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6 17:5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建模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常情况下,数学建模指的就是将实际的事物进行数字简化,它既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数学语言的运用方法。数学建模能够有效地将实际现象通过数学语言来进行充分合理的描述,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促使数学能够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媒介。数学建模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能够有效地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抽象,从而促使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并及时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使其有效地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促使人们充分利用数学理论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面对的困难与问题,进而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因素
(一)院系领导重视不够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来说,院系领导的重视是实现建模竞赛的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通过院系主任的支持与鼓励,以及辅导员和教师在班级里的进一步宣传,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在进行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培训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准备充分的参赛用品,只有提高院系领导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为数学建模竞赛提供相应的保障。然而,在部分的民办高职院校中,学校领导对建模比赛的重视度不够,往往使得建模比赛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二)学生学习基础差在进行数学建模竞赛时,不仅需要运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同时还会跟化学、生物和物理等各个学科领域相联系,知识面要求十分广泛。这就要求参赛者在掌握大量综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转换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但是在一般的民办高职院校中,因为其高考的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基础差的问题,且文科学生的比例比较大,造成整体的数学水平比较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等现象,影响到民办高职中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有效开展实施。
(三)教师教育水平低在进行民办高职院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教师的引导对建模比赛的成效起着关键作用。要想更好地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就需要教师认真组织与开展教学培训工作,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能够对建模竞赛的有效开展产生不小的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各大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师资力量匮乏,许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就登上了讲台,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不丰富、不成熟,学生教育管理力度也不够,这就进一步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活动的开展。
三、民办高职院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方法指导
(一)提高对数学建模比赛的宣传力度要想更好地开展数学建模比赛活动,为最终参赛选拔出更多优秀的参赛队员,就必须做好比赛的宣传工作,提高数学建模比赛的宣传力度,构建良好的竞赛氛围。通过挂横幅和张贴海报的方法,在教室、操场、宿舍、食堂等多个地方进行多角度的宣传工作,来为数学建模的比赛活动构建出一个更好的竞赛氛围,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建模比赛的宣传工作,必须加大教室的宣传力度,将数学建模思想有效地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堂宣传工作,并有计划地将建模思想和方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二)加强对学生的赛前培训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民办高职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相关工作,学校在加强参赛队员选拔工作的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对赛前培训的重视,使学生能够对建模比赛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知。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向学生讲述和强化数学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广泛性理解。而对深入理解则不做硬性要求,重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知识并加以转换,从而实现对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即可。此外,学校还要提高学生对数学软件的熟悉程度,并通过赛前模拟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竞赛的基本流程,提前发现问题,从而避免在比赛过程中发生类似的错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参赛信心,提高其数学建模水平。
(三)加强对参赛过程的引导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建模比赛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比赛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因为在比赛时学生通常需要连续作战72个小时,这对于学生来说将会是一个极大的心理上的挑战。良好的心理辅导能够激发学生的无限动力,使其顺利完成比赛活动。同时,对于初次参与比赛的学生,因其对比赛内容的了解不全面,赛前容易紧张,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对学生知识与技术的指导工作,使其能够对数学建模比赛有一个更加充分的掌握,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竞赛过程中。
(四)提高对赛后总结工作的重视对于学校的竞赛组织者和学校的教师来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结束并不代表学校建模工作的结束,这就需要学校领导以及相关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经验总结,并找出比赛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不足,对比赛内容与比赛过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完善,从而为下一次的数学建模竞赛提供更多的借鉴经验。而对于残余竞赛活动中的学生而言,进行有效的赛后经验总结,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在比赛过程中的优缺点,在自我完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
篇2
关键词:数学建模;技师学院;意义;必要性
近几年,技师学院的数学教学工作经常处于尴尬的境况,分析其原因,在于我们的学生们在思想上对本门课程的认识不够上,他们认为这门课程的目标性不强。众所周知,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相比就难以得到学生们的重视。为此,笔者为改善我校的数学教学成绩,特引入了数学建模思想。
一、引入数学建模的必要性
和其他学校有所不同,技师学院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他高职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而言比较稳固,并且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技师学院的优势在于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第一线的工作环境。因此,将数学建模植入技师学院教学,能够开辟一条新的教育改革路线,并且对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也有辅助作用。
(一)高等职业学校是近些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才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型教育类型。和传统教育方式相比,技师学院的培养目的很明确,即专门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专业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且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工作中能够独当一面。因此,在技师学院数学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的累积,且经常和学生在一起进行交流,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技师学院的数学课程产生质疑,不知道本门课程对于今后就业和未来发展起到怎样作用,甚至建议提出取消技师学院数学课程。笔者有理由相信,这也是很多学生的心声。因此,笔者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生活,联合实际,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主要以解决问题为教学目的,删减过多的数学理论和概念,开创一条专门适用于技师学院数学教育的崭新方式。
(二)将数学建模内容引入教学改革
对于目前社会发展而言,技师学院培养出的学生在实用性方面甚至要高于本科学生。技师学院学生在毕业后完全具备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能力,且掌握的知识完全适用于当前从事的行业。但是,如果不能更好的对技师学院教育进行改革,完全照搬其他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将丧失技师学院本身存在的教学优势。众所周知,技师学院学生主要由于高考失利,才选择了技师学院,因此,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接受能力具备相当的困难。学校应该联系实际,根据学生能力安排教学任务,如果强制制定难度较高的学习内容,将给学生筑起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大大消减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过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发现将数学建模内容引入技师学院数学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倡导学生用于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了学生热烈反应,不但提高了学习热情,更是提高了整体成绩。
二、将数学建模内容植入实际工作的办法
在了解技师学院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之后,我们就能够知道今后数学教学工作学校努力改进的方向。即引入数学建模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数学功底,将难度控制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重新开辟一个技师学院数学教育的改革之路。
(一)改革数学必修课
数学作为一门技师学院的基础课程,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这是因为技师学院学生的数学基础本身很差。但是,专业知识则成为引起学生关注的关键所在,学生在报考技师学院时,对于所选择的专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正是由此,专业课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课程。鉴于学生的这种思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进行精密的课程设计,将数学教学和专业课程将结合,通过一些工作案例和专业知识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解决专业课问题,这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设置数学建模选修课
结合必修课,完善教学成果,设立数学建模选修课,深化教学改革路线。
