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范文

时间:2023-04-12 06:5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加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加工

篇1

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情况

与会代表从国家级龙头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形势与现状入手,深刻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应对复杂的市场形势,迎难而上,攻难克艰,逆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产业化组织蓬勃发展。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9358个,其中:(1)龙头企业带动型4919个,占比36.5%。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574个,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3911个。我省目前拥有4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5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中介组织带动型17985个,占比21.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2600个,成员达到290万人。(3)专业市场带动型1527个,占比18.2%。规模以上的专业市场达到595家。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达到1076万户,占总农户数的70%;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达到570万人,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20%。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据统计,2008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5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占比达到41.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1992~2000年8年间仅由0.44:1提高到0.46:1,到2005年这一比例提高到0.71:1,2008年达到1:1。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成长,全省各地涌现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形成了以粮油、果蔬、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为主导行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格局。

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多年来,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同订单、利润返回、股份合作等方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据统计,在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订单占79.5%,利润返还占12%,股份合作占3.5%,股份制等其他方式占5.0%,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订单履约率达89%。如:徐州中天棉业集团通过“集团公司+棉花加工厂+农户”的运作方式,一头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对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价格收购(高出市场价3%~5%),一头与集团公司签订皮棉销售合同,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实现产、加、销各环节“共赢”。

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运行情况

从各地交流的情况看,今年1~5月份,我省4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0.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实现利税16.82亿元,增长1%,利润10.52亿元,增长1%;出口创汇2.08亿美元,增长1.3%。总的看,企业运行喜忧参半,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呈现三方面特点:

骨干企业挑大梁。从销售收入看:43家企业中,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共有33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雨润集团、维维集团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今年以来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雨润集团实现销售收入78.64亿元,增长22.4%;徐州维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0.5亿元,增长5.3%。从销售收入同比增幅看:销售收入增幅超过10%的共有16家,其中江苏民康油脂有限公司、宿迁龙嫂食品公司、南京桂花鸭公司销售收入增幅分别增长31.8%、28.6%、26.6%。从利税总额同比增幅看:有13家企业利税增长10%以上,其中龙嫂食品公司、天参农牧、梁丰食品集团分别增长27.9%、23.3%、21.7%。

龙头带动作用大。今年以来,我省4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数都在3000以上,其中9家企业直接带动农户数达到10万人以上,雨润集团、双兔米业公司、大亚集团直接带动农户数分别达到55万人、25万人、13万人,同比均有所增长;直接带动农户数增长最多的是民康油脂集团、双兔米业公司、维维集团,分别增长20%、18.5%、13.6%。从企业从业人数看,雨润集团、维维集团、大亚集团的企业从业人员分别达到2.65万人、1.85万人、1.26万人,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桂花鸭公司、丹阳正大油脂公司、龙嫂食品公司企业从业人员分别增长38%、15%、13.3%。

部分龙头企业出现负增长。今年1—5月份,有11家企业销售收入实现负增长,但比第一季度减少7家;有15家企业利税总额实现负增长,但比第一季度减少6家。去年23家有农产品出口业绩的企业,今年1—5月份只有21家实现农产品出口,其中8家企业农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比第一季度增加4家,其余企业都呈负增长。海门中宝集团主要生产速冻“四青”作物,在去年上半年经营处于正常情况下,面对大量在手的订单,企业以每公斤近1元的价格收购了1.2万吨豆类蔬菜入库速冻,然而去年下半年以来,速冻蔬菜价格行情一路走低,大量库存速冻蔬菜难以出手,存货销价跌至收购价以下,仅此一项企业直接亏损就达1000多万元。

龙头企业面临的困难及对形势的判断

总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的影响逐步加大、加深,危机导致市场萎缩,消费热点减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下降,企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变小,经营利润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各地反映,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表现为:一是生产销售形势严峻。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企业销售回落。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口企业受主要进口市场消费需求减弱、合作伙伴受到较大冲击以及技术壁垒和地方保护进一步加强等因素影响,出口订单萎缩、出货时间延长,企业销售下降、库存增加,部分企业不得不压缩生产,甚至被迫停产、转产。出口企业在严峻的形势下,有的将产品调整为内销,又加剧了国内的市场竞争。二是利润空间下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度下降。比如生猪收购价格在去年3月达到顶峰,836元担,今年1月保持在651元担,2月开始下跌,5月仅为430元担,环比下跌8.6%,同比下跌42.8%。很多企业反映,现在呈现“一生产就亏本,不生产就丢市场”的两难局面。另外,油脂企业反映,中国70%的食用油市场被路易达孚、益海嘉里、帮吉、嘉吉等几大跨国公司控制,成本和销售价格倒挂,造成国内油脂企业运行压力太大,每加工一吨大豆,要亏损200~300元。三是资金运转压力加大。融资难、信贷难、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仍是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许多企业反映,去年以来库存增加,资金占用量明显增多,致使技改投入资金缺乏,生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同时,今年中央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规模仍然受到一定的压缩,一些地方反映下降幅度达到30%。有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基地、厂房都通过出租的方式获得,无法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融资、信贷较困难。四是基地农户效益下滑。龙头企业发展受阻,履行订单能力下降,致使农产品订单收购量减少,订单履约率出现不可调控的下降,影响了基地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加工产品平均价格下滑,也带动了农产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影响了基地农产品销售价格;龙头企业用工量下降,影响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从当前情况看,金融危机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总的判断:金融危机正在由国际市场向国内市场蔓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由二三产业向一产转嫁。有专家预测,金融危机的第二次冲击波即将到来。换句话说,金融危机将加快向农业和农民转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返乡,就业空间不断缩小。农民成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群体。二是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更加困难。四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下降,推动了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当前严峻的形势有可能产生一种“供过于求”的假象,而实情是“需求不足”。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是行业的一次重新洗牌,狭路相逢勇者胜,信心比金子金贵,保市场比保利润重要,只有积极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步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推进龙头企业发展的措施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下行、出口受阻、加工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等问题,我省各地把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加强调查研究,突出服务引导,强化工作考核,努力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产业集聚,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今年我们提出,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原则,每个县(市)都要建立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制订规划,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规划区集中集群发展,搭建农业招商引资新平台,花大力气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盐城市今年在各县(市、区)和50个重点镇全面启动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泰兴市按照“整体规划、滚动开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特色鲜明、品牌经营,产业招商、项目合作”的工作思路,创建农产品加工园区;沛县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如皋中国肠衣城、高邮鸭及绿色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兴化农副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泗洪绿色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等加快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今年以来,全省农业招商规模以上项目投资额超过200亿元,一大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落户。

