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农业成果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农业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农业成果

篇1

(一)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没有达到推广转化阶段

我国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没有达到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期实验、示范阶段,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大多是在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上取得某些进展,或在主要技术环节上取得一定突破,甚至体现出了比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恰好与当前的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相符合,能够获得重要的奖项,但是这些农业科技成果还要与常规技术相配套,由于这些常规技术难以与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相配套,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多数难以实现。

(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建设出现滞后现象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缺乏营销理念,营销手段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基层一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手段单一,只重视种植技术推广,不重视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推广,无法适应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现代需要;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人才匮乏,缺乏年富力强的人才,无法满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长远需要;三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缺乏创新意识,观念落后,知识陈旧,无法达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时代要求。

(三)农村土地经营体制限制着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农业耕地实行分田到户,大多数农户平均经营耕地规模小,且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田块比较分散,这种经营规模较小,经营土地分散,不利于农业经济作物的田间管理,也不利于广大农户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并且有些农村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相对不稳定,难以保障其长期的经济利益,加之农民自身经济实力有限,致使广大农户对农业科技投入有很大的顾虑,限制了农民使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四)农业科教机构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单位缺乏有效的合作

我国的农业科教机构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单位在科研项目研究,科研成果取得和科研成果转化,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两者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研究,促进科研项目转化,但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至今我国农业科教机构与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单位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存在着条块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难以形成有效的整体合作优势,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完善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业科研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质量水平

我国要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质量,必须加强农业科研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农业科研管理与监督机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打下很好的基础:一是在科研项目立项上,选题立项要在广泛进行农村和农业的调查研究中进行,既要符合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要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科研项目审批上,坚持技术和经济论证相结合,对于可行性科研项目给予支持,对于不可行的科研项目予以取缔。三是在科研项目验证上,是以市场验收为前提,是以科研项目是否增产或增收为标准,是以农民是否满意为基础,确保农业科研成果质量水平提高,促进农业生产有效的发展。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建设,增强推广人员业务能力

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建立结构合理,技术多样,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不仅要有粮食作物的技术推广,而且有其它农作物,特别是特色农业的技术推广,不断吸引农业高等院校愿意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人才,充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队伍,而且选拔优秀农民通过职业培训后充实到推广队伍中来,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其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充分发挥这些农业优秀人才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才能又快、又好的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三)实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奖励制度

为了改善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环境,提升工资和待遇,必须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注重工作绩效和实效,使付出与收入相对应,提高工作满意度。各级政府、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内部实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设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特别鼓励自主创新并成功转化能投入生产的项目,评选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广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按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金鼓励,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依靠政府的配合、协调政策来策划、执行并完成社会转化整合的。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只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营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构造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建立相应的科技、产业、金融、财税、管理等政策来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我们除了实行奖励的制度外,还要减征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而购置的试制用设备、测试仪器等费用的税收。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农业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服务于农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免征或少收所得税,并将减免的税金回馈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去。

(四)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投入,探索多种综合服务方式

我们要保证推广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逐步实行共担费用的农业推广方式,使农业推广经费在各受益者之间合理分摊。鉴于我国的国情,新的服务方式主要有:一是现阶段的农业推广要继续坚持以政府支持的无偿服务为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推广的投入力度,并适当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二是可以通过建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对农民采用无偿与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入网的农民可以免费参加各种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无偿使用网络提供的技术资料和技术信息,优惠享受网络提供的生产资料。通过无偿指导、咨询等服务吸引农民入网,通过有偿的新品种、新产品供应使科研人员获得经济回报,从而使科技服务工作得以持续发展。三是对一些经济效益大、技术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实行有偿服务。根据各地生产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制定公开、合理的收费标准,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通过村镇政府、中介组织、专业生产组织等收取有偿服务费用。四是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基本管理机制、监管机制。从农业研究、开发等方面对其科技成果进行界定和分类是我国科技活动的重要方面。要建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依托完善的有效机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可以转化的力度,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提高农业成果转化率和规模效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2

八十年代以来,**省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全国1/25的耕地,为全国提供1/10的商品粮,1/5的专储粮和1/2的玉米出口量,粮食生产10年跨跃了3个台阶。**省的农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坚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

一、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二、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三、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四、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五、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篇3

