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1

【关键词】建筑企业 核心竞争力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物资生产部门。建筑作为解决人基本生理需要之一的必然承载物,除了提供社会发展的载体,人们生活的居所,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没有一个产业可以脱离建筑业,同时向建筑业提供着不同的材设备、生活资源、知识或其他服务。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当今工程项目规模日趋大型化和复杂化,高附加生产方式,信息技术等已经融入了现代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建筑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升企业竞争力成为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不可否认的,我们仍然看到国内建筑企业与国际相比存在本质上的劣根性。

一、制约建筑企业发展的原因探讨

1、统一的市场管理模式还在摸索中

我国建筑业尚未纳入统一的行业管理体系,政府管理模式尚保留在条块性的体制中分割管理,弱化了政府在建筑产业管理上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封闭、保护和缺乏诚信的市场,在建筑市场中无法形成统一、开发、公正的建筑市场,建筑行业资质管理混乱,大型施工企业下挂靠众多小企业,政府、企业失去监管和道德底线,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

2、企业缺乏明确的市场地位

在现有的建筑企业,都以综合性承包企业资质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企业的发展无特长,建筑在同一层次上的市场争夺,带来了竞相压价、垫资,让利,让行业处境艰难,关注短期收益,无长远的发展的考虑。

3、建筑企业品牌意识未建立

劳动力低廉一直是我国建筑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的成本可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一部分的效益,但长远来看,靠廉价的劳动力所带来的效益优势将逐渐失去。目前,我国劳动力生产率只有日本的七十分之一和美国的二十分之一。[1]劳动力的技能培养、上岗后培训和工艺成品的要求等方面,以及在机械使用和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上,我国建筑企业普遍存在内伤,很少企业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口碑,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二、完善行业组织规范,建立有序市场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政府所营造的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导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法规作为政府对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如果在改革三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将极大地约束企业的发展,现在不论是国内的管理的经验还是国外的操作方式和监管模式的借鉴,都足以让政府在联合行业的基础上去建立健全符合WTO准绳而又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建筑法律法规,政府的保证执行,建立信用信息管理,倡导诚信经营,将为建筑企业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的作用,使之成为连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行业协会熟悉、了解企业情况和实际发展困惑的优势,协会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等方面做出专业调查研究,联合职业教育为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既是提供数据支持、指导性分配和行业的专业技能的规范和推广依据,可以加强对行业经营政策、经营方向的研究和引导。避免企业在短期内对某领域的恶性竞争。协会应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建立一支公信力强、无外界影响、有保障的专业律师队伍,及时处理合同争议和纠纷,维护建筑市场的良好秩序。

鼓励专业化咨询和监理等技术服务机构发展,在项目实施可行性研究开始介入,提高项目专业性、科学性和质量保证性,减少项目过程浪费和成果不符甚至质量低劣带给业主的“后患”。通过专业的研究来避免大型项目在环保、使用效率、资源支配等方面保障政府的决策的正确性。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走长远、长效发展的专业化管理道路

核心竞争力,也称为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是指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使企业在某一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获得稳定收益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内部一系列生产管理中互补技能与知识的结合。[2]核心能力包括了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因此,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生存的必然方向。

1、 企业首先从内部管理入手,逐渐形成自己明确的企业定位。

建筑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服务专业化发展,企业应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优势专业,认识所处产业的生命周期的阶段性,从企业全局出发制定总体规划,在企业内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适当的调整或转移,建构自己的市场品牌。向高附加值,设计和信息开发、工程服务等方面思考。

2、 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再培训机制,严格工艺规范流程控制。

建筑从业人员在技能能力上的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建筑项目的不断开发,短期内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造成了成品质量的马虎,同时也降低了从业人员的收入,带来了市场的恶性循环。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应建立自己高标准的技能工艺流程和环节的检查制度,提高企业品牌和质量的口碑,最终用经济推动劳动力的优胜劣汰,形成市场的良性竞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强大的动力。

3、 走技术创新的道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前面已经阐述了我国建筑企业在技术能量和管理水平上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在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从劳动力密集所得收益将会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转移,劳动力的效益提高,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不断地紧跟新技术,甚至去引领新技术。

(1)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技术创新的概念提出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匈彼得的“创新理论”。理论中所定义的创新活动主要内容为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所以从广义上认识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新产品或一项新工艺的产生是从设想、研究开发、应用和销售实现商业价值,乃至将新技术扩散到技术经济的全过程。