三、丰富课外数学建模活动
课外活动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又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通过课堂与课外的互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吸收能力大有益处。
1.举办数学建模竞赛。为了提升数学建模协会在学校的影响力,每年学校都会举办竞赛活动,并且通过广播、横幅等形式在校园内造成声势,引起学生关注和重视。学校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并且不受任何年级和专业的限制,只要爱好数学,就可以通过组队的形式报名,获胜的队伍可以获得学校的奖励,并且由学校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2.组织编程比赛。为了更好的发挥数学建模协会的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MATLAB软件的应用能力无疑成为学生需要跨越的障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和学校数理教研室的合作,举办MATLAB编程比赛,采取奖励机制,从而增加学生的踊跃性和竞争意识,快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为数学建模打造良好的基础平台。
3.强化模拟培训。模拟培训是为了参加全国数模竞赛选拔人才。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比赛,挑选出一批各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人才资源储备。并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对学生进行强化模拟培训。根据比赛需要,在每个强化小组中配备一个计算机能力突出的学生,和一名数学水平优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最后配备一名综合能力均衡的学生进行辅助工作,通过不同的分工和不同的工作目的,加强合作,进行长期的磨合增加熟练程度。在比赛时必定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技师学院数学的教学任务必将更加繁重,为了适应发展需求,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教学工作中成为笔者的大胆尝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我国建设和发展对于人才需求和能力都将更加严格,如何不断提高技师学院数学教学工作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既是对技师学院提出的挑战,也是对当前技师学院教师工作的鞭策。
参考文献
[1] 颜文勇.数学建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3
【论文关键词】数学建模 教学策略 应用
【论文摘要】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大学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策略也逐渐成熟,那么在中学可设“数学建模”课程或进行教学也成为了新课改下的热门话题,但如何把大学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策略应用到中学教学中,还需要加以研究。
数学建模是指根据需要针对实际问题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也就是对某一实际问题,经过抽象、简化、明确变量和参数,并依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的数学关系(即数学模型),然后求解该数学问题,并对此结果进行解释和验证,若通过,则可投入使用,否则将返回去,重新对问题的假设进行改进,所以,数学建模是一个多次循环执行的过程。鉴于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对高校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建模也将被引入到中学教育之中。研究大学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策略并探讨其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很有必要。
1.大学与中学在数学建模教学上的联系
大学教育面对的是成年学生,而中学教育面对的多是未成年学生,在年龄上,两者有着区别;大学生是已经受过中学教育的学生,而中学生尚未完成中学教育,所以在受教育程度上两者有很大差别,但尽管如此,两者都是在校学生,都还处在教育系统之中,所以两者及两种教育环境仍然具有一些相同之处。
1.1两者教学环境大同小异
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采取的教学方式都是课堂授课教学,都有固定的场所,特定的老师和相配套的课本教材等等,在这一点上来讲,两者区别并不大,都处在相同的教育系统中,只是两种环境中的老师水平不同,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教学深度不同罢了。
1.2数学建模模式相同
数学建模,本身内涵已经固定,既适合在大学教育中设立此类课程,也适合中学生进行学习,其目的都是一样,都是要解决实际的现实问题,都具备数学建模的实用化特征,但由于所用数学知识有所差别,解决的实际问题大小有差异,但都是解决问题。
1.3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具备接受知识的能力
数学课程在小学就已经开始设立,到中学教育程度时,相比小学生,中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大幅度提高,已经能够进行很好的知识理解,虽然并没有大学生的理解力那么高,但学习简单的数学建模的能力已经具备。
1.4中学数学建模学习能为以后更深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中学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教学,能为以后高层次的数学建模培养人才,从早就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能够减少将来遇到的各种问题。
2.可应用于中学数学建模中的大学教学策略
数学建模,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从以上的介绍可知,大学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策略可以很好的应用于中学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目前,大学课程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很多,其中,能够很好的应用到中学数学建模课程中的也有很多,下面着重叙述比较常用且很奏效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2.1充分利用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度把握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工具,对教材进行深度把握,提高教材利用的效率。教材是专家学者在对理论深层地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总结研究出来的,教材内容既是理论的实践化,又是生活的理论化,其中要讲授和阐明的问题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因此教材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要懂得充分利用。但教材中并没有告诉教师具体的教学方法,只是安排了需要进行教授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如在对教材内容讲解后可以考虑把教材中的问题换一种方式进行重新提问和思考,变换问题的条件,更改提出问题的方式,对因果进行互换,结合新的问题进行重新提问。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的提炼,是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简化,通过反刍的方式,把数学模型重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对理解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内涵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2.2利用案例教学,设计精良的案例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具体而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已达到最终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数学建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则对应的是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进行数学建模问题的讲解,达到让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建模过程和方法以及建模的具体应用有清晰的认识的目的。数学建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部分。事前是指教师在数学建模开始之前选择合适的问题,讲解问题的环境,也就是介绍清楚问题的背景资料,所掌握的数据信息,建模可能用到的数学方法和模型,以及问题的最终目的。事中是指在教师讲解清楚问题的准备工作之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针对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目的是要搞清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和模型工具,探讨那一种方法最为合理,最终决定使用的具体模型工具。事后则是指模型的最后检验,模型是否合理需要通过最后对模型结果的检验做标准,可以在两种以上不同的模型得出的结果之间进行对比,考察其存在的差距。
2.3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课后进行实践
课堂上进行数学建模的教学和探讨,课后要补以实践进行强化训练。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停留在理论阶段,虽然数学建模具有很大实用性,但是学生进行建模的时候只是通过教师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和建模方法,尽管学生也参与了一定的讨论,却仍然无法能让学生对用模能够有比较直观的感受和了解,因此实践训练成为了数学建模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数学建模实践主要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实验室实践,学校应该建立健全数学建模专用实验室,实验室可以看做是现实的理想化环境,在理想化的实验室里可以很好的对认模、建模等过程的认识。由于中学生对理解问题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实验室可以不用那么复杂,这样既可以节约实验室建设成本,也能同时达到实践训练目的。一种联系实际进行实践。教师要从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和他们自己比较相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学建模练习,然后以作业的形式上交给教师,教师进行逐个批复,然后就发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与解决。
2.4开展数学建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学校可以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以是竞赛制的,也可以是非竞赛制的,但对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都要给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建模活动要有规章制度,要比较正规化,否则可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建模过程要保证学生不受干扰,竞赛要保证公平、公开。
2.5巩固学生基础,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建模首先需要的是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要过关,同时学生要具备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抽象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从一开始就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加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就是要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过程过于枯燥无味,那么学生们就无法提起兴趣进行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学习效果。数学建模过程本身应该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过程,是对实际生活进行简化的一个过程,它应该是生动的,有实际价值的。应该鼓励学生间的交流,鼓励学生用建模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发现的小问题,对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可以予以适当的奖励。■
参考文献
[1]黄乐华.中学数学建模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龙岩师专学报.2003(12).
