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

篇1

关键词:初中学生 体育教学 主动参与

一、初中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能够促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各项体育项目的全面发展。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各项运动有利于促使素质教育的实现,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树立参与体育活动和强身健体的理念。

二、初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积极性低的原因

1.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低。初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对体育教学项目的了解不多,缺乏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在初中体育课堂上,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学生只是在体育课堂上被动地接受各项项目运动,没有选择性,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积极性。虽然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下,体育教师按照新课改的理念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但是体育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理解不深,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够科学合理地应用,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育内容单一。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初中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器材设备比较单一,而且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方法以学生的成绩为主。体育教学的单一性决定了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缺少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体育教学的质量难以提高。

3.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从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维接受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忽略了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主体性。学生倾听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观看教师对动作的示范,但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4.单一的课程评价。初中体育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比较单一,主要关注体育测评结果与教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体育课程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锻炼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导致学生无法体验到这种评价模式带来的激励作用。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体育运动项目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的主动参与低。

三、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设置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通过自学、比赛和讨论的形式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体育项目训练中,如跳高、跳远、田径、长跑等项目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或者小组练习,通过互比、互评的练习方式配合集体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适当指导。

2.丰富教育内容。初中体育项目不多,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内容的游戏性与趣味性来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学中增加游戏的成分,就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赛跑中通过追赶的游戏方式可以练习学生的奔跑能力和反应速度,在体育运动项目教学中的结束部分通过播放音乐可以放松学生情绪。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尽可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时掌握教学的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中,通过教材的图片和文字来表达教学的内容,在教育情境的设置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对新的知识形成初步的动作表象,这样学生在课堂不至于不知所措,能够很快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中,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体育课堂练习教学中,应该以教材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体能之间的差别,通过分组练习或者自由练习来提高学生练习体育运动项目的效果。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也可以通过这些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4.建立多元教学评价。根据初中现有的体育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例如,以8000米的长跑为例,在正式的比赛之前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将测试的成绩作为平时考核登记在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进行再次测试比赛,通过与比赛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前后不同之间的对比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又如铅球训练中,学生在学习铅球的过程可以对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评价铅球丢出的距离、丢铅球的动作和姿势等,评价同学在铅球运动项目中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对体育项目运动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演练动作进行评价,在相互评价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教学内容相结合,采用综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了体育教学强身健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涛.试论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当代体育科技,2013(12).

[2]唐堪连.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1).

[3]徐广柏.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导作用的发挥[j].科教文汇,2009(12).

篇2

关键词: 社会性软件;动漫专业;高职高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54-02

0引言

动漫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专业教学在高校中蓬勃发展,但毕竟是新兴专业,其教学成熟仍需一个摸索的过程。动漫专业教学目前急需完善的是实践教学,但这恰恰是国内动漫专业教育的软肋。在国内办学经验不足,校企合作深度有限,实训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动漫专业教学辅助体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社会性软件概述

1.1 认识社会性软件对于社会性软件,学界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国外学者认为:社会性软件是指可以促使团体或社群沟通和写作的任何软件;社会性软件是帮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和自动组织群体的软件(willian Davies 2002)。国内社会性软件学者刘钢认为,社会性软件指的不是那种只支持编程或科学进步的软件,而是指支持并改善在线或离线主流社会实践的软件。

由此可见,与传统软件不同,社会性软件的目的并非实现某一局限,而是从个人与他人发生社会联系的需求出发,通过自然汇聚形成“人网”,以达到知识的分享,并从显性知识交流深入到隐性知识交流[1]。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有博客、播客、威客、维基、QQ等。社会性软件通过其社会联结来促进知识之间的转化、交流、共享。

1.2 社会性软件对教育的积极影响社会性软件出现的初衷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播、共享,但随着社会发展,其被广泛应用,逐渐成为正规教育之外的第二学习平台。伴随着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正规教育之外的自我学习、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的需要迫使人们不得不大量汲取正规课堂之外的知识,而社会性软件平台往往正是这些知识的集中地。社会性软件的开放性、协作性、知识积累性为知识的丰度提供了保证,而其传播的广泛性、交互性、共享性又为隐性知识的形成提供了沃土。

概括来说,社会性软件对教育的影响可分为对正式学习的影响和对非正式学习的影响。所谓正式学习即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其内容针对性强,学习目的明确。而非正式学习指的是学习者日常中有意或无意的带有学习效果的学习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2]。就正式学习而言,社会性软件可以成为有效的教辅工具或第二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社会性软件进行专题讨论、小组学习、知识测评等。利用社会性软件平台,学习活动组织起来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筛选和知识管理能力。

例如:使用博客,可使学生养成记录日志的习惯,锻炼其文字表达能力,并促使其对知识进行梳理、分类、积累。通过QQ群、MSN等,可以破除师生间的沟通界限,并顺利实施“头脑风暴”、在线答疑、作品点评等教学活动,弥补高等教育日常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欠乏的不足,延续传统课堂的有效性。

此外,利用社会性软件,方便记录教学过程,有利于对课程教学进行过程性考核,并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的良性开展。

对非正式学习而言,社会性软件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在非正式学习中,通过社会性软件平台学习者可以快速获取专家层次的知识见解,并可以管理自己的知识,理顺已有知识体系,组建个人知识信息库。

此外,通过社会性软件,学习者还可以实现与其他学习者的信息交流、分享,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也有利于形成虚拟“实践共同体”[2],加速隐性知识的生成。

例如:通过专业论坛,学习者既可以加入某一主题的学习,自然形成实践共同体,共同验证学习内容的正确性,又可以深入探讨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思想碰撞,促进隐性知识的形成。

总而言之,不管是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合理利用社会性软件都能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社会性软件,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以及社会性软件本身的共享性、交互性、知识积累性促进学习效果的形成,使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透彻。

2我国现阶段高职高专动漫专业教学的不足

我国现阶段高职高专动漫专业教学追求短、平、快,盲目推崇动漫软件技术应用,缺少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水平上不去,还面临种种困境:教学模式死板,教学内容偏离生产实践,学生缺乏专业思考与创造力,专业训练不足等等。

总的来说,高职高专动漫专业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专业办学定位上存在误区我国动漫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开设动漫专业教学的院校存在办学定位的认识误区。艺术类院校强调以培养艺术设计能力为重点,偏重于开设传统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而非艺术类院校则强调以培养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为主,偏重于开设传统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3]。对动漫教学本质的狭隘理解,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尤其是在一些新兴院校,动漫教育对动漫人才的培养已沦为“狭隘的技术上的培养。文化上的培养少之又少。”[4]忽视专业发展的本质,只求速成,着重培养工具软件的应用,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一批缺乏专业思想和创作思维的“工具”,不利于其职业的长远发展。动漫专业教育应该是动漫艺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教育,是文化与技能并重的专业教育。

