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利模式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盈利模式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盈利模式研究

篇1

关键词:物业资金盈利模式

0引言

我国的物业管理正在蓬勃发展,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物业管理又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属于微利性的行业,当前除少数物业服务企业略有盈利外,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本经营状态,资金紧张,收费问题成为阻碍物业管理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已经进入了“双向选择”的市场化运作时代。因此,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物业服务公司如何组织和利用资源,开展多种经营,拓宽盈利空间,从而创造最大化的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1对我国传统物业服务公司的盈利模式概括及评价

1.1传统物业管理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物业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两个基本大类:①基本服务:房屋、设备的维修、维护和保养,环境卫生、安全消防、清洁绿化等的管理。②增值服务:中介服务、代送牛奶、报纸、代交水电费、小孩接送,室内装修等等。基本服务为业主创造的价值在于:房屋的保值、增值,设备的正常运行,业主安全感的获得,优美环境的创造;增值服务为业主创造的价值在于:为业主提供方便,给业主提供信息,节约业主的时间等。

1.2传统物业服务公司盈利模式物业服务公司创造利润的途径是第一就是筹集资金,那么,物业公司应如何筹集资金呢?①收取物业服务费:物业服务企业按规定,根据所提供服务的性质、特点档次、内容、质量等分别确定物业服务收费标准。这是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②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是指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的资金。

2现代物业管理公司盈利模式

2.1现代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为拓宽经营思路,物业公司必须改变以下几个观念:①在现代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不仅是服务的供应者,还应成为服务的组织者,是服务的集成商;②在现代物业管理中,服务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所管辖小区内的业主,还包括:建筑开发商、购房者、游离于社会中的服务供应商;③在现代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可利用的资源不应仅限于本公司专业技术、设备、管理人员,还包括信息和知识,信息和知识已日益成为重要的资源;④在现代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在提供“机能性”服务的基础上,还应给予业主提供“情感性”服务,创造良好社区文化氛围,为开发商和自身品牌创造价值,同时也使业主的物业有更大升值。

2.2现代物业管理公司盈利模式

2.2.1经营资源组织多元化、社会化。物业管理公司至少可以组织四类资源来创造利润:公司自身的资源,如公司的专业技术、设备、管理人员;公司积累的关于所管辖小区业主需求的信息资源;公司积累的关于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经验;整合社会的相关资源。

2.2.2利润来源的多元化。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四条途径来创造利润:公司利用自身资源,在小区业主群体提供基本的基础上充分开展增值服务,收取物业管理费和劳务服务费;公司通过创建信息服务平台,把小区业主的需求信息“出售”给社会服务供应商,获取信息服务费;公司利用掌握的物业管理方面知识和经验向购房者和房产开发商提供咨询服务,获取咨询服务费,或在与开发商共同打造房产品牌中,接受开发商的补助;公司通过创建社区文化平台,向小区业主提供“情感”服务,虽然不能直接从这项服务中获得收入,但它能间接的创造利润。这一方面有利于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业主也愿意把更多的增值服务委托给物业管理公司;另外一方面有利于物业管理公司收集和积累关于业主群体的需求信息,因此,“情感”服务实际上起着“放大”利润的作用。

2.2.3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在现代物业管理公司盈利模式中,物业管理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服务的供应者又是服务的组织者,是现代服务集成商。服务的对象是多元的,不光是小区业主群体,而且包括购房者、房产开发商、社会服务供应商。

3现代物业管理公司盈利模式能够实现的理论依据

3.1资源的组织、获取和利用

3.1.1信息资源首先,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社会服务供应商的信息。建立服务供应商的信息网络,通过有效的评估并以契约的形式,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长期或短期但及时的专业服务;其次,物业管理公司要根据业主需求信息建立业主需求档案数据库,以便及时填补供应商,这样业主和服务供应商,就能够走上这个由服务供应商的信息网络和业主需求档案构成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交易。当然,物业管理公司作为服务组织者,还要懂得如何保护业主在消费过程中的利益,包括法律和政策咨询、交易、风险防范等,要切实为业主带来便利,使业主放心。

3.1.2知识资源主要包括:物业管理,房地产投资决策,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物业租售经营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要成为可用的资源,还需要对知识进行管理。

3.2服务对象的需求

3.2.1业主群体的需求基本服务是行业规定物业管理公司必须提供的,物业管理公司必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做好基本服务是与业主建立信任关系从而获得增值服务项目的前提。因此,做好基本服务是加强业主对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服务的偏好,使得业主愿意向物业管理公司购买增值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社区服务日益社会化已呈明显趋势。因此,增值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利润空间巨大。

3.2.2购房者的需求对于业主来说,购买物业是一项长远的高额投资,物业管理服务是日后与业主的生产、生活和工作质量息息相关的,业主当然也希望自己的物业能够保值、增值。因此,业主在购买物业之前对将来的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是非常关心的。另外“服务”这种商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购买前难以试验其质量的好坏。而且业主在购买物业时,与开发商往往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3.2.3房产开发商的需求在传统意识中,人们常常把物业开发看成是发展商、设计院、施工单位的事,物业管理是在房屋建成后才开始的,似乎开发时期与物业管理无关。于是,发展商委托设计院作规划设计,绘制图纸,然后又委托施工单位建筑施工,再聘请工程监理单位参与工作质量监理。但经常一但房屋建成交付使用后,便会出现许多不尽如意的事。有时严重地影响了日后的物业管理。随着业主的“买物业就是买管理和服务”观念的增强,开发商已经把物业管理服务看成是售楼的一个“卖点”,因此,为了避免物业开发过程中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除了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严格把关外,开发商也愿意聘请富有物业管理经验的物业公司提前介入,参与物业的开发过程,为自己提供咨询和监督服务,改进、完善物业的具体设计,完善物业的使用功能。

3.2.4社会服务供应商的需求尽管社会服务供应商可以脱离物业管理公司,通过报纸、劳务中介所等途径获取业主群体的需求并提供服务,但是如果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并成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会给自身带来更多的利益。

基于上述的分析,理论上现代物业管理盈利模式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现代物业管理公司盈利模式,较为适应信息时代经济需求的现代物业的服务体系,从系统地角度,拓宽了传统物业管理服务内涵,从而给物业管理公司经营者创造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经营思路,同时通过构建了现代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从而使现代物业管理经营者通过多种途径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的需求,创造了社会效益,是一件十分值得探索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物业管理条例》.