苦练内功,引导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团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目前,在全省4919家龙头企业中,有111家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南京老山药业、南京桂花鸭、江苏宝宝集团、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淮安新丰面粉、江苏高邮鸭集团等9家单位成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无锡天鹏集团今年初投资11亿元,正式建成占地近100亩的天鹏食品城肉类屠宰加工中心,现代化的流水线中“生猪听音乐”、“三点式麻电”、“真空采血”、“预冷排酸”等高科技应用,降低了屠宰成本,保证了猪肉的口感和品质。

篇2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重要产业。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6%。

据介绍,农产品加工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与“三农”关联度较高、对“三农”带动较大的行业。

相关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13%,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十一五”末,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2500多万人,比“十五”末增加400万人。全国已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2.4万个,上亿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900多元。

农业部乡企局副局长欧阳海洪认为,“十二五”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但自主创新不足和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欧阳海洪说,在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科研院所、高校和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争取在关键设备和产品开发方面有所突破,并加快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特别是关键技术应用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产的后续产业。近年来,随着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市场的有效需求。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产粮大省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产生极大地推动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在吉林省经济中的地位

新时期“三农”政策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经济的发展已经证明,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产品提供极大的需求空间,有利于提高和维护农产品的市场价值,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过去粮食作为原粮或初级产品,商品附加值低,效益微薄。现在通过加工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如玉米加工成淀粉,价值提高近两倍,加工成酒精,价值提高近4倍,加工成赖氨酸,价值提高近10倍,加工成化工醇,价值提高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对于吉林省来说,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能为农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产品的增长空间,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得到保障,达到实际增收的目的。

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运作,农产品加工业也要靠市场引导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平均利润率。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与原料基地建立紧密联系,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把农业生产变成工业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使农业生产与工业加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用工业思维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逐步形成优质、高效、专用的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引导农民按照加工业要求安排农业生产,实现在生产、流通、加工等各环节的增值,并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方式,使农民得到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这样就从整体上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农产品加工业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产品加工业一般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其产业链是农民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近年来,吉林省在农业、林业、牧业等领域,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食品加工、生态农业等二十几个行业,直接安排劳动力4.4万人,带动63万农户就业,220.6万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同时,有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人均收入呈正相关,劳动力转移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长2.28%。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决定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可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从总体看,加工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增长模式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农民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第一,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农民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仍然在不同的市场分开运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分散的农户之间缺乏紧密的、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许多交易是一次性的、松散的市场买断关系,还不是紧密的产业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需求基本上还是采用一次性收购的方式,很多地方并不签订任何合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很不稳定,也缺少明确的责任界定。在一些地方,即使加工企业与农民签订了合同,但是企业在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上,往往占据主动和支配地位,内容大多数也只停留在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提供服务的质量、价格、生产资料的种类、价格等方面,而对于农民的利益在合同上很少有明确规定。目前的农产品市场机制,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农民仍然得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增值带来的利润。

第二,农产品加工业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企业运作模式及格局尚未形成。近年来,吉林省已经出现了

像梅河口阜康酒精有限公司、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这样一些龙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空间。但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生产和加工需求相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产业化的整体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在一些县市,农业生产的数量、品种、规格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产品加工业的需求。一方面,分散独立的经营方式不易形成统一或集约的生产规模,导致农产品质量不易标准化,难以满足企业对农产品的品质、规格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致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维持在传统的“种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模式上,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需求什么——加工什么——种植什么”的共同发展的现代模式及格局还未形成。

第三,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需要尽快提高。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加工增值和综合利用水平比较低,在带动农户增收方面还有潜力可挖。其主要表现在:虽然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吉林省的加工能力不高,产业链条短,与国内相似的农产品资源加工相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从吉林省经济发展来看,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整体规模偏小,长期存在的各市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小、散、差”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90%以上,l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或生产厂点占70%左右,这样的中小企业亟待整合。

构建农产品加工业的运行机制

要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就要按照市场规则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的组合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调整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模式,扶持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用市场规则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户的联结纽带。从近几年我国市场机制完善程度来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要靠机制上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收益分配的能力。从吉林省的实际情况看,应该鼓励企业、农户和中介机构,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进行联合和合作;采用合同契约或股份合作规范的形式明确产销加工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向农户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引导农户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生产和经营服务,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引导农民自身创建农产品加工企业。

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在吉林省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加工能力上,要尽快推动初级产品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及科技含量。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农村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使农村的产业链向二、三产业延伸,催生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与农业相关的各类服务企业,促使各地区全方位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最大程度地吸收富余劳动力,让农民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

篇3

一、牵好“牛鼻子”,形成“多点开花”竞进格局。近年来,针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特色种植、养殖业势头强劲的发展态势,咸宁市委、市政府更加突出楠竹、茶叶、油茶、桂花鱼、蔬菜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抓住“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这个提质竞进的“牛鼻子”,共建成“一镇一业”专业镇1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181个,形成了“多点开花、牵一发而促全局”的加工新格局。如该市咸安区立足“一根竹子”做大“一个产业”,坚持竹加工骨干园区与中小企业网点“两手抓”,搭建起“一园多点”的产业布局,全区竹林基地发展到35万亩,拥有规模以上竹加工企业27家,年消耗竹材300万株,以竹家具、竹地板、竹碳为主的竹制品精加工业年产值过18亿元。 2016年,咸宁市楠竹、茶叶、油茶、水产、蔬菜等支柱特色产业分别实现综合产值34亿元、55亿元、23亿元、95亿元和82亿元,成为撬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提速器”。