2.2 师资配置和课程设置上存在误区在众多高职高专院校中,动漫专业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的,教师队伍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或纯艺术类教师抽调组成,对动漫专业没有系统的认识,行业经验不足,专业素质也不高。由于对动漫专业认识上的偏差,课程的设置也有失偏颇,或偏重于计算机设计软件技术的课程,或偏重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课程体系不成熟,没有应有的充分的市场调研作为支撑,课程建设只能是“盲人摸象”。

2.3 教学方法存在不足从生源来说,高职高专动漫专业的学生基础良莠不齐,且大部分美术功底较差。在课时有限、专业课程繁多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的教师仍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真正培养动漫专业人才。

学完一门课程后,学生往往只会“依瓢画葫芦”,不懂得灵活应用,更无法整合多门课程技能。虽然大多数院校都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但由于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派上用场,甚至阻碍企业的工作进度,降低了生产效率,校企合作难以切实实施。由于缺少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岗位技能无法得到锻炼,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也无从谈起。

针对以上的种种不足,灵活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动漫专业教学辅助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每一个薄弱环节的修补,将对动漫教学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利用社会性软件平台,可以促进不同区域专业建设的交流,从而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利用社会性软件平台还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行业人才需求,有利于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此外,利用社会性软件平台可以拓宽社会实践渠道,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潜能,从市场需求中选择自己的成长方向,提前熟悉工作,自我磨练和提升。

3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动漫专业教学辅助体系的实践

3.1 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平台专业建设需要进行人才需求调研,而深入企业调研则是最有效的办法,但由于校企合作的局限性,这往往不太现实。但是,通过灵活应用社会性软件平台,可以弥补此种不足。我们通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年报,初步了解了动漫产业人才需求缺口。

另外,通过中国人才网、南方人才网、找工易人才网等社会性软件平台,收集专业岗位技能需求,实时了解当前该行业急需的岗位人才及所需要培养的技能。通过社会性软件平台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了解到的岗位职责全面,岗位能力需求明确,且节省人力物力,往往事半功倍。

3.2 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教师、学生自我学习提升平台动漫专业建设所走的路仍很短,多数院校的动漫专业教师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其动漫专业素质、教学经验有待进一步学习、提升。通过外派培训、引进动漫人才不失为一条提高师资水平的捷径,但在目前办学经费紧张、动漫教育人才短缺的情况下,这明显不太可行。

然而,通过社会性软件,可以构建自我学习提升平台,让教师有选择地充电,有针对性地自我培养、提高。我们使用博客建立了教学团队的交流平台,破除时空的限制,加强团队教师的专业研讨、经验交流,达到相互提升的目的。

另外,通过教育博客了解同行的一些教学改革思路,促进专业教学思想的成熟,避免了闭门办学。

同时,在博客上,教学方法的分享,教学经验的交流,也有利于教师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教师自我提升平台,既创新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又有利于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地发展[5]。

利用社会性软件,除了可以构建教师自我学习提升的平台,还可以构建学生自我学习提升的平台。我们要求学生创建学习博客,不定期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逐步培养其练笔的好习惯。另外,使用博客充当学生课外作业点评的平台,学生可以相互点评,让课外作业更有期待性。学生通过相互点评,发现各自的不足,并学习他人的长处,促进了彼此的成长。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学生自我学习平台,既有利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养成知识积累和学习反思的习惯[6]。

3.3 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第二实践教学平台动漫专业教学由于实训环境的不完善,专业实践往往不足,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从动漫产业对动漫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来看,动漫专业教学除了要搞好课堂教学外,还必须加强专业技能锻炼。开辟课堂之外的第二实践教学平台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需要。利用社会性软件开辟第二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更简便、快捷,也更贴近市场需求。

对于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第二实践教学平台,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我们鼓励学生积极使用博客记录生活的点滴,并根据积累撰写剧本,不断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和剧本创作能力。使用博客作为《剧本创作》课程的第二实践场所,方便而有效。

为了提高学生二维动画创作的自信心,我们鼓励学生在腾讯动漫频道注册闪客,在线欣赏他人作品,吸取经验,并积极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经受网络观众或批评或鼓励的洗礼后,学生逐渐成熟,自信心也得到加强。专业网站及综合性网站的动漫频道,可以成为《Flas设计》、《Flash二维动画设计高级》等课程的第二实践场所。

为了夯实学生的美术基础,我们鼓励学生常上涂鸦王国、腾讯涂涂等涂鸦网站,在线观看他人使用电脑作画的过程,并开展自我实践,锻炼其美术基本功。这样,既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涂鸦网站等开放性的平台,允许学习者一边观摩,一边实践,是《美术基础》、《造型设计》、《素描》等课程最佳的第二实践平台。

此外,我们鼓励学生积极上猪八戒兼职网投标动漫相关的兼职任务,直面真正的工作任务,与社会在岗人员竞争,逐步培养其工作信心及岗位技能。通过参与这种现实的工作任务,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激发,有利于预培养其岗位技能,使其学习更有动力和目标。兼职投标的过程就是一个技能提升的过程,偶尔一次的中标即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成功欲和提高其参与自觉性。兼职网站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平台,促进多门课程技能的综合应用,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

3.4 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教辅平台众所周知,大学的教育是“师傅领入门,修行在自身”,教辅往往只是一个概念。

一般情况下,师生课后难得一见,彼此的时空错位,导致教辅很难落到实处。但利用社会性软件平台可以解决这个头痛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积极使用QQ群开展课程讨论及专业研讨,并通过QQ群论坛实现在线或离线答疑。由于平台的开放性,很好的做到了百家争鸣、有问必答,提高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教学。

4小结

社会性软件的开放性、交互性、知识积累性,使其必然成为民众自我学习、提升素质的良好平台。利用好社会性软件,既能开阔专业视野,又能增长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养成知识反思习惯及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灵活应用社会性软件,将能很好地构建动漫专业教学辅助体系,促进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通过社会性软件平台,可以弥补动漫专业教学基础的不足,并开辟有效的第二实践平台,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满福.基于两种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交互学习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2]董京峰,王伟娟,朱立波.社会性软件促进非正式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9,(7):41,45.

[3]黄锐,刘建华.高职高专动漫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2.

[4]陈彬彬.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闻界,2009(4):174.

