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欧元 世界经济
欧元是具有经济实力的欧洲众多工业化国家推出的新型货币,也必将在欧元区国家乃至整个欧洲经济发展中产生重要的功能。
欧元的启动将促进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发展。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已占到它们全部对外贸易的35%左右。但长期以来由于多种货币的存在,汇率的差异和货币兑换费用等原因,不利于内部贸易的发展。
欧元的使用将扩大欧洲资本市场,加速资本流动。欧盟的GDP总量与美国相当,但欧元地区的公司债券市场只相当于美国同类市场的16%。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其原因就在于欧盟各国存在的汇率风险以及各自独立、相互分割的资本市场限制着资本的自由流动。欧元启动后,汇率风险消除,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筹资较方便。因此,资本市场可望扩大,资本流速亦会加快。
欧元的启动必将推动欧盟经济的发展,增强其经济实力。欧洲统一货币后,各国中央银行可以减少对付货币投机而要保留的外汇储备,将节省的大量资金进行公共工程投资,会刺激经济回升。另一方面,欧元的使用促成了欧盟单一市场的真正形成,实现了商品、资本、劳务、人员等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必将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
当然,欧元的发行也会给欧盟带来一些风险和负面效应。11个欧元国政府不再能够利用利率和汇率等货币政策来调控本国经济,而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一定能适合每个成员国的需要。欧元国利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的手段也受到严格的限制。若出现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某些国家可能因承担不了义务而退出欧元国行列,如果勉强维持原来的欧元发行时刻表,则欧元可能成为弱势货币。另一风险是各国为了达到趋同标准,皆采取了紧缩的政策,导致福利的减少和失业的增加。欧元发行后,若为了符合趋同标准继续采取紧缩政策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若为了社会安定放松趋同标准,则可能使欧元成为弱势货币。
一、欧元启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从近期看,欧元的问世还不足以挑战美元的地位,相反它将会促进欧美相互投资,有助于加强双边贸易关系。对美国来说,欧元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美国可以增加对欧出口,因为欧元将使市场更加统一。许多美国大企业、大银行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它们比欧盟某些同行的企业准备得还要充分。从1998年开始,美国的企业和银行纷纷涌进欧洲,抢占市场。一些欧洲经济学家认为,美国企业国际化。
程度高、实力强,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欧元带来的好处。从长远看,欧元启动将使世界货币体系改变面貌,促使国际金融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欧元作为一种实质上稳定的货币,很快就会成为集投资、贸易结算和储备三位一体的世界性货币,它会使国际货币体系改变面貌,使其趋于稳定、趋于合理,为防止世界金融危机发挥较大的作用。
1.欧元将使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极化。本世纪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是以美元为主导,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国际性结算、支付和储备货币,其主导地位在近几十年来一直未曾动摇过。据1997年有关统计表明,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59%是美元。欧元是对美元的一个挑战,欧元将改变美元的主导地位,国际货币格局将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在投资市场上,目前美元的债券总额超过8万亿美元;欧元问世后,11个欧元国家的货币将转换成欧元,使证券总额达到7万亿美元。欧元公债发行总额已相当于美元发行量的40%,欧元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投资货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欧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将不断增强。从国际贸易来看,欧盟15国对外贸易(不包括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9%,美国占19.6%。但长期以来美元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结算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有60%的比重。美元的垄断地位,使得美国可以长期维持汇率偏低的优势以促进本国出口。欧元的启动将极大地改变这一局面,使更多的国家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平等的机会。
3.欧元使世界货币体系趋向均衡和平稳。因为欧元是一种稳定的可依赖货币,是建立在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政策之上的,它将迅速在世界市场上流通。随着它的扩展,必将对世界货币体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而在稳定金融市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欧元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
1.欧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商机。(1)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优势将扩大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2)欧元的使用将减少中国与欧盟结算的复杂性,节省成本、降低风险,扩大贸易,使企业长期发展计划变得更加安全、稳定。(3)欧元启动有利于改善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第四、欧洲资本市场的统一为我国筹集资金提供了便利。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和金融界可充分利用这个市场为企业发行欧洲债券和股票,以筹集低成本的资金。
2.欧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欧元毕竟是欧盟的货币,它的启动自然首先是促进欧盟区内的经济效益与发展。目前,这类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对外贸易、外资利用及金融业发展上。(1)由于欧元区各国汇率取消,将使我国对欧出口企业无法实施基于汇率风险基础上的差别价格战略,因而将连带承受欧盟征收反倾销税或削减配额的压力。(2)欧盟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区,但是长期以来,欧盟对外经贸活动中重贸易而轻投资倾向十分突出,对亚太地区,特别是对中国的投资占其对外投资份额很少。同时,欧元区内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体现得更为充分,这又会吸引欧盟的部分对外投资发生回流。(3)对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压力加大。(4)由于中国加入WTO,中国将面对欧盟要求全面开放证券、保险、银行、信托等金融市场的压力,加之欧元区内的银行可能均采用集融资、信贷、保险、投资、证券于一体的全能型银行模式,竞争力较强,这对于中国的金融业无疑加大了竞争压力。
总之,欧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应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长期地看,欧盟的强大将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直接面临着美国、日本以外的又一个极其强大的竞争对手、应加强对这一方面影响的长期追踪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廖九如:欧元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生机
[2]张时玲:欧元走向、功能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篇2
中图分类号:D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76-01
摘要:欧盟凭借其成员国共同的地理、文化传统、一体化经济以及外交的趋同表明了欧盟是个实质性的国际体系单位。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际环境塑造了欧盟,而欧盟的发展也改变了国际环境。同时在冷战结束后,欧盟更是致力于发展自身力量。追求其集体身份在国际社会互动中的进一步牢固。本文试从欧盟自身经济、政治、军事、及成员国与欧盟自身矛盾的四点内因及经济全球化、多极化格局和国际定位认可三点外部环境两大方面讨论当代欧盟在国际体系机构中的地位。
关键词:国际格局体系;一超多强;经济全球化
欧洲共同体/欧盟在两极对峙年代卧薪尝胆为国际体系的转换打下基础,国际体系的转换反过来为欧盟在新秩序中的创造了条件,同时使其集体身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高度认可。而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体系机构中,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凭借其强大综合国力,稳居霸主地位,虽然当下美国无法单独主宰国际体系中的很多事项,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尚无其他力量能与美国进行实质上的挑战。那么在此背景下的欧盟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呢?
