”对教师来说似乎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词语。提到差生,有的教师就会为此感到头痛;提到差生,有的教师就会为此摇头叹气;提到差生,有的教师就会为此感叹“朽木不可雕也”。而教师眼中的差生大部分都是学习成绩差、不守纪律、屡教不改。那差生就真的永远差下去吗?不是的。其实差生并不永远是差生,而这个时候就在于教师有没有一颗去探究差生的心,教师会不会去引导差生。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是学生的偶像,没有人能够代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可能教师的一句赞扬与批评,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时,需要有耐心、有真心。尤其是对于这些差生来说,更需要教师细心观察、耐心教导。差生永远不会是差生,教师要去帮助他们,要对他们有信心。

四、结束语

师德建设始终是教师培养的一个核心话题。在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下,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教师,当然是他的人文素质高,能够教书育人,培养新一代人才。在当今社会,迫切需要新的一批人才,教师就是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唯一候选人。因此,师德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被关注的话题。总之,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必备。针对目前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要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加强教师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建设,将教师的师德推上更深的一个层次,以培养学生成才。

作者:顾梦琦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翡翠湾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徐雪,胥兴春.幼儿教师身份认同的困惑及其重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2).

[2]冯晓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2012(10).

[3]蒋凯.幼儿园师德问题及建设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