篇3

关键词 行动研究 操作 运用 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行动研究的操作

在传统的研究方式中,研究和行动是分开的,两者的主体是不相关联的,研究的主体是研究者,行动的主体则是实际工作者。他们不参与整个研究过程,而是把研究者研究出来的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当中去。

行动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1计划

计划,又可称作打算,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步骤,以所发现大量的事实以及大量的调查为前提。计划是行动起点,因此,计划中需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其一,理清行动研究的困境,提出明确的研究课题,陈述所关注的问题。其二,对提出的问题做文献上的探讨,了解过去的研究成果及经验。其三,要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方案,这个设想或方案是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等各种条件的综合。

1.2行动

行动,行动研究中的第二个步骤,按照目的和计划实施行动,并能不断地对计划进行调整和变更,实施行动应该是行动者在获得相关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后,经过思考以及理解之后,有目的性、负责任、按计划地采取步骤。行动应该是能动的、灵活的,包括行动者的认识、决策,以及重视其他研究者、参与者的监督、评价和建议。

1.3观察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用的大小、有无副作用等。在观察过程中,要注重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收集,收集方法则有观察法、访谈法、测量法、问卷法等,至于最终使用哪种或哪几种,则根据该问题的性质而定,总之,一切能证明你措施实施效果的文字、实物、数据、影像的材料都是需要收取的。

1.4反思

行动研究的第四个环节主要是对行动研究的过程、结果、背景、行动特点的考察与思考。反思过程则是对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观察到、反思到等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整理和描述,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必要的解释、评价。从而形成基本的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需要的判断与设想。因此,可以说反思是一个循环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的纽带。

2行动研究在教育运用中的价值

2.1行动研究有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

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教师是主力军,但许多教育研究方法都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实验条件也比较严格,再加上平时繁重的工作量,因此,教师参与到如此严密的教学改革中有一定的不现实,但行动研究不要求教师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实验条件也不作严格的要求,目的是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上专家的指导、合作。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定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推动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积极性,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

2.2行动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实验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收到较多的限制,对素养,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广大教师难以胜任。而行动研究的最大特点则是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者行动,这位广大教师参与研究提供可能,还能帮助他们改进工作现状,提高自己的水平,强化专业化的发展。因此,行动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2.3行动研究有助于学校行政管理的效能

把行动研究与学校的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校行政的效能。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庞杂、繁多,用行动研究来确定学校行政工作的中心。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与教师进行协商与合作,获取最真实的教学信息,通过调整与修改,制定出合理的有特色的本校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2.4给师范生提供大量的实际经验和案例

教师把行动研究中的大量的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总结出来,把这些经验教给新教师、师范实习生等,让他们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他们将来能够快速进来工作岗位以及少走弯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在行动研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并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些研究都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的,而是大家分工合作。因为,行动研究的成功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有合作,就代表了有良好的开始。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本校问题的解决者,行动研究为这一模式创造了可能,这种模式允许学校管理者、教师等互相导向,自我导向的学习者。

总之,行动研究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探究形式,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完整的教育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徐秀菊.小学低年级儿童书写动作调整之行的研究[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4(2).

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行动研究;有效路径

一、引言

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领域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当今国际教育界的一个共同话题。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速度,国家、社会、教育界及工作一线的幼儿教师都积极投身幼教改革,探寻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众多的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教育行动研究是一条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脱离了幼儿园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多变的教育情境,而教育行动研究针对这一弊端,将行动和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走进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解决课堂实际问题,幼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现、计划、行动、考察、反思,逐步走出一条自主成长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在此,本文根据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发现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作用、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开展策略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专业成长中的幼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指导幼儿教师有效解决课堂实际问题,顺利开展幼儿教育教学,从而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质量。

二、教师专业化与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

(一)教师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

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含义有两种代表性观点:

从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两方面来界定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和斗争的过程,前者为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为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知识技能的体系化,形成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教师教育专业化;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1]

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来界定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地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实现这种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自主学习和努力,而且也需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从静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

2、幼儿教师专业化

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把幼儿教师视为专业人员,使幼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把幼儿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即确认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使幼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就是通过专业训练使幼儿教师达到相应的专业素质水平,使幼儿教师由普通人成长为专业人员。[2]

(二) 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

从国际上来看,全儿教育协会(NAE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1)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2)善于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3)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4)计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5)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6)与幼儿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关系。(7)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8)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3]

从国内来看,有些学者提出了“研究型”标准。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几方面的原因:“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曾说,广大教师“从此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教师是课程体系的建构者和设计者,课程开发的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职业自主性的表现。 [4]另外,在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方面的标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含义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条件,指教师通过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获得的,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并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心理品质。[5]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片面强调国家社会责任,忽视幼教自身行为。幼儿教师专业化不能仅仅依靠改善待遇、政策扶植等手段来提高幼教地位和声誉,还需要幼儿教师自己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去,改变职业形象;其次,幼师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职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入职培训走形式主义,在职教育忽略幼儿教师的个体差异和幼儿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集体培训、灌输式教学,很难保证幼儿教师的个体需求,更解决不了课堂教学问题。最后,幼师专业发展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缺乏。教师发展的缺失或表现在教师成为了“教书匠”,或表现在只强调幼儿发展却忽视幼教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幼教慢慢失去工作的动力和激情,任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都收效甚微。

四、教育行动研究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幼儿教师教育行动研究

1、幼儿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

幼儿教育领域适合幼儿实际工作者开展的应用研究。它强调工作在学校第一线的幼儿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针对幼儿教师自己在幼儿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校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评估结果。如果评估结果不佳,再进行诊断和分析,制定进一步的计划和方案,再一次实施、评估。如此循环往复,使幼儿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6]

2、幼儿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我们采用凯米斯关于行动研究程序的说法,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发展圈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幼儿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也遵循这一程序。“计划”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行动”即实施计划,包含行动者的认识和决策。“考察”主要针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等方面。“反思”包括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过程和结果;但行动研究过程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这些程序,因为教育教学情境是一种即兴的,多变的,现实中的行动研究过程往往是这些程序的变式或简单化。[7]

(二)教育行动研究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1、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

幼儿教师从事研究能增加他们的专业性。一线幼儿教师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认识深刻,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通过科学研究系统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和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在科研中改变自己的职业形象,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8]

2、完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教师敬业负责、热爱儿童、团结合作等专业态度的激发;教师专业道德在行动研究中的调节作用有所提高。[9]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构建和优化。表现在:教育行动研究要求幼儿教师确保本体性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要求幼儿教师了解当前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条件性知识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幼儿教师在不同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0]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生成和发展。表现在:教育行动研究能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能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实施能力;能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的监控和评价能力。 [11]

3、激发幼儿教师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是幼儿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是教师自身对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教育行动研究从实际教学问题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设计、调整研究方案,再通过研究成果促进幼儿教师的实践性工作的开展,激发其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2]

(三)促进幼儿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有效策略

首先,改变幼儿教师对研究的认识。鼓励幼儿教师在已创设的研究环境和机制体制下,知道应该研究,相信能做研究,并为着改善教育实践而研究;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的能力。加强师资培训,注意各方力量的联合和交流;然后,提供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资源保障和文化氛围。为幼儿教师提供丰富的藏书、便利的网络、充足的研究时间、民主的研究氛围;第四,建立促进幼儿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评价机制。建立以人为本,关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展现终极人文关怀的评价制度;最后,建立幼儿园与大学的有效合作。大学教师与幼儿教师平等交流和对话,一起探索和合作,实现双向交流、双向提升。大学教师为幼儿教师带来了新理论、思想、知识、技术;而幼儿教师也可以走进大学课堂,为大学课程注入新鲜的关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新资源。[13]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5-126.