篇2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8-008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与风险防范研究”(批准号:11BG057)

[作者简介]庞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与管理;

潘永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与管理。(湖南长沙410004)

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贷款难的问题,这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一大障碍。农产品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与金融业务合作的创新产物,成为有效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方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农产品物流金融克服融资中申贷困难、融资成本高等在向银行申贷中遇到的常见难点,获得更多的流动资金。而银行在通过该业务放出更多贷款的同时,承担更低的贷款风险。因而,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一、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Barnett、Biederman对物流金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Rutberg以UPS为例介绍了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国内学者徐明川针对仓单质押的三种模式进行了银行、货主、物流企业三方的盈利分析,并指出三种模式中三方赢利点的区别。袁开福和高阳对银行与借款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质押贷款前后的单位成本利润率进行比较和数据推导,提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管理咨询服务,仓储销售业务和拍卖市场业务等建议。王忠伟和吴亚辉分析了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四个要素,并对物流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和银行这三方的盈利点进行了剖析,详细分析了自有仓库,异地监管,统一授信这主要的三种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胡愈对我国目前农村物流建设中金融供给短缺的情况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研究了现代农村物流与现代农村金融发展的关联情况。袁光骊从银行的角度出发,以金融机构的利润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模型,计算不同情景中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并分析了不同的外部条件变化趋势对银行决策的影响。宋迎春详细介绍了仓单质押融资的统一授信、质押担保和反担保等三种方式及其特点。庞燕,易君丽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中风险防范策略。

国内学术界通过对国外相关业务理论的分析,结合国内农产品物流金融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对于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盈利模式,还缺乏一些系统性的研究。

二、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概念

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是为农产品行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开展过程中涉及了三个主体:融资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物流活动的运作过程中,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物流金融服务和开发新的产品,组织和调节农产品物流领域中的资金货币活动,是农产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结合。融资企业能享受到被提供融资和货款结算等服务,银行能扩大放贷业务量,而第三方物流企业能获得新的利润增长,达到参与方的共赢。

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质,农产品物流金融与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以及工业物流金融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押物的性质多样

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质押物是没有生命的,一般物理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农产品物流金融下的质押物是具有生命的,因而每种质物都有不同的性质。

(二)质押物的生产时间不同

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质押物生产的时间基本不受季节限制,而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其出产时间受到季节上的制约。

(三)需求群体和需求量不同

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的质押产品主要是面向企业或工厂进行大量生产的,需求是大量而间断的。农产品物流金融质押的产品则主要面向消费者,需求是少量而连续的。

(四)业务操作更为复杂

因为农产品具有生命,相对于在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其加工、运输、装卸、存贮等环节为了保证农产品的生命特质,操作过程会更为复杂,需要特别关注。

三、农产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

随着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现有的农产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代客结算模式和融通仓模式。

(一)代客结算模式

1.代收货款模式

代收货款业务是指物流企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买方客户收取货款,然后将货款交付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从中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详见图1)。

代收货款业务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属于增值服务,具有运营成本低、区域性集中的特点,业务前景广阔。代收货款模式从盈利来看,它直接带来的利益属于物流企业,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买方客户获得了更加便捷的增值服务,该项业务的成功开展与物流企业的信誉有关。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选择资信好的物流企业合作。

2.垫付货款业务模式。其中又分为两种垫付货款模式

(1)垫付货款模式1。垫付货款模式1的业务流程见图2。

垫付货款模式1可以消除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积压的困扰,而对物流企业来说,货物在自身控制范围内,降低了垫付货款的风险,而对提货人来说不用承担因为物流过程造成的货物损失的风险,并且方便提货人对货物进行退换等操作。该模式需要物流企业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适用于物流技术成熟、专业化程度高、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物流企业,并且对提货人(买方)的公司规模要求也较高。

(2)垫付货款模式2。该模式流程见图3。

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农产品作为质押物的问题。农产品质押物的市场价值变动直接影响到质押物的总价值以及银行的利益。所以,在协议中应规定当货物市值发生波动,下跌幅度达到约定的额度时,银行有权要求发货人提前偿还部分货款,以保证达到双方约定最高质押率的要求。否则,银行有权自行处理质押的农产品。该模式下,农产品加工企业若面对众多中小型采购商的情形时,优势更加明显。

(二)融通仓模式

融通仓是指一个对质押物资提供仓储管理、监管、仓储场地租用、价值估算、运输、加工、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它不仅为银行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而且良好地融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体系之中,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

融通仓主要有仓单质押模式、保兑仓(买方信贷)模式和统一授信模式。

1.仓单质押模式。仓单质押业务的实质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在库农产品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经过由银行审核授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监管服务,并承担对质押物的监管责任。期间,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一次或多次向银行还款。

质押货物的存放地点可以是仓单出具方的仓库,也可以是具有一定仓储能力、管理经验、行业信誉良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出质人自办仓库,但后者须由仓单出具方派人监管并承担监管责任,其具体流程见图4。

仓单质押模式又可因质押物的流动情况细分为静态质押和滚动质押。在静态质押下,入库的质押物一般不得更换,只能依据还贷的金额提取相应价值的质物,直到贷款还清,方可将质押物全部取出,结束该笔业务。而滚动质押与静态质押的区别在于,滚动质押事先确定质押商品的最低底线,在质押期间允许按合同约定对质押物进行同类产品的补新出旧或者将价值高的质押物换出相比价值低的质押物,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只需要保证监管货物的价值在控制底线以上。如果低于控制底线,则要求货主增加质押物或还款给银行。否则,银行有权处置在库的质押物。相对静态质押,滚动质押更加灵活或人性化,并且能在保证生产的情况下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更多的流动资金。因此,在实践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保兑仓业务。保兑仓又称买方信贷,具体流程见图5。

通过保兑仓模式,农产品生产企业在承兑汇票到期即可去银行兑换回货款,而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申请承兑汇票,实际上是间接获得了银行给予的融资,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加快资金的周转效率,真正实现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多赢。

3.统一授信模式

银行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程度、运营情况、信誉度和资产负债情况等方面综合考量,授信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信贷额度的贷款,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自主使用这些信贷额度的贷款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银行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

在该模式下,相比质押贷款业务简化了银行参与的中间环节,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加快速方便地获得资金,而银行通过统一授信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减少了自身工作量,还能通过授信放出更多的贷款,也提高了银行对质押贷款的全程监控能力。

四、农产品物流金融融通仓盈利模式实施对策

(一)重视农产品物流金融融通仓质押物的选择

随着时间、季节变化,某些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销售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融通仓业务十分灵活,可质押的产品并不是固定的。当企业有新的产品进行质押时,可向银行申请新的质押物种类,经银行审核通过后就可以进行融通仓业务,如湖南省就依据实际情况将槟榔列在了质押物清单里,既满足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要求,又具有本地特色。

(二)完善农产品物流金融融通仓监管环境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涉及产品种类广泛多样,物理化学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对农产品质押物的监管条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仓库不仅要有一定的密封性,而且要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并且要控制一定的温度,以防农产品的品质降低,以免影响农产品的未来销售。这不仅增加了无形的成本,更增加了金融机构和物流公司的风险。一般可选择性质较稳定的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作为质押物,对监管的环境要求不会太苛刻。

(三)加强农产品物流金融融通仓日常工作管理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融通仓业务下最便捷的方式是将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一起质押,存放的地点就在生产车间,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监管,保证质押的货物价值在银行规定的控制底线以上。此时,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人员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内部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评价。因此,在质押期间要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说明,使员工了解第三方物流公司对监管货物的使用权限,不得阻碍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人员对货物的清点或者封存,要予以积极的配合。

质物被质押监管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时,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连同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起对质物的质量、数量、包装情况等进行巡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以防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未尽自身职责,使质押物受到损失而将承担损失的责任推卸到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或者其他情况的发生。