篇4
划分的依据可以按学生不同的数学基础、不同的专业需求、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等决定,但无论如何都要服从各个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专业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划分以下三个教学层次,组织教学。第一层: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钻研型的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打算考经济管理类的硕士研究生)。要求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法、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要面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满足人类不断认识和进入新的未知领域的要求;要预测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后果,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发现和创新上取得突破。第二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主要是打算从事经济管理相关行业的学生)。
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第三层: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创新型技术人才(主要是打算自主创业的学生)。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学好经济数学的自信心,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不同层次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研究型人才培养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实践中培养,必要的知识传授仅仅是基础,更要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掌握经济数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定理内容及其应用外,还要理解定理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使学生提高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寻找解题规律提升为揭示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本质。2.坚持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启发式教学。首先,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语言把普通问题表述成数学问题或数学关系;其次,指导学生推理或证明得到数学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导师在科学思维、科学方向、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乃至价值观念、生活情趣等各个方面上个性化、针对性的言传身教。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应该先讲解题思路,告诉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哪些知识点和方法来处理,然后再讲解题过程,同时讲解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最后总结解题的思路以及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的事项,使学生掌握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法。2.应用数学工具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非常困难的一步。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简单直观。在教学中,老师要介绍经济数学对后继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联系,介绍经济数学与经济管理各学科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了解经济数学的重要性。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应尽可能降低难度,对一些复杂的定理和推导不讲,通过图形或图表让学生看到问题的本质。2.多讲例题,少将理论,使学生掌握用数学工具处理基本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知道该定理是干什么用的以及如何利用该定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3.趣味性。这一层次的学生基础差,兴趣低。一方面,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历史背景、数学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经历、数学家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以及数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另一方面,要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倡学生主动跟老师交流问题,同时要鼓励和表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建立不同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数学测试系统
(一)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
分层次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教师是关键。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可以利用听课、评课、录像以及交流等多种形式获得对教师的评价信息,获得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讲授以及教师授课的方法和艺术;对于学生评价信息的收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来实现。
(二)建立多层次的数学测试系统
数学考试命题过程中,根据分层次教学的划分,考试题目应包含以下三类:基本题、能力提高题、综合题。基本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问题;能力提高题是指学生在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题目;综合题是指应用性较强或复杂度很高的题目,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教材所讲教学内容,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做一定量的课后练习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三个教学层次,设置层次不同的三套测试体系。
四、分层次教学经验总结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但实施分层次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的能力和自信心也大大地增强。
(二)数学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
通过分层次教学,之前对数学没有信心、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及格,效果比较明显。而之前那些基础比较好、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成绩也比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经济管理考研率有一定的提高
篇5
关键词:可靠性;定量分析;计算机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2-2888-03
1 概述
现代工程研制中都重视可靠性设计,大型系统设备的研制更是将可靠性设计贯穿于研制过程,而可靠性定量指标的分析是可靠性设计的核心。可靠性定量指标分析通常采用对系统的建模,对组成的设备、单元、模块和元器件建模,包括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从组成元器件开始进行逐级计算,最终获得一定工况下的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可靠性定量分析中,采用的是美军标或国军标可靠性预计手册,其模型中的参数通常采用整机的特征量,如整机的工作环境温度,这样的预计分析工作粗放,出来的结果难免偏差较大。为了将可靠性定量指标分析得更准确,工程人员采用了很多办法,如对全过程进行管理,进行可靠性增长试验,用系统使用的可靠性数据回馈修正预计报告等。为精确分析研制早期可靠性定量指标,该文提出用可靠性仿真数据修正通常可靠性分析的结果,供探讨。
2 可靠性定量分析