(2)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建筑市场的全球化,使得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施工活动中,虚拟建设、继承化管理、基于因特网的项目管理等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建筑业的工作手段,不提高我国建筑业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层次是行不通的。

对于技术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我国建筑业来说,引进技术是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成果,节省投资,争取时间,快速提高科技水平的一条捷径。技术引进以后,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消化吸收是掌握先进技术使其更好发挥效益的渠道,又是改进创新的基础。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外来技术,逐渐形成企业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在消化吸收和企业实际发展结合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紧跟先进施工技术和工艺潮流,提高工艺技术含量和科技应用程度,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设备和使用工种器具来提高工艺质量和劳动效率。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用于技术进步的投入缺乏政府的扶持,不管在资金还是资源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中小型企业选择经济效果好、可靠技术的模仿可降低市场风险,成为自身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现代工程建设对承包商的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拥有先进技术工艺的承包商往往可以以自身的技术优势为突破口,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建筑企业抓住关键技术进行创新,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引进专业人才,逐步推动管理量化等等做法都能在较短时期内极大的提升企业竞争力。

国内企业在整合优势能力的基础上,促进企业、高校联合,多寻找中外企业联盟的合作机会,向国外建筑企业学习融资渠道、管理程序等等,通过熟悉国际市场竞争规则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3)构建良好的建筑供应链管理系统,与优质的合作伙伴形成优势竞争的联合体。

建筑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最终客户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要实现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使系统质量最优,成本最低。实现从传统向现代化供应链管理的转化,必须对企业内部产品供应、定单采购、生产、运输、库存、销售及服务等环节进行最优化整合。构建长期、固定和共同竞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将成为减少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和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

在政府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下,企业不断的提高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品牌,企业视品牌为生命力,保证工程质量,遵守合同承诺,注重回访客户,建立承包商供应链,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建设和管理,抓住国内建筑市场需求旺盛这一有利实际,尽快完成吱声定位和改进,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目前环境下赢得发展和获得合适的价值回报。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 建筑企业 核心竞争力

财务管理工作是建筑企业运行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管理中占据很高的地位。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要想使得建筑企业不断的发展使得核心竞争力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管理。

一、 财务管理在提高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下,财务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来不断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筑企业由于自身投资大、涉及的环节多等特点,通过财务的管理,可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为企业的投资提供有效的数据,同时对企业发展的风险记性评估,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 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建筑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只有不断的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要不断的创建一个集合专业性和管理能力为一体的财务管理部门。就现阶段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支出,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企业员工对财务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

现阶段建筑企业收到企业的规模和资金的限制,没能重视财务管理的主要作用,对财务管理上缺乏系统的管理,也没有聘用专用型的人才了就行管理,使得财务管理不能有效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风险程度加大。很多建筑企业的员工都普遍的认为财务管理是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事情,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对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没有深刻的了解,这不利于财务管理制度和一些管理章程的实施。

(二)建筑企业机构的设置不够合理,员工的素质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企业要想通过财务机构获得管理和发展决策的数据时,就必须构建一个合理有序专业性的财务机构,采用科学的管理磨砂,应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这是提高财务信息度的先决条件。但是在现阶段,建筑企业在财务部门的设定上不是很合理,层次繁多、办事效率低、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不强等缺点,由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比较的单一,专业知识也比较的欠缺,赶不上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的进行。

(三)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和企业运营完全的结合起来

建筑企业一般都设立了自己本公司的财务规章和政策要求,但是在现实的运营中一般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都不是很完善,缺乏科学的实用性,有的只是仿照别的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对自己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制定,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际的应用中也没用到,只是一个形式,执行力度不够,没有将企业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应用到企业营运中。

三、 基于财务管理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一)建筑企业要树立核心竞争的意识

只有不断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现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的对企业进行改革保持企业良好发展的势头。所以建筑企业要不断的提高员工的核心竞争意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建筑企业的成本大,应该要设立相应的成本核算机制,控制成本,使得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指导地位。

(二)加强全体员工的素质教育

建筑企业由于涉及的项目比较广,材料的需求都比较多这使得建筑企业的账面普遍都存在着账面不清、财务管理混乱的情况,这使得财务为企业的经营投资和管理提供的数据缺乏真实有效性,财务的核算也不能有效的开展。为了防止此类情况的出现,建筑企业要加强对全员工特别是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使得企业全体的员工都有财务管理的意识,加强财务管理是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按照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来办事是全体员工的责任,从而来不断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在建筑企业中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指导思想,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在建筑企业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包括下面几个方面: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现金流是指一个企业收到的主营业务收入并能够再投入使用的资金,是一个企业所有财产衡量的标准,。同时一个企业的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加强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的利润考核。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确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从而来不断地促进企业生产销售的发展,并且能给企业的投资经营提供确定可靠地数据来较低投资的风险。