新颖模式之中,农技成果吸引着更广的农户、区域农业公司、区域科研主体。三方协力建构了互动必备的这类平台,依托中介来增添利润。平台有着彼此衔接的推广价值,支撑了推广农技。依托交易平台,农技成果被变换为市场框架中的可接纳方式,直接面对农户。转化步骤中,企业协调了多样的流程,它熟化了初始的技术,整合多方力量。熟化农技成果,以备后续的长久转让。公司及区段内的科研院所彼此协力,规避了转化进展之中的弊病及漏洞。测试得到的多样成果应能顺畅通过这一步骤,把积淀下来的最佳成果变更为体系化这样的真实生产能力,显示成果价值。院所测试了某一成果以后,公司把转化得来的新农技运用于平日农业,然后予以转让。这就拓展了生产线,有利于发觉新颖的作物及动物类别、建构更广基地,收获综合成效。这类模式虽潜藏着更高危险,初始投入金额也偏多,但它带有高层级的借鉴价值,拓展市场空间,培育着强烈需求。

2园区供应支撑

示范推广之中的园区推广常常依托市场的向导,支撑自主创新。它依托了基本政策这样的支持,建构科技园区并把它们设定成载体。推广新颖农技,向农户宣传这一农技独有的特性及优势。这类推广着力于建构长效情形下的土地流转,让园区变得更为规模化,显示出独有的特性,增添亮点品牌。园区培训农户,拓展了农技覆盖到的总体范畴,传递了必备的农技信息、相关市场信息。

园区推广示范这样的途径整合了农技公司、区域科研高校、专门推广部门。在政府指引下,公司参与平日内的常规经营,融汇了科研动力。园区整合了城区及乡村的珍贵资源,有序拓展售卖市场,维持了周转之中的资金安全。在示范园区之中,农户可观察到将被推广的新颖农技,增添推广信心。经营路径密切衔接着科技特性的农技中心,真正贴近客户,供应了市场架构内的最佳服务。大规模推广时,品牌原有的知名度被快速提升,普及推广成果。最近几年,财政扶持之下建构起来的农技园区超出了300个,获取优良实效。但与此同时,也不可忽略这一模式潜藏的弊病。例如:某些园区没能适当去规划,布局不够适宜;严重重复建设,盲目助推精尖农技的推广,忽略了真实情形下的农户要求。还有些园区没能配有先进的平日管理机制,注重显示业绩,忽略总体成效。今后建设中,应紧密结合着区域特有的现存实际,发挥园区多层级的示范及指引价值,采用新颖成果。

3结语

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32-01

1 如何理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本意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即农业科学技术从正式完成到应用到各个领域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有可能会转化为各种农业产品、新型材料,或是应用于产业发展中,或是被农业之外的其他行业所利用,无论是任何应用途径,都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个过程也是从技术发展成为生产力的一个系统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结合技术内容和转化进度逐步实现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农民自身,或是企业等。转化过程包括技术试验、产品研发、试点推广和广泛应用四个步骤。

2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不足之处

2.1 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尚未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许多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没有能够进行产品研发,更谈不上推广应用了。许多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对于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都处于学术领先地位,与科学成果评价标准一致,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但是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常规技术,因此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而无法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科技在农业发展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性不足。

2.2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缺乏人才保障

目前我国承担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职能的人员,推广理念落后,工作方式单一,因此工作成效较低。①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基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人员的重点都放于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上,而对于其他农产品和加工技术等的推广很少,这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符;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人才欠缺,现有人才的专业能力有限,无法实现对各种技术的全面推广,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长期转化;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工作往往是沿循旧有做法,而他们知识结构老化,又得不到培训机会,因此缺乏工作的创新性。

2.3 现行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由于我国可使用耕地面积较少,而农村人口众多,因此将农业耕地分配到每个人,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绝大部分农民的耕地面积都很少,而且土地呈块状分割,无法实行统一管理,尤其是不能够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来进行耕种。尽管许多农民采取承包方式来经营土地,但是这种经营方式变化较多,而农民经济实力普遍较差,出于长期利益考虑这种方式的实用性较低,农民很难下定决心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当中,这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因素。