首先从欧盟自身来看,欧盟在经济方面的力量相对于如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力量中心是明显更强的,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适应国际多变进程等方面。在世界贸易体系中贸易相关规则的制定和多变谈判议程的确定上体现了欧盟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强势。但如果从政治力量这一角度,欧盟的实力较为缺乏。虽然“欧盟现在有能力对外采取自信的、独立的行为”①,在国际行动中,欧盟没有参与派驻索马里、卢旺达、阿尔及利亚冲突地区的维和部队,显然是缺乏必要的权力的。由于欧盟成员国仍然保持着国家身份,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显然,成员国对欧盟国际行为能力发挥产生了制约,具体来讲,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国家与超国家权力之间的矛盾。欧盟一体化本质上是以群体行为代替或取代个体行为的各城,必然导致国家向一体化组织的转移或让渡。但目前的形式来看,各成员国的政策市要尽可能减少向欧盟过渡,成员国仍然是核心,在此状况下,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对外政策领域和行为能力的局限性。第二,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同时由于各国实力、地位、观念、利益上的不同使得欧盟无法统一利益点,或者说无法通过各成员国的磋商、讨价还价和协调而最终博弈产生结果,因此“欧盟对外能力的局限性主要来自成员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有时候,成员国的对外行为反而成了欧盟发挥其作为一极的作用的反作用力。”②第三,由于欧盟内部存在三个大国,即英、法、德。其中法德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德国与法国之间的分歧增多,对欧盟的发展及其行为能力的发挥带来了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欧盟成员国对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及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综上考虑来看,欧盟作为一个新型国际行为体,虽然在经济方面,有着超强的实力,但是在权力政治、军事安全领域的行为能力是有限的,加之欧盟本身存在的一些制约性的矛盾的存在,使得欧盟在全球影响上及作用范围仍有一定局限。“在规范的意义上,欧盟像一个巨人,但在实践中,它却是一个矮子。”③
再次从外部环境的影响来看具体的欧洲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在一定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科技革命成果和国际分工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关系世界经济全局的、长期的、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欧盟是经济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为资本主义发源地的西欧,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发展成为规模最大的一极。在欧盟内部,建立了统一大市场,基本建成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取消了关税和贸易壁垒。在国际上,欧盟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外因促进下,欧盟的发展更为迅速,并且充分利用欧盟强大的经济实力,将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加深加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欧洲一体化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区域性表现。因此,欧盟很好的利用了经济全球化这一浪潮,为经济超强的地位加大了实力。从多极化格局方面来讲,冷战期间,欧洲处于夹缝之中,在美国的保护下首先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对于国际事务多局限在经贸上。冷战结束后,欧盟取得了较大的主动权,重新调整了发展战略和对外关系,积极使欧盟的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谋求欧盟在国际舞台展现说话的声音和政治地位。因此,欧盟与一系列国家或区域组织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与美国加强了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与俄罗斯发展战略关系。这些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国际和平与稳定有着积极意义,也有利于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这种对外关系的开展中,欧盟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有了一定得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是量上的提高,而不是质上的提高,并没有使欧盟具备对抗美国的实力,因此,国际体系格局的重大改变没有根本性的为欧盟带来颠覆性的实力改变。
通过以上对欧盟内因的分析得出欧盟自身虽然具有经济强大的是实力,但是非常尖锐的存在限制其国际地位的软肋。从外因上看,由于世界各成员国的利益出发点各不相同,对欧盟的认可度并不是十分的。因此,可以得出,欧盟虽然是世界上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但它由于自身存在的诸多限制和国际背景的制约,使其国际影响力无法与传统行为体如世界格局中的美国、俄罗斯相比。当然在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欧盟作为一个国际行为体,在世界舞台上的活动将更加积极,也更加独立。在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欧盟的整体国际行为能力及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将逐步增强,欧盟将继续为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茂明,《欧洲联盟-国际行为能力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姚勤华《欧洲联盟集体身份的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3]陈朝高编著:《欧洲一体化与世界》,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4] C.Hill(ed.),《National foreign policies and European Political Cooperation》,London,Allen&Unwin,1983
[5]Alim.El-Agraa,《The European Union:economics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2007.