(四)加强建筑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

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的财务监督体系,包括预算监督、收入监督、支持支持、成本的核算等各个方面,同时来保证财务部门对企业的投资发展提供数据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同时还要建立财务风险监督机制,通过各项数据对企业的投资就行风险的评估和计算,从而来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对风险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有效及时的措施来化解危机。

四、结束语

在建筑企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想在行业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就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体质的建立,从而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15-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的建筑业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改造和培育,逐步形成了适合市场经济的建筑市场运行体制,众多的建筑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一定的范围内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竞争力。但与国际上大型的建筑企业相比,我国的建筑企业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体制不够灵活、技术创新投入少、资本运营能力不强、信息技术应用不足、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等。基于这些共性问题,需要不断提升建筑企业自身的素质和拓展国际市场,而关键点就在于培育和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低碳经济时代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11资源的整合能力

111无形资源的整合能力

建筑企业的管理资源整合能力指建筑企业对其内部经营管理要素进行整合,通过高层管理与中层管理的整合、职能部门之间的整合以及对基层的整合等多层次的整合机制,形成独特的内部环境,以“合力”的形式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的能力。这里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环境和企业制度环境。

112有形资源的整合能力

如果说从无形资源的分析来反映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比较隐性,那么有形资源就是较为显性的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资金资源整合能力、人力资源整合能力、信息资源整合能力。

12市场把握能力

121市场营销能力

与制造企业向顾客直接提品与服务不同,建筑企业的顾客是业主,向业主提供的是工程承包能力,其市场营销的特点、对象和方式与其他行业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有着它们自己的特点:

(1)生产与营销一体化。建筑产品作为不动产,直接面对顾客的现场生产方式与其他商品的工厂化封闭生产明显不同,其固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决定了生产与营销的一体化,市场营销贯穿于现场生产的全过程。

(2)鲜明的个性化。工程项目的一次性特征要求针对不同顾客和不同项目进行差异性营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明示和隐含的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建筑企业必须采用不同的营销组合与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划。

122项目管理能力

建筑业企业的主要业务在于项目,而搞好项目管理的关键在企业。项目管理是建筑业企业最基础、最核心的管理工作,这是因为:企业的发展战略要通过项目来实现,企业竞争力要通过项目管理来培育,企业的信誉要通过项目创优来塑造,企业品牌要通过项目来打造,企业效益要通过项目来创造,企业创新要通过项目来实现,企业的人才主要通过项目来培养,企业的诚信要通过项目履约来体现,企业安全生产要通过项目来落实,广大职工的利益要通过项目来保障。

123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内在的密切联系,按照国际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核心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种正相关关系,研究开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的企业几乎难以生存,2%的企业仅能维持生存,5%以上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这一比例平均在3%左右,而我国企业这一比例还不到1%。这也是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的重要原因。

2低碳经济时代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举措21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举措

211制定科学的企业战略

未来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竞争双方各自拥有的力量资源,而是他们各自运用力量或资源的方式,即采取何种战略。因此,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造过程中,必须在战略上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212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的建筑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基本制度方面已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不断强化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成为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

213进行危机管理

建筑企业危机来源包括形象危机、信誉危机、战略危机、质量危机、人才危机、施工工艺危机、财务危机,外部环境危机,合同危机等。建筑企业建立危机管理,加强对危机的预防和控制,提高自身对危机的处理能力,寻求危机管理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建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2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举措

221加强技术创新

作为大型的国有建筑企业,尤其是总承包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有足够的份额,要明显超越一般建筑队伍,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在技术上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提高整体科技素质,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2提升项目管理能力

建筑企业获得利润的主战场在项目,项目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利润。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四个核心过程和项目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四个辅助过程。项目管理就是要利用相关的知识、经验和技术,从项目整体管理开始,对项目计划制订、计划实施和综合变更控制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确保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和风险。我国的建筑企业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223践行绿色施工管理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施工技术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或技术,它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

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我国的建筑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拼搏中寻求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立银,谭永涛,李启明中国建筑企业竞争力参数模型[J].建筑经济,2012(3):8-11

[2]邢艳芳,徐新生,刘景录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J].山东建材,2010(6):23-25