二、放眼“大市场”,打造“咸宁符号”营销战略。在推进农产品加工千亿工程中,咸宁市始终秉承“市场决定取舍”的思维导向,以市场需求定位发展目标,以市场态度检验发展成效,坚持内抓品质、外树品牌,特色农产品的品质越做越优、招牌越擦越亮、效益越来越好。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拥有“巨宁”地板、“川”牌砖茶、“羊楼洞”砖茶、“本草天香”茶油等7个农产品类的中国驰名商标;赵李桥茶厂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望小麻花”获评首批“湖北十大农产品”,全市农产品中湖北知名品牌、湖北著名商标的数量达到了43个,“咸字号”农产品的市场美誉度和占有率明显提升。

一是支持农产品抱团出击、走出国门。对特色农业品牌进行区域整合,通过举办展会、商贸洽谈等方式,抱团出击、组团推介,一年来全市先后组织农产品参与农博会、茶博会等大型展会14次,签订经销合同总额超100亿元。

二是推动农产品进驻超市、打响招牌。坚持把“农超对接”作为展示宣传咸宁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窗口,先后深入全市43家大中型超市,采取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手段 “摸清吃透”广大市民对特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为加工企业调整产能、扩大销路把准了脉、定好了位。同时,组派专班赴北京、广州、武汉等多地进行洽谈对接,部分特色农产品走出咸宁山乡、抢占国内消费市场。

三是鼓励农产品革新技术、抢占高地。一年来,全市先后投入扶持资金9000余万元,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提升、技术改造方面的支持,目前全市多项农产品加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如该市通城县依托从事油茶加工的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袍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油茶加工的重大科研项目,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全国首创的“油茶籽脱壳冷榨”生产工艺通过湖北省科技厅、中国粮油学会的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凭借“技高一筹”的研发优势,该县2016年油茶加工业的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占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的三分之一。

三、强化“硬支撑”,完善“两手并用”保障体系。农产品加工业是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发、前景无限的“朝阳产业”,但在起步阶段同样更需要多方面、多领域的支撑。近年来,该市始终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手并用,逐步健全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营造出“优中更优”的发展环境,催生出“提质竞进”的强劲气场。2016年,全市新增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3家, “规上”农业企业总数达到316家,羊楼洞茶业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是财政投入,雪中送炭。咸宁市委、市政府对楠竹、茶叶、油茶等特色产业分别拿出1亿元的发展基金,设立3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业专项扶持基金,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对农产品加工的重点企业给予扶持。同时,积极争取湖北省“四个一批”工程的重点扶持,2016年争取全省“四个一批”工程专项调度资金3.7亿元,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资金周转流通上的“燃眉之急”。

二是政策支持,保驾护航。在市级层面先后制订下发了《关于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千亿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等8个指导意见,出台了税收减免、定向跟踪、上门解难等近三十项优惠服务政策,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各县(市、区)立足产业布局“各显神通”,实现了“一个产业明确一个服务专班、配备一套服务政策”。

三是盘活要素,市场充能。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信用担保公司及其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商业信贷支持力度,一年来全市各级金融机构面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放贷款总额达到19亿元,依托“天交所”和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开展市场化融资近5亿元。同时积极抢抓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改革,与“上交所”、“文交所”联合共建“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林业生态产业(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引进湖北“中林智汇”搭建咸宁市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进一步畅通农村资源、资产“入市”渠道。创新推出助农贷、邮储贷等新型信贷产品,积极探索“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试点、“协会贷款、农户借用、互助发展”等新型合作金融模式,打造全省首个县域金融区域板块-通山板块,通山县跻身全省10个“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县,成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创新样本。

四、联动“多节点”,彰显“三效兼收”示范效应。通过持续推进千亿产业攻坚行动,使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成为提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更成为农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富民增收的“第一阵地”和三产融合的“第一平台”,一项工程联动“绿色崛起”的多个节点,经济、社会与民生“三效”兼收的示范效应已经初步彰显。

一是促进农民增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就业34.7万人,全市农民从农产品加工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内获得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307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以上。

篇4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中央各项支农政策的扶持下,我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稻、食用菌、烤烟、茶叶、药材、水果等优势农业产业,并以此为依托,发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成功培育了坪上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豪峰茶业有限公司、生平米业、冠军实业等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坪上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为省级龙头企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00余家。近几年来,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增长较快,形势喜人。但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小农意识强,加工档次不高。不少企业主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强,习惯于“小打小闹”,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和长远发展眼光,更没有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勇气和魄力,有的因担心市场风险,安于小作坊模式,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伐缓慢,形不成大气候。现已发展的几大农产品中,水果、蔬菜、药材、水产等产品几乎都没有进入加工环节,直接从生产环节流入市场,进行鲜货销售。粮食、食用菌、茶叶、油料、竹木等农产品,虽然进入了加工环节,但大多为初次加工和简易加工,档次不高,加工出来的多为“原”字号或“大路货”产品,加之包装简陋,难以打开销路,发展步伐不快。如食用菌虽然年产量达到7万多吨,但还没真正进入加工环节,除坪上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偶有一些盐渍菇加工外,其他基本都停留于鲜货销售层面,总加工转化率不达0.3%。真正进行高档加工的只有豪峰茶业有限公司和生平米业公司,但一个停滞不前,一个起步缓慢,全县农产品加工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

2、资金投入少,加工规模不大。农产品加工业是一种投资大、利润小、见效慢的行业,特别是处于初次加工和简易加工阶段的农产品加工业几乎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愿意投资于农产品加工业。而且农产品加工业所需的原料季节性强,加工企业为了准备足够的原料,不得不季节性地一次购足一年中所需原料,由此而占用了一大笔资金,影响了资金周转。一些金融部门畏于农产品加工业的风险也不愿意向农产品加工业投入太多的信贷资金,而县乡财政都很困难,靠财政投入的产业引导资金也非常有限。因资金紧张,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无力扩大生产规模,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为小型企业,有的还是家庭作坊式生产,难以创建知名品牌,打造整体优势,凝聚市场竞争力。如米业加工,全县虽有加工企业近100家,但日产量达50吨的只有生平米业和冠军实业2家。

3、科技装备差,加工效益不好。目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除生平米业和豪峰茶业有限公司的设备和工艺稍微先进以外,其他加工企业设备都比较简陋,工序都比较简单,工艺都相当落后,有的甚至还是非常原始的手工制作,加之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所有加工企业中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到10%,导致农产品加工科技装备水平落后。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处于初次加工和简易加工阶段,科技含量不高,加工精细度差,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加工增值率一般都比较低。质量也不够稳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上水平、出效益。