注释:
①参见Hazel Smith ,European Union Foreign Policy:What Is and What It Does,P.272
②俞正梁等:《大国战略研究:未来世界的美、俄、日、欧(盟)和中国》,第250页
篇3
杨丽琳(1976-),女,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服务贸易。
摘要:文章对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四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与贸易相似度进行经验性比较,结果表明:印度在计算机及信息业、通讯业等新兴服务业上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和俄罗斯在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业上具有国际竞争力;巴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但相对传统服务业,巴西的新兴服务业更具竞争力。此外,中国与巴西、俄罗斯的贸易相似度较高,而与印度的贸易相似度较低。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贸易相似度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8-0074-06
收稿日期:2009-03-23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从1980年到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32915亿美元,27年间增长了9.1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4.3%上升至19.5%。随着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量中比重的不断扩大,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正日益提高。由于全球服务业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以美国、欧盟、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及地区一直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长期处于劣势地位。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利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
篇4
[关键词]欧债危机 路径 经济
2009年,欧盟成员国希腊爆发严重的债务危机,随后其他欧盟国家也开始陷入债务危机,首先是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随后蔓延至比利时和意大利,欧债危机产生的“多米诺效应”令欧元区面临成立11年以来最最严峻的考验。残酷的危机使得诸多专家学者探寻欧债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并纷纷致力于欧债危机演变趋势的预测,以期获得最优选择。本文探析了欧债危机的爆发的根源和影响,并就其演变路径进行预测,只有看清了欧债危机的发债脉络和趋势,才能从危机中规避风险和寻求机遇。
一、 欧债危机根源
欧债危机发生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人们纷纷对欧盟这个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组织发生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财政部副部长李勇认为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是欧盟内在的制度缺陷。华夏基金张后奇认为欧债危机根源在于欧元区一直以来实行的高福利制度。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的观点是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统一财税权之争。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说,债务危机和失业是政治精英们为政治利益所犯下的错误。笔者以为,欧债危机的爆发的原因不是某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种因素合力的作用。
(1)外在根源:金融危机的深化
首先,各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引发了债务负担。08年美国金融海啸之后,世界经济持续动荡,欧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一度陷入衰退。为保证经济发展和就业,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尤其是过度积极的财政政策。欧洲各国为抵御经济系统性风险的救市开支巨大,政府各项财政指标急剧恶化。部分国家多年财政纪律松弛、控制赤字不力,财政收支失衡的矛盾更为突出。目前欧元区16国平均赤字水平超过,各国财政赤字过高和债务严重超标直接引发了本次债务危机。
其次,评级机构煽风点火加速了危机蔓延。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美国政府的干扰控制,处于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考虑,评级机构不断下调欧盟国家信誉等级。2011年7月末,标普将希腊评级从09年的A-下调到CC。9月,标普宣布,将意大利长期债务信用评级下调一个等级,从原来的A+降至A,同时给出了负面展望。11月,标普将匈牙利评级从BBB-/A-3'调降至BB+/B',展望为负面。信誉评级一方面使得投资者对欧盟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使得援助国对于出售援助欧洲举棋不定,从而加速了危机的蔓延。
第三,投机资本、热钱涌动冲击了原本脆弱的局面。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迅速蔓延至欧盟国家,投机资本和热钱纷纷涌入欧洲,妄图从中分一杯羹,他们一方面大量沽空欧元,一方面大批低价收购违约信用产品。投机资本使得欧盟的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也使得市场对欧盟失去信心。值得注意的是,涌入的热钱和投机资本很多热钱很多都是欧盟自身所拥有的。热钱回流在某种程度上对缓解欧债危机又一定帮助,但是妄图利用热钱来解决危机无异于饮鸩止渴。
(2)内在根源:欧盟所固有的体制缺陷
第一,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导致调控失效。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奠定了欧盟的制度性基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元区成员国必须上交货币政策权力,但是不必上交财政政策权力。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得欧盟在进行经济调控时,各成员国存在着“搭便车”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分散的财政政策影响了欧盟的救援力度,当发生不对称经济冲击时,欧洲央行无权调动各国的财力进行调控。即使欧盟成立的结构基金能向成员国提供一定的财政援助,但救助负债国家的决定可能引发道德风险,需要反复博弈和权衡。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危机国家选择退出欧元区。另一方面,统一的货币政策限制了各国财政调控的空间,在欧元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对称的框架下,由于货币政策统一上交,各国政府面对不对称冲击时只能依靠财政政策这一“跋腿”刺激本国经济增长。
第二,刚性的福利制度和僵化的劳动力市场。欧盟历来实行刚性的福利政策,承诺提高工资和养老金待遇是各国政党争取选举胜利的常用手段,社会福利水平因此不断上升,加上人口老龄化加速,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只能倾向于扩大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在劳动力市场上,强大的工会组织提高了单位劳动成本。强大的工会可与资方谈判或通过罢工向政府施压,导致社会工资水平处于高增长状态,实际上提高了PIIGS国家的单位劳动成本,使其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尽失,无力与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竞争。
二、 欧债危机影响
就目前来看,欧债危机的影响仅限于欧盟范围内,而且遭受重大影响的仅仅是欧盟成员国中的几个国家。但是欧盟作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体化组织,其受到的影响却是全局性的,在此,笔者通过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和贸易市场来阐述欧盟经济受到的影响。
(1)欧盟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融资困难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投资者恐慌情绪积聚,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出于避险需求,国际资本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流向美国国债市场。全球资产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2010年1月到5月,PUGS国家中希一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的股市市值分别下降了33%、 29%、11%和28,波诡云橘的国际金融市场使欧元区国家所面临的金融。欧盟国家同期债务信用违约掉期CDS息差大幅上升,其中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息差创历史新高,相关国家再融资成本迅速上升。
篇5
[关键词]国际金融;格局调整;中国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88