篇4

【关键词】建筑行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竞争力

当今世界,技术创新己成为一种潮流,从全球范围看,技术创新可以归纳为以下主要特点:知识资源成为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科技成果成为创新的常用形式;研究、发展、生产成为完整创新链的必需环节;技术协调成为重大创新的必要前提;可持续发展、集约型增长成为创新的基础使命;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等。

目前国内众多建筑企业处于同一层次、同一平台上竞争,甚至出现严重过度竞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没有拉开,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对建筑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己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塑造知名品牌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对消费者而言,它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与风险。因此,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企业应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特有品牌。

1.转变经营观念

树立名牌意识企业要真正意识到品牌代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最终靠核心竞争力来维持。

2.重点突破,合理创新

打造国有品牌的树立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柱,要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完成。核心竞争力反映在企业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环节。国内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条件限制,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面出击,而应该集中自身优势,如完善的销售网络、对国情的深刻了解等,集中加大对优势环节的投入,以创新来保持与发展核心竞争力,进而为品牌经营打好基础。

3.强化市场宣传,在观念上与国际接轨

国外一些知名企业都具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营销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可说起步较晚,财力也有限。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的企业在品牌方面没有优势,相反还很落后。因此,要以品牌合理定位为起点,细分市场,研究适合国情的营销手段,首先树立建筑行业品牌,其次提高品牌知名度,再以品牌带动研发、管理等,形成品牌经营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互动关系。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流程再造,强化信息竞争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一种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其主要生产工具就是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络,新生产力的出现必然导致新的生产关系,企业管理不再是对人、财、物的某一单方面的强化管理,而是发展到对人、财、物、信息等全要素资源的全面综合管理。信息技术不止是一项技术,更是管理思想、组织形态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管理流程再造,加快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已成为具有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特点的工程总承包管理型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将地理位置分散于各地的业主,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及材料供应商等组成一个“虚拟群体”,超越各种障碍(如应用领域,地理距离,不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等),在Internet网建立协同工作室,共同地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因此,也有人称建筑业I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为ICT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可见Internet网对解决工程项目建设人员间沟通问题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针对建筑业企业加快向工程总承包管理型企业转变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应着于以下方面:

以管理模式为依据,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再造。依据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与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体系;确立企业作为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资源中心的地位,改变信息传递的方式,打破部门职能的限制,将企业管理结构从传统的“金字塔型”变成“扁平的矩阵型”甚至“原子型”,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增加管理透明度,使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从事后控制转向实时监控甚至事前控制,节约时间成本,提升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企业管理流程透明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四、结论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建筑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建筑行业这个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产业,必将为我国经济起到助推的作用!通过竞争企业优胜劣汰,不断优化行业结构、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促进整个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地发展。那么我国的建筑业就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进一步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章静敏.项目论证与评估[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2]陈守科.建筑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J].建筑经济,2008,(12),12-14

篇5

【关键词】中小型建筑企业 发展模式 发展策略

一、中小型建筑企业发展现状

(一)利润水平低。

近几年来,投资规模逐渐加大,建筑企业发展前景很好,但是建筑企业仍存在资金积累较慢,竞争力增长缓慢的现象。目前建筑业的建筑市场总量不断扩张,大部分建筑企业扩大了市场份额,但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却也受到利润下降、风险加大、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困扰。有关数据表明,施工企业所获平均利润率为1.2% ,而国有企业更是只为0.5%。目前建筑业的生产经营所得仅仅能够维持其生存,所获利润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微薄的。

(二)竞争能力弱。

我国中小建筑企业与国外同行相比,竞争力明显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滞后;综合机制不健全,竞争力偏低;技术水平差,技术含量低;缺乏专业人才;竞争意识薄弱。加入WTO对我国中小建筑企业来讲有利有弊。一方面,我们在国际工程的激烈竞争中由于成本优势有一些施工企业可以承揽一些国外工程,但同时由于中国加入WTO前,我国建筑公司不能直接在自由服务贸易中获得收益,而是只能在海外市场上获得一些外资项目,几乎不能真正参与到东道国政府的投资项目中。

(三)中小建筑企业未来形势严峻。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建筑业对宏观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宏观经济环境对其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国家的每次宏观调控都会给建筑业带来不可避免的较大影响。首先,中小企业占建筑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规模不大,主要承接中小工程,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会造成中小建设和低层次重复建设项目被取消,中小企业也会首先受到影响,这也就必将导致一些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其次,加入WTO之后,国内市场逐渐国际化,国内外市场进行全面融合,外国企业一定会利用其各方面的优势趁机挤占我国的国内市场,我国中小建筑企业面临内外夹击,形势相当严峻。