大型系统设备的组成一般包括分系统、设备、单元,基本组成部分还包括电子元器件、结构件等。假设系统组成包括n个分系统,每个分系统里又包括mn个设备或单元,产品组成结构树如图1,构建这个系统的基本可靠性结构模型如图2,该系统的可靠性数学模型如下:
λ=λf1+λf2+…+λfn=λs11+…+λs1m1+λs21+…+λs2m2+…+λsn1+…+λsnmn (1)
其中,λ为系统失效率,λf1~fn为分系统失效率,λsij为第i(=1~n)个分系统第j(=1~mn)个单元或设备。
依此类推,系统的基本可靠性数学模型为系统的失效率是所有组成部分失效率的和,当产品层次细分后,最终可靠性定量指标落实到元器件的使用可靠性上。在工程设计初期,掌握了一定产品设计信息后即可开展元器件应力分析法的可靠性分析工作。元器件应力分析法也是在建立元器件可靠性模型后,根据过去工程经验总结和标准数据,获得模型中的参数量值。以砷化镓场效应晶体管为例,其数学模型如下:
λp=λbπEπQπAπTπM
式中:
λp为使用失效率,与具体设计使用有关;
λb为基本失效率,与输出功率和工作频率相关;
πE为环境系数,标准给出了固定类别环境,但可以通过环控设计改进环境因子;
πQ为质量系数;
πA为应用系数;
πT为温度应力系数,与工作环境温度密切相关;
πM为匹配网络系数。
上式中的参数都可以在标准中查得,我们可以发现选择了某元器件不是使用可靠性就一定不变了,还有一定变化范围,特别是与温度,使用应力比,环境系数等相关联的参数,还可以在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
3 可靠性仿真试验
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就应该对产品的任何故障均应分析其原因,确定其故障位置、故障机理、造成故障的应力和故障时间,故障物理方法就是有效的分析故障原因的方法,而故障物理方法应用于工程实践最为有效的途径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形成基于故障物理的可靠性仿真试验方法。
可靠性仿真试验在仿真软件环境下,通过数字样机和故障物理模型,将产品预期承受的工作环境应力与潜在故障发生、发展过程联系起来,从而定量计算产品各种潜在故障发生时间,指明薄弱环节,以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设计的可靠性水平。可靠性仿真试验作为辅助流程与性能设计并行开展,一般在初样详细设计阶段初期开始,贯穿于整个初样研制阶段,通过“建模仿真-设计优化-模型改进”的多次迭代,实现“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这一目标。
可靠性仿真试验开展的理由是基于电子产品的任何故障必然是由特定的热、机械、化学、物理或电子驱使的某种故障机理所导致,主要内容包括热应力分析、振动应力分析、电应力分析、故障预计、仿真评估等。可靠性仿真试验输出数据包括热应力分析结果、振动应力分析结果、故障预计等,这些结果会给出对应位置元器件的温度、振动情况以及失效率情况。
4 可靠性仿真数据应用可靠性分析实例
某单元在研制初期开展了可靠性计算机仿真试验,并应用试验数据对可靠性进行了修正。
4.1组成及功能
单元包括模拟收发通道、分布式电源模块、集中式电源模块,以及数据传输和光电转换等部分,实现微波收发。设备在整机上的环境为运输机无人舱,标准查得的温度范围-55℃~+70℃。仿真试验结果指示重点关注位置为功放器件和分布式电源模块。
4.2热分析结果
系统工作正常工况下,分析得功放和电源上的热分布图(如图3、4),从图可以看出,高温明显比70℃低,也就是器件的实际工作环境远好于标准标称的环境,按此温度对单元的可靠性数据重新分析(见表1和表2),调整了πE和πT,从仿真试验的温度和振动看,环境系数能与运输机驾驶舱相当,将πE从13调整到10。πT原计算是设计估计值,经仿真分析后,将πT从17.426调整到9.963,单元可靠性调高了30%左右。经后期使用证明,调整后的预计值与用户使用的可靠性数据统计值基本相当。
[序号\&名称\&λb
(10-6/h)\&C1\&πT\&πA\&πP\&C3\&πE\&πL\&πQ\&λp
(10-6/h)\&1\&中频\&10.10\&0.425\&17.426\&1\&1\&0.0372\&13\&1\&0.08\&0.631\&2\&功率放大器\&16.00\&0.362\&17.426\&1\&1\&0.0032\&13\&1\&0.08\&1\&3\&分布式电源\&\&\&\&\&\&\&\&\&\&8.510\&\&其它\&/\&/\&/\&/\&/\&/\&/\&/\&/\&/\&单元失效率汇总值\&288.56\&]
注:上表给出的是单个器件的模型参数,单元失效率汇总是根据公式(1)进行的,过程略
[序号\&名称\&λb
(10-6/h)\&C1\&πT\&πA\&πP\&C3\&πE\&πL\&πQ\&λp
(10-6/h)\&1\&中频\&10.10\&0.425\&9.963\&1\&1\&0.0372\&10\&1\&0.08\&0.216\&2\&功率放大器\&16.00\&0.362\&9.963\&1\&1\&0.0032\&10\&1\&0.08\&0.312\&3\&分布式电源\&\&\&\&\&\&\&\&\&\&5.17\&\&其它\&/\&/\&/\&/\&/\&/\&/\&/\&/\&/\&单元失效率汇总值\&288.56\&]
注:上表给出的是单个器件的模型参数,单元失效率汇总是根据公式(1)进行的,过程略
篇6
[关键词]学科竞赛;自学;思辨;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60-03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国家、省、学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科竞赛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搭建这种有别于课堂的培养人才的平台,各级各类竞赛的开展层出不穷,如各类设计大赛、建模大赛、技能大赛、知识竞赛。设计、建模大赛通过最终产品设计的比试较量,如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侧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技能大赛、知识大赛多以单学科知识点为主,倾向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药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点多而繁杂,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华北理工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途径,大力倡导开展各类学科竞赛。药学院结合专业特点,连续5年举办了“安全用药知识竞赛”。竞赛由最初仅在药学院内部举行,到现在已扩展至有全校19个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竞赛的内容不仅涉及药化、药理、药剂等专业知识点,更关注普及日常用药常识,包括常用药品的服用、贮存、包装、法规、注意事项等日常安全用药常识。这些知识点详细具体,不仅能作为日常生活的指导,重要的是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可见,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常规教学有益的补充,具有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教育功能,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本校开展的“安全用药知识竞赛”, 本文旨在探讨学科知识竞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所起的具体作用,探索学科竞赛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学能力是培养创新品质的必备前提,一个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依赖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科竞赛的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学生必须利用各种资源广泛查找所需资料,了解掌握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学科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目的性。药学院每年一届的全校性的“安全用药知识竞赛”建立了相应的试题库。一部分竞赛题目来源于题库,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查阅资料,寻求答案,试题库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练习和提高专业知识的平台。但若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则需要翻看大量的专业书籍,留心日常生活常识。另外,学院会举办安全用药讲座,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到不同人群、不同疾病的用药禁忌,注意事项等。另外,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主要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他们还没有深入接触到专业课程,而以竞赛为抓手的系列活动则为大家提供了了解专业的契机。特别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愈发体会到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这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科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辨力