当今的世界经济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随着这个趋势的变化,全球金融格局也相应地受到影响。美国作为曾经的金融霸主,现如今的地位已经受到严重的削弱,世界金融的部分格局渐渐地被欧洲所取代,亚洲的经济发展也在世界金融格局分得“一杯羹”,面对变化如此快速的全球金融格局,现代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金融改革,我国的优势是用较短时间就能完成发达国家多年才完成的事情,事物存在两面性,这不仅是中国创造机会的时刻也是存在风险的时代,对此需要提出应对之策,以使我国能够在此机遇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将中国变为金融强国的目标。
1国际的金融格局发生变化
11标志
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逐渐蔓延到发达国家,根据相关资料表明,20世纪许多发展中国家多次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例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金融危机,这些渐渐地蔓延到全球,美国在21世纪所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日本和欧洲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由于西方多数国家都有着高福利的政策和巨大的军费开销,导致长期以来入不敷出,造成了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1]
12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呈现下落趋势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在金融上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确立了美元直接和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挂钩的货币体系,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然而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在世界金融中的地位变得不稳定。但是根据美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委员会的报告可以看出,纵使美国在世界金融上的影响力受到削弱,但其影响力仍不容忽视。
13欧盟金融受到严重冲击
在金融风暴及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当今的欧洲银行负债累累,某些国家宣告破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机,欧盟在此环境中经常性地出现经济负增长,其金融受到严重的冲击。
14日本所面临的困境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受其冲击,国际消费市场大幅度萎缩,出口贸易也有所下降,作为日本的两大支柱性产业的汽车和电气都无法避免地受到波及,日本的经济在此之后也经常性地出现负增长,海啸及福岛核电站泄漏都严重削弱了日本经济,估计日本经济在短期之内很难恢复。[2]
15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地位日渐上升
次贷危机对于中国和印度的冲击不是很严重,原因是中国和印度的金融业并没有完全开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基金替代了对冲与私募这两个基金,这说明以发展中国家作为主体的金融力量在不断地壮大,并将在未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提升对于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是一种很大的冲击。
2中国的相应对策研究
美国的次贷危机让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以美国为主体的西方经济主导地位不再稳定,美元也无法再处于等同国际货币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过去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现如今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实力大部分保存的情况下,地位开始日益提高。中国作为其中的代表,需要对当今的形势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此发展自己,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主要方法有下面几种。
21打破资本市场的限制,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的经济
开放型的经济是中国能否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更高地位的保证,开放国内市场,用积极的态度去参与经济全球化以此来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当前的国际经济市场关系错综复杂,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压力巨大,对此需要积极地制定相关策略以使国内的资本市场最大化的开放,将国际间的竞争压力转为我国发展的动力,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进一步将产业开放领域以及业务的范围扩大,使中国的经济和世界的经济得到更深层次的联系,并且还要加强风险的防范体系,保护国内的经济不会受到外部的冲击。[3]
22加强金融的监管工作
我们放开金融的范围不代表着放开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力度应该不降反升,政府对于金融的监管是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这可以稳定金融的环境。金融行业是一个大众性产业,金融等机构所经营的“商品”是社会上的货币资金,银行作为支柱以高负债来运营,这就会面临许多的风险,而且风险还有传播的特性,若不对金融进行监管,就会导致金融业的发展存在极大的风险性,会产生极为严重的损害,为此需要加强对于金融的监管工作,同时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鼓励,通过把握好金融监督和创新使我国的金融稳定地发展。[4]
23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M程
我国的人民币在当前的形势下地位逐步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际化是人民币的最终发展目的,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虽说人民币在国外流通的数量不少,但是距离国际化还是很遥远的,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国内金融市场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不够是原因之一,为了加快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需要中国不断地发展自身经济,在合适的时候,把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提升我国的经济地位。
24转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
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每个国家都在培育新兴的产业,积极地对经济增长做出调整,金融应该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承担起必要的责任,明确转变的方向以及重点,在融资方式等方面做出创新,把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加大对于科技的投入,在教育的投入上加大对资源的合理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地改善当前的金融管理方式,创造好的金融环境以及信用氛围,对经济的增长起到帮助作用。
3结论
当前的形势是机会和风险都存在于国际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严重受损的同时,也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了登上国际金融舞台的机会,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得到了保存,中国作为其中的代表,应该抓住机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金融离不开中国,中国的金融资产规模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中国要想发展就需要抓住当今的机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完善自身的金融市场,加强对内对外的金融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金融地位,掌握话语权,为中国的崛起提供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盈利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4(6):105-106
[2]林小斐中国对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对策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6(3):163-165
篇6
关键词:美欧;自由贸易区;TTIP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欧就意欲将双边关系推进到跨大西洋自由贸易的高度,可由于美欧一直致力于同新兴经济体建立经济联系,并满足于目前的双边关系,以至于美欧自贸区的构想多次被提出却也多次被搁浅。2013年2月上旬,美国总统奥巴马,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以及欧美理事会主席范佩龙分别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在6月份开始以美欧自贸区为核心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的谈判,并计划于2014年缔结协定,此时美欧自贸区的构想才真正踏上了落实阶段。
尽管在6月18日结束的八国集团峰会上,美欧完成了美欧自贸区的首轮谈判,但美欧两国在农产品补贴、技术保护、监管制度等问题上相持不下,使得不少人担心自贸区的谈判可能最终还是“如同唐吉可德对他的公主达西妮亚的渴望”那般成为一种幻想。但美欧计划在两年之内排除谈判障碍,促成美欧自贸区的形成,可见美欧坚定的意志,这使我们不得不回到自贸区谈判的初衷来考量美欧促成自贸区的坚定意志。
一、刺激经济增长,“抱团”度过经济“寒冬”