二、中小型建筑企业发展模式分析

(一)日本模式。

在二战之后,日本以柔性模式进行发展,其是亚洲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一直以来日本都积极鼓励企业和员工独立创立公司,并相应给予了许多优惠,许多中小企业随之产生了。这种模式之下,母公司与第一层分包商存在紧密联系,而第一层分包商又与第二层分包商存在紧密相连,依次类推,构成了多层次的网络结构。日本建筑业是一种多层次多结构的体系,它的柔性模式由中小建筑企业的运行机制来具体体现。2000年在日本建筑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所占比例为0.7%,中型企业1.3%,而小型企业高达90%。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建筑行业持续低迷,面对竞争加剧、分包收入下降、市场需求停滞等一系列问题,中小建筑企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中小建筑企业开始走向独立,并且注重创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进行了结构重构与调整,通过合理组织结构,优化工作流程,增强信息化管理,逐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二)台湾模式。

台湾是亚洲另一种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代表,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在其作为供应商,为日本或美国公司提供商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台湾中小企业取得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全部厂商的集成,还包括制造商、分销商、设计部门、材料供应商等等一些本地的生产网络,是一种 “共生网络体系”。21世纪,许多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转换,台湾中小企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的:

首先提高企业的专业性;然后提高施工的技术水平;再者采用一种集成化发展手段;最后与国际市场接轨。

三、中国中小型建筑企业发展模式的策略

(一)企业群落—中小建筑企业专业化发展方向。

目前中小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逐渐形成 “中小企业群落”,力求实现“专业化”大生产,还要逐步加强中小建筑企业之间的协作分工。中小建筑企业群落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主要依附大型建筑企业,并且在管理、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基础和条件,这些企业需要与大型建筑企业始终保持密切联系,进行专业化生产, 在协作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第二种是彼此之间互相合作联接合作。

(二)开拓创新—中小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

核心竞争力以企业的核心资源为基础,是企业的技术、产品、文化、管理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一种综合反映。核心竞争力室企业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对外影响能力等等,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竞争的成败。提高中小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加强企业技术、文化、人才等方面的创新。

(三)电子商务—中小建筑企业新的经营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电子商务的产生,而且得到快速普及发展。电子商务具有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交易成本等诸多优点。对中小建筑企业而言,电子商务的出现有利于改善其在传统经营方式中存在的劣势,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建筑企业的发展。中小企建筑业在其建筑领域中应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力求以新型的手段和方式增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如今,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型建筑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必须拥有自己的企业竞争优势。随着国家政府对中小型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我国中小型建筑企业一定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游志红.国有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测评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6

关键词:资源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ll kinds of talents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cientific enterprise,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Key words: resource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人力资源从产生至今,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原来仅对培训、选拔、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的单个功能的人事管理、分析,演化成为目前为保持组织持久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种开发人的“活的资源”的管理体系,无论是从观念还是实践活动方面都表面出战略性特征,这就是目前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关注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研究者们是想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对整个企业绩效的影响。德文娜、冯布伦和迪奇于1984年发表的文章《人力资源的管理:一种战略观》标志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开端,掀开了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与方法的新篇章,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在提高企业绩效中所扮演的战略角色的关注兴趣迅猛增长。

本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6年,在实际工作中越发感觉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是促进企业管理上档升级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建筑施工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人才是兴业的根本保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建筑施工企,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建筑施工企业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进步、企业经营的成败越来越依赖于企业员工的素质的高低。存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渚因素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之一,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充分挖掘人的潜力,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他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益。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人力资本效益的最佳途径,是保证企业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建筑施工企业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增强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人在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企业员工更有效地开发、配置和利用企业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 、高效运转,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企业只有学会随机应变,才能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和机遇加快发展。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提高员工应对变化的能力,可以在正确的时问,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压力做出正确的反应,进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建筑施工企业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和积淀的一种独有的,难以被对手模仿和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演化成一般的能力,而逐渐丧失其竞争优势。企业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员工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使员工能不断推进、丰富、更新企业核心能力,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点。

三、人力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通过获得一种不易被模仿的、特殊的资源以获得竞争优势。

各种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核心能力,特别是企业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以及核心团队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源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正是一种特殊的竞争优势来源。那么,如何才能让得到的人力资本升值,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内部的组织优势和企业核 竞争力。