2.4 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的有效合作

较少

农业科研单位的职能在于不断研发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技术,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的职能在于实现农业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其他行业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两者的优势不同,应当是互相借力、密切合作的。但是目前由于体制限制和其他原因,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都是独立运作的,尽管在一些项目上也有合作,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因此往往是以自我发展为主,造成合作的不通畅,或是所合作的一些项目并不具有经济价值,由此而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农业科研单位所研发的新技术,往往不具备推广应用的现实条件,而农业生产急需的各种技术,研发进度却非常迟缓。

3 如何实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3.1 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管理模式

要确保农业科研成果整体质量的提升,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当前的农业科研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方式对农业科研工作加强监管,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制度保障。①科研项目的立项必须结合农村发展和农业经济实际,要在与国家政策规定相吻合前提下确保其与农业生产的现实要求一致;②科研项目的审批流程要进一步规范,既要确保技术具有可行性,也要确保其项目完成之后具有实际经济价值;③要对科研项目进行严格的市场验证,具体查看该项目完成之后是否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或是对农民生活有显著帮助。

3.2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力资源保障

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人才是第一要素。要确保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人力资源富足,人才的技术应当具有全面性,除了粮食作物的专业性推广人才之外,其他经济作物、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等的推广人才也不可或缺。要将专业院校的高级人才充实到队伍当中。除了院校专业人才之外,还可以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优秀农民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要给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工作人员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学习到更多更先进的农业推广知识,实现个人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并确保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除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之外,也应当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他们农业知识更全面,这样才能够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率,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成长。

3.3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

要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成效,就必须首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要针对工作人员绩效建立全方位的指标考核制度,指标内容应当包括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单位,要探索实施更科学的人员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等各种方式来实现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对于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并成功转化的农业科技项目,对其研发人员给予相应奖励。

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唯一的主导者就是政府,无论是政策制定、工作协调和技术应用,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都要认真对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从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税收、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实际支持。

3.4 保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充足,实现全方位服务

要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仅仅依靠政府拨款是不行的,而是应当采取费用共担的方式,由享受到农业科技成果的各主体来共同承担费用成本。首先,目前所需要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在一段时间内仍是由政府承担,政府在提供无偿服务的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合适项目来以有偿方式进行尝试;第二是建立全方位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如果农民获得入网资格,就能够得到各种技术学习的机会,可以获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最新信息,这些都是免费的,而一些新项目和新技术,则酌量收取一定费用,这样就使科研费用有固定来源,才能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长足进步;第三是有一些农业生产项目经济效益较为客观,同时技术要求较多,信息量大,对这些项目则应当实施有偿服务,参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经济收入实际,对服务价格建立统一标准,由社会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或是农业生产组织机构来收取费用;第四是要进一步规范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管理模式,对目前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按照研究方向和推广渠道等进行评估,建立更高效的科技转化平台,大力发展高新农业技术产业项目,确保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陶伟.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4,(8).

篇5

    根据NASA的数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有6万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但达到成熟应用阶段的只有2万项左右。农业科技领域的丰硕成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科技资源。然而,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服务,不仅会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也会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相关部门的不懈探索和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科研立项影响成果转化

    一方面,科研立项时咨询的专家代表面窄、社会参与度不够,容易造成国家科研立项与实际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在现阶段,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取向受到我国政府主导型的科研体制的影响,他们很大程度上是面向政府或者上级部门,而未能很好地面向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建设。科研人员立项时对市场的需求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选取项目时,把项目是否具有先进性作为首先条件,而对项目的市场应用前景或是否能有效转化则考虑的比较少。根据调查,科技人员在申请课题时考虑科技前沿,兼顾考虑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占72%。而主要考虑市场需求,结合科技前沿仅占22%[1]。这些也会造成科研立项与实际需求脱节。

    2.2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在农业生产中缺乏高质量的、先进的、成熟的、适用的技术成果。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受科技成果本身的特性影响。科技成果研究的周期长,而应用的周期短。根据我国农业部的统计:获科技进步奖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周期一般在6~13年,而在生产中,一般的技术性成果的使用周期为5~8年,一些物化性的成果在使用8~10年以后,其使用价值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更有甚者,一些农业科技成果在产出后还未得到推广就已经过时。另一方面,由于工程化研究不足,没有能够做中试实验或实验不足而造成成果转化失败。据统计,由于技术不配套,我国未能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中约占12.4%[1]。