近年来,美欧经济一直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尽管美欧采取了财政和货币政策挽救濒临危机的国内经济,但作用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和经济政策的边际效应在不断减少,因此美欧抱住了贸易这根“救命稻草”。
美欧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者经济产出占全球总产出的一半,双边贸易额约3.8万亿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美欧还互为最大的投资者,美国公司在欧盟的投资近2万亿美元,为其在亚洲投资的3倍,欧盟企业在美国的投资达到17万亿美元,是其对中印两国投资总额的8倍。因此,这个拥有8亿人口的自贸区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且价值最高的自贸区,它们的一体化措施也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潜力。
尽管美欧的关税水平已经很低,平均关税仅为4%,但由于其贸易总量的基数庞大,小幅的关税削减也将会带来巨大的贸易增量。据欧美专家测算,若进一步削减关税,即从目前平均约4%逐步减至零关税,那么到2027年前,欧美经济将从中收获0.4% -0.5%的年增长率,相当于欧盟GDP年增860亿欧元,美国年增650亿欧元;消除50%的非关税壁垒,将可为欧美经济分别带来0.3%和0.7%的年增长。不难看出,这一措施通过取消关税和降低贸易壁垒实现交易成本的减少,有助于美欧走出经济困境。前美国贸易副代表卡兰・巴提亚就称,美欧自贸协定是不用花纳税人一分钱的“最大的尚未使用的刺激手段”。
二、对抗新兴经济体,维持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
目前,全球的经济发展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势,美欧同时遭遇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剧烈冲击。尽管美欧国家仍占有世界经济产出的一半,但经济发展明显动力不足。以2008年金融危机划线,危机以后美欧的经济总量下降到47%,贸易比重从47%降到29%,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却从9%上升到20%。
二战以后,美欧基本垄断了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发展中国家为了融入世界市场,不得不接受偏向于发达国家的经济规则。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大,它们在国际经济领域讨价还价的余地也越来越大。美欧感觉发展中国家渐渐失去控制,不愿按照美欧的利益要求行事。同时美欧也担心经济力量对比变化将引发权力转移,如果美欧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的权力资源最终将会转手给新兴国家,自己将会处于经济博弈的下风。
现今美欧实力下降,依靠一己之力已经无法扭转局势。为了维持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美欧抛出了自贸区构想,试图整合美欧资源,相互借力,对抗新兴市场的挑战,维持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正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日前的题为《2030年全球趋势:可能的世界》的报告中所言,如果目前的趋势保持下去,亚洲的全球势力很快就将超越北美和欧洲。欧洲和美国前所未有地更需要对方,这使得加强跨大西洋合作变得至关重要。
美欧自贸区一旦建成,他国出口到美欧的商品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美欧自由贸易所取代。贸易转移效的产生使得新兴市场与美欧的贸易受到冲击,贸易额有大幅降低的可能性,而由于区内国家的关税水平很低,尽管贸易由高效率的区外转入效率较低的区内国家,区内国家仍会从中获利。这就给其他国家传递了一个信号:美欧自贸区是一个新的富人俱乐部,贸易转移效应可以作为美欧制约新兴经济体的有效手段,增加美欧同区外国家的谈判筹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欧自贸区似乎超过了传统的经济意义,蕴含了“经济北约”的意味在里面,美欧试图借此抵御外部挑战,谋求经济上的均势。
三、包抄多哈谈判,建立利于美欧的经济规则
战后的世界经济体系主要由美欧国家建立推动,他们倾向于在自由贸易基础上建立全球多边贸易机制。但近年来,美欧越发感觉在它们看重的多边框架下自身获益并不多,却承担了繁重的维持世界经济秩序的任务。反而是发展中国家凭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和自由贸易的便利条件,在全球贸易中获得高额顺差,成为多边体制真正的受益者。因此,美欧意欲重塑新的国际经济体制。
美欧本来将重建国际经济体制的厚望寄予多哈谈判,但由于南北方国家的利益纠纷难以协调,一直僵持不下,多哈谈判已于2006年7月宣告“无限期”推延。所以,美欧决定另辟蹊径,从双边贸易领域寻找突破口,侧面包抄多哈谈判,于是美欧自贸区的谈判被迅速推进。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侧面包抄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全球多边自由贸易谈判,这一策略美国历史上早已成功实施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与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进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为此,美欧共同成立“高级别工作组”,该工作组的职责是确定哪些政策和措施应该包括在美欧自贸谈判中,建议确立最终的合作框架,统一美国标准和欧盟标准,利用规则的“溢出”效应,使美欧标准扩展为全球通则。而美欧自贸区宣称自己是“立足于下一代”的贸易新体制,其制定的高规格环境标准、知识产权标准、劳工标准等,给想进入美欧市场的企业提高了门槛,增加了美欧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除此之外,美欧自贸易区一旦建立,其33万亿的经济总量无疑会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它所采纳的经济准则有可能成为未来地区甚至全球贸易区规则的新范本,美欧也将进一步巩固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方面的垄断地位和话语权。
尽管美欧对于自贸区的谈判有强大的决心,但美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以及市场保护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南辕北辙的标准,都将使美欧自贸区的谈判任重道远。为避免自贸协定流产,美欧有可能通过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个“缩小版”的美欧自贸区――欧美相互承认对方的标准、审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兼容,并对农业等敏感领域做出例外处理。
鉴于美欧推动自贸区的动因多元,既有拓展多边贸易格局的打算,也有建立关税同盟的考虑,因此美欧自贸区的到底会成为怎样的经济体还不得而知。它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载体;也有可能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抑或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可以确定的是美欧自贸区将给将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也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保持对美欧贸易的主动权。一方面加速经济转型,提高自己的产业竞争力,力争参与到美欧自贸区规则的建设中;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自贸谈判,努力营造自己的自由贸易体系,减少对于美欧自贸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樊莹.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欧美经贸关系课题组.评欧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3期
[3]余翔,朱琨.美欧自贸区谈判前景及其影响[J],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第5期
[4]卢宝康. 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正经受考验[N],文汇报,2012年3月28日,第7版
篇7
值的原因。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一)各国货币汇率之争本质上就是贸易问题之争。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旨在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欧盟对中国施压,同样也是为了缩小日益扩大的欧中贸易逆差。据有关统计资料,2007年前9个月中国对欧洲的贸易顺差达948亿美元,几乎占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一半,同时中国成了欧盟唯一的贸易逆差来源。据欧盟统计,其2006年对华贸易逆差高达1,280亿欧元。对此,欧盟认为人民币的相对贬值一方面使欧洲国家的对华出口相当不利;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的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比进入美国更容易。如自2006年初以来,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约40%,特别是2007年以来,由于美国经济放缓使中国对美出口增速有所下降,而中国对欧盟出口则迅速上升。在此情况下,一些人把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归咎于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就不足为怪了。
(二)国内外资本利差所引起的套利活动导致资金国际间的流动,而资本流动又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依此套利理论,当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水平时,该国金融资产将增值,这对本国和外国的投资者都具有吸引力。通常情况下,一国利率提高、信用紧缩,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引起货币贬值。目前,由于我国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多次加息,客观上已使得目前相对较高的人民币利率水平吸引着套利资本大量涌入我国,成为拉动人民币升值的又一因素。