学科竞赛活动是学生各种思维过程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对多年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科竞赛活动既是对竞赛任务进行认真分析、有效推理、准确判断与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2]本院举办的安全用药知识竞赛包括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主要以试卷答题的形式,而复赛则要通过现场答题分胜负。现场的题目灵活,范围宽泛,有必答题、竞答题、策略题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知识点,而且要反应机敏,对问题的判断要准确。特别是策略题,不能一味地求难求高分,也不能为求保险而选择低分值的简单题,要分析对手的得分情况,酌情选题,当然,如若已然绝对落后,可以选择高分值题搏一搏。另外,竞赛中还设有“找茬”环节,要求参赛选手根据播放的视频,迅速指出错误所在,这对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反应速度都是很好的锻炼。
三、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科竞赛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是实践检验,也是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示。学科竞赛虽然形式上是比赛,但不同的赛程设置又赋予了比赛不同的内涵。大多数的竞赛侧重于比较作品的创新和创意,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华北理工大学“安全用药知识竞赛”不单单是知识性的竞赛,还包括从竞赛信息到结束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的系列药学服务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学校、乡村为市民、学生和村民进行安全用药指导,发放自制的安全用药手册,利用携带的显微镜为他们甄别药材真伪,鉴别不明药材,利用植物标本进行现场讲解药材功效、主治、注意事项等,学生只有事先做好功课才能应对现场的提问和质疑。学生反映,每一次实践都能发现自身的不足,都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药学服务能力。
四、学科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不仅需要构思,还要设计、实施和运行。它能将创新构思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3]“安全用药知识竞赛”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为了更好地达到育人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竞赛的形式、阶段、内容、实施都需要构思、设计和执行。学院筹建不同的学生工作团体对竞赛进行策划,撰写策划书,同时进行社区联系,公告宣传,设计和制作安全用药知识手册和宣传单等,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谋划,这样才能顺利实行。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W生不仅要总结前几届的经验,还要不断创新组织形式。这一过程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决赛PPT的制作、“找茬”视频均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完成,每年都能翻陈出新,创意无限。
五、学科竞赛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科竞赛关注结果,但更注重竞赛过程。因为无论竞赛结果或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4]安全用药知识竞赛是以3人组成团队的形式参赛,每个人的表现都与团队的最后成绩密切相关,如初赛记录的是3个人的总成绩,所以,一旦结对,必须要全力以赴,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参赛的队员不仅要有丰富的药学知识,还要设计队名、队服、出场形式和介绍等。如2014年参加专业组竞赛的基础医学院的“三人行”队,药学院的“所向披靡”队,口腔医学院“医袖清风”队,护理与康复学院“本草纲目”队等,每一对都经过精心设计,自我介绍都标新立异。在竞赛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形成团队精神,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六、建设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
华北理工大学“安全用药知识竞赛”是结合每年9月全国举办的安全用药宣传月来进行的,每年举办一届,由于学生有一定的主修课程,学科竞赛引发的自主学习难以持久、连贯,也具有一定的专业局限性。如何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让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受益,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开展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学科竞赛管理体系化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做好竞赛的顶层设计,对竞赛的形式、各环节的设计、过程的实施等都要认真谋划,严格实施。为了有效管理学科竞赛,保障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学校和学院分别建立了两级学科竞赛平台:校级竞赛平_负责竞赛各项协调工作和经费的管理审核;院级竞赛平台负责竞赛的组织实施工作,竞赛的通知、宣传、报名、辅导、命题、评审和总结等都可以通过竞赛平台实施规范化管理。药学院还组建了相应的竞赛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竞赛的实施。
(二)政策倾斜与经费保障
学校应将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为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院也建立了相关的激励制度。例如,学院每年组织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学科竞赛优秀组织奖的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在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等均有相应的加分和业绩奖励。对参与学科竞赛获奖的学生可以以此替代创新学分,对在竞赛中表现优秀并获奖的学生,在评优评先中均设有相应的鼓励,以此引导学生乐于参赛。另外。学校建立了《华北理工大学学科竞赛经费打包管理方案》,依据参赛人数、宣传、命题、辅导、讲座、阅卷、预赛评审、决赛评审、监考、材料装订各项细则实行经费的统筹安排,确保学科竞赛有序、长效地开展。
(三)加大组织宣传力度
目前,学科竞赛的推广范围小,大多数学生重书本、多应试,轻应用、少实践,对学科竞赛认识的深度不够,忽视学科竞赛的作用,参与的热情不够高。因此,要做好组织宣传工作,提高师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可以组织竞赛工作组,提前进行竞赛的策划和宣传,通过网站、板报和宣传板、新闻报道等宣传手段扩大学科竞赛的影响,开展讲座普及竞赛常识,召开竞赛动员大会和讨论号召学生积极响应参与。赛后开展经验总结与交流,扩大学生对竞赛的认可度,让学生现身说法,广而告之使学科竞赛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四)加强教师引导和培训指导
学科竞赛不只是单一的活动,它应该是教与学紧密联系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充当了引导者的重要角色。通常参赛的学生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都还不足以较好地完成竞赛,这时可以采用课堂、讲座、小组讨论、网上协作等形式进行专业指导培训,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另外,学科竞赛的目的不是为了竞赛而竞赛,竞赛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思维的培训应该贯穿整个竞赛周期。同时,应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和爱心的指导教师队伍,全程、全面指导训练参赛学生,这也是保障竞赛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条件。
七、结束语
学科竞赛具有示范作用和导向效应,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构思设计、组织协调、表达交流、临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挑战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探索协作精神,是高校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
[ 参 考 文 献 ]
[1] 千晓勇, 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9-60.
[2] 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3.