二、发展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

1、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政府作为引导和服务型机构,要进一步发挥好职能,制定优惠(来源:文秘站 )政策,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环境,减少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加工的利润空间小,加之农产品加工又受到季节的影响和原料供应的制约,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一般投资者都不愿意涉足。要实现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中央支农惠农以及国家、省里正在分别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湘南大开发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县实际,比照外地先进经验,在税收征缴、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生产用地等方面尽可能制定一些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对企业引进技术和加工设备的,只要符合国家政策规定,都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在制定用地总体规划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和合理安排;依法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重点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联结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倾斜等等,以尽快建立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的政策扶持体系,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减少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影响,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农产品加工行业。

篇5

一、充分认识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

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速实现“五个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培育新型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抓手,是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了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与国内先进县市相比,仍然存在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搞精深加工少、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切实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五个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实施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和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37”工程,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推进品牌打造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

根据我市农产品资源分布、市场前景和农业基础条件,以实施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和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37”工程为抓手,培育发展玉米、小杂粮、薯类、果品、瓜菜、油料油脂、中药材、饲料饲草、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按照省、市、县三级总体规划、分层次推进、重点扶持的原则,从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选择9个规模较大、发展前景好、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作为我市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重点龙头企业,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

三、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结合“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丘陵山区小杂粮区、忻定盆地高效农业区”等“三大区域”建设,以发展特色优质产品为重点,努力构建规模更大、带动能力更强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玉米加工企业。以我市玉米优势产业为依托,重点培育山西如亮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原平盛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发展玉米淀粉、浓缩饲料、蛋白饲料、配合饲料等系列产品为重点,积极推动玉米深加工项目开发和规模化生产;以山西石鼓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稳步发展真空、速冻等鲜食玉米产品,拓展玉米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加工。

(二)小杂粮加工企业。结合我市优质谷子、豆类、荞麦和糜黍等特色小杂粮基地的建设,重点培育山西石鼓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原平志强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等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小杂粮的主食化、方便化水平,提升终端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提高小杂粮的加工转化率。

(三)果品加工企业。以山西石鼓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水果分级、包装与保鲜贮藏,梨汁、罐头加工等龙头企业。围绕我市东山丘陵区红枣、核桃基地已初具规模的优势,重点培育1-2个深加工龙头企业。

(四)油料油脂加工企业。以原平市京华油脂有限公司、山西锦绣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胡麻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等特色植物油脂加工和小品种保健油等特色油料产品,发展蓖麻等工业油脂加工。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以增投入、上项目、扩规模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市、县二级梯次的龙头企业要在制订好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技改、扩建项目的建设。要建立项目库,充实新项目,为企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持和服务。积极引导、鼓励、帮助资源型企业,尤其是已退出煤、焦、铁领域的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对资源型企业转产中的项目选择、审批、建设等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协调解决好立项、用地和环评等问题。

(二)强化农畜产品基地建设

围绕龙头企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特别要抓好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农药残留农产品示范基地的建设。要根据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采取专业大户和规模种植示范园区、养殖小区等多种模式,推动基地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使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提升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生产原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龙头企业要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经营方式,搞好资本运营。要帮助龙头企业采取控股、参股、兼并等形式进行品牌整合、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要支持龙头企业、基地、中介组织和农户之间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要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指导和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从2010年开始,我市财政每年拿出30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打造优质特色品牌

龙头企业要实行标准化生产,严格落实“QS”认证制度,逐步推行IS0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产地、基地的认证。对具有区域优势的产品,要以优势龙头企业为依托,对品牌进行整合,打造知名品牌。鼓励和引导企业搞好商标注册和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龙头企业开展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省、市组织的名优产品展示、展销等经贸洽谈活动,市(县)政府都要列出专项资金给予补贴和支持。从2010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我市财政决定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这方面的补贴。

(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优势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协作,开展专业技术、高新技术培训,帮助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开发专项费用可从企业利润中列支。市级科技发展计划要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要建立科技创新激励制度,采取奖补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从2010年开始,市级科技部门要从研发经费中挤出一定的资金,扶持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企业。

五、加强领导,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环境

(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省财政确定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忻州市政府决定拿出2000万元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贷款的贴息。我市也要建立

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决定拿出200万元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用于接替产业部分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山西电源基地建设基金每年在农业生产用电电价中加收的部分,在上缴省财政后全部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交通部门对列入省“513”、市“337”工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基地的道路要纳入规划安排修建。水利部门要对列入省“513”、市“337”工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基地建设的水利设施配套予以支持。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技改资金、科技支农资金等有关涉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在不改变资金管理权限的前提下,要按照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项目安排整合使用。扶持资金重点用于项目贷款贴息、企业人员培训等。

(二)加大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要积极协调企业与有关金融机构、投资者进行合作,建立政府、企业、银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银企合作洽谈会,加强银企项目对接。对列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省“513”、市“337”工程的企业,金融部门要积极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对符合银行优良客户条件的给予重点支持,要搞好公开统一授信,在授信额度内的信贷业务可由经营行按程序和权限考察,并在利率上给予尽可能的优惠。对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所需的农产品原料收购资金,依据企业提供的出口产品订单适时安排放贷。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所需的季节性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可采取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形式,解决抵押难的问题。要设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担保资金,委托政策性担保公司经营运作,为龙头企业项目融资提供担保。

(三)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事的农产品初加工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煤、焦、铁等民间资本投资新办和扩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项目,新增税收解缴地方留成部分,执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我省鼓励类投资领域的意见的通知》(晋政办发[2009]98号)相关规定。

(四)实行优惠的土地供应政策

列入省“513”、市“337”工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所需非农建设用地,可按土地出让现行政策,报经市人民政府优先安排解决。也可采取作价入股、联营、租赁等方式使用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对于农村建设用地,允许村集体以合作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允许龙头企业通过非耕地开发置换的方式获得建设用地。在土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要引导农户通过土地转包、出租、委托流转、入股等流转形式,依法有序参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营。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建设农产品收购场所用地和兴办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及其配套的简易交易场地,用地未永久性固化的,均视同农业生产用地。龙头企业在农业用地范围内的农具房、化粪池、水池等视同农业用地。