(三)世界经济存在严重的需求不足与结构不平衡问题。新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美国,在其经历了八年经济持续增长之后,随着高科技产业泡沫的破裂也陷入衰退。据统计,2001年底美国失业率高达7%,“9.11”事件的发生更是使其经济雪上加霜,美国经济复苏遥遥无期。而日本自从《广场协议》签订之后,经济一直萎靡不振,近些年又经历了金融、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以及严重的结构问题令其经济持续低迷,至今也未有大的起色。欧洲地区经济近来也不景气,失业不断增加。昔日生机勃勃的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还未完全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拉美国家经济则因金融与债务问题,发展速度大不如前。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与不平衡的结构缩小了世界经济的政策空间,贸易摩擦不断,保护主义抬头。因此,世界性的需求不足与结构不平衡是形成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二、从汇率制度角度看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从理论上来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反映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但从现在实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看,由于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的突出特点,使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从而导致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体现的是政府意志而非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人民币的强制性结售汇制度限制了出口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外汇留存,抑制了外汇需求,造成虚假的“供”大于“求”,使人民币汇率难以反映市场实际供求状况。强制性结售汇制度是在担心人民币贬值时出台的,在有升值预期时,这种制度会导致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强化升值的压力,进而造成了一种不对称的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汇率的上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巨大,2007年底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近年增长相当快。
三、从国际政治角度看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一)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西方国家频频逼迫人民币升值出于多种原因:嫉妒、转移国内对当局的指责或为了争取国内制造业的选票等,如西方国家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原因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但事实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内有专家就认为,欧美明知人民币升值对改善其国际贸易状况起不到多大作用,但仍然不遗余力地促压人民币升值,原因之一是打击中国“世界工厂”的竞争力,使中国制造难以形成企业优势,从而削弱与欧美销售商的议价能力,中国廉价劳工就必须永远为欧美经济没完没了地服苦役;二是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和不断加息,使得全球热钱投机中国,诱发国内流动性严重过剩,资产价格飞涨,并在泡沫顶峰时再做空中国,重演日本式金融危机。而在这场大国间货币博弈中,美元是螳螂捕蝉,欧元则是黄雀在后。
(二)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1/3),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遏制中国商品的对美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是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本质就是要借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对中国发动一场史无前例的全世界的美元对中国人民币的战争。战争的目的就是要疯狂的掠夺中国的财富,以此遏制中国的崛起,或者摧毁中国的经济。这场战争其表层的原因就是中国外贸的巨大顺差,和美国外贸的巨额逆差。为了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通过逼迫人民币升值来补偿美元的贬值。但时,阴谋的政策总是相辅相成的,几乎就在人民币升值的同一时间,国际石油价格也开始了猛烈的上升(直到现在人民币升值尚不能抵消油价的增长)。据报道,现在世界上石油的供应量,远远超过需求量,油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这场由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和放任美元贬值所挑起的战争,使得全世界持有美元的国家和公司以及个人都在想方设法掠夺中国的经济财富所造成的。
(三)关于“亚元”问题的讨论,近年来越来越热,谁来主导未来的亚元已变成一个日益敏感的话题。由于1985的《广场协议》使得日本经济十年来萎靡不振,因此日元充当亚洲货币主导的可能性在变小。而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对华出现50亿美元顺差的背景下,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将全球压制人民币升值的声浪推至顶峰,目的就在于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
篇8
1996年世界经济平稳发展、运行良好,总体形势好于1995年。预计1997年将保持较强增长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6年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8%,高于1995年增长3.5%的水平。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4.l%。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和预测,1995、1996和1997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l%,2.3%和2.5%。美国经济实力回升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从1993年到1996年,美国经济持续4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达2.6%;失业率从1993年1月的7.1%降至1996年9月的5.2%,4年来增加了1070万个就业岗位;联邦财政赤字从l992年度的2904亿美元降至1996年度的1090亿美元,4年来减少63%;劳动生产率(非农业部门)从1993年的0.2%提后到1996年上半年的0.9%;出口大幅度增加,1993年增长3.7%,1995年增长14.6%,1996年头7个月增长7.8%;通货膨胀率继续控制在3%以下的低水平。预计1996年美国经济增长串可达2.6%,高于1995年2%的增长水平。
美国将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从8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政策大调整已见成效,并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摆脱了“滞胀”困境,走上了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持续增长;从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力提高,美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竞争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经济中仍面临平衡预算、社会福利机制和外贸逆差等问题。但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不会很快逆转,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正在回升和提高。不少人预测,美国将对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欧共体的经济增长将放缓
欧盟15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将从l995年的2.5%降至1996年的1.6%。欧盟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放慢的主要原因,是欧盟国家采取紧缩财政政策造成的。欧盟国家已达成一致,决定欧圳统一货币自1999年1月1日如期实施。欧盟国家为了按时“达标”。争取第一批进入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实行欧洲单一货币,相继采取财政紧缩政策。欧盟多数成员国存在高财政赤字、高社会福利和高失业率、产业结构、产品竞争力不及美国和日本。采取紧缩财政政策对欧盟经济造成冲击。但是,欧盟各国经济趋同的努力将促进欧盟经济增长,从长远看利大于弊。欧盟委员会认为,欧盟多数成员国已作出了“惊人的努力”,尤其是减少财政赤字。欧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今人鼓舞的进展。欧盟委员会预测,1997年和1998年欧盟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可分别达到2.3%和2.8%。明显高于1996年的增长水平。
日本经济尚在调整