1.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作用。由于长时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我国众多企业决策者至今仍习惯于指令性安排,普遍缺乏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战略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不足,缺乏战略治理的理念和功力,在战略规划和治理中显得力不从心,经常做出错误的判定与决策,比如很多企业盲目进入与原产业关联不大或跨度过大的领域,结果是难以发挥企业的资金、技术、人力、品牌等方面的优势,甚至造成巨大的浪费。建筑施工企业作要高度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作用,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和水平。

2.积极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要逐步建立起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以企业领导者为重点的创新氛围,打造勇于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优秀企业文化,企业 比是一种软力量,企业离开了它,就会失去的方向感和垂直重心。对企业来讲,要追求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具有长久的动力,能够引导企业突破它的寿命周期,这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指明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和根本目的,决定了企业努力的大方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催化剂和推进器。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背后必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理念与核心价值观,通过核心价值观凝聚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3.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篇7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7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项目和复杂项目的增加,对于工程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更加丰富,应运而生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如何提升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工程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讨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的定义

1.工程的定义。“工程”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最初是指军事目的的各项活动,后来广泛用于建筑、机械等领域。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工程是基于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有组织的进行造物或改变事物的集成性活动。

2.工程管理的定义及内涵。工程管理是指基于特定的目标,在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工程管理是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整体,工程科学作为载体,又离不开管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工程管理区别于其他行业或产业的管理,它是基于特定的产业环境下,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达到项目目标的工作。

二、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始于建筑工程的生产管理,主要指施工管理,对于管理的方法理论和阶段都比较狭义,主要针对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雏形包括1998年以前的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

随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面对众多高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青睐及工程管理人才的增多的现状,如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提出的,最初讨论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本文认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专业相对于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在招生、就业、研究等方面具有的其他院校不具备或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优势。

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和学生素质等。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条件能够在硬件上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优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师资队伍作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完成者,对于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言而喻。专业的竞争力从专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得以体现,而这些活动的完成过程离不开教师队伍。

学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个院校的生源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如何根据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做到以学生为本,是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可忽视的因素。

课程设置是综合考虑上述方面之后的一个影响因素,在考虑各校的教学条件、生源情况、师资队伍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即在设置过程中,是侧重工程技术还是经济管理;是针对建筑工程还是水利交通工程;是注重科学研究还是注重实践技巧。只有对上述问题准确把握,才能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最终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研究分析。

四、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各大专业院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并呈现出趋同的现象,没能将原有的优势和技术加以应用,盲目的进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上述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是综合了多个专业的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对原有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丰富和发展。

1.课程设置日益趋同,缺乏优势及特色。各院校跟风严重,没有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进行整合发展,使工程管理专业日益趋同的现象严重。各个大学没有自己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并且不利于我国对于各类工程项目的管理。

2.理论课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等课程都应该设置相应课时的实验及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很好的将学习与工作衔接起来。目前,仍有很多院校忽视了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学,使学生仍停留在理论知识上,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存在弱化经济管理课程现象。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定位模糊。因为工程管理是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综合的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使教学非常庞杂,没有内涵的提升。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院校,轻视经济、管理及法律方面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工科课程,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比如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项目融资等课程均未开设。这样不仅弱化了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及优势,又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使就业局限于施工管理,对于建设项目前期的一些工作知之甚少。

4.课程设置与学生素质不匹配。未结合本校的学生和师资状况,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学校应针对招收的学生基础及文理学生来进一步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做到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

五、增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科优势,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核心竞争力主要决定于优势与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如此。学校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时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学生及学科背景的特点。比如一些工科院校,可以侧重工程的技术管理;一些财经院校可以突出财经的优势,在经济管理的课程上进行突出。这样就容易形成专业优势。

2.注重实践教学,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比如在测量学中增加实地测量的学时数;在工程估价教学过程中,增加软件算量、套价的教学;在项目管理等课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参观,安排学生到事务所、房地产开发单位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3.尊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有机结合。强化工程管理的交叉学科特点,将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监理进行区分,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优势。工程管理专业不是土木工程,也不是结构设计或者建筑设计,它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结合,不能简单相加,也不能离开工程这个载体。

4.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强调工程管理的全生命期管理。各大院校专业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会影响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因此开设工程管理专业要适应现代社会大项目、复杂项目日益增多的趋势,提升工程管理的内涵。不仅仅是施工管理,其他管理方面也要强调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工程项目的建设期、运营期和拆除清理期。在此基础上,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毕业生才能够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从事管理工作。

六、结论

工程管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为工程管理提供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是问题的关键。各大专院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郑淑琴,杨昭宇.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J].现代营销,2011.