[2][9]胡碧霞.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诠释[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

[3]王杰.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述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4]闵钟.“教师成为研究者”兴起背景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7(9).

[5]童富勇,黄文芳.试论教师专业素质及其发展[J].教育评论,2004(5).

[6]彭燕,卢清.教育行动研究: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科学论坛,2005(9).

[7][13]乔艳冰.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9.

[8]宁虹等.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趋势[J].教育研究,2000(7).

[10]闫美丽.行动研究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作用[J].前沿,2007(6).

篇5

在对本地学校教育的调研中发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新课改落实和深化的主要问题。从整体上看,以知识传授灌输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课堂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讲授占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无效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大量存在,用无意义的“假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普遍存在。为此,山东省高密市自2006年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进行以“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引发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为重点的常态课堂教学改进活动。

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是指教师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过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思问题、解决问题、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改进的针对性,高密市的教学研究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课堂教学具有共性的焦点问题,提炼出六个方面的研究改进内容,为学校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提供参考:(1)科学分配和控制课堂教学讲授时间研究,目的是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满堂灌现象,删除无效教学环节,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时间保证;(2)构建启动学生思维的课堂研究,目的是摈弃浅显和不能有效引发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设计,寻求有价值的问题,并使用最佳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思维;(3)教学检测与反馈矫正制度化、规范化研究,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发现和矫正问题,扎实完成课堂教学目标;(4)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目的是探索合作学习的基本规则,激发每一个学生合作学习的主动性;(5)学生作业内容、方式、批改及作业管理、评价的有效性研究,目的是提高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和合理性,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研究,目的是探讨高效课堂构成的要素,制定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及评价的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组织和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运行机制

为加强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工作的组织实施,高密市成立了由教育局长任组长、教育科研人员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干部教师教研、培训与自主学习的规划实施,以及制定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工作方案、管理办法及年度计划。指导小组成员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把握本市课堂教学实际,明确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提出改进的指导性意见和策略。为保证指导工作的顺利推进,指导小组建立了例会制度,规划、指导和调控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全过程,并围绕重点问题,深入重点研究学校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实践与反思。各学校也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研究领导小组,制订学校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实施方案,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励教师积极改进课堂教学。

2.加强宣传和发动,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改进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行动研究,特别重视行动与研究的统一。为了让每一个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高密市对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宣传,将《高密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意见和建议》及有关行动研究方法的资料编印成册,发放到每一个教师,并由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领导小组的专家到学校对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内涵、实施策略等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各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意义,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行动研究的方法与构建高效课堂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由于宣传发动到位,高密市的教师很快行动起来,教师们主动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即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在教学中尝试解决问题――总结研究成果,修正改进措施――发现新问题,开始新的研究或继续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进的研究和实践。

3.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智慧破解教学中的难题

行动研究不是孤立的过程,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效果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中,高密市各中小学以集体备课为载体,以教案、学案为落脚点,创新了集体备课和评课的方式,完善了各种集体备课制度。如群体反思和个体反思相结合的教师反思制度、课例解读制度、“四同”课堂教学展示制度(即在同一天、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在各自的班级上同一节课,互相交叉观摩,给教师们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教学个性机会)、亮点聚焦制度(即寻找教师教学中的亮点,将优秀的、成功的素材积累下来,通过剖析教师授课过程中的精彩环节,达到资源共享)等。通过这些集体备课形式,教师个人在行动研究中的难题在同伴的合作和互助中得到化解,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深化。

4.建立课堂教学改进反思制度,助推教师行为改变

教学反思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助推教师个人行为转变的催化剂。为此高密市各中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推行各种课堂教学改进反思制度,促进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如建立教学反思卡,撰写课堂教学改进反思日记等,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总结和思考,做为修正个人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依据。学校还定期进行优秀教学反思案例评选,对优秀教学反思案例给予表彰和奖励。

5.加强成果交流,推广成功经验

为总结交流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成果,高密市的教研部门组织了面向中小学所有学科的周六研究课活动(因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周六而得名,目的是不打破教师正常教学秩序)。借助这个研究平台,一方面把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形成有推广价值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跨校性的校本教研,研讨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根据研究课内容的需要,教研员首先带领有关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中发现的焦点问题,在备课中集体研究,共同奉献各自的智慧,形成研究课教案;在上课过程中大家集体观课,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后集体反思评课,针对课堂的不足之处进行参与式讨论,找到解决的策略,达成共识。又在高密教育资讯网首页上开辟了“周六研究课专页”,活动结束后授课人及其有关研究人员把课堂实录、教案、课件及个人课后反思、集体课后反思及建设性意见等内容整理出来,发到高密教育资讯网的教学指导栏目中供全市教师学习。高密市教学研究部门还每月编辑《高密市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通讯》,和交流各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信息、经验和成果。

三、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初步成果

1.以“自主―互动”为基调,构建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指导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教育专家建议的基础上,高密市提出了以“自主―互动”为基调,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见。“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不仅教学的目标要定位于增进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教学过程要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主发展的过程。“互动”是指把教育活动看做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自主”是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互动”则是有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二者的和谐、有效的结合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