    2.3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制约成果转化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需求者,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成果能否很好的转化。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首先,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为39.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1%。到目前为止,小学以下的比例略有下降,为37.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略有上升,但依然只有12.4%[2]。其次,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少,2008年,参加短期培训的农民人数占20.0%,参加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参加中等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0.13%,而没有参加过任何技术培训的则高达76.4%[3]。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既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影响农业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

    2.4转化资金不足

    据科技部统计,从2007年到2009年,我国应用型技术成果未得到应用或停用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4]。尽管有许多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各种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项目支持从而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以河南省为例,该省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专项资金(包括国家、省、市三级项目)有5000万元,但每年能够支持的项目仅百十项左右,不到应支持成果的5%,也不到申报支持的20%[5]。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产研合作方式来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农业成果转化的高风险低回报,企业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另外,越是高的科技成果,投入也会越高,同时风险也会越高,因此选择高技术成果进行投资的企业也会越少。

    2.5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连接科技供给和科技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比如成果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对成果的评价还停留在对成果本身的评价上,缺乏对成果转化的评价,也就是说对成果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缺乏评价。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多个利益主体,从成果的研制者到最终的需求者,还有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因此,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协调和规范整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利益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科技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市场供求引导机制不显着,目前我国农业科研课题选题、立项多数产生于科技系统内部。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的具体需求考虑不足,从而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因此首先存在自然风险,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也存在很多风险,比如技术投资风险等,同时还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在这些方面建立起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

    2.6政策与环境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采用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目前,国家关于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成果交易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容易产生一些因成果使用而引发的纠纷。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滞后,科技成果得不到切实保护,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技术外流、假冒现象严重,也大大挫伤了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采用的正常的市场运作,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易和转化。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以清除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1加强政策引导与宏观调控首先,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制定鼓励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制定相配套的可操作

    性强的法规和条例,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大环境。积极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科技成果加大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保驾护航。其次,鼓励和推进产研合作,政府应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积极的产研的资助机制,建立产研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来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对科技型企业承担的农业科技开发产业化项目、试验和示范园区建设等,给予优惠和鼓励。建立风险投资保障机制,帮助企业降低进行技术创新所承担的风险。另外,将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化。

    3.2供给有效的成果

    首先,把好立项源头关,建立农业科研与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选题立项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在立项时就选准选好科研项目。在科研立项阶段,可以邀请熟悉市场的相关企业人员参与,使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能符合市场需求。其次,积极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选题时,在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项目的先进性、可行性以及未来的社会效益,因地制宜地选好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科技发展动向对课题进行不断完善和调整,使研究出来的成果符合市场的需求。

    3.3刺激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使用者是农民,因此农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300%[6]。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除了认证贯彻九年义务教育外,还应根据农村和农民实际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加强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力度。其次,采取形式多样的组织方式,对新技术、新知识进行广泛有效地宣传,培养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认知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采纳能力。另外,建立科技示范户,比如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等,加强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发农民对科学的兴趣,树立对科学的信心,促进农民采纳新技术、运用新成果,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3.4建立资金保障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为主的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政府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开发与推广的资金要保持投入并稳定增加;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等参与农业科学研究、开发与推广;农业科研单位要积极吸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等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进行投资;还可以利用金融机构贷款,设立专项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贷款产品;还可以充分开展国际间的农业科研合作开发,积极引进外资,从而弥补国内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方面的不足。

    3.5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篇6

一是转化周期长。农业科技成果由研发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含了多个阶段,即确定农业科技项目、研究与实验、中试、成果鉴定、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培育一个作物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选育一个畜禽品种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而后再进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生产,需要一段相当长的连续周期。

二是涉及面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成果本身质量以及转化环境条件,如政策体制、管理水

平、农民喜好程度、市场发展前景等诸多要素和环节。因此,一项成果的转化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多种技术的配合以及多方面人员的参与,经过不断修正完善和努力推广才能实现。三是具有条件选择性。农业科技成果大都是在实验室或实验田中取得的,而实验研究成功,甚至小区实验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大面积、大范围推广的成功,每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过程非常复杂,况且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其选择性。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根源分析