[3]李素宏,陈立文.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1.

[4]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

[5]祝亚辉,佘渝娟,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6]吴耀兴,王泽林.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特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

[7]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03).

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施工技术;创新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最基本的管理,项目施工水平的高低、施工质量的优劣、文明施工的贯彻与否,与项目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开拓市场站稳脚跟,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实力,保证施工的关键技术、设备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与行业先进水平同步。靠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最佳效益。技术创新是企业兴旺和发展的源泉,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企业界的共识。笔者结合建设工程项目实践浅析施工企业技术创新。

1开展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服务能力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门类和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为此,要积极贯彻技术创新“开发一项技术、争取一份投资、争得一项技术声誉、开拓一项业务、带动一片产业”的“五个一”战略,建设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一流大型国际化企业发展目标,不断自我创新,自我超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持续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业绩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就工程技术公司而言,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巩固发展检修及检测业务,拓展建材和特种工程业务,形成检修协力、工程检测、新型建材及特种工程四大产业,将企业打造成为全国性业内领先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必须紧贴市场与施工。孤立地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是先有市场后有创新,但如果把投标过程和施工过程贯穿起来看,还是先有新技术成果后,应用于生产和开辟新市场,这一点和工业企业完全一样。因为投标时技术难题在招标文件中已经反映出来,企业提交的施工方案必须能够满足项目成功建成的需要。技术难题必须先解决好并得到评委的认可才能中标,这本身就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过程和鉴定过程,中标后的施工过程就是把技术开发成果结合实际运用于生产,保证进度、安全、质量,实现利润的过程。

作为工程技术企业,就是要让技术和市场靠得更近,实现“资本”与“知本”的结合,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为企业建设创新提升式发展贡献力量。

2构筑研发平台,组织在建项目技术攻关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研发平台,在这平台上主要演好两个角色:第一是领导和组织在建项目技术攻关,提高常规作业的技术含量,改进现有的服务产品;第二是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任务进行技术储备。一方面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在建项目施工需要,另一方面引进或开发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优势的技术成果,推出新的服务产品,形成超出对手的服务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独占性的核心技术,依靠技术上的跨越实现服务产品的升级换代,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垄断或独占优,创造出高额的利润。

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与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是否适销对路密切相关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现在技术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自我发展首先就是指资产增值和技术创新,是在“以资产增值支持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带来资产增值”的循环中不断壮大发展起来的。企业不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就不能切实保障企业持续发展。

3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是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比对手有优势。要取得优势越来越依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较竞争对手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一是以企业独有的核心技术或产品为主要特征,也包括管理、营销、团队素质、企业文化、政治优势和操作工艺诀窍等方面的因素;二是具有对手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模仿、破解或者模仿、破解起来成本太大的优势;三是能带来市场优势,形成稳定的垄断或独占性的利润;四是核心竞争力也是不断发展的。谁停止创新,就意味着落后和死亡。通过技术创新保持竞争优势和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为大工程建设做出新贡献。

为此,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实质是通过“制造差别化”来战胜竞争对手。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研究开发的优势,在产品和技术的品种、性能、质量等方面制造差别化;也可以利用先进的工艺设备,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产品成本,建立同等质量下的价格优势。

4加强科技成果转换和应用,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科技创新在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因此,中国建筑企业为了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需要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广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发和应用,以及知识产权的管理。

建筑业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也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是与民生大计息息相关的。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经济与建设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扩展,以及现代科技进步的进一步深化,建筑企业的发展逐渐融入国际经济的大潮,近年来,随着我国一些大型建筑项目国际招投标的实施,使得我国建筑企业已越来越感受到来自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融入建筑业市场的竞争、发展的大潮中―――迎接挑战、求得发展,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慎重应对的问题。

我国已加入WTO,目前我国一些保护国内企业的规定将逐步废止,诸如“外国承包商不能独立承包工程,需与中方企业合资、合作,共同承包工程”的规定等。国内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将直接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思考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时代趋势,创造更大的效益。

5推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让企业融入更大的市场

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由项目管理的任务、项目目标、项目的使命决定的。它们都是为了达到项目的目的。创新不是目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必须符合工程项目的目标和使命。北京奥运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是建筑施工的典范。它包括了项目规划管理、采购与合同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和成本管理等项目管理的创新,是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创新成果。北京奥运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带给我们新的管理理论应用、新的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应用。