篇3

关键词:物业管理;企业营运模式;创新

一、我国物业管理企业营运模式现状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为依靠的,此外,还要借助一定的制度背景和政策因素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虽然具有整体上的突破,但是受到市场不良运作模式的影响和企业自身经营规模的限制,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目前仍存在很多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企业营运现状分析。1.物业市场竞争不规范。目前我国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市场规范实行的是加强建管的相对分离,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引入物业服务。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这种措施的本来意图是进行物业管理企业的优胜劣汰,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但是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出现了很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例如“暗箱操作”、“低价竞争”、“陪标修场”、“盲目承诺”等恶劣现象的出现使物业管理为了企业的生存把价格压的极低,大部分处于保本微利的营运状态,甚至出现亏损运营。2.物业管理的高成本。物业管理属于服务业的范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的成本构成很大一部分应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由于近年来我国劳动者权益意识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力度,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物业管理行业内的从业人员本来属于低收入人群,但是由于政策的执行使之享受到优惠越来越多,加大了物业管理企业的运营成本,出现了政府做善事,企业来买单的尴尬局面,这种状况让本来就微利的物业经营成本又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发展设置了资金上的障碍。3.管理规模小,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营运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利润,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物业管理属于微利行业,资源配置很不合理,产品单一化,很难获得巨大的效益。虽然现在我国出现了一些大型的物业管理企业,其经营项目种类齐全,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经营收入相对较好,但是大部分的企业还是处于小规模的发展阶段,使企业项目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受到挑战,难以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4.物业管理水平低下,整体形象受到损害。由于物业管理市场的不规范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出现了一些企业素质低下的物业管理公司,以大幅度降低服务标准和管理水平来节约成本或者运用其他不正常的运作方式攫取利益,使物业管理企业的整体形象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更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良性运行的难度。

(二)我国物业管理营运模式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并且具有较大的依附性,因此从物业管理行业正式进入市场到现今的发展现状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物业管理企业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和机遇。总体来讲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营运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营销型管理模式、服务标准化管理模式和品牌化管理模式。物业管理发展中的最初模式为营销型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基本理念是运用营销学的知识和行为指导物业管理和物业服务,通过将经营融于管理之中,实现物业管理的价值增值和平稳运营。由于大多数的管理公司在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上的薄弱,加之缺乏专业的咨询、估价人员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使其很快被新型的市场所淘汰;第二阶段是服务标准化模式,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业定位是服务性企业,因此其经营要点必须放在对服务质量的提升上。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多引入了ISO9000质量标准,对物业管理的很多服务项目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规范,使物业管理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效率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就是很多的物业管理企业把引进质量标准作为相互攀比或对外宣传的招数,作表面文章,只管引进,不管实施和变革,使质量标准沦为空谈;物业管理的第三阶段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也将是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物业管理品牌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用来对不同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区分和评价,用于区别和评价的因素涵盖了技术、能力、信用、形象、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品牌打造、品牌推广、品牌整合和品牌管理过程能够使一个物业管理企业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保持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二、物业管理企业营运模式的创新

物业管理企业营运模式的创新目的是为了改善经营状况,在实现挖取利润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物业管理企业营运的管理创新。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证,在物业管理企业的营运中,要时刻保持管理方式和技术上的创新,重点是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是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起以质量、安全、环境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明确员工的职权;第二是建立业主投诉系统,推行“首问追究制”,建立24小时电话服务平台,加强对业主投诉处理的力度和效率;第三是进行买单式物业管理,就是指也住在享用服务之后,根据对服务的评价缴费买单;第四是建立完善的业主投诉消协赔偿机制,这种机制的施行能够有效避免物业管理市场中的暗箱操作,使消费者和物业公司的权益同时受到保护。(二)开发物业管理新领域。企业的发展如果只注重于自身领域内的建设,进行单纯性的盈利将是非常危险的,这样会使企业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压力。物业管理企业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开拓服务新领域,积极摆脱房地产业附庸的地位,这样即使上游行业出现较大的振荡,对自身的影响也在可控范围之内,既拓展了利润空间又有效地规避了行业风险。物业管理的新领域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内部市场的控制和外部市场的拓展。内部市场主要是指物业小区的内部基础建设、服务设施等内容。例如可以加大在小区内部健身场所、购物场所和业主生活服务等内容的投入和控制,增加物业管理企业的创收。(三)以精品服务打造企业品牌资产。随着现代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品牌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在同一质量和价格水平上,人们更倾向于市场认可度高、品牌效应好的物业管理企业。打造企业品牌一方面要靠过硬的服务质量,为住户提供人性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以赢得住户的信赖和认可,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品牌的市场运作能力,通过专业的团队和技术对企业文化进行合理的包装,运用传播学知识和各种途径将企业的服务理念进行有效扩布,从而加大对市场受众的影响,为企业赢得形象上的无形资产。

三、结论

物业管理企业作为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担负着提供城市生活服务和维持房地产行业良性运作的重要使命。但是从近年来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其经营效益并不理想,行业利润一再降低,企业亏损面日益扩大,这就对物业管理企业营运模式的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通过分析物业管理企业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可以看出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水平、开发物业管理新领域并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打造企业品牌是取得企业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将这些创新措施积极应用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实际运营中,必将取得行业的整体突破,使其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1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薪酬、考核、培训。即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和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随着企业自身的需求和发展制定和调整人才更换和人才储备计划、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等。随着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逐步走出以资源为主的时期,逐渐开始明白人才的重要性,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最富有潜力的资源和最为宝贵的财富。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员工对于企业的诉求也从维持基本生活逐步转向寻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目标即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企业需要在识别人才、培养和激励人才上不断努力,珍视并留住真正的人才,建立人才的长效机制。

2企业组织管理

企业组织的本质是进行分工协作的企业内部的员工的集合。广义上的企业组织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和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在本文专指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模式很多,包括直线型、分散型、矩阵型及立体多维组织等等。组织的管理部门不可能控制该组织的客观环境、所以必须不断地进行组织内部改革,以使组织具有活力,能够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而组织是人的组织,人是组织的主体,组织创新也必须坚持人本原理,使员工感觉到自己受到组织的重视,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不断追求学习进步的心态。因此,激发每个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是组织创新的主要目标。

3 企业经营管理内部管控的创新方式

3.1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应运而生;所谓扁平化组织结构,就是通过破除单位金字塔式的传统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增加管理幅度,形成一种紧缩的横向网络结构,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弹性和创造性。这是一种静念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它的信息传输是全方传的、立体式的,任何个部门发送和接受信息都很便捷,这种组织结构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适合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实现了企业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

3.2单元目标化管理

目前单元目标管理覆盖到全部单元。今年管理层级扩展到作业区共3个层级,明确了目标单元的工作目标,制定了评分和考核办法。层面的管理目标在新建产能区块和单元,协调和季度检查考核子单位对老区目标单元的管理,老区目标单元还是立足于子单位和作业区管理。研发了单元目标化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发预警分析系统软件》,对单元目标化管理提供支持。主要开发指标得到逐步改善,原油产量超额完成,自然递减率明显下降,同比自然递减由11%下降到10.7%,下降0.3%,优秀开发单元达到考核单元的68.6%,开发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3.3 成本控制在生产经营过程

篇5

关键词:品牌;服装;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一、品牌经营型服装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定位: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采取的市场战略都基本一致,最终导致我国服装企业都出现了一种同质化的竞争情况。尤其是在产品以及营销环节几乎都是一样的。比如说在产品定位方面出现较为明显的同质化,所有的产品特点都是缺乏核心诉求的,并且在目标市场上也是呈现出同质化现象的,尤其是我国服装企业过于看重追求市场覆盖率,而忽视了对自身定位的精准度把握。最终无法将产品的核心价值表达出来,而且也失去了大量的顾客。