(五)实行电价和行政性收费优惠政策

在省、市、县(市、区)直供区内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用电,容量在315千伏安以上执行大工业电价,315千伏安以下执行一般工商业电价。对进入省“513”、市“337”工程的龙头企业创办的种植、养殖业生产基地以及在省人民政府核定的贫困县内兴办的农村粮食加工业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供电部门实行用电报装优先。工商、质监、卫生、国土、税务等各有关部门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收取的行政性费用一律按最低标准执行。交通运输部门要简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运输车辆审批手续,支持和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运输企业构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物流网络,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篇6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占整个工业比重大,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中,种植业加工业企业有30家,畜牧及其它加工业14家。在种植业加工企业中,以食用菌、茶叶、优质粮油、金银花及中药材、酒业为主,以优质粮油加工企业最多。市场知名度相对较大的加工企业有10家(绿颂米业、龙头面业、长赤翡翠米业、南江林产品公司、通江银耳集团、山霸王公司、罗村茶叶有限公司、江口醇及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较有市场知名度的产品有:龙头面、绿颂米、翡翠米、亦奇牌菜籽油、米仓山牌核桃、金银花(茶)、通江银耳、罗村茶叶、小角楼和江口醇酒、何大妈豆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企业有12家(5个粮油企业、4个茶叶企业、1个水果企业、1个干果企业、1个食用菌企业)。

(一)粮油产品加工情况。以龙头面业、长赤翡翠为代表的17家粮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35万吨,年实际加工不足25万吨;具备精深加工能力的5家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年实际加工不足10万吨。小型加工业主82个,年加工能力30万吨,年加工销售收入14.64亿元,其中小角楼和江口醇占6亿元左右。

(二)蚕桑产品加工情况。全市3家茧丝加工企业,主要是加工生丝产品,无精深面料和终端产品,由于原料不足、国际市场起伏大,常年处于半生产状态,年加工销售收入仅0.8亿元左右。

(三)果蔬产品加工情况。全市果蔬加工企业仅有4家(寿星果业有限公司、*罐头食品厂、何大妈豆瓣厂、驷马豆瓣厂),年加工营销能力仅3.5万吨,年销售加工收入0.36亿元左右。

(四)茶叶产品加工情况。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规模以上企业仅3家,加工业主和小型加工厂(场)、家庭作坊共36家,除罗村茶业、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年加工总量450吨,年产值仅0.32亿元;小型加工厂(场)和业主、家庭作坊年加工总量1500吨,年产值0.83亿元左右,茶叶年加工销售总收入仅1.14亿元左右。

(五)金银花及中药材加工情况。主要加工企业有正华药业、同心药业、百顺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普瑞制药有限公司、四川米仓山林业集团有限公司(金银花饮料)、巴山植化厂(金银花中药提取液)、南江大河金银花茶加工厂(金银花茶)等6家企业。年加工能力(原料)达3万吨,年销售收入1.35亿元。其中,金银花茶的加工业主(基点)达11个,销售收入达0.35亿元。年销售总收入1.7亿元。

(六)食用菌产品加工情况。从事食用菌加工经营的3家企业是通江县银耳集团有限公司、山霸王集团有限公司、光泰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营销能力4000吨(干制品),年实际加工营销2000吨,年销售收入0.86亿元,大巴山食用菌协会年加工销售收入0.6亿元。

以上36个加工企业(规模以上30个),130个小型加工厂(场)、业主和1个专业协会的年加工销售总收入为20.11亿元。年加工增值5.4亿元。

二、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因素

(一)缺少优质专用原料。国际国内优质加工小麦、水稻、玉米产品在*很少。目前尚未种植加工高档产品的小麦、水稻、玉米品种,已种植相对优质品种仅能加工中低档产品,且尚无法形成专用原料生产基地。

(二)加工设备落后。我市粮油、茶叶、茧丝、中药材等产品的加工设备大多数已落后国内主体加工设备,因此,加工质量及效益显著低于其它先进地区。

(三)加工企业运转困难。在我市,金融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推动虽然一直在加强,但推动力量一直很弱。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原料收购资金不足,导致常年处于半生产状态。

(四)企业产权机制不活。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改制资金筹措难。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改制不彻底,生产经营机制不活,员工及管理者、法人代表的积极性不高,也难以发挥。

(五)缺乏集团优势。20亿的年销售收入分散在36个加工工企业、130个业主之中,除两个酒厂以外,尚无1个亿元加工企业。

(六)本地原料利用低。部分粮油加工企业主要采用外地原料生产,放弃本地产业化基地建设,致使常年原料不足,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加工集团化、经营集约化和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特色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前,力争在*建成6大加工基地(优质油料深加工基地、优质富硒茶深加工基地、食用菌深加工基地、金银花及中药材深加工基地、茧丝加工基地、大米和条面加工基地);力争实现“四增”目标(①加工企业实力增强,培育3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②农产品深加工率进一步提高,将油料、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深加工率从35%提高到60%;③加工效益增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制,企业年盈利率超过15%;④农民收入增加,加工企业产业化基地农户,仅加工产品带动农民增收100元以上)。

四、发展措施

(一)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优势产业园区。要在全市建好20万亩的金银花加工原料基地、20万亩茶叶加工原料基地、5万亩茧丝原料加工基地,50万亩优质油料加工基地、50万亩优质稻米加工基地,3万吨食用菌加工基地。在工作中,一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推动;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持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模式,壮大支柱产业。

(二)科学规划,培育和打造农产品加工强势集团。按市场经济原则培育和打造大米、条面、中药材、食用菌、茶叶、菜籽油加工的龙头集团,采取扶优扶强的办法支持特色产业的主要加工企业,努力打造亿元龙头集团。

篇7

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内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中央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定向调控、结构性减税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释放改革红利,宏观经济在新常态中呈现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整体缓中趋稳,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一、总体运行情况

1.总体运行较为平稳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增速较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754.9亿元,同比增长8.2%,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三大食品行业中,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增速为12.3%,较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速均为7.0%,分别较上年回落7.4和5.0个百分点。