在深刻理解“自主―互动”教学的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个体行动研究和教师群体研讨,高密市的中小学校根据学科需要和学校现实情况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些学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型,如高密市育才中学以“自主学习――质疑释疑――反馈矫正”为主的“121”课堂教学新模式。“121”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阶段,“121”反映了三个阶段的教学时间分配。第一阶段:自主学习(至少用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和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第二阶段:质疑释疑(最多用20分钟),包含三个主要环节:(1)学生互研解决问题,教师采集问题;(2)教师串讲点拨,学生释疑解疑;(3)学生归纳整合,教师巡回指导。第三阶段:反馈矫正(至少用10分钟),核心内容是教师组织检测,学生达标练习。“121”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自主―互动”的教学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践检验和修正,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确立了高效课堂的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指挥棒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发生转变的依据和指南,因此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确立高效课堂的标准是高密市“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目前,高密市的教学研究部门在广泛征求学校、教师的意见的基础上,探索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五条标准。一是在教师讲上“限制”,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一般情况下要求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讲就要精讲,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规律和方法;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二是在学生学上“放开”,在教学“真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放开、学生的思维要放开、学生的交流要放开、学生的学习结果要放开。三是在互动上“多维”,要做到“多维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四是在讲练上“结合”,做到练习―检测―反馈―矫正连环跟进。五是教学模式要“有效”,不管何种教学模式,都要看学生是否经历了认真的思维过程,是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根据这五条标准,各学科又分别制订出比较全面的评价细则。

3.改革学生作业练习,提高了作业练习质量

改革作业练习,提高作业练习的质量,必须对作业的设计、方式、评价等进行全面研究和改革。做为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密市各中小学对学生课外作业内容、形式及评价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改进。(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形式以及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自己布置作业,也可以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层次的“自助餐”型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完成作业时,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也可以与小伙伴合作完成。(2)设计实践型作业,促进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实践型作业包括观察作业、调查研究作业、课外阅读作业、动手操作作业等。(3)设计趣味性作业。教师对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使其有一定的主题性和情境性。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内容,将作业融于游戏、调查、制作、表演之中。(4)作业批改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如精批细改、自我批改、分组批改、当堂当面批改等。无论哪种批改方式都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对学生的优点及时作出肯定、赞扬和鼓励。(5)变教师评价为多元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把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作业练习改革,减少了学生课外作业练习的数量,提高了课外作业练习的质量。不但巩固和训练了知识、技能,而且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学习、再实践,反思知识、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业的设计、方式、评价的改革,也使课外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6

论文关键词:行动研究;英语听说教学;教学模式;教育改革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最早把“行动”和“研究”这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约翰·柯利尔(j. collier)。随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lewin)在《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行动研究的概念,并对行动研究的概念、功能和实践模式作了全面的阐述。

行动研究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斯蒂芬·凯米斯(kemmis)和罗宾·马可泰格特( mctaggart) 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并将这种反思过程分成四个步骤:计划(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来解决实际问题);行动(把方案付诸于实践);观察(观察并记录这一方案的实施效果);反思(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反思,分析评估效果,并将此作为下一步研究方案的基础)。

美国学者斯蒂芬·考瑞(stephen corey)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将行动研究的概念引入到教育研究领域,用于解决教育管理及教师面临的各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行动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在这一时期被介绍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行动研究与外语教师的发展就紧紧联系了起来, 大部分论述英语教师发展以及英语教学的论文对行动研究都存在不同角度的论述。与此同时,行动研究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在《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一书中对行动研究理论及实践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它是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直接参与和展开调查研究,并按一系列步骤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其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尽管20世纪80年代行动研究被介绍到中国,我国英语教师的行动研究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行动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强调教师的“研究者”身份

“教师及研究者”的观点是由英国学者劳伦斯·斯特豪斯在《课程研究和开发概论》中提出的。他认为行动研究是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主要目的。通过行动研究的概念说明,作为教育工作的先行者以及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而不是客体,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因此,教师作为积极的“研究者”(teacher-researcher)应当取代长期以来消极的“教书匠”的形象。在英语教学,尤其是英语听说教学中,著名应用语言学家widdowson 认为协调 、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语言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促使语言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他还强调, 这种“协调”依赖于教师本人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辨证关系的正确认识,而行动实践是链接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的桥梁。教师同时扮演着教授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这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领域中的理论联系起来,从而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

英语教师应当把自己作为研究主体,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主动发现英语教学中问题(如在听说教学上花的时间较少,学生对听说的兴趣低),并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谈以及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此外,教师在主动参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同时,也有利于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从而影响学生的观念(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上的禁锢),对提升理论水平,提高研究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提倡反思性教学

反思是一种灵活、认真的动态分析过程。 反思是行动研究的关键及核心环节,正是通过反思将过去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中单独的环节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双向的整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从发现问题到研究计划方案,从实施计划方案到推广计划方案,反思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观察、对比、反思、改进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促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更合理、更科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对教学情境、教学计划、教学效果的反思可以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教育研究模式。传统的教育研究模式分成三个步骤:研究、开发和推广,即rd&d模式。这种模式是单向的,而行动研究是螺旋式的不断循环的反思过程,加入了“反思”这个环节使得单向线性发展变成双向循环过程。

三、行动研究应用于英语听说教学的实例

(一)背景

以笔者曾经实习所带的两个实力相近的高一英语班级,一个班(a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b班)作为对照组。

(二)问题

两个班的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不及读写能力。

(三)假设导致问题的原因

1.学生课堂上以及课后花在听说上的时间少。

2.学生对英语听力以及交际的兴趣不高。

(四)进行初步调查

通过课堂观察、教学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以下几个原因:

1.大多数(50%以上)学生以考试为导向,因为考试主要以阅读、写作为主,听力、口语为辅,因此学生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听说上。

2.部分(37%)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并且认为去英语角的作用不大。

3.高中学生学业紧张,没有空余的时间去提高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且,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语法、写作和阅读,用在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上的时间只有约30%。

(五)设计教学计划

通过初步调查,笔者发现前期假设是部分正确的,于此基础上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方案(以《必修一》unit1 friendship一课为例):

1.提高兴趣:找到和所学课文单词或者内容相关的美剧片段及其他英文视频或歌曲,进行字幕或歌词填空,以加强和课文单词相关的视听练习。找到相关美剧及视频有:friends, cast away, aquamarine, lizzie mcguire, toys. 相关歌曲:auld lang syne, trouble is a friend。

2.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组织进行与课文相关的短剧表演、限时演讲或辩论赛。例如,根据美剧friends第一季第一集中rachel逃婚投奔朋友那一段进行剧本改编并且表演,以friends为主题进行3分钟演讲,或者以“朋友多好还是朋友少好”作为辩题进行班级辩论赛。

3.结成合作互助小组:组建两人合作小组,一位同学听说及表达能力较强而另一位同学则较弱,以强带弱,促进较弱学生加强口语练习,并且利用课间时间练习30分钟。

(六)实践计划

将以上教学方案在实验组a班实践1个月,而对照组b班仍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

(七)观察效果

1.课堂观察:发现a班90%的同学在视听练习课堂认真练习,专心听讲,尽管有的字幕填空以及歌词听写练习学生正确率只有约40%,并没有打消学生对视听练习的热情与兴趣;短剧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现了学生编剧的创新意识,但是口语方面仍有不足,句子朗诵不连贯,学生往往把重心放在剧本幽默程度而非口语交际上;演讲以及辩论学生参与率只有43%,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让全班同学上台展现,并且每次参加演讲和辩论活动的都是班里几个尤其积极活跃的学生。