(二)产品设计:技术薄弱

产品设计以及研发作为品牌最基本的支撑力量,当前我国众多服装品牌尤其是在产品设计方面表现出极为薄弱的技术基础,缺乏素质较高以及水平较高的设计师,这和国外相当水平的企业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我国国内设计师主要是以模仿为主,因此在原创性方面表现的远远不够。

(三)品牌管理:缺乏目的性

品牌管理作为服装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制定企业品牌发展目标并不只是简单的喊口号,这是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以及市场调研,还有市场分析,以及了解市场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服装企业都没有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很多企业的战略目标都只是一纸空文,虽然每年的营业业绩都在不断提升,但是却没有获得良好的品牌影响力。

二、品牌经营型服装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探讨

(一)对新型品牌管理模式的探讨

企业品牌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系统工程,主要包含了品牌建立以及品牌维护,还有巩固品牌等几个比较重要的过程,这是一个十分有效地针对市场监管以及控制,还有搭建和消费者之间良好沟通关系的一个比较全方位的品牌管理过程,企业只有创建自己的品牌管理目标才能实现企业品牌愿望,并且最终确立企业品牌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当一个企业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之后,为了其生存以及发展的需要,还应该对企业品牌做好有效管理以及维护。对于企业品牌管理主要应该做到遵循差别性以及全面性这两个比较基本的原则。企业实施品牌管理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经过对市场的细分并且找到企业品牌的独特性,并且建立起具有特殊性质的品牌,进而获得利润。实施企业品牌管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进行企业品牌管理不单单是为了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更不是为了企业品牌包装,其真正的核心是为了传递企业品牌的最为核心的理念。

(二)创建适用于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办法

随着世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当今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则不仅仅需要从产品自身出发,更加应该从企业供应链出发。针对服务品牌经营管理人员而言,做好对供应链的经营和管理,能够在产品进入市场以及开发新产品,还有完善企业售后服务方面,以及提升客户满意度,降低企业库存以及物流成本,还有提升企业员工工作效率等方面都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小结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服装品牌经营公司如果想要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赢得广大消费者对其的信任以及忠诚度,因此,在这方面,我国大部分的服装品牌公司都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需要走。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完善,我国消费者也不断觉醒,这对于服装品牌公司的发展其实是一种压力,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动力,促使我国服装品牌公司的管理人员能够更进一步地规范以及更加理性地进行运作。愿我国多数服装企业都能通过品牌战略,强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并不失时机地把品牌转变为强势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彼得・德鲁克 (Peter F.Drucker),齐若兰.管理的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 多项目管理 项目组管理 企业营销

一、多项目管理概述

企业中多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项目管理的高级表现形式,是应用项目管理的理念、技术、方法对企业的全局和高层次的管理。企业多项目管理包括从企业战略目的出发,为了企业战略目的的实施,选择确立项目,建立企业多项目实施组织机构,组建项目团队,进行总体计划,对各项目之间进行协调,监控,考核评价,指导实施及建立相应的支持保障等。这种多项目管理是“有效地平衡团队的努力,以可靠地、轻松地实现多重目标,协调好多个项目,并成功地完成这些项目”。

二、企业营销中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研究

企业营销的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要以发挥营销人员能力,支撑多项目协调运行,完成企业营销战略工作为中心。建立多项目管理模式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根据营销目标把集团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集团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1.设立战略级营销项目办公室。对项目的特性以及成本、资源、风险等项目要素按照统一的计分评定标准进行优先级别评定,选择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项目。战略级营销项目办公室要做到的是根据企业目标分解项目选择的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因素判断新的项目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提高项目选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

2.设立营销项目组经理。按照资源、营销活动相近等分组原则对营销项目进行分组,设立项目组经理这一岗位。项目组经理的作用有两个:(1)解决营销项目经理与职能部门经理沟通困难问题,协助营销项目经理与职能部门经理进行沟通协调工作。(2)完成营销项目组内项目间的有效集成工作。

三、企业营销多项目管理模式的管理流程

基于营销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项目组管理计划的具体制定流程如下:

1.营销项目的筛选:战略级营销项目办公室负责根据企业集团的营销战略和企业营销资源状况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并运用先进的评价方法确定出的营销项目。

2.营销项目分组:运用营销项目组合战略方法和营销项目的分组原则进行营销项目分组,本文采用资源使用相近原则对营销项目分组,任命营销项目组的负责人即项目组经理。

3.制定营销组项目管理计划:项目组经理负责召集相关人员集体制定项目组内的营销计划。(1)运用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的方法分解项目组内每个营销项目。(2)估算出每个项目任务包的工作时间参数(包括开工时间、消耗时间和完工时间)。(3)估计项目任务包的间隔等待时间。(4)绘制项目组管理计划(Project Team Management Plan,缩写PTMP)

4.绘制TRRT:根据PTMP中所有的项目时间估计参数,综合任务包的资源消耗估计及项目组内的资源拥有量绘制出任务资源关系表(Task-Resource Relationship Table),从而观察出当前时间和将来时间各类资源的使用情况。

5.项目计划的评审及调整:根据步骤(四)的可行性评价的结果,若原定计划可行,那么执行原定的多项目计划一个周期,下一周期再次对计划进行评价;若原定的多项目计划不可行,那么可以向战略级营销项目办公室提出资源需求申请,若申请被批准则按原定计划执行,若无其他可调入资源则修订计划直至其可行为止。

6.计划的调整与更新:按计划执行一周期后重复步骤2~5,不断更新调整营销计划可以及时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及资源使用状况,实现营销多项目的动态管理。

四、企业营销多项目管理的关键方法

1.项目筛选原则。(1)战略一致原则:企业营销项目都是为了企业战略利益服务的。因此营销项目的选择要以企业制定的营销战略为依据最终依附于企业总战略。(2)全面评价原则: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企业资源、环境影响、社会营销等全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不能只考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2.制定PTMP (Project Team Management Plan)。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 )的原则和方法对项目组中的每个营销项目进行分解,画出完整的PTMP图。同时还需要确定每个项目任务对资源占用时间的长短,在研究开发型项目中,每一项任务的作业时间并不能够事前精确的确定,只能够粗略的估计。

3.建立TRRT (Task-Resource Relationship Table)。根据PTMP中对单个项目计划进程的表述可以绘制出一张描述项目任务与资源关系状态的表TRRT (Task-Resource Relationship Table). TRRT是一张二维表,它的纵坐标是一个具体的资源名称,横坐标是资源占用的时间单位,PX为具体的项目。

篇7

关键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C935;F2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022-02

引言

创新是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都为顾客、企业、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创新成为了商业时代新宠,成功创新的企业则会成为同行业耀眼的明星。创新成功企业的做法,逐渐被人们冠以“某某模式”的称号,将创新成果“模式”化,成为当今企业创新得到公众认可而获得的至高奖赏,比如沃尔玛模式、戴尔模式、联想模式、国美模式等。这一提法甚至延伸到了对行政组织创新领域,如在我国出现了某医院模式、温州模式等提法。