从1991年到l995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为0.6%,在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6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3.5%,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达不到这样高的增长水平。政府采取的景气对策,力度较强,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日本经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泡沫经济破灭的冲击、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影响、国内地震等突发问题造成的损失,最根本原因是日本式体制已陷入疲惫状态,日本经济正处在大调整时期。预计199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也不会很高。国际社会关注的不是日本经济近期增长速度,而是日本向何处去。日本从1968年明治维新到1997年前后仅用40年左右时间就完成了西欧经历的200年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和产业革命的两个过程。二战后,日本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经济的,日本经济从1956年起飞,到90年代初,用不到40年时间又重新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种种迹象表明,经过调整后,日本经济将进入第三个增长期,特别是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后将奉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这是国际社会都在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仍然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和预测,1995、1996和1997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9%、6.3%和6.2%。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总体实力地位上升。拉美经济曾经历80年代“失去的10年”,进入90年代后又受到短期资本(“飞燕式”资本)大进大出的影响。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预测。l996年拉美经济增长率可达3%左右,大大高于1995年0.6%的增长水平。拉美经济在经历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已恢复正常发展。拉美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未来10年可能是拉美“有希望的10年”。发达国家都在扩大同拉美国家的合作、开拓拉美市场。日本认为“掌握21世纪地球发展关键的是南美各国”,并正在强化对抗美的经济外文。拉美经济不稳定因素之一仍是外债问题。1996年拉美外债总额将高达6220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6%,这是需要拉美国家和国际社会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曾是多灾多难的非洲大陆,经济形势已开始好转,1996年和1997年非洲经济增长率都将达到5%,忘于I995年3%的增长水平。这个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的大陆重新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美国官方宣:“现在是美国同欧亚争夺地球上这个尚未开发的最后一个市场的时候了。”1996年初,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对非洲国家贸易及开发的综合政策”,通过“商业外交”改变其在非洲市场占有率不足10%的落后局面。非洲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关键是非洲大陆能否保持稳定和加强合作,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起色不大。这些国家的人口已超过5.7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多美元,它们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己从20年前的0.8%降至目前的0.4%。国际社会有责任支持它们应付挑战和发展经济。
亚洲经济增长速度在放慢
在发展中国家,亚洲经济增长速度在放慢,引人关注。1994、1995年亚洲经济增长率仍分别达到9.l%和8.6%。但是,1996年和1997年亚洲经济增长率将分别降至8%和7.5%。亚洲经济速度放慢主要是由于东亚经济增长减速。自70年代以来。东亚一直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增长最快的地区。东亚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25%,东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和投资市场之一。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95年经济增长率仍高达8.5%,但是,1996年经济增长率将增至8%。1997年有可能进一步放慢。东亚经济增长放慢的外部原因是国际市场上半导体、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产品需求变动,受此影响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将从1995年的8.8%降至1996年的5.9%。随着电子产品需求回升,1997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可达7.3%。但是,东亚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调整所致。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方面是经济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也积累不少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相继调整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增长速度同质量、效益统一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保护环境,实现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持续增长。东亚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正是东亚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东亚经济增长率仍将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俄罗斯经济仍难走出谷底
篇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与世界银行年会10月7日在伊斯坦布尔双双落幕。继9月下旬美国匹兹堡的G20峰会之后,此次接踵而来的年会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主要在于世人对于IMF的改革憧憬。然而,会议的结果难尽如人意,IMF在后危机时代的定位仍不明朗。回首半年前IMF春季会议之时,各国聚首共商应对危机之策的心情是何等急切,更觉当前改革时机不可错过。
应当承认,此轮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发生,恰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国际金融系统性监管的缺失直接相关,更显示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外部性考量的恶果。为避免风暴再次袭来,防止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各国协调有力的政策干预势在必行。世人由此寄望于IMF改革。以其常设性机构的性质,以其拥有的大量专业人才和经验,以其可处理国际金融经济的具体事务的实力,以其可对成员国经济政策实施监督并提出政策建议的功能,更以其186个成员国的广泛的代表性,IMF成为惟一一家“既着眼于实体经济又着眼于金融体系的国际机构”(总裁斯特劳斯-卡恩语)。尽管在过去的危机干预中也曾有不成功记录,但这家国际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通过对借贷方式的若干调整显示功效,确已重新回到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参见本期封面文章“需要怎样的IMF”)。
然而,IMF到目前的改革仍相当有限,斯特劳斯-卡恩所主张的“全球最后贷款人”角色,并未得到其事实上的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的热烈响应。至于IMF在危机后时代的重新定位,与会各方也未达成具体共识。在这里,各国利益的分歧包含了一种必然,改变国际金融秩序、重新分配利益需要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评估。然而,随着危机淡去,国际合作共识压力正在减低,现状仍不能不使人担忧。世人由此期盼世界主要国家积极行动,尽早打破可能存在的僵局,主动选择未来走向。
在IMF诸般改革中,目前最重要的改革正是治理结构的改革。如无公平、合理的治理结构,则加强IMF对成员国经济金融等政策的监督,把各国的大量外汇储备集中起来交给IMF管理,无异于将金库的钥匙拱手让人,各国自然难以接受。在治理结构改革中,份额改革又是核心议题,其难点在于:既要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让至少5%的份额,又要满足从份额高估的国家向份额低估的国家转移,并且要求份额反映各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个“多维度”目标难以实现。虽转让份额共识已建,但建立份额决定机制仍局势难明。
篇10
Abstract: Now China's export enterprises are facing the situation of "large-scale, high status, poor structure, poor level". For this situation, the paper proposed a series of measures, in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hina's export enterprises.