篇7
关键词 国际班 德育 爱国 民主 友善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当今,国际班已成为留学教育的重要形式,这也是顺应国际化开放式教育的结果,随着各地国际班的陆续开办,这已成为出国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国际班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未来中国人才的国际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解决怎样培养问题,更要明确培养的最终目的,这是国际班德育面临的重要使命。
在德育方式上,明德中学国际部德育是中西结合的模式,既有明德学校传统的德育管理,又具国际部特色西式德育理念。笔者在国际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经验上,浅谈目前明德国际部德育方式,整体而言,国际班的德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1学校的德育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设
明德国际班,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已成为国际班德育的共识。
重视对国家传统文化的培养。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引导和帮助国际班学生了解民族文化,领会民族精神的实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重视中国传统基本文化礼仪的教育。以中国的传统礼仪道德标准来要求当代学生“尊师重长,团结友爱”,以明德中学校训“坚苦真诚”来育人、以“磨血育人”来训已。
重视学校历史文化的教育。明德中学国际班利用德育课把以明德中学历史背景的电视剧《明德方兴》全部看完,让同学们对母校历史发展有全面的了解,并在观影后师生一起结合现今的学校进行比较讨论,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渠道的作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塑造中国灵魂纳入教育全过程。
2班会活动课――搭建班级民主制度平台
在一期的高中国际班,民主制度基本得到落实。以班级活动为例,班会主题由师和学生一起商定,认真听取学生对活动的设想与建议,展开了各种主题的趣味班会活动,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以《推广普通话》班会为例,同学们用不同方言朗读同一段文字,引起同学们的不同理解,闹出一些笑话。通过这样的“方言秀”比较了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认识到普通话是各地方民族沟通交流的必要语言,即了解到它的重要性,达到了班会主题《推广普通话》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活动是由老师和学生一起策化,体现了师生民主关系。
3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不论是出于教育本身的需要,还是出于对满足于国外大学录取的需求,国际部德育十分注重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
学校鼓励国际部学生成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现有社团:英语社、诗歌社、文学社、数学建模社、风暴电台、吉他社、街舞社、公益社、Sweet报社、影协、自愿者协会等二十多个社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搭建了一个实践的平台。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培养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也全面提升品德修养。
此外,国际部的特色项目活动是关爱弱势群体。在新生入学时,国际部老师会组织学生一同前往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培养学生爱心意识;在进入高二阶段,国际部会组织学生一起去到长沙市特殊学校去看望残障学生,并相互交流学习,给残障学生带去温暖,同时从残障学生身上看到坚忍不屈的毅力,使学生们更加懂得珍惜现有的一切。
4国际班德育现状总结分析
在明德国际部成立之初,学校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国际班学生的德育途径,在不断的尝试中有了很多的成就,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高中国际班存在德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原因,如我国关于高中国际班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有家庭因素等等学校外部原因,考虑到其不可控性,本章仅研究学校德育自身的原因,作者认为高中国际班德育定位不准,德育也是因材施教的,对国际班学生德育素养的认识是基础,应以此为依据来采用最合适的德育方式。此外,高中国际班受中西两种德育理念指导下的德育体系融合不够。德育队伍德育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高中国际班学生因其所处的特殊教育环境,以及德育工作重要意义,都要求针对国际班德育进行专门研究,以期提高其德育实效性。笔者在亲身参与明德中学国际班德育方式后,结合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当前明德国际班德育的实际状况总结分析,笔者得出:高中国际班德育教育面临着较大挑战;国际班德育工作的重视亟待加强;高中国际班德育工作体系尚未建立,亟待加强与完善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谢登斌.德育新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2]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邓洪健.关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篇8
关键词:液压电梯;模糊控制;仿真
中图分类号:TP273.2
液压电梯是一种典型的速度控制系统,目前在国内外实际控制中一般都采用闭环PID控制,但是针对液压电梯这样具有非线性、大滞后、时变性的特点时,经典PID控制效果往往不佳[1]。为了达到理想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感。本文将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应用到液压电梯速度控制中,为液压电梯速度控制器在线优化与自适应提供新思路和新技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1 液压电梯系统的主要环节与传递函数
1.1 液压电梯系统的主要环节
液压电梯是一种典型的机电液一体化产品,其基本组成包括以下方面,泵站系统、液压控制系统、承重升降系统、导向系统、轿厢、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2]。但本文旨在研究液压电梯的速控制策略,因此忽略液控单向阀的开关特性,动滑轮的转动惯量,定滑轮的质量和粘性摩擦力等次要因素,现将系统做适当简化,如图1所示。
1.2 液压电梯系统的传递函数
简化后的系统主要由变频器-电动机部分、液压部分和机械提升部分组成[3]。根据力矩平衡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牛顿第二定律及胡克定律等建立各个主要环节的数学模型,并作适当变动和线性化处理,忽略系统的非线性摩擦和温度变化导致的油液粘度变化等特性,经Laplace变换[4],[5],并将相关参数代入,得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2 电梯理想速度曲线
电梯在使用过程中,伴随着频繁的加速和减速过程,而且作为一种垂直升降的运输设备,乘客对其速度的变化更为敏感。因此对电梯系统的控制必须考虑乘坐的舒适感。由前人实验得知,影响乘客舒适感的最大因素并非加速度,而是加速度的变化率。因此,提出采用余弦加速度导数连续原则设计了具有正弦函数特征的速度曲线[6],如图2所示。v为电梯的理想速度曲线,a为加速度曲线,a,为加速度的变化率。
图2 理想速度曲线
3 液压电梯速度控制系统的建模
3.1 液压电梯速度控制原理
液压电梯的速度控制是利用闭环反馈的方式进行控制,通过速度传感器直接测试轿厢的运行速度,并作为反馈信号,利用与理想速度曲线的偏差和偏差的变化率来对轿厢速度进行PID控制[7],且通过模糊推理对PID三个参数进行优化,其速度控制原理如图3所示。
图3 液压电梯速度控制原理图
3.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是利用不同偏差E和偏差变化率EC作为输入,通过专家的PID参数整定经验总结出的模糊控制规则对PID的三个参数进行在线修改,以满足不同时刻的E和Ec对PID参数的自整定要求[8]。其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
图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结构
3.3 仿真模型的建立
结合液压电梯主要环节的传递函数和模糊自适应控制原理,搭建如图5所示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仿真模型和常规PID控制仿真模型。其中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模型如图6所示。根据上述控制器的设计,取模糊控制器的量化因子分别为Ke=0.9, Kec=0.02;模糊输出的比例因子Kup=3.2、Kui=2.3、Kud=0.15[9]。
图5 系统仿真模型
图6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仿真模型
4 仿真与结论
本文针对液压电梯这种受随机因素干扰,具有大惯性、纯滞后的非线性分布参量的复杂控制对象,采用了模糊自适应PID为控制策略。并以MATLAB软件为辅助工具,对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和常规PID控制进行仿真试验[10],如图7所示,结果表明,文中所采用的控制方法能很好的控制速度的各个运行阶段,确保了系统的控制响应速度和稳定精度,使得轿厢能较好的跟踪理想曲线的速度特性运行。
图7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和常规PID控制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1]杨恢先,蔡炎平,杨心力.基于GA整定PID的液压电梯速度控制研究[J].控制工程,2012(19):203-204.