2002年,Joan Magretta[1]在世界著名的《Harvard Business Review》《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宣告了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将商业模式这一知识领域独立出来。Joan Magretta的观点包括:商业模式就是讲述一个成功企业的故事;商业模式不同于战略管理;商业模式就是提出一个假设,然后进行实践中的敏感性检验,最后调整以获得成功等。西南交通大学曾涛博士[2]的研究认为,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运作模式,在营利性组织中称为商业模式,而在非营利性组织中称为运作模式。罗珉[3]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的集合体。然而已有研究并没有具体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的源动力与路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引入模块化与供应链网络理论,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网络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框架,对商业模式的创新源动力与路径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指导。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但是他同时指出,商业模式归根到底还是回答企业的几个基本问题:“顾客是谁?顾客价值何在?盈利点何在?企业能否在供应链中通过合适的成本而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讨论始终没有脱离个别企业,也就是讨论个别企业的成功创新,“讲述一个成功故事。”郎咸平延续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做法,对国内外成功的商业模式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将这些个案研究提高到行业层面[4]。

在企业层面,单独从一个方面研究商业模式,只是研究了商业模式的一个子系统,罗珉则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一个子系统总会与其他子系统产生作用,进而影响整个系统,因此,必须考虑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如,我们在提到戴尔模式的时候,首先会想到戴尔的直销模式,但是直销作为销售子系统的创新,没有戴尔强大的信息子系统的支持,这一模式也是难以实现的。又如,我们在讨论沃尔玛模式的时候,将精力集中在它的低成本、高服务,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支持其运作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先进程度堪比美国五角大楼的民用卫星与数据库系统。企业商业模式集中反应的是企业盈利或者是持续经营的经营思路。

在供应链层面,随着社会分工与竞争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上企业的创新,一方面需要供应链其他企业的配合,另一方面也会引起供应链上利润的重新分配,使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利润分配发生变化。有学者认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是对产业价值链上利润的重新划定。例如戴尔,通过直销,戴尔整合了销售渠道,将这一部分利润与顾客共享,引起了戴尔供应链上利润分配的重新划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商业模式是一个动态系统,一直处于与外界系统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中,其运作载体是企业整体,在供应链网络环境中,它创新的结果引起供应链网络同类企业竞争地位的改变,同时也会引起所在供应链上各企业利润分配的变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其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过程,正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

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构建——基于模块化的供应链

当今市场的竞争已经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的竞争,为此,本研究将商业模式的研究框架建立在供应链层面,将供应链网络作为商业模式研究的基础,引入模块化理念,对供应链网络进行重构。“模块”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就叫做模块化,为了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以及节约交易成本,相关的、具有互补性质的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独立模块就需要被组织起来,构成了供应链网络。

根据系统动力学,企业组织的运作,包括订单流、人员流、资金流、设备流、物料流与信息流,这六种流归纳了组织运作所包含的基本结构,它们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作用。其中,订单流是动力;人员是这一模块的创新主体;资金、设备、物料是实物运作基础;信息是传递中介。在供应链网络模块化过程中,这六个功能流共同构成了供应链网络的功能模块,也是当前商业模式创新的源动力所在。

在供应链网络上,随着分工与竞争逐步加深,根据产业协作与分工,产业链上各工序单位逐步收缩其能力,形成其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产业上各工序核心能力环环相扣、连续不断。我们将其产业链上各个具有核心能力工序称为结构模块。功能模块与结构模块相结合,就形成了供应链网络上各个基本的单元模块,也就是商业模式运作的载体——企业。因此,我们将商业模式创新的环境模型通过下图进行展示:

三、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分析

根据图1,我们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在市场选择情况下,每条供应链形成了其进入与退出机制,在这一情况下,各模块供应链通过一定的界面规则,就形成了相应稳定的优化结构。这一供应链结构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然而,当有技术创新时,就会改变供应链结构分解,从而改变界面规则,使各供应商重新划分整条供应链利润。在没有重大技术创新的情况下,这一状况会发生在局部。当技术创新调整完成,供应链又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这一环境是市场选择与企业竞争下的供应链网络优化结构,然而根据突变论的研究,供应链网络上各企业将其核心能力集中于一点,形成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各企业会在防止员工流失,进行相应技术的保密,防止技术向同类企业、上下游企业外溢,引入资金等方面进行加强,然而,当前形势决定了单个企业必须依托整条供应链才能建立竞争优势,此时,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就要进行供应链的整合,疏通各功能模块,调整供应链节拍,使供应链利润分配合理,运行流畅。

然而,这种高度优化的竞争而形成的天然设计很可能有许多不理想的性质,因为结构上最优,常常联系着对缺陷与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在供应链整合、利润划分等等过程中,在企业层面,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外包、协作,收缩、扩张业务等等方式,以适应供应链的整合过程,这一更新过程中,使供应链功能更加顺畅而进行合作。综上可以看出,商业模式创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供应链整合而拉动的结果,另外,由于企业追求利润的欲望[5]而推动作用,两方面共同促成了商业模式的创新。

四、结论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研究引入供应链网络与模块化理论,分析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环境、原动力与路径问题。企业商业模式为适应供应链的整合,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商业模式的量变过程,创新也是较小领域的创新。当整个供应链有重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时,商业模式则会发生质变过程,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模式,这是由供应链整合的拉力和企业追求利润的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远未完善,研究各模块间的关系,使这一框架更具适用性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Magretta, Joan.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80, 2002,(5):86-92.

[2] 曾涛.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3] 罗珉,曾涛, 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

篇8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创新

民营中小企业的力量不可小窥,我国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它们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在民营经济发展领先的浙江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的发动机。浙江经济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60%的税收和投资、70%的出口、近70%的GDP及全社会捐赠的80%来自民营企业,解决了浙江省90%的就业率”。但是,民营企业相对于国营企业而言,在国家资金支持、社会声誉、产品竞争环境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处于劣势。本课题分析民营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成了如何实现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的建议。

一 民营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资金供给紧张和融资成本快速上涨使得许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浙江民营中小企业那种快节奏、高压力、强竞争的工作环境,使企业员工出现疲乏、焦虑、压抑、工作能力下降,甚至身心衰竭等一系列现象。在此背景下,实现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一,管理层次少,管理权利集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组织层次一般较少,这就使人的管理变得更加直接。民营中小企业的集权导致管理人员较少,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对市场环境的突然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但是这类企业的集权往往使企业主事无巨细包揽各种事务,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成为摆设,很少能独立地行使并完成行驶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利。

第二,企业品牌弱势,强调速度和效率。民营中小企业在运营上很讲究效率优先,在面临大企业和成熟的企业竞争时,因为在品牌上的弱势,民营中小企业必须要在效率和速度上得到优势才能在各种竞争中胜出。速度和效率是民营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的重要优势。

第三,忽视人才培养,追求短期结果导向。民营中小企业通过业绩的评判来追求短期结果的导向,因为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都还处在发展的时期,企业的基础没有夯实,抗风险能力较弱,各个方面的实力也不强,所以业绩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还可能决定企业是否能继续生存,从而导致了民营中小企业不愿意对人才进行长远的培养,而只重视对人才培养短期业绩的实现。

二 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手段落后和不规范、员工文化水平低下、流动性大,高层次人才较少这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欠缺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没有办法和企业的目标联系,使企业没有完善的人才机构,从而导致人才的发展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以至于影响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员工招聘方面,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都不规范,往往是缺什么招什么,以至于不能及时为企业积累和储备各种人才,没有计划,而且比较单一,大多沿用过去的管理体制。同时,在用人方面,许多民营中小企业,思想观念保守、传统,排斥异己、任人唯亲,导致企业过分集权,不利于员工的发展与培养,不能充分发挥出员工的潜能。