2.企业利润增速回落

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加工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4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2244.8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较上年下降12.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6%,超过工业0.7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2.8元,低于工业2.8元。分行业来看,除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的利润总额较去年分别下降0.4%、4.1%、1.3%之外,其他行业利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3.出口增长快于进口

受国内需求增长、成本上升的长期因素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宽松、价格下行的短期因素影响,201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农产品加工业累计完成出货值11392.0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加工业中,食品行业主要商品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919.1亿美元,增长3.2%,较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出口增长4.9%,快于进口3.6个百分点。

4.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资产负债率下降

2 014年,农产品加工业(不含中药)投资40571.3亿元,占制造业总投资的24.3%;投资额同比增长16.4%,增速高于制造业2.9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资产负债率为47.7%。三大食品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资产负债率为52.1%,高于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6.1%、44.6%,分别低于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

二、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1.适应消费结构变化,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消费需求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正在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等方向发展。市场供应产品种类显著增加、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不断上升。在粮食加工与制造行业,传统面粉、大米、淀粉等初加工产品的市场相对疲软,而焙烤食品(如饼干、糕点、面包),豆制品(豆类休闲制品、豆乳饮料)以及调味品产业则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在蛋品加工行业,随着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液态蛋、清洁蛋、专用蛋粉以及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等新型蛋制品的产销量高速增长,增长率高达30%以上。目前,北京90%以上的烘焙企业都已抛弃采用壳蛋而直接使用液蛋为加工配料。

2.应对经济增长新常态,积极开拓新市场

2014年,面对国民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农产品加工行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拓新市场。一是主打健康品牌。受健康消费理念的影响,一些企业开始谋求新的增长点,将健康和均衡饮食作为研发产品的重点。例如,随着消费市场对食用菌加工产品认可度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加工业发展迅速。食用菌饼干已获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和经营效益,即食杏鲍菇、杏鲍菇脆片等食用菌即食产品也大量上市并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香菇、姬松茸和木耳等食药两用菌精深加工的营养保健品和药品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二是实施差别化产品战略。产品趋同性高、附加值低一直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弊病,尤其以近年来持续价格战的方便面行业表现最为突出。在2014年上半年亏损持续扩大的局面下,某方便面龙头企业改变战略,推出“真材实料”的方便面新品开启了以高价格为价值驱动的行业变革。

3.电子商务深入发展,传统供应链与互联网加快融合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及网络购物环境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网上购物,农产品销售由传统的菜场、超市渠道转向网络销售模式。诸如我买网、阿里巴巴、顺丰优选、京东、沱沱公社、优菜网等越来越多的电商竞相抢占市场份额,“平台化商业模式”、“基地+传统B2C+故事性营销方式”、“本地化+O2O模式”等各种营销方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对传统物流思维和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吸引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入电商销售。2014年茶产业电商销售发展迅速,“双十一”期间前100名茶企电商销售额总和突破两亿,而2012年仅为3000多万元。蜂产品网销市场也逐渐兴起,部分企业抓住初期机遇期,成功抢得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电商化发展也逐步影响蜂产品原料的交易方式。2014年6月30日,蜂王浆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首个上市交易的蜂产品,开启蜂产品交易新时代。

4.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科研单位及企业通过研发及消化吸收,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等,不断研发农产品加工生产工艺,大量新的加工工艺和装备技术获得突破,加工技术正向着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生产高效节能和高新技术实用化方向发展。2014年1月10日,《苹果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被授予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系统的应用了膜技术及微波等技术,实现了苹果贮藏保鲜及全果综合利用。豆制品加工业运用UHT超高温灭菌、均质工艺、半干法制浆工艺等先进技术,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在加工装备上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实现豆制品生产从洗豆、泡豆、点浆、凝固到杀菌和包装的自动化生产,并形成一批技术装备的拳头产品,畅销国内外。一批自主研发的豆制品加工设备陆续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5.海外投资并购目标拓宽,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由于国内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涨,尤其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同时美国、欧洲等地区经济形势欠佳,中国农业企业海外投资并购项目从前几年多集中于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等欠发达市场,开始瞄准欧美发达市场,投资并购项目开始对准该地区的知名农牧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从着重获得农牧业资源向获得先进的管理技术、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及市场开拓转变,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始向打造全产业链发展。2014年3月,中粮集团与荷兰农产品贸易集团Nidera签署协议,收购其51%的股权,完成了我国粮油行业最大规模的国际并购。中粮与Nidera将建立资源、市场、信息等共享机制,并在种子业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入股Niflera是中粮向海外粮油收储、物流和加工设施的适度延伸,将有力推进中粮产业链的全球布局。

三、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亏损程度有所加重

农产品加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依赖资源投入的数量扩张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我国玉米深加工产能快速膨胀,由2009年的4750万吨上升至7726万吨,增幅62.7%,新疆、内蒙古地区增幅甚至达到746%和428%,而且主要集中在淀粉及酒精两大行业中,产品以淀粉、淀粉糖、酒精等初加工产品为主,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2014年,在市场持续低迷、产品需求不旺的形势下,产能过剩的弊端更为突出,亏损现象相当严重,以长春大成为代表的全国重点龙头企业甚至面临倒闭。谷物磨制行业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行业平均开工率不足50%。从总体上看,201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亏损程度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约有7.57万家,其中亏损企业672l家,亏损金额609.0亿元,同比增长33.7%。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金额同比增速较高,分别为68.0%、51.1%和49.5%。

2.国内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进口产品冲击明显

由于国内原料和生产配料价格居高不下,加上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2014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成本1 52966.5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蛋品加工和乳制品制造企业成本增幅最大,同比分别上涨了23.5%和20.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1个百分点,高于利润增长率7.1个百分点。国内原料价格不断上升,使得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更为突出,进口大量增加,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明显冲击。以乳制品制造业为例,2014年国际全脂奶粉价格连续下跌,与国内生鲜奶价格倒挂严重,奶粉进口数量增至105.4万吨,同比增长22.0%。乳企采购国内生鲜奶的积极性很差,国内生鲜乳收购价格一路下行。一些规模牧场生鲜乳价格下降达到11%,山东、河北和黑龙江等部分地区出现鲜奶拒收和倒奶现象。