[2]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 21240-2007液压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曹红英,邢菲.基于神经网络模糊PID的液压电梯速度控制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9(23):78.
[4]胡东明.液压电梯变转速闭式电液系统速度控制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32-36.
[5]林建杰.液压电梯闭式回路节能型电液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5:61-69.
[6]李晶.液压电梯速度控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6:81-82.
[7]杨祖元,杨华芬.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模糊PID控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28):921.
[8]袁凤莲.Fuzzy自整定PID控制器设计及其MATLAB仿真[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23):71-73.
[9]王川川,赵锦成,齐晓慧.模糊控制器设计中量化因子?比例因子的选择[J].四川兵工学报,2009(30):61-63.
[10]刘金琨.先进PID控制MATLAB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88-291.
篇9
关键词 组织客户 资源配置 服务质量 客户关系管理
一、引言
企业从建立的那一刻起,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为客户服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客户,客户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就目前而言,组织客户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组织客户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特殊的影响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因此也造成了组织市场比较激烈的竞争,而为了争抢客户,各种企业生产的产品也逐渐多样化。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日益发展成熟的今天,客户对于商品信息的获取速度越来越快,也就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企业的发展也就更应当迎合客户的需求,客户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
二、组织客户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所谓的组织客户可以将其分开来理解,“组织”和“客户”,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将人物按照一定的宗旨系统聚集起来的集体,“组织”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将各个人物以及职位和所负责的人或事结合起来,反映了其独特的社会关系,包含了诸多复杂的事物,但同时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客户”产生于很久之前,自从商品流通交易开始就有了客户这个概念,客户是用来承载商品价值的主体,商品自身价值就是由客户来体现的。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构成组织客户的这种新型的名词也不光是具有两者的含义,还有其本身的意义。对于组织客户概念的界定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得到完善。起初,组织客户概念的界定在组织与组织的市场中,对于企业有战略意义的客户;后来到2005年分别由王永贵和陈六宪提出组织概念的界定,组织客户可以认为是组织市场的顾客以及组织客户是市场上卖方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客户。发展到最近的是2010年由刘荣提出的,组织客户是指在组织市场中,取得企业产品所有权或接受服务的对象,该对象的购买行为一般出于再生产、维系和完善组织功能等目的。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组织客户和个人客户相比具有不同的界定,同时也具有相同的部分。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两者的交易背景和交易的目的不同。在组织市场上,对于组织客户而言,交易的对象是组织,企业交易的方式是将商品或者服务出售给一个组织,组织可以自行的处理这些东西,可以向他人或者别家企业再次出售,而个人客户主要是用来自己使用。从交易的目的上来说,组织客户的目的是购买这些商品用于自己经营,大多数是通过这些商品从事经济活动,而个人客户的目的就是简单买来供自己使用,不是用于再次生产的过程。
三、资源配置方法及相关模型建立
(一)资源配置的方法
目前而言关于资源配置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销售额比例法、经验判断法、顺序配置法等,下面逐一介绍。首先是销售额比例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上一个经营期内营销资源与销售收入(或利润)比率系数乘以预测期预计的销售收入(或利润)进而预测该预测期内需要的营销资源总量,参照这种比例,企业对本次的营销资源分配进行确定。经验判断法顾名思义是根据决策者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对营销资源的比例分配进行合理的确定,这种方法对于决策者的要求比较高,决策者既要对之前的经验总结得较为全面具体,另一方面还要对未来的发展需求作相应的预测,才能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顺序配置法首先把获取客户的权重按大小排序,根据客户权重的大小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将权重最大的客户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按级别逐步地分配,以此来实现资源的额合理配置。除此之外还有指数平滑预测分配法和帕累托最优解都可以给资源的合理配置带来帮助。
(二)企业组织客户资源配置模型的建立
根据相关的研究经验,可以认为客户的效用越大,客户和企业构成的系统经济福利就越大。据此,本文根据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企业和客户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模型,构建组织客户资源配置的模型。
第一,资源的需求――生产特性。根据我国目前商品的定价模式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定价,另一种是协商定价模式,所谓的协商定价是指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就是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协商达成对商品价格的确定,该种模式对于企业生产者而言可以帮助确定其生产的总量,对于消费者而言控制其消费量的影响,追求的最合理的方式就是生产量等于消费量。将两种模式用构建函数来表示。设p表示价格,x表示生产数量(消费数量)。
根据研究可以得到当生产数量和消费数量达到平衡时,价格表示的是各状态下的平均数,当生产价格和需求价格相等时,也就是生产数量的平均值。综上可知,企业定价模式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以及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与协商定价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二,消费者函数构建。在现代的消费理念中,受到商品价格向量P,商品数量向量X和消费者预算约束m三者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的受商品数量向量影响的情况,另一种是受到剩下两种因素的影响情况,构建为直接效用函数和间接效应函数,U(x)、v(p,m),根据客户对企业资源的需求数量以及企业对于客户需求的投入向量,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侯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称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生产函数形式,对于该函数而言,可以用于分析企业应对竞争对手时如何综合考虑市场营销策略和生产策略,并假设一家已存在企业和一家新进入企业,通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计算模型,给出了已存在企业选择策略的计算过程。相比较其他方法而言,其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构建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时应用比较普遍,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第三,生产者函数的构建。在本文中,生产者函数的构建表示的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一段时间内,用于生产的各项要素所需要的数量和企业自身能够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对生产函数进行表示,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在投入和生产过程中受到的技术上的制约,而不应当仅仅是单纯地考虑投入和生产的关系。在企业控制成本的同时,还应当考虑技术因素的影响,通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计算模型。
四、结语
通过选取成熟的帕累托最优解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构建双目标规划模型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获取客户和维系好客户关系,通过建模同时能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能够更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给客户带来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把企业的资源分配转化为数学模型,总结了对客户关系投入以及资源分配的关键,企业在实际的资源分配管理工作有了理论指导,并且确保其具有实用性。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湖北水上油站管理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彭佑湖.企业组织客户资源配置模型构建[D].北京邮电大学,2013.