第二,在员工的培训方面,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员工的培训上,没有正确的培训观念,认为这是一种成本浪费,没有认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投资,因此只愿意使用有经验的员工,而不注重人才的储备和积累,从而造成民营中小企业缺乏市场管理人才和优秀专业人才。此外,在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问题,就是培训变得形式化,只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许多企业的员工培训没有固定时间和场所,更没有严格的培训目标和制度,没能建立起一个与企业发展方向匹配的连续的系统的培训机制。

第三,在员工的薪酬和绩效方面,也成了形式。在薪酬方面,许多企业沿用老一套的体制来约束员工,没有有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多层次需求。薪酬太低,员工不满意,造成离职;薪酬太高,则会对员工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利于发挥员工的潜能,最终还是离职等。所以,企业在确定薪酬时要多方面考虑,才能让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

2.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经营者缺乏管理意识

我国民营企业家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管理理论教育,他们自身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够高,往往没有正确的观念,缺乏对人才的信任,不能认识到在企业的成长中人才有多重要。所以他们容易把雇佣关系明朗化,从而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员工间的合作等都变消极,难以形成一个共同进退的团队,企业也难以做大。

3.民营中小企业缺乏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的风格,它对员工的行为和思想能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有些民营中小企业恰恰缺乏企业文化,没能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导致大多数员工抱着打工的心态,不能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和积极性,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二 实现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

民营中小企业想要发展壮大,走出低层次运行,必须在管理模式上创新,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持续以人为本,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人为本”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将人才作为最宝贵、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来对待,不惟身份、不惟资力、不惟职称、不惟学历,把知识、能力、品德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最主要的标准,从吸引、选拔、任用、培训、考评、激励,到留住人才的模式,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联系,以确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让培训机会和发展机会变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法宝。同时,要让人才的薪酬与企业的资产增值产生联系,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建立以效益和业绩为基础的分配制度,提供有竞争力的福利和薪酬,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有远景观,大局观。企业经营者自身不足时应加强学习,也可以与员工一起参加培训,既能补充自身不足,还能增进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管理经营者要增强管理意识,要做到以人为本,敢用、重用人才,用心管理,人性化管理,“以心换心”,尊重员工,让员工愿意聚集在企业中,与经营者一起奋斗。

第三,建立完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的竞争是企业竞争中最高层次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就要把自身放到一定的高度,将自身提升到相应的层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像经营家庭一样去经营企业,去爱护员工、关心员工、信任员工、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建立人性化的制度,逐渐形成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这种无形的力量能将企业升华到另一个境界。要将这种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的日常发展中去,不能仅仅是形式主义,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让团队合作变得简单,融洽,高效。

三 实现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跨越的建议

(2011)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明确将中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提倡着力破解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盈利难的“四难”问题。除政府政策引导外,民营企业还可以通过微观管理层面影响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立业的积极性。

1.以高校应届及历界毕业生为对象实现跨越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社会性大问题,初次就业达成率已成为对高校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既解决了社会就业难题,同时也可以提高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整体素质提高以后,“以人为本、培训体系、奖励机制、薪酬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创新就易解决。除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去工作之外,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中小企业主,也是实现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跨越的重要途径之一。

2.以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实现跨越

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渐融合成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企业责任的诉求更高、更强。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改变用人陈旧的观念,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从培养人才入手来化解“技工荒”,分批分期有计划地选派农民工到大学升造,是培养新一代高技能、高水平技工队伍的有力之举,对公共治理而言,提供足够的良性资源来满足“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追求公平的心理需求,更能为城市和企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鼓励农民工到中小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也正为实现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跨越的重要途径之一。

3.以各种技能的下岗工人为对象实现跨越。

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掌握各种技能的下岗工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们以拥有技能、专长且为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受到招聘企业的欢迎。一方面,技能下岗工人一般具有某项专业技能,不需要企业负担培训成本,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另一方面,人才市场85%的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较以往有所变化,主要是在能力强度要求方面更为迫切,是更加强调理性与务实,已经从重视人才的学历转变为更重视人才的工作经历。中小企业要有针对性地组织这部分下岗工人参加进修,专业培训,这样可以实现企业快速拥有复合型人才的跨越。

四 结束语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1023.1万户,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是创业创新的活力之源,它们提供了65%的专利,70%的技术,和85%的新产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60%。鉴于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创新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为此,研究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讲是非常关键且必要的,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民营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对改善社会和谐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专业建设 企业动力 连锁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24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nstruction Mod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Corporate Power

――Take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GAO Guangzhao, HUANG Ying, CAO Lulu, PAN Weiqi, WANG Xiaoling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Trade Management,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zhou, Zhejiang 325006)

Abstract This paper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study, the colleg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imulate cooperative power companies to analyze business cooperation power sour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the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a cooperative mode in line with their needs. Pointed out tha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clear chai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choose the right business to carry ou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increas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corporate earnings, thereby enhancing the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ower.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orporate power; chain management

连锁经营被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是21世纪最主要的商业经营模式,我国连锁经营企业以其经营模式的优越性快速发展,对大专院校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预测,全国连锁零售行业的管理型人才缺口至少为65万人,全国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3万家,并且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面对行业企业高素质人才紧缺的现状,各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形成了很多有效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应成为各院校努力探索的问题。

1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分析

1.1 连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

(1)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和挑选合格人才。连锁经营企业多数属于服务性行业,员工需求数量较大,通过校企合作选择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提升员工学历层次,进而提高企业整体服务质量。(2)增强员工稳定性。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对口就业岗位,在学习期间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工作岗位和晋升途径,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3)提高企业社会声誉,扩大顾客群。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都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增强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藉此吸引媒体受众关注,扩大顾客群体。(4)降低培训成本。连锁企业离职率相对较高,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员工进入企业后接受培训,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必需的岗前培训,节约了培训成本,缩短了培训时间。

1.2 校企合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参与校企合作增加了企业成本。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取得收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应的成本,包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学生顶岗实习导致生产率降低等)、风险成本、隐性成本(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各项工作导致商业机密泄露等)等。①

(2)企业难以留住人才。从整个连锁业态来看,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强,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连锁企业基层员工的流失率达30%以上,店长的流失率达50%以上,校企合作培养的优秀人才也成为其他企业挖掘的目标,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连锁专业与某公司合作培养学生1年期间,有3名分别担任副处长和店长的学生被其他公司用更高的薪资挖走。

(3)院校实习生进入企业后管理难度较大。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或订单培养过程中,并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不能按照企业员工进行管理,通常是依据校企合作协议或校企临时协商来管理,增加了管理难度,特别是学生安全问题成为校企双方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4)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的支持还比较薄弱。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主要是为企业提供用人方面的支持,由于师资力量、办学要求等因素的影响,连锁企业解决经营中的技术和经营难题更倾向于依赖本科院校或专业咨询公司的支持。②