1.1转化体制不顺

我国农技推广以政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和教育单位具有技术成果和人才优势,是公益性农技服务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很多省份并未将农科教单位纳入全省的推广体系中,也没有给予专项推广经费支持,影响了技术成果的孵化推广。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但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大多实力不强,融资困难,而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性很大,又缺乏相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回报机制作保障,从而导致龙头企业转化农业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不足。

1.2成果的市场化程度低

分析我国目前获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受农户欢迎并积极应用的“热型成果”仅占成果总数的10%左右;加上一定配套技术才能被农民接受的“温型成果”约占40%~60%;约30%~40%的成果属于农户不感兴趣、不愿意接受的“冷型成果”。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与生产供需脱节,科研项目多立足研究,偏离生产需求,研发的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发表文章和完成报告的水平上,不能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单项技术成果多,综合配套技术成果少;增产的技术成果多,增收的技术成果少,既增产又增收的就更少,导致成果成熟度不高、应用性不强、市场化需求低。

1.3转化经费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未知因素较多,工作周期较长,一般需要承担更多的项目风险,需要更多的研究经费和设施经费相配套。目前,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生产总值的0.6%~1%,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另外,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渠道面窄,结构不合理,有限的资金投入难以支持多项成果转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4推广转化人才队伍不稳定

我国现有农技人员仅占农民总数的0.053%,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受编制限制,许多地方存在只消化不补充的问题,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上原有农技人员进入离退高峰期,实际从事农技推广的人才已渐渐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再加上工作条件较差,业务用房、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办公设备缺乏,导致农技推广转化队伍愈加不稳定。

1.5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不强

一是农民自身素质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我国农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年,与发达国家农民受教育年限12~15年相差甚远,农民教育素质和科技素质薄弱,导致农业科技成果难以普及推广。二是农民的经济水平无法承担科技成果的转让费用。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77元,仅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经济水平低导致了农民对有偿转让成果的排斥性,他们不愿意因此增加自己的负担。

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探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2.1构筑“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就是及时地将成果送到农民手中,而政府为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体系并不能充分调动农业科研和教育单位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利用他们的人才优势和成果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构建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2.2多渠道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进行成果转化的保障,多渠道加大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二是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引导各级政府、企业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以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坚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建立农业高科技风险投入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入。

2.3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结合度

建立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立项环节充分听取农业一线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意见建议,确保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成果适用于生产实践;验收环节,做到专家鉴定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全面衡量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对验收后具有市场前景的成果,将继续进行二次开发,提高成果的成熟度和可转化度。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推行“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等制度,建立“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深入推进“田间学校”建设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3.4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教育单位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科研单位、教育单位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承包等方式与企业合作,也可以通过技术作价入股,企业以资金、设备、中试设备等入股,共同建立合股合资公司,开展产业化经营,从而实现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科研良性循环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

3.5建立一支稳定的成果转化队伍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对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做到“四有”,即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经费有保障。完善农技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设立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建立农技推广奖励基金,对农业科研成果研究开发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等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强化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岗位教育、知识培训,落实农业部“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开办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遴选各地优秀推广人才进行重点培训。结合“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和鼓励一批专业素质高、立志献身“三农”的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

2.6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

篇7

①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③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④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2积极抓好典型示范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kg,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kg,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进行技术组装途径

①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②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hm2增加到66万hm2,增产稻谷45亿kg。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4开展农技培训

①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②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③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④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⑤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像带。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

(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①成立了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②建立了市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③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篇8

摘要:本文通过对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在辽宁地区的推广应用,分析该项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绩,初步探索在辽宁地区进行农业节水成果转化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而推动辽宁地区节水成果转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玉米膜下滴管技术、辽宁地区、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P631.1+4

地处辽河中下游的辽宁是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之一,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相当于全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1/3,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2。因此,加快节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策略,已成为辽宁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1]。

1.研究背景

1.1辽宁节水农业成果发展背景

发展高效的节水农业成果,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作物研发,节水管理体系的建立。

目前节水灌溉技术很多,很多节水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水资源又能增产,但对技术要求很高,而且投资大,例如,喷灌、微灌的适用范围几乎不受限制,但从当前微灌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而且灌水装置容易堵塞,因而对水质的要求较严,因而应当选择适当的地区和作物施行。根据我省目前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节水技术。因此还是要较长时间地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目前我省约有 98%的灌溉面积采用地面灌溉方式,因此,改进地面灌溉水技术、提高灌水效率、节约灌溉用水已成为我国农田灌溉工作的重要任务[2]。