关键词: 出口企业;现状;措施
Key words: export enterprises;current situa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18-02
1 当前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现状
1978年我国出口排名占世界上第34位,2007年占世界排名的第二位。在目前的形势下,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与消费投资共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主力军。而且我国对世界贸易的贡献也在逐年攀升,不断加大,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的重要合作伙伴。2007年,我国的出口量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可是到了08年,情况突然恶化,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到了09年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几乎没有贡献,严重的话还会拉低经济的增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当前的出口问题有一个认识,就是规模看起来很大,地位也很高,但是结构差,水平也差。我国出口的“规模大、地位高”,就我国出口年均递增16.8%而言,是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8%的增长水平。1997年我国的出口规模实现了历史的突破,成为了世界十大出口国家之一,出口规模呈上升趋势,而且赶上了当年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出口规模水平,到了2007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还要大。其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有1/5甚至以上是因为出口拉动的,通过出口也促进了国内的产业调整,加快了我国全球化的步伐,因为我国出口的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这也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水平低,结构差说的是在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只有三成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七成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则反之。根据海关的推算,在外国进口的机床的价格高于我国出口的机床的价格的132倍;而且我国出口方式比其他国家单一,都是靠买卖输出的,而跨国公司的商品靠的是资本输出和生产本地化实现的;再有是我国的出口企业缺乏管理,目光短浅,投入和产出都很低,无法抵抗市场的风险能力。规模大,地位高的特点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的份额比较大,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位置比较重要,相对的这也反映出了我国对对外出口的依赖性大,如果没有了出口,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水平差,结构差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在对外出口上遇到的问题,需要进行变革。
2 对出口企业不利影响的因素分析
总体看,在影响出口企业经营的不利因素中,各因素的影响力从高到低排序为外需减少、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产品价格下跌、出口退税力度不够、融资困难、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和内需减少。外需减少是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表现。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出口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剧了外需下降的影响。产品价格下跌是外需减少的结果,导致企业出口利润下降。企业在危机面前融资困难,对于中小企业难上加难,融资难将导致企业经营难以持续。分行业看,外需减少、人民币升值和产品价格下跌固然是各行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鞋帽及相关制造业,金属、矿物冶炼加工,医药及相关制造业,农副食品、饮料、烟草制造业和汽车及相关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排进前三的影响因素。
3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3.1 出口市场多元化 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仅包含几个主要国家相互贸易的经济环境发展成为一个实际上包含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全球化性的市场。这一过程见证了一些强大国家的兴起,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把它们推向了这个时代的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这类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由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国组成的G7。现在整个G7的GNP比全球的一半还多。在下一个50年里,各国经济的规模、发展状况还将经历剧烈的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数据显示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被称为BRIC的经济体——会成为世界经济中更大、更强的一股力量。的确,在当前的趋势以及合理的规划下,且不谈墨西哥、韩国、土耳其和印尼这些新兴经济体,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四国国内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无论从单个国家看还是从这四国构成的整体看都会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使其成为世界经济中更强大的力量。特别是到2025年,BRIC四国的经济总量将到达G7的一半左右。对于我国来说,出口市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主要是指美,欧盟和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对他们的出口额占我国的出口额的47%,另一个市场主要是以俄罗斯,东盟,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它们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0%。自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美元价格上涨,世界经济凋敝,我国对外出口数量一直都在下降,在发达国家方面,我国的零售额出现负增长,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还在持续恶化,失业率一直在增加,因此负增长还会持续,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衰退必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外部需求。从历史数据来看,近10年间中国出口出现过两次大幅下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实际出口增长率下降接近15个百分点;2001年美国IT泡沫破灭期间,中国出口下降接近25个百分点。面对欧美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影响不大。我们应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增加与BRIC国家的贸易往来,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借助市场多元化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
3.2 积极进行产业升级 如今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我国出口的产品一直以低技术,低价格作为拼杀手段的话,在当今的世界贸易中很难生存,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进行技术创新,对品牌建设积极进行升级,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如果国家一直这样发展的话,经济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正如,东莞颖祺公司的服装产品90%出口,虽然2009年以来纺织业频频遭受不利因素的打击,但该公司上半年的接单量从以往的300万件上升到600万件,全年产量预计将从2008年的600万件上升到1200万件。其服装出口量保持大幅增长,正是得益于企业的升级转型。
3.3 主动开展跨国收购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为我国企业海外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因为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部分企业因此陷入了暂时的困境,这样增强了原股东出售的意愿,降低了美国企业的估值,更削弱了美国国民和政府对外资并购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态,从而降低了收购的政治风险,其他欧洲企业也有这种情况。这就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并购机会,并购这些外国企业加大了我国的科研能力促进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例如雅戈尔在美国收购了POLO等系列男装品牌,将其产品和品牌都收入囊中,不用再花金钱和时间成本创品牌,有助于增强雅戈尔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4 做强品牌转内销 我国的企业正面临着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原材料上涨等带来的问题,价格的提高远远赶不上成本的提高,企业已经没有了价格低的优势,因此许多国内的企业开始转攻内地市场,做强品牌。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个结构正面临着大的调整,扩大内需成了主要方面,出口投资变成了次要方面,因此,出口企业转攻内地市场是顺其自然的事,可是转型也是很艰难的,需要强的策划执行管理能力,资本的投入,需要了解市场的需求,但如果这些出口企业不进行转型的话,只能面临破产。
4 结语
我国的出口贸易20年以来,只有1993年出现贸易逆差,对外出口下降,而1996年、1998年和2001年因为国内整个大的经济背景不景气,使出口转进口,顺差的增速下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对外贸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国际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很大,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我国的出口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导致我国经济很大程度上的回落,在这样的形势下,人民币升值,成本的增长,出口国家的经济萧条,是对我国出口企业的一次考验,国家和政府如何应对解决这种情况,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高虎城.对我国出口现状的基本认识[N].新闻公报,2009-06-23.
- 上一篇:数学建模心得体会
- 下一篇: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