2 院校积极开拓多种途径联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院校应积极宣传校企合作工作,使更多的企业能够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校企合作的制度,努力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发展,实现资源互补和产学研结合。校企双方建立联系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院校主动联络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当地行业龙头企业知名度高、用人量大、管理规范,是校企合作的主要选择方向,教师应通过走访行业龙头企业,介绍专业培养内容,积极邀请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2)参加行业协会、校企合作交流会议,通过公共平台校企合作信息建立联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是比较权威的全国性行业组织,有1000余家企业会员,近百家院校会员,协会组织的校企对接会、技能竞赛、师资培训等活动,为各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企业交流合作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台。③教育、商业等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活动、行业会议等也是校企建立联系的有效途径。

(3)学院内部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企业的人才需求通常涉及多个专业,可以在学院层面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各专业共同与企业开展合作,满足企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与温州一鸣食品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培养畜牧兽医、食品加工、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的学生,以满足企业在畜牧养殖、食品加工、连锁店零售等多个岗位的需求。

(4)毕业生、实习生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专业教师应动员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就业后,在企业中对专业和院校进行宣传,为校企合作建立联系。企业也会关注优秀员工的毕业院校,主动通过学生联系学校,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连锁专业2011级3名学生在温州去茶去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实习期间表现优秀,企业主动通过学生联系学院开展合作。

3 根据企业情况选择校企合作的模式

各院校连锁专业通常会与多个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于各企业经营规模和人才需求特点不同,对校企合作的内容与需求也有所差异,应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中的不同作用。

(1)校企深度合作型企业。企业规模较大并有稳定的人员需求数量,用人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对口,企业高层管理者重视校企合作工作,能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学生愿意在企业就业,学院可与这类企业共同投入资源,开展校企共建、订单培养、工读交替等方式的合作,对专业建设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2)专家指导型企业。企业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对口,在行业内具备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但是每年人才需求数量不多,而且企业也无意在校企合作方面过多投入资源的,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训指导师、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式开展合作。

(3)推荐学生就业型企业。一种是企业在行业中属于中小规模,提供的就业岗位与专业基本对口,只要求学院提供合格毕业生就业;另一种是外地的企业因地域原因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比较困难,学院只能推荐毕业生就业。

(4)学生实践型企业。有些企业用人量较大,与院校合作态度比较积极,但是由于行业特点、工资待遇、专业对口性等原因,学生不愿在企业中就业,专业无法与其深入合作,只能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岗位,在专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4 增强企业动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建议

(1)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形成自身优势,吸引企业开展合作。各行业均有企业采用连锁经营业态,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异,学院建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该明确针对的行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建设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从目前各院校连锁专业选择针对行业的情况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选择特定行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情况进行选择,为当地优势行业培养后备人才,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岗位相对较多;二是依托本学院其他优势专业进行选择,通过专业间的资源共享,降低连锁专业建设的成本和难度,容易形成专业优势,比如:学院的物流专业较强,连锁专业可以选择快递行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学院的农业类专业较强,连锁专业可以选择农产品连锁零售行业作为人才培养方向;三是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建设连锁经营专业,例如把工商管理专业改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四是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连锁专业若与规模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每年招收毕业生的数量较大且相对稳定,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2)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使双方的合作能够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企业所在行业和提供给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够被学生接受,学生愿意进入企业并在企业中稳定实习和就业,校企合作才能够持续开展。大型连锁企业是校企合作的首选,企业有实力投入资源,并且能够每年为专业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就业岗位;规模中等但是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企业也是较理想的合作对象,随着企业开设新增门店,会为学生提供基层工作岗位和晋升的空间。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和就业也需要企业相应制度支持,通常人力资源经理的职权无法完全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才能够决定。学院应与企业高层领导深入沟通,满足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甚至是为企业定制培养人才,才能增强企业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为学生进入企业并尽快晋升创造有利条件。

(3)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留职率。连锁经营企业大部分属于服务性行业,企业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保证企业工作顺利开展和财物安全。另一方面,学生进入连锁企业后首岗的工作比较辛苦,需要经过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才有机会晋升到基层管理岗位,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岗位前景教育,使学生能够明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培养途径,在校学习期间认真学习、在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从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开始,贯穿专业课教学和实验实训,安排学生进入连锁企业进行观摩和顶岗实习,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同时,促进其进入企业就业,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合作组建订单班级共同培养学生,有效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留职率。

(4)增加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收益,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院校应努力通过校企合作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而不是仅仅为企业提供合适人才,企业获得的收益越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越高。提高企业收益的途径有: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对企业进行宣传。院校通常会通过一些媒体对外宣传校企合作工作成果,这同时也是对企业的宣传,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双方合作共同开展宣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二是加强院校教师科研工作能力,为企业解决工作问题。目前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绝大部分开设于高职学院,受高职学院教师的研发能力和科研资源的限制,能够为连锁企业提供的支持有限,学院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养和引进提高为企业解决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④三是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利用学院各学科专业人才和教学场地、仪器设施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学院为企业培训提供教室、宿舍、实训室、电脑机房等,方便企业员工集中培训。学院除了为企业提供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支持以外,还可以利用其他专业的资源,为企业通过市场营销、会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培训。

在校企合作共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过程中,企业有参与动力的动力才能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好的条件,才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校企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学院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专业建设,努力吸引企业参与到专业建设工作中,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就业和在企业中的快速晋升。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年研究课题《基于企业动力前提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建设模式研究》,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生鲜管理岗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注释

① 程培,顾金峰.校企合作的外部效应和企业合作意愿: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12(6):87-90.

② 陈海燕.高职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职教通讯,2007(3):22-25.

篇10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关系

物流管理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移动与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其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供应链管理(SCM)是指联结上游与下游企业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网络,是对商品、信息和资金在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的流动管理。

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物流价值(采购和分销之和)在各种类型的产品和行业中都占到了整个供应链价值的一半以上。物流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连续性的问题,而是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用户价值,降低用户成本;协调制造活动,提高企业敏捷性;提供用户服务,塑造企业形象;提供信息反馈,协调供需矛盾。

二、成品油配送优化的必要性

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主要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集团,不仅在批发业务上占有主导优势,而且目前均在积极拓展零售市场,尤其是随着国际公司逐步进入成品油零售市场,加油站网络开发更是如火如荼。随着网络的发展,供应链优化势在必行。

目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成品油已成为主力消耗能源,销售企业建立高效的配送保障体系,不仅是实现效益的追求,更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

国内成品油配送优化运行的企业以中油BP公司为先导,各省级销售公司正陆续开展,以供应链优化挖掘第三利润源。

三、省级销售企业成品油供应链优化

1.供应链优化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加油站收油超耗。主要原因构成:配送在途人为损耗;油库装车超耗;加油站收油计量误差过大。

1.2车辆周转率偏低,运行效率不高。

1.3配送路径不尽合理,配送费用偏高。

1.4供应及时率不尽理想,影响终端市场效益的实现。

通过在部分省级销售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优化之后,逐步解决了以上问题。

2.成品油配送优化目标

服务目标:配送系统依据历史数据可有效预测客户购、销、存动态信息,做到掌握市场主动,提升对社会客户的主动服务水平。

及时目标:资源、库存、销售、结算及时动态管理,以增强库存的可控性,实现主动配送。

规范化目标:统一配送体系中运行流程的标准。

节约目标:配送流通中的时间节约、成本节约。

优化目标:以提高油库、加油站、车辆的运行效率,实现运距最短、效率最高的整体运输优化。

库存调节目标:库存方式、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库存分布的合理优化运作。

为实现供应链优化管理目标,省级销售公司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实施第三方承运统一管理,二是实施销售终端主动配送,三是实施二次配送优化信息系统。