针对辽宁地区农作物产量起伏较大,应积极发展玉米、马铃薯、棉花等大宗抗旱作物研发。同时科学应用抗旱剂、保水剂,解决春季抗旱保苗问题;最后,通过立足田间,因地制宜,综合配套等措施,最终推动农作物品种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结合辽宁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适应辽宁省情的节水农业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与可行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节水模式及节水制度的建立。辽宁省根据自身各个地区的地理及气候特征,可以建立不同的节水体系,以达到节水农业效率最大化。目前可建立的节水模式有:渠灌区节水模式、井灌区节水模式、井渠结合型灌区节水模式、城郊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抗旱灌溉区节水模式、集雨区节水模式等。节水制度包括转变水利管理方式,科学制定规划、指导水利建设,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健全水法规体系,强化水行政执法,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

2.研究对象及结果

2.1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现状调查

玉米是辽宁省的第一大作物,目前每年的播种面积都3000万亩以上。辽北、辽西地区,玉米的播种面积占辽宁省总玉米面积的2/3左右,现阶段平均单产400 kg/亩左右。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大背景下,如何能进一步提高辽北、辽西地区的玉米单产,对提升辽宁玉米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辽宁的粮食总产量,进而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辽北、辽西地区属温带季风必性大陆气候区,平均年气温7~8℃,年活动积温为2 900~3 400℃,无霜期为135~165 天,作物生长季节的日照时数(5~9月份)为1 200~1 300 小时。区域内光、热资源十分丰富,但降水量很少,每年仅为300~500 毫米,而且降雨分布不均,所以干旱是辽北、辽西地区农业生产永恒的课题。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研发成功,为辽北、辽西地区的玉米高产、稳产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打开了一片新天地[4]。

玉米的膜下滴灌技术就是由动力机械拖带简单的农机具,将玉米的播种、打药、施肥、盖膜和铺设滴灌带等作业一次性完成,田间管理上的灌水、追肥等作业通过滴灌管统一进行的一项技术。本项技术在“十一五”期间就已经研发成功,但是由于实施该技术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所以未能及时地进行大面积推广。进入“十二五”以来,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省政府提出了开展滴灌农业节水工程1000万亩的战略构想,并制订了开展玉米膜下滴灌300万亩项目的实施方案[5]。

据调查,项目实施两年来,已经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项目开发面积达80多万亩,但是距离项目全面发挥效益还有很多的工作。据2010年的小区试验,玉米实施膜下滴灌,再配合其他配套技术,可亩产超过1200公斤,可实现比常规栽培产量翻两番。同时,在玉米膜下滴灌生产中,农民只需要增加投入60元/亩左右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增收500元/亩左右的效益[6]。

2.2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制约因素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中包括机井、配套的渠首枢纽工程、输水管路、滴灌带等硬件,还包括设备管理、工程管理、田间栽培技术管理等软件条件。在这一系统中,只要有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系统的效益就难以发挥[7]。

本项目在实施上,首先要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在项目实施前应做好预算,要将资金做足,以确保项目实施一亩就见一亩的效益,切不可再走“先铺摊子,等资金充足后再配套”的老路。否则很容易造成资金不衔接,前期工程破损严重,产生浪费现象。

其次要明确项目的主体及工程的责任人。从每一眼机井开始,到每一条滴灌带,都要明确责任人,同时要明确责任人就是受益人。对项目材料的选用、项目工程的施工及设备的使用与管理责任人要全程参与,认真负责。

最后技术的服务与保障要及时到位。对广大农民来说,玉米膜下滴灌技术还属于新事物,在生产上还有许多技术要点并没有掌握。这就要求科研单位与基层的技术推广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参与,通过核心方示范、集中技术培训、专家巡回指导、媒体广泛宣传、开展经验交流等技术推广活动,尽快地将技术传授到农民手中,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讨论

3.1亟待转化的节水技术成果项目

据调查,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农业科研单位研发成功的农业节水成果多达十几项,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包括:大宗农作物田间节水栽培技术、灌区输配水节水技术、渠系量水技术、田间水分自动控制技术、微咸水和污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