2.调查问卷:大约60%学生更愿意通过字幕及歌词进行听写练习;短剧提高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尽管短剧表演增加了学生口语练习的机会,但56%学生认为其对口语能力的提高有作用;演讲辩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口语能力,但近50%学生认为“压力大,会紧张,没时间”;合作小组对较弱的学生更有利,较强的学生则表示更希望与实力相当的同学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从一个月的整体效果来看,a班学生由于整体听说练习量大,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时间多,因此班级整体听说实力有所提高,相较于按照传统模式教学的b班,a班学生对英语听说的兴趣明显提升,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说联系。

(八)反思计划效果

第一个计划教学方案比较受欢迎,学生乐意通过看视频的方式提高听力能力;短剧及演讲辩论充分展现了部分学生的口语才能,而一些口语能力较弱的学生仍旧没有因此得到提高;合作小组确实提高了较弱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较强学生则没能提升口语能力。因此,在计划一上仍可以继续实施,短剧表演则以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多进行口语能力的引导为主,演讲及辩论应当平等分配机会给每一位学生,至于合作小组,可以适当缩小两位学生之间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差距,以平衡小组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 教育行动研究 发展趋势 启示

1.何谓行动研究

1.1行动研究的起源

一些学者认为,二战后美国主管印第安民族事务的官员Collier.J在1945年发表的《美国印第安人行政管理作为民族关系的实验室》一文中提到调动科学家、行政人员、群众三方面力量来解决民族问题时,即体现了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思想。他认为研究的结果必须能为实践者付诸实用,并得以检验,因而鼓励实践者参与研究。他把这种实践者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研究的活动称为“行动研究”。

更多的学者认为,社会心理学家Lewin.K是行动研究法的创始人。二战结束时,Lewin针对美国由于战争消耗导致物质匮乏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他于1946年发表了《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文中提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的论断。他认为:“行动研究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智慧、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法。”

将行动研究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并推广运用的是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Corry,S.M。在1953年出版的《改进学校措施的行动研究》中,他将行动研究法引入教育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等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行动研究法的理论基础、特点、实施原则、程序和注意事项。

Elliott.J和Adelman.C于1973年至1976年间在英国主持了“Ford teaching project(福德教师计划)”。通过行动研究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推动了教育行动研究的发展。

1.2教育行动研究的界定

澳大利亚学者Kemmis是《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Action Research”(行动研究)词条的撰写人。他主要从教育角度给行动研究下了个定义:“由社会情景(包括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进行的反思研究。”

1.3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特点

1.3.1以改进教育实际工作为目标。

1.3.2强调研究过程与实践行动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合作。中小学教师可以从专家那里获得研究技能;专家既可从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获得第一手教学改革信息,又可以通过合作使自己的理论成果更容易为教师接受,用于教育改革实践。

1.3.3连续评价和即时评价相结合。在动态的研究环境下,持续并及时地评价每一次行动,以提高行动质量。

1.4一般实施程序

关于行动研究的开展程序,表述不尽相同。其中,由Kemmis提出的实施步骤影响较大。他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发展的过程。每个螺旋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计划:以所发现的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基础和前提,制定总体计划和具体行动步骤。

行动:即实施计划。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背景的信息,并经过思考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后,有目的、按计划采取步骤。

考察:了解行动中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

反思: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原因,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形成下一步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断和构想。

行动是灵活的,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重视实施者对行动及背景的再认识,重视其他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师研究自己教学的活动。它的发展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2.国外教育行动研究的发展趋势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教育行动研究的发展历程较长。研究者经常用它作为一种驱动工具来鼓励教师通过批判性反思获得关于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的更好理解。

近期,通过行动研究,教师转变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使儿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关注儿童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成为教育行动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势。

要让儿童成为课堂主角,首先要令教师形成这种意识。国外一些教育机构和大学开设了教育硕士课程。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和年级。其中一门课程是“教师成为研究者”。其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仔细研究他们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对工作的更深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性。

当教师开始把儿童包括在其教育决策制定中时,行动研究便提供一种转型的途径,它使教师与学生关系更加融洽。通过以课堂为基础的科研,教师们越来越关注他们教导的儿童。

根据对他们的调查,确定了行动研究使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2.1建立更多的与学生的私人关系

诸如为了解移民后裔的学生的文化背景而有计划地与学生共同写作关于各自民族文化背景的书籍或者进行座谈。在这个行动过程中教师逐步反思并转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更多的学生互重、互惠的关系。

2.2发展对学生作为学习者的更好的理解

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测试,组织一对一的面谈。从反馈的信息中,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要,提供他们需求的、合适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如何去学及发展对所学东西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2.3让学生在教室里有畅所欲言的空间

给学生在课堂上发出更多声音的机会。教师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这也令学生们感到各自的独特,增强了自信,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这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这些活动使很多教师更深刻地知晓自己的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教师学会了如何深思熟虑地把学生包括在课堂教学里,加强了对学生的关爱。他们已经建立或进一步巩固与学生之间的可信赖的关系,并且思考他们的实践如何创建更积极的课堂气氛。

3.这种趋势对我们的启示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教育行动研究的发展趋势转向了改变师生关系,转变课堂教学的中心,更关注学生的情商的发展。这对于我国贯彻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一些启示。

3.1开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培训

同样,我们也要让我们的一线教师懂得行动研究,要开展必要的培训。“教师作为研究者”学习这门课是很有意义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个仔细研究他们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对工作的更深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性。此课在国外已有先例,可以组织在职教师到大学或教育学院进修。

3.2校本课程的开发

围绕儿童,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发课程。例如,学校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与情感,可以邀请科研人员,结合本校教师、行政人员、社区力量搞“校本课程”。调查发现,迅速发展的时代对青年一代的知识量、信息量提出新的挑战,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当增加类型多样的活动课,于是在某年级某班开设“选修课”;随着实践的深入,了解教师、学生的反馈,考察行动的效果如何,是否对发展学生的潜能有所帮助。做出调整,如何分配课时,增加或删减哪些科目等;再施行并不断检验,逐步逼近目标。在此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中心将会转向学生,孩子们将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3.3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对学生的爱

瑞士学者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育是爱的释放。”教师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可培养的地方。我们在行动研究中应该有耐心和孩子们平等地对话,不仅关心孩子们的学业,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愿望。行动会使教师发现学生们的性格特点、优缺点,从而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落实素质教育;学生则会真切地感受到老师们的爱。孩子们会喜欢学校,喜欢课堂,乐于同老师们沟通。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这也一定会大大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戴长河等.行动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研究,1995,(1).