3.实施统一第三方承运管理

3.1管理基本架构

3.1.1成立管理机构。设立专门机构,明确第三方承运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一次运输与二次配送的统筹管理。

3.1.2完善承运方选择制度。主要包括:承运方资质,准入与招标,承运合同的签订。

3.1.3制定车辆管理细则。主要包括:车辆准入标准,车辆配置数量标准,车辆日常管理等。

3.1.4制定承运方人员管理办法。主要包括:车队建制,驾驶员管理,押运员管理等管理细则。

3.1.5制定安全管理细则。主要包括:安全规范与责任,安全设施及维修现场管理,检查制度,应急预案等。

3.1.6制定数质量管理办法。主要包括:计量器具要求,出入库交接要求,运输在途监控要求等。

3.1.7制定运费结算管理细则。主要包括:运距及运量确定,运费结算,结算审批等细则。

3.1.8制定基础管理细则。主要包括:报表制度,协调制度,重大事件通报制度,管理手册与员工手册等。

3.1.9制定检查与考核细则。主要包括:检查考核周期,检查考核内容及标准,结果处理。

3.2统一第三方承运管理的效益体现

3.2.1减少企业资本投入。通过物流外包,销售企业降低运输设备、仓库和其它物流过程中所必需的投资,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核心业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3.2.2有效的风险转移。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将本来由自身承担的运输风险转移给第三方承担,提高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3.2.3使用外界资源解决自身问题。借助第三方所具有的技术、规模、经验、专业等优势资源,有效规避了车辆更新、运力调剂及交通政策受限等问题。

4.实施销售终端主动配送

4.1流程设计

主动配送与传统配送的根本区别在于配送中心功能的变化,变以往接受加油站需求计划为平衡配送需求,即根据油站销售节奏及罐存数量,结合油库资源总量及结构分布,以资源优化配置和适时保供为重点,形成主动配送计划。流程如下:

4.2主动配送计划编制

4.2.1信息获取:通过零管系统提取加油站缸存数量、收油量、销量等基础数据;通过业务信息系统提取油库进销存数据;与客服中心沟通社会客户配送需求;与承运方沟通配送运力情况。

4.2.2计划编制:根据获取的各类数据,利用系统优化软件自动生成加油站资源配置计划;结合运力情况,进行车辆运行编排,并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加油站供油批次,最终生成可执行的主动配送计划。

4.2.3信息沟通:各加油站通过系统终端定时查询本站配送信息,作好接卸准备。同时,各加油站就本站发生的突发和异常情况,向配送调度中心进行反馈,对相关计划进行调整和变更。

4.3实施效果

首先是优化了资源的统筹配置,在资源紧张阶段,有利于调控油库、加油站的库存量及结构,保障重点站和重点客户的供应;在市场低迷阶段,可实施加油站高库存运行策略,挖掘油品储存空容。同时,通过对资源分布、运力匹配、油站销售进行统筹,配送路径得以进一步优化,提高了车辆周转率,降低了费用。此外,通过减少了需求提报环节,提高了计划编制效率。

5.实施配送优化信息系统

5.1配送信息系统设计

5.1.1建立省级配送调度中心,负责辖区内所有加油站、特许站、小额配送用户及批发配送用户的统一调度和配送组织。

5.1.2成品油二次配送业务描述

5.1.2.1信息流:对于自营加油站,配送调度中心通过零售管理系统提取各加油站罐存及销售数据,主动编制配送计划;需要配送外销用户(特许站、小额用户、批发用户)的需求信息由客服中心直接提报至配送调度中心;承运方将车辆状况信息提报配送调度中心;配送调度中心通过业务信息系统收集油库库存、品种结构及出入库信息。由配送调度中心依照油库和油站进销存信息、车辆信息和外销用户需求,对配送任务进行统筹优化,形成指令性配送计划。

5.1.2.2指令流:配送调度中心将配送计划通过业务信息系统下达至各油库,系统自动生成配送提油单,各油库通过系统打印提货凭证,与承运方派车单核对无误后,交付承运方准备提油,并做好付油准备。

5.1.2.3物流:承运方持派车单至配送油库提油,配送油库通过业务信息系统对提油凭证进行审核无误后,打印配送提油单,按照品号、数量付油并按规定对车辆施封。随着配送一卡通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应用,下一步将以卡为载体,在各操作环节实现第三方承运的自助式配送。

5.1.3配送调度中心配送业务描述

5.1.3.1营销单元编制全月零售、小额配送、批发资源计划,传递配送调度中心。

5.1.3.2配送调度中心结合销售需求、油库资源分布及预计出入库情况,向一次调运反馈资源补库计划。

5.1.3.3配送调度中心根据全月销售计划预编制配送计划。

5.1.3.4配送计划单元与一次调运单元协调资源购进,通过适时沟通、信息共享,保证资源均衡供应。

5.1.3.5配送计划单元依据油库和加油站进销存情况及外销客户需求进行优化,编制次日配送计划,下达至油库和承运方。

5.1.3.6配送计划单元向结算及运费统计单元提报二次配送运费的相关结算数据及明细,承运方提供收油回执,由结算单元制作付费通知单,财务月终付费。

5.2配送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

5.2.1通过软件系统应用,达到业务全面、全程、统一管理和实时监控。

结合实际情况,系统开发要实现对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实现对油库进、付、存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对自营加油站的库存管理,实现资源调度优化及供需平衡的全面管理,进而加强对油品实时状况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对车辆资源的统一管理,达到合理考察第三方配送运营效率、自动进行运费结算汇总和统计分析的目的,实现调度方案优化和加油站库存优化。

5.2.2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

系统应综合考虑与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和资源共享。系统实现二次物流的电子单据流转、各类数据汇总,生成各类明细报表,并与各相关业务单元共享。系统要与以ERP系统为核心的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包括零售管理系统、液位仪系统、GPS系统等),系统提供数据导入、导出的安全接口。

5.3配送信息系统的实施步骤

5.3.1基础调研及业务流程再造。这一阶段是在原有企业物流管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企业现状,分析企业内部影响物流信息化管理的阻力和有利之处,同时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对市场的特征和不确定性做出分析和评价,最后相应地完善业务流程调研。

5.3.2在业务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对各岗位职能的设定,完成配送中心的建设。职能集成阶段集中于处理企业内部的物流,企业围绕核心职能对物流实施集成化管理,对组织实行业务流程重构,实现职能部门的优化集成,通常可以建立交叉职能小组,参与计划和执行项目,以提高职能部门之间契合度。

职能集成强调满足用户的需求。其特征是:配送和运输等职能集成到物流管理中来,强调降低成本而不注重操作水平的提高;积极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满足用户需求;职能部门结构严谨,均有库存做缓冲;主要以订单完成情况及其准确性作为评价指标。岗位职能集成后,要明确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尽量以扁平化、垂直化的管理模式完成业务系统的整合,使整个业务运行环节职责明确清晰。

5.3.3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在现有的硬件设备基础上,构建如GPS、视频监控、液位仪等硬件设备。软件供应商的选择要注重业务理念和集成水平。

5.4二次配送信息化的效果体现

5.4.1提高了销售企业成品油配送决策效率,增强了应变能力。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适时跟踪和及时预警,配送调度中心可以作出最快的措施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