6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已经进入了历史发展新时期。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多、技术水平高。但是,由于我国在有些工程技术标准方面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使其对国际技术标准规范难以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迅速发展的技术、竞争的加剧使当今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企业是否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已成为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内外资源,改善流程,有效降低组织与项目运营的成本、减少项目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缩短项目时间,成为企业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9

>> 基于食品角度研究产品竞争力的养成途径 基于企业竞争力的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研究 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价值型员工 基于会计角度的产品竞争力特性辨析 构建和谐企业内部环境 提升企业竞争力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增强企业竞争力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防范舞弊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高管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会计电算化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传统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企业内部审计途径研究 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数字产品定价研究 基于产品再造的企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CRM的速递物流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会计理论的物流企业创新研究 基于资源整合的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商业智能技术的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柳州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郑克俊, 迟青梅. 企业产品竞争力的识别与提升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06.1

[4] 盛小平、巩丽娟、刘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产品竞争力研究述评[J]. 图书情报工作, 2007年02期

[5] 吴丽娟,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筑企业产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12年第03期

篇10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营销机制服务创新

一、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及特征

(一)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所谓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蕴含于保险公司内质中的,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资源与能力要素的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特的,能够为保险公司自身和其客户创造出价值,形成一系列特殊的集约的技能、组织学识并为保险公司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从定义不难看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有着丰富的内涵。

第一,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第二,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强调资源与能力的转换。第三,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强调独特性与持续性的结合。第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能力体系。

(二)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第一,价值性。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

第二,独特性。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蕴含于保险公司内质中的,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特殊的集约的技能和组织学识。

第三,延展性。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在公司经营管理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核心竞争力还必须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在原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

(三)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类似,但毕竟保险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具有和一般企业不同的特点,如保险公司的产品是保险保障,此外保险公司的信用属性、金融属性和风险性也决定了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一般企业不同,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风险管理能力;第二,市场开拓能力;第三,险种研发能力;第四,组织学习能力。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增强产品创新能力

一是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险种,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优势,集中具有专长的业务骨干,根据市场需要或潜在需求抓紧进行研究和开发,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如针对不同行业(银行、证券、资产评估、建筑监理等),开发新型责任保险、具有保障外其它职能的分红保险、万能保险等新险种。

二是改造完善现有险种,在市场调研基础上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一些效益险种,抓紧进行整合和包装,建立起险种大超市,使之成为公司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是结合各地承保业务重点,力求在个别重点行业建立起差异化的险种组合及费率档次,如针对电力系统,可根据多年的承保理赔经验,仔细分析,积极探索,进行险种优化组合。制定适合该行业购资率,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四是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针对西部大开发的具体项目,要加强市场调查,进行专题研究,重点完善建筑、安装工程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高速公路保险、消费贷款保险等险种,积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配套的保险服务。

(二)稳固和发展重点客户

重点客户是保险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建立和完善以重点客户为核心的新型竞争机制,是保险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要建立“重点企业业务领导小组”,协调、组织、领导重点企业保险业务的全过程,并要明确主要责任人,指定专人跟踪服务,要为已参加保险的大企业、大项目建立“企业档案”,同时要建立大企业、大项目联系走访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上门拜访,随时掌握客户对保险需求的变化及对保险公司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将重点客户逐步转变为“忠实客户”、“永久客户”。

(三)打造高效、富有活力的营销机制

营销工作,是提高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司业务发展的又一个增长点,更是保险企业参与竞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打造高效、富有活力的营销机制,多渠道地发展业务。

首先是要建立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营销体系。同时要尝试财险与人寿保险公司建立相互关系,实施交差销售。另外,要逐步探索网络销售、电话销售和门店销售等高效率、低成本的营销方式。

其次要优化险种结构,建立适应营销险种体系。认真研究个人的风险保障需求,开发以个人财产损失风险和责任风险为对象的营销产品,并推行定额保单,简化投保手续,形成适合营销形式的险种体系,使大量分散的业务能通过新的营销渠道的方式推销到千家万户。

(四)加强服务创新

保险服务必须摆正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创客户最大满意度为第一追求,服务创新就是在创造客户,创造客户就是在创造市场。要树立起“一切从客户利益出发”的服务宗旨,站在客户的角度制定服务措施。将服务贯穿于售前、售中、售后的全过程,实现“零投诉”。以尽职尽责的服务建立起忠诚客户群,并通过其介绍争取更多的新客户。

一是要进行市场细分,提供承保差异化服务。在实际中有机地将标准设计与个别设计、标准服务与个别服务相结合,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多样化、特殊性需求,从而争取更多的客户,发展和壮大公司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