在“十二五”及以后,有计划地促进上述技术成果的转化,对于有效解决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对辽宁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很有必要,对进一步提高农业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值,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必要。这些成果的研发已经表明,这些成果的转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同时,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及农业发展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的逐渐加大,这些成果的转化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所以,应逐步将重大的农业节水技术成果列入转化计划,尽快让技术走向田间,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4.结论

4.1 对加速节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在新技术应用上普遍存在投资期长,见效慢,投资者的经济效益低,而其带来的社会效益高等具体问题。所以农业节水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必须由政府主导,只要有政府的职能部门牵头,组织好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高校的技术人员,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通过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再配合有效的奖励措施,完全可以将这项工作推陈出新推向。

4.1.1增加政府预算

多年以来,辽宁的农业技术研究领域就存在着重研究,轻推广的倾向。据初步调查,省科技厅及各市科技局的科三经费中,推广项目的经费额度远远少于技术研发的经费。所以,一方面在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的管理上,技术研究的项目多,资金充足;而技术推广的项目少,资金少。另一方面在技术的研发单位中,存在研究项目立项容易,出成果容易 ,出文章容易;而推广项目立项难,出成果难,出文章难。科技人员都不喜欢做推广工作,认为不出成绩,吃力不讨好。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预算,为使纸面上的技术成果顺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供充足的动力,要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感觉到有奔头,有动力;要使农业技术推广行业成为热门行业。资金预算的内容应该包括推广项目启动资金、推广体系保障资金和推广成绩奖励资金。使农业节水技术成果的转化,自始至终处于政府的强力推动之下。

4.1.2增设技术推广项目

应打破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管理所有项目的垄断局面,广开门路,进一步增加省农委、省各涉农厅(局)、省农业开发办及省各涉农推广站等部门的立项范围和资金额度,理顺推广项目的申报、审批渠道,完善项目管理体系,为农业技术人员开展节水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撑、后勤服务和制度保障,彻底改变因为推广项目立项难而严重制约农业节水技术成果转化的局面。

4.1.3完善奖励机制

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的“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设立,为技术研发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内,则没有一项能与之相匹配的政府奖项。近年来农委系统设立的“丰收奖”级别不低,但是设立的奖励名额太少,申报评选的范围过窄,难以发挥出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的作用。政府的其他厅、局、办、站则根本没有高级别的奖项,严重地制约了相关项目的开展。

为此,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奖励机制。可以参照科技厅局的相关奖励办法,允许政府的其他涉农行业部门设立级别、数量、奖金额度相同或相近的奖项。在农业节水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技术的研发人员、各级技术推广人员,还是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只要其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绩突出,就应该获得应有的奖励。

4.1.4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于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费投入的增加,乡镇农业站开展了设岗定编工作,定上岗的技术人员收归县农业局管理,这在管理体制和工资待遇上保证了相关人员的基本稳定,同时办公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瘫痪的问题,仅在稳定人员的层面上得到了解决,而推动、保障、服务于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等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总之,通过高效节水成果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逐步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高效节水成果体系建立的程序化和制度化,那么,我省必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节水农业快速转化,进而推动我省的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春,古润泽,李延明.制定《北京城市园林绿地使用再生水灌溉指导书》的几点说明[J].节水灌溉,2007(2):60-62.

[2]裴源生,张金萍,赵勇.宁夏灌区节水潜力的研究.水利学报,2007,(2):239-243.

[3]刘大刚,王少丽,许迪,瞿兴业.农田排水资源灌溉利用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灌溉排水学报,2013,2(32):93-96.

[4]黄传慧,郑彦宁,吴春玉.美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2(10):171-175.