[2]Kemmis.S.Action Rsearch.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85.第1卷.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3]Maclean,M.S.和M.M.Mohr.工作的教师与研究人员[M].伯克利,CA:国家著作计划,1999.

[4]Noddings,N.对学校中关怀的挑战:教育的一种替代的方式[M].纽约: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评价

        引言

        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的传统评价形式主要以测试的形式进行,重视定量评价,轻视定性评价;重视纸笔测验,轻视实作评价;重视知识的背诵记忆与复现,轻视技能与能力的评价与培养。综观教育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是教学评价从量化评价向质性评价发展。作为教学改革主力军的教师,应该如何行动起来,在研究中积极反思和改变自己的境遇,行动研究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教师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是教师不满足于已有经验,勇于超越,敢于否定和批判的意识。

        1 行动研究综述

        对于笔者来说,第一次接触到行动研究这个术语是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开设的一门教学法课程上,使用的教材是《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在这门课的第22章“终身学习:不间断的教师教育”中提到了行动研究。在文秋芳教授的导读中这样叙述:教师互相听课有助于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研究课堂教学的最好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1.1行动研究的探索

        行动研究又称行为研究,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Kurt Lewin在1946年提出,1949年Stephen Corey等人将行动研究的概念介绍到了教育领域。为了对国内外有关行动研究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更详实的了解,对1990~2009年主要学术期刊的文献作了检索。之所以从1990年开始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行动研究才被介绍到国内。通过分析发现,国外关于行动研究的探讨已相当成熟,我国对行动研究的介绍相对较晚。

        1.2行动研究的发展

        虽然行动研究被介绍到中国已经历经十余载,但是我国外语教师的行动研究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刘润清、戴曼纯,2003;Rainey,2000)。刘润清等(2003)对全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调查表明,高校教师中只有5.8%的人熟悉行动研究,这在调查所列出的各类研究方法中,与文献阅读与研究(56.8%)、归纳性研究(21%)、语料库研究(6.3%)等相比较,是熟悉比例最小的。然而,我国外语界在行动研究方面还是有很大进步的,相比20世纪90年代,自2000年以后行动研究方面的文章明显增多,尤其在近两年发展较快。检索中国知网发现,仅2008~2009年相关论文就有100多篇,而且,更重视与实际教学结合,卓有成效。

        2 评价中的行动研究

        在几年的英语教学中,我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对我教学的评价与反馈,这些评价总能让我一方面对自己的付出得到认可而倍感欣慰,另一方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教学要推进,不断循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评价,在教学评价中,更应学会做质的分析。

        2.1行动研究与评价

        通过研读发现,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为:发现问题—计划—实施或称之为操作—审查或称之为总结评价,然后再计划、再实施、再审查,不断循环研究,逐步深入,直至研究出有效的科学结论。在这一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研究中,总结评价这一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研究工作进行一个阶段之后,为了全面分析计划制定得是否正确,落实的如何,计划实施后效果怎样,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需全面进行总结评价。在总结评价时,要充分肯定已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评价计划和实施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工作,这有利于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李桂芝,2002)。

    2.2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

        从总体来说,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该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教学中更加重视评价证据的积累和评判,更加重视职业能力、实用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更加重视“教、学、做”的结合,更加关注教学与评价的融合。(刘黛琳,2008)。从多个维度思考,应包括:评价标准、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方法、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过程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教师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戴士弘,2009)因此,本文的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对于教师的评价,应注重教师的日常生活,教师的日常生活不仅限于他的起居饮食,还包括他的日常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为人们提供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容易使人沉湎于重复性的、机械性的日常生活中,导致教师从心里抵制变革,于是,首要的是改变教师的思维习惯和行动、操作方式,是教师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态度。

篇9

关键词: 行动研究 高级英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在学生初步具备了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此阶段的教学特征更多地牵涉到对语言学、文学、文化等知识的导入和高层次鉴赏能力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手段,以训练记忆为中心的教学套路及冗长的课堂讲授还是占了主导地位,学习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自身的学习风格根本无法拓展。

如何既能保持和发扬传统的“高级英语”课教学中的人文教学的优势,又能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以保证为学生提供充要的能动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到有收益?这是摆在“高级英语”课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近年来,教学的行动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人们话题。本文试图在行动研究理论的指导下找出提高改进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目的。

一、教学行动研究简介

“行动”主要指实践者、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者;“研究”则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研究者、学者专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索。教学行动研究则是指将行动研究视作是由众多参与者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及其对这些行动结果的反思来提高教育实践的系统研究(Ebbutt,D.,1985),其目的和结果是改进实践。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研究对象限于教师本人或自己的学生;研究内容主要是教学或教师自身发展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研究者集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估者于一身;研究方法以内省、反思和准实验法为主。

教学研究解决了教学与研究脱节的问题,教师既是“行动者”,更是“研究者”,教师要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作为研究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会持续好多轮,甚至会一直持续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耐心和信心,才能完成研究。

二、如何在高级英语课程中引入教学行动研究

教师首先可以通过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制定出行动研究的对策以期待解决问题。紧接着就是行动研究的实施,教师可以在行动中或行动后,对教学行动的结果进行评价。最后,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之上再作诊断,重新确定期待解决的问题,以便下一轮研究。行动研究实质上就是一个循环和螺旋上升的表现形式。

根据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以上教学行动研究步骤,笔者设计出以下的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教学研究方案: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制定行动计划或措施实施计划观察收集数据反思与评价效果撰写研究报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假设……

三、研究试验

1.发现问题

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笔者作为任课教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的高级英语课程。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问卷、访谈等手段发现:学生们在高级英语课程的学习上不如低年级时学习综合英语精读课程积极,上课不够投入,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

2.提出假设

(1) 学生学习高级英语时认为课文内容太难,自己预习也没有办法理解文章内容,只能等教师在课堂上逐一讲解。

(2) 学生对高级英语课程教材不满意,高级英语课程教材素材已经脱离时代,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3)学生对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迫于就业压力,更多倾向于学习实用型知识,而不是培养英语综合能力或是与就业无关的文学、语言学、文化等知识。

3.调查研究

为了证实以上假设,笔者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英语专业学习高级英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形式的调查和访谈,调查涉及4个班共计98名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1)教学难度:学生对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非感觉特别难,虽然与二年级的综合英语课比较有一定难度,但还能接受。