3.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市场监管问题引发关注

2014年,农产品加工行业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仍较为频繁,引发人们对市场监管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在粮食加工行业,云南昆明出现“毒米线”、焙烤食品行业出现“广琪”原料过期门等食品安全事件再次打击市场消费信心;在果蔬茶加工行业,茶叶等级虚标、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超标、细菌总数超标等问题在部分企业中仍然存在;在畜产品加工行业,“注水肉”、“病死猪肉”和“过期肉”事件频频曝光;在蜂产品加工行业,网销产品监管落后成为质量安全的隐患。根据2014年中国蜂产品协会对网销蜂蜜质量抽查结果,抽查的28批次产品中有13批次被检查出存在掺假问题,占抽检总量的46.43%。进口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1~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76批次进口蜂产品的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比上年同期增长181.48%,主要不合格原因为菌落超标、掺假等。

四、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展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将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努力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和结构性调控,这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和积极因素。但在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1.改革深入推进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契机

尽管短期内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改革的深入、一系列定向调控政策和结构性调控政策的落实,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实,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增长后劲更加充足。

2.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已经结束,个性化、多样化、安全化的农产品消费观渐成为主流,蕴藏巨大的消费潜力,有待农产品加工业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开启了新的销售模式,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3.劳动力优势减弱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慢慢消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依靠的要素规模驱动力进一步减弱,迫使农产品加工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4.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抑制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形势好转

2015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大调整阶段,欧盟经济复苏乏力,日本经济深层次结构矛盾未有改善,特别是近期国际油价低位波动,导致俄罗斯、委内瑞拉等资源依赖型新兴国家经济面临衰退、通胀和金融波动的考验,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抑制农产品加工业的外部需求,给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带来压力。

篇8

近年来,唐河县立足实际,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做足做活农产品加工文章,带动激活第三产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5月11日,总理在南阳视察时,对唐河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支撑下,唐河成功跻身县域综合实力中部百强县。

培育特色产业,汇聚资源优势

从农业大县迈向农业强县、优质农产品资源大县,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奠基工程。近年来,唐河县立足于本地资源状况,根据不同区域地理条件和群众耕作习惯,综合考虑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着力培育小辣椒、栀子、黄牛等特色产业。

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唐河县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一抓产业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订单农业、设施农业等形式,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特色农产品“块状经济”,目前已经形成20多个大型产业基地。二抓科技投入。唐河县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等50多家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农业专家在县里驻村蹲点,推广农业新品种100余个、新技术300余项。在专家的带动下,培育出一大批乡土科技人才,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中心户”,全县有20多万农民拿到了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同时良种良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呈现出“新”、“特”、“优”的发展趋势。三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党委+协会、支部+分会、党员+农户的“三加”工作模式,积极引导科技大户、经济能人创办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产品销售促规模膨胀。目前,全县已建起各类产业协会256个,专业分会800余个。四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从2000年至今,改造中低产田40万亩,开发配套高产田55万亩。

目前,全县已形成东南部栀子、东北部烟叶、西南部瓜菜、西北部小辣椒、全县抓粮食抓黄牛的块状经济格局。全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207万亩,2008年夏粮生产突破8亿公斤,蝉联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优质小辣椒种植面积30万亩,“泗州香”牌小辣椒俏销全国29个省市区;栀子面积发展到16万亩,唐栀子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黄牛养殖年出栏70万头,出口香港、俄罗斯等国家、地区。

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加工体系

加快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进程,是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的现实选择,也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工业化进程中,唐河县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营建加工体系,通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来扩充县域经济总量,走出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的关键一步。

全县已经形成粮食、棉花、畜产品、油料、小辣椒、栀子六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体系。围绕粮食加工,全县建成面粉、面条、饼干等小麦加工企业87家,年加工小麦32亿公斤,是全县小麦产量的4倍,实现了从“卖原料”到“买原料”质的飞跃;依托55万亩优质棉花,以皓月、丰源、千里马、昌祺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加工――纺织――印染――制衣的棉纺产业链;依托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培育了县肉牛产业集团、豫南清真肉联厂2家肉制品企业及双河、双凤等11家制胶制革企业;依托20万亩优质花生,建成金兰油脂等5家油料加工企业;依托30万亩优质小辣椒,培育了华、华源2家辣制品企业;依托16万亩天然栀子,建成唐河栀子色素加工厂,年加工栀子2万吨,提取栀子色素300吨,创产值3.6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

目前,唐河县已建起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0多个,产业形成集群效应,农副产品加工也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湖北客商投资建设的贤德面粉厂,日产面粉400吨;河北中旺集团投资建设的麦龙食品,生产蛋黄、奶油等各类饼干30多种,产品直接出口俄罗斯;麒丰乳业公司生产的含乳饮料、茶饮料、纯净水、冰激凌等四大系列20多个品种,年总产量10万吨,年产值达1.8亿元,实现税利2000万元,已成为河南省目前最大的乳制品企业。

激发联动效应,拉动第三产业

“农”字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振兴,工业经济的振兴为城镇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又为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筑就了平台。围绕200多家“农”字企业,唐河县在县城建起了30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了4个工业园区,在乡镇建起了20个工业小区。目前,工业集聚区内已建起企业百余家,吸纳劳动力就业8万多人。

工业化的稳步推进直接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县里运用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多元投资等措施,引导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和重组,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2007年以来,唐河县累计投资3.9亿元,新修了迎宾大道、龙山、凤山大道等7条城区道路,升级改造了城区所有主干道,新建了唐河三桥、体育广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市政工程。在集镇建设上,投资7000万元,使框架逐步拉大,功能不断完善。

一、二产业规模效益的不断膨胀,催生出了以房产开发、物流配送、建筑建材、金融信息、邮电通讯、物业管理、仓储、餐饮等与之相配套的多项产业迅猛发展,全县已建成唐城锦苑、大唐中央等18个现代化商住小区,涌现了一批民有民营、活力四射的三产企业。2007年,唐河县利税超过100万元的三产企业达14家。