[5]郭莉.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14(2):254-256.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成本法;评估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成本法研究”(SK201505-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8日

在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发展中起的作用逐渐增大,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20世纪之后,我国农业虽然产量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分散经营方式已经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即它也是科技成果的一种,但是这种科技成果主要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部(88)农科字31号《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为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以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从而发展新产业的活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质就是将农业研究成果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最终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转化率还不高,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2014年在全国科技成果中,应用技术类的科技成果达到39,218项,占科技成果总数的88.71%,其中农业科技成果只占15.73%。可见,农业科技成果所占比重比较低,这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科学技术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1%,与20世纪70年代的27%相比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离预期目标50%还存在差距,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日本也有70%,西欧的一些国家为60%。

“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大约有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转化率只达到40%左右,还不到一半,这不仅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还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首先,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超过70%;农业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已然达到了50%~60%;农药的有效利用率30%左右,发达国家达到了60%以上。灌溉、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低,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化肥、农药超量使用,最终导致水位下降、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农药含量超标,这些都对我国农业不利,最终都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生存安全。

如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这不仅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还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对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成本法研究

通过评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价值评估,体现出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的方法有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

采用成本法评估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原理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掌握,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农业科技成果价值=农业科技成果的重置成本×(1-农业科技成果的贬值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要确定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关键是确定农业科技成果的重置成本和贬值率。农业科技成果属于无形资产,只有无形损耗,即只需要计算经济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如果是评估刚刚研究得出的农业科技成果,技术上还处于先进水平,就不需要计算贬值率。

(一)重置成本确定。农业科技成果的重置成本,是指现时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一项全新农业科技成果所耗费的全部货币总额。也就是说,将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过程中所有的耗费加起来就是其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有的是自行研制,有的是从外部购买,取得方式不同,重置成本的构成也不同。

1、自创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果是自行研制开发的农业科技成果,在研发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耗费,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项目,如图1所示。(图1)

虽然农业科技成果成本中包含的项目很清楚明晰,但实际中确定起来存在较大难度。

(1)价值与成本费用对应性弱。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过程比较漫长,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很多费用,却没有实现任何有价值的成果,也可能有成果,但是能不能转化也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有的研究费用不多,却得到了一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时可能在大量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何向这些成果分配费用也比较困难。研究成果带来的预期效用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预期效用的多少与其研究费用的多少又没有必然的关系。

(2)账面成本不完整。目前,我国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研究阶段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费用满足资本化的计入资产成本,不满足资本化的计入管理费用。这样一来,账上反映的农业科技成果成本就是不完整的。农业科技成果往往还存在大量的前期费用,但这些都没有计入成本,这导致账面成本不完整。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账面成本不完整和价值与账面成本弱对应性这些特点,对农业科技成果价值的评估时要区分其是否具有明确的账面价值,从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一,如果农业科技成果具有明确的账面价值,可以运用价格指数法进行调整评估。运用成本法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估,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农业科技成果账面价值;二是农业科技成果价格变动情况能够确定,此时重置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农业科技成果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的账面成本×价格指数

或者:

农业科技成果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的账面成本×(1+价格变动指数)

第二,如果农业科技成果由于财会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而没有账面价值,则需要按成本的构成要素采用现行标准确定重置成本。现行标准包括消耗量标准和价格标准,消耗量标准指的是现状重置的消耗量,而不是原来实际消耗量,价格标准指的是现行的价格水平,也不是过去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下,如果现在重新研制农业科技成果时发生的工资成本、材料成本、资金成本和设备折旧费等,按现行费用标准和价格标准进行估算,然后汇总,就能求出重置成本。

农业科技成果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材料消耗量×现行价格标准+∑农业科技成果工时消耗量×现行工资标准+其他费用

2、外购的农业科技成果。从外面买来的农业科技成果一般都有明确的购置价格,从而账上有原始成本,这样确定其重置成本就比较简单。直接利用账面成本和价格指数就可以确定重置成本了。具体公式如下:

农业科技成果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的账面成本×价格指数

(二)贬值率的计算。农业科技成果贬值率的计算一般是根据使用时间来确定,计算公式为:

贬值率=已使用时间÷总使用时间

总使用时间=已使用时间+尚可使用时间

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时间一般是以“年”为时间单位。已使用时间是指从开始使用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尚可使用时间是将来还能用的时间。将来还能用多少年,指的是农业科技成果还能实际发挥效用的时间,并不是指法定有效时间。确定科技成果将来可使用的时间,既要根据科技成果现在的情况,还要考虑科技进步等因素,尚可使用时间是估测出来的,这需要利用评估人员的丰富评估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经济;推动

Pick to: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to reduce the cost of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is a solution to our country present sta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ottleneck problem. Many aspects of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 < /dangdai/ >, redu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st, is the key to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promote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些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不断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总之,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