[2] 郭玉连,齐佳音.组织客户成本体系构建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204-209.
篇10
关键词:统计学;非统计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95-02
统计学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门科学。当今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大量的复杂数据,如何由数据客观地得出结论及对未来进行预测,是很多实际领域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统计学作为处理数据的一个重要利器,在很多学科中都有很大的应用性。基于时代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很多非统计专业都设置了统计学作为专业必修课。本文基于作者多年来对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过程的经验和感受,探讨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一些认识和建议。
一、非统计专业学生对统计学的误解
1.对学习难度认识的两极化。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部分同学认为统计学比较简单,而部分同学认为统计学很难。情况往往是这样,女生认为统计学简单,她们只注重统计学的计算层面上,没有认识到统计方法的本质;而男生则认为统计学较难,性别差异很明显。而这些简单的认识,往往都是对统计学的片面了解造成的,并没有把握到统计学学习的本质。
2.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统计学课程和他们的专业课程(尤其是文科性质的专业)相差较大,部分学生觉得统计学很难,看到统计学的符号和公式就头大,故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较小,缺乏主动性。还有一部分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觉得统计学无非是利用一些软件算出一些数值,非常简单,现用现学或者临阵磨枪即可,无须去下较大的功夫,致使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3.陌生感与距离感。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没有学过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专业的学生,看到统计学的一些符号、公式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陌生感,于是会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一些本能的排斥。其实,统计学只需要有中学的数学基础就可以学习很多的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统计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统计思想对统计学的理解和学习非常重要,而这往往会使初学者产生一种距离感,导致了一些消极的学习态度。
4.对统计学的价值缺乏认同。部分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价值缺乏认同,尚未了解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距离处理数据比较遥远,对于统计方法的实用性也缺乏认识,学习统计学仅限于完成上课任务并且通过考试而已。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很多,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环境的问题,或者是相关专业的其他教学中对统计学的涉及不足,也可能是教师或者教材存在的问题。
二、统计学在非统计专业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过程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的好坏既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取决于教师的教授过程。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不断增强自身知识体系的接触上,应该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方法上多下功夫,而这点也是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目前,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过于“程式化”。统计学与数学是有一定区别的,对于统计学的教学,每一种统计方法都包含着一定的统计思想,其提出具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实施步骤,而忽视了统计思想的自然性及其传授,导致其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认识过于机械化、程式化,往往对于数据能够熟练地计算其结果,而对于结果的解释及其应用条件的判断却束手无策。例如,很多教师在讲方差时,往往着重于方差的计算,而忽略了对其定义的理解和认识,而这往往会导致学生认为统计就是一些数字的误解。
2.与具体专业的结合不够。统计学无所不在,只要有数据的地方就有统计方法的应用。而统计学真正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实际中,尽管要教授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是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的实际例子除了要有代表性还要和具体的专业紧密结合。而部分教师由于对相关专业的应用情况了解不足,教学过程中的例子往往和相关专业结合不够,这样会使学生对统计学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3.多媒体在统计学教学中的使用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板书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统计学教学而言,板书教学不利于展示统计方法对于具体数据的实现。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进步,在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图文并茂,有利于展示统计方法在统计软件中的实现,在学生掌握统计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多媒体教学的最要重要。但是多媒体容易使教学速度加快,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过分使用多媒体或者基本绝缘于多媒体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要结合所教授的内容,恰当把多媒体教学引入到传统教学当中,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方式略显单一。在非统计专业中,统计学多为考试课。考试形式多采用闭卷考试,试题类型常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缺乏对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考核。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往往使得临阵磨枪型的学生考试成绩也不错,使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和认识产生误解。而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思想也有一定的束缚,很难培养学生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因此,教师需要对统计学的考核方式多做些思考,在考核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学在非统计专业中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1.注重统计思想的传承。统计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是人们客观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类随机现象的经验总结。任何一种统计方法的产生并不是凭空的,总是有它的实际应用背景和启发的问题,可以说统计方法是实际中使用方法的一种理论提升。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统计思想的传承,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也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一个前提。
2.注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统计学来源于实践,也必定扎根于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往往不是经典统计方法的一个简单应用,这要求把实际问题首先提炼成统计学的问题,这就要求统计学教师不仅要不断拓宽专业知识,还要多多接触非统计专业领域的问题,善于交流与合作,这样统计学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具体专业的实例来传授统计学的方法,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深刻体会统计学在本学科中的应用价值。比如,在讲授回归方法的时候,首先把数据的散点图呈现给学生们,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从直观的想法出发,如何对一个新的个体进行预测。这样在学习统计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统计方法如何应用。
3.多媒体和板书有机结合。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板书和多媒体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板书来传授理论知识,用多媒体生动地来解释实例和演示统计软件。这样,两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相互补充,才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Logistic回归模型时,首先应用板书来讲授Logistic模型的模型框架及其建模方法。其次,对于不同的问题,哪些适用于Logistic模型。对于不同的统计软件,如何实现Logistic回归,这需要用多媒体来演示统计软件的Logistic回归流程。最后对于软件的输出结果,如何解释。这样的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统计方法的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4.培养学生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学教师的教学不仅限于课堂,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聚类分析时,让学生们3人一组,对已有的考试成绩进行聚类分析,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数据的处理,对优良中差这类分级的成绩如何赋分,然后选择合适的聚类方法,对得出的结果如何进行解释。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需通过上网或者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用计算机模拟不同的方法,最后把研究成果用文字报告或者PPT呈现。这样,原本看似枯燥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会变得既有意义又生动,留给学生们很大的空间去选择和应用统计学方法,结论也不一定是唯一的,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学是实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非统计专业的数据处理中统计学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维、海量及复杂数据的出现,统计学与各领域的结合更加密切。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统计学在所学领域的应用,这对非统计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2007,(12).
[2]邓海松.关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一些见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
[3]闵素芹,柳会珍.浅析统计学专业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J].统计与咨询,2010,(6).