(2)教材内容:学生在高级英语课上的消极和被动更多的是觉得高级英语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本课程所选教材,张汉熙编写的《高级英语第一册(修订本)》成书较早,涉及的许多背景知识与外国政治、历史有关,虽然所学课文主题在编者成书当时具有相当话题性,但时至今日早已是陈年旧事,学生读来颇觉陌生,无法理解或缺乏兴趣去理解。

(3)教学手段:学生觉得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手段单一,预习、复习以及作业量大,容易产生学习的抵触心理。

4.制定对策及其行动计划

(1)笔者认为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全面落实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学生。我们应该对学生做到详细的宣传和解释,使他们自己了解到高级英语课程所教内容对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是有关而且必须的。

(2)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于教材选材与时代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剔除教材中主题过于陈旧的课文,而选取有时代性、学生们感兴趣的课文,再补充一些紧随时代潮流的课文;其次,仅仅导入相关背景知识还不够,还应提高背景知识的趣味性。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仅是文字资料或图片,而应该是声像多媒体甚至是趣味活动的方法的使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针对学生提出的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笔者提出要改过去单一的“老师讲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演示与老师指导的互动活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把相关的学习内容在全班作发言演示,并通过讨论解答同班同学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活动,完成任务,让他们在“学中用”和“用中学”的双实践过程中培养英语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的指导也必不可少,除了学生自己演示之外,试验计划的实施也需要教师的参与,或者说是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学习的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反思反馈学习效果。

5.实施计划

笔者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的高级英语课上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演示和以教师为指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试验。以下是笔者采用的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师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组并分配任务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学习资料小组内讨论多媒体手段讲解演示分组讨论点评总结

6.观察、研究数据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对学生进行访谈,让学生自己记录学习日志,发现问题,并在教学过程完结之后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了学生对本次试验教学效果的反映如下:

1)教学模式多样化,上课更有融入课堂的愿望。

2)教学内容依然枯燥,但是通过课后自己寻找相关背景资料和知识,学生感觉也了解到了一些平时鲜为人知的内容,过程很有乐趣。

3)所学课文的语言文字依然有难度,学习起来还是很吃力,必须借助参考资料和字典才能理解大部分内容,希望老师能够适当加大课堂上对所选课文的语言文字的讲解。

4)学生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分组讨论时没有按水平分类,导致部分同学相互之间产生自学进度不能同步的问题,因而产生摩擦,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5)因为只关注本组任务,从而忽略别组任务的内容学习,课后、课上都只是大概了解,并没有达到熟知的程度。

7.反思与评价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的演示和以教师为指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师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取得的成绩不容置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但也存在其局限性,如发言小组可能只全力以赴搞好本组主讲章节,而对其它章节则敷衍了事。学生在讲解演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不规范的语言或语法错误, 如果听者没有足够鉴别识别能力,显然会产生不良影响。

要解决活动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从以前的讲解者变成组织者和指导者。在课前,教师要做大量准备工作,跟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要求,确保发言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准确性。同时还要提高课堂组织、应变能力,即时估价能力,知识的准备水平。对于学生,也要提出一定要求,除了要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外,也要了解他人、他组的任务,在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其他的同学的演示、老师的指导,从而达到真正学习到所有内容的要求。

四、结语

笔者通过以上教学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步骤,对自己课堂的教学现象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采取措施,并取得一些成果。希望这些研究能对高级英语课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得高级英语课教学质量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Ebbutt,D.“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Some general concerns and specific quibbles”.In Burgess,R. (ed.) Iss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J].Lewes:Falmer Press,1985.

[2]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48-53.

[3]张青.向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推荐行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0,(9):5-7.

[4]隋荷.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3-55.

[5]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6]Michael J. Wallace.语言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篇10

关键词:行动研究;高效课堂;科研型;教师;常态课;分层施教;教学反思与行为

一、高中英语高效课堂行动研究的重要意义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对教学评价的功能认识更深刻,反思改变教学行为的能力不断加强。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将“行动”与“研究”合二为一,亲身介入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行动中来,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更大空间的成长。

二、高中英语高效课堂行动研究的策略

1.做科研型教师

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也要具有独立自我发展力和行动研究力,成为与时俱进的科研型教师。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和论文,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坚持参加教研活动论坛,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关注如何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教学研究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学,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只教不研,教学固步不前,乏味而无效;只研不教,研究脱离实际,难于被接受和采纳,更得不到推广。作为研究主体的教师,研究工作必须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教师真正领悟“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本质内涵,引导教师提炼有意义的教学问题,科学确定研究课题。通过小组学习、集体备课、互动研讨、自我反思、专题研讨等形式进行细致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专题进行研究、总结与反思,提高教师的反思习惯和研究能力。

2.钻研常态课

新课标强调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长期英语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中,我将知识打包来提高学生英语记忆能力的好办法引入我的常态课堂中,为高效课堂找到切入点。具体行动研究包括语法打包和词汇打包教学,老师把语法的条条框框和知识的星星点点放在一个创设的语言情境中,帮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学习和应用语言,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可行教学方法。通过打包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课下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复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变主演为导演,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在潜力,如启发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等。将常态课教学模式变得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形成自学技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实施分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情趣、能力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在长期的英语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中,我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各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按照中等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按照适度超出接受能力的原则分层布置,使“吃不饱”的优秀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运用“赏识法”,鼓励中等生选择“高一级作业”,达到目标及时表扬。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提出最低标准要求,让他们体验轻松,培养兴趣,克服困难,提高成绩。积极探索作业分层次布置批改的研究,既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又杜绝了学生因不会做作业而抄袭作业。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真正达到教与学的互相促进,和谐统一。

4.善于教学反思

我把教学反思总结为思得、思失、思效和思改四个重要环节。首先,思得。即在课堂教学中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总结并遵循这样的原则:教学环节习惯化;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长期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关联化。接着,思失。课前的精心设计有时会与课堂教学实际不相吻合,造成了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的矛盾冲突,在反思中及时补救教学中的缺漏。再者,思效。课堂教学之后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使学生真正学会和运用知识和技能。最后,思改。即经过反思来解决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及时对教学欠缺进行纠正和弥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广阔空间进行教学反思,寻找改变传统教师行为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单一制缺少了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教师应由专一传授知识转向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中去,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要重新构建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知识全部告诉给学生,而要留给学生一个适当的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使其在活动中探索问题,愉快地接受知识。最后,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旧的教学模式,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要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

三、高中英语高效课堂行动研究的展望

高效课堂的核心教育思想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让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携手行动研究,投入爱和激情,尊重学生生命,唤醒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优质教育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努力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