篇9

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与汽车、石化成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把吉林省建成农产品加工大省的目标,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了合力推进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有效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问题,12月22日,省农委组织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与部分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银企对接,让企业和金融机构零距离接触,一对一洽谈,面对面沟通,加深了解,寻求共同点和结合点,以期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双赢目标。

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在致辞中说,省委省政府把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来部署,是着眼于农村经济的长远目标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壮大我省县域经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多年来,吉林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努力做大做强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预计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150亿元,同比增长15%,这些成果的取得与金融部门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于文波希望农产品加工企业珍惜机会,多了解金融知识,把握金融政策,提高运用金融产品的能力。同时提高诚信意识,银企之间构筑起信任、合作、互利的和谐关系,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副行长孙平生表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是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的战略安排,近期又把为涉农企业服务作为重点的工作方向,明年将把贷款业务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涉农企业。建行将不断开发为涉农企业服务的思路和产品,不断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切实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

对接会上,建行和省担保公司业务人员介绍了相关金融产品。来自长春市的11家重信誉、发展前景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建行和担保公司就如何减少不良贷款,拓宽抵押条件,有效安全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足额贷款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省农委乡企局(农产品加工局)局长马成武主持对接会。(丁晓云)

篇10

2009年10月,湖北省启动“四个一批”工程,吹响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进军冲锋号。“用5年时间,打造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湖北省委、省政府发出动员令。

至今,5年已满,荆楚农业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规模与增速均超汽车、钢铁,农产品加工领跑大工业

2014年10月初,湖北农产品北京行,千余种农产品亮相京城,200余家农企满载而归。

这只是荆楚味飘香五湖四海的一个缩影。

多年蓄势,如今喷薄而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画出一道亮丽的彩虹。

“201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573亿元。”湖北省委农办负责人说,2014年旺势不减,1到9月份,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269.95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工业平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

从2009年的3182亿元,到2013年的10573亿元,仅用了4年时间,年均增速超过30%。

放眼全国,这份答卷堪称完美。2009年,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全国排名第10位,2013年则跃升到第5位,仅次于山东、江苏、河南、广东4省。其中食品工业由全国第9位升至第3位,仅次于山东、河南。

比照5年前的动员令,一项项成绩让人欢欣鼓舞。

至2013年9月,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80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三成左右。

一大批竞争力较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茁壮成长。稻花香集团、枝江酒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携手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列156位和411位。到去年底,过50亿元的企业11家,过30亿元的企业26家,过10亿元的企业15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8家,省级龙头企业763家。

从“粗加工”到“深加工”,从“做产品”到“做品牌”,“湖北加工”在全国脱颖而出。据统计,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获“中国驰名商标”75件,占全省工业类总数的46%,比2009年的18件增加57件。农产品加工业已成湖北省知名品牌最集中的行业。

2013年,在全省17个市州中,襄阳、荆门、荆州、孝感、黄冈、随州、仙桃、潜江、天门9个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值过千亿元的市州有襄阳市(1581亿元)、武汉市(1556亿元)、宜昌市(1369亿元)、孝感市(1083亿元)、荆门市(1001亿元)。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的县市区15个,过百亿元的县市区39个。

农产品加工园区是现代农业的催化剂。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园区中,过100亿元的23个,过50亿元的26个。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4556亿元。

万亿农产品加工业,块头与增速超过汽车、钢铁业,已坐稳第一把交椅,成为湖北省工业名副其实的火车头。

特色农业基地遍地开花,农产品加工园区强筋壮骨

火车头的轮子,靠什么驱动?

2014年,得益日照充足,宜昌市夷陵区40万亩柑橘丰产。作为“橘都茶乡”,该区除了柑橘,还有20万亩茶叶,年出栏近百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东边柑橘西边茶、中部桑蚕果药杂、全区畜牧及其他”的产业布局撑起农业大区。

全国籼糯第一市应城,拥有35万亩优质糯谷;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沙洋县,每年初夏成了油菜花的海洋……

优质农业基地在荆楚遍地开花,田野上筑牢一个个农产品加工第一车间。

在“四个一批”工程实施中,湖北省优化区域布局、标准化管理,全力打造长江三峡柑橘带、汉江流域水果带、江汉平原优质油稻板块、鄂东大别山桑茶药板块、鄂西南山区反季蔬菜板块、环洪湖优质水产板块、环武汉城郊蔬菜板块、鄂东南速生林板块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板块,并初步建成46个产粮大县、20个产棉大县、20个产油大县,以及蔬菜、魔芋、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大县,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一流原料。

有了基地保障,粮油、禽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棉麻、果茶六大加工产业在湖北省强势崛起。

唱好农产品加工这出戏,仅有生产基地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搭台,龙头企业唱主角。在省委、省政府眼里,这个戏台子便是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

给政策,做服务,决策者细心呵护这30个园区。“2010年,10亿元;2011年,15亿元;2014年,30亿元。”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省里连续5年安排财政专项调度资金,帮扶园区发展,这些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除专项资金外,省政府还制定对口扶持政策,如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等分别负责培育一个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

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为园区引来一只只“金凤凰”。在钟祥市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内,一排排厂房煞是壮观。中粮集团、汇源集团、雨润集团……知名农产品龙头企业纷纷入驻。

一项项措施,支撑着农产品加工业这列火车头高速运转。

跻身“五最”产业,农产品加工有力支撑四化同步

一粒谷,一只鸭,一只鸡……经过科技之手,像变魔术般不断延伸加粗产业链,阔步走向市场。

位于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集团,因米而兴,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大米加工行业前三强。糙米卷、西点食品、食用米蛋白等等,福娃将每粒稻谷“榨干吃尽”,全产业链发展。目前,该集团年产值逾80亿元。

凭借“一只鸭”,汉口精武鸭制品市场占有率拔得全国头筹;“一只鸡”,让同星农业摘得中南六省同行业桂冠;奥星粮油,成为全国菜籽油行业的佼佼者。

一个个品牌翘楚,壮大了一个个产业。多年来,湖北省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蛋品、蜂蜜、淡水小龙虾出口量雄居全国首位。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缓解长期困扰农村“少了赶、多了砍”和农产品周期性卖难的问题,还为农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实现在家门口打工的梦想。去年,农产品加工业吸纳102.7万人就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1.5%。据测算,农产